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以正合以奇胜
诸葛老大附上这封书信,也正好试探荀俣一二,看他如何回信,若荀俣还有其父之志,立志兴复汉室的话,那么他应该会回信提及荀彧与诸葛老大谈论《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事。
而一旦确定荀俣之志,那么诸葛老大就会在我们这边组建好足以与曹魏分庭抗礼的骑兵部队后,向荀俣传讯,执行我和诸葛老大之前一起商定的计策。
按照诸葛老大的预计,荀俣若有心扶助大汉,觅得良机施行此计策,应该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毕竟此计务须隐秘,若太过急进,恐引起曹魏方面的注意,甚至起到反效果。
而就算荀俣寻得良机施行此计,按照我和诸葛老大的谋划,此计最后还需曹魏之主曹睿首肯,方有望达成,要一国之主决定主意,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可成,起码也需一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
如此计算,此计就算稳妥施行,也起码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才有结果,而一旦有了结果,荀俣方面自会想办法通知诸葛老大,诸葛老大收到传讯,当然就会发动第二次北伐了,而此段传递信息和组织发动北伐的时间,正好待曹魏朝野上下震动,酝酿更大的动荡。
算算时间,我方迁都之事大概耗费半年光景,其中还不断准备骑兵装备,而迁都之事一定,诸葛老大就会禀报刘禅陛下,让马超两兄弟往西凉征召骑兵,按照我和诸葛老大之前的推断,骑兵组建及熟悉新式装备大概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
加上洛阳那边荀俣发动计策所需的时间,也差不多与之前和诸葛老大商定的三年左右再次发动北伐的时间相同。
而现在听诸葛老大的意思,就是荀俣此着计策其实也是锦上添花之举,只要我们大汉这边准备就绪,骑兵战力能够保证的话,有荀俣协助自然是最好,若然缺少荀俣这着妙棋,诸葛老大也依然会禀告刘禅陛下,在三年后再次发动北伐之役的。
不过以诸葛老大这种一生谨慎小心的性格,自然希望自己手上的底牌越多越好,所以荀俣这着棋,他是怎么都想尽一切努力争取过来的。
听了诸葛老大的种种剖析,我顿时想到了《孙子兵法》里面《势篇》中所言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一句。
以现在诸葛老大跟我说了这么多事情,按照我的理解,其实在诸葛老大的考虑中,我大汉的国力和军力就是“正”,而马超兄弟能够找来的骑兵、我想出来的新式骑兵装备、荀俣施行的计策等等,都是“奇”。
在诸葛老大的种种思虑中,就算没有了这些“奇”,他也会用“正”去“合”的,而历史上的诸葛老大,也正是贯彻了这种思想。
原来的历史轨迹里面,诸葛老大并无种种可帮助他达至北伐胜利的“奇”,但他仅仅凭借自己超群的政治和统帅,保证了蜀汉这边足以战胜魏军的军力和保障这些军力作战的国力。
只做到了这两样,诸葛老大就敢用这个仅仅足够与魏国作战的“正”,悍然发动了多次北伐,甚至还屡有斩获,期间并无大挫。
以弱国凌强国达七载之久,甚至在最后的北伐,还打到魏国境内,准备进行屯田,赖着不走了,若不是诸葛老大病逝五丈原,可能魏国就会沦为万世笑话了,占据中原腹地而被仅有一州之地的弱国攻灭。
当然了,历史上的诸葛老大也并只是光靠“正”的,他那小心谨慎的性格,还是想方设法去寻找致胜的“奇”,可惜历史上的种种现实,逼得诸葛老大所能寻找的最佳之“奇”,就是东吴的援助了。
不过其实诸葛老大也不是妄想东吴攻破荆州,重复关羽“威震华夏”的战绩,只是希望东吴能出兵呼应,牵制曹魏的兵力和消耗曹魏的国力而已。
可惜东吴这个猪队友,在牵制曹魏的作用上,还远不如一支偏师的作用,导致诸葛老大的北伐,困难重重,最终随他逝世而烟消云散。
第一百五十九章 夏侯楙的协助
历史上的诸葛老大,可谓是底牌全无,仅有与魏国一战之力就敢直接打上门去,如今诸葛老大手上起码有了马超和我所设想的新式骑兵装备两张底牌,只要待到新夺得的雍凉二州稍稍稳定,国力足以支撑北伐之用,那么诸葛老大自然就会发动北伐之战了,荀俣那边真的是“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并不用强求的了。
既然诸葛老大已经有了全盘考虑,神一样的队友已经上线,那么我这个凡人还是闭嘴抱大腿,坐等胜利算了。
而且按照诸葛老大的逻辑思考,也没有什么问题,历史上的诸葛老大可谓只有“正”这个手段也几乎打爆了魏国,如今还有“奇”的手段辅助,相信肯定能比历史上做得更好了。
所以我也没有多言,完全同意了诸葛老大的想法,诸葛老大见我没有异议,便不再谈及这件事了,吩咐我等候一下,他还有事要我去处理。
说完,诸葛老大就拿过一张绢布,在上面书写起来,不一会,诸葛老大就写完了,然后将手上的绢布递给我。
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手令,大意就是让我前往夏侯楙那里,到长安城中仓库里提取五车铁料,然后运送回工匠营区那边。
诸葛老大等我看完,就说此次正好我来长安,就让我前去与夏侯楙对接一下此事,并顺道将材料运送回去,待此次之后,诸葛老大自会命夏侯楙那边,半月一次往我那边运送打造骑兵装备所需的一应材料。
诸葛老大还吩咐我,以后一定要留意此事,若打造装备所需是材料一旦短缺,就要立刻联系夏侯楙,让其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夏侯楙那边有什么问题的话,就一定要告知诸葛老大,千万不要轻忽大意,定要保证打造骑兵装备之事毫无延误。
诸葛老大如此吩咐,我自是明白其中利害,于是慨然应诺,保证定必于夏侯楙那边充分沟通合作,不会耽误骑兵准备的打造工作的,就算与夏侯楙那边沟通上出现了问题,也一定会及时知会诸葛老大,不会让问题持续发展下去,造成不可挽救的结果。
诸葛老大见我已经完全明白此中之事,也不久留我了,吩咐我见到夏侯楙后,将他的意思向夏侯楙言明,相信以夏侯楙的心智,应该会充分明白到其中的份量的。
我自是领命而去,出到中军大帐外找上马坤等人,然后就离开军营,前去长安太守府找夏侯楙商量事情了。
到了长安太守府,经过通报顺利见到了夏侯楙,夏侯楙就在正厅内接待我,我们两人分宾主坐定,寒暄数句,喝过一盏茶,夏侯楙便问我到来所为何事。
我也不转弯抹角,而是直入正题,从怀中掏出诸葛老大给我的手令,递给夏侯楙查看,夏侯楙接过手令,展开认真看了一遍,然后就顺口问我这些物料有何用途。
这事诸葛老大没有交待要说给夏侯楙知道,那么我自是对他保密了,于是我也没有说明打造骑兵新式装备之事,只说是诸葛老大为了筹备将来北伐所需之兵器装备,命我协助邓芝,于城外大营处打造各式装备器械,故需夏侯楙这边定时运送物料前往城外大营处。
夏侯楙听我这样回答,也没有多疑,这事怎么说也是正理,于是就拍胸保证,定必督促下属,每月定时分两次遣人运送相应物料到城外大营处,定不会耽误大汉北伐大业,请诸葛老大和我放心便是。
我见夏侯楙如此作态,便谢过他的协助,然后也不多耽搁,请他手书一份军令,让我好凭此军令往长安仓库中提取所需的物资。
第一百六十章 物料入营
我拿着夏侯楙开具的手令,带着马坤等人,从长安仓库的仓丞手上顺利取得了这次需要运送回去的五车物料,然后就率领着一众车马返回城外大营去了。
回到大营,负责守卫大门的士卒自然不会冒然让我们这么多人马直入大营,于是我先让马坤在营门处整顿车马等候,自己则带着一名亲兵往中军大帐而去,打算找张苞好好说道说道此事。
见到张苞,也不虚礼寒暄,直接就将诸葛老大的意思向他说了一通,张苞既然早已从诸葛老大口中得到协助我的吩咐,也没有多作推搪之词,而是向我保证,以后从长安运送过来的物料,只要营门守卫检查过没有异常的话,自然一律放行。
我当即谢过张苞,而张苞就说,反正现时其没有什么紧急军务需要处理,正好陪我一道过去营门,顺便也向守卫营门的队率吩咐一番,以便日后长安那边物料的运送。
张苞如此热情周到,我自然也没有理由拒绝他的一番好意,于是再次谢过他,然后当先出营领路,带着张苞一起往营门那边而去了。
我和张苞一同去到军营大门处,张苞自是过去与营门守卫队率耳语一番,然后那名队率就指挥着手下的士卒,走过去检查我所率领的车马。
我对这种事自是没有什么异常的想法,毕竟一个军营,能够让一队外来车马进入已经是特例了,哪有不仔细检查的道理,万一车马中运输的不是运送人员口中的物料,而是一些易燃的东西,那么岂不是变成赤壁之战中黄盖火烧曹操水寨的翻版。
于是我就跟张苞站在一起,静静等待守卫营门的士卒检查我带来的车马,而马坤自是从头到尾跟着那些士卒,以防有什么异常情况发生。
经过了一刻钟左右,那些士卒就检查完毕我带来的车马了,期间当然是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于是那名队率就把手一挥,让手下士卒将军营大门打开,让我们一众车马进入军营。
张苞见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就过来跟我叙话,说既然此事已经办妥,以后就按照今天的做法循例而行即可,他还有军务要回去处理,就不陪我了,说完就向我告辞了。
我当即谢过张苞的一番厚意,然后与张苞拜别,自己则带着一众人马往工匠营区那边继续走去,途中并无他事,顺利到达营区南面最大的那个出入口。
而马巽也正在这里查看熟悉一切,见到我率领这一众车马而来,自然迎了上来,如此正好,我便让马巽领人接管这些车马,然后命马坤整顿好那些长安来的人,并让他们自行回去长安,至于那些车马,我们这边用完后自然会送回长安仓库的。
那些从长安随我到来的人,自然领命离去,待他们全部离去后,我就让马坤接管回营区外围的防务工作,而命马巽率领这些车马,随我往工匠营区里面而去。
如此一番扰攘,邓芝也早就知道了这边有事发生,就向我们这边而来,这样正好,也省得我还要去找邓芝,于是我就迎上去接住邓芝,向他说了此番我到长安之后的种种,重点是说了诸葛老大对打造骑兵装备此事甚为重视,以后每月都会定时向我们营区运送两次物料的。
邓芝得知这个消息,就说以后定会留心此事,并让营区管理库房的人员多点注意,若有任何异常定会向我诉说。
我见邓芝如此上道,就点了点头,表示此事就此交给他了,我自会让营区内外守卫全力协助他处理好此事的。
第一百六十一章 队友,神诸葛亮
我亲自看着马巽领着一众人将这些车马驱赶到营区内的库房处,然后在库房管理人员的指挥下将车上物料一一搬运进库房里面。
等他们将所有物料都搬运完毕后,我就叮嘱马巽一下,以后长安再有物料送来,就按照今日之程序办理,与马坤一起协助好邓芝处理便是。
马巽大声应诺,言明以后定会按足今日之程序,与马坤、邓芝相互合作,保证这些物料安全及时运送进营区库房。
我见马巽已经完全知道这事如何办理,便命他领着这些搬运人员各归岗位,而我就回到最南面的那个出入口,找到马坤,将对马巽所说的事再与马坤说了一遍。
马坤自是应诺领命,我亦放心离开,顺道过去找到邓芝,向他了解一下如今打造骑兵装备之事还有什么问题,邓芝就说,现时一切已经有了成例,之后按部就班就可以了,打造骑兵装备应该没有问题。
我听了邓芝这样说,想到如今那些领头的工匠都已经算是有了一定经验,只要这些工匠头领还在监控着一切打造程序的话,应该是没有大的问题的了,于是我就对邓芝说,让其继续监督骑兵装备的打造就是了。
与邓芝议定了这边的一应工序后,我就放松心情,回去自己营帐,看书歇息去了。
如是者,日子平淡如常过去,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骑兵装备也顺利通过模坑铸造之法,完成了五千套,全部在一个专用库房内整整齐齐堆放好。
而在此期间,我只是不时巡视一下营区内外,了解一下骑兵装备的打造情况和守卫情况,基本上日常之事都交由邓芝、马坤、马巽处理。
只是营区北面处在军营外围那边的防卫情况,我就比较关注,不但自己去巡视过数次,还命马坤多多留意,至于空闲出来的时间,我就向诸葛老大汇报过营区这边的情况后,诸葛老大授意我可以适当往长安宫殿那边多走走,协助一下蕫厥整理宫殿内的事物。
我知道这算是诸葛老大的特殊照顾了,这工作蕫厥那边已经上手,我现在过去,就算是有点混政绩的了,只要刘禅陛下迁进长安宫殿,自然就能在陛下那边留个好印象了。
不过诸葛老大之前已经让我率先表态,支持他这次北伐功成后,先不对一应有功将领封赏,所以这也算是一种另外的补偿了,既然诸葛老大如此用心,我也没有理由拒绝他的好意,于是就爽快应下此事了。
因此除了在工匠营区内巡视并关注骑兵装备的打造外,我也每过数日,就往长安城中走一圈,到长安宫殿内找蕫厥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往诸葛老大处报告一下诸般情况。
如此数次之后,我亦有了一点想法,就是这样一来,正好让我有了理由进城找诸葛老大报告两边的情况,而诸葛老大重点了解的自是骑兵装备的打造情况,这也是在保密的情形下,最不容易惹人怀疑的理由了。
如此想来,我也对诸葛老大更是佩服,果然成功非侥幸,诸葛老大这种史上记载,千古传诵的智者,真是并非浪得虚名的,简简单单一个指令,可能就是包含了几层用意,你初时以为是此意,过后思来,里面还有另一层用意,将来再慢慢想起,甚至还会再包含另一层或者数层用意。
就犹如那句话一样“跟这种级数的智者玩心计,真的是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啊。”,还好这个应该是现时三国时代最顶尖的智者,是我们这边阵营的,而且还是我的师父兼岳父,不然真的会像历史上的司马懿一样,被诸葛老大玩出心理阴影啊。
第一百六十二章 迎驾长安
史书《晋书·宣帝纪》中就明确记载了“死诸葛吓退活司马”的故事,说的是诸葛老大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与诸葛老大对峙了一百多天,适逢诸葛老大生病去世,诸将焚烧营垒悄悄逃走,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反转军旗鸣鼓进军,好像是要迎战司马懿的样子。司马懿认为穷寇不宜追,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过了几天司马懿来到诸葛老大的营垒,察看他们遣下的东西,缴获了很多书籍、粮草。司马懿确定诸葛老大死了,说:“真是天下的奇才。”辛毗认为还不能确定。司马懿说:“军家所重视的,是军事文书和机密、兵马粮草,现在都丢弃了,难道有丢弃了自己的五脏还能活着的人吗?应该马上追击。”
关中多蒺藜,司马懿命二千军士穿着软底平跟的木屐前进,蒺藜全扎在木屐上,然后骑兵步兵一起进发。追到赤岸,知道了诸葛老大去世的确实消息。当时百姓对此事编了谚语说:“死诸葛亮吓跑活司马仲达。”司马懿听后笑着说:“因为我善于料知其生,不善于料知其死之故。”
《晋书》可是司马懿后世子孙命人编撰的,连这本书都详尽记载了此事,可知“死诸葛吓退活司马”并不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虚构的,而是应该有历史原型,罗贯中最多只是适当改编了一下而已。
在我奉诸葛老大之命,监造好五千套骑兵新式装备及协助蕫厥处理好长安宫殿内诸般事物后,刘禅陛下就领着一众臣工到达长安了。
在刘禅陛下一行人到达前一日,诸葛老大就收到消息了,于是我和张苞也接到诸葛老大的命令,在刘禅陛下到来之日,伴随诸葛老大一起出城迎接刘禅陛下。
我们一众人在离城五里处接到刘禅陛下车驾,诸葛老大自是领头上前见礼,刘禅陛下当然一副贤君模样,亲自下车执着诸葛老大的手,一番君臣对答,为这次北伐功成,迁都长安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一番君臣大礼后,刘禅陛下也有模有样向一众来迎接的臣工表达了宽慰之意,然后就邀请诸葛老大同车而回,诸葛老大再三推辞,最后也依照刘禅陛下的吩咐,登上了陛下的车驾。
诸葛老大登上陛下车驾后,稍过一会,刘禅陛下就下令,张苞领一百兵马先行回去长安,让现时负责长安防卫重责的赵云做好准备,并命夏侯楙亦回长安城中做好净街等工作。
张苞和夏侯楙领命而去,而我们一众人亦随着刘禅陛下的车驾,缓缓向长安城中而去,一路畅行无阻,到了长安城门,赵云自是清理好城门附近一带,勿使闲杂人等接近,然后领人迎接刘禅陛下车驾。
赵云既是汉室宿将,有曾两番救护刘禅陛下于危难之中,情谊自是不同寻常,于是刘禅陛下也特地下车与赵云叙话,而诸葛老大自是顺势下了陛下车驾。
刘禅陛下与赵云一番亲热叙话,不外乎重提当年跨江救主及长坂坡护主之事,亦赞赏了赵云此番北伐偏师掩护之功。
赵云自是连连谦让,不敢居功,于是又一番君臣相得,然后刘禅就命吴懿领着麾下四万五千兵马于城外另立一营,与张苞之军的大营互为掎角之势,共同拱卫长安城。
而刘禅则再命陈到领着剩下的五千兵马,随着他及一众臣工一起前往长安宫殿,这便应该是刘禅陛下的虎贲军了,专职皇宫宿卫之责,而陈到就是虎贲军统领了。
第一百六十三章 长安首次朝议
一众人马随着刘禅陛下的车驾慢慢进入长安宫殿区域,到了外宫大门宣仁门,除了刘禅陛下,其余人等自然在此处下马的下马,下车的下车,而刘禅陛下的车驾也当然停了下来,等候众人下地步行,然后陈到就命人接管了宣仁门这边的防务。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刘禅陛下的车驾就再次起行,而为了照顾步行的一些老臣,车驾的速度就刻意放得更慢了,如此一众人马施施而行,用了约一刻钟,就来到宫殿正中的政务厅——旭阳殿前面。
众人稍稍站定,刘禅陛下便走下车驾,领着几名近身內侍及数十亲卫,率先往旭阳殿大门而去,而蕫厥这时已经与一班人在殿门前迎驾了。
我们剩下的一众臣工没有刘禅陛下的命令,而且也知道刘禅陛下这时刚进入宫殿,自是要命人初步接管一切,定要耗费不少时间,于是便全部都静静肃立,等候刘禅陛下传召了。
约莫过了两刻钟左右,殿上传来了內侍的喊声,乃是刘禅陛下传召我们一众臣工上殿,于是我们所有人便按照品级,依序鱼贯而入。
等全部人分两列在殿内站好,刘禅陛下就在殿上大案后发话了,开始了大汉政权迁都长安后第一次正式的朝议了,大意就是首先宣布了大汉从今之后,正式迁至长安城中,收复了大汉关中故地,希望众臣工效法昔日汉高祖麾下重臣,助他收复中原,重兴汉室江山。
众臣工当即大礼参拜,庆贺刘禅陛下得返汉室旧都,并纷纷表态,定必肝脑涂地,助陛下讨灭曹魏此等乱臣贼子,尽复汉室河山。
刘禅陛下便向我们一众臣工回礼,然后就继续发话,先是充分肯定了诸葛老大此次统领大军北伐取得胜利的功绩,大大赞赏了诸葛老大、赵云、夏侯楙、魏延、我等一众有功将领,然后说经过与诸葛老大的商议,如今关中初定,大汉尚是势弱,而且不久的将来就会发动二次北伐,目标是再取洛阳司隶区域,待二次北伐后,自会累计两次北伐之功,对本次北伐有功之将领再行赏赐,而普通将士自不在此列,一应奖赏当会稍后赐下。
这就是明显的暗示,待洛阳攻下后,众位有功将领当有封侯拜将之赏,而之前诸葛老大取得了我的同意后,相信已经跟军中上下稍有份量的将领沟通好了,所以并没有人站出来对刘禅陛下这个定论发出异议。
此事就算是这样定下了,接着刘禅陛下就大致说了之后长安城中的军政安排,首先当然是诸葛老大在长安城中择地再开丞相府,负责一应政务并筹备下次北伐事宜。
接着是夏侯楙还是继续任长安城太守,负责长安城中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工作,这就算是正式接纳了夏侯楙进入大汉的高层了。
最后就是赵云正式统领五万长安守军,正式接管了长安城中的防务工作,这也算是合理安排,毕竟以后长安就是首都了,委任赵云这个绝对信得过的人作为守军主将,正是显示出刘禅作为君主的才能。
刘禅粗略布置好长安城中的一切,诸葛老大等三人自是出列领命,然后刘禅陛下就说道,现今长安宫殿新定,一应诸事尚未理清,故今日朝议就到此结束,先请众臣工往偏殿午宴一番,就各自回府安顿,丞相及太守自会安排一切。
待宫中诸事理顺,自会如常按期召开朝议,届时就要各臣工多多辛劳了,众位大臣尽皆口称不敢,然后就在数名內侍的招呼下,陆陆续续离去旭阳殿,往偏殿绕梁殿而去,准备参加午宴了。
第一百六十四章 刘禅的入伙酒
等到全部人在內侍、宫女的招呼下,依次按等一一在各自的座位内坐定后,刘禅陛下便随后而来,全部人当即站起身来迎接陛下的到来。
刘禅陛下去到殿内中央最上首的大案后坐下,然后双手虚按,让所有人统统坐下,待全部人重新坐定后,刘禅陛下就命令內侍开宴,殿内当即响起了编钟的乐声,这就是“钟鸣鼎食”里的“钟鸣”了,乃是这个时代音乐之正声,非大贵之家不可用。
随着乐声的响起,不久之后,就有一众宫女各自捧着不同的菜肴走上殿来,并在各人的酒案上布置起来,我仔细一看,原来却是三鼎肉,分别是一鼎羊肉、一鼎猪肉、一鼎鸡肉。
而这里面,羊肉是切件的,猪肉却是一方,鸡肉就是整只了,这个时代,最常见的就是这几种肉了,另外汉代其实十分盛行吃狗肉,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头号猛将樊哙就是专门杀狗的屠户,而刘邦本人也是很喜欢吃狗肉的,不过可能味道有点大,不太适宜宫廷宴席,所以今日的席上没有狗肉的出现。
至于牛肉的话,在这个没有机器耕种的年代,牛就是耕种的主要畜力了,连贵为天子也不能无故吃牛肉,也就是说天子也不是想吃牛肉就能吃牛肉的,必须要有由头,当然了,身为天子,如果确实想吃的话,自然是有办法的,不过如果时常吃的话,估计难逃史官之笔了,一句“不恤民力,轻慢社稷”的评语就够人难受的了。
而诸侯之类,更是除了祭祀之时才能尝到牛肉,平日却是几乎吃不到牛肉的了,至于一般百姓的话,那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千古名句,就充分说明了情况,肉都少有机会食用,就更不用说牛肉了。
所以眼前的三鼎肉,真的就已经算是这个时代的最高款待规格了,就如今殿内将近六十人的数量,光是鸡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了,除了皇家饮宴之外,真的是少有如此侈靡的宴席了。
不过今日饮宴既算是庆功之宴,亦是刘禅陛下首次搬进长安宫殿后的大宴,等于后世的乔迁之喜了,稍稍隆重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菜肴布置妥当,一众宫女就转身离去,而众人自是不敢妄动,全都垂手端坐,抬头望着刘禅陛下的动作,刘禅陛下也早已习惯这种场面,大方地率先伸出筷子,在鼎内夹起一块羊肉,放进口中慢慢咀嚼,然后抬手示意众人起筷吃喝。
众人得到陛下的示意,便放松下来,各自伸出筷子夹向自己眼前的菜肴,稍过片刻,待众人吃喝一通,都有了一小半饱之后,刘禅陛下便举起自己眼前的酒爵,邀在座众人同饮此爵,众人自是纷纷响应,各自举起案上酒爵,齐齐共饮一爵酒了。
眼见众人都饮下了此爵酒后,刘禅陛下就借口宫中新定,还有不少事务需要处理,然后就起身离去了,这就是上位者的避席了,以暗示酒宴中的众人大可以尽情吃喝,尽兴而归。
于是众人尽皆起身目送刘禅陛下走出殿门,然后才重新坐下,如此一来,气氛顿时不同之前,大是轻松下来,就连诸葛老大都有不少人上前敬酒了。
而魏延、张苞等人又来找我拼酒了,不过幸好我早有准备,顺带将他们带到马岱、马铁那边,然后一班人就在酒席上混战起来,有了马岱、马铁的加入,我顿时受到了不少照顾,他们也正好与魏延、张苞等人混熟,于是我就正好置身事外,少喝了不少。
如此酒宴,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时辰,然后还是诸葛老大率先离席而去,接着就有人跟随离去,慢慢地众人也逐渐离去,走出了长安宫殿区域,此次酒宴就正式结束了。
第一百六十五章 各自的府邸
众人各自散去,而马岱和马铁知道我与夏侯楙相熟,便邀请我一起去夏侯楙所在的长安太守府,看看他们两人的住宅分在哪里。
我反正也要一起去看自己的住宅分配在哪里,于是就答应下来,带着马岱和马铁两人人一起前去长安太守府找夏侯楙去了。
到了长安太守府内,经过一番通报顺利见到了夏侯楙,我先是为马岱、马铁、夏侯楙他们互相引见,然后就直接向夏侯楙说明了此次的来意,夏侯楙听了我的说话,也是微微一笑,估计已经有不少人来过找他了,不过这也算是刘禅陛下给他的一份好差事,好让夏侯楙迅速融入我们大汉的高层,所以夏侯楙虽然有点烦劳,但也是甘之若饴的。
随后夏侯楙便招呼我们坐下喝口茶,然后吩咐人去找来负责此事的书吏,不久之后,就有一名书吏,手上拿着一卷东西来到了。
夏侯楙指了指自己前面的大案,估计那名书吏早已知道了是什么一回事,于是便自然在大案上展开了那卷东西,原来却是一副城内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了那个府邸分配给哪个人使用。
夏侯楙便让那名书吏退到一旁,然后让我和马岱、马铁三人上前细看,经过一番寻找,我们三人各自在地图上找到了自己的府邸。
这幅地图看上去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于是我就好奇地向夏侯楙发问,此地图究竟是什么时候做好的,夏侯楙又如何知道有哪些人随刘禅陛下到来长安。
夏侯楙笑着向我解释,这当然是诸葛老大交给他的任务,估计诸葛老大早已筹划好了,向刘禅陛下拿取了跟随陛下到来长安的臣工名册,之后夏侯楙就按照这份名册,汇同他的属下做好了此份地图了。
而按照夏侯楙的说法,此份地图还做了数份副本,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那里自然有此地图,是为了方便他们以后传令之用的。
果然是历史上细心谨慎的诸葛老大,早就对这种事有所筹划了,我竟然真的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些琐事啊,可能真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那个位置就不会操那个心了。
来此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便和马岱、马铁一起向夏侯楙告辞了,准备往自己的府邸所在而去,虽然家眷未至,但起码也要认一下地方的,而马岱和马铁他俩都是有带不少亲兵到来的,自然可以安置一番。
夏侯楙听我们如此说法,自是不便多留我们,便起身送我们出门而去了,马岱和马铁与夏侯楙算是认识了,见夏侯楙如此多礼,便顺道邀请了一下夏侯楙,让他有空到他们府上一聚。
夏侯楙大喜应下,言明之后定会寻一空暇,到他们府上拜访,于是我们便在太守府大门处与夏侯楙正式分别,一起往我们三人各自的府邸去了。
这却是为了认识一下我们三个名义上叔侄的各自府邸所在,毕竟我们现在算是同一宗族,往后自是要多多来往的,若然不认识各自的府邸所在,岂不是贻笑大方了。
我们三人同坐一车而去,在车上商议,我现在有要事在身,平常都是宿于军中营帐,而且我现在手下只有马坤、马巽等十数人,完全无法维持得住整个府邸的运作,所以我的府邸现时只能暂时空置,等之后安定下来,成都那面的亲族来到,才正式启用这个府邸吧。
因此我们商定,先往我的府邸看一下,然后再到马铁的府邸,最后到马岱的府邸,这是因为马岱现时是我们马家这一支的族长,往后家族祭祀皆在他的府邸,而新迁府邸,自然是首先安置祖宗牌位,届时我和马铁也要参拜一番的,所以马岱的府邸放在最后去是最适合的。
第一百六十六章 近邻
就这样,我们一行人先是去到我的府邸大略看了一下,就不多停留,然后前往马铁的府邸了,在马铁的府邸门前等候了约莫一刻钟,让马铁领着自己的一众亲兵及若干仆从进去安置一番,而我也再次见到了之前在马岱后院那里见过的那群“义兵”了。
等马铁安置好自己的一众亲兵后,就再次上车,继续前往马岱的府邸去了,差不过一盏茶时间,就到了目的地,我们三个人的府邸,夏侯楙安排得还算够意思,从一个府邸到另一个府邸,马车缓行都只是差不多一盏茶时间就到了,步行的话,估计都是一刻钟不够就到了。
到了马岱的府邸,自然有管事之人出来迎接,向马岱介绍一下,经过府邸正门到了客厅前,马岱就招呼我和马铁先在此等候一下,等他稍稍安顿一番,自会命人奉茶上来,待其整理好家祠后,就会回来请我们两人进去拜祭列祖列宗的了。
我和马铁深深知道这时是马岱这个家主施行权力的时候,自然施施然坐在客厅内,不会随马岱进去打扰他的布置,施施然坐在客厅内等待了。
约莫等了两刻钟左右,便有仆人奉上茶水,我和马铁对视一眼,双双一笑,然后就互相举杯示意一下,边喝茶边聊起天来。
再过了约两刻钟,马岱就回来客厅了,招呼我和马铁进去,说家祠那边已经略略收拾了一番,这便请我们两人进去拜祭一下列祖列宗。
我和马铁听到马岱这样说,自是随着马岱进去,到了后院家祠里,焚上一炉香,然后就在族老的带领下,向马家列祖列宗行礼拜祭了一番。
拜祭完马家列祖列宗后,我知道现在马岱的府邸还有不少事务要处理,想必他今天也不能整治出什么好的席面招呼我和马铁的了,而且马铁也是一样,他的府邸也只是粗粗布置一下,肯定还有不少事要他回去理顺的。
如此想来,我就率先向马岱告辞,说自己军营那边还有重要事务需要处理,而马铁听我告辞,也是顺势提出告辞,说要回去自己府邸整理一番。
马岱听了我和马铁如此说法,也没有多留我们了,就不好意思说自己府邸还只是粗略收拾一下,东西并不齐全,今晚就不招待我们两人在此饮宴了,改天等府内一切整理妥当,再邀请我们两人到府欢聚一番。
我和马铁都是先行谢过,然后就离开家祠这里,往府门那边而去,而马岱自是亲自将我和马铁送出府门了。
出了马岱的府邸,我和马铁自是各自坐上自己的马车,然后我们两人互相道别,马铁就回去自己府邸,我则是返回城外军营,毕竟现在刘禅陛下已经正式搬进长安的皇宫了,我自然是专心跟进好打造骑兵装备这件事了。
回到自己的营帐后,我先是命帐外的亲兵打来一盘水,然后让他去找马巽前来,我接着洗了把面,稍稍歇息一下,等马巽到来后,我已是完全清醒了。
于是我就让马巽汇报一下近来营帐中的种种情况,发现并无什么异常之事后,就让马巽领路,我要去巡视一下整个工匠营区。
用了大半个时辰巡视一圈,整个营区也算是井井有条,各项工作都是有条不紊地进行,而邓芝那边我也特意去宽慰一番,这是诸葛老大特意吩咐得,因为这边打造骑兵装备的工作实在要紧,所以这次迎驾刘禅陛下进入长安,并没有让邓芝参与。
而这种情况可算是有点特殊,以邓芝如今的身份地位,若不好好宽慰一番,若其产生什么情绪,影响到这边的打造工作可就出大问题了啊。
第一百六十七章 诸葛老大来信
其实宽慰邓芝最好的人选是他的老上司赵云,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赵云突然来到这边工匠营区,只会无端惹人注意,而邓芝亦是这边主要的负责人,轻易不能离开这边营区,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只能由我硬着头皮勉强接过这个艰难的任务了。
不过当我将邓芝拉过一旁,慢慢跟他说了一遍诸葛老大的意思,邓芝的情绪却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大的起伏,想来这也是由于现今北伐成功,大汉气数大涨,甚至有了问鼎天下的可能,因此众多臣工都有了封侯拜将的想法,自然都会用心办事,而对这些算是差别对待的做法有了更大的容忍度。
既然邓芝的情绪已经无碍,我自是不用过多说话,于是便向邓芝告辞了,拜托他继续跟进好这边的骑兵装备打造工作。
铸造区域这边也看完了,之前也在邓芝的陪同下看了最近铸造出来的骑兵装备,质量与以往铸造出来的装备差异不大,今日的巡视就算是完成了,所以我也慢慢走回自己的营帐了。
回到自己的营帐,负责看守营帐的亲兵就上前向我报告说,刚才诸葛丞相遣人过来传话,不过见我不在,也没有多作等候,就留下了一封书信,说诸葛老大丞相的意思已经在书信里面说得很清楚的了,只要我拆开书信一看就明白。
那名亲兵说完后,就从怀中掏出一封用火漆封好的书信,我接过这封书信一看,封漆完好无缺,上面的印章也确是诸葛老大的,于是我就吩咐那名亲兵继续好好看守帐门,而自己则掀帐而入,进去营帐内了。
到了营帐里面,我就坐下来,拆开诸葛老大给我的书信,细细阅览一番,原来是诸葛老大让我三日后到他的丞相府中,有要事与我相商。
看来诸葛老大虽然以往也有开府理政,不过如今在长安城中重新开府,就算有经验,也是需要数日时间整顿好的,故此才让我三日后到他的丞相府中。
只是不知道诸葛老大又找我商议什么事了,不过刘禅陛下今日已经下令,委以诸葛老大全权,让他负责二次北伐的一应事宜,而我如今负责督造新式的骑兵装备,估计也是找我了解现时骑兵装备的打造情况了。
想到这里,我就放松心情,安心歇息去了,日子平静地快速流逝,转眼间已是过了三天,我就依照诸葛老大的命令,往长安城中寻他议事去了。
到了长安城的西门,我先从负责统领看守城门士卒的队率口中,得知了丞相府的大致位置,然后就领着两名亲兵往丞相府去了。
到了丞相府大门,负责看守大门的士卒却是认得我,不过以诸葛老大那种公私分明的秉性,看守大门的士卒自然不敢贸然放我进去,只是迎上前来,问明了我的来意,然后就小跑着进入府内为我通报去了。
过了约莫一刻多钟,却见方才进去的那名士卒带着一个人出来了,我定睛一看,原来是蕫厥,而蕫厥迎上前来,与我见礼寒暄一番,然后就请我进府。
我先是谢过蕫厥,然后就随着他走进了丞相府内,一边走我一边向蕫厥询问,诸葛老大如今在哪,可有空闲接见我。
蕫厥就小声向我说道,诸葛老大现在还在政务房内与董允、费祎等人商议政事,暂时没空接见我,不过诸葛老大已经吩咐蕫厥,让他将我带至书房内,让我在书房中边看书边等候诸葛老大,诸葛老大那边商议政事完毕,就会立刻过来与我议事的了。
我听了蕫厥如此说,自是没有异议,便跟着他前往诸葛老大的书房中了。
第一百六十八章 蔺相如传
到了诸葛老大的书房门前,蕫厥先是上前跟门口两名负责看守的士卒说了一会话,然后拿出一条钥匙打开了书房门,再请我进去。
进到书房内,蕫厥就言说自己还有事要去处理,然后就离开了书房,留下我自己一个人在诸葛老大的书房里面。
虽然书房内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自是不会造次,去诸葛老大的书案那边乱翻东西,只是老老实实地查看一下诸葛老大书架上的藏书,然后拿出一册《史记》慢慢翻阅起来。
这册《史记》却是我特意挑选出来的,正是记载了《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一册,毕竟之前诸葛老大才说了荀王佐借此篇传言的事,我自是趁着有空闲,仔细再看看此篇了。
一通细细阅览,发觉就此短短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真的是颇堪玩味,单是秦闻赵获和氏璧,请以十五城相易,赵王遣蔺相如送和氏璧到秦国,秦王殿上拿取和氏璧把玩,毫无易城之意,蔺相如便以璧有微瑕为借口取回和氏璧,然后宣称秦王毫无诚意,故取回和氏璧,如秦王强抢,就会与和氏璧一起同碎于殿上石柱,如此秦王既无实利,若强逼蔺相如反而会在列国之间失去名声。
最后只能依照蔺相如的说法,礼送蔺相如出殿,并约定斋戒沐浴五日后再迎回和氏璧,而蔺相如却知秦王狡诈,恐无诚心交易之意,便暗暗派一名心腹带着和氏璧偷偷从小路返回赵国,等到秦王礼仪已毕,向蔺相如索取和氏璧之时,蔺相如就说和氏璧已经遣人送回赵国,不过如今秦强赵弱,只要秦国交割完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肯定会奉上和氏璧,却不可能为了一件宝物而得罪秦国,引致秦国的攻打,而蔺相如自知欺骗秦王有罪,自愿就死。
秦王再三权衡,最后还是礼送蔺相如出境回国,而从此没有再向赵国索取过和氏璧了,直至赵国被秦国灭亡,和氏璧才落到秦始皇手上。
就这件事,就产生了价值连城、怒发冲冠、完璧归赵三个成语了。
之后秦国与赵国在渑池约定两国君王相见,饮宴间,秦王邀赵王鼓瑟,赵王毫无戒心,顺手鼓瑟一曲,秦王竟然命史官记下“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之句,将赵王位比乐工。
蔺相如不忿,亦邀秦王击缻,秦王不允,于是蔺相如上前再邀秦王,秦王不肯,蔺相如就说现在自己与秦王只见只有五步距离,随时可以与秦王同归于尽,秦王权衡轻重,最后不情不愿勉强击了一下缻,于是蔺相如也命史官记下“赵王与秦王会饮,秦王为赵王击缻。”之句,饮宴之间还发生了一些小冲突,不过都在蔺相如的强硬态度下应付过去了,整场会盟期间,秦国都无法在赵国手上占到任何便宜。
会盟结束,赵王回到赵国后,以蔺相如不辱国体,攻大应赏,拜他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由此深深不忿,放言以后一旦遇到蔺相如,一定要与蔺相如争个高下,蔺相如听到这番说话,被避开廉颇,不与他相见,连上朝也称病不去,平时外出,一见到廉颇的车驾也远远避开。
如此一来,蔺相如的门客就深以为耻,特向蔺相如告辞归家,蔺相如不欲失去这些帮助他办事的人,就解释到,廉颇就算再威猛,也没有秦王厉害,他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只是他知道,赵国能在战国之间立足,靠的是谋臣猛将,如果他和廉颇相争,将相不和,只会招来敌国攻打,所以他宁愿被人取笑,也不愿与廉颇相争,这是先国后己之意,众门客听到此番言论,都向蔺相如道歉,再也不提告辞之事。
而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说的这番话,便除去上衣,背着荆条,在自己门客的带领下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蔺相如大度地不与廉颇计较,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至此,又产生了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刎颈之交三个成语,一篇列传,竟然产生了六个成语,真是值得让人深深回味啊。
第一百六十九章 联吴
信息量如此巨大的一篇列传,难怪荀王佐也会用此篇列传传递信息了,因为短短一文,实在是有不少只得思考的地方,也是千古以来,为臣之道的一个典范,就算荀王佐时常念诵,也没有什么理由引人怀疑的。
我正在沉浸在书籍和思考中,书房的门被人打开了,我立刻往房门方向望去,原来是诸葛老大来了,我便上前见礼。
诸葛老大先是以手示意,让我先坐下,然后就命书房外面的两名士卒离开一段距离,这才回来关上书房门,在书案后面坐定。
眼下房中就只有我和诸葛老大两个人,我便知机坐上前去,先为我们两人都斟上一盏茶,再静静等待诸葛老大说话。
诸葛老大先是喝了一口茶,然后就向我说了此次找我来是为了什么事,原来这几天,诸葛老大已经将新式骑兵装备等一应诸事向刘禅陛下禀明了,而陛下听到这些消息不喜,不过为了稳妥起见,陛下就先是召见了张苞,从张苞口中得知了马镫、马掌、马刀等骑兵装备的功用和效果。
然后诸葛老大和刘禅陛下商议,为了让以后组建的骑军能够顺利列装这些新式骑兵装备,将会派遣马岱、马铁两兄弟来到城外军营内的工匠营区,亲身试用一下这些新式骑兵装备,这样的话马岱两兄弟才能对这些装备更为熟悉,以后在军中推行也容易多了。
当然了,刘禅陛下已经从一些皇室卷宗里面,知道了马超的事,也知道了如今这个马铁就是马超的事实,不过既然马超已经决定改名为马铁,而且与马岱已经商量好自己宗族之事,刘禅陛下也自然不会无端多事,明面上就按照马岱报上来马铁的来历对待马铁。
明面上虽然如此,不过诸葛老大已经和刘禅陛下及马岱、马铁商量好了,将来组建骑军,表面上以马岱为主,不过其实暗里当然会以马铁为主,毕竟马超可是当年率领西凉铁骑及羌族骑兵,大败曹操所部,威震整个关中,几乎生擒曹操的猛人,让他领军方能令刘禅陛下及诸葛老大放心啊。
其实按照诸葛老大所说,刘禅陛下本来有意亲自前往工匠营区观看一下各种新式骑兵装备的,不过最后在诸葛老大的劝谏下,考虑到保密问题,因为皇帝一动,自然会招来各种细作间谍的注意,所以刘禅陛下最终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诸葛老大这次找我来的目的,就是要告知我此事,马岱和马铁,等这两天整理好自己的府邸后,便会前往城外军营寻我,届时让我好好向马岱两兄弟讲述一下这些新式骑兵装备的种种情况,并放心让他们两兄弟亲身试用一下,好让他们两兄弟彻底知道这些骑兵装备的厉害之处。
诸葛老大既然如此吩咐,我自是满口应下,然后诸葛老大还说了,为了保密起见,马岱和马铁将会以探视我为理由,前往城外军营,要我务必紧守口风。
此事我当然明白其中利害,便向诸葛老大再次保证,绝不会向旁人泄露任何新式骑兵装备的信息,估计我这段时间,口风确实紧,并没有向其他人说过新式骑兵装备之事,所以诸葛老大也不再多说此事了。
放下此事,诸葛老大就和我说起了另外一事,想看看我有什么好的想法,我自然端坐着洗耳恭听,顺道还为诸葛老大续上一盏新茶。
于是诸葛老大便继续说道,此次北伐功成,固然是上下将士用命,天佑大汉,不过东吴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牵制了荆州方面的曹军。
第一百七十章 奇葩的东吴
因此,魏主曹睿即使再重视诸葛老大的北伐,也不敢贸然集中全国之力,调拨来关中这边抵御诸葛老大,始终还要保留不少机动力量,以备荆州若然有失,能立时收复失地,至不济也能及时再荆州后方布置一道防线,不让东吴大军长驱直入。
也就是说,就算东吴的军队毫无作战的打算,但只要响应诸葛老大的北伐出兵,就已经起到了诸葛老大预想中的作用了,因为一旦东吴起兵,荆州方面及荆州后方的魏军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御准备的话,东吴的军队就随时可能将佯攻变为真打的了。
这个就等于后世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一旦其中一方稍有军事调动,另一方没有及时作出适当反应的话,战争随时就会一触即发,而没有做出及时反应的一方就肯定会大大吃亏的了。
而这就是美国开始军备竞争之后,苏联不得不跟进,最后被美国拖得精疲力尽、经济崩溃了,不过这就是阳谋了,作为一个国家,苏联怎么敢冒险不跟进美国的高科技军备研究呢,这可是一下不慎就会引来灭国之祸的啊。
所以后来的兔国就充分吸收了这个经验,不争霸不称霸,韬光养晦,能战而不言战,科技要发展,但是不急于一朝一夕,用了三十年时间,最终成为了世界第二强。
诸葛老大这么聪明的人,其实也完全没有东吴会歇尽全力与大汉合击曹魏的幻想,他要的就只是东吴的一个态度,答应起兵响应就好,就算只是派出数千兵马也足够了,毕竟东吴可是有前科的,出兵数千谁知道是不是诈术来的,其实暗地已经尽起大军呢。
就犹如孙子在《孙子兵法》里面述说的一样“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两国相争,自然是倾尽全力,万分小心,准备只会充分更充分,哪里敢粗心大意,只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事呢,当然是好像围棋对弈一样,下一步想十步、百步,尽己所能,可以想多远就想多远了。
总之现在诸葛老大的意思就是,首次北伐虽然是趁曹魏不备,而大汉这边却是暗地准备多年才发动北伐,但是北伐成功,也缺不了东吴那边的佯攻。
我对诸葛老大的这个论点当然深表赞同,于是连连点头,然后诸葛老大的说出了一个难题,那就是诸葛老大希望下次北伐可以继续争取到东吴那边响应,因此诸葛老大已经与刘禅陛下商量好,等到长安城这边整顿完毕,大汉就会向东吴那边发送国书,并派出使节沟通一下。
按照诸葛老大的估计,大概再过三个月,刘禅陛下的宫眷及众位臣工的家眷都会来到长安这边,届时刘禅陛下宫室完备,自然就可对外公告,大汉正式迁都至长安了。
但是诸葛老大预料,现今大汉收复雍凉二州,用益、雍、凉三州之地,已经初具了当年汉高祖刘邦混一天下之势,而东吴那边一无所获,恐怕就算东吴收到大汉国书并经过使节沟通,也不会轻易答允与大汉两面夹击曹魏的要求。
我仔细回想了历史上的东吴,觉得诸葛老大的这个估计真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历史上的东吴,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可谓是首鼠两端,跟“朝秦暮楚”的郑国差不多了,偏又没有郑国的那种弱国自知,一直当自己是一个强国,反倒跟《银河英雄传说》里面的那个费沙自治领有的一拼。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东吴的生存之道
历史上的郑国是“朝秦暮楚”,秦国和楚国哪边势大、哪边军队接近郑国,郑国就会立刻向哪国投诚,这是春秋战国中弱国生存之道。
而东吴则是反其道行之,奉行的是“助强扶弱”之策,就是曹魏和蜀汉哪边势大,就帮助另外势弱的一方,共同对抗势大的一方。
就如当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谓兵锋正盛,大有直捣黄龙之势,逼得曹魏群臣竟将迁都之议拿到曹操面前讨论,最后还是司马懿和蒋济分析,蜀汉和东吴貌合神离,只要允诺让东吴全取荆州,东吴自然会有所动作,则蜀汉之兵自退。
曹操采纳了司马懿和蒋济的提议,暗通东吴,之后就有了吕蒙“白衣渡江”之计,以兵船伪装成商船,骗过关羽在长江防线上设置的烽火台,先下公安,再用公安降将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尽得关羽麾下士卒留在江陵中的家眷。
然后发布江陵已陷,蜀军已无退路之消息,有此导致关羽麾下士卒尽皆士气大跌,魏军趁机大败关羽大军,关羽无奈,只能退守麦城。
其后东吴大军包围麦城,欲劝降关羽,关羽被重重围困,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只得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领着关平等人逃走,可惜东吴方面早有所料,早有朱然、潘璋领各自所部把守各大小通道。
而最后关羽等人就被潘璋部下马忠擒获,关羽及其子关平誓不投降,俱被孙权处死,吕蒙自此一战功成,成为“东吴四大都督”之一。
东吴看到蜀汉势大,关羽大有领一州之军就打破曹魏的可能,就立刻拉关羽的后腿,不然若关羽兵逼许都,那么刘备这边再领兵东取雍凉二州就容易得多,甚至直接攻下洛阳所在司隶地方也是极有可能的。
等到后来刘备夷陵大败,蜀汉岌岌可危,曹魏一方独大,东吴就与蜀汉再次结盟,一起共抗曹魏,之后诸葛老大屡次北伐曹魏,东吴都会多多少少给予协助,还有几次是起兵响应的。
东吴的这些操作,在后世《银河英雄传说》里面对费沙自治领的描述中就说得很明白,这是夹在两个强国之间,一个有一定份量可以左右局势,但又没有能力凭自己力量决定局势的国家的生存之道。
不过东吴除了这些正常的操作外,还有不少谜之操作,譬如矢志不渝地由孙权领军攻打曹魏重镇合肥,这就等于费沙自治领组织大军攻打伊谢尔伦要塞一样,实在是令人不解。
而最奇葩的就是,每当孙权知道曹魏方面有援军到来,就自然会从合肥退军,灰溜溜地返回建业,由此就知道,孙权完全没有信心单凭东吴自己的力量对付曹军,但却要屡次领军攻打曹魏必救的重镇合肥,真是谜了。
在这些攻打合肥的战斗中,孙权还打出了自己“孙十万”的称号,另外还帮张辽刷出了“威震逍遥津”的成就,令张辽成为了曹魏诸多将领中唯一一个成为“武庙七十二将”的。
所以按照历史上东吴那种奇葩属性,还真的有可能不管诸葛老大与刘禅陛下递过去的橄榄枝,而做出向曹魏靠拢,反过来扯大汉后腿的事。
不过其实东吴若要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皆因这就是东吴的生存之道,除非我们能够想到办法打消东吴的这个顾虑,不然就算诸葛老大亲自出使东吴,也估计是无功而回的。
想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台湾了,据说这个时期的东吴,已经发现了台湾岛,并将其称为夷州。
第一百七十二章 退路
不过以现时的技术和人口,开发台湾估计难度甚大,毕竟还需跨越后世有名的那个“台海海峡”,而且东吴国内的土地还没完全开发完毕,要东吴抛下自己手上的土地,再去开发一片新的土地,绝对是不现实的。
而我的想法,并不是鼓励东吴去开发台湾,而是打算以大汉和东吴合作共伐曹魏为前提假设,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成功讨灭曹魏,大汉和东吴平分天下,各据险要以待天时。
对东吴来说,最坏的情况就是大汉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高歌猛进,天下景从,全取曹魏之地,将东吴依然压制在东南一隅之地。
而这个情况就是东吴方面最顾虑的,如此一来,东吴只会重复历史上各个各据南方的政权情况,慢慢被北方政权消耗一空,最后就只剩下被消灭的下场。
这是由于古代北方农业相对比南方发达,所以粮食产量和储备,北方都比南方优胜,这情况要直到经历了五胡乱华、蒙元灭宋等外族大肆残杀汉族,逼得汉族大举迁徙至南方各地后才逐渐改变,到了取代元朝成为新的汉族政权的明朝时候,南方的经济、农业、人口等才慢慢超越北方,这才有了朱元璋以南征北、洪秀全占据南方糜烂全国、孙中山建立南方政府北伐成功等情况的发生。
到了那时,估计东吴肯定会与曹魏联手,一起对抗大汉,拖延大汉一统天下的步伐,而后世众多小说假设的那种曹魏将青徐二州交予东吴以分蜀汉之兵的情节,也应该有相当大的可能发生,毕竟让大汉取得中原,东吴败亡基本就是板上钉钉了,而以东吴内部豪族林立的情形,东吴之主只能算是一名董事长,对手下如股东一样的豪族并无绝对控制力,一旦东吴败势明显,这些豪族出卖自己在东吴的股份,投身别国基本是肯定的了。
因此就算东吴明知道接收青徐二州是曹魏的移祸之计,也肯定会按照曹魏的设想去接收青徐二州的,因为国家和人其实一样,求存是基本需要,就算明知道这是饮鸩止渴,但为了多生存一天一时,也依然会将这杯穿肠之毒喝下去的。
而我的设想,就是为了避免东吴孤注一掷,导致大汉平定天下之路横生枝节,故此要留一条好的退路给东吴那边,让东吴之主孙权知道就算形势变成最坏的情况,他也并不会成为亡国之君。
而台湾虽然还算是一条退路,但不是一条好的退路,是绝对无法说服孙权的,因为现时的台湾,并不是后世的那个台湾,没有一个强大得外援制约中原大陆的力量,台湾光靠自己,能稳守一代人,就是大概三十到五十年就已经是了不起了。
以孙权这种政治比军事厉害得多的君主,区区的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安稳,肯定是不在他的考虑中的,不说二三百年,起码也要谋划到一百年的安稳,孙权这种人才会被说动。
故此在我的设想中,台湾虽然也是东吴的退路,不过这只是一个跳板而已,我为东吴设定的最终退路却是菲律宾。
记得后世看过的一些资料,台湾到菲律宾并不算远,大概就三百公里左右,而帆船的话,平均时速大概为十五公里,一天怎么也能航行十个八个小时,那样的话,两三日就能从台湾到达菲律宾了。
就算这个时代的技术稍有不及,估计五日,最多不超过十日就怎么也能到达了,而以东吴在这个现代领先的航海和造船技术,只要向东吴方面透露这个消息,他们自然就能派出船只寻到菲律宾的,再花点时间,摸清楚台湾到菲律宾的一干航线及水文情况,应该并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