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好国舅TXT下载明末好国舅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末好国舅全文阅读

作者:泉释一切     明末好国舅txt下载     明末好国舅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406、御极二十六年,未见忠直如此人者。

    其实,丁应泰如此对待朝鲜,除了为了报复,也是为了反驳朝鲜,让他们帮不了杨镐求情。

    况且,丁应泰弹劾朝鲜的奏疏,除了弹劾朝鲜君臣,让他们自顾不暇以外,其实也是在弹劾支持杨镐的参加援朝之役的大明文武。

    因为丁应泰的奏疏说得明白,朝鲜与杨镐结合,欺骗皇帝朝廷,这明显戳中了当时在朝的万历帝的逆鳞。

    毕竟,杨镐因为“再造之恩”,在朝鲜威望很重,手里也有一批私交不浅的援朝精兵悍将,而且他又和次辅张位联络密切,种种方面,都让杨镐逐渐变成万历帝猜疑的对象了。

    虽然万历帝并非嫉贤妒能的皇帝,但少年时期张居正和戚继光的内外合作,却是成了他的心病。

    现在,张位在内,杨镐在外,封疆大吏和宰辅的关系很近,这自然不是皇帝可以容忍的,首辅赵志皋正是看中这一点,才会在重新主事时,让他的门生丁应泰去朝鲜弹劾杨镐的。

    因此,有了丁应泰的弹劾,万历皇帝自然抓住机会,要把杨镐和张位这一派的让他心中不安的人撤职,以求安定了,哪怕是他知道杨镐的能力,以及阵前换帅不妥。

    好在,邢的能力也不俗,再加上明军援朝的多为精锐,再有丰臣秀吉于死于日本京都伏见城,日军无心恋战,这才没让援朝之役出现大乱子。

    不过,杨镐撤职之事,也就此成了定论,即使有着朝鲜的陈情疏,以及不少参加援朝之役的文武求情,但万历皇帝完全按照丁应泰所奏,下旨处置杨镐,并由此牵连张位等人,让得被冷落的首辅赵志皋成功斗倒了权势一日千里的张位。

    这一点,从朝鲜为他们自己上疏三次,万历皇帝对明朝历来重视的朝鲜小蕃的辨诬态度便可看出端倪。

    彼时,因为丁应泰奏疏所提三点,朝鲜不得不一一辩解。

    “一则曰诱倭入犯;一则曰愚弄天朝;一则曰招倭复地;一则曰交通倭贼。或以为结党杨锦朋欺天子;或以为刚愤求援,移祸天朝。”

    首先针对丁应泰所谓“诱倭入犯”之罪,朝鲜疏文着重陈述朝鲜与日本交往之缘由及《海东纪略》一书的来历。

    指出正统年间,申叔舟前往日本,此事当时朝鲜即上报明廷,“至于《海东纪略》则乃是陪臣申救舟的倭人所记其国风俗世系地图,遂因其本稿,附以小邦馆待倭奴事例,作为一册,名为《海东国记》。

    “盖小邦与日本,声迹邈然,只是来则不拒,略为羁糜之计而已。至申叔舟往来之后,稍知其国事迹,因誉出一编以为异国奇闻”,因此,所谓“诱倭入犯”,完全是无稽之谈。

    第二,对于丁应泰所谓是否尊正朔的问题,乃是学习《春秋》之做法。

    “盖此书只因其国所记而添注,故其国偕称年号之下,分注天朝年号,以标日本偕称之某年为天朝建元之几年。如曰嘉吉元年即正统六年云者是也。大书者本记也,分书者添注也。如一即字,其意尤明。《春秋》因鲁史所作,故大书鲁元年,其下分注周平王几年,亦可因此而有疑于尊周之义乎”。

    朝鲜以此,反驳丁应泰不能以《海东纪略》一书的年号表述方式指责朝鲜不尊正朔。

    第三,对于所谓称祖称宗之事,朝鲜更称丁应泰这是“无知妄作之罪’。

    “自三国以来,礼义名号慕仿中朝,多有侔拟。至我先臣康献王凡有干犯者,一切厘正,以至微细节目,亦未尝不谨,以为上下截然之分。传之子孙,守如金石。而独其称号,则自新罗、高丽,有此谬误。盖以臣民袭旧承讹,猥加尊称,相沿而不知改此实无知妄作之罪”。

    因为朝鲜国王称祖称宗,乃是圈新罗以来,所沿袭的做法,并不是朝鲜朝才有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无知妄作”之罪。

    朝鲜辩诬使对丁应泰的弹劾奏疏针锋相对,一一驳斥,并且对丁应泰之意图,大加质疑因为“督抚、按镇,殆尽一网,东征将士之专意主战者,皆被诋斥,且惧在事之幸完,务坏诸人之成绩”,实乃大谬不然也。

    对于丁应泰的驳斥,朝鲜分三次遣派辩诬使去明朝上疏,然而前两次,都在万历皇帝和明廷讨论事情是否属实,而不见结果。

    直到第三次,朝鲜终于获得明廷兵部等九卿讨论所谓朝鲜国王“诱倭入犯”之事,无人认同此说。

    最后明廷才得出结论:“朝鲜世笃忠贞,无替德通倭之理,疏极悲惋有局高厚之情。载赖我皇上坚彼百年不二之心,免行一时无端之勘。”

    这意思便是明廷认同丁应泰所奏弹劾朝鲜一事,并不真实,明廷终于为朝鲜国王昭雪,并且在日军大敌当前、理应团结一心共同杀敌的形势下,挽回了因为丁应泰弹劾,双方紧张的宗蒲关系。

    只是,虽然朝鲜罪名得雪,然而此时杨镐却早已撤职,他背后的张位也被罢相,而杨镐在朝鲜的亲信将领,也被明廷下旨处罚。

    这已经达到了万历皇帝打压张位、杨镐一派的目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万历皇帝不支持主战派,他只是对掌握重兵的杨镐和内阁权势大的张位,私下之间联系深,并且相互包庇勾结,非常在意。

    而这一点,从当时万历皇帝为了核查朝鲜事情,竟然派了有名的无耻之人徐观澜去核查朝鲜之事。

    徐观澜,字道本,善写楷书,作为言官,在名声上,以敢说真话著称,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对他有利,他才会讲真话,无利便颠倒是非,就这样,也混成了著名直臣。

    而徐观澜去朝鲜查明事情真相,明显是接受了一定授意的,其查勘东征事宜五请,然后便奏四路丧败之状,万历皇帝得了信,立马下旨,“旨下部,斩马呈文、郝三聘以徇,一元等各带罪立功”。

    并且,万历皇帝还赞赏丁应泰和徐观澜说:“御极二十六年,未见忠直如此人者。”

    同时,万历皇帝还将丁应泰的名字写在御用屏风上,以此告知明廷他对丁应泰的态度。

    这些动作,自然极大的震慑了明廷中为张位、杨镐求情的人,让他们不敢妄动,拖延了朝鲜雪冤求情之事,也让万历皇帝能快马斩乱麻的罢免张位,撤杨镐之职,同时打击杨镐在军中形成的山头势力,不至于撤了杨镐的职,让明军在朝鲜出现内讧的乱子。

407、邓子龙与徐观澜

    说徐观澜此人,是个名不副实的“直臣”,那也是有原因的。

    徐观澜名不副实,最出名的便是他差点害得名将邓子龙,尸骨流落朝鲜,连归葬的钱也没有。

    邓子龙,江西南昌丰城人,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他是大明有名的脾气硬的将领,武举出身,“貌魁梧,骁捷绝伦”。

    从军入伍以来,邓子龙先于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后又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的农民起义军。

    到了万历年间,邓子龙又平定了金道侣起义和五开卫兵变,并于万历十一年于攀枝花痛击缅甸军队,升任副总兵,后因偏袒军卒导致军卒叛变,而被夺职。

    后来因为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万历二十六年,邓子龙复职,率领浙江水军参加万历朝鲜战争。

    令人心酸的是,这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由于一生清廉,上任时竟连路费都拿不出来,只能四处借债,承诺打赢后领了赏再还。

    到达朝鲜后,邓子龙立刻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战斗,还清楚绘制出朝鲜海岸线的精确海图,主动训练朝鲜水兵,到了万历二十五年四月,中朝联合舰队迎来了抗倭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战:露梁海大战。

    邓子龙虽已年过七十,但豪情大发,领二百人向日军冲锋,奋勇杀敌,然而混战中,一只朝鲜船将火器误投到了邓子龙的船中引起大火,日军趁机反扑,邓子龙傲然站立在船头,毫不退缩。

    倭寇们急红了眼,对他发出一轮火枪齐射,邓子龙全身中弹多处,终于虎吼一声,轰然倒下。

    明军的愤怒像烈火般爆发,终于有一支明军顽强登上船头,但英雄的头颅,已经被凶残的倭寇割走,只有遗体躺在血泊之中。

    最终,邓子龙这位勇猛忠诚的将军,在异国的战场上,悲壮殉难。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邓子龙死后,却又因为徐观澜的嫉妒邓子龙书法写得好,便招呼言官,玩命弹劾邓子龙。

    文人无耻起来,黑起一个人来,笔杆子也能杀人。

    本来,在明朝,武将便是文官看不起的,而像邓子龙这样有脾气的将军,他们更讨厌。

    而且,别看邓子龙战功卓著,就以为他是个大老粗武将,实际上,邓子龙可是个能文能武的人。

    其善书法、好吟咏,著有《风水说》、《阵法直指》和《横戈集》等,甚至于邓子龙还自题“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在书房匾额上,足可见邓子龙的文武双全。

    而身为兵科给事中的徐观澜,看邓子龙不顺眼,据很多朝鲜文臣的笔记记载,就是因为徐观澜常以书法自诩,而在他看到邓子龙书法写得比他好后,于是就心生妒忌,一直玩命黑邓子龙。

    所以,不管邓子龙如何浴血奋战,徐观澜总是抹黑造谣,明明邓子龙出征穷得路费都要借,还造谣他吃空饷;明明邓子龙杀敌,身先士卒,却说他畏敌不前。

    甚至于,在邓子龙死后,徐观澜竟然写奏折往北京告黑状,说邓子龙“漫尔逗留”,要求朝廷追加处罚。

    而邓子龙一生清贫,出征路费都是四处借债来的,死时军帐之中,也只有几件粗布衣服和散碎银子,再没有其它的贵重物品。

    可是,随着徐观澜带人弹劾,要求朝廷对殉国的邓子龙追加处罚,一些债主听说朝廷要对邓子龙追责,不惧邓子龙的官职,竟然追债追到了朝鲜,把他军帐里仅剩的几十两银子也拿走了,以致邓子龙的尸骸停在朝鲜,连归葬回乡的钱都没有。

    徐观澜等人的做法,使得正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朝鲜前线的浙军将士们,义愤填膺,他们对邓子龙的遗物进行了整理,让邓子龙的家仆旺八写成《家人旺八续报》,里面对邓子龙的遗物进行了详细登记,但邓子龙留下的其实不过就是粗布衣服之类,最值钱的就是一条金镶犀带。

    后经邓子龙的长官陈等战友帮忙,这份《家人旺八续报》终于送到京城,在总督邢等人的据理力争下,终于驳斥了徐观澜等人的抹黑,还了邓子龙清白,万历皇帝追认邓子龙为正二品都督佥事。

    其中,对邓子龙最感激涕零的,当属朝鲜军民,朝鲜国王宣祖李说:“邓总兵以小邦之事,万里间关,力战海上,不幸殒命,不胜悲痛。”

    邓子龙遗体归国时,李还身穿孝服,亲自主持了归葬仪式,并且还在朝鲜为他立庙纪念。

    到了朝鲜正祖李在位时,更是亲写祭文,将邓子龙的牌位迎入朝鲜康津诞报庙,享受世代香火祭奠。

    徐观澜身为言官,如此人品,万历帝自然不会不知,可是,他竟然让徐观澜调查杨镐所率援朝军的战绩,明显本身就有深意。

    况且,彼时,徐观澜和丁应泰关系不错,否则徐观澜也不会向着丁应泰,可想而知,连调查情况的人,都和弹劾杨镐的丁应泰关系好,杨镐撤职之事,如何还有缓和余地?

    当然,别看徐观澜和丁应泰那时关系好,可他们都是无耻之人,关系其实也不牢靠,后来两人闹翻,丁应泰诬陷徐观澜,差点害死徐观澜,并且连累徐观澜的亲家张养蒙罢职,只能说,无耻之人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随着万历皇帝坚定的支持,丁应泰弹劾杨镐成功,杨镐撤职,受此影响,次辅张位罢免,杨镐在朝鲜的亲近兵将皆受惩罚,万历皇帝才一改之前对丁应泰的支持态度,在朝鲜辩诬使第三次到来后,平反他们的冤屈,然而,此时朝鲜也无法再为杨镐求情了,让他继续指挥中朝联军,对抗日军了,因为杨镐已经被罢免了。

    当然,万历皇帝对杨镐的不满,也只是忌惮他和内阁辅臣关系太密切而已,对于杨镐的才能,万历皇帝是肯定的,否则,真要应了丁应泰讳败为胜的罪名,杨镐就绝对不仅仅是被罢免这么简单了。

    毕竟,讳败为胜,已经是欺君的罪名了,若是属实,杨镐仅仅是被罢免,那都是轻的了。

    而正是因为万历皇帝知道事情内幕,也不想过分政治杨镐,这才只是将杨镐撤职而已。

    等到张位罢免,杨镐的冤屈也被朝鲜上疏洗清丁应泰所弹劾的罪名后,赋闲在家的杨镐,自然得以起复。

408、东林治史有深意

    后世中国史料中,对杨镐记载为何全面与杨镐不同,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身为非东林党的杨镐在萨尔浒之战败了,使得后来写明清官方史书的东林党人,可以将责任推卸。

    不过,萨尔浒之战可以推托,但杨镐在朝鲜的战绩却不可推托,而正好丁应泰的奏疏把杨镐黑了完全,所以东林党便干脆用春秋笔法,对于杨镐的功绩忽略削弱,甚至于转嫁到他人身上,而对于杨镐的劣迹,则全然照抄沿用丁应泰的奏疏。

    同时,那些东林党人对朝鲜的辩诬视而不见,更不提万历皇帝事后起复杨镐的主要原因,毕竟,万历皇帝在他们就是个不上朝的昏君,是明朝亡国的始作俑者,要是给他在史书上留一个不问青红皂白,就起复一个讳败为胜、总打败仗呢将领的话,那岂不是更能证明万历皇帝是一个大大的昏君吗?

    如此一举两得之事,东林党自然要卖力写史书了,就这样,后世中朝史料里,关于杨镐的记载,完全两个人,从名将到无能者,就是这么简单的写入历史,并为后世所记。

    当然,丁应泰乃是浙党领袖赵志皋的门生,东林党却愿意在此事上,为丁应泰洗白,除了因为政见原因,剩下的也就是因为东林党的前后两位大佬郭正域和钱谦益对丁应泰的照顾。

    说起郭正域,他可是东林党的老前辈,虽然名声上不如李三才、顾宪成等成立者大,但东林党能有后来的权势基础,却是离不开他的。

    郭正域,字美命,江夏人,万历十一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与修撰唐文献同为皇长子讲官。

    当时的皇长子自然便是一直被万历皇帝压着,不封太子的泰昌皇帝,换而言之,郭正域便是泰昌皇帝的老师,是泰昌皇帝受冷落时,一直在他身边的亲信之人。

    那时,在叶向高还没入阁前,东林党能够维系和泰昌皇帝联系的,就是郭正域。

    没有郭正域当时联络朝外东林党人,对泰昌皇帝的支持,绝不会有东林党的后来,所以,其人在早期东林党地位其实很重,只不过死得早,否则说不得还能入阁,甚至做内阁首辅了。

    而丁应泰与郭正域交好,再加上当时东林党势力还没有到和浙党对立的地步,所以他们才会沿用丁应泰的奏疏,而不敌视。

    至于之后,东林党和浙党对立,恩师是浙党大佬的丁应泰的言论,之所以还会被沿用,那却是之后,另一位东林党大佬钱谦益的帮助了。

    自始至终,东林党都不愿意打仗,他们想要的是一个稳定的供他们肆意享受权利的大明,而不是连连打仗,局势失去他们控制的大明,正好自万历三大征后,大明国库枯竭,正好符合他们休养生息,谋求稳定的策略,因此,在明廷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东林党后来掌权,一直都是主和派,打着招安为主,剿灭为次的策略,无论是面对建奴,还是流贼,都是如此,所以对于当时援朝之时的主和派,东林党一直是抱之同情的。

    这一点,从当时为了主和,刻意欺瞒明廷的沈惟敬身上便可看出,因为钱谦益在他后来所做的《东征二士录》与萧应宫的墓志铭中,均表达过对沈惟敬的同情。

    《东征二士录》是钱谦益为冯仲缨与金相所做的传。

    此二人在壬辰战争期间曾经受命于宋应昌与加藤清正谈判,在碧蹄之战后回到明朝。

    冯仲缨最后在北京读书卖药终老,而金相则在叙功时遭到官员勒索,不得奖赏,最后终老于北京。

    钱谦益在表达对此二人的同情时,又谴责了明军在朝鲜战场作战不力。在谈到沈惟敬议和时,钱谦益则说:“事垂成而败,石司马与惟敬皆论死。”

    字里行间,钱谦益都流露出对议和失败的遗憾。

    而在萧应宫的墓志铭中,钱谦益更直接表达了对沈惟敬的同情与赞同,大有沈惟敬之死为枉死之感。

    钱谦益不仅同情沈惟敬,更认为沈惟敬对于结束战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钱谦益看来,沈惟敬之死,是因为其议和作用太大,主战诸将怕功劳被抢去,于是构陷沈惟敬,望其速死以邀功,掩盖自己作战不力的事实。

    钱谦益对于沈惟敬多有溢美之辞,而且这种赞扬与同情,都是建立在虚假史料上面的。

    在《东征二士录》中,钱谦益对平壤大捷的记载,多有不实之语,认为李如松攻下只是一座空城。

    而在萧应宫的墓志铭,钱谦益则夸大了沈惟敬手书的作用,忽略了稷山大捷,可实际上,解汉城之围的,不是沈惟敬的手书,而是杨镐的稷山大捷。

    当然,真实历史上,投降螨清钱谦益的人品节操,就有污点,即使他后来翻然悔悟,四处奔走抗清,干的最好的就是帮助他的弟子郑成功攻南都,可惜,因为郑成功的自大,功败垂成。

    而在当时,人们因为钱谦益投降而编的“水太凉”和“头皮痒”的段子,事实上这两段话,钱谦益都没说过,不过是同时期的人见当时身为江南文宗的钱谦益投降,而刻意编段子,讥讽他投降的污点而已。

    说起来,钱谦益本身也治史,但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又如此不严谨呢?

    这除了和明朝的党争有关,也和东林党投降螨清之后,刻意洗白有关。

    东林党投降螨清,自然不会把明朝灭亡推给自身,只能推给明朝的腐败,而东林党最恨的万历皇帝,恰好又不怎么爱上朝,在任时连连征战,搞空国库,自然成了他们推卸的主要点。

    而既然推卸责任,那作为三大征对东亚局势影响最深远的援朝之役,当然更要抹黑,即使后来有些悔悟的钱谦益,为了螨清统治不可改后的百年名声,也自然沿用这一东林党治史方针。

    丁应泰的奏疏,全面否定明廷主战派以及援朝之役的战果,自然被东林党治史的人争相沿用。

    在《东征二士录》与萧应宫的墓志铭中,钱谦益都提到了一个人,丁应泰之子。

    钱谦益曾经与东征二士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有关朝鲜战场的史料,钱谦益多得自二人。

    对于东征二士的话,钱谦益表示其二人所述“与世所记录绝异”,而当钱谦益见到丁应泰之子时,丁应泰之子向钱谦益出示其父丁应泰手书,钱谦益以丁应泰手书与东征二士所说“若合符节”,从而似乎掌握了全面史料治史。

    然而,对于彼时朝鲜流传的史料,从钱谦益之下,所有投降螨清的文人,似乎都视而不见,其中,以螨清官方治史的东林党最甚。

409、无奈的结局

    杨镐同意和李进忠合作,张的火器研究也完成了。

    建奴不满被明朝围攻,调集了部分主力,试探强袭辽东,却被反应及时的熊廷弼击退。

    朝鲜的王化贞却因为李珲的不配合,导致两方彻底分裂。

    东林党对王化贞下了重注,最终却因为李珲而调动不了朝鲜军队,使得朝鲜成了烂摊子,东林党通过海运给朝鲜运输的不少后勤,完全得不到发挥,让他们恨死李珲了。

    这不仅令得辽东物资不够的军队不满,也让朝堂中立派和非东林党不满。

    在辽东吃了亏的建奴,为了扩张,转头便不顾和李珲的合作,强攻朝鲜,把临时接替指挥的王化贞军队,打得一溃千里。

    幸好熊廷弼在辽东派兵作势攻建奴腹地,逼得努尔哈赤撤军,只在朝鲜掳掠一番,扬长而去。

    在后世朝鲜历史上,史称“辛酉胡乱”。

    消息传到明廷,天启震怒,在敌视东林党的情况下,经李进忠建议,动了放杨镐出狱,让杨镐戴罪立功的心思。

    为此,东林党自然不愿意,不断上疏反对,然而这时候,在张建议下,掌握了南京铸币真相的李进忠,派手下投靠的言官上书弹劾东林党,使得东林党阵脚大乱,自顾不暇,最终在和李进忠暗地里做交易,不在纠缠杨镐之事。

    而杨镐再当了朝鲜经略,李珲虽然尊重朝鲜,但依旧不愿意出兵,引得杨镐和明廷不满。

    这时候,朝鲜绫阳君李发动宫廷政变,朝鲜史称“仁祖反正”,李珲被捕,然后以仁穆大妃的名义废黜其王位,流放江华岛,贬回光海君,同时,李上表明廷,请求册封。

    与真实历史不同,明廷之中,再无人同情李珲,认为朝鲜以下犯上,废王位不对。

    本来最为反对朝鲜废王位的东林党里,一直尊礼的他们因为恨李珲当时不调兵支持王化贞,而让他们被动,所以不同情李珲。

    朱由校因为李有明确对付建奴意向,也没反对,而明朝其他党派,虽然有人认为臣废君不对,但在张和李进忠的同意大势面前,也改变不了明廷决策。

    在杨镐主持下,朝鲜易君,同时李尽托朝鲜军权给杨镐,让杨镐练兵备战,同时,李为了维护王位,也在朝鲜不断打击李珲时猖獗的忠心李珲,亲建奴的势力,基本把努尔哈赤通过放朝鲜降兵,所赢得的朝鲜支持势力给清除。

    建奴被熊廷弼和杨镐两面夹击很不好受,却也因为兵力少的缘故,不敢决战,只能等待时机。

    张研制出简易版燧发枪后,便在天启主持下,以御马监扩军的名义,监造新式军队,有李进忠的支持,招募良家子,由张可大按照戚继光的练兵方式训练,同时,把秦良玉的川兵,吸纳为火器兵的保护兵种,进展顺利。

    与此同时,张接受徐光启等人意见,研发火炮。

    之后,闻香教在山东扰乱,天启发兵围剿,张为了练兵,便向朱由校请命,在火器面前,这场后来震动天启朝的叛乱被很快解决。

    不过,还是带来了明朝一定的损失,努尔哈赤见到这机会,明白明廷要剿灭叛乱,对于边塞一定不能全力支持,加上建奴不扩张,只能等死,便又起兵,留部分兵力防御战力弱的杨镐所部朝鲜军,而后尽起大军攻熊廷弼。

    消息传来京师,明廷震动,急忙抽兵准备援辽,张也被第一时间抽调援辽。

    路上,张遇到了一个叫毛文龙的人,想到真实历史上,毛文龙起家之战,张便带着毛文龙,在努尔哈赤尽起兵马和熊廷弼满分胜负时,偷入其后方,克皮岛,杀向沈阳、辽阳,以及建州。

    一路之上,为了保证机动性,尽起三光之策,直接把留守的建奴,杀得差点灭族。

    而后,张和熊廷弼、杨镐一起,前后夹击,彻底把建奴消灭,奴酋努尔哈赤授首,而活着的努尔哈赤近亲,都被张之后带回北京献俘,祭天,只有有少部分建奴,连妻子孩子都顾不上,继续逃入深山老林,做通古斯野人去了。

    战后,论功行赏,张封侯,而李进忠因为帮助张扩军,甚至还把魏家子侄送上战场,为朱由校喜爱,从而让其恢复本姓,并且赐名忠贤,正式成为了后来的九千岁魏忠贤了。

    与此同时,张嫣怀孕,在张的守护下,顺利诞下太子。

    在此期间,东林党为了夺权,不愿意他们因为魏忠贤崛起而衰弱,如历史一样,弹劾魏忠贤。

    张让魏忠贤利用南京铸币案,掀起大案,魏忠贤虽然和东林党有交易,不拿南京铸币案说事,但涉及你死我活的党争,又如何讲信用,东林党弹劾他,魏忠贤自然反击。

    铸币大案一出,天下震动,有着前世经验的张,知道必须把南直隶的东林党老巢捣了,才能灭了东林党,让其不振,当下就让魏忠贤派人随他捣乱江南。

    随着张烧了东林书院,派人在东林党人的书里,寻找反动语言,如同螨清那样,大兴文字狱,这才让东林消停。

    在秦淮河上,张认识了秦淮八艳,而且收了几个作小。

    与此同时,南海有海盗来袭,深知海权重要的张,擅作主张,剿灭海盗,同时派人联系郑芝龙,按照历史招安,暗地里却是分化拉拢海盗势力,将这些在东亚海上让西方都头痛的海盗,收为己用。

    因为有功,朱由校知道张和薛昭蕴有缘,为了拉拢老牌武勋,让他们不忌惮东林,便给二人赐婚,带有拉拢之意。

    同时,赐张表字为廷玉,与其名“”字相衬,只不过,张听到这表字,怎么看怎么不对,似乎和螨清跪舔第一人重合了,然而天启之命,不得不领,张只能用这个表字了。

    而后,张便开始他的进一步改革,并且写成了奏疏,其中特别是海权,大明在天启和其子两任皇帝的励精图治下,走向了称霸世界之路……

    没错,是个烂尾的结局。

    然而,没办法,不敢写历史了。

    本来就扑,结果还保不住书,不如了断。

    说起来,这个月担惊受怕了好久,想一直拖着,等风头过了再更新。

    不过,今天不得不来这一刀了。

    前两天点娘被点名,就被屏蔽了几章,白天上午书搜不到,等到下午搜到了,虽然在起点检索里,没被封书,但迎来的却是连续几十章的屏蔽,少了十万字,而且还不能保证安全。

    上次悬疑灵异被封频道,心里就有数了,这次点名,历史也少了三千多本书,看着不少畅销书消失,怕极了。

    新书……还在考虑,不过,暂时不敢写历史了,怕了。

    看过上本书的朋友明白,这次不是我的本意,实在是写不了了,封的十万字,我都不知道怎么修改了,都不知道什么审核标准。

    扑街,我不怕,怕的是已经扑街了,却让我连骨头都剩不了,这年头,杀人放火都比写小说判得轻……

    感谢一直支持我的朋友,这次,让你们失望了,你们会愤怒,可我也很无奈……一百万字的书,一下子成了八十八万,还在不断减少,每写一章都是打击……

勋贵殉国 月票

    公爵:

    太祖始封:魏国公(始封徐达,军功封爵)徐文爵(南京降清)

    成祖始封:定国公(始封徐增寿,徐达次子,暗附燕王,为建文所杀。成祖追封定国公,子孙世袭)徐允祯(投降顺朝,被杀)

    成国公(始封朱能,靖难军功封爵)朱纯臣(投降顺朝,被杀)

    黔国公(始封沐晟,沐英次子,袭父爵西平侯,以征安南功,进黔国公爵,世袭)沐天波(随南明永历帝逃入缅甸,死于咒水之难)

    英国公(始封张辅。父张玉,从燕王靖难,战死。赠荣国公,洪熙朝加河间王。辅以靖难军功,初封信安伯,进封新城侯,后以安南功封英国公,世袭。土木之役战死。)张世泽(顺入北京,拷掠而死)

    侯爵:

    太祖始封:武定侯(始封郭英,军功封爵)郭培民(顺入北京,被杀)

    成祖始封:泰宁侯(始封陈珪,靖难军功封爵)陈延祚

    镇远侯(始封顾成,靖难军功封爵)顾肇迹(顺入北京,被杀)

    西宁侯(始封宋晟,常镇甘肃,以征西功封爵)宋裕德(顺入北京,被杀)

    阳武侯(始封薛禄,靖难军功封爵)薛濂(为人多不法,顺入北京,拷掠最酷而死,闻者称快)

    永康侯(始封徐忠,靖难军功封爵)徐锡登(顺入北京,被杀)

    安远侯(始封柳升,以安南功封爵)柳祚昌(南都降清)

    武安侯(始封郑亨,靖难军功封爵)郑之俊(顺入北京,被杀)

    丰城侯(始封李彬,靖难军功封爵)李开先(顺入北京,被杀)

    宁阳侯(始封陈懋。父亨,从燕王靖难,创甚而卒。懋以靖难军功及父亨归附功,封宁阳伯世爵。洪熙进世侯)陈光裕

    隆平侯(始封张信,初世伯,靖难军功封爵。洪熙,予世侯券)张拱日(南都降清)

    仁宗始封:恭顺侯(始封吴允诚,蒙古人,北征军功封爵,初为伯爵。子克忠,洪熙进世侯)吴惟英(卒于明亡前夕,其子袭爵未及,明亡。顺入北京,其叔勋卫汝征偕妻女投缳死)

    宣宗始封:定西侯(始封蒋贵,自卒伍至为大将,身经五十余战。初封伯爵,正统时,以平麓川功,进封世侯)蒋秉忠(顺入北京,拷掠夹死)

    英宗始封:抚宁侯(始封朱谦,军功封爵,为抚宁伯,卒,追封侯爵。子朱永,因功封世袭保国公,子朱晖袭公爵,子孙仍世侯。)朱国弼(逃至南都,进保国公,降清)

    怀宁侯(始封孙镗,蒙古人,初以夺门功,封世伯。平曹钦之乱,以功进世侯)孙维藩(顺入北京,被杀)

    世宗始封:怀远侯(始封常玄振,常遇春后人,以功臣后裔封爵)常延龄(明亡,“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

    临淮侯(始封李性,李文忠后人,以功臣后裔封爵)李弘济(《明季南略》、《小腆纪年》载,临淮侯李祖述,于北京“奉命守门,城陷君亡,偷生南窜。”在南都降清)

    定远侯(始封邓继坤,邓愈后人,以功臣后裔封爵)邓文明(顺入北京,被杀)

    灵璧侯(始封汤绍宗,汤和后人,以功臣后裔封爵)汤国祚(南都降清)

    神宗始封:武清侯(始封李伟,神宗母孝定太后父,外戚封爵)李存善

    熹宗始封:新城侯(始封王升,熹宗母孝和太后弟,外戚封爵)王国兴(顺入北京,自焚而死,或说被杀)

    太康侯(始封张国纪,熹宗懿安皇后父,天启封伯,崇祯进侯,外戚封爵。顺入北京,被杀)

    思宗始封:新乐侯(始封刘效祖,思宗母孝纯太后弟,外戚封爵,初为伯爵,卒,赠侯,予三代诰)刘文炳(顺入北京,阖家死难尽节)

    伯爵:

    太祖始封:诚意伯(始封刘基,以开国功封。孙廌,谪戍爵除。后人刘瑜,嘉靖时以功臣后裔续封诚意伯爵)刘孔昭(南都扶立弘光,坚持抗清,后航海不知所终)

    成祖始封:兴安伯(始封徐祥,靖难军功封爵)徐治安(顺入北京,被杀)

    襄城伯(始封李濬(浚),靖难军功封爵)李国桢(顺入北京,被杀)

    新宁伯(始封谭忠。父谭渊,从燕王靖难,战死。赠崇安侯。忠靖难有功,又以渊故封新宁伯)谭弘业(顺入北京,被杀)

    应城伯(始封孙岩,靖难军功封爵)孙廷勋(顺入北京,被杀)

    忻城伯(始封赵彝,靖难军功封爵)赵之龙(南都守备勋臣,豫王至,率群臣迎降。最为无耻)

    平江伯(始封陈瑄,建文时掌舟师备江,以迎降拥戴功,封伯爵。督漕运三十年,多有建树。洪熙予世券)陈治安

    成山伯(始封王通。父真,从燕王靖难死,追封金乡侯。通以靖难军功及父死事故,封世伯,洪熙予世侯,正统间获罪削爵。子王琮,天顺初复爵成山伯)王道允

    安乡伯(始封张兴,靖难军功封爵)张光灿(顺入北京,被杀)

    遂安伯(始封陈志,靖难军功封爵)陈长衡(顺入北京,被杀)

    彭城伯(始封张麒,宣宗母父,外戚封爵)张光祖(顺入北京,被杀)

    广宁伯(始封刘荣,抗倭军功封爵)刘嗣恩

    武进伯(始封朱荣,以北征功封爵)朱自洪

    成安伯(始封郭亮,以靖难军功封侯爵,世伯爵。子晟袭爵,仁宗特命袭为侯。晟卒无子,弟昂仍袭伯爵)郭祚永(南都降清)

    仁宗始封:保定伯(侯)(始封梁铭,保定伯爵,军功封爵。子梁珤,天顺时,进世侯。《明史·功臣世表》列为伯爵,误)梁天秩(《爝火录》载,顺入北京,保定侯梁世勋被杀。世勋,《明史·功臣世表》载为天秩上辈)

    清平伯(始封吴成,辽东蒙古人,军功封爵,生前进侯,子孙世袭伯爵。《明史·功臣世表》缺注)吴遵周(掌中府都督印,顺入北京,戮以祭旗)

    宣宗始封:崇信伯(始封费瓛,镇守甘肃,军功封爵)费尚檝

    英宗(正统)始封:惠安伯(张升,张麒子,兄袭彭城伯,外戚封爵)张庆臻(顺入北京,阖家自焚尽节)

    靖远伯(始封王骥,以文臣督军讨麓川,军功封爵。景泰间,予世券)王永恩

    代宗始封:南和伯(始封方瑛,镇守贵州,军功封爵)方一元(南都降清,《明季北略》载北京有南和伯方履泰,入顺被杀,《明史·功臣世表》无此人,存疑)

    南宁伯(始封毛胜,蒙古人,以平湖广民乱军功封爵)毛茂龙(《明实录》作“孟龙”)

    英宗(天顺)始封:丰润伯(始封曹义,镇守辽东,军功封爵)曹匡治

    东宁伯(始封焦礼,蒙古人,守边宁远,军功封爵)焦梦熊(南都降清)

    怀柔伯(始封施聚,蒙古人,备御辽东,军功封爵)施兆麟

    武平伯(始封陈友,其先西域人,以镇守湖广军功封爵)陈世恩

    宣城伯(始封卫颖,以夺门功封爵)卫时泰(顺入北京,阖门尽节,无一遗者)

    彰武伯(始封杨信,镇守延绥,军功封爵)杨崇猷(顺入北京,自缢尽节)

    宪宗始封:武靖伯(始封赵辅,讨两广大藤溪,军功封爵)赵邦镇(《崇祯长编》作“邦锐”)

    伏羌伯(始封毛忠,蒙古人,以甘肃边功,世爵)毛承祚(顺入北京,拷掠夹死)

    宁晋伯(始封刘聚,以延绥边功封爵)刘光溥(卒年不详。《小腆纪年》载,南都有宁晋伯刘允极降清)

    世宗始封:新建伯(始封王守仁,著名的那啥,平宁王军功封爵)王先通(顺入北京,戮以祭旗)

    神宗始封:宁远伯(始封李成梁,朝鲜人,辽东军功封爵)李尊祖(顺入北京,被杀)

    永年伯(始封王伟,神宗孝端皇后父,外戚封爵)王明辅

    光宗始封:永宁伯(始封王天瑞,光宗母孝靖太后父,外戚封爵)王长锡(顺入北京,被杀)

    熹宗始封:博平伯(始封郭维城,光宗孝元皇后父,外戚封爵)郭振明(“于戚臣中颇称贤”,顺入北京,被杀)

    思宗始封:嘉定伯(始封周奎,思宗后父,外戚封爵。顺入北京,拷掠得银70万,免于刑死)

    宁南伯(始封左良玉,军功封爵。南明四镇之一,未几病死,子梦庚率所部降清)

    定西伯(始封唐通,军功封爵。降顺后又复降清,康熙时死)

    靖南伯(始封黄得功,军功封爵。南明四镇之一,清军南下,战死)

    平西伯(始封吴三桂,军功封爵。降清)

    事实证明明朝是大顺灭的,大清是捡的桃子,明代的功臣大多根本没来得及降清就被李自成清算了。

    清朝不可能有什么优待前明贵戚的政策,比如朱之琏,螨清称其为明朝皇室后裔,但字辈与明朝皇室不符合,恐怕为远支或易名,给了一个延恩侯就打发了,其后代清灭亡后没饭吃,经常找溥仪打秋风,连溥仪老师都知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3901/ 第一时间欣赏明末好国舅最新章节! 作者:泉释一切所写的《明末好国舅》为转载作品,明末好国舅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末好国舅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末好国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末好国舅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末好国舅介绍:
努尔哈赤:若有八大恨,必张廷玉也!
东林党人:祸国者,必张氏外戚尔,大明养士三百年,朝廷重用张璟,有违祖制,吾等国朝忠臣,必清君侧除之!
天启帝:张廷玉,国之肱骨,大明重器也!
书友群:486161946明末好国舅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末好国舅,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末好国舅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