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看着石苞软软地倒了下去,孙铄的眼中,闪动着疯狂而炽烈的火苗,他沉声道:“淮南王,你就别怪末将心狠手辣了,我跟着这么多年来,做牛做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反正你已是将死之人,借你的人头一用,好歹也能让末将在蜀国混上一官半职的,也算你发挥点余热吧。”
孙铄环视四周,冷目如刀,直吓得周围的人都汗冷直冒,生怕孙铄连他们都杀了。不过孙铄显然没有动手的打算,而是道:“诸位,如今我们是有家不能回,只有北投蜀国了,不想做阶下囚的话,只有拿淮南王的人头去换了,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孙铄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如果吴军执意要灭了他们的话,依东吴水军的实力,他们几乎是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力,还好吴国水军也信仅只是将他们驱逐过河,并没有斩尽杀绝,总算是给他们留了一条生路。
再返回北岸之时,汉军的人马已经是杀到了,留在北岸的那几百号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力,全部老老实实地投降了,既然石苞已是抛弃了他们,自然没有人再肯为他卖命了。
诸葛尚吃了一惊,孙铄是淮南王石苞手下的第一大将,这一点诸葛尚是清楚的,但什么时候孙铄居然会杀了石苞,他们之间缘何会发生内哄,诸葛尚自然不太清楚,便问缘故。
诸葛尚在淮北安营,自然要派出斥侯打探淮南的消息,原来东吴趁着石苞兵败中原的机会,一举出兵拿下了淮南,所以才会出现船行至半途而返的怪事,很显然淮南之地,已经是容不下他们了。
孙铄听闻刘胤召唤他,激动的无以言表,刘胤是何等的身份,季汉的雍王,大司马大都督,位高权重,在季汉那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存在,他亲自见召,莫不是自己要飞黄腾达了?
第1335章 所向披靡
丧失了地利之后,吴军在山地战之中的短板便暴露了出来,尽管吴军在人数上占据着优势,但在汉军的强力攻击下,是节节败退,抵挡不住。
沈莹也是懊丧不已,烧光了前山的林木,眼前倒是一览无余了,但同样给汉军的进攻制造了便利,没有那么多的障碍,汉军可以很快地攻到山顶上来。
本来吴军还可以凭借着弓箭兵来压制汉军的进攻,但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前山上,不知从何处冒上来一支汉军在后山发起了突袭,一轮手雷轰击,彻底地打乱了吴军的防守节奏,。
前山攻击的汉军立刻是捉住机会,抢攻得手,冲上了山顶,与吴军展开了混战。
面对汉军的前后夹击,吴军显然是吃不消的,尽管后山冲上来的只是汉军的一支小队,人数不过才几百人,但这支小队装备精良,除了配备着火器之外,还装备着元戎弩,这玩意一发十矢,在近战之中,杀伤力极强,几百元戎弩同时齐射,这威力,简直就是无敌。
看着吴军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倒了下去,沈莹的心在滴血,为了打好桂阳防御战,沈莹是煞费苦心,精心布置,可没想到最后还是这么一个结局,吴军败了,败得是惨不忍睹。
“沈将军,蜀人攻势太猛,我们抵挡不住,还是先撤吧,再不撤恐怕得全军覆灭了。”副将看到形势紧迫,急忙对沈莹道。
“撤?往哪里撤?”沈莹是一脸的凄惶之色,莽山可以说是吴军在桂阳的最后一道防线了,一旦莽山失守,吴军就算撤回到了桂阳城,又如何能抵敌得了汉军的攻势。
沈莹此行向周处曾发誓,要誓守桂阳,与桂阳共存亡,如果他就这么灰溜溜地逃回西陵,又有何面目去见周处及江东父老。
沈莹拨剑在手,厉喝道:“我等皆为江东儿郎,为国捐躯又有何惜,今日便是死战,某也绝不后退一步!”沈莹言毕,身先士卒地冲入了战阵之中。
在沈莹的激励之下,吴军倒是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战力,个个奋勇当先,浴血而战。
但可惜的是,这仅仅也是吴军最后的夕阳余晖,在汉军的强势攻击面前,吴军很快地陷入了被分割包围的状态,整个莽山的山头上,布满了吴军的尸体,那殷红的血色,几乎能把夕阳尽染。
沈莹的头盔也被砍掉了,披头散发,势若疯虎,他浑身上下,不知伤了多少处,迸流的鲜血早将铠甲给浸透了,他挥舞着长剑,拼命地砍杀着。
此刻他的身边,已经再没有一名的吴兵了,汉军士兵手持长枪,将他团团困在核心,若不是想要生擒于他,此刻沈莹身上早就不知道添了多少透明窟窿了。
罗尚在外面喝道:“沈将军,你又何苦如此,弃剑投降,某可保你性命无忧。”
“呸!”沈莹重重地啐了一口,厉叱道:“某乃江东之将,岂肯降蜀狗乎!”说着一剑又刺翻了一名汉兵,也算是临死再拉了一个垫背的。
罗尚也怒了:“困兽之斗,不知死活,来人,杀无赦!”
几十条长枪瞬间就贯穿了沈莹的身体,沈莹凄然地一笑,面北而望,用只有他自己才能听得到的声音道:“周都督,末将先走一步了——”言讫,气绝身亡。
随着夕阳逝去了最后的一抹血色光芒,莽山上的战斗也宣告结束了,三万吴兵,大多随沈莹战死在了莽山,只有少数人侥幸逃回了桂阳城。
“禀雍王,沈莹死战不降,末将只能将其格杀。”刘胤到达山顶之后,罗尚上前禀报道。
刘胤叹道:“自古江东多俊才,沈莹倒也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刘胤令人将沈莹的尸体收殓了,予以厚葬,就埋在了莽山之巅。
攻下了莽山之后,刘胤下令汉军马不停蹄,向郴县进发。
沈莹一死,整个桂阳郡是群龙无首,能逃回郴县的都是一些贪生怕死之辈,瞧得汉军袭来,他们就连半点的斗志也生不出来了,立刻是弃城而逃,将一座空城扔起了汉军。
汉军进入郴县之后,根本就不理会这些四散而逃的吴军溃兵,挥师北进,直取衡阳。
衡阳太守范同听闻沈莹在莽山兵败身死,三万大军全军覆灭,早已是闻风丧胆,惶惶不安。
其妻蔡氏对他道:“如今天下之势汉强吴弱,妾料定汉必吞吴,夫君何不早献城而降,以保官禄无忧。”
范同道:“夫人所言即是,某正有此意。”于是范同下令打开城门,亲自端了印绶,向汉军投降。
刘胤接管了衡阳,仍任用范同为衡阳太守,然后大军北进,直指长沙。
长沙太守名叫孙愉,是吴国的宗室。听闻汉军大举杀来,长沙城中是人心惶惶。有部下劝孙愉道:“如今汉军所向披靡,已经连克交广、桂阳、衡阳,长沙兵少,如何抵挡得了,太守何不效仿衡阳太守献城而降,乃不失官禄。”
孙愉怒斥道:“我乃孙氏之后,岂能做卖国之贼?”于是孙愉拒绝投降,下令长沙军民誓死守城。
傅募此番为先锋,径直杀到长沙城下,喝令吴军投降,孙愉破口大骂,惹得傅募大怒,下令汉军大举攻城。
长沙城的守军不多,只有郡兵三千,傅募一上手就首先使用火器攻城,将长沙城的城门给炸飞了,汉军骑兵径直就杀入到了长沙城内。孙愉死战不退,最终战死,长沙城也很快陷落了。
吴军在荆南最强的一支人马也就是沈莹所部了,莽山失守之后,整个荆南的门户大开,汉军一路狂飙突进,如入无人之境,兵锋所至,所向披靡,一连攻取了荆南桂阳、湘东、衡阳、长沙四郡十余城,势如破竹。
每取一城,刘胤都令原来的官员镇守之,大军疾风快进,根本就不做停留,原郡守长官阵亡的,便取副职录用,占据长沙之后,继续挥兵北进,直指巴丘。
第1336章 回援巴丘
荆南四郡接连失守,吴军是一溃千里,整个江南的局势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长沙失守之后,汉军北上攻击重镇巴丘,吴国的长江防线已经是芨芨可危了。
巴丘在洞庭湖之东,紧扼洞庭湖入长江的水道,是整个长江防线上最为重要的一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同时洞庭湖也是吴军水军操练的两个基地之一(另一个基地是鄱阳湖),巴丘也就成为和柴桑一样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
长沙失守之后,汉军直捣巴丘,令吴国朝野一片震动。
如果说交广的失守让吴国朝廷只是感觉到吃惊,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汉军就已经从交州打到了长江边上,由此带来的震怖让吴国是举国皆惊。
周处也没有想到沈莹败得是如此之快,荆南失守让周处精心构筑的长江防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如果沈莹能在桂阳坚守更长的时间,那么周处便可以有时间来从容地应对来自江北和益州的威胁了,只要将西陵的防御体系完善之后,周处便可以再抽调出一些兵马来,加强荆南的防御。
只可惜时不待我,刘胤率领的这支骑兵战斗力强悍远远地出乎了周处的预料,沈莹带去的三万人,不但挡不住汉军的进攻,而且是败得异常干脆,沈莹战死莽山,三万吴军也几乎全军覆灭,刘胤一路北上,势如破竹,无人再能挡得住他。
现在周处面临的局面是左右维艰,刘胤的这背后一刀,捅得简直就是深入要害,如果巴丘失守的话,吴国的长江防线就可能会面临着拦腰被截断的风险,这显然是周处所无法接受的。
但现在再抽调兵力回援巴丘的话,周处又面临着无米下锅无兵可调的尴尬局面,本来抽调出三万兵马来让沈莹去驻防桂阳,已经是周处所能调动兵马的极限了,可惜沈莹带去的三万人马,宛如是飞蛾扑灭,瞬间就湮灭了,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现在整个西陵只剩下了不到七万的兵马,再调的话,整个西陵防线势必会再加地薄弱,如果汉军从襄阳和永安两个方向发起进攻的话,西陵将会面临严峻的考验。
但周处同样又不能不考虑巴丘,所谓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西陵防线极为重要,但巴丘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巴丘失守,整个西陵江陵和武昌建业的联系必将会中断,汉军很可能会在巴丘渡过长江,整个长江防线便会宣告破产。
这恐怕是周处就任大都督以来遭受的最大危机了,他思虑在再三,左右权衡,还是认为巴丘绝不能失守,不管怎么样,都要保下巴丘来,不能让刘胤斩断长江的计划得逞。
周处决定由陆景来担任西陵都督,负责指挥西陵的一切防务,自己则率领一万水军和上百条战船回援巴丘,周处决定亲自来会一会天下第一枭雄刘胤。
这一万水军也是周处迫于无奈才抽调出来的,其实整个西陵防线,也确实到了无兵可调的地步,一个萝卜一个坑,西陵的军队已经是相当的紧张了。
周处对陆景道:“西陵最大的敌人来自于益州,现在蜀军水军已成气候,唯一难拦阻他们的,只有峡江的险滩了,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峡江险滩的优势,将蜀人挡在益州,不让他们出川,如果蜀军水军杀出峡江的话,那便是我们整个吴国的灾难了。”
陆景道:“周都督放心,某必竭心尽力,绝不让蜀人越雷池半步。”
周处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不是他不相信陆景的话,而是西陵的防御太重要了,当年陆抗在世之日,就一再地强调西陵在整个长江防线之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整个长江防线视为一条龙的话,那么西陵便是龙头,头若不存,只剩躯壳,又有何用?
如果有可能,周处会亲自呆在西陵,撑起整个长江防线的中枢来,但现在巴丘告急,不得不让他分心去应对。
除了让陆景来守西陵之外,周处还让陆晏担任江陵都督,江陵乃南郡治所,也是尤为重要的,江陵和西陵互为倚角,构成整个长江上游防御的体系,由最为值得信赖的陆氏兄弟担任此要职,周处也是比较放心的。
由于汉强吴弱,整个形势对吴国十分的不利,吴国许多地区的将领出现了叛逃的迹象,周处不得不严加防范,如果自己任命的一镇都督叛逃话,那样的打击对吴国而言,几乎是致命的。
安排好西陵的防务之后,周处率领水军顺流而下,直赴巴丘。
水路行军,顺风顺水的话,那速度是极快的,所以李白才会留下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名句,周处早上迎着朝霞从西陵出发,夕阳满天之时,已经是抵达了巴丘城下。
如此地神速,周处已经是抢在了汉军到达之前,先赶到了巴丘。不过周处并没有急于进城,而是在水寨之中安置好水军,巴丘两面临水,一面靠山,只有南面才是平原地带,防守起来,也是以水战为主。
周处虽然只带了一万水军,但他认为也是绰绰有余了,毕竟这次汉军侵入的军队只有骑兵一个兵种,攻打陆路上的城池,倒是强项,但攻打这种两面环水的城池,却也未必能得心应手,周处率领一万水军在洞庭湖上布防,已经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但其实刘胤兵逼巴丘,却未必想要来攻打巴丘,他也很清楚巴丘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汉军没有水军之利是,很难攻得下巴丘的。
刘胤之所以大造声势,大张旗鼓,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和调动吴军的防御布署,让吴国的防御体系出现裂缝,为永安水军出兵和其他江北五路大军创造条件,如今听到周处已经率领一万水军亲至巴丘,刘胤微微一笑,对诸将道:“大事成矣。”遂下令汉军六路大军齐出,正式地全面拉开伐吴大幕。
第1337章 六路齐出
此时刘胤已经抵达了汩罗江畔的罗县,从这里向江北传递消息,也就不用再远隔万水千山迂回走交州南中了,潜伏在江东的那些细作,完全可以把刘胤要传递的命令,准确无误地送达江北。
傅佥在襄阳已经静候刘胤的命令久矣,刘胤正月出兵南下之后,傅佥就一直在襄阳秣兵厉马,等待着刘胤的消息。
最先传回的消息是刘胤率军顺利地进入了交州,其后消息的传递便有了严重的滞后,毕竟驿马再快,那也是远隔数千里之遥,傅佥从驿站这边得到的最后一个消息是刘胤攻克了番禺,拿下了南海郡,第二天傅佥就接到了刘胤已经兵抵汩罗江的消息了。
这份通过潜藏在江东的细作传递回来的消息带来了傅佥翘首以盼的消息,他在襄阳,已经等待了半年之久,一刻也不敢松懈,现在终于到了出兵的时刻,傅佥是按捺不住兴奋,立刻传令其他五路人马,约定于兴国六年七月初一,六路兵马齐出,共伐吴国。
这六路兵马是刘胤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安排好的,人员、武器、物资、粮草早已是准备的妥妥当当,万事俱备,就等刘胤的一声令下了。
尽管这道命令是姗姗来迟,但汉军诸路兵马接令之后,皆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求战**极为地强烈。
不管是领军的大将,还是普通的士卒,他们心里都明白,这将是决定天下大势的最后一战了,打过这一仗,很可能从此便是四海一统天下太平,这无疑将是他们的最后一仗,也是他们获取军功的最后机会了,末来几十年之内,很可能就不会再有仗打了,做为军人,他们也将是最后一次为国而战了。
这次出征吴国,也将是季汉用兵数量最多的一次,七路大军,总共将调动二十八万人马,兵威至盛,空前绝后。
第一路大军,由前将军黄崇率领三个军四万五千人马,由徐州下邳向徐中方向进军;第二路大军由后将军蒋斌率领三个军四万五千人马,由淮北向寿春方向进军;第三路大军由左将军牵弘率领两个军三万人马,由汝南向弋阳方向进军;第四路大军由右将军王颀率领两个军三万人马,由豫州出兵向武昌方向进军;第五路由骠骑将军傅佥率领五万大军,从襄阳向江陵进军,第六路由益州史王濬率领五万水军,由永安向西陵方向进军。
六路兵马齐出,金弋铁马,气吞万里。
消息传到建业,东吴上下,举国皆惊。吴主孙壾惊惶失措,急召诸大臣商议退敌之策。
司徒何植奏道:“如今蜀汉兵威强盛,我军力不能敌,臣以为当撤江淮之兵,退守长江,依托长江防线,固守建业。”
左丞相陆机道:“不可!前人曾有云,守江必守淮,如果我们轻易地放弃江淮,蜀人必将可以长驱直下,饮马长江,长江虽号天堑,但蜀军一旦兵临江北,我们便再无纵深可言,败亡之不久矣。臣胆斗请命出镇牛渚,统率淮南诸军,以御蜀军。”
何植忧虑地道:“如今荆南已失,刘胤亲率兵马占据长沙,长江之险已不复存矣,倘若左丞相再出兵江北,如果刘胤东袭,将何以应对?”
右丞相陆云道:“荆州尚有周大都督镇守,暂无忧也,臣以为,鄱阳之西柴桑关最为紧要,臣愿亲赴柴桑,以挡蜀人东进之势。”
孙壾大喜,立刻下旨左丞相陆机为镇东大都督,节制淮南江东诸路人马,右丞相陆云为镇南大都督,驻守柴桑,节制豫章诸郡兵马,大都督周处统辖荆州各路兵马,镇守巴丘。
┄┄┄┄┄┄┄┄┄┄┄┄┄┄┄┄┄┄┄┄┄┄┄┄┄┄┄┄┄┄┄
王濬在永安日夜操练水军,虽然一直未等到出征的命令,但他始终都不曾有过半点的懈怠,一直令水军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永安水战,是季汉水军和东吴水军打的第一仗,这一仗,也打出了季汉水军的威风和士气,要知道东吴水军号称是天下无敌,但在永安是铩羽而归,这无疑极大的提升了汉军的士气,面对即将到来的伐吴之战,季汉水军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王濬很清楚,永安水战汉军依靠的不是水军的战力还是火器的凶猛,单论水军的战斗力,刚刚组建只有几年还未经历像样战斗的汉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东吴水军的对手,但刘胤发明的火器,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举便摧垮了东吴水军的不败神话。
在接下来的伐吴之战中,汉军最大的倚仗便自然是来自于这威猛的火器,王濬一直狠抓火药弩的训练,进一步提高火药弩的命中率,王濬相信,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火药弩必然会大展神威,彻底地埋葬掉东吴水军。
在接到了出征的命令之后,王濬立刻下令诸军,准备七月初一正式启航。
其实水军早已是枕弋待旦,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了,但上面的命令是七月初一出兵,王濬不敢提前或推迟,等到了七月初一这一天,王濬一声令下,季汉水军千帆竞扬,浩荡东下。
水军出征后的第一道难关,并不是东吴水军,而是急流险滩众多的峡江航道,为此,王濬早就派水兵斥侯,沿江进行了多次地侦察,画出了详尽的航线图,何处有险滩,何处有礁石,何处可通航,都一一标注得清清楚楚,各船皆领一份航图,按图航行,自然可保通行无虞。
说来也是天时相助,汉军出兵之际,正遇长江大汛,水量暴涨,许多的险滩礁石尽被淹没,这无疑给汉军的航行提供了便利。
汉军一路顺流而下,畅通无阻地通过了矍塘峡和巫峡,三峡之中,只剩下了西陵峡。
这时,前船来报:“吴人在西陵峡谷大造铁索,横江拦截,又在水中,暗设铁椎,阻挡我军通行。”
本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