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把手里的国库券清空的路远并没有着急回去。正好小佳帮姐姐晓敏订的服装这两天到庆海,反正他和志武两个壮劳力也是空着手回滨江,这次索性直接带到火车上一起带回去。
刚刚尝到赚钱滋味的林志武自然是没有意见的。口袋里的券换成了嘎嘎新的钞票,一直以来悬着的一颗心总算平安落地。在庆海留几天除了给家人买些礼物,还要参加顾小佳和苏晓梅为欢迎他组织的知青聚会。战友们的盛情让他心潮澎湃,他也很期待看到当年的热血青年回到城市以后都有着什么样的变化。
路远和志武的想法有些不同,他是深陷在小佳的温柔乡里一刻都不想离开。小佳把手头上的事情能推的都推给了店里的其他人,终于品尝到爱情甜美滋味的她对现在的生活倍加珍惜。
对林志武、顾小佳以及当年千千万万的下乡知青路远的内心是复杂的。应该说知青的脚步比他更早一步到达了棒子沟。
某种意义上他和比他大上差不多一代人的知识青年是有着共同之处的。时代的大背景下,根本的原因都是因为生活状况的窘境让他们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而远走他乡。到国家最边远的地区,广袤而未被开垦的土地上去谋求新的生存。只不过更多的像路远这样的农村户口的人,更多的是因为生计主动的,游离于国家政策主导之外的自发的迁徙。
遥远的边疆和陌生而肥沃的土地,是他们对于新生活的希望。他们并没有多少对时代的前瞻性和改造边疆的远大理想。如同祖祖辈辈无法在家乡生存下去的前辈先祖们一样,他们更单纯的是因为需要活下去,需要得到在家乡不能得到的生存机会。吃苦受累更像是他们的宿命,一个新的地方,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女人、孩子、房子和家。这样的结果对他们而言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路远的远房二太爷和他的继父路秋山,正是几代人前仆后继闯关东的一个缩影。应该说基于生存为目的的迁徙的结果还是好的,路秋山和他的二爷爷都在棒子沟安了家,并在这里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尽管他们远离故乡在一个全新而陌生的土地上安了家,并且扎根于此并不曾想过未来还有可能返回故乡。但是他们对于这样的结果是满足而乐于看到的。因为只有在这里的奋斗才能够帮他们实现有一个家并传宗接代的愿望。
而在整个东北,类似于路秋山和二爷爷一样命运的人是很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把故乡以外能够落地生根的地方当成了家,而故乡更多的是在每逢佳节或是祭祀先祖的节日里一份浓重的乡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认可这样的命运的,确确实实的把自己落脚生存的地方,当成了赖以生存和维系家族传统观念传承的家。
如果不是路远神奇一般的存在,和骨子里那份与生俱来的折腾和不安分。恐怕路秋山会和无数闯关东的人一样,自己的一辈子,子子孙孙的一辈又一辈,都会以棒子沟为圆心,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当然路远也只是这个时代的很多不满足于现状,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个人或是一家人命运的一个缩影。在这样一个变革的伟大时代里,会有千百万和他一样的农村青年因为生计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祖辈们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走进城市。
更多的年轻人和路远一样,不怕吃苦,做着城市里的同龄人不愿意去做的最脏最累的工作。并在这样沉默的努力中随时睁大眼睛,寻找着能够改变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
也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个体汇聚成洪流,进而带动着更多的农村人离开家乡,走进城市。他们不但改变了自身贫穷封闭的命运,他们也改变了城市文明的结构,进而推动着整个国家和时代的进步。
当苏晓梅庄严地代表一众知识青年宣誓的那一刻。相信更多的知识青年是抱着改天换地的伟大理想,离家千万里去开发边疆。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让理想的乌托邦化成泡沫,让大多人明白理想之所以能够称为理想,是因为大多数时候都会沦为平庸而无法实现。
当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展现在每一个知识青年面前时,一部分人选择了随波逐流,这应该是几千万知青中的大多数人吧!还有一部分人做为理想的信徒,百折不挠心无旁骛,在这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走下去。他们虽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但他们更像是侠客堂吉诃德,是这个时代悲壮的英雄。还应该有另外的一部分人,他们最初的本质至少不算是坏人。尽管当他们意识到现状的残酷以后就在想尽一切办法逃过规则的约束。
这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迁徙,因为这样的迁徙一代人的命运被改变。当然或许这种改变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无法逃避必然经历又注定整个过程充满痛苦的命运。
最为乐观的苏晓梅插队中途心灰意冷选择了嫁人。林志武厌倦了农村的生活千方百计的订了母亲的工回了他的城市。经历更为坎坷的顾小佳,高考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奈不能就读,要知道彼时的她还不过是一个正值花季豆蔻年华的少女。这样的打击不能说不大,就算符合政策想顺理成章的回到她出生的城市,还要受到知青点驻地村委会的刁难。以那样一种近乎于自残不诚实的方式才得以回到对她而言足够冷漠的家。然而等待她的并不是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她除了努力地让自己坚强,和为了活着忍受屈辱也要坚持下去的勇气,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更别提那一场名存实亡足以让一个女人彻底沉沦和绝望的婚姻了。顾小佳的沉默与不反抗何尝不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呢?但是她为了更好的活下去还能够去做些什么呢?
第一百七十一章
路远在他的内心里寻找着自己能够和千百万下乡知青们命运契合的那一部分。确实在他的身体里虽然流淌着和继父路秋山和更早的二太爷爷一样的血液,沿着几乎同样的一条道路走到了大东北莽莽丛林的深处。他和他的祖辈们一样,有着强壮的身体,和对土地天然的领悟能力。
即便没有任何改变,他自身的基因和传承依然可以让他成为这片土地上一条受人尊敬的响当当的汉子。事实很容易就证明了这一点,曾经十五六岁的他和对上的一等劳力挣一样的工分。十七岁的他在滨江码头只用了短短的半个月就证明,即便走到江湖他仍旧是出类拔萃的那一个。
与比他更早来到棒子沟的知青们不同的是,他最初的目标远远和理想之类的东西不沾半点关系。他生活的土壤和受教育的背景决定了他的眼光只能看到碗里的饭有没有装满,能不能吃得饱。如果不是因为顾小佳,他对村里的知青看法和大多数村民没有什么不同。是顾小佳给了他对未来的梦想。他一直努力地证明自己无非是让家人的生活更好一点,和某中事实上的距离与顾小佳没有那么远。
就是这些及其朴素的缘由让他从滨江码头一个扛大包和拉车的少年一路走到现在。他从来没有过什么远大理想,他的眼界最多也就能看到身边的那几个人。他似乎一直是被本能驱使着向前走,一边走一边寻找着方向。直到现在为止,他所经历和交往和努力过的圈子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的部分。他看不到那些所谓的风花雪月,也不能用哪怕只是稍微优雅一点的姿态来文过饰非。
所以当路远出现在苏晓梅和顾小佳为林志武特意准备的知青聚会上,看到一帮算得上中年人的男男女女如此兴奋觉得很不可思议。他想难道一个城里人因为去农村种了几年庄稼,就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苦难覆盖了吗?凭什么他们就应该在城里有固定工作,吃商品粮。难道生在农村就是天生的冤大头,应该吃苦吗?对此他很不以为然。
路远在时隔六年之后终于又见到了苏晓梅。
令路远感到失望的是一直隐藏在他记忆深处刻骨铭心的关于身体本能地反应,让他一直认为会有一份超出正常友谊之外的感情存在于他和苏晓梅之间。他确信至少在某一个阶段他应该是爱上了这个几乎比他大十岁的女人。或许这样的爱更多的基于对一个成熟异性身体的迷恋,可对于本就对爱情理解贫乏的路远来说,已经足够让他无数次午夜梦回时眼前闪过清晰地影子了。
苏晓梅在保持了大家都能看得到的距离对路远表示了欢迎,而且很愉快地和林志武一起回忆起了那次极其偶然的滨江之行。只不过当她看到林志武眼睛里稍纵即逝的了然神情时,还是表现出了些许的慌乱。好在一直长袖善舞的她很快就毫无痕迹地遮掩了过去。
在场的十几位知青战友和显得有些鹤立鸡群的路远,没有一个人看到苏晓梅心底的慌乱和刻意掩饰的夸张举止。
曾经和她想把彼此的身体揉粹渗透进彼此血液里的小男人长大了。略显忧郁和羞涩的表情和依旧高大健壮的体魄,在时隔多年以后仍旧能够让她感受到自己身体里的悸动。那是她关于青春关于身体甚至关于爱情里最为美好和难忘的一段记忆。
从她离开滨江的那一刻起苏晓梅就知道,这个男人毫无疑问会成为她一生当中关于对爱情的美好和身体记忆的巅峰。她悲观的认为如此令人销魂荡魄短暂时光是无法复制的。她不知道这样的经历是命运对她过往惨淡人生的补偿,还是对她将来若干岁月的惩罚。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尝试着忘记那些虚无的有些荒唐的回忆,并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寻找生命里新的火焰。这样的过程无益是以失败而告结的,已经有无数座不可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她和那段记忆之间。她已经没有力量和勇气再去重新求索,好在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留下了可以让她微笑面对的果实,可以让她把更多的热情和爱投入到足以告慰她的内心的一个新的生命。
顾小佳看出了路远在聚会当中的沉默和孤独,虽然她的男人一直保持着克制和谦逊的微笑。小佳知道横亘在路远和属于他们这一代人中间的代沟和文化差异某种程度上是不可弥合的。好在她坚信两个人之间对彼此的爱意可以让她和路远之间,因为爱能够填补时代和年龄产生的差异。
但眼前略显孤独的男人是属于她的,她不能让他因为勉强自己而受任何的委屈。她并不介意在她的知青战友中间,掩饰自己对这个来自遥远地方的年轻人浓浓爱意。在觞筹交错中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路远的感受,小佳明白如果不是因为她也在这里,就算有林志武和苏晓梅在,路远也早就退场了。尽管他看上去表情一直谦和,骨子里却是及其骄傲的一个男人。
似乎所有的热闹都会有曲终人散的寂寥,今天的聚会也不例外。
路远和顾小佳几乎是整个场子里唯一保持清醒的两个人。路远的清醒是因为他不是今天场子里需要被照顾的重点。刚开始大家还以为他是和志武混的兄弟,大伙只是稍微客气一下就不在管他。后来几个有眼色的知青看出顾小佳对这个男人明显不加掩饰的热情,多少明白了一些什么。而顾小佳无疑是今天聚会的小团体里的佼佼者。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足够深厚的人脉关系,小佳都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今天晚上到场的知青战友们到有大多数是冲着她的面子才来的。毕竟真正在棒子沟插队的老插只有林志武、苏晓梅和她三个人。
当然顾小佳早已不是当年棒子沟乃至整个沂春市庆海知青中那个最青涩的匝着一条长辫子的小姑娘了。也早已不是初回庆海时惶惶不可终日,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的待业青年。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深人静便是曲终人散时。知青战友们在热泪和欢笑中灌着一杯又一杯的酒,或许每喝掉的一杯都是一年亦或几年的青春。
路远看着他们恣意挥洒的热情和言语中无法追忆的悔恨,眼里更多的是羡慕和沉默。这中间最小的顾小佳都要比他大六岁,可让他不能释怀的是自己好像失去了迸发热情的功能。与这些比他年长的知青们相比,他反倒更像一个饱经世事的长者,尽管这并不是他想要的角色。
顾小佳酒喝的不多,因为她在知青时就不算合群的一个。今天晚上参加聚会的知青中的很多人都是回到庆海后才慢慢有了交集。经历了太多事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她并没有象她的战友们那样有发自心底的热情。
她的热情当中难免要保持着几分冷静和超然,过往的经历早已让她明白这样的聚会总会掺杂几分世俗的市侩。她倒也不是想让自己有多超凡脱俗,同学和战友之间毕竟有一份香火情谊在的,能够在举手之劳中帮上大家的忙,她还是很愿意的。
苏晓梅还是一如既往的是聚会当中的核心人物,因为她不落痕迹的穿针引线,才使得饭局自始至终保持着热闹和连贯。当然这中间她还有时间观察着大多数时候都在保持沉默的路远,这个男人留给她的记忆实在是不可磨灭的深刻。尽管她悲哀的知道这个男人从此恐怕只能深藏在她心底,不足与外人语。可她还是忍不住地要看他,想他。她搂着小佳的肩膀,带着些许醉意低声问道:“你心心念念这么多的小男人,终究还是来到你身边了,这么多年的苦总算值得。”
小佳只是低头微笑,不时地看向一旁略显冷峻的路远。心里默默地低吟,老天总归还是公平的,有了这个男人此生便足矣。
一九八七年的庆海已经有出租车在大酒店和宾馆外边侯客,路远和顾小佳告别了诸多的同学和知青战友把已经不知道去卫生间吐过几次,已经人事不知的林志武架到了车上。
车子先把小佳送回家,再把路远和林志武送回下榻的酒店。虽然小佳倚着自家门口拉着路远的手依依不舍,路远终究不能把喝醉的林志武一个人丢在酒店。他也只能满含歉疚地看着小佳进了家门,让出租车把他和林志武送回宾馆。
生意总要做下去的,知青聚会后要给晓敏带的服装也已经从羊城发到了庆海。看着归心似箭的林志武,路远实在找不到理由留在庆海,尽管此时的他对赚钱还是陪在小佳身边更倾向于后者,他还是只能和志武商量着归期和下一步的计划。
有了管总托底,他和志武的国库券生意的大门已经敞开,他没有理由为了自己的温柔乡而置志武和背后的一家人不顾。
善解人意的顾小佳知道她应该更多的为路远考虑,不能束缚住他的手脚。事业才是一个男人一生的良药,她只希望这样的日子早点结束,她的男人可以早一点常驻庆海陪在她身边。
路远很坚定的对他的爱情表现出了决然的姿态,他让小佳放心,等他安顿好了滨江的一家人,便会留在庆海和她长相厮守。
路远和林志武在庆海待了十天后终于坐上了回滨江的列车。志得意满、满载而归的林志武早就跃跃欲试归心似箭了,此行收获满满的他已经和路远说好,等回到滨江就到单位去办停薪留职。他准备这段时间就跟着路远一起跑庆海,原来单位的很多同事手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国库券存货,他手里的本钱虽然不多,好在滨江散户手里的券价格还很低。跑这一次算下来收入也是很惊人的。
本来志武是要还路远借给他的那部分本钱的,毕竟这大大小小也是个生意。一路上的开支和到庆海后的所有费用都是路远支付的,他除了帮着拿拿钱好像也没做什么。再拿着路远的钱做本钱有些不太合适。
路远想的倒是简单,志武能多赚些钱他还是很开心的。毕竟是这么多年的好兄弟,看着志武一大家子人日子过得拮据,他心里也不舒服。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帮到志武,也算了了他一桩心事。
他告诉志武,自己有银行支持,本钱已经足够。那几千块钱他尽管先用,能有他陪着自己来庆海,已经帮他解决了最大的安全问题。
不过对于志武顺下次再来庆海他要和路远平摊费用的事,路远并没有拒绝。虽说此刻的他并没有什么亲兄弟明算账的想法,但他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太多。或许对一个人最大的尊重就是给对方自信,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保持内心的平等应该更重要。
路远把这次国库券的收入,已经通过小佳服装店的账户直接汇款给了银行。这也免除了他带着大量现金在路上不安全的问题,虽然汇款会有一笔不小的手续费,他还是听从了小佳的建议,毕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这么一大笔钱,他不能让它出现任何意外。
银行那边路远在手里的国库券出手以后的第一时间就和王华通了长途电话。告诉他券已经出手,资金顺利回笼,让王行放心。钱通过小佳的户头打回银行也是王华一手操作的。王华手里国库券推行任务还是很重的,有了路远这条路子对他的工作也是很大的支持。毕竟好多兄弟银行的同事们每天都为自己行里的任务发愁,他能够解决本行的老大难问题,还是很被上级领导看重的。他已经在考虑可以给路远的贷款额度更大一些,这样不禁可以解决本行的问题,其他兄弟行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几个行长也可以帮忙解决一部分。不过路远可是他的一件秘密武器,他可并不想介绍给其他行长认识。
对王华的想法路远并不了解,但他本着礼多人不怪的想法,给王行和彭守一每人买了一块西铁城手表。礼物不重不轻,正适合现在的关系,小佳对路远的想法表示了赞同。做了几年的生意让她明白,维系朋友和伙伴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礼要送,但要恰到好处,不能让对方像接到烫手山芋一样。要让对方觉得舒服,有分寸,关系要处,但要处的自然不做作。
第一百七十三章
路远和林志武的券商生意做的很顺利。香香见自家老公跟着路远跑了几趟庆海扎扎实实的赚下了不少的钱,家里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及其明显地改善。原来一直羡慕妹妹和强子衣食无忧的生活,现在她们两口子也能在娘家人面前扬眉吐气了。
服装厂的姐妹们手里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顶了工资的国库券。这年头普通的工薪阶层过得都不算富裕,巴不得把手里看不到多少希望的券换成现金,可以改善一下一家人的生活。香香把厂里大多数姐妹手里的券以现在的市场价归拢到自己手里,又通过关系不错的姐妹把彼此七大姑、八大姨家里的存货收拢到一起。志武经过这几次庆海之行手上的本钱已经有了七八千块,当然这里面还包括了路远最初借给他的三千元。
志武妈妈见儿子这段时间容光焕发,举手投足都比在废品收购站时自信豪气了很多。心里也倍感欣慰,把自己压箱底准备给老姑娘的陪嫁钱都拿出来给了志武做本钱。
至于路远就更不用为本钱的事情发愁,银行的王华尝到了甜头,在资金上大力支持。现在路远可以随时在银行调不超过二十万的头寸。当然这也是做为银行副行长的他手里能够灵活批复的最大权限。
这么大的一笔资金对路远而言已经够了,虽说他的利润比志武要少一些,胜在本钱的体量大,国库券的资源不用他操心。背靠银行这棵大树他只要不出别的差错,稳稳当当的往返于滨江和庆海之间,他很有信心在年底之前把二十万的本钱赚个翻番。等到明年就算银行不支持他,自己也不在因为本钱发愁了。
不管怎么说,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活泛,手里的余钱比起前几年明显的多了起来。市面上的东西小到吃的柴米油盐,大到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四大件,都是一片旺销的景象。家里的水产批发生意因为穗子的全心投入,日渐火爆。
穗子最早市场上的店,早就是王翠莲和路远的师娘两个老人家和码头当初和路远一起扛大包的林子三个人在操持。家里的冷库穗子负责接货,发货记账,路秋山则把整个家里的后勤接了起来。
自打路远托关系花了八千多块钱给父亲安了一条进口的假肢,路秋山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虽然看上去多少有些别扭,可这足以让他倍感欣慰。这么多年过去,他总算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双脚着地。日子一天比一天过的美,让路秋山总算找回了一点当初一家之主的信心。
每天忙碌的穗子其实是不开心的,她心里时时牵挂的远哥的一颗心都系在了那个庆海女人的身上。这让她内心及其无能为力,她知道或许这辈子她都做不成远哥的女人。偶尔也会冒出随便找个老实的男人嫁了的念头,好好的做爹和娘的女儿。远哥那颗心早就飞到了庆海,穗子想自己以后要替远哥照顾爹和娘和弟弟妹妹,她是离不开这个家的。
可是热心地师娘和志武妈妈介绍的几个小伙子,穗子实在是看不上。倒不是对方有什么不好,她知道原因出在自己身上。一要和对方相处她很自然的就把对方和路远做个比较。到最后她的眼里、心里还是那个男人的影子。穗子知道自己的命就这样了,既然做不成他的女人,那就做他身边的亲人吧!
几位热心地老人都为穗子着急,这么好的姑娘怎么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象呢?只有王翠莲心知肚明,她明白这个淳朴善良的姑娘心里装着自己的儿子,就再也装不下别的男人。
说实话王翠莲是不愿意路远和那个庆海的女知青搅在一起的。她是土生土长的棒子沟人,也见证了知青插队到棒子沟的整个过程。做为一个善良的农民她其实很同情这帮城里孩子们的遭遇。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离家几千里到山沟沟里来受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的父母想想,一个做母亲的心有多牵肠挂肚她是明白的。
可抛开这些,王翠莲还是固执的认为这些知青是城里人,从小在优渥的环境里长大。他们的想法和命运和村里人是不一样的。那条巨大的鸿沟横亘在那里不知道多少年,不是他们所能够弥补的。
尽管王翠莲认为自己的儿子路远足够优秀,一点都不会逊色城里的小伙子。也配得上滨江大街的行走的每一个姑娘,可那是庆海啊!别说去过,如果不是因为儿子和顾小佳之间的交集,那个城市甚至都没有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过。
滨江才是多大的一个地方,城里和农村的界限没有那么明显。可庆海不一样呢,那可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当初苏晓梅和顾小佳刚到棒子沟插队时,那几乎是整个棒子沟七八条沟最大的新闻,不分男女。
原来一个女孩子可以长的那么精致,穿的那么优雅,真的是和画报上的电影明星一个样。
可现在那个优雅、精致的庆海女人要把儿子从自己的身边带走,去那么遥远的陌生的城市。而且那个女人比儿子要大六岁,还是个二婚。
这样王翠莲耿耿于怀,她不止一次在夜里和路秋山叨唠。让他这个做爹的和儿子好好拉呱拉呱,说不定他就改变心意了呢,穗子多好的一个姑娘。将来女儿做了媳妇,一家人和和美美的不好吗?
路秋山除了叹气就在说不出别的,被媳妇唠叨烦了,就小声地嘀咕说你做娘的都不去说,让我咋说吗?
其实路秋山两口子心里是有着一样的顾虑,说到底儿子不是他们亲生的。虽说这么多年过来母子父子之间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关系有过什么隔阂。过得和其它正常的家庭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翠莲和路秋山也一直对几个孩子一视同仁,没有分过什么彼此。几个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甚至比其他家庭的亲兄弟还要好上几分,可那份隔阂并没有因此消失。它仿佛是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若有若无的界限。你不去想它,它就不在,一旦去想去触碰,它又清晰地横在那里。
第一百七十四章
得益于顾小佳在庆海的及时供货,路晓敏的服装店生意一直稳定且收益不错。在棒子沟一事无成的二混子二狗自打从赌场被路远找回家后也算是洗心革面,带着老婆和没出生的老二跟着路远一起来到了滨江。谁都没想到这个在棒子沟畏畏缩缩的男人身上竟然有销售的天赋,服装店在他如鱼得水的对顾客提供了精准服务后,生意愈发的红火。
晓敏也乐得自家男人能够安心看店,自己只要做个甩手掌柜。但是她牢记着路远和她说过的财政大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的话,每天店里的收入都要交到她手里。当然给二狗留下一定的零花钱还是必须的。晓敏也很会做人,一家老小不管是孩子还是公公婆婆一年四季都有新衣服上身,吃穿用度没有亏了家里的任何一个人。
公公婆婆看着自家日子一天胜似一天的红火,越发认定儿媳妇才是家里主事的人。言语之间越发的陪着小心,不时的还嘱咐儿子要听媳妇的话,不要再去想些歪门邪道的事。
晓敏明白日子能过成今天的样子,几乎都是弟弟路远一手托起来的。自家姐弟客套的话不需要多说,路远这段时间往返于滨江和庆海之间,晓敏就拿出更多的时间在家里边,帮着给弟弟妹妹们做饭。冷库进货出货繁忙时帮着记账搬运。
在路远和顾小佳这件事上晓敏和母亲翠莲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做为同龄人晓敏不觉得路远和顾小佳之间的感情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反而认为两个人心中有彼此,有爱情,那其他的隔阂都算不了什么。她也没觉得路远和顾小佳在一起是谁会吃亏了一点,至少她认为自家弟弟配任何一个优秀的女孩子都绰绰有余。当然这中间晓敏也未必就没有自己的一点小念头,自家的生意要想做的长久和顺遂,总要有顾小佳的照拂恐怕也是她的考虑之一。
尽管如此,晓敏也并没有呛着她娘说话。站在娘的角度那些担心也不无道理,只是她更相信路远的能力和品行,觉得他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一转眼就进了这年的腊月,一直在念叨着要回冀省老家的路秋山明显的多了几分期盼。一晃十几年过去,要说不想家,不想老家的亲人是不现实的。过去是因为经济和身体的原因,一年一年的拖了下来,心里渐渐地就淡了回乡的念头。今年被路远提起来后,这事儿在路秋山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再也消停不下去,隔三差五就念叨着啥时候回去。
可腊月又是各种鱼类和海货销售的旺季,翠莲忙着看店,穗子每天出货进货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三个四个使。就连放寒假的山杏和小三小四都在家里和店铺之间忙的不可开交。
路远反倒成了相对清闲的一个,看着家里大大小小忙成一片,他和志武商量小年之前在跑一趟庆海,回来就踏踏实实地在家帮几天忙。他看着本来就很瘦的穗子忙碌的越发憔悴,很是心疼。倒腾国库券的利润虽说比经营海货来的更快,可家里这一摊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还是要一直经营下去。
虽然顾小佳有很迫切的心情想要和自己的爱人组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她一直没有给路远施加任何的压力,她看得出这个男人的想法和她是一样的。她能明白路远心中的顾虑,毕竟他的一家人都在滨江。
小佳倒是不介意路远把一家人都接到庆海来,她现在也有能力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两个人的交谈中她也隐晦地表达了这个意思,可路远只是笑笑便把她拥入怀中。小佳明白显然在男人的心里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她也曾问过路远是不是家里的爸爸妈妈不同意他们两个人的交往,路远只是摇头否认,但也没有就这个问题做太多的解释。做为已经有过一次婚姻的顾小佳大概明白,路远的家人即使没有反对恐怕也是很不情愿的。
好在顾小佳相信她和路远两个人都是内心和思想很独立的性格,只要两个人心中有彼此,有热切的爱情,两边的家庭恐怕都不会影响他们彼此的选择。她知道自己在这个男人心里的位置,从棒子沟时候的那个少年到眼前这个高大健壮的男人,她一直都是路远的最爱。
小佳也明白,从她回城后所经历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中一路走来,她越发明白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男人。而路远恰恰就是她生命里最温暖的那一束光,在人生最灰暗的时间里成为她努力坚持的动力。她爱这个男人,很爱很爱。
腊月的这次庆海之行,路远带了整整一提包国库券。自己的本钱十六万多,银行贷款换来的二十万国库券,已经算是小有规模了。就连林志武这次都带了一万五千块钱面值的券,这还是在他还了路远三千块钱本金之后的数字。如同他自己喝完酒和媳妇香香说的那样,一不小心他林志武也成了万元户。
两个人商量好这次庆海回来春节前就不在跑了,几个月不停的往返于两地之间,连这趟车的列车长和大多数列车员都认识他们两个了。当然这与路远经常给列车长带上几包好烟,给值乘的列车员带上一些男方来的打火机之类的小礼物不无关系。
现在路远已经不用再去车站排队和买黄牛票,两张站台票两人直接进站上车。直接到卧铺车厢等着列车长开车后过来补票就行。车厢有卧铺就补车厢里的,客满了就把列车员自己休息的卧铺卖给他们。反正总能有他们的铺位睡觉。
这次来庆海,路远准备和小佳商量一下,找个时间都见见双方家长。来年他想在庆海买个房子,小佳这么大的生意总不能放下和他住到滨江去,恐怕以后两个人定居庆海的可能更大。既然已经决定了在一起,做为一个男人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他知道小佳不会在意这个,可背不住哪一天爹和娘需要他照顾,总不能带着一家人住到小佳的房子里去。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关系着一个男人的脸面,路远认为现在的自己还要的起这个脸面。也有能力在庆海买一个房子。
至于将来是住在小佳那边还是他买的房子里到并不重要,他相信小佳会理解这样的做法。
第一百七十五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准备赶在腊八之前返回滨江的路远遇到了一个不能回家的理由。
顾小佳接了一单急活,港岛最著名的年度电影节很有希望获得本届最佳女主的某位女星,通过羊城小佳的一位客户定制了三件中式旗袍。虽说只有三件,但价格不菲。和现在国内的收入比起来,可以算得上是天文数字。不管是出于照顾羊城客户的面子,还是纯粹的经济角度考虑,顾小佳都没有把这批活儿推出去的理由。
老顾和另一位做旗袍的老师傅,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三件旗袍全手工的制作。其中的花色和领口的水磨工夫还是小佳自己亲自完成的。
几件近乎完美的服装小佳特意定制了专门的箱子,她要保证自己的作品完好无损地送到羊城。
小佳的意思是让路远和她一起去羊城。一方面是火车上不太安全,有个男人在身边保护总好过她自己一个人。另一方面她也希望路远能够到南方看一看,毕竟现在的粤省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内地不能比的。当然两个人正在情浓的热恋时刻,一分钟都不愿意分开。
路远没有多少犹豫,一个充满活力的南方是他很久以来一直想去的地方。以前他没有遇到顾小佳,没有办法和她一起分担各种压力。现在两个人在一起,作为男人保护自己的女人一路平安,他义不容辞。
志武明白他不能过多的劝路远和他一起回滨江。尽管他一直都知道路家婶子其实是不愿意路远和小佳在一起的。从兄弟的角度来说志武也并不看好路远和顾小佳的爱情,他觉得得不到家庭祝福的婚姻会存在很多隐患。而且潜意识里认为路远和小佳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阅历,这种差异是很难弥合的。
但志武清楚,从路远到滨江码头扛大包那时候开始直到现在,都是靠着一己之力支撑着一家人。甚至包括他们这些朋友,他有着独立和坚忍的性格。做为朋友和好兄弟,志武明白路远早已不是最初到码头扛大包的那个愣头青了。他不认为自己能够影响到路远的判断,更别说改变什么了。或许他能做的只是祝自己的兄弟好运,一路走来的路远心事太重活的太累。如果顾小佳就是那个懂路远的女人,陪伴在他身边未必就是不好的结局。
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渗透到华夏国家的角角落落,十年的时间不管是对整个国家还是对普通的老百姓,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经常读报纸关注新闻的路远对此感同身受,不管是他自己,还是身边的朋友和亲人,早就已经脱离了最基本的生活温饱。开始朝着更富裕更远大的目标而努力。虽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还在小心翼翼地活着,存着财不露富的小心思低调地生活。也并不知道未来的社会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会走向什么样的高度,但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即便如此,初到羊城的路远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这仿佛和他生活的滨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习惯了古板传统生活方式的路远被羊城繁华陆离的景象震撼到了。从棒子沟到滨江,有滨江到庆海,一直以来的路远都是自信而坚定地向前有着。虽然他从没认为自己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但属于他的生活一直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尽管他一直低调,在亲人和朋友面前不会刻意地炫耀。可他仍然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于身边的人所带来的影响。父母亲,师傅师娘和志武家里的人,甚至彭守一和王行长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都在不断地修改着路远在他们心里的定位。把他更多的当做可以平等相处的朋友或是合作伙伴。
某种程度上路远已经觉得自己是可以作为主流社会当中的一份子,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的。就算面对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他的顾小佳,他的潜意识也不认为自己比她差了什么。
而现在,当他踏上羊城的这一刻起,从他走出火车站的出站口。扑面而来的南方冬季里的暖风,和完全不一样扑面而来的只争朝夕的那种气息确实震撼到了他。虽然他说不出来眼前的羊城和一直生活的滨江到底有什么不同,但那种强烈的刺激到荷尔蒙,让他感到兴奋的因子在心底的某个角落蠢蠢欲动。
这样的一种兴奋让路远对自己计划之内的生活节奏产生了动摇。和父母去讲他和顾小佳的事,然后把滨江的摊子留给穗子和家人,自己到庆海和顾小佳一起生活。倒腾点国库券在做点小生意,或是去店里给顾小佳帮忙。这样的日子未尝不是幸福而平实的。这次顾小佳带他来羊城,固然有正在情浓难舍难分的原因。另外的两个人没有点破但彼此心里都明白的是,羊城之行小佳确实有让路远跟着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为日后趟趟路的打算。
当然在小佳的心里,只要路远能够朝夕陪伴在她身边,她并不需要他去做什么大事业。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触手可及温润的男人便是命运对她颠沛流离的前半生最好的补偿。她爱这个男人,愿意为他付出自己的所有。
假如顾小佳知道这样的一次旅行,让她心爱的男人有了那样一种触及灵魂的不在甘于平淡生活的变化。或许她会重新考虑要不要带路远来这次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