十六,兴趣
刘百成继续道:“五脏六腑皆活的表现就是‘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身体之上受到一丁点的外力,这五脏六腑就会活动起来,拉动周身在受力之处进行压缩旋转、对拉拔长的能量蓄发以进行对外力的吞吐,让对手打来之能量在自身体内进行阴阳转换,为我所用。那杨露禅先生的雀不飞之功夫,就是这样习练成的。杨露禅先生已经习练到能量周身内外运化之程度,那鸟雀在其手中要飞起之时,是必须要脚蹬地以获得上行反作用力,借助上行之力振翅而飞的。如果鸟雀不能获得上行能量而只煽动翅膀是不能飞起的。而杨露禅先生就能够在手掌之内使用自身能量吞吐鸟雀之脚蹬地的下行能量,使其不能飞起。那普通人之手掌是不能动的,杨露禅先生只能使用五行之力驱动手掌之能量蓄发。
当然,对于杨露禅先生之雀不飞之功夫,我是一丁点也做不到,至于是事实还是传说,我们不去追究,我只是利用此事讲解五行之力运化周身之意。
五行之力运化周身,才能够引带身体骨骼中运行上来的上下贯通之力向周身运行,比如说内里五行相抱的上行能量逐渐上升到肩井后,才能够形成肩井、涌泉之间的能量气圈,在肩井与涌泉之间生成能量运行。否则那上下贯通之力是无法从身体中轴运行到肩井的。肩井部位具有了能量运行,就能够在两肩之间生成对拉拔长,再及两臂,由挺齐四梢与三心归聚对拉拔长,形成两臂劳宫之间的对拉拔长的气圈,在两臂之间生成能量运行。
有心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在命门、尾闾、会阴一带经过河车运行阴阳合一后生成真气,形成腰腹折叠,才能够将身体中轴之能量向两仪带脉运化,使得带脉得气。
五行相抱才能够生成心胸部位能量的上下、内外运行,形成心胸开合,才能够使用前胸吞吐运化对手之力。
好,现在我已经给你讲解了太极拳的初级习练方法和过程,你先习练重心转换吧。等你的重心转换习练好了,我再给你详细讲解那太极拳套路动作的打法。”
刘百成一边教李进练拳,一边做示范,肖千羽也在旁对李进多加指点。这引起了两个援建发电厂的苏联专家的兴趣。这两个苏联专家走到刘百成等人面前,用生硬的中国话问道:“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刘百成说:“我们在习练武术。”
“武术!我们早就听说过武术了,可惜没有见过。”,其中一个苏联专家说道:“我叫佳佳,他叫嘎嘎,我是业余拳击手,嘎嘎是业余摔跤手。我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刘百成大喜,自传统武术对抗赛中有人使用格斗术技击参赛时,他就在一直思考传统武术对抗格斗术的打法,现在有人主动提出要以格斗术交流,岂不是老天爷在成人之美!他握住佳佳的手说:“好啊,没想到我们能在这里相识,将来我们可以举办中苏对抗赛了!”
佳佳说:“我们可不可以在就比一下?”,说完他举起双拳打了几下。
刘百成对李进说:“你敢不敢比试一下啊。记住,硬打硬进无遮拦,要紧逼对手,不给他留出出拳的空间和时间。”
那李进虽然长时间没练拳了,但一是小时候的功夫弟子还有,二是小时候与小喜子的比武招亲让他获得实战经验,也不怕打架。于是他脱去棉袄,站了个三体式,对佳佳说:“请!”
佳佳见李进也摆开了架势,就上前虚晃一拳。李进看出佳佳这拳不带劲力,于是心力一沉,勇猛直前,一个马形先用手臂砸中佳佳前拳。佳佳见李进冲来,发出后手重拳,但不曾想李进突然伏身一个燕子抄水就撩向佳佳下身,佳佳没见过这种打法,手忙脚乱,被李进挺身一个鸡形掀了一下。李进感觉到佳佳就要后倒,又拉住了他。
嘎嘎赶紧上前说道:“拳击是不能打下面的,只能打腹部以上的地方!”
李进抱拳对佳佳说对不起,又摆出三体式。佳佳见李进虽然体格没有他高大,但是很勇猛,劲力巨大,故也加了小心,用灵活的步伐在李进目前出拳探试,李进只要冲上来就向旁边躲开。李进被佳佳调动起来,丧失了优势,只能跟着佳佳乱追,一会体力就不行了,胸膛开始剧烈起伏,大口喘气,脚步就慢了下来。佳佳见机对李进打出一顿组合拳,但都是轻轻点到为止,但这已经把李进打得手忙脚乱,难以应付了。如果是真打,李进就得鼻青脸肿了。
李进跳出圈外,连说:“不行了!不行了!”。肖千羽上前对佳佳说:“我们俩来试试!”。
佳佳见肖千羽岁数比李进大多了,更加不惧,但依然不敢大意,先用前拳试探。那肖千羽看了刚才佳佳的打法,就准备以静制动,不轻易被其调动,故对佳佳试探性的出拳均以手挡下,并不出击。佳佳见肖千羽只是防守,就将后手重拳打出。肖千羽见佳佳打出前拳后并未退步,知其要出后拳,其身体在此时不能灵活运动,便如枪火激发,脚踏佳佳中门打出炮拳,左臂挡住佳佳右拳,右臂便直取佳佳胸口。那佳佳再欲退步,但哪里赶得上肖千羽的心力迅猛,肖千羽之拳早已挨到佳佳前胸。肖千羽知道佳佳必中此拳,遂变拳为掌,抓住佳佳衣服后猛推一下,那佳佳感觉到一股劲力像冲开闸门的洪水一样扑来,身体正要后倒,却又被肖千羽抓了回来。这一下子就让佳佳感觉到这肖千羽的劲力好似不像人能够发出来的一样,简直就是不可抗拒之力!
肖千羽松开手对佳佳抱拳说:“承让了!”
佳佳也照猫画虎地抱拳点头说:“你的劲力可是太大了,我被你抓住就只能像树叶一样飘荡起来。”
嘎嘎忍不住了,对肖千羽说:“我来一下!”,就抬起双臂左右晃身,围着肖千羽走起来。肖千羽依然是以静制动,待嘎嘎扑了进来,就在其双手抓住其衣服,其劲力已出,但是并未抓牢之际,心力一收,双臂夹身,周身一旋转,一股横力倾泻而出。这肖千羽之发力时间掌握得天衣无缝,完全做到了自身与对手合一,这嘎嘎双臂之劲力已经发出到其身上,被他的横力一冽,那嘎嘎就被甩了出去。肖千羽早知会如此,发出横力后便伸手拽住嘎嘎一条胳膊,那嘎嘎才没有摔倒。
这嘎嘎站住了身体,连说:“劲太大了,太大了!”
那佳佳在一旁说:“可是我并没有看到您使劲啊?怎么就把嘎嘎甩出去了呢?”
肖千羽笑道:“这就是四两拨千斤啊。你虽然看不出我使劲,我自己也没有感觉到使劲,但实际上我却也是使出了千斤力啊!这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蓄发出千钧之力!”
佳佳和嘎嘎听不明白肖千羽在说什么,就说:“下个月我们专家轮休,会来几个军队的专家替换我们,他们之中有一个叫丫丫的,是军队的重量级拳击冠军,他的劲力就跟你们一样大,将来你们可以和他比赛!”
刘百成说:“好啊,如果丫丫来了,你就来告诉我们。”
佳佳说:“我告诉他,让他带来拳击手套,我们真打的。”
十八,大干(二)
姜队长把大队干部都召集来,也叫来几个代表,对他们说了这个事情。大队干部没有办法,只得同意写欠条了。姜队长对刘百成等人说:“你们这些人的口粮也算我们大队的,所以你们也得在欠条上签字,将来你们也得按份还给人家啊。”
刘百成等人都同意。姜队长就分别给三个大队写了三张欠一万斤苞米的欠条,大队干部和刘百成等人都在上面签字了。
这三万斤苞米有一大半都是瞎苞米,只剩下苞米棒子了,那有粒的苞米也是经过特意挑出来的不好苞米。经过脱粒磨面,只有三千多斤苞米面,总算是让望风岭大队艰难地度过了一个冬季。
今年的春节刘岚和腾博没来,腾博单位也在赶超大干,春节也不休息。
开春后,姜队长吸取了去年的教训,停了炼钢炉,组织大家种地。
可是那耕地由于去年在地里挖矿石,把地面上的一层好土都翻地下去了,地面上都是石头。大家费了好几天功夫才清理了石头,但那土依然是疙疙瘩瘩地,但没办法,只能在这样的地里播种了。
种完地,姜队长又组织大家炼钢。再去看那地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几根苗。大家像爱护自己孩子一样伺候那几根苗,但可惜天不作美,总不下雨,那仅有的几根苗都死了。
好不容易坚持到了秋天,大队食堂里只能天天和稀汤了。姜队长正发愁呢,那当初借给他们粮食的大队来要回粮食了。姜队长对他们说:“大队的东西你们随便拿,看什么好就拿什么吧!”
那几个人在路过望风岭大队的地里时就知道是绝收了,但是依然对姜队长紧逼不放:“今年干旱,我们大队也是没有收成。去年我们帮助了你们,今年你们总得为我们想想办法吧!”
姜队长急眼了,把那几个人赶了出去。
姜队长到公社去了好几趟,什么支援也没要来,甚至还有其他大队要朝他借粮的。他没办法,一狠心去向发电厂工地去借粮食。发电厂工地总指挥对姜队长说:“我们这里的粮食是国家供给的,也是不够吃啊,如果借给你们,让这些人施工人员和苏联专家饿肚子,我是付不起责任的!”。
正好部队劳改队的首长在监工,听到姜队长的话,就对他说:“我们队里还有一点粮食,分给你们一点吧。”
总指挥马上表示反对:“这筑坝的活主要得靠你们完成,你把粮食分给村里人,你们的人饿肚子能完成任务吗?”
劳改队首长说:“那总不能见死不救吧!有什么事了我负责!走,跟我取粮食去!”
劳改队首长精打细算,只能匀出二百斤苞米面,让姜队长拿走了。过一会,总指挥又送过来三百斤苞米面。
姜队长高兴,准备晚上让大家好好喝一顿苞米面糊糊。大家知道姜队长搞来粮食了,都早早地跑到食堂准备吃饭。好不容易挨到晚上,全村人正准备开饭,突然村外来了好几十人,都是手拿棍棒,推着空车,嚷着让望风岭归还粮食。
姜队长大喊:“谁他妈地把我们搞到粮食的信传出去了,他妈地就是一个叛徒!”
民兵排长说:“这些人就一直在村边盯着你呢,你还啥也不知道!”
姜队长操起一根棍子对大家一挥手:“我们不能让他们把粮食抢走!”
于是全村人都拎个家伙式出去围住食堂,刘百成和肖千羽也不得不跟着去保卫食堂粮食。
这两伙人在食堂前面摩拳擦掌,拉开阵势,前面由姜队长与那三个队长打嘴仗。刘百成对肖千羽说:“看来今天肯定要打起来了!”,肖千羽说:“这可是为了活命啊!我们可不能让他们打起来啊!”
果然,姜队长跟那三个队长由打嘴仗变成开骂,那三个队长不耐烦了,一挥手说声:“给我抢!”,他们身后的人呼啦一下都举起家伙就要冲入食堂。
这时劳改队的人刚收工回来,看到村里闹事,首长拔出枪就要去制止,李进在旁边按住首长的手说:“没事,我师父在那呢,打不起来。”,首长将枪放回枪套,看着两伙人。
只见刘百成大喝一声:“住手!”,从姜队长身后冲了出来,拦在姜队长身前。对面的大部分人被刘百成的喊声吓住了,停下了,还有几个人没理会刘百成,举着锄头镐头还往前冲。刘百成朝最前面的一个人迎了上去,那人见刘百成冲过来,举起的锄头就向他砸去。刘百成只是突然向侧面一躲,伸出脚去把那人拌了一个跟头。后面的人气急败坏,抡起铁锹横着抡向刘百成,刘百成疾步前穿,还没等那人的铁锹抡过来就已经站到他面前,那人撞到刘百成身上,却似撞到墙一样向后弹开。那人扔下铁锹,呆呆地站着。那人后面又同时冲过来两个人,一个人举着镐头向刘百成砸来,另一个人拿镐头向刘百成顶过来。刘百成又是直冲向前,暗运心力,将胸口撞向那直顶过来的镐头,同时抬起胳膊,双臂滚翻接住那砸下来的镐头。只见那直顶向刘百成的镐头打中刘百成心口,被刘百成收身吞入再吐出,倒是将那人直顶出去,趴到在地上。刘百成用手臂滚翻接住那砸来的镐头后,再振臂弹抖,竟将那镐头磕飞出去。那二人一个人呆呆地站着,一个人呆呆地趴着,都在不住地抖着双手。原来那刘百成之劲力通过镐头把传递到那二人手上,那镐头把在二人手中猛地一蹭,就如火烧一般。
其他人看到刘百成之勇猛,都不敢向前冲了。
刘百成见那些人不敢上前了,就对他们说:“大家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好商量。请大家等我一会。”
刘百成转身走到姜队长旁边说:“姜队长,我看目前这个状态,我们还是应该给他们一点粮食吧,他们到底是帮过我们啊!”
姜队长也害怕把事情搞大了,就说:“那给他们一个大队五十斤苞米面吧!”
于是刘百成又转身向那三个大队长走去,对他们说:“我们姜队长同意给你们每个大队五十斤苞米面,行不?”
那三个队长的人只看到姜队长从劳改队带回来二百斤苞米面,就回去报信去了,所以没看到发电厂总指挥派人送过来的三百斤苞米面,所以那三个队长只知道姜队长弄来二百斤苞米面,这回听到要分给他们一百五十斤,四个大队不偏不倚,一家五十斤,就答应了。
刘百成和姜队长等人回食堂称出了苞米面,给了三个队长。姜队长对三个队长说:“我上次都给你们写欠条了,这次你们给我写收条不?你们给我的都是瞎苞米,我给你们的可是苞米面啊!”。
三个队长知道他们在以前借给望风岭的苞米上耍了心眼,而这回的情形与上次不一样,上次借粮食时大家还能将就着过,这次可是大家都过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那姜队长还与大家平分粮食,足见其品格之高尚。所以那三个队长一合计,就把三张欠条都拿出来给了姜队长。这又弄得姜队长不好意思了,他让食堂多做一些苞米面糊糊,留那些人吃了饭再走。
食堂的伙计就要再做一锅苞米面糊糊,妇女主任不让,就让往原来的糊糊里多添些水,把那如同稀汤一般的糊糊给大家一人盛了一碗。三个队长喝完糊糊,满意地领人走了。
刘百成对肖千羽无奈地说:“想不到这内家功夫只能用到这争抢粮食上啊!”
十九,磨难
刘岚流产后,身体就一直不好,成天感觉浑身没劲,精神头不足,什么活也不想干,但她生性坚强,表面上还是坚持干家务,寸步不离地照顾腾明。
直到有一天她实在是受不了,就是想倒床上睡觉,她感觉到自己随时可能就睡过去,就赶紧找出一条绳子,用绳子把腾明的脚和暖气管子绑上,留出可以在屋子里活动的长度,以防在她睡着时腾明自己跑出去,然后她就睡着了。腾明已经自己跑出去几次了,所幸都没发生什么危险。
刘岚醒来时,听到腾明屋里有响声,她跑过去看到腾明已经用绑在脚脖子上的绳子将屋里拖得乱七八糟,绳子缠绕在床腿上,腾明只能坐在床底下挣扎,屎尿流了一地。
刘岚赶紧收拾。一会腾博带鹤声回家了,见到屋子里乱七八糟的样子,腾博就问刘岚是怎么了。刘岚也不说话,只是收拾。
从此后家里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腾博还以为刘岚是有什么事情了,刘岚什么也不说,他就赌气也不和刘岚说话了。
直到有一天腾博下班到家后,发现刘岚倒在屋里地上,昏迷不醒,他马上用绳子把腾明绑暖气管子上,带着鹤声送刘岚去医院。
经过检查,腾博面对着刘岚检查单子上严重的贫血数据,简直不敢相信刘岚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从高干病房中搞出来一些营养品,慢慢地刘岚恢复正常了。腾博问刘岚有病了为什么不对他说,刘岚说:“我如果去医院看病,那谁照顾腾明啊!”,腾博说:“难道你分不清是你的身体重要,还是腾明重要吗!”,刘岚说:“一样重要!”
刘百成和周君也不好过,食堂里已经经常不开饭了,大家只能自己想办法吃饭。刘百成和肖千羽因为有功夫胆量,被姜队长派出去进山里打猎、摘果、铺鸟、摸鱼,维持着一村人的生存。那上山捕猎的活就如同原始人一样,有时在山里呆几天也不能回家,那刘百成和肖千羽哪还有心思注释拳论。但是他俩在打猎时,仔细观察了一些动物的捕食本领,深深感受到前辈大师创造的拳术,确实是将动物的本领融入到了拳术之中。
刘岚又突然经血不止,腾博不敢大意,花钱请一个邻居照顾腾明,他带刘岚去医院看病。妇科医生检查完说刘岚需要做手术。刘岚做完手术,脸色刷白,虚弱地躺在床上被从手术室里推出来。这已经是腾博第三次看到刘岚这种惨状了,第一次是流产,第二次是贫血。他心里在想一个女人这一辈子得需要经历多少磨难啊!
腾博考虑再三,对刘岚说:“你现在的病很重,你不能再这样成天忙碌了,需要安心休息。我看我们就把腾明送到精神病院吧。如果你为了腾明再把身体熬垮了,就不值得了!再说了,也许腾明到了精神病院接受专业治疗,病就能治好了。”
刘岚听了,想了一会说:“不行,我们不能就这么把腾明推出去了。你说过这精神病只能靠药物治疗,腾明就是去了精神病院,不也只是吃药吗。那精神病院能赶得上我们对腾明的照顾吗,还不如让他在家吃药治疗了!”,腾博只好作罢。
腾博偶尔从一本医学杂志上看到一篇国外对人体科学研究的论文,其中一篇文章是研究人体的“肌肉记忆”的,文章中说,人体肌肉在重复某一动作后,是会产生记忆的,有了这种记忆,肌肉就会不通过电脑指挥而自己完成一些动作。腾博看完后大悟,这篇文章中所说的肌肉记忆,其实不就是内家拳中所说的“意”吗,那内家拳就是要习练出这种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肌肉记忆。他又深入地想,既然那肌肉会有记忆,那身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也可能都会产生这种“记忆”。记忆吗,其实就是一种生理上的惯性而已。
这使得他对于内家拳的科学原理研究充满了信心,他已经把自己对于内家拳的理解和心力写信告诉了国外的朋友,他在迫切地等待着国外对于心脏对人体的控制机能的研究结果。
吕娜心里一直在痛恨李进。她跟了李进这么多年,李进总是在外面打仗,她只能在后方的医院从一些受伤的士兵口中得到李进部队的一些消息,那李进只会偶尔打来一个电话,似乎他心里根本就没有她这个媳妇!而医院的其他人总会不时接到爱人电话或信件,她们那种喜悦一致刺激着吕娜。
好不容易盼望到解放,战争结束了,吕娜以为李进会回到她身边,但是李进却又抗美援朝去了。她苦等到抗美援朝结束,李进回来了,但是却仅仅给了她不长一段时间的幸福时光,就因为他为了给张腾明报仇,就将她从荣耀之巅一下子掀到屈辱之中!这次她是确定了,她在李进心中是没有位置的,李进的所有所作所为是不会考虑到她的。她下定决心要与李进离婚,她要追求自己的幸福!
当李进收到吕娜写来的第一封信时,激动得手颤抖着都不能撕开信封,但是当他看到信的内容,就一下子垮了,病倒在床上。
他躺了两天后,挣扎着起身,带着吕娜的信去找刘百成。刘百成看着信,李进在旁边自言自语:“她说的不是事实!我成天带兵打仗,哪有功夫去想她,去给她写信、打电话啊!我身边也没有邮政局,我的电话只能打到军里,也打不到她的医院啊。其实我是天天在想她啊!我给腾明报仇的事,也不是没有想到她,以前我们部队里的人在外面犯错误,部队惩罚得都很轻,谁知道我就赶上了整风,就把我重判了。我原来还想着从部队转业,以便好好地陪着她,再生儿育女,像个正常家庭一样生活,我也不想这样啊!唉!”。
刘百成说:“我给腾博写封信,让腾博去劝劝吕娜吧。”
李进说:“不用了,就她那性格,决定了的事情是劝不回来的。其实那年她答应过年来看我,可她却没来,我就觉得她就要跟我离婚。这么长时间了,她肯定也是经过慎重考虑过了,才正式提出跟我离婚的。”
肖千羽的儿子自己跑来看望了他一趟,平时只能书信联系。好在他儿子是单位的技术骨干,他不怎么担心,只是心里一直想孙子,怀里揣着的一家人的合影,已经被磨得快看不清了,他一直让儿子给他邮寄过来一张新的全家福照片。
李长林受到李进事件的打击,病得更严重了。张玉娘变卖了家里的金银首饰给李长林看病抓药,还不见好转。后来经过了自然灾害,药也买不到了,饭也吃不好了,那李长林就去世了。李长林去世后,张玉娘孤身出去找了李进一趟,怎么也找不到,半道还迷路了,就又回来了。
二十,武禹襄太极拳论(四)
所有人总算是熬过了三年的自然灾害,生活回归正常。刘百成和肖千羽就又开始注释拳论。
(原文)武禹襄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边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注释:太极拳在前辈大师眼中,不是套路动作,而是一种能量蓄发之功夫,此能量蓄发即为十三式:即棚捋挤按踩冽肘靠八劲及与其配合的进退顾盼定五种身法。
在武禹襄先生之前,对于内家拳功夫的描述语言是易筋易髓。
这易筋易髓是从五行之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合一产生的周身整体的能量在周身运行时产生的感觉而说的。即周身能量在人体经脉中运行,这个能量运行的路径会被人体感知为一根连续存在的能量筋,身体被这根能量筋拉动而生成外形动作。而身体从肌肉紧张发力转换成为以能量筋发力的过程,就叫易筋。易,转换也;筋,能量筋也。易筋,就是描述一个身体能量蓄发转换的过程。
易筋之能量筋的能量强大后,会产生涨筋腾膜的能量运行,在人体经脉中运行的筋的能量会向周围扩张,内敛入骨,外张至骨肉之间、皮毛之下,此时身体就会形成一种能量充斥周身的状态,能量蓄发达到了若有若无,若即若离,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意无意之程度,人体仿佛脱胎换骨,周身劲力仿佛是从骨头之内发出,故将此阶段称之为易髓。易髓,也是能量蓄发方式的转换,从有意、刻意而为的易筋的能量蓄发,转换到有意无意而为的易髓的能量蓄发。
即易筋易髓是从身体对于体内能量蓄发的感受而描述的内家功夫。
但是由于“易筋易髓”这四个字所形容的能量蓄发不容易被习练内家拳之人理解,故武禹襄先生运用智慧发明出来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八个字来描述内家功夫的能量蓄发。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八个字是从能量运行方式来描述内家功夫的能量蓄发的。从这八个字之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内家功夫的能量蓄发,是从心力启动、控制而生成的能量蓄发。换句话说,内家功夫之一切都要随心力运行而蓄发、运行,内家功夫的内外六合,最终都要与心力相合,合于心。周身合于心力,就实现了心力对周身能量蓄发的控制。
从这个方面来说,太极拳的阴阳转换与阴阳合一之目的,最终就是通过身体各个部位之间能量运行的阴阳转换,进而达到让周身与心力合一之目的。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句话是武禹襄先生太极拳论之精髓。
沉着,即心力下行以进行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也指心力一直下行到足底,呼吸以踵。总之,心力务令下行。即以心行气即为心力下行,呼吸以踵。
心力下行则驱动周身整体生成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内里心力与外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能量合一下行到足底,即为内外合一。这内外合一的下行能量就是内家拳能够蓄发出比肌肉紧张发力更加强大的能量和力量的原因。
下行能量使得身体获得地面给予的上行反作用力,即上下贯通之力。这上下贯通之力之中的大部分本身就是从腿骨、胯骨、脊柱这一支撑身体上下的骨架中运行上来的。但是身体腿骨、胯骨、脊柱对于这个上行能量,最开始是不熟悉、不适应的,此时的身体这个腿骨、胯骨、脊柱组成的骨架对于上行能量的运行,只是相当于一根木头对两端能量的传导而已,即只是用“死”的方式传导能量。当周身整体生成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时,只是周身肌肉在进行压缩旋转,而周身骨骼、关节却没有进行压缩旋转,或者说此时周身骨骼、关节所进行的压缩旋转只是肌肉进行的压缩旋转所附带的运动。因为下行能量不是经过骨骼、关节蓄发出来的,所以在习练下行能量时是不会习练到骨骼、关节的。
这周身骨骼、关节的压缩旋转,就只能依靠上行上下贯通之力来实现。因为上下贯通之力天生就是要在骨骼、关节之中上行的。
上下贯通之力的上行,在经过骨骼、关节之时,会不断地冲击、压缩骨骼关节,迫使骨骼关节生成旋转。那腿骨、胯骨,因为骨骼长而大,关节少,所以这腿骨、胯骨的压缩旋转很好习练,甚至在习练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蓄发时,就能够习练到腿骨、胯骨的压缩旋转了。那腰腹折叠,其实就是胯骨部位在进行压缩旋转。那脚跟压缩、脚踝脚面旋转,也是在习练脚部骨骼关节的压缩旋转。那膝盖是死的,不能单独压缩旋转,所以膝盖的压缩旋转是膝盖与上下的大小腿骨共同以螺旋运动的方式做压缩旋转的。
这脊柱的压缩旋转是最难以习练的,尤其是脊柱三关之处,因为脊柱的骨骼关节是最多的。必须要使用上下贯通之力打通脊柱三关,让脊柱三关生成压缩旋转,才能够将脊柱三关从“一根死木头”改变为“一条活鞭子”。一跟死木头只能僵死地将上下贯通之力传导上来,而脊柱一旦习练成为一条活鞭子,就能够将上下贯通之力弹、甩上来,就将上下贯通之力变“活”了!只有“活”的能量和劲力才能够使用到技击实战上去!
而脊柱三关,以及腿骨、胯骨都习练会压缩旋转了,就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和控制上下贯通之力了---------这时,身体就感觉到能量收敛入骨了。
以上就是“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这句话之意。
但是,这句话只说明了周身能量的上下运行,即以心行气、呼吸以踵只能够在身体只能生成上下行之能量蓄发和运行,还不能让这周身上下运行的能量达于四梢以应用于技击实战。
所以,要想让周身上下运行之能量达于四梢,让周身都能够发出打击劲力,就必须要: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二十一,武禹襄太极拳论(五)
在习练会以心行气之后,很容易就能够达到呼吸以踵的程度,即心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合一运行到足底而生成下行脚蹬地的能量,使得身体获得上行上下贯通之力。所以这个呼吸以踵的生成下行能量的过程,对于前辈大师,或者武禹襄先生本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内家功夫的重点。内家功夫的重点在于将上下贯通之力向周身运行!
而想要让上下贯通之力周身运行,其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上行能量,以求得上下贯通之力在身体后部沿着脊柱之内向上运行的同时,在身体前部体腔里的五脏六腑也将上下贯通之力从会阴部位向上运行到体腔各个部位,再达到四梢之末端,即手指、皮毛。能量运行到手指,则才能发出巨大的打击劲力;能量运行于皮毛之下,则周身各个部位均能够发出横力。即内家功夫是周身蓄积能量,周身发出劲力,而不仅仅是从拳脚发出打击劲力。
上下贯通之力之是沿着腿骨、胯骨上行到会阴部位的,在此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直接沿着脊柱三关上行至玉枕、百会;一部分则需要通过身体前部体腔之内的五脏六腑上行。
当体腔之内的五脏六腑不能够将存在于会阴部位的上下贯通之力引导上行的话,则上下贯通之力之绝大部分都会沿着脊柱上行。当一个人只习练到炼精化气之程度时,就是这个状态。
当一个人习练到炼精化气之层次,身体已经习练出气的上行能量(由于这个上行能量还没有经过脊柱三关的压缩旋转而达到‘贯通’之状态,故还不能被称之为上下贯通之力),但是这个上行能量只能够被脊柱像一根死木头一样传导上行,这个上行能量还不能达于四梢而发出打击劲力。但是此时因为已经有了上行能量,所以在与此人推手之时,会感觉到此人体内蕴含巨大劲力,但是此人却只能够使用此巨大劲力与你硬顶而不会灵活使用此劲力--------这就是上下贯通之力只能沿着脊柱自然上行,而身体前部体腔之内没有上行能量,从而导致上下贯通之力不能达于四梢之结果!
我们都知道,一根竖立的木头,是不能够将竖向能量传导到横向的枝叶上的。同理,在人体中轴骨架的腿骨、胯骨、脊柱之中上下运行的能量,是不会自动运行到横向的手指的!
要想让在身体中轴骨骼中运行的能量向横向运行,我们就只能够通过与梢节有联系的身体部位将上下贯通之力运行过去,即通过体腔将中轴能量扩张到肩部,再到胳膊,最后到手指。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让存在于会阴部位的上下贯通之力通过体腔的五脏六腑运行上去,使得体腔之内也充满能量,这样自然就会使得肩井部位运行出横向能量,然后这个肩井部位运行的横向能量才能够继续通过对拉拔长的气圈运行到四梢手指。除了将周身能量贯通到四梢之外,在体腔的五脏六腑之中运行能量,才能够形成心胸开合,习练出心胸开合了,才能够在人体前胸这个最容易遭受打击的部位进行自身与对手自己的能量吞吐与转换,实现周身都能够蓄发能量----------以上整个过程,就是以气运身。
即以心行气是用心力控制周身上下运行的能量蓄发;以气运身是用心力控制周身横向的能量蓄发的。
以心行气,能够使身体获得上下贯通之力。
以气运身,就是使用心力将上下贯通之力引导向周身梢节。
如何使用心力将上下贯通之力引导、驱动到梢节?
那就是要习练出两个方面的功夫:在体内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以及在外部的周身整体各部位的“意”,让周身整体各部位都生成压缩旋转,都能够对心力产生反应。
当我们刚以呼吸、胸膈膜下行、含胸等方式习练出心力时,此时我们只是能够让心力下行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状态。即此时心力只能下行到会阴部位,但是心力却没有与肾的能量“交合”,即没有心肾之间能量的阴阳转换与阴阳合一。心火不能与肾水交合,就不能达到“相济”、“既济”的状态,这肾水之能量就不能上行,这五脏六腑就不能运行上行的上下贯通之力!
那孙禄堂先生在拳论中说自己习练到形意拳的化劲阶段,还在“欲泄”,就是说尚未达到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程度,就是如此!
所以这内家拳之心肾交合水火相济、打通脊柱三关是最难习练的功夫!
这心肾交合水火相济和打通脊柱三关,习练的就是将上下贯通之力向上运行到周身四梢之过程!
其实我们在刚开始习练出心力之时,在实现呼吸以踵的下行能量之时,心力就已经下行到会阴部位了,即在此时,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心力在会阴部位炼丹了,这个过程,就是在习练静极生动之过程。什么时候实现心肾交合水火相济了,那五脏六腑才能够将上下贯通之力运行上去,才能够将在丹炉炼丹之静,生出上下贯通之力之动!
而内家功夫之高深与否,即取决于此!
有些人很容易就习练出心力下行,达到呼吸以踵之程度,能够生成周身巨大的上下行能量蓄发和劲力,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心肾交合水火相济之程度,将上下贯通之力运行于梢节;很少有人能够打通脊柱三关,把脊柱习练成为一根弹簧、一条鞭子。
换句话说,以心行气很容易,以气运身则为内家功夫之机关所在!
以心行气时,心力已经下行到会阴,正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心火炎肾水”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行为,所以以心行气要务令沉着。
以气运身时,心力要驱动周身整体各个部位均要压缩旋转,就是在要求周身整体以统一的压缩旋转的方式运动---------这就是顺遂。
肌肉紧张发力时,每块肌肉是在各自为战地在四面八方沿着各自的排列方向蓄发能量和力量的,这就不是顺遂。这就是拙蛮之力。
所以,在以气运身之时,周身外形动作务令顺遂。周身整体外形动作顺遂了,才能生成“意”,生成了“意”,周身整体才能够对心力产生条件反射似的反应,于是才能够“便利从心”。
这以心行气与以气运身,绝不是两个截然不同而相互分开的习练过程,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地一直纠缠在一起的习练过程。这个统一的过程就要求沉着与顺遂,即内里的心力下行与外形动作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缺一不可!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具体方式,就是心神抽合。在内用心力抽合会阴旋转以生成心肾交合水火相济;在外用心力抽合周身大小三节,让周身大小三节均习练出压缩旋转之意,即周身整体均与心力合一。
二十二,武禹襄太极拳论(六)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边转虚实也。
精神,在此处并非指思想上的精神,而是只精与神之能量。
(注:在所有内家拳论之中,没有一个字是在论大脑意识与意念的,都是在论能量蓄发的!)
在形意拳中,心力下行到会阴生成精之能量,精之能量下行到足生成气之能量,气之能量上行到百会生成神之能量,精气神之能量生成后,就从体内一次性发出为劲力了,即一气之起落。
而在太极拳中,由于加入了阴阳转换,使得周身能量循环往复地流动运行,这精气神之能量,就已经不再界限分明了,而是精气神之能量相互阴阳转换、阴阳合一,变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了。比如说,足底气之能量上行到尾闾、会阴、命门一线时,气之能量会在此部位与下行之心力阴阳转换合一,也可以与此处生成的精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也可以在此处与下行的神能量阴阳转换合一;在心脏部位,心力可以直接与从百会经印堂下行的神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心力也可以与从会阴部位经过五行相抱而上行到心脏的精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也就是说,在太极拳中,精气神的能量是合一而成的周身整体能量。
太极拳中的这种能量运行,是一个乱环诀,能量运行一环套一环,一层叠一层,一股连一股,一圈接一圈,不会出现固定在某个经脉之中老老实实地运行的现象。这个能量运行的乱环诀的结果,就是真气鼓荡,周身充斥能量。
精神提得起,就是精与神的能量都能够上行,精与神的能量之间的阴阳转换就生成精与神的能量之间的对拉拔长,即会阴、百会气圈的能量运行。提起精神就是虚领顶劲,就是上下贯通之力贯通到百会。
孙禄堂先生在拳论中说过: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这句话就是在说精气神的阴阳转换合一。
精在腰腹,为周身能量之中枢。精的能量下行则身重如山,精的能量上行则身轻如羽。
但有些人不知此意,一味让能量下行,则周身运化不灵。周身能量之上下运行,是要依据技击实战具体情况而定的。吞入对手能量则必须要使用下行能量,吐出则使用上行能量。平时则处于上下行能量对拉拔长之真气鼓荡的状态。
周身整体之力要由神之能量引领,即所谓的神领力。因为神之百会部位为周身下行能量的起点,又是上行能量的终点。这个神领力的具体表现就是虚领顶劲。
周身有了虚领顶劲,则无迟重之虑。
周身上下行能量将身体上下两夺对拉,形成头顶悬、足入地之势。即虚领顶劲绝不是挺挺脖子而已!虚领顶劲是周身的上下贯通之力的上行能量使然!
意气,虚实转换与阴阳转换的就是意气。意,身体压缩旋转之意,太极拳的阴阳转换均由压缩旋转生成。周身每一节的压缩生成下一节的旋转,下一节的旋转又生成再下一节的压缩。从大的周身整体来说,能量在两腿之间的阴阳转换是最大的阴阳转换,这个阴阳转换就是由会阴部位的旋转生成的,而会阴部位的旋转是由尾闾压缩使然。故太极拳的虚实、阴阳转换要由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意发起。气,在双脚生成的能量,足底涌泉与会阴之间精、气能量的对拉拔长生成涌泉、会阴气圈,这个气圈中的能量运行生成了两足之间通过会阴的虚实能量转换。所以,意、气为太极拳阴阳转换之要。意、气生成的虚实转换灵了,周身就圆活。
边转虚实,即单重,一边之能量完全转换到另一边。
而双重拳中,两腿足底均有气之能量,不分虚实,如何能够进行虚实转换?即便两腿之气的能量不是平均分配的,也只能进行部分虚实转换,而不能进行完全彻底的虚实转换。此为双重之病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能量蓄发时需要松沉,心力专注一方,不可分散。
松沉,并非松懈。松沉是太极功夫之结果,而非习练方法和习练过程。即太极拳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的表象就是松沉,这个松沉是能够蓄发出巨大技击能量的松沉,是习练出来的。如果本末倒置地以松沉为习练方法和过程,则只会习练出松懈的结果!
太极拳要立身中正,支撑八面。中正,即保持身体中轴之上下运行的能量蓄发。支撑八面,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为八面,支撑八面即真气鼓荡,能量充斥周身也!太极拳要八面发力,周身是拳。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拳节、腕节、肘节、肩节、脊节、腰节、胯节、膝节、踝节,此九处骨节如同沙和尚脖子上戴着的九曲之珠。此九曲为人体三节着意之处,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皆生成于此。此九处生意,则心力达于此处,气运周身则无往不利。
太极拳之能量蓄发的根基是形意拳之硬打硬进无遮拦之劲力,故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从这句话中,大家是否看出来那鼓吹用松懈去四两拨千斤的都是在胡说八道了!换句话说,不能发出无坚不摧之力的,习练的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太极拳之外形要撑开圆活,如搏兔之鹄,展开双翅盖住对手;统领周身劲力之神要如扑鼠之猫的脑袋,以头统领周身。太极拳之静就是收身中定,是在蓄积周身整体之劲力,一动则如江河之水,一泄而发!
太极拳蓄力之收身中定,在河车运行时的能量翻转上拉脊柱三关,使得脊柱犹如反弓,身如弓则力如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曲,外形之曲,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即为曲,腰腹折叠、心胸开合皆是曲;直,内里上下贯通之力之直。以外形动作之曲求内里上下运行能量之直。蓄积出上下贯通之力而发。
力由脊发,让上下贯通之力打通脊柱三关,将脊柱练此弹簧、鞭子,将上下贯通之力弹、甩出去。
步法要随体内上下相随之能量运行转换,腿脚能量不可与周身能量分离,要周身一体。
太极拳蓄发合一,蓄为收发为放,左蓄右发、右蓄左发、下蓄上发、上蓄下发,全靠能量周身运行。
发力为合,合即为断,如形意拳一般,只能一次性发力,然后重新蓄力。但是太极拳在形意拳一次性能量蓄发的基础上加入阴阳转换,故能断而复连,周身能量运行使得劲力连绵不断。
二十三,武禹襄太极拳论(七)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折叠,即压缩旋转。身体之九曲皆能折叠。太极拳对外之能量蓄发,即发拳踢腿,皆由压缩旋转所发,绝非“打出拳、踢出腿”。此为拳脚往复须有折叠。
太极拳之每一步之进退皆要有虚实、阴阳转换,否则劲力则断矣!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
太极拳外表极柔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外形动作不似肌肉紧张发力那样“有棱有角”并且需要空间距离,所以外表极柔软。但内里之能量蓄发及其刚强,比肌肉紧张发力更加强大!
呼吸与心力合一,心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合一,合一后就生成周身能量运行,故能灵活。
气,在太极拳中有呼吸之气,有呼吸以踵之气,有脚跟压缩脚踝旋转之气,这些气合一后即为周身整体之能量,周身能量涨筋腾膜后也会被身体感知为气。所以,气即为精气神之能量也!
精气神之能量为在人体中轴所蓄发,故为直。
养,养大也。
直养,精气神之能量在人体中轴上行运行,相互补充,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阴阳转换合一,由后天之气补养先天之气,返璞归真也。故气以直养而无害。
曲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周身折叠也!故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心为周身统帅,启动心力后则第一个就要拉动呼吸之气,心力与呼吸之气下行到腰,则将无形无式之心力阴阳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精的能量。单凭心力无法技击实战,只有将心力阴阳转换为精气神的能量,将精气神之能量从体内发出才能够成为打击劲力。
太极拳先要使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外形动作引带出心力,故先求开展。带精气神内敛后即为紧凑。
长期习练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周身充斥能量,似乎能够让身体变得密集起来,体内之能量运行似乎一层一层地从足底至头顶叠加起来,周身贯通一体,内有真气鼓荡之压力,此为缜密。
(缜密之文字意义为细致周全。但此处是在形容身体内里之能量充斥状态,有形容身体犹如气球内里之压力之意。当然当做细致周全解释也无妨。)
(原文)十三势行功心解歌诀: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间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屈伸开合听自由
意气君来骨肉臣
注释:此歌诀对应上面的十三式行功心解,但绝不是逐句对应。
腰隙,两肾也。此处为心肾交合水火相济之地,生精之地,河车运行之地,周身一体之地。故命意源头在腰隙。
虚实、阴阳转换都要用意,转换过程即能量蓄发过程。虚实的不断转换是太极拳连绵不断的能量蓄发的关键所在。
五行之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在周身运行而不可积存于某处,哪个地方积存能量,使能量不能流动,则此处断矣!
心力常在会阴炎肾水,肾水蒸腾为气上行,此为静极生动。身体之动为内里五行之力所驱动,五行之力不显其动,故动犹静也。动静之间的阴阳转换,即内外的阴阳转换。
能量蓄发要随敌情而蓄发,因外力而决定自身之能量运行,方能显示神奇之处。
能量蓄发、一招一式,均要以心行气,周身要以压缩旋转之意配合以心行气,心与意合。
留心在腰间,心力在会阴炼肾之丹命,以达到心肾交合水火相济,静极生动,故不管心力与周身能量如何运行,会阴之处必要有一部分心力运行。
腹内丹田之精的能量不可留于腹内,必须要让其周身运化,能量周身运化即为气腾然。如果将能量积存于腹内,则生孙禄堂先生腹内如铁般坚硬之弊病。
尾闾至百会之间为脊柱三关,为上下行能量运行之关键。只有打通三关,上下贯通之力才能上行到百会,百会部位才会出现神的能量,此为神贯顶。
上行的神的能量就是虚领顶劲,以神统领周身之力,则周身上下能量对拉拔长,满身轻利。
屈伸开合,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屈即折叠,收身中定,蓄力,开也。伸即发力,出拳踢腿,合也。太极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表现形式就是屈伸、折叠、开合。发力时的出拳踢腿均非拳脚主动打出,而是拳脚随周身整体的屈伸、折叠、开合而动,拳脚只是周身整体之一部分,不可与周身整体分离而盲动。屈伸开合随心力而动,即为听自由。
心与意合生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气,此为意与气合。意气为君,骨肉不可自己盲动,而必须要随意气而动。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要随内里五行之力而动。没有内里五行之力,周身之动则还是肌肉紧张发力,无论多么缓慢多么轻柔,也还是肌肉紧张发力,与舞蹈无异。
(原文)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
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
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
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二十四,武禹襄太极拳论(八)
注释: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以心行气,则心力必须要动。待到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层次,五行之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合一之能量蓄发已经习练成为如同肌肉紧张发力那样“正常”,已经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让身体彻底取代了肌肉紧张发力,此时,才能心贵静。
即身虽动,心贵静之句,写的是太极拳的炼神还虚之阶段,即描述的是武禹襄先生自己的功夫层次。所以大家不要混淆了。
周身能量之气需要内敛入骨,领力之神需要舒展,以便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神为位于玉枕、百会之间压缩旋转的阴阳转换能量,心神抽合心力与神力阴阳转换,才能够生成能量周身运化。故神力不可僵死。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心力为周身之动的发起者,故为令;气为周身内里之能量蓄发,气得心力之令而起,故气为得心之令后,向身体传递信息、能量之旗;神领力,故神为周身能量蓄发之主帅;身体得心意气之五行之力后,才能随内里五行之力而动,成为五行之力的驱使,作出各种动作。
以上是以军队作战方式描述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君王发令,以旗号告知部队,部队主帅看到旗号指令,便驱使士兵去战斗。
心生气,气生神,神领周身之动。
身体习练出意,方能便利从心,得周身之能量蓄发。周身能量蓄发从启动心力开始,意在心,则心力动;身之意动了,身才能动。周身皆是意也!
身之意随心力而动,心与意合,则身之动并非身体主动而动,而是被心力驱使而动,故身体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为有意无意之状态,即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实若虚、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勿忘勿助之状态。只有这种状态,才能够舍己从人。如果自身之意之力过于突出,则无法舍去自己而从人也!
切记,这种身体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意无意、即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实若虚、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勿忘勿助之状态,是一种蓄发着巨大能量和力量的状态,而绝不是松懈之状态。之所以要把能量蓄发调整、习练到这种状态,就是为了达到舍己从人之状态。如果坚持固守自身,则不能舍去自己矣!
正是由于能量蓄发的这种“自身浑然不觉”的状态,才能够舍去自身而与对手阴阳转换合一,利用自身能量的“浑然不觉”而达到与对手能量之合一,此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一气呵成之真意。
即舍己从人、一气呵成、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均是利用自身巨大的能量蓄发与对手打来之能量做阴阳转换合一而得!
不明此理者,盲目崇尚松懈的四两拨千斤,则只能挨打,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了!
须知,太极拳以周身整体上下内外进行能量蓄发,故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身体上下内外不动而只发拳脚之动者,非太极拳,还是肌肉紧张发力也!
太极拳由内里五行之力之静,驱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动,内静外动。内静外动要达到一个平衡,即视动犹静,视静犹动。静为蓄力,体内能量周身运行;动为接敌,接敌则以内里之静与敌人之动作阴阳转换合一,故动静之阴阳转换要视敌人之状态而定。
不动之时,内里精气神之能量连绵不断地周身运行,此为内固精神。决不能将精神当做大脑意识等虚无缥缈之物,不要幻想用那虚无缥缈的意念去技击实战!
对外要有舒展安逸之态,不可固执自身。
要舍己从人,不要由自己,由自己则自己固执而不能从人,只能与人硬顶。所以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怠硬顶。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需要直养,让先天之心力与后天之精气神不断地阴阳转换合一,达到先天后天互补,则气越养越强大,越纯刚。相反,不养气而崇尚发力者,反倒无力!
太极拳舍己从人,则要后发制人,故彼不动,己不动。而一旦敌人微动,则我有意无意之状态,力直接由心发,总能够比敌人动得快。
自己之动要随敌人之动而动,故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要打击敌人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能量运行,以舍己从人之瞬间摸清敌人之劲源,然后施展敷盖对吞,随转随接,应者立仆。此为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
如果想要与敌人沾连粘随时,也要舍己从人,懂得敌人劲力,自身之能量蓄发随敌人之能量蓄发而走,敌刚劲来我则柔劲吞化;敌卸力我则刚猛打击。要让自身能量蓄发与敌人的能量蓄发相合,不后不先。分出先后则不能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矣!此为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周身对拉拔长,虚领顶劲,则空灵圆活,无迟重之虞;
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借力打力须阴阳转换及时、灵活,方得妙处。
拳脚的往复须分阴阳。太极拳蓄发合一,左蓄右发,右蓄左发,出手不空回,或引进落空,或发力打人,一气呵成。如果不分阴阳,焉能一气呵成!
身体进退的每一步都要有虚实转换,才能够维持连绵不断的能量蓄发。
引进落空之机会由己发出,敌人之力直来我则直接引进落空,敌人之力柔来我则先顺其力而击之,待其发力抵抗我再吞入其劲力,总之要舍己从人而调整自身能量蓄发,总会引进落空敌人之力。引进敌人之力后,我只是能量则与敌人能量进行阴阳转换,合一后为我所用,借力打力。
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乃使用自身上下之能量运行,故自身之能量蓄发要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
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则自身中轴之能量蓄发充足,能量充斥周身,真气鼓荡,周身在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均能蓄发能量,即周身向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八面发力支撑!
收身中定蓄力时静如山岳.发力时动若江河。
形意拳的鸡腿与太极拳的猫步,均是在描述腿部之运动迈步是由内里五行之力在会阴部位的河车运行所抽合驱动,而并非是腿脚自己迈步也!鸡猫之步法,先向内抽再前迈,就像一个人在如临深渊之时之迈步,先抽回再小心前迈。
不明此理者,不习练内里五行之力,不习练心神抽合,将那太极拳之猫步当做专门一门技术而练,不知太极拳之一动无有不动之周身整体的能量蓄发,可笑至极也!
二十五,武禹襄太极拳论(九)
运劲如抽丝。此为四两拨千斤之本质也!在身体各部位均习练出意之后,周身整体均对心神抽合产生条件反射似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故心力就能够仅仅以抽丝之四两力就可以依靠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蓄发出千钧之力。故四两拨千斤之四两力,并非真正的四两之力,而是心力运行、心神抽合所用之四两力,此四两力能够蓄发出千钧之力。四两拨千斤绝非用四两力拨动、对抗千钧之力,而是以自身千钧之力拨动、对抗敌人之千钧之力也!
四两力,是在告知大家不要使蛮拙之力也!
心力在周身抽合运行时,先是在周身经脉抽合出来一根能量筋,此为易筋换力之过程。当此能量筋之能量扩张而涨筋腾膜后,周身通透,则能量筋逐渐削弱为丝矣,此为抽丝换力。
身体由抽合筋,再进化到抽合丝,这就是一个身体在习练“通”的过程。
筋的能量非常巨大,但是筋的能量越是巨大,就越说明这周身还没有通。筋的感觉就是在身体不通而能量运行有阻碍所造成的,就像一根水管,同样的水流,水管越细,则阻力越大;而水管越粗,则其中阻力越小。
而身体就相当于水管,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程度就相当于水管之粗细。当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没有习练到“通”的程度时,能量在体内的运行就相当于水在一根很细的水管中运行,故有阻力,这个阻力就会被身体感知为一根筋。
当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习练到极致之时,就相当于把水管习练粗了,这时能量在体内之运行的阻力就会越来越小,此时身体对于能量运行的感知就从一根筋转变成为一根丝了。
从心力抽合筋,到心力抽合丝,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层次越来越高的表象而已。所以,心力抽合丝与心力抽合筋一样,都能够蓄发出千钧之力!
此为运劲如抽丝!不明此理者,盲目以为抽丝就是用意念去松懈,就习练不出太极功夫!
蓄力时身如反弓张开,将劲力像箭一样射出。
太极拳身具五弓。双臂双腿和脊柱,为五弓。脊柱之弓为玉枕、尾闾之间之压缩气圈的对拉拔长和百会、会阴之间的旋转气圈的对拉拔长所生,玉枕、尾闾之间的压缩气圈将脊柱压缩,弯曲成弓。
双臂气圈则在双手劳宫之间生成三心归聚之内缩与挺齐四梢之外张能量的对拉拔长,将双臂成弓。
双腿气圈则在两足涌泉与会阴之间生成对拉拔长,使双腿成弓。
以上五弓都与心力对拉拔长成弓。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时,心力要达于拳节、腕节、肘节、肩节、脊节、腰节、胯节、膝节、踝节九曲,无微不至。而九曲之处要习练出外三合与压缩旋转之意。
使用劲力如同百炼之钢,无坚不摧。身体外形舒展圆活,如鹰展翅盖住敌人,以神领力,如扑鼠之猫头。以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屈伸、折叠之曲求得周身上下运行能量之直,先蓄后发。劲力蓄发合一,阴阳转换,收放相连,连绵不断。外表柔软,内里刚强。能沾连粘随,能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空灵圆活。
周身之气要上下运行,直养而不乱发。蓄力要以屈伸、折叠之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得之。如此则可舍己从人,物来顺应,得到太极真谛!
(原文)太极拳要义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注释:周身动静与能量蓄发均要由心力启动,先在心;心力启动后驱动周身整体生成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后在身。腰腹丹田松净,不可积存能量,能量才能周身运行,内敛入骨。
神气安舒,以心力运行,以神领力,才能使周身劲力圆活。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出拳踢腿均由五行之力使然,不可单独发拳踢腿。拳脚只是周身整体之一部分。
以心行气时,心力后贴命门而下,此为气贴背,才能使能量内敛入骨,打通脊柱三关,将脊柱习练成为弹簧、鞭子。
内里精气神能量阴阳转,周身运行,外表要安逸。
身体进退迈步由五行之力抽合而发,如同猫行。以心行气如抽丝,抽丝换力而生成阴阳转换,得到连绵不断之劲力。
周身之意在于会阴部位的河车运行而生成的精的能量,在于百会生成的神的能量,形成心神抽合。意不能在足底之气的能量,气之能量自然上行,不可刻意于气之能量,刻意于气之能量则双足虚实转换不灵,气滞怠懈。
气之能量宜在体内运行互补,而不宜发出。崇尚发力则反而无力,养气而不发则纯刚。
腰部带脉之横向能量运行如车轴,身体两仪(左右)之能量上下运行如车轮,连绵不绝,生成混元之力。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力似松非松,身体将展未展,一切皆在压缩旋转,发力后劲断了,但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意不断,心力不断,阴阳转换,连绵不绝。
(原文)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注释:掤捋挤按,沾连粘随之劲力也。在使用掤捋挤按之劲力时,要时刻留心,让心力紧随八劲,时刻随对手之劲力变化而变化,须认真。
上下相随之能量蓄发如长蛇,破之不开,撞之不散,故对手难以击破。
任凭对手使用巨力来打我,以心力之四两劲蓄发出千钧之力对抗对手。
引进落空时,自身能量与对手能量阴阳转换合一后即发出,借力打力。引进落空亦是以心力抽合压缩旋转之四两劲引进千钧之力也!
沾连粘随所使用的掤捋挤按等八劲要舍己从人,随对手之劲力而蓄发自身之劲力,不能把自己劲力与对手劲力错开丢掉,也不能以自身劲力与对手劲力硬顶。
(原文)四字秘诀
敷:敷者,运气于已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使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注释:此为太极拳之无形无式之打法也!此四字实为四种能量蓄发之状态也!
此为沾连粘随之目的所在。对于技击实战来说,沾连粘随是无用的,与敌沾连粘随一百年敌人也不会被消灭。沾连粘随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太极拳乃是以沾连粘随之手段以达到听懂敌人劲力之目的,然后实施敷盖对吞来制服敌人。
但是不明此理者,将沾连粘随视为宝贝,一沾连粘随就是半天,与敌和平相处,岂是技击实战之法?
太极拳的打法其实就是应者立仆,要达到应者立仆之目的,就要在与敌接手之瞬间以沾连粘随之手段摸清敌人之劲源,然后以敷盖对吞制敌。故这沾连粘随只是瞬间之事,接手即沾连粘随,随即即借其力以敷盖对吞打击敌人。
并且大家还需注意,敌人要的是打你,而不是要与你沾连粘随的,敌人之劲力是以拳打脚踢的方式打过来的,所以这沾连粘随只本质乃是防守阻敌之法,即接住敌人之拳脚后随即沾连粘随,也可直接施以敷盖对吞打击敌人。
敷盖对吞皆由气使。气,周身能量与劲力也!即棚捋挤按踩冽肘靠之八劲也!
敷,为使敌人不能动也。此为以大欺小之法,如果两个人势均力敌就无法达到使敌人不能动之程度。所以这敷之法就是以自身绝对巨大的能量和劲力敷布于敌人劲力之上,使得敌人不能动弹。为挤按之劲力。
盖,此为敌我对等之时之控制敌人之法,敌人可以动,但却不能伤及于我,因为我通过沾连粘随找到敌人之劲源来处,使用自身能量和劲力将敌人劲源盖住堵住,使其能动但无法发出打击劲力也。此时因为敌人劲源被我盖住,一旦想发力打击于我,则我之劲力可直捣龙庭也!棚捋挤按之劲力都可盖。
以上敷盖之法,为纯粹之制敌之法,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伤及敌人,以己之劲力迫使敌人服气放手也!
对,即拳打脚踢,伤及敌人,不留情面,一决生死。以自身之能量发力打击敌人之劲力,拳来打拳,腿来打腿,认定准头而去也!此为太极拳之硬打硬进无遮拦之法。踩冽肘靠打踢都为对。
吞,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也。以气全吞而入于化,即以吞入对手打来之劲力来化解对手之劲力。
引进时,心力与身体之意在自身与敌人劲力接触部位生成压缩旋转的内缩下行能量,以自身下行能量吞入敌人打来之劲力的能量,将敌人之能量以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引带至足底,此为自身能量与敌人能量之阴阳转换。自身与敌人之能量均落至足底,此时敌人之劲力落空,而自身下行能量就包含了自身和敌人两个人之能量,就使得自身获得两个人能量合一之上行上下贯通之力,此为只是与敌人能量合一,为我所用。将敌我合一之上下贯通之力发出打击敌人,即为借力打力也!
这个过程,就是吞吐,就是以自身能量吞吐敌人能量。这是太极拳独有的打法。
而不明此理者,以为拨开对手外力而使对手失去重心就是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了,殊不知这种技击方式在外家拳、摔跤术、西方格斗术中是屡见不鲜的!
以上敷盖对吞四种打法是无形无式的能量蓄发,绝不是外形动作。换句话说,在太极拳套路动作的每一个动作的每一个瞬间,都随时能够施展敷盖对吞之能量蓄发。习练太极拳套路的目的就是在习练身体在各种体位、状态下的能量蓄发,所以太极拳在任何动作、体位、状态下,均能够实施敷盖对吞的能量蓄发。
不明此理者,以太极拳之套路动作研究打法的,是非常原始并且愚蠢的。太极拳的套路动作一点也不比其他技击术高明,并且其套路动作之招式在其他技击术中都有。
没有内里的五行之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合一的能量,是无法打出敷盖对吞的。
二十六,孙禄堂太极拳论(一)
刘百成和肖千羽注释完武禹襄之太极拳论,大松一口气,觉得这太极拳论是注释完成了。但那肖千羽说:“我认为还有必要注释一下孙禄堂先生之拳论,因为孙禄堂先生之拳论里面融合百家之长,并且其拳论写成距现在只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可以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太极拳之真谛!”
刘百成一听,觉得意见甚好,说道:“那我们就把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论也注释一下吧。只是注释完武禹襄先生之太极拳论,普通人就已经能够看明白太极拳了,所以这孙禄堂先生的拳论中如果有与武禹襄太极拳论重合之处,就不详细介绍了。另外,孙禄堂先生拳论距今时间不长,许多词语言论大家都可能看懂,则此部分也就不详细注释了吧。”,肖千羽道有道理,遂与刘百成继续注释孙禄堂先生之太极拳论:
(原文)孙禄堂太极拳论
太极拳之名称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合而不流,至善之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身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也,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注释:人体自秉承天赋出生以后,自身体内就藏有养生之先天元气。先天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地存在于人体之中,独立存在,可以容纳其他气但却不与其他气混合同流,至善之极,为人体之真阳,即中和之气。元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时刻存在,内外一气,川流不息。
元气即先天一气,有的前辈大师说先天一气藏于膻中心脏,孙禄堂先生说藏于周身,我们则不管那先天元气藏于何处,习练出来内里之五行之力运行就行。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身体言,则为太极,内分阴阳:以拳之用言,则为内外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虚实有无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
由于太极一气之妙用不可言传,故古人无有此记载。学者能于开合动静之阴阳转换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
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
为何有形之圆为虚,无形之研却为实?
圆为外形动作之有形之圆,外形动作虽有形,但却是由内里五行之力周身运行所驱动,这五行之力在周身竖向周天与横向带脉之运行,即为研。
即内里五行之力无形之研,乃是外形动作有形之圆的驱动者,所以圆有形但却虚,研无形但却实。
圆研,本为八卦掌之法,但是由孙禄堂先生融合到太极拳之中,为的是与陈氏太极拳的决裂!
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这内家三拳本为一家,那太极拳由陈氏太极拳发展出来杨、吴、武式太极拳时,已经改变为单重,即已经具有了外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圆与内里五行之力运行之研,只不过杨、吴、武式太极拳不敢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罢了。现在孙禄堂先生公开将圆研引入其孙氏太极拳,就是在向世人宣布,那以我天下无敌的孙禄堂所代表的最先进的太极拳是单重的太极拳,是能够生成圆研的太极拳。而那陈氏太极拳的双重弓马步是无法生成圆研的!
孙禄堂先生在拳论之开篇就说出圆研,其意坚决!
圆研二者,为太极拳虚实之理也。
何为圆研之虚实?虚实即阴阳,内里五行之力之研与外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圆,生成身体内外之能量蓄发,这身体内外之能量蓄发是不断地在阴阳转换的,即五行之力阴阳转换为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精气神之能量,而精气神之能量在“直养”五行之力的能量。此为圆研之虚实也!
圆研之内,内外合一之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此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原文)太极拳打手用法
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予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挤按,採例肘靠八法也。总以朋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朋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采捌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古人云行远自迩。所以先将四手浅近之打法,作个起点入门。亦不过使学者,先得其打手之门径。若欲深求法中之奥妙,仍宜访求明师,用手引领,得其当然之路。(深通此技者盖不乏人矣)终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数月,可以得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学者须细参悟之。
二十七,孙禄堂太极拳论(二)
注释: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
肾为根,固肾而静心,是修道之法。动心而让心火炎肾水,此为动心养灵根,即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这就是太极拳。
以套路动作习练太极拳,练到纯熟之时,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肌肉紧张发力之蛮拙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予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
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挤按,踩冽肘靠八法也。总以棚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棚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不丢不顶,不离不即,即要粘住对手劲力,不可丢掉也不可硬顶,自身劲力与对手劲力不离不即。离则丢,即则顶。
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踩冽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古人云行远自迩。所以先将四手浅近之打法,作个起点入门。亦不过使学者,先得其打手之门径。若欲深求法中之奥妙,仍宜访求明师,用手引领,得其当然之路。深通此技者盖不乏人矣,终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数月,可以得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学者须细参悟之。
不数月而得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此乃孙禄堂先生自己的感觉,并非事实,其与武禹襄先生月余即通晓太极拳之理一样,非常人所能也!
那孙禄堂先生是在通晓形意、八卦之理,习练出形意、八卦之功夫后,才跟郝为真先生学习太极拳,故能够在数月之内通晓太极拳,因为内家拳三拳本为一家。那武禹襄先生在习练太极拳之前,已经是武学大家,通晓形意拳,所以能够在月余通晓太极拳。
我等常人,内家拳之道理尚不明白,何来在数月之间就能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啊!
(原文)打手步法
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静步,即站步也。有动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对步也,即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顺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初学打手,先以静步为根,以后手法练习熟,再打动步为宜。合步、顺步、静动皆可用,勿拘。若打熟之后,动静合顺之步,随时所变,并起点之手法,左右随便所出,左右之式,亦随便所换,均无可无不可矣。古人云:头头是道,面面皆真,此之谓也。
注释:此段文字易懂,不再注释。
(原文)太极拳一则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真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注释:郝为桢先生是武禹襄先生之徒孙,得武禹襄弟子(亦是外甥)李亦畲先生所传。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为炼精化气之阶段,此阶段因为只习练下行能量,心力下行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俱下行,体内没有上行能量,所以周身动作滞怠,似有阻力。故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层练习,为炼气化神之阶段,此时身体已经习练出上行能量,能量上行,则足不再沉重,所以身体能够在上行能量驱动下灵活自如地运动。故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
第三层练习,为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涨筋腾膜、真气鼓荡之状态。真气鼓荡不是一个能量蓄发的过程,而是一种能量充斥周身的状态。
在这种真气鼓荡的状态下,周身能量对拉拔长,能量自动鼓荡于周身。在练拳时,由于长期习练套路动作,周身已经对套路动作产生“意”,在周身之意的作用下,意会自己记住套路动作,在使用心力抽合出外形套路动作之前,身体之意就已经能够预先引导能量按照下一个动作的能量运行方向去运行能量而生成外形动作了,就好像拳不是由人打出来的,而是拳自己打出来的。即所谓的人不打拳拳自打----------这个身体自己以意运行能量的状态,就是神行的状态。
身体一旦进入神行之状态,则自然而然地全神贯注于这种状态,周身心力与身体都在拼命地想维持这种神行的状态,生怕失去这种状态,故此时心力生怕过大或者过小而破坏这种状态。
此就是: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郝为桢先生三层意思之含义,除非亲身体验,否则是无法理解的。
拳经云:内里之神气与外部四肢,总要完整。完整即内外合一,神气运行到哪,哪就要生成压缩旋转。一有不整,身体动作必散乱,不再周身以统一的压缩旋转作出动作。身散则必至身体中轴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第三段文字浅显易懂,故不再注释。
二十八,孙禄堂太极拳论(三)
(原文)陈秀峰先生言: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干四枝共六十四卦也。与程廷华先生言游身八卦并六十四卦,两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则一也。陈秀峰所用太极八卦或粘或走,或刚或柔,并散手之用,总是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以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动作所发之神气,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各有所当也。
注释:陈秀峰先生是杨氏太极拳弟子,也是被孙禄堂先生佩服之高人。本段文字亦浅显易懂,大意是说内家拳三拳同理。不再注释。
(原文)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未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干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注释:习练太极拳至炼虚合道之境界,已经将能量蓄发习练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即习练到心力时刻与呼吸配合,周身运行;而周身则一动皆压缩旋转也。李洛能先生所讲之呼吸,要求日常均要以练拳之呼吸去呼吸,也是如此。
练到这种状态,周身之意已经运化到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了,以至于意已经虚无,不再能够感知到意,因为身体已经就是意本身了。
此时无论是内里的心力还是身体之意,无不处于神行之状态,即身体无时无刻不再进行能量蓄发,先天后天互补,但是自身却浑然不觉,只感觉到真气鼓荡。真气鼓荡之真气,包含先天一气与后天之气,习练到真气鼓荡之状态,即后天之气补足了先天一气,仿佛周身内里均是先天一气自己在鼓荡而不需要自身进行能量蓄发。此为“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动其心”。
人体习练到如此地步,即有先知先觉之能。
至于这先知先觉之能,注释者尚未达到如此境界,不好注释,故不深说。
就是那炼虚合道之境界,注释者也不敢说已经练到,只是明理后顺自己习练感受“先知先觉”罢了。但虽属于“猜测”,也亦非“妄自猜测”,而是已有习练之基础,从而才能够在习练时已经完成的“正轨”之上继续向前罢了。
故此段注释如有错误,恳请有道之人指出,注释者定当承认错误,虚心请教!
刘百成和肖千羽注释完孙禄堂先生之拳论。刘百成道:“你坚持要注释孙禄堂先生之太极拳论,现在看来很有必要。这一是因为有必要对于孙禄堂先生是如何将八卦掌之圆研融合到太极拳中的;二是对于郝为真先生所说的打太极拳之三层意思众说纷纭,但总无对处,此次算是有个正解了。只是这太极拳论之中,还是武禹襄先生之拳论最好,孙禄堂先生之拳论难以达到武禹襄先生拳论之境界。”
肖千羽道:“前辈大师之拳论,在我等看来算是宝贝了。但可惜之处在于里面不写习练方法,所以即便大众能够通过看此注释得知内家拳之理法,但在实际习练之中尚有障碍,不知如何具体习练。可否在注释完拳论之后,将具体习练方法写上?”
刘百成道:“此意见甚好,但是,以哪个套路动作做介绍呢?我是习练武氏太极拳的,你是习练杨氏太极拳的,这杨、武两家太极拳虽属同源同质,但是在习练方法之上到底有许多不同之处。况且你我都知道,那杨氏太极拳之大小架拳,都是传给外人看的,习练不出什么功夫。只有那老六路才是杨氏太极拳之看家本领。可是那老六路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外形动作了,完全是在习练内里五行之力的,再往前走就是站桩了。就我这武氏太极拳来说,我是用心神抽合打出来的拳,与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武氏太极拳打起来有天壤之别,但却与你那老六路差不多,外形动作极少,除了两腿之间的阴阳转换以外,胳膊完全随心微动,几乎就看不出什么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写出来的拳就是再详细,在那现实中却见不到我们所写之拳,那读者也是习练不会的。而那现实中能够看到之太极拳,除了花架子的拳架是不能习练出太极功夫的以外,即便是那些想追求太极功夫之门派所习练之太极拳,也是在使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拳,配合以大枪大杆、石锁等器械以习练蛮拙之力,也是不能参照的。其实我早有此想法,但是因为以上原因,总是写不出来啊!”
肖千羽道:“你说的极是!我跟师父学艺时,只有天天跟师父习练之人,才能够习练出以心行气、心神抽合,那不天天在师父身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人,都没有习练出以心行气、心神抽合之功夫,以至于十年八年都原地踏步,不能前进一步。只有在习练出以心行气、心神抽合之后,才有可能自己深悟进去。所以,如果只看注释而身边没有师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习练会以心行气、心神抽合的,而这以心行气、心神抽合却是进入内家拳大门的敲门砖,只有习练会了以心行气,才算是入了内家拳的大门啊!如此看来,这振兴内家拳之路可不是这一本书就能够实现的!”
刘百成道:“现在就剩下八卦掌和心意把之注释了,你我虽然知道八卦掌与心意把之理法,但是到底没有专门习练过,故你我不可做那欺世盗名之徒,只捡一篇有代表性的拳论介绍一下吧!”
肖千羽道:“是啊,我们的目的是振兴内家拳,可不能为了欺世盗名而糟蹋了内家拳啊。那八卦掌之拳论,描述内里五行之力的内容极少,而描述外形动作之内容极多,所以不多注释也对。那心意把几乎没有外传之拳论,我所见到之心意把之拳论,也就是你手中这一篇了。我们就先把这八卦掌和心意把之拳论注释完吧,先出版发行了,以便让大家尽快了解内家拳。至于那太极拳之套路动作,我们可以再写一本书了!”
刘百成同意,于是二人开始注释八卦掌和心意把拳论。
二十九,程廷华八卦掌论(一)
刘百成和肖千羽开始注释八卦掌、心意把拳论:
八卦掌由董海川先生发明,但是董海川先生流传下来的有关八卦掌的文字较少,并且不系统。目前流行之八卦掌论,以描述外形动作文字为主,而外形动作不再注释范围之内,故只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董海川先生之弟子程廷华之八卦掌论注释。
(原文)程廷华论八卦掌
练八卦拳之道,先得明师传授,晓拳中之意义,并先后之次序,其实八卦,本是一气变化之分(一气者,即太极也),一气仍是八卦、四象、两仪之合。是故太极之外无八卦,八卦两仪四象之外亦无太极也。所以一气八卦为其体,六十四变,以及七十二暗足互为其用。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道。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合身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体用焉,亦莫不有八卦之道焉。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若是言练,先晓伸缩旋转圜研之理。先以伸缩而言之。缩者,是由高而缩于矮,由前而缩于后。从高而缩于矮之情形,身子如同缩至于深渊,从前而缩于后之意思,身体如同缩至于深窟。若是论身体伸长而言之,伸者自身体缩至极矮极微处,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扪于天,往远伸去又同手探于海角,此是拳中开合抽长之精意,古人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所以八卦拳之道无内外也。研者身转如同几微的螺丝细轴一般,身体有研转之形,而内中之轴无离此地之意也。旋转之,是放开步法,迈足望着圆圈一旋转,如身体转九万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至于身体刚柔,如玲珑透体,活活泼泼,流行无滞,又内中规矩的的确确不易。胳膊百练之纯钢,化为绕指之柔;两足动作,皆勾股三角;两手之运用,又合弧切八线。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理数兼该,乃得万全也。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身之所行是孝弟忠信,无事口中可以常念阿弥陀佛,行动不离圣贤之道。心中亦不离仙佛之门。非知此,不足以言练八卦拳术也;亦非如此,不能得着八卦拳之妙道也。
注释:练八卦拳之道,先得明师传授,晓拳中之意义,并先后之次序。
其实八卦,本是一气变化之分。一气者,即太极也。太极,为人体之内未分阴阳之先天一气,即心力。心力启动呼吸,开始分出呼吸之阴阳二气,阴阳二气随心力在人体左右两侧两腿之上上下运行,将人体分出两仪,两仪之能量蓄发阴阳转换,将能量运行于四肢百骸,生成四肢之四象。四象之动生成八卦。故“一气仍是八卦、四象、两仪之合。是故太极之外无八卦,八卦两仪四象之外亦无太极也。”。这句话就说明了八卦掌与太极拳本质同源之联系。
八卦掌与太极拳一样,均是使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二者之区别在于对于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的不同使用方式。就如同外家拳,都以肌肉紧张发力,但是因为对于肌肉紧张发力的不同使用方式而分出无数个门派一样。
再说说体用。这内家拳为什么要强调体用原则呢?
在肌肉紧张发力中就不存在体用原则了,因为在肌肉紧张发力中,拳的外形动作本身就是在蓄发能量,并且还能直接使用。比如说弓马步冲拳,这个弓马步冲拳的动作本身就是在使用肌肉紧张发力站出弓马步,打出冲拳,即弓马步冲拳这个动作本身,即能够蓄发能量,也是打击技术。因为在肌肉紧张发力中,四肢在做打击动作的同时,四肢中的肌肉就同时可以蓄发能量。
但是在内家拳里就不一样了。因为这内家拳以心行气压缩旋转之能量蓄发是在内里进行的,这种能量蓄发本身是不能技击实战的,必须要通过外形动作将内里蓄发出来的能量使用到技击实战中去。内家拳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方式在体内生成的基本能量蓄发是竖向上下的能量蓄发,而打击能量却是需要横向发出的,即内家拳的体用是不同的。所以,内家拳要讲究内外合一,就是体用合一,即内里的能量蓄发要与外形技击动作合一。这内里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为体,外形动作为用。
因为内家拳的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并不是天然地就被我们的身体所接受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能量蓄发,所以就不能天然地达到体用合一的程度---------所以习练内家拳的过程,就是在习练体用合一的过程。
以上就是内家拳讲究体用的原因。体,就是内里的能量蓄发;用,就是将内里的能量蓄发运用于四肢以达到技击目的。
对于八卦掌来说,体,就是一气生成八卦的内里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用,就是六十四变,以及七十二暗足等由四肢进行的技击动作。
将体用习练合一,就是内外合一。体用合一了,即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道。
体用,即内外六合。外三合约束用,内三合约束体。内外六合了,就体用合一了。而内外六合的本质就是达到周身与心力合一,即周身合一。此为“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合身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体用焉,亦莫不有八卦之道焉。”。内外六合即周身合一,周身一体。
八卦之道,包容天地生生循环往复之理;八卦之用,练至神明,亦为生生不息之理。
习练八卦掌,要先明白伸缩旋转圆研之道理。伸缩,身体之压缩;旋转,身体之旋转;圆研,身体之内外旋转合一也。
先说伸缩。缩,就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压缩,压缩为蓄积能量和劲力;伸,即缩的反向动作,即发出能量和劲力。
内家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主要在压缩旋转之蓄力阶段,蓄好力了,发力只是自然而然的动作,所以在形意拳与太极拳中不怎么强调伸,而只强调压缩。但是在八卦掌中就不一样了,因为八卦掌在三大内家拳中,主要是以形技击实战的,所以形的伸缩就很重要了,所以不但强调压缩,还强调伸开。八卦掌的外形动作就是由四肢的伸缩、旋转生成的。
三十,程廷华八卦掌论(二)
身体之压缩,是由高而缩于矮,由前而缩于后。
由高缩于矮,主要是由于脊柱的压缩折叠以及腰腹的压缩折叠造成的(绝不是弯曲膝盖,屈膝是会伤膝盖的)。
从高而缩于矮之情形,身子如同缩至于深渊,即脊柱的压缩与腰腹的压缩要完全彻底。
从前而缩于后之意思,身体如同缩至于深窟。从前缩于后,即心力后贴命门,是内里五行之力的后缩。后缩有两个,一是心力后贴命门;二是心力在会阴河车运行后向丹田翻转,能量翻转后还要后缩,一部分能量回到会阴以炎丹炉肾水,一部分下行到脚,一部分经五行相抱上行。此为缩至于深窟。
身体由高缩矮,由前缩后,均为身体之意也,与武禹襄先生所说的仰之则而弥高、俯之则而弥深同意。
若是论身体伸长而言之,伸者自身体缩至极矮极微处,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扪于天,往远伸去又同手探于海角,此是拳中开合抽长之精意。伸缩俱为身体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反应,身体对心力的反应就是压缩旋转,即压缩旋转就是身体之意。伸缩即身体压缩旋转之意。伸时,身体之意无限外伸。挺齐四梢、虚灵顶劲、四肢伸缩、真气鼓荡,均为内里能量向外无限延长之意。伸缩为阴阳转换之阴阳,伸缩相互阴阳转换,所以伸缩之意是相同的,缩至深渊、深窟,与伸至天、至海角同意,与武禹襄先生所说的“仰之则而弥高、俯之则而弥深”同意。
古人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所以八卦拳之道无内外也。我们不必以古人云来说明八卦掌之无内无外,而是以八卦掌的内外合一来说明这个问题。形意拳与太极拳讲究的是内外合一,是因为形意拳和太极拳内里之能量蓄发与外形动作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习练到内外合一。而八卦掌之内力五行之力的运行与外形动作是一样的,这就表现在圆研,即八卦掌内里五行之力驱动周身整体生成的压缩旋转,直接就表现在八卦掌外形动作之中的伸缩圆研!换句话说,八卦掌外形动作的伸缩圆研,就是其内里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即八卦掌的外形动作是直接从内里五行之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而来的!所以,八卦掌是内就是外,外就是内,故无内无外。
笔者虽然没有专门习练八卦掌,但是对于八卦掌无内无外之能量蓄发乃是心向往之!
研者,身体内里由五行之力驱动出来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也。身转如同几微的螺丝细轴一般,身体有研转之形,而内中之轴无离此地之意也。即研,就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围绕身体中轴之旋转。研,是内里的能量蓄发,是静的能量蓄发。
程廷华先生之八卦掌论,是不是把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描述得明确具体啊?孙禄堂先生公开将八卦掌之圆研引入太极拳,大家现在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不?
其实那杨、吴、武氏太极拳,本身就是单重圆研的,双重是无法圆研的。只不过杨、吴、武氏太极拳不敢公开反对双重太极拳,而孙禄堂先生则敢作敢当也!
圆即旋转,是八卦掌外形动作之圆,是外形之动的能量蓄发。
圆是放开步法,迈足望着圆圈一旋转,如身体转九万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
即八卦掌外形动作之圆,即走圈,乃周身整体旋转之意的直接在外形动作的体现,即八卦掌无内无外之体现!
至于身体刚柔,如玲珑透体,活活泼泼,流行无滞,又内中规矩的的确确不易。此段话描述八卦掌五行之力与圆研之力合一生成之能量在周身运行,如同太极拳一样。能量周身运行即显现出刚柔,将周身能量运行于一点发力打击对手则为刚,将周身能量运化于周身即为柔。如虎扑食即为刚,如蛇缠绕即为柔。只有将能量周身运化,才能够达到刚柔相济之程度。
而不明此理者,以为使用大劲力就是刚,使用小劲力即为柔,此乃谬误矣!刚柔之分,不在劲力大小,而在能量周身运化之神奇也!如仅仅以劲力之大小区分刚柔,则都是刚猛之蛮拙之力,最后都得硬顶!
胳膊百练之纯钢,化为绕指之柔。此乃能量周身运化之显现也,真刚柔相济也!胳膊有百炼之纯刚,如何化为绕指之柔?只有能量运化所致也!能量所到之处则为百炼纯刚;能量运化游走,则为绕指之柔!
两足动作,皆勾股三角;两手之运用,又合弧切八线。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理数兼该,乃得万全也。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身之所行是孝弟忠信,无事口中可以常念阿弥陀佛,行动不离圣贤之道。心中亦不离仙佛之门。非知此,不足以言练八卦拳术也;亦非如此,不能得着八卦拳之妙道也。
刘百成与肖千羽注释完程廷华八卦掌论,那肖千羽道:“想不到这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道,在形意拳论与太极拳论中描述得浮皮潦草,仅仅有外三合、顺逆、形顺、屈伸、往复、折叠数字,却被程廷华先生描述得如此细致周到!真是可叹啊!”
刘百成道:“可见这前辈大师虽然写出高深拳论,但是亦有保守之意啊。仅从形意拳论和太极拳论之中是无法看出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意的。如果你我二人不去注释这程廷华先生之八卦掌论,世人哪里知道这内家拳之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啊!如果不谈功夫深浅,仅从内家拳之传承的角度来看,这程廷华先生是居功至伟啊!”
肖千羽道:“是啊!如果前辈大师在形意拳论、太极拳论之中写明外三合、顺逆、形顺、往复、折叠、屈伸之时,能够向程廷华先生这般细致入微地描述出周身整体压缩旋转,那内家拳是不是就不会被习练到花架子的地步了!”
刘百成道:“可叹啊!只是在你我眼中,能够看出这程廷华先生之八卦掌论将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描述得细致入微,可是在不懂得内家拳理之人眼中,亦是无法看出圆研之意,而是仅仅以外形动作之走圈、伸缩打拳啊。并且现在之人,根本看不出来这内家三拳之本质联系,又如何能够将程天浩先生之拳论融合到形意拳与太极拳之中呢!希望你我此番注释,能够让世人觉醒,明白内家三拳之理与相互联系啊!”
三十一,心意把论(一)
注释完八卦掌论,刘百成与肖千羽再注释心意把论。
(原文)心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拐起毛蓝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运气宜顺为要旨,落下好似掘地般。夜静练势意集中,形似白猿跳山涧。
注释:心意把只有一个单式,心意把不是拳,而是一种内功。习练时将僧衣卷起于腰间,不宜握拳,而宜舒掌,身体起落拳脚伸缩随心意变化。起钻落翻,周身起时吸气,身手如同举鼎;身手落时呼气,自然发出“嗯”声,以脚压缩下踩而落地,意如将砖踩裂。以心行气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俱要顺,身手劲力发出落下时好似锄头掘地一般。
因为心意把为少林寺最高层次的功夫,即便在少林寺内亦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习练的,故这心意把只在夜间习练,以避众人。习练心意把架势时意要集中,形要似白猿跳山涧一样伸缩束展。
本段文字为心意把开篇,我按照形意拳意去注释好似有些牵强附会,但是大家继续往下看就会明白心意把与形意拳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运百会达涌泉,行输丹田昆仑转。通往中腕到膻中,三合以后抵劳宫。气从两足向上提,气达周身用呼气。起如举鼎低颚吸,落地分砖气呼出。左右起步循环跳,亮翅展身腾丈余。初练每时三十六,月后九九八十一。天天如一千日连,功到气随走遍天。
注释:运百会达涌泉,此为由神统领周身之力也,由心力驱动百会旋转为“运”,百会旋转引领生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为“领”,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由百会始。
在刚开始习练易筋时,只有启动心力下行,百会部位不会旋转。
玉枕压缩百会旋转之神的能量,是由上行上下贯通之力打通脊柱三关之玉枕后生成的,故这神之能量在周身精气神之能量中是最后生成的,而神领力是功夫结果,在刚开始习练内家拳时是无法理解与达到神领力的。
待周身生成精气神之能量运行后,启动心力则百会就开始旋转,百会旋转压缩玉枕,玉枕再压缩脊柱之骨节旋转,于是身体开始逐节生成下行能量一直到涌泉。
行输丹田,即河车运行。河车运行之能量蓄发下吸涌泉,提引起上下贯通之力。昆仑穴,即为脚跟压缩之部位,即下行精的能量被阴阳转换为上行气的能量之阴阳转换之地!上下行能量在昆仑部位转换。
上行上下贯通之力在身体后部通过脊柱上行到百会;在身体前部通过五行相抱上行到中脘而回归心脏,补充先天一气。
这膻中、中脘、丹田,为五行之三丹田。膻中为心肺,中脘为肝脾,丹田为两肾。心肾交合水火相济以及五行相抱,均生成于膻中、中脘、丹田之间。丹田、膻中、印堂为大三田;膻中、中脘、丹田为小三田。五行之力要在三田联络往返,就包括这大小三田。其中小三田是最主要的根基。
五行之力三田联络往返,即内三合。三田往返即五行相抱,是上下贯通之力在身体前部五脏六腑之中的上行方法。五行相抱则体腔之内生成能量运行,通过对拉拔长生成各个气圈,气圈一环套一环地将上下贯通之力运行到两手劳宫。
心力与呼吸合一达到呼吸以踵,心力与吸气下行到涌泉,提引上下贯通之力(即气的能量)从两足向上运行,运行到头顶后(即气运周身)开始呼气发力。
发力时起钻落翻,起钻是因为“气从两足向上提”的上下贯通之力,起钻时吸气,舌抵上颚,势如举鼎,双臂抱圆,似曲非曲;发力时呼气气落,落翻是因为能量下行压缩脚跟,脚跟再压缩地面,足踩地如裂砖。此为一气之起落也!
即心意把与形意拳均为一气之起落之能量蓄发。
左右起步循环跳,即单重之虚实转换也,一步一蓄发,一步一拳!
亮翅展身腾丈余,即展也。起如举鼎为束,亮翅腾起为展。此为心意把之束展,与形意拳同理。即心意把之单式动作即一个一气之起落之能量蓄发,与形意拳同理,只不过外形动作不同。
心意把不是拳,不是技击之术,而是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少林寺之罗汉拳等,是用心意把之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打出来的。
从以上介绍的动作来看,心意把之外形动作如下:单重,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在一条腿上蓄力,为束;蓄力后展身前跃丈余,双臂如举鼎(即虎扑之势),周身能量从后腿虚实转换至前腿,落地分砖,将劲力经双臂发出。即心意把之外形动作与形意拳之炮拳相似,但是更加强调“落下好似掘地般”,即心意把之起钻落翻比形意拳更加体现在外形动作之中,从外形动作中更容易看出一气之起落。
初练每时练三十六次,月后每时练八十一次。天天如一千日连,功到气随走遍天。
(原文)心意把虽仅一式,但变化莫测,可应万变。劲以粘滚为主,起落反侧都要求浑身百节滚身而起。如起把练法;滚身而起,束身劈打,摇膀,拧腰,横身,肘不离肋,七扭八圪了,旋着转,踩脚而落,内提外随,内外合一,动静呼吸相配合,灵活敏捷如龙腾虎扑一般。
其一日,明三节。其二日,齐四梢。其三日,闭五行。其四日,身法。其五日,步法。其六日,手足法。其七日,上法进法。其八日,顾开截追法。其九日,三性调养。其十日,筋法。
明三节、四梢、阴阳、五行、六合,主练心意气,兼练下盘、轻功、身法、步法。
注释:心意把虽仅一式,但变化莫测,可应万变。即心意把为一种能量蓄发方式,身体如果能够将此种能量蓄发灵活运用,则变幻莫测,可应万变。
心意把之劲力以粘滚为主。粘滚,压缩旋转,束展,周身能量贯通,如蛇一般发力,非蛮拙之力也!
起落反侧都要求浑身百节滚身而起,即周身旋转。
如起把之式练法:滚身而起,束身劈打,摇膀,拧腰,横身,肘不离肋,七扭八圪了,旋着转,踩脚而落。以上就与形意拳之能量蓄发一样。心意把为什么强调滚?滚,周身整体旋转也,虚实转换以及发力,均由旋转引起,即起横落顺也。起钻落翻,起横落顺,均为一气之起落也。
内提外随,起式之“如举鼎”为上行之上下贯通之力使然也,内提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下行能量提引起上下贯通之力,能量上行。内提外随,内外合一,动静呼吸相配合,灵活敏捷如龙腾虎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