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海贼王TXT下载大明海贼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海贼王全文阅读

作者:无语的命运     大明海贼王txt下载     大明海贼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97章 工业初步(第一更,求订阅)

    京城里,越来越乱了。

    其实乱的不仅仅只有京城,就连地方上也是乱极了,锦衣卫的缇骑,东厂的番子,大队大队的人马,出京城到地方,四处抓捕涉案人犯,从江南直到北直隶,从山东直到甘肃,别说是为任地方的官员,就连同曾经被流放的官员,也有不少人涉案其中。

    六月十五,在京城缇骑四出地方时,这日清晨,施奕文一行骑马离开了京城,离开京城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毕竟,对于他来说,无论大明的局势如何,都于他无关了。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办好“西洋屯田事”,接恰好即将到来的流放犯,把他们安顿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出京城城门的那一刻,恰好有一队缇骑经过,看着那队锦衣卫,施奕文便随口问道。

    “这队人马是去什么地方?”

    “看方向,应该是往东边去的。”

    答话的王徵,是吏部派给施奕文的佐官,这个佐官,不是吏部要派的,因为按照旧例北港宣慰司和贵州宣慰司以及西南等地宣抚司署差不多,是按照“俾掌其土,夷所以藩,父子继、兄弟及”土司世袭的制度,当然了,朝廷还往西南地区派出了流官,辅佐土司治理相关地区,进一步稳定了西南地区的治理。这也是大明最终纳贵州为行省的原因。

    不过放在北港这边,朝廷压根就没有精力关心海外的事情,反倒是在施奕文的主动要求下,派了十几名官员协助屯田事宜。其实,说白了,他就是想趁机索求一些人才而已。

    而王徵就是其中之一,能碰到这位明末的科技大家,完全是机缘巧合。王徵是陕西西安人,万历二十二年中举,可一直熬到天启二年才登三甲中进士,时年五十二。

    按道理来说苦熬几十年中了进士,这人总算是时来运转了吧,可这位的运气绝谈不上好。天启二年六月,王徵授直隶广平府推官后,先是丧妻,尔后继母过世。还没大展鸿图,就只得丁忧归里。

    这不丁忧刚满的王徵,再次回到京城后,就一直租住民宅等缺,这一等就是几个月之久,“长安居大不易”对于本身就不富裕的王徵来说,侯缺的日子不好熬,可更难熬的是手头没银子。

    不过在侯缺的时候,王徵也没闲着,一直在协助金尼阁等几位传教士翻译他们带来的书籍,也正因如此,面对经济窘迫,实在没有办法的他得知有人高价收购各种书籍还是决定把《奇器图说》的初稿卖给这人。

    而高价买书的是谁?

    正是施奕文,魏忠贤等人利用“逆案”打压异已的时候,他也没闲着,一直游走于京城各个书楼,购买各种书籍,这个年代的书籍不便宜,一套《西游记》那样的小说要花好几两银子。但是经史子集之类的书籍倒也不贵,不过,他的兴趣并不在普通的小说或者经史子集那样的大路货上,而是其它“旁门左道”的书籍,尽管这个时代没有《天工开物》那样的百科全书,但是却有不少类似的农业类、手工业、采矿业、冶金等各方面的专业著作,其实那怕就是宋应星也是把众多杂书“抄”在一起而已。

    因为明代的出版业极其发达,发达到书商头痛无书可出,以至于但凡是书,无所不出,无所不印,经史子集那种大路货早就没人看了,小说书有人看,专业书当然也能吸引人,甚至就是翻译欧洲的书籍,一样能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即便是偏远如云贵,也能买得到欧洲的科学著作,由此可见明代时出版业的发达。

    在京城,只要有钱,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书籍,这倒也方便了施奕文。不过只是几天的功夫,居然买了十几万册书,一时间京城上下,无不是流传着他挥金如土大量购书的传说。

    名声在外,甚至会有书商主动找上门来卖书,非但有书商上门,甚至还有著书的人上门。王徵就是其中之一,活抓这位与徐光启在晚明号称“南徐北王”的科学家、机械专家后,施奕文那里会放过他,在得知他丁忧后,一直在侯缺,施奕文立即动起了心思。

    只要找人打个招呼,于是乎,王徵就成“西洋屯田使署”里的官员,而接到这个任命时,王徵也傻了眼,这……等同于流放啊。

    不过,他倒也干脆,直接跑到施奕文面前,询问“西洋屯田使”是干啥的,这是施奕文的另一个官身。

    当然就是专办“西洋屯田事”的了。在得知专门安顿内地失地流民后,王徵一开始还不信,甚至还专门跑到了张家湾那边去看,在看到有数千流民已经聚集在张家湾,等着随船远航时,他立即放下罢官的念头,心甘情愿的随施奕文远赴海外。

    北港……那也是海外啊。

    那怕是对王徵这样翻译了数百本西洋书籍的大家来说,海外……那也是远不如大明的蛮夷之地。

    但是在他看来,这也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毕竟,百姓在那里有地种,有活路。

    “大人,待大人回到北港后,内地流民又该如何去北港?”

    待到了张家湾后,看着流民有条不紊的上船时,王徵好奇道。

    “北港那边除了有大片无主之地外,还有大量的商船,往后会运送各种货物沿黄河、长江进入内地,移民可以就近上船。而且朝廷有旨意,令各地官府配合流民安置。”

    施奕文的回答,让王徵长叹道。

    “朝廷的旨意,地方上遵不遵守全在地方上,他们要是不遵守的话,又有谁会过问外地流民的死活?”

    “哎,到时候,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到时候,我会让那些船上的伙计,到处张贴告示。”

    尽管嘴上这么说,可实际上施奕文压根就不担心,为啥啊,因为没有担心的必要!

    他压根就没有指往过官府会自己主动去办事,毕竟,这年月的官府是什么德兴,大伙的心里都很清楚。

    他要的其实就是一个名义!

第199章 西班牙人来了(第二更,求订阅)

    名义!

    有了朝廷准他收容流民的名义,将来他非但可以大量吸纳流民,而且还可能光明正大吸引移民。

    古代,那怕就是太平盛世,也会有大量的百姓或因为失地或因为天灾沦为流民,历朝历代对于流民的安置是什么?就是遣返原籍,甚至不惜派遣军队弹压聚集在荆襄等地的流民。

    可是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名义,在未来的几十年,北港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大明招招揽流民以及普通的移民。有了这个名义,北港的“移民招揽官”就可以光明正大,深入内地。

    这就是名义的重要性,没有那个名义,一切只能私下里进行。甚至不得不面对官府的盘剥。

    “大人无需忧虑。”

    一旁的梁世绩笑道。

    “大人有所不知,多年来地方官府最为头痛的,也就是各地流民,不但他们头痛地方乡绅更是头痛不已,因为流民进入本地,非但会与本地土著发生冲突,也容易演变为寇盗,进而引起的诸多祸乱,所以往往恨不能驱离了事,但朝廷却只准将流民还解回乡,但还解回乡的银子谁出?说是官府出,可实际上还是地方摊派,况且,流民之所以离乡,一是因灾,二是因穷,他们又岂会愿意回乡,所以每每还解回乡时,总会有人半路逃散,再次沦为流民,现在有了大人这边来安置,地方上自然乐意把流民全都送走,即便是官府不配合,地方乡绅也会让他们配合的。”

    梁世绩也是朝廷派来的,一个从六品的小京官,历史上没有丝毫名气,可让施奕文欣赏是与其它人接到任命时那副如丧考妣的模样不同,他反倒是极其兴奋,大有一副要一展鸿图的样子。

    对这样的人,当然要尽量培养了。不过其它人尽管抵触,可仍然没有挂冠而去,这样的人倒也还凑和。

    “西洋屯田事……”

    心里念叨着这名字,施奕文的心里微微一笑。

    这简单的几个字,可比那个北港宣慰使重要多了,别看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可有了这几个字,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北港可以屯田的名义,随意向海外扩张,为什么扩张?

    当然是为了屯田了。

    西洋有多大?

    大了去了,出了广东洋面,往西都是西洋,从安南到非洲,从非洲到欧洲,甚至就连同西域,那也是“旱西洋”。

    西洋是很大!但想要辽阔的西洋拥有一片立足之地,最重要的还是人口。

    相比于未来源源不断的流民,施奕文更期待那些流放犯的到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多少人流放?

    至少有二三十万人吧!

    二三十万人多吗?

    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英格兰的北美殖民事业始于六年前“五月花号”帆船上的一百零二人,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英格兰在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不过区区数万人而已。

    而现在,差不多有二三十万人移民将会到达北港,然后从北港分散到西洋各地,这些人中不乏大明的士大夫,他们之中有士子文人,而这些人则是最好的文明传播者,在异域传播华夏文明。

    凭什么西方的那些变态的恋童癖神父之流,一个个的的成为所谓的“文明之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方文明,用西方文明定义现代文明,而大明的士大夫却不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呢?

    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就行。

    当然了,他们自己肯定不愿意,但是现在,他们有选择吗?

    选择……

    施奕文冷冷一笑,现在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们必须要去做,北港……也是不养闲人的。

    船,动了!

    在张家湾的数艘船驶离码头时,施奕文站在那里凝视着岸上的比许多城市更繁华许多的张家湾,终了又是一声长叹。

    其它人大抵也是如此,在许多人看来,他们即将离开繁华的大明,前往未知的异域,又怎么可能没有离别之愁呢?

    海外的野人,瘴气,那一样不要命?

    其实,与其它人的离愁不同的是,施奕文在凝视着张家湾的繁华时,他的心里想到的更多的是另一个问题——这份繁华能够延续到二十后呢?

    几年后,建奴入寇,张家湾尽毁于建奴之后,在随后的几次建奴入寇中,建奴沿运河两岸烧杀抢掠,运河两岸赤地千里,千万百姓惨遭杀戮,两岸百姓十不存一,以至于后来有官员回京时,沿途所见,千里无人烟……

    正是建奴在北方进行的大规模的屠杀,导致了北直隶的鼠疫大流行,在那场鼠疫席卷到明朝都城北京后,北京城中每天因鼠疫而死的人就高达5000人。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北京城已经经受了一年多的鼠疫危害了,那时不仅守城的军队没了战斗之心,就连北京城中的老百姓们也是少之又少。

    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鼠疫,不仅摧毁了大明最后的一点战争潜力,同样也导致了李自成大军的失败——感染鼠疫的大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死于鼠疫,一个被瘟疫困扰的军队,怎么会是建奴的对手呢?

    最终,明朝灭亡了,顺朝灭亡了……华夏从此沉沦异族之手长达数百年。

    想到建奴入寇时,给北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施奕文的眉头紧锁着,他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建奴!

    实在是该死!

    怎么才能阻止建奴呢?

    关键还是毛文龙啊!

    有了毛文龙的牵制,建奴绝不敢破墙入关,自然也就没有了几次入寇,可,怎么才能保住毛文龙呢?

    杀袁崇焕!

    只有杀了袁崇焕,才能保住毛文龙!

    可是想杀了袁崇焕,也不容易啊。

    得了,反正自己对大明这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堆烂摊子要是不行的话,正好换一个。

    眼下,自己还是专心海外的好!

    就在施奕文于心里这么念叨着的时候,河岸边却有快骑跑过,八百里快骑一边跑一边喊道,

    “辽东捷报,辽东捷报,奴酋横死,奴酋横死……”

    努尔哈赤死了!

第198章 工业 (第二更,求订阅)

    一语惊醒梦中人!

    有时候,那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建议也足以改变一切。

    工匠的随口一说,让施奕文的眼前一亮。

    “说的没错,卖的最多的肯定还是粗布!松江布是精美,可绝对没有粗布耐磨!应能的老百姓肯定更喜欢物美价廉的粗布!”

    赞同之余,施奕文立即吩咐道。

    “换粗线试试!”

    一经换线,原本总是容易断线的水力织机,终于能够正常运行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时辰中,虽然断了几次线,但却在接受的范围之内,最让人惊讶的恐怕还是织布效率的倍增,尤其是不需要依靠人力。

    “只要有水力,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织出布匹!”

    李南安激动道。

    “这样的织机甚至不需要一个人一台盯着,一人至少能看三四台织机,大人,要是咱们造上上万台织床,一个至少能产几百万匹布,那怕就是松江也不过如此啊!”

    “松江布……那是上等好布啊!咱们这,也就是普通的粗布而已。”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施奕文的目标就是织出类似松江布质量的优质棉布,那些细布、花布,才是副加值最高的产品。

    而原本的之所以会发生碰到断线等问题,说白了,也是因为松江布薄。织造的的时候用的线细。

    “不过,粗布也没什么大不的,毕竟,老百姓穿的都是粗布衣不是。”

    其实,何止是大明的老百姓,就是东南亚、印度以及欧洲也是粗布畅销啊,即便是各国水手的服装,那也是以粗布为主。

    粗布的利润或许赶不上细布,赶不上松江花布,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市场空间绝对足够广阔!

    施奕文又对李南安吩咐道。

    “李厂长,先制造一千五百台纱机,一千台织布机,同时培训一批工人,争取到年底的时候,再各出一千台纱机、布机……”

    解决了技术问题之后,剩下的问题自然就是生产设备、建立工厂了,至少产品的销路,施奕文压根就不发愁,现在世界棉布市场是“卖方市场”,而且基本上被大明的棉布所垄断。

    与一百年后的满清,靠茶叶出口换白银不同,大明靠的是“工业商品”,这个年代的大明差不多就是18世纪的英国,依靠出口包括棉布在内的工业产品赚取巨额利润。

    中国的纺织品早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大量出口海外,但主要还是丝绸。而到了嘉靖年间,出口的最大宗就变成了棉布,大明的棉布不仅销往东南亚、印度、中东等传统市场,还经过马尼拉销售到西属美洲殖民地去,早在16世纪末叶,中国棉布已经在墨西哥市场上排挤了西班牙货。许多欧洲文献记载,因为中国棉布价廉物美,所以印第安人和黑人都用中国货而不用欧洲货,非但美洲如此,就连欧洲都感受到了中国棉布的冲击。至于中国丝绸就更为传统的畅销产品。

    “一千台,算起来的话,大概也就是一万张旧式织机,一年织布……”

    在棉布行里经营多年的李南安,稍加计算后,就算出了工厂的棉布产量。

    “一天差不多五千匹吧,但肯定是不愁卖的,棉布这东西,永远不愁销路,只愁产量,别说是卖到海外了,就是拿到松江,也有人捧着银子去买。”

    对于这个卖方市场!

    施奕文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大明出产的棉布相对廉价,早在几十年前,中国棉布就已经威胁到西班牙产品在美洲的销路了。17世纪初,包括荷兰船队在内的欧洲商船,每年都会把数百万匹棉布卖到印度、中东甚至欧洲本土。

    如果没有明末满清入寇,没有满清对江南的屠杀,以松江布为代表的南布,会不断扩大生产,以满足世界各个市场的需求,而随着财富的增加,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也会不断的增加,他们甚至可能会向英国的同行一样,在本土棉花产量不足时,大量从国外进口,比如印度,同样也会不断的改良生产工艺,并且千方百计的扩张海外市场,当海外市场受到阻断的时候,他们同样也会诉之于武力。到那时,中国的历史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只可惜,在另一个历史中,大明的“资本主义”——那些拥有数千张织布机,数千织工的“工场”在满清的侵略中,尽数毁于战火,在一切从零开始的过程中,禁海又导致了海外贸易的全面衰退,曾经被大明挤压的喘不过气来的西方本土纺织业,趁机实现了大发展。再然后就是工业革命了。

    “那可不是,在广州到处都是捧着银子要买棉布的红毛番,只要咱们这边出产棉布的消息一出,大人,我敢说,不出一年,那些红毛番就会把船开到咱们这!”

    郭怀一也在一旁附和道。

    北港居然能织棉布,在过去这可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别说棉布了,现在甚至还能造瓷器、造琉璃——施少爷,不对,是大人这次去京城,不仅带回来了不少流民,而且还有带回了几百个工匠,既有造瓷器的,也有造琉璃的,还有造铁器、铜器的。

    靠着这些工匠,现在北港既能造瓷器,也能造琉璃,铁器、铜器更是不在话下,这在过去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怕是质量还比不上内地,但价格卖低点肯定也不愁销路。

    “红毛番?”

    李南安诧异道。

    “大人,到时候咱们让红毛番来北港吗?”

    “打开门来做生意,有什么好拦着的,况且那些红毛番的手里有银子啊!”

    施奕文笑道。

    “北港是个开放型的港口,咱们是欢迎他们到来的,不但要欢迎他们到来,而且还可以把大明的货物带到这里,咱们从内地一边带移民,一边把那里的商品带到这里,然后转手卖给红毛番,就像南边的荷兰人一样……”

    提到南边的荷兰人,施奕文的唇角轻扬,现在对北港最大的威胁,恐怕就是那些荷兰人了。

第200章 殖民者的本性 (第二更,求订阅)

    名义!

    有了朝廷准他收容流民的名义,将来他非但可以大量吸纳流民,而且还可能光明正大吸引移民。

    古代,那怕就是太平盛世,也会有大量的百姓或因为失地或因为天灾沦为流民,历朝历代对于流民的安置是什么?就是遣返原籍,甚至不惜派遣军队弹压聚集在荆襄等地的流民。

    可是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名义,在未来的几十年,北港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大明招招揽流民以及普通的移民。有了这个名义,北港的“移民招揽官”就可以光明正大,深入内地。

    这就是名义的重要性,没有那个名义,一切只能私下里进行。甚至不得不面对官府的盘剥。

    “大人无需忧虑。”

    一旁的梁世绩笑道。

    “大人有所不知,多年来地方官府最为头痛的,也就是各地流民,不但他们头痛地方乡绅更是头痛不已,因为流民进入本地,非但会与本地土著发生冲突,也容易演变为寇盗,进而引起的诸多祸乱,所以往往恨不能驱离了事,但朝廷却只准将流民还解回乡,但还解回乡的银子谁出?说是官府出,可实际上还是地方摊派,况且,流民之所以离乡,一是因灾,二是因穷,他们又岂会愿意回乡,所以每每还解回乡时,总会有人半路逃散,再次沦为流民,现在有了大人这边来安置,地方上自然乐意把流民全都送走,即便是官府不配合,地方乡绅也会让他们配合的。”

    梁世绩也是朝廷派来的,一个从六品的小京官,历史上没有丝毫名气,可让施奕文欣赏是与其它人接到任命时那副如丧考妣的模样不同,他反倒是极其兴奋,大有一副要一展鸿图的样子。

    对这样的人,当然要尽量培养了。不过其它人尽管抵触,可仍然没有挂冠而去,这样的人倒也还凑和。

    “西洋屯田事……”

    心里念叨着这名字,施奕文的心里微微一笑。

    这简单的几个字,可比那个北港宣慰使重要多了,别看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可有了这几个字,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北港可以屯田的名义,随意向海外扩张,为什么扩张?

    当然是为了屯田了。

    西洋有多大?

    大了去了,出了广东洋面,往西都是西洋,从安南到非洲,从非洲到欧洲,甚至就连同西域,那也是“旱西洋”。

    西洋是很大!但想要辽阔的西洋拥有一片立足之地,最重要的还是人口。

    相比于未来源源不断的流民,施奕文更期待那些流放犯的到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多少人流放?

    至少有二三十万人吧!

    二三十万人多吗?

    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英格兰的北美殖民事业始于六年前“五月花号”帆船上的一百零二人,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英格兰在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不过区区数万人而已。

    而现在,差不多有二三十万人移民将会到达北港,然后从北港分散到西洋各地,这些人中不乏大明的士大夫,他们之中有士子文人,而这些人则是最好的文明传播者,在异域传播华夏文明。

    凭什么西方的那些变态的恋童癖神父之流,一个个的的成为所谓的“文明之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方文明,用西方文明定义现代文明,而大明的士大夫却不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呢?

    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就行。

    当然了,他们自己肯定不愿意,但是现在,他们有选择吗?

    选择……

    施奕文冷冷一笑,现在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们必须要去做,北港……也是不养闲人的。

    船,动了!

    在张家湾的数艘船驶离码头时,施奕文站在那里凝视着岸上的比许多城市更繁华许多的张家湾,终了又是一声长叹。

    其它人大抵也是如此,在许多人看来,他们即将离开繁华的大明,前往未知的异域,又怎么可能没有离别之愁呢?

    海外的野人,瘴气,那一样不要命?

    其实,与其它人的离愁不同的是,施奕文在凝视着张家湾的繁华时,他的心里想到的更多的是另一个问题——这份繁华能够延续到二十后呢?

    几年后,建奴入寇,张家湾尽毁于建奴之后,在随后的几次建奴入寇中,建奴沿运河两岸烧杀抢掠,运河两岸赤地千里,千万百姓惨遭杀戮,两岸百姓十不存一,以至于后来有官员回京时,沿途所见,千里无人烟……

    正是建奴在北方进行的大规模的屠杀,导致了北直隶的鼠疫大流行,在那场鼠疫席卷到明朝都城北京后,北京城中每天因鼠疫而死的人就高达5000人。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北京城已经经受了一年多的鼠疫危害了,那时不仅守城的军队没了战斗之心,就连北京城中的老百姓们也是少之又少。

    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鼠疫,不仅摧毁了大明最后的一点战争潜力,同样也导致了李自成大军的失败——感染鼠疫的大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死于鼠疫,一个被瘟疫困扰的军队,怎么会是建奴的对手呢?

    最终,明朝灭亡了,顺朝灭亡了……华夏从此沉沦异族之手长达数百年。

    想到建奴入寇时,给北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施奕文的眉头紧锁着,他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建奴!

    实在是该死!

    怎么才能阻止建奴呢?

    关键还是毛文龙啊!

    有了毛文龙的牵制,建奴绝不敢破墙入关,自然也就没有了几次入寇,可,怎么才能保住毛文龙呢?

    杀袁崇焕!

    只有杀了袁崇焕,才能保住毛文龙!

    可是想杀了袁崇焕,也不容易啊。

    得了,反正自己对大明这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堆烂摊子要是不行的话,正好换一个。

    眼下,自己还是专心海外的好!

    就在施奕文于心里这么念叨着的时候,河岸边却有快骑跑过,八百里快骑一边跑一边喊道,

    “辽东捷报,辽东捷报,奴酋横死,奴酋横死……”

    努尔哈赤死了!

第201章 练兵(第一更,求订阅)

    西班牙人来了!

    在这个消息传到宣慰使衙门的时候,施奕文足足愣了好一会,才想起历史上的一段旧事。

    西班牙也曾在中国建立过殖民地,他们曾占领过基隆,不过没几年的功夫,就被荷兰人赶走了。

    “西班牙人来了!”

    原本正串联着老弟兄们想要反对宣慰使对荷兰人动手的杨天生,在得知这个消息时,也愣住了。

    “西班牙人怎么会打到这呢?”

    然后本能的说道。

    “宣慰使,咱们可不能得罪西班牙人,毕竟,大伙不少生意都在马尼拉那边。”

    他的话声刚落,站在一旁的王徵就斥道。

    “生意?哼哼,到底是生意重要,还是疆土重要!杨大人,别忘了,你现在的身份!”

    王徵的话,让杨天生、陈德等人的脸上不禁一热,或许现在他们都是宣慰使衙门里的官儿,可是他们本能的还是用生意人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别说是他们了,就是郑一官在历史上同样也是如此,做事情都是先用生意人的眼光去考量一番,说好听了是权衡利弊,说难听了,就是鼠目寸光,就是见利忘义。而这也是他和他儿子最大的区别。

    “大人!”

    王徵把目光转身施奕文,然后说道。

    “大人,现在既然西班牙人占我疆土、杀我百姓,大人身为北港宣慰使理应率兵驱离外夷,保我疆土不失,护我黎民之安危!”

    王徵的话,让施奕文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此职所在也!”

    盯着杨天生等人,施奕文沉声道。

    “我等现在既然受皇命于此,守疆土,护黎民实是职责所在,又焉能因为所谓生意而弃职责于不顾!”

    施奕文的话,让杨天生、陈德等人无不是变得有些局促不安,穿着身官袍正寻思着如何光宗耀宗的他们,这才想起自己是个官,而不是生意人,况且,那些生意……又与他们何干。

    于是乎不过只是片刻功夫,他们就达成了一致——派兵驱逐外夷!

    “大人,西班牙人足有六艘战船,外夷战船火力迅猛远胜于我,而大人麾下虽然有炮船三十六艘,但目下在北港的不过只有区区八艘,以战舰火力来说,我方远不及西班牙人……”

    尽管施奕文的麾下并没有真正的海军,也没有海军将领,但郭怀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麾下的海军提督,一直负责船员的训练。对于已方的火力自然非常清楚。

    “这不当紧,咱们的船,虽然只有二十几门炮,可火力也不见得比西班牙人的那种四五十门炮的军舰差多少,咱们的炮少,可炮弹更重!火力自然也更猛烈一些!”

    尽管嘴上这么说着,可施奕文的心里比谁都清楚,北港目前没有一艘军舰!

    所有的商船都是双桅或者三桅纵帆船,尽管三桅纵帆船装备着多达二十六门十八磅舰炮,但他们顶多也就是武装商船而已,根本就不是专门的军舰,而反观西班牙人,他们过来的可都是真正的军舰啊!

    商船打军舰,数量上还没有优势的,唯一自我安慰的就是火炮都是以十八或者二十四磅炮为主,而西班牙人的军舰虽然炮多,但是其中有不少都是轻型火炮,甚至还有九磅炮。

    “只要咱们的炮火打的更猛,射速更快,即便是他们的炮比咱们多,也不见得能打得过咱们!别忘了,咱们的炮可比他们的炮好!”

    这倒不是吹牛,事实上,现在北港铸炮技术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存在,毕竟,这年月的铸炮技术,说白了,比拼的就是铸造技术,只要铸造技术够发达,必定能造出更好的火炮。而施奕文本身就是工科生,生铁铸造……这是必修课啊!

    况且他还引进了一些在海战史上大名鼎鼎的发明,比如燧发发火器之类的看似不起眼的,但却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射速的小玩意。

    海战的原则嘛!

    大铳胜小铳,铳多胜铳少,铳不够……射速补!

    历史上,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英国皇家海军一直都是世界大洋上的主角,皇家海军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决定国家的命运的大战,让无数雄心勃勃的对手饮大洋的获胜秘诀是什么?

    就是打炮快!

    既然英国海军能够凭着打炮快而纵横四海,施奕文相信,这也会成为他麾下的舰队,未来的依仗靠!

    英国海军打炮快的一大秘决是什么?

    往死了操练!

    “快,快,再快点,再快点,不想死的话,就打的再快些……”

    伴随着伙头的喊声,炮声在海面上回响着,八艘武装商船排成一字纵队,瞄准海上的目标,不断的射击着。

    在隆隆的炮声中,海面上尽是一片浓密的硝烟。

    “命令舰队保持战线,缩短舰船之间的距离!”

    放下望远镜,施奕文命令道。

    出兵!

    驱逐外夷!

    战争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爆发!

    就是施奕文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第一战,会来的如此突然,而且第一战的对象,上来就是“列强”。

    列强!

    这年月的西班牙,绝对是妥妥的列强啊!

    海上的霸主啊。

    英国人可是用西班牙人打了几次海战,才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

    而在东方!

    这一战来的实在是早了一些。

    为了能够击败西班牙人,高强度训练,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项目,从三天前接到情报起,北港的商船队,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海军,甚至施奕文还为自己的舰队设计了制服——其实,就是那种后世耳熟能详的水兵服。相比于传统的汉服,水兵它方便行动,即使落到海里也能轻松脱掉便于游泳求生。

    看着甲板上,那些戴着无檐帽,穿着水兵服的海魂衫的水兵,如果不是因为甲板上的火炮不同,他甚至恍惚看到了两百年后的海军,这身打扮确实非常超前啊!

    看着他们在甲板上拼命的为的火炮装填火药,炮弹,施奕文自言自语道。

    “只要炮打的够快就行!”

    说话的同时,他又说道。

    “继续加强训练,争取速度再快一些!”

第202章 这里是西班牙的领地 (第二更,求订阅)

    名义!

    有了朝廷准他收容流民的名义,将来他非但可以大量吸纳流民,而且还可能光明正大吸引移民。

    古代,那怕就是太平盛世,也会有大量的百姓或因为失地或因为天灾沦为流民,历朝历代对于流民的安置是什么?就是遣返原籍,甚至不惜派遣军队弹压聚集在荆襄等地的流民。

    可是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名义,在未来的几十年,北港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大明招招揽流民以及普通的移民。有了这个名义,北港的“移民招揽官”就可以光明正大,深入内地。

    这就是名义的重要性,没有那个名义,一切只能私下里进行。甚至不得不面对官府的盘剥。

    “大人无需忧虑。”

    一旁的梁世绩笑道。

    “大人有所不知,多年来地方官府最为头痛的,也就是各地流民,不但他们头痛地方乡绅更是头痛不已,因为流民进入本地,非但会与本地土著发生冲突,也容易演变为寇盗,进而引起的诸多祸乱,所以往往恨不能驱离了事,但朝廷却只准将流民还解回乡,但还解回乡的银子谁出?说是官府出,可实际上还是地方摊派,况且,流民之所以离乡,一是因灾,二是因穷,他们又岂会愿意回乡,所以每每还解回乡时,总会有人半路逃散,再次沦为流民,现在有了大人这边来安置,地方上自然乐意把流民全都送走,即便是官府不配合,地方乡绅也会让他们配合的。”

    梁世绩也是朝廷派来的,一个从六品的小京官,历史上没有丝毫名气,可让施奕文欣赏是与其它人接到任命时那副如丧考妣的模样不同,他反倒是极其兴奋,大有一副要一展鸿图的样子。

    对这样的人,当然要尽量培养了。不过其它人尽管抵触,可仍然没有挂冠而去,这样的人倒也还凑和。

    “西洋屯田事……”

    心里念叨着这名字,施奕文的心里微微一笑。

    这简单的几个字,可比那个北港宣慰使重要多了,别看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可有了这几个字,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北港可以屯田的名义,随意向海外扩张,为什么扩张?

    当然是为了屯田了。

    西洋有多大?

    大了去了,出了广东洋面,往西都是西洋,从安南到非洲,从非洲到欧洲,甚至就连同西域,那也是“旱西洋”。

    西洋是很大!但想要辽阔的西洋拥有一片立足之地,最重要的还是人口。

    相比于未来源源不断的流民,施奕文更期待那些流放犯的到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多少人流放?

    至少有二三十万人吧!

    二三十万人多吗?

    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英格兰的北美殖民事业始于六年前“五月花号”帆船上的一百零二人,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英格兰在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不过区区数万人而已。

    而现在,差不多有二三十万人移民将会到达北港,然后从北港分散到西洋各地,这些人中不乏大明的士大夫,他们之中有士子文人,而这些人则是最好的文明传播者,在异域传播华夏文明。

    凭什么西方的那些变态的恋童癖神父之流,一个个的的成为所谓的“文明之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方文明,用西方文明定义现代文明,而大明的士大夫却不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呢?

    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就行。

    当然了,他们自己肯定不愿意,但是现在,他们有选择吗?

    选择……

    施奕文冷冷一笑,现在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们必须要去做,北港……也是不养闲人的。

    船,动了!

    在张家湾的数艘船驶离码头时,施奕文站在那里凝视着岸上的比许多城市更繁华许多的张家湾,终了又是一声长叹。

    其它人大抵也是如此,在许多人看来,他们即将离开繁华的大明,前往未知的异域,又怎么可能没有离别之愁呢?

    海外的野人,瘴气,那一样不要命?

    其实,与其它人的离愁不同的是,施奕文在凝视着张家湾的繁华时,他的心里想到的更多的是另一个问题——这份繁华能够延续到二十后呢?

    几年后,建奴入寇,张家湾尽毁于建奴之后,在随后的几次建奴入寇中,建奴沿运河两岸烧杀抢掠,运河两岸赤地千里,千万百姓惨遭杀戮,两岸百姓十不存一,以至于后来有官员回京时,沿途所见,千里无人烟……

    正是建奴在北方进行的大规模的屠杀,导致了北直隶的鼠疫大流行,在那场鼠疫席卷到明朝都城北京后,北京城中每天因鼠疫而死的人就高达5000人。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北京城已经经受了一年多的鼠疫危害了,那时不仅守城的军队没了战斗之心,就连北京城中的老百姓们也是少之又少。

    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鼠疫,不仅摧毁了大明最后的一点战争潜力,同样也导致了李自成大军的失败——感染鼠疫的大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死于鼠疫,一个被瘟疫困扰的军队,怎么会是建奴的对手呢?

    最终,明朝灭亡了,顺朝灭亡了……华夏从此沉沦异族之手长达数百年。

    想到建奴入寇时,给北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施奕文的眉头紧锁着,他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建奴!

    实在是该死!

    怎么才能阻止建奴呢?

    关键还是毛文龙啊!

    有了毛文龙的牵制,建奴绝不敢破墙入关,自然也就没有了几次入寇,可,怎么才能保住毛文龙呢?

    杀袁崇焕!

    只有杀了袁崇焕,才能保住毛文龙!

    可是想杀了袁崇焕,也不容易啊。

    得了,反正自己对大明这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堆烂摊子要是不行的话,正好换一个。

    眼下,自己还是专心海外的好!

    就在施奕文于心里这么念叨着的时候,河岸边却有快骑跑过,八百里快骑一边跑一边喊道,

    “辽东捷报,辽东捷报,奴酋横死,奴酋横死……”

    努尔哈赤死了!

第203章 鸡笼海战(第一更,求订阅)

    京城里,越来越乱了。

    其实乱的不仅仅只有京城,就连地方上也是乱极了,锦衣卫的缇骑,东厂的番子,大队大队的人马,出京城到地方,四处抓捕涉案人犯,从江南直到北直隶,从山东直到甘肃,别说是为任地方的官员,就连同曾经被流放的官员,也有不少人涉案其中。

    六月十五,在京城缇骑四出地方时,这日清晨,施奕文一行骑马离开了京城,离开京城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毕竟,对于他来说,无论大明的局势如何,都于他无关了。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办好“西洋屯田事”,接恰好即将到来的流放犯,把他们安顿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出京城城门的那一刻,恰好有一队缇骑经过,看着那队锦衣卫,施奕文便随口问道。

    “这队人马是去什么地方?”

    “看方向,应该是往东边去的。”

    答话的王徵,是吏部派给施奕文的佐官,这个佐官,不是吏部要派的,因为按照旧例北港宣慰司和贵州宣慰司以及西南等地宣抚司署差不多,是按照“俾掌其土,夷所以藩,父子继、兄弟及”土司世袭的制度,当然了,朝廷还往西南地区派出了流官,辅佐土司治理相关地区,进一步稳定了西南地区的治理。这也是大明最终纳贵州为行省的原因。

    不过放在北港这边,朝廷压根就没有精力关心海外的事情,反倒是在施奕文的主动要求下,派了十几名官员协助屯田事宜。其实,说白了,他就是想趁机索求一些人才而已。

    而王徵就是其中之一,能碰到这位明末的科技大家,完全是机缘巧合。王徵是陕西西安人,万历二十二年中举,可一直熬到天启二年才登三甲中进士,时年五十二。

    按道理来说苦熬几十年中了进士,这人总算是时来运转了吧,可这位的运气绝谈不上好。天启二年六月,王徵授直隶广平府推官后,先是丧妻,尔后继母过世。还没大展鸿图,就只得丁忧归里。

    这不丁忧刚满的王徵,再次回到京城后,就一直租住民宅等缺,这一等就是几个月之久,“长安居大不易”对于本身就不富裕的王徵来说,侯缺的日子不好熬,可更难熬的是手头没银子。

    不过在侯缺的时候,王徵也没闲着,一直在协助金尼阁等几位传教士翻译他们带来的书籍,也正因如此,面对经济窘迫,实在没有办法的他得知有人高价收购各种书籍还是决定把《奇器图说》的初稿卖给这人。

    而高价买书的是谁?

    正是施奕文,魏忠贤等人利用“逆案”打压异已的时候,他也没闲着,一直游走于京城各个书楼,购买各种书籍,这个年代的书籍不便宜,一套《西游记》那样的小说要花好几两银子。但是经史子集之类的书籍倒也不贵,不过,他的兴趣并不在普通的小说或者经史子集那样的大路货上,而是其它“旁门左道”的书籍,尽管这个时代没有《天工开物》那样的百科全书,但是却有不少类似的农业类、手工业、采矿业、冶金等各方面的专业著作,其实那怕就是宋应星也是把众多杂书“抄”在一起而已。

    因为明代的出版业极其发达,发达到书商头痛无书可出,以至于但凡是书,无所不出,无所不印,经史子集那种大路货早就没人看了,小说书有人看,专业书当然也能吸引人,甚至就是翻译欧洲的书籍,一样能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即便是偏远如云贵,也能买得到欧洲的科学著作,由此可见明代时出版业的发达。

    在京城,只要有钱,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书籍,这倒也方便了施奕文。不过只是几天的功夫,居然买了十几万册书,一时间京城上下,无不是流传着他挥金如土大量购书的传说。

    名声在外,甚至会有书商主动找上门来卖书,非但有书商上门,甚至还有著书的人上门。王徵就是其中之一,活抓这位与徐光启在晚明号称“南徐北王”的科学家、机械专家后,施奕文那里会放过他,在得知他丁忧后,一直在侯缺,施奕文立即动起了心思。

    只要找人打个招呼,于是乎,王徵就成“西洋屯田使署”里的官员,而接到这个任命时,王徵也傻了眼,这……等同于流放啊。

    不过,他倒也干脆,直接跑到施奕文面前,询问“西洋屯田使”是干啥的,这是施奕文的另一个官身。

    当然就是专办“西洋屯田事”的了。在得知专门安顿内地失地流民后,王徵一开始还不信,甚至还专门跑到了张家湾那边去看,在看到有数千流民已经聚集在张家湾,等着随船远航时,他立即放下罢官的念头,心甘情愿的随施奕文远赴海外。

    北港……那也是海外啊。

    那怕是对王徵这样翻译了数百本西洋书籍的大家来说,海外……那也是远不如大明的蛮夷之地。

    但是在他看来,这也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毕竟,百姓在那里有地种,有活路。

    “大人,待大人回到北港后,内地流民又该如何去北港?”

    待到了张家湾后,看着流民有条不紊的上船时,王徵好奇道。

    “北港那边除了有大片无主之地外,还有大量的商船,往后会运送各种货物沿黄河、长江进入内地,移民可以就近上船。而且朝廷有旨意,令各地官府配合流民安置。”

    施奕文的回答,让王徵长叹道。

    “朝廷的旨意,地方上遵不遵守全在地方上,他们要是不遵守的话,又有谁会过问外地流民的死活?”

    “哎,到时候,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到时候,我会让那些船上的伙计,到处张贴告示。”

    尽管嘴上这么说,可实际上施奕文压根就不担心,为啥啊,因为没有担心的必要!

    他压根就没有指往过官府会自己主动去办事,毕竟,这年月的官府是什么德兴,大伙的心里都很清楚。

    他要的其实就是一个名义!

第204章 百发百中(第二更,求订阅)

    名义!

    有了朝廷准他收容流民的名义,将来他非但可以大量吸纳流民,而且还可能光明正大吸引移民。

    古代,那怕就是太平盛世,也会有大量的百姓或因为失地或因为天灾沦为流民,历朝历代对于流民的安置是什么?就是遣返原籍,甚至不惜派遣军队弹压聚集在荆襄等地的流民。

    可是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名义,在未来的几十年,北港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大明招招揽流民以及普通的移民。有了这个名义,北港的“移民招揽官”就可以光明正大,深入内地。

    这就是名义的重要性,没有那个名义,一切只能私下里进行。甚至不得不面对官府的盘剥。

    “大人无需忧虑。”

    一旁的梁世绩笑道。

    “大人有所不知,多年来地方官府最为头痛的,也就是各地流民,不但他们头痛地方乡绅更是头痛不已,因为流民进入本地,非但会与本地土著发生冲突,也容易演变为寇盗,进而引起的诸多祸乱,所以往往恨不能驱离了事,但朝廷却只准将流民还解回乡,但还解回乡的银子谁出?说是官府出,可实际上还是地方摊派,况且,流民之所以离乡,一是因灾,二是因穷,他们又岂会愿意回乡,所以每每还解回乡时,总会有人半路逃散,再次沦为流民,现在有了大人这边来安置,地方上自然乐意把流民全都送走,即便是官府不配合,地方乡绅也会让他们配合的。”

    梁世绩也是朝廷派来的,一个从六品的小京官,历史上没有丝毫名气,可让施奕文欣赏是与其它人接到任命时那副如丧考妣的模样不同,他反倒是极其兴奋,大有一副要一展鸿图的样子。

    对这样的人,当然要尽量培养了。不过其它人尽管抵触,可仍然没有挂冠而去,这样的人倒也还凑和。

    “西洋屯田事……”

    心里念叨着这名字,施奕文的心里微微一笑。

    这简单的几个字,可比那个北港宣慰使重要多了,别看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可有了这几个字,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北港可以屯田的名义,随意向海外扩张,为什么扩张?

    当然是为了屯田了。

    西洋有多大?

    大了去了,出了广东洋面,往西都是西洋,从安南到非洲,从非洲到欧洲,甚至就连同西域,那也是“旱西洋”。

    西洋是很大!但想要辽阔的西洋拥有一片立足之地,最重要的还是人口。

    相比于未来源源不断的流民,施奕文更期待那些流放犯的到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多少人流放?

    至少有二三十万人吧!

    二三十万人多吗?

    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英格兰的北美殖民事业始于六年前“五月花号”帆船上的一百零二人,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英格兰在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不过区区数万人而已。

    而现在,差不多有二三十万人移民将会到达北港,然后从北港分散到西洋各地,这些人中不乏大明的士大夫,他们之中有士子文人,而这些人则是最好的文明传播者,在异域传播华夏文明。

    凭什么西方的那些变态的恋童癖神父之流,一个个的的成为所谓的“文明之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方文明,用西方文明定义现代文明,而大明的士大夫却不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呢?

    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就行。

    当然了,他们自己肯定不愿意,但是现在,他们有选择吗?

    选择……

    施奕文冷冷一笑,现在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们必须要去做,北港……也是不养闲人的。

    船,动了!

    在张家湾的数艘船驶离码头时,施奕文站在那里凝视着岸上的比许多城市更繁华许多的张家湾,终了又是一声长叹。

    其它人大抵也是如此,在许多人看来,他们即将离开繁华的大明,前往未知的异域,又怎么可能没有离别之愁呢?

    海外的野人,瘴气,那一样不要命?

    其实,与其它人的离愁不同的是,施奕文在凝视着张家湾的繁华时,他的心里想到的更多的是另一个问题——这份繁华能够延续到二十后呢?

    几年后,建奴入寇,张家湾尽毁于建奴之后,在随后的几次建奴入寇中,建奴沿运河两岸烧杀抢掠,运河两岸赤地千里,千万百姓惨遭杀戮,两岸百姓十不存一,以至于后来有官员回京时,沿途所见,千里无人烟……

    正是建奴在北方进行的大规模的屠杀,导致了北直隶的鼠疫大流行,在那场鼠疫席卷到明朝都城北京后,北京城中每天因鼠疫而死的人就高达5000人。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北京城已经经受了一年多的鼠疫危害了,那时不仅守城的军队没了战斗之心,就连北京城中的老百姓们也是少之又少。

    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鼠疫,不仅摧毁了大明最后的一点战争潜力,同样也导致了李自成大军的失败——感染鼠疫的大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死于鼠疫,一个被瘟疫困扰的军队,怎么会是建奴的对手呢?

    最终,明朝灭亡了,顺朝灭亡了……华夏从此沉沦异族之手长达数百年。

    想到建奴入寇时,给北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施奕文的眉头紧锁着,他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建奴!

    实在是该死!

    怎么才能阻止建奴呢?

    关键还是毛文龙啊!

    有了毛文龙的牵制,建奴绝不敢破墙入关,自然也就没有了几次入寇,可,怎么才能保住毛文龙呢?

    杀袁崇焕!

    只有杀了袁崇焕,才能保住毛文龙!

    可是想杀了袁崇焕,也不容易啊。

    得了,反正自己对大明这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堆烂摊子要是不行的话,正好换一个。

    眼下,自己还是专心海外的好!

    就在施奕文于心里这么念叨着的时候,河岸边却有快骑跑过,八百里快骑一边跑一边喊道,

    “辽东捷报,辽东捷报,奴酋横死,奴酋横死……”

    努尔哈赤死了!

第205章 投降吧! (第一更,求订阅)

    完了!

    疯狂涌入的海水,完全超出抢修的极限,不过只是一两分钟的时间,海水就已经吞噬了底层的舱室。

    船要沉了!

    甚至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眼前的一幕,让瓦德斯等人看傻了眼,他们从不曾想过海战会如此的利索,从开战到现在,他们用了多长时间?

    还不到半个小时,他们就已经损失了一艘军舰。至于第一个挨打的“胡里安号”眼瞧着情况也好不到那去,估计沉没也是早晚的事。

    “该死的,这些魔鬼,他们肯定是和魔鬼签定的契约!”

    瓦德斯有些惊恐的咒骂道。

    他从不曾想到,海战可以这么打,更没有想到,海战的损失会如此之大。

    “天父保佑,让那些该死的异教徒去死吧!”

    就在瓦德斯如此咒骂着的时候,他看到了中国人的纵队正在朝着他逼近。

    因为风速的关系,双方的速度都很慢,而瓦德斯则不断的在内心祈祷着,他祈祷着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天父能够保佑他。

    在他的祈祷声中,大炮鸣响了,左舷的三十六门大炮接连不断的开火,因为距离很近,瓦德斯甚至能够看到炮弹是怎么击穿中国人的军舰,怎么打碎中国人的身体。

    “阁下,至少有二十发炮弹击中了中国人的军舰!”

    恭喜声响起的时候,瓦德斯的心里涌起一阵不安,他知道……自己现在变成了一个赤手空拳的家伙。

    “快,快,立即装弹!”

    就在西班牙人拼命装填着炮弹时,越来越近的明军则在那里调整着射界,他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轰、轰……

    炮声响起,右舷的十三门大炮将炮弹准确的砸在“圣胡安号”的舷侧,拳手大小的葡萄弹轻易的撕碎了它的舷侧舱板,打出一个个西瓜大小的孔洞,数百发葡萄弹在甲板上、在舱室内打出了一片腥风备雨。

    不过,这一切似乎都是可以承受的。

    “快,拿木板过来,钉住漏水的地方。”

    “帆布,布,用布堵住……”

    就在西班牙人拼命的想要堵住进水孔的时候,下一艘军舰的炮火袭来了,伴随着一轮猛烈的炮火,舱壁又被轰出了一片孔洞,那些正在抢险的水手倒下了一大片。在海水涌入舱室的同时,舱内的海水都变成了红色。

    “该死的!原来是这样……”

    瓦德斯惊愕的大声喊道。

    “快,快,立即散开,散开……”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年从军经验的海军司令官,瓦德斯立即意识了危险,他面对的不是一艘军舰,而是十二艘军舰,这十二艘军舰根本就不去考虑其它人,只管专注于距离最近的那艘就行,接连十几轮密集的炮火之后,敌舰即便是不沉,战斗力也会减半。

    “该死的,这些狡猾的中国人……”

    即便是瓦德斯反应了过来,可他的反应也是途劳的——他根本没有办法下达命令,这个时代的旗语命令还没有发明出来。

    在这个通讯员靠吼的时代,瓦德斯的命令根本下达不到另外三艘军舰上,甚至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机会逃走——风速太慢,即便是想脱离战场也没有机会。

    只能眼睁睁在挨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十几艘军舰像是一艘军舰似的,把炮弹砸在“圣胡安号”上,一发又一发炮弹不但把它的舱壁砸出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孔洞,更要命的是水手的伤亡,非但炮弹伤亡过半,就连准备接舷的步兵也是死伤过半,甲板上到处是鲜血,都是惨叫连连的士兵。

    “天父啊,难道你就这样抛弃了你的子民吗?”

    瓦德斯在心里默默的祈祷着,他的目光中充满了绝望!

    在绝望中,他看到远方的“胡里安号”已经摇摇欲沉了,它已经严重倾斜,眼见上就要沉入大海,而在海面上,到处都是落水的水手,甚至就连他的旗舰,也已经涌进了大量的海水。

    “我的天父……”

    终于结束了……

    直到最后一艘军舰向着后方驶去时,瓦德斯总算是长松了口气,此时,炮声早就从他的后方传来了。

    尽管在中国军舰驶过时,他能够看到对方的军舰上、帆布上更是满布着大小不一的弹孔,可是他们的状况还算是良好,但自己这边呢?

    完了!

    “撤退!立即撤退……”

    瓦德斯大声说道。

    “撤回马尼拉!”

    可是实际上,瓦德斯已经处于无路可逃的境地了,他的军舰航速太慢了,姑且不说盖伦船跑不过北港的纵帆船,就是舱内的海水也足以让它慢下来。

    就在瓦德斯慢吞吞的想要逃离开战场的时候,另外三艘西班牙人的军舰在迎来了他们的噩运,就像另外三艘的遭遇一样,他们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猛烈炮击,有一艘吨位较小的小型军舰,甚至当场就被轰到了解体——龙骨断裂后,船就迅速解体了。

    这是一场压倒性的海战!

    完全是一场碾压!

    并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碾压!

    同样还是炮术上的,训练上的碾压。

    哪怕是北港的舰队不过只是刚刚组建,但实际上和西班牙人的舰队相比,也没有太大的差距,毕竟这个时代的大海是没有职业海军的,所谓的海军除了部分骨干外,其他人都是临时拉来的壮丁而已,不过北港那边在此之前进行了严格的战前训练,而且还是实弹。

    面对这样的结局,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剩下的三艘西班牙军舰见势不妙那还有战斗下去的心思,他们无不是试图扬帆远去,只可惜他们打不过中国人不说,甚至连航速更是远不及对方。

    来不急逃走的瓦德斯,在发现明军调整航向,朝着自己追来时,眼看着已经无路可逃的他犹豫了片刻,然后果断的下令道。

    “升白旗!”

    损失了三艘军舰,三艘遭受重创,然后再投降,这并不丢人,即便是马德里得到这个消息,也无法指责他们什么?

    “先生们,感谢你们英勇的战斗,但是我们对手实在是太强大了,该死的,天父可以作证,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英勇……”

    临了的时候,瓦德斯还不忘记给自己打打气。

第206章 我们可以结盟啊 (第二更,求订阅)

    名义!

    有了朝廷准他收容流民的名义,将来他非但可以大量吸纳流民,而且还可能光明正大吸引移民。

    古代,那怕就是太平盛世,也会有大量的百姓或因为失地或因为天灾沦为流民,历朝历代对于流民的安置是什么?就是遣返原籍,甚至不惜派遣军队弹压聚集在荆襄等地的流民。

    可是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名义,在未来的几十年,北港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大明招招揽流民以及普通的移民。有了这个名义,北港的“移民招揽官”就可以光明正大,深入内地。

    这就是名义的重要性,没有那个名义,一切只能私下里进行。甚至不得不面对官府的盘剥。

    “大人无需忧虑。”

    一旁的梁世绩笑道。

    “大人有所不知,多年来地方官府最为头痛的,也就是各地流民,不但他们头痛地方乡绅更是头痛不已,因为流民进入本地,非但会与本地土著发生冲突,也容易演变为寇盗,进而引起的诸多祸乱,所以往往恨不能驱离了事,但朝廷却只准将流民还解回乡,但还解回乡的银子谁出?说是官府出,可实际上还是地方摊派,况且,流民之所以离乡,一是因灾,二是因穷,他们又岂会愿意回乡,所以每每还解回乡时,总会有人半路逃散,再次沦为流民,现在有了大人这边来安置,地方上自然乐意把流民全都送走,即便是官府不配合,地方乡绅也会让他们配合的。”

    梁世绩也是朝廷派来的,一个从六品的小京官,历史上没有丝毫名气,可让施奕文欣赏是与其它人接到任命时那副如丧考妣的模样不同,他反倒是极其兴奋,大有一副要一展鸿图的样子。

    对这样的人,当然要尽量培养了。不过其它人尽管抵触,可仍然没有挂冠而去,这样的人倒也还凑和。

    “西洋屯田事……”

    心里念叨着这名字,施奕文的心里微微一笑。

    这简单的几个字,可比那个北港宣慰使重要多了,别看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可有了这几个字,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北港可以屯田的名义,随意向海外扩张,为什么扩张?

    当然是为了屯田了。

    西洋有多大?

    大了去了,出了广东洋面,往西都是西洋,从安南到非洲,从非洲到欧洲,甚至就连同西域,那也是“旱西洋”。

    西洋是很大!但想要辽阔的西洋拥有一片立足之地,最重要的还是人口。

    相比于未来源源不断的流民,施奕文更期待那些流放犯的到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多少人流放?

    至少有二三十万人吧!

    二三十万人多吗?

    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英格兰的北美殖民事业始于六年前“五月花号”帆船上的一百零二人,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英格兰在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不过区区数万人而已。

    而现在,差不多有二三十万人移民将会到达北港,然后从北港分散到西洋各地,这些人中不乏大明的士大夫,他们之中有士子文人,而这些人则是最好的文明传播者,在异域传播华夏文明。

    凭什么西方的那些变态的恋童癖神父之流,一个个的的成为所谓的“文明之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方文明,用西方文明定义现代文明,而大明的士大夫却不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呢?

    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就行。

    当然了,他们自己肯定不愿意,但是现在,他们有选择吗?

    选择……

    施奕文冷冷一笑,现在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们必须要去做,北港……也是不养闲人的。

    船,动了!

    在张家湾的数艘船驶离码头时,施奕文站在那里凝视着岸上的比许多城市更繁华许多的张家湾,终了又是一声长叹。

    其它人大抵也是如此,在许多人看来,他们即将离开繁华的大明,前往未知的异域,又怎么可能没有离别之愁呢?

    海外的野人,瘴气,那一样不要命?

    其实,与其它人的离愁不同的是,施奕文在凝视着张家湾的繁华时,他的心里想到的更多的是另一个问题——这份繁华能够延续到二十后呢?

    几年后,建奴入寇,张家湾尽毁于建奴之后,在随后的几次建奴入寇中,建奴沿运河两岸烧杀抢掠,运河两岸赤地千里,千万百姓惨遭杀戮,两岸百姓十不存一,以至于后来有官员回京时,沿途所见,千里无人烟……

    正是建奴在北方进行的大规模的屠杀,导致了北直隶的鼠疫大流行,在那场鼠疫席卷到明朝都城北京后,北京城中每天因鼠疫而死的人就高达5000人。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北京城已经经受了一年多的鼠疫危害了,那时不仅守城的军队没了战斗之心,就连北京城中的老百姓们也是少之又少。

    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鼠疫,不仅摧毁了大明最后的一点战争潜力,同样也导致了李自成大军的失败——感染鼠疫的大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死于鼠疫,一个被瘟疫困扰的军队,怎么会是建奴的对手呢?

    最终,明朝灭亡了,顺朝灭亡了……华夏从此沉沦异族之手长达数百年。

    想到建奴入寇时,给北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施奕文的眉头紧锁着,他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建奴!

    实在是该死!

    怎么才能阻止建奴呢?

    关键还是毛文龙啊!

    有了毛文龙的牵制,建奴绝不敢破墙入关,自然也就没有了几次入寇,可,怎么才能保住毛文龙呢?

    杀袁崇焕!

    只有杀了袁崇焕,才能保住毛文龙!

    可是想杀了袁崇焕,也不容易啊。

    得了,反正自己对大明这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堆烂摊子要是不行的话,正好换一个。

    眼下,自己还是专心海外的好!

    就在施奕文于心里这么念叨着的时候,河岸边却有快骑跑过,八百里快骑一边跑一边喊道,

    “辽东捷报,辽东捷报,奴酋横死,奴酋横死……”

    努尔哈赤死了!

第207章 合则两利 (第一更,求订阅)

    “众所周知,大人,我们西班牙对大明,从来没有任何野心,即便是贸易,也仅仅只是希望从大明购买我们需要的商品,我们可都是用真金白银来换的。”

    没有野心?

    真的没有?

    施奕文甚至都不想去揭穿瓦德斯,不是西班牙人没有,是他们没有那个实力吧!

    但另一方面,确实,在大明诸多的海外贸易对象之中,西班牙人确实堪称“良好伙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其实,这个年代的西班牙在商业上的声誉,那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因为人家人足够的流通货。

    从开辟新航线开始,尤其是发现秘鲁的银矿开始,在16世纪末,西班牙获得了世界金银开采总量的83%,每年都会从美洲运回数吨黄金数十吨甚至几百吨白银,但留在国内的金银只有运回总数的5%。与此同时,整个欧洲存储的金银数量,约为1492年的5倍。这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财富大迁徙,但最终受益的,不是捞金最多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而是英格兰、荷兰等国。

    西班牙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银矿不假,可他也就是过过手而已,毕竟,西班牙本土消费的商品大都是英法荷等国提供,至于美洲殖民地所消费的商品中,90%以上也是由英法荷等国提供。

    而在过去的百年之中,这个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徙”,又增加了中国,毕竟获取香料和中国的商品,本身就是欧洲人开辟新航线的原动力。无论物美价廉的棉布,还是价格昂贵的丝绸、瓷器和漆器等商品,都是深受欧洲各国追捧的,在过去的百年之间,中国早就成为了世界的吞银兽,源源不断的白银流入大明,欧洲各国对中国的这种长期贸易逆差,被有些学者戏称为“商业纳贡”。

    尽管欧洲各国都与大明进行贸易,但是这些国家之中,最没有商业野心的,付钱最利索的,就是西班牙人!毕竟,太平洋的大帆船航线本身就是来时装银,回时装货。

    见这位大人没有反驳自己,瓦德斯继续说道,

    “大人,我们之所以会在马尼拉开辟商港,就是为了吸引贵国商人前去贸易,我们用白银购买你们的商品,然后运回新西班牙,这是对我们双方都是极其有利的事情,但是荷兰人却不一样,他们之所以会占领大员,其目的是为了阻止明商进入马尼拉,进而垄断贸易,就像葡萄牙人一样,他们凭借着距离上的优势,购买大明商品,然后再转手卖给其它的国家,以获取利润。实际上,这些利润都是属于大明的,他们就像是吸血鬼一样,盘踞在大明身边吸取大明的财富……”

    瓦德斯虽然不是一个商人,但他却知道这次出兵的目的——为了打破荷兰对西班牙的“贸易封锁”。

    其实,对于西班牙而言,领土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毕竟,他们已经拥有了几乎整个新大陆,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是黄金,是白银。

    在历史上,因为占领成本问题,他们甚至曾打算放弃马尼拉,不过,最终大帆船航线改变了一切,西班牙人通过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源源不断的中国商品销往新西班牙等新大陆殖民地,在排挤出了英、荷等国商人的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商品市场。

    或许,作为殖民者,西班牙人是残暴的,但是作为大明的贸易伙伴,西班牙绝对是妥妥的最佳拍档啊!

    西班牙人驱使着印弟安人开采白银,然后不远万里运到马尼拉,从明商那里换取棉布、丝绸、瓷器以及水银等货物,再运回殖民地。而且人家压根就没有发展什么“进口替代”的野心,当然也不像荷兰人、英格兰人那样,恨不得在中国家门口做生意,只是为了降低已方的采购成本。

    如此对比一下,西班牙简直就是单纯的小绵羊啊!

    有这样的最佳拍档,能不合作嘛!

    “确实,这两年,荷兰得寸进尺,垄断贸易的行径,早已经为我大明不满,不过,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却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收复大员,那么势必会与荷兰发生全面冲突,而荷兰人的舰队在东南亚一带,更是横行无忌的存在,他们或许失去了大员,但是肯定会不断的袭击大明的商船。”

    施奕文不经意的给对方挖了一个坑。

    “阁下,您的舰队绝对是整个亚洲最强大的舰队!”

    瓦德斯直说道。

    “你的舰队,必定可以保护你们的船队进行贸易。”

    “而这意味着,我的舰队远航到东南亚与荷兰人打仗,劳师远征,风险太大!”

    施奕文直接了当的拒绝道。

    “但是他们占领着你们的土地啊!”

    瓦德斯的心里忍不住抱怨起来,你这可是区别对待啊,凭什么专打西班牙,不打荷兰人啊!

    “国土肯定是要收回的,但并不一定是眼下啊。”

    “那不知道阁下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瓦德斯可不想等,毕竟,现在荷兰控制的大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西班牙的利益,菲律宾殖民地的维持完全是靠与大明之间的转口贸易,如果没有了明商,入不敷出的菲律宾殖民地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了,新西班牙总督区,肯定是要撤除菲律宾殖民地的。

    “至少……”

    想了想,施奕文说道。

    “至少我们需要在东南亚建立几处合适的商港,大明的舰队可以就地保护自己的船,遭到袭击的船队也可以就近撤入自己的港口吧!”

    “就这……”

    瓦德斯想都没想的就说道。

    “这很简单啊,在东南亚有很多无主之地,只要你们愿意,随时都可开辟几座港口……”

    话到嘴边,瓦德斯意识到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有些事情是不需要人教的,只要大明愿意,他们随时都可以在东南亚开辟殖民地。

    突然,瓦德斯的眼前一亮,试探道。

    “也许,我们可以展开更广泛的合作!”

第208章 明西鸡笼条约 (第二更,求订阅)

    名义!

    有了朝廷准他收容流民的名义,将来他非但可以大量吸纳流民,而且还可能光明正大吸引移民。

    古代,那怕就是太平盛世,也会有大量的百姓或因为失地或因为天灾沦为流民,历朝历代对于流民的安置是什么?就是遣返原籍,甚至不惜派遣军队弹压聚集在荆襄等地的流民。

    可是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名义,在未来的几十年,北港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大明招招揽流民以及普通的移民。有了这个名义,北港的“移民招揽官”就可以光明正大,深入内地。

    这就是名义的重要性,没有那个名义,一切只能私下里进行。甚至不得不面对官府的盘剥。

    “大人无需忧虑。”

    一旁的梁世绩笑道。

    “大人有所不知,多年来地方官府最为头痛的,也就是各地流民,不但他们头痛地方乡绅更是头痛不已,因为流民进入本地,非但会与本地土著发生冲突,也容易演变为寇盗,进而引起的诸多祸乱,所以往往恨不能驱离了事,但朝廷却只准将流民还解回乡,但还解回乡的银子谁出?说是官府出,可实际上还是地方摊派,况且,流民之所以离乡,一是因灾,二是因穷,他们又岂会愿意回乡,所以每每还解回乡时,总会有人半路逃散,再次沦为流民,现在有了大人这边来安置,地方上自然乐意把流民全都送走,即便是官府不配合,地方乡绅也会让他们配合的。”

    梁世绩也是朝廷派来的,一个从六品的小京官,历史上没有丝毫名气,可让施奕文欣赏是与其它人接到任命时那副如丧考妣的模样不同,他反倒是极其兴奋,大有一副要一展鸿图的样子。

    对这样的人,当然要尽量培养了。不过其它人尽管抵触,可仍然没有挂冠而去,这样的人倒也还凑和。

    “西洋屯田事……”

    心里念叨着这名字,施奕文的心里微微一笑。

    这简单的几个字,可比那个北港宣慰使重要多了,别看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可有了这几个字,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北港可以屯田的名义,随意向海外扩张,为什么扩张?

    当然是为了屯田了。

    西洋有多大?

    大了去了,出了广东洋面,往西都是西洋,从安南到非洲,从非洲到欧洲,甚至就连同西域,那也是“旱西洋”。

    西洋是很大!但想要辽阔的西洋拥有一片立足之地,最重要的还是人口。

    相比于未来源源不断的流民,施奕文更期待那些流放犯的到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多少人流放?

    至少有二三十万人吧!

    二三十万人多吗?

    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英格兰的北美殖民事业始于六年前“五月花号”帆船上的一百零二人,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英格兰在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不过区区数万人而已。

    而现在,差不多有二三十万人移民将会到达北港,然后从北港分散到西洋各地,这些人中不乏大明的士大夫,他们之中有士子文人,而这些人则是最好的文明传播者,在异域传播华夏文明。

    凭什么西方的那些变态的恋童癖神父之流,一个个的的成为所谓的“文明之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方文明,用西方文明定义现代文明,而大明的士大夫却不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呢?

    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就行。

    当然了,他们自己肯定不愿意,但是现在,他们有选择吗?

    选择……

    施奕文冷冷一笑,现在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们必须要去做,北港……也是不养闲人的。

    船,动了!

    在张家湾的数艘船驶离码头时,施奕文站在那里凝视着岸上的比许多城市更繁华许多的张家湾,终了又是一声长叹。

    其它人大抵也是如此,在许多人看来,他们即将离开繁华的大明,前往未知的异域,又怎么可能没有离别之愁呢?

    海外的野人,瘴气,那一样不要命?

    其实,与其它人的离愁不同的是,施奕文在凝视着张家湾的繁华时,他的心里想到的更多的是另一个问题——这份繁华能够延续到二十后呢?

    几年后,建奴入寇,张家湾尽毁于建奴之后,在随后的几次建奴入寇中,建奴沿运河两岸烧杀抢掠,运河两岸赤地千里,千万百姓惨遭杀戮,两岸百姓十不存一,以至于后来有官员回京时,沿途所见,千里无人烟……

    正是建奴在北方进行的大规模的屠杀,导致了北直隶的鼠疫大流行,在那场鼠疫席卷到明朝都城北京后,北京城中每天因鼠疫而死的人就高达5000人。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北京城已经经受了一年多的鼠疫危害了,那时不仅守城的军队没了战斗之心,就连北京城中的老百姓们也是少之又少。

    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鼠疫,不仅摧毁了大明最后的一点战争潜力,同样也导致了李自成大军的失败——感染鼠疫的大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死于鼠疫,一个被瘟疫困扰的军队,怎么会是建奴的对手呢?

    最终,明朝灭亡了,顺朝灭亡了……华夏从此沉沦异族之手长达数百年。

    想到建奴入寇时,给北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施奕文的眉头紧锁着,他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建奴!

    实在是该死!

    怎么才能阻止建奴呢?

    关键还是毛文龙啊!

    有了毛文龙的牵制,建奴绝不敢破墙入关,自然也就没有了几次入寇,可,怎么才能保住毛文龙呢?

    杀袁崇焕!

    只有杀了袁崇焕,才能保住毛文龙!

    可是想杀了袁崇焕,也不容易啊。

    得了,反正自己对大明这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堆烂摊子要是不行的话,正好换一个。

    眼下,自己还是专心海外的好!

    就在施奕文于心里这么念叨着的时候,河岸边却有快骑跑过,八百里快骑一边跑一边喊道,

    “辽东捷报,辽东捷报,奴酋横死,奴酋横死……”

    努尔哈赤死了!

第209章 东林大佬(第一更,求订阅)

    京城里,越来越乱了。

    其实乱的不仅仅只有京城,就连地方上也是乱极了,锦衣卫的缇骑,东厂的番子,大队大队的人马,出京城到地方,四处抓捕涉案人犯,从江南直到北直隶,从山东直到甘肃,别说是为任地方的官员,就连同曾经被流放的官员,也有不少人涉案其中。

    六月十五,在京城缇骑四出地方时,这日清晨,施奕文一行骑马离开了京城,离开京城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毕竟,对于他来说,无论大明的局势如何,都于他无关了。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办好“西洋屯田事”,接恰好即将到来的流放犯,把他们安顿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出京城城门的那一刻,恰好有一队缇骑经过,看着那队锦衣卫,施奕文便随口问道。

    “这队人马是去什么地方?”

    “看方向,应该是往东边去的。”

    答话的王徵,是吏部派给施奕文的佐官,这个佐官,不是吏部要派的,因为按照旧例北港宣慰司和贵州宣慰司以及西南等地宣抚司署差不多,是按照“俾掌其土,夷所以藩,父子继、兄弟及”土司世袭的制度,当然了,朝廷还往西南地区派出了流官,辅佐土司治理相关地区,进一步稳定了西南地区的治理。这也是大明最终纳贵州为行省的原因。

    不过放在北港这边,朝廷压根就没有精力关心海外的事情,反倒是在施奕文的主动要求下,派了十几名官员协助屯田事宜。其实,说白了,他就是想趁机索求一些人才而已。

    而王徵就是其中之一,能碰到这位明末的科技大家,完全是机缘巧合。王徵是陕西西安人,万历二十二年中举,可一直熬到天启二年才登三甲中进士,时年五十二。

    按道理来说苦熬几十年中了进士,这人总算是时来运转了吧,可这位的运气绝谈不上好。天启二年六月,王徵授直隶广平府推官后,先是丧妻,尔后继母过世。还没大展鸿图,就只得丁忧归里。

    这不丁忧刚满的王徵,再次回到京城后,就一直租住民宅等缺,这一等就是几个月之久,“长安居大不易”对于本身就不富裕的王徵来说,侯缺的日子不好熬,可更难熬的是手头没银子。

    不过在侯缺的时候,王徵也没闲着,一直在协助金尼阁等几位传教士翻译他们带来的书籍,也正因如此,面对经济窘迫,实在没有办法的他得知有人高价收购各种书籍还是决定把《奇器图说》的初稿卖给这人。

    而高价买书的是谁?

    正是施奕文,魏忠贤等人利用“逆案”打压异已的时候,他也没闲着,一直游走于京城各个书楼,购买各种书籍,这个年代的书籍不便宜,一套《西游记》那样的小说要花好几两银子。但是经史子集之类的书籍倒也不贵,不过,他的兴趣并不在普通的小说或者经史子集那样的大路货上,而是其它“旁门左道”的书籍,尽管这个时代没有《天工开物》那样的百科全书,但是却有不少类似的农业类、手工业、采矿业、冶金等各方面的专业著作,其实那怕就是宋应星也是把众多杂书“抄”在一起而已。

    因为明代的出版业极其发达,发达到书商头痛无书可出,以至于但凡是书,无所不出,无所不印,经史子集那种大路货早就没人看了,小说书有人看,专业书当然也能吸引人,甚至就是翻译欧洲的书籍,一样能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即便是偏远如云贵,也能买得到欧洲的科学著作,由此可见明代时出版业的发达。

    在京城,只要有钱,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书籍,这倒也方便了施奕文。不过只是几天的功夫,居然买了十几万册书,一时间京城上下,无不是流传着他挥金如土大量购书的传说。

    名声在外,甚至会有书商主动找上门来卖书,非但有书商上门,甚至还有著书的人上门。王徵就是其中之一,活抓这位与徐光启在晚明号称“南徐北王”的科学家、机械专家后,施奕文那里会放过他,在得知他丁忧后,一直在侯缺,施奕文立即动起了心思。

    只要找人打个招呼,于是乎,王徵就成“西洋屯田使署”里的官员,而接到这个任命时,王徵也傻了眼,这……等同于流放啊。

    不过,他倒也干脆,直接跑到施奕文面前,询问“西洋屯田使”是干啥的,这是施奕文的另一个官身。

    当然就是专办“西洋屯田事”的了。在得知专门安顿内地失地流民后,王徵一开始还不信,甚至还专门跑到了张家湾那边去看,在看到有数千流民已经聚集在张家湾,等着随船远航时,他立即放下罢官的念头,心甘情愿的随施奕文远赴海外。

    北港……那也是海外啊。

    那怕是对王徵这样翻译了数百本西洋书籍的大家来说,海外……那也是远不如大明的蛮夷之地。

    但是在他看来,这也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毕竟,百姓在那里有地种,有活路。

    “大人,待大人回到北港后,内地流民又该如何去北港?”

    待到了张家湾后,看着流民有条不紊的上船时,王徵好奇道。

    “北港那边除了有大片无主之地外,还有大量的商船,往后会运送各种货物沿黄河、长江进入内地,移民可以就近上船。而且朝廷有旨意,令各地官府配合流民安置。”

    施奕文的回答,让王徵长叹道。

    “朝廷的旨意,地方上遵不遵守全在地方上,他们要是不遵守的话,又有谁会过问外地流民的死活?”

    “哎,到时候,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到时候,我会让那些船上的伙计,到处张贴告示。”

    尽管嘴上这么说,可实际上施奕文压根就不担心,为啥啊,因为没有担心的必要!

    他压根就没有指往过官府会自己主动去办事,毕竟,这年月的官府是什么德兴,大伙的心里都很清楚。

    他要的其实就是一个名义!

第210章 你们可以当官(第二更,求订阅)

    名义!

    有了朝廷准他收容流民的名义,将来他非但可以大量吸纳流民,而且还可能光明正大吸引移民。

    古代,那怕就是太平盛世,也会有大量的百姓或因为失地或因为天灾沦为流民,历朝历代对于流民的安置是什么?就是遣返原籍,甚至不惜派遣军队弹压聚集在荆襄等地的流民。

    可是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名义,在未来的几十年,北港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大明招招揽流民以及普通的移民。有了这个名义,北港的“移民招揽官”就可以光明正大,深入内地。

    这就是名义的重要性,没有那个名义,一切只能私下里进行。甚至不得不面对官府的盘剥。

    “大人无需忧虑。”

    一旁的梁世绩笑道。

    “大人有所不知,多年来地方官府最为头痛的,也就是各地流民,不但他们头痛地方乡绅更是头痛不已,因为流民进入本地,非但会与本地土著发生冲突,也容易演变为寇盗,进而引起的诸多祸乱,所以往往恨不能驱离了事,但朝廷却只准将流民还解回乡,但还解回乡的银子谁出?说是官府出,可实际上还是地方摊派,况且,流民之所以离乡,一是因灾,二是因穷,他们又岂会愿意回乡,所以每每还解回乡时,总会有人半路逃散,再次沦为流民,现在有了大人这边来安置,地方上自然乐意把流民全都送走,即便是官府不配合,地方乡绅也会让他们配合的。”

    梁世绩也是朝廷派来的,一个从六品的小京官,历史上没有丝毫名气,可让施奕文欣赏是与其它人接到任命时那副如丧考妣的模样不同,他反倒是极其兴奋,大有一副要一展鸿图的样子。

    对这样的人,当然要尽量培养了。不过其它人尽管抵触,可仍然没有挂冠而去,这样的人倒也还凑和。

    “西洋屯田事……”

    心里念叨着这名字,施奕文的心里微微一笑。

    这简单的几个字,可比那个北港宣慰使重要多了,别看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可有了这几个字,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北港可以屯田的名义,随意向海外扩张,为什么扩张?

    当然是为了屯田了。

    西洋有多大?

    大了去了,出了广东洋面,往西都是西洋,从安南到非洲,从非洲到欧洲,甚至就连同西域,那也是“旱西洋”。

    西洋是很大!但想要辽阔的西洋拥有一片立足之地,最重要的还是人口。

    相比于未来源源不断的流民,施奕文更期待那些流放犯的到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多少人流放?

    至少有二三十万人吧!

    二三十万人多吗?

    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英格兰的北美殖民事业始于六年前“五月花号”帆船上的一百零二人,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英格兰在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不过区区数万人而已。

    而现在,差不多有二三十万人移民将会到达北港,然后从北港分散到西洋各地,这些人中不乏大明的士大夫,他们之中有士子文人,而这些人则是最好的文明传播者,在异域传播华夏文明。

    凭什么西方的那些变态的恋童癖神父之流,一个个的的成为所谓的“文明之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方文明,用西方文明定义现代文明,而大明的士大夫却不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呢?

    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就行。

    当然了,他们自己肯定不愿意,但是现在,他们有选择吗?

    选择……

    施奕文冷冷一笑,现在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们必须要去做,北港……也是不养闲人的。

    船,动了!

    在张家湾的数艘船驶离码头时,施奕文站在那里凝视着岸上的比许多城市更繁华许多的张家湾,终了又是一声长叹。

    其它人大抵也是如此,在许多人看来,他们即将离开繁华的大明,前往未知的异域,又怎么可能没有离别之愁呢?

    海外的野人,瘴气,那一样不要命?

    其实,与其它人的离愁不同的是,施奕文在凝视着张家湾的繁华时,他的心里想到的更多的是另一个问题——这份繁华能够延续到二十后呢?

    几年后,建奴入寇,张家湾尽毁于建奴之后,在随后的几次建奴入寇中,建奴沿运河两岸烧杀抢掠,运河两岸赤地千里,千万百姓惨遭杀戮,两岸百姓十不存一,以至于后来有官员回京时,沿途所见,千里无人烟……

    正是建奴在北方进行的大规模的屠杀,导致了北直隶的鼠疫大流行,在那场鼠疫席卷到明朝都城北京后,北京城中每天因鼠疫而死的人就高达5000人。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北京城已经经受了一年多的鼠疫危害了,那时不仅守城的军队没了战斗之心,就连北京城中的老百姓们也是少之又少。

    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鼠疫,不仅摧毁了大明最后的一点战争潜力,同样也导致了李自成大军的失败——感染鼠疫的大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死于鼠疫,一个被瘟疫困扰的军队,怎么会是建奴的对手呢?

    最终,明朝灭亡了,顺朝灭亡了……华夏从此沉沦异族之手长达数百年。

    想到建奴入寇时,给北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施奕文的眉头紧锁着,他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建奴!

    实在是该死!

    怎么才能阻止建奴呢?

    关键还是毛文龙啊!

    有了毛文龙的牵制,建奴绝不敢破墙入关,自然也就没有了几次入寇,可,怎么才能保住毛文龙呢?

    杀袁崇焕!

    只有杀了袁崇焕,才能保住毛文龙!

    可是想杀了袁崇焕,也不容易啊。

    得了,反正自己对大明这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堆烂摊子要是不行的话,正好换一个。

    眼下,自己还是专心海外的好!

    就在施奕文于心里这么念叨着的时候,河岸边却有快骑跑过,八百里快骑一边跑一边喊道,

    “辽东捷报,辽东捷报,奴酋横死,奴酋横死……”

    努尔哈赤死了!

第211章 归化(第一更,求订阅)

    可以当官啊!

    或许赵南星无所谓,但是赵清衡、王钟宠两人的眼前无不是一亮。

    这个官是宣慰使衙门委任的“土官”,可那又如何?这毕竟也是官啊!

    有了官身,就不用受劳作之苦,不用再像现在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会从中受益。

    为官一任,受益三代。

    这个道理他们这些宦海沉浮多年的人又岂会不明白。

    见赵清衡、王钟宠两人的目中闪动着异样的神采,施奕文又说道:

    “设立学堂,施行教化,当然并不仅仅限于土人村落,就是市镇之中也是要设立学堂的,嗯,赵先生可以留在北港教书育人。”

    听到这里赵清衡、王钟宠哪个不是心头大喜!

    北港,或许北港只是一个几万人的“小地方”,可再怎么着,也比村野强吧。

    他爹留在这里,岂不就是等于留在“中枢”。

    “中枢”。

    得亏他们敢想,可这里是化外之地啊!

    北港,可不就是中枢所在嘛!

    “那么其它人呢?”

    赵南星问道。他口中的其它人,自然是与他一同被流放过来的同道友人。

    “先到番社任教习,五年考评优异者,升为教喻,升至教喻后可以由宣慰使衙门遴选为官。”

    施奕文笑道。

    “毕竟,北港这边人才匮乏,但凡可用之才,施某绝不会弃之不用的!”

    东林党中也是有人才的,只是看如何使用了。教习,不过只是遴选人才的第一步。

    其实在施奕文的构想中,未来北港宣慰司的“教习”,有点儿像是这个年月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传教士。事实上,西班牙对新大陆的征服,传教士才是最重要的角色。或许他们推行的间接统治,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唯一选择,但是,正是传教士的存在,才他们统治稳固的根本原因。

    在西、葡两国的殖民地中,教士也可以在政府中占有高级职位,他们往往出任大臣、总督、都督。这一特点决定了天主教会在殖民地政治生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因此,西、葡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制度,可以说是王权和教权相结合的天主教殖民制度。

    每当开拓一个殖民辖区,一个新的教会组织就随之建立起来。殖民者所到之处,肆意破坏印第安人的庙宇、神殿,焚毁偶像、壁画、手稿等珍贵文物,在印第安人文明的废墟上建造起一座座教堂。教堂建在城市的中心广场上,而且是当地最好最美的建筑物。

    17世纪20年代,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建教堂达7万座,仅在墨西哥一地,就修建了1.2万所教堂。在墨西哥城区,差不多每隔三四条街,便有一座教堂。利马城在16世纪中叶,居民共2.65万人,其中教士人数占总人口的1/10。对于许多印第安人来说,他们遇到的第一位欧洲人就是传教士。

    教士们通过布道,要求印第安人改信天主教,按照西班牙人的规则进行宗教活动,如祷告、弥撒和唱赞美诗等,孩子出生几天就要接受洗礼。他们在一年内就令墨西哥使超过一百万的印第安人皈依。

    皈依天主教。

    这正是他们维系殖民统治的根本。

    武力上的征服不过只是短暂的,只有思想上的征服才是长久的。那些土著人可以皈依天主教,当然也可以皈依华夏文明——抛弃茹毛饮血的生活,皈依华夏文明,这可比皈依所谓的宗教更现代。

    这也是施奕文给这些文官找到那条使命之路啊!

    让这些“东林党”人像欧洲的传教士一样,深入到真腊、柔佛、爪哇,传播华夏文明,让那些土人融入华夏大家庭,最终思想上的认同,会让他们成为华夏的一份子。

    如此一来,只需要花上几十年,几代人的时间,思想上的同化就会让他们自然而然的认同自己华夏的身份,就像明代时的山苗土民一样,在山为番,出山为汉。

    如此教化百年之后,南洋就不会再是南洋,而是大明,或者说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了,对于那些犯官、士子来说,他们的教化之路虽然也有些危险,可毕竟身为教习,是不需要像普通移民那样垦荒种地不是。

    如果能升任教喻,进而被遴选为官员,又何常不是一桩乐事!

    更别提将来挤身官场,甚至返回大明了!

    当然,回大明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妨碍他们这么想嘛!

    当然了,想要让他们卖力,就必须先说服赵南星,毕竟他的地位超然,可以说是东林党的领袖,只要说服了他,一切都好办。

    “不知道赵先生以为如何?”

    “施政治夷的策略,施大人自然是胸有成竹了,不过赵某尚还有一事相问。”

    不过,赵南星并没有因为施奕文的三言两语而迷惑,他只是好奇的打量着这家伙。

    其实,从来到北港之后,他就一直在研究着这个“北港宣慰司”,自然也看出了北港宣慰司与寻常土司的不同之处。

    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就是其官员百姓都是汉人,施奕文说来说去,都是教化治夷的策略。

    “施大人,北港宣慰司,并非仅仅局限于东番岛吧!”

    “确实,”

    施奕文点头说道。

    “北港与其它地方不同,北港靠的是通海行商,所以在东番之外包括安南、吕宋等地尚有多处租借地,这些租借地都是滨海港口,将来也是要移民屯田的,自然也要派教习前去,传播圣学。令其归以华夏。”

    这才是孔圣人的教导呀。这些读书人一个个的总是说圣人如何,可是他们却一个个的忘记了孔圣人的本职,不就是教育嘛。要是他们每个人都能让三千土人归化华夏,那可真是功在千秋了。

    “这么说来,将来大人是要把我等送往南海各地了?”

    赵南星抬头问道。

    “教化四方,有教无类,不也是圣人之训,也是读书人的职责所在嘛!”

    施奕文笑了笑。

    “不知道赵先生以为如何?”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6205/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海贼王最新章节! 作者:无语的命运所写的《大明海贼王》为转载作品,大明海贼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海贼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海贼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海贼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海贼王介绍:
天启五年,这是大明王朝走向崩溃的前夜。
此时,崛起于白山黑水的野猪皮迁都沈阳,据占辽东。
这一年,小冰河期笼罩下的大明各种灾害持续不断,各地大饥,致人相食。
此时,欧洲人正跨越大洋,在全世界掠夺殖民地。
这一天,一个年青的社畜穿越了,还不等他立下济世安邦的宏愿,一个面若冰霜的绝色女子便挥刀砍来。“淫贼……纳命来!”等等?这是什么情况?你是谁?我——海贼王的男人!
欢迎加入交流群:749048140
vip认证群:150536544大明海贼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海贼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海贼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