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都是朋友
“呵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人摆酒席,本宫要和卫王殿下一醉方休!”
毕竟是敌对阵营,想要拉拢并不容易,但高顺也有办法,而且简单直接,那就是喝酒。
很快酒席就摆好了,二人移步偏厅,分宾主落座,舞乐歌姬也都上来,宇文直一路上担惊受怕,本以为必死无疑,突然看到这一幕,竟然有些恍惚。
“来,本宫敬殿下一杯!”
高顺率先敬酒,宇文直下意识地跟随,酒殇送到嘴边犹豫了一下,然后还是一饮而尽。
高顺如果想要杀他,也不用带到这里,带到这里必然是有事所求,他现在还什么都没说,暂时不会有危险。
想明白这些,宇文直心下稍安,索性放开了吃喝,东宫的厨子都是天然居出身,菜的味道也算是天下少有。
结果宇文直根本停不下来,几日来他就喝了点干粮,肚子里早就空了,高顺也不着急,看着他大吃大喝。
一阵胡吃海塞,宇文直打了个饱嗝,这才抬头看向高顺,高顺微笑着向他举杯。
肚子里有了食物,宇文直也有了些精神,连忙举杯回敬,二人一同饮了一杯。
宇文直吃了太多东西,恐怕酒是喝不动了,而且他身心俱疲,不大会儿就有些精神不震。
“来人,扶卫王下去休息吧,好生伺候着,不许无礼。”
侍者把宇文直扶了下去,高顺缓缓起身,望向西方面露忧色,他又改变了历史,也不知道宇文邕还会不会早死。
宇文邕如果不早死,他很可能会一统天下,虽然齐国现在国力不弱,可将领太少了。
如果让高长恭御驾亲征,真的太冒险了,一旦高长恭有个三长两短,他能控制住局面么。
现在朝中大臣之所以听他的,是因为有高长恭在,而高长恭之所以掌控局面,是因为他掌控着禁军。
从东宫来到禁军大营,这里让他感觉到踏实,看着训练中的侍卫,高顺就有一种归属感。
难怪高长恭怀念军营,有这么多兄弟在身边,他不用担心什么阴谋诡计,不用担心什么明枪暗箭。
在这个战乱年代,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哪怕他贵为皇族太子,下一刻也可能沦为阶下囚,宇文直就是例子。
为了生存下去,所有人都在争,与天争,与地争,与人争。
这时候如果发生什么天灾,将会被放大,虽然朝廷始终在努力,可还是免不了死人。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开府还没有合适的人选,主要是的确没有什么人才出现,否则历史上应该会有记载。
而武将当中,尉相愿兄弟是高长恭的心腹,皮景和与独孤永业是外将,还有一位大将尉破胡,依旧比不上斛律光和高长恭。
……
陈国,建康东宫。
“什么,先生成了齐国太子了?太好了,等我们都当了皇帝,就可以世代交好了。”
上次的战争,断绝了两国的来往,陈叔宝为此还上书,希望和齐国重新和好。
可陈顼勃然大怒,还叱责了他一番,将陈叔宝禁足东宫反省,还禁止他与外界联系。
所以高顺的事他过了很久才知道,竟然还替高顺高兴,他天真的以为,高顺是真心为他好。
朝堂上,陈顼道:“齐帝御驾亲征,长驱直入,如天神下凡,兵临长安城下,救走了太子高顺丰。
而我国都城距离边境如此之近,若高长恭故技重施,我国改如何应对?”
大战之后,各国都在休养生息,可越是这个时候,也越是机会。
所以得知长安出事后,陈国在建康附近驻扎了大军,生怕高长恭一时兴起,挥兵南下。
徐陵站出来道:“陛下,我朝立都建康,早先有两淮之地作为屏障,建康自然安枕无忧。
可两淮之地失去后,建康直接暴露在齐国兵锋之下,虽有大军驻守,却也难保万无一失。
臣建议迁都东扬州,远离边境,这样可保天家安危,将士们也不用太忧虑。”
徐陵说完,很多大臣纷纷点头,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他们实际上早就想走了。
“一派胡言!”
这时淳于量忽然站了出来,之前的北伐他作为主将,本来想集中力量夺回两淮之地,可陈顼没有禁得住诱惑,分兵去围剿高顺去了。
这样一来,他这边兵力不够,被斛律光压着打,要不是齐国投鼠忌器不敢冒进,恐怕真就打到建康了。
所以他虽然打了败仗,却也并不服气,开口道:“建康虽然处于险地,可并不是无处可依。
我朝在边境有十万大军,又有长江天险可依,齐军想兵临建康,没那么容易!”
他的说法,得到了很多武将的认可,可是虽然有天险可依,但天家的安危还是很重要。
“陛下,北伐失败,已然有伤士气,若此时迁都,恐怕让天下人以为陛下怕了齐国,对士气更加不利。
可天家安危同样重要,所以臣建议陛下可以移驾东扬州,就太子在建康,如此可保士气,又不伤天家威严。”
吴明彻自从上次生病,明显老了很多,陈顼觉得愧对他,并没有同意他的致士请求。
他这个主意不错,不是迁都,却可以解决问题,但陈顼明显对陈叔宝不放心。
“太子还不当事儿,与其让他留下,还不如朕亲自留下,让他去扬州开府,顺便治理一下地方。”
对于大臣们来说,皇帝和太子谁去都一样,只要有一个在,陈国就不会乱。
就这样陈叔宝被派到了东扬州,也就是后世的杭州,结果他到这里如鱼得水,哪里还记得什么国家大事。
陈国的消息传来,高顺有些忍俊不禁,要不是担心周国偷袭,他早就想让斛律光进攻了。
想要和周国对抗,凭借现在的地盘是不够的,自古以来龙兴之地就那么几个,他们这里并不是。
而且有陈顼在,想打陈国真不容易,长江天险可不是说说,否则东吴也坚持不了那么久。
蜀国灭于阿斗,魏国灭于曹奂,东吴是最后灭亡的,没有中兴之主,对国家的影响很大。
所以高顺在等,等陈顼和宇文邕都死了,他的机会就来了,在此之前还是韬光养晦比较好。
高长恭创造的奇迹,很难再复制,现在两国都有了防范,就连探子都不好安插了。
但是这不影响高顺的计划,只要商人还在,就还可以传递消息,而且影卫都是江湖中人,和一般的细作不同。
……
承光二年,八月十五。
高长恭宴请群臣,同时公布了一个好消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有两名宫娥有了身孕,被册封为妃子。
高顺在人群中,笑着和群臣一起祝贺,回到东宫后,就看见李姝菡坐在院子里等他。
“妾身见过夫君,夫君终于回来了。”
看到李姝菡等他,高顺赶紧上前,扶李姝菡坐下,然后轻扶她的小腹,李姝菡也有了身孕。
“你怎么跑出来了,小心受凉。”
李姝菡靠在他怀里,幸福地笑道:“不要紧的,今天是祭月节,妾身要陪夫君赏月。”
高顺抱着李姝菡,望着天上的圆月,一旁的冯小怜目光哀怨,高顺却视若无睹。
良久李姝菡开口道:“夫君,妾身如今有了身孕,无法侍奉夫君,怜儿妹妹跟了夫君那么久,不如今日就成全了她吧。”
听到这话,冯小怜面露喜色,期待地看着高顺,高顺也有些动容,可心里还是有些犹豫。
“冯小怜已经十六岁了,虽然还有些早,但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她会不会恃宠而骄,毕竟可是有名的红颜祸水。”
见高顺不说话,李姝菡还以为他默认了,笑着从他怀里起身,把冯小怜拉了过来。
第一百零六章 与虎谋皮
冯小怜红着脸,欲拒还迎地站在高顺身边,看着冯小怜桃花般的面庞,心中也火热起来。
“历史中冯小怜之所以那样,是因为遇到了高纬那个昏君,如今我做了他夫君,断然不会如此荒唐。”
可是当着李姝菡的面,高顺实在不好意思下手,于是淡淡地说道:“此事不急。”
听到这句话,冯小怜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惨白,李姝菡有些诧异地看着高顺,她不是善妒之人,也知道二人的关系,为何高顺会如此。
高顺没有看二人的表情,淡淡地笑道:“先让人准备一下,小怜跟了孤这么久,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嫁了。”
冯小怜顿时破涕为笑,害羞地跑开,李姝菡看了高顺一眼,也在侍女的搀扶下回去休息了。
看到两个女人都走了,高顺苦笑一声,在月下自饮自酌起来,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人。
前世高顺出生在普通家庭,父母都是社会最底层,毕业以后混得也不怎么样,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房子都买不起。
年轻时高顺也向往过爱情,上学的时候也尝试过,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忘记了那种感觉。
为了生活变得麻木,变得不喜不悲,没有悲伤,没有痛苦,经历多了也就习惯了,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现状,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强大。
也许是不甘命运的摆布,老天爷听到了他的心声,给了他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所以他格外的珍惜。
如今他也成了家,而且马上要为人父,这让他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责任感告诉他,这一世他必须珍惜,保护好他的家人。
月凉如水,秋夜静谧,高顺神情淡然,不喜不悲,因为悲伤也没什么用,他已经回不去了。
第二天,东宫张灯结彩,彩旗飘飘,高顺要迎娶侧妃,虽然比不上正妃声势浩大,可也有不少人祝贺。
冯小怜坐在新房,高顺召来亲近的大臣,宴饮一番闹到了三更,才放他回去洞房。
又是一夜春色。
……
安乐郡,地处齐国边境,北面就是突厥,密云县的集市十分热闹,突厥人、汉人穿梭其中,秩序井然。
卢思道走在集市上,身边跟着随从,殷勤地汇报:“大人,您要的那批山参已经准备好了,都是正宗的山货,个个年头都足。
还有上等皮毛一百张,骏马二十匹,牛、羊各一百头,熊掌十对儿,虎骨八十斤,瓷器十车,丝绸白匹都已经备齐全。”
听了随从的汇报,卢思道满意地点点头,这些东西在中原不好找,可在这边境却很多。
高顺大婚时他送过一次礼物,都是什么茶叶、丝绸什么的,高顺说他不会送礼,他缺那些茶叶丝绸么?
当时高顺是玩笑着说的,但卢思道却上了心,然后在边境一打听,还真发现不少好东西,很多东西都来自契丹。
让人把一些东西送到邺城,剩下的他要带走,他要北上进入突厥境内,去拜会突厥汗王。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现在的突厥汗国,正处于强盛时期,现任大汗佗钵可汗比较亲近齐国,所以两国算是友好邻邦。
佗钵可汗信佛,所以高顺曾派出和尚传法,还送去大量的佛经,让佗钵可汗很高兴。
高顺大婚时,佗钵可汗也派来使者献礼,所以卢思道奉命回礼,顺道游说一下。
宇文邕灭佛,有不少和尚纷纷出逃,要么逃到了突厥境内,要么就去了齐国。
高顺对和尚没什么好印象,但却接纳了他们,还表现出虔诚的模样,让他们北上传法。
对于游牧民族,高顺向来高度警惕,别看突厥现在表现的友好,不一定何时就会倒戈相向。
得知突厥常年骚扰周国,高顺有了一个主意,周国既然可以联合陈国,那齐国为什么不能联合突厥呢?
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突厥是外族,与之合作就是引狼入室,对汉人来说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可对高顺来说,那就是华夏的一个少数民族,现在没有融合到一起,那是中原还不够强大。
其实游牧民族统治的终结,在于火器的出现,现在高顺已经派人开始研究,他就不信几十年还弄不出来。
所以别人不敢与虎谋皮,他却敢借刀杀人,突厥虽然不易驯服,却是一把利刃。
卢思道接到高顺的旨意,去游说佗钵可汗攻打周国,如果突厥同意,那么他也会配合。
出了安乐郡,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卢思道带着队伍行走在草原上。
前行的使者已经到达,传达了齐国的善意,佗钵可汗很高兴,对使团表示欢迎。
在草原上走了三天,终于到了突厥牙帐,佗钵可汗带领部族迎接,卢思道奉上礼品。
“汗王陛下,外臣代表齐国陛下、太子向您表示问候,特意献上礼物,以表示友好。”
看着成群结队的牛羊,还有那一辆辆马车,佗钵可汗哈哈大笑,邀请卢思道进牙帐。
“齐国太客气了,我们两国向来交好,我还娶了齐国的公主,按照中原的说法,我还是你们陛下的妹夫呢!”
卢思道闻言脸上带笑,心里却不以为意,武平三年佗钵可汗求赐婚,高顺当时为了安抚他,从宗室选了一女子,嫁给了佗钵可汗。
在后人看来,这样做虽然有些懦弱,可形势比人强,佗钵可汗继位后,任命侄子摄图为尔伏可汗,统治突厥东部,弟弟褥但可汗为步离可汗,统治突厥西部。
自从木杆可汗以来,突厥富有强盛,拥有数十万兵马,便有侵犯中原王朝的想法。
北周为了与突厥和好亲睦,每年送给他们丝织的采缎十万段,可谓是大出血。
突厥人居住在长安的,都用优厚的礼遇对待他们,穿的是有彩色刺绣的丝织品,吃的是肉,受到这种优待的突厥人经常有一千人之多。
而历史上北齐惧怕突厥入境骚扰,所以倾尽库府中的财物贿赂他们。
佗钵可汗由此更加骄傲,甚至对他的部下道:“只要在南面的两个儿子经常孝敬我,我就不怕贫穷!”
不过在高顺的周旋下,两国开展贸易,虽然礼物送了不少,可并不算吃亏,反而还能赚不少。
突厥在东亚,利用北周和北齐之间的矛盾,突厥人就不断极尽纵横之能事。
或出兵北齐谋吞北周,或联合北周攻打北齐,从中渔利,干扰中原的统一进程。
高顺知道他们的狼子野心,自然不会让他们得逞,这次出使还送来了一批和尚,投其所好蛊惑佗钵可汗。
对于那些牛羊,佗钵可汗不屑一顾,当他看见瓷器、茶叶、丝绸时,他的眼睛亮了亮。
再看到几个和尚站在一车佛经旁,车上还有一尊白玉观音像,佗钵可汗虔诚地双手合十,对着观音菩萨膜拜。
“阿弥陀佛,施主心善,必有福报。”
一个和尚说了一句,其他的和尚纷纷诵佛号,卢思道笑立一旁,心里佩服高顺的神通广大。
高顺从来没来过突厥,这里地广人稀,探子也不好安插,可他竟然知道佗钵可汗信佛,对和尚比对他更有兴趣。
于是他索性站到一旁,看着和尚给他介绍佛经,传扬佛法,他却不为所动,因为高顺曾告诉活他,佛是最大的骗局。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高顺敬佛不信佛,尤其是在这乱世,也没见那座佛陀显灵,救一救那些百姓。
一句话就说服了卢思道,真正救那些百姓的是朝廷,是将士,是商人的粮食、衣物,而不是佛。
所以他明白高顺什么意思,也乐于去做一些事。
第一百零七章 征战序幕
“阿弥陀佛齐国富强,都是因为有佛法,善有善报,齐国陛下仁慈,太子贤德,为了国家舍己为人,所以太平。
而大汗如果能像陛下太子一样,必然也会受到佛祖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佗钵可汗听了点头,笑着道:“多谢几位长老指点,几位长老来到这里,可是为了传扬佛法。”
“正是如此,我皇仁德,笃信佛法,所以特意资助我等北上传法,度人修行。”
“如此甚好,本汗立刻让人修建一座佛塔,让几位长老安心修行!”
佗钵可汗对佛法的态度,让卢思道有些意外,没想到他如此虔诚,简直不像一个大汗。
安顿好了和尚们,佗钵可汗这才看向卢思道,笑着让人上酒上肉,先吃喝一顿再说。
卢思道早有准备,所以全部奉陪,等佗钵可汗喝尽兴了,这才开口道:“大汗,外臣此次前来,是想和大汗商议一件事。”
“哦?使者请讲。”
卢思道虽然喝了不少酒,可此时毫无醉意,拱手道:“春天周、臣两国联合进攻我国,致使数万将士死于战乱,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太子九死一生,要不是佛祖保佑,必然已成黄土,我皇打算报仇,所以想和大汗联合,共同讨伐周国!”
佗钵可汗闻言眯起眼睛,别看他外表粗狂,和其他草原的汉子一样,可心思却十分细致,否则如何统治着偌大的汗国。
对于卢思道的提议,佗钵可汗有些动心,他们已经好久没有劫掠了,虽然现在吃喝不愁,可传统手艺不能丢。
而且此时正是秋季,草原上水草凋零,可中原粮食都成熟了,这时候劫掠正是好时候,绝对不会白跑一趟,抢一些过冬的粮食。
而高顺正是知道他们这个习惯,才这个时候派出卢思道,借着商队做掩护,实际上是齐国的使者。
“使者这个提议,让我有些为难啊,毕竟周国与我国关系也不错……”
卢思道知道他这是有条件,还好高顺早有预料,于是卢思道笑道:“太子殿下说了,只要大王出兵,所获物资皆是大王的,我国还会提供粮草,就看大王愿意不愿意了!”
佗钵可汗闻言眼里闪过一道精光,齐国如果提供粮草,那么这个买卖确实不亏。
“你们能提供多少粮草!”
“那要看大王打算出多少兵马了!”
卢思道经商几年,又身处官商两道,对于谈判驾轻就熟,知道怎么掌控节奏。
“十万!”
佗钵可汗随口说了一个数字,卢思道知道他并无诚意,却也笑着点头道:“可以,不过一次只给三天,吃完了才会给。”
十万兵马三天的粮草已经不少了,佗钵可汗有些不满意,可他也没打算真的出兵十万。
三天的粮草如果五万人吃,那就可以吃六天,如果三万人那就是九天。
佗钵可汗只打算出兵两万,去打个草谷,就算没抢到什么,也不算白跑一趟。
“好,我答应了!”
卢思道拱手施礼:“多谢大王,我国太子还有一句话,让外臣转告大王。
周国狼子野心,有一统中原之意,齐国若是灭亡,周国统一北方后,必然会讨伐突厥。
而陈国也不是周国的对手,到时候大王要面对的是大汉那样的大一统国家,到时候大王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
还是这套说辞,夸大周国的威胁,之前陈顼不上当,可佗钵可汗却相信。
和两国打交道久了,双方都比较了解,从两国对齐国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周国绝对是最大的敌人。
“使者一路劳顿,先下去休息吧,此时本汗还要和部下商议一下!”
卢思道施礼告辞,他觉得差不多了,该说的他都说了,如果佗钵可汗要是没反应,说明他也是个庸碌之辈。
三天后,佗钵可汗让人传话,说他可以出兵四万,进攻永丰镇,但是要四万兵马一个月的粮草!
卢思道心里大概算了一下,加上运输的需要,大概是五万石粮食,还可以接受。
双方约定好,卢思道就返回了齐国,十天后回到邺城,向高顺禀报了这个消息。
“五万石粮食给他,只需要他坚持半个月就可以,若是他能坚持一个月,我就再送他两万石!”
高顺也在赌,如果突厥出尔反尔,那么以后两国就不要往来了,他就专心经营中原,将来有机会再收拾他们。
如果突厥说话算话,那么他就用温和的方式攻略他们,对于游牧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同化,齐国的鲜卑族现在已经和汉人无异了。
有了突厥的配合,高顺要削弱一下周国的实力,不能让宇文邕发育下去,阴谋诡计失效了,那就只能发动战争。
高顺把消息告诉了高长恭,高长恭也早知道他的打算,父子二人商议一番,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这次出征打算用独孤永业作为主帅,高顺作为监军,调集边境四万大军,加上一万禁军,统兵五万分两路进攻。
突厥进攻永丰镇,齐国则进攻绥州和银州,两国南北呼应,拉长周国战线。
到时候独孤永业帅兵两万进攻银州,尉破胡帅兵两万进攻绥州,高顺领兵一万居中策应,如此方可万无一失。
承光二年,九月初一。
高顺帅兵西进,新训练的破阵营一千侍卫也跟随,不经历战争的洗礼,他们是不会成熟的。
一声令下,大军出发,从第一次出征的畏惧,但此时的忐忑,高顺知道他也必须要经历。
三国时期相互征伐,时人对战争已经麻木,现在天下太平了几年,仿佛给人一种错觉,忘记了这是乱世。
而高顺这一次出征,等于拉开了战争的序幕,中场休息结束,乱世再次开启。
十天后,大军抵达了并州,五万石粮食已经送进了突厥,现在还没有消息。
大帐之中,高顺、独孤永业、尉破胡坐在上位,下方还有尉相愿、尉相贵、秦爱、李诠等将领。
看着眼前的沙盘,独孤永业叹为观止道:“殿下心思奇特,这沙盘活灵活现,山川河流尽在眼前。”
高顺笑道:“上次打仗准备不充分,临时用舆图代替,结果大家都看不明白。
这次我特意准备了这沙盘,尽量还原两州的地形地势,用来排兵布阵,调兵遣将。
你们看这红旗代表的就是我军,蓝旗代表的就是周军,黑旗代表着突厥,放在沙盘上一目了然!”
高顺随手摆上棋子,在场都是经验丰富的将领,轻易就明白了布置,都是惊叹不已。
“我已经派出斥候,打探周军动作,周国知道我军出兵,已经派宇文宪领兵五万,来对抗我军进攻!”
对于宇文宪这个对手,所有人都不陌生,他是宇文邕的兄弟,为宇文邕做了很多事。
历史上此时应该是宇文邕东征,宇文宪随从,可此时却反了过来,齐国反客为主讨伐周国。
齐国大军驻扎在晋州,开始等突厥的消息,而宇文宪到了下州,也开始研究起齐军的意图。
周军大帐没,宇文宪、宇文盛、宇文椿、宇文纯、侯莫陈芮等将领都在,看着地图分析齐军下一步动作。
“上柱国,齐军很明显是冲着夏州来的,虽然说是八万,但斥候打探只有五万!”宇文盛道。
“只有五万?那我们还怕什么,直接打就是了,听说高顺丰是监军,这次不能让他跑了!”宇文椿道。
宇文宪没有说话,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劲,齐国突然出兵,一点征兆没有,难道他们不怕陈国偷袭?
如此大胆进军,一定有什么依仗,可齐军究竟依仗什么,宇文宪想不出来!
上架感言
说什么好呢,本来想多说点,说了也没多少人看,喜欢的就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