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到底谁抢谁(二)
上次那个大肥羊是在傍晚时遇袭的,海盗得手后趁着天黑逃之夭夭,死里逃生的两条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原因才侥幸逃掉的。
祁可一边吃饭一边同情海盗,引人垂涎欲滴的大肥羊看着好吃,可咬一口就能崩掉牙,并发誓这辈子再不吃羊肉。
吃饱喝足,祁可张开千荷境,拿出打架用的防水机械,趁着天色暗了投放出去,将五艘远洋号保护起来,不要被海盗一炮给打穿了。
因为不知道海盗几时打出第一炮,祁可回千荷境洗漱一番就又回到庄子里过夜。
待到黎明时刻,卧室里柔和不刺眼的充电床头灯亮起,祁可被灯光一激警觉地睁开眼睛,就见照临坐在床沿正准备叫她。
“打起来了?”祁可嗓音哑哑地,坐了起来,顺便转头看了一眼窗外,外面不像是翻了鱼肚白的天光,还是黑漆漆的,“这么早?现在这季节天亮得没夏天早,海盗看得见?”
照临拿起床头柜上的水杯递给祁可润润喉,同时将海上的实时画面投射出来。
海上打得正激烈。
祁可自己在屋里看外面是天黑的,但海上的这处战场,在炮火的映照下,区分敌我的模糊影子还是没问题的,毕竟海盗是呈完全包围的局面,船炮只朝一个方向打,这要能打错海盗也不用混了。
远洋号上以前的船炮都拆掉了,改建好也没有装回去,在海盗船的围攻下只能是一副左冲右突拼命逃命的姿态,看似情况危急,可又屡屡巧妙地避开有威胁的炮弹,只在影响不大的位置留下点炮火的痕迹。
这等痕迹是必须要有的,不然没法用遇到海盗船体受损的理由混进凉水镇的河口湾。
祁可就这么看着自己的船在大海上逃命,船身上炮火的痕迹越来越多,远洋一号甚至还坏了一根桅杆,速度慢了下来,连累到后面四条船也跟着降速,海盗们见机会来了,一边减少了开炮次数一边谨慎地围拢上来,穿插切割,将肥羊完全分开包围。
灵活机动速度快的斗艇这时撤到外围监视周围环境,警惕是否有路过的船只,负责上船的海盗也准备好了搭钩,就等着靠近后拉住肥羊的船舷强行登船。
一切如海盗们见惯的那样,商船上的水手坚决抵抗,拿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有拿拖把棍的有拿斧头柴刀的,零星几个人抱着长杆的火枪,打一枪就没了卵用,填弹都来不及,海盗根本不怵这玩意儿。
海盗们这一路追击也早就确认这只大肥羊没有船炮,五艘大楼船组成的船队却无任何船用火器,海盗们在短暂地迟疑后就被巨大的兴奋淹没,只要拿下就足够五大帮派舒服地饱餐一顿。
短兵相接地时刻终于到来,五艘大楼船被无数根搭钩死死地拉住了船舷,周围一圈密密麻麻的海盗船上挤满了准备登船的海盗,双方一边拿木棍一边拿砍刀,武力相当地不平衡,海盗这边赢面大。
第920章 棉花在路上(三)
照临微微点头,收了投影站到一旁与各地副手联系,祁可喝了杯水,让自己从即将发大财的兴奋劲中冷静下来,然后往榻上一躺,戴上电子眼镜开始学习。
当电子眼镜的屏幕上呈现课程内容时,祁可还是忍不住地走了一会儿神,这几万两的交易中,村子账上那一千两银子跟毛毛雨一样,在共同出资的二万多两银子当中只占零点零五的比例,投下一千两估计能赚回个几百两,虽然不多,但建个村卫生院应该是够了。
这一想到卫生院,祁可内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学习的动力,深吸口气,转回注意力,开始认真学习。
至于损失了二十多条船的五行旗盟等发现数千手下失联时是什么反应,呵呵,谁管他们。
照临也没管,什么未雨绸缪的准备都没做,更没派监控飞虫去观察海盗的反应,就任由这事在他们当中慢慢发酵,让他们各帮派的海盗头子自己胡乱猜测,是惊惶失措也好,是迟疑不定也罢,又或者是怀疑官军大手笔布局以楼船为饵诱杀海盗,怎样都好,吓死他们最好。
当天快要天黑时,在指定海域等着接应的海盗们在海上有点呆不住了,枯等一天什么都没有等来,各种窃窃私语在人群中传开。
打劫肥羊的船只和人手出动的都很多,接应的人也不少,尤其这次的肥羊正好五艘大楼船,他们五行旗盟早就说好一家得一艘,不许挑,抢到哪艘是哪艘,得了什么货就认,就算货物价值不好,光这一艘船的价值也划算,得手后还能又给大陆那边的中央朝廷一个难堪。
谁能想得到,还肥羊呢,自己人都不见了。
“有点不好的预感。”四周的小船上,海盗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嘴里嘬着气味浓烈的烟锅子,聚众吞云吐雾。
“怎么跟上次黑旗帮那倒霉事一样?连船带人都不见了?”
“喂,别瞎说,晦气。”
“不可能吧,我们五行旗盟二十多条船数千人,五艘大楼船载满了货还能装多少人?能比我们人多?”
“上次黑旗帮那斗艇不就是被三个人干掉的?两个女人一个船夫,死在这种人手上,丢死人了。”
“别说上次了,这次怎么办啊?肥羊那么难啃?我们的人跟船呢?打不过难道还走不了?”
“妈的,这事有诈!肯定有诈!”
“对!我一早就这么觉得了,哪有这么巧,我们刚抢了一支大肥羊,没过几天又来一支更大的肥羊,这是给我们下套呢这是!”
“让我知道谁给我们下套,我抄了他家祖坟!”
“要是那个老皇帝干的呢?你还上岸去?”
“去就去,有机会上岸你们不想去?那么多女人,个个细皮嫩肉,你们不想睡?”
“嘿嘿,不光女人任睡,有钱人任杀,皇帝宝座我也想上去坐一坐。”
“做梦去吧!”
“还有空想那美事呢,我们眼下怎么办?是继续等还是回去禀报?”
“不知道啊,大船上没来信儿,继续等呗。”
“我烟都抽完了,谁身上还有烟?给我一锅。”
一群海盗就这么等到了完全天黑,船上都点起了灯,才终于看到了夜空中炸开表示撤退的烟花,起身干活,四散开来消失在了海面上。
五个帮派头子接获消息今日这场行动完全失败,二十多艘船数千人消失无踪,气得暴跳如雷,摔杯子摔碗,发誓要报复,那都已是后话。
第921章 棉花在路上(四)
三四天后,祁可正吃午饭,照临同时收到两条最新消息。
一个是要请的戏班子找到了但对方已经接了一个唱两天的贺寿堂会,唱完了才能来四柳村;另一个就是远洋号抵达了距离凉水镇河口湾只差一天航程的海域。
祁可按照戏班子预计到达村里的时间,将日期写在了请柬上准备趁夜色派出副手们踩着反重力滑板分赴各地,等到天亮后直接投递上门,尤其前不久才送客的那些夫人们,若是决定要来请予以回复告知包括随行下人在内的同行人数好安排住处。
既是打算借着请戏班子办订货会,自然就得往正规的路子上走,别等客人来了发现随行下人没地方住就尴尬了。
那戏班子现在正有个活儿,唱完堂会收拾行装再加上旅途的时间,等他们到达村里都得七八天以后了,如果远洋号那边一切顺利的话,船上有大宗皮棉的消息应该各方都已获悉,再等到小道消息传出去,四柳村不怕热闹不起来。
时间衔接得刚刚好,祁可悠哉地等到当天傍晚,在村里散步的时候去了一趟老九爷家,告诉他戏班的行程,几时搭设戏台就由两位村长安排了。
第二天上午,祁可在清早时分去磨坊吃了一顿油条豆浆的早餐后,回到庄子后就投入了学习,直到眼镜内的屏幕上突然插入一条照临的短信,告诉她远洋号到河口湾外面了,祁可赶紧中断学习摘下眼镜收看现场直播。
照临投影出两个画面,呈现两个视角,左边是远洋一号,右边是贾家村村长。
河口湾在河水和海水的共同作用下,地形地貌相对复杂,尤其河口段,双向水流,水流变化复杂,河床不稳定,地貌上可看到河道分汊河面展宽密布河中沙岛。
“哇,河口湾外部的地貌原来是这样子啊。”祁可头一回看到,忍不住惊讶。
副手扮作的贾家村村长打着考察水文地质的借口在这里一呆这么久倒也不单单是为了拖延时间等远洋号,而是绘制完整的航道图确实要精益求精,不然的话,远洋号这种四千料大船,从海上过来,才到口外海滨段就被水下三角洲和浅滩拦住了去路可怎么办。
两个画面里,远洋号和贾家村村长都已经交换好了最新情报,五艘船降下船帆慢慢减速,看似运气好地避开了卡船底的泥沙,刚好进入湾内后就全停了下来,没有任何会引发误会的下一步举动。
早已在附近的贾家村村长此时摇着小船靠了过去,双方其实都没有喊话,就这么对峙着,然后开始掐时间,估算一下发现有外来海船上前盘问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就可以回去找那些当兵的了。
借着船体的掩护,远洋一号上面飞下来一个副手落在小船上,这是假扮的翻译,讲着流利的渣洼泊国语,操一口生硬的东安府方言的腔调,打扮上则是借鉴了在渣洼泊国发展的其他外国人的服饰,杂揉在一起,不土不洋,甚至是有点怪异。
第922章 棉花在路上(五)
祁可看了一眼后就忍不住地撇开眼睛,她从小训练的美术审美受到了暴击。
相比起来,五艘远洋号上一水儿的小平头、绿色迷彩服和解放胶鞋不光顺眼,还很有亲切感。
小船载着两个人悠悠地驶入河口段,柏家军的军用码头就位于这河口段的一处沙洲上,呈扼守之势,很好的地利条件。
河口湾这里大平原,无遮无拦,驻守码头的官军们自然是一眼看到了有大船进来,又是惊讶又是警惕时,又发现那几艘船就停在了湾口的水域,船身上还留有炮火的漆黑痕迹,远洋一号坏了一根歪着的桅杆最醒目。
从去年柏家军过来,到不久前才缴获了一艘海盗的斗艇,这还是驻守在这里的官军们头一次看到有大船主动驶入这里,而且还是很高级的楼船,这要是商船队,船东的实力得多强。
就在官军们大声议论着是不是派人过去看看时,有眼尖的人先看到了已经摇着小船过来的贾家村村长贾敏。
“诶诶诶,看,老贾过来了,他是不是带了一个人?”
“好像是,那个人身上穿的什么衣服,跟朵花似的,这么大个领子箍在脖子上。”
“外国人啊?”
“啊?外国人?会说我们的话吗?”
“呵呵……大人呢?我们大人呢?”
凉水镇的百总大人马志文就这么被自己手下的兵给推到了最前面。
在这么一大群人的注视下,贾村长摇着小船终于靠泊在了码头边上,码头上的士兵接住他抛上来的船缆在牂柯上系好。
贾村长跟百总马志文介绍带来的人的身份,而这个自称是随船译员的渣洼泊国人一口生硬的东安府腔调,在官军们听来好像是听天书,不知道这人的这口腔调是跟什么老师学的,还得贾村长从旁再复述一遍。
一番比手划脚的自我介绍后,官军们总算弄清楚那五艘大楼船竟然真的是商船,从渣洼泊国经过一个月的海上航行,结果不幸遇到了海盗,好不容易逃生出来却迷失了方向,本来是想去东安府出售货物的这一下子搞不清楚自己在哪里了,加上船只受损需要维修,在看到这么大的河口湾后就情不自禁地进来,希望能遇到本地人请求些帮助。
得知船上满载货物,官军们顿时一阵意动,凉水镇将来要借着干流入海口的有利地位大发展的计划,驻守这里的官军都已经知晓,闲来无聊的时候也会猜测一二如何发展,就盼着哪天来艘大商船好好感受一下本地人的热情,没想到老天爷疼人,来了个大的。
“你们船上带了什么货?”马志文随口一问,在他的猜测里以为是那贵到天上去的香料。
“棉花。”这两个字这位译员发音很准确。
“棉花?做衣服的那个棉花?”马志文愣了一下,马上就有点不敢相信的重复问了一遍。
“是,棉花。”译员拉了拉自己华丽大褶子的衣领,“做衣服。”
“有多少?!”没想到会是这种紧缺货物,马志文下意识地放低了声音。
“五船。”
这意思好懂,五船都是棉花,马志文抬头看了一眼远处的五艘大楼船,不敢想象总共有多少棉花,反正他活到这岁数没听说更没见过这么大数量。
“一共多少棉花?多少斤?”马志文不知道该怎么比划,“你知道吧,我们本地人用的斤,你知道是多重吧?”
“知道,你们是一担一百斤。”绝对不能在重量和数量上造成误会,译员又发音准确了一回,“一万八千五百包,一包一百斤。”
“……天呐!”
消息太过惊人,就算马志文身经百战,这会儿也是真的有点反应不过来,好在他的素养也不是白来的,深吸口气,强行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先冲贾村长使了个眼色,接着一胳臂抡过去,紧紧揽住译员的肩,三人一起往码头后面的营房走去。
“走走走,远道而来有缘相会一场就是兄弟,我们进屋坐下好好谈,好好谈!”
第917章 到底谁抢谁(五)
照临将门关上,运输机平稳又无声地升上高空,藏到云层间飞往棉岛。
舱内在关上门的瞬间就亮起了柔和不刺眼的照明,祁可撸羽毛撸得心满意足,再次张开千荷境的出入口,让副管家拿了点冻干片出来喂它们三只吃零食,她自己也要了一个芒果千层,吃完就差不多到棉岛了。
祁可是最后一个到的,隔着偌大的棉花田,运输机在岛的另一面,也就是有森林的那一头降落,免得芸妈和小芹那两个女奴隶看到。
前面出发的运输机都早已陆续到达,将满舱的海盗放了出来,照料棉岛的副管家二号正带着手下们扒海盗们的衣裳鞋子,剃个寸头,最后给六尺棉布裹身。
二十多艘海盗船,小巧的斗艇都能载百来号人,大一点的主战船载的人更多,所以这一次祁可就有了四五千新奴隶,全都是男的。
这么多悍勇的青壮自然不能放在一处,幸好祁可手上荒岛多,四大两小六个岛,每个岛分一点人数出去,分派好任务定期过去巡察,做得好有奖、做不好没有、犯错就要罚,不信这帮海盗不会乖乖干活,哪怕他们桀骜到逃跑也无所谓,这里是外国,逃就逃呗,逃走了她还节省了养他们的粮食呢。
见这边的副手们忙不过来,祁可一边张开千荷境把收在里面的船全放出来,同时喊副管家带全部的副手出来帮忙。
有了帮手之后,收拾海盗们的速度就快多了。
海盗们此时也完全吓懵了,他们一被放出来重见天日后就敏锐地发现地方不对,虽是海鸟但更炎热,好像还在夏天似的,完全不是他们熟悉的环境。
输得莫名其妙就不提了,眨眼间就换了地方,难道真是神仙不满他们为祸海域,特意下凡收拾他们来了?
“神仙饶命!神仙饶命哇!”
在这样的误会下,吓破胆的海盗哪敢不听话,虽然听不懂这些头发极短、奇装异服者说的话,但手势语言看得明白,越发清楚自己不知道来到了什么地方,连语言都不通,只能照着对方的手势比划,叫脱衣服就脱衣服,叫过去剃头就过去剃头。
六个岛均分这四五千人,每个岛上将近一千人,反正现在也只是要开荒,没别的技术活可干,海盗们一身身精壮肌肉正好派上用场不会浪费。
每收拾好一定人数就送上运输机再次送走,派一个副手跟去负责教导和安置,将他们分班组队,设班长组长队长,自己管理自己,出了事就连坐。
祁可站在森林里旁观,这么多人站在海滩上,把这一小块地方挤得满满的,几千名光屁股男人站一块儿,多看两眼能脱敏,会准确地认识到男人的身体也就那么回事,什么羞耻感羞涩心都飞到天边去了,要是闲得无聊,还能像在菜场买菜那样挑一挑有没有好看的,不过祁可没时间无聊,她得去看自己的棉田,顺便从千荷境里取些湖水出来。
第918章 棉花在路上(一)
把跟在身边的动物们收回灵境,祁可挽着照临经千荷境闪现到棉田那边,然后张开灵境看这边的农业机器人接上粗大的取水管,一头放进湖里一头放进田边的蓄水池里。
棉花短缺价格高企是受去年洪灾影响今年棉花种植不足造成的,祁可为了抢市场,第一批种植的棉花直接用千荷境的湖水催生,十天半月就完全成熟采摘装船出发。
而这第二批就不必这么紧张,远洋号在海上单程就得一个月,一来一回两个月,所以这后面再种的棉花生长期控制在两个月即可,控制方法就是用淡水兑千荷境的湖水,能缩短一点生长时间又不会缩得太厉害,用滴灌技术更节水。
送水也简单,有密封舱的大机器有的是,固体液体都能装,装满水舱门一关一滴都不会流出来,从村里飞过来不费事,反正所耗成本对祁可来说都是左口袋倒右口袋。
岛上热闹成这样,芸妈和小芹这两个唯二的女奴隶毫不知情,等她们看到分来棉田干活的男奴时肯定会很吃惊,祁可为了自己女奴的安全着想,让副管家二号将男女分开安置,如果发生了暴力侵犯的事件格杀勿论,若是语言上的挑逗挑衅就予以掌嘴。
祁可要的是奴隶干活而不是随意发情,若是管不住自己,那就只能处理掉,要么卖给别的奴隶商,要么就做人体医学药物实验的实验品,总之,不好用的奴隶没必要浪费粮食养着。
副管家二号按照现有棉田的面积,划了少部分男奴过来,大部分会被领去一处新工地建船坞和码头,搞一些必要的基础建设,万一将来有商人自己找上门来做生意呢,总得有宾馆酒馆饭铺这种招待客人的地方。
送往别岛的奴隶陆续都走了,只剩下留在本岛的那千八百号人,他们当中属于各个海盗帮派的人都有,互相团结不起来,最多是出身相同的人组成小团体,提防竞争之下倒也不怕他们闹事。
安顿新来的奴隶得要不少时间,祁可也就不打扰副手们做事,在了解完棉田的生长情况后就跟照临返程了,回到村里后梳洗一番换上袄裙,出门溜达到老九爷家里问问大家挑好了戏班子没有。
因为是庆祝秋收,现在也农闲了,除了每日清早吕晨副村长要带着青壮们操练以外,不用忙农活大家都很闲,公账上又有钱,大家都想这次戏班子多请两天,上一次只请了三天听得不过瘾。
坐了一炷香的时间,喝了两盏茶,把要谈的都讨论清楚了,祁可起身告辞回庄子安排请戏班的事,两位村长则负责带领村民搭好戏台。
按照老村长转达的村民们集体意见,为庆祝秋收这次请五天,祁可就想趁机广发请柬,邀请认识的熟人们一起来看看戏,买买东西,办个大一点的订货会,正好棉花也快到了,还能推销一下皮棉和棉纱,就以现在的市价,不信无人抢购。
第919章 棉花在路上(二)
一回到庄子,祁可就与照临坐在书房里讨论棉花和棉纱的售价问题,依然是雷打不动的三级价格,至于请戏班,祁可才离开老九爷家,照临就给副手发完消息了。
祁可靠坐在罗汉榻上,面前由照临投影出好几个光屏,其中一个是目前的棉花和棉纱的各地市价表,数字来源自然是只要有条河哪里都能去的贾记船行和南阳县的贾家村。
五艘远洋号皆为四千料的楼船,带来了九百多吨的皮棉,一百斤打成一个包,方便人力搬运,这个重量也正好是一担,总共一万八千五百包。
千荷境里还在做新东西,俗称地磅的机械秤,能称几百斤的重量,正是祁可需要的,但买不到,市面上没有匠人会做,只能自己来,正好借着远洋号的名义,放在船上用,先在人前过个明路,回头她自己再用上就不奇怪了。
祁可图省事,第一笔棉花生意,她也不用照临帮她做精算,直接把市价表上的各地棉花价格加起来算个平均数,以此作为她的零售价,再倒推出批发价和出厂价,也就是在零售价的基础上打多少折扣。
算出了三级价格后,还有一个价格,就是远洋号的出货价,祁可直接以零售价的四折计算,一包一百斤也就是一担值银二两六,这是拿货的成本,按进价计算货值。
五艘四千料的楼船,九百多吨货,算出来的货值金额是四万八千多两。
明面上,祁可一个人是绝对吃不下来的,那么就需要找几个股东合伙来做,这个时候贾家村的村长就会站出来表示愿意投钱分一杯羹,村子公账上的一千两现银也是要投进来,三方共同出资二万二千多两拿八千五百包。
这么大宗货来到凉水镇柏家军肯定要分走一部分,那一万包要是能全吃下也就罢了,要是吃不下,就看剩了多少零头,看看县里互相做了一年生意的那几位友商有没有机会参与进来。
有钱大家赚,大家才都有钱赚嘛。
祁可算出来的棉花零售价价格高得惊人,一担棉花值银六两半,折合一斤棉花六十五文,按照三斤棉花打一斤棉絮的通常比例,做一床十斤的冬被,买棉花棉布请人弹棉絮,要准备二到三两银子用以开支。
算完账祁可自己也吓一跳,“原来现在做一床厚棉被这么贵?!”
“这是零售价格,零售价和批发价之间我们还可以设置几层折扣,多买多优惠,一百斤以内最高折扣打到八折,要是一次买一包按批发价走,一千斤以上按出厂价。”
“行,我们就这三级价格,其他人卖出去什么价我们不管。”
“嗯,别人能往高价卖是人家的本事,但要有言在先,那几位友商不能在东临县卖,恶性竞争可不行,让他们卖到外地去。货源首先是柏家军和贾家村拿到的,在这场戏里你都是顺带的,友商更是排在你后面,如果不能好好合作,下一趟船再来就不带他们玩了。”
“可以,那就这么定了。”祁可一掌拍在榻几上,果断道。
第923章 棉花在路上(六)
马志文拉着人走了,留下满地士兵们一脸难以克制的惊喜。
“我刚刚没听错吧?都是棉花?一万多包?!”
“一万八千五百包,快掐掐我,是不是这个数?!”
“等会儿等会儿,谁算数好的,一包一百斤,一万多包,一共是多少斤?”
“……十万多斤?”
“怎么可能这么少,不可能不可能,你算错了。”
“那你说多少?”
“我算不来嘛,但肯定不止十万。”
“你们傻不傻,这还好难算啊?一万多包,一包十斤就是十万多斤,一包百斤不就是一百多万斤。”
“一百多万?一万八千包,一百八十万斤?!”
“天呐!有这么多?”
“这得多少亩地才能种出这么多棉花来……”
“哇,这五艘船哪个国家来的,好厉害……”
士兵们算清了棉花的重量,纷纷转身眺望远处的五艘大楼船,充满了敬佩。
“这要是我们自己的棉农也能种出这么多棉花就好了。”
“想啥呢,要是有这本事,我们以往这么多年会年年挨冻,连件暖和棉衣都难得捞到一件?”
“所以我这不是希望嘛。”
“能种出这么多棉花肯定要很多地,几千亩吧,有这么多农田我们宁可都种粮食了,会种棉花吗?”
“那倒是,棉花又难伺候,有这么好的农田真不如种粮食。”
“嗐,瞎扯什么呢,别想那些以前的破事了,想想现在,一百多万斤棉花就在眼前,我们能得多少?”
“……诶?!”七嘴八舌议论个没完的众士兵们,不少人听到这一句提醒,眨眨眼睛,把思路拉回到眼下,眺望着大楼船,脸上慢慢浮起做梦一样的笑容,“诶嘿,说不定哦!有这可能诶!”
“这么大艘船在这里,我们做不了主,肯定要上报给擎少,一百八十多万斤棉花啊,我们柏家军上上下下多少口人,均摊到每个人头上我看都不够分。”总算是有算数比较好的人脑子清醒些,没跟大家一样兴奋过头。
“人家是来做生意,这么多棉花肯定要不少钱,就算我们想要,还得看我们大将军能不能挤出钱来买。”
“是啊,外国货不便宜,这么多棉花要是全买下来得要十几万两银子吧?”
“哇,这么贵?!”
“外国货哪有便宜的,我们以前在北边的时候,商人千里迢迢捎来的茶砖落地是什么价钱还记得不?这还是内地往边地运,大商船漂洋过海运点东西过来能便宜得了?”
“诶,是咧,以前咱们连粗茶沫沫都喝不起,来了这里起码吃饭喝茶不愁了。”
士兵们好一阵忆苦思甜,感慨了一番生活的不易,然后就有人看到他们百总马志文三人谈完出来了,看三人表情应该谈得不错,个个都笑容满面的,这让士兵们心里多了几分期望。
马志文看到手下士兵们都还在,招手喊过去,让他们即刻备船和淡水,送去那五艘大船上。
码头这里靠泊着一溜小船,都是贾村长来了之后,通过贾家村和贾记船行打下的路子,从外地船东手上买来的旧船,便宜能用,给士兵做日常水上训练。
第924章 棉花在路上(七)
有贾村长这种正儿八经的老师傅教,士兵们经过这几个月的密集训练,掌船的基本技巧是掌握了,就差经验的积累和掌船时的各种本能反应,这都是水磨功夫急不来了。
士兵们不光学会了划小船,连那艘斗艇他们也在贾村长的调教下学会了怎样合作启航,在湾内绕过几圈,但水平还不足以去海上实战,还得再练几个月估计才行。
但不管怎么样,这边不缺船用,更不缺干净的淡水,立刻就有士兵摇着小船回大营地所在的南岸装水,而那名服饰花里胡哨的译员则被请进了一间无人的营房暂时休息。
半个多时辰后,数艘小船载着装满了水胀鼓鼓的巨大羊皮水袋回来,接着贾村长也解开了他的小船的缆绳,译员从营房出来,加上百总马志文和两个亲兵,五人分乘两艘小船,一起驶向那五艘大楼船。
之前三人在营房里谈得很好,五艘船的棉花既然运来了那肯定是要卖掉的,买家来自哪里反倒不重要,出的起钱就行。
这么大宗的买卖,马志文要先呈文给柏擎,贾村长就不用顾虑那么多,他一个人就能做主,当场就问价,并表示他还能拉来大买家,马志文一听就知道这是要拉谁入伙,二麻镇四柳村的那位赫赫有名的女副村长祁可肯定感兴趣。
既然谈到价钱,译员自然表示自己做不了主,但是可以带他们上船跟船长谈谈,船长也是货主,全权负责。
环球商行自营海岛棉花种植园和商船,船长是货主,没毛病。
小船队晃晃悠悠地到了大船附近然后分散开来,两艘小船一组分别靠向一艘大船,完全不用言语喊话比划动作,双方好像都瞬间连通了一道默契,大船上纷纷丢下大网垂挂在船边,小船里的士兵将水袋装进网里让上面拉上去,与此同时,贾村长他们五人踩着远洋一号放下的绳梯上了船。
船长就在船舷边等着。
刚强迫自己习惯了随船译员那花里胡哨的服饰,以为满船都是类似的着装,但马志文他们在甲板上站稳脚后仔细一看,真正的船员身上的服饰极其统一,一身全绿,连头发长度都一样,全都是寸长的头发,看着很有一股爽利的精气神,叫马志文忍不住地一阵羡慕,光这股精神气就比他手下的兵强多了。
船长的左胸口口袋上方别着一枚长方形的金属材质徽章,主体是个绘着经纬线的球体,球体正上方顶着环球商行四个字,稍下面一点是艘大帆船的凸面图案,中间偏下一点的位置是一条长带,刻印着船长二字,最底部微微露出一点球体的下弧。
简单明了的表示了身份和职务。
船长主动问好,伸出右手握手。
马志文明显愣了一下,他是既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也没看懂这伸手是什么意思,好在一旁的贾村长及时伸手与对方握手,然后马志文才反应过来,有样学样地伸出右手互相握个手。
第925章 棉花在路上(八)
一旁的译员这时候才以极慢的口译速度翻译出船长刚才打招呼的话,就是你好二位欢迎上船谢谢你们送的水。
简单的寒暄之后,船长带着他们进入位于船楼三楼的一间厅堂,窗户开着,光线明亮,没有累赘的装饰,四白落地,陈设极其简单,最大的一件家具是占据房间中间的长方形大桌,摆了一圈椅子,一看就是会客或聚众商议的地方。
船长邀请他们在长桌的一头落座,房门没关,没过一会儿,就有两个船员抬着一个沉重的大包进来。
在马志文热烈的注视下,这两人割断打包的绳子,将压制得紧紧的棉花大包层层打开,雪白如云朵的棉花就像膨胀的面团一样,迅速发至先前几倍大,争先恐后一般地展现在了在场众人的眼前。
“天呐,真是好棉!”马志文一下忍不住地站了起来,克制着想伸手捻一朵的冲动,先转头看向船长,“我能上手看看吗?”
译员这回翻译得比较快,在场的远洋号众人一脸温和地微笑着,伸手示意他们随意。
这下贾村长和那两个亲兵也一起站了起来,伸手到棉包里摸了摸,还随手捻出一团在手里攥两下看看蓬松度啦拉几下看看丝絮啦,看上去检查得很专业有模有样的。
马志文抬眼观察了一下自己的亲兵和身边贾村长的神色,都对这棉花感到很满意的样子,他也很喜欢,但要问价就有点心虚,没谈过这么大宗的生意,不知道一会儿第一句该说什么才不会暴露自己是个外行。
贾村长非常善解人意地拍拍马志文的肩膀,转身开始跟船长询价。
船长先跟送棉花来的手下说了句什么,译员没翻译,马志文和亲兵们自然听不懂,就见人出去了一会儿又带着东西回来,是几枚圆形银币和一台天平小秤。
银币就是渣洼泊国的货币,印着现任国王的头像,一看就不是他们本国的风格,是早期登陆他们国家的外国人带来的,含银量在九成以上,只在进行大宗或者高价值商品交易时才使用,船长用来演戏的这些是靠卖冰块挣来的,那位基基思阁下全家上下为冰块痴迷。
船长拿了五枚银币放在小秤的右秤盘上,左秤盘依次放上砝码,达成平衡后,一摊手表示就这个价。
贾村长再次掏腰包,拿出大小不等的几枚碎银,船长拿掉银币把碎银依次放上去,这么换来换去好一会儿总算达成了两边平衡。
取回称量好的碎银,贾村长在手心里掂了掂,“四两。你试试。”
马志文伸手接过贾村长递来的碎银也掂了两下,略微点头,“差不多,是这个数。那这价格……?”
“不急,我们现在是询价,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讨价还价很正常,这个等回去再讨论。”
“好。”
马志文心头轻松了一下,他想这事最后轮不到他操心,他们已经进行了初步接触,询到了报价,接下来把情况如实上报,保证船只安全和整场交易平平安安达成,功劳就到手了。
第926章 棉花在路上(九)
然后,贾村长问了船长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报价是否是含税价。
海外商船带来的货物是抽重税的,货值的五成。
这一万八千五百包棉花,按船长的报价,货值七万四千两,五成的税就是三万七千两。
译员叽里哇啦一通翻译后,船长微微一笑,摇摇头,表示这报价不含税,无论抽税多少,一律原样加在价格上。
羊毛出在羊身上,看似货主支付的税金,一文不少地会转嫁到买方头上,那么每一包棉花又得多加二两,达到六两银子一百斤。
贾船长与马志文交换了一下意见,马志文听到加税后的价格时忍不住地吸了口凉气,但还是点头应下,不管怎样这批货不能丢,具体怎么谈交给上面。
双方再次寒暄几句后,马志文这一方告辞,而船长还很大方地送了他们四人一人一斤棉花做礼物。
一斤棉花都够做一件大人的棉袄了,这礼物给的着实大方,四人喜笑颜开地道了谢,带着东西下了船。
返程时,贾村长单人驾船独自回凉水镇的临时住处写信,马志文则回营地抓紧时间写军文,让传令兵收拾行装去一趟东临县,分手前两人说好等传令兵带着军文过来由贾村长手下的年轻人驾船一起走。
远在四柳村的祁可现场直播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再往下看,后面就是按部就班地送信,等着消息送过来,小道消息慢慢传开。
“现在折算出来的报价是一包四两银子,四两和二两六银之间,看柏家军怎么讨价还价吧。”祁可是敲定了最低二两六的出货价,但若是柏家军最终接受的价格没到这么低,能多挣一点自然也是很乐意的。
“一万八千五百包,我们自留八千五,柏家军可能会全部吃掉其余的一万包,没有多余的留给友商。”
“友商吃不到一手,那就吃二手,从你手里买棉花,再说了他们还可以吃棉纱的一手货。”照临给祁可换了一壶温开水,然后倒了一杯放到她手里。
祁可要八千五主要就是为纱场,但这八十五万斤并不是全部投入纱场,还得拿一部分出来零售,若是友商执意从她手里拿货那又得出去一部分,所以她预备留一半给纱场。
二十台水力纺纱车全天不停车的运转,四十万斤棉花够不够两个月的生产所用祁可也不知道,她小口小口地喝着温开水,琢磨着是不是留到四十五或者五十万斤,不然远洋号还没送来第二批货工场就缺料停产了怎么办。
祁可和照临讨论了一下手上都有哪些正在进行的事情,发现还有一块地没有敲定下来,贾记船行的新码头选址。
之前看中的那个废弃村子派了副手过去勘探地质地貌,反馈的结果还算让人满意,整村受水灾不得不抛弃家园逃难,从遗址上分析可能是源自溃堤,村子这块地本身是很宜居的,因为副手们发现了不少世代坟茔,这起码得有一百年以上二百来年的历史。
村子是个好村子,就是基建得花不少钱。
第927章 棉花在路上(十)
“看中了就买,趁冬季枯水期,全面建设好,明年春天就可投入营业,东临县这个船行就作为从南阳县到东临县这一条水路的终点站。”
“正好有钱?”祁可眉毛一扬,浅浅一笑。
“对啊,正好有钱。”
可不是正好有钱么,明面上贾村长要与祁可联合入手八千五百包棉花,等贾村长卖掉自己那一份,不就有钱支援东临县的分号这边买地建码头搞水陆中转了。
光明正大挣来的钱就光明正大地用。
“但我们副手不够了啊,明年还有凉水镇要圈地开工。”
“凉水镇那边添人也是慢慢添的,不是一开始就要人手齐备,我们可以从别处慢慢抽人出来,像竹编店现在做熟了明年就派两个死契女仆过去经营,放几只监控飞虫盯着店内外要紧的地方,把副手都撤回来。”
“拆东墙补西墙的抽人?哪里要人了就派些人过去顶一阵子,完事了再回来?”
“只能如此,至于要持续多长时间,就看千荷境几时再吐出一块新地。”
“对哦,师父藏的资源包。”祁可眼睛一亮,随即又想到开资源包的前提条件,刚提振的精神转瞬又泄干净了,“要是能摸清千荷境吐土地的规律就好了。”
“嗯,你可以研究研究。”照临并不在意要不要搞清楚这些规律,将副手们调来调去各处使用并不妨碍什么,而新的地块迟早是要吐出来的。
“噫,懒得研究~”
祁可才不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她可一直记得照临说过曾经为了计算规律差点烧毁芯片,最顶尖的人工智能都扛不住这庞大的运算量,她人脑子更不行。
“那我们就把这块地买下来吧,看看能不能多买点,那村子周围难得一片大平地,风水宝地呢。”祁可不再犹豫,果断买地。
“只要钱够,买多少不行?”
“正好,等送信的贾家村民到了,就让人带上金子直接以贾家村的名义去买。”这一个过了明路的大马甲来得正是时候。
“行。”
照临看了一眼重新攒起来的金子有多少,尽着现有的金子买,上一次为了买海岛把攒了大半年的金子全都花出去了,好在河谷里砂金储量丰富,到如今又攒了一批,白来的金子,该花就花,没什么舍不得的,攒着又不能下崽。
两人讨论完毕,转身各忙各的。
凉水镇那边,贾村长于次日天色刚亮的时辰,派了一艘小帆船送人去东临县,借着风力和人力,经过整整一个白天的水上奔波终于在关城门前到达了东临县的城北码头,分道扬镳。
演戏演全套,来自凉水镇的小帆船还是以送信的名义往四柳村来了一趟,带着金子返程了。
以贾家村和贾记船行的名义去买地确实没受什么刁难,副手来到东临县衙的户房,说明来意,问了一下现在废弃荒村的地价,再亮出一袋子金珠,等到官吏们验过金珠成色和重量后,轻松地得到了查阅鱼鳞图的机会,把那个本名叫延溪村的村子和周边大块平地全都买了下来,向北一直买到了官道边上,直接以官道为界线划出新的地界。
第928章 棉花在路上(十一)
像这种整村荒废的地块,土地早已按无主土地回归官府手上,所以买地这事直接上衙门跟官府买就行,难得一笔大生意,户房的小吏们眉开眼笑地写好土地交易的各种文书,好听的漂亮话此起彼伏,都不见重复的。
延溪村旧址距离东临县陆路大概四十里,属于县郊范围,贾记船行在这里建码头搞水陆中转,也等于是建立了东临县境内的一个母港,等将来打响名气,还会吸引来过路的船只在这里停靠。
贾家村买了这么大块地,自然就改名为贾家码头,再跟户房的官吏们约好定标划界的日子,副手就拿着文书走了。
与此同时,柏擎将凉水镇送来的信件和棉花样品发去东安府给柏大将军,请他定夺,并在信中告知贾家村村长已经给祁可写信了,祁可在建的纱场正缺棉花,这两方肯定要联手分掉一部分,柏家军吃不下全部的货物。
字里行间看似是告诉柏大将军不要想拿下全部货物,实则重点在税金上,棉花这种东西要是抽重税就完全卖不出去了,就算柏家军买下来发给士兵做被服,那购买价加上税金也是很贵的,买来自用都不划算,做一床冬被要花好几两银子,够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开支了,这哪里舍得。
柏擎想起祁可曾经说过的税收优惠,棉花不就正好属于价值不高但生活必需,还是眼下国内紧缺的紧俏货物,货主报价一百斤四两银,市面上本土棉花的价格已经逼近一担七两银,这价格不排除有人趁着立冬在即在背后兴风作浪,就跟饥荒时粮价恨不得一路涨到天上一样,让朝廷在跟大粮商购粮时不得不多出很多钱。
想归想,柏擎现在还得耐心等着大将军的回信,税收的事大将军是知道的,但减税优惠这事也不是地方官能轻易作主的,大将军当时表示会上折子问一问,就是不知道这段日子以来朝廷有没有给过回复。
柏大将军的回信三天后就到了,告诉儿子一个本在他预料内的消息,朝廷没有批准柏大将军所说的对海外商品灵活抽税的建议,但允许柏家军利用九支江干流入海口的优势地位挣点军费,只是,税金要一文不少的上交国库。
这个回复也是不久前才下来的,当时柏大将军想着凉水镇荒凉这么久,一切必备的建筑和码头都没有,就算有商船经过也不会进来,就没跟儿子说这事,谁能想到就赶得这么巧,大商船说来就来,一来就是五船正紧缺的棉花。
大将军在信中直白地告诉儿子,让他去跟货主好好还还价,只要把价格压下来,哪怕抽五成税,总价格也能接受,然后凭着这笔交易,大将军好拿这个实际例子再跟朝廷上疏请求税金优惠,看看能不能争取到像棉花粮食这等事关国计民生的物资的税降一点。
柏擎看完父亲的信,提笔给祁可写信,告诉她现在市面上棉花的价格已经逼近一担七两银,如果他们吃下这五艘船的货还是有微利可图的,问问她打算怎么还价,他们联合起来出一个统一价,另外就是凉水镇这边对海外商船也是抽五成税,所以最好还价能多还一点。
第929章 做生意不容易(一)
信件送到贾记船行,几息的工夫,电子件就传到了照临手上。
祁可看完信,忍不住地抽了抽嘴角。
“这才几天工夫棉花竟然就涨到快七两银了?幸好我们一早就定下了出货价为二两六钱,加上五成税,最后合到每包成本三两九钱。”
“太贵了,幸好我们是一手货,店面也是我们自己的,六十五文一斤的价格零售依旧有赚头,如果友商吃我们的二手货,他们就只剩下微利了,除非他们有路子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这种一刀切的税太死板了。”祁可微微皱眉。
“知足吧,起码这个随物价涨幅波动,物价低就交税少,物价高就交税多,总比从量税好吧?从量税正是对付价格低廉的大宗商品的税率,不按物价,按重量数量容量面积长度,百斤棉花定个二两税,我们这一万八千五百包,还没卖呢,先交税三万七。”
“嗯……那还是从价税吧,千万别提醒柏擎他们还有从量税的征税法。”
“如果柏家军能拿到朝廷许可,可以弹性调整税率就好了,将来我们的环球商行能卖很多东西,跟商行搞好关系保证不亏。”
“比如粮食和矿物?”
“还有武器弹药。”
“对了!”祁可突然心血来潮,想到了一个赚钱的新商品,“我们确实可以贩卖粮食啊。”
“嗯?卖什么?他们的主食?那个噎死人的饼?”
“我们得给他们吃的主食起个名字,他们原住民起的名字发音太多,艾萁库拉索,怎么不叫库拉索芦荟呢。我们得起个符合本土习惯的名字。”
“那植物富含淀粉,看上去像棵树,但其实是巨型草本植物。”
“那不就是跟香蕉一样的植物。”祁可猛地一拍巴掌,“有了,巨型草本植物,富含淀粉,就叫草薯。”
照临浅浅一笑,把新名字记录上。
“正好这次我们又抢了一批船,两个月的时间能改几艘算几艘,到时候用来拉草薯粉。”
“我们可以先通过船长的口跟柏家军通个气,问问他们要不要粮食,别搞得白忙一场。”
“嗯,问问也好。”
“还有,空船返程不符合海商的利益,船上得载些货物回去。”
“就这四处遭灾的国家,还有什么值得卖的好货?”
“传统特产永远不过时。”
“茶叶和瓷器?”
“河阳州本就以产茶出名,九支山是最好的茶源地,海商在东安府买得最多的商品之一就是茶叶。”
“嗯~远洋号来一趟,不买点传统特产回去是不太像样。噫,这不就是刚到手的银钱还没暖够口袋又要花出去了。”
“可以跟柏家军说啊,如果他们能供货,就从他们手上买,不绕去清水港了,装满茶叶就返程,两个月后再带一趟棉花和粮食回来。”
“嗯,要是草薯粉能做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就好了,远洋号带茶叶回去,我们教基基思阁下尝尝花样百出的奶茶。”
“另三位贵族阁下也别忘了,不然他们迟早会得知我们一次哄了四位小贵族但只跟基基思阁下走太近,他们会嫉妒的,要是收回海岛作为惩罚就不好了,我们有那么多奴隶在上面呢,已投下了本钱就不能让人收回去。”
“好的好的,雨露均沾,我懂的。”祁可点点头,“基基思阁下家的冰窖建好了吧?他女儿的婚礼办完了吗?有客人享受过冰块的乐趣了吗?这第二轮冰块生意,就从那三位开始吧,把他们疏忽太久确实不好。”
“好的。”
第930章 做生意不容易(二)
就在照临通知棉岛的副手扩大冰块生意时,祁可也给柏擎写好了回信,一口价定在了二两六,建议谈判人由贾村长负责,同时海船来一趟不会空船返程,可以问问对方要不要带什么货物回去,像河阳州凭借九支山的优势地理环境,历来就以茶叶出名,东安府的茶叶出货量很大,多数都流向了海外。
如果柏家军出面做这后续生意,说不定就能把棉花价格谈到二两六,毕竟商船大老远来一趟就是为挣钱,报价自然往高报,能多挣一点是一点,然后用于进货,只要让对方看到挣的这一点也能进到高品质的好货,有利可图,那什么都好谈,双方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商船就还会再来的。
而当天晚上,棉岛往凉水镇飞来了一趟货,副手们踩着反重力滑板直接从空中接应取货,分散到五艘船上,都是成袋装的草薯粉,假装是船员的食物,用来跟柏家军做粮食生意。
次日傍晚,柏擎收到祁可的回信,看到上面的建议顿时眼前一亮,立刻提笔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凉水镇的马志文,让他请贾村长出面主谈,另一封写给他父亲,问问有没有茶叶方面的好货源,把这生意做下来。
马志文收到信后,立刻联系贾村长,两人再次登上了远洋一号,贾村长主谈,却一个字都没提棉花,只问船长卖完棉花后要进什么货,他们这边可以牵线搭桥。
船长很不出人意料地表示要买茶叶,听说东安府能买到不同品种的茶叶,所以船队一开始的目的地就是奔那儿去的。
贾村长马上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九支山有哪些特产茶叶的品种,成功问到了船长计划购买的茶叶种类和数量,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以物易物的生意也是可以做的,但是该交的税还是由他们买方负责。
大概是因为生意有望,船长的心情不错,随口似地提了一句问对方要不要粮食,他们环球商行现在正好有棉花和粮食的货源,要是这笔生意做成了,下次他们还来。
说到粮食马志文立刻来劲,船长就把草薯介绍了一番,得知不是米面这等主粮,但也是产地国家的主粮,多少有些意动,许诺会向上反应。
船长于是大方地送了十斤草薯粉给他们当样品,并仔细说明了烙饼后的特点,趁热吃最佳,冷了就磨牙,隔夜能噎死人。
马志文跟贾村长一人一半分了这草薯粉,与手下士兵尝过一顿后将试吃感受写下来,连同剩余的草薯粉一起请贾村长派船送去东临县千户所。
柏擎刚收到父亲答应会去打听茶叶货源的回信,就再次收到马志文的信,喜上眉梢,不光是物物交易暂时谈妥,卖方竟然还有粮食的货源,就算不是他们惯常吃的米面,那也是可以补充米面不足时的一种新杂粮。
祁可自然也收到了贾村长送来的草薯粉,花样百出地试了一回,调成的面糊里只放盐或糖用电饼铛烙好趁热吃口感还不错,挺软乎,但最好吃的吃法还是烙成薄薄的饼皮用来裹蔬菜和肉吃,现烙现吃,不然一张饼子没吃完另一张已经凉了口感就开始费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