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第346章
“我老李心怀天下,难道还有错吗?”
“这可不是你说的什么中二。大丈夫,就该有此凌云壮志!”
李二大声反驳,差点连朕这个暴露身份的称呼,都叫出来了。
“再说了,李世民陛下的心胸宽广着呢!”
“才不会因为臣子胸怀大志,就觉得他会谋反!”
“我大唐,可不是容不下豪杰的懦弱之国。陛下恨不得所有大唐子民,都能够有如此雄心壮志,胸怀天下!”
李二这既是在给自己解释,也是顺便捧一捧大唐李世民。
也就是自己吹自己!
反正李秋又不知道他的身份!
当然,暗地下,李二还是有一点点脸红和羞愧的。
但很快,他便挺起胸膛。
因为他说的,都是实话!
他李二,的确有这样的胸怀,能够容忍有大志向的豪杰之士。
只要不是真造反,有点大志向算什么,这样的人,才是最有能力的!
这一番反驳,反倒是让李秋有些尴尬了。
“呃......”
“我差点忘了,这是大唐!”
“最豪迈,最开放的大唐!”
大唐!
唐朝,是华夏最鼎盛之时。
汉唐雄风,可不是说说而已!
它有足够的胸怀,能够包容一切。才不会向后世的满清鞑子,那么虚伪害怕。蛮夷当道,得国不正,连话都不敢让人说,天天搞什么文字狱!
若是在满清,说这样的话,自然会被当做心怀反意之辈,直接抓了。
但在大唐,在强汉,说出这样的话,不仅不会被针对,反而会被更加欣赏!
越是自信,于是有容人之量。
汉唐雄风都认为,大英雄,大豪杰,就该胸怀天下!
李秋也是受到了满清辫子戏,还有后世网络禁言的影响,才反应这么大。
当他回过神来,便知道,李二这番话,不仅说得,而且可以光明正大的说!
“好了好了!”
“我知道你老李,是大英雄,大豪杰!”
“你胸怀天下,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总行了吧!”
李秋安慰两句,赶紧转移话题。
他可不想在这件事上,继续纠缠。
“老李,这东西啊,叫做沙盘!”
“你要是喜欢看,我回头让人重新做一个,送给你带回去,让你看个够!”
李二一听这话,顿时高兴的点头。
“嗯!好!”
“我就等你这句话了!”
很显然,李二第一眼,就被沙盘征服了。
身为李世民,他早已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神奇的东西,甚至是爱不释手。
“沙盘!好东西啊!”
“若是早点有这个,我以前征战天下的时候,就不会有迷路的危机了。各种战略战术,也更加灵活清晰!”
“沙盘,绝对是战场利器!”
李二最先看出来的,是沙盘在战争上的作用,
这完全没错,毕竟,后世的沙盘,完全就是因为战争而生的。
甚至战争模拟,也叫沙盘游戏。
不过,沙盘的作用,颗不止这么一点。
李秋伸出手指,点了点沙盘上,各种各样的工坊,对老李开口:
“老李,沙盘的作用,可比你现象得更多!”
“它不仅可以清晰明白的展示所有的地形地貌,还可以让人在上面随意布局!”
“你看上面这些灰白色的道路,就是我规划的关中水泥路!”
“怎么样?是不是更加清晰明白?”
第347章
第347章
李二低头细细一看,果然。
沙盘上面的水泥道路,不仅比平面地图的更加清晰,也可以更好的看出,它连接了那些郡县,贯通了多少地方。
一条条的水泥道路,纵横交错,形成网络。
便是一字不识的普通百姓,也可以一眼看清楚,这样的交通网络,会有多大的作用。
李二更是感叹不已,对李秋大加赞赏。
“好!好你个李小子!”
“有了这沙盘,关中交通网真正的样子,终于在我心里成型了。”
“你花费这么大力气,修建这交通网,值得!”
李秋自得一笑,他真是知道交通网络的重要性,才会花费这么大的心血,投入其中。
不过,今天他要说的,却不是关中交通网。
“老李,交通网的事,等它建成再说!”
“你看看,我在沙盘上面规划的各种工坊和产业,布局合不合理?”
“你若是有什么要补充的地方,尽管说来!”
李二一愣,对李秋这番话,有些迷糊。
“产业布局?”
“这是什么?”
他赶紧顺着李秋的指点,细细观看起来。
李秋在一旁,给老李详细的讲解,让他更好的理解,产业布局的重要性。
“老李你看,这是渭水铁厂,旁边是水泥厂!”
“这两项,都是需要消耗大量煤炭,才能够生产的,而且生产污染也很大。”
“所以,它们需要依靠河流水运,运输原材料和成品,并且也可以将污水排走,不影响环境。”
“我将这些产业,都布局在一起,形成重工业基地!”
李二不住点头,表示理解。
他低头一看,只见沙盘上几个小小的模型,挤在一起,这不正是最早建立的渭水铁厂吗。
但与实际不同的是,在这几个厂房旁边,竟然还有一个小小的城镇,上面盖着房屋,还有饭馆客栈,俨然多了一个小镇。
“嗯?”
“李小子,我记得渭水铁厂这边,应该没有这个小镇吧?”
李秋却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反对老李发问。
“老李,你知道渭水铁厂和水泥厂,还有将来要建设的重工业加工厂,有多少工人吗?”
“数万!甚至上十万!”
“这么多工人,他们要不要地方住?要不要吃饭?要不要喝点酒买点东西?”
“甚至,他们若是长久在这里工作,他们的家人,能不能搬过来?”
李秋这么一说,李二立刻就懂了。
“哦!原来如此!”
李二恍然大悟,理解了李秋的意思。
“数万工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完全可以造就一座小城了!”
“你现在是提前把这个镇子规划出来,好给他们准备地方?”
“你竟然未雨绸缪至此!”
“我老李,真是服了!”
李二忍不住对李秋,竖起了大拇指。
他接着往沙盘上一看,只见李秋把这个还未出现的小镇,安排在了靠近长安城的地方,并且衣食住行各种店铺,极为齐全。
反倒是普通城池中,百姓家里的院子菜地什么的,半点没有。
这让李二,隐隐感觉到,一种奇特的未来。
第348章
第348章
“没有田地,没有院子!”
“未来住在城市的百姓,竟然不再需要靠种地生活!”
“这这这......”
“这倒是真在我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
李二完全可以想象,这座小镇的居民,会是怎样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家中,有青壮男子,在渭水铁厂等工厂工作,提供家庭的主要收入。
而妻子则带着孩子,住在小镇里,一边照料孩子,一边经营点小买卖。
这样的家庭,完全不需要自己种田,吃的粮食蔬菜,都依靠购买!
这与原本小农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截然不同,但却又极为合理。
李二一时恍然,竟然有些神迷,被想象中的生活场景所震撼。
“呼!”
“李小子,这就是你为大唐百姓,规划的未来社会?”
“不种田,一样可以保证一家衣食无忧,甚至日子过的更好!”
“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一切......”
李二沉重的呼吸,此时的感觉,难以言喻。
他既希望期盼着,这样的社会到来,
又有些害怕,这种没有见过的社会情况,会不会有什么隐患。
一时之间,李二犹豫了。
李秋却对李二的犹豫,不屑一顾。
“老李,刚说你胸怀大志,怎么又小家子气了?”
“不种地,有什么不好?”
“难道非要人人种地,才能够生活吗?”
李秋对于老李他们这种根深蒂固的小农情节,十分鄙夷。
工业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种地的农民。
并且,农民,也永远是最底层,最辛苦的生活方式。
李秋甚至恨不得,现在就彻底实现机械化,最好不需要一个人,亲自去下地耕种!
大唐的未来,就是要彻底脱离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
工业化,城市化,才是未来!
然而,李二对这些没有见过的东西,还是有些迟疑。
“农耕,是持续千万年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根子!”
“李小子,不靠种地生活......你这步子,会不会迈得太大了?”
李二毕竟是李世民,背负的责任,实在太沉重了。
他深深的知道,有时候自己轻飘飘一句话,就可以让无数家庭,流离失所。
一个政策,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所以,李二不得不谨慎。他可不敢像李秋这样,大刀阔斧的搞社会改造。
更何况,李二又没有见过后世的工业社会生活方式,难免对其缺乏想象。
李秋见李二犹犹豫豫的样子,不免有些生气了。
“我说老李,我问你,你亲自种地吗?”
“工匠需要种地吗?商人需要种地吗?孙思邈道长他们这些医师,需要种地吗?”
“只要土地还有人耕种,每年有足够的粮食产出,你担心这些干什么!”
李二愣了愣,李秋说的没错,哪怕是现在,大唐一样有不少人,不需要自己亲自种地,便能够生活。
这些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按部就班的工作,发挥的作用,绝对比种地大!
第349章
第349章
李二承认,自己被李秋说服了。
未来的大唐,真的不需要每个百姓,都自己种地!
在工厂做工,靠商业等方式,一样能够养活自己,甚至过得更好!
也许,李秋规划的这种没有农田和院子的城市,真的会出现!
“李小子,你说的对!”
“有了红薯这种亩产过万斤的粮食,我们确实不需要那么多人去种地了!”
“也许未来,百姓的生活方式,真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李二说着,又低头去看李秋规划的小镇,不觉再次沉迷进去。
他顺着李秋的思路想:工人有工钱,工钱拿到饭店客栈等店铺,换来衣食住行等需求。
而店铺赚取了钱财,一部分会发给伙计,作为工钱。
另一部分,会用来采购原材料等,还有一部分,会变成税收,交给朝廷。
他们真正的利润,不会太高。大部分金钱,都会投入经济的循环之中。
这,竟然又回到了李秋当初说的经济流转之道!
李二越想,眼神越亮。
他不由再次感叹,李秋的布局,还真是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此,李秋自然是早有预料。
“老李,工业生产,与消费经济,是两位一体的!”
“生产制造消费,消费刺激生产,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只要不让其中某个环节的人,囤积太多财富,在这样的循环之中,百姓会越来越富裕,社会也会越来越发达的!”
工业经济循环,才是李秋真正的想法。
这也是人们脱离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之后,更进一步的社会形态!
并且,在这种循环之中,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不断提升,科技产业,也会自然进步。
它彻底打破了小农社会那种千年如一日,毫无进步的自然循环,让人类能够真正超脱出来,主宰一切!
它唯一的缺陷,则是会存在资本积累,贫富分化。
当然,最后它会以经济危机的形式,打破一切,重新平衡,建立新的循环。
虽然一样有危机,但经济危机,总比王朝更替的历史循环,要好得多吧?
华夏每三百年的王朝更替,要死多少人?而一次经济危机,却很少死人。
若有人为调控,还会更加轻松的渡过。
当然,这些,离大唐还是太远太远,远到李秋自己,都不知道有没有机会,亲眼看见。
所以,他就更不会跟老李说这些了。
李秋只是指着桌上的沙盘,继续向老李画大饼,描绘未来的蓝图。
“老李你看!”
“这座小镇,随着人口的增多,会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一个小城市!”
“并且,它离长安不远,完全可以作为长安的卫星城,为长安提供更多的活力!”
“除了重工业,还有纺织业,陶瓷齐聚,家具木器等等产业,都可以形成一个个产业链。”
“这些东西,将会真正养活大唐大部分子民,让他们进入真正的城市化生活!”
李秋将自己的产业布局,全部透露给老李。
李二越听越震撼,越想越佩服。
毫无疑问,这样完整的产业规划,绝对会需要大量的工人。
这些工人,又可以带动更多的家庭,进入不需要种地的城市化生活。
大唐的未来,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二幻想着未来的场景,不由得痴了。
“好!好!好!”
“若真能够这样,大唐子民的日子,就真正好起来了!”
“这是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啊!”
第350章
第350章
“这样的大唐盛世,必将更加璀璨,更加辉煌!”
李二完全被李秋说服了,对于工业社会,再也没有半点疑虑。
这样的社会,真的能够实现!
只要按照李秋的产业规划,梦想绝对能够成真!
李秋见李二这般兴奋,不由脸上露出笑意。
“这是当然!”
“我李秋说话,什么时候有假的?”
“不过,光只有这些,其实还差了一点......”
李二再次一愣,眼神迷糊了。
“还差了一点?”
“差什么?”
他怎么想,也不知道这样的社会,还差什么。
难道这样的日子,还不够好?
也太不知足了!
李二看向李秋的眼神,顿时有些变化了。
李秋没想到李二是这般表情,怎么你反倒怪起我来了?
“老李,不是我不知足,是这产业布局,还差一个环节!”
“工业社会,可不仅是各种工坊,还有农业的生产,也要工业化!”
“就比如,粮食的生产,也不能靠一部分农民,自己下田去种,水果蔬菜,也不能靠农民每家院子里的那点。”
“当大量城市居民产生,消耗也会急剧增加,粮食蔬菜的生产方式,也要随之变化!”
嗯?
李二皱起眉头,眼神越来越迷惑了。
“不是李小子你,刚下说不需要人人种田吗?”
“怎么还自己拆台呢?”
李秋这才发现,原来老李对工业社会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他恐怕以为,这是一部分人在农村种田,一部分人生活在城市的城乡二元制的社会!
李秋想要的,才不是这种!
“老李,你以为未来的城市人口有多少?”
“我告诉你,不是十万百万,是上千万,甚至恩更多!”
“未来的大唐,绝大部分人,都将是城市居民!”
李秋这么大的口气,彻底把李二镇住了。
他万分难以置信,眼里尽是惊疑。
“这么多人都不种地,我们吃什么?”
“难道粮食,会自己从地里冒出来吗?”
这本是玩笑般的反问,但李秋却认真无比的点头。
“不错!”
“粮食,本来就是从土里自己冒出来的!”
呃......
这像是个冷笑话。
谁不知道,庄稼是土里长的?
但李二不是这个意思,李秋也不是这个意思。
李秋神情认真,严肃无比的看着李二:
“老李,我认为,未来种田,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农民,大唐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就足够养活所有人了!”
“在工业的加持下,未来农业生产的效率,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第351章
第351章
李秋这番豪言壮语,让李二真的吃惊了。
他万分兴奋,神情激动的看向李秋。
“李小子,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够达到你说的这样?”
“工业......种田要怎样利用工业的力量?”
李二是真的想不明白,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刻,他心头也忽然想起,自己这次来找李秋的真正目的。
“李小子,我之前还担心,你修筑关中道路,发动了这么多人力,会影响关中春耕呢!”
“你恐怕是早就想好了对策吧?”
李秋淡笑着点头,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
他敢招募十万工人去修路,自然会安排好他们家中的事情。
在李秋看来,耕地播种,根本用不上那么多人。
特别是在平坦肥沃的关中地区,就更容易了。
“老李,你还记得,我之前弄出来的八牛犁吗?”
“现在,是它真正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八牛犁!
李二神情大振,眼中冒出一阵精光。
这东西他当然知道,甚至去年就亲眼见过!
八头牛一起拉动的巨大犁铧,一次不知道可以耕种多宽广的土地。
李二当时对八牛犁也十分欣赏,但并不太认同它的作用。
毕竟,这东西体型太多,造价太高,还一次需要八头壮牛,百姓根本用不起!
除非,李秋有什么办法,能够降低使用成本,才能够让老百姓都用上,解决春耕缺人的问题。
“李小子,你是不是又发明了什么,类似八牛犁的新东西,可以提高春耕的效率?”
“快带我去看看!”
看着李二迫不可待的样子,李秋不觉一笑。
比八牛犁更小更方便的新农具,自然不是没有。
但李秋却觉得,在关中还用不上。
“老李,要帮助关中春耕,哪里还用得上什么新东西,有八牛犁就足够了!”
“要知道,关中,可是广阔无边的平原啊!”
“百姓家里用不起八牛犁,我们直接让官府出面,组建寻回耕田队,去各地帮助百姓耕田不就行了吗?”
官府组织?
寻回耕田队!
这个说法极为简单明了,李二一听便明白是怎么回事。
他眼神越来越亮,脸色尽是兴奋的红光。
“哎!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
“八牛犁造价太高,百姓用不起,但朝廷可以啊!”
“以朝廷的力量,打造大量八牛犁,去巡游关中各地,帮助百姓耕田!”
“只要百姓出点钱,甚至不出钱,等秋天庄稼成熟了,多交点粮食也行啊!”
李二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妙不可言。
八牛犁比起百姓自己耕田,不知可以节省多少力气,多少时间。
百姓绝对舍得,为朝廷的八牛犁出点钱。
这样,朝廷的投入可以迅速回收成本,不至于影响其他地方的支出。
而百姓也得到了好处,简直是双赢!
第352章
第352章
李秋看到老李激动的神情,也不由点头轻笑。
“怎么样?关中春耕的难题,解决了吧!”
“老李你想想看,朝廷出钱出力,组织一个包涵数百架八牛犁的耕作队,一天可以耕种多少土地?”
“恐怕要不了十天,就可以把整个关中的土地,全部翻耕一遍!”
“甚至,我还准备了播种的耧车,跟在八牛犁后面,把播种的事情,也一起做了!”
“百姓接下来的农活,只要注意除草灌溉,就可以等着收获了!”
这个想法,其实不过是机械化耕种的缩水版。
后世的联合耕种机,效率简直高到可怕,美帝的几个农民,就可以耕种一个数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大农场!
这比起华夏一家农民种十几亩地的情况,简直厉害到天上去了。
不学习这样的先进经验,反而抱着人力耕种的落后方式固步自封,那才是愚不可及!
若是别的地方,什么丘陵山地,不适合机械化耕种,那还好说。
可关中,是沃土千里的大平原,不推行机械化,可就太浪费了。
李秋甚至想,未来中原的广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都利用上机械化耕种。
反正大唐也不像后世,有上十亿的人口。
光是这几个地方,就足够养活整个大唐的百姓了!
李二听着李秋描述的未来景象,不由深深的沉迷进去,久久不愿意醒来。
“好!好啊!”
“原来种田,竟然还可以这样!”
“李小子,你真是上天派来,帮助我大唐的神人啊!”
李二此刻,对李秋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完全能够想象得到,若真的实现了李秋所说的机械化耕种,大唐会发生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个时候,大唐的百姓,再也不用像现在这么辛苦了吧......
哪怕是最底层的农民,都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里辛苦的耕种。
人人都能够衣食无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大概,就是历朝历代读书人理想中的,大同盛世了!
若能够让大唐达到这种地步,他李二,也必将超越秦皇汉武,甚至三皇五帝等上古圣贤,成为华夏神州,最圣明,功劳最大的李世民!
想到这里,李二不由神魂颤抖,激动的无可言喻。
他一把抓住李秋的手臂,眼神激动的开口:
“李小子,拜托你!”
“拜托你一定要帮助我老李,帮助大唐,实现今日的话!”
“大唐所有百姓,都会感激你,奉你为圣人的!”
李秋被李二这番姿态,吓了一跳,有些不知所措。
他赶紧点头,一再向老李保证。
“老李,你放心!”
“我李秋说话算话,这些都会做到的!”
“不过,你不用这么着急,先一步一步慢慢来。”
李秋倒是不在乎什么圣人之名,他只不过是想要为大唐百姓,为华夏子民,做一些事情罢了。
若能够让华夏神州,摆脱历史的轮回,先一步进入工业时代,就对得起他这一场穿越了。
因为害怕李二再说这些大话,李秋赶紧转移话题,说起眼下的事情。
“老李,机械化耕种,还需要你帮忙推广。”
“八牛犁和耧车,其实我早就让人制造好了,只要配上壮牛,马上就可以使用。”
“朝廷方面,就交给你去处理了!”
第353章
第353章
李二抱着一肚子兴奋与激动,心满意足的走了。
他一回到皇宫,就立刻把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召集过来,有重要的事情要说。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快步走进太极宫,朝李二行礼。
“臣等拜见陛下!”
“不知陛下召见,有何吩咐?”
看着李二满脸兴奋的笑容,两人暗自猜测,不知又是遇到了什么好事。
李二也没有卖关子,迅速见李秋说的八牛犁巡回耕田队的事情,向两人解释一番。
两人一听,顿时大感惊奇。
“这......八牛犁耕田队?巡回帮百姓耕田?”
“耕田,竟然还能这样?”
“神了!李郎君这想法,简直神了!”
毫无疑问,八牛犁耕田队的做法,彻底震惊到两人,让两人有些瞠目结舌。
这样一来,不仅关中春耕的问题,迅速解决,还能够顺便将朝廷的影响力,扩展到民间。
耕田队一到,百姓都会知道,朝廷是何等重视百姓民生,陛下是何等贤明圣德!
对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自然只有万分支持。
“这种做法好啊!”
“陛下,臣的赞同,由朝廷出钱出力,组建耕田队,帮助百姓耕种!”
“臣这就下去征集耕牛,招募人手,做好准备!”
长孙无忌作为户部尚书,本就主管着这些事物。
他毫不犹豫,要立刻去帮陛下办事。
李二满意的点头,稍微想了想,又再次开口:
“很好!这事交给你,朕很放心!”
“两位爱卿,今年的春耕典礼,朕不准备在上林苑的皇庄进行,而是要到长安城外去!”
“朕要亲自带着八牛犁耕田队,向百姓展示,其神奇的效率!”
这......
春耕典礼,是华夏的古礼,最郑重不过。
若是按照礼官的规矩,自然不能这样随意更改。
但长孙无忌等人,可不是什么迂腐的礼官,容不下任何不符合礼仪之事。
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实际效果。
陛下要亲自出去,带百姓参观八牛犁的耕种,这对于八牛犁的推广,有极大的作用。
百姓就算原本还对八牛犁抱有疑惑,但一看李世民陛下都亲自来了,哪里还会不信?
恐怕人人都会争先抢后,要八牛犁先耕自己家的地!
而等百姓们亲眼看过八牛犁的神奇,对于李二这个李世民,也会更加认可,更加钦佩。
大唐民心,也会再次提高!
有这么多的好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哪里还会反对。
两人一齐朝李二躬身,大声赞同。
“陛下心怀百姓,如此重视农耕,臣等佩服!”
“礼部那里,臣这就去劝说,让其不要反对。”
“请陛下放心!”
李二看到长孙无忌立刻明白了自己的意图,不由满意的颔首,满脸笑意。
看看,这才是好臣子啊!
李二都不用说得那么明白,长孙无忌等人就会自己把事情办好,简直是再舒服不过。
只要礼部那些迂腐的礼官,不再反对,这件事便算是成了。
......
长安城外不远,一家极为特殊的工坊。
第354章
第354章
这家工坊,建立起了不过几个月,每日却有大量的木材和钢铁,被运送进去,却没有见运东西出来,不知在弄些什么。
甚至周围的百姓,也都十分好奇。
但今日,大群官府衙役,在房玄龄的带领下,满怀激动的过来,引来百姓的好奇围观。
“官府?”
“官府来人,这是要做什么?”
“难道这家工坊,生产的还是兵器铠甲等朝廷要的东西吗?”
“不对啊!这些东西,不应该是工部和少府监制造吗?”
对于百姓的疑惑,房玄龄却一言不发,根本不去理会。
他只是抬起头,看着工坊门口的牌匾。
“大唐机械制造一局!”
“就是这里了!”
“走!随我进去,看看李郎君说的八牛犁,生产了多少!”
房玄龄一马当先,领着差役们走进厂房。
机械一局的局长,被李秋委以重任的杨三尺,早已得到消息,一脸热切的笑意,迎了出来。
“杨三尺见过诸位!”
“你们是来取八牛犁的吧?”
“三百具八牛犁,都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装车运走!”
房玄龄精神一振,顿时放心下来了。
他顺着杨三尺的指引,走进厂房,抬头一看。
只见空旷的厂房中,摆满了巨大的犁铧。精钢铸造的犁铧,一尘不染,还闪着寒光。
房玄龄弯下腰,摸了摸锋利的犁铧,满意无比的点头。
“很好!”
“这八牛犁,果然锋利结实。你们用心了!”
“我听说李郎君的新唐纺织厂,所用的织布机,也是你机械一局生产的?”
“你这个部门,倒比工部和少府监还厉害了!”
“机械一局出品,果然不凡!”
房玄龄对眼前这些八牛犁,极为满意。
他看得清楚,这些东西,不仅数量足够,还制造精良,没有一丝一毫的瑕疵。
甚至比起工部和少府监生产的工具,都要好不少。
更关键的是,它的价格,远比想象中的要低!
房玄龄站起身来,朝身后招手。
他的随从属官顿时拿出一份文书,递给杨三尺。
“三百具八牛犁,每具二十贯,一共六千贯,没错吧?”
“签了这份文书,你随时可以去朝廷国库,领取对应的钱财!”
杨三尺笑着接过文书,仔细看了一遍,终于点头确认。
“没错!”
“我这就签字画押,你们将八牛犁搬走吧!”
鲜红的朱笔,落在文书上,这场交易,就算正式达成了。
房玄龄看着双方顺利完成交接,轻抚胡须,很是满意。
“这就是李郎君所说的,商业的力量吗?”
“要是让工部生产这些八牛犁,恐怕每一具的价格,要上升到五六十贯!”
“效率比官府的工部高,成本比工部少,还节省朝廷的人力管理,果然很不错!”
房玄龄不由感叹,李秋设置的这个机械一局,真是方把又好用。
别看现在拿八牛犁需要花钱,但实际算下来,其实比朝廷工部自己生产还便宜。
毕竟,工部也是要朝廷拨款花钱的啊!
第355章
第355章
长安城外。
今日阳光晴好,温暖的春风吹拂大地,让人心怀舒畅。
地面上,浅浅的青草,已经冒出嫩尖,柳树也吐出鹅黄的新芽。
春天到了,春耕的时候,到了!
关中百姓都开始忙着下田,要去进行春耕。
但长安附近的百姓,却汇聚在城门口,满会期待的等候着。
“陛下!”
“今天是陛下亲自祭祀社稷之神,举行春耕典礼的日子!”
“听说今年,陛下要在长安成为,在所有百姓面前,进行春耕!”
“我们若是能够沾到陛下的福气,今年一定会大获丰收!”
原来,这些百姓,都在等待大唐李世民李二,进行春耕典礼。
在往年,这样的典礼,他们可不容易参加,更见不到李世民陛下。
如今有这么好的机会,百姓自然不会错过。
终于,在无尽的等待之中,李二和满堂朝臣,终于准备好,从太极宫出来了。
“呜呜呜!”
威严的号角响起,两排黑甲卫士,潮水般涌出,守护好道路。
李二一身龙袍帝冕,庄重威严至极,在群臣拱卫之下,缓缓而来。
在百官队伍之后,更有大群差役,驱赶着大量壮牛,拉着众多造型奇特的机器,一起出来。
“吾等拜见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们看到李二的第一眼,便全部恭敬的跪下来,大声呼喊叩首。
李二威严的扫视众人一眼,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带着百官等人,沿着官道继续前行,往城外广阔的田地而去。
等李二等人走远,百姓们这才起身,一个个眼神明亮,大声讨论。
“陛下!我看到陛下了!”
“走走走!快跟上!”
“陛下要在城外田地里,进行春耕典礼,我们快去观礼!”
如今的李二,在长安百姓眼里,已经有极为庞大的名望了。
所有长安百姓,都以亲眼见过陛下为荣,甚至把这当做是能够吹嘘一辈子的事。
然而,也有一些人,眼里除了李二这个李世民,还看到了别的东西。
“哎!你们看到么没有?”
“陛下后面那些官府之人,怎么驱赶着这么多壮牛,还带着一大堆木头和铁器?”
“这难道是什么新式犁铧,陛下在春耕典礼的时候要用?”
既然是春耕,百姓自然能够猜得到,带壮牛是为了耕田。
牛耕这种技术,在大唐早已不稀奇。
只是一头牛,价格可不便宜。
普通百姓倾家荡产,也买不起。而且养牛,也不简单。不仅需要足够的草料,还需要饮用盐水,需要专人照料。
若是一个不好,牛生点了病,那百姓可真要配光底裤了。
所以,大部分百姓都养不起牛,虽然知道牛耕好,但他们也只能眼馋的看看。
唯有世家大族,才有足够的资本,用得起牛耕。这也是世家大族,盘踞一方的底气之一。
“牛耕!”
“陛下难道要推广牛耕,将壮牛和犁铧,借给我们用?”
朝廷租借耕牛农具和种子,这事不稀奇。
自古以来,很多时候官府鼓励农桑都会这样做。
一想到这里,围观的百姓们就再也忍不住,全部往前跑去。
他们既想要沾沾陛下的福气,也想要抢先一步,从朝廷手里租借耕牛。
第356章
第356章
此时,李二已经带着朝堂百官,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农田上。
看着一片枯黄,萧索无比的田地,李二心中不由升起一阵感叹。
“朕记得,去年初秋的时候,朕就是在这里,亲手挖出了红薯,并测算出了两万斤的产量!”
“没想到今年,新耕种方法的推广,又要在此处了!”
李二的感慨,没有持续多久。
礼部侍郎已经将各种祭祀的东西,准备完毕。
而被李二寄予厚望的八牛犁,也都架设好了,只等一声号令,便可以开始。
此时,长安城的百姓,也都跟了过来。
他们不敢靠的太近,但是却可以清晰的看见,地上那整齐排成一排的壮牛,以及壮牛背后,拿着的巨大东西。
“犁铧!”
“真的是牛耕的犁铧!”
“不过,这东西怎么这么大!而且好几头牛,共同拉一架犁!”
百姓们惊奇万分,神情也兴奋起来。
他们虽然不知道壮牛拉的是什么东西,但一看就清楚,必然有神奇之处。
“一、二、三......七、八!”
“八头牛!竟然一次需要八头牛一起拉!”
“老天爷!这到底是什么机关啊?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见识见识了!”
所有围观的百姓,都对八牛犁充满了期待。
他们都想要看看,陛下这般郑重其事准备的机关,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此时,春耕典礼的各种事情,也准备妥当。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向李二轻声提醒:
“陛下,都准备好了!”
李二点点头,示意长孙无忌开始。
长孙无忌一身威严朝服,庄重肃穆的长声开口。
“吉时已到,春耕典礼,开始!”
随着长孙无忌的话,乐师开始擂鼓奏乐。
“咚!咚!咚!”
沉重的鼓声,像春雷一样响起,震动四野。
李二亲自在香案之前,向社稷之神,开口祈祷:
“皇天后土,社稷之神在上,大唐天子李世民,祈求神灵保佑,愿我大唐风调雨顺,无灾无害,五谷丰登......”
此刻,不论是一同来的文武百官,还是普通百姓,都虔诚无比的跪倒在地,一同大声祈祷。
“祈求神灵保佑,愿我大唐风调雨顺,无灾无害,五谷丰登......”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是大唐上到天子,下到百姓的共同追求。
农业耕种,说到底还是看天吃饭。
气候的影响,实在太大。
若风调雨顺,取得丰收,必然天下太平。
反之,若有什么自然灾害,很多人就要饿肚子了。
所以祭祀之事,十分庄重,必须虔诚至极。
良久,随着香烛燃烧,祈祷的声音传入高空,祭祀终于结束。
李二缓缓站起身来,眼中精光大放。
“祭祀结束,春耕可以开始了!”
“来人!”
“驱动八牛犁,开始耕田!”
第357章
第357章
随着李二的一声令下,鞭子落下,壮牛开始迈动脚步,八牛犁缓缓开动了。
“噔噔噔!”
八头壮牛一起壮牛用力,拉动沉重的犁铧。
开始几步,还很是沉重艰难。
然而接下来,壮牛却越走越轻松,脚步越来越轻快。
“呼啦啦!”
黝黑的泥土被翻开,像是波浪一样好看。
围观的百姓看到这一幕,一下子沸腾了。
“啊!好快!”
“这八头牛一起拉的犁铧,竟然走得这么快,翻耕得这么轻松!”
“这才多大点功夫,半亩地都被翻耕出来了吧!”
“太厉害了!太神奇了!”
百姓们惊叹万分,激动的大呼小叫。
他们见过牛耕,但从来没有见过这般神奇的牛耕。
八头牛一起向前,轻轻松松的走着。而后面数十个并排的犁铧,深深的翻起泥土,像是海浪一样,迅速推进。
短短时间之内,几架并排在一起的八牛犁,已经将大片田地,翻耕了一遍。
若是从天空看下去,就先是一排巨大的刷子,用黑色的颜料,在土黄色的大地上,划出整齐的痕迹。
这画面,神奇而壮观!
李二和池塘百官,眼神里充满激动,神情万分兴奋。
“好啊!”
“多架八牛犁一起使用,竟然有这么神奇的效果!”
“若是三百架一起发动,恐怕要不了十天半个月,就能够把整个关中,都翻耕一遍吧!”
八牛犁的神奇效率,让李二等人无比兴奋。。
尽管之前早有预料,但当真正亲眼看见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十分震撼。
短短片刻功夫,八头壮牛已经走出很远,快要看不清楚了。
然而它们留下的,却是无数翻耕过的土地。
这样的效率,实在是可怕!
不仅是李二等人震惊,围观的声音百姓,更是万分激动,欣喜若狂。
“啊呀呀!这八牛犁,也太厉害了!”
“有了它,以后关中所有地方,都会被翻耕一遍,我们再也不需要下地挖土了!”
百姓欢呼不止,一个个兴高采烈,激动莫名。
很显然,八牛犁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只要朝廷愿意,光用八牛犁,就可以把整个关中所有田地都翻耕了。
农夫辛苦无比,用锄头翻地的时代,要过去了!
这如何不让百姓们,对李二感激万分?
“吾等拜谢陛下!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神奇的八牛犁!”
“陛下圣明!大唐万岁!”
“不行!我要赶紧将这个好消息,传播出去,告诉关中所有亲朋好友!”
“我要让他们也知道,陛下对我们老百姓的恩惠!”
大唐的百姓,谁没有几个亲戚朋友,谁没有个七姑八姨?
在过去,大家都是靠种地为生,每年都要辛苦的下地耕田。
但现在有了八牛犁,不用在这么辛苦了。
长安百姓,恨不得迅速将八牛犁这个好东西,传播得天下皆知!
......
关中。
第358章
第358章
新唐商盟主导的修路计划,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很多地方,水泥路都已经浇筑完成,很快就可以通行了。
百姓们看着一天天变得坚硬的水泥路路面,脸上不由露出灿烂的笑容。
老王头在村里种了一辈子地,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不由十分惊奇。
“好东西!这水泥路,真是好东西啊!”
“不仅平坦笔直,还坚固耐用,不拍下雨下雪......”
“真是好啊!”
老王头蹲下身,轻轻的抚摸着初步凝固的水泥路,笑的牙齿都看不见了。
很显然,老百姓对于这神奇的水泥路,有着无尽的喜爱。
“是啊!”
“以前我们门口的路,晴天还好,一到下雨下雪,就全变成一滩烂泥,马车根本走不动!”
“甚至连脚踩下去,都会陷进去!”
“现在有了水泥路,下雨再也不会有泥巴,终于好走了!”
另一个扛着锄头的老农,不住附和到。
众人对于关中到处在修的水泥路,极为满意。
他们都知道,这必将是一条于大唐有利,也于百姓有利的好东西!
而对于推动修路的李秋和新唐商盟,百姓们更是爱屋及乌,对其充满感激。
老王头早已听人说过这些,不由点头不止。
“哎!说到底,还是李郎君,对我们百姓好啊!”
“他和新唐商盟,不要我们百姓一文钱,便修建了这么好的道路,如此大恩德,都不知道该怎样去回报!”
“我们也只能给李郎君立一个长生碑,卖东西都去新唐商盟的店铺,才能安心一点啊!”
李秋完全没有想到,他修路这一举动,还顺便极大的提升了新唐商盟在民间的声望。
百姓们见到新唐商盟的店铺,都会面带感激,更加认可他们,更愿意去新唐商盟的店铺买东西。
而那些选择加入新唐商盟,主动承担修路费用的商人们,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好处。
如此互利互惠,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双赢!
几个老农一边聊着,一边顺着水泥路旁边,走到田地里面。
老王头举起锄头,开始刨地。
“唉!这修路什么都好,就是要的人手,实在多了点!”
“我儿子去当工人修路,家里的地,快要耕种不过来了!”
“也不知什么时候,路能够修完......”
老王头虽然这样说着,但眼睛里面,还是满藏笑意的。
虽说儿子去修路,家里的田地没人耕种,但修路的工钱,可是给得足足的!
光是这段时间,他儿子赚取的工钱,就差不多够种一年地的收入了。
不过,尽管打工再怎么挣钱,这些老农,也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被视为命根子的土地。
他只能继续咬牙,用自己已经老迈的身躯,费力的翻动泥土。
此时,若环顾四望,就会发现,这样缺少青壮,老农耕地的场景,在关中并不少见。
老王头毕竟老了,力气比不了年轻人。
若继续这样下去,今年关中的春耕,必将受到影响。甚至说不好,粮食还要歉收!
因此,思想不够开放的老王头,还是不免有些抱怨了。
“唉!眼睁睁看着有田种不过来,我心里难受啊!”
“也不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到底是对是错......”
就在老王头一阵嘀咕的时候,远处忽然有人大声喊叫:
“好消息!有天大的好消息!”
“陛下和百官一起,带着一种神奇的犁铧,来帮我们耕地了!”
“他们就在长安城不远的地方,大家快去看热闹啊!”
第359章
第359章
粗狂的声音,传遍四野。
无数农夫百姓,都神情大震,脸上露出浓浓的惊喜。
“陛......陛下?”
“到底是什么神奇的犁铧,竟然劳动陛下亲自出面?”
“走走走!我们一起去看看!”
老王头一把扔下手里的锄头,又是激动,又是惊喜的道。
同样想法的人,还有很多。
无数农夫百姓,顿时闻风而动,蜂拥而去。
很快,随着消息的传开,大量百姓形成人潮,往长安城外的方向而去。
等他们赶到的时候,就见广阔平整的农田上,围了无数人。
老王头使劲的往人群里面挤,也看不到是魔神情况。
就在这时,一声严厉的呵斥传来。
“让开让开!”
“小心一点,八牛犁要来了!”
“要是撞到你们,可不得了!”
围观的百姓,顿时一惊,纷纷退避。
老王头却满心疑惑,脸上尽是好奇。
“八牛犁?”
“这就是陛下带来的神奇犁铧吗?”
“我倒要看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是不是传言得那么厉害!”
老王头自认种了一辈子地,什么样的犁铧没有见过。
他不信,着八牛犁真的有多厉害。
在他想来,最多也不过是比人力翻耕,速度快一点罢了。
老王头随着众人退开,让开道路。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惊人的一幕。
只见八头壮牛,拉着一副巨大而沉重的犁铧,快步向前走来。
壮牛神态轻松,像是并没有使出多大力气。
然而它们身后,闪着寒光的犁铧,却深深的插进泥土里,像是破开水面一样,将黝黑的泥土翻开,形成一道道土浪。
而在这一架八牛犁旁边,还有更多的八牛犁,形成一条宽阔的长线,一起翻耕土地。
就像是一道神奇的波浪线,滚过关中大地。
这场景,美丽而又震撼。
老王头死死瞪大眼睛,激动的浑身颤抖,满脸不可置信。
“这......老天爷!这到底是什么神器啊!”
“八头牛一起拉动,这么大的犁铧,还跑的这么快!”
“一天下来,恐怕要翻耕几千亩!”
“神犁!这是神犁啊!”
老王头惊骇到极致,一双昏花的老眼,绽放出慑人的精光。
待到八牛犁从眼前经过,留下一长条翻耕好的泥土后,老王头顿时一把扑了过去。
他抓起一把泥土,仔细检查翻耕的深度,接着更加震惊了。
“三尺!”
“这八牛犁翻耕的深度,竟然有三尺深!”
“我滴个老天爷!”
“这也太厉害了!”
翻耕深度,这是耕田中,极为重要的指标。
一般农夫用锄头,最多翻耕一尺深。
若是没有多大力气的老农,还翻耕不了一尺。
便是用犍牛拉着犁铧,也不过一尺半,再深牛就拉不动了。
而眼前的这八牛犁,却足足翻耕了三尺!
不仅将地表的杂草秸秆和虫卵,都深深的埋进地里,也将地底深处的营养物质,翻到地表,便于庄稼吸收。
而且,翻耕之后的泥土更加松软,也可以让庄稼更好的扎根,以及保持土地的水分。
可以说,深耕的好处,简直太大了!
真是因为如此,老王头对于八牛犁的神奇,更加惊叹。
“太好了!太好了!”
“有这翻耕三尺深的神犁,今年的庄稼,一定会大丰收!”
“哈哈哈!我老王头,也能躺在谷子上睡觉了!”
对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无疑是粮食的产量。
老王头这辈子虽大的梦想,就是家里谷子堆成山,然后自己躺在上面睡觉。
原本他以为,这种场景,这辈子都不会实现了。
可没想到此刻,竟然让他看到了梦想实现的可能。
这如何不让老王头欣喜若狂?
而同样欣喜的,还要关中无数百姓。
他们亲眼看到八牛犁的神奇效率,看到其翻耕的深度,都陷入无尽的狂喜。
“神器!这八牛犁,真是神器啊!”
“听说这种神犁,是陛下带来的?”
“陛下呢?陛下现在何处?”
“我
第360章
第360章
李二很是气愤,他不明白,魏征为何要分队自己。
难道是平日犯言直谏的喷人喷多了,让魏征产生了什么错觉,以为他李二好欺负?
今天魏征若说不出个缘由,李二完全狠得下心,将魏征贬官,让他留下来种地!
魏征当然也看到不能李二严肃的神色,但他却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而梗着脖子,与李二对视。
“陛下,臣反对所谓的机械化耕种,自然不是胡乱说话!”
“八牛犁还好,但机械化若继续推广下去,是不是有一天,不需要几个农夫,就可以耕种整个关中的土地?”
李二淡定的点头,这本就是李秋和他的规划。
“不错!”
“朕要的,正是让百姓不再以种田为生!”
魏征听了这话,面色大变,神情无限惶恐。
他似乎看到了什么极为可怕的事情,身躯都颤抖了起来。
“祸事!”
“大祸事啊!”
魏征的眼光,自然是很深远的。
他一眼就看出,八牛犁这种机械,在农耕中的作用。一架八牛犁,可以取代数百上千个农夫的劳动力!
而接下来,若是再弄出些什么耧车,收割的机械,农民的大部分工作,都要被机械取代。
而魏征担心的,正是这个!
他神情万分焦急,嘴角都要起泡了。
“陛下!万万不可啊!”
“不需要百姓种田,那他们以后,将何以为生啊?”
“之前李郎君的新唐纺织厂,就让很多妇女,失去谋生的技艺,现在若是把农夫的工作都取代了,那大唐要他们还有什么用?”
“成为无用之人,他们还如何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魏征这个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就像后世,都一样有人担心,一切生产都用机械化的时候,普通人该以何为生。
在大唐之人的观念中,失去工作,也就是失去了价值。
没有价值之人,根本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李二听闻此话,却露出一抹高深莫测的笑意。
“哈哈!魏爱卿,你这个问题,朕当初也担心过!”
“不过,李小子早就给出解决的办法了!”
李二称呼魏征为魏爱卿,显然已经不再生他的气了。
因为他很清楚,魏征反对自己,并不是因为个人,而是为了天下百姓着想。
虽然他的担心,有些杞人忧天了。
“什么办法?”
魏征万分好奇,甚至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这事该怎么解决。
李二却不再多言,反而站起身来,指着已经逐渐远去的八牛犁。
“魏爱卿,你说着八牛犁,到底是怎么来的?”
“还不是要工匠伐木炼铁,一点点打造出来的吗?”
“不仅是八牛犁,其他的纺织机,各种东西,也都一样。机械,是要人来制造的!”
“机械化,虽然会消灭一些工作的机会,但也会带来更多的工作需求!”
“百姓虽然少了耕种的工作,但还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总会找到用武之地的!”
李二将自己从李秋那里听到的东西,向魏征详细的讲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