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TXT下载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全文阅读

作者:月女凡     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txt下载     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36章 :小康

    路是规划好的,田地与老宅都是私人的王府并不干涉,但是新建房子王府都是有指导标准的,可不能像以前一样,随便弄块空地随心所欲地搭建了。

    这事不满的人不少,谁家想盖房子不是想越大越好?

    王府偏偏规定一块地只有六成以下的面积可以盖房子,若是临街、临道的房子,屋檐还不能与道齐平,要后退三尺的距离。

    这不是变相的压榨了土地的使用面积吗?

    很多人表示不满。

    但是政策刚颁布时,没几户人家盖房子,不满的人也没有跟随者这是其一,其二是蓬莱的宅基地本就便宜,买大一点也没多花多少钱。

    齐王府说了,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什么地方都被房子挤得满满的,将来人口多了,岂不是像京城一般,想挪个地,都没地方挪?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赚钱的人家多了,想要砌新房的人家自然也就多了。

    最先砌房子的人大部分都是外地来的,他们对齐王府的各种规定更加的信任服从的,大部分人还是从衙门里买建房子的图纸盖房子。

    齐王府根据房子的大小、常见地形、朝向,还有房子使用的人丁多少,有好多种建房子的图纸。

    只要稍微有点儿经验,就能根据图纸盖一幢像样的宅子出来。

    不想花钱也没是,里正那里也有修建房屋的图纸,每个村都有几套常用的图纸,方便村民盖房子。

    奇怪的是,都是盖房子,齐王府给的图纸,盖出来的房子就是舒服些。

    以前大伙盖房子图大,宅子大就表示自己本事大,面子强。

    现在齐王府宣导量力而行,按需而动,虽然不是强迫的,但不想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有齐王府做由头,也就不去勉强了。

    多大的本事盖多大的房子,很正确啊。

    攀比之风一旦盛行,就很难抑制,所以齐王府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引导——宅子大跟面子无关。

    现身说法:瞧瞧他们齐王府,虽然在寻常百姓家算大的,但真按照规制,一个超一品的王府,连一个二品侯府的规制都比不上。

    掉面子吗?

    没有啊,京城里来的官,谁对齐王不是恭恭敬敬的?就是太子也要齐王几分尊敬。

    以后的齐王府肯定也会气势恢宏的,但是现在,王府少一点开支,就能让百姓多一点福利,大伙对齐王府很是认同。

    按齐王府建议的做,不丢脸!

    最重要的是这样盖出来的房子,明明面积就不是很大,甚至有的房间比一般人建的房间还要小一些,但就是住得舒服一些。

    这就是小康!日子过得好就是小康!

    房子大又如何?日子图的不就是舒适吗?

    这里就不得不说尤氏家具店的家具了。

    他们家的家具有平价的,有高档的,档次不同,价钱不一。

    乡下人一般都是买平价的,一两件家具自己借个板车拖回来装一下就成了。

    说实话,尤氏家具店的高档家具确实是好,平价的家具其实很一般。

第737章 :好房子要家具

    但是价格很合适啊。

    买几块摆弄好的木板,自己在家就能安装出一件家具来,怎么都比找木匠或者自己做强多了。

    最重要的是,价钱真的很合适啊。

    寻常乡下人家,除非是成亲,一般都是不做家具的,家里本就没有几样东西,还要什么橱啊,柜啊,还不是要花银子?

    现在不同了,手里有银子了,小康了,自然想要日子过好点了。

    日子过好的第一件事情是盖房子,盖好了房子是住人,这尤氏的家具一摆进去,这家就变得不一样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放置好,摆放整齐了,感觉家就大了好多。

    以前家里有个什么东西就是往地上堆,现在都用架子和筐给收拾整齐了,屋子不大,也能住得宽敞。

    齐王府名下尤氏的平价家具虽然不是那般的高端大气,但是简单便宜也能让家看得更顺眼啊。

    花少量的钱,就能让屋里舒适很多,大伙都是很愿意的。

    尤其是看家具的时候,家具店会展示家具的用途,告诉大伙怎么安装,操作起来真没难度,大伙有的时候还相互帮忙安装一下,交流一下使用的经验。

    不仅仅是家里的东西有地方放了,粮食也能存储得更好了。

    比起把房子盖得更大,显然买点简易家具就能解决问题的话,自然是后者更加的省钱省力,还住得舒服,乡下盖新房,几乎人人家里有一套或者几套尤氏家具。

    尤氏的评价家具是很便宜,便宜得甚至是一般人自己家里打家具不算店铺的租金只算自己的人工钱,才能跟他们家的价钱差不多。

    这人工还不能将尺寸算得这么好,每一块板子还用桐油擦过。

    便宜得简直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同行都没有模仿销售的意愿。

    甚至有人说,这是齐王府为了让大伙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而补贴的。

    也不是不可能,路是齐王府修的,水渠是齐王府挖的,各种耕种养殖的办法齐王府都免费教,就连生孩子都有补贴,家具有补贴,大伙也是能相信的。

    不过尤氏兄弟还真没想过给大家补贴,要的不过是薄利多销而已。

    跟王妃学的,他们兄弟的家具店开在州城的边边上,并没有弄店铺,而是自己家修建了一个大宅子,有齐王府的招牌在,几乎不用做宣传就能被知道。

    宅子的外院是很多功能展示的房间,让大伙瞧瞧家具摆放的样子与用途,内院则是木材加工的地方。

    一般人家家具用到的木料长短不一,需求却不一,难免会有不少的边角废料耗损。

    尤氏家具点所有家具都是木板、木棍和一些配件做成的,一开始就将家具的尺寸给定好了,只要按照板材的大小,做最接近大小的物件,自然就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料,这一步就能省下不少的银子。

    店铺开在南阳城外,面向大众销售,门面费用低廉,然后家具的运输、安装都是顾客自己完成,也没有成本。

第738章 :赵氏

    销售的数量很大,制作的木工只要做规范的大小,熟能生巧,效率比一般人不知道高出多少,各种节省下来成本累积起来也不低,自然比一般人想象的要赚钱。

    口碑与名气有了,高档家具才是尤氏家具店真正大赚钱的部分。

    这些家具都是王妃亲自设计的,不止是做工、档次是高规格的,还有款式,一定是世面上没有的。

    摆在家里,定能彰显出主人的气质来,很受有钱人家的喜欢。

    赚钱的东西自然容易招人模仿,但就算是有人模仿,整套家具的味道全部模仿出来很是不易。

    等都能模仿的时候,尤氏家具店又推出新款来了。

    再说了,尤氏家具店背靠的可是齐王府,一般人家,正当竞争也就罢了,剽窃还是要多想想将来。

    尤氏兄弟都是山沟沟里的孤儿,以前觉得有顿饱饭就已经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这些年,跟着齐王府学了不少的东西,早已经不是以前畏畏缩缩的模样了。

    现在大伙都尊称一声,大掌柜、二掌柜与三掌柜了。

    兄弟三人年纪也不小了,除了做生意,也在积极的解决终身大事。

    今天尤二和尤三两兄弟同日成亲,在大家看来也都是一桩美事,纷纷过来道贺。

    尤大三个月前就已经成亲了,娶的是王府里宁管事的女儿,这可是件非常体面的事情,现在内宅的活都是宁氏在管,夫妻两的感情正是浓的时候,两位弟弟的婚事,差不多是宁氏操办的。

    三兄弟本是三胞胎,一样大的年纪,都有手艺,能赚钱,自然是要娶妻的。

    不过尤大是被宁管事自己看中的,请示了王妃再成亲的,相对而言,尤二与尤三找的媳妇就有点自由恋爱的味道了。

    尤二娶的也是王府的丫头,是杨妈妈的女儿,专门做绣娘的事情,也是有一定体面的,当初给尤二缝了件背心,两人因此结缘。

    至于尤三娶的媳妇则是旁边农户的女儿张氏,是村里的媒人说了媒,两人见过满意点头的。

    张氏虽然是农户的女儿,但觉得自己是个农人出生,也是清白的自由身,怎么都比两位嫂嫂要强,成亲前,她娘就说了,以后尤家,她才是能立起来的主母。

    却没想到单是进嫁妆这一样,她就远远的被杨氏给压了下去。

    宁氏有多少的嫁妆她是不知道的,但是杨氏居然足足有八个箱笼的嫁妆,这里面还有一匣子的首饰和五十两白银,听说是齐王妃赏赐的。

    赵氏原本觉得自己的嫁妆里面有六匹布外加十两银子,已经是很丰厚的了,毕竟尤氏兄弟都是孤儿,家具店的东西又卖得那般贱价,赚不了多少银子,还有几分瞧不上,却没想到二嫂的嫁妆有这么多。

    在听周围吃席的宾客说,那嫁妆里面,还有一只戒指、一对耳环是金器,她还没有过金器呢。

    箱笼里面还有两匹绸缎四匹棉布,都是六匹布,档次完全不一样。

第739章 :成亲的宅子

    赵氏整个人不由的有些惊呆的,在王府做小丫鬟的,居然能这般有钱?

    她听说的那些给人做苦工的,长年累月的赚口饭吃还未必能吃饱,哪里还能有钱?

    该不是偷偷贪了王府的东西吧?

    尤三听了,有些不高兴了:“这些都是王妃赏的,除了王妃的贴身丫鬟分例高些,一般的丫鬟出嫁,都是按等级给陪嫁的,当然,二嫂这里肯定还有杨妈妈的私房补贴。”

    尤三觉得赵氏有点儿小心眼,人家杨妈妈虽然不是大管事,但地位也不低,缺这点银子?

    赵氏听了羡慕不已,虽然王府听起来高大上,但是整个蓬莱的人都听说王府缺钱,王爷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就连王妃都要想办法赚钱来维持府里的开销。

    一个女人,居然要为了家中的生计操劳奔波,其实赵氏觉得挺可怜的。

    是王妃又如何?嫁个不成器的丈夫,就是命不好。

    齐王在民间的传闻那是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戏本子都写不出这么多个版本来,赵氏觉得这一个是最可信的。

    男人若是有本事,女人在家里操持家务即可,哪还需要自己赚钱养家?

    大伙不过是忌惮王府的威严,不敢随意说出口而已,私下居然还有点同情王妃。

    好好的一个女子,为男人生育孩子,操持家务,还要赚钱养那么大一家子,真的是太可怜了。

    尤氏家具厂的宅子是王府的产业,开始是做大宅子建的,后来来买家具的人多了,王妃让拆掉几处外墙,弄出几条巷道,方便家具进出。

    又给了些人做销售管事,慢慢的变成了几条街了,虽然不长,但是买卖家具方便。

    兄弟三人都是家具厂的掌柜级人物,成亲的时候,麦芽给他们就近派了三处连在一起的宅子。

    宅子并不是很大,半围合的三间正房,两间耳房,两间杂屋和一个茅房,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两口子住,足以。

    厨房没有,家具厂有大厨房,想弄小厨房就自己改一间杂屋做厨房便好,就算以后有了孩子,也住得宽松。

    旁的赵氏并不清楚,但是这屋子的事情她是知道的,成亲就能有一处小宅子,房屋里的家什用具什么的,都已经准备得齐全。

    在乡下成亲,能有一间像样的屋子已经算是得体了,一屋子的人乱哄哄的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她是再也不想过了。

    尤三虽然身份卑微,但是有自己的手艺,上头也没有碍事的婆婆,在尤家,她农人的身份最高,也不会被人欺一头,她娘把这些好处都说得很是清楚,她也就嫁了了。

    因此她才不计较尤三是个下人,也想着嫁了。

    坐在宽敞的房间里,看着红色缎被,赵氏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得意——村里的姑娘很多都瞧不起尤氏兄弟,觉得混得再好,也是给人家做下人的,没出息。

    能有这样好的宅子,村里多少人出息了,也没让媳妇住上。

第740章 :跟富贵人家无异了

    只是她还是有那么点担心,王府的下人都是要给王府干活的,连王妃自己都为家里赚钱,她家男人不会也要她出去抛头露面赚钱吧?

    若真是这样,她可放不下那身段,拉不下那脸。

    她最后悔的就是说亲的时候这事没有说好,心里始终有点儿忐忑。

    现在亲都已经成了,想要反悔也不可能了。

    不过万万没想到,第二天,尤三提都没提一句,只是带他去大哥那里去与几个兄弟妯娌热络一下。

    宁氏进门早几个月,又是长嫂,自然是用长嫂的语气吩咐了几句。

    尤家人口简单,做的生意也很单一,兄弟有手艺,王府有依靠,生计没什么问题。

    “一家人生活,总会有点儿磕磕碰碰的,有什么事情一家人关起门来可以好好的说,最重要的就是心齐。”宁氏说道。

    兄弟都是孤儿,人丁并不多,尤家没有长辈,这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是不能齐心协力,就跟单户一般了。

    杨氏自然是附和的,“大嫂说得对。”

    赵氏虽然心里有点心法,但还是附和道:“大嫂说的是。”

    心里忍不住想,做丫鬟的不该都是低着头做人的吗?宁氏的气质怎么俨然就是一个当家主母的范儿?

    赵氏从小就在村子里长大,齐王没来的时候,家里时常饭都吃不饱,但是齐王振兴蓬莱之后,他们家本就是土著居民,最先种齐王府的粮种,几位嫂嫂和她自己又都有在齐王府的晾晒场做事,每个月也能赚个好几钱银子,在当地算是好的了。

    听晾晒场的婆子说,在齐王府做下人很悲惨,做丫鬟是如何的唯唯诺诺、低声下气的在主子下面讨生活,一个不好就是一顿板子等等,不由的庆幸,她娘没把自己卖了做丫鬟。

    也不知道怎么了,王府的传言那么多,赵氏都是捡不好的信,事实却与自己所想的差距甚远。

    杨氏显然比赵氏要更加的活泼自在,对宁氏道:“大嫂,我与三妹妹都是新进门的,这宅子还不知道怎么收拾好,刚刚进来瞧你们这院子布置得很是别致,不知道能不能都看两眼,也知道怎么收拾的好。”

    宁氏自然是说好的,她也很乐意各人收拾好各家,有事再一起商量。

    先自然是将三家的感情给联络好了。

    三个宅子是连着砌在一起的,大小并没有什么区别,式样也是一样的,家具也都是兄弟三人自己做的,没有多大的区别。

    她刚进门看着那些摆放得体的家具时,还觉得能在自己娘家几个嫂嫂面前直起腰来,却没想到尤大家的正厅更加气派。

    赵氏仔细的看了几眼,大哥家的桌布、椅垫什么的,用的居然都是绣花的布料,周边垂了好看的流苏。

    这么好的东西就来铺个桌椅,简直就是奢靡浪费,能不气派吗?

    还有就是房间里添置了几个花几,摆放了几盆叫不上名字的花草,看着就跟富贵人家无异了。

第741章 :与传说中的差太远了

    不止是正厅,其它的房间也被布置得井井有条。

    虽然瞧不见那些箱子里有什么东西,但是她能肯定,宁氏的嫁妆肯定比杨氏要多,一间耳房居然都被嫁妆给摆满了。

    她娘说了,大户人家丫鬟穿得再好,也是丫鬟,她的嫁妆在村里已经是独一份了,怎么也比两个嫂嫂强,别人家的奴才能有多少的东西?!

    这东西还真不少,这些也就罢了,毕竟算不出里面的价钱。

    最让赵氏没想到的是,这位大嫂居然还有一对干粗活的夫妻和一个小丫鬟,都是宁氏她爹出门之前就给她准备上的。

    杨氏没带这么多人来,只带了一个婆子,不过那婆子看起来也很灵泛。

    赵氏已经惊呆的说不出话来了——齐王府与传说中的差太远了吧?

    丫鬟不是卖身为奴的人让主子随便蹉跎吗?

    居然比他们这些良人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在宁氏自己弄的小厨房里,赵氏第一次看到了煤炉——原来传说中的蜂窝煤就是这样的?

    这么小小的一点炉子就能烧火做饭了?

    她本觉得尤家能与大厨房一起吃饭,日常只要给点伙食钱很是省力,那是因为他们家每每做饭的时候,都是嫂嫂们做饭,她来生火的,每次烟熏火燎的都是一头的灰。

    大哥家用这样的炭炉,又不占地方,又没那么多灰,还不用砍柴烧火,厨房里干干净净的,难怪齐王府会鼓励大家用蜂窝煤,这东西是真的好用。

    不过家具厂的大厨房用的还是柴火,每天那么多边角料子,烧火也算不浪费。

    尤大的屋子每一间都被宁氏布置得恰如其分,就算是下人住的房间都是干净整齐,看东西的摆放,也不是临时收拾出来的,而是有规有矩的。

    赵氏惭愧,且不说自己没有这么多嫁妆与下人,就算是有,也收拾不出这么体面又舒服的感觉来。

    先到自己还曾经因为对方的身份不如自己,家里还有娘家几个嫂嫂教导过自己持家的经验,出门前还觉得自己更加厉害,今天是彻底的服气了。

    比不上,完全比不上,是自己完全比不上宁氏。

    不跟宁氏比,杨氏那儿她也是比不上的,杨氏以前是在王府做绣娘的,家里的刺绣摆件什么的不少,那式样,那手艺也是她远远比不上的。

    赵氏有些庆幸自己心里那些想法还好没说出来,否则就她这样,居然还想当两位嫂嫂的家?简直就是个笑话!

    现在,赵氏对齐王府那些好的传闻却是信了。

    全信了。

    连王府的下人都这般本事,齐王岂是那种吃软饭的?

    战神可是多么厉害的称谓,也不可能给一个吃软饭的男人吧?

    至于王妃,那就更是神一般的人物了,宁氏与杨氏房间里很多新奇的玩意,都是王妃给弄出来的。

    还有尤氏家具厂里在做的各种家具,很多都是王妃设计出来的。

    从宁氏的嘴里说出来,赵氏感觉齐王妃那是无所不能的存在。

第742章 :女人的出路

    “对了,二弟妹,三弟妹。”宁氏忽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般,试探的问道:“我们现在都是新成家的人,手里有是有些钱的,可有想做点什么?”

    来了?!赵氏心里一咯噔,这是想要她抛头露面去赚钱吗?

    几个妯娌,就她手里的银子最少,那些事不就是赖她头上了吗?

    赵氏心里很排斥,嘴上倒没说什么,而是看着杨氏。

    杨氏似乎与宁氏想到了一块,道:“我也是想过做点什么小买卖营生,但我就会绣花,跟王府的绣娘比,还只能算勉强的中下,绣几个荷包换点铜板不难,但真要做出点事来却不容易。”

    赵氏有点懵,出去抛头露面赚钱这么丢脸的事情,居然拿出来说得这么自然?

    宁氏道:“绣花倒是还好,但若不精确实难成事,现在南州城的绣坊不少,民间拿去卖货的也只是赚几个小钱。”

    杨氏道:“可不是吗?大嫂可有什么好点子。”

    宁氏道:“我这不也是没有,还想着与两位弟妹一起商量吗?我平日倒是会种花,下面的那两人以前也都是种花的能人,但若是就卖几株简单的花草,也值不了几个钱,弄贵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出价钱,去给人就修花圃,也不现实。”

    ……

    听着她们一条条的分析,赵氏感觉很不是滋味,终于忍不住了道:“家里不是有夫君赚钱吗?听说每个月也能赚不少的银子,再不济我们也能去晾晒场干活,能有工钱的。”

    接着又道:“尤家的宅子好,里面布置也好,我们做女人的在家做好分内的事情,不就好了吗?”

    赵氏觉得出去做生意,实在是太难为情了。

    她先前盘算的是,手里有十两银子,加上夫君的积蓄,买两亩地种着,日子也就能过下去了。

    但是尤氏家具厂附近都是王府的地盘,要不就是别人早就开荒好的,土地价钱很高,十两银子一亩地都买不起。

    没办法置办田地,最近能置办的地都要走近十来里地,这么远,自己种田几乎是不可能的。

    做买卖似乎是出路,但一个女人,夫君能赚钱,在家好好呆着不就是最好的路了吗?

    宁氏和杨氏显然不这么看,宁氏道:“夫君能赚钱固然是好,但是现在家里没有什么产业,总是不稳靠的,都是这个家的一份子,我们也当初份力。”

    杨氏道:“没错,我们现在也是想想能有什么法子帮家里赚钱,又没有乱花钱,有什么关系?”

    赵氏觉得自己的思维完全与她们不在一个平台上。

    她觉得家里有一套这样的小宅子已经是极好了,她们却觉得宅子太小,以后有孩子就住不开了。

    她觉得夫君每月能赚十多两银子,有时候甚至有几十两,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了,她们却还觉得不够,自己赚的钱自己花,才能花得更加痛快。

    明明就觉得这样不对,但宁氏偏偏问她,“这样不好吗?”

第743章 :王妃的投资

    不好吗?

    赵氏觉得挺好的。

    至少她觉得,女人有本事赚钱除了丢人一点,银子总是好的,难不成自己赚的钱就扎手吗?

    她不明白为什么她会觉得不好,从小,她娘就是那么教的啊。

    赵氏很迷茫,但是她觉得宁氏与杨氏说的也没有错啊。

    麦芽这几天心情不错,尤家媳妇们给她送了几盆花做为谢礼,也不知道是谁想的主意,那几盆花装扮得甚是精致,花盆的外延还包了一圈彩色丝线编织的圆绳,花盆的显眼处,贴一个菱形的红布,上面绣了一个齐字,想必是齐王府的齐字。

    这装扮倒是让麦芽想起过年时候花市上卖的各种花饰,很多花就过年的时候开花,再装点一点,过年的时候摆放在家里喜庆的。

    虽然有时节限制,倒是一个不错的赚钱主意。

    点子是赵氏想的,她不过是听两位嫂嫂说王妃不稀罕什么珍贵,重要的是新奇,就稍微摆弄了一下,一点讨巧的心思而已,王妃居然就给了一百两银子。

    当然,这一百两银子不是让她们自己花的赏钱,而是给她们开店的投资。

    投资?

    开店她是听说过,但是投资还是第一次听说。

    宁氏简单的解释了,“就是王府出钱让她们开店,然后赚的钱按比例分成。”

    “按比例分成?钱都是王妃出的,我们出力不是赚工钱吗?还有分成?”赵氏很惊奇。

    宁氏将齐王妃定制的经商规矩给说了一遍,“谁有点子都可以与王妃说,虽然像我们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当面说的,但是王府有专门的人,只要将计划书交给他,他会给王妃审核。”

    “审核若是通过了,王妃就会让下面的人核算大概的成本,然后让他们自己经营,再将经营得的利润分成。”

    赵氏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规矩,疑惑的道:“王妃难道就不怕下面的人把银子给贪了吗?”

    宁氏笑道:“王妃同意的点子,就还没有不赚钱的,能光明正大的分利润,何必做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呢?”

    赵氏觉得是这个理。

    只是这齐王府的钱,也太好赚了吧?

    她这时才知道自己男人的家具厂也是这样分成的,不过因为家具厂前期投入挺大的,现在的分成还看不到大头,过个几年,别说几亩地了,几十亩、上百亩地都能置办下来。

    “你还真是我们尤家的福星。”杨氏看着赵氏,满心觉得欢喜,“我们这些人想赚钱的点子想得头发都快要掉了,你倒是好,随随便便的摆弄一盆花草,就入了王妃的眼,还是王妃给主动向我们提起的。”

    赵氏也觉得欢喜,她也是才知道的,按照规矩,就算她接下来什么都不做,也能分半成的利润分几年。

    后面的事情也不需要她做了,王妃不但给了银子,还给了个多装饰的图样和一些花卉的花苗,就在过年期间销售图个喜庆,别的时候在家养着就成。

    她没听说过这种做生意的方式。

第744章 :省下时间办大事

    但想着自己能有半成的利润,赵氏的内心还是很愿意积极的参与的。

    就算是一百两银子,办成也能有五两银子,比起她在晾晒场干一年的活也就赚这么些钱来,一个意外的点子就能赚钱,赵氏说不惊喜绝对是骗人的。

    比起她在花盆上贴的那一个齐字,王妃送来的花盆式样可就多了,什么福禄寿喜,什么福禄双全的,周边缝几圈金线,都能一套一套的卖。

    光是看图样,就能觉得喜庆。

    难怪外面有人传闻,你能做到一层,王妃就能够想到的三层以上。

    之前这种传闻她也是听说过的,不过是传闻太多,她并不相信这一层罢了,以前她觉得女人就只是站在男人身后操持家务而已,再本事能有多大的本事。

    现在觉得,说不定自己也能呢?

    赵氏本以为做生意就是出去抛头露面,但是宁氏和杨氏谁都没有出去,而是在家里干活。

    大房的将王妃送来的花种按照重点事项进行养植,二房则带着家里的婆子忙着绣小花布,赵氏没有事做,很是不自在。

    赵氏与尤三道:“大嫂和二嫂都为了卖年花的事情而忙碌着,我这是不是太闲了?”

    嫁过来之前她娘是说过勤俭持家的,家里的事情要多做。

    问题是,尤家没什么事情要做啊,就算是每天打扫一遍,把衣服都给洗一遍,也就半个时辰不到全都做完了。

    家里现在也弄了个小煤炉,两个人过日子没开伙,就烧点热水晚上沐浴洗脚什么的,也很方便。

    虽然有点儿浪费,但是尤三说了,一点小钱就能让日子过得好,不比拘泥着。

    还能省下时间办大事。

    问题是,她小事都没得做,哪里来的大事办?

    赵氏没发现自己的心态完全变了,比起守在家里等丈夫做工回家,她也想要做出点什么事情来。

    尤三对媳妇的想法也很支持,道:“王妃既然已经有了主意,你们就循着这个主意做就好了。”

    赵氏道:“我何尝不是?但是大嫂会种花,二嫂会绣花,我啥都不会,帮不上忙。”

    尤三道:“既然是卖花,你就看看还缺什么,自己能不能做,不就成了?”

    赵氏觉得是这么回事,细细琢磨了一番,就缺店面还有花盆了。

    店面她不太懂,花盆她娘家的三嫂家做的是瓷器生意,倒是很寻得来,先前送王妃几盆花的花盆就是她从那买来的。

    赵氏将自己的想法跟两位嫂嫂说了一遍,原本觉得必然会有翻计较,虽然是一家人,但是几房人谁不会为自己的小家多算计一点?

    但是宁氏与杨氏并没有,反而觉得很好。

    赵氏有些疑惑,先不说齐王府里面的人怎么样,就宁氏与杨氏的做派就让她刮目相看,在娘家三个嫂嫂对她虽然也是亲厚,三嫂家有钱还好点,大嫂与二嫂平日一点针头线脑的事情都要计较得清楚。

    “你们就不担心我跟娘家人串通一气多得银子吗?”

第745章 :找娘家

    赵氏忍了忍还是将自己心里的疑惑给说了出来。

    “有什么好担心的?”杨氏说话直接,“只要按规矩来就行。”

    赵氏最近才开始识字,自然不可能看王府的章程,这才知道,王府做生意看起来随意,但都有管理的章程参考的。

    有了章程,虽然不能杜绝所有坏心思的人使坏或者取巧,但能最大限度的避免。

    打个比方,她能为娘家三嫂家人牵线、看货,但是议价、验货又要另外一个人来办,相互监督。

    赵氏很快就去娘家找了自己的三嫂,她三嫂听说小姑子出嫁了还能想到自己,虽然说是她娘家的生意,但甚是欢喜。

    赵母原本是瞧不起三房媳妇冯氏家是经商的,感觉有点带坏了自己家的门风。

    蓬莱商贸发达,尤其是齐王来的这一年,商人的地位与普通的百姓也没什么区别。

    商人逐利,名声终究不好,赵家人有了点积累,想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就不想与商户扯上关系。

    这不,女儿才成婚,赵家就分家了。

    以前没分家的时候还没细算,分家了三房搬出去,自然把自己的东西给带走了,那可都是些好东西,赵母还挺舍不得的。

    加上没有三房的银子补贴,家里的日子居然能明显的感觉到落差,赵母心中不悦,但也不好发作。

    现在女儿与冯氏想要做花盆的买卖,赵氏觉得很是不妥。

    “我看那尤三也是能干活养家的人,好歹也是个手艺人,怎么能让你抛头露面做那商户女的事情?”赵母觉得这门亲事有上当的感觉。

    陪嫁了十两银子,可不就是让女儿在夫家有底气吗?现在倒成了夫家跑腿的了不成?

    赵氏以前定会顺着她娘的话来想事情,但是嫁到尤家之后,不管是夫君还是妯娌,还有家具厂的人,耳濡目染得多了,想法也就变了。

    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不伤天害理,能把日子过好就是好日子。

    赵母扭不过女儿,想着,反正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算是真的入了商行,也不关娘家的事情了。

    只要不妨碍孙子的前程,赵母说了两句,也就懒得管了。

    至于娘家大嫂与二嫂,关系本就没有冯氏好,赵氏也不放在心里。

    冯氏带着小姑子去找自己的爹,上次虽然只买几个花盆,看在女儿的面子上冯父也算是接待得妥当了。

    没想到居然带来的是王府的生意,冯父喜不胜收,这个冯家可不是与齐王从小到大的冯进家,就是当地一个烧瓷的人家。

    以前就烧些粗瓷,王府人来了之后,人们消费水平高了,也开始烧一些上档次的东西了,加上冯父很会做买卖,冯家窑在南阳州名气冲天说不上,名字还是有几个人知道的。

    以前冯家就想做齐王府的生意,奈何中间没有牵线的人,现在虽然做的是花盆,那也是齐王府要的花盆,做好了,必定能上一个台阶,冯父拍胸脯一定把东西给做好。

第746章 :李川父子

    瓷器在大金算不上什么稀罕的东西,但就跟衣服一般,人人家里都有,但档次相差甚远,其中的利润也是相差甚远的。

    冯家祖辈也曾经有在前朝官窑做事的,有烧窑的本事不过是前朝覆灭,逃难来了这蓬莱州,结果就烧点日常的瓷器糊口。

    若是能有机会,冯家也想要再现祖辈的荣耀、振兴家族,毕竟能做金元宝,谁也不想整天做铜钱来糊口。

    以前蓬莱整个地方都穷,就算你能烧出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瓷窑来,也没谁有银子买啊。

    运送去外地,瓷器这东西,没有成熟的商队,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现在有机会了,冯父自然是要好好把握的。

    听说王妃画的花盆图纸,冯家人都能烧制出来,宁氏与杨氏对赵氏这个妯娌也是刮目相看了——本地人有本地人的优势,她们也寻了不少的时间,就没寻到这么能来事的老板。

    一般人家养花的本就少,多少是养在院子里。

    养在家里的多是用花瓶水养一些折断的花枝,或者是兰草、松柏类的盆景,很少有蝴蝶兰这种年花。

    而年花图的是富贵喜气,自然不会用那些雅致质朴的花盆,所以市面上能够选择的花盆不多,定制的话,价钱也都是很好。

    赵氏不经意间,也是解决了一件难事。

    冯家不但能做花盆,还能就着花盆的图纸,自己参详烧制了几套不一样的餐具来献给齐王妃。

    给齐王妃送礼的人不少,不是专门送面前,一般都是造册之后等王妃有时间了再看。

    别说冯父的礼物了,就是京城的礼物都会有延后再看的,只能说王妃太忙了。

    现在齐王府养着的可不只有齐王府一府的人,还有那么多的基础建设要花钱,王妃能不忙吗?

    萧楚河回府的时候,麦芽正在接待李川父子。

    李川父子并未卖身王府为奴,但是却深得王妃的信任,现在管着弋阳府的大片庄子与生意。

    与前年在京城第一次见面的模样相比,父子两就像是换了一个人般,穿得中规中矩不说,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变得不一样了。

    当初为了几十两银子去京城送租子,穷得连客栈的柴房都舍不得住,现在则主要负责为王妃打理弋阳府的庄子,管着大片的产业。

    不能不说齐王妃很有眼光,或者有财运,当初兵荒马乱那些田地荒芜,廉价都没有人买,现在光是土地的价格就翻了三倍。

    弋阳府的庄子,麦芽只有小部分是种植粮食,大部分都是种棉花与葡萄。

    那边的土地种粮食的产量并不高,但是伺候这两样东西却收成不错,麦芽都是将别的地方多余的粮食给送过去,让当地人能安安心心的种自己想要的东西。

    葡萄倒是还一般,王妃说了还要一点时间,葡萄有自己的周期。

    但是棉花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啊。

    去年虽然有王妃教导的方法,但到底没有经验,私心觉得收获的棉花已经不少了。

第747章 :两国贸易

    今年有了经验之后,收获的棉花不只是产量增加了,质量也更好了,才明白去年的收成真不算好。

    按照王妃说的,棉花都是去了皮籽再送过来的,几十辆马车压实了的棉花,一路走过来,都能说是浩浩荡荡的了。

    李川父子也很自豪。

    话说翻身的事情谁没想过,谁想着一身旧衣全裹身上出门就是全部的家当?

    穷得连一个白面馒头都舍不得,大冬天就啃着干硬才粗粮饼,穿人家一套旧衣服就觉得世界上没有更好的事情了。

    王妃说日子会好起来的,他们都是信的,但没想过能有这么快,还能好到这样的程度。

    现在的李家父子在弋阳府虽然没置办田产,但也是买了宅子与铺面的人了,家里别说几身像样的新衣裳了,还买了做事跑腿的下人。

    日子简直就是幻想都没想过有。

    这辈子,他们最骄傲的就是当初第一次有了收成之后,千里迢迢去京城交租的事情了。

    老祖先说得对,做人要讲诚信,因为他们的诚信,王妃才会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们做。

    以前李家穷得叮当响,李甲连个媳妇都说不上,现在多少人挤破了门槛想要进李家的门。

    父子两的想法很简单,王妃交代的事情就去做,踏踏实实的做好了,绝不偷奸耍滑的把事情办好了,就是认认真真的回报主子了。

    麦芽仔仔细细的看过了他们送上来的单子,心里很是满意。

    衣食住行,哪样都关系民生。

    尤其是吃穿住,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大事。

    吃不饱肚子自然是以种粮食优先,但是高产稻、土豆与红薯的推广,都能大幅度的增加粮食的产量,自然就能结余出不少的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了。

    小苹果市场虽然是二手市场,但是买到最新品种的棉花苗并不是很难,几番移植,已经没人觉得这些东西来历蹊跷了。

    只是葡萄还很少见,准确的说是大金没有葡萄,移植过去只能说是意外发现的果子,种了试试看。

    不过西域那边,也是有葡萄干这东西运过来的,若是说落了种子长成了藤,也是说得过去的。

    事实是,并没有谁来与麦芽追究,那些稀奇的苗种哪里来的。

    在大伙的眼中,齐王妃就是个神奇的女子。

    清点了棉花的数量,宁管事又带着人清点皮草的数量。

    大金与北国相处还算和平,毕竟打仗对谁都没有好处,不打仗了自然是要做交易的。

    目前双方做得最多的交易就是北国用皮草换粮食。

    肉自己吃了,皮割好一点就能换钱,北国人觉得自己不吃亏。

    他们日常也会宰杀牛羊食用,皮草一般也就缝几针穿在身上,或者用来做帐篷,现在能够换取粮食,大伙还是很愿意换粮食的。

    大金人不但跟他们换粮食,还教他们如何烹饪粮食更加的好吃,现在羊肉手抓饭在草原十分的盛行,可比以前光吃奶、肉和野菜什么的好多了。

第748章 :长宁城

    倒不是肉和奶不好,而是那些东西不够吃,毕竟牲口这些东西可不比粮食容易长,但比粮食容易吃,不然他们何必辛辛苦苦的一边畜牧一边还要去抢粮食?

    羊肉手抓饭真的很香啊。

    贸易的城市并不在樊城。

    樊城几经血腥洗礼,现在慢慢的回归了平静。

    北国各地二十五城中有一座城是专门划归给长宁郡主的,就叫长宁城。

    当然,皇帝不可能真的让大金有一块地,还是边境之地归属一个非皇族的外姓女子,所以城里的管事依旧是朝廷派过去的人,长宁城,齐王妃拥有的只是那个名字的权力。

    不过齐王府的贸易有很大的优惠。

    就好比李川他们与北国进行粮食贸易,买卖皮草,是不用缴纳税赋的,比一般人自然要沾光不少。

    这也是当初冯进硬拉着齐王府一起做外贸的重要缘由。

    双边省下的税银可是一笔不小的钱财,这么大的好处,谁都不想放过。

    羡慕的人很多,但也没谁能有怨言,毕竟这座城都是人家齐王妃的,人家没再跟你收一遍税已经是仁义了,你还能有意见不成?

    因为就单只是朝廷收税的话,边境的贸易还是很有盈利的。

    不止有皮草,还有各类肉干、奶酪和一些草原上生长的草药。

    另外两国不打仗了,西域的商人也能走此城进入大金,成本虽然高,但是利润很大啊。

    加上长宁城原是前西凉的都城,算是西北大的城邦,交通相对便利,发展起来,顺利成章。

    齐王府也没把便宜占尽,虽然也用粮食收购一些皮草,但是买得最多的还是煤炭。

    北国有煤吗?

    大伙原本是不知道的,但是冯家的人说有。

    在哪儿也没多少人知道,就是给了北国皇帝银子,让他们自己开采。

    这一度让北国朝廷觉得冯家是傻子,而英明神武的齐王殿下现在已经与一群傻子混在一起了。

    毕竟煤这东西的用途与柴火差不多,从草原的角度来看,就跟取暖的马粪差不多。

    北国人也想过自己用煤炭,但是他们住的多是帐篷,帐篷里放煤炉,容易煤气中毒,还不如烧马粪。

    确定了煤炭就是能做蜂窝煤用来烧火做饭之后,北国没有限制煤炭的出口——有傻子给自己送银子不好吗?

    对他们来说,那东西可一点用处都没有。

    不过冯家的银子,北国的贵族们也很少放在怀里给捂热了,因为冯家带来的玻璃制品实在是太好看了。

    还有糖这种东西,放在嘴里,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满足,冯家带来的这两样东西很受欢迎。

    若不是乌马威还真的是位明君,对大金的玻璃与糖征收重税,这东西在北国流行将更加的广泛。

    乌马威很清楚,一点这些奢靡享受成风了,北国用不了多久国力也就衰败了。

    毕竟他们游牧民族能雄霸一方,靠着的可是骨子的刚猛勇敢,可不是舒舒服服的含着一颗糖,躺在在太阳底下用玻璃杯喝茶。

第749章 :北国有了行宫

    当然,就算是征收了重税,这些东西也不可能完全禁止,越是有钱的人,就越想要拥有这些东西。

    高档才玻璃器皿与美味的白糖,都是好东西,为什么就要禁止呢?

    有见识的朝臣自然知道乌马威这么做是明君所为,都义愤填膺这是大金想要腐朽北国的卑鄙行为,恨不得再次挥舞大刀与大金干上一场!

    这是不可能的。

    以前军队强盛的时候打不过,现在差不多被萧楚河给灭了一半了,就更别想了。

    他们现在最着急的是,他们的大王如今就只有乌拉王后一个女人,膝下只有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究竟是先王的还是乌马威的,北国人的血统意识并没有大金的强烈,只要是王认可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就是北国王族的孩子。

    再说了,又不是自己女人生养了别人的种,有什么好争的?

    但是王只有一个女人,那么这优良的血脉就不能更好的传递下去,对北国就是巨大的损失啊。

    好在齐王也只有齐王妃一个女人和小世子一个孩子啊。

    真论起血脉的好话,只要不是心眼瞎掉的人,都不会觉得齐王逊色他们的大王。

    如此安慰,大家也勉强能接受。

    从冯家打着齐王府的名义与北国做贸易以来,乌马威也在修建行宫。

    游牧有游牧的好处,但是做为一个王国,连一个固定的国都的没有,只有几个零散的城邦确实成不了大的气候。

    接受各地的朝拜供奉,也必须有固定的地方。

    于是北国有了行宫,王与王后才有居住地地方。

    北国人并不反对他们的王建行宫,更没觉得这样的行为与大金人越发的接近。

    乌马威一边抵制着大金商品对北国的侵蚀,一边又爱上了大金的文化想要效仿。

    尤其是大金的君主制度,中央集权,皇帝的宝座代代相传,可比他们一些松散的部落联邦组成的一个称不上国家的国家强多了。

    他心里很清楚,草原现在能够统一,是自己够强。

    但是再强的人也会有英雄迟暮的一天,到那个时候,难不成就让更强的人把自己干掉吗?

    就算他自己是走着这样一条路上来的,也不希望自己落得这样的结局。

    所以,改变现在的制度,是最好的办法。

    不知不觉的,乌马威走回了自己的后宫之中。

    整个行宫还没有完全建成,他与乌拉一起住在临时的行宫之中,里面,自己心爱的王妃正与孩子在一起嬉笑。

    草原风大,太阳照射的光线也很强,草原的女子在这个年纪早已经已经在风吹日晒的摧残下变得皮肤黝黑粗糙了。

    只有及少数的女子,生活无忧,常年生活在帐篷里,才能勉强保持自己的皮肤弹性。

    乌拉并没有常年待在家里,而是跟着自己在草原上奔走。

    但是皮肤却保持得很好,准确的说,甚至比以前还要好。

    不得不说齐王妃是个妙人,乌拉与齐王妃私下有书信他是知道的,每封信都是悄悄看过的。

第750章 :王后的衣服

    两个女人说的大多是女儿家的事情,什么男人如何,什么小孩如何,什么三姑六婆家的女儿嫁得又如何,如此云云。

    乌马威很难相信书信是乌拉与麦芽两个人所写。

    千里迢迢的书信往来,说的就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乌拉不懂大金文,麦芽似乎也不懂北狄文,两个人看封信还要请翻译,这天聊得有意思吗?

    有意思啊。

    “女人不聊这个,难不成还能聊什么军机大事不成?”乌拉觉得男人的想法很奇怪。

    两人在黑龙山共处过一段时间,不说相见恨晚,但是也有聊天的话题。

    她是不会写大金字,但也会一点大金话,断断续续的,倒是也能聊天说话。

    自从麦芽到了蓬莱之后,两人书信也没有断,山高水远,差不多三个月一封信的节奏。

    基本都是跟着齐王府的车队传送的。

    差不多就是乌拉收到麦芽的信说自己孩子快要生了还在如何如何紧张,而没几天,乌马威就已经收到密探的飞鸽传书,齐王生了个儿子的节奏。

    乌马威都搞不清这样之后的聊天持续,两个女人怎么能乐此不彼?

    偏偏乌拉每次得了齐王妃的书信,还都要与他说道一番。

    什么齐王世子不喜欢亲娘抱拉,又是齐王世子喜欢粘着亲娘了,如此啰嗦,实在是瞧不出啥名头来。

    但只要是乌拉说的,乌马威都会认真的听,哪怕是听她说上三五遍,也似乎听不腻般,继续听下去。

    乌拉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了,迟疑的问道:“大王,我是不是有点啰嗦?”

    乌马威笑得十分宠溺,“只要是王后说的话,本王都喜欢听。”

    乌拉笑得十分灿烂,“多谢大王。”

    乌马威顺手将她揽在自己怀里,蓬莱尚且不觉得,北国现在已经是冰天雪地,异常寒冷,与草原一般女子的装束一样,乌拉也穿着羊皮缝制的大衣。

    不过她穿着的大衣与一般人穿的并不一样,甚至不是知情的人,都不知道王后穿的是羊皮缝制的衣服。

    也不知道齐王妃用的是什么方法,粗糙的羊皮不但能够定型,还能染上颜色。

    王后这一件就是天空的宝蓝色的长袖皮草大衣,胸口还缀着一枚珍珠与宝石制作的胸针,里面是一件高领的白色羊毛衫,都是保暖却不臃肿的衣服。

    这些衣服他以前都没有见过,也没听说过,居然都是用草原上的羊皮与羊毛所制,不能不说神奇。

    麦芽与乌拉是认识的,送来的衣服款式王后穿着很合身,而且让整个人都高贵了几分,就算穿得不少,也不显得臃肿。

    大金有没有,他不知道,但是在整个草原之中,这些都是独有的一份。

    虽然他是男子,都知道草原贵妇们对王后的服饰有多么的羡慕,想模仿做也是做不出来。

    不止有染了颜色、款式独特的皮草外套与斗篷,还有很多贵气的棉服与长靴,都是独有一份的款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9511/ 第一时间欣赏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最新章节! 作者:月女凡所写的《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为转载作品,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介绍:
一朝穿越,家徒四壁不说,不讲理的奶奶居然想把她卖给年纪比他爹还大的瘸子。木讷的父亲,懦弱的娘亲,还有一对吃不饱饭的弟弟妹妹。幸好二手交易系统够强大,小本买卖做起来,真金白银赚进来。没想到,一不小心还捡到了一个萌萌哒的美男子。这个呆萌美少年长得好看,但是生活能力却是九级残废?“小姐姐,今天更漂亮了!”麦芽:……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这么会撩!麦芽觉得自己的少女心都快泛滥了。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团宠小农女:山里汉宠妻如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