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走西口之天山行TXT下载走西口之天山行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走西口之天山行全文阅读

作者:伊语涤生     走西口之天山行txt下载     走西口之天山行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十六章:援疆情长

    他和斯德克江的石榴畜牧业养殖公司,现已接纳了广仁乡12名牧民就业。

    就连石榴花开养老福利院,都是由十几名不同族别的女人从事着餐饮、清洁工等工作。

    更不用说田穗承包的那5000亩山梁子地。

    每年就能解决广仁乡就业人数至少50人。

    倘若田穗在广仁乡再开个玉米烘干厂,又能解决广仁乡不少的就业难题。

    广仁乡政府头疼的贫困户就业难问题,就这样被田穗迎刃而解。

    如今,田穗的专业合作社开始运转,有钱的农民出点钱入股,没钱的出力入股。

    广仁乡的农村合作社显出一副蓬勃向上的气息。

    可以说,田穗是广仁乡的大善人、大能人。

    乡领导又跟田穗提起让他担任村长的事情。

    田穗一听,双手抱拳对着乡领导作揖,“领导,你饶了我吧,我田穗做生意还凑合,让我当村长,那真是折煞我了。”

    见田穗对干村长不感冒,乡领导也只好摇头惋惜。

    乡领导离开田坤禾家前叮咛田穗,“田老板,咱县上最近来了一批援疆干部,后天去你的石榴畜牧业公司观摩,你可要做好发言准备哦。”

    “发言,还咋发言,实话实说吧,有啥说啥,行不?”田穗挠着头皮发愁到,“我的大领导,你是知道,我最怕给领导们汇报,咱能不能不发言?”

    看着跟自己讨价还价的田穗,乡领导摇头断然拒绝,“不行,斯德克江说你口才好,让你发言,如今,你搞的石榴系列合作社在咱广仁乡红红火火的,是咱广仁乡的门面,你不发言,谁发言?!你可别跟斯德克江一样当出溜子,这么大的老板,财大气粗的,还怕讲个话呀?!”

    田穗龇牙咧嘴地挠着头皮应允着,将乡领导送到大门外。

    乡领导走出两步,又想起一件事,回头询问田穗,“哎,田老板,我记得,你老家是江苏的吧?”

    田穗点点头,脸上露出纳闷的神情。

    乡领导笑眯眯地提醒,“来咱伊犁援疆的,都是你老乡,江苏人。”

    “哦---”田穗来了兴趣,笑着调侃道:“那就,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喽。”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田穗这句玩笑话,竟然就在当天发生了这幕场景。

    送走乡领导,田穗走进老爷子卧室,正跟老人谝闲传子。

    田坤禾听儿子说,李鹏程在贾希的农资店很卖命尽责,乐的合不拢嘴。

    爷俩聊的热火朝天,吉月娥坐在床边给老伴纳着鞋底,听得美滋滋的。

    就听到屋外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声,“请问,有人吗?”

    田穗走出外屋,只见一位三十来岁的女子双手提着礼品,怯怯地站在门口,“您好,请问是田薪家嘛?”

    女子长得眉清目秀,白皙的皮肤,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从气质上看,是一位知识分子。

    田坤禾听到声音也走了出来,没等田穗开口,老人询问:“田薪是我儿子,你找田薪?有事?”

    女子闻言,激动地上前几步,泪眼婆娑道:“田大叔,我终于找到您家了。我是姚俪,田薪上师范的同桌。”

    “姚俪,你就是那个姚俪?!”田穗瞠目结舌地打量着这个女孩,这个改变弟弟田薪人生命运的女孩。

    田坤禾一时半会没反应过来,满脸疑惑,扭脸低声问着田穗,“姚俪是谁?穗子,你认识?”

    田穗将嘴巴凑到老人耳畔,低声提醒道:“当年,薪子在新疆师范学院上大三时,就是为了救这个女人,被几个流氓把脑袋打坏的,不得已辍学回家务农的。”

    在儿子田穗的提示下,田坤禾恍然大悟。

    他的脸顿时拉了下来,气的通红,对着田穗厉声说道:“穗子,还站在这里干啥?你不是很忙嘛?!该忙啥忙去!”

    田坤禾铁青着脸,气呼呼地将双手背在身后,转身走进里屋。

    遭到冷遇的姚俪站在门口,双眼含泪,进也不是,出也不是。

    田穗不忍心看着一脸尴尬的姚俪难堪的样子,心里一软,指着客厅的沙发让道:“进屋说吧。”

    姚俪进了屋,坐在沙发上,双手接过田穗递过来的一杯茶水,客气地感谢着,“谢谢你,田穗哥。”

    田穗听到姚俪对他的称呼,微微愣怔一下。

    他右手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尖,纳闷地问道:“你知道我?”

    “嗯。”姚俪点点头,“当年在学校时,常听田薪提起你和田苗哥,还有田庄、田草,对了,还有田豆。”

    田穗顿时来了兴趣,“哟,那时你跟田薪关系不一般啊,田薪在我家可是个闷葫芦,他啥事都跟你说,那你俩?”

    姚俪脸色通红,低头喃喃道:“我俩既是同桌、老乡,又是恋人。”

    田穗恍然明白,这些年来,为什么弟弟对当年救人被打后的事情只字不提。

    姚俪红着脸解释,“毕业后,我回江苏老家上班,一直想看看田薪,可是,”

    突然,姚俪双手捂着脸呜呜哭泣着,压抑内疚的哭声让田穗不知怎么劝说了。

    田穗将茶几上的餐巾纸递给姚俪。

    姚俪克制着内心的激动,用纸巾擦拭着脸上的泪水,哽咽着说道:“我这次是来支援新疆建设的,是援疆老师,广仁乡中学的物理老师,援疆三年。”

    田穗又重新打量下恢复镇定的姚俪,“你离开江苏援疆,三年时间,时间够长的,那你的家人咋办?”

    姚俪平静的语气说道:“我女儿上高一,上的寄宿学校,家里有她爸,还有我公公婆婆照顾,没事的。”

    田穗摸清楚姚俪现在的情况,不知说啥了,低着头沉默不语。

    “田薪还好吗?他孩子多大了?”姚俪关切的口气询问着田薪的近况。

    田穗三言两语告诉姚俪关于田薪的情况。

    俩人说了会话,田薪还没回来,姚俪起身离去。

    田穗将姚俪送出院门。

    姚俪朝前走两步,又停下脚步回转身,红着脸开口恳求道:“穗子哥,田薪回来,你能告诉他一声不?我在广仁中学上班。”

    田穗点点头答应着。

    走西口之天山行

第七十七章:如虎添翼

    田穗站在院门口,目送着姚俪离去的背影。

    他左手心托着右胳膊肘,右手拇指和食指摩挲着下巴,陷入深思。

    弟弟田薪当年见义勇为被打伤脑袋辍学后,一直是家人心中解不开的疙瘩,也是田薪的禁忌。

    不知道,姚俪出现在广仁乡中学,是否给弟弟今后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田坤禾颤巍巍走到儿子身边,眯着眼望着小路尽头的身影,“这个女娃,都过了多少年了,现在才想起来见田薪,早干嘛去了?!当初咱田薪受伤回家,她可是来了个小鬼不见面!”

    田穗赶紧劝说着气急败坏的田坤禾,“老爷子,也许人家姚俪这些年真有事耽搁了,这才,”

    “好了,别跟我讲啥道理。”田坤禾回想起田薪当年绝望的情景,心里的疙瘩就是解不开。

    他对着儿子怒吼道,“咱田薪当年辍学回家,成啥样子了?你全忘了?!幸亏你妈日夜守护着他,你弟才没出事,没走绝路!!一个师范大学生为了救人,被人打成重伤上不了学,这事搁在谁身上,谁能想得通?!知道不,要不是这事,咱田薪现在是教书育人的高中教师,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就在田坤禾对着田穗发泄内心多年的怒气时,斯德克江开着他那辆皮卡车过来了。

    斯德克江一下车,没注意到站在院门口的爷俩不悦的神色。

    他兴冲冲喊道:“穗子哥,好消息,援疆干部支援咱石榴畜牧业公司,听说要给咱们80万元的援疆资金。”

    原来,田穗和斯德克江的石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自创建以来,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社员的收入为目的,逐步形成了生产资料统一购买,农牧产品统一销售的服务格局。

    田穗不忘乡里乡亲,热情帮扶村里贫困户和村民一起养牲畜脱贫致富的举动,让援疆干部深受感动和启发。

    援疆办听广仁乡领导提起,石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随着牧民的加入,现有的棚圈已满足不了广仁乡各族牧民的牲畜存栏量。

    他们决定大力扶持石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广仁乡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合作社。

    田穗闻言,高兴地搂着斯德克江的肩膀,“太好了,兄弟,我咋有种如虎添翼的感觉撒,看来,明天援疆干部来咱合作社观摩,咱还的多听听人家的意见,毕竟这些干部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看问题比咱看得远。”

    斯德克江挣脱田穗的胳膊,走到田坤禾身旁,对着脸色铁青的老人劝说道:“田大叔,咋了,穗子哥又惹你了?!别跟他一般见识,您老人家大人有大量,宰什么相肚子里能装大船。”

    田坤禾被斯德克江俏皮的话语逗得哈哈大笑,被转移注意力的他,一本正经地给斯德克江纠正着,“我说呀,斯德克江,这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说呀,肚量大的意思。”

    田穗看着斯德克江搀扶着自家老爷子亲同父子般走进院子的背影,摇着头打趣道:“哎,兄弟,我家老爷子跟你的关系比我还亲撒。”

    斯德克江扭脸对田穗做着鬼脸,得意的炫耀,“那是,我就是田叔的小儿子。”

    田坤禾家温暖如春。

    可是这夜,姚俪失眠了。

    白天到田坤禾家上门拜访受到冷遇的一幕,又浮现在她的脑海之中。

    她从江苏几乎飞跃整个中国,响应国家万人教育援疆计划赴新疆支教,将知识和希望带给新疆,终于圆了自己多年前的“援疆梦”,同时也圆了多年的遗憾……

    万里援疆路,一生广仁情。

    当年在新疆师范学院毕业后,她跟随父母离开新疆回到江苏老家生活。

    离开新疆多年,再回到新疆工作生活,姚俪一时之间气候和时差不适应,但她迅速克服了教学工作的“水土不服”,迅速适应广仁乡的工作节奏。

    她本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决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落实各项教学任务。

    姚俪来到广仁乡中学后,除了教学外,还兼任学校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

    她把学校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当做自己的分内事,凡事都以学校、教师、学生利益为出发点思考、去落实,当好校长的帮手。

    在教学工作中,她积极为各个科室提供指导和帮助,与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共同商讨各年级组的工作计划、推进措施、操作要点等。

    同时,她还努力营造内地援疆老师与新疆本地教师之间的融洽团结的工作关系,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有条理、更有效果。

    而其他援疆干部则在第一时间摸底调研新疆经济发展的短板,帮助新疆各族人民快速发展。

    江苏援疆干部在广仁乡石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看到,不同族别的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把青贮料草做精细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商品饲草料,玉米秸秆粉碎后,也都码成一排排整齐的草垛。

    援疆干部在田穗的介绍下,了解到合作社已能够独立完成牧草从深翻、整地、播种到割、搂、捆、运、加工、青贮的全程作业。

    合作社不仅创造许多就业岗位,而且每年向广仁乡养殖户收购近1万头5万吨饲草秸秆,进一步带动各族农牧民多渠道增收。

    斯德克江也兴冲冲告诉前来观摩的援疆干部,听说西门塔尔牛与新疆褐牛相比收益高出一倍,他决定年底购买百余头西门塔尔牛。

    西门塔尔牛产肉量、产奶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小的优势。

    长期在石榴畜牧业公司打工的艾力木江现已成为合作社的社员,他自家的100多头新疆褐牛就在合作社托管。

    援疆干部听说农工艾力木江曾经是广仁乡最穷的人,关心地询问他的生活。

    艾力木江激动地告诉援疆干部,“我以前是贫困户,可早就脱贫了,现在是富裕户了。我家的100多头牛在合作社托管,省心又省事。我自己在合作社打扫清理牛粪,还能领取一份工资,一年下来能挣上12万元。”

    走西口之天山行

第七十八章:脱贫致富

    曾经是贫困户的艾力木江,早就成为广仁乡的富裕户了,他对今后的生活充满期待。

    他信心百倍地告诉援疆干部,“我对发展养殖业非常有信心,老板斯德克江准备发展西门塔尔牛,我嘛,就养殖新疆褐牛,我打算跟老板比赛一下,谁养的牛品种好。”

    援疆办干部和田穗、斯德克江被艾力木江的话逗乐了。

    大家发现,这个艾力木江已不是头脑简单的农户,多年来受田穗、斯德克江的影响,也成了有想法、有目标的牧民了。

    援疆办决定在广仁乡打造国际标准现代化高产奶牛示范养殖场。

    在实地观摩和走访了解之后,援疆办发现,田穗和斯德克江的石榴畜牧专业合作社带领广仁乡各族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发展高效益的特色养殖,加快了伊犁养殖业转型升级步伐,拓宽了农牧民增收的途径。

    石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畜牧产业优势,推进小畜换大畜、劣质换优质。

    土专家斯德克江在养殖牲畜过程中,不断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和品质依托富民产业提升工程。

    合作社运行“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搭建“托牛所”平台。

    这种运营模式一方面保证农户收入不减、风险不担。

    另一方面使广仁乡的人畜分离,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为群众增收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这些年,田穗和斯德克江的石榴畜牧专业合作社,带领各族农牧民发展品种养殖增收的事情,让相邻的乡镇农牧民羡慕不已。

    援疆资金又先后给石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国际先进的电脑程控挤奶设备、自动化饲料喂养设备和全自动清粪设备。

    合作社通过奶牛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形成了以饲草料种植为基础,奶牛养殖为主业,乳品、饲料加工为一体的种养加一体化的全有机产业链。

    这年已过立冬,广仁乡学校的屋内开了取暖设备,温暖如春。

    走出屋外却是两重天,一片冰天雪地。

    援疆教师姚俪推开宿舍门,冷风嗖嗖地刮着。

    树上的叶子都干枯了,失去了水分,叶柄和树枝之间维系着仅有一点,不待风吹,也会自行飘落。

    如今借了风势,一片片成群结队飞扬飘洒下坠。

    落在地面的叶片在狂风的吹拂下颠上几颠,发出沙拉沙拉地细碎响动,好久才沉寂。

    姚俪惆怅地望着室外的风景,心里颇为难受。

    这两天,女儿在电话里告诉她,丈夫住院要动手术。

    丈夫怕远方的她牵挂、担忧,对她封锁了消息。

    姚俪一想起这事就鼻子酸酸的,眼里的泪水直打转。

    心里的牵挂、纠结让她这几日坐立不安。

    校长已经给她准假探亲。

    可是一想到,她发现学生课间运动量不够的现象,而推广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刚刚起色。

    学生的书法、葫芦丝、剪纸、水彩画、舞蹈、合唱等社团活动,才成为各族学生最喜欢上的课,自己就请假,姚俪不愿看见孩子们失望的神色,她决定继续留在学校。

    这日午饭后,姚俪吃完午饭就来到办公室忙碌起来。

    她伏案规划着学生操场的运动路线,就听到门口传来一阵敲门声。

    姚俪头也没抬脆声喊道:“请进。”

    她只听到脚步声,没听到说话声。

    田薪望着专注工作的姚俪,百感交集。

    他站在办公室中央,眼睛直勾勾盯着姚俪。

    快二十年了,自从他在乌鲁木齐市救姚俪被打伤后,俩人就再也没有见面了,今天算是分别多后的第一次重逢。

    看着久违的面容,当年在大学校园那天真、稚嫩、纯洁的场景在脑海浮现。

    他跟姚俪手牵着手徜徉在校园的林荫小道;

    理科成绩突出的姚俪帮着他解析难题的情景;

    俩人在漫天飞雪中追逐嬉闹的亲密……

    田薪不敢再回忆下去,他怕头疼病又要旧病复发。

    他努力克制着自己内心情绪的翻滚,不希望对方看到他的那种激动。

    对,平复好自己的心情,就当是看见一个普通朋友好了。

    他打定主意,脸上尽量摆出一副平淡无奇的神色。

    片刻,忙碌完的姚俪抬起头,顿时愣怔住了。

    竟然是田薪,她上门几次拜访都没见到的昔日恋人。

    田薪对着姚俪微笑的点了点头,“好久不见。”

    他在压制着自己内心的激动,面部肌肉紧绷着。

    “好久不见。”回过神来的姚俪微笑着伸出自己的右手。

    田薪稍一迟疑,立马也伸出自己的右手,朝着她纤细白皙的右手握了过去。

    彼此感觉到对方的手心有种紧张的冰凉,那种轻微的颤抖,俩人都清晰的感觉到了。

    在姚俪的手势下,俩人面对面坐在沙发上,对视一眼。

    一时之间,倒不知道该如何打开双方的话题匣子。

    过了好一会儿,还是田薪先说话,打破了两人之间的沉默。

    “怎么样,来到广仁乡还习惯吗?”看着姚俪从前青春稚嫩的脸,现在变成了成熟和妩媚,眉宇间流露的尽是感性的风韵,岁月没有带给她半点的沧桑。

    看来,她过得很好。

    姚俪也动情地望着眼前沧桑的男人,脸黑了,人老了,但是显得更加成熟了。

    她答非所问道:“田大叔一直在记恨我,是我,田薪,你恨我吗?当年我做的很自私,抛弃了你,”

    “好了,事情都过去了,我都忘了。听我妈说,你去过我家好几次,怎么,有事?”田薪冷淡的语气打断姚俪的话。

    姚俪的脸唰得通红,尴尬的神色,小心翼翼问道:“我俩还是朋友吗?”

    “是啊,一直是朋友。好了,看见你挺好的,我也放心了,我还有事,先回去了。”田薪起身快速离开。

    姚俪连忙追出去,看着田薪大步流星走到楼梯口,苦笑一下。

    她回到办公室,这才想起来,刚才因为太激动,连茶水都没来得及给田薪倒。

    姚俪知道她跟田薪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当年那个在寒冬中曾愿意为她捂手、嘘寒问暖的大男孩,在岁月的长河中消失了……

    走西口之天山行

第七十九章:一波三折

    一年的时间,有了援疆资金的注入,田穗和斯德克江流转的5000亩地山梁子土地旧貌变新颜。

    一座座现代化的新牛舍拔地而起,托牛所规模增加,近2万头牛产奶的同时,牛粪也成为上好的有机肥,可以给这块地施农家肥。

    石榴畜牧业养殖公司借着援疆资金加快推进牲畜规模化建设和管理。

    斯德克江注重牛羊育肥、饲草料储备、动物防疫等各个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不仅提高了牲畜出栏率,也提高了牛羊的产肉量。

    更令人欣慰的是合作社又解决广仁乡50余名贫困户就业难题,高峰期总存栏数高达3万头牛。

    田穗和斯德克江发家致富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农牧民一同致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石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以生态畜牧、乳品、饲料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

    广仁乡畜牧业生产呈现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牛羊育肥业成为各族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广仁乡成为伊犁地区农牧民收入名列前茅的乡镇,是有名的富裕村。

    田穗和斯德克江多年来扶危济困的举动博得广仁乡各族群众的赞誉。

    他俩的石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社员也由最初的十几名社员发展到近200名社员,成为援疆办重点打造的示范性合作社,也成为自治区级专业合作社。

    这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广仁乡的街头大雪纷飞、寒风刺骨。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步履蹒跚颤颤巍巍地走在空荡荡的街头。

    老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没走几步便被寒风吹得蜷缩在街边的路沿石旁。

    他已经无力动弹、奄奄一息。

    当一缕霞光照在广袤的大地上,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一丝暖意。

    田坤禾领着孙女的手去街头商店买些零食,小路两旁的冬青树依然绿装,给冬日的大地带来生机一片。

    “爷爷,快看,那是谁呀?这么冷的天,躺在地上,是不是喝醉了?”十三四岁的田稼堇指着路旁蜷缩一团的人,惊讶地喊道。

    田坤禾顺着孙女的手望去,看到卧倒在地的身影,连忙走上前,低头一看,不由愕然,这个卧地的老人竟然是广仁乡的张西林。

    “老张,你这是咋了?”田坤禾目瞪口呆,赶紧弯腰搀扶着身体消瘦、打着哆嗦的老人。

    张西林看见田坤禾,嘴巴一撇,低声呜咽着,“报应呀,我这是报应呀!”

    田坤禾跟孙女田稼堇搀扶着张西林到了自家,他对着田薪喊道:“田薪,快去卫生院喊医生来。”

    田薪披着大衣拿着车钥匙急匆匆走出家门。

    张西林双手端着韩絮递给他的一碗热乎乎的纯牛奶,吃着吉月娥端来的羊肉馅包子。

    他不住摇着头唏嘘道:“田老弟呀,我这是遭报应了,老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说得对呀!”

    吉月娥纳闷地问道:“你不是一直跟你家小儿子嘎地娃一起过吗?咋成这幅模样了?!”

    “我家忠信那两孩子都考上内地高中班了,他两口子到江苏打工了,自从胡素走了后,我一个人过。”张西林喝着一大口香喷喷的奶茶解释着。

    田坤禾问道:“那你家大儿子呢?他不管你呀?!”

    “再别提那个没良心的嘎球球了,他跟着舅子哥干去了,那两口子就是不省油的灯,胡素在病床上躺了大半年,也不来看一下,等我老伴人走了,那两口子才装成人样子过来两天。大儿子两口子不管我死活,没办法,我这才想起你家穗子开的养老院了。”张西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着。

    乡卫生院医生背着急诊箱跟随田薪急匆匆走了进来。

    田坤禾又安排儿子去养老院把周华喊来。

    周华打量着可怜兮兮的张西林,干脆地答应道:“行,张叔,你就住在我们养老院吧,不过,当着田大叔的面,咱可得把丑话说到前头,你每月的生活费可不能少一分钱,你现在没钱也没事,我们把你的开支都记在账本上,等你家儿子抽空来缴纳就行了。”

    张西林激动地哭个像个孩子,“呜呜---行,我家忠信从江苏回广仁乡一定补上。”

    周华见田坤禾一脸的疑惑,她搀扶着田坤禾走进里屋,低声解释着,“田叔,你别误会,以为我周华钻钱眼里了。这张西林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我可是听说大儿子每年在他小舅子那里打工挣老鼻子钱,小儿子在江苏打工挣的也不少,我不能惯出毛病来。”

    田坤禾理解的点点头,“是这个理。怪不得这两年没见到嘎球球了,哦,他去帮小舅子了,这下,够他小舅子喝一壶的喽,这个老傅,哎,真糊涂呀!算了,人家的家务事,咱也不便多说,谁用嘎球球谁就倒霉。”

    周华听得云里雾里的,“咋,他不会连小舅子都坑害吧?!”

    田坤禾摇摇头,用下巴指指外屋的张西林说道:“外面那老汉还是他亲爹呢!”

    周华无奈地摇摇头走出屋,搀扶着张西林朝养老院走去。

    田坤禾闷闷不乐地坐在沙发上生着闷气,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他自言自语道:“这个老傅呀,人好、心实诚,听说他几个儿子都随他,哎,这个嘎球球就是个害人精,吃骨头不吐骨头渣的人。”

    ……

    田穗的玉米烘干厂开始动工建设,从项目选址、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等各项流程,田穗都是亲自出马,忙前忙后。

    不到半年时间,广仁乡第一座主营农产品收购、储存、烘干、销售的烘干厂矗立在广仁乡南边的荒坡上。

    这座年烘干玉米量可达50万吨的工厂,是广仁乡第一座工厂。

    眼看就要竣工投入使用,初秋的一天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十级狂风刮来。

    烘干塔当夜被狂风吹垮,庆幸的是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田穗瘫坐在坍塌的烘干塔上,浑身无力。

    田坤禾拄着拐杖来到工厂,看着萎靡不振的田穗,他扬起拐杖朝田穗肩膀上抡去,“穗子,你给我爬起来。”

    “老爷子,我站不起来了。”田穗仰着瘦削的脸可怜兮兮地哀求着,“建这个厂子花了100多万元,我现在是身无分文了。”

    走西口之天山行

第八十章:节水灌溉

    田坤禾对着泪眼花花的田穗怒斥道:“你说的这是啥屁话?!你不是还有畜牧公司、养老院嘛?!再不济,你还有爸妈、老婆孩子一大堆亲人呢!碰见这点坎儿就要甩手不干,你还是我田坤禾的儿子嘛?!说吧,重修这个烘干塔需要多少钱?我让你们兄弟几个马上给你凑够。”

    见儿子赖在地上不起来,田坤禾用拐杖狠狠敲打田穗的肩膀。

    田穗双手支地,慢慢爬起来。

    他站在父亲身前,用手背擦拭眼角的泪水,哽咽着说道:“光修烘干塔至少也得要个10万元,还有两月就到收购玉米的时候了,我现在一个钱也没有,除非推让我在合作社的股份。”

    “行,我让你兄弟多凑些,你这次不能蛮干,得从东北找专家来,当初为了省内地专家的那两万元的顾问费,才造成现在的后果,你现在就去联系东北专家。我现在给你哥打电话,田苗和田庄那里能凑多少钱。”田坤禾见儿子在原地爬起来,又有了干劲儿,总算放下心了,连忙朝家走去。

    乌鲁木齐市上班的田苗、田庄兄弟俩听闻此事,东借西凑的给田穗打来10万元。

    田薪也将当年的收成连本带利30万元给了田穗。

    贾希和贾强兄弟俩凑了20万元。

    田柳夫妇知道田穗遇到难处,给田穗东凑西凑10万元。

    海米提和庞咚咚也将银行存款5万元给了田穗。

    当夜,田穗跪在田坤禾跟前,像个小孩趴在老人的双膝前放声大哭。

    田坤禾心疼的摸着儿子的头,宽慰道:“瞧你前天那个熊样,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穗子,加油干,好好干,咱广仁乡不少老百姓可都盼着到你的工厂打工呢!”

    县援疆办和广仁乡政府领导知道田穗的烘干塔被大风吹倒,而且他手头缺少周转资金,二话不说,为田穗跑前忙后。

    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座加固的烘干塔重新建起。

    田穗仰望着高耸入云的烘干塔,信心百倍,干劲儿十足。

    县农业发展银行领导亲自来烘干厂帮着协调玉米收购资金短缺的困难。

    当年10月中旬,田穗的玉米烘干厂开始收购玉米。

    农户从收割机将玉米倒进大车里,直接将玉米拉倒田穗的烘干厂出售。

    由于田穗的收购价格比二道贩子收购的玉米多几分钱,地磅又精准,不在地磅上做手脚。

    广仁乡的各族农户都将玉米出售给田穗的烘干厂。

    烘干厂先从农户手中收购水分介于14---30的湿玉米,经过烘干塔把玉米烘干,然后出售干玉米。

    因大量的玉米快速、高效烘干,质量比自然晾晒好的多,不仅满足当地养殖需求,还吸引不少内地客户前来收购,有效促进广仁乡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援疆干部来烘干厂看到,随着玉米收购数量不断增加,即便已经开启作业线,烘干、包装产品一直在连轴转。

    可是厂区内堆放的玉米已将近2万吨。

    玉米粒反复受到阳光、风雨和露水的干、湿作用,开始出现破裂情况。

    为避免玉米“呼吸作用”给田穗造成更大的损失,援疆干部又用援疆资金20万元给玉米烘干厂建设一敞篷仓库,解决了收购的湿玉米无处堆放的现象。

    烘干厂第一年收购湿玉米20万吨,出售干粮18万吨,除去收购湿玉米的本钱、煤电、人工费、柴油费等一切费用。

    田穗让会计细细核算后,当年烘干厂净利润达到上百万元。

    在商场打拼多年的田穗此刻发现,发展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工厂获取的利润空间潜力太大。

    他决定将流转承包的5000亩地山梁子每年种植3000亩地玉米和2000亩苜蓿倒茬来种。

    可是这5000亩地山梁子地不是平坦的田地,而是起伏不平的山地,如何能将这5000亩地利益最大化。

    田穗主动跟大哥田苗请教。

    田苗似乎早就等着大弟弟找他探讨这5000亩地的事情。

    他不假思索地明确答复道:“将大水漫灌方式改为滴灌浇水,实施节水灌溉。”

    “大哥,啥叫滴灌,咋样才能节水灌溉?”田穗虚心请教。

    田苗主动邀请田穗趁着冬季闲暇时间到乌鲁木齐市。

    田穗当日晚上乘坐火车,次日清晨抵达乌鲁木齐市火车站。

    田苗早就在车站等候,兄弟俩吃了早饭,田苗让弟弟先回家梳洗休息半天。

    田穗早就等不及了,催促哥哥带他去参观什么是滴灌浇水。

    在田苗单位试验田里,田穗望着枯黄草地上的道道干瘪的黑色水管,纳闷道:“这就是你所说的滴灌设施?”

    田苗指着脚下的200亩地试验田,问道:“这200亩地,用滴灌浇水,24小时,猜猜几个人能浇完一遍水?”

    田穗沉吟片刻,迟疑道:“24小时,200亩地,按照大水漫灌方式浇水,至少4个人,用滴灌浇水,怎么也得2个人吧。”

    田苗笑笑,“1个人轻轻松松就能搞定。”

    “你就吹吧,1个人不吃不喝不睡一天能浇200亩地?”田穗一百个不相信。

    “知道你会这么想,跟我去看看滴灌浇水的宣传报道片吧,你就不会这么说了。”田苗伸手拍拍弟弟的肩膀。

    兄弟俩走到试验田办公室,看着墙壁上的投影仪播放的宣传片,田穗恍然大悟。

    他伸手拽着哥哥的胳膊,恳求道:“哥,你春季回家去,帮着我设计下滴灌的管路,我明年就改用滴灌浇水。”

    田苗轻笑道:“不仅是你,就连田薪种植的黄芪、山药都可以采用滴灌浇水。”

    新疆开始注重节水灌溉,已经在有条件的地州市推广滴灌浇水。

    滴灌是按照农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和安装在引水管上打孔的毛管,将水和农作物所需要的养分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的滴入到农作物根区的灌水方法。

    这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对农作物所需水量进行有效控制,也大大延长了实际灌溉的时间。

    这种技术确保土壤内部的环境和水、气、温度、肥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适宜状况,使土壤的渗漏程度减少,不会对土壤的结构造成破坏。

    滴灌技术不受地形的限制,也可在不同坡度的坡地上使用,也可保证不会造成径流从而制约灌溉施肥均匀性,即适用于密植作物,也适宜宽行作物。

第八十一章:回乡创业

    而田穗承包的那5000亩地的地势和地形,正适合采取滴灌方式浇水。

    在浇水期间,田穗还可根据5000亩地的土质和农作物的特性,来决定浇水的时间。

    沙土地适当减少滴灌水的时间,黏土地适当增加滴灌时间,根系深的作物加长时间,浅根系作物缩短时间。

    大大减少了农用水的损失,提高灌溉用水的使用率。

    田穗观看完采用滴灌节水灌溉的宣传报道资料后,感慨道:“大哥,咱新疆发展真快,都能在田间地头采取自来水方式浇灌庄稼了。”

    田苗连忙纠正道:“是滴灌浇水,知道不,你刚才看到的那些75、110大软管爱惜着用能用个三四年,那些小毛管,滴灌厂都能回收。”

    田穗搂住哥哥的脖颈,“大哥,我听你的,从今往后也用现代化浇灌方式种植庄稼了。”

    当田坤禾跟妻子吉月娥站在田穗的3000亩玉米地头,看着从井房抽出来的井水通过125软管源源不断地流到毛管再渗透到地面。

    老人激情万丈,对着儿子田穗嚷嚷道:“穗子,别说,我现在也能帮你管理个二三百亩地,这设备多老道呀,省事省工又省水不说,庄稼还浇的好。”

    看着老父亲摩拳擦掌的模样,田穗笑呵呵说道:“老爷子,你也别管理二三百亩地了,我给你在菜园子也按上这滴灌设施,今后,你就省着挑水浇菜了。”

    田穗采取滴灌节水设施灌溉庄稼,当年玉米产量就由原来每亩850公斤提高到1吨。

    田薪种植的山药和黄芪产量也提升不少。

    广仁乡老百姓原本对田苗推广的滴灌浇水还持怀疑态度。

    可是事实胜于雄辩。

    滴灌浇水就是比大水漫灌产量高,还能节水。

    广仁乡不少老百姓就主动找到田坤禾家,请求让田苗帮着设计滴灌方案。

    农民采用滴灌节水方式积极性高,当年夏天收割的冬麦产量高达450公斤,比大水漫灌每亩地增产至少50公斤。

    滴灌玉米长势喜人,叶片肥厚黑绿,玉米杆粗壮,玉米棒犹如啤酒瓶般粗。

    广仁乡采取滴灌种植玉米的农户们各个喜笑颜开。

    农作物产量提高,即便价格不平稳,农户也都净挣不少钱。

    随着滴灌种植庄稼面积的增加,无形中就提高了引水管和毛管的需求量。

    这年春节,已经取得浙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学位的贾向阳,到田穗家拜年。

    叔侄俩一个是农林专业研究生,一个从事着农业生产,有了共同的话题。

    田穗聊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谈起滴灌带设施时,他告诉贾向阳,种植玉米采取滴灌方式,每亩地使用滴灌毛管660米,每米九分钱,一亩地毛管就要60元。

    而种植小麦等铺设的毛管是玉米的一倍,每亩地毛管成本就要120元。

    伊犁地区滴灌带厂不多,也就一两家,在农村开设个滴灌带厂准挣钱。

    田穗告诉侄子,倘若在广仁乡建个滴灌带厂,还能方便广仁乡的各族老百姓,可惜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贾向阳一直有着回到伊犁创业的想法。

    他决定响应国家提倡大学生回乡创业以及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拓展产业价值空间的号召。

    他要把现代农业和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在伊犁发展涉农小工业,来服务于伊犁各族农民和提高农民收入。

    春节过后,贾向阳返回浙江寻找技术人员合作伙伴。

    元宵节一过,贾向阳就带着滴灌带厂的技术人员来到广仁乡。

    他在广仁乡政府为田穗划拨的玉米烘干厂下游的空地,投资建设一个生产滴灌软管和毛管的滴灌带厂。

    将近100万元的投资资金,全是贾欣和祁海生前投在斯德克江石榴畜牧养殖公司的股份。

    滴灌带厂的各种设备、原料也从内地托运过来,厂房全是泵板房,安装快捷方便。

    为赶工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广仁乡100名各族农民来贾向阳的滴灌带厂昼夜换班打工生产。

    滴灌带厂是广仁乡的第二家涉农工厂,又解决当地贫困户就业难题。

    乡领导对滴灌带厂是大力支持,私底下开心的评论,再有个两三年,广仁乡的各族百姓都成了富裕户了。

    乡脱贫办主任笑呵呵说道:“其他乡镇脱贫办都在忙着帮老百姓脱贫,我们广仁乡这是要带着老百姓奔小康呀。”

    一开春,贾向阳的滴灌带毛管就投入使用,他的毛管价格比市场每米要低1分钱。

    当年就承揽了伊犁各县市乡镇近5万亩的滴灌带。

    为加大生产规模,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各族农民,田穗购买两台收割机、一台大型玉米茎穗兼收机。

    田穗决定在广仁乡实施循环农业模式,来助推广仁乡各族农民增收致富。

    他召集贾向阳、贾希等人协商,以最低的价格服务于广仁乡各族农牧民。

    田穗的收割机免费给广仁乡各族农民收割庄稼,而农户的秸秆则提供给石榴畜牧专业合作社。

    玉米茎穗兼收机将农户地里的秸秆打碎后成为养殖牲畜的饲料,既能解决农户们秸秆回收的难题,又保证了石榴畜牧专业合作社的饲料供应问题。

    各族农户也都不傻,都算了笔账后,发现不值钱的秸秆能换回25元左右的收割费,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广仁乡百姓知道田穗这是在变相地帮着他们发家致富。

    人心都是肉长的,享受田穗收割机免费收割服务的各族百姓,主动购买贾向阳滴灌带厂的毛管。

    而贾希为了扶持贾向阳的滴灌带厂,也由以前每袋农资低于市场价1元出售给广仁乡各族百姓,加大了降价力度,现在每袋低于市场价3元继续赊账给各族百姓。

    有了田穗、贾希等人暗地里的帮衬,贾向阳的滴灌带厂当年就见效。

    田柳对于儿子贾向阳放弃在浙江某央企高薪工作,回到新疆创业,从内心是支持的。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贾向阳不仅从内地带回了滴灌带厂技术人员、设备和原料。

    贾向阳还带来了在浙江大学上学期间相爱的恋人苏鸢。

    走西口之天山行

第八十二章:欢喜冤家

    这个叫苏鸢的女孩跟贾向阳,简直就是一对欢喜冤家。

    苏鸢比贾向阳低两届,是浙江大学医学系的大学毕业生。

    俩人在学校就一见钟情。

    外表清秀的苏鸢和英俊挺拔的贾向阳形影不离,成了浙江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

    苏鸢决定跟随贾向阳在新疆生活。

    这天,贾向阳跟苏鸢手牵着手来到田柳家。

    苏鸢长得眉清目秀,瓜子脸,皮肤白皙,外观上只能算中上乘,性子很开朗,永远都是笑眯眯的,浑身透着一副灵气。

    当田柳看见苏鸢的第一面,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穆浣很喜欢苏鸢,上前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的。

    性子开朗的苏鸢嘴巴很甜,很快就跟穆恩、梁寒以及穆浣熟稔起来。

    田柳见儿子贾向阳的目光几乎黏在苏鸢身上,舍不得移开半分。

    他知道贾向阳已经深爱这个天真活泼的女孩了。

    吃过晚饭,苏鸢见天色已晚,起身告辞。

    穆浣热情地挽留道:“小苏,就在阿姨家住下吧,客房多,能住得下。”

    苏鸢甜甜一笑,婉拒道:“阿姨,不了,我一直在我大舅家住着呢,晚上不回家住,他会担心的。”

    穆浣一听,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田柳站在屋子中央,对着走到玄关处的苏鸢随口问了句,“哦,你大舅也在伊犁?干什么工作的?”

    苏鸢毕恭毕敬回答:“我姥爷家早就是老新疆人了,大舅退休了,现在帮着大舅妈在开发区饮食一条街开夜市呢。”

    穆恩听闻接话茬问道:“那这样说,你妈妈也是伊犁人了。”

    “嗯,我妈妈老早离开伊犁回老家了。”苏鸢点点头。

    田柳追问道:“你大舅叫什么名字?”

    苏鸢回答:“我大舅叫郝虎。”

    她说完话顺手接过田柳递过来的小包。

    就在这一刻,田柳如同被雷击一般目瞪口呆地杵在原地,脸色煞白。

    他的心砰砰直跳,艰涩的询问:“你妈妈叫什么名字?”

    “叔叔,我妈妈叫郝花。”苏鸢单纯地笑答。

    田柳强忍着内心的慌乱对着贾向阳无力地摆摆手,“向阳,你去送送小苏。”

    穆浣望着丈夫勉强挤出的笑容,赶紧伸手搀扶住身体开始摇晃的田柳。

    穆恩等苏鸢和贾向阳离开后,急吼吼说道:“这个苏鸢怎么是郝虎的外甥女呢?!真是冤家路窄呀!”

    这一夜,田柳夫妇跟穆恩、梁寒一夜未眠。

    田柳躺在床上辗转发侧,不时长吁短叹。

    不住地自责道:“都怪我,哎,孽缘呀,孽缘。”

    穆浣早知道田柳年轻时为报复郝剑良而迁怒于郝花身上的罪孽。

    她焦灼不安地询问田柳,“柳子,咋办?告诉向阳不?”

    田柳摇摇头,“向阳跟小苏的事,我倒是没啥意见,只怕郝花知道我是向阳的亲生父亲,不会答应这两孩子的事。哎----”

    穆浣给田柳出着主意,“我觉得,你当年借广仁六大祸害伤害郝花的事儿,千万别告诉向阳,向阳要是知道你这个当爹的当年做的混球事,那还不,算了,只告诉向阳,田郝俩家上一辈子的恩怨得了。”

    田柳一头钻到穆浣的脖颈处,汗颜道:“老婆,幸亏娶了你,否则,我还不知道变成多坏的人呢。”

    翌日清晨,苏鸢去医院应聘,贾向阳在田柳的催促下离开田豆家。

    自从他回到伊宁市后,还是习惯居住在田豆家。

    贾向阳开着新买的皮卡车来到田柳居住的小区。

    刚把皮卡车停好,大老远他就看见田柳站在林荫小道打转转。

    贾向阳一路小跑到爸爸面前,气喘吁吁问道:“爸,有急事?”

    田柳指着林荫小道下的长条石凳,“来,向阳,咱坐下说。”

    贾向阳看着一脸凝重的父亲,正襟危坐地坐在石凳上。

    田柳迟疑片刻询问:“向阳,你见过苏鸢的妈妈了嘛?她还好吗?”

    贾向阳点点头,“爸,见过,苏鸢妈妈身体挺好,就是性子内向些,不大爱说话。”

    田柳想着当年自己做的难以启齿的话语,吞咽下口水吃力地问:“苏鸢妈妈知道你是我田柳的孩子吗?”

    贾向阳摇摇头,“那个阿姨听说我是伊犁人,似乎不大感冒,她没问,我也就啥也没说。”

    田柳点点头,不经意的提醒道:“你还是抽个机会告诉苏鸢妈妈,你亲生父亲是田柳。”

    精明的贾向阳听出了弦外之音,紧张地追问:“爸,你是不是认识小鸢妈妈?”

    田柳知道这事瞒不住了,他按照妻子穆浣出的主意,婉转告诉贾向阳,当年苏鸢的姥爷郝剑亮欺负爷爷田坤树、奶奶赵杏的事情。

    贾向阳着急地说道:“爸,那都是老一辈的事了,我不管,我就娶苏鸢。”

    田柳挑明道:“你跟苏鸢好,我没啥意见。主要是看苏鸢妈妈的意见。当然,你也可以将我是你亲生父亲的事情隐瞒下去,你已经是成人了,你自己掂量着看。”

    贾向阳坐在石凳上许久许久。

    这下,他终于明白跟随苏鸢第一次上门拜访她的父母时,苏鸢母亲见到自己愣怔失态的样子,当她听说自己姓郝时松口气的轻松神态。

    贾向阳知道,郝花真了解他的身世后,不会答应自己跟苏鸢的婚事。

    哎,看来他跟苏鸢是情路长漫漫呀……

    田草和伊郁心离世十几年来,田坤禾跟伊礼贤并没有因为儿女的离世而疏远。

    田伊俩家早已是打断骨头连着筋。

    每年的春季,伊礼贤都会携带家眷前来广仁乡的田坤禾家小住几日。

    两对年过七旬的老人无话不谈。

    2011年这年春季,伊礼贤夫妇俩并没有如约而至。

    不知为什么,田坤禾心里惴惴不安。

    每日站在自家院门口翘首期待着好友的身影。

    过了一周,田坤禾是迫不及待了,安排田穗前去伊宁市伊礼贤家登门造访。

    晚上,田穗红着眼圈回到父母家。

    望着儿子湿漉漉的双眼,田坤禾心里咯噔一下,追问道:“穗子,你伊叔叔咋没来?”

    走西口之天山行

感言

    这本书决定完结了,总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书中第一代援疆人伊礼贤的原型在观赏完伊犁果子沟大桥,生命垂危的他跟随家人回到伊宁市。

    年过七旬的老人回想起21岁就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支援新疆的一生。

    老人将青春、子孙、生命都奉献在新疆这片热土上而无怨无悔。

    同时,他又被新疆进入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动地痛哭流涕,一周后,没有遗憾,与世长辞。

    田坤禾看着脚下的黄土地摒弃了大水漫灌方式,都改用节水的滴灌方式,感慨不已。

    田穗和斯德克江最终成为伊犁州成功的企业家。

    海米提也因在某县担任县长期间,工作业绩突出被提拔为自治区某部门领导。

    贾向阳和郝花的女儿苏鸢相爱后的故事也是一波三折。

    田薪在姚俪援疆的三年中,婚姻生活遇到了考验------

    这些未讲完的故事情节就给大家留个悬念吧。

    《走西口之天山行》以老一辈艺术家张加毅1959年作词、田歌作曲的《草原之夜》结束此文。

    是因为在我看来,《草原之夜》这首歌最能代表伊犁的沧桑巨变。

    歌词中当年的农四师64团场可克达拉草原,经过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默默奉献,现已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可克达拉市……

    当然倘若有灵感,会以免费番外方式将范张鸡黍、北风之恋、比翼双飞、恨相知晚等章节写完。

    这些章节讲述的都是2012年以后的故事。

    再次感谢起点中文网,感谢编辑谢谢、青柠、拉拉林,感谢一路相随的大佬们。

    我会将“伊犁河三部曲”之二《宁西河畔大地情》的故事坚持写下去。

    同时,沉淀反思一段时间,继续撰写我已动笔写了三个多月的现实题材短篇小说《遗忘》,会在合适的时机跟大家见面。

    伊语涤生

    2021年1月26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2316/ 第一时间欣赏走西口之天山行最新章节! 作者:伊语涤生所写的《走西口之天山行》为转载作品,走西口之天山行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走西口之天山行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走西口之天山行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走西口之天山行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走西口之天山行介绍:
荣获首届“石榴杯”征文大赛“最具民族风采奖”。
新疆人讲述新疆的故事。
1960年起,主人公田坤禾、田苗、别克波拉提、海米提、伊礼贤等三代无数勤劳、朴实、善良的各族人民如石榴籽一般紧密团结在一起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共建美丽新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观沧桑奋斗史。
谨以此小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2021年建党100周年献礼。走西口之天山行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走西口之天山行,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走西口之天山行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