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示弱(一)
袁方道:“原来来了两个汉奸呀!”
张国维再次强调:“别看是两个汉奸,他们却是一幅鞑子的模样,留着金钱鼠尾辫,不人不鬼。大元帅,我看不如把他们宰了!”
袁方摆摆手:“这些汉奸走狗肯定是要杀的,但是我们现在还要用到他们,暂且让他们多活一些时日吧!”
“大元帅是想让这两个汉奸带信回去?”
袁方问:“玉笥,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回这封信?”
张国维瑶瑶头:“我认为这封信毫无价值,根本就没有回复的必要,最好是把两个汉奸斩首,与鞑子兵戎相见。”
袁方笑道:“玉笥呀,如果我们想我要坐稳江山,鞑子还是可以利用一下的。”
“大元帅请明示。”
袁方道:“这封信上说,大明的江山是闯贼打下的,而鞑子是从闯贼的手上夺得的,大明自己守不住江山不愿别人,只能怪自己无能。”
“真是一派胡言!”张国维怒火中烧道。
袁方却没有张国维的火气,他微微一笑:“鞑子说的不无道理,我完全赞同鞑子的说法。”
张国维迷惑了,问:“完全赞同?”
袁方解释道:“鞑子说得完全是对的,现在的政权在鞑子手里,我们再出兵从鞑子手里夺过来,这样,这个江山岂不就是我们的吗?”
张国维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奥妙,道:“对对对!如此一来,我们打进京城去,赶走鞑子兵,从法理上来说,大元帅就是当然的皇帝了。”
袁方点点头。
张国维问:“那么,我们以何口号来攻打鞑子呢?”
袁方道:“驱逐鞑虏,复我中华!”
张国维赞同道:“好,这个口号响亮!”
于是,袁方让张国维负责起草回信,张国维欣然答应了下来。
过了两天,张国维拿了草拟好的信来到袁方的府上,恭恭敬敬地把信递给了袁方过目。
袁方接过信便看了起来,这封信写得很长,他花了半个时辰才把这封信看完,看完后他不满意,便提笔进行了删改,删去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最后定稿去如下:
大明国大元帅、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袁方顿首谨启大清国皇帝殿下: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讽读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讨,为贵国忧,方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顿亡君父之仇,故为殿下一详陈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
嗟乎!人孰无君,南中臣民哀痛,如丧考妣,无不抚膺切齿,欲悉东南之甲,立剪凶仇。
而二三老臣,谓国破君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之监国非他,即神宗之子,而大行皇帝之叔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五月朔日,驾临南都,万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群臣劝进,新君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
越数日,监国即令方视师江北,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假兵贵国,破走逆成。殿下入都,为我先帝发丧成礼,扫清宫阙,抚戢群黎。此等举动,振古烁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
故此,方遣使北上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
这封信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现在正是国务繁忙之际,忽然接到殿下的华章,真像是从天而降。来函已反复拜读,其中情意恳切。来函提到“逆贼”还迟迟不能讨伐,使贵国因此而烦恼,袁方既感激又惭愧。只恐殿下的左右不明真相,说南方的大臣与百姓偷安于江南,竟然忘记了忘记了国仇家恨,因此特向贵国详细陈述一下实情。
先帝敬畏天神,遵守祖先法制,勤于政事热爱百姓,是尧舜一样的圣君。只因臣子昏庸而误国,以致发生了三月十九日的悲惨事件。
咳!谁没有君王呢?南方的臣民听到凶讯,人人哀痛,犹如丧失了父母,莫不捶胸切齿,要求倾东南的大军去剿灭仇敌。
但是有几位老臣,认为在此国破家亡之际,应以国家为重,共同商议迎立新君,以安定人心。
当今的监国不是别人,是神宗之子,先帝之叔,名正言顺,天神所赞,人心归向。
五月初一,大驾到临南都,百姓夹道欢迎,声闻数里。群臣劝请皇上登位,皇上悲痛万分,一让再让,只答应监国。
此后数日,监国令袁方督师江北,限期西征。
忽然从前方传来消息,说是大将军吴三桂向贵国借兵,攻进了京都,赶走了贼寇。殿下入城后,为先帝按礼节发丧,清除宫廷内的叛徒,公告安民。此等举动,真是古今所未有,凡大明臣子,没有一个不是向北拜谢。
因此,袁方派遣使者前往慰劳贵军,同时,请尊意裁决,共同西讨贼寇。
……
袁方把删改好的稿子交给张国维,并让他派人跟两个汉奸一起去京城与鞑子周旋。
此时,张国维向袁方推荐了一人,道:“上个月,前都督同知总兵官陈洪范自告奋勇,奏请北使,我看,就让他北上去完成送信的任务。”
对于陈洪范,袁方并不很熟悉,但是进京这个差事难度不高,只要有竭力地吹捧值能事便可,何况还是他自己主动请缨,所以袁方就应许了。
第二天,袁方在兵部大厅议事,众大臣听说要选派官员北上议和,纷纷请缨,其中安庆巡抚左懋第请缨的声音最高,袁方让他上前说话。
左懋第来到袁方跟前行礼,然后说道:“臣,左懋第请求担任议和使臣北上。”
袁方问:“你如此的积极北上,为何?”
左懋第答:“大元帅遣重臣北上议和举朝以为当然。陵京在北,实我故都,成祖文皇帝、列宗之弓剑已藏,先帝先后之梓宫未奠,庶民尚依坟墓,岂天子可弃陵园?虏酋若好义处榆关以东,而以勋臣吴三桂为留守,春秋霜露,不损国土。而南北互市,榆关为界,如往年辽阳故事。中国之商利参貂,百姓之人利缯絮,华虏各安其所,各得其欲,中国之利,亦虏酋之利。此臣所知也。故愿往。”
第三百五十八章 示弱(二)
袁方知道左懋第为人正直,且性格倔强,如果让他前往,生命堪忧,所以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众臣不明就里,纷纷为左懋第求情,袁方不为所动。
左懋第再次向袁方恳请:“家母死于京城,愿同陈洪范北使。请大元帅许之!”
袁方坚决不许。
不过,袁方已经得到消息,左懋第的母亲陈氏,为了不做鞑子的俘虏,在今年南撤的途中,一连七天没有进食,走到一个叫白河沟地方被活活饿死,被家人带回京城安葬。陈氏死前留下遗言:吾妇人身受国恩,不能草间求活,寄语吾儿,勿以我为念。
袁方虽然没有答应左懋第的请求,但是表彰了陈氏的忠烈之举。
七月初五,袁方派往京城的北使团正式成立,其主要成员有陈洪范、顾锡畴和马绍愉。
顾锡畴是礼部右侍郎、马绍愉是兵部职方郎中。
二十一日,使团由南京出发,携带袁方给清朝皇帝的回信,与汉奸何拱薇、陈万春一同前往京城。
按情理说,袁方既然正式派出使团去同清方谈判,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方案,作为讨价还价的基础。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此,使团出发前,袁方没有给与明确的指示,只是让使团自己从长酌议。
这就奇怪了,难道朝堂之上就没有一个人有异议吗?这当然有,但是别忘了,各部的主政官都是袁方任命的,清一色文党成员,他们也是战时委员会成员,对于袁方的战略早已铭记在心,所以不会反对袁方的计划。
有人在使团出发前提出过方案,因为他们人轻言微,所以没有人当回事。
有人提出“以两淮为界,与清朝分而治之。”
高弘图更是给出了具体的方案:“山东百二山河决不可弃,必不得已,当界河间耳。”
甚至还有人认贼作父,提出“彼主尚幼,与皇上为叔侄可也。”的建议。
……
现在袁方手上有一百五六十万的军队,根本就不在乎鞑子和李自成、张献忠的人马,他之所以要假意与鞑子议和,并且向敌人示弱,主要还是争取多一点的时间。
就在去年,方斯谷的研发团队,在袁方的多次指点下,造出了米尼枪。米尼枪与现有的燧发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后膛枪,一个是前膛枪。
而方斯谷团队研发出来的米尼枪是一种膛线枪,由于枪管制造的工艺要求很高,到目前为止,他们才制造出三百支合格的米尼枪。
新研发出来的米尼枪跟之前的燧发枪相比,射速提高了近五倍,由于米尼枪使用了火帽技术,装弹速度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袁方把新旧两种枪枝进行过射击比较,燧发枪的有效射程在一百米左右,而米尼枪的有效射程是五百米,米尼枪的射速也在燧发枪的五被以上。
这种新造出来的米尼枪是骑兵的克星,袁方用一百支米尼枪在野外进行过列阵射击的实验,在五百米开外向直冲过来的马队射击,马队要遭遇米尼枪十几轮齐射,才能冲到米尼枪阵跟前,如果是实弹射杀,这些马是绝对冲不过来的。
只不过,三百支米尼枪太少了,袁方需要时间让兵工厂多生产,等到有了一千支米尼枪就可以成建制地出战。
现在这三百支米尼枪已经装备给了秦羽明的神机营。
……
八月初,袁方接到了第八路军总兵沈智的塘报,该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山东,队伍也从八万人马发展到了二十万之众。
塘报中说,第八路军一进入山东,就有裴守政、马瑞恒、刘桐相等人率众响应,纷纷加入第八路军;登州的防抚曾化龙不受鞑子所引诱,在登州坚守数月,现在也领一万余明军归入第八路军序列;灵山又有张大雅、张千出、韩继本的一路人马归入第八路军;高密县的单之赏、张宇也率领万余民众加入第八路军。
六月初六日,第八路军击退了盘踞在登州一带的李自成部将,昌邑县土豪李好贤率众向第八路军投降,残留的李自成部将张大雅、张千出被擒杀。兖州府、济宁州、曹州府以至沂州府属蒙陰县一带的李自成残部,不下二万人,第八路军进抵山东,他们以第八路军为敌,被第八路军全歼。其头目宫文彩、马应试、李文盛、宋二烟、杨鸿升、杨之华、阎清宇十三人被斩首。
六月十三日,鞑子将领觉罗巴哈纳和汉奸石廷柱领兵一万进犯山东,被第八路军全歼,觉罗巴哈纳被斩首,汉奸石廷柱和随鞑子军进入山东的伪户部侍郎王鳌永被凌迟处死。
袁方看完第八路军的塘报很是满意,面子上我们好像是怕了鞑子,要跟他们议和,实质上是,对鞑子兵是来一个杀一个,来二个杀一双,绝不手软。
袁方也接到了第一路军总兵左良玉的塘报,自鞑子占领京城之后,李自成的军队开始西撤,河北大部地区都成了真空地带,左良玉求情进兵而扩大地盘。
他没有批复左良玉的请求,第一路军扼守武昌重镇,这个地方是不能松懈的;况且第一路军是十路大军中最庞大的一支军队,袁方也无意再让其发展,以免尾大不掉。
他给驻守睢州的第七路军发出了命令,让郝摇旗率领第七路军进驻河北,以图发展。
第七路军目前是七万人,总兵官是郝摇旗,袁方派了傅冠为第七路军军师、高世宁为督导主任,命令第七路军开赴河北。
高世宁是高兰的三哥,袁方也一直称其为“三哥”,自从高攀龙自杀后,袁方就安排了高家的几个兄弟进入崇文学学习深造,高世宁和高世学都学的是政治,高世学现在还在崇文学院任教,他把高世宁从学院调出来担任都督主任,为袁方掌控军队。
袁方军队中的督导主任虽然与明代的监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很近似于“政委”的角色,袁方借鉴了“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思想,准备每一百人就设一个督导员,只不过现在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稀缺,现在只能是每三千人中设一个督导员,每个督导员都受督导主任管辖。
第三百五十九章 抄家的收获
八月初九,张献忠攻陷成·都府,蜀王被杀。
抚臣龙文光,道臣刘士斗及知县等官不肯投降张献忠,皆被处死。
消息传到南京,南京有些官员坐不住了,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言官,但是还有官员弹劾袁方不作为,指责袁方龟缩在南京城不敢出兵与鞑子一战。
对于这样的指责袁方只是嗤之以鼻,只不过这样的声音很微弱,现在文党才是朝中的主体,全都是袁方的支持者。
这天,袁方刚才府上用完午膳,张从来报,王成耀和沈庄卿求见。
这二人袁方派他们去抄汉奸们的家,现在也不知他们的进展如何,他也很想见见他们,所以让张从赶紧把人请进来。
二人身穿五品官服,进了门来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随便。
行过礼后,袁方请二人坐下,问:
“你们抄了几家了?”
王成耀答道:“回禀大元帅,这个月我们抄了三家。”
袁方微微地笑了笑,道:“现在是在家里,没有那么多的礼节,跟以前一样,随便点。”
沈庄卿道:“大元帅,我们现在已经是你的属官了,尊卑还是要讲究的。”
袁方道:“这里不是官场。还是跟往常一样,我也自在。”
沈庄卿轻松地笑道:“袁公子,我有话就直说了。”
袁方点点头。
“我们抄了家在南京的三家汉奸的家财,所获颇丰。”沈庄卿一边说一边从衣袖中取出一份清单,“你看,这是查抄三家的清单。”
袁方接过清单只是扫了一眼,并没有细看,问:“一共有多少银子?”
王成耀不无遗憾道:“只可惜这三家都不是很富有,我们只得到了八十三万两。不过,南京房产以及各种细软也是十分可观的。”
袁方道:“所得的八十三万两立即交给户部。”
沈庄卿解释道:“这次抄家,我们没收了房屋宅基地二十七所,田地山塘一千二百多亩,新旧衣服近五百件,各色布匹近八百匹,还有零碎段绢一千多块。”
王成耀补充道:“还有各式金银器皿、玉器、首饰、家具和珍贵字画、书籍上千件。另有人参一百八十斤、胡椒六十三石、当铺五间、古玩铺五间、玉器库两间、绸缎库一间、磁器库二间、皮张库一间、铜锡库一间、珍馈库两间、铁梨紫檀库两间。”
沈庄卿眯缝着眼色色地道:“书籍里面还发现了不少的淫秽品,我们已经全部清理出来准备一把火烧了它!”
袁方制止道:“不要烧,我留着还有用处。”
王成耀问:“那些都是些不堪入目的东西,留着有何用?”
沈庄卿接过话头:“那才不是什么不堪入目,都是图文并茂的书,我说袁公子不会烧的,你看我说对了吧!”
王成耀脸朝向沈庄卿:“你不要这此胡说,袁公子才不像你,他不让烧一定是有其他原因的。”
袁方道:“明羽说对了,我是另有他用,你们今后搜到这一类的书都给我保留下来。”
自从王征担任两广总督以来,香山澳的出口贸易大大地增加了,就袁方自己在澳门出口的货物,去年就已经达到了二千万两白银的收入,再加上其他商人和海外商人,两广的贸易收入有了相当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开通了香山澳与岛国的贸易往来后,去年一年,就吸纳了岛国一千百万两的白银。
袁方现在正思考如何更多的发展与岛国的贸易往来,刚才沈庄卿和王成耀抄家搜来的书,提醒了袁方,这些书可以作为文化产品、精神鸦片,销往岛国,据他说知,岛国的男人是好这一口的,把这些书翻译成岛文,在岛国一定很有市场。
这些书作为文化产品,不但能够赚取岛国的白银,还能够摧残他们的意志,是一举二得的好东西。
当然,他现在不会对眼前的二人多解释什么,毕竟他们也理解不了。
“汉奸的家人你们都把他们送去哪里了?”袁方对汉奸家属的去向还是很关注的。
王成耀答道:“这批人,男丁都押往安南,女人全买给了旧院。你别说,这些汉奸家里的女人还挺有姿色的。”
袁方对有没有姿色不感兴趣,他继续问:“孩子和老人呢?”
沈庄卿答:“孩子卖给了牙行,老人全赶出家门让他们去流浪。”
袁方道:“这样做不妥。老人给个安身之所养起来,抄家所得的财物,养几个人九牛一毛。孩子是个祸根,不能卖去牙行,悄悄地把他们灭了。”
王成耀有点犹豫,道:“我们去抄家的时候,附近的百姓说我们堪比锦衣卫,如果再对孩子下手,恐怕会遭到强烈的反抗。”
袁方坚定道:“对汉奸我们不必手软。你们要对百姓们解释清楚,谁做汉奸就是这样的下场。我们还要花大力气,开动宣传机器,把我们的政策明确地告知百姓,这样,百姓就不会有什么闲言碎语了。”
王成耀问:“银子交给户部,那些产业是不是可以变卖?”
“不要。”袁方满怀信心道,“眼下战争一触即发,前方将会有很多将士立功,我们收缴的这些东西先封存起来,将来作为奖励分发给前方立功的将士。”
王成耀又问:“我们准备过几天去福建,能不能派一支军队护送我们去?毕竟那边没有我们自己的军队。”
袁方道:“你带上你们自己的人就行了,福建那边会有军队保护你们的。黄道周、冯起纶、孙朝让三人已经在福建接管了军队,现在的军队直接听从福建提督黄道周的命令,所以你们大可以放心。”
沈庄卿凑近袁方低声问:“有两个女子特别妖艳,要不要送过来……?”
袁方正色道:“我们平时开开玩笑也就算了,这些女子全都卖去旧院,你们不可以公谋私。现在我们办的是国之大事,决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规矩是怎样定的就怎样做。”
王成耀在一旁坏笑道:“我看是他想要又不敢下手呀!”
沈庄卿一副委屈的尊容道:“袁公子不下手我怎敢下手。”
第三百六十章 使团归来
第二天,袁方去了四夷馆,找来了几个负责岛国翻译的通事,成立了一个岛国文化交流社,这个交流社棣属于四夷馆,目前主要的任务就是大量的把目前大明的淫秽书籍翻译成岛语,然后刻印成书贩卖到岛国去。
这件事办完后,袁方又忙着去安排下一件事。
在历史上,南明虽然建立起了弘光政权,由于内耗严重,东林党有从中作梗,加上弘光皇帝也不是仁君,使得历史上的弘光朝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灭亡了。
为了防患于未然,袁方认为有必要去宫里面见一见监国朱常润。
他乘了一顶银顶黄盖的八抬大轿,来到了皇宫门前。
把守皇宫的都是袁方自己的卫队,袁方的轿子直接进入了皇宫里面,来到文华殿前,袁方这才下了轿子。
他信步来到文华殿,早已接到通报的朱常润已经在大殿上等候。
朱常润一见到袁方就向他诉苦,希望袁方能够再派几个宫女进来,他恳求道:
“袁爱卿,不是孤贪图享乐,孤整日打坐念佛,清淡寡欲,不近女色,更没有非分之想,但是五个宫女实在是不够使唤,孤也是可怜那几个宫女,为了孤的起居整天忙忙碌碌,没有多少闲暇的时间,如果袁爱卿能够体恤那些宫女,多派几个宫女过来,她们也可以多歇息歇息。”
袁方当即答应再派两个宫女进来服侍朱常润,然后便将话题转入主题。
“现在皇太子和永王、定王已经遇害,监国是时候下诏给三人赐个谥号了。此事经过大臣们的商议,决定谥皇太子朱慈烺为献愍,谥永王朱慈焕为悼,谥定王朱慈灿为哀,以安民心。监国以为如何?”
“此事甚好,一切由袁爱卿定夺。”
袁方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杜绝民望,让人们对大明死心。
……
时光如梭,一转眼又是一个月过去了,现在已是秋季。
昨天,南京开始下起雨来,这头一场秋雨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因为今年的江南从五月开始就没有下过雨了,这场雨把孩子们都吸引到了户外,他们纷纷跑出街上玩起了打水战的游戏。
秋雨带有一丝的凉意,下得不小而密,只是气温还不算低,树叶还保持着它的绿,偶而能见到几片黄叶飘零。
虽然今年有旱灾,加之淮安地震,这些都没有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因为袁方已经在江南推广红薯的栽种,吃饭的问题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对于地震,袁方积极采取施救措施,并且减免了淮安地区的税收,使得江南百姓安居乐业,十分都拥护袁方这位天下兵马大元帅。
“相公,天气冷了,多添一件衣服吧!”
袁方正在自己的后院的石亭里看着雨水敲打着院中的池塘,池面泛起一个个的漩涡。
他身后传来了高兰的声音,袁方回头微笑道:“我不冷。”
他现在穿着那件神秘的内衣,当然不会感觉到冷。
高兰还是坚持把衣服给袁方披上,道:“刚才张从来过了,他见你在这里就没有打扰你。”
“哦,他现在去哪里了?”
高兰道:“他给我们送了一车牛肉,然后就匆匆走了,我想留他吃饭也留不住。”
她语气中带有埋怨。
袁方坐在了石凳上,道:“现在大家都忙,你就别怪张从了,我们有现在的形势不容易呀,稍不努力就会前功尽弃的。”
高兰担心地问:“皇上给你们很大的压力吗?”
袁方笑道:“官场上的事情你最好别问那么多,总之,过来明年就会好起来的,甚至我们还可以回京城去住。”
高兰稍微安心道:“那就太好了。”
……
第二天,袁方在兵部得到第七路军郝摇旗的塘报,第七路军已经顺利进驻河北大部分地区,接管了李自成的大顺军的地盘,车裂了鞑子任命的伪山东巡抚方大猷,大军所到之处,无论是贼寇还是鞑子兵,都一一给予歼灭,当地百姓欢欣鼓舞,纷纷要求参加第七路军,以抵抗鞑子的入侵,现在兵力也从七万发展到了十二万。
郝摇旗认为,现在正是攻取京城的大好时机,请求让他率领第七路军去攻打京城,因为京城十分空虚,鞑子的主力在多铎的带领下,正在西面与李自成交战。
袁方立即给下令,让他坚守并巩固地盘,如有鞑子入侵坚决消灭。
十二月十五日,出使京城的使团终于平安回来了,说他们“平安”回来,是因为他们没有折损一人。
袁方立即召见了陈洪范、顾锡畴和马绍愉。
使团大致行程如下:
九月初五日,使团进入山东济宁州,这里是第八路军的防区,第八路军总兵沈智热情地款待了使团一行。
十五日,使团抵达临清。
十八日,使团抵德州,德州现在的第七路军的防区,使团在此歇息了一日。
二十五日,使团进入天津卫地界,伪天津总督、原明朝锦衣卫都督骆养性派兵出来迎接。
骆养性从天津卫出来时,沿途张贴告示:“奉皇上旨:陈洪范经过地方,有司不必敬他,着自备盘费。陈洪范、顾锡畴、马绍愉止许百人进京朝见,其余俱返回山东。”
二十九日,使团抵达天津卫。
因清顺治帝定于十月初一日在京城即位,骆养性禁止使团的行动,把使团强行留在天津卫。
十月初五,使团赶到张家湾,鞑子的礼部官又奇库出城来迎。
十二日,使团从正阳门进入京城,鞑子将使团成员安置于鸿胪寺居住,并派兵防范。
十三日,鞑子的礼部官来鸿胪寺面见使团,并问:“南来诸公有何事至我国?”
顾锡畴回答道:“我朝大元帅问贵国借兵破贼,复为先帝发丧成服。今我等赍大元帅的书信前来致谢。”
鞑子官员蛮横道:“有书信就递上来,交往书信你们就可以滚蛋了!”
顾锡畴道:“我朝大元帅的书信不能交给你们礼部,必须由你们的皇上亲启。”
鞑子官蔑视道:“凡进贡文书,俱到礼部转启。”
顾锡畴据理力争:“我朝大元帅的书信乃天朝国书,不是进贡文书,必须直接呈送你们的皇上!”
双方坚持不下,鞑子只好先回去了。
十四日,鞑子内院学士刚林等数人来到鸿胪寺,一见面就指责江南“突立皇帝”,不承认南京朝廷的合法性。使臣争辩说南京所立乃神宗嫡子,伦序应立。
双方为此争论不休,刚林蛮横道:“毋多言,我们已发大兵下江南。”
顾锡畴回敬道:“江南尚大,兵马甚多,莫便小觑了。”
最后不欢而散。
第三百六十一章 接风洗尘 (一)
崇祯十七年十月十五日,清廷派了汉奸洪承畴前来四夷馆。
使团成员惊呼:“见鬼了!见鬼了!洪督师不是在松山殉国了吗,先帝还为其赐祭九坛,怎就又跑出了个洪督师了?”
洪承畴露出惭愧之色,道:“那都是谣传,其实我还活着。”
顾锡畴瞪了他一眼:“活着不如死了好!”
洪承畴厚着脸皮道:“你们的南京朝廷就不是个合法的朝廷。你们来的目的不是要把袁方的信递给皇上吗?这封信由你们自己递给皇上和让我来转交,这没有多少差别,你们还是把信交给我,这样你们就可以马上回南京。”
已经被鞑子收买的陈洪范帮腔道:“洪督师也是为我们着想,我看我们还是尽早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以免夜长梦多。我在来之前,大元帅亲自告诉我,让我们来京城之后,不要意气用事,以达到讲和的目的为重,而且我们来送信也是目的之一,我们可不能辜负了大元帅对我们的期望,连一封信都送不到,你们说是不是呀?”
顾锡畴认为陈洪范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他自己在离开南京之时,袁方也对他说过以和谈为重的话,所以他决定将袁方的信交给了洪承畴来转交。
洪承畴笑眯眯地接过顾锡畴递过来的信后,假惺惺地解释道:“不是我朝要有意为难你们几个,怪就怪你们的南京朝廷太不讲道义了,一面要与我朝议和,一面又派军队占据山东河北,并且滥杀我朝官员。如果你们是真诚的议和,回去告诉你们的大元帅,立即退出山东河北的军队,唯有如此,才有议和的基础。”
过了一日,鞑子官员刚林再次来到鸿胪寺,他向顾锡畴等人传达鞑子皇帝的命令:“你们明早即行。”
顾锡畴要求赴昌平祭告陵寝,议葬崇祯皇帝。
刚林冷笑道:“我朝已替你们哭过了,祭过了,葬过了。你们哭什么,祭什么,葬什么?先帝活时,贼来不发兵;先帝死后,拥兵不讨贼。先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他说完随即取出一道檄文,当场宣读,声讨南京诸臣三大罪:
一,尔南方诸臣当明国崇祯皇帝遭流贼之难,陵阙焚毁,国破家亡,不遣一兵,不发一矢,如鼠藏穴。此不救先帝之罪也;
二,我兵进剿,流贼西奔,南方尚不知京师确信,没有遗诏,擅立惠王。此擅立皇帝之罪也;
三,不讨敌报仇,拥兵自重,扰害良民。此拥兵虐民之罪也。
最后,使团于十一月二十日离开京城。
这个时间点于历史上的事件基本吻合。
这次的使团之行,除了送了一封信,就没有任何实际上的谈判成果。
……
袁方听完了使团成员的汇报,他是不会相信这些官员场面上的文章的,所以,他没让使团成员休息,分别把顾锡畴、陈洪范和马绍愉叫到盛宝隆大酒店,名义上是为他们接风洗尘,实质上是了解他们这次北上的更多细节。
袁方的盛宝隆大酒店坐落在南京最繁华的街区,现在虽然已经是冬季,闹市区还是非常的热闹,车马行人川流不息。
盛宝隆的二楼风雅阁,袁方已经早早地来到了这里,现在是正午时刻,他一边坐在八仙桌前看着汤祖契送来的塘报,一边在等今天的客人陈洪范。
因为是冬天,临街的木窗不但被关得严严实实,还用了一块棉布封起来了,所以房间里面全靠灯火来照明。
不一会,张从来报,陈洪范已经到了大门口,袁方让张从去把人领上来。
陈洪范在张从的引领下,快步来到二楼风雅阁。
“镇江都督同知陈洪范拜见大元帅!”陈洪范一边行礼一边道。
袁方微微抬了抬头,道:“来了,坐吧!”
陈洪范没有见到其他宾客,他不敢坐,立在八仙桌旁。
袁方道:“今天没有请旁人,本帅专门为你一人接风洗尘。”
“多谢大元帅的抬爱!”
陈洪范说完,这次坐在了袁方的对面。
袁方拍了拍掌,店小二开始上菜,菜很简单,但是很丰富,一碟青椒炒猪肝、一碟爆炒大肠、一碟清蒸桂鱼、一碟炒三丝,还有一碗虾仁豆腐汤。
等菜上完后,袁方让所有的无关人员都下楼去,他自己拿起筷子招呼陈洪范:
“来来来!起筷吃菜。”他说完先夹起一块鱼肉放进嘴里,细嚼慢咽之后道,“这鱼滑嫩鲜美,你也尝一块!”
陈洪范夹起一块鱼肉放进嘴中,一边吃一边赞美厨师的烹调技术。
袁方放下筷子,端起了茶杯道:“今天只是粗茶淡饭,没有酒,喝茶吧!”
陈洪范哪敢不听,他连忙端起茶杯道:“大元帅,请!”
袁方喝下一杯茶,表情认真道:“今天请你来是想听听你一路上的见闻呀!你们到了京城吃得还好吧?”
陈洪范把喝了一半的茶杯放在八仙桌上,道:“还好,还好。”
“这么说,你吃的一定比今天的还丰盛啰!”
“没有,没有。只是粗茶淡饭而已。”
陈洪范心里不禁紧张起来,因为他在京城吃的的确是比其他人要好,他早就投降了鞑子,鞑子专门给他开了小灶。他虽然心里紧张,表面却没有露出痕迹,说完马上端起杯子喝茶,以掩饰自己紧张的状态。
袁方紧接着问:“你认为鞑子会不会与我们和谈?”
“会!很有可能会。”
“何以见得?”
“清虏深德我神宗皇帝,意似可和。”
“可和?”
“可和。”
袁方为自己斟满了一杯茶,道:“如此说来,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
陈洪范道:“清虏说得明白,只要我们放弃山东和河北,他们愿意与我们议和。”
袁方问:“如果我们把山东和河北拱手让给了鞑子,鞑子又向我们索要河南怎么办?”
陈洪范打包票道:“绝对不可能,清虏说了,他们进我中原是为了替我们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流寇的。”
袁方微微笑了笑,似乎赞同陈洪范的说辞,然后招呼眼前这位客人吃饭。
第三百六十二章 接风洗尘 (二)
鬼才会相信陈洪范的谎言。
袁方不动声色,招呼陈洪范吃了一顿饭。
这个汉奸袁方决定暂时不去动他,让他飘飘然几天,等收拾了鞑子再来整治他不迟。
之后袁方又分别请了顾锡畴和马绍愉,这二人之言与陈洪范截然相反,一至认为鞑子对南京是充满了敌意,根本就没有议和的诚意。
马绍愉认为,现在正是夺取京城的最好时机,因为鞑子的主力都在西面与李自成交战,只要起河南之兵就可把鞑子围困在京城,并有可能将其歼灭在城中。
顾锡畴认为,清虏以代明“复仇”为名推行灭明之策,请求袁方改变对清策略,不要沉浸于“借虏平寇”的美梦之中,认真做好防止清虏南侵的准备。
此二人都不是袁方体制内的人,他们当然不清楚袁方军队的实力,他也没有必要与他们多说什么,当然还包括陈洪范,这也是为什么会派他们三人去与鞑子议和的原因,因为袁方根本就没有把鞑子放在眼里,更没有把这次使团之行当回事。
这次的使团北行,对于不明就里的人来说,他们认为算是失败了,朝廷之上有人向袁方提出了应对之策,苏松兵备佥事沈宸荃还非常正式的向袁方递上了一份折子。
“……虏、贼今日皆为国大仇。自东沈失事三十年来,兵财尽耗于虏,故贼起而乘之。及贼逆不容诛,复巧借复仇之名,掩有燕、齐,是我中国始终受虏患也。故目前之策,防虏为急,贼次之。以讨贼为先声,以防虏为实着。何也?虏势已急,贼势已稍缓也;贼罪可声,虏之罪未可声也。故于讨贼,则以某师扼吭,某师拊背,某师捣坚。或姑再遣一使,阳约为犄角之势,以大振复仇之声,而其实节节皆为防虏计,此所为以讨贼为先声,以防虏为实着也。虏明知不受款矣,而我款之者不嫌谆复,凡金人所以愚宋,我转用以愚虏。贼见我与虏尚通,则必不敢复与虏合。贼为虏强,尽力备虏,而我亦得专意防虏。虏防既固,然后乘贼隙徐图之,此所为以款虏为虚声,以御贼为实着也。”
袁方看后微微一笑,道:“本帅自有定夺。”
他对朝堂上的各种声音并不在意,因为这些声音都影响不到他的决定,现在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手中。
但是,有一件事情引起了他的警惕,他不得不防。
十二月初九,军情局局长汤祖契给袁方送来了一份报告,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结伴而行。据穆虎说,晚上就寝时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分,这个少年自称是皇太子。
皇太子的出现对于袁方来说并无多大的威胁,大不了自己另起炉灶做皇帝,直接宣布大明已亡;如果这个太子的身份是假的,那就说明有人在背后搞鬼,袁方是一定要把这幕后的人绳之以法的。
他立即让汤祖契把少年带来南京,同时把高梦箕一家全部控制起来,包括那个叫穆虎的奴仆。
汤祖契把少年秘密关押在了郊区的农庄,袁方和张之极都是见过朱由检的这位皇太子的,袁方是在两年前见过他,当时还给这位皇太子送去一尊安南皇宫里面的金佛,那尊金佛只有巴掌大小,但是皇太子很喜欢,因为金佛的耳朵奇大,而且看上去很是慈祥。
张之极在年初见过好几次皇太子,因为他与朱由检的关系很密切,经常出入皇宫与朱由检的几位王子相见,现在皇太子来了,张之极当然是要去见一见的。
这天,袁方和张之极换了便装乘马车去了郊外的农庄。
对于皇太子的到来,张之极很是意外,穿越者袁方却并不感到吃惊,他认为很大可能这个皇太子是假冒的,他没有对张之极言明,在去农庄的路上,只是提示性地问过张之极,如果让皇太子继位,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张之极并不糊涂,他郑重道:“首先,监国殿下必定会暗中阻扰,其次,有许多大臣会坐立不安,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道理谁都懂。”
这个道理当然很浅显,所以无论皇太子是真是假,都不能让他活,这无疑是朝中大臣们的心声。
袁方的马车经过一个时辰的颠簸终于到了农庄大门,门口已经布满了岗哨,不经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出。
马车在大门口没有停留,直接驶入,在一座二层大瓦房前停了下来,在此临时负责安保的秦羽明,已经在瓦房前等候袁方的到来。
袁方和张之极一下马车,就在秦羽明的陪同下走进了瓦房。
“他现在在哪里?”袁方边走边问。
秦羽明答道:“回首辅大人,刚用过早膳,在后花园。”
“我们直接去后花园。”
于是,袁方三人穿过大厅径直向后花园而去。
来到后花园,袁方看到一少年正站在假山前面发呆,远远看过去,到有几分像皇太子朱慈烺,他与张之极交换了一下眼色,便让秦羽明站在原地等候,他与张之极两个向少年走了过去。
二人来到少年面前并不做声,少年抬头看到有两个人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先是吓一跳,然后假装镇定地问:“请问你们有何事,如此贸然地闯入此地?”
袁方看了少年的脸面,完全敢断定这人不是朱慈烺,虽然相貌上有相似之处,胖瘦和肤色差别就太大了,朱慈烺是帝王之胄,整日养生处优,而且受过很好的教育,行为举止决不会像眼前此人这般。
袁方没有出声,张之极先声呵斥道:“那里来的狂徒,见了天下兵马大元帅还不下跪行礼!?”
张之极的这句话震慑到了少年人,他慌慌张张地跪倒在地向张之极叩头,张之极骂道:“你眼瞎呀,谁是大元帅你都分不清?”
少年起身委屈道:“我从京城逃难而来,一路上受到了不少的磨难和屈辱,身心受到很大的创伤,故而才有认人的障碍,还请大元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