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兵败如山,洵王归朝
海公公的手段,凭她是什么刚强的性子,只要落进海公公的手里,就没有不乖乖招供的。再加上水粉恨不得全招了好保住自己的性命,不等海公公用重刑,她自己先一溜十三招全吐了出来。
要说郭潇也真是狡猾,他知道尚书府不是久留之地,迟早会露出行迹,御林军追查的又紧,郭潇就领着人落脚在城内一家香火并不旺盛的小尼姑庵里。
这尼姑庵里平日常缩着门,进进出出也就两三个老尼,听说是京城哪位贵人在此修行,和街坊邻居交往也不多,在此扎根儿少说也有十年了。
街坊们习以为常,根本没留意这儿多了什么陌生人。
而御林军搜缴时根本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尼姑庵里会窝藏朝廷侵犯,当时也只是随便查检了一下,叫躲在密室之中的郭潇等安然脱逃。
水粉一招,海公公也不急着上报给皇帝和太后,而是领着人便直捣黄龙,将郭潇同党堵在了尼姑庵的密室里。
芳菲听说此事时已是三日后,郭潇没有即可问斩,皇上反而叫太医院全力医治。硬灌了十几服药才堪堪挽回性命,但能拖上几天却是未知数。
抓住了郭潇,郭家就等于败了一半。
朝廷送去劝降的旨意,据说郭霭当场就砍了传旨公公的脑袋,悬在城头,并与洵王的大军激战沃野。洵王三败一胜,战局并不能叫人满意。相反,洪老将军这边却好事连连。
高丽王秘密遣人与秦郡王私下联系,秦郡王谋反的心思本来就不强烈,几乎是被卫家强逼上了烤肉架,如今是进退不得。他哪里有发号施令的权利,都是卫明讳一手布局,不但军事上杜绝秦郡王插手,还毫不遮掩的派了亲兵看守秦郡王。
明为保护,暗则监视。
秦郡王在愚钝也明白,卫明讳这是预备挟天子以令诸侯。秦郡王虽说不是天子,但他到底是先帝的儿子,另立灶头也能叫天下人信服。秦郡王几次想要参与政事,都被卫明讳不冷不热的挡了回去,无奈,秦郡王只能另想出路。
恰逢此时,高丽人扮作行商,悄悄与秦郡王的手下联系上,并将皇帝的口谕带了过来。
只要秦郡王迷途知改,皇上可以既往不咎,甚至保留秦郡王的爵位。
行商之中还有位重要人物,正是秦郡王的生母,二人相见相认,秦郡王才知当年生母被逼远去的真相。
原来,当年康静皇后因无子,又年老色衰,唯恐皇帝废后动摇自己的根本,所以急需在妃嫔之中寻个受孕的妃子,夺了子嗣供自己抚养。然而当时有孕在身的只有个高丽小妃,并不得皇上宠爱。康静皇后心里清楚,高丽小妃即便生出的是个皇子,也会因血统混杂而不得皇室正统的认可,继位希望渺茫。
但康静皇后又无计可施,前面几个皇子不是年纪太大,就是生母位份太高,自己根本夺不过来。
无奈,只有退而求其次。九皇子一出生,康静皇后就着手要秘密处置了其生母,幸而先帝还惦念着几分情意,恰逢高丽当时朝贡,就悄悄安排了九皇子的生母回到故土。
说到底还是先帝偏心,他以为只要如此就能满足康静皇后的欲望,能叫后宫太平。可越是如此,康静皇后越是不甘。
九皇子只封了个郡王的爵位,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康静皇后,所以她才会联合卫家,撵走秦郡王,逼着秦郡王造反。
如今秦郡王和生母见面,知道了当年的真相,不禁后悔认贼做母。高丽密探立即安排了秦郡王脱逃,等卫明讳发现不对的时候,秦郡王并没有越过黄河投奔洪老将军,而是顺着南下的官道一路前行,在苏杭一带落了脚。
南方士子众多,秦郡王在当地官府的支持下发出昭告,声讨卫明讳的大逆不道,更表明自己是被逼胁迫。江南士子人人愤慨,卫明讳焦头烂额,加上洪老将军老当益壮,卫家率领的反军根本就是乌合之众,还没到三月,反军就已经溃败成了几股,从黄河南岸一路逃窜,溃不成军。
皇上下旨,调洪老将军率余下兵马援助西边,更命各地官府搜缴残余溃兵。
洪老将军西征之前,洪大小姐风风光光进宫,先晋了淑妃娘娘,只等高丽皇后礼成,她再晋贵妃。
有洪老将军的援助,西边战局立即发生扭转。郭潇被押送至两军阵前劝降,每次大战之前,洵王必放出风声扰乱敌心。一日两日还好,小半个月下来,郭霭还撑得住,在他心里,尽管舍不得,但以他的年纪来看,儿子迟早还有,而皇位却只有一个。
郭霭硬挺着不肯松口,不曾想赵家军之中渐渐起了风波。
原本洪老将军未加战局之前,赵家军胜多败少,如今却正好相反,而郭霭却频频下令,不顾将士死活,只叫他们一鼓作气击垮洵王大军。赵家军死伤惨重,来不及医治就要再上战场。几番下来,拖延上场,临阵脱逃的屡见不鲜。
洪老将军身经百战,当即瞧出了端倪,他再领兵作战时有意放过那些悄悄潜逃的,集中兵力对付赵家军之中的“硬骨头”。结果,逃兵越来越多,即便是赵武远亲自出马,也不能挽回军心。
战事又持续近一个月,三万赵家军只剩下一万不到。而洵王的兵马却在不断壮大。
芳菲听说这消息后,悄悄写了一封信函,托卓青云将信笺夹在了朝廷发往西边大军的回折里。没过多久,前线传来消息,洵王领兵出战时遭遇偷袭,不甚堕马,摔伤了腿骨。
消息一传回京城,众人哗然。
皇上赶紧派了卓青云前去迎接,大军只能交给洪老将军,而洵王作为有功之臣,虽然没能坚持到最后,但他的功劳有目共睹,谁也抢不走,夺不去。
皇上本要亲自去城外相迎,洵王哪敢惊动陛下,连忙上了请罪的折子,百般拦阻才打消了皇帝的念头,洵王也明白,皇上未必是真心诚意出来迎他,却是要把姿态摆足,叫天下人都知道,他们二人是怎样的兄友弟恭。
芳菲叫了徐烨去瞧热闹,据说朱雀大街两边都是围观的百姓,就等着洵王千岁的车驾。可惜了,洵王根本没走大路,反而择小路绕了个大圈子,进了皇宫偏门。
洵王这样低调,不禁叫许多人心生感慨。
徐烨回来说时还带了几分唏嘘,大约是为洵王鸣不平,可惜才讲两句,就叫他媳妇瞪了回去:
“这皇家的事儿也是咱们能说三道四的?你快去瞧瞧小厮们打的行李,一个比一个笨,没人看着哪成!”宝莲轰了徐烨出去,徐烨非但不恼,还笑呵呵的跑去当差。
芳菲瞧了这夫妻俩忍不住笑。
宝莲隐约猜到原因,不由得羞赧:“奶奶也别笑话我,姑爷对奶奶不也是如此?人前人后都听奶奶的,叫我们羡慕的不得了。”
芳菲挽了宝莲的手:“等封后大典一结束我便要启程去泠童,郭家兵败如山倒,束手就擒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儿。我原想求太后的恩典,将粟乔表姐的孩子交给姑妈抚养。毕竟......那是姑妈最后的血脉了,可思来想去,还是托付个寻常人家更好,免得那孩子有朝一日知道,反而是害了他。”
宝莲微微颔首:“奶奶考虑的是。其实,我也有一事想求奶奶。”
“你只管说就是。”
宝莲沉了沉心思,才道:“我和徐烨商量过,奶奶一人孤身上路,就算请了镖局的镖师们跟着,可我们夫妻俩终究难安心。所以......”
宝莲犹豫了半天,狠下心道:“所以我们想跟了奶奶一同去泠童投奔姑爷。”
芳菲诧异:“那给徐烨说的差事怎么办?太太已经和舅爷商量好的,我一离京,你们夫妻就南下。”
宝莲笑道:“奶奶别急,您听我细说。起初知道这事儿,我们两口子高兴的日夜睡不着觉,只恨不得给太太和奶奶磕一百个头。但后来,我俩想了想,师爷的差事哪里是那么好当的?徐烨惯有些小聪明,然说到底,也终究不过是小聪明而已。人家县令老爷或许看在舅爷的面儿上款待我们一时,却未必能照拂一世。所以......”
见宝莲支支吾吾的模样,芳菲忍不住笑骂道:“你跟我还打埋伏呢!快说,究竟怎么想的?”
宝莲忙陪笑道:“我们想,若姑爷身边也缺个人手,倒不如叫徐烨跟着去跑前跑后。”
芳菲没想到宝莲会有此主意,她想了想,才道:“这倒也没什么不可,左右你们夫妻俩的卖身契是迟早要给的。可你想好,泠童是穷山恶水之地,跟江南的富庶绝不相同。”
“奶奶都能陪着姑爷去吃苦,我们夫妻俩还怕什么?”宝莲笑眯眯道:“而且以后我还能陪着奶奶,就跟在家是一样的。”
芳菲心中欢喜,此后主仆二人更是一条心,同出力。
乃至后来泠童在芳菲经营下成了西北远近驰名的互市重镇,也离不开宝莲的一份心力。多少行商宁肯多走半天的路,都愿意去泠童落脚。不但因为那里客商云集,更因为在佟县令的治理下,物阜民安,十年前横行肆虐的盗匪少有影踪。
这且是后话,宝莲得了准信,当晚就告诉了徐烨,夫妻俩也没明着跟大伙儿说,但做起事来更加用心。大太太知道了消息当即把宝莲夫妻俩叫去,重赏不说,还认了宝莲做干女儿。
这可实在超出了芳菲与宝莲的意外。
宝莲只顾着高兴,芳菲却忍不住扑在大太太怀里:“太太待我这样,今后叫我如何报答呢?”
大太太揽了芳菲的肩膀笑道:“我们娘俩儿要还说这些,那我往昔疼你的情分可就都没意思了。宝莲在我跟前伺候五六年,我也当半个闺女一样看待。她能有个好归宿,我也跟着高兴。今后你们俩就相互扶持,就算没有我在身边,相信凭你们二人,再大的难事也困不住你们。”
这时的大太太心里就想怀里有只将要放飞的小鸟儿,虽然满心的不舍,可还是要打开笼子叫它远行。
第378章、大结局
西边和南边一天一个好消息,先是卫明讳被追军堵在了紫阳岛。这里原本是水匪聚集的地方,后来朝廷剿灭过数次,总算还了当地百姓一方太平。不过听说那里尸骨太多,老百姓就算是在水上捕鱼,也都远远离了紫阳岛,怕晦气沾身。
卫明讳退无可退,被迫上了紫阳岛,朝廷的水军也不急着攻打,只是每日不定时的骚扰,弄的卫明讳疲于应付,几近崩溃。
而西边稍差些,赵武远不愧是领兵多年的老将,他一看清洪老将军的意图,连夜清减了部队,将那些惶恐不安,有投降征兆的小卒杀一儆百,还有不管教的,直接丢出了大营。
赵武远雷厉风行,倒是扼住了临阵脱逃的迹象,可他身边几个年轻心腹却越来越不满郭霭的做法,军中分作了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降。
朝廷又在这个当下联络上了西北游牧部落以及苗疆几位首领,这些边疆部落虽然不满朝廷多年的严苛税赋,但更不愿家门口频频战乱。加上朝廷释出好意,只要这几个部落联手起兵围剿郭霭的军队,朝廷愿意减免税赋,甚至还要给几个首领加官进爵。
这一番诱惑焉能不动人心?
没过多久,苗疆迎战,半个月后,西北三大部落联手,阻截赵家军的后方粮草。
郭霭焦头烂额,火气一上来,和赵武远吵了几架,二人间隙顿生。
甘露四年,郭霭暴病军中,赵武远递交了投降书,同年五月,卫明讳粮尽援绝,困死在紫阳岛中,据朝廷派人检查,当时卫明讳所剩兵马不过百余人而已,比照当时起兵三万众,真可谓是惨败。
逆贼诛罚,举国欢庆。
皇帝为此更改国号为天佑,寓意国家昌盛,乃是上天庇佑。且大赦天下,又开恩科。宫中更在此时传来喜讯,淑贵妃诞下二皇子,新晋封的美人焦氏也得了个健健康康,活泼可爱的小皇子。
皇后性秉温庄,度娴礼法,尽管宫中妃子多有受宠甚过她的,却从不妒忌残害皇嗣。淑贵妃从进宫起就帮着协理后宫,代为掌控凤印,然而等她生下二皇子以后,皇帝为平衡后宫,反而将凤印归还给了皇后。
宫中表面上尽是一派祥和,闵芳华也因侍奉有功,晋封为华妃,位列四妃之一,并深得圣恩。
闵朝宗从大理寺出来之后就再没有了出仕的机会,他几次托赖亲家周阁老帮着递奏折,可惜都是泥石入海,一去再无消息。
倒是闵云泽官运不错,成亲之后立即转入了户部,先从小吏坐起,因他平日谦虚谨慎,又有周阁老这个长辈照应着,户部的几位大人们自然愿意提携。没多久,他就从小小的主事成了七品的员外郎。
闵云泽的顶头上峰如今已经年过六旬,早有告老还乡的意思,只等着皇上开恩,给个体面的卸甲归田说法。如此一来,闵云泽再进一步也绝非难事。
闵朝宗心有不甘,他的俸禄没了。老太君又因为长子险些搅进谋逆反案中而大病了一场,族中三叔公召集各房亲眷,原是要声讨闵朝宗的,还是老太君一力承担下,并出银子给族中又买了大量的祭田,三叔公等才善罢甘休。只是这样一来,家里就捉襟见肘,尽管早有分家,但老太君还是发了话,每年往京城送去给大老爷的份子钱,先断了,什么时候赔补上公中的亏空,什么时候再给。
闵朝宗手中没银子,日日要看大太太的脸色,他如何能咽下这口气,遂找了个借口逃回老家去,一并随往的还有黄姨娘并香姨娘两个。
大太太乐的做甩手掌柜。
天佑四年,海内升平,物阜民丰,大太太已经抱了第二个小孙子,亲戚街坊都羡慕她是个有福气的。大太太心满意足,唯独惦念着还在远方的小女儿。
这一年,佟鹤轩进京述职,落脚在岳母家,大太太因没见芳菲跟来,心中难免失落。佟鹤轩趁机与舅兄商量,想接大太太往泠童住上一段日子。这可乐坏了大太太,不等闵云泽迟疑,她先应承了下来。往后数日便是收拾行装,虽然女婿称那边什么都不缺,但大太太哪里肯相信,一直笃定泠童那个地方穷,小女儿定是吃不好穿不好,不但买了衣裳绸缎,还有药材、点心,甚至芳菲爱用的调料也准备了十几个大包。
出京前夕,宫中华妃娘娘传来懿旨,请大太太进宫叙话。
这几年,闵芳华和大太太的感情越发疏远,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华妃的性子越发沉稳,说话做事也越发圆滑。如今宫里虽说瞧着是淑贵妃更得宠些,但实际上,皇上在华妃身上用心更多。
王贤妃是不顶用了,宫中现下正是三足鼎立,高丽皇后,贵妃娘娘,还有她闵芳华。
华妃倒是常常宣闵大奶奶进宫,大太太倒也没拦着,但闵大奶奶早从丈夫那里听说了婆婆和华妃之间的隔阂,所以十次宣召,闵大奶奶只去一二次。大太太知道缘由,反而十分欣慰。
婆婆要远行,听意思没有半年时间是不会回京的,闵大奶奶和丈夫一商量,这事儿怎么也要通禀华妃娘娘一声。遂在第二日递了进宫请安的折子。
闵家一向是无传召从不进宫,冷不防见娘家递了帖子,倒把华妃唬了一跳,连忙请了嫂子进宫说话。得知大太太的意图,华妃一宿未合眼,心里如同倒了五味瓶一般。等第二天天还不亮,就肿着眼睛和素茶查点小仓库。
皇上这几年赏她的东西不计其数,但王贤妃的日子不好过,华妃一半都添补了贤妃娘娘。
库房里剩下的要么都是稀世珍品,要么就是盖世奇珍。
华妃紧着挑那些最好的珠宝首饰,绫罗绸缎,也足足装载了两个大车,拉出宫的时候引来无数人侧目。
盛夏赤日,暑气蒸人,路上的行人恨不得都躲在树荫下,等天黑再赶路。佟鹤轩却归心似箭,车马只走大路,只在驿站歇脚,换水,喂马,买了干粮继续上路。
幸而大太太身子骨结实,佟鹤轩给大太太预备的车子又轻便又舒服,否则大太太还真架不住这种长途奔波。
一出胡家关,城镇间的距离陡然便是稀疏起来,有时他们走了整天也见不到一个留宿的地方,大太太起初还担心遇上什么劫匪强盗。可越往泠童方向走,前面追上的,后面赶上来的商队就越来越多。
大太太开始还以为是凑巧,谁知那些商队首领客气的有些近乎讨好,大太太才知人家全是冲了女婿去的。
大太太不免觉得面上有光,心里怡然。
等抵达了泠童城外,各色商队,驼队简直叫大太太瞧的眼花缭乱,黄发碧眼的外邦人三五成群,呜呜哇哇说的叫人听不懂,倒是礼貌客气,见了大太太的车队都避开让路。
富春是山清水秀之美,京城是繁华富庶之姿,在大太太心中原本该苦哈哈的泠童小城,如今反而叫人瞠目结舌。
佟鹤轩一进城,不管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都从街道两边围上来问好,大太太坐在马车里瞧着,满心的骄傲。松雪并未嫁人,这些年一门心思侍奉大太太,她也最了解大太太。
“太太瞧,这街上尽是外邦人的铺子呢!”松雪指着好几家相连的铺子,果然卖的都是番邦奇货,京城里见都没见过的花样。
大太太笑道:“咱们家四姑奶奶来信常说这的好,我还不信,以为是她故意夸大了哄我,原来都是真的。”
“四姑奶奶本事大,太太没瞧这几年往咱们家送的节礼吗?都是又新奇又名贵,您原本还担心四姑奶奶吃苦,现在瞧,泠童比京城还热闹几分呢!”
大太太明知松雪是故意夸大了哄自己开心,却还是忍不住乐道:“那咱们就多住些日子,叫四姑奶奶领着咱们好好转悠转悠,回去也跟几位舅太太说说,叫她们眼馋!”
主仆俩正说,车队就停在城中一座大院外。
芳菲早领着宝莲等候在了门前,母女相见自然是泪水涟涟。大太太一手挽着芳菲,一手拉着宝莲,心中有数不尽的心里话,一时却不知从何说起。还是佟鹤轩笑着让了大伙儿进府。
大太太瞧着小女儿不但容貌更胜从前,腰身也更显丰腴,忙问:“我那小外孙子呢!”
芳菲才生下长子,小家伙虎头虎脑,没一刻消停,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奶娘赶紧抱来小少爷,又白又胖,简直要暖化了大太太的心,抱在怀里就不肯撒开。
小家伙也争气,一声不哭,就是手脚忙个不停,一会儿要拽大太太的镯子,一会儿要揪松雪的荷包,每每得手就咯咯咯笑得欢快。
大太太在小女儿家住了下来,整日不是逗弄外孙,就是随了芳菲和宝莲在城中闲逛。泠童是个县城,原本人口也不多,尤其经过战乱后,简直是千疮百孔,人丁寥落。谁知佟鹤轩夫妻俩了以后,几年下来,城镇人口扩充了三倍不止,还有越来越多的商旅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
天南海北的货物在此应有尽有,大太太甚至还遇上了富春赫赫有名的大宝商号的十三掌柜,这位掌柜的和闵家三叔公还有些亲戚关系,听说是个很高傲的人,而今见了大太太,却一口一个“婶子”叫的好不热络。
大太太乐不思蜀,足足在泠童住了一年,要不是儿子写了十几封家书请她回去,大太太还未必肯呢!
相距总是短暂,离别才更叫人伤心。
幸好大太太想的开,就是抱着小外孙舍不得撒手。小家伙也舍不得外祖母,白白嫩如藕节儿似的胖胳膊根本环不住大太太的脖子,却还要使劲儿搂。
芳菲只好答应,等过了年一开春,就领着小家伙回京走亲戚,大太太这才喜笑颜开。
......
转眼又是三年,芳菲已经是子女双全,佟鹤轩政绩斐然,朝廷宣他回京述职,又有消息传来,说工部早有空缺,皇上始终未定人选,多半就是给他留的。
他们夫妻俩举家进京时,满城的百姓都来相送,引为当时一桩美谈。天佑十二年,佟鹤轩晋升工部侍郎,主持大运河工程,他不但借助了天时,且巧妙利用了地利。原本劳民伤财的运河工程,反而为沿岸百姓带来无限商机,受益者无数。
延兴元年,佟鹤轩政绩斐然,晋工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终进内阁,虽然只是缀了个尾巴,但这一年,佟鹤轩不过四十有一,是所有五位内阁学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前途无量。
延兴九年,洵亲王为世子求娶佟家长女,喜结儿女亲家。无独有偶,佟家的大奶奶正是卓青云卓大将军的小女儿。延兴十三年,皇后薨,人人以为皇上必立淑贵妃为新后,谁知皇上却将后印交给了华妃。
太祖时闵家出过一位昭仪,足足叫后人受益百年。如今竟又出一位皇后,江南世家俨然以闵家为尊。
唯独可惜,华妃无子,却因为此,才叫后宫平衡。
延兴十九年,皇帝为贺自己六十大寿,不顾朝臣反对,改年号太安。同年十月,皇帝轰然驾崩,幸而留下遗照,命皇七子继位,洵亲王并佟鹤轩等五位内阁大学士任顾命大臣,辅佐新君。
这一年,芳菲受封一品诰命,她虽是近五十的年纪,却还如三十出头的少妇一般,容颜娇媚,青春依旧。
正当人人都以为佟家威势如日中天时,佟鹤轩突然递了告老还乡的折子,任凭新君怎样挽留都难改变佟鹤轩的初衷。
数年之后,据说有关中学子在八百里秦川遇见过佟阁老和妻子闵氏;也有人说,曾在泰山山巅瞥见过二人影踪;还有人说,白鹿书院正有两位先生,一男一女,恰与佟阁老夫妻神似。
只是这对神仙似的夫妻究竟落脚在了什么地方,就连他们的儿女都说不清道不明。
唯有一点可以肯定,佟鹤轩没有辜负当年的承诺。
山一程,水一程,痴儿不负当年情。
风一更,雪一更,红尘逍遥度余生......
****
《庶女芳菲》终于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一年的时间,小荷感谢所有支持我的读者们。曾有一段消沉期,小荷在大家的鼓励下还是坚持了下来,虽然知道自己的小说中有很多不足,但是小荷愿意继续改进。新书会暂缓一个段落,要查资料,要写大纲,要琢磨人物,要勾勒明暗线索......希望一个月之后能把新书晾出来和大家见一见。
再次感谢大家,番外更新会放在公共章节里,以华妃凉凉的口吻叙述她的人生~~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