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看不上台湾的诸葛老大
而且按说,现在这个时间的孙权还是贤明君主时期,还没有表现出晚年那种倒行逆施、多疑好杀的暴君性格,而现在东吴的都督是陆逊、朝中深受孙权信任的重臣则是诸葛瑾,军事和政治上的掌权大臣都是明智冷静之人。
兼且诸葛瑾还是诸葛老大的族兄,两人感情甚笃,虽然诸葛氏兄弟两人俱是公私分明之人,断断不会以私情乱公事,不过既然诸葛老大他们兄弟情深,相信诸葛老大修书一封给予诸葛瑾,应该能够轻易取信诸葛瑾的。
综上所述,只要东吴方面证实我所提供的退路是确实存在的,凭借先主刘备征战一生遗留下的声誉及大汉这么多年的仁厚名声,东吴君臣都是明智,相信东吴大概率都会再次同意结盟之举,及后如果我大汉二次北伐曹魏,也能争取到东吴方面起兵相应的。
因为现在大汉虽然势头正劲,大有问鼎中原之力,不过无论怎么算,曹魏始终是三国中最强那一方,汉吴联合共抗曹魏还是天下大势,不然若让曹魏寻机攻灭汉吴任何一方,那么另一方就断无继续存在之理。
如此明显的“唇亡齿寒”之理,就如当年晋献公假途灭虢之时,虞国大臣宫之奇谏虞公之言一样,汉吴如今之势,确是唇齿相依,只要稍有政治眼光之人,都能洞若观火。
东吴如果与大汉破盟,待大汉被曹魏攻灭,东吴自然难逃一劫,而就算东吴知道退路,欲避去台湾保全宗庙,不过按照曹魏一贯秉性,相信也是难以安生。
反之大汉这边一贯以仁厚名闻天下,又主动将退路的信息提供给东吴,那么就是说,如果东吴在联汉伐曹期间给力的话,就能够与大汉分庭抗礼,二分天下,至不济若伐魏不力,让大汉这边吞下曹魏大片疆域而自己一无所得,也可以凭着与大汉的盟约,先退往台湾以待天时,时机适合则考虑回归中土,时机不至则继续退往菲律宾那边。
如此的话,怎么算东吴也能保全宗庙和一定实力,不致成为亡国之人,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相信以东吴现时君臣的脑子,也能明白怎样选择才能对己方最为有利。
想了这么多,我就向诸葛老大说道:“老师,弟子曾于书中看过,扬州东去约一百里,有一海岛,吴人名之为夷州,其岛甚大,可容数十万人。
若老师与陛下相商,许东吴若事有不谐,可退至此岛得以保全宗庙,相信以东吴君臣之明智,应会同意与大汉重续旧盟。”
诸葛老大听了我这样说,就详细向我询问了台湾的种种情况,我就选自己知道的大概向诸葛老大描述了一通,诸葛老大就说道:“幼常,此岛虽好,然其距扬州太近,恐非长久之计,况且此岛东吴既早已知晓,多年来未闻此岛有何产出,估计其岛并非立国理想之地,东吴凭此怕亦难以同意结盟伐魏。”
幸好我早有所料,还有下一个方案可以提供给诸葛老大,不然到此就恐怕词穷了,于是我继续向诸葛老大说道:“既然此岛未堪作东吴立国之地,弟子还从书中得知一处,此处离夷州六百余里,从夷州往南而去,大概需航行五日左右,书上记载此处名为菲州。”
诸葛老大听了我这番话,便再次向我详询了菲州(其实就是菲律宾)的各种情况,我这次却不敢说得太多,因为菲律宾现在究竟是什么情形,这个时代还真的不好说,甚至说有没有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也难说得很。
第一百七十四章 留有隐患
于是我就只能大概说了一下菲州那边的气候和出产了,大概就是菲州这个地方天气炎热、雨水充足,与东吴所在南方区域的气候十分相像,应该十分适合水稻这种南方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
当然了,菲州那边的夏季和雨季也比南方区域为长,一旦水稻成功在菲州种植,一年两熟就肯定有的,一年三熟的话,以东南亚那边见鬼的气候,估计也十分有可能,不过这个情况我就不会特意向诸葛老大说了,万一将一年三熟这种作弊一样的粮食产量向诸葛老大说了,以这个时代农本位为主流的思想,诸葛老大不舍得将菲州这片土地让给东吴作为退路,岂不是节外生枝了。
到时不能争取到东吴的协助,影响到大汉定鼎中原的大业,岂不是得不偿失了,而且我的设想中,将东吴先引去台湾,乃是为了开发台湾,待二三十年后,中原大抵稳定下来,自然有足够实力引导东吴再次前去菲州,台湾自然落回中原政权手中。
不过一旦东吴政权到了菲州那边,就不是像台湾这边一样,中原政权难以干涉了,毕竟路途有点遥远,还隔着大海,颇有鞭长莫及之感。
但是这样也好,毕竟菲州那边的土地并不是大汉的,现在的话,要么是无主之地,要么就是当地土著之土地,将东吴引去菲州,就是明显的慷他人之慨,于大汉毫无损失,又可以收回东吴荆州、扬州、交州之地,即使可能为后世留下一二隐患,但为了光复中原的大局,也是不得不为了。
当然了,若一两代后的后世子孙给力,能够组织起跟历史上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差不多的庞大船队,一口气能够运送将近三万人的军队到达菲州,迫使东吴政权屈服的话,我是乐见其成的。
不过这个就是奢想而已,要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一下子从三国时代进化至明朝,除非是上天让一个在明朝懂得“郑和宝船”全套制作工艺的大工匠穿越到这个时代,就算是一个后世的船舶制造专家,来到这个时代也是没撤。
因为后世的钢铁舰船制造,与古代整个木制帆船建造体系,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线,至多能说基本原理有互通之处,其他的方面说是南辕北撤也没错。
如此种种,我当然是在脑海中思索一番而已,绝不敢宣之于口,于是我就继续向诸葛老大说道,菲州之上,由于气候高温多雨,盛产一些香甜多汁的水果,如菠萝、芒果、椰子等,还盛产香蕉这种作为充饥之物的水果。
诸葛老大听了我的种种述说,就说道:“幼常所言之菲州,却是大好土地,给予东吴作为立国之地自是足矣。
只是如此膏腴之地,未能纳入大汉疆土,甚为可惜矣。”
果然,土地情结是每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根深蒂固的执念,就算是诸葛老大这么明智理性的人,也难以避免,幸好我没有将菲州那边种植水稻,极有可能一年三熟的情况向诸葛老大说了,不然估计诸葛老大死也不会同意将菲律宾的消息向东吴透露的。
而现在的话,我还勉强可以有理由说服诸葛老大,于是我便说道:“老师,老子《道德经》有云‘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如今为了兴复汉室之大业,将化外之地委予东吴,亦是权宜之策。
况且孟子亦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留此隐患于后世,亦未尝不可激励磨砺后世子孙。”
第一百七十五章 得陇方能望蜀
等我说完后,诸葛老大就接着我的话说道:“幼常所言,为师自是深知其理,只是如此膏腴之地,终是有点不舍,罢了罢了,两害相权取其轻,此地便姑且让给东吴了,还望后世子孙真能饱经磨砺,始成巨材,最终收回此地。”
果然,中国这个农耕大国里面,所有人都对能够种植粮食的土地有着深深的执念,就算是诸葛老大这种几乎可以媲美神明的人,也是难以避免啊。
不过幸好诸葛老大始终还是理性非常,明白到现在的大局才是大局,将来的形势,且留给将来之人操心吧,所谓“得陇望蜀”,“陇”都未得,便去望“蜀”,岂不是天大笑话。
既然诸葛老大已经考虑清楚,我也不再多言,只拱手向诸葛老大说了一句:“老师高明,弟子一切听凭老师决断。”
“既是如此,幼常便在此等候片刻,为师遣人唤文伟到来,将来出使东吴,重续盟约之事,俱由文伟负责,还是让文伟多多知悉其中详情,勿使此事功亏一篑。”
“弟子谨遵老师吩咐,费中护军但有疑问,弟子自当尽力释疑。”我说完后,诸葛老大就走出书房,过了一会就走回来了,于是我和诸葛老大就边喝茶聊天边等候费祎到来了。
约莫过了一刻钟左右,费祎便来到书房中,诸葛老大先是向费祎说了待大汉迁都长安后,有意遣费祎前往东吴重续盟约之事,估计诸葛老大之前已经与费祎提过此事,所以费祎没有多作犹豫,便一口应了下来。
然后诸葛老大就说了东吴有可能看到现今大汉势头正劲,对将来天下局势有所忧虑,故此不愿与大汉再次结盟,费祎沉吟片刻,便言道以其多年出使东吴之经验,此事大有可能发生。
诸葛老大于是便顺势问道费祎,可有什么计划应对此事,费祎思索良久,便坦言自己并无什么良法,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且看东吴那边君臣有何言说,再根据此言应对。
此是古今外交之惯常做法了,毕竟外交官员所要求的素质就是忠诚、冷静、机智,要在无论外交对象做出何事、发出何言的情况下,在不损害本国利益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外交使命。
所以诸葛老大对费祎说出此话也没有任何批评或赞扬,而只是点点头,表示了一定的认可,然后就对费祎说了一遍之前诸葛老大和我研究了良久的种种事项。
费祎初次听说夷州、菲州等事,起初是一面惊讶的神色,然后听着听着,就逐渐平缓下来,最后已经是一面淡然地听着诸葛老大的述说。
果然不愧是蜀汉四相之一,虽然不像诸葛老大那样初次听闻此事就面色毫无波澜,深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精粹,但是能够面色稍变就回复平常,也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了。
诸葛老大细细说了其中种种情况后,问费祎可已完全听明白,费祎点点头,回应诸葛老大道已经全部听清楚,并完全记下来了。
诸葛老大就向费祎问道,以费祎多年出使东吴的经验判断,东吴若得闻此事,可有把握说服东吴方面重续与大汉之盟,并答应将来大汉北伐中原,愿意起兵响应。
费祎沉吟良久,微微点头道,以其出使东吴的经验推测,若此事属实,东吴方面当有七八分可能与大汉重订盟约。
诸葛老大便向费祎说道,如此便好,并让费祎此后多向我请教夷州、菲州之事,充分准备好此事,待陛下安顿好长安诸事后,自会命其出使东吴以促成盟约。
第一百七十六章 准入机制
听诸葛亮说完这番话,费祎便顺着诸葛老大的意思,向我询问了一下夷州和菲州的大概情况,我于是便将刚才跟诸葛老大说的那番话,再大致说了一次。
费祎听完我的述说,便点点头,说已经全部记下了,并言日后若再有疑问,还需劳烦我为他详述,我当然是应了下来。
诸葛老大看到费祎已经大概了解到夷州和菲州的情况,便让费祎先回去,将诸葛老大和我所说的东西记录并整理一下,以免遗忘。
待费祎离去后,诸葛老大便示意我再坐到他的对面,然后就向我说道,方才之事,只是惯例向我问询一二,本没有我会说出什么好的建议的想法,不过既然我提供了这么有用的资料,诸葛老大自然不会白白浪费,所以才有了之前那么长时间的商讨。
我闻言自是点点头,谦虚说道,本就是昔年在老丈家里书籍中偶然阅览所得,不意如今竟然对与东吴续盟之事有所帮助,正是天佑大汉矣。
诸葛老大便说此事已算是告一段落,今日就暂且不议了,只是要求我注意保密,今日所议之事,勿要向其他人透露。
我当即回道,定当遵守诸葛老大之命,如无诸葛老大之许可,绝不向今日一同议事的三个人之外的第四个人透露今日之事。
诸葛老大于是就不再说今日商议的事情了,转而开始述说今日请我进府要商量的正事,我见诸葛老大如此郑重,便肃然正坐,等候诸葛老大的话语。
原来诸葛老大此次请我进府,的确是为了新式骑兵装备的事情,新式装备的事情,诸葛老大已经全数向刘禅陛下汇报过了,陛下对此事甚为关注。
当然了,因为有诸葛老大的背书,加上张苞亲身参与的测试报告,刘禅陛下对这些新式骑兵装备的性能已经相当了解,并且对这些装备能够大幅增强骑兵战力深信不疑。
本来,刘禅陛下的意思是亲身到城外军营工匠营区那边,看一看马镫、马掌、马刀这些物件装备上骑兵及战马身上的样子,并顺道赞扬一下打造这些装备的一众工匠的。
不过考虑到如今刘禅陛下在长安城中极是引人注目,若其车驾一动,定会引来不少有心人的注意,那么工匠营区便会暴露于人前,对新式骑兵装备的保密极为不利。
因此经诸葛老大与刘禅陛下再三商量,决定委派马岱、马铁这两名未来的骑军统领,去到我那边的工匠营区观看这些新式骑兵装备的实际作用,顺便也让马氏兄弟两人亲自试用一下这些骑兵准备,好让他们两人明白到骑兵改用这些新式装备的必要性,也能让他们两人明白对这些新式骑兵装备保密的重要性。
原来如此,诸葛老大找我来告知此事,却是预先向我知会此事,并提早做好准备,不过想想也对,毕竟此事已经是上达天听,得到了陛下的肯定,若然到时搞砸了,我固然是难辞其咎,但诸葛老大面上也甚是无光了。
而且此事还关系到未来北伐的大局,也难怪诸葛老大如此慎重,非要请我进府相商了,不过幸好之前我和张苞、邓芝等人已经做过种种布置,相信只要完善一下,应该也足够应付这次考察了。
于是我就将现今工匠营区内的种种布置向诸葛老大详细说了一遍,然后诸葛老大和我就这些布置展开了讨论,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有所改进了。
大约讨论了两刻多钟,主要是针对允许进入工匠营区的条件再作出了具体要求,那就是进入城外大营需要诸葛老大这边颁发的手令,而进入工匠营区则要手令和诸葛老大这边颁发的腰牌,而且还只能允许手令上写明的人员进入,其余人等一概不能进入。
第一百七十七章 加强防卫
至于其他布置,诸葛老大和我商议过,都觉得现时的安排已经尚算完备,足以隔绝营区内外,起到很好的保密效果了。
若要再有所改善的话,就要从营区建筑和防卫人手方面着手了,不过如果这样大张旗鼓再打造一个工匠营区的话,就肯定会引来很多人的注意,而且要再次建造一个营区的话,起码要动用数以千计的人手,那样的话就难以监控这么多人了,与必须保密的原则也是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都明确了不会大肆改变工匠营区的构造和防卫人手,最终就只能从严格控制进入工匠营区的人员方面入手了。
如此的话,此事就算是已经议定了,于是诸葛老大就跟我说,待陛下整顿好皇宫,马岱、马铁两兄弟整顿好各自的府邸后,陛下就会颁令给马岱、马铁他们,让他们找诸葛老大取得进入工匠营区的许可,然后马岱和马铁才会去工匠营区那边找我的。
这样说来,我起码还有两三日时间来准备,于是我便回答诸葛老大道,一切已经明白,如无他事,这便返回工匠营区准备一应诸事。
诸葛老大听了我的回答,也没有留下我再商量其他事情,而是让我领着他调拨给我的五十名精兵,尽速离开丞相府,回去尽快落实今日议定的事项。
我便应诺一声,然后就拜别诸葛老大,带着自己的人手离开丞相府,慢慢返回城外军营,领着这些人回到工匠营区,在营区的出入口,我自是向马坤说了一下这些人的来历,并向马坤说明了以后除了诸葛老大、我、张苞和邓芝,任何人进入工匠营区,都要凭诸葛老大颁发的手令和腰牌。
马坤拍胸应诺,于是我就领着一众人等进入营区,向着自己的营帐走去,到了自己的营帐外面,我先是命令他们原地休整,然后命一名亲兵去找马巽过来,有事要吩咐他。
等到马巽到来,我就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让他们全部听马巽指挥,负责好整个营区的内部防卫工作,待他们全部垂首听了马巽的数句训话后,我就让马巽跟我进帐内,我有些事要单独向他吩咐。
马巽随着我进入营帐内,我就向马巽说道,这几天会有重要人物来到工匠营区视察,所以诸葛丞相特意调拨五十名精兵,助我加强营区内的防卫,如今马巽手下人员充足,要尽快安排人员落实各个防卫区域,如发现营区内有任何形迹异常之人员,要立刻派人监视其行踪,然后速来报予我知道,如其有任何过分行为,可先行拿下,待我和邓芝审问后再决定如何处理。
马巽思索一会,便向我说了自己的大概安排,就是留十人为我看守营帐,三人一班,分三班,剩下的一人作队率,至于原来负责看守营帐的三名亲兵,则随侍我的左右。
我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马巽就继续说其他的安排,就是剩下的六十人,亦是三人一组,分作三班,每班六组巡视整个营区内部,剩下的两人作为队率负责监督这六组士卒的巡视情况。
马巽如此安排,颇有后世的用人心得,所谓一人太过孤单无力、两人容易互相勾结、三人正适合办事,所以我也没有发表意见,只是点点头,表示赞同马巽的意见。
马巽见我没有反对,便告退出去帐外,整顿自己新得的那些手下了,既然此事已经甩手交给马巽处理,我亦不多劳心,靠着几案看起书来。
约莫过了两刻钟左右,马巽就在帐门外求见,我喊他进来,马巽就带这样一个人进来了,然后马巽就向我介绍,这个人就是之后看守我营帐的这队人的队率了。
第一百七十八章 马氏兄弟到来
我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就示意马巽下去继续自己的工作,马巽按照我的只是离开我的营帐后,我就单独和这名队率说了一些注意事项,例如哪些人遣人来传达书信或口信,要立刻派人去通知我,我不在的时候绝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我的营帐等。
那名队率听完我的吩咐,立刻应诺,表示完全明白了,并一定会率领自己属下士卒好好看守我的营帐,绝不会让闲杂之人接近我的营帐。
我当即有勉励了他数句,然后就挥一挥手,让他退下安排手下开始巡防我的营帐四周及看守营帐帐门了。
两天后,马岱和马铁在马巽的带领下来到我的营帐找我了,我一听到通报,就连忙出去营帐外面迎接马岱他们两兄弟。
出到营帐外面,自是先见礼一番,寒暄一番再邀请他们进帐叙话,进到帐内,马岱和马铁也不废话,直接奔向主题,向我说道他们两人就是奉刘禅陛下的命令,来这边查看一下新式骑兵装备的。
还好这两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于是我也不多作虚词,而是出帐让一名亲兵前去通知邓芝那边,然后回帐向马岱和马铁大致说了一下新式骑兵装备的情况。
马岱和马铁并没有不耐烦,而是耐心地听我逐一介绍各件装备的性能和作用,等我全部讲述完后,马岱才笑着说,大致的情况已经明白了,他们两兄弟也从刘禅陛下那里看过了这些骑兵装备的测试卷宗,所知的情况与我刚才讲述的相互印证,已经大概了解了这些新式骑兵装备的情况了,只是他们奉命来此,主要还是要亲自测试一下这些新式装备的性能,以对这些装备有个直观的了解,好让他们回去向刘禅陛下报告。
听了马岱这样说,我当即心照不宣地向他和马铁会意一笑,然后就请他们两兄弟随我出帐,一起前往工匠营区的测试场地去了。
到了测试场地那边,这个测试搞了这么多次,已经算是有了经验,所以那些工匠都将测试所需一切物事全部准备妥当了。
邓芝也在现场,正在指挥几个工匠做最后的校对,于是我就领着马岱和马铁上前,与邓芝打个招呼,介绍他们三人互相认识一番。
寒暄已毕,我就直入主题,问邓芝一切可已就绪,邓芝指了指远处那匹戴上马鞍、马掌一直没有除下的战马说道,一切已经准备妥当,只等他指挥的这几个工匠,将这个木桩靶子埋得深入一点,那就可以开始了。
听了邓芝这番说话,我就让他带我们三个人一起过去战马那边了,到了战马附近,邓芝便指着战马旁边木架上放着的两把马刀说道,为了便于区分,两把马刀中,没有刀鞘的那把是工匠手工打造的,有刀鞘那把则是用模坑铸造而得的。
马岱和马铁闻言,便老实不客气地上前各自拿起一把马刀,然后用手掂了掂,挥舞了数下,这才互相点了点头,应该是对马刀比较满意了。
等他们两人交换自己手中的马刀,各自挥舞完放下手中的马刀后,我就问道:“伯瞻、子固,此两把马刀,可还满意?”
马岱和马铁两人随即表示,这两把马刀甚是趁手,重量适中,挥舞起来十分流畅,他们两人对这种兵器觉得很满意,估计在马上使用起来肯定不错。
听了他们两兄弟的评语,我就让跟随我的亲兵放好那两把马刀,然后领着马岱两兄弟过去战马那边,指着战马背上的马鞍和马蹄下的马掌,向马岱两兄弟简单介绍了一番。
第一百七十九章 马铁的测试
马岱和马铁虽然之前听过我的介绍,不过也是第一次看到马鞍、马镫和马掌的实物,而且还在真正装备在战马上,所以他们两人都走上前来,再次仔细听我的介绍,还伸出手来摸了这几种装备。
等我介绍完后,估计摸也不能完全满足马铁,马铁还向我提出,要试骑一下这匹战马,我想了一下,反正刚才来的时候马岱和马铁已经向我说明,一会新式骑兵装备的试用,乃是有马铁负责,这样的话,也正好让马铁熟悉一下装备上马鞍、马镫和马掌的战马,好让他一会试用能完全发挥这些新式骑兵装备的性能。
马铁见我答应下来,当即上前接近那匹战马,看那匹战马没有什么抗拒,然后就手挽缰绳,一只脚踩上战马腹部旁边的马镫,接着一个翻身,干净利落地骑上战马。
马铁策骑向前,先是缓步走了约三十米,然后就急步向前跑了差不多一百米,慢慢勒住马,这才调转马头,缓步慢慢向我们这边返回。
待马铁骑着马差不多回到这边,马岱就迎了上去,我也自然只能跟随其后,等马铁勒马停下,翻身下马后,马岱当即向他问道,这番策骑有何感觉。
马铁就说道,虽然不敢确定之前那些试用报告上的描述是否确实,不过此番策骑,感觉确是比以前策骑战马的时候更为轻松舒适,按照他的估计,之前那些试用报告的描述,虽不中亦不远矣,不过若要百分百确定真实性,还是要等骑军组建之时,先抽调一部分骑军做一次长途奔袭,如此方能肯定这些新式骑兵装备是否确有估计中的那么大效用。
听完马铁这番说话,我和马岱俱是点点头表示明白,如此方是稳妥老成之言,当然是要百分百保证这些新式骑兵装备的确能够大大增强骑兵的战力后,方会正式列装到整支骑军上。
等我们这边说完,那名负责饲养这匹战马的骑兵已经喂完水给战马,马铁见了,就向我说道,那匹战马已经歇息完毕,如无他事,马铁就开始马刀的试用了。
我向马岱和邓芝望了望,见他们都没有异议提出,于是我就点点头,让马铁开始今天的主要测试内容了,等马铁再次翻身上马,我们几个人就统统退后,让出地方给马铁策马驰骋。
马铁上马后挽住缰绳,从我的那名亲兵手上先是接过一把没有刀鞘的马刀,然后调好马头,对准远处的那个木桩靶子,接着就策马直奔而去。
马铁挥舞着这把马刀,砍劈中离出发位置大概二百米的木桩靶子后,然后慢慢勒住马,继续向我们这边方向的那个木桩靶子冲去。
砍劈中了这个木桩靶子后,马铁随即缓缓策马走向旁边的马道,然后亦同之前一样,先后砍劈中马道首尾的两个木桩靶子后,就慢慢骑着马向我们这边走来。
而马铁可能意犹未尽,一边策马向我们走来,还一边时不时挥舞一下那把马刀,好像还想找点什么东西砍劈一样。
等马铁策马走到我们这边,翻身下马,那名骑兵当即上前给那匹战马喂水,而邓芝手下的那些工匠,也已经有了经验,随即慢慢跑去马道,重新布置一下那四个木桩靶子。
我们几个人迎上马铁,马岱自是最先按捺不住·,立马向马铁询问,这把马刀如何,杀伤力是否果如之前张苞试用之后所描述的一样。
马铁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向马岱点点头,说道首次试用这种马刀,真是想不到如此合用,真与张苞所言几无二致。
第一百八十章 尺寸之间,分寸必争
马岱听了马铁这样说,便上前接过马铁刚刚用完的马刀,在手里掂了掂,然后提议,趁着那匹战马正在喝水歇息,那些工匠也在重新摆放木桩靶子的时候,他打算和马铁一起用那边的木架测试一下步战时候马刀的威力。
这却是之前张苞测试时候也玩过的项目,我们都心中有数,于是便过去如法炮制,马岱和马铁轮流换着两把马刀,每人先后劈斩了数条木棍。
等到他们两兄弟停下手来,我便上前向他们两人问道,此番感觉如何,此两把马刀威力可是足够,砍劈实物可有不畅之处。
马岱和马铁俱是摇摇头,说道这两把马刀经过这轮砍劈,发现果真十分合用,尤其马刀上的厚背刀脊,初看有点丑,但是用完一轮后,方才明白就是这个刀脊,使得马刀即使用全力砍劈,只要握刀的手势合适,而且所砍劈的东西硬度不如马刀,就基本都能顺利劈断,而马刀基本不会折断,只是刀锋上可能会留下一些卷刃之处。
马岱和马铁的说话,令我想起了当年看《寻秦记》的漫画,里面项少龙等人设计“百战刀”这类厚背大刀,就是有这个考量,工艺上战国末年已经足以做到,而且这类厚背大刀不易折断,容易保养。
而这类厚背大刀最大的缺点却是相对雁翎刀、倭刀、苗刀等刀具,比较沉重,用起来相当费力,绝对不适合作为步兵作战之用,就如唐代盛传的陌刀一样,陌刀如墙而进,虽然气势惊人,但也不能掩盖其缺点,就是不耐久战,如此又长又沉重的兵器,想想也知道不是一般士兵可以使用,必然是久经训练的士卒才能使用,而且就算使用,怎么着也感觉不能坚持两刻钟吧。
但是如今这种厚背大刀,却是用作骑兵之用,那么其缺点虽然还是存在,只要统领骑兵之将不过度使用麾下骑兵,能让马匹有歇息之机,这个费力的缺点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碍了,毕竟马匹的体力,可要比人巨大得多。
骑兵使用马刀,无论劈斩还是推砍,其实大部分都是借用马力,顺势而动,骑兵大部分的力量只是紧握马刀而已,故此可以大大增加骑兵的作战时间。
马岱和马铁试用完一轮马刀后,正好那边的战马已经歇息完毕,而且木桩靶子也重新布置妥当,于是马铁便向我们招呼一声,就拿着那把有刀鞘的马刀走回那匹战马旁边去了。
我们自然跟随马铁一起走回原来所在的地方,看着马铁依然那么潇洒地翻身上马,然后按照之前一轮的做法,重新用这把马刀分别砍劈中那四个木桩靶子。
经过两个来回骑兵冲刺后,马铁便策骑返回,回到我们这边后,马铁翻身下马,现时与我们说了一番感觉,大致与之前张苞测试时候说的话差不多。
然后我们就领着邓芝手下的那些工匠,一众人往那些木桩靶子走去,以观看一下马铁此两番测试,用马刀在木桩靶子上留下的刀痕。
我们一众人等走到这些木桩靶子处,前前后后围着那些木桩靶子转了一圈,果然每个木桩靶子上面都有前后两道刀痕,不过这情况也跟张苞之前测试的时候一样。
不过在我眼中没什么区别的刀痕,在那些专业的工匠眼中却是不同,他们观看一轮后,就向我和邓芝报告,此次马铁测试造成的刀痕,要比张苞上次测试造成的刀痕,深上一分左右。
哦,这倒是有点看头,古代三尺等于后世的一米,一尺就大概是三十厘米,十寸为一尺,一寸就大概是三厘米,又十分为一寸,一分大概就是三毫米。
第一百八十一章 剑术家马超
一分算起来就差不多是三毫米多,可不要小看这三毫米,人类的皮肤只有零点五到四毫米厚,而肌肉虽然因个人情况和部位不同,厚薄有异,不过最算再厚,也最多只有几厘米,三毫米听着微小,不过有时候就是皮肉伤和筋骨伤的区别了,极端算来,就可能是重伤和致命伤的区别了。
所以一般来说,砍深一分,就会决定对手是否能反击的关键了,综合来说,同样条件下,马铁造成的伤痕比张苞深上一分,估计马铁的武艺起码也比张苞强上三分一到二分一左右。
不过想想也对,马铁其实就是马超,这可是名列“五虎上将”之一的,可是与关羽、张飞这两个“无人敌”并列的,虽然名声及武艺稍有不及,但也是一名殊不简单的猛将了。
后世明朝的军事家何良臣在他的《阵纪》里面明确记载“剑用则有术也。法有剑经,术有剑侠,故不可测。识者数十氏焉,惟卞庄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剑庸或有传。”。
也就是说,自古以来的剑法,听过数十家,但只有卞庄、王聚、刘先主、马明王、马超这五人的剑法历经岁月流逝,流传了下来。
这里的卞庄就是春秋时期杀死老虎的鲁国卞邑大夫卞庄子,留下了“卞庄子刺虎”这篇古代寓言;王聚有人认为就是王越,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剑术家;刘先主就是刘备了;马明王无法查证是谁,有人推测可能是马超祖上,甚至可能就是马援;至于马超,就是我眼前的这名猛将兄了。
从春秋时期直到明朝,经历了这么多朝代,就只有这五人的剑法流传下来,可知这五人的剑法必有独到之处,而其中一名剑法名家就活生生站在我的面前,我看着这名身姿矫健、兼有虎豹之雄的猛将,不由心中暗暗咋舌不已。
听了那些的工匠的述说,我便深知之前的推测十分正确,就是武艺越高的人,越能充分发挥这些装备的性能,毕竟这可是能用数学题轻易推算出来的。
假设以前的骑兵装备能发挥出骑兵百分之三十的能力,新式的骑兵装备能发挥出骑兵百分之七十的能力,那么一个七十分的骑兵和另一个一百分的骑兵,使用以前的骑兵装备,一个能发挥出二十一分的能力,另一个能发挥出三十分的能力,差别并不大。
而使用新式的骑兵装备,一个能发挥出四十九分的能力,另一个能发挥出七十分的能力,这样相比的话,差别就完全出来了,所以这些新式装备对一般骑兵的战力增幅固然巨大,但是对马超这种级别的猛将就更是巨大了。
这令我不由想到了刀枪不入的宝甲,这种东西如果让一名普通士卒穿上,至多能保证其在战斗中生存而已,但是这种东西如果让一名猛将穿上,那就真的能做到“以一敌百”的了,甚至能左右一场战斗的胜负啊。
虽然我对新式骑兵装备的推论是如此,不过怎么也要问问当事人的感觉,这才能确定下来的,于是我就向马铁询问,此番骑着这匹战马演练,与以前骑马战斗相比,可有什么不同之处。
马铁听到我这样询问,略一思索,然后就说出了跟我推论差不多的言语,那就是骑着这匹战马、用这种马刀砍劈目标,能够更好用力,砍劈之时,以前不敢使用的一些发力技巧,经他尝试,也能完全使用出来,虽然还是不如在地上那么好发力,但是也比以前骑马时好多了。
第一百八十二章 回城复命
听了马铁这样说,我大是放心,看来这次的测试也算是完满成功了,而且看马岱和马铁两人的神色,对这些新式骑兵装备的评价也是不错的。
我们这边几个人在讨论这些新式骑兵装备,负责记录测试详情那边的工匠也已经完成自己的工作了,不过想到马岱和马铁两兄弟还要回去禀告刘禅陛下,所以我就向邓芝说道,让那些工匠抄录多三份测试结果,一份给我,一份给诸葛老大,一份让马岱两兄弟带走。
邓芝应诺一声,就走去安排那些工匠工作了,而我和马岱、马铁则趁着无事,走回去观察那匹全副装备的战马了,我看马岱刚才没有策骑战马,现在仿似对这匹战马很是感兴趣,于是我就提议马岱,让他去策骑一下这匹战马。
马岱听了我的提议,稍稍迟疑了一下,然后可能看那边工匠抄录测试详情还要不少时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就同意了我的提议。
只见马岱也是慢慢走近那匹战马,以手轻轻抚摸那匹战马一会,见那匹战马并无反抗之举,于是就利落地翻身上马,慢慢策骑往前走。
开始马岱也是策骑慢慢绕了数圈,慢慢带熟悉马性后,就策骑小跑起来,看马岱的样子,甚是兴奋,果然真的是西凉男儿,对策骑这件事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
不过由于场地所限,除了树着木桩靶子的那边马道,其余地方就仅仅能让马岱骑着马小跑而已,并不能纵情驰骋啊。
等马岱骑着马小跑了好一会儿,那边的工匠已经抄录完成,领头的工匠拿着三卷书册向我们走了过来,马岱估计早已看到,于是便慢慢骑着马回来了。
马岱回来后,先是翻身下马,抚摸一下那匹战马以示感谢,邓芝便让那名平日负责照顾这匹战马的骑兵,为战马卸下马鞍和马镫,然后牵着那匹战马回去马厩了。
马岱和马铁接过那名工匠头领递上来的书卷,打开来细看,我也接过了另一卷书册细看起来,我们几人看了约半刻钟左右,然后大家对望一下,俱是点了点头,看来书卷内记述之事都是与刚才测试的情况一致了。
既然我们对书卷内记载之事都没有异议,马岱和马铁就向我告别,打算趁着天色尚早,回去刘禅陛下处禀告,好让刘禅陛下安心。
马岱和马铁既是奉刘禅陛下之命前来工匠营区测试新式骑兵装备,那么现在测试顺利完成,尽快回去向刘禅陛下复命也是正理,所以我也没有多作挽留,而是亲自送他们两兄弟离开工匠营区了。
送走了马岱和马铁后,我先是回去测试场地那边,看看邓芝有否监督着那些工匠收拾好一切测试事物,等到了地方,看到这边已经收拾妥当,我就命跟随我的那名亲兵,收起那两把马刀,跟我回去自己的营帐了。
回到自己的营帐后,将两把马刀放进箱子里后,我就带着两名亲兵,拿着那卷测试报告,往张苞的中军营帐走去,打算让张苞过目一下后,就去长安城里的丞相府,将这卷测试报告交给诸葛老大,顺道将今天所做的测试详情向诸葛老大报告。
在中军大帐处见到张苞,我先是向他说了一会出营往长安城中找诸葛老大汇报情况,让张苞遣人带我的亲兵,去军营马厩处领上三匹马。
张苞自是一口应允,等他的人和我的亲兵离开中军大帐后,我就拿出那卷书册,递给张苞,并向他说了马岱和马铁今天来工匠营区所做的种种事情。
我们两人相谈了一刻钟左右,我们两人的亲兵就回来,张苞已经完全知道了今天的事,我便向张苞告辞,出帐而去了。
第一百八十三章 武关
我带着两名亲兵,骑上马离开军营,去到长安城中的丞相府,再次在丞相府的书房内见到了诸葛老大,待我将此次马岱和马铁进行的测试报告呈上给诸葛老大,向其详述了一遍马岱和马铁来到工匠营区后的种种举动。
诸葛老大听完我的报告,点头称赞我做得甚好,此次马岱两兄弟既然已经测试过新式骑兵装备,待过上两日,诸葛老大就会进宫于刘禅陛下商议,估计也可以将组建三万骑军的计划确定下来了。
诸葛老大既然这样说,那我来此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于是我就回应了一句“一切唯老师之命是从。”,就算是为此事划上句号了。
此事既了,诸葛老大便让我坐近一点,有数件事要告知于我,我自然依命行事,靠近诸葛老大一点,仔细听诸葛老大有何话说。
诸葛老大主要就说了这些事:第一就是之前诸葛老大已命廖化为主、胡济为副,率三万人马前往收复武关,由廖化领一万军先行,胡济领二万人马随后接应。
武关乃是关中通往荆州的重要关口,虽然现在大汉与东吴还算是盟友,但是世事难料,断无可能留此破绽予东吴的,何况武关之前是属于曹魏一方的,如今关中尽落于大汉手上,武关后方尽失,所以诸葛老大命廖化领军先行,乃是欲説降武关守将。
虽然按理来说,武关守将亦可以坚守待援,等待襄阳或南阳方向的曹魏援军,不过既然夏侯楙已降,凭借夏侯楙的军令和大汉如今形势,此武关守将又非是曹魏什么重要将领,相信武关守将应该会作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选择的。
不过话虽如此,战事一起便难以预料,所以诸葛老大也是做好了万全准备,那就是针对武关中的五千守军,也派出了三万人马,这足以强攻拿下了,就是损失就难以估计了。
不过武关守将最后也作出了符合诸葛老大预想的行动,权衡利弊后,守将率军出降,廖化顺利接收武关,待胡济后军到后,就由胡济领一万五千名士卒押送武关原来的五千守军并守将回到长安,廖化自己亲自领一万五千名兵马守卫武关。
这却是诸葛老大与廖化一早定好的章程了,皆因廖化乃是当年跟随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将领,也是为数不多存活至今的人。
凭廖化的经历,守稳武关绝无问题,而且凭借他这个经历,或许还能招回不少以前跟随关羽攻打曹魏的旧部亦未可知,这些可算是百战精兵,如果真能招回一千几百,也算是不无裨益了。
诸葛老大今天刚刚收到廖化那边的传讯,稍后就会进宫向刘禅陛下禀报,如今见我恰好到来,便告知于我而已。
第二就是诸葛老大向我透露,他有意于街亭附近寻一山脚之地,建立营寨,以用来驻扎将来所组建的三万骑军。
诸葛老大如此考虑,乃是因为将来骑军组建后,需用新式骑兵装备操练,如果在长安附近,人烟密集,恐难保密,定必要寻一人烟稀少之处,然后用侦骑巡查,隔绝细作方能保密。
而依诸葛老大的意思,就是等刘禅陛下同意组建骑军后,就会派马岱和马铁前往凉州募集两万羌族骑兵,募集完后,就由马铁率骑兵返回,马岱则代替关兴,镇守凉州。
这段马岱和马铁募集骑兵的期间,就由我领着大汉的一万骑兵,先往街亭那边巡地驻扎,并率先列装新式骑兵装备,操练一番。
当然了,我这边的工匠营区依然由我的手下镇守,以免出现闪失,待关兴回来,我手上的一万骑兵就交由关兴率领。
第一百八十四章 蜀中无大将
既然诸葛老大这样吩咐,我自是没有异议,不过我自己有多少料子当然自己最是清楚,要我带领这一万骑军好好训练,我自问没有这个本领了。
于是我先是应下了诸葛老大说的这件事,然后再以自己并不擅长领兵为由,向诸葛老大讨要人手,诸葛老大想了一下,就向我说道,赵云年事以高,如今大汉现出兴复之曙光,其常常与诸葛老大叙话,颇有“廉颇老矣”之叹。
而近年赵云早已将其长子赵统遣往军中历练,近来赵云与诸葛老大谈话,亦有托付之意,如今既然我说起这事,诸葛老大就有意将赵统派来给我做副手,一同训练此一万骑军。
嗯,赵统字伯纪,乃是赵云长子,在赵云这名严格的父亲操练之下,可谓是枪马娴熟,而且与我也算是认识,以前也常与我和关兴、张苞等人聚会,诸葛老大说出这个人,我也没什么理由拒绝,于是便附和诸葛老大,说赵统这人甚是合适,日后就算马铁和关兴回来,也正好让赵统留在骑军内,向马铁好好学习骑战之法。
诸葛老大听到我的附和之语,便点点头,说道其正有此意,毕竟如今大汉兴复有望,北伐中原便是必定之事,只是北伐此事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日,及早培养后辈也是正理。
所以说后世的那些专家,从蜀汉后期无人可用,推断诸葛老大不会培养后继人才,真是荒谬,诸葛老大五丈原逝去后,可是留下了董允、蒋琬、费祎、姜维、向宠等一干文臣武将,只是天意弄人,董允、蒋琬、费祎等人俱是早死。
不然以这几个虽然不如诸葛亮,但是治政水平与东吴鲁肃也差不多的人物,起码也能稳住蜀汉多三十到五十年,足以熬到刘禅传位给其子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可能熬死了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等人,迎来晋国的“八王之乱”,那样的话,鹿死谁手还真的是尚未可知啊。
可惜天不假年,董允、蒋琬、费祎都是英年早逝,导致了蜀汉后期的政治迅速混乱起来,国力也急速衰败,再无力支持姜维的北伐,丢下了诸葛老大设想的“以北伐定中原,至不济亦御敌于外,求蜀汉之存”战略,最后被魏国派出钟会正面侵攻、邓艾偷渡阴平,就此消失于历史洪流之中,空余后人哀叹。
其实蜀汉后期无人成才的最大问题,就是历史上我这个“马谡”的锅,第一次北伐,本来就是最好时机,也是形势大好的,只要我这个“马谡”依照诸葛老大的吩咐,堵塞道路死守,就算打光了手上的兵马,但是也争取到时间让诸葛老大完全占领凉州的了。
如此一来,蜀汉就算不能一下占据关中以对抗曹魏,也能取得凉州作为战略纵深之地,大大延续蜀汉政权的生存时间。
可惜历史上的“马谡”,不知道抽了什么筋,竟然不听诸葛老大的吩咐,率领军队主力上山驻扎,意图借山势居高临下,一举击退司马懿和张郃的大军,立下不世之功。
最终结果就是事与愿违,导致诸葛老大这次北伐功败垂成,之后的历次北伐,由于曹魏早已有备,都是蜀汉之军被拖得粮尽撤退。
由此也导致了诸葛老大事必躬亲的结果,连鞭打犯法的士卒二十鞭子的事也要亲自监督,这根本就是不让下面的人有机会去历练,就算是关兴、张苞两名很得诸葛老大青睐的人,也都是在诸葛老大帐前听用,基本没有独领一军的机会。
而纵观诸葛老大历次北伐,自赵云之后,就没有安排偏师以分散曹魏的军力,都是由诸葛老大正面攻伐,如此又岂能不被曹魏克制得死死的。
如此没有资源给下属历练的做法,虽然保证了每一分力量都不会被浪费掉,但也做成了除董允、蒋琬、费祎等这些早期培养出来的人才外,蜀汉基本就没有再出什么人才了。
第一百八十五章 羽林郎
按照我的估计,历史上的诸葛老大,也应该是知道这种处理方式的弊端的,不过以诸葛老大这种级数的高手来说,想的应该是我只要将曹魏主力司马懿这班人锤死,就能将关中收入囊中,那么人才、资源什么的就是应有尽有了。
这就等于后世的游戏《王者荣耀》的荣耀王者选手,之前在旁人眼中的一些迷之操作、失误等,在荣耀王者眼中,全都不是事,他想的就是只要这一波能发育起来,对面五个人全上我也能都给他扬了。
可惜诸葛老大在五丈原时候,已经开始屯田准备占着曹魏的地方不走了,直接就食于敌,就等于杀上敌方高地收割人头,随时可以推敌人的基地,但这时候偏偏诸葛老大病倒了,就等于角色突然掉线,那么前期所作的努力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就这样,诸葛老大还是准备好了撤退方案,没有让蜀汉主力被司马懿反推掉,安全回到了蜀汉境内,这才有了姜维继续北伐的本钱。
而现在的局势,已经是按照历史上诸葛老大设想的北伐最好结果实现了,也就是,现时蜀汉的资源可算是充足了,因此诸葛老大应该就可以放心培养关兴、张苞、赵统这些二代中的杰出人物了。
想想未来大汉北伐的阵容,武有魏延、马铁(马超)、王平几人作为中坚,关兴、张苞、赵统、邓芝、马忠、张嶷、高翔等人作为爪牙,诸葛老大作为最高统帅;文则有董允、蒋琬、费祎等稳固后方,董厥、胡济、阎晏、杜义等人作为参谋,可谓是阵容鼎盛了。
尤其是关兴、张苞、赵统这三人,本已是家中着力培养,只要给足机会历练,不说其能具有父辈的能力,起码也能比肩王平这个水平成为一名良将,如果万一人品爆发,达到魏延这种一方大将的水平,甚或关羽这种一人一军威压一国的程度,那就是赚到了。
既然诸葛老大已经有了培养后辈的想法,我也正好没有自信统领好这一万骑军,我们两人的想法可算是不谋而合,于是我心里暗暗决定,之后就将赵统当为马坤来用,基本所有事都甩给他就是,我就做一个监督和建议者的角色就可以了。
说完这两件事,诸葛老大又再旧事重提,问我之前曾言不欲再单独领军之事,可是实情,若是如此,我可有将来打算,欲任何职,如是合适,可为我争取一二。
这我却是思索过多次,心中倒是有了一点盘算,毕竟自己知自己事,领军打仗确非我的长处,反是练军教导,后世还是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的。
如今既然诸葛老大问起,想想我们现在的关系,与他直说也是无妨,最多就是被训斥一顿而已,怎么算也不会有什么麻烦。
于是我就对诸葛老大说道:“老师,弟子之前不欲再次领军,乃是对战场上战死之士卒心有不忍,故此弟子近日常有一念,还望老师成全。”
“哦,幼常说来为师一听,若是合理,为师自当成全。”
“老师,如今大汉重返旧都,弟子不时想起史书中所载‘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句,故弟子恳求老师,能否与陛下商议,重建‘羽林军’,沿用旧制,选从军死事之后人入军,弟子欲任羽林中郎将之职,将入此军中之人培育成才,以弥补心中不安一二。”
“幼常此议,甚合‘仁’之一字,且如今大汉重临关中,再设‘羽林军’,既可扬大汉之名于外,亦可安战死将士之心于内,此议颇合正理,为师当为幼常请之。”
第一百八十六章 诸葛瞻
诸葛老大既然应下此事,在我看来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了,因为历史上,在诸葛老大星落五丈原后,诸葛老大的儿子诸葛瞻才只有八岁,到了诸葛瞻成年十七岁的时候,凭着诸葛老大的遗泽,迎娶了刘禅的女儿,被拜为骑都尉,次年又被授予羽林中郎将一职。
而诸葛老大现在还是当朝丞相,要为我这个女婿谋得羽林中郎将一职,可说是易如反掌了,况且自汉武帝建立羽林军以以来,外戚勋贵出任羽林中郎将也是惯例,刘禅陛下对我出任此职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
诸事说毕,诸葛老大也不多留我,让我尽早回去工匠营区那边,并言说,待其与陛下商议妥当后,即会遣马岱和马铁两兄弟出发前往凉州,前后大概就三到五日,让我回去准备一下,尤其要及早将第一批新式骑兵装备装好,随时准备随我要暂领的那一万骑军一同离开长安。
听了诸葛老大这样说,我就拜别诸葛老大,离开丞相府及长安城,回到城外军营里面去了,回返工匠营区,看看天色已晚,我就没有惊动他人,自行稍作歇息,然后进食、睡觉去了,打算明天再分别找张苞、邓芝、马坤、马巽等人说一下以后的安排。
翌日醒来,如常在亲兵的侍候下洗嗽、朝食,然后先是去张苞那边寻张苞叙话,不过我自然没有向张苞一一细说,毕竟诸葛老大昨天只是说了计划,始终还未落实,所以我只向张苞说了,过一段时日,诸葛老大或许需要我外出办事,届时还望张苞多多留意工匠营区那边,张苞也没有多问,只是答应了我的请求。
为我将来可能离去的事稍稍向张苞交待一下后,我也不碍着张苞继续处理军务了,就匆匆告别,回去工匠营区找邓芝叙话一番。
在邓芝这里,我就更没有多透露什么了,只说了诸葛老大吩咐我,让我们工匠营区这边,加紧打造那些骑兵装备,并将现时已经打造出来的装备包装妥当,估计不久就会用到。
邓芝听我这样说,也没有多作询问和猜测,只是大声应诺,说等下就去安排一切,看来这种事在军中真是常有,邓芝不问,我也自然不会多说什么了。
说完此事,想到将来就算我领军前往街亭那边安营下寨,这边依然有张苞及马坤、马巽等人看顾,邓芝还是继续监督那些工匠打造装备就是了。
于是我就没有对邓芝说我可能要离开工匠营区这边一段时间的事了,只是向邓芝告辞一声,让他尽快安排装备包装之事,然后就转身走出邓芝的营帐,往我自己的营帐走去了。
甫走出邓芝的营帐,我就命跟随我的其中一名亲兵,去将马坤和马巽找来,我在营帐那边等候他们两人,有要事吩咐他们两人。
慢慢走回自己的营帐,稍稍安坐,喝了口水,约过了半刻钟左右,营帐门外传来人声,然后帐门外看守的士卒就进来通报,马巽到了。
我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就让他将马巽带进来,马巽进来后,自然就向我问询有何吩咐,我摆了摆手,示意他不用急,接着让他自行去倒了碗水来喝,向他说道,还要等马坤到来,再一同向他们两人述说何事。
在等了半刻多钟,那名我派去找马巽和马坤的亲兵就回来禀告,马坤已经在帐门外等候了,我就让他出去带马坤进来。
马坤进来后,我先是摆摆手让马坤不用说话,同样示意他倒碗水喝下,稍稍歇息一下再说。
第一百八十七章 离开前的巡视
待马坤喝完一碗水,稍稍喘过气来,我就让马坤和马巽两人靠近一点,然后就向他们说了我过不久可能要奉诸葛老大的命令,去其他地方处理一点事,不过他们两人这次就不用随我一同前往,只要继续留在这里帮我看守好工匠营区就可以了。
而我虽然在他处有事情处理,但是也会偶尔回来营区这边巡视的,所以希望马坤和马巽两人不要懈怠,好好协助邓芝管理好这边的工匠营区。
马坤和马巽听了我的言说,起初有点错愕,不过转眼就回复平常之色,随后就凛然应命,拍着各自的胸膛,向我保证,定然不辱使命,让我放心去完成诸葛老大交予的任务。
我见他们两人都明白了我的意思,现今又别无他事,便打算趁未接受诸葛老大的新命令前,好好再次巡视一下整个工匠营区。
于是我就命马坤先行回去,留马巽在此等候,一会随我去巡视一下营区,马坤和马巽两人自是没有意见,马坤就先退下回去准备一二,而马巽则出帐外等候我。
两人退出我的营帐后,我就先整理一下大案上的东西,然后喝口茶,在斯斯然慢慢往营帐外走去,出到帐外,马巽和我的三名亲兵已经在等着我了。
一切既已准备就绪,我就让马巽在前头带路,领着我们一众人去巡视营区内部区域了,当然,我这种巡视,不可能就马巽他们平时的巡查一样,走遍营区内的每一个角落。
而是只巡视重点区域,就是巡视一下打造区、铸造区、库房这三个地方,见一下那些领头工匠和库房的库司。
从这些人的口中,我得知了现今工匠营区内的大致情况,一切尚算顺利,大家都按部就班地制造诸般新式骑兵装备,而库房那边,也开始将已经造出来的骑兵装备入袋装箱,相信大概两天左右就能全部将已经造好的装备装好,做好搬运到他处的准备。
听完这些人等的述说,我就稍稍勉励了他们数句,让他们继续努力,在邓芝的带领下尽快完成这些新式骑兵装备的制造工作。
那些工匠和库司尽皆慨然应诺,我就领着马巽离开了,一路走来,发觉马巽也是甚为用心,基本上碰到的巡查队伍,他都能从中认出一到两个人,上前问询情况。
看来通过这些时日,马巽已经大概认识了自己手下约三分一人了,这样的话,马巽就足以完全控制这支队伍了,那么就算我离开一段日子,将营区内部的安全交给马巽也没有什么问题了。
于是我就赞赏了马巽数句,让他回去带领自己的手下继续巡查营区内部区域,我则带着自己的亲兵往营区南边那个最大的出入口走去。
到了南边那个出入口,马坤果然在这里,见我到来,马坤就立刻上前迎接我,并小声向我报告了现时的状况。
从马坤的口中,我知道了现时马坤也基本上掌握了这支负责把守营区外部的队伍,而且由于晚上宵禁,除了小部分有任务要做的工匠外,整个营区都没有什么人,只有马巽那边负责巡查营区的人在走动,所以马坤也认识了部分马巽手下的人,如果真的有必要额话,马坤也可以勉强指挥得动马巽那边的人。
我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但对马坤这种做法却不置可否,只是让马坤带着我和我的亲兵往另外两个出入口走一下,我要亲眼看看另外两个出入口的情况,因为毕竟平常都是从南边这个最大的出入口进出营区,另外两个出入口现今的情况,我却不算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