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八十七 这是终结,也是开始(二)
岳飞在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所写下的自传里,着重讲述了自己一生的各种征战经历,而在所有经历过的战争里,他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这场灭国之战。 ( . . )他觉得,无论是他,还是别人,如果说是正统的灭国之战,最后一定是尸山血海,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所有敢于的抵抗的全部杀掉,自己也会损失惨重,但是这一场仗,似乎没那么正统,一开始的确是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但是越到后面,西夏的抵抗力度越小。兴庆府皇城之下,汉人守将陈嗣忠开城门,领一万民兵献降,递上了足以证明自己间谍身份的文件,兵不血刃,西夏的百年国都兴庆府就被拿下,在陈嗣忠的带领下,宋军迅速收拾了全部的反抗力量,然后陈嗣忠为岳飞指明了道路,岳飞把巩固战果的任务交给了张宪,自己率军猛扑向正在迁移途中的西夏政府集团,而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兴庆府没有抵抗就投降了。三道阻碍的三个汉人主将,一个是间谍,两个膝盖一软就投降了,还很殷勤的指路,说什么高官欺人太甚,让我们送死他们逃命,谁愿意啊?只要我们能活,怎样都行!我们也是汉人,真正的汉人,也有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问题只是之前误入歧途,从现在开始我们会竭尽忠心为大宋服务!岳飞被这种态度恶心的想杀人,但是此时此刻,却不能这样做,强自按奈下心中想杀人的冲动之后,岳飞临时委任了他们一些职位,让他们带着兵马和自己一起直扑曹太后,于是,便有了之前的那一幕,曹氏本以为四道防线可以争取十天左右的时间,结果。一天都没能争取到。岳飞大军如神兵天降,一举擒获了所有的西夏政府人员,从上到下干干净净一个不留,而且是兵不血刃——赵忠带着自己的间谍团队把高层一网打尽。失去了指挥的下层护卫士兵群龙无首,在威逼利诱之下放下武器,举手投降,顺顺利利的被宋军缴械,第二天。岳飞押着这群人胜利回师。从此,西夏就在事实上不复存在了,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全部基础,无论是政府还是皇族还是精华地带,宋军这次没打算撤退,虽然无法一口把西夏的国土全部吃掉,但是对于大宋来说,西夏最有用的国土也就是这一块而已,虽然长城还没有完全光复,但是也只是时间问题。西夏皇族被一网打尽。不过经过了赵忠的大清洗之后,西夏的权贵集团基本覆灭,能翻云覆雨的也就那么寥寥数人,还被杀掉了,西边那一大块戈壁荒漠是否收入进来,其实现在并不重要,宋军暂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攻西夏西边的领土,但是皇族覆灭,政府覆灭,西夏已经覆灭。自本朝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李继迁叛宋开始。至靖康四年,前后一百四十七年,西夏和大宋的故事终于告一段落,被大宋始终认为是一个地方叛乱政权的西夏。并不被大宋承认为国家,始终认为是臣属,作为臣属,屡次叛宋,屡次进攻挑衅,所以。大宋不认为这是灭国之战,而是大宋建立以来最大的平乱之战。靖康四年九月三十日,宋西北制置使西北兵团总帅岳飞上表称西北平叛之役大获全胜,西贼自伪“皇太后”曹氏以下,政府文臣武将权贵悉数被擒,之前攻取兴庆府之时才得知西贼伪帝李乾顺暴毙而亡,其子李仁孝年五岁,继“帝位”,一起被擒,现关押在兴庆府,等待陛下进一步指令。岳飞措辞很是平稳,根本什么激动的情绪在里面,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一百四十七年的宋夏战争,至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以大宋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一百四十七年以来所有为了对抗西夏而战死的人们,他们的灵魂,都可以安息了。得知此消息的赵桓龙颜大悦,虽然不曾在朝臣面前表露出来,但是事后赵桓亲自去祖宗太庙告慰诸位先帝在天之灵的举措,已经昭告天下他是何等的激动和自豪,七八位帝王没能完成的事情,在他的手里得到了最终解决,有了这份功绩,赵桓心中最后一丝担忧也终于消失了。靖康四年十月十日,赵桓的圣旨抵达了兴庆府,表示对于此战的结果非常满意,着总帅岳飞迅速理定已攻取西贼国土范围内的政务和防务,可暂时指定临时军政负责人,留下兵马镇守当地,安抚降众,继而率有功将士和西贼俘虏回朝受赏。十月十六日,岳飞留下张宪率领三万兵马留守河西之地,自己率领两万多有大功的将士押送党项皇族和被俘文臣武将启程回北京。从官方认定来并不是一场正规的灭国之战,因为就算是李元昊,也只是在内部称帝,外部称帝了几年之后和大宋打仗,虽然仗打赢了,什么好处也没捞到,把李德明留下的财富败的七七八八,所以到后来分别击败了辽宋之后,还是分别臣服于辽宋,对外宣称削去帝号,名义上称臣。虽然是名义上的,而且实际上李氏皇族还是在党项国内称作皇帝,一切都和皇帝一样,并无什么差别,可是这一切对于把面子什么都重要的大皇帝来说,也就够了,也有足够的理由说,西贼叛乱,大宋平叛,绝非灭国之役。官方史书依然认为这是平乱之战的终结,虽然持续的时间太长,但是正统名义上,这始终是平叛之战,也正因为坚持这一点,大宋才有出兵的最好理由,在道德上占据制高点,师出有名,因此,这场战争并不算是真正的灭国之战。十一月初,岳飞率军抵达北京,赵桓的身体又出了问题,已经不能亲自出来迎接了,宰相赵鼎和副相岳翻代表皇帝和政府出城迎接大获全胜的勇士们,全城百姓倾巢出动,万人空巷。共同庆贺这场来之不易的艰难胜利。献俘仪式是最重大的,赵桓作为皇帝,无论如何都想参加,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战争结果。而是一场一百四十七年的战争的最终胜利,大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徽宗加上他自己,一共七代皇帝,屡屡被西夏侵扰,尤其是仁宗时代。仁宗时代是整个中国古代最繁华最自由的时代,却因为和西夏战争的失利而蒙上了一层阴影。赵桓终于在自己生命的尾声之前结束了一百四十七年的夙愿,他默默的一个人来到了大宋的太庙,对着先帝们的牌位痛哭失声,这下子,他再也没有更多的担忧了,死后和诸位先帝会面的时候,他也可以挺直腰杆,对他们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帝王。大宋的定宗……献俘仪式上,赵桓怒斥以曹氏太后为首的党项皇族,怒斥她作为汉人却助纣为虐,委身贼酋的举动,吓得曹氏肝胆俱裂,继而赵桓询问西贼为何敢于擅自称帝,曹氏跪伏于地,凄凄惨惨不知所言,随心皇室多为女子和孺子,竟没有一个能说的上话的成年男子。赵桓自己也觉得作为上国君王,这样做有欺凌弱女子之嫌疑,便拂袖而去。之后,赵桓下达圣旨。以党项李氏皇族大逆不道聚众反叛百余年,毫无悔过之意为理由,废李仁孝“西平王”爵位,废曹氏“王太后”之位,将党项李氏全体废为庶人,夺回前唐皇族赐给之“李”姓。改回党项姓氏,传令西夏故地,所有旧臣立刻缴械投降,归附大宋,则视为投诚,不予严惩,一旦抵抗,定斩不赦!赵桓没有赶尽杀绝,他实在是没有杀死幼子弱母的兴趣,只是将之软禁终生,彰显大宋皇者风范,不过对于其下的一批汉人叛臣,赵桓没有留情,下令东西两府会审,狠狠的杀,该杀的全部杀掉,这群叛逆,都是他们,害的大宋数十万将士死不瞑目!靖康四年十一月初十,宰相赵鼎上表称会审结束,整理出了一份名单,列有“族十三人车裂十六人斩首示众一百七十六人流放边地三百九十七人加赏七十九人”,灭三族之刑罚大宋很久没用过了,但是对于罪大恶极的十三个曾为边地高官且助纣为虐的叛逆,赵鼎力主实施“夷三族”之刑,得到高票数赞成。车裂十六人,乃是自身罪过极大的十六个曾为宋中层臣子且“主动投敌或变节”的叛逆,但是家人无辜,判处车裂,家人流放的刑罚,算是网开一面的惩戒,得到了岳翻的赞同。斩首示众一百七十六人,是对于那些“昔日为宋小吏,被掳后变节投敌助纣为虐”之人,人数比较多,他们往往不是出于本意投降西夏,却在被俘虏之后变节投敌,出任西夏政府关键职位官员,为西贼做事,直接帮助了党项军的进攻。流放边地三百九十七人,这是那些被俘虏之后尝试逃脱,失败之后为保全家人性命而出任官职,但是做的都是些文职官位,地位低,没有直接参与到宋夏战争里面的普通小官或士子,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终究是变节之人,流放边地,不得回京,三代之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加赏七十九人,这七十九人则是多年来宋官方边地将领和岳翻大举派往西夏的幸存下来的七十九个间谍,最早的一个在西夏为大宋探听情报四十六年,今年六十二岁,那是种家军老帅种谔生前派去西夏的超级间谍,始祖级的人物,居然活到了现在,在西夏政府部门户部工作,多年来不间断为种家军提供各种情报,种家军覆灭之后则想方设法为岳飞提供情报,始终未被发现,堪称大宋版谍报之王。这些间谍对于能活到现在且被大宋官方承认,感到激动莫名,觉得这是多年的夙愿,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什么高官厚禄,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回到家乡陪伴家人。那位种谔手下的谍报之王传奇战士在西夏成婚生子,妻子也是被掳汉人,几个儿子和孙子纷纷被他教导成优秀的谍报人员,一家子七口人皆忠心为国,赵桓感叹不已,赐伯爵爵位,题字“忠勇传家”,赏赐无计,着令此老专门为大宋培养间谍人员,官居三品,直接对皇帝负责。对于西夏政府和党项皇族的处置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西夏作为一个国家也从事实上被终结,剩下的三分之二国土基本上都在荒漠地区,人口稀少,资源贫乏,根本不具备威胁,赵桓令边境军官持“伪帝”李仁孝的诏书往各地行走,要求西贼余孽主动投降,收效很好,很多地方闻风而降,少数人不愿投降,却掀不起波澜,自此,“宋西北遂平”。(未完待续。)本书来自 /book/html/30/30881/index.html
三百八十八 这是终结,也是开始(三)
伴随着获得胜利的喜悦,大宋迎来了靖康四年的终结,十二月,赵桓向天下宣布,明年开始,改元弘治,宣告喧闹的靖康纪年的结束,宣告更加辉煌的弘治纪年的开始,弘治元年的春节,大家是在一片喜气洋洋中度过的,大****灭西夏的消息使得西部大多数部落极为惊恐,纷纷遣使上供,争取做大宋的臣属,免得遭受池鱼之殃,被大宋顺手灭掉。请大家搜索()!更新最快的小说草原部落也震惊于大宋的实力,纷纷遣使来恭贺上供,以期和平相处,顺便期待着大宋可以下令互市,罢干戈,不要接着打仗了。因为这批贡品,大宋君臣终于有了过年的物资,否则,一片凄凄惨惨空旷的可以跑马车的大宋国库不足以让臣子们和北京百姓们过上一个舒服的年,而这批牛羊贡品好歹保全了皇室的颜面,赵桓终于有东西可以赏赐了,还是肉食,对于大宋臣子们来说明或许此时此刻,肉比钱更加有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伴随着爆竹声响和大家的欢庆之声,靖康年成为了历史的过去,弘治年缓缓而至。赵桓变得十分平静,安宁,比之当初的激进易怒,现在的赵桓似乎像一个悟透了人间大道理的哲学家,大禅师,或者说是得道高人,穿着龙袍,岳翻却感觉赵桓像是一个随时要羽化而登仙的人,他很少处理政务了,他把大多数的权力都下放给了东西二府和御史台,大多数政务都交给臣子们去处理,而他基本上不干预这些事情。一开始,大家不太习惯,宰相赵鼎经常拿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或者是不那么重要的政务去请赵桓做决策,每到这个时候,赵桓就仰头殿的顶端,不做声,赵鼎多次请求。赵桓就是置之不理,身边的太监小声提醒皇帝,赵桓才面带不悦之色的说道:“军国大事,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卿等当与朕共议,州县免税郎官任免等小事,何须一一烦朕?”靖康二年以来。赵桓大权独揽,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养成了臣子们经常依赖皇帝的习惯,习惯了皇帝的最终决断,而到现在,需要皇帝强力干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赵桓的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靖康年的高强度工作极大的损害了赵桓的健康,赵桓已经渐渐的难以支撑这些工作。加上赵桓预感自己活不了太久,皇太子还小,不能亲政。此时不培养臣子独立处理政务的意识,极有可能在新帝登基之后被皇族外戚甚至是宦官揽权,那就糟糕了,赵桓不信任皇族,一点点都不信任,那些软骨头的混蛋要是掌了权,不把都城迁到杭州就算不错了。更别说太上皇还在,自己可不一定能活的过赵佶。外戚也不可信,宦官更不能信,放眼望去,除了和自己同心同德打拼事业的靖康中兴诸臣,没有人可以信任。赵鼎岳翻岳飞张叔夜等中兴诸臣忠心耿耿,是可以托付的人选,所以此时需要培养他们的某些意识,到那个时候,足以对抗皇族和外戚,保证大宋和年幼皇帝的安全。至于是否会培养出权臣威胁到皇位,赵桓也做了相对应的准备。分权,相互制衡,使得任何一名臣子都不能一家独大,哪怕是他最信任倚为长城的岳翻,他都不能赋予这种权力,东府负责政务,西府负责军务,互不统属,地位平等,宰相和枢密使地位平等,互不统属,门下省重新从东府独立出来,设门下侍郎为最高长官,负责审核政令军令。对于赵鼎提出的一些琐事,赵桓根本不管,吴用提出的一些州县剿贼和训练士兵的事情,赵桓也基本不搭理,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草拟出意见,政务附上宰相和副相的签名,军务附上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的签名,接着交给门下省审核,门下省通过之后门下侍郎签名,无论哪一份政令,如果没有三人签名,就不能付诸实施,一旦付诸实施,三人需要为其负责。皇帝会得到政令的副件予以保存,一旦出事,就可以拿着副件问责,这样的事情出现好几次之后,赵鼎和吴用就明白,皇帝要放权了,是真的了,他可以尊重臣子的决定,不做出干预,他们做出的决策,三人签名副署之后,直接实施,没有皇帝批红这一环节。赵鼎作出的关中旱灾三州之地免税的决策,皇帝没有干预,顺利付诸实施;吴用作出的荆州军襄阳剿贼决策,皇帝也没有干预,顺利付诸实施,除了三日一朝问一些国家大事之外,皇帝似乎不再处理那些其余的小事了。赵桓还是会常常召见岳翻,不怎么谈论政务军务,却喜欢说一些当初的旧事,初登帝位的惶恐,被俘被废的绝望,被救出来的时候的激动,抵达应天之后的怒火,大宋最终战胜女真的喜悦,收复燕云的狂喜,消灭西夏的满足,再到如今。“这些日子,我总是觉得,我当皇帝的时候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五年,但是这五年,我似乎做了很多皇帝五十年都做不到的事情,之前生怕自己死的太早,耻辱还没有洗雪干净,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而现在觉得,已经没什么了。”赵桓面带微笑,好像在说什么很平常的事情。岳翻却听出了一些不一样的意思,连忙道:“陛下春秋正盛,正是带领大宋继续开创盛世之时。”赵桓笑了笑,摆摆手:“打败了女真,一雪前耻,收复了燕云,完成祖宗的遗愿,灭掉西贼,结束一百四十七年之纷争,一百多年没有解决的事情,到如今,解决掉了,鹏展,你觉得,还有什么事是我需要做的?”岳翻愣住了,他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以一个皇帝的身份来说,他做到了这些事情,似乎真的不容易了,似乎真的是不错了,多少皇帝一生碌碌无为,甚至是错事做尽,而对于赵桓来说,他没做过什么错事,做的都是对的事情,他所做的事情,创下的功绩,不敢说是多么优秀,但至少在大宋那么多帝王来是排在前三位的。他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或者说没机会做也可以,但是在那之后,他明明有了逃避和妥协的机会,就好像赵构那样,逃避,妥协,退居一隅之地,做儿皇帝,或者向自己之前那样,退缩,躲藏,懦弱到了极点。赵桓选择了赵构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是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巨大的荣耀,大宋也得到了巨大的荣耀,在这个时空里,大宋注定会是一个传奇的国家,这个时代是一个传奇的时代,没有人会为此感到羞耻,大家只会感受到强烈的不屈和进取之意。赵桓是旧时代的终结之人,也是新时代的开启之人,大宋摆脱了旧时代,从旧时代的枷锁中冲了出来,走到了如今,走向了未来,或许对于他而言,这就是他的梦想,他做到了这一切,所以,他很满足,很轻松,摆脱掉了全部的枷锁一般,轻松快意,宛如神仙中人。岳翻从没想到过一个皇帝可以如此的洒脱。日子一天天的过,时间一点一点流逝,大宋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五年免税期是从靖康二年九月开始的,也就是说,会一直持续到弘治三年的九月份结束,大宋才会收到全国最正常的税收,而在那之前,弘治元年九月,一批三年免税的州县就可以开始缴纳赋税了,饥渴了三年的大宋朝廷,空荡荡可以跑马的国库,终于等到了充实的那一天。各地转运使把税收押送到北京城的时候,穷困潦倒三年的官员们如久旱盼甘霖一般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桓,桓浑身不自在,总觉得他们的眼神和那些很久没有得到临幸的内宫妃子一样,非常的恐怖,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之后,赵桓把这些日子和东西二府还有监察院门下省商量出来的官员最新俸禄规定颁布下去。说真的,这几年,算是整个大宋最贫穷的时刻了,连赵匡胤刚刚登基的时候,国家还没有从战乱中走出来的时候,大宋都没有如此困难过,靖康朝的两任宰相都过着苦行僧的日子,李纲曾经也很奢侈,靖康之耻过后,李纲痛定思痛,改掉了自己的奢侈毛病,家中只留两个仆人,买菜烧饭都要自己的一品诰命老妻去完成。衣服都是老妻自己缝制的,破了就缝缝补补,除了穿在外面的官袍是新的,没有补丁的,脱下官袍,老李纲自己的衣服没一件是没有打过补丁的,吃的极为简朴,平时就是馒头稀饭咸菜对付一下,三天才吃一次肉,偶尔喝喝肉汤补补身子,不然实在是撑不住,不少肉类食物还是赵桓得知李纲生活清苦之后赐下的。赵鼎也差不多,虽然不像李纲那样夸张,住的很简朴,穿的很简朴,吃的很简朴,寻常百姓怎么过日子,他也怎么过日子,最多就是不让自己饿着,他在东府内宣称,不要觉得自己挨饿受冻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能做到却不做到,弄得自己饥寒交迫,不能处理政务,从而耽误了国家大事,那是罪过!岳翻也表示赞同,李纲做得太过火,大家其实也撑不住了,日子虽然说过不到多好,但是馒头咸菜多少还能吃饱,三五天吃一次肉,并不困难,皇帝还经常体恤官员,下赐肉菜给官员们补身子,弄得太过火,反而不美。(未完待续。)本书来自 /book/html/30/30881/index.html
三百八十九 这是终结,也是开始(终)
岳翻自己家就是相州土豪,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后来去了吉州之后,家业更是扩大了很多,那是他自己的头脑带来的财富,自己挣来的,没人说岳翻在吉州鱼肉百姓,强夺民脂民膏充实自己,三年的任期内,吉州从人间地狱变成乱世桃花源,原本就足以证明一切。 应天府时期,吉虔二州为代表的江南南路为大宋政府提供的钱财粮草还有兵源,是大宋扛过最危险时期的决定性因素,江南残破不堪之际,全是江南南路勒紧裤腰带,把钱财粮食一车一车往应天府送,精装且自备武器的吉州军虔州军成为了大宋的国防军,前线三万军队在岳翻的率领下血战,后方六七万吉州虔州的青壮组成临时国防军,迅速稳定了人心。这就是岳翻做到的事情,在此基础之上,自己的生活好了很多,有错吗?那只能说岳翻有陶朱公之能,比大多数官员都厉害,能让自己和百姓一起获利,是啊,没错啊,岳家是江南南路首富,但是你去江南南路询问一下,任何一个百姓,谁说岳家中饱私囊?曾经有监察院的御史前往江南南路调查江南南路为何如此富庶的原因和岳家富庶的原因,心中认为一定是岳翻中饱私囊了,现在拿出钱财只是想赎罪,满怀激动的要“为民伸冤”,到处找人询问岳氏贪污**鱼肉百姓的证据,要扳倒这“祸国殃民之贼”,结果被江南南路的百姓们,尤其是庐州人给弄得狼狈不堪。鱼肉百姓?你他娘的眼睛有问题还是耳朵有问题?岳相爷鱼肉百姓?你仿佛是在特意逗我笑,你们桌子上吃的是什么,白花花的大米饭啊!加了盐和油的菜啊!要是全天下官员都这样鱼肉百姓,那好吧,大宋早就是天堂了!没有岳相爷,咱们现在还在刀口舔血,拿着刀子砍人肉吃!像你这样的官,咱们这里的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砍过多少!御史屁滚尿流的逃走了。自此再也没有人拿这样的理由来质疑岳翻,的确,岳翻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是他自己有能耐,会赚钱,还不损害百姓的利益,所以没有百姓骂他,再说了。岳氏一族捐赠给朝廷的钱财物资帮了朝廷多少大忙,他们也都知道。一门两子,一个是副宰相,一个是西北军总帅,权势滔天。这一任政府的大臣们,赵桓的臣子们,无论从能力还是品德来是大宋历届政府里面首屈一指的棒,经过不断的历练,甚至堪比赵匡胤的开国政府。开国政府对臣子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那都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无可争议的强人。而他们的辉煌征程还没有开始。弘治二年三月,西北军总帅西北军副帅禁军主帅禁军副帅四位大将联合军中大小战将,以枢密使吴用为首,共同向皇帝赵桓上表,称国库充盈。财政充足,国力强大,江南蜀中连续三年大熟,粮饷齐备,是时候发动对女真人的最后一战,彻底把女真人消灭掉了。因为女真余孽在辽东和各部族还有高丽征战不休。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战力依旧可观,重要领导人完颜宗翰尚且在世,其实力不可小觑,所以战争有胜有败,辽东部族和高丽国苦不堪言,已经第六次上表请求王师北伐了。若是我等一时不备,让女真死灰复燃,实在是太不利了。赵桓非常重视这封奏折,立刻召开大朝会,强撑病体与群臣激烈讨论,以赵鼎为首的反对派认为朝廷刚刚恢复税收一年有余,五年免税收之地还没有正式开始收取赋税,现在的财政只不过将将够用,若是不顾实际的发动战争,结果很难预料,辽东天冷,四五月份才能转暖,就我军目前的准备来说,还不能发动战争。张叔夜上表支持赵鼎的说法,认为西贼故地刚刚收拾完毕,朝廷要把主要的精力和物资放在河西之地,西北军主力也都驻扎在那里,关中和蜀中的粮饷主要负责供给西北军了,朝廷若要北伐女真,务必要使用到河北军,可是河北之地残破不堪,尚未恢复完全,也没有开始征税,哪里有足够的粮饷?燕云更不用说了,江南是大熟了,但是从江南运输粮食到辽东,何其困难也?赵桓犹豫起来,继而把询问的目光投向了岳翻,多年来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岳卿,你如何”岳翻缓缓抬起头,向武将行列里的阮小五发问:“阮武将军,你麾下的水师是否还聚集在江南之地整训?”阮小五一愣,随之回答道:“是的。”岳翻桓:“陛下谁说运粮需要走陆路?大可以直接从江南港口运输,直抵辽东之地,之前武威王奇袭辽东时,不就是这样走的吗?不需要牛马运输,也不用太多民夫,只需要以水师之力把江南粮食直接运输到辽东,不过月余日,就可以抵达,而且损耗极小,河北之地无需承担太多压力,诸位,你们以为呢?”反对的赵鼎和张叔夜没了词,他们显然也想起了这件事情之前发生过一起,吴用他们一脸懊恼,觉得自己怎么把这样重要的手段给忘了,谁说运粮一定要走陆路?海路也可以啊!弘治二年三月,赵桓正式下诏北伐女真,宣布七大恨,决议彻底击灭之,授予主帅林冲临机专断之权,遇到事情可不用上报,自己处理,他不要过程,只要女真人亡族的结果。弘治二年九月,辽东开始转冷之际,林冲的捷报从辽东传递而来,女真首领完颜宗翰授首,女真军主力两万三千六百二十七人被林冲击溃,降者五千余人,林冲立刻下令缴械活埋之,接下来的事情,宋官方之中的记载很是模糊,只有寥寥几笔“二年九月,冲大胜女真于辽东,斩其首领,女真遂亡,不复起焉”。没人知道这一战之后女真族余孽的去向。但是从之后宋将辽东设为正式行政区,并且划分州县实施统治的事实来乎女真族的威胁已经全部扫除了,当时在辽东有一条箴言,说的是“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而宋军堂而皇之在辽东设立军事据点。设立行政区,似乎意味着宋已经完全掌握了辽东。再也没有任何担忧的地方。至此,宋军基本恢复了甚至超越了从前秦时代开始就一直为汉人所居住的华夏本土的统治区域,实力进一步加强,完全剿灭西夏之后,将领土恢复到了前汉时期的巅峰状态,于弘治五年六月设立安西都护府,宋将岳飞为首任安西都护府都护,统帅改名为安西军团的安西军二十七万,震慑西域。弘治五年九月。岳翻投入大精力大财富的羊毛纺织机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一群技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演示了如何将一堆乱糟糟的羊毛变成一块可以做衣服的“神技”。弘治五年十月,火药武器项目同样有了突破性进展,实验部门在众目睽睽之下以重达数百斤之“铁铜制火炮”远距离打击一座以砖石堆积之“敌堡”与“牲畜若干”,见证其“铺天盖地震动天地之威能”之后,大宋君臣大喜过望,有此利器。攻城拔寨,再无敌手。赵桓是在弘治五年十二月二十日驾崩的,距离弘治六年的新年也不过数日,但是赵桓到底没有等到新的一年的来临,带着满足和一点点遗憾,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三十四岁,遗诏令时年十岁的皇太子赵振继帝位,令赵鼎岳翻张叔夜三人为辅政大臣,分别为太子太保太子太师和太子太傅,代小皇帝执掌朝政直到皇帝可以亲政为止。岳翻知道到了这一步,赵桓已经坚持的很困难了,弘治四年的时候赵桓就已经基本上不能自由行动。弘治五年春天还好,夏天开始,赵桓的昏迷就是常态,岳翻三五日就要进宫一次“为太子讲课”,实则是为皇帝压阵,在赵桓昏迷的时候,会有张德出宫找岳翻进宫,很多事情就以赵桓的名义发布处理办法,实际上,是岳翻的手笔。赵桓临终前,令三位辅政大臣“遇事不能决断,以岳卿之意见为准”,实际上就是确定了岳翻三位辅政大臣之首的地位,此后数年之间,大宋内政外交,悉遵岳意。赵振继帝位之后,下诏明年开始改元隆万,尊先帝遗诏,为群臣加俸两成,大赦天下,以期待更美好的未来。从那以后,在处理繁重政务和教导小赵振处理政务的闲暇时光,岳翻就常常在想着自己来到大宋之后所做的事情,自己来到大宋对于大宋而言,对于整个中华而言,到底是不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是不是有帮助的,从目前的结果来无疑问是的,但是这种帮助能够持续到什么时候,大宋是否还会走回老路,没了女真,会不会再冒出一个男真什么的部族再次威胁大宋,都不得而知。作为一个极其普通的穿越者,岳翻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自己全部能做到的,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华,只是靠着自己在地方上真正磨练出来的处理政务的本事和一腔热血,外加一点点运气和见识,成就了如今大宋第一辅臣,而这,也将是自己的终点站。而对于自己的终点,对于别人来说,却是,赵桓留下了一个热血少年,留下了最大的希望,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所以,大宋的脚步,从这一刻开始,才刚刚要开始迈动。(全书完)PS:一年的时间,第二本书终于写完了,虽然成绩不理想,但这的确是我想写的,是我想说的,说完了,心里就仿佛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变得松快了许多,也能够继续下去,去写新的作品,新书《嘉靖攻略》,很快就会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未完待续。)本书来自 /book/html/30/30881/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