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文阅读

作者:坐看闲花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十二章 狼心如铁

    当我在观摩诸葛老大如何玩转八阵图,并对诸葛老大这种明显不是人的操作表示深感佩服的时候,在后方驻马、眼看着自己所率的大军全部冲进敌军阵中的司马师,却目光呆滞、面色发白、全身轻微颤抖,尤其是嘴角抖动的幅度更大,犹如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一样。

    司马师的这些症状,都是在目睹自己麾下将士全部冲进敌阵后出现的,只见己方军队被敌军层层包裹,然后慢慢分崩离析,最后全部融入敌军之中,只闻阵阵砍杀之声,却不见敌军之阵有任何松动或些许迟滞。

    敌军这个阵势十分古怪,初看之时阵分八门,犹如一个普通的八卦阵一样,自己想着父亲的说话,打算以本伤人、以力破巧,便不作任何布置,只管让己方军队直冲而进就是,谁知敌军大阵竟然有悖于寻常的八卦阵,竟慢慢转动起来,犹如一个活物一样,把自己麾下的军队一口吞进阵内。

    司马师在远处观望,旁观者清,亲眼看到己方的兵马甫进入敌方大阵,有的被敌方兵马引进大阵深处,然后便再没出现过;有的追着敌方兵马,不断绕过一些应该是平板车造成的障碍物,然后被障碍物后面躲藏起来的敌军不断攻击;有的猛攻一部敌军,敌军却死战不退,待己方兵马疲态尽显时,便有敌军过来夹攻,然后己方兵马尽折;有的则从进入大阵后便被包围,待一段时间后又被放出包围,重复之前己方兵马的遭遇。

    司马师越看越是心惊,此阵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全阵仿似一个整体一样,除了处于核心的中军不动以外,其余前后左右各部都在动,犹如刨丁手中的刀一样,把己方军队这只“牛”大卸八块,切割得明明白白。

    究竟操控这把刀的刨丁是何许人也?又是如何把这把刀操控得如此灵活、如此诡异的呢?

    待再观看了约半个时辰,司马师的心已经凉透了,因为阵内己方军队的喊杀之声开始缓缓减弱了,而敌军阵势却依然没有任何溃散的迹象。

    司马师当然知道,这表示靠阵内的己方兵马攻破敌军大阵已是没有可能的事了。

    现在是自己决定是进是退的时候了。进则杀入敌军阵中,串连起己方所有兵马,再试一试敌军之阵的成色;退则率领自己所部,返回父亲军中,向父亲汇报此处之事,待父亲再定之后行止。

    司马师仔细思量了一会,觉得自己现在是旁观者清,方能看清敌军大阵之动向,若失陷敌军大阵之中,恐怕会变成当局者迷,重蹈已冲入敌军阵中的己方军马之覆辙。

    一念及此,再想到父亲之前对自己说过的话,司马师便做出了一个跟司马懿当日所做的一模一样的决定,就是不鸣金不声张,默默率领自己所部的五千余兵马撤退,径往后方父亲司马懿所部的兵马投去。

    至于冲进敌军阵中的己方兵马,就只能在心中为他们祈福了。

    司马师汇合了司马懿所部,并向司马懿言及了敌军大阵详情,司马懿一听情况,就知道敌军阵中的定是诸葛亮了,现时敌方军中诸将,除了诸葛亮,就没有什么人能够布置出这种完全超出常理,又有如此威能的“八卦阵”了。

    想到敌军来的竟然是诸葛亮,以诸葛亮一贯谨慎的作风,司马懿便猜测诸葛亮或许有后手等着自己,想到此处,司马懿更没有前去试探诸葛亮所布之阵有多厉害的想法了。

    只一心想着率领自己及司马师所部之三万五千余兵马,保护自己父子三人绕道撤回长安,至于这三万五千余兵马,最后能有多少人回到长安,就不是现时应该考虑的了。

第四十三章 姜维私纵司马懿!?

    司马懿没有心思去招惹诸葛亮,打算带着两个儿子率兵撤退,远离这个修罗场,诸葛亮却没有放过司马懿、任其离开的想法。

    只见司马懿下令全军撤退,其部下将士刚做出掉头后撤的动作,在不远处的一座山后便传来阵阵杀声,然后转出一彪兵马。

    为首两员大将,一名身长八尺,面如重枣,颔下一匹美髯,不知者疑是关羽再世,正是魏延来也;另一名身长七尺,面如冠玉,仪表堂堂,却是诸葛亮新收之降将姜维。

    二人并力拍马而出,麾下兵将尽皆杀气腾腾,仿似要将所遇之敌生吞活剥一般向司马懿所部军马杀奔而来。

    司马懿一见此彪兵马并领头二将,便知此番已中诸葛亮之圈套,顿时心内大骇:本以为诸葛村夫亲身领军布下如此大阵,光是要应付围于阵内的己方近十万大军已是倾尽全力,应无多余人马对付身处外围的自己的。

    不想一向以谨慎著称、稳妥为上的诸葛村夫,此番竟然一反常态,胆敢弃陇右重地于不顾,尽起大军来此,欲全歼己方全军,致使如今还有眼前不下五万人的兵马在此埋伏,自己一时不察诸葛村夫如此狡猾,竟深陷诸葛村夫的诡计之中。

    司马懿心内发苦,暗暗不服,本想重整所部兵马,负隅顽抗一番,打算死也要要下对方的一块肉,不过司马懿毕竟身具枭雄之资,只心头一转,便知道此乃下下之策。

    皆因自己方才下令撤退,对面士卒也明显比自己所部人数要多,麾下士兵定然斗志全无,而且自己亦深深明白,如果在此与敌军多作纠缠,一旦诸葛村夫那边大阵将阵内的己方大军全数歼灭,然后腾出兵马来对付自己,那么自己便随时死无葬身之地了。

    如今全军上下皆无战心,司马懿深深明白,此时最好的方法便是再来一次“金蝉脱壳”,先保全自身为上,虽则未能完全如自己所图,亦算遂了自己的心意,也只能如此了。

    想到便做,司马懿立时唤来一员裨将,命其领一万人断后,,并言自己已有安排,稍后自有接应之军助其脱身,那名裨将被临危受命,虽有不甘,亦只能唯唯应下,自去行事了。

    司马懿如是再三,又命两名裨将各领一万人分头断后而去,待这些裨将都去安排士卒后,司马懿却招呼司马师和司马昭过来,让他们两兄弟分头组织平时拱卫自己的五千名中军,待断后之军与敌军激战交缠在一起后,再另择方向而去,并切切吩咐,莫要走漏消息予其余人等知道。

    司马师和司马昭对望一眼,便知道如今事危矣,故未多作言语即立刻依父亲之言行事去了。

    司马懿安排好一切,自己却于马上闭目养神起来了,只命亲兵若见司马师或司马昭回来,即唤自己醒来。

    在这个兵凶战危,而且己方还深陷危局的时候,司马懿还能铺排妥当诸般事务,以达自己目的,果然不愧为晋朝事实上的开国皇帝,亦无负于史书上“戎昭果毅,折冲厌难”的评语。

    之后战场上的一切皆如司马懿所料,于是司马懿三父子便趁着断后士卒与敌军纠缠于一起的时候,择一方向往深山老林而去,只是有一情况比司马懿所想更差,就是己方士气低迷,敌军却勇猛如虎,造成双方之战力差距过于巨大,故此敌军只用了约一刻多钟,便将己方断后之军杀得四散,战场上的场面顿时混乱不堪起来。

    司马懿往后望了一眼,便知道发生了何事,虽则早有定计,却还是不由得苦笑了一下,示意司马师和司马昭取下身上所有显眼之物,混在一众亲兵里面,夺路逃命而去。

    只是在逃命之时,后方不断传来“休教走了司马懿”的喊声,良久之后,更闻一把洪亮声音在后面喊道:“伯约,汝可是果真看到司马懿往这方向逃去?”

    司马懿一听,当即大惊,连忙示意跟着自己的数十亲兵往一旁躲开,然后偷眼望去,却见一面如重枣的将军向身旁一仪表不凡的人问道:“伯约如何认得司马懿?”

    那人便道:“维未曾亲眼得见,只是听人言及司马懿面貌,方才看到一人隐约类似旁人所言之司马懿面貌,故特引将军前来,望能得擒此人,便能知其究竟。”

    说完,那名仪表不凡之人便领着面如重枣的将军向前追去,司马懿却见到那名仪表不凡之人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望自己这边看了一眼。

    司马懿心内大感疑惑,但与此之时,却是无暇思索,还是速速逃离此处为宜。

第四十四章 我辈常苦思,文人何矫情?

    那边司马懿仓皇出逃,躲避魏延的追杀,这边我却看着诸葛老大犹如钓鱼老翁兴尽收钓,亦如围棋国手收宫束手一样,慢慢沉吟不语,久久才发出一声号令。

    而且下方砍杀之声也慢慢减弱,我便知道此战已成定局,观诸葛老大神色,应是我军胜利了,我当即居高临下一望,除了中军阵中还有阵阵砍杀之声,外八阵处已没有战斗的声音传来,想必已经尽数把敌军歼灭或引入中军之内了,只要待外八阵之兵稍稍休整,与中军内外夹击,自能把敌军尽歼于此八阵图之内。

    我再往四周都看了一下,感觉我军规模并没大损,怎么看都没有超过三分一的伤亡,如此看来,诸葛老大所创的这个八阵图果然厉害无比,说它能以一敌十自是痴人梦呓,而以一敌五或许能稍微抵挡一段时间,以一敌二应是绰绰有余,以一敌三亦未尝不可。

    而此时之八阵图,按诸葛老大所说还是未到巅峰之境,如果按照诸葛老大的意图完成了完美的八阵图,估计以一敌三、四应该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如此一想,我不禁暗暗咋舌:这就是兵仙韩信级别之人的军事才能吗?果然是我等凡人只能仰望膜拜的存在啊,怪不得历史上司马懿从不敢跟诸葛老大正面交战,每次看到诸葛老大都是甘当缩头乌龟,用时间慢慢耗死诸葛老大,估计他也是知道正面与诸葛老大交战,根本就是送菜了。

    当我在默默估算此战成果并在心里对诸葛老大顶礼膜拜之时,诸葛老大已经做了下来,开始闭目养神,仿似在消除此战的疲劳一样,我连忙机智地把一旁的水袋递了过去,口中说道:“老师请饮水,学生在此恭喜老师得证所学,凭此八阵图,老师定能扫平伪曹一众宵小,兴复吾大汉江山。”

    诸葛老大接过水袋喝了一口,长吁一口气道:“白骨累累,兵祸连连,何喜之有?罢了,汝也是一番好意,为师不当苛责于汝。只是此番虽则功成,然八阵图尚有不少缺陷,若言单凭此阵便可兴复汉室,却是谈何容易。”

    来了来了,诸葛老大的清流文人作风又来了,明明战胜强敌,自身却折损不多,理应欢声庆贺才是,却又出此悲叹之语,令人听之,纠结莫名。

    我虽然吐槽诸葛老大,不过却明白,这是华夏历代文人的风气使然,所谓“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中国历代诸般文人,都是这样屈服于现实,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在纠结中不断否定和肯定自己,在重重思索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孔子和“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孟子,才成为了历朝历代文人所憧憬的对象。

    因为他们那种明知道现实不会接纳自己的理想,却仍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紧抱理想在这个现实的泥潭里面摸爬滚打、四处碰壁,然后终其一生的精神,实在是光照千古,直透己心啊。

    我如此想到,亦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吐槽诸葛老大的资格,因为自己在来到这个乱世之前,身为一个文科生,不是也这样纠结吗?

    屈身于现实这个大洪流,每每于睡前敲问自己这并不是自己的理想,但于梦醒时分又苦笑着迎接不断重复的明日,渐渐连面上的是假面具还是真面目都混淆不清。

    明明知道放下这种纠结,便能了无烦恼去拥抱现实,但又不舍得放下这些纠结,感觉没有了这些纠结思考,便不再是自己一样。

    故此只能终生与这种纠结为伍,时常吟诵陶渊明的诗词,羡慕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生活。

    不过,如果华夏历代文人没有了这种纠结和反思,或许华夏之风就会失去那种“仁泽四方、义被天下”的内核,从而慢慢蜕变堕落,不知道会变成什么鬼畜之风了。

第四十五章 好奇心害死人

    不管如何纠结,终是要回归滚滚红尘,于此我便要尽一个弟子的义务,找些话语劝慰诸葛老大道:“老师之胸怀,仁爱天下,学生自是佩服,然伪曹所行之恶,罄竹难书,百姓为其所苦久矣。惟愿老师能以灭世之劫火,焚尽此肮脏之国,再还吾大汉一个朗朗乾坤。”

    “嗯,伪曹之恶行,自汉贼曹操始,其当年为报父仇,于徐州境内大行屠杀,雎陵、夏丘数县尽被杀至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此间种种惨状,为师亦有目睹,故为师便发誓,定要辅助贤主,还百姓一个安乐盛世。

    然以灭世劫火焚尽一国,再造乾坤之说,为师却闻所未闻,不知有何典故?”

    糟了,想不到这个时代的资讯果然闭塞,连诸葛老大此等神人都没有听过这些后世烂大街的说话,不过也是,佛教在汉代才开始传入,直至晋朝才开始兴起,如今这个时候的佛教,估计还是只在一些边境地方流传的小教派,就更不用说随之传入的印度神话传说了。

    还好我之前早有托言,不然就不知道怎么回答诸葛老大了,现在正是使用的时候了,于是我故作沉吟之状,对诸葛老大说道:“老师突有此问,学生却一时记不起于何书中看过此说,请容弟子思索一刻,再回老师此问。”

    “无妨,汝且思索思索,此时各军还在收拾战场,点算战果,为师正当有暇,亦正好增广一下见闻。”

    呃,这个时候的诸葛老大,完全没有那种谈笑之间尽灭敌军的风范,反而像一个刚进学堂的好奇宝宝一样,对知识有着极其旺盛的渴求之心,果然能被民间传说称之为“神”的人,不是吾等凡人可以揣测的。

    为了满足诸葛老大的好奇之心,我只能豁出去了,只略略思索了一会,便道:“嗯,弟子记起来了,此番言论应是弟子在山中老丈处所看之书言及的。

    弟子记忆或有不清,现尽力向老师描述一二。弟子记得,当年所看之书上写道:位于极西之处有一国,名为‘身毒’,其国故老相传一神典,神典上有言,此世由最高之三相神所掌,此三相神各名为创世之神梵天、护世之神毗湿奴、灭世之神湿婆。

    当此世到达终结之日,便由灭世之神湿婆自额上的第三只眼喷出毁灭一切的神火,焚尽世间所有万物,然后由创世之神梵天将此世化为混沌一卵,重开天地,再造乾坤。

    书中大意如此,弟子记忆浅薄、言辞疏漏,或不能尽述书中所言,还望老师恕罪。”

    “唉,汝于年幼之时,能观看其藏书,略有所得,已是不易,为师又安忍责怪于汝。只是可惜,为师未能亲见其书,此书中所言,与为师早年于岭南一带所闻之盘古开天辟地已说,似颇有渊源,或能互为印证亦未可知。”

    我一听便大惊道:“盘古开天辟地?”这个时候就有了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

    “嗯,此乃岭南一带土人相传,言盘古居于混沌之中,一日大感烦闷,手握一斧,将混沌劈为清浊二气,清者上扬为天,浊者下沉为地。

    此说粗疏不堪,为师原以为是无稽之谈,故并没细听下文,如今与汝当年所观之书似有相合之处,如此想来,此说或许便由‘身毒’之地传来,期间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演化为此说亦不足为奇。

    可叹山中老丈见闻之广、藏书之奇,实为少见之高人隐士,为师不能与其相见,把酒言欢一番,恨甚、恨甚!”

    想不到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在这个时代就已经开始流传,我感到很意外,但令我更意外的是,诸葛老大如今这个好像小孩子得不到心爱玩具的状态,我真心不知道如何应付啊,如果这还是我穿越过来前的年代,我一定会去“在线求助,等,急。”的。

第四十六章 师徒夜话

    正当我处于不知道如何回应诸葛老大的尴尬处境之时,一个诸葛老大的亲兵将我从这种境况解救出来了。

    只见一名亲兵自高台之下上来,在诸葛老大耳边低声言语片刻,诸葛老大便道:“幼常,如今为师还有军务要处理,汝且先行退下,待晚间再来为师帐中叙话。”

    我当即如蒙大赦,连忙向诸葛老大一拜道:“诺,弟子先行告退,待老师军务完毕,再至老师处请教。”

    诸葛老大微微颔首,我便退下高台了,说真的,在高台上看诸葛老大表演,虽然没有自己什么事,但全程集中精神,心神也是颇为疲累啊。

    想想现时我亦没有军务在身,索性便回帐中好好休息一下,只吩咐马坤守在帐外,若有急事立刻唤醒我,又吩咐马巽往诸葛老大那边候命,如诸葛老大派人来传唤我,便立刻来报。

    待吩咐妥当,我便于帐中蒙头大睡起来,这一觉好睡,直至马坤来唤我去吃晚饭,我才缓缓醒转过来,脑袋还是有点昏昏沉沉的。

    不过我知道一会吃完晚饭,便要去诸葛老大处“考试”了,所以连忙拍打自己的面庞数下,打起精神来,趁着吃饭时候,还是好好“温习”一下之前的功课才好,不然到时在诸葛老大面前支支吾吾,以诸葛老大的性格,可不会有什么好果子让我吃的。

    默默吃过晚饭,看看天色还没有暗下来,我便问马坤现在是什么时辰,马坤答曰已是酉时过半,虽然时辰还早,不过反正现在也没有事,还是早点到诸葛老大处等候更好。

    想到此处,我便不等诸葛老大的传唤,领着马坤、马巽两人去到诸葛老大帐外等候了,直至看到有一亲兵从帐内捧着一个托盘出来,我估计诸葛老大应是进食完毕,这才上去与帐门前的亲兵搭话,让其进内通报。

    待我进入帐中,看到此时的诸葛老大正坐于几案后喝茶,诸葛老大便招手示意我上前就座,我甫坐定,诸葛老大便笑着问道:“幼常何来如此之早?”

    我顿时有点面红,老老实实答道:“老师恕学生疏懒,今日观老师之八阵图,用心揣摩良久,不觉心神大耗,便回帐中歇息,方才饱睡足食完毕,即来向老师请益,望老师赐教。”

    “呵呵,无妨无妨,汝初次观摩如此大阵,心神损耗过甚亦是平常,为师战后亦要小憩一会,方有心力整顿军务,何况于汝?

    且莫拘谨,与为师一起喝几盏茶,再言其他亦未为迟。”

    “弟子遵命。”我应了一声,便识趣地拿起茶壶,收拾茶具,布起茶来。

    我和诸葛老大一起默默喝了数盏茶,便听诸葛老大问道:“幼常今日观摩为师之八阵图,可有所得?”

    我心道:“来了来了。”,便连忙低首作沉思状,待过了片刻才抬起头来,对诸葛老大说了一通我对八阵图的推测,诸如旗帜颜色代表阵位、鼓声代表部队名号、号声代表命令种类等等,都一一说了。

    诸葛老大听了之后,良久不发一语,我顿时蒙了,难道我的推测错了?不可能啊,这些都是诸葛老大考试前划过的重点啊。

    再过了一会,诸葛老大便说:“幼常果然聪慧,只今日一观,便得窥为师八阵图之端倪,得此佳徒而授之,足慰为师之平生矣。”

    还好还好,既然诸葛老大给出这种评语,看来我此次考试是合格了,甚至可能拿到了优秀成绩,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奖励呢?

    我亦不贪图什么金银财宝、美人玉帛,只要给本《八阵图简易操作手册》,我便满足了。

第四十七章 八阵图的缺陷

    我还在YY诸葛老大会不会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然后摸着我的头说:“少年,我看你天赋異稟,拯救天下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诸葛老大接下来的说话就把我拉回现实中了,“幼常,你既已窥得八阵图之端倪,可知为师所创之八阵图内,旗色、鼓声、号声俱为八,此是何意?”

    我当即郁闷了,原来“考试”还没有结束的啊,不过也可能是诸葛老大看我之前回答得不错,加考的,看来做一个优等生也不一定是好事啊。

    旗色、鼓声、号声俱为八的原因,我当然有想过,不过自己的三个推想,一个可算是无稽,一个是不能说的,故此我只能挑一个最大路货、怎么都不算错的推想来说了,“老师,弟子推测应是与‘周易八卦’有关,或有其余之意,请恕弟子愚钝,未有所得。”

    “嗯,此亦是其中一意,然为师特意将此三者俱设为八,是使此三者可以互相替换,则为师之八阵图共有六种运转之法,取六六无穷之意。

    此亦是为防有人窥破八阵图运转之法而设,布阵前为师方与阵中领军之人言及用何法运转大阵,为防意外,为师还另有方法,能即时知会领军之人改变运转之法,故不虞敌军窥破为师八阵图之运转方法,使为师之心血毁于一旦。

    只是八阵图方成,故今日只以最简便之两法其中一法运转大阵,算是小试一番,亦是便于汝观摩大阵。”

    我就知道,以诸葛老大这种谨慎到顶点的智者(苟到爆的勇者)人设,断断不会做一些没用的设定,如此看来,今天我认为的复杂玩法,诸葛老大还能玩得更复杂,如果有朝一日,有敌人自以为全数看破诸葛老大的八阵图,妄想破阵扬名,估计一定会被诸葛老大玩到爽飞了的。

    “幼常,为师曾言,八阵图所需之时、地、人俱甚为严苛,缺一不可,人之一项,为师已详说于汝,未知时、地两项,汝可有见解?”我刚消化完诸葛老大上一段说话,诸葛老大又再次发问了。

    我完全懵住了,真心跟不上诸葛老大的思维啊,于是只能求饶道:“此两项,弟子还未思及,还请老师赐教。”

    “唉,幼常纵是聪慧,亦有不察之时矣。也罢,待为师替汝解惑。

    为师之前言及,八阵图只可布于晴或阴云之日,切忌布于风、雾、雨、雪之日;亦只可布于平原或草原此等开阔之地,不可布于山、林或有沟壑起伏之地。

    盖因八阵图负责运转之人固然重要,然于高台上指挥运转之人方是核心所在。

    指挥运转之人,定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此方能尽数洞悉敌军之意图,加上知道己方各部之所在,此便是知己知彼,然后庙算于胸,自能指挥己方各部对敌军或堵或截、或围或纵、或引或杀,发挥八阵图之种种妙用。

    然若于风、雾、雨、雪之日或山、林、沟壑之地布阵,则指挥运转之人耳目,尽失泰半,敌势一概不知,己方各部又不明所在,莫言发挥八阵图之妙用,只是维持阵势不溃已是万幸,此实乃取败之道也。”

    这样说来,八阵图虽然威力不凡,但缺陷还是挺多的,不但对布阵的时、地、人都有严苛的要求,即使布阵要素齐备,布好阵势,也要敌军肯听话乖乖钻进阵中才有戏。

    怪不得历史上诸葛老大用八阵图的战例几乎没有,相信只要在一次小小的战事里用了此阵,被敌方知道此阵威力,之后敌方肯定也会像历史上的司马懿一样,只会与诸葛老大隔远相望,绝不愿意短兵相接了。

第四十八章 八阵图与十面埋伏

    其实我听诸葛老大说了这么多,明白到要用八阵图包围敌军、进而歼灭敌军,虽然要满足种种苛刻的条件,甚至还要想办法得到敌军的“配合”,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做不到的。

    毕竟《孙子兵法》里也有“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之语,调动敌军,疲惫敌军,使敌军陷入己方的包围之中,本来就是兵法的高级应用。

    只是诸葛老大偏偏漏说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完美玩转八阵图这种高级阵法,就需要诸葛老大这种顶配大脑,要基本玩转的话,虽然应该不用百分百诸葛老大这种水平的大脑,但起码也要有诸葛老大七成水平的大脑了。

    想想也是,历史上八阵图自诸葛老大“星落五丈原”后,便只有姜维这个被诸葛老大称赞为“思虑精密,深解兵法,凉州之良驹”,然后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了六年,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相授的衣钵弟子用过。

    而姜维所用的八阵图,只能说是可圈可点,并没有独步天下、惊艳当世的那种表现,感觉与诸葛老大历时多年、耗尽心血所创不太相衬,亦不足以让司马懿忌惮多年,从不与诸葛老大相争啊。

    如此推测,姜维所用之八阵图,大抵只有诸葛老大手中八阵图的七成威力了,这还是在姜维跟着诸葛老大历练了整整六年,诸葛老大将自己所创之八阵图要点全数手把手教授予姜维才有的结果。

    自姜维之后,八阵图就于历史记载中几近绝迹了,只有一些零星记载,也只是言及用了八阵图其中一部分而已,再没有布设八阵图大阵的传闻了。

    后世如此之多的兵法名家,其中亦不乏诸葛老大的推崇者,缘何没有人复原诸葛老大的八阵图呢?要说记载失传,那么就算不完全恢复原貌,也应该有人托名再创,以表尊崇啊。

    想来想去,就只剩下一个结论了。就是后世历代兵法名家,都明白到诸葛老大的八阵图,需要配备诸葛老大这种顶级大脑才能完全发挥作用,没有诸葛老大这种人指挥大阵,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充其量只能算是战术武器,未能算得上是战略武器,不足以威吓敌军一世,造成历史上司马懿从不与诸葛老大正面交锋这种“弱国凌压强国”的局面。

    而诸葛老大这种人,那可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才仅仅出现过十一个的这种级别的人才,即使把整个武庙算上去,也不足一百人,可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那么试站在这些历代兵法名家的角度去想,自己花十数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去再创一个八阵图,自己或许能玩得转,用之显赫一世(其实也就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威震八方,但自己的下一代却不一定能玩得转,到时这个八阵图岂不是沦为家门笑柄(其实诸葛老大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你看,诸葛老大被称为龙,姜维却是幼麟,连麒麟都不是,说起来也是讽刺啊。),甚至严重点来说会为家族子孙惹来大祸。

    试问这些才雄一世的兵法名家,又如何会做这种“成本高、投入大、产出不稳定”的生意呢?即使他们愿意,估计他们的君主也是断断不会同意的。

    这样想来,其实诸葛老大的“八阵图”与兵仙韩信的“十面埋伏”也是颇为类似的,都是如此千古传闻,而又没有详细记载,同样自他们之后,历史上就没有人再用这两个威名赫赫的名阵奇计。

    料想兵仙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在垓下这么大的地方,铺开那么多的军队,还能层层围困住西楚霸王项羽,简直如神鬼传说一般,估计也是除了能说出“多多益善”这种狂言的兵仙韩信,就再没有人能够玩转的了。

第四十九章 物归原主

    诸葛老大向我如此详细说明八阵图的种种要点和不足,看来我这次的考试是顺利合格,而且听诸葛老大的这些言语,有让我继续进修八阵图的意思啊。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听了诸葛老大这么多的说明,再加上我自己的推测,我明白到八阵图这东西,在诸葛老大这种天才手中就是核武器一样的存在,足以重新定义强国弱国的概念。

    而在姜维这种将帅之才手中,便只是如飞机、坦克一样的常规武器,可以凭借其取得一两场战斗的胜利,但对自己国家的实力并无多少裨益,更不足以改变其它国家对自己国家的态度。

    如果在我这种凡人手中,就会沦为如绝大部分大学生眼中的高等数学一样,除了证明自己当年也曾经接触过这种当今所有科学家都在用的高级玩意之外,就什么作用也没有了。

    想到这里,我便打定主意,如果诸葛老大意欲向我传授八阵图秘要,我还是想个说辞推掉的好,还是把八阵图留给姜维这个原定的衣钵弟子算了,免得自己既得物无所用,又严重影响了历史进程,还可能失去一条三国后期可以抱的金大腿。

    我刚立定心思,诸葛老大便发话了:“幼常,为师观汝对此八阵图颇为用心,不知汝可有意,随为师习此八阵图之秘。”

    “诸葛老大,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虽然盛情难却,但再难却也不得不却啊。”我心里如此默默念道,口中却不能这么直接拒绝诸葛老大的好意。

    于是我便向诸葛老大说道:“老师,弟子经近几日之事,愈发觉得弟子并非将帅之才,于军务更是颇有不足,故弟子连续数晚细思,深觉弟子还是尽参军之责,辅弼主帅,查漏补缺,似是更得心应手。

    弟子此间种种考量,还望老师明察、见谅。”

    “哦?不想幼常竟是如此思量自己,然为师眼中,幼常确非将才,帅才却是堪任的。夫帅者,善将将也。

    帅为军中之首,为帅之人,务要明阴阳、通五行、晓利害、知进退、识人心,如此方能用兵如神、制敌死命。

    为师观幼常此前种种所为,虽未至用兵如神之境,但能使子均、文长甘为所用,亦能算到司马懿轻敌骄纵之心,已是颇具帅才,只要加以时日,再历风雨,必能远望淮阴侯,届时大汉再出一韩信亦未可知。”

    “老师之言,弟子深感汗颜,弟子自知于兵家一途,实是资质愚钝,能为一参军,襄助主帅,协理诸事,不延误军机已是侥幸,安敢言远望淮阴侯,窥其项背也。”

    “也罢也罢,幼常既有此谦逊辞让之言,为师亦当效法孔子先圣,使弟子各自畅言其志,即便所言之志与己不合,亦当如沐春风,淡然不语。

    先贤既有如此雅量,为师亦当不逊于前人,八阵图之事,便如幼常之愿,暂且作罢。日后若幼常有心再学此八阵图,可寻为师再传授于汝。”

    “弟子谢过老师体谅。”诸葛老大的脾性,我已经逐渐摸熟了,成功用一些谦逊的说话表达自己的自知之明,果然达到了我的目的。

    而现在的任务就变成把八阵图再交给姜维学习,让姜维再次成为一个“小诸葛”,以备我日后可以多一条大腿来抱。

    于是我故意把话题向姜维身上扯,再次说道:“弟子听闻老师日前收纳了一名凉州大才,弟子未曾有幸深交,不知老师认为,此人如何?可是名副其实,还是徒具虚名?”

    “幼常所言之人,必是伯约,伯约确是良质美玉,而且心怀汉室,兼仪表堂堂,为师亦不曾想到,凉州如此险恶之地,还有明珠遗野。”

第五十章 另一对师徒

    “能得老师如此盛赞,此人必定不凡,只不知老师今日将其遣往何处?为何不闻老师提及?”

    能被帅哥诸葛老大称赞为“仪表堂堂”的人,想必颜值定然是爆表的。

    不过记得三国历史上,姜维最出名的除了“胆大如斗”外,就是颜值了,好像连攻灭蜀国的钟会也震惊于姜维的颜值,而当时姜维可是六十岁出头的人了,已经不能说是老腊肉,而是老干肉了,如此年岁还能帅得惊动敌人,那么现在才二十多岁的姜维,其颜值就可想而知了。

    怪不得诸葛老大对姜维一见动容,对其赞誉颇多,最后硬生生把一名降将培养成蜀汉的大将军,果然“外貌协会”是一个泛人类组织,连诸葛老大也不能免俗。

    只是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至圣先师孔子曾经说过一句千古流传的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这句话说的是澹台灭明(字子羽)这个人,想去拜孔子为师,不过孔子看澹台灭明面目狰狞、相貌丑恶,认为这个人没有多少才能,便没有收他为徒,后来澹台灭明以德行才学惊动列国诸侯,孔子得知后,认为自己错了,便复收澹台灭明为徒,并留下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句话,认为自己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实在是浅薄了。

    自从孔子说了这句话告诫后人以来,历来大部分中国人都宣称自己并不是以貌取人的“外貌协会”成员,但其实都只是表面说说、为了不让别人说他浅薄无知而已,身心却是十分诚实,对帅哥美女会给出种种不同的特殊待遇。

    所以说诸葛老大由于姜维的仪表对其激赏不已,也实在是人之常情,毕竟人类这种视觉系生物,欺骗自己的心容易,欺骗自己的眼睛却难。

    而且蜀汉这方面可是有前科的,想想能说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种诫子之语的仁德之君刘玄德,能对翩翩君子之态的诸葛老大“三顾茅庐”,却对相貌丑陋的凤雏庞士元有嫌弃之举,前后一对比,便知道玄德公也必定是“外貌协会”的成员之一了。

    况且姜维也是切切实实表现出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等种种才能,而以历史上姜维的表现来看,他也的确是可造之材。

    如此看来,姜维的仪表顶多算是降低了诸葛老大的戒心和考验力度,如果其没有真才实学,以诸葛老大的那种性格,断断不会将其视为自己的衣钵弟子,对其倾囊相授的。

    不过想想,姜维这个人也是有点奇怪啊。他活了六十多岁,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魏国生活和工作,直到二十六岁才投靠蜀汉,拜诸葛老大为师,其后就一直为蜀汉奋斗,为完成诸葛老大的遗志——兴复汉室努力了一辈子。

    而他努力的程度令人十分匪夷所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蜀汉灭亡的那一年,钟会与邓艾分两路灭蜀,钟会那一路被姜维在剑阁死死顶住了,不得寸进,邓艾那一路偷渡阴平,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成都,后主刘禅便出城投降了,并下令剑阁守军也向钟会投降。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姜维已经没有了效忠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被自己的君主出卖了。而姜维却没有放弃,表面上依照命令投降,暗地里便博取了钟会的信任,怂恿钟会领军于蜀地自立,与司马昭分庭抗礼。

    待钟会真的自立,逐出大部分晋军后,姜维自会率领旧部重新拥立刘禅,恢复蜀汉政权,继续兴复汉室的步伐。

    虽然天不遂人愿,钟会谋事不密,被部下察觉,起兵杀死了钟会和姜维,但姜维的种种做法,已经完全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可以说把兴复汉室这个信念融进了身内每一滴血里,活脱脱又是一个诸葛老大,如果是在仙魔世界里,我都以为是诸葛老大附体转生到姜维身上了。

第五十一章 其人其事

    更令人觉得奇怪的是,明明姜维背弃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国家,虽然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但毕竟也是背弃故国,投靠敌国,以古时那种忠孝作为主流思想的社会,怎么说也是黑材料吧。

    不过十分离奇,历朝历代那么多人评论姜维,都只是说他“才具难匹诸葛亮,国用维艰,屡屡兴兵北伐,有祸国之嫌。”。

    又或怜惜其才,屈于蒋琬、费祎之下,蹉跎了近二十年,至后来得任大将军,掌内外兵事,终能得遂心愿,起大军北伐中原,奈何时移世易,中原已是大定,更非蜀汉称雄之时,故屡屡受挫,损兵折将而无尺寸之得,最终更被君主背弃,一生心血尽付东流,意欲忍辱负重,使日月复明,可叹天不从人愿,致死无全尸之境。

    林林种种,或褒或贬,评价不一,但独独很少有人言及姜维背弃故国,以及失散多年的母亲相召,却矢志兴复汉室,甘怀远志,绝不当归这两件事,按理来说,这两件于忠孝两道都算有瑕的事,应该是当时和后世之人大书特书的事啊。

    但历史上这么多文人墨客,无论对姜维是褒是贬,都好像中了集体沉默或失忆术一样,对姜维这两件事很少提及,就算提及也是一笔带过,绝不是评论姜维这个人的重点。

    这么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犹如有着异乎寻常的默契一样,都不去捅姜维的这两个人生痛点,似是无论对姜维如何评价,都保留对其的一丝尊重一样,这种情况,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啊。

    我苦苦思索,终于得出了一个推测,就是历史上这么多文人墨客读史,都被姜维那种为理想不屈不挠、真的做到了至死方休的精神所感动,故此无论对姜维的看法如何不同,都对他抱有些许尊重,不忍去挑他的人生至痛之处。

    按我来说,姜维的意志比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持节不屈的苏武还要坚强,苏武被流放北海牧羊,心中毕竟还存有希望,汉室没有忘记自己一干使节,有朝一日还能重返故园啊。

    姜维却是被自己效忠的君主下令,向自己一生之敌投降,可以说是被自己理想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最支持自己理想的人,亲手打破了自己的理想,可想而知,姜维当时应该是如何绝望心伤。

    但姜维并没有在绝望中倒下。放弃一切,而是运用自己的一切,甚至不惜抛弃尊严委身事贼,意图恢复蜀汉政权,继续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画面:一个失去了双手双脚的斗士,浑身鲜血从地狱中缓慢地蠕动出来,用力张开自己的嘴巴,想用口中的利齿刺破敌人的喉咙。

    如此惨烈的画面透露出的意志精神,我看大抵于姜维当时状态下的意志精神差不离了,对于这种意志和精神,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形容了,只能佩服再佩服。

    记得我曾经在百度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蜀汉的将领那么容易得人偏爱?”,也是啊,无论是什么游戏还是动漫,只要是蜀汉这边的人物,普遍都会被拉高一线,即便是《三国英杰传——曹操传》这款以曹操为主角的游戏,无论走哪一条线路的剧情,刘关张、赵云、诸葛亮等角色依然是那么出彩、丰满,毫无贬低之处,就算是最后化身为魔王的诸葛亮,也只能说是一场悲剧,而不能说其是为恶世间。

    究其原因,我想是蜀汉这个政权十分特别,不是以利益关系扭结在一起的,而是以一个热血的理念聚集在刘氏这面旗帜之下,那就是“匡扶汉室,上报社稷,下安黎民。”,诸君莫笑,想想《全面战争:三国》发售后,万人齐来匡扶汉室的情景,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十分“中二”的口号,其影响力是很令人震惊的。

    而蜀汉也没有令人失望,从刘关张,到诸葛孔明,再到姜维,从开始到结局,纵然中间偶有偏离,但大方向依然是朝着这个理想迈进的,也是由于这个理想而显得特别执拗,从而引致了覆灭。

    整个蜀汉,犹如一个悲剧英雄一样,浑身上下都渲染着璀璨而悲怆的血色之光,就好像应验了梅尔卡茨提督那句临终之言“以任侠和狂醉纵横一生,死亦无悔。”一样。

    想必所有男儿看了这段蜀汉历史,都会热血澎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个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没有背弃自己理想的蜀汉,一定会于某个时点打动自己的心,令人对蜀汉这边的人物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第五十二章 长安攻略

    其实,我也是被蜀汉这些人这些事所感动的一名资深蜀党,在央视版《三国演义》里面的那么多歌曲,我最喜爱的就是《这一拜》和《当阳常志此心丹》,这两首歌里流露出的那种浩荡情怀,常常令我热血澎湃,重燃信心。

    既然如今有幸来到我最心心念念的蜀国,而且与诸葛老大的关系更近了一步,也找到了托词解释自己一些异于常人的言词和行为。

    我便应当用超越这个时代的观念与眼光,向诸葛老大多提建议,相信以诸葛老大的智慧,应该可以把这些观念融进这个时代,令蜀国少走弯路,希望最后能顺利赶超魏国,实现三兴炎汉这个宏愿吧。

    我脑海中思潮起伏,不断涌起新的念头,诸葛老大却打断了我的思绪,回应我道:“伯约?为师派其去下一着闲棋,如无意外,此时其应与文长喝酒叙话,宽慰文长未能活捉司马懿之心。”

    咦,提起魏延,我心中顿时浮起一个念头,于是便向诸葛老大问道:“老师,此间大事已了,司马懿十数万大军或擒或杀,已尽数折损,只余少部残军随其逃去,未知老师下一步将如何行止?”

    “如今尽歼司马懿其军,雍州之内已是空虚,若外无援军,雍州之军便只余坚守长安之力,已是无力他顾矣。

    如此,凉州已是吾军囊中之物,故为师将令兴国继续坐镇陇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并散播司马懿兵败之消息,相信广魏郡和陇西郡不日便会降服。

    凉州既定,为师将率现下所部,往箕谷汇合子龙、伯苗之军,再经斜谷道往攻郿城,以为师估计,旬月当攻下郿城,郿城一下,为师将领二十万大军兵临长安城下。

    以如此重兵围城,再以八阵图以防来援之敌,则长安城内之守军已成瓮中之鳖,依为师估计,应于麦熟之时便能收复长安,届时正好就食于敌,亦足以缓解国内之困。

    即便长安城内守军顽强,守将守御得法,为师料想,年内必能收复长安,迎陛下回返旧都,只是如此,则士卒疲累太甚,恐有不测之事。”

    听了诸葛老大如此说法,我顿时对局势有了相当了解,这样看来,司马懿这路大军尽灭,我方形势一片大好啊,凉州是肯定能收归囊中了,只看之后如何治理。

    而郿城也是应当手到擒来,如此便有了进攻长安的桥头堡,接下来就只剩下长安了,不过这个汉朝东都毕竟是一座巨城,要想攻下来并不简单啊。

    就算按照诸葛老大的乐观估计,也要起码三至四个月才能攻陷,如果稍有不妥,依照诸葛老大的最坏打算,是要花足差不多一年时间才能攻陷。

    如此时间未免太过漫长了,变数实在太多,万一曹魏那边不顾一切,穷兵黩武,尽起中原百万大军来援长安,那么如今北伐的大好形势便全部告吹了,到时候就算是诸葛老大,也只能龟缩回去,最多是死守凉州,保住这个北伐成果了。

    但说到底凉州毕竟贫瘠,除了产马,能为蜀汉提供争霸中原的骑兵外,对蜀汉其实并无多少补益,远不是拥有长安这个名都巨城的雍州可以相比的。

    只要占据了雍凉二州,蜀汉便可说是吞下了一副大补药,既拥有了产马之地的凉州,又拥有了有着不少人口的雍州,那样才有了与曹魏争霸天下的资本,不再是偏安等死之局。

    而且如果真的能收复长安,使汉室再次得返这个汉高祖得天下的国都,那么蜀汉作为汉室正统的影响力必然高涨,甚至能做到汉光武帝那样,一呼而天下响应也是可能的。

    这么想来,如果能收复长安,坐拥雍凉二州,才算是蜀汉此次北伐的完满成功,若然只是割据凉州,也只是多了一个战略纵深之地,对大势影响依然有限。

    想通了这些种种,我便决意向诸葛老大提出自己的想法了。

第五十三章 子午奇谋

    我向诸葛老大说道:“老师,弟子听闻当日北伐伊始,魏将军曾献一计,乃是由子午谷小径,直取长安,长安腹心之地,承安日久,守军定然无备,当可一鼓而下。

    老师当时认为此计太险,一旦魏将军于子午谷中伏,不但徒折士卒及上将,更恐挫动大军军心,使北伐大计大业大受影响,不利于兴复汉室之大业,故老师并未允准此计。

    然弟子此时细思,依如今之局势,魏将军此计,似甚有可取之处,望老师再三考虑。”

    “哦,幼常果是聪敏,经汝一提,此计似确有可取之处,且容为师细思一二。……

    嗯,还是不妥,此计实在太险,成算仅有两三成,虽则吾军现今确有行此险计之资,且即便折损行此计之军,亦无碍北伐大计,但明知成算如此之低,还贸然驱使士卒行此险计,则与驱士卒赴死无异,吾堂堂复汉王道之师,绝不允许此事发生。”

    “老师,且容弟子细禀,弟子思及魏将军此计,便已有腹案,应能为此计再增两三成成算,弟子虽则愚钝,亦不会行无端驱士卒赴死此不仁之事。”

    “嗯,为师只恐汝屡经大战,赤子之心蒙尘矣。既汝不是视士卒如草芥,而是胸有腹稿,为师便听汝一一道来。”

    “老师且听,如此这般、如此这般……”

    “嗯、嗯,幼常此等手段,确是不凡,为师却未曾耳闻,可又是于山中老丈处学得?”

    “老师高明,正是如此。”

    “非是吾不信高人隐士之学,实是此处关窍,关乎此计之成败,汝可能于为师面前验证一番?”

    “此事易矣,只需觅一高处,略备几样材料即可。”

    “如此甚好,且随为师出营。”说话一毕,诸葛老大便带着我,领着一众亲兵出营去了。

    待一番验证完毕,已是半个时辰过去了,诸葛老大和我便回至帐中继续研究接下来的计划。

    “高人隐士之学果然神妙,不想如此简单之手段,可达成如此大之功效,省却了许多麻烦。只是还有一事,届时文长袭取长安之时机,汝等如何知会吾等大军,如两军无法及时配合,恐即便顺利收复长安,亦会得而复失。”

    “此事弟子亦早有考虑,早年弟子于荆州游学,曾于乡间偶见有人燃放一物,名曰星灯。此物用竹条扎成灯笼形状,顶端以厚纸层层密封,底部盛放一灯具,点燃灯具,稍候片刻灯笼则缓缓升空,仰首观望,火光于夜空之中闪烁不定,仿似夜星一般,故名星灯。

    弟子与老师事先约定,于攻取长安前,连续燃放三晚星灯,三晚过后,第四天吾等便发兵攻取长安,如此老师便知吾等行事之日,届时亦请老师同样以星灯呼应,弟子便心中有数矣。”对不起了,诸葛老大,为了顺利攻取长安,只能把你的“孔明灯”抢先发明出来了,希望你大人有大量,不要见怪啊。

    “哦,此物为师亦仿似于某地见过,想不到幼常亦曾见过,还能用于此时此地,实是机变巧智之极,难得难得。

    此事既已有成法,为师便与汝现今约定,便依汝之方法行事。现下便手书军令予汝,汝持军令、令箭,速速连夜汇合文长,尽快赶往汉中准备一切。

    文长久为汉中太守,自有办法筹备一切所需,汝等且需谨记,吾所部大军,半月之内必陷郿城,一月之内必兵临长安。

    汝与文长当仔细计算时日,且莫延误军机。”

    “弟子自当知晓,然弟子尚有数件难事,烦请老师为弟子去之。”

    “汝且道来。”

    “魏将军之前献计,为老师所拒,然弟子如今与魏将军再施此计,弟子恐魏将军心有芥蒂,实不知如何与魏将军言及此事,还望老师有所教弟子。”

    “愚,汝太小觑为师,亦太小觑文长矣。汝至文长处,无需多言,只以军令传于文长之手,文长自会晓得如何行事,汝无须多虑矣。”

    “谢老师教导,弟子还需向老师借一人相助。”

    “何人?”

    “董厥董令史。”

    “龚袭?汝借来何用?”

    “此番若果真侥幸顺利收复长安,或能借董令史之手,伪造军令,骗取潼关,潼关一旦落入吾军之手,则雍州可定矣。”

    “幼常之虑,已深远至此,实是大汉之幸、为师之幸,如此之议,可。汝还有何事?”

    “弟子还需烦请老师,着意探察长安如今由何人镇守,若守将庸庸,则此计成算便大增矣,若守将精明,我等行此计之时便须加倍小心。”

    “为师之谨慎,幼常已深得其味也,汝等且去汉中准备,待探得长安何人镇守,为师即遣龚袭通报于汝,龚袭亦当随汝一同行事。”

    “诺,弟子这便告退。”

    诸葛老大微微颔首,我便退出大帐,带着马坤、马巽及诸葛老大派来领路的一众亲兵,往寻魏延去了。

第五十四章 老太守打包票

    我跟着诸葛老大派来的亲兵,顺利找到魏延和姜维,一看到姜维,我心中顿时一紧,果然是一个顶级美男子,面如冠玉、鼻若悬胆、目如朗星、剑眉入鬓、唇若涂脂,活脱脱说的就是眼前之人。

    一眼望去,真真是仪表堂堂、卓尔不凡,幸好我不是女子,亦没有分桃断袖之好,不然恐怕也会主动投之以木瓜,希望能得到琼瑶之报了。

    不过如此容貌甚伟、丰采高雅的男子,实在令人油然生出不少好感,所以我也不由微笑向其说道:“伯约,丞相命汝速回营中,似有要事寻汝,汝这便回去吧,莫让丞相久候。”

    “诺,如此,维便先去离去了。”说完,姜维便出帐走了。

    望着姜维离去的背影,我心中想到,虽然我这只蝴蝶扇的风有点大,但诸葛老大还是如此看重姜维,看来姜维还是能成长为历史上的那个完全体的,这样我将来依着与诸葛老大的师徒关系,应该能抱上这个“小诸葛”的金大腿了。

    我如此默默思索了片刻,直到看着姜维领着数十亲兵离开营地,我才回头向魏延说道:“魏将军,此番吾前来,乃是有丞相军令传予将军,将军请观军令,便知如何行事矣。”

    说着,我便把诸葛老大的军令掏出来,递给魏延了。

    魏延接过军令,展开看了起来,过了约一刻,魏延才把军令卷起来,递回给我,然后略有激动地向我说道:“丞相果真用吾之前所献之计?丞相一向谨慎稳重,此番能用吾此行险之计,定是马参军大力促成。某定当歇尽全力,依照丞相军令,协助马参军得成大功。”

    “魏将军客气了,所谓时移世易,吾军此前,确无行险之资,故丞相并不允准将军此计;现今雍州大势在吾军手中,丞相自会重新考量将军此计,谡只是略有提及,一切全是丞相定夺。

    此番行事,还需多多仰仗将军主持汉中军务多年之资历,好方便筹措一切所需物资,故将军方是主事之人,谡只作查漏补缺、建言一二之人,届时言语若有冒犯,还望将军海量汪涵。”

    “马参军说笑了,无论如何,此番丞相能用某所献之计,多赖马参军之功,此次行事所需何物,马参军尽管道来,某定必筹集妥当。

    然现今吾等如何行止?可要星夜赶路,回至汉中安排一切?”

    我低头沉思起来,思考了片刻便道:“将军莫急,此事亦不急于一时,况夜路难行,若有闪失,反为不妙。

    今夜吾等还是于营中好好歇息,吾亦借机好好思索一下,此番所需何种物资、各要若干。明朝天亮,将军可派心腹之人先往汉中传讯,待吾等吃过朝食,便于卯时准时启程,赶往汉中准备一切所需。”

    “如此甚好,某这便命人带马参军回帐休息,某亦正好召集军中诸将,安排一下军务,这便不阻马参军休息了,马参军请自便。”说完,魏延便招来一名亲兵,耳语数句,然后那名亲兵便出帐等候我了。

    我自不便久留,向魏延拱一拱手,便出帐而去,由那名亲兵带至一营帐里休息去了,而魏延亦召集军中多名裨将至帐中议事,安排军务不提。

    一宿无话,翌日一早,我便寻魏延一起吃早饭,于早饭时候亦向魏延透露了大概计划以及大约需要什么物资,各大约需要多少。

    魏延听了,不断点头,表示这些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筹集不算困难,而且制作各种器物之工匠亦可在军中和城中工坊里召集得到。

    魏延这些说话,令我大是放心,有魏延这个当了汉中太守七八年的“老领导”打包票,此事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

    于是我和魏延吃过早饭,便带着数百兵马往汉中而去了。

第五十五章 平静的汉中

    我和魏延到了汉中,在城门处亮出令箭,便径往太守府寻现时汉中主持城防要务之人去了。现在的汉中,由于诸葛老大北伐,把魏延这个前汉中太守调往军中效命,故此汉中自然由诸葛老大的丞相府接管了。

    不过诸葛老大当然不可能亲身在前线领军北伐,还要遥遥控制汉中了,此时的汉中,乃是由丞相西曹令史赖厷管辖。

    赖厷此人,我虽然与他没什么交情,不过在诸葛老大丞相府中见过几次,也算是认识的,所以我在太守府中把诸葛老大交给我的军令和令箭递给赖厷看了以后,赖厷亦没有多作疑问,而是立刻手书一封命令给我,许我和魏延凭此手令,可于汉中城里便宜行事,若有疑难不能解决,可到太守府寻他帮忙,他定必施以援手,助我和魏延完成此军令。

    我接过手令,和魏延退出太守府,便寻了一处僻静地方商量应如何行事。我从魏延口中得知,魏延之前已派心腹之人回到汉中,凭借着魏延担任了八年汉中太守积累下来的人脉,所需一应物资都已找到行贾巨商应诺,定必于数日内备齐。

    剩下的便是集齐整备器物的工匠和军队的调配问题,不过有赖厷的手令,加上魏延多年的积威,相信并无多大问题。

    这样想来,现下最大的问题就是避免赖厷掣肘我和魏延在城中办事,以及确保第一时间收到诸葛老大派董厥送回来的消息,以免延误发兵子午谷的时机。

    我和魏延各自述说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决定把诸葛老大给的令箭和赖厷给的手令交予魏延,让其主事此计之施行,筹措一切物资和人马。

    而我,为了免生枝节,决定持诸葛老大的军令回返太守府,居于太守府内,静候董厥的到来,亦顺便借此与赖厷打好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商议定当,我和魏延便各自分头行事,并约好每日午时于此相会,互通消息,若有突发情况,魏延自会派人往太守府寻我,而我这边则会派马坤或马巽往军营处寻魏延。

    我回至太守府,寻赖厷说了我的想法,赖厷知道我还要等诸葛老大派董厥送来的下一步军令,也没有多言其它,便安排了一间厢房予我休息之用。

    于是我就在太守府中住下了,日子平静而又紧促地过了三天,在这三天里,魏延果然是积年太守,已备好一应所需物资,现今正组织工匠整备器物。

    而我也在这三天里,不时寻得空暇与赖厷叙话,赖厷亦有一晚寻我一起进晚食,喝酒聊天,我与赖厷渐渐熟络,明白到赖厷也是谦谦君子,并无阴暗小人之心思。

    我便放下心头大石,专心等候诸葛老大那边的信息了,而魏延那边,则边督促工匠加紧制作相应器物,边物色一干老实熟练的工匠,到时随军出发,并且还在整顿熟悉兵马,只要一接到诸葛老大派蕫阙送来的信息,便立刻出兵,往子午谷进发。

    我和魏延怀着焦灼而又忐忑的心情等候着诸葛老大那边的传讯,时间又过了两天,我正在房中读书,以调整心情,有一太守府中下吏来禀,言赖令史有请,邀我至议事堂议事。

    我心中顿时一紧,平时与赖厷都是在庭院中喝茶叙话,间或在偏厅喝酒进食,赖厷从没邀我至议事堂议事,此番如此异样,若是蕫阙前来传讯还好,若不是,定必绝无好事。

    我心里存了最坏之打算,便平静地随来人往议事堂而去,到了议事堂一看,赖厷坐于上首大案后面,堂中几案后坐着一人,正是蕫阙。

    看到蕫阙,我心情立时放松,忙上前施礼道:“见过赖令史,见过蕫令史,未知蕫令史前来,可是有丞相之令传达?”

    蕫阙连忙起身回礼,然后说出了一番实在令我震惊的说话。

第五十六章 膏粱子弟

    只听蕫阙说道:“正是丞相遣阙前来传令予马参军,丞相有令‘前方探子回报,长安此时正由夏侯楙镇守,命马参军莫失良机,速与魏将军筹划一切,刻日依计行事。另命令史蕫阙随军出发,辅助马参军行事,一切听凭马参军调遣。’。丞相口述军令便是如此,另有手书军令一封,请马参军接令。”

    我一听,立刻上前接过军令,脑海中却如翻江倒海一般,一个个疑问不断冒出来:夏侯楙?那个夏侯惇的儿子?那个娶了曹操女儿清河公主的驸马?那个凭着外戚身份得享高位的膏粱子弟?

    他不是在陇右被诸葛老大设计大败,导致南安,天水,定安三郡丢失,还坑得姜维不得不投靠了诸葛老大,如此人物,不是听说在陇右败于诸葛老大之手后便失踪了,有人还说他投靠了凉州那边的羌胡,怎么现在又变成长安太守了?

    如果真的是他,这次子午谷奇袭之计不是变成了刚北伐时魏延献计的情形吗?当时魏延献计,很大程度就是算准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只需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敌军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

    这样想来,我和魏延此次奇袭长安,便有多了一二分成算,使得这次的计划有了七八分成算,可谓大事有望矣。

    只是我真的很好奇,不是说魏主曹睿已经亲临长安督战,以拒诸葛老大大军吗?怎么突然又换上了夏侯楙这个膏粱子弟守城,那么魏主曹睿去了哪里呢?

    要说夏侯楙为什么成为了长安太守,还得从魏主曹睿劳军完毕,派司马懿领十五万大军出击迎战诸葛老大说起。

    话说魏主曹睿到司马懿军中劳军完毕,便返回宫中休息。次日,曹睿的近身太监来报,有人入宫求见陛下,说有要事向陛下禀告,不知陛下是否拨冗接见?

    曹睿便问来人是谁,近身太监说来人是荀俣,曹睿一听,连忙叫近身太监唤人来整理衣冠,并命人将荀俣带至书房,一会自己将于书房接见荀俣,看看他有何事禀告。

    荀俣究竟是谁?为何让曹睿不敢怠慢,在书房如此重地正式接见呢?原来荀俣是被曹操赞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的次子,官至御史中丞。

    荀彧效命曹操多年,世人皆称其为“王佐之才”,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为曹魏的建立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荀彧晚年与曹操因为对待汉室的立场有了争端,最后疑似被曹操赐死了,但荀彧这么多年在曹魏积累下来的人脉可谓深厚至极,荀家在曹魏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荀彧故去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荀彧的长子荀恽能官至虎贲中郎将,并娶了曹操的女儿安阳公主,而次子荀俣也能做到御史中丞这等高官。

    只不过荀恽早卒,已经故去多年了,现在荀家的领头人物便是荀俣,所以魏主曹睿才不敢怠慢,要立刻接见荀俣,听听他有什么要说的。

    荀俣被宫中太监带到书房中等候,约莫两刻钟,曹睿摆驾到来,等曹睿坐定,荀俣便上前施礼道:“陛下,臣闻陛下将雍州内之十五万大军尽托予司马懿,许其便宜行事,往拒诸葛孔明大军,未知可有其事?”

    “确有其事。”

    “陛下先前见疑于司马懿,与其多有嫌隙,现今却托重兵于司马懿手中,臣下担心,恐生祸端矣。”

    “无妨,朕已派张郃张将军为大军前锋,以张将军之威望,定不至让司马懿掌控全军,而且以朕观之,司马懿内明之人,应不会在诸葛亮大军压境之时,行不智之事,爱卿无须多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5150/ 第一时间欣赏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作者:坐看闲花所写的《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为转载作品,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介绍:
街亭之失,引发星落五丈原,假若街亭不失呢?
开始写没经验,没有分段,后面改了,不过不想修改,留着证明自己的改变。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