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点(2023.11.21)
始终不能实事求是。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问题,这是成百上千个人的问题。好多人,掺和着,虽然他们并不会在乎你如何如何,但总是要有意无意地打压你一番。打压人就是人家的工作。
真正的,不真正的工作都用不上,既然用不上,不如好看一些,把不合理的真实都挖去吧。
事实如何运作也没那么重要了。研究它们是要钱的。
于是呢?可恶地长大了,不去问为什么,我就是个臭打工的,上面要什么,我就p什么就是了。
但确实没什么好抱怨,做得工作少,效果就不好呗。从自己身上找缺点,就没功夫找别人缺点了。
存(2023.11.22)
没什么说的,上班很忙,就没时间写东西了。画图纸来着,用很少的时间上手了,脑袋真不可靠,还是找一些学习材料存着。
计划(2023.11.23)
清晨,天刚亮了一个角,外面便已经传来扫地的沙沙声了。
出门闲逛,然后觉得自己还是不行。明明就……,还是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要的,想做的,当然啦,不要一次全说完昨晚,那样很无聊。
慢慢进化。多制定计划吧。
每次PK,我都有些兴奋,同时还会有些恐惧和失落。我怕失败,也怕不失败,还怕什么都不做。但是,有着这颗星辰挂在天上,我就能安定一些,好好雕琢一番。
伙伴的魅力!
痛痛快快地战斗吧!不需要左顾右盼。我似乎找到了归宿,不需要风雨兼程的痛苦了,只需要想办法撬动这宝藏就行了。
买(2023.11.24)
是有想买的东西才开始攒钱呢?还是一直攒钱然后突然有一天想花再随便买一些没有的呢?
都可以。反正不影响生活。
信任(2023.11.25)
我也爱。
任何来自其他人的信任,都不如自己相信自己。
《你爱这里城墙》(2023.11.23)
图书馆硬核活动,很难读的一本书。除了里面硬核研究之外呢,还有一些能激发灵感的情景或叹息,仅记录这些感性材料留在后面用,要开始转型了,不能拖太久了。
雕刻着浅浅的纹,严肃而不失点缀。建筑的本职是遮风挡雨,过度的雕刻若是损害了它本身的职责,就是真的因小失大了,这样美感就变作娇柔。
修缮用的新迹排列并不极端整齐,主要为了弥补缺漏。
真龙的住处未必刻着龙,它隐匿于风雨之中,怎会住在这泥摊子里呢?
流水不腐。所以要把水写出美感,就必须解释它的流动,若是解释存在困难就不要硬写水了,笔力不够啊!
建筑藏于山水之间,不走近细看其炊烟,真的不好发现它。建筑规模大得令人惊叹,而剥落的丹青又诉说着它的久远。浓重的荫绿,潮湿的空气,若有若无的钟声,都在诉说着它的神秘。
正院、偏院、乐鼓楼、石碑、后院、廊庑、花园、厢房。好多概念,想要描述好这个,必须要去搜索(廊庑式院落)。要查好多资料呢。不严谨只能骗骗小孩子,不然就别写那么细,又细又漏洞百出,真的贻笑大方。
隆起如冢。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词汇,实在不知什么形状就要去查查百度图片,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我有时真觉得不该这样贪吃,根本就消化不了。
看着它垂下宽慰的眼神,似乎身上与心灵的伤都得到了治愈,便畅然睡去。
实际的建筑已经破烂不堪,然碑文却依旧清晰。你说我这个脑袋怎么能写出碑文来呢?简单介绍一下就带过吧。
若是天灾还少几分嗟叹,可听闻这是人为械斗拆毁的,真是令人难过惋惜。
一颗又一颗粗枝大叶的时刻倒在路边,可能是谁的习作吧。
风带来清凉后,那燥热不安的太阳也多了几分可爱妩媚。
看起来不远,可走了一路,人困马乏,目的地在夕阳的渲染下变得梦幻起来,最后太阳落了山,才到达那建筑的大门口。
实用,坚稳,以及兼顾二者之后的美观。艺术之美也未必全在于外。实用自是好的,坚固则能承载它的永恒性,永恒与实用是美感的主要部分。
从美术的演化中能推测出其它事物的演化。明明清楚事物的进步是呈螺旋而上的,那就不要纠结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事了。
文字是有建筑美感和韵律美感的,中文更能彰显这二者的特征,所以平时闲暇下来,我愿意写写汉字,体会一下其中的美感。
自然的神韵,自然的美感。不是那么好体会与描绘。但是遇到了明显能感觉到自己遇到了。
不乱用杂色瓦,保持纯粹!嗯嗯。
“河不流通,不久就会成酝酿病疫的水洼。”
拟稿(2023.11.26)
我不配了,我一直觉得自己配,所以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不配,或许或许我是一直都不配。我觉得我会变得更好,我觉得我有上进心,但不意味着我会真的上进,也不意味着我有什么办法能让人觉得我上进。我就是彻彻底底不配了。
你值得更好的人,我是个什么东西。我或许更喜欢清风明月吧,是会有点冷,但是简单让人省心。
祝福你吧,说别的都是扯淡。祝你和你爱的人得到幸福。嗯……我也许不能再祝福下去了,有点痛苦了。
祝你快乐,生日快乐,不是生日的日子里也要快乐。
……以下是日记。
我觉得幸福就是想上厕所厕所的时候有厕所。别的的话,我都不追求。
不要那么煽情啦!把你想写的写在故事了,人家不在乎,你就别放魔法伤害了。做个正常的朋友,然后在她的世界慢慢消失就好了。
啰嗦(2023.11.27)
写得有点难过,因为我一直在未知里探索,没有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感觉小说写得更像是日记一样,自己都觉得乏味起来了。
没有对动作的体会,自然写不出。其实描写一些实际的动作要轻松很多,而一直在幻想则难一些。
如何布局故事呢?有一些零散的目的,就尽力地想达到这些目的。实际上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主线没有关系的,但人就是如此,不可能一直做有用的事,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琐碎的事物与欲望。既然故事只是一种寄托,没必要把不好的写出来,也没必要为了真实性而非要表露全部的心声。人的故事,人能有什么事呢?逃不离七情六欲。完全抛弃七情六欲那不是人,是神。但就是不写这些就没得写了吗?进步也是一种欲望,向往美好生活也是一种欲望。
验证无定形的恐惧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毫无意义,但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心和行动自我验证着这种恐惧。然后我们要么被告知是少见多怪,要么就是不断自我折磨。克服恐惧会成长,而验证恐惧则不会。
毁灭(2023.11.28)
毁灭了还是怎样?觉得内心猛烈地激荡了,可结果事情不过是屁大的事情。走出去冷静冷静确实会把事情缩到最小,冲动的代价始终是承担不起,暂时回避等待冷却是最好不过的良药。
听着那时的歌,就会想起那时喜欢的人,那些回不去的时光,那些无法触及的疼痛。
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是集体动物这一说。孤单对于人的惩罚是十分显著的,所以说人不要太自我,不要太任性。但是一旦平衡失控,人势必要彻底从这种非人所能承受的束缚之中挣脱,人有逆鳞。
今后所需要修炼的时呢?心更加宽广,更能忍受吧。让自己更有实力,多学习一些救火的办法。
不要学太过深奥的东西了。
体会了十几个小时不打开手机的生活,没有手机活不下去。手写稿子都是次要的,不会写的字也可以查字典,但是生活必须要用手机。
自由(2023.11.29)
心情不好的时候,再能容纳的人也会变得不能容纳。我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吗?为什么非要被别人教着做事呢?即便你是对的,我也依旧不会照着你说的做。我习惯自由。
当然啦,我觉得自己是一头笨熊,不会说话,不会沟通只会蛮干。但是也是因为自己想这样做,不麻烦,心里舒服。
不过好在一点,就是我会回顾自己做过的令自己不舒服还要强加给别人的错事。就不觉得别人做的太错了。
不用非要等到做过了才知道不适合,很多事情是显而易见的,即便尝试了也还是会出错。我试了很多遍,多识错误的,令人匮乏的。我明明都清楚它的本质,并已经好好的把它固定在了一个区域里,为什么还是要被干扰呢?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啊。
不支持(2023.11.30)
容忍不意味着迁就。如果我要耗费大量精力换来一个并不喜欢的东西,那纯属是脑子有问题。
我感觉生活陷入深度的病态之中了。无法挣脱,只想一直享乐。还要看好多书呢?这样下去怎么看得完?可能跟很多因素有关,唉!我的精力是支持不了自己胡思乱想的,更别说抑郁了。
我只是由一种形式搬到了另一种形式中,并没有改变什么。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要么有要么无,中间态全算做是有。
耐性(2023.12.1)
染上了没有耐心的毛病了,诊断一下,不能耐心地写写字。一动笔浑身像是有小虫子爬一样。
耐心需要磨练。慢慢磨练。
《十八岁出门远行》(2023.11.29)
半夜看余华的书像是在看鬼故事一样。
小时喜欢看云,每一时刻的云的形状都是独一无二的。包子在天上飘,然后被掰成两半,不一会又被拉直变成一把剑,再一会儿,卷云化成的剑柄还留在原地,积云化成的剑身分成几段,像弹簧一样螺旋着离开。
十八岁以后,我就变成了一具尸体,死掉的思想平躺在被不知是什么东西驱使的身体里,偶尔,残留的回忆会让我落下几滴眼泪,这也许就是我全部的情感了。我要小心,泪要省着用,全部流干就彻底死掉了,现在起码可以凭着这点泪苟延残喘。
不值得遗憾,每个人都会死。只是运气好的话,一次死不掉,还可以凭借这种痛苦折磨浴火重生。感觉不到痛苦的日子更加痛苦,因为这明显离重生的日子又远了。
“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闲着,描写闲着时候的百无聊赖,呵呵,挺有意思。然后有东西会破门而入,打破所有懒惰颓废,把人重重摔在地上。然后随着的是一系列与自己无关却又没法躲避的事,岁月是个暴徒,是把锋刃,掠尽一切,然后将这断壁残垣留下,当作是成长的礼物。
躺在拖拉机上,穿过摇曳的树叶窥探慢慢消逝的夕阳,以及不断奔腾的晚霞。最令人欢喜的风恰恰是不可见的,它是让这一切动起来的神。
心随着萤火的跳动而变得快乐,余华把死亡写得这样具有美感,温暖。
我在纸上画了三个方形。写屋子宽敞,又写风吹,实际上在写人这个屋子的渺小;写一盏小灯明亮,又写月光,实际上在写四下环境的阴暗。困在一个地方久了,就觉得世界小了。小的不是世界,是偏见带来的小心眼。
窗户不是擦得干净,是被彻底打碎了,清理了,唯一一片残破不堪的玻璃,是唯一的幸存者。黑洞是墙上的影子,黑洞是门。
与书中的主人公相爱,与自己的影子斗争。人声伴着热气从敞开的房子飞出,我伴随着灰尘在旷野里彳亍。有时我觉得自己是个疯子,只不过不像他们那样坚定,坚定地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
不坚定是对的,多数情况下,我显得比我自己觉得的还要错误,是需要修正的。美好从未在我身边,亦不在我的脑海,仅仅是,仅仅是我相信它会在什么地方而已。在寻找的路上,缘分大于努力。选择小丑一样呆在一边,它确实最大,大于缘分,只可惜无用而已。没得选呐!
世界里多了一层阴霾,只能慢慢学会忍受了。我直面内心时,忍不住作呕,那又能如何呢?习惯就好,无可奈何,我不是神。
没什么,再没什么值得歌颂的传说,倒是留下一堆要收拾的烂摊子而已。不说了,给自己留些体面。
不去期待,也就无需释怀。
余华的文字要从纸里跑出来揍我了。这灵魂的冲击真的具有治愈作用嘛?很考验心理素质。我真感觉痛感穿过空气跑到我身上来了呢?
笔力惊人!
那种激烈感到最后还是如垃圾一般,被人耙拉耙拉装进垃圾桶里倒掉,而由其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就像空气中七星瓢虫尸体的气味一样短暂。这种麻木一定是一种保护,再不能是别的什么了。
用幽默掩盖伤口。
忘记那些吧。去看春天,它还在的。它永远都在。
呀呀!活着真好。
自残的画面令人恐惧,而温馨与恐惧的反差令人痛苦。可是可是,伤口总有愈合的一天,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沉湎于过去的悲伤里啊。留下一丝叹息,剩下的,还是继续生活下去。个体的痛苦不会导致整体的痛苦,这才是人类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诀窍。
余华的悬疑小说也很棒,看到结尾发现这并不仅仅是悬疑,似乎有些超现实。《河边的错误》牛!
十八岁死掉的梗不要一直一直用啦!《四月三日》写的是病人视角的世界。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病态,只是程度不一样,表现型就不一样而已。抓什么细节呢?说话是一个很好的细节?不说话也是一个细节。
中篇的片段可以修改后用到长篇里,所以大胆去写。
过于阴暗,半夜看很吓人呐!
鬼魅一般的文笔。
无问(2023.12.2)
文字则是纯感性的东西了。相比与其他的什么的。
成就,什么算是成就呢?大鱼吃小鱼,且一直有大鱼,我们始终是小鱼。金字塔形状的世界。
让我忘了这些,活着只为活着本身。
古典呀!八股呀!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无言(2023.12.3)
不看书,不吐槽,就没什么可写的了。言无可言很舒服。
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