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文阅读

作者:坐看闲花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七十八章 西戎攻打周朝的原因没有记载

    而到了周朝的时候,更是明确提出了国野体系,就是将周朝统治的人口分为国人和野人两种身份,国人就是生活在都城里面的人,也就是《诗经》里面描述的那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也是创造了孔子口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那个礼仪、制度十分完善的文明的人,野人并不是后世人们口中的“野蛮之人”或是“野外生活的人”,只是生活在田野之中的人,就是不能居住在都城里面,居住在都城外面,负责农业、林业、渔业等的人。

    如果要打比方的话,就差不多等于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个时间的城市人和农村人,这个时间段城市里的人都在享受改革开放的福利,眼界、见识、教育等一系列东西都走在全国的前面,相比之下,农村里面的人都是一辈子伺候土地,眼界和见识差了一大截,教育更是落后到难以望城市项背的程度,那时候农村里面,念完小学就辍学的大有人在,有些小学都无法读完。

    到了后期,城市里面很多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了,但是农村里面连六年义务教育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如此一来,才出现了“民工潮”、“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种种名词,这是因为农村太过落后,很多人看到城市里面机会更多,都想着进城市里面闯一闯。

    直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国家力量足够了,才开始越来越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个项目,陆陆续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免除农业税”、“乡村振兴”等政策,广大的农村区域开始了红红火火的大建设。

    随着这些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逐渐见好,吸引了大量人才留在农村建设自己的家乡,甚至不少已经去了城市里面谋生活的人,通过比较,放弃了城市里面压力太大的生活,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村里谋求更好的发展。

    所以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段长时间内,农村人是十分羡慕城市人的,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城市人,农村里的人可是能够牺牲很多东西的,甚至有不少传闻。农村里面美丽的女子,为了落户城市里面,愿意嫁给一个乏善可陈的城市男子的。

    这还是在一个现代社会的背景中的场景,一定程度来说,农村和城市的人口还能有所流通,甚至一些农村人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真的能成功成为一个城市人的。

    但是在周朝那会儿,国人和野人的区分是极为严密的,基本上国人世世代代是国人,野人世世代代是野人,这是因为国人可以参军从政,是统治阶级,野人只能务农种田,是被统治阶级,所以野人要变为国人,除非是建立了救护国君这种滔天功劳,不然是想也别想了。

    周朝的国野体系,只是说了国人和野人,这是周朝统治的人,但是却没有说统治外的人,那就是蛮夷之人,整本《诗经》三百篇,鲜有记载蛮夷之国,只在一些出征诗篇里面稍有提及,而蛮夷的人,连一星半点也没有记载,就算出征诗篇里面载明灭国或陷城,也绝口不提敌国之君或守城之将,仿似周朝军队只是出去转了一圈,某些土地就自然成为了周朝的国土一样。

    就算是《东周列国志》这种尽量详细的小说,写西戎攻陷镐京,已只是写了周朝亡国之君乃是周幽王,但是西戎来犯之首是谁,是西戎国主还是先锋大将,却是毫无说明,真是“反派没人权”的经典展示。

    而且西戎为什么起兵攻打周朝,西戎与周朝有哪些爱恨交缠,周朝是否从西戎手上夺下了不少土地,这些种种,全无记述,由此可见,炎黄子孙的“欺负人不出声,被人欺负大声喊”这个技能,真的是自古以为就存在于华夏基因里面的了。

第二百七十九章 罗马起源的猜测

    周朝是这样,后来的秦国也是这样,后世在《芈月传》和《大秦帝国》里面相当出名的义渠国,也只是被创作者从一些故纸堆的只言片语中挖出来而已,在真实的历史上,可没有对这个义渠国有什么相关的记载,义渠一国,还是因为秦宣太后才会出现在史书上,《后汉书》是这样记录的“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史书所载,俱是以秦国和宣太后为主角的,义渠只是作为配角顺带提了一下而已。

    后世的研究者,对义渠的确实位置也只是猜测,而制度方面,只是由于其为西戎其中一族,故此认为其是游牧民族,实际是否如此也很是难说,毕竟此时秦国已是基本平定西戎各族,才有东出与列国争锋的实力,如何又突然冒出一个义渠来,使得秦国甚为顾忌。

    而义渠连王族姓氏及名字都没有任何记载,后世《大秦帝国》里面以野性美及颜值吸粉无数的义渠王义渠骇,也只是《大秦帝国》的创作者杜撰出来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名字的任何记载,是不是帅哥一枚更是无从谈起了。

    秦国自从周朝东迁之后,受命平定西戎,收复周朝发源之地,就是关中地方,尤其是岐山附近一带,因为这是周文王“凤鸣岐山”传说的发生地,是周朝得天命的佐证,万万不能落于外族之手。

    秦国自秦襄公从周平王手上接受关中封地后,历代君主都是以平定西戎为己任,立志定要达成王命,大出天下,最终历经八代君主,在秦穆公时代终于完成了这个使命,国力大增,遂有力量东出与晋国争霸,经过多次与晋国的纠缠较量,虽然未能从晋国手上夺得任何土地,为秦国取得一条顺畅的东进之路,但也是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名声,成为了天下有数的强国,历代也承认秦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国历经八代君主,灭掉西戎二十余国,征服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个部落,开疆扩土一千里,控制了如今甘肃、宁夏等大片土地,但是历史上只留下了“并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一句话,对于灭掉了哪些国、征服了哪些部落,并无明确记载。

    所以说华夏炎黄子孙,历来就是心中存有“夷狄非人”的想法,只是不宣之于口而已,就连被后世称为“谦谦君子”的孔子,也曾经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种话,虽然没有言明

    夷狄非人,但也是充满了鄙视之意,也成为了后世“华夷之防”的有力论据。

    而周朝的国野体系,就是将统治内的人分为国人和野人两类,统治外的人尽是蛮夷不论,尽可攻伐,无独有偶,西方有一个强国,也诞生过类似的制度。

    那就是罗马了,罗马将国中统治的人分为公民和平民,公民乃是从政参军、具有选举权、参加公民大会对国家政治提出意见的人,也就是国家的统治阶级。

    平民则是从事商业、农业、渔业、手工业等各行各业的人,就是为国家纳税,受国家保护的人,也就是被统治阶级。

    罗马国中,除了公民和平民,就是奴隶了,而周朝也是奴隶制国家(起码也是半封建半奴隶制国家),肯定也存在大量奴隶的。

    罗马与周朝一样,对国外蛮夷也是大肆攻伐,只不过罗马可能由于是城邦体系立国,所以历史上记载了大量当年与之战斗过的敌国和敌国英雄,最著名的当然是迦太基的汉尼拔了。

    由此可见,除了对敌国蛮夷的是否有记载外,罗马和周朝的体制竟然出奇地一致,难怪后世有人根据罗马人初期是存在大量黑眼睛、黑头发的统治阶级,猜测罗马可能是殷商遗民受不了周朝的统治后,慢慢往欧洲那边迁移过去,最后建立了罗马城邦的。

第二百八十章 蚩尤也是炎帝

    而这个猜测虽然好像十分无稽,但是如果不管其他方面合理与否,光是从时间上看的话,是真的可以说得通的,罗马城的建立时间,根据古罗马作家瓦罗(公元前116到公元前27)推算,大概在公元前754到753年间,商朝灭亡的时间,就是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按照后世历史学家推论,应该是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的事。

    两者之间相距了三百多将近四百年,这足以让一支小部落横跨亚洲大陆到达欧洲大陆了,而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一个以放牧游猎为生的种群生活圈里面,会突然出现一个种群,竟然搞城市规划,然后雄立于这片土地之上。

    相传罗马城的建立者叫做罗慕洛,乃是战神马尔斯的儿子,这里估计有误,毕竟已经离上古神人共居的神话时代很远了,按说应该是战神马尔斯的后裔,这样才合理一点。

    而说到战神的话,这就有点巧合了,众所周知,殷商最有名的那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神话传说,所以玄鸟(其实就是燕子)被视为商人的祖先,受到殷商的崇拜,是商朝的图腾。

    商朝以鸟类为图腾,显然并不是黄帝这边的谱系,因为黄帝出自有熊氏,顾名思义,有熊氏的图腾当然是熊了,而黄帝的先祖伏羲,相传黄河中有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照“河图”而演成八卦,后来成为了《周易》的来源,到了黄帝的后代大禹之时,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分天下为九州。

    可以看出,黄帝这一谱系,传说与图腾都是与四脚动物有关的,鸟类这种飞天的动物,并不是黄帝氏族崇拜的对象,反而是炎帝氏族那边的崇拜对象,相传炎帝氏族的图腾就是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皇,故此炎帝一系的氏族,都以鸟类为图腾。

    相传炎帝与黄帝在阪泉这个地方交战,炎帝不敌黄帝,于是向黄帝臣服,黄帝部落随即成为了当时中原最强大的部落,慢慢就号令了剩下的部落,成为了当时中国所有部落的共主,之后的华夏民族就是始发于此,故此华夏民族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炎帝臣服黄帝后,出现了一个由蚩尤统领的部落,不服黄帝号令,于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这个地方连场大战,最终黄帝战胜了蚩尤。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蚩尤是另一个部落,与炎黄两个部落毫无关系,但是从一些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张守节《史记正义·五帝本纪》引《晋太康地理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又引《括地志》曰:“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

    也就是说,炎帝、黄帝交战的阪泉,与蚩尤、黄帝交战的涿鹿,其实都在同一个地方,如果蚩尤是一个外来部落,这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而另外一些史料,就很好解释了这个问题了,《路史·后纪·蚩尤传》记载:“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好兵而喜乱,逐帝而居涿鹿,兴封禅,号炎帝”,又有《逸周书·史记》记载:“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

    按照后世研究者的解读,帝榆罔就是被黄帝大败,臣服于黄帝的那个炎帝,而蚩尤,其实也是炎帝部落中的一员,依其能够自号为炎帝,应该也是帝榆罔的近支亲属,甚至极端来说会是帝榆罔的兄弟或是儿子。

    而另外一个神话传说,也很好佐证了这个解释,那就是初代炎帝神农氏,也是牛首人身,因尝百草之功,被世人称为炎帝,而蚩尤,也是牛首人身,如果以后世科学的解释,这个牛头可能就是炎帝部落的领袖证明,而炎帝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这个部落的首领称号,因为就历史上,我们知道的炎帝就有三个了,一个是神农氏,一个是帝榆罔,一个就是蚩尤了。

第二百八十一章 仇敌变保护神?

    按照这些史料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黄帝部落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遇到了炎帝部落,于是炎帝部落首领帝榆罔领兵与黄帝作战,经过三次大战,最终败于黄帝之手,帝榆罔便向黄帝臣服,打算将整个部落合并入黄帝部落。

    而炎帝部落中的蚩尤,应该是手握大权的,估计是怕失去自己手中的权力,于是联合一众出于同样心理的人(传说中蚩尤兄弟七十二人),反对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帝榆罔自是不赞成蚩尤的意见(估计这时候帝榆罔手中实力大损,反对合并也不能把持族中大权,反而投效黄帝能维持自己的权力),蚩尤等人索性将帝榆罔逐出部落,由蚩尤登上炎帝之位,继续对抗黄帝部落。

    只是炎帝部落之前已是大败一轮,就算蚩尤重整旗鼓,最终也是不敌黄帝部落,蚩尤被擒,被黄帝斩杀,还将其分尸,尸首各部分被黄帝刻意遣人送到不同的地方(颇有后世传首的做法),以儆效尤,名曰防止蚩尤复活,实际却是恐吓四周各部落向黄帝部落臣服。

    随着蚩尤身死,黄帝部落正式吞并了炎帝部落,两族融合,更是强大,而为了安这些原炎帝部落之人的心,黄帝部落将蚩尤称为“兵主”,当作“战神”祭拜,后世也一直流传下来,如此也解释了为什么蚩尤明明是华夏始祖黄帝的最大敌人,但是却被后世称为“兵主”,当作“战神”来崇拜,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保护神。

    综上所述,殷商之民是出自炎帝部落,蚩尤这个“战神”曾是炎帝,那么殷商之民在长途跋涉的旅途中朝不保夕,为了震慑可能存在的敌人,为求自保自称是战神后裔也是完全能够说得通的。

    而这支殷商之民的来历,最大可能是出于帝辛(商纣王)之后,因为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周朝虽然拥有天下,不过殷商的力量依然不弱,周武王并无完全攻灭或控制整个殷商的力量,于是只能将帝辛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让其继续统领殷商之民,已按殷商之民的心。

    但是,周武王毕竟是武庚“杀其父,灭其国”的仇人,为防武庚起兵作乱,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封在武庚领地周围,称为“三监”。

    而武庚最后的确如周武王的料想一样,真的起兵欲雪家仇国恨,可惜此时周朝已在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高超政治手腕下,完全稳定下来,轻易就将武庚的这场动乱平定下来。

    武庚不消说,自是身死,领地也被收回,但是基于华夏传统“不绝人祀”的思想,周朝将当年离商降周的帝辛兄长微子启,封在商丘,国号为宋。

    以华夏自古以来的宗族观念,加上武庚在如此处境之下举兵反周,那么武庚将自己的其中一名儿子,交由微子启保护,以免自己事败绝后,也是十分可能的。

    而微子启出于亲族关系,保护这名武庚可能仅剩的血脉,自是责无旁贷,只是既然微子启受周朝封赏,成为了宋国之主,想必周朝肯定要其交出这名武庚后人的。

    但是史料记载微子启乃是仁德贤能之人,想必是不会如此不仁,将这名武庚后人就这样交给周朝处置的,不过不交出这名武庚后人,有好像不忠于对自己封赏甚厚的周朝。

    如此两难之境,相信微子启定是百般难受,辗转难眠了,估计其由于饱受内外压力,最恰当的做法就是待这名武庚后人长大之后,调拨一批精明能干之人给他,让他远走他方,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以慰商朝历代祖先在天之灵,也避免了将来这名武庚后人向周朝报复,自己不知如何自处的境地。

第二百八十二章 做事不能太绝、不留余地

    假若微子启真的这样做,估计周朝也是十分赞同的,因为这种做法,十分符合周武王不绝成汤之祀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亦一直贯穿了整个春秋时代。

    因此整个春秋时代,没有多少国家被灭的,皆因“兴灭继絶”这种十分符合主流思想的事,可是一件大功绩来的,做到的话,不但能够获得震动天下的声望,还是一项在周王室那边加分的事,是称霸天下的一大助力。

    所以在春秋时期,就算一个国家被别国由于种种原因灭掉了,也通常会有大国站出来调解一番,一般的结果就是被灭的一方出让部分利益,灭国一方就基本都会同意被灭一方重新建立国家的了,除非是做下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不然这种既赚声望,又能扶植亲善自己势力的国家的事,只要是能伸手够到的大国,都十分乐意做这种事的。

    不断绝别人血脉这种事,华夏有史以来就是如此操作的,后来那么多失国之主,只要胜利者稍有建不世功业的大志,定然会优容处置,以昭示其圣主之姿。

    千百年下来,这已经成为了华夏文化圈的默认操作,故此就算凶残如蒙古人,灭国无数,屠杀遍及亚欧大陆,也是留有一线的,最算其被世人认为最凶残的车轮斩(蒙古攻打一些城池,如遇到顽强的反抗,死伤过大,就会启用车轮斩,就是将高过车轮的人全部杀掉,只留下矮过车轮的孩童。),也算是留了一丝余地,可不要忽视这少少的余地,有还是没有这丝余地,可是区分人与畜生的重要证据了。

    所以就算蒙古一路远征,直杀到欧洲那边,屠杀也是一路延绵不绝,根本没人能够统计清楚蒙古一路征伐究竟杀了多少人,但由于其屠杀还是有区分的,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老幼俱杀,故此在崇拜强者这一人类天性的影响下,就算是当年蒙古为祸最烈的欧洲,也有不少人盛赞成吉思汗的武功,而中国人就更是如此,不少人甚为欣赏成吉思汗建立的功业,就连太祖当年所写的《沁园春·雪》中也如此描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看看,这可是将成吉思汗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相提并论的了,成吉思汗的伟业实在令人咋舌,围绕其描写的小说、影视作品可谓多不胜数,其中甚至有不少刻意洗白的作品(笔者幼年就曾看过一本以成吉思汗为主角的小说,里面将成吉思汗刻画成一个多情硬汉,形象甚至有点向哈姆雷特这样的人物偏移,这让笔者以后常常有这种联想,万一哈姆雷特复国成功,以其在这一连串悲剧中磨炼出来的性格和经验,丹麦定然会走上崛起之路,只是在这条路上,鲜血与哀嚎定伴随其终生了。)。

    反观另外一个也是大搞屠杀的第三帝国,由于其对犹太人的屠杀太过绝对,不论男女老幼,全部一律屠杀,这种行为实在令人发指(笔者在看《辛特勒的名单》时,就在一群犹太小孩争先恐后钻进粪坑躲避抓捕,后来的还要被先到的赶走,以免太多人聚集吸引**德军的注意,就在那个被赶小孩一面无奈的定格表情,笔者久久不能自已,记得第一次看时还洒过几滴泪。),所以元首之名、元首的自传、**的标志、**的服装和手势等等,在世界范围内基本都不能轻易传播,在一些特定的国家,更是成为了禁忌,就像以色列这种犹太国家,如果宣扬这些东西,估计真的会被人间蒸发。

    元首领导下的**,做屠杀这种事实在太绝,毫无底线和余地,也难怪二战结束后,犹太人还要自发筹钱组织追捕已经逃脱的**分子了,也使得虽然崇拜或是憧憬**的人不少,但是就**屠杀犹太人这件事,无论如何也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洗白了。

第二百八十三章 宋襄公的仁义另解

    而孙权的东吴势力一旦真的去到海外之地的话,屠杀之事自是难免,毕竟人类这种生物,适应能力是极强的,估计肯定有土著之类的。

    不过华夏的占领,自然不会像美国开国之初干得那么粗糙,美国人为了占领美国现在的土地,可是杀了数千万的印第安人,甚至有人夸张地说,美国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印第安人的鲜血,使得美国的建立可谓是重重血色,真应了马克思的那句话“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华夏的土地占领,自然也是不吝杀戮,但都是杀一批,拉拢一批,同化一批,这样做,虽然见效没有美国搞的屠杀那么快,但胜在安稳长效,让大家都有活路能够走下去,不会激起太过激烈、甚至是拼命的反抗,要知道,其实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曾有一段时间激起印第安人的绝命反击,美国人当时也是损失惨重的。

    华夏的占领手段,自是不如美国那样短短一百年左右就达到效果,但是华夏的占领手段乃是同化异族之人,虽然缓慢,优点就是一旦占领了就永不变更,因为当地的人已经变成了自己民族的人,自然会自觉拥护自己民族的权力。

    这从历史上就可以验证,炎黄合流之后,炎帝部落可是与黄帝部落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炎黄两族之人紧密合作,可是创造了不少盛世,看看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任君主,建立了八百载周朝天下的姜尚姜子牙就知道,这可是姜姓之人,妥妥的炎帝后人。

    而之后建立周朝的周武王,也没有丢下这个传统技能,看他对待商朝遗民的做法就知道,微子启受封宋国之后,更是带领商朝遗民对周朝效忠,宋国此后,绝少提及当年周武王伐纣之事。

    到了宋襄公的时代,更是高调宣扬自己乃是仁义之君,宋国乃是仁义之国,为了这个仁义的名声,甚至宁愿在数次战争中吃了大亏,也依然不改这一宗旨。

    后世之人,多言宋襄公迂腐固执,数次吃大亏也不改其言行,但是若设身处地作为宋襄公去思考,其言行也也肯定是有根据的,毕竟能够说出自己兄长比自己贤能仁义,理当为君这种让国之言的人,肯定不是一个白痴来的。

    当时周朝统治的核心地区,只有宋、齐两国是出身于炎帝血统的,其余各诸侯国,不是周王室的亲属就是周王室的臣属,尽是出身黄帝血统的(这也许是葵丘之会时,齐桓公独独拜托宋襄公照顾自己儿子太子昭的原因了,到齐桓公被易牙饿死后,国内大乱,众公子争位,齐桓公竟然无人为其下葬使得尸体都长蛆虫了,宋襄公果然如约,号召了几个小国一齐出兵,送太子昭回国即位,历史上称为齐孝公,这也是宋襄公图霸的开始了。)。

    而宋国比齐国更是不堪,齐国开国之祖是姜子牙,乃是周朝建立的最大功臣,宋国开国之祖却是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乃是仇敌之血缘。

    既然血缘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了,只能从思想和行动上主动贴近周朝,以示自己已经与过往没有关系了,全身心变成新的人,只是宋国之前国力不济,想有所表现也难,到了宋襄公的时候,宋国国力开始渐强,方有了宋襄公折腾的机会。

    而从历史结果论,宋襄公此番折腾,虽然将自己折腾没了,宋国也损耗了不少国力,但是宋襄公仁义之名确也是流传天下,后世不少人也甚为赞扬(太史公更是承认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虽然宋国并无称霸之实力和功绩),宋国也成为了周朝三恪之中最迟被别国吞并的国家。

第二百八十四章 二王三恪

    所谓的三恪,其实是“二王三恪”中的一个内容,乃是周武王参考虞舜、夏禹的做法,虞舜以尧的儿子丹朱为宾,称为虞宾,不视之为臣子,夏禹封丹朱之后于唐,封舜子商均于虞,皆不用臣礼,而用宾礼。

    也就是说虞舜和夏禹两个圣王,都对前代统治者的后裔格外优待,另行封赏,不将他们作为臣属看待,而是作为客人、朋友看待,这是稳定人心、维护统治的最佳手段了。

    周武王正是参照了两代圣王的做法,加上宣扬“兴灭国继绝世”这种思想,以示自己夺取天下乃得天命的正统,创造了“二王三恪”这种制度,并为后世历朝历代效法。

    具体做法就是,将黄帝后裔封于祝国、唐尧后裔封于蓟国,是为“二王”;将虞舜后裔封于陈国、夏禹后裔封于杞国、商汤后裔封于宋国,是为“三恪”,合起来就是“二王三恪”制度。

    周朝所立的“二王三恪”共五个诸侯国,祝国、蓟国、陈国、杞国都在春秋时期就被别国攻灭吞并了,只有宋国,一直坚持到了战国时期才被攻灭,而且其被灭的过程也算是虽败犹荣的了。

    公元前318年,戴偃称王,即宋康王,史称宋康王“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宋国遂强盛起来,接着宋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取其地,当时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受到齐、楚、魏三个大国的忌恨。

    于是在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的时候,齐国便趁机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国百姓四处逃散,都城商丘没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被齐国追兵抓获并杀死,宋国就此灭亡,齐、楚、魏三国共同瓜分了宋国的土地。

    “二王三恪”这五个诸侯国,祝国被齐国所灭,蓟国被燕国所灭,陈、杞两国被楚国所灭,观此四国,在史书中都不见多少记载,想必不曾强盛过,应该是被轻易攻灭的了。

    只唯独宋国,在史书中留下了不少记载,甚至其余四个国家都没有世系可查,但是宋国的世系却是清晰可查,而且宋国还出过孔子、墨子、庄子、惠子此四位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可见宋国文化底蕴之深。

    如此种种,或许是当年宋襄公即使身死,也矢志不改誓要奉行“仁义”种下的因,在其百年之后结下的果,也甚是可能。

    “二王三恪”这种制度,可谓华夏文化特有之现象,就算是以外族身份而窃神器的元、清两个朝代,为了统治神州大地,也是奉行了这种制度。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朝统治者封南宋小皇帝赵㬎为瀛国公,虽然后来将赵㬎送去西藏当僧人,最后还将其赐死,但也是有过奉行之举的。

    清朝雍正之时,经多方察访,找到时任正定知府的明朝皇室远支朱之琏,将其封为一等延恩侯,每年俸银610两,俸米305石,且世袭罔替,并负责祭祀明代皇陵。

    这个延恩侯一直传了十二任,最后一任延恩侯朱煜勋在民国建立后,取消爵位,但被委以明陵保管委员之职,由于其监守自盗,后被撤销职务,从此明陵香火断绝。

    甚至到了革命而建立的民国时期,对自行退位而不是兵锋来临才投降,放弃政权的清皇室专门制定了《优待条例》,其上规定:皇帝辞位之后,①尊号不废,以君主之礼相待。②所用四百万元,由共和国专款拨用。③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④皇族原有之私产,由共和国特别保护。

    这些条例,细细品味,其实甚有“二王三恪”制度的影子。

第二百八十五章 中国的发明催生了文艺复兴

    华夏数千年历史,只要稍有涉猎,对其中一些人和事认识一二,很自然就能学到不少东西,所以后世有句说话,“中国人人都是政治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真的是有点道理的。

    就算是古代很多朝代,虽然很多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一些天赋異稟的人,只是从一些有识之士的只言片语,甚至是一些评书人说的故事中,就能领悟不少道理,做出偌大事业。

    这还要托孔子这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福,孔子一生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致力推动平民教育,只要勤奋好学,就算是子路这种莽夫起步的人,孔子也愿意教导。

    就因为有孔子这个“至圣先师”开了这种口子,就算是后来程朱理学盛行的儒家,其知识分子也有一种“好为人师”的欲望,只要遇到一些聪明勤奋的人,许多知识分子都会忍不住这种为师的冲动,就算限于身份地位之类的条件,不能亲身教导,也会为其开一扇方便之门,许其窗外旁听或作书童仆役私下学习之类的。

    所以,华夏自孔子之后,整个社会的知识都是慢慢向下渗透的,就算是理学盛行之时最为缓慢,但只是缓慢而已,并无停止,许多平民或许不会写字、不会读书,但是对不少问题都能头头是道说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大量的谚语、歇后语就是这样产生的。

    反观外国,在文艺复兴之前,平民受教育的机会可谓等于零,知识全部掌握在贵族和教会手上,平民唯一学到知识的机会,就是投身教会,但是一旦进入教会,就变成了教会人员,不再是平民了,而纯粹的平民,最好的命运就是学会一门手艺,成为一名手工业者,所以外国古代的各种行业工会才有那么大的势力,是仅次于贵族及教会之后的势力。

    而外国的贵族和教会能够如此轻易垄断知识的传授,这是由于古时候的西方各国,都没有发明出造纸术和印刷术,西方各国又不产竹子,连竹简的制作也不可能。

    故此西方各国,要制作书籍和记录重要的事,只能使用羊皮,羊皮产出不易,在古代是相当昂贵的物品,而据说那时候抄录一本《圣经》,需要三百多张羊皮,可想而知一本《圣经》的价值是多少了,西方教会就算想大肆传播自己的教义,也是无能为力了。

    但是这样也促使教会能够严格控制信仰,因为那时候的条件,绝对没有办法像后世的西方一样,每家每户都基本有一本《圣经》,那么信众要从《圣经》上聆听上帝的声音,只能去到教堂里面听神父布道,那么教会的神父自然对自己教区内的信仰情况了如指掌了。

    因为家中没有资料可供学习的话,如果对信仰上有什么疑问的话,信众唯一可以解决自己疑问的方法,只能向教堂的神父求教,那样的话,就没有了自我探讨、自圆其说的可能,也就不可能像后世那么多古灵精怪的教派产生了。

    一直到了十四世纪,造纸术和印刷术经由阿拉伯帝国慢慢传入西方国家,各种知识开始随着书籍的增多慢慢传播开去,由此孕育出了西方现代文明的雏形——文艺复兴活动。

    就犹如后世有人把中国四大发明对文艺复兴活动的影响,总结出了一些语句,“造纸术和印刷术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解放了人的思想;火药打破了贵族对土地的垄断,解放了人的肉体;由此‘重视人、一切要回归到人本身上来’的人文思想才能诞生并存续下来,并以此为出发点产生了对后世西方文明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

第二百八十六章 由人成神

    中国的发明传到西方,催生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并由此诞生了璀璨悦目的西方文明,西方文明以此一路高歌猛进,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制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厉害的武器之一——钢铁巨舰,并凭此敲开了东方的封海大门,蹂躏了整个东方文明。

    还好东方最为强大的国家,经历了百多年沉沦,最终从地狱深处爬回了人间,并逐渐强大起来,再次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有了仰望天堂的资格,甚至还试着创造一个人间天堂。

    东方文明的发明创造,催生了一个强大的西方文明,这个强大的西方文明竟然丝毫没有感恩图报的心思,反而百般凌辱东方文明,还差点毁灭了这个东方文明,果然历史这个东西,深究下去,真是充满了讽刺和嘲弄。

    不过在这个时代,东方文明还是这个已知世界中最为强大的文明,那么在这个文明中数得上号的孙权、陆逊、诸葛瑾等人,要开拓占领一片蛮荒之地,被在此方土地上重新建设一个国家,估计真不是难事,可谓十拿九稳的了,甚至诸葛老大在与我的谈话中,若非如今大汉形势大好,可能也会绸缪如何绕路出海,去这方无人之地重新建立一个汉国呢。

    而且去无人之地重新建立一个文明,其中还隐藏着一个历代帝王也无法忽视的诱惑,那就是成神,因为华夏文明中,许多神都是由人变成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轩辕氏这些后世供奉的神明,其实都是上古先民的领袖,这都是史有记载的。

    只是由于这些上古圣贤创立的功绩对整个华夏民族太过重要,燧人氏创造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使得先民能够自由取得火源,以方便烤制食物,摆脱了茹毛饮血的习惯,减少了疾病的产生,令上古先民能够更好地繁衍壮大。

    伏羲氏创制八卦,用以解释整个世界,是华夏哲学体系的源头,发明创造了网,使得先民有了打猎和捕捞的趁手工具,还教导先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和养殖业的起始,更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是华夏音乐的创始人。

    神农氏尝百草百毒,发明创造了医药,使得上古先民知道了哪些植物不能吃,哪些植物有治病、解毒、疗伤等功效,神农氏更是在尝百草的基础上,了解到一些植物的生长习性,从而发明了农业种植,使得先民除了打猎、采集、养殖、捕捞等获取食物的手段,拥有了耕种这种稳定的食物来源。

    而黄帝的功绩,就更是多种多样了,因为黄帝手上完成了炎黄两个部族的融合,后来慢慢繁衍壮大成为了华夏民族的始祖,所以后世之人将很多传说的事都归在黄帝轩辕氏的身上,但是细究其种种事迹,应该有这几样事迹是比较可信的。

    其一是黄帝属下隶首,发明了数字记账法,是华夏数学的起源;其二是黄帝属下风后,发明了指南车,是后世司南、指南针的前身,又推演出“握奇图”,是华夏第一个军事阵法;其三是黄帝属下仓颉奉黄帝之命,创造了文字,相传第一个字创造出来的时候,引来了鬼哭神嚎(虽然肯定是夸张的不实传闻,但也从另一面证明了文字的创造对当时来说是一件多么震撼的事。);其四是黄帝妻子嫘祖养蚕,用蚕丝织造衣服,是后世桑蚕业的始祖。

    至于其余的黄帝事迹,多数是穿凿附会上去的,例如荆山铸鼎,分华夏为九州,虽然黄帝确在荆山铸鼎,但分九州的事,明明是治水的大禹做的;又如黄帝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经后世诸多人研究所得,公论《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应该是由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只是托以“黄帝”之命而已。

    这些古圣先贤,创下的功绩影响太大,历代先民受其恩泽,不断传颂其人其事,慢慢就供奉入庙,成为了神明。

第二百八十七章 秦皇汉武的黑历史

    华夏由人成神之事早有先例,后世亦有关羽、岳飞、吕洞宾、林默(妈祖)等人成为百姓祭拜的对象,被视为神明。

    故此如果去到远离华夏文化圈的海外之地,率领一班民众筚路褴褛重头开始再建立一个国家,其中可操作的地方就多了去了,以孙权、陆逊、诸葛瑾等人的能力,定然会在这个建国期间留下种种令人难以磨灭的痕迹,只要真的能够建立一个百世之国,孙权以开国之祖的身份,成为神祇还是很有可能的,而陆逊、诸葛瑾等人,仿效黄帝属下风后、力牧、英招这些人,成为神灵被后人传诵的机会也是很大的。

    这也算是另一种长生不老了,因为真正的长生不老,经祖龙秦始皇和汉武帝刘彻两名英明神武的皇帝亲自验证后,证明是无法做到的了。

    秦始皇之时,倾全国之力命方士炼丹以求长生不死之药,方士无法炼出如此神药,于是其中的侯生、卢生两人逃去无踪,临走之前还口出狂言说始皇无德,不配长生,秦始皇听闻此事后大怒,将剩下没有跑的方士全部抓捕,审问之下,全部都是招摇撞骗之徒,并无真才实学,秦始皇就下令将这数百名方士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焚书坑儒”中的所谓“坑儒”了。

    而在“坑儒”之前,秦始皇最信任的方士之首徐福,已经以“海外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上有神仙居住,往寻定能求得长生不死之仙药。”为由,向秦始皇申请巨舰用来出海寻找神仙所居的仙山。

    后来徐福寻仙未果,秦始皇询问则以巨大的鲛鱼拦路为由,无法出海寻得仙山,秦始皇选择继续相信徐福,组建了更为庞大的舰队,并依徐福之言,舰队带备了三千童男童女及诸多工匠、物资作为送予神仙的礼物,以求神仙赐下仙药。

    这支应该是那个时代最庞大的舰队,一路往东而去,还真的遇到了一条大鱼,并将其猎杀并送回去给秦始皇检验(按后世的估计,应该是鲸鱼),秦始皇于是对徐福的说话更是相信,就算是这支舰队跟随徐福而去,再也没有回音,秦始皇也不以为意,只认为是中途出了什么意外而已,只是从此也不再提出海寻找仙山一事。

    不过这也让后来的方士再也不能用徐福的这个计策脱身,到最后等到秦始皇的耐性耗尽,也没有办法炼制出长生不老药后,就发生了侯生、卢生的事,自此之后,秦始皇也断了长生不老的念想,转而开始培育锻炼自己的继承人,希望秦朝王国可以千世万世延续下去。

    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亦算荒唐,不过后来的汉武帝求仙以望长生不老也是不遑多让,汉武帝先是轻信李少君的小把戏,李少君于一次宴席间,与一名九十多岁的老翁攀谈,说曾与他的父亲一同在某个地方打猎,那名老翁也认同了此事,于是席间之人纷纷大奇,以为李少君真的是如同神仙一般的人物,不知道他有多少岁。

    后世之人看来,这不过是小把戏而已,要不就是李少君打听过那名老翁的经历,要不就是干脆那名老翁是被李少君收买的“托”,只是那时候资讯蔽塞,如此儿戏的说话,竟然被在场之人当真,而且还传到了汉武帝耳中。

    汉武帝得知此事,以为李少君果是寿数不知多少的“活神仙”,于是延请其来,百般优待,并准备依照李少君的话,行诸般求仙之事,还好李少君短命,不久就病死了,才还没怎么折腾,不过汉武帝竟然还是深信李少君,只言其已经羽化成仙,非是病死,对求仙之事依旧念念不忘。

第二百八十八章 皮影戏的始祖

    李少君死后,又出现了一个齐少翁,此人传闻能役使鬼神,尤擅“招魂”之术,正好这时候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当时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妹妹)病故了,这位李夫人为了自己儿子及兄弟能在自己死后得到汉武帝的更多照顾,竟然临死之前也不让汉武帝见其一面,以免汉武帝见了她的病容而破坏之前在汉武帝心中的美好形象,君欲见而拒之,李夫人可谓下了一步险棋。

    不过汉武帝竟然受了这套,自李夫人死后,对其尤其思念,为了能再见这位李夫人一面,将齐少翁请到宫中,让其作法招来李夫人的魂魄。

    齐少翁也是一个能人,竟然答应了这件难事,经过一番准备工作,一段时间后,布置好了一个房间,在一个没有月光的晚上,请汉武帝来到房中安坐,并向汉武帝言明,鬼魂惧怕天子龙气,只能远观,不能近前冲撞,不然定会魂飞魄散。

    房中用一块帷帐分开两半,汉武帝所坐这边设有酒席,另一边则点上数根蜡烛,汉武帝独坐一案,只能慢慢喝酒吃肉,等候齐少翁作法完成,好见李夫人一面。

    正在汉武帝喝至微醺之时,房间那边出现了一个婀娜多姿的美女身影,观其举止动作,真的与李夫人一般无二,汉武帝顿时看得呆了。

    如此过了一会,帷帐后面的身影就消失了,齐少翁也从帷帐那边走出来,向汉武帝解释一二道,鬼魂不堪驱使,只能回到阳间这么一段时间,而且阴阳有隔,此事可一而不可再。

    汉武帝心愿既了,再听了齐少翁这么解释,对齐少翁的本事就更是信服,不久就将齐少翁拜为文成将军,赏赐无数,宫中一应布置,都按照齐少翁的提议来改造,以望请来神仙,赐下长生不老仙药给汉武帝。

    只是汉武帝依从齐少翁之言,将宫室全部改造一番,如此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神仙还是没有如齐少翁之言降临,汉武帝看齐少翁的眼神也渐渐不同了。

    齐少翁眼看汉武帝的怀疑越来越明显,于是立马放了一个大招,就是伪造了一卷“天书”,在一块布上面写上一些没有人看得懂的文字符号,将这块布混在草料之中喂给一头牛吃,然后把这头牛牵到汉武帝面前,指着牛跟汉武帝说牛的肚子中藏着“天书”。

    汉武帝半信半疑,就命人剖开牛肚,发现果真有一卷“天书”,只是没人看得明白上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齐少翁当即得意地准备好好表现一番,为汉武帝解释“天书”上面的意思。

    只不过齐少翁此番表现太过刻意,引起了汉武帝的怀疑,汉武帝仔细看了“天书”上的文字,发现与齐少翁的字迹很相似,于是命人将齐少翁捆绑起来,严刑拷问,齐少翁忍受不住疼痛,将此番伪造“天书”之事和盘托出,还交待了之前招来李夫人魂魄的事。

    原来此前汉武帝看到的并非是李夫人的魂魄,而是齐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齐少翁在帷帐那边操控,当晚并无月色,蜡烛光线昏暗不定,而且汉武帝又喝了一点酒,酒意影响之下,看到帷帐对面有一个人影,加上自己思念心切,就将那个人影看成了是李夫人,由此误认为齐少翁果有“招魂”之术(后来此方法经过一番流传,演变成后来的皮影戏,齐少翁也被认为是“皮影戏”的始祖。)。

    汉武帝听过手下官员的回报,当即大怒,马上把齐少翁杀了,但是汉武帝对神仙之事还是热衷无比,不久就在一些方士的建议之下,在建章宫用柏木修建了一座高台,命名为“柏梁台”,台上铸造了一个二十丈高的铜柱,柱上又安放了一个手托铜盘的人像。

    人像手上的铜盘名叫“承露盘”,按方士的说法,是用来承接上天降下的仙露的,汉武帝只要每天喝这种仙露,就能长生不老。

第二百八十九章 栾大

    后世的物理学知识告诉人们,其实露水不是天上降下来的,而是由于高低温度差,在高处的东西温度比较低,当热空气吹过这些低温的东西时,空气当中的水分就会凝结变成小水珠,滞留在这些物体上面,形成了人们看到的露水。

    所以严格来说,露水不但不是天上降下来的,反而是地上吹的风变成的,但是古代自然没有人对露水的现象有这么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连放在高处的东西会聚集到露水的事也甚少人知道。

    而这些方士估计偶然知道了这种收集露水的方法,虽然不明其理,但是丝毫不影响这班方士拿来忽悠汉武帝,汉武帝对这种无中生有的所谓“仙露”也是惊喜不已,这种高端玩法完全匹配了汉武帝的身份,也让汉武帝深信这种“仙露”真的是天赐之物。

    于是汉武帝果然依照这些方士教授的方法,长期以这种“仙露”混合玉石粉末饮用,只是露水按中医理论来说,是寒凉之物,加上汉武帝毕竟已经是年老之人,如此饮用了“仙露”一年多后,汉武帝就大病了一场,经宫中御医用心治疗及调养,方才病愈,只是再也不敢饮用“仙露”了。

    针对这种情况,估计那些方士肯定另有说辞,不外乎是“仙露”功效太大,陛下身体已亏,不能抵受得住“仙露”功效这类说法,而从汉武帝没有对这些方士问罪来看,汉武帝对“仙露”的功用应该是没有怀疑的了,毕竟“仙露”确是无中生有而来,并无任何人在此期间做过手脚。

    只是如此一来,汉武帝又将长生不老的希望寄望于寻得仙人,求其赐下长生不老仙药上来了,恰好此时,康王身故,他的王后与新继任的康王(其他姬妾所生,康王后无子)不合,康王后为求巩固地位,想讨汉武帝的欢心。

    于是康王后就让自己的弟弟乐成侯丁义,向汉武帝举荐齐少翁的师弟栾大,汉武帝此时正后悔太快杀掉了齐少翁,不知道其是否真有求仙之术未及施展。

    栾大此来,正合汉武帝心意,而栾大此人身材高大俊美,言谈甚为机巧,更善于夸夸其谈,不久就将汉武帝说动了,甚至为了安栾大的心,竟然说文城将军齐少翁只是吃了马肝而亡,非是外间传闻那样,被汉武帝下令处死的。

    栾大见汉武帝已经意动,便夸下海口,说他的师父乃是神人,定能让汉武帝长生不老,只是他的师父讨厌被人骚扰,所以一直不肯轻易在人前出现,汉武帝如果想请来他的师父,就一定要对请他的师父来的使者诸般优待,以示对他的师父的尊重,就算如此,他的师父来或不来,尚未可知。

    栾大此番话语,基本等于狮子开大口,因为他的师父只有他和齐少翁两名徒弟,齐少翁已死,只有栾大知道他的师父在哪里,这公然就是向汉武帝索要诸般好处,而且这些好处还可能打了水漂,栾大也说不能保证其师父肯定会来。

    汉武帝就算如何热切求仙问药,但毕竟交了不少学费,各种伎俩都已是见识不少,所以对栾大这种索要好处还不保证一定成功的要求,顿时半信半疑起来,没有立时赏赐栾大。

    栾大见汉武帝如此,便向汉武帝稍露了一手,就是斗棋,说自己能让两颗棋子自行打起来,汉武帝还真的没有见过这种事,就让栾大施展来看看。

    只见栾大将两颗棋子放在棋盘上,一手按着一颗,待栾大一放开手,两颗棋子就啪嗒一声合在一起,栾大用手分开棋子,一放开手棋子又合在一起,仿似两颗棋子真的在打架一样。

第二百九十章 卫大将军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栾大表演的这个把戏,如果是后世的人来看,一下子就能猜到栾大所用的两个棋子乃是用磁石磨制而成的,但是汉武帝的时代,磁石还是稀奇事物,很多人见都没见过,更遑论知道磁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了。

    汉武帝当即就被栾大表演的新奇把戏俘虏了,对栾大的“神人弟子”身份深信不疑,随即封栾大为五利将军,而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对栾大连连封赏,先后封其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至此栾大已是身配四个将军金印了。

    而汉武帝仿似这样还没足够优待栾大这名“神人弟子”,不久就命大臣准备封侯之礼,将栾大封为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要知道当年汉朝开国,刘邦所封的功劳首位之人萧何,食邑是万户),栾大无功无劳,竟然得了如此封赏,当即令天下侧目。

    但是汉武帝对栾大恩赏还陆续有来,赐美宅,送僮仆千人,从自己所用的车马帷帐器物等日用物品中,分出一部分给栾大布置新居,最后还让卫长公主嫁给栾大作妻子,以黄金万斤作为嫁妆,还将卫长公主的汤沐邑改名为当利邑。

    对此情况,天下人就不是侧目这么简单了,而是大哗,恨不能以身化之,要知道卫长公主乃是皇后卫子夫的女儿,也就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女,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的表妹,可谓一向得到诸多朝中显贵的照顾,是汉武帝的掌上明珠。

    只是这时候卫长公主的夫君平阳侯曹襄(汉初平阳懿侯曹参的曾孙)已经亡故,卫长公主寡居在家,故此汉武帝方有令其再嫁的想法。

    至此,栾大已经身兼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四职,加上乐通侯爵位,光是官印栾大已是拥有五枚,又汉武帝时不时到栾大家里作客,赏赐之物不断,天下尽知栾大荣宠之盛,朝中官员尽皆纷纷往栾大家中走动,真是门庭若市。

    就算如此汉武帝还未完,来了一个终极大招,就是又刻了一颗“天道将军“的玉印,命使者穿着羽衣,夜间站在白茅草的上面,把印赐给五利将军栾大,栾大也穿着羽衣,夜间站在白茅上受印,以此表示不是天子的臣子,受“天道将军“之职,只是姑且为了助汉武帝引导天神而已。

    到了这个地步,栾大也不能不对汉武帝的诸般赏赐作出回应,不然就会被天下人千夫所指,不当人子了,于是栾大只得在家中装模作样搞一些仪式,说是祭祀以请来神仙。

    当然了,神仙最后是没有请来的,因为栾大无法交出长生不老仙药,不过栾大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让人相信他虽然没有请来神仙,但是也招来了鬼怪(估计也是后世那些装鬼的伎俩,摇摇窗门、台椅,鬼上身之类的),显得栾大还是有点本事的。

    只是一直无法请来神仙,汉武帝也渐渐显得有点不耐烦了,栾大当然明白这种情况,自己如果再不做点什么,齐少翁的下场就在眼前了。

    于是栾大整理行装,向汉武帝报告说,欲往东方寻找其师父,希望其师父能够看在汉武帝诚心求仙的份上,赐下长生不老仙药。

    栾大好不容易终于出发前去寻找那个神秘的师父,汉武帝自然无有不允,只是汉武帝毕竟先后经历了数次欺骗,再没有以前那么毫无怀疑,就派了几个心腹之人秘密跟踪栾大,看他究竟去了什么地方,见过什么人,做了一些什么事。

    过了一段时间,栾大回来向汉武帝说道,其受到师父召见,去到泰山见到了其师父,只是其师父觉得汉武帝求仙的诚心未足,尚未答允赐下长生不老仙药。

    而过了不久,汉武帝派出的心腹之人也回来报告,说栾大只是上泰山走了一圈,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汉武帝由此大怒,栾大又再也拿不出什么实际的方术。

    于是汉武帝就将栾大抓起来腰斩了,至此,汉武帝的求仙之路可谓历经欺骗,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只是可怜了其女儿卫长公主,先被汉武帝令其再嫁,之后又杀了他的夫君,又再次变成了寡妇(相信如果卫大将军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掀开自己的棺材板,出来与汉武帝理论一番)。

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类的共同梦想

    栾大以一区区无名之人,凭口舌之利及一手小把戏就取得了汉武帝的百般恩宠,封侯拜将,甚至娶了帝室长公主为妻,际遇之奇,实在令人艳羡。

    不过其人下场甚惨,被汉武帝处以腰斩酷刑(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从腰部砍作两截后,还会神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断气,犯人的家属往往会打点一下刽子手,让他行刑时从上面一点的部位动刀,可以使犯人死快点少受罪;如果有人与犯人有仇想他多受点罪,就贿赂刽子手从下面一点的部位动刀,甚至将被腰斩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块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续两三个时辰不死,实在是残忍至极。),相传清朝雍正皇帝之时,官员俞鸿图被腰斩后在地上用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方自气绝身亡,雍正听说之后便觉残忍,方命令废除了这种酷刑。

    而且其妻卫长公主,估计也不是很喜欢栾大这位夫君,因为从后世对汉朝的一些墓葬的研究(在卫长公主的封邑当利故城之南,有一大冢,解放初长宽各61米,高13米,传为“栾大墓“;汉武帝茂陵东侧平阳公主墓旁,有两座并列排布,其间几乎没有间隙的覆斗型大墓,完全符合西汉同茔不同穴的合葬制,应为卫长公主与其夫曹襄合葬墓,而平阳公主正是曹襄的母亲。)来看,卫长公主死后是与前任夫君曹襄合葬在一起的,栾大这个后任的夫君,只是自己孤零零独葬一处而已。

    经过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名后世推崇备至的皇帝亲身示范,后世的诸多皇帝都明白到寻仙以求长生不死只是镜花水月而已,并非确切之事,故此往后的历代帝皇,就算求仙问药,也多是寻十数个炼丹方士,建一所炼丹药室或是庙宇道观,亲身或是托方士炼丹服用而已,鲜有如秦皇汉武一样,倾举国之力以求仙问药的了。

    是故就算后世皇帝,偶有痴迷求仙问药此种虚无缥缈之事的,也多闻服药过量以致身死之事,少有虚耗国力建巨舰、造高台以求仙的,更遑论像汉武帝一样,将公主嫁给方士的了,实在是因为秦皇汉武所经历的教训太过深刻,众多帝皇就算再想长生不老,也明白到此事只是缘木求鱼一般是个没谱的事,可以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小打小闹搞上一番炼丹服药之事(当然了,就算是皇帝的小打小闹,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也是非比寻常之事,只是没有到天下侧目的程度而已),以求侥幸,万一在自己手上果真炼制出了长生不老之药,岂不是赚翻了。

    炼丹术在历代皇帝的需求之下,逐渐成了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有了师承脉络及指导书籍等,只是炼丹术经过了两三千年的历史,炼制出了水银、铅、砒霜、雄黄、砷、火药等一系列化工产物,炼丹道士也被后世称为古代的化学家,但是这些“化学家”却一直炼制不出炼丹术追求的终极目标,那就是长生不老之药和用其他物品炼成黄金了。

    就算炼丹术经阿拉伯帝国流传到西方世界,大大影响了西方的炼金术,使得西方炼金术的最终目标也变成了长生不老之药和用其他物品炼成黄金(这个在著名的日本动漫《钢之炼金术师》里面就有所体现),但是东西方的诸多大能孜孜追求,也没能完成这两个终极课题,直到后世发展迅猛的现代化学、医药学、生物学等一系列学科,也有不少牛人在探讨人类长生不老这个课题,克隆技术的研究、花青素备受追捧、甚至是那例引发世人争议的换头术等等,都是这个课题的衍生物。

第二百九十二章 三不朽

    由此,历朝历代虽然都有皇帝进行寻仙问药、炼丹求神的活动,不过越到后面的朝代,就越少皇帝做这种事,因为无数前人的经历验证,这种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式方法,不但容易引来朝臣和世人非议,还没有多少效果,秦皇汉武后最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由于吞服金丹过量,以致遭受箭伤的身体难以痊愈,最终于五十岁的时候病逝了(虽然说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以皇帝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来说,五十岁绝对不算是长寿之君)。

    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足以证明吞服丹药非但不能长生不老,甚至还有反效果,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自唐朝之后,历代皇帝求仙问药之举日渐稀少。

    因为这些皇帝都明白到,追求肉身的长生不老只能是缘木求鱼一般,并无确切可行之法,于是那些有为之君,尽皆开始追寻另一种长生不老,那就是精神上的长生不老。

    而精神上的长生不老,儒家对此早有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那就是修齐治平,乃至“三不朽”这个儒家的最终目的,所谓“三不朽”,《春秋左氏传》中明确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晋国的范宣子迎接他,两人就什么是古人说的“死而不朽”作出的讨论。

    首先是范宣子(士匄,祁姓,士氏,封地为范邑,谥号为宣)问出这个问题,叔孙豹没有立即回答,范宣子就说道“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意思是说范宣子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香火不绝,这应该就是“不朽“了。

    叔孙豹听到范宣子这样说,不同意他的说法,就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就是说叔孙豹认为范宣子的情况,只能算是“世禄”,并不是“不朽”,只有好像鲁国已故大夫臧文仲那样,就算已经逝去多年,其言论依然被世人谈论,在各诸侯国之间流传,这才算是“不朽”。

    而臧文仲的这种“言不朽”,还只是最低层次的,其上还有“功不朽”这个层次,最上面还有“德不朽”这个最高层次,如范宣子这种宗族得保、香火不绝的情况,并不能说是“不朽”。

    这是历史上首次对“三不朽”的记载,后世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子第31世孙。)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这算是学术界对“三不朽”的引申解释,不过后世对“三不朽”最简单通俗的解释就是,“立德”是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业功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

    然而皇帝这种“职业”,操控人心、平衡各方势力的权术方是关键,要说“立德”的话,根本就是不可行的,看看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以致国力衰败此例子就知道了。

    而“立言”的话就更不可取了,皇帝日理万机、协调阴阳,又如何有充足时间钻研学问、著书立说以流传于世呢,最多就是像明成祖朱棣命人编纂《永乐大典》、清高宗乾隆皇帝命人编纂《四库全书》那样,打一个擦边球而已,但是世人尽知,此两本巨著并非皇帝所写,所以也难以称为“言不朽”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5150/ 第一时间欣赏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作者:坐看闲花所写的《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为转载作品,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介绍:
街亭之失,引发星落五丈原,假若街亭不失呢?
开始写没经验,没有分段,后面改了,不过不想修改,留着证明自己的改变。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