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宣氏娘家
第二天林长源就装好车,准备去刘氏和宣氏的娘家送东西了,思其本来想跟着一起去的,原主一共就见过两次宣氏娘家的人,实在是没什么机会见面,她也想去看看,没准儿又能发现什么新东西呢。
可是现在家里又是这个状况,她总觉得自己留在家里是有用处的,所以不敢跟着去。
不过吴氏确实想着了,“老三,要不然你带其儿他们一块儿去吧,这土豆九月里又能种,这一次拿了一麻袋去,其儿跟着去,仔细跟她家公家婆说说这东西到底该怎么种,这孩子伶牙俐齿的,说得比你还明白呢,这回村里种这个多亏了咱们家其儿。”
林长源笑了笑,也觉得自己的闺女比他还要厉害,“娘,带其儿去倒是可以,只是思瑶他们就不方便去了,家里活儿也挺多的,要是把几个孩子都带走了,哪里忙得过来呀。”
思瑶说道,“奶奶,我和二哥就不去了,让爹带着其儿和弟弟过去看看吧,回来跟我们说就是了,以后有空了再一起去。”
吴氏是想着宣氏娘家人都没见过几次这几个孩子,心里肯定也想得慌,好不容易去一趟,把孩子带去给他们瞧瞧也挺好,不过林长源也说得对,家里这么多事情,也需要这几个孩子。
思其也没拒绝,等大人点了头,她就收拾了一些东西,带着子辰一起上了牛车,这一趟出去还挺费时间的呢,回来得四五日了。
牛车走得慢悠悠的,太阳也大,真是挺难受的,思其被太阳晃花了眼睛,还一个劲儿的护着弟弟。
子辰也觉得挺难受的,不过也没有哭闹,就乖乖的坐在她边上,姐弟两个时不时的说笑几句,逗着林长源开心。
去宣氏的娘家和县城是不同的方向,所以没办法路过县城,现在家里事情也多,他们又不想绕路再去一趟县城,不然可以去问问宣氏能不能走得开,可以一起回去看看。
整整走了两天,第二天晚上歇在了驿馆,林长源可真是累坏了,叹着气说,“这一路上我可真是不敢打晃眼,现在正是缺粮的时候,我带着这么多粮食走在路上,生怕被别人盯上了。”
思其也知道他挺紧张的,其实她也是一样,路上看谁都觉得有问题,怕人家抢东西。
走了这么一趟,她也知道了外面有多严重,就干旱的程度来说,同心村还算是轻松的,有些地方去年一整年都没雨。
不过这一次干旱的范围不算太大,进入了重庆府境内,老百姓过得就不是那么苦了,所以才说宣氏娘家并没有干旱,就算是干旱了也不算严重。
连日赶路,他们都已经累得不轻了,为了省钱也为了安全,晚上是住的同一个房间,林长源打地铺,床让给思其和子辰睡。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赶紧离开了驿馆,把粮食给拉走了,这两日在路上太阳可真是晒得厉害,两个孩子都黑了一圈,在家也经常下地,可都没有这两日明显。
又赶了半日路程,还没到中午他们就已经到了宣氏的娘家,林长源来过几次,怎么走他还记得,都没犹豫,直接赶着车就去了,径直入了村。
进了村里自然是有人问他是谁,村子是村民的领地,来了陌生人当然要问问清楚。
林长源说了是宣家的女婿,大伙儿就笑了起来,还有人认出了他,说是以前来过的。
思其看着这些人,挺开心的,大家都很热情呢。
前世她就知道重庆人热情,说话直接,脾气火爆,现在看来,这样的优良传统是从古时候就延续下去的啊,大概是因为天气的原因吧,她明显能感觉到这地方要比自己家热很多。
这时候又没有空调和电扇,天气这么热,说话就得大声一点,要不然都被憋坏了。
这个时候已经要到中午了,好多人都已经回家做晌饭了,有人到了宣家外头,提前喊了一声,“老哥,快出来迎客啊,你家来客了,得让嫂子把大肉做上啊。”
宣家的门半开着,听到动静就有人出来了,这时候林长源赶着牛车,都还没到门前呢,不过能看见。
宣氏是中间的一个,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一共就这么三个孩子,这会儿出来看的就是她的嫂子甄氏。
甄氏见了林长源,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赶忙跑回去喊了人,等他们到了门前,宣家众人都已经到门口来迎了。
林长源跳下牛车,还没开口老太太就笑呵呵的说,“长源来了啊,快进来,我盼得眼睛都直了,可算是把人给盼来了,快进来,外头热得很呢。”
思其和子辰都下了车,他们两个乖巧的喊了人,子辰他们倒是还认得,先前见过的,思其他们是真分不清了。
老太太何氏说道,“这是大丫头还是二丫头啊?”
林长源笑着说,“娘,这是二丫头其儿,大丫头在家里呢,这回就带了他们两个来。”
何氏赶紧把思其搂进了怀里,紧紧的抱了一下,“哎哟,原来是其儿,可想死我了,快进屋,中午给其儿做鱼吃,老大媳妇儿,快去宰只鸡。”
甄氏笑着应下,“好,我这就去。”
进了屋里说了会儿话,弟媳妇小何氏也去帮着做饭了,屋里还是不少人。
老爷子坐在上首,笑眯眯的看着思其和子辰,“好啊,多少年没见着孩子了,可算是回来了,我可真是想孩子啊。”
一听这话,林长源站起来,有些愧疚地说道,“爹娘,这些年都怪我,一直也没让孩子他娘回来看你们。”
何氏赶紧拉着林长源坐下,笑着说道,“哪里就怪你了,我们是知道的,你对丫头是很好的,要不是信得过你,当初我们也不会让她嫁得那么远,没时间回来不算什么,只要知道她过得好我们心里就放心,你爹他刚刚不是那个意思。”
宣远东也那么说,“是啊,我不是那个意思,一时嘴快,就是看着你们回来太高兴了。”
第437章 父母爱情
思其对宣氏的娘家不是太了解,但是从刚刚那么几句闲聊里就能听出来,家里人都很疼爱那个闺女呢,现在何氏还叫自己的闺女为丫头,语气也挺宠溺的。
她又看了看林长源,心里疑惑,真不知道爹当年用了什么手段才把娘骗到手,竟然让她愿意远嫁,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外公外婆还那么喜欢他。
这个人拐走了自己的宝贝闺女,而他们竟然还很喜欢他,你说这气不气。
思其打量着宣家的房子,和林家以前是差不多的,但是房子要新一些,应该是近几年才翻修过。
因为宣家的人要比林家少很多,所以住起来还算是宽敞,再看看这些家具,虽然都不是精心雕刻过的,可是在农家来说也不差就是了。
这样说来,宣家条件应该还不错,而宣氏也很好,可以说是样样能行,人还长得好,怎么想这样的都应该是好多人争抢着娶才对。
不说高门大户吧,当地的富户总行吧,为什么会嫁那么远呢?而且林家往前数些年头,那可是非常穷的。
思其隐约记得宣氏提过,以前家里也是开饭馆儿的,有好几代了呢,好像是家里人病了,所以才没落了,难道因为这个才嫁了人?
思其是越想越好奇,不过这会儿没问,有时间再说。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说话,宣远东知道林长源这回是来干嘛的之后十分感动,叹了口气说,“你们竟然还想着送粮食过来,我听说你们那边干旱都快要急死了,还想着是不是托人送些东西过去呢,可是我们又没在外头闯荡过,不会这走道的规矩,就怕东西拿出去被人抢了,反倒是惹了麻烦。”
何氏也说,“长源,家里实在是不缺,这回还是带回去,我们家余粮不少,你顺便再带些回去。”
林长源道,“娘,哪能这样啊,我爹娘非得骂死我不可,再说了,这不是一般的粮食,是我家老五从南边儿弄回来的,这是好东西呢,以后家里多种些,又能人吃又能喂牲畜,很是划得来。”
听他这么说,大家倒是来了兴趣,思其的大舅说,“长源,这东西真有这么好啊?”
林长源笑着点头,“当然是好,其儿快说说,这些东西到底怎么个好法。”
思其一笑,把几种作物的好处说了,宣远东十分激动的说道,“那我们可得试试看,这些东西听都没听过,长源,把东西留下,不过你回去的时候别空手,带上几袋粮食。”
林长源要说话,宣远东制止了他,“哎,你别说客气话,咱们是一家人,我们家粮食还有,这几年都没耽误,马上地里又要收了,不缺吃的,你们家人口多,可别饿着肚子了,一家人帮衬着是应该的,你拿走了我才安心。”
林长源这才不说了,改了口,“那谢谢爹。”
宣远东笑了,“我才要谢谢你,这么些好东西呢,等我们家种出来就让大家伙儿都种上,村长肯定乐坏了。”
中午吃过了晌饭之后,宣家给他们安排了房间让他们住下,屋里两张床,林长源带着子辰睡,思其自己睡一张床。
中午吃得太饱了,宣家的饭菜太好吃,思其没忍住,看样子她娘的手艺还真是家传的啊。
这会儿思其摸着肚子,一时半会儿睡不着,不过子辰已经睡了,林长源在给他扇扇子。
思其歪过头,小声的说道,“爹,我想跟您聊天。”
林长源一笑,“好啊,其儿想聊什么?”
“就是……”思其侧过身,看着他说,“您当初怎么娶到我娘的啊?我觉得我娘可太好了,怎么会嫁那么远呢,爹当然也好,就是太远了。”
林长源笑着说,“那自然是因为你爹英俊,你娘看上了,非我不嫁。”
思其嘟嘴,林长源笑了,“好了,你想知道我便与你说说,当初我在外闯荡,去过好多个地方,也到过重庆府。”
“那次我是从山上走的,下了山路过一条河,听见有女子嬉戏,我还避开了,想着是有人结伴在水边玩耍,谁知道刚刚走了几步,就听到了落水的声音,赶紧回去救人了,落水的正是你娘,我救了她的命,自己却在石头上撞到了头,还高热了好几日。”
“那时候你娘也该说亲了,你家公家婆他们怕影响不好,就在镇上找了客栈让我住,你娘每日都去给我送饭,说是她做的比客栈的好吃。”
“我好了之后就得回家了,那时候我对她有意,可是自知路途遥远,她嫁过去委屈了,所以就没有提,我们两人就那么分开了。”
“后来我回了家,也该娶妻了,却是忘不了她,于是找了个机会又回来了一趟,当时已经过去了一年,本意是想看看她是否已经嫁人,若是已成人妇,我也能放下她娶妻生子了,可谁知她也等着我回来,就是那一次来,我直接来宣家求娶,你家公本不愿,舍不得唯一的闺女远嫁,可是你娘坚持,最后也就点了头,就是这样。”
林长源跟闺女说起以前的事,脸上一直都带着笑意,就算是两人已经生活了这么多年,他还是觉得一点都不腻,当初他回来那一趟可真是来对了,要不然他会后悔一辈子的。
思其托着脑袋听他讲故事,林长源说得很简单,三言两语的也就带过去了,可是她却从这里面听出了浪漫。
在这个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们这也算是自由恋爱了吧,实在是太珍贵了,怪不得自己的爹娘那么恩爱呢。
我要娶的人是你,我要嫁的人是你。
自己决定了自己余生最亲近的人,这在前世来说很正常,在这时候却难能可贵,这种感觉真好。
林长源又说,“以前宣家日子过得很好,你娘从小也是娇娇女,就算是家里没落,那也是比林家好的,你娘嫁给我委屈了些。”
思其躺平,笑着说道,“所以爹就得对娘好,一生一世对她好。”
林长源应声,“是啊,就得对她好,你娘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女人。”
思其闭上眼睛,幻想着他们相遇的画面,带着幸福和感动睡着了。
第438章 买辆马车吧
马上就要进七月里了,地里的活儿可是耽误不得的,所以他们只在宣家住了一晚上就要回家去了。
这一晚上思其口水都快说干了,把种植那些作物的方法全部告诉了他们,大家有问题就赶紧问,思其一一都跟他们说了。
她自己还会写字,宣家的两个孙子也是在学堂里念书的,有纸笔,思其直接拿了纸笔把种植的方法在纸上还写了一份。
等把这些都做完之后,宣远东十分满意地看着这个外孙女,笑呵呵的说道,“其儿可真是个好丫头,这些年来你们把她养得很好,聪明伶俐,能干懂事,连字都会写呢,她是如何学写字的?”
林长源笑着说道,“子俊他们几人都在学堂念书,其儿这孩子好学,先前就嚷着要让几个哥哥教她念书,跟着她一起,家里头姑娘们都跟着读书写字,现在都是会写几个的。”
宣远东不住的点头,“好丫头,可真是好丫头啊,以后有空多往家里来,人老了就喜欢孩子们在跟前,有时候做梦都能梦到呢。”
林长源说道,“爹放心吧,这两年家中日子也稍微宽裕一些了,等年景好起来,日子也就不愁过,回去跟爹娘商量商量,看什么时候买辆马车在家中,这样一来往返也就方便些了。”
这个想法林长源早就有了,现在他们跟宋佳做买卖,有时候要往县城去,赶着牛车挺费事的,再加上宣氏也在县城,要是有了马车就能轻松地去看宣氏了。
宣远东很是满意,“那可好了,要是赶着马车来也就费不了这么久的时间,要是空闲了,带着这几个孩子都往家来,这都多久没看全过了,思瑶丫头什么样子我都记不清了。”
林长源一阵心酸,哎,还是他没有做好啊,没顾及到岳父岳母想念孩子,这些年来他可很少为岳父岳母打算。
当天晚上就把要带回去的粮食都给装好了,他们回了房间睡觉,第二天起了一个大早。
何氏让甄氏给他们煮了三碗开水蛋,自己家还没煮,等到天亮了才吃,下地干活儿的时候才顶得到中午,要是吃得太早了,这肚子半上午的也就饿了。
外面的天还是黑的,思其这会儿还有些迷糊呢,吃过了之后肚子饱饱的,她倒是清醒了不少。
又给他们装上了几个饼子,带在路上吃,一切准备妥当就该出发了。
老两口很是舍不得,拉着思其和子辰在身边抱了又抱,可还是得送他们走啊,只希望以后见到的机会能多点。
林长源带着两个孩子往家走,又过了两天,这才回了家里。
这会儿家里人也收工回来了,刚刚洗了手,听到外面的动静梦环就跑出去看了,高高兴兴的说,“爷爷奶奶,是三叔他们回来了。”
吴氏赶紧让刘氏多准备些饭食,要不然不够吃的,等林长源把牛车弄到了后院儿,又叫了林长富一起去搬粮食,林德正和吴氏这才知道他拿了粮食回来。
人还没过来,他们老两口以为又把先前的那些拿回来了,估计是亲家家里不收,这么大老远的跑过去,又把东西拿回来了,亲家估计是想着他们家缺粮食吧。
等林长源回到了上房,吴氏赶忙就说他,“你说说你,怎么又把东西给拉回来了,特意给送过去的,说什么也要让他们收下,这几年难得去一趟,你要是这都办不好人家怎么说你这个女婿?宣家可你就你这么一个女婿呢,这也是你岳丈家的脸面。”
一听这话,林长源笑了笑,思其和子辰也在边上跟着笑,吴氏和林德正对视一眼,他们两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思其笑呵呵地说,“奶奶,爹还真是说对了,要是把粮食拿回来,你们肯定会骂他。”
吴氏瞪着眼睛说道,“你爹真是的,明知道我们会骂他还把粮食给拉回来,这叫个什么事儿啊?人家还说咱们是去做面子功夫的呢。”
思其又说道,“奶奶,不是这么回事儿,咱们拿去的那些粮食家公家婆都收下了,我还教了他们怎么种呢,他们很高兴,这些是另外拿的,怕咱们家粮食不够吃,要是不收下的话我们还没这么快回来呢,爹也是忙着回来干活儿,所以就收下了啊,奶奶可别骂爹了。”
吴氏听明白了,笑了声,“你瞧瞧你这闺女,现在是长大啦,都知道护着你了,我看我以后是不敢随便骂人了。”
林长源笑了,“娘,就是这么回事儿,宣家的粮食还挺多的,岳丈非要让我收下,以后咱们有好的再送些过去就是了。”
吴氏点了点头,“也只好是这样了,你都把粮食给拉回来了。”
林长源顺势跟他们提了一句,“爹娘,等咱们家日子顺当些了,想办法买辆马车回来吧,这一回两个孩子跟着去都晒黑了,赶两日的路还真是够累人的,我皮糙肉厚的倒是不知道,孩子们一下子就看出分明来了,这要是有马车,一天估计就能到了。”
林长源又叹了口气,“这回带着两个孩子过去,岳丈一家可高兴了,我有些愧疚,还是该多带着孩子们回去看看才是。”
林德正说道,“买马车当然可以,咱们家的银子都是大家挣回来的,买马车家里也方便,不过你会不会赶马车啊?还有一点就是咱们现在这样会不会影响不好,村里人在背后说闲话怎么办?”
林长源坐下来说,“爹,咱们家日子眼看着就过得比别人家好了,就算咱们什么也不做,人家也在背后说闲话呢,咱们买马车也不是为了摆阔,而是当真需要,管别人做什么,自己家日子过得舒坦就是了。”
“至于赶车,这没什么难的,我以前赶过,能驯得了马。”
林德正点了下头,吴氏也说道,“是啊老头子,你就是太谨慎了,在村里过日子的确是不应该张扬,可是自己家需要,又买得起,干嘛不买啊?倒为了几句闲话,委屈了自己家里的人,那这样咱们费心费劲的要把日子过好又是图了什么?”
林德正一笑,“好,那就买,等收了粮食,方便了就买。”
第439章 渡过难关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到同心村来讨饭,知道他们这里有吃的,先前都是些村里人的亲戚,怎么也能数得上来名姓的,现在来的好多都是不认识的人。
就直接进村来要东西吃,最开始看着可怜大家还给一点吃的,后来就直接关门闭户不理了,要不然的话这麻烦可多得很,外头难民也不少呢,要是知道他们这里有东西吃那还得了?
还有小半个月才打粮食,要到了那时候这样的情况才真的能缓解呢,这半个月可真是麻烦得厉害了。
衙门也管不了这么远,要这是在县城还好,县衙肯定是要施粥的,关键就是离得远,庙里也会施粥,可就那么一点东西,跑得快能分上一碗吃,要是腿脚跟不上的,那就什么都没有,为了活命不就得各村去讨东西吗?
这些人饿急了,村民要是不给东西他们就直接抢,还因此发生了几次打架斗殴事件呢。
但因为同心村的人也挺多的,青壮劳力结合起来往村口一站,那些人也不敢胡来,闹了几次也就没什么人再来了。
思其算是见识到了难民抢东西吃的场景,这也太可怕了,好在今年风调雨顺的,要再干旱一年,估计她还能见到传说中的易子而食呢,想想都难以接受。
快要到收粮食的时候了,难民就少了,好多人的家乡也离得不远,家里没东西吃,地里粮食又还不能收,所以才出来讨饭的,现在家里粮食能收了,当然是赶紧回去。
思其觉得朝廷还真是不怎么样,这回干旱的范围不算太大,他们到重庆府去那边都好好的呢,就这么丁点大的范围,朝廷都不能发放灾粮赈济灾民,生生让老百姓饿肚子。
还是觉得前世的社会好啊,遇上什么灾害,国家很快就出面赈灾了,各地伸出援手,这时候不能比。
盼了一整年才盼到了今年收粮食,村民都喜气洋洋的,家里的粮仓早就已经空了,这些粮食收回去晒干了往里面堆,这都没有往年多的,因为一点余粮都没有啊,全靠今年收的,要把日子过成先前那样,起码得两三年才行。
而两三年之后,先前地震减免的三年赋税又到头了,又要重新开始交税,本来还想着趁着这几年多存点粮在家里的,现在可好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这回干旱不算太严重,跟以前的大灾比起来这都不算什么的,所以应该不会减税,到头来吃苦的还是老百姓。
新鲜的稻谷收回家,按照往年的方式,把稻穗晒干直接用连盖打,现在太阳正好,晒了几个太阳之后就能打下来了,各家各户赶紧拿了新鲜的稻谷舂了米出来,煮了新米饭吃。
林家也是一样的,虽然家里还有余粮,可是这新米饭的味道是不一样的,稻谷能脱下来之后立马就煮了新米饭吃,闻着那个米香味儿,大家觉得肚子都在咕咕叫,这味道可真是太香了。
今年收粮食挺累人的,又没有宣氏在家做饭,所以就按照先前说好的,今年找了短工回家来干活儿。
有人帮忙速度还真是不一样,活儿都干到顾家前面去了,往年顾家干活儿是最快的。
村里人看着羡慕极了,可是没办法呀,人家家里有人做官,有这个本事,而且也拿得出那个银子来。
自己家里没那个资格请短工,而且也心疼银子啊,只能是看着别人请人了。
顾平勇气得吹胡子瞪眼的,可也没办法,他自己的地多,今年为了存粮,水田全部都给种上了水稻。
现在到了收的时候,靠着自己家几个人完全是忙不过来的,今年又拿不出钱来请村里人帮忙,所以只好让云氏回娘家去请她娘家几个哥哥来了。
今年倒是不用给他们银子,现在云氏的娘家也没了粮食,那几个哥哥侄子的过来,只需要给他们提供饭食就行了,要不然没粮食吃,他们自己家的活儿都干不了。
不管怎么样吧,自己家也是有人帮着干活儿的,顾平勇这么一想也就舒坦一些了,他也没比林家差了多少。
忙活了小半个月,地里的粮食总算是收得差不多了,全村人个个都很高兴,粮仓又差不多要满了,可真是太好了。
本来以为又要经历一场大灾,还好老天爷收了手,没继续往死里折腾,好些妇人还结伴去庙里烧了香呢。
高兴归高兴,活儿还是要继续干的,这个时候就得往家里收东西,好多作物都得挨着往家里收呢。
别人家里只需要把稻谷收回去就行了,但是今年村里好些人家跟着林家种了玉米的,现在就还得收玉米,接下来还要挖长生果,事情多得很。
种长生果有一个要求,先前就已经说好了的,这些长生果除了留种子之外,剩下来的都需要卖给林家。
当初想着要救命,本来是只给村民种土豆红薯玉米之类的作物,但是思其想了想,还是把长生果加在了其中,一家没给多少,而且也有好多人根本就没拿这样种子。
只有十几家人拿了长生果的种子,估计也就种了几分土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各家的都加在一起,那就不少了啊。
当初想到这一点也是为以后考虑,林家都已经跟宋家确定了合作关系,以后是要一直卖长生果给他们的,可是自己家土就这么多,要种也种不了多少,每年最多卖上一两千斤,那还得耽误种其他的作物呢,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要是让村民各家都种一些,他们从村民手里买,然后炒制之后卖给宋家,货源也就有了,这样一来不就挣得更多了吗?
当初思其想出来这个主意,林长源高兴坏了,所以在村民拿走种子的时候就一再强调,留了种子之外的都要卖给林家,按照五文到十文之间的价格收购,具体给多少钱一斤得看市面上的价钱,林家也不能赔钱做这个买卖。
就算是只要五文钱一斤,这价钱也要比稻谷和小麦之类的贵很多了,大家自然是愿意的,当初纷纷点了头。
第440章 收购长生果
现在已经到了收长生果的时候,大家都遵守承诺,把长生果收回去淘洗干净,然后晒干了,留下来年要种的种子,其他的都拿到林家来卖。
几日前林长源往县城去了一趟,就是为了看看长生果到底卖得怎么样,也要跟宋家商量一下,看看接下来该怎么定价钱,
他不能坑了村民,也不能用高价钱收,那样一来人家不仅赚不到钱,还要赔钱呢。
宋斌知道他们家想出来这个主意之后十分高兴,以后他这里的货可就不缺了啊,他跟林长源说的是,现在市面上还是没有多少长生果卖,别的人找不到货源,所以那价格居高不下,一两年内是不会下来的,现在他从林家手里收还是按照之前的那个价钱的,也要十五文。
考虑到林家做这个买卖也不容易,宋斌还给了定钱,相当于提前把今年收的价钱定出来,就算是市面上价格下降了,他也要按照那个价钱收,以后每年都这样定下,林家也好从村民手里买,不至于亏了钱。
他可以说是诚意满满了,林长源回去跟家里人商量了之后,大家都很放心,定了十文一斤的价钱。
今年村里就十多家人种了长生果,好不容易收回去了,现在要拿到林家去卖,有些人家里没有种的,就有些不舒坦,还背着说闲话。
“也不知道给你们个什么价钱,没准儿一两文一斤就得收走了,这东西收得也不多啊,多占地方,要是不种这些,多种点儿玉米,今年能收不少粮食呢,你们也是傻,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另一人说道,“翠兰嫂子,你说这话就不好听了吧,你们家里也从林家拿了不少种子回去种呢,那玉米晒了那么多,倒在这里说风凉话,你也不想想,要是没有林家,哪里来的你们家那些粮食啊?”
“你不知道感恩,我反正是知道的,林家这回帮了忙,要是没了他们,我们家都得饿肚子,这长生果种出来了,且不说他们定价多少,就算是真是一文钱一斤给我收走,我也是愿意的。”
另外一头翠兰的婆婆听见了,有些没脸,跑过来就骂了自己的儿媳妇。
“你在外头多话做什么?咱们自己家没种这个那是因为没多的地,林家这回帮了咱们那么大的忙,你倒在这里嚼舌根,你怎么这么丢人现眼啊,赶紧回去。”
翠兰听着婆婆的责骂,心里也有些后悔了,的确是不应该在外面说这话。
先前他们一家人都饿得厉害了,多亏了林家让他们种的土豆,这才填饱了肚子,要不然还挨不过来呢,现在她说这些事有些不懂事了。
她婆婆一骂,她也就低着头回家里去了,爱嚼舌根是乡下妇人的特点,不管是什么事都爱说上两句,旁人一说,自己心里想想也能明白道理。
她低着头往家走,正要回家呢,遇上了杨氏,杨氏笑呵呵的说,“翠兰,今年你家收了不少那个玉米,那东西看着真挺好的啊,我瞧着黄灿灿的呢,这到底有啥用处啊?人能吃吗?能不能喂牲畜啊?我听人说好像用处不大呢。”
翠兰一听这话,赶紧反驳道,“谁说用处不大了,这用处大得很,先前还没老透的时候就掰了不少回来,往水里一煮,直接就能吃了,又甜又香,一顿吃上两个肚子都饱了,还能剥下来扔锅里煮粥吃,味道别提多好了。”
“老透了再掰回来,晒干了用磨碾碎打粉,那就能做饼子吃,直接那样脱粒还能喂鸡喂鸭,用处多着呢。”
杨氏听着这些好处,羡慕得不得了,搓着手往他们家晒席上看了一眼,“这东西真这么好啊,我们家也没种,都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味儿,你们家这么多,要不然给我一篓子呗,我拿回去给家里人尝尝,来年我们家也种上一些。”
翠兰刚刚说得那么高兴,那是因为自己家收得多,看着那么些粮食摆在自己家里,谁不高兴啊?有人问起当然滔滔不绝了。
这会儿杨氏想要要东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她可没那么傻,自己家的东西凭什么送给别人,而且这顾平勇家里那么多地,自己要面子不肯种,现在倒来要别人家的,真是好意思啊。
她撇了撇嘴,“嫂子啊,这我可做不了主,我公婆都不在家呢,要不然等他们回来你再过来要?”
她心里想着,“你来吧,看我婆婆怎么骂死你。”
杨氏一听这话,轻哼了声,“不就点儿玉米嘛,我还不想要呢,有什么大不了的。”
她撩了下头发走了,走到下一家门口,遇上了人又跟人家说话,想着能不能得点好处。
逛了一圈回去也没拿到东西,她心里是越发的想要了,见云氏在院子里坐着,赶紧说道,“娘,村里那么多人收了玉米,我瞧着真挺好的,家家户户都说用处大着呢,来年咱们家也种吧,咱们家地可是村里最多的,种个十亩地的玉米,那不得把粮仓都给装满了?”
云氏看了她一眼,“那当然是好,只是咱们家也没种子啊,你爹那个脾气,怎么可能愿意低头上林家去讨要?哎,也没法子,看看别人家愿不愿意送咱们些吧。”
杨氏皱了下眉,“爹怎么这样啊?那可都是好东西,还有那长生果,先前娘不就让秋玲打听嘛,就是那东西,林家可靠那个挣不少钱呢,我听说是跟县城的人做买卖,现在从村里买了就要卖到县城去。”
云氏心里羡慕极了,她当然知道这件事,现在村里好多人都在说,先前她可想找到种子了,自己家也种上,就不信拼不过林家。
现在可倒好,那种子是人家家里的,你要是种了还得卖给他们家去,就这要求就能把自家这老头子给打退,这种丢人的事,他怎么可能点头?
“行了行了,现在说这些都没用,看看林家到底给多少钱一斤吧,要是太便宜了也不值得。”
杨氏点了点头,这倒也是,没准儿真是贱价呢。
第441章 将来去县城买宅子
有几家人家里的长生果已经晒干了,拿到林家来,直接就过了秤,算钱的时候那几人惊呆了,拿着钱都不敢相信。
“这……婶子,这到底是多少钱一斤啊?怎么给这么些钱?”
吴氏说道,“今年价钱不错,市面上没多少卖的,所以给大家算十文一斤,来年你们种了我们还是收,只是那时候就不一定有这个价钱了,这一点你们还得知道才行。”
那几人笑着点头,“知道知道,当然知道,这价钱一天一个变,谁能说得准,没想到能卖十文钱一斤啊,这可真是太好了,早知道今年我多种些。”
今年大家都种得不多,最多就能拿个几十斤来卖的,不过这也好几百文钱了,自家这些粮食没哪样能卖得那么贵,先前缺粮食的时候倒是可以,只是现在粮食都出来了,价钱也就渐渐的回去了。
来卖了之后大家就在村里说,村里人听说了之后都惊讶得不得了,没想到竟然这么值钱。
林家给这么高的价钱,真的能赚到钱吗?
好些人家里的还没晒干,现在巴不得老天爷太阳再出大一些,这样就能赶紧去卖了。
没几日就把村里种的长生果都给收了,今年想出这个办法来,多收了将近一千斤的长生果,来年大家都会多种,到时候就会更多了。
正好中秋节宣氏要带着子俊他们回来过节,到时候正好让她来炒制,顺便把炒制的方法教给家里人,这样一来以后也就不用她才能干这个活儿了,吴氏和刘氏也能干。
思其好久没见到娘了,想念得厉害,一个劲儿地嚷着晚上要跟宣氏一起睡觉,宣氏答应了,她看到林长源黑着脸,突然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然后赶紧改了口。
“我都这么大了,还是不该跟娘亲一起睡觉的,跟姐姐睡。”
天呐,刚刚可真是太傻了,娘就回来这么一个晚上,跟爹都多久没见了,她还要去当电灯泡,实在是不应该,好在是反应过来了,要不然爹要气死了。
她不仅自己不黏人了,还把子辰也给劝住了,爹娘两地分居,不容易啊。
还是跟上一回一样,八月十五这一日在家里过了,第二天又得赶着去县城,不管是酒楼还是县学都是耽误不得的。
吃了月饼之后,宣氏就开始跟吴氏和刘氏说该怎么炒制长生果,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放那些作料。
最要紧的就是辣椒,做酒鬼花生可是需要一些干辣椒的,这东西在外面买不到,林家自己倒是晒了不少。
只要把方法说过了,再炒上一些也就能明白了,只要是会做饭的妇人都能够做出来的。
宣氏知道林长源带着思其他们去过宣家之后也很惊讶,没想到竟然还回了一趟娘家。
回到房间里,夫妻二人坐在一起说话,林长源说道,“爹娘已经答应了,过段时间家里买一辆马车,到时候就方便去县城看你了,只要有空闲我就把孩子们都带上让你见见,我知道你在外面可想孩子了。”
宣氏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我也想你,你们去让我见见自然是好,只是也别耽误了家里的事,现在家里面要做的活儿更多了,少个人就忙不过来,更何况还得把几个孩子都带上。”
林长源笑了笑,“你放心,这个我自然知道,总有农闲的时候,孩子们也是到外面去玩儿的,还不如带上他们去看看你,子俊和天阔在县学怎么样啊?”
宣氏说道,“都挺好的,先前县学的教谕还来家里家访过,说是两个孩子念书都很认真,脑子也聪明,是难得一见的好苗子,只要认认真真跟着念上几年书,将来怎么也会中个功名的。”
林长源听了很高兴,自己的儿子厉害他自然是欢喜,他们夫妻二人在心里差不多都已经把天阔当成是未来女婿看了,天阔也这么能耐,这不是喜上加喜吗?
一晚上实在是过得太快了,林长源都舍不得睡觉,和宣氏说了好久的话,夜深了夫妻二人才睡下了。
这一回林长源要和他们一起上县城去,长生果已经出来了,要给宋家拿一批货过去,剩下的隔一个月送一次,送完了就没有了。
炒制出来的长生果一次不能做太多,要不然味道就不好了,这也是为了不损名声,要不然一次都可以送完。
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出发,家里人都很舍不得,感觉才刚跟回来呢,这马上又要走了。
吴氏嘱咐子俊,“在学堂念书是该专心,不过也得顾着自己的身子,可别累着了。”
子俊笑了笑,“奶奶放心吧,我知道的,没累着,晚上念书晚了,娘还给我们做夜宵吃呢。”
吴氏又跟宣氏说,“你也是,要好好注意身子才是啊,这酒楼的活儿已经挺累人的了,还得照顾这两个小子,想想都累,这几年子俊在县学念书,顺道在那酒楼里干活儿倒是行,以后子俊有出息了,不用念书了,还是回来的好,钱是挣不完的,一家子在一处才高兴呢。”
宣氏笑了笑,“娘说的是,只是过几年子康子龙他们又该去念书了,咱们家的孩子个个都有出息,到时候还是得有人照顾呢。”
吴氏一愣,倒是不知道该叹气还是该笑了,思其在边上说,“奶奶,那时候咱们家就有钱了,去县城买上一处宅子,再置办上百亩良田,咱们一家都搬到县城去过好日子。”
吴氏听着这话乐得不行,摸了摸思其的脸蛋,“还是咱们其儿想得好,行,到时候咱们就一家都搬到县城去。”
这会儿她只当是一句玩笑话,几年之后,当吴氏真的坐上了马车往县城搬迁,那时候想起这场景来,才真是唏嘘不已,没想到还真让这小丫头给说中了。
她这一辈子过的就是老实本分的日子,从来也没想过自己家竟然能有这般能耐,从那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里搬去县城,想也不敢想啊!
第442章 愚不可及
先前收了土豆玉米之后,村民就已经高兴得不得了了,等到九月里又收了红薯,这回大家更是乐呵。
这红薯产得才多呢,就那么几根藤,没想到下面结着那么多的红薯,挨着挖了之后摆了一地,要是后面捡的人少了,根本就来不及。
红薯是最方便种的,用的种也少,所以各家各户都种得挺多的,最少的也有二亩地。
今年年景挺好的,精心种植,一亩地能产两千斤呢,就算是只种了二亩地的,那也得收三四千斤回家了。
这其中还有副产品,红薯藤用处也大,晒干了之后存放着可以用来喂猪,新鲜的也能喂,干了之后就不怕坏,冬天没有东西喂了,把这些拿水煮过又是猪食了。
来年要是再多种一些的话,自己家都能多养两头猪,这样一来还怕日子过得不好吗?
大伙儿欢天喜地的往自家地窖里挑红薯,一个个的高兴得厉害,顾开明这些日子身子养得不错,都能到前院里走走了,见自己家里人一担一担的往后面的地窖里挑红薯,他也挺感兴趣的,想到地里去看看。
他就算是能走了,那腿脚也不方便,哪里能长时间在外面走动啊?正好天佑在家沐休,就扶着他往地里去了。
村里的地都是一大片连在一起的,这一大片有不同的主人,这一块归这家,那一块就归另外一家了,所以一块地里有很多人在干活儿,大家见老爷子出来了都很高兴,纷纷跟他说话。
顾开明作为这同心村的掌权人,见村民喜气洋洋的,他自己心情也好。
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林家,要是没有林家把那些作物的种子拿出来,现在又怎么会有大家的丰收呢?
这回旱灾多亏了林家啊,他们的贡献太大了,比顾家大很多。
他腿脚站不住,所以在外面走了一会儿就要回去了,天佑一直扶着他,都不敢打晃眼,生怕把太爷爷给摔了。
慢慢的走到了家门口,没想到竟然遇上了顾平勇,顾平勇看到他眼睛都亮了,把锄头放下,赶紧过来扶着他,“爹,您怎么出来了,要是摔着可怎么好,老二也是,就不能多上心吗?”
顾开明看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你没见着吗?天佑一直扶着我呢,上午功课都没做,一直跟我在一块儿,这还不够啊。”
顾平勇说道,“天佑一个孩子,他懂什么啊?我这是担心爹的身子。”
“行了行了,我好着呢,不用你担心,老二一家人对我很上心,我在老二这里住得挺好的。”
他看了眼顾平勇放在老宅门口的锄头,问他,“你上午在干什么活儿呢?村里人都在忙着收红薯,你又在做什么?”
“爹,家里的活儿可忙得很呢,现在该点豆子点麦子了,上午在大堰土里点豆子呢。”
顾开明没说话,叹了口气,顿了顿才说,“你扶我回去吧,天佑,回屋做功课去,中午让你娘做些红薯,昨日吃了挺好,今日还想着。”
天佑知道这是太爷爷故意把他支开,肯定是有话要跟大爷爷说,他当然不会故意跟着。
他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那好,等我娘回来了我就跟我娘说,还是给太爷爷蒸着吃吧,我觉得蒸着吃甜。”
顾开明笑着说道,“好,就蒸着吃,我也喜欢蒸着吃呢。”
这会儿顾平章家里没别人在,就连小孩子都带到地里去玩儿了,只有天佑在家照顾顾开明。
顾平勇扶着老爷子回后院儿,他安心的回屋里做功课,一会儿听着顾平勇走了,再到太爷爷屋里去就是了。
到了后院儿,顾开明回屋里的躺椅上坐下了,让顾平勇搬了条凳子坐在他边上,老爷子抬眼瞅了他一下。
“你的地和老二可是一样多的。”
顾平勇点头应下,“是一样多的。”他一听老爷子提地的事就不舒坦,总觉得老爷子是想让他拿些地出来给老二。
“今年老二家里种了八亩地的红薯,十亩地的玉米,土豆也有二亩地,你种了些什么?”
顾平勇顿了下,老实把自己家里种的那些东西都说出来了,各家的田里都是种水稻,秋季换成油菜,土里一般就是各种豆子,小米,高粱米,小麦,芝麻,旁的也没什么了。
他说了之后,顾开明又道,“你知道老二今年得收多少粮食回来吗?”
顾平勇没说话,顾开明直接说道,“玉米一亩地产六七百斤,红薯两千斤,光是这些都是多少了,你能算得明白吗?”
顾平勇还是不说话,顾开明直接恼了,拍了一下扶手,“去年林家让村民去拿种子回来种,那么多人都去了,你为何不去?家里的地光种这些粮食,你就不能试着种些新的?现在眼看着别人种这些挺好,你心里就没个什么想法?”
这回顾平勇总算是有反应了,有些不服气的道,“爹,难不成您让我去求林德正?先前闹成那样,您又不是不知道,我要是去了,这村里人得怎么笑话我?”
顾开明生气的说道,“你就是不去人家也得笑话你,笑话你傻,笑话你蠢,愚不可及,你都能做出卖孙女的事情来了,为何就不能在这事儿上低头?你去拿种子,这是林家说了要给的,哪里又能伤了脸面?”
说起秋玲,老爷子有些难过,叹了口气说,“可怜的秋玲啊,那么不体面的嫁了,好在她婆家对她还不错,要不然我可真是一直放不下,死了都不能瞑目。”
“爹,您说什么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灾荒年月哪有那么体面啊,谁都是这么过来的。”
顾开明摆了摆手,“行了,这事儿过去了,我也不稀罕说你,只是这种地的事我可得说两句,那些地虽然是你在种,可也是顾家的祖产,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你占着这些地却不好好利用,咱们顾家多少辈人辛辛苦苦打拼,这才挣来了这份家业,现在到了你的手里,却白白浪费,我实在心痛。”
顾平勇一怔,这是要把他的地给老二?
第443章 不欠你什么
顾开明说了之后往后一靠,又叹了口气,“有本事的人向来都要灵活变通,不能死脑筋,现在明明有好的机会摆在面前,你却不知道珍惜,就知道守着你那不值钱的脸面,再这么下去,顾家的家业要在你手里给败光了。”
他看得明白,现在顾家已经不算是同心村第一大户了,虽说单从祖产来说他们顾家还是领先的,可林家已经有人做官了啊,现在还有几个孩子都在念书,念得还很好,假以时日,同心村第一大户又该是谁?
顾开明并不嫉妒林家,而是羡慕,羡慕林家的后人都那么有本事,一个个的都让人省心。
要是那些孩子是他自己家里的,他真是睡着了都要笑醒了。
他还是孩子太少了啊,只有两个儿子,老二倒是让人省心,也是明事理的,就是这个老大,这个样子如何让他放心托付家业呀?
他虽然总是嘴上威胁顾平勇,要是再不能干些就要把他逐出家门,可是他心里清楚,自己根本就不会那么做的。
顾家现在本来就人丁单薄了,要是再逐出顾平勇,人更是少了,只有老二一家。
长此以往,以后又会什么个境况?
再者说,老二家的天阔虽然能念书,但他心里知道天阔的来历,现在倒是好好的,谁知道以后又是什么样子?
万一那家人找上门来了呢,万一天阔被人带回去了,那就不是他们顾家的人了,以后就算是能耐又跟顾家有什么关系?
他虽然是老了,可也得为后人考虑,为顾氏一脉考虑才行啊,要不然他到了地底下都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所以不管顾平勇多么不争气,他都不会放弃,他先前一直不见他,也只是想着冷落他一段时间,好让他自己反省反省。
那件事情的确是做错了,他气得不轻,他也不想见他。
现在也该够了,他要把这儿子叫来身边好好说一说,让他清醒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保住顾氏,不让顾氏继续衰落下去。
顾开明想着顾平勇,心里难受得不行,恨铁不成钢啊。
顾平勇小的时候他对他寄予了厚望,小的时候倒是挺机灵的,越长大越让人失望,现在都过了半百的年纪了,却还跟小孩子一样。
“明年开春,家里的地也要种上土豆,村里人现在种的土豆红薯玉米,你全都要种,甚至林家的长生果,你都要想办法得来种子。”
顾平勇听着这话,心里老不高兴了,“爹,难不成您真让我去求林德正?要是我真去了,他们林家以后还把我看在眼里吗?那不得鼻孔朝天走路?我不去。”
“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得来,我只看结果,明年家里的地一定要种上这些新庄稼,这些才是好东西,先前那些产不了多少的也就少种一点吧。”
顾开明的手指在腿上轻轻的点了点,微微眯起眼睛,“我也不指望你到林家去说好话,你要有那份魄力,我也没什么好操心的了。”
“若是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得来,就去跟老二商量,老二会愿意的,只是你也别想着白白从这里拿走,该拿粮食来换就把粮食给拿来,你那个媳妇儿算得精,她不愿意,可老二并不欠你什么。”
“你也别指望我去跟老二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要是都办不好,那我也没法子,若是明年地里没种上这些,那我就重新分家里的地,把大部分地全给老二,至少在他手里,这些地的用处还大些。”
顾平勇还想说话,顾开明抬手直接制止了他,然后摆了摆手说,“你出去吧,我要说的就是这些,你自己回去好好想想,若是你愿意把地拿出来那就没这回事了,左右你家里人少,拿那么多地根本就种不了,每年还得找人帮忙,说出去都觉得丢人。”
顾平勇反驳了一句,“林家不也找人种地吗?又不是我一个人。”
顾开明咬牙切齿的,“你心里明白,林家找人种地人家站得住脚,人家家里有人做官,那是耕读之家,有那个本事,你又有什么?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你拿什么跟别人比?”
这话可真是刺痛了顾平勇的心,他站了起来,点了点头,“爹说的话我知道了,我先回去了。”然后转身就往外走,回去又要发脾气的,在这里他可不敢。
天佑听到他走了,放下笔到后院儿来了一趟,顾开明正在生气,见他来了又换上了笑脸,让他到身边去说话。
中午顾平章等人收工回来,天佑想了想,还是把上午的事说了,顾平章点了下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他叹了口气,想想就能知道爹找大哥过来是为了什么,说起来他还是次子,这就是比不上长子的,不管他比大哥好多少,在爹心里那始终是差着一截。
一连好几天顾平勇都没有到顾平章家里来,过去快半个月了,他终于登门,而且还带上了一条肉。
顾平章看他那样子就知道他有事情要说,也没赶他走,迎着他到了上房。
兄弟二人坐下来说话,他们两个这么平心静气的坐着说话的时候还真是不多。
“大哥这会儿过来可是有事,夜饭吃过了吗?我家的还没摆上桌,要不然一块儿吃吧。”
顾平勇摇了摇头,“家里也煮上了,我一会儿就回去,今日过来是有事要求你,你要是愿意帮忙也就帮我一把,要是不愿意我也不强求。”
顾平章笑了笑,“大哥说说看,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事,听明白了才知道能不能帮啊。”
“你地里种的那些东西都给我些种子。”
他清了清嗓子,看了顾平章一眼,“这是爹的意思,我看不上,只是爹觉得那些东西好,想让我种上,所以让我来找你,要是你不愿意,我自己去跟爹说,也不劳烦你。”
顾平章很想翻个白眼,他这个大哥是永远学不会好好说话,其实他自己也想种,就是抹不开面子而已。
爹找他说了那些也是不想他日子过得不好,白白浪费家里的地,现在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来找他了,说出的话还是这么难听,真叫人头疼。
第444章 地不够种
顾平章想了想才说,“那些种子都可以给你,你不知道怎么种也可以教,咱们都是顾家人,不管你信不信吧,我这心里是希望你过好的。”
顾平勇都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容易就答应了,不由得看了他一眼,“你那些种子也是从林家那里拿来的,这事儿不用跟他们商量商量?他们可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要知道你把这些种子都给我了,以后不定怎么恨你呢,你可就从林家讨不到好处了。”
天元正好到上房来拿东西,听到这话之后都没忍住,直接就说了,“大爷爷,你说这话可实在是不好听,林家人根本就不是你说的这种人,你把人家视为仇敌,倒觉得人家一样小气,当初给村民种子,那些拿了种子的有好些人都是当初和林家作对的,人家不也没说什么吗?”
他还想说什么,顾平章摇了摇头,天元这才出去了。
顾平勇轻哼了声,“老二,这就是你教出来的孙子,跟长辈这么说话?”
顾平章也没让着他,直接说道,“前日我在路上遇到天扬,他撞到了我,自己还一脸不耐烦,甚至连喊一声二爷爷也不乐意。”
顾平勇脸色不好看,“天扬还小。”
“是挺小,不过也该懂事知理,这事情本不该我管,但是我也想说一句,天扬和天良先前是在学堂念书的,这一年又没念了,大哥要是宽裕些,还是该送他们去,这大道理到底还是先生才能教。”
说起这个,顾平勇更加不高兴了,这不仅说他的孙子不懂事,还说他家里没钱,他哪里受得了?
“老二你可别得意,你们家不就天阔天佑在念书吗?天阔是能耐,可你我都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来历,他……”
他话还没说完,顾平章直接拍了下桌子,“大哥,小心说话。”
顾平章瞪了他一眼,然后冷哼了一声,“种子我会让人给你送过去,除开长生果,其他的都能给你,有什么不懂的你自己来问。”
顾平勇听着这话有些不满意,“长生果的种子为什么不能给我?”
他心里最惦记的就是长生果,听说卖给林家都是十文钱一斤,要是自己拿去卖,不得更高一些?他就不信林家不从中赚钱,可谁知顾平章竟然不给他。
顾平章直接问他,“长生果种出来,你愿意拿到林家去卖吗?”
顾平勇回答,“当然不愿意,凭什么卖给他们?我自己种出来的,我想卖给谁就卖给谁,谁知道他从中赚了多少钱。”
“这就对了,村里人种出来的长生果,除了留种子之外,其他的都要卖给林家,若是你做不到,那我为什么要把种子给你,那不是坏了规矩吗?再说了,我家里也没有多少,来年还想多种一些呢。”
顾平勇很生气,拍了下桌子,站起来气愤地说,“我就不信我自己从外面买不到。”
他扭头就走了,云氏等人在家等着呢,他一回来,云氏赶忙就迎了上去,“老头子,怎么样啊?老二答不答应啊?”
顾平勇坐着生了一阵闷气,“这才把在顾平章家里的事说了,云氏撇了撇嘴,“老二果然还是存了个心眼儿的,最挣钱的不给咱们呢。”
杨氏说道,“娘,没有那一样也行啊,有了其他的,咱们明年也能收不少粮食呢。”
“这倒也是,咱们家也有了这些,爹也就没什么话说了,要不然还真要把地给老二呢。”
这事儿定下了,他们这才摆上了饭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夜饭。
顾平勇看了眼两个孙子,又想想天佑的样子,心里烦躁。
天佑和天扬可是一样大的,天佑现在都已经上学堂念书去了,而且念得还不错呢,说话做事,看着让人挺舒心的,再看看他自己家里这孙子,完全就不是一个样,怎么会差距这么大呢?
尽管她不愿意承认,可是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两个孩子放在一起的话,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谁好谁坏。
“老婆子,家里还有些钱吧?来年还是把两个孩子送学堂去,必须得念书才行,林家现在受人追捧不就是因为他们家读书人多吗?咱们家的孩子要是不读书,以后可就完了,永远都抬不起头来。”
云氏知道他决定了的事没法改变,所以只好点了点头,“好,过了年就去吧。”
她心里疼,好不容易有了点钱,这两个孩子去学堂又得花出去不少,日子难过啊。
而天扬和天良闷头吃饭,也是听到了这个话的,他们两个对视了一眼,纷纷撇嘴。
竟然又要去学堂念书了,一点都不想去念书,可是最近爷爷心情不好,他们要是不听话的话会挨骂的,所以什么都不敢说。
九月过去了,今年的庄稼就已经收完了,没什么再好收的了。
今年林家也种了棉花,加上去年没用完的那些,还是挺多的了,但要是纺布的话依然是不怎么够,这弄出来也没多少布料,还不如不做了,继续续被子,争取给家里每个屋里都弄一床棉被。
吴氏和刘氏一起干这个活儿,把婉容她们几个丫头也带着,婉容说道,“这个棉花可真是好,就是咱们家地不够多,每年只能种这么一点,要是咱们家有上百亩地就好了,多种一些,纺线织布,以后能卖不少钱呢,这在市面上都没见过。”
吴氏笑着说道,“其儿脑子转得快,把咱们家这些孩子都带成这样了,一个个的都想着该怎么挣钱,这样挺好,左右是饿不着肚子了。”
刘氏笑了笑,“娘,小姑说得也对,咱们家要是地多的话,就不愁棉花不够用了,可是这地比黄金还金贵呢,就是想买也得有人卖才能买到。”
吴氏说,“谁说不是啊,庄稼人都想多要点地,有没有钱是一回事,关键是能不能买到,咱们村里这些田都是有主的,才刚刚过了艰难的两年,现在谁家里都想着囤粮食,谁会卖地呀?荒地倒是有,前些年还能去开垦,这些年朝廷已经禁止了,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放开。”
说来说去就是没办法,大家也只能是叹口气。
第445章 家里有车了
林长源这两日出门去了,到外面去买马,先前就说好了要给家里弄辆马车的,这事儿也得提上日程才行。
最近家里没什么要紧事做,他也就去办这件事了,离着万和镇不远有一个镇子叫养马镇,那地方有很多人养马匹,现在已经没有以前多了,可是这镇子的名就是那样来的。
林长源这两日就是去了那里,到当地去挑能挑一匹好的,还能多讲讲价钱,这要是直接在万和镇买,非得让人坑钱不可。
这种事情不能着急,买马可是大事,要是挑得快了,被人家坑害着买了一匹病马,那银子可就算是打了水漂了。
所以吴氏把银子给他,一再的嘱咐,让他别着急,家里也没有要紧事,好好挑就是了。
林长源整整三日才回来,直接在那镇上买了马,又从当地买了马车,因为当地养马,所以来买马的人很多,也就延伸出了其他的产业,想要买到的东西一应俱全。
把自己家的马车赶回了村,好些人都凑上来看,以为村里又来了什么贵人,看到赶车的人是林长源,大伙儿都愣了。
有人笑着说道,“长源啊,这马车是谁的啊?你怎么赶着车回来了?”
林长源笑了笑,“子俊他们母子到县城去了,要是等着学堂放假,那一年才见上两三回呢,这两日出去弄了辆马车回来,贱价买的,不值什么钱。”
他赶着车走了,大伙儿在后面说,“哎呦,瞧着这林家的日子过得就好,你瞧瞧,现在马车都有了,这可是咱们村里第一辆马车啊,谁家里都没有,顾平勇以前日子过得那么好,也没买上马车呢。”
“就是啊,谁买得起这个,我听说就光是一匹马也得好几十两银子,林家可真是舍得。”
另一人笑了笑,“人家有这个本事,你想想,林家可有一片堰塘呢,里面的鱼养着那是要卖去酒楼的,先前卖了多少,这水已经蓄上了,又已经往里面放了鱼苗。”
“林家的地里也种了那么些新庄稼,比咱们都先种,肯定也是挣了不老少钱的,再加上他们家几个孩子能干,每年又是养蚕又是养羊的,你仔细算算这账。”
宣氏到县城去做厨子的事情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也是为了她的名声考虑,这要是传出去了,以村里这些妇人的性子,不定给传成什么样子,所以都尽量不说。
要是让人知道了宣氏每月还能挣八九两银子,不定又有多少人要羡慕林家呢。
几个人凑在一起说了一阵,纷纷摇头,这等福气他们可是享不了的。
这人的运气可真是说不准,就搁十年前,林家还是这村里很穷的人家呢,地不算太多,家里的人口不少,还有个林长青念书,活儿也没时间干,还要不停地往书院里拿钱,笔墨纸张这些都是费钱的。
那时候好多人还在背地里说人家读书没用,现在看来,有用没用啊?那当然有用,自己羡慕啊,可是自己家的孩子没那么能干,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林长源把马车赶回了家里,家里的孩子们十分好奇,围着马车转了又转。
子杰笑着说道,“我只在镇上看到过马车,还没看到过几回呢,没想到咱们自己家也有了,这马车可真好看。”
大人也挺好奇的,都围着马车看了一会儿,林长富说道,“老三,这马车挺好的,咱们买这么好的马车会不会不太好啊?”
林长源说,“大哥,这是最次等的马车,我这车厢买的就是一般的木料做的,就是怕太招眼了,马倒是挺好的,不过乡下地方,大伙儿也看不明白马好不好,我想着这活物不好养活,要是买差了,以后病了死了的,那不是更心疼吗?”
吴氏在边上说道,“这倒是,马就得买好些的,咱们都下了决心弄一辆车了,也不用在意别人说那些,自己家过得好就行了,老三,这回一共花了多少钱啊?”
“娘,这马原本要卖二十五两银子,我说来说去给便宜了二两,马车就便宜了,三两银子,一共花了二十六两,我仔细问了卖马的人这马该怎么养,也记在脑子里了,一会儿都给写下来,怕时间长了给忘了。”
吴氏笑着点了点头,家里预备的是三十两银子,没想到还没花完,但还是挺贵的,一下子就花去了那么多钱,他们家以前吃不上饭的时候,一年都花不了二十银子呢。
思其也觉得挺贵的,一家人一年的花费,这样算下来,搁前世的话,这辆马车已经不算便宜的车了啊。
不过挣钱就是为了要花的,家里要想多挣钱,就得经常往县城去,一直赶牛车怎么行啊?在路上都要花多少时间了。
林德正背着手,笑呵呵的说道,“马既然已经买回来了,那就好好养着,接下来也农闲了,家里没要紧事的话,你就多往县城去去,看看子俊他们在县城缺不缺什么。”
林长源点头应下,“爹,我知道了。”
他们老两口到上房去了,林长源又跟林长富和林长贵说,“大哥二哥,有空闲的话我也教你们赶车,这马车放在家里,谁要用自己赶着出去就是了,要是只有我一个人才会,以后大哥带大嫂回娘家都不方便。”
林长富和林长贵都有些不好意思,他们总觉得自己笨,不如老三机灵,赶车也是个技术活啊,要是自己不会弄,把车给赶沟里去了,那不是赔了家里的银子吗?
林长源笑着说道,“你们只是不学罢了,这也没什么难的,我也是以前跟人学,我仔细教你们,很快就能上手的,这并不难。”
两个人想了想,还是林长贵先拍了一下腿,笑呵呵的说,“那好,你愿意教我们我们就学,只要你不嫌我们笨就行了,还得你多说几遍呢。”
他心里想着,要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能耐,以后都上县学去念书了,他要是不会赶车都没法去看看他们,还是得学学才行。
林长源笑着说道,“你们哪里笨了?我们都是爹娘生养的,都一样。”
林长富和林长贵憨厚的笑了,兄弟几个又开始说别的。
第446章 声名远播
中午吃饭的时候,林长源又跟大家说起这一趟出去在外面的见闻,“爹,您是不知道,就那养马镇都有人说咱们村里种的土豆呢,还有人跟着种,现在都已经种下地了,就等着腊月里收。”
同心村的土豆也已经种下去了,看到了土豆的好处,这一季度大家就种得挺多的,反正冬天有些土也是要空闲下来的,正好能种土豆。
思其吃了一口土豆丝,歪着头听林长源说话,她没想到传得这么远,养马镇离着万和镇挺远的呢。
林德正也挺好奇的,“那是怎么传过去的呢?咱们这儿也才没种多久,他们哪里来的种子?”
“说起来还是从咱们村里传出去的,我仔细问过了,先前不是有好多人上门来讨要吃的吗?咱们村儿有些人心软,就给了自己家的亲戚,还说了这东西能种,让他们能节省就节省一些,九月种下去,腊月又能收。”
“后来收了粮食,家里不那么缺吃的了,那些人又上门来了,都是亲戚,自然能拿一些的,这亲戚家里又有亲戚,就这么传来传去的,也就到了养马镇,一共也才两户人家有,并不多。”
林德正点了点头,“这倒是好,要是家家户户都种上,就算是到了灾荒年月那也不怎么缺吃的了,至少不会饿死人,咱们也算是做了一桩善事。”
林家的人都不自私,只要自己家过得还行,也有那个能耐,是愿意帮助别人的,思其很喜欢他们这种淳朴的特质,让她觉得格外安心。
林长富说,“现在虽然种的人不多,过几年也就多了,现在大家都没有多少种子,就算是想帮别人那也是没法子的,等多种上两季,种子多了,各家的亲戚互相给,以后种的人也就多了。”
说起这个,林长富又说道,“我看到顾平勇家里还种了呢,应该是顾二叔家给的种。”
林德正点头,“这事儿我知道,你顾二叔跟我说过,这也没什么的,只要是他不来找咱们家的麻烦,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咱们家的种子本来就是要给村民的,他也是同心村的人,当初就是他上门来要咱们也会给的。”
林德正抿了一口酒,“只是长生果没给他,知道他不愿意卖给咱们家,所以也就没给。”
林长源在边上说,“以他那性子,以后也能找到的,总觉得要跟咱们作对。”
吴氏道,“咱们身正不怕影子斜,从村民手里收长生果能拿多少钱就拿多少,不让大家吃亏,就这样了人家还是要跟着他混,那咱们也没法子,管不了那么多,快吃饭吧,菜都要凉了。”
这段时间家里面没什么农活要干,所以家里又开始养羊了,山头上的草不多了,很多都枯萎了,孩子们放羊要换地方,要不然羊吃不饱。
子辰也跟着放羊了,他笑眯眯的说,“姐,要是咱们能把羊放山上吃就好了,整个山头随便吃,不用管,咱们还能干别的呢。”
思其笑着道,“你倒是想得好,这山又不是咱们家的,要是咱们家的就能这样。”
子辰歪着头,又有问题了,“那咱们家为什么不买一座山头呢?”
就算思其也是个志向大的,这会儿也被弟弟这话逗得乐了,笑着说道,“你倒是想得远,还买一座山头呢,咱们家想买几亩田地都难得很。”
“那为什么难呢?”
子辰现在这个年纪,正是对什么事都好奇的时候,只要有什么弄不明白的就要张口问,要是个没耐心的跟他在一块儿,会被问得烦躁的。
以前思其也不喜欢小孩子,觉得小孩子可烦人了,什么都不会做,要是不如意了就只会哭,得哄着,怎么就那么能折腾呢。
可是到了这里之后,有了弟弟妹妹,她忽然觉得哄小孩子也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
“因为土地很珍贵呀,大家都想要,所以轻易买不到,山头也是一样,咱们就是想买那也得衙门点头才行,没那么容易买的,而且一座山头得多少银子呀,想想就买不起。”
思其托着腮,看着对面的山头叹了口气,这个想法不仅子辰有,她先前就想过了,林长青从南边儿还送了向日葵的种子回来呢,这个才是大的利润。
这个年代没有瓜子,要是能买下一座山头把向日葵给种上,这样一来他们家得挣多少钱啊?
那简直是天上掉银子下来,可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办,想想得了呗。
之前家里要买下村里的堰塘都跑到县城去托了关系呢,要是没那李捕头帮忙,估计他们还买不了。
朝廷有的时候会允许老百姓自己开荒地,可要是老百姓的耕地不缺,地里产的粮食能够糊口,朝廷就不会允许无止境的开荒地了。
每次能开荒地的时候大家都会抓紧时间去开几亩地出来,养上几年就能正常地种地了,那也就是自己家的地了,可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时常都有的。
思其也不知道要买一座山头需要多少钱,要是能买下来多好啊,那家里种棉花和向日葵都不用发愁了,直接种山上就挺好。
前些日子吴氏和刘氏说话她也听见了,她们在说没地方种棉花呢,家里的地的确是少了一些,要想把日子过得好,粮食是不能缺的,如果为了织布挣钱就不种那么多粮食,到时候钱是有了,但是自己家的人就没有安全感了,万一缺了粮食该怎么办?
在原地坐了一会儿,思其就带着子辰去摘野果子,这个季节已经没多少野果子了,姐弟俩逛了会儿就回来了,等羊吃得差不多了,就把羊赶回家去。
刚刚进门就听到了院子里传来的笑声,思其笑了笑,“看样子家里又来人了呢,不知道是谁来了。”
“我去看看。”子辰笑呵呵的跑进去了,进了院子里,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可是他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是谁。
他顿了顿,又跑回去,“姐,我认识的。”
“是谁啊?”思其把羊赶进羊圈里关上,问了他一句。
子辰摇头,“不知道。”
思其,“……”你不是说认识吗?
第447章 媒婆上门
姐弟两个收拾好回到前院儿,思其终于看到了那人,这回知道子辰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来的人是张媒婆,先前给大姐说过亲的,那会儿子辰还小呢,他有些印象,可却不记得是谁,这也是正常的。
思其也不多话,就坐在边上听个热闹,这回张媒婆来估计是要给家里的人说亲的,看来应该是小姑了。
虽然说大哥要比小姑还大一些,可是他是晚辈,年龄差不了太多的情况下,他的亲事当然要在小姑后面。
张媒婆果然是这个意思,说了镇上的一户人家,在镇上是有个宅院的,这条件就算是不错了。
现在林家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水涨船高,张媒婆向来是在这些事上面费心思的,要是不好的她也不会上门来说了。
林家这些姑娘小子样貌又好又能干,谁不愿意跟林家结亲?
而且现在林家几个孩子都已经到了说亲的年纪了,张媒婆又是这附近比较有名的媒婆了,估计是有好多人找她说的,那些说不上来的张媒婆都不愿意登门,今日既然来了那就说明不错。
林德正和吴氏都在家,这会儿就听着她说,等她说完了之后吴氏才道,“你有心了,这户人家的确是不错的,只是这两年日子过得不顺当,先前我们还说呢,家里这几个孩子的亲是要往后面延一延了,现在都不考虑这事儿,得再等上两年呢。”
张媒婆自然是不愿意轻易松口,要是做成了这桩亲事,她的名声只会更加响亮了。
那户人家也算是大户了,娶婉容是过去做正房少奶奶的,大户人家少有从乡下找正房的,一般来说都是抬成小妾。
这回也是因为林长青的缘故,林长青那般能耐,镇上谁不知啊?现在正林家耕读之家的名头是坐实了的。
那家人家里是做买卖的,要是官道上有人的话,生意也会更顺利些,所以他们才会想着和林家结亲。
“老婶子,刘老爷家的二少爷,今年十八岁,和你家婉容的年岁也是合适的,现在要是定下亲事,过两年成亲不是正合适吗?我的为人你是信得过的,这要是不好的,我能说给你们家吗?那二少爷当真是个好的,样貌品行,样样都数得上来。”
吴氏还是不松口,林长青走的时候特意说过这件事,她现在不能随便应下来,就算这家是不错的,那也得自家关上门来好好商量商量才行。
“婉容是我的小闺女,我一共就两个闺女,这一个还小呢,想在家里多留两年,要是定下了亲事,那始终是不太一样了,况且那刘家的门第比我们高了这么多,也实在是不合适,我知道你的心意,自然也相信这是好的,只是眼下我们当真是没这个打算,今日还真是让你白跑一趟了。”
听了她这话,张媒婆心里也就清楚了,现在她也不好再继续说。
想想也是,这林家跟以前可不一样了,他们家可还有人在县学念书呢,等到下一回科考,要是再中个进士林家可了不得了。
现在看着刘家的门第是要高一些,等到了那时候,谁高谁低还说不清楚。
“那好吧,你们想把闺女多留几年这我也明白,今日也就是来跟你们说说,这亲事哪有一回就成的?又不是一口买卖,您家里这几个都大了,个个都是好的,只怕接下来说亲的还不少呢。”
吴氏干脆就跟她说明白了,“我们家里这些孩子个个都听话懂事,就想着在家多留几年,这几个孙子都在念书,他们愿意念,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着啊,一个个的都跟着他们五叔学呢,我看要是不狠狠折腾几年,是不愿意定下心来说亲事的,也是让人操心啊。”
张媒婆听了这话也就懂了,男孩儿们要念书,得多念几年,只怕要跟林长青一样二十出头才愿意定亲呢。
女孩儿听话懂事,要在家里多留几年,也就不着急嫁人,看来几年之内她是不用再过来了。
她并不生气,林家好好的把话跟她说明白了,也没瞒着她,有什么好生气的?
就是遗憾啊,没有做成这么好的亲事。
“那成,老婶子家里的孩子都是好的,以后该娶妻嫁人了,还得想着我啊,要是能做成这么好的亲事,也是我的福分啊。”
吴氏笑呵呵的,“咱们这附近还有哪个媒婆比得上你张媒婆的?到了那时候,不用你说,我自己就得找上门去。”
“婶子这话我可记住了。”张媒婆又说笑了几句,这才捏着手绢儿从林家走了。
等她走了之后林德正才说,“咱们家的姑娘要是都能留到十八就挺好,大一些再嫁人,要不然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呢,现在家里不缺吃的了,多留几年。”
之前林长富有些忧心,就怕耽误了孩子的亲事,这些日子他也想明白了。
爹娘是疼爱家里这些姑娘家的,怎么会让她们受委屈呢?留上几年,以后只会说更好的人家,孩子以后过得好,他也能放心啊。
梦珠今年十六了,梦环才十二,都还能等等,如果子俊也争气,他的两个闺女下半辈子就能过得好些。
思其在边上暗自高兴,虽然先前就知道爷爷奶奶想让他们晚嫁,现在直接跟媒婆说了,那更是能放心了啊,现在她可以开开心心的留在家里想法子挣钱了。
这要是天阔知道就不会那么高兴了,还要等上好多好多年呢。
今年闹饥荒,所以村里好多人家里都是没养猪的,进了冬月就要考虑着过年的事了,林家养了一头猪,就是准备冬天杀了吃肉的。
吴氏特别大方,孩子们忙活了一年,过年就该吃些好的才行,以前家里没钱,只能跟人分着杀猪,现在能吃饱饭了,她就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吃好,长高一些。
今年粮食虽然是出来了,不过很多人家里日子还是过得挺艰难的,又拿不出钱到镇上去买肉,有些人就打算帮着别人家杀猪,看看能不能分两斤肉。
也有人找上林家来,林德正答应了,和本家几家人一起杀猪,还同意了两家人来帮忙,到时候给人家几斤肉。
这就定好了日子,冬月十五就把猪杀了。
第448章 家里来了贵客
今年村里杀猪的人明显减少了,只有几家家底子厚些的才杀得起猪,所以都不用怎么排时间,怎么都忙得过来的。
轮到林家杀猪了,一大早就开始准备,今日要杀两头猪,还有一头是另外两家一起杀的。
思其来了这里之后,每年都能见识到杀猪,现在都见怪不怪了,只是听着那动静还是觉得有些渗人。
他们几个孩子跑到村口去看,离得远远的,也不敢过去。
子杰现在也上学堂去了,所以子辰没了玩伴,成日都跟在思其后边儿,这姐弟俩可以说是形影不离了。
这会儿也是一样,子辰不敢看,就躲在思其后面,思其护着弟弟,十足的好姐姐样。
“也没什么好看的了,咱们回家去吧,一会儿耳朵都震坏了。”
子辰缩着脖子点了点头,“嗯,我们放羊去,去村外面的山上放吧,我看着那里还有草。”
思其嗯了声,“好啊,咱们回去赶羊。”
姐弟两个把羊赶出了村子,到外面的一座山上去放,路上就有一些草,那些羊低着头一路吃过去,姐弟俩就负责看住它们,别让它们去地里祸害人家的庄稼。
都还没上山呢,远远的过来了一辆马车,子辰眼尖,第一时间就看到了,赶紧跟思其说,“姐,你看那里来了一辆马车,是谁来了啊?”
思其抬起头一看,果然是看到了一辆马车,她心里琢磨着,这个时候会是谁呢?
脑海里突然出现了宋云轩兄妹两个的身影,不会是他们过来了吧?
要是宋云轩来了可好了,这回她可得好好问问宋云轩才行,先前的事她可没忘,总觉得宋云轩对她姐是有意思的。
这两年他们都有往家里送年礼,虽然每次都说是宋云馨的意思,但是宋云馨就是一个小丫头,是跟她们关系好,可是做事情三分钟热度,能连续两年记着?
再说了,那些礼物都很费心思,她不信馨儿能想得这么周到。
不能这样一直拖着,虽然家里也说要晚一点许人家,可是该怎么样总得有句准话吧,这事儿思瑶肯定是不好意思直接问的,但是她可不怕这些。
这回要是不问明白了,下一次见面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她又不能时常去府城,万一宋云轩直接娶妻了,不是让她姐姐白白等待吗?
眼看着那马车越走越近了,思其也没带着子辰立马上山,就在这儿等着,要是宋云轩来了的话,在这儿就好问问他,要不然回了家还找不到机会呢。
如果宋云轩没那个意思,那就让他回去吧,以后也别再常往这儿来了,馨儿倒是可以来。
那马车快到跟前了,思其心里想说的话一遍遍的在脑海里过着,生怕自己一会儿问差了什么。
结果马车到了面前,从车上探出一个人的脑袋,思其却愣了一下,怎么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呢?
她刚刚一直想着车里的人是宋云轩,也一直想着要怎么跟宋云轩说话,以至于现在她看到车里的那个人,该有的惊讶都没了,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这不是……知县大老爷吗?
去年见过的,吴知县这会儿也还记得她,没想到在村口遇上了这小丫头,他很是高兴,朝她招了招手,“你叫思其是吧?快过来。”
思其点了点头,到了马车窗根儿底下,抬头看着他,“大老爷,您来我们村里做什么?”
她看着吴知县穿的是常服,并没有穿官服,这马车也是很一般的,就知道他是偷偷来的,所以并没有跪下行礼。
吴知县对思其的印象一直都挺好的,这乡下小丫头向来胆子小,见了生人都不敢开口的,去年这丫头到了他面前,却一点都不磕巴的把自己家里遇到的事全都说了出来。
从那时候起他就觉得这孩子不一般,现在看来更是这样了,知县虽然不算是大官,但是在这些老百姓心目中那也是天了,看见了能不激动吗?
偏偏这小丫头十分淡定,要说她没认出来,那不可能,刚刚直接就叫了人呢,只能说这孩子不一般了。
吴知县笑了笑,“今日得空,特意到你们这里来看看的,你领我上你家去,不要声张,我去你家里跟你家人说说话。”
要是先前没有来那一回,他就可以大摇大摆的进村了,主要是之前这村里的人都见过他,时隔一年,也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要是他直接进村,被人看见了反倒是不好。
思其也没有多想,反正这位大老爷风评不错,不是坏人就是了,让他去家里就去呗。
她点了点头,和子辰一起把羊往回赶,“咱们先回去吧,下午再去放羊,家里还有一些草呢,先给它们吃着。”
子辰毕竟才七岁出头,还不明白这些,当然是听她的,乖乖的跟姐姐一起赶着羊回家了。
进了村里就遇上了一名婶子,那婶子笑着说,“思其,你们刚刚不是出去放羊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啊?”
思其笑了笑,“家里来了客人,特意带着客人回来的,一会儿再去放羊。”
那婶子往马车上看了一眼,什么都没看见,笑呵呵的说,“你家这又是什么客人来了啊?”
“反正是客人,我也理不明白,带回去了我爷爷奶奶自然知道。”
吴知县在车里听着她说的这些话,不由得赞许,这孩子的确是聪明,怎么是个小丫头呢?这要是个男孩儿,他都愿意带在身边调教了,以后必定有出息。
很快也就到了林家,周围也没别人在,思其就敲了敲窗户,“大老爷,您下车吧,到了我家了。”
吴知县下车,带着车夫跟着他们一起进了院子,思其和子辰把羊赶回了羊圈里,然后才回来说,“您先在上房坐一会儿,今日我们家杀年猪,我爷爷奶奶都不在家呢,我这就去喊他们回来。”
然后她又去屋里找了婉容和思瑶,和她们说了这事儿,“我也不知吴知县来咱们家做什么的,先招待着吧,小姑,你们泡一壶茶送过去,我去喊爷爷奶奶。”
婉容和思瑶有点紧张,定了定神,这才点头,“那好吧,你快些回来。”
第449章 张罗饭食
思其是跑着去喊人的,杀猪的地方人很多,自家有几个大人都在那里,其他人还在地里呢。
思其也不敢声张,悄悄的把吴氏拉来了边上,跟吴氏说了,吴氏瞪大眼睛,赶紧问她,“你确定那人是吴知县?知县大老爷来咱家做什么?”
思其摇了摇头,“是吴知县没错,来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啊,不过大老爷今日是穿着常服来的,看样子倒真像是来咱们家做客的呢,奶奶,您和爷爷赶紧回去吧,家里一个大人都没有呢。”
吴氏点了点头,又说道,“你爹还在田里干活呢,你去把他喊回来,这外头的事儿他比我们弄得明白。”
思其赶紧跑着去了,吴氏又悄悄地跟林德正说了,林德正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利索,吴氏让林长富和林长贵在这儿盯着,他们先回家里一趟,也没明说到底是什么事。
这里毕竟人多,要是知道知县大老爷来了,这村里很快就会传遍的,他们可不敢乱说。
思其跑得挺快的,所以林德正和吴氏到家门口的时候,林长源也已经扛着锄头回来了。
吴氏松了口气,赶紧说道,“老三,好在你也回来了,要不然我和你爹回去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走走走,赶紧进家门,大老爷可在家等着呢。”
他们几个没敢耽搁,赶紧回了家里,把手洗干净到了上房去,外间里坐着的,可不就是吴知县嘛,婉容和思瑶也在边上站着,两个人都不敢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先前吴知县可是找了林长源和顾泽林到县衙去见过面的,这会儿林长源倒是没那么紧张,先前说话的时候吴知县可是很温和有礼的,并不吓人。
他赶紧说道,“先前不知大老爷登门,小民一家都不在家里,实在是怠慢了,大老爷恕罪。”
吴知县笑着说道,“今日我当真是来做客的,你们不必这么客气,倒是我来叨扰了。”
林长源忙说,“不敢不敢。”然后扶着林德正到了跟前,“大老爷,这是小民的父亲。”
吴知县赶紧起身,让林德正他们坐下,林德正紧张得厉害,手心都开始冒汗了,腰背一直弓着,都直不起来。
“今日我就是过来看看,你们实在是不必客气,就把我当成是一般友人就行了,叫我吴老爷就可以。”
林德正一个劲儿的点头,“好好,都听大老爷的,不不,吴老爷。”
吴知县笑了笑,“这会儿快到晌午了,我好不容易才来了这里,想厚着脸皮在家里留一顿饭,不知方便不方便?”
一听这话,思其忍不住笑了,这吴知县还真是挺容易亲近的啊,直接就说要留饭,怪可爱的。
吴氏笑着应下,“吴老爷在家里留饭,这是我们的福气,其儿,你快去把你大娘找回来,就说家里来了客人,早些准备饭菜。”
吴知县忙说道,“听说你们这里有什么土豆红薯玉米的,我听着有意思,中午要是方便的话就煮一些来尝尝,我也想尝尝到底是个什么味儿。”
思其听了这话顿时就明白了,怪不得这吴知县跑到家里来了呢,原来是为了这个啊。
她若有所思的出去了,边走边想,先前爹说过,养马镇那边都已经有人种土豆了,而养马镇位于万和镇和县城中间,那地方有人种了,也许就能传到县城去,传进了县太爷的耳朵。
这位县太爷是位不错的父母官,知道有这样的好东西,当然得来打听打听,要是合适的话,打算在全县推行,大概就是为了这个来的。
想明白了这些,她蹦蹦跳跳的跑出去了,如果真是她想的这样,那可真是太好了,要是这些作物就这么推行开来,那可是大功一件呢,整个置阳县都要跟着沾光的。
这会儿林家的猪弄得差不多了,不过还要一会儿才能回得来,思其也不敢耽搁,悄悄的跟刘氏说了,刘氏也吓了一大跳。
思其说道,“大娘,咱们回家做晌饭吧,中午县太爷要留在家里吃晌饭呢。”
刘氏立马慌了,“这这这,我怎么会做啊?现在你娘也不在家里,中午的饭菜要是难吃了,咱们家不会担罪名吧?”
思其笑了,“大娘,哪有那么严重啊,那县太爷就是到咱们家来吃顿便饭的,顺便说说话,饭菜什么样不要紧,再说了,大娘做的饭菜也好吃啊。”
因为宣氏做的饭菜实在是太好吃了,所以刘氏也没什么自信了,但其实她做的饭菜也还行,后来一直跟着宣氏学,现在已经比村里这些媳妇婶子做的要好吃很多了。
刘氏点了点头,“那好,我先拿些肉回家去,一会儿要用的,剩下的交给你大伯二伯了。”
她们赶紧回了家里,吴氏也到灶屋来帮着安排,刘氏说道,“娘,这猪下水中午就先不做了吧,知县大老爷到咱们家来了,总不能让县太爷吃猪下水吧?”
吴氏也是这个意思,思其却在边上说,“奶奶,大娘,依我看还是该把这杀猪菜好好的给做上,杀猪菜多好吃啊,一年就只能吃上这么一回呢,这县太爷平日里好东西吃惯了,说不定还喜欢这个味道呢。”
“他来了咱们乡下,就是想吃些乡下的东西,咱们要是做得太精细了,那还错了意思呢。”
吴氏又觉得思其说的也有道理,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思其又说道,“地里的辣椒秆儿还没扯,上面结了些小的,一直都留着等着过年做菜,现在正好摘一些来用,这猪大肠洗干净,拿辣椒爆炒了不是挺好吃吗?先前做了大家都停不下筷子,那县太爷他也是凡人,又不是神仙,咱们都爱吃的东西他肯定也爱吃,正好让他尝尝看。”
吴氏是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刘氏心里有点儿打鼓,县太爷虽然也是凡人,但到底跟他们这些乡下人不一样,这猪大肠可是污秽之物,要是给县太爷吃了,县太爷不高兴,那不是要给他们治罪吗?
结果吴氏想了想,竟然笑了起来,点头说,“其儿说得对,就依着其儿说的来做就是了。”
刘氏差点儿吓了一跟头。
第450章 吴知县的打算
既然婆母都已经说了,刘氏也只能是依着来办,就把这些猪下水都给做了,还是像往常一样做一顿杀猪菜,不过油水要比往常多就是了。
这毕竟不是一般的客人啊,再怎么做农家菜也不能做得太差的,要不然县太爷恐怕都吃不下去呢。
杀猪菜是要做的,今日弄回来的新鲜肉也是要做上一些的,这个时候地里的菜也已经长好了,弄一些新鲜菜回来,把肉切片炒了,这就是很好的菜了。
思其也想着弄一点好吃的给那吴知县吃,让他想着他们家的好,这样一来对家里也有好处啊。
大娘就是太老实了些,所以她一直待在灶屋里帮忙,时不时的提点儿建议,也不会让刘氏觉得自己没用,说话恰到好处。
临近中午,外头干活儿的人这才回来了,林长富兄弟两个把家里的猪肉给弄回了家来,就放在院子里,笑呵呵的喊了一声,“爹娘,今日是谁来家了啊?”
吴氏赶紧跑了出来,小声的说,“是吴知县上咱们家里来了,你们两个小声点,快把手洗了,上上房里去说会儿话。”
兄弟两个都惊了,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
林长富咽了咽口水,“娘,您说啥?是知县大老爷来咱家了?”
吴氏点了点头,“可不是咋地,都来了好久了,没往外说,这是知县大老爷特意嘱咐的,不能让村里人知道了。”
他们兄弟两个赶紧点头,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有些局促,往上房去了。
这会儿灶屋里传出来了香味,吴知县吸了吸鼻子,倒觉得这个味道香得很。
今日跟他来的那名车夫其实是他的随从,从京城带过来的,不管他去哪儿都是他跟着,这会儿见自家老爷吸着鼻子,有些想发笑,家中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啊,这乡下的简单饭菜倒让老爷感兴趣了。
大家坐在一起说话,实际上就是吴知县一个人在说,其他人都不敢应声的。
只有吴知县问到的时候才回答几句,大多数时候林德正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还是林长源在边上答话,他到底在外面闯荡过,见过的世面多,遇上了这样的贵人也没有他们那般紧张,再者先前也是见过面的,所以说话要顺畅一些。
林德正在心里感慨,自己虽然是林家的家主,可是这遇上了贵人,还不如自己的儿子会来事儿呢,真是汗颜啊。
思其偶尔跑过去偷偷听一会儿,证实了她的猜想,吴知县这回来果然是为了他们村里种的这些新作物,看样子很感兴趣啊。
中午的饭菜做得格外丰盛,吴知县是冲着这些新作物来的,那就都得做给他吃才行,土豆和红薯全部上锅蒸熟,待会儿扒了皮直接吃就行了,玉米都是干的,所以不能吃煮玉米,就直接贴了玉米饼子,还弄了些煮熟的长生果上桌下酒。
再加上中午做的杀猪菜,有猪下水,血肠什么的,还有几个小炒肉,猪骨炖了一锅汤,里面加了很多白萝卜,盛了一大盆上桌。
等把桌上的饭摆好了,林德正这才起身,请吴知县上座。
其他人都不敢动,站在边上等着,思其其实是想直接坐下的,用不着这么客气啊,人家知县大老爷过来都没摆谱,那就是来体察民情的,这么生分干什么呢?
要是她是吴知县,也不希望这样的,可她知道这是规矩,不能那样,所以大家都站着,她也只好跟着站,反正一会儿都得坐下的,不着急。
两张桌子分得有点开,吴知县坐下了之后,让大家不要客气,都上桌子吃饭,所有人这才点头应下了。
今日的饭菜跟过年都有的一拼了,刚好杀了猪,家里能拿得出肉来,要不然置办这么一桌还真是不容易,还得现买肉去。
吴知县看了看桌上的饭菜,最感兴趣的就是红薯和土豆,他指了指,“这哪个是土豆哪个是红薯啊?给我说说看,今日我来可就是为了这个,听说这几样东西好得很呢,就想来见识一下,若是真好,我再想着让老百姓都种上。”
说了那么久的话了,林德正胆子也稍微大了一些,他到底是林家的家主,一直让林长源说话也不行。
这会儿壮着胆子跟吴知县介绍了一下,吴知县点了点头,自己拿了一个土豆,学着林德正的样子把皮给扒开,直接咬了一口。
这什么佐料都没放的,本以为是没盐没味儿不好吃,结果咬在嘴里了才知道,香香糯糯的,味道很好,有一种独特的香味。
他让自己的随从也吃了一个,两人都笑了起来,那随从笑着说,“老爷,这个可真是好吃,京城都没见过。”
吴知县点了点头,“是啊,以前我可从来没见过,这东西产量如何啊?”
他一边吃一边问,倒是不怎么在意形象,大人们说话,小孩子是插不上嘴的,思其坐在另外一桌上,一直都没开口,但是她一直都关注着主桌上的动静。
这吴知县还真是一个亲民的官儿了,让人觉得格外亲切,就这么坐在饭桌上侃侃而谈,倒真像是自家的友人一般。
他问什么林德正就说什么,知道红薯一亩地可以产上两千斤,他都惊讶了,虽然先前就已经听人说起过了,这会儿听到这些话还是觉得不敢相信。
这件事的起源是因为衙门的一个捕快,那捕快的家里就是养马镇的,恰好就种上了这东西,在县衙跟其他人闲聊的时候,吴知县在后面听见了,很是感兴趣,就叫了那捕快去书房仔细的问过。
他想知道那捕快也不敢瞒着啊,自然是问什么说什么,最后就查到了源头,原来是从同心村兴起的。
同心村他又有印象,因为地震灾款的那件事情,同心村这个名字烙在了他心里。
同心村林家,竟然是林家开始种的,他又想起先前还和林长源说过话,一时兴起,就叫上了自己的随从,找了个空闲的日子一路往同心村来了,想来这林家仔细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