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话:高中
这命令一下,整个梁州府确实是动静蛮大的。
顶头上官的命令,底下八个县的县令不能不照做,只是少不了嘀咕,这已经连任了六年的贺知府,居然还要连任,也不肯挪动。
这就罢了,怎么好端端的,还非要让他们抓什么拐子?
拐子是这么好抓的吗?
要是这么好抓,这天下的拐子早就抓干净了。
不过嘀咕归嘀咕,命令还是要听的。
于是乎,梁州府辖内各县各镇的,动静挺大,大家都知道要严厉打击拐子,揭发拐子的百姓,揭发一个就有五百两的赏银可以拿。
一时间,还真是引得百姓们眼热得紧。
便是邻府,都知道了这边的动静。
动静大,当然,收效也是颇大的。
不过几天,富阳县还真有人偷偷摸摸到县衙揭发了拐子,县衙官差出动,还真就抓到了好几个拐子。
这事一传出来,十分的激励了其他县,一样的办事,没道理富阳县都抓到了拐子,他们全都打光棍,一个都抓不到吧?
那样可不好看。
所以,其他县衙干劲十足,发动各镇各村,齐心协力抓拐子。
知道有些人怕拐子报复,不敢站出来揭发,还十分体贴的办了一个匿名揭发的名目。
像城里或镇上,每天都有收泔水的,想要揭发拐子的,趁着这个机会告诉收泔水的就行,只要查证确实,再将赏银偷偷送给这人就。
至于村里,更好说,偷偷告诉村长就行。
如这样,就算抓了拐子,这么多人呢,谁知道是谁揭发的?
这样一来,还真有不少人放心不少。
如此,一个月下来,竟然各县都抓到了拐子,不论多少罢了。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眼下团团缠着祖父下了命令抓拐子,就乖乖的回家去了。
经过这一出,她深刻的觉得,还是在爹娘的身边好啊。
这世上比她可怜的人太多了,读书写大字什么,有些人想做都做不了,她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所以,还是回家好好背书写大字吧。
团团这一趟出门发生的事贺璋和许三花都清楚了,一见女儿回来乖乖认错,然后老老实实写大字读书练武,听话得不得了,也是心中感叹。
不经事,不知人间疾苦,这一趟,没曾想这孩子竟然还体会良多。
这是好事。
富阳县传出抓到拐子的事来之时,京城的消息也以最快的速度由鹰哨传了来。
杏榜挂榜,统统榜上有名的翟耀和方舟殿试也都过了,一个一甲第三名,授探花,赐进士及第出身,一个二甲第二十八名,赐进士出身。
贺淑璃听到消息,亦是为方舟高兴不已。
鹰哨的传信自然快,眼下殿试刚过,要等上头来报信,起码还得等半个月。
此事不必声张,但六花他们想来都很挂心,毕竟,翟耀他们已经离家半年了。
许三花便专门派人去说了一声,还有方大爷那里。
得知两人都中了进士,自然都是高兴不已,但报喜的没来,不好表露,只关起门来高兴了高兴,就满心等着报喜的官差上门来。
如此,又过了半个来月,官差上门报喜,整个淮安县的人就都知道了。
方舟和翟耀都是淮安县人,且还是本次春闱唯二高中且名次还不算低的人,这自然是值得庆贺的。
县令还亲自上门道贺呢。
考上举人都有能当官的,更别说进士了,所以大家都知道翟耀和方舟前途大好。
翟耀早就成亲生子了,没办法,但方舟就是个香饽饽了,不但没成亲,也没定亲呢!
一时间,方大爷住在许三花在塘沽坊的宅子,门槛都差点没被踏破。
孙子高中进士,光宗耀祖,方大爷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但也知道,孙子的婚事,得他自己点头才行。
所以硬是别人怎么说,他都没答应。
就在整个淮安县因为高中两个进士热火朝天的时候,方舟和翟耀的任命也下来了。
翟耀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而方舟外放江州府晋远县县令,正七品。
入内阁必过翰林,这样一看,翟耀的前途自然大好,又跟帝师贺家沾亲带故,只要踏实上进,将来必不凡。
但方舟虽外放县令,可也是得成夙愿。
人各有志,此番也算是各得其所。
翟耀一授官就即刻进入翰林院任职了,只传了信回来,待安定好,就让六花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去。
至于翟宽和董氏,翟宽年纪还不算太大,在镇公所做的好好的,至少也得等退下来,说不定有一日再往京城去呗。
京城居大不易,一个七品官,俸禄才得多少,一家老小全去,也是难。
所以,等翟耀高升了再说吧。
为恭贺翟耀高中,许三花便干脆将他们春闱在京城福禄巷住的那个二进的宅子送给了翟耀。
京城买宅子不容易,虽只一个二进,但也够他们一家四口和简单的下人们住了。
女婿高中探花,在京城当官,许二茂和周氏自然高兴得很,可又怕六花带着孩子到京城人生地不熟的,会害怕。
可京城太远,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去过,也是有些惆怅的。
许四树一听,再一琢磨,就来找许三花和贺璋了。
他的木艺铺子在十里镇乃至整个淮安县都很受欢迎,孩子们都很喜欢他做的这些玩具玩意,京城有钱人家更多,孩子也多,万一也都喜欢他做的玩具呢?
他想着自己还年轻,总不能一辈子在十里镇,还是该出去闯一闯的。
所以,他打算去京城开个木艺铺子,也能就近照看六花。
万一到时候生意好赚了大钱呢?那他就可以把全家人都接去京城玩了。
许四树想得特别美好,但他从没有去过京城,这事能不能做,他还是要先问一问对京城熟悉的贺璋,以及脑子好使的许三花的。
两人一听他有这样的宏图想法,也是很替他高兴的。
京城开铺子,行啊,怎么不行?
许四树做的那些小孩子玩的七巧板木马什么的,雕刻精致,触感细腻,她可没少买了往京城送,贺琰他们的孩子也是很喜欢玩的。
既他们都喜欢,那京城其他的孩子,肯定也会喜欢的。
贺璋点头道:“这木艺铺子,在京城可开。”
“行,我这就去信,让人在京城给你寻摸寻摸,可有合适的铺子,到时候,你就可和六花他们一起往京城去,一路也有个照应。”许三花就道。
许四树点点头,“京城是个好地方,铺子指定不好寻,我也就不拘什么位置了,铺子大不大了,只要能在京城驻扎就行,酒香不怕巷子深嘛,我相信,我的木艺铺子一定会在京城出名的!”
许四树一腔壮志,热血沸腾。
方舟外放江州府晋远县县令,赴任在七月份,所以,从京城启程,经过梁州府,他还可以留下来省个亲。
他是在六月中的时候回到梁州府的,他的亲人,如今只剩下方大爷一个,他本就打算要带着爷爷一起赴任的。
之所以在梁州府停留,是因为他要在这里感谢很多人。
曾经的老师,同窗,以及最重要的,许三花。
蒋承祖知道同窗以及多年好友高中,外放为官,也是打心眼里替他高兴的,不过也是由内而发的激励了斗志,下一个乡试,他定要中举的!
好友许久不见,自是好一番促膝长谈。
从蒋家出来以后,方舟就往南山脚下去。
去年要往京城去之前,他也往贺家来过,所以还算熟门熟路。
到了门前,他刚要敲门,不曾想,门就从里头开了。
“快些快些,等会太阳大了就更热了,哎哟!”
一身桃红长裙的姑娘从门里冲出来,她正往后吆喝着后头的人,并没有看到门外的人。
这门一开,正正的就撞到了方舟身上,整个人被弹回门里,跌坐在了地上。
“姑姑!你没事吧?”团团圆圆追上来,一个去拉人,一个看到门口的方舟,一脸惊喜,“是方叔叔!”
贺淑璃抬眼,也看到了门外的方舟,赶紧起来站好,“方公子。”
方舟微微一愣,却也不好多盯着人家姑娘看,只是到底有些好奇,“姑娘怎么会在此处?”
贺淑璃一听他还记得自己呢,毕竟都过去半年了,也是高兴得很,“还没跟公子介绍,我姓贺。”
方舟一听,又想到刚才团团喊的那声姑姑,就明白了。
原来,这位姑娘是贺家的姑娘。
他还以为不会再见,却没想到,竟还有如此缘分。
方舟被引进花厅里去,一番寒暄,坐在上首的许三花就笑盈盈道:“方舟啊,方爷爷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你光宗耀祖和成婚生子,眼下你高中探花,你说的先举业再娶妻,眼下可有什么想法?”
方舟正襟危坐,“这事爷爷也提过了,只是娶妻之事,一时半会也急不来,姻缘天注定,想来自有安排的。”
这意思就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愿意娶妻了,只是还没有遇到合适的。
许三花不禁想着,要是她没有叫贺璋派人看着,方舟只怕早就被榜下捉婿了。
这孩子,也是实诚。
跟这样的实诚人说话,就不必拐弯抹角,许三花了解得他得很,当下就猝不及防的开口,“那我给你介绍一门亲事,你觉得如何?”
第六百四十五话:有喜
方舟下意识的飞快看了一眼对面坐着的姑娘,垂眸,“爷爷早就托过贺太太你帮忙相看婚事,对此,方舟也是感激不尽,既是贺太太介绍,想来是极好的姑娘,若是合适,方舟也是愿意的。”
贺淑璃便害羞的心里小鹿乱撞的低了头,不敢抬起来。
许三花笑咧了嘴,这孩子,实诚,又聪明。
“这事既然是我和方爷爷说好的,那相看好的事我就亲自去告诉方爷爷一声,若是方爷爷和你都满意,届时再自己准备上门提亲就是,你是七月赴任,眼下还有半个月,想来定亲也是够了吧?”
足是够了的。
方舟被留下来吃了午饭,才告辞离去的,自然,和他一起吃饭的只有贺璋,男女大防,席不同坐。
方舟一走,许三花就看着贺淑璃打趣了起来,“我还担心是妾有情郎无意呢!幸好幸好,郎有情妾有意,皆大欢喜。”
贺淑璃难得羞红了脸,聪明人说话,不用挑得那么明朗,方舟刚才看她那眼,她自然是清楚的。
贺璋难得也笑道:“此事我早就去信跟祖父以及三叔三婶说过了,方舟高中,这人他们在京城也已经暗中相看过了,又是知根知底的,所以这事他们已经同意了。”
“方舟上任在即,这亲事自然早早定下,再相看最快的日子成亲,往京城去提亲太远太麻烦,长兄如父,这亲事,同我提也是一样的,到时候由你大嫂操持着,把亲事定下,然后我就送你回京,你再从京城出嫁。”
本来贺知府和毕氏都在梁州府,这可是嫡亲的大伯大伯母,提亲也是可以跟他们提的,但是府城远些,孤山村倒还方便些。
且这事就是他们一手促成的,他们来办自然更好。
贺淑璃难得害羞扭捏起来,“全凭大哥大嫂做主。”
许三花笑做了一团,到底忍住了没有再打趣她。
第二日一早,许三花就亲自往淮安县去了。
道理来说,她身为嫂嫂,本来是不好上门去叫男方来提亲的,这不跟送上门去似的?
但方家不是外人嘛,她本就答应过方大爷要帮方舟相看一个合适的姑娘的,眼下有了,她就是上门去说说看的,要不要结亲,那还不是方家的意思?
方舟昨儿回家已经跟方大爷隐晦的提起过这事了。
方大爷一听许三花帮忙相看的姑娘竟就是她的小姑子,贺家的姑娘,出身自然是没得说的,年纪又相仿,孙子自己也愿意,他这个老头子,当然是乐见其成了。
所以许三花上门一提,方大爷就有数了,也不明说什么,只说麻烦许三花忙活了,这姑娘,他们家觉得合适。
送走许三花之后,方大爷立马找来方舟商量过之后,就去请了媒婆。
方舟虽还没上任,但也是官身了,请的媒人自然是县里的官媒。
这官媒早就巴不得替方舟说亲的,这可是县太爷,能给县太爷说媒,多有面啊?
不过方家已经相看好姑娘了,请她只是去提亲的,官媒心里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高高兴兴的带着提亲礼去了。
这些日子,淮安县的富户们可没少找官媒,都想把女儿嫁给方舟呢。
没曾想,方家自己相好了合适的姑娘。
这姑娘,不是别人,是贺家的姑娘,许东家的小姑子,贺知府的侄女。
这出身,整个淮安县乃至梁州府都没哪个比得上啊,这方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一路高中就罢了相中的姑娘也这么好的家世。
官媒一出动,整个淮安县的人就都知道了这事,想嫁女儿的人家无不是叹息连连。
得了,哪里争得过贺家的姑娘?
要不然盼着贺家不答应?
这可是废话了,许东家跟方家那么好的关系,这事要不是早就说好的,方家能直接请媒婆上门提亲?
所以,方家上门提亲,方舟意欲求娶贺家的五姑娘,而贺家点头答应了的消息一传出来,大家都是一脸我就知道的表情。
六月底,二十六的好日子,宜嫁娶订盟,方舟和贺淑璃定下了亲事,交换了庚帖。
婚期定在明年三月开春。
这是最好的日子也是最合适的日子。
三月春暖花开,成亲最好,届时贺淑璃的送嫁队伍直接从京城启程,往江州府去就行了。
一方县令至少任期三年,当然是嫁到任上去更好。
亲事一定下,方舟就带着方大爷启程往江州府去赴任了。
而贺淑璃也于七月中启程回京。
正好跟六花他们一起,一路有个照应,京城她熟,有她带着,六花他们也好走些。
这一日,许家所有人,翟家人,许三花他们,大家都去送行,一路送至十里镇外,才依依不舍的作别。
许三花说是帮忙寻摸寻摸,不一定,但有怀正商号帮忙,便是京城的铺子,也是好寻的,自己名下的产业里,就有合适的铺子。
铺子有了,所以许四树就带着罗氏一起跟着往京城去的,至于孩子,自然是先留在家里。
镇上的木艺铺子,有许四树收的学徒和伙计照看着,再有许二茂随时来看着,也会继续开着。
进入八月,天气就开始凉爽起来。
又是一年中秋,这是许家作坊开的第九个年头了。
为了感谢这些在作坊一直做活的村人,今年的中秋节礼,许三花准备的十分丰厚,每个人都有二两银子的红封,以及二十斤白面,十斤肉,两坛酒,四尺棉布。
节礼一发下去,就放中秋假两天,作坊的工人自然是欢喜高兴感激不已。
有这样的东家,别说十年,他们愿意在许家作坊干一辈子。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也是团团圆圆七岁的生辰。
贺璋一家四口照旧是往府城同贺知府和毕氏一起过中秋节顺便给团团圆圆庆生辰的。
吃过一顿丰盛又温馨的晚饭,月色下,一家人同坐后院凉亭赏月。
丫鬟们将今年的月饼摆上来,赏至一半,许三花觉得有些饿了,便拿起一个月饼来。
这正是一个蒜蓉月饼,刚及嘴边,那味道钻进鼻孔里,不知怎么的许三花就觉得恶心,连忙侧头往一边去干呕了起来。
贺璋和团团圆圆都吓了一跳。
倒是毕氏,愣了愣,突然就笑了,“三花这怕不是有了?”
团团圆圆已经七岁了,要是还能添个孙女和孙子,自然大喜,毕竟,多子多福嘛。
第二日请来大夫捉脉,果然是有身孕了,才刚怀上,月份浅,将将一个月。
许三花时隔七年,再次有孕,自然是皆大欢喜,老胡氏等人知道以后,也是忍不住高兴。
第六百四十六话:终章
兴元八年夏初,许三花顺利生产,次子取名贺清文。
同年中,嫁去江州府方舟任上的贺淑璃传来消息,怀有身孕足两月。
同年底,近八十高寿的路娘一觉睡下之后,就再也没有醒来,去得很是安详。
路娘也算寿终正寝,所以许三花即便是有些难过和伤感,也很快就缓过来了。
路娘生在云氏,葬,也应该葬在云氏,许三花命云风带人扶棺,送路娘回云州府安葬。
这些年,路娘年纪大了,不用做更多的事,也没少跟老胡氏在一起说话摆闲。
她此番去了,老胡氏也难受了好久,颇有些感慨。
人老了,终是要有一死的。
这个道理,老胡氏十分明白,她过了这么几年的好日子,孙子孙女都有出息,重孙重孙女也都健康乖巧,可可爱爱,读书识字,她亲眼看着呢,也满足了。
也不知是因为一番感慨,还是这年的冬天太冷,陆陆续续的大雪小雪就没有听过,一直身体都还不错的老胡氏一下子就病倒了。
这下子可是把全家上下都吓了一跳,许三花更是急得日夜守在病榻旁。
所幸这些年身体补得好,药膳就没停过,在床上躺了半个来月,在除夕之前,老胡氏就好了起来。
如此,众人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老胡氏这一病是缓过来了,但同样在这个冬日病倒的蒋村长却没有挺过去,在除夕之前,就咽了气。
不过他也是笑着去的,他也算高寿了,只可惜,还是没挨过明年七十大寿,但是也够了。
咽气之前,蒋村长还来得及好好生生的看过了自己的后人。
老钟氏身体一直不好,三年前就去了。
围在病床边的,就是儿子蒋大平和儿媳朱氏,大孙子蒋承祖和大孙媳刘氏,二孙子蒋承志和二孙媳冯氏,以及重孙和重孙女们。
蒋村长是半夜咽的气,第二日一早灵堂摆起来,村里各家各户就挨个去吊唁。
丧事不过年,看好的日子也就在年前,将人送上山好生安葬了之后,离除夕,也就两天了。
今年冬天,村里好多老人都没有熬过去,都是老胡氏他们这一辈的,这么多丧事走下来,今年这个除夕,也难得的,过得没有那么热闹。
老人走了,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孩子降生,这就是生命的传承,生生不息。
正月十五之后,村里的学堂开学,新入学的孩童又是满满两个班,将去年底结业的学生空漏补得是满满当当。
二月县试,学堂第一批的算是读书可以的所以被留下来接着学习四书五经的学生,一连参加了二十八个。
县试放榜,二十八个里过了二十二个,这可是大喜事。
四月府试,二十二个学生继续下场,二十二个全部取中,皆可称童生。
消息一传回来,十里八村的都沸腾了,虽说许家学堂至今已经六年余,但这却是许家学堂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批学生。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自然值得高兴。
毕竟,这些学生都是庄户家的孩子,从启蒙至今最久的也才六年,头回下场,能有这个成绩,怎么不叫人高兴?
八月正好是三年两次的院试,二十二个童生继续下场,取中秀才一人。
二十二取一,是很少,但秀才难考,有多少人考一辈子都考不过秀才的?
此番许家学堂的学子初次下场,一路从县试到院试,考中童生二十二人,考中秀才一人,也足以叫整个淮安县轰动的了。
这个许家学堂,厉害啊!
上学堂哪里不是上啊?想要科举的,一时间都想往许家学堂来求学。
可惜,许家学堂地方有限,先生有限,只招十里八村的孩子们,不招镇上之外的人。
如此,尽管有些遗憾,但许家学堂的名头就算是盛起来了。
兴元十年,二月县试,许家学堂继续报名,下场三十个,榜上有名一多半。
四月府试,成功取中童生的一共十五人,其中正好就有十岁的贺秉文,且是以第一名案首的好成绩,从县试到府试,高歌猛进的。
他本就是下场试一试,感受感受而已,且没想到能取得这么一个好成绩。
十岁的童生,十岁的县试府试两案首,足以叫众人仰望膜拜。
他虽一直在学堂进学,但又有贺璋每天单独讲学,学识早就高过童生考试的度,他能考中,先生们都不奇怪。
同年八月乡试,在学堂沉淀三年的蒋承祖再度下场,顺利取中举人,成绩喜人。
次年县试府试,许家学堂的学生继续有学生下场,照样出尽了风头。
而入京参加春闱的蒋承祖也顺利考中了进士,虽是二甲末名,但也足以叫人羡慕万分。
同年八月院试,许家学堂取中秀才的一共二十七人!
其中,自然包括照旧又是案首的贺秉文,一连三案首,甫不过十一岁。
但世人知道他出自贺氏,曾祖乃帝师,一门都是高官,惊叹之余也不奇怪。
如此一来,许家学堂的名头更甚,有许多人家带着孩子跪在学堂门口只求进入学堂求学。
先生不收,还不肯走。
求学之心,值得敬佩,新上任不过两年的村长蒋大平为此不得不找许三花和贺璋商量对策。
许三花手里如今不差银子,从去年有外头人想入许家学堂,她就一直再琢磨这个问题,眼下和贺璋已经商量过了。
于是,立马请泥匠队,扩建学堂,而贺璋又专门聘请回来好几个学识过人德才兼备的先生。
泥匠队请的自然还是周老五那一支,周老五年纪大了,已经退了下来,领头人就是他儿子带着他孙子,这些年下来,队伍壮大,十里八村的谁家建新房子都请他们。
人多力量大,又加紧赶工,所以速度很快,不过年底,就完全竣工了。
兴元十二年正月十五,许家学堂开学,除了十里八村的孩子,还有不少外来的学生,十几二十岁的都有。
学堂经过扩建再翻修,将响水滩那一片都给占了,由贺璋亲自画的图纸,里头除了教舍数间,还有宿舍,和好几处休闲的地方。
远远望着,宏伟壮观得很。
山门处还有巨大的一块山石,上刻的许家学堂四个大字龙飞凤舞,大气磅礴。
至此,这个终有一日会闻名大江南北的许家学堂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今后的很多很多年,来此求学的学子数不胜数,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千里迢迢闻名而来。
而从这个学堂走出去的,有各行各业的精业。
于科举一途,止步最低的也是秀才。
往上,举人进士,多如牛毛,做官的更是不知凡几。
其中,最厉害最出名的,就是三元及第,先入翰林,后入文渊阁的五阁老之首历经三朝辅佐三任帝王的大学士贺秉文,士林人称“儋仲先生”,琴棋书画皆称一绝,闻名于世。
其二,便是于十万敌军中取敌军将领首级,斩西戎六十八铁骑于马下,人称“黑旋风”的常胜大将军贺清文。
世人皆知,许家学堂不但收男学生,也收女学生。
男学生有闻名遐迩的,女学生,自然也有。
其中,最出名最厉害的,当是武林第一盟主,后嫁镇南王次子,江湖人称“红衣女侠”的云蓁蓁。
在西戎犯边,大兵压境,来势汹汹,民不聊生之时,率江湖各大门派和朝廷大军一起抵抗西戎大军,打得西戎十万大军丢盔卸甲,不战而逃。
后又与常胜大将军一起,追击西戎大军,一路直捣黄龙,彻底灭了西戎国。
这世间,便再也没了西戎。
此一战,载于史书,后世相传。
其二,便是出身普通,却一路坐上了皇后的宝座,先后为昭元帝诞下四子三女,在昭元帝驾崩以后,垂帘听政,同贺阁老一起扶持年仅六岁的幼帝,匡扶国本,使国泰民安,史称“一代贤后”的许思瑶。
这都是其中最出名的,还有很多很多的,他们皆出自许家学堂。
这一切,就注定许家学堂这四个字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的会留下浓重的墨笔。
而一手创建许家学堂且把他们传承下去的许三花和贺璋,也在历史上留有名字,在许家学堂厚厚的一本学堂志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岁月变迁,谁也不能改变。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来回回的更迭,南山脚下和孤山脚下的两座大宅子一点一点的被岁月沉淀。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学堂里的读书声不曾改变的,依旧响亮,彰显着蓬勃生机。
西院的花圃前,两把躺椅上各躺着一个老人,他们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却依稀看得出来年轻时候的风华。
墙角的新芽奋力的从泥土里挣扎着冒出头来,崭新的生命投入世间的怀抱。
“又是一年了啊,我已经七十五岁了,活的太久,太久了。”
“能有我久?我已经八十四岁了。”
两位老人相视一笑。
太阳笼罩在他们的身上,鸟儿停在他们身下,清风徐来,岁月静好。
全文完。
------题外话------
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