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老师把这个孩子放在办公室,自己由于有其他事情先离开。
叶凡刚刚只是简单梳理了一下这个孩子的情况。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孩子就作为第二个斗智斗勇的对象。
还是那句话,先调查再来查找原因,最后来处理。
叶凡招招手把这个孩子叫过去。
相比于张昊天的畏畏缩缩。
这个孩子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好似自己没有做错什么。
叶凡见状也没有保持微笑,而是严肃地盯着他。
“你为什么这么做?”叶凡一字一句地问道。
“我不知道怎么就到我手里,……”小男孩叽里呱啦说了一大串的话。
如果是以前,叶凡可能会耐心听完。
但是当在学校这么长时间后,叶凡逐步理解了孩子的思维的跳跃性。
他们的话语中逻辑矛盾,甚至可以说情感色彩过重。
所以只需要抓住重点即可。
“你拿了她的橡皮没有?”叶凡接着问道。
“橡皮不知道怎么……”他还想接着狡辩。
叶凡再次压低声音问道:“橡皮是否在你手上?”
这次他有些被吓住了,断断续续地说道:“是的,我只是拿来看看。”
“能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
于是在这样一问一答中,叶凡在观察在研究这个孩子。
由于6-7岁的孩子道德观念没有建立,他们没有是非观,所以啥能做啥不能做都需要老师和家长来教。
叶凡可以确认这个孩子对于这件事有正确的认识,有道德认知。
但是这个孩子缺乏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
面对橡皮的诱惑时无法抵抗诱惑,然后就放纵自己去拿,当然这已经可以被称为偷了。
而在犯错以后,为了逃避惩罚,他会用各种理由来狡辩。
当然孩子的思维也比较简单。
所以各种狡辩理由比较奇奇怪怪。
比如有的孩子作业没做,会说放家里了。
当然这比较低级,更厉害的会说掉了、被狗咬了……
还有偷吃零食和偷喝饮料的孩子……
嘴角的残渣也不擦一擦还一脸无辜地看着你说:“没有呀,我没带零食。”
所以这样的孩子,就需要训练他的行为和意志。
语言是把双双刃剑,他可以鼓舞人心,也可以摧残人心。
有的人把话语放在心里,有的人听不进一丝言语。
有的人择其善者而从之,有的人只听得了夸奖。
……
叶凡试着言语引导和教导他,但是言语他听不进去的。
小男孩一副我没有错的委屈模样看着叶凡有些无奈。
这时风老师走进来,她看着苦口婆心的叶凡,说道:
“别说了,他是听不进去的!
放学后我们去跟他家长聊一聊。”
叶凡点点头。
大部分情况,叶凡是不愿意打扰家长,免得打扰别人。
风老师是嫌麻烦不想见家长。
但是有些事情老师一个人搞不定,只能看看家长的情况,商量出一个对策,一起帮助孩子。
放学后,随着“老师同学再见一(6)班”。
在校门口又一次,叶凡见到家长。
这次来的不再是妈妈,而是爸爸。
孩子爸爸的态度十分诚恳。
他在听完风老师的解释后,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脸色变得有些阴沉,当场表明回家会好好教育他的。
叶凡见状知道竹笋炒肉少不了。
但是只靠打是不行的。
赶紧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
在叶凡的一番问答下,叶凡逐渐掌握了孩子的情况。
叶凡也善意的提醒孩子父亲:“打一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