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止戈
郑襄公叛楚归晋,楚国来伐,围城半月,郑国上下一片哀嚎,沦为亡国指日可待。楚庄王不忍,于是退兵。待郑国修缮城墙,整顿防御,再次围城破之。郑襄公裸露上身投降,态度极为卑微,表示亡国之罪自己一人承担,杀与流放没有怨言,哪怕国家被瓜分也悉听遵命,但是请求放过郑国百姓,或者我愿意郑国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可以做一个小的县长,这只是我的美好愿望,不奢望大国同意……
楚国上下不同意,既然拿下了,按照我们一贯的作风,战则取,为什么要答应他呢?咱们楚国可不是凭仁义壮大起来的。
楚庄王的做法就有了中原文化的精神,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北进中原却令楚庄王显出王者风范,是中原文化的感染呢,还是另有原因呢?抑或是楚人文化中面对中原的礼乐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自卑,让楚庄王宁愿也来学一学呢?结果是郑襄公的痛哭流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退兵和谈,让郑国得以续存。
二、止戈为武
晋国救郑,被楚国打败,惨不忍睹,狼狈不成军,自相碾压,争相入舟,舟中手指盈掬,阵亡者尸骨十万。楚军大臣建议,建筑京观以扬楚军威,即将敌军阵亡的士兵尸骨累积成山,以为炫耀战绩,从心理上瓦解敌人,起一个彰显军威震慑敌人的作用。
庄王不同意,说出一番著名的话:“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并罗列武德有七,此次邲之战只是一次屠杀,没有丝毫武德,不值得炫耀,于是放弃京观。
那么“止戈为武”怎么理解呢?难道是放下武器,谋求和平的意思吗?恐怕很多这样的理解,其实不然,愚以为“止戈为武”是拿起武器准备战斗的意思,或者说显示强大的武备,以达到威慑敌人的目的,以此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个大的前提是你有巨大的实力,且展现出来,敌人被你的强大震慑住,不得已谋求和平。这是两种层面截然相反的理解。一种是放下武器来谈,一种是张显武力来谈,你认为哪一种才合适呢?
谈判桌上,最终决定谈判结果的是什么呢?是谈判桌背后雄厚的军事实力。这才是真正的“止戈为武”。那么楚庄王是什么意思呢?也差不多。我们已经战胜了,显出了我们强大的力量,有肌肉而且秀肌肉,把敌人打服了,然后我们跟他们谈和平,这叫止戈,换言之,和平是建立在一方强大的武力基础上的,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仁政,如果本身就弱却在那里谈和平,岂不是让人笑话?你打不过只好去谈和平了。止戈为武,是我们很强大,你不服我们立马打败你,但是我们现在跟你谈,跟你讲和平,这才了不起。
楚国历代国君,雄心万丈,将北进中原号令天下视为第一要务,“意欲以观中国之政”,这里面固然存有楚人精神深层次文化自卑的一面,也有着对楚人祖先受周王轻视的不满。筚路蓝缕,坚韧不屈,开国数千里,于是争锋中原。
一、问鼎
至洛,观兵於周郊。周王使王孙劳。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桀有乱德,鼎迁於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於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楚庄王带兵一路到了周天子脚下,周王赶紧派人犒劳军马。楚庄王有一搭无一搭询问镇国之宝——周鼎。周人很认真,说这个在德不在鼎。意思就是这个鼎不过是件象征的东西,算不了什么,天下在德。庄王不高兴,别扯这些好吗,楚国随便把宫室里的铜钩收起来随便制造九鼎太容易了。我们也可以有。周人王孙也很老实,表示周天子现在看来的确德行功业上都有衰弱,不足以控制天下。但目前看,还没到亡天下的份,楚王尽管实力雄厚,能对抗天下诸侯吗?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当初齐国桓公、晋国文公霸业辉煌,即便再不把周王放眼里,也没有哪一个敢掀翻桌子的。庄王于是退兵,没有再骚扰周王。
二、复陈国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於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後。
陈夏徵舒之乱,楚王趁机灭陈,有人讲故事给庄王听,蛮好玩,楚庄王爱听故事,像不像晏子与齐景公?故事说,牵牛踏坏了人的庄稼,结果把人家的牛夺去了,这也太过分了。譬如伐陈,本来要帮人家靖乱,却趁机吞并,以义伐之而贪其县,这似乎不太仁义吧。庄王一听不错,于是复陈国。中原故事多,道理一串串,也是庄王爱听。
三、释郑围宋
释郑的事上次说过。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原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楚国历代国君,雄心万丈,将北进中原号令天下视为第一要务,“意欲以观中国之政”。问题来了,为什么穷兵黩武,代代走着军事扩张路线的楚国,反而在中原一反常态,做出如此这般仁义的事来呢?
第183章 族灭
第183章族灭
车到了跟前下来一人,巫臣见了拉住这人,连声抱怨,“你可坑苦了我!”这人原来是荀首。
“先生怎么这样说话?”荀首有些不好意思。
巫臣指着荀首,拧了眉头,叫苦不迭。“晋国伐齐大胜是不是?”荀首点头。“如此楚国子重子反必定怨我。你可曾将我在晋的消息散布出去?”荀首脸色微红。“哎呀!子重子反对我怀恨已久,此次必然不会放过,新王年幼,恐怕我的族人大难临头!苦死我了!”巫臣说着泪都落下来。
“先生,我就是为这事而来!”荀首不敢正视巫臣,“先生族人尽被诛杀!先生……”
巫臣听了痛哭失声,身子晃了几晃,荀首赶忙搀扶着返回巫臣家,夏姬和盈盈见了急忙问询,两个人见巫臣神色灰暗,晕厥不醒,顿时呼号起来,夏姬更是一头栽倒在巫臣身上,慌得盈盈推推这个扯扯那个,吓得哇哇大哭。荀首急忙按住巫臣人中,半刻时候,巫臣缓过劲来,长舒一口气,“巫臣之过!”泪涌不止。盈盈见巫臣好转,忙去看顾夏姬,一点点的抚着夏姬胸口,轻轻的呼唤。夏姬醒过来,见巫臣无事,悲号一声“巫臣!”扑在巫臣怀里嚎啕大哭。三人哭成了一团。
荀首一旁看着,见这一家人悲痛难当,也叹息连连,骂子重子反惨无人道。巫臣渐渐冷静下来,低声吩咐夏姬和盈盈去房里休息,夏姬两个知趣抹着泪进了房间,兀自呜呜咽咽。
荀首看看巫臣,满脸愧疚,“先生……实属意外,不曾想楚国君臣如此狠毒。先生节哀顺变!”
巫臣苦笑,摇摇头,叹一口气,“也不怪荀大夫你!我只怪自己没有妥善安置族人,也是万万想不到子重子反如此怨毒。荀大夫不要自责,巫臣一时情急!”荀首只一味陪着叹息。
“子重子反早有阴谋,先王在时,二人难以得逞,现在欺新王年幼,弄权私刑,楚国将要不安了。”巫臣木木然望着天空,眼睛里透露着悲愤,嘴角微微冷笑,荀首见了巫臣情形倏然间后背发凉,看得出巫臣伤心之极,忙说些话来安慰。巫臣摆摆手,看了看荀首,一字一顿的说,“巫臣必让子重子反疲于奔命!”巫臣的眼神突然变得那么可怕,荀首不自然缩了下身子,心中凛凛然凉意袭来。“我要见晋侯!”巫臣说。
巫臣匆匆走进晋侯偏殿,荀首在后面跟随,不得不小步儿跑的才赶得上巫臣。晋侯早在殿里等候,见巫臣荀首进来,起身相迎,“巫臣先生,惊闻巨变,先生节哀!”巫臣拱一拱手,脸色沉静,“谢晋侯关切!”“先生可安心休养,一应所需,荀大夫会竭力安排!”“随时恭命!”荀首说。
“禀晋侯!东方之国唯齐最强,晋胜齐败,晋侯重振国威可喜可贺!但是晋国若要再现昔日光辉事业,必先遏楚。楚国新王年幼,子重子反乱臣弄权,宗族的势力渐强,王室自然卑弱。晋国乘此良机,可重霸中原,此为巫臣为公之论;子重子反杀戮巫臣全族,行为恶毒,恨不能消,外臣意欲借晋侯之力复仇,此为巫臣私心之论。”
“巫臣先生所说,的确为寡人所想,不过楚国方盛,恐怕未必能阻止楚国北上。先生有何良策?”
“东夷有一吴国,与中原同祖,吾王寿梦也曾拜见周天子,自视为中原一脉。吴国毗邻楚国,倘若吴国侵扰于楚东部,楚国必有后顾之忧,北上之意必然不坚决,这样便是晋国的天赐良机。”
晋侯听了豁然开朗,“先生说的极是。可是吴国距晋国千里之遥,又怎么知道吴国愿意与晋联合呢?”
“晋侯不用多虑,吴国现在恐怕联晋的心更胜于晋侯。吴国边地诸国都是楚国的属国,当年先王南讨东征,迫于楚国强盛不得已归附。现在楚国新王执政,权臣多欲,自北伐之后,上下骄矜。据臣所闻,吴王寿梦已占据了郯国,大有冒犯楚边的心思。吴国的兴起已经不可阻挡,吴国要兴必然骚扰楚国边境。而且吴楚边境多山多水,易守难攻。楚兵来则吴兵退,楚兵走则吴兵进,如此楚兵必然陷入来往奔劳,空耗国力,无济于事。此时晋国东进,楚国有吴国之忧北上之心不坚,中原列国会对楚国丧失信心。这样说,不是晋国的天赐良机嘛?”
晋侯拍掌叫好,“巫臣先生所言,让寡人眼前清明,先生真是胸中自有天下,胜过多少兵将。依先生所说,如何与吴结交?”
“巫臣愿借晋侯兵车三十,前往吴国游说,吴晋结交之日,便是晋侯再霸中原之时!”
晋侯答应巫臣的请求,即刻命荀首拨调三十乘车马,财物若干交予巫臣任意使用。巫臣返回家,写一片文函,嘱托荀首派人去楚国交给子重子反,文函简简单单一句话“尔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荀首接了文函按照巫臣吩咐派人前往楚国。巫臣自与夏姬商议。
巫臣将准备去吴国的事跟夏姬细说一了一遍,不禁自责感叹,“这一去将为楚国树立一个难缠的对手,念及先王恩惠,甚是不安。可是子重子反滥杀无辜,又不能忍。”夏姬听巫臣说完,见巫臣愧疚,似是作茧自缚,自己思量,生出一个想法来,“巫臣,你且不要自责。那吴国也不是你变一个出来的。就算这世上没有巫臣这一个人,吴国不也是会冒犯楚国的嘛?楚国不照样应付不暇,晋国不照样会趁机争夺天下嘛?有没有巫臣,晋楚相争也不会停歇。但是……”夏姬的话在巫臣听来却也新鲜有趣,自己心中郁结倒消融了许多,“但是什么?”他问夏姬。“但是,没有巫臣,我却早已不知尸骨何在了。”说着夏姬歪了头依靠在巫臣身上,伸出一只手来摩挲着巫臣的脸庞,幽幽的说,“巫臣说过,有他在,我不怕!没有巫臣,晋国还是晋国,楚国还是楚国,但是我却不在了。你说呢?”
第184章 复仇
第184章复仇
巫臣转念一想,夏姬说的的确如此,自己这次去吴国也不过是顺势而为,借势报复子重子反罢了,而这个势却并非因自己而生,如此看,我也无需存有内心的纠葛,更没有什么愧对先王之说,我非为楚而去,只为子重子反而已……这么一想胸中豁然冰释,越发觉得夏姬的可爱了。
“公主,你这话说的真是聪明!巫臣自以为几十年豁达通脱,现在看反不及公主呢。”
“你又取笑我,还不是跟你在一切学来的。谁让你是我的夫君呢。”夏姬脸儿红红的,她随意说的话却解了巫臣的纠结,能帮到巫臣一点比什么都好,“巫臣,我们去了吴国,盈盈怎么办?”夏姬想起从小带大的盈盈有些不舍。
“我也想过。咱们可以委托给附近的相邻,多给些财物,再说盈盈现在也懂事了,不是小孩子了。还有……”巫臣微微一笑。
“你是说叔向?”夏姬望着巫臣,眼睛里亮闪闪的,“对啊,我怎么就忘了呢?”盈盈在一边早已听在耳朵里,起先想着自己一人留下怎么是好,现在听说起叔向来,脸上发烧默默的躲进屋里去了。巫臣两人相视一笑,夏姬撇撇嘴,悄声的说,“盈盈懂事了哩。”
“我看叔向老实有礼,为人忠耿,又有进取的心。我且将叔向嘱托给荀首,让他在晋侯那里保荐一下,看叔向的品性,或者会有个前途。”巫臣见盈盈怕羞,向屋里方向望一下,也悄声的说,“盈盈也有个依傍!”夏姬听巫臣说的稳妥,自然安心。
巫臣启程前找到荀首将叔向的事托付于他,荀首也说耳闻过这孩子聪慧明理,愿意在一个适当的时机保荐给晋侯。
“荀大夫,还有一事相求!”巫臣说。
“巫臣先生但说无妨,倘力所能及,不负信任!”
“家中小女,虽非亲生,这多年来颇有情感,此次去吴,归期难定。小女与叔向从小长大,情谊甚笃。叔向也有意她,他日小女事上或有别的妨碍,就委屈荀大夫看顾了。”荀首听了慨然应允,倒是听巫臣说话,他日后会无期,不觉有些失落,思想起巫臣之事,似乎自己也有一点干系。巫臣见荀首神情低落,知道是为自己族人的事不安,“荀大夫也无需介怀。子重子反早已对巫臣有加害之意,不在此时也会在彼时,怪只怪巫臣离开楚国前没有安顿得好。有些事要发生的总会发生,并不会因为哪一个人。譬如巫臣此次去吴,吴国若没有犯楚的实力,吴国自然不会听巫臣的话,巫臣也不会有去吴的想法。即便巫臣不去吴,吴国有实力自然会侵扰楚国,晋国也必然受益。这一切与巫臣此去实在并无真正关系。巫臣本是顺其自然,借势而为罢了。这也是我的夫人劝说我的话。你觉得是不是有道理呢?”巫臣将夏姬说的话向荀首转述一遍,听得荀首频频点头,瞬间觉得巫臣身边的女人绝非传闻中那样,心底里生起一份尊敬来。告别荀首,巫臣回家会了夏姬,二人收拾停妥,嘱咐了盈盈保重,夏姬不舍,拥着盈盈,两人又是泪人儿一对。
巫臣本打算去见一次叔向,想一想,打消了念头,“我们若看不走眼,叔向定能照顾好盈盈,说与不说,其实是一样。就算叔向不能如我们所想,还有荀大夫。他也会照看盈盈的。”夏姬听了微笑,“巫臣,你越来越通达了。但是你说的确实合理。我同意你。”巫臣笑笑,“那也是得夫人你的指点才有这样的精进吧。”二人相视而笑。荀大夫准备的三十乘车马早已在大路备好等候,巫臣和夏姬辞别了荀首,向吴国而去。
晋景公十六年时,一个一直名不见经传的东夷国家吴国开始崛起,吴国本来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一年却远征北上讨伐位于宋鲁边境的小国郯国,郯国无法抵挡只好与吴国求和。对于当时的中原国家来说,吴国是化外之邦、蛮夷之国,吴国的崛起对于中原诸侯来说有很大的震动,作为一方霸主的晋国首先想到的是让鲁国讨伐郯国的通夷之罪,然而申公巫臣却从中看到了机会。
吴国以及其他的东夷诸国一直以来都是楚国的附庸,其间虽然时有叛离,但大体上都因为害怕楚国的军威而无法掀起什么波浪。申公巫臣在楚为官多年,对于东夷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就向晋景公提议,要联合东夷的吴国与楚国对抗,从而达到削弱楚国的目的。
申公巫臣当然是有私心的,他与楚国的执政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曾立下毒誓要让他们疲于奔命,而自己扶持吴国侵扰楚国,就是在兑现这个誓言。他的这个想法与后来的伍子胥一样,都是因为仇恨太深,因此必须要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仇人痛不欲生,方才能解心头之恨。
而他的私心也恰好迎合了晋景公的想法,能够在楚国后方扶植一个国家牵制其北上,对于晋国的霸业也是大有裨益的。二者一拍即合,晋景公当即给巫臣调拨了三十乘车马前往吴国。
当时的吴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很落后,对于中原的车马战阵毫无所知,听说晋国要与其建交,吴王寿梦喜出望外。巫臣抵达吴国之后,就开始指导吴国制造兵车,训练其军队驾驭使用兵车,布置战阵和在战车上射杀的军事技术,待其军事技术成熟之后,让他们公然向楚国挑战。巫臣在使命完成后返回晋国,但把他的儿子狐庸留在了吴国,继续指导吴国的发展。
吴国在巫臣的帮助下迅速实现了技术飞跃,并很快就发展成了一直可以与楚国抗衡的力量,渐渐将楚国在东夷的附庸侵蚀殆尽,并进一步向西扩张侵扰楚国边境的巢国和徐国,甚至直接与楚国叫板。据说因为吴国的侵扰,子重子反二人果真是疲于奔命,每当他们要北上侵伐郑国的时候,吴国也一定会侵扰楚国,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北上的计划,转而回头抵御吴军。
第185章 诸夏
必须承认在楚人的深处涌荡着中原文化的基因,这要追溯到楚的先人。最初,楚人祖先封于河南,后来辗转流离,筚路蓝缕到江汉流域,凭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历代楚人备尝险阻,克服种种困难,融合了当地土著的民俗,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楚人的底蕴仍然有着中原文明的因子。
楚人不被周天子乃至中原诸侯认同,视为异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当时伐纣大潮中没有出现楚人的身影,楚的先人鬻熊弃商奔周,后来三监之乱,商人后裔武庚作乱,周公出征戡乱,各路诸侯都积极响应,只有楚人没有参与,这里面有没有作为商朝遗民而不忍的内情呢,资料已不得而知。但这次周公的戡乱成功,楚人并没有得到封赏,连基本的封地都没有。封于楚是在周公与成王出现嫌隙,周公因此奔楚避难,后来成王迎回周公,周公因此封熊绎于楚,地五十里的蕞尔小国而已,地位低下,在周天子举行的大型庆祝会上,连宴席的位置都没有,只负责打打杂。
也正是因为这样,后世楚人对周天子对待先人表达不满,认为先人鬻熊为文王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封爵不过是低人一等的“子”爵,才有了楚武王那句“吾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同”,与周天子撕破脸,乃至自立为王,分庭抗礼。而楚国的历代国君也无一不把“意欲观中国之政”作为振兴楚国北进中原的目标。
从熊渠到楚武王到楚文王成王穆王,一路扩张,拓地千里,楚人那种强悍和野蛮迅速控制了江汉流域,于是北望中原,几代人的积累在楚成王时期有了一个丰硕的成果,齐桓公后中原无主,宋襄不自量力与楚争锋惨败,楚成王成了左右中原局势的实际宗主,在这个时期楚国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其后晋文公横空出世,城濮之战一举霸天下,遏制了楚国进一步北进的势头。穆王弑父继位,埋头向东向南继续发动兼并战争,穆王十二年,基本解决了楚国的后顾之忧,周边蛮族俯首称臣,楚庄王即位的楚国已是气势峥嵘,在内部安定后,楚庄王吹响了问鼎中原的号角,其时晋国灵公傀儡赵盾专权,无暇旁顾,西与强秦关系恶化,内有六卿势力倾轧。邲之战,楚庄王击溃晋国,完成了楚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壮举。
楚庄王以后,楚国开始走走下坡路,不复历代楚人的野蛮好战,兼并扩张,而是出现了“兴亡继绝”的仁义之举,连孔子都赞叹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复郑与陈,释宋之围,接受王孙“在德不在鼎”的说教,拒绝京观,种种异举说明楚庄王正在接受并在楚国推动中原文化,尤其是周天子的礼乐文化。这恰恰成为了楚国兴衰的转折点。一个野蛮彪悍活力四射的民族,开始热衷于中原的礼乐文化。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末期,天下强国唯二,曰秦曰楚,而秦楚同源,都是被中原视为非我族类,而楚自庄王以后,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并致力于在楚国推动中原礼仪,秦人始终摈弃中原文化,秦与楚的决战,本该是一场强悍的对决,而楚国已被温良的中原文化融化,于是秦克楚,一统天下。从这个角度看,庄王开始的中原文明化究竟对楚来讲,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贤哉楚庄王。孔子的这一评语肯定了楚庄王的道德功业,把楚庄王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相并列,春秋霸主之威名永载史册。
要知道齐桓公打的旗帜便是尊王攘夷,这里的夷大半指南楚。楚人虽自谓与中原同脉,但在中原诸侯的心目中,视为异族。
楚人熊渠时便不满中原的轻视,认为楚先人鬻熊也曾为文武师,反以子爵封楚人,蕞尔小国五十里。这种种歧视激发了楚人刚毅不屈,自立更生的热望,辗转南下,筚路蓝缕一直迁徙到江汉流域,与当地蛮族相融合,楚人有着中原文化的基因,又吸收了蛮族土著的野蛮与狂野的特质,在艰难困苦中求存,历代楚人备尝险阻,逐渐从一个弹丸小国一跃而至千里疆域。
蓬勃的楚人将目光北望,熊渠喊出了那句激愤之语,吾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封三子为王,表达了楚人压抑在心几多年的憋屈。后厉王暴虐,熊渠隐忍,取消三子王号。但是楚人的野心代代而传,至于楚武王旧话重提,自立为王,意欲以观中国之政。
楚人扩张兼并,一时统领江汉,成王时一战败宋襄,左右天下,楚之强势震摄中原,幸有晋文公横空出世,遏制了楚人北下的势头,从此晋楚争锋近两百年。
穆王避开晋国锋芒,向楚后方进一步扩张,十二年间楚国又一次威胁中原。
楚庄王隐忍图强,有鸟不鸣,一鸣惊人,饮马黄河,观兵周洛,问鼎中原,灭陈复陈,伐郑复郑,围宋释宋,中原争相依附,晋国内讧无暇楚顾,遂使庄王一战成名,天下霸主唯楚庄王。
春秋霸主齐桓晋文都是尊王制楚而称霸,秦穆经营西垂,遂霸西戎,宋襄欲效防齐桓而惹天下笑,只有楚庄王威震中原,以霸天下的实力做出了王天下的事儿,连孔子也赞叹贤哉,比较齐桓公似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一种论调认为,楚乃至后来崛起的吴都是蛮夷,与夏的文化不同,然后论证夏文化是怎么影响甚至同化了蛮夷,这个说法究竟合不合适,有道理,也有不完全准确的地方。
首先,关于楚的理解。楚,事实上有两类说法,一是周封的楚,一是僻处南疆的蛮族,或者简单说就是楚国以及楚蛮,这里的楚蛮也即古人所谓的荆蛮。楚人自不断南迁到江汉,筚路蓝缕,楚人是殷商朝的遗民,先人鬻熊是弃商奔周的,不算是跟着周打天下的一个族群。但是周代商以后,也保留了商的一部分文化,并加以改良,形成周独特的礼乐文化。可以说南迁的楚人融合了商周的文化特点,到江汉以后,进一步的融入当地荆蛮土著,因此也携带者南蛮的蛮夷文化。这样看,楚人是商周南蛮文化的一个综合体。
要明确的是,南迁过去的楚人与当地的荆蛮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族群,只是后来的楚融合了荆蛮文化。换种说法,是后来的楚人逐渐统领了荆蛮,又因为南疆的特殊地理与气候,以及当地土著的习俗,本身具有夏文化的楚渐渐的被蛮夷文化所笼罩。一直到楚庄王,可以说是楚人从夏文化到蛮夷文化再到夏文化的一个迁移过程。
楚人南迁变为蛮夷,楚人北进又为夏,不能纯粹的认为楚就是蛮夷文化,这个说法割裂了楚与夏源头上的一脉传承。当然,楚人自称为“蛮夷”,后来齐桓公所谓尊王攘夷,这个夷也说的是楚。但是楚人的自谓蛮夷是有其愤慨的原因的,无非是楚大爵小,不满周的看不起,但是楚人的精神深处是有着夏文化的因子在,他们时时不忘“意欲以观中国之政”,来找回楚人在华夏那里的尊严。用楚人的话讲,我们是“抚蛮夷而属诸夏”,意思就是我们不过是地域在南蛮,我们的目的是领导蛮夷归属诸夏。
在儒家系统中,对夏的理解,是从文化层面的,所谓用夷狄礼则夷狄之,用中国礼则中国之。能行王道,行礼乐治国,便是诸夏,为什么后来楚庄王在史家那里的地位那么高,就是因为楚庄王北进中原的过程,完全是走王道的路子,走礼乐的路子,一改楚人一贯的扩张兼并,反而奉行存亡继绝的文化,这是楚庄王得到孔子赞叹“贤哉”的重要原因。
楚人来自中原,接受了南疆的蛮夷文化,但是不能认为楚就是蛮夷,齐桓公伐楚,一个理由是为什么楚没有向周进贡,这个就确认了楚的诸夏地位,但是因为楚人融合了蛮夷文化,与中原有很大不同,奉行军国扩张,这有悖于中原文化系统,因此干脆将蛮夷色彩浓烈的楚直接呼为蛮夷。这还是从文化角度,楚人从中原过去,接受并浸染了蛮夷文化,你就是蛮夷,后来楚人北进中原实行王道,你就是诸夏。
所以说,判断一个族群是蛮夷还是诸夏,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文化上是不是行王道,能行王道,夷狄为诸夏,不行王道诸夏也为夷狄。譬如有说“晋变而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楚南迁前为诸夏,南迁后为蛮夷,北进又变为君子,这都是文化的不同。也有种说法,楚的高层是夏文化的传承者,楚的臣民是蛮夷土著,综合看,楚文化是诸夏文化与蛮夷文化的融合,楚人有着强烈的诸夏认同,这似乎从楚庄王北进中原的一系列异常变化能看得出。
第186章 传说
第186章传说
吴军侵扰最为激烈的时候,二人甚至一年之间要七次往返救援。后来子反在与晋国的决战失败后自杀,子重也因为伐吴大败而猝死,申公巫臣的誓言在多年后终于应验了。
巫臣在教导吴国军队制造兵车、车阵战术之后,见吴王雄心勃然,料想不久吴楚之争即将发生,于是带领夏姬隐遁吴地,寄寓山水,不再流连尘俗。后来多少年,当地土著在一大湖中心发现一美丽小岛,桃花绚烂,芬芳迷人,看桃花种植布局分明是有意栽培,旁边有精致木屋,屋内陈设极其简单,桃花林附近有一巨型石墓,墓前碑文斑驳,其文曰:巫臣携夫人于此云云。
申公巫臣喜欢夏姬这个女人,而且为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楚庄王死,巫臣开始谋划带夏姬这个女人出奔,先是到了齐国后来考虑晋国为中原之雄,不如寄居晋国。晋国任命巫臣为大夫。但是因为这次事件,搞的从楚国的子重子反对巫臣很大意见,原来一切都是因为你喜欢这个女人。于是把巫臣在楚的灭族。巫臣满怀怨恨,“余必使尔疲于奔命以死”。这是巫臣的诅咒乃至怨愤之语。
巫臣奔晋,向晋景公提出要想制楚,不如扶持吴国,自己请求出使吴国,带着一颗复仇的心。巫臣去吴国带去了车战的阵法,诱导吴国扰楚,“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这都是发生在楚共王执政时期。
要说巫臣的事怪到楚共王的头上,也有点冤屈,因为对巫臣奔晋,楚共王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的。共王认为巫臣对国家尤其是在庄王时期,忠心耿耿,现在因为私心——就是为了夏姬这个女人——而亡楚奔晋,可以不从重追究,毕竟巫臣对楚国内部政治太多了解,但是他没有出卖国家,与其斩尽杀绝,不如给巫臣一条活路,避免把他逼到跟楚为敌的地步。这是楚共王的想法。但是子重与子反不这么认为,他们本来与巫臣就有嫌隙,他们做的事情加剧了巫臣的怨恨——灭族。
这让巫臣心寒,于是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扶持吴国骚扰楚,这很得晋国的支持。实话说,总的看楚国的兴衰与楚国自己有很大关系。这就要说到一个成语“楚材晋用”,“惟楚有材,晋实用之”,虽说这话来自伍子胥的爷爷伍举,落实到巫臣身上也很恰当。楚国的没落不是因为他有强大的敌国晋,而是没落于自己人手里。先有巫臣使吴,后有伍子胥吴师进郢。
巫臣之女盈盈嫁给晋国大夫叔向为妻。后人专记此事曰:初,叔向晋大夫羊舌肸欲娶于申公巫臣氏,其母欲娶其党。叔向曰:“吾母多而庶鲜,吾惩舅氏矣。”其母曰:“子灵之妻夏姬也杀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国两卿矣,可无惩乎?吾闻之:甚美必有甚恶。昔有仍氏生女,发黑而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惏无厌,忿颣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今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汝何以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叔向惧,不敢取。平公强使取之。生伯石。伯石始生,叔向之母视之,及堂,闻其声而还,曰:“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遂弗视。
娶老婆要娶三心牌的。自己看了伤心,别人看了恶心,留在家里放心。
丑,可以放心,不容易戴上绿帽子。还有个优点,就是节欲、养生。古人云“老来方知丑妇功”,是之谓也。
反过来,娶个漂亮老婆,就不那么愉快了。其一,容易被绿;其二、容易纵欲过度,英年早逝。
叔向,即晋国贤人羊舌肸。他是与子产、晏子齐名的大政治家。在儒家心目中,他的德行还要远远高于子产和晏子。
叔向的爸爸娶了好些女人在家。他妈见其中一个特别漂亮,就不让她去陪他爸睡觉。
古人认为,嫉妒是女人的一大恶德。大概是担心母亲的名声不好听,叔向兄弟几个都去劝她别这样。
叔向的丈母娘,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大美女夏姬。
当初,叔向准备娶夏姬和申公巫臣的女儿的时候,他妈不同意,建议他娶舅舅家的姑娘。
叔向说:“我爸爸虽然姬妾众多,而庶子很少,这是因为舅舅那一族的女人在生育这方面不行,我要接受这个教训。”
这句话的背景是,贵族娶妻时丈人家照例是要将妻子的妹妹或侄女陪嫁的。所以,叔向的庶母,也是他妈族中的人。
叔向从传宗接代的角度反对母亲的提议。对此,他妈没有反驳,却从另一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担忧。
子灵,就是申公巫臣。
叔向的妈妈说:“子灵的老婆夏姬克死了三个丈夫、一个国君、一个儿子,导致一国灭亡、二卿流亡(这些事鄙人前几天已经和大伙聊过了)。能不接受这个教训吗?我听说,大美必有大恶。夏姬,是郑穆公少妃姚子的女儿,子貉的妹妹。子貉很早就死了,没有后代,上天把美色都汇集到夏姬身上了,将来必有大恶。”
这是从夏姬个人角度来分析,接下来,叔向之母又从历史教训方面来谈:“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餍,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女何以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
妈妈对叔向说,以前,有仍氏的女儿十分美丽,长着一头漆黑的头发,光可鉴人,所以取名叫玄妻。后夔娶了玄妻做老婆,生了个儿子叫伯封。伯封贪婪无厌,脾气火爆,时人说他是大猪。后羿灭了伯封,后夔因此绝了后。而且,夏朝亡于妹喜,商朝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哪个不是因为美女?你还以为是什么呢?美色足以误人心智,如果不以德义自守,必定有祸害!
叔向听了妈妈的话,吓得不轻,不敢娶夏姬之女。但是,晋平公硬逼着他娶了。
后来,夏姬的女儿为叔向生了个儿子,名叫杨食我(伯石)。杨食我在祁盈之乱中被杀,羊舌氏举族被灭。而叔向,也就绝了后。
你看,老婆的娘太漂亮,都导致了叔向家族的惨祸!而老婆,是要与其发生体液、元气交流的。如果老婆本人这样漂亮,那祸事就更大了。
所以,美女,一定不能娶!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守着家里的老婆,别惦记外面的美女了。
哈哈哈哈哈哈
巫臣与夏姬的传说:
“公主!这座湖,这里的山,这大片的桃花!我送给你的。”巫臣指点着眼前的一切,“我的聘礼!你可接受。”
夏姬顺着巫臣的手望过去,清波漾漾,云霞闪烁,大片花红间群鸟争鸣,翻飞起舞,不觉陶醉其间。
“巫臣!”夏姬微笑着,“我接受!”
远远的眺望着大片大片的花红,他似乎又看到一个白衫的女子捧了桃花儿,将她的脸庞儿俯在花红里,继而仰起头高高的捧了花扬向空中,闭了眼,任那朵朵花红飘落。她的衣衫上。她的脸上。
于是这女子红着脸儿,格格格的笑起来……
第187章 执手
楚申公巫臣盗夏姬以奔晋,晋以巫臣为邢大夫。
楚将子反怨巫臣,灭其族。巫臣怒,遗子反书曰:“必令子罢於奔命!”乃请使吴,令其子为吴行人,教吴乘车用兵。吴晋始通,约伐楚。——《晋世家》
太史公对于巫臣的记载在晋世家中已经有所涉及。那么巫臣到吴国后,做了些什么呢?根据《左传》的记录,“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吴国本是楚的附属国,与早期的楚国一样,僻处南蛮,摄于楚的强大不得不俯首称臣。巫臣来到吴国之后,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吴国开始兴盛,“始伐楚”。“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
要知道巫臣可是楚国通,对楚的用兵方略了如指掌,对其软肋也很清楚,何况他在吴的目的就是引导吴国复仇楚,自然会有针对性的训练吴国军队。吴国素来善于水师,自巫臣来之后,开始习于陆战,尤其是车站与射术,事实看,巫臣是成功的。巫臣使吴客观上加强了吴国与中原的文化融合,至少在军事领域是这样,把一些中原的先进军事技术传播在吴国。
那么巫臣出使吴国加速了吴楚的斗争,即便没有巫臣的引导,吴国与楚国的战争长期来看也不可避免。但是巫臣这一特殊的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影响深远,固然巫臣的私心是复仇楚国,但是客观上引起了吴国向中原文化的靠拢,也就是说促进了吴国的诸夏化,使得吴国的社会文明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交流与融合与碰撞,当然,巫臣并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历史的看必须承认巫臣的积极作用。
巫臣个人对楚的恩怨,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有了鲜明的进步意义。他使得吴国文化中尚武精神与中原文化相融合,俨然就是一个新兴的楚国。而楚国自庄王后,国君相对比较温和,缺乏强硬的治国手腕,又北面遇到了晋景公和后来的大BUG晋悼公,东有崛起的吴国,一下子让楚国置身于腹背受敌的态势,非常狼狈。自此以后,楚国再也无能为力北进争霸,真是所谓“惟楚有材,晋实用之”!让楚国没落的非晋国非吴国,而是楚人。
“归,吾聘汝”
这话谁说得?申公巫臣。何许人也?楚人。汝是谁?夏姬。
楚庄王时候,夏徵舒叛乱,叛乱是从儒家的说法。总之就是造反了,陈国改旗易帜,换了天下。陈是楚的附属国,出了乱子,楚庄王不接受,出兵伐陈。像陈这样的弱国,经不起折腾,楚庄王灭陈后,就把陈划为县,有人就建议说,这样不好吧,趁人家内乱本着仗义的名义出兵,结果把人家国家给吞并了,你说国际上怎么看?楚庄王一听有道理,好吧,让陈复国,显出我们楚国的大国君子风度。所以孔夫子赞美楚庄王,不重千乘之国而重一言。陈国也算得上千乘之国?既然孔夫子那么说了,就当是吧。这是赞美楚庄王的,说他喜欢玩仁义。
至于楚庄王是不是真的玩仁义,那是另一码事。单说楚庄王灭陈后,看中了一个女人,便是夏姬。夏姬这个女人在中国的史料中有很多种说法,奇谈怪论也有。楚庄王喜欢上这个女人,有人不同意,认为你作为国君的这样不好吧,容易让人说闲话。楚庄王正是邀取名声的时候,于是就放弃了这女人,把她赐给军中的将领,实际上不光庄王喜欢,连他的叔叔子反也对这女人钟情。但是都因为一个人的谏言而放弃,谁呢?申公巫臣。巫臣说这个女人这么不吉祥,你们作为王室的继承人,要为国家考虑,不要轻率。
最后的结果,把这女人给了有战功的连叔,可这连叔也死在了鄢陵之战,后来这女人就被连叔的儿子黑要霸占了,黑要也没有好的结果,都在战场上死掉了。这个时候,巫臣站出来了。
楚庄王这时候死掉了,楚共王即位,楚共王年幼,大权掌握在子重子反手里,但是巫臣有机会跟共王表达,愿意出使齐国,因为齐国对当时的国际局势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出使齐国前,巫臣找到夏姬这女人,“归,吾聘汝”。回你的老家郑国去,我娶你。大概这话把夏姬震撼住了,好像那句“我养你啊”,激发起了一个女人的爱情。于是夏姬向共王表示愿意去接回连叔的丧尸,回郑国去。共王觉得有道理,就答应了。
巫臣于是借出使齐国的机会跟夏姬在一起,后来觉得齐国不稳,然后奔晋,靠着晋国的大树好乘凉。巫臣本来就是楚国的重臣,这次到了晋国,晋景公热情对待,委以重任。巫臣奔晋,最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家族被灭。这激发了巫臣对楚国王室的仇恨,于是谏言晋景公联吴扰楚,最终让楚国在楚共王手里失去了霸业。
不过,关于夏姬的说法,《左传》上的就比较离谱,肯定是骂这个女人的多,很多野史也是对夏姬有各种的传说。譬如刘向的《列女传》:陈女夏姬者,陈大夫夏征舒之母,御叔之妻也。其状美好无匹,内挟伎术,盖老而复壮者。颂曰:夏姬好美,灭国破陈,走二大夫,杀子之身,殆误楚庄,败乱巫臣,子反悔惧,申公族分
大体是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巫臣贪恋夏姬的美色,导致家族被诛。当然,《左传》的东西也不完全可信,毕竟站在儒家的角度,夏姬的罪状不可胜数。但是从巫臣与夏姬的情感上说,真是千古真爱。甚至巫臣因为夏姬被诛杀全族,导致最终使吴报复楚王室。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巫臣的“归,吾聘汝”,是多么的震撼。至于夏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来没有人关注过,但是这个女人得到了巫臣的承诺,也不能说不是一种幸福。她愿意跟随巫臣,就证明了一切。
完本说
谢谢所有人,《那女子》完本。
这不是一部很满意的作品,从我现在的角度说。当然,曾经收尾的那个时刻,“就这样吧”。
我还可以将他或她的一些故事表达的更美好、更让人心动一些,而且还有一些内心的自己的东西要表达出来,譬如说,从历史上看,从文化上看,怎么样对待那些人,认识他们,站在他们的一边说一说话,鸣一下不平。
想一想,觉得挺好玩儿的。
未来,我将重新写这个故事,会更加多彩一些,让自己更加舒服一些。
于是,《那女子》完本。新书《归藏诀》上线,日更六千,百万完本。新的尝试,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