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提醒
温子涵医生回来了,如同过去数年的经历无获而归。
生病住院的李福爱早隐隐约约察觉到什么。
等女儿回来,李福爱说:“你好好工作。”
自己不是一个完美当妈的女人,但李福爱有一点确信,凭自己的人生经历可知女人事业不成不独立,早晚被人拿捏。
女儿好好工作别耽误事业,找她老公的事由她出院后自己来做。李福爱话里的意思在这里了。
实际上选择当医生这个行业是不可能说把私事放第一位,这是个非常讲究公益心的职业。
她妈妈因为她爸爸是医生很懂这点。
温子涵正是这样想的,因此即使找不到也按时回来医院工作,彻底放下心。出去的这一趟,要说只不过更坚定她自己的直觉,真得靠谢妹妹方能找到父亲。
“谢医生好像要出差。”李福爱说。
温子涵吃惊母亲居然关心谢医生的事。
“她很出名,医院里谁不知道她对病人最好。”李福爱张嘴就来。
一个医生好不好在病人口碑里是最一目了然的。
别看谢医生执业范畴只是个心脏科医生,可不知何时病人群都知道,无论哪个科有什么疑难杂症能找要找的是谢医生。
病人和家属最在乎的另一点是医生的医德。
李福爱谈到病人中间津津乐道的事:“谢医生很公平。”
病人和家属并不爱拉偏架的医生,喜欢的医生是具有科学家精神永远就事论事。
你医生光站病人和家属不行的,病人和家属自己都知道有些病人家属品行不像话的,做的是扰乱整个医疗秩序的坏事儿。医生客观评价同行更重要,光夸或是光贬在逻辑上说不过去的。
人无完人,哪有人能经得起事事被夸。
医生是高材生,不可能说毫无可取之处,否则如何通过这么难的职业考试当上医生。
听听刚过去的那件事情,谢医生对他洪医生说的话并不简单。洪医生事后想想也是很惊诧,只记得听到谢医生的话自己心头涌起的那股感动,是那丝抱屈终于被他人理解,让他久久心境无法平静。
据说国协打电话和勤安的医务科沟通过,人家国协谢医生说到做到,说不是他一个人的事真不会为难他。
打蛇打七寸,分化对手内部,获得大众支持,谢医生这条处理的路子走得十分阳光大道。
你说勤安医院一般的基层医生如洪医生,不得站在她谢医生这边。
医院内部是非常复杂的小圈子,医生是个相对清高的群体,所以不见得个个有才华的都只想着拍马屁。即便拍马屁也是如她谢医生要懂见风使舵的,该怎么拍,何时该拍何时不该拍,医生这种职场人是很懂的。
在这事上,职业医生均清楚谁占理,再有国协出面,整个圈子真就没人站勤安。
只是有些固执的领导最爱的是面子,说回个冷知识,医院行政领导不见得全是医生出身。勤安领导层想甩锅的念头不是很简单能治服的。
整整再过去数日,余医生的手术全部做完,再住院休息一段日子要出院。
两个满怀乡村医疗梦想的小年轻医生对此事快绝望的时候,汪医生出外买报纸发现一则最新消息,紧接勤安的领导打电话来慰问他们并且承诺回来与他们重新探讨对县域医院的会诊机制。
两人高兴之余,不禁想起谢医生对他们信心满满的话:你们要相信这个世界未来会是越来越美好的。
重生回来的谢医生对此有自信理所当然,因为她早看见了未来。
像勤安这种事儿,明明谁占理的事情按照国家越来越光明的发展路径,绝无可能敷衍了事。
说起来,谢婉莹医生会特别关心这事是由于她这次要变成参与人,下去出差履行分级诊疗制度的基层推行。
余医生汪医生的事给了她提醒,基层医生是很期待这个改革的,而他们也更需要清楚明朗的技术回应。
【486】实力担当
想当年,自己在小地方基层医院当医生,即便只是个后勤部门医生,这股子渴望技术支援的心境同余医生汪医生没两样。接着不由再想到自己姥爷的事儿。
老婆要出差,这趟去的时间比较长。
曹勇医生亲自帮太太整理行李箱。
长辈电话一通通过来,告诉他要为孕妇特别准备些什么。
过去年代过来的老人最怕没得吃,个个要求他在行李箱给孕妇多备点奶粉之类的营养食品。
曹勇不高兴地回答:现在哪怕在县城,怎么会可能没有奶粉卖了。
叫他老婆背奶粉不得累死他老婆。
老人家怕的东西是年轻人永远无法理解的,这是隔代沟壑。众位老人的目光看向了段三宝。
段三宝这个乖孩子:我这……我明白的。
那天谢医生和张大佬的一问一答透露出层信息,此次出差团可能不是一般的医生个人公务出差,是团体出差,规模挺大。伴随出差日子临近,出差团成员名单陆续出炉。
为什么有些出差具体名单是比较迟出现的,这要说到医生出公差分为好几种,最常见的一种是医院内部自己安排的工作需求,这些医生一打听全知道。
另一种比较难知道的是像这次不是院内自身的派遣,是属于应国家统筹要求的调派组团。
这样的事医院内安排好的名单是要报上面审批的,有些上面不同意给刷下来要做重新调整。
简单来说是每个医院有自己的小算盘,不舍得把重要才干往外派的,谁都知道那样会导致自己医院人才真空没人干活。
而上面的人有时候会做强制要求不行,要多少个真正的专家下派。
国协这个团一共是七名医生出行。
谢婉莹医生做团队带头人,其他六名医生分别为:同心外科的段三宝医生,肝胆外科顾鸿年医生,神经外科岳文同医生,泌尿外科殷奉春医生,普外一的江医生,心内科的林晨容医生。
从这份名单可以知道,出这种苦差的一般不可能派老年医生,中青年做主力,并且是要有名气有技术实力能干的中青年医生占一半。
怪不得名单难产。像泌尿外科和普外一心内科的殷医生江医生林医生全是科室内鼎鼎大名的干活主力,这么给调走了。
再有这份名单可以显示出来领导目光了得,给你调的都是基层难以搞定的先进技术派科室成员,因而外科为主,加上介入技术最重要的心内科。
被委任为团队领导的谢婉莹医生也发现,有些老师藏着藏着的。
如江老师林老师在外面被人家说只会传统技术的人,实则不知不觉中是大伙儿被忽悠了。
江医生腹腔镜手术比不上谭老师但有实力,林医生这几年是下苦工夫追赶心内介入技术成绩很不错。
殷医生是她闺蜜的耿直男老公,结果藏着掖着更厉害。据说国协泌尿外科的现有技术没有一个是殷医生不能做的。
回头再说说自己两位同学。
岳班长的实力早在学生时代她谢婉莹很清楚的。和她一样毕业后在临床干了一年,岳班长在神经外科脑科卷王的科室里可以想到是何等的技术高飞。
可能在这些人里面,唯独顾同学刚就业比较青嫩是医院领导硬塞进来给所有人做打杂的。
段三宝医生被安插进来是体贴她这个孕妇,谁都知道他们两人是亲戚。
不安排曹勇医生是,曹勇医生是科室主任不可能和同级一块出这种差,等于说有他老婆当团队头了因此轮不上他了。
潘世华医生不进团队很正常,他们组医生只剩下潘医生留院支撑组里工作。
说完自己单位的,国协人讨论起其它单位的。
【487】惊喜惊吓
“国陟他们派了五人。”
不要忘了谢婉莹医生自己班上的同学有情报王之称,张德胜医生开始把所有信息收集起来做归结。
国陟五个医生是申医生带队。
“申师兄不知道会不会又搞什么事儿。”李启安医生先为自己同申魔王一块出差的同学们捏把汗。
国陟派遣心内科介入医生多是上面人的旨意了。其实基层单位能开展心胸外科手术条件的单位是极少的,这是从文一开始讲过的话题。
相反,介入手术是基层相对心外科比较容易学会的技术,加上心血管病正成为我国第一大病种。
国陟五个医生,申医生带了他们两个同学出差,冯一聪和赵兆伟。
外科是石磊医生带上林昊同学。
张大魔王如此安排可能想着同学组团出门郊游不错。
“北都是七家医院一块组团,也是七个人。”张德胜医生再报消息。
带队北都的是个谢婉莹医生的老熟人,是崔绍峰主任。
北都比国协更出色的技术科一个是骨科,因而关医生被列在团队里。
“好像很多是莹莹认识的人。”几个同学边分析边敏锐地发现到什么说。
或许上面的人想着安排熟人一块出游是好事。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的。团队出差讲究和睦相处,是熟人好合作。这样看来张大佬的安排不无道理不是魔王在作怪。
北都妇科也很有名,大家看到了杜蒙恩医生在名单里。
“他留在北都工作了。”各位同学一个恍然,感觉到不止自己在长大,其他医学生一块在成长的。
北都其他几名医生的名字暂且不认得。
说到国都系了。
前文说过国都系在首都圈其实是规模最大的医学系。
“国都派了九个人。”张德胜医生再报。
也没比国协系多,国协系光国协加国陟人数超九。说明技术公认最牛的一直是国协系。
“国都谁带队?我们可以猜猜。”一帮同学不等张同学爆料,说好要先猜。
感觉不难猜,既然很多为谢同学的熟人。
“会是曹师兄的大哥或是二哥?”
“或是姑姑?”
张德胜同学回应大家的答案:“是曹昭医生。”
一个申魔王加上一个曹孩子王。
李启安同学干脆点为谢同学他们现场先祈祷平安。
国都人很多,绝大多数人国协是不认识的,这样众同学能在名单上发现两个熟人名字算是惊喜兼具惊吓。
“肖扬?”
“他是宣伍的。”
“还有罗燕芬医生,我记得她留在宣伍了。”
大家记起什么回头再看,果然,在北都名单上再认出个熟人:“沈熙菲。”
“这是什么人都有。”李启安医生再为出差的同学们擦把汗。
不管是什么样的医学生,不管你讨厌或是喜欢当年的这位同学,只要是考核过关的,终有一天会成为医生会再碰上面,终有一天可能成为你的同伴和同行者。这大概是现在谢同学的同学们发现到的现实觉悟。
而重生的谢婉莹医生早就知道这点了,从不会在学生时代和人家闹情绪矛盾。
“这是三大医学系名单,后期会不会再有调整不知。其它单位的没能打听到。”张德胜医生摊下手表示自己情报能力仅到此而已,已尽力而为。
代表着谢同学他们出差时会再遇到什么同行不知道。
“一共多少人?”
“据说要组成个四五十人的团。”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488】留意
出行前一天,把科室内工作交接给同事们,出差的人总算可以在临行之前先好好回家休息下。
夜晚曹家做了顿饭给出差三人送行,实际上是几位老人很想看看怀孕的儿媳妇。
下班时曹勇接上媳妇向家里出发。这回曹家请上了谢家人一块吃饭。
在今晚这趟晚宴上多了个人物,是很可能成为大家庭成员中一员的宋学霖医生。
宋医生开着新买的小车先拐去小区接上女朋友徐艾琳老师吃庆功宴。因而今晚的宴席是顺便要恭贺徐老师在首都某所中学成功应聘。很快,徐老师要上任工作岗位教导第一批高中生了。
“让她一到来准备去教高三高考班,说明学校对她的期待很高。”变相来说,是首都学校领导对徐老师应聘时的技术实力很认可。叶素瑾医生听完消息大赞儿媳妇的表妹。
听老婆说话的曹育东医生是很清楚太太内心在惋惜什么。
叶医生是想:宋才子聪明到太过分,智商高情商一样高,估计早在心里打好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打算,算计好了和谢医生成亲家,趁别人没缓神前早早出手把徐老师抢到手。
相比之下,自己老二一把年纪照旧像个孩子似的,至今是个王老五没对象,太让她这个妈愤怒。
曹昭是闲着坐在曹家院子里磕瓜子,能避开老妈子的唠叨有多远则多远。
对于混世魔王孩子王来说,如何对付老妈老爸的手段已是滚瓜烂熟的,完全可以把爸妈的话当作没听见耳边风吹过。
曹致乐小朋友放学回到家,听说有个老师要来吃饭,小脸蛋紧张兮兮问二叔:“徐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昭想家里这娃子有点傻,问谁不好来问他对老师是什么想法。
对此曹致乐小朋友回答二叔:“二叔你不是也当老师吗?”
临床老师和学校的老师差了十万八千里远,临床老师教的是成人不是小朋友。
得到二叔答案的曹致乐小朋友大彻大悟,说:“我明白了,徐老师像保姆。”
这孩子怎么不说徐老师像你爸随时准备把鸡毛掸子教育你呢。曹昭正预备把这话说给小侄子听。
厨房里头忙活的叶医生忍不住了,探出个脑袋吼一句老二:“你是不是太无聊了。”
孩子王通常干坏事的时候就是因为无聊。
到底是亲妈最了解亲儿子。
叶医生再吼老二:注意胎教。
你弟媳妇怀孕了,你这么在怀孕的弟媳妇面前干坏事,怎不叫长辈担心你教唆坏孕妇肚子里的孩子。
说到人人就来了。
曹家老三的车停靠在门口,孕妇从车上下来自己拎了大袋小袋孝敬长辈的东西,惹得后头差不多到的另一辆车上下来的宾客见状惊疑:“谢婉莹,人家说你怀孕你当真怀孕了没有?”
谢婉莹回头一瞧,发现是首儿的苗田英老师。
有闻苗老师要和曹二哥一块出差,看来没错为此被喊到曹家里共度晚宴。
苗田英走到她面前仔细打量她两把。
怀孕早期,肚子是不太明显的,加上她有锻炼身体肌肉偏壮实,更看不太出痕迹。
苗田英医生放弃,干脆问孕妇老公:“几个月?”
“要三个月。”曹勇医生答。
“难怪——”苗田英医生说的是,上面领导的算盘打得妙,赶紧这会儿先叫人出差。
话说回来,孕早期最要提防的是流产。
导致流产的因素有许多。医生是专业人,不会听信外头民间乱传的诸多奇奇怪怪的谣言。
科学的讲法是,孕妇流产和遗传学关系最大,即父母遗产结合的这次胎儿可能不适合自然选择而自流掉。
其次是夫妻生活和感染等。
归纳起来基本为疾病导致孕妇流产。
对于自身健康状况良好的孕妇,警惕只剩下另一大因素:意外。
【489】谁说的
曹家老人们的目光整齐射向曹昭和段三宝。
后面两人连忙表示:收到!
不用他人提醒的,同出差的同行们谁会真让个孕妇出点儿意外,届时一回来估计所有人都要被同行拍死了:你们这样当医生的?
饭局没开始前,长辈和要出差的小辈坐一块先谈论起此行谢医生他们要去的地方。
国家领土之大,代表大多数医生们不可能天南地北地走遍全国大好江河,更不可能说了解到全国各地的医疗情况。
老医生因为经历多可能会多熟悉到一些,可以给年轻医生经验借鉴。
曹奶奶出来说话:“那地方我去过。”
什么时候曹奶奶去过那地方,是不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因为谁都知道曹奶奶年纪大了。
答案叫人很吃惊,曹奶奶说:“约五六年前吧。”
从曹奶奶的话可知,对那地方的首都医疗对口帮扶工作不是这次刚启动的。
这里要说到,全国的医疗条件是不平均的,为此产生区域性医疗分级诊疗等医改策略诞生。在这些改革出台之前,全国性优势医疗地区对劣势医疗地区的医疗帮扶工作一直没有停断过。
至少在曹奶奶这个最老的医生记忆中是这样的。
全国最牛逼的医学在首都。首都圈医疗单位向来担负着最重的任务,一有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危急性情况首都医疗圈必派人,但是要知道光是首都医疗圈单位的力量是无法笼罩惠及到全国的。
在此情形下,区域性国家医疗建设中心在没有这个明面上的医疗改革策略之前,实则一直是有的。只不过政策一出,更是宣告着如火如荼地要大干一场罢了。
“这个地方在中西地区,国协在中西地区早就建成了个分院,中西地区的医疗实力其实不差。”
曹奶奶说的大家全知道,江医生的老家西南的国西医院鼎鼎大名,实力可以和首都圈医疗单位较量一把的。
曹育东医生把家里备着的全国地图拿出来,再仔细对照下他们要出差的地方,指道:“在这里,离国西有点远的。”
地图上的会覃市是他们此次出差的地点。属于西南老乡的江医生有在医院里和同事们介绍过,说这是个非常小的城市,规模堪比首都附近的县域大一点而已。
所以说,国家政策里的分级诊疗不仅限于划分的区域性医疗单位体,也在全国性对口帮扶单位中。
从医学技术上来讲,无疑这种远距离的对口帮扶分级诊疗对帮扶医生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曹奶奶提到当年往事:“那里好山好水,只是突发地质灾害也多,你们去的时候小心点,别乱跑。”
曹家长辈这话肯定是对着孩子王曹昭先说的:不要去到那边,干完活趁机观光犒劳自己时闯出祸来。
曹昭医生直翻白眼:怎有可能,我这是带队去干活的!
若是他一个人是有可能任性点,可他现在不同,是领导身不由己。
叶素瑾医生只记得在饭桌上问问宋医生和徐老师:“你们什么时候结婚?有打算吗?”
徐艾琳老师害羞着低个脑袋。
宋医生光明磊落说:“等她工作状态稳定下来,半年或一年后我会正式求婚。”
在饭局上的孙家人最高兴。孙蓉玉和姐姐孙蓉芳商量着怎么给孩子办嫁妆。
孙姥爷一脸乐呵呵的,眼角瞥着女婿谢长荣:你看看我两外孙女是不是比男娃强。
谢长荣也想:养个女儿是容易多了,至少不用像他现在需要给儿子奋斗个房子好娶媳妇。
今晚来曹家蹭饭的人不少的,神经外科黄志磊医生和岳文同医生有跟着来。
黄医生则不怎么开心了,一只手撑住额角吃不下饭,脑子里已经可以想象到这么个场景,宋猫的孩子小宋猫堵着他路问:叔叔,你的娃呢?啊,你娃比我年纪小吗?
眼见饭局上单身汉们一个个受刺激不轻,叶医生赶紧看向自家老二。
曹昭医生气定神闲的,用筷子夹起一块大排骨塞进自己嘴巴里,嚼两口后没想到另一个人一句话让他摔了个大跟头。
弟媳妇谢医生对婆婆说:“二哥知道汪医生在我们科后打过电话来,问汪医生的同校女同学现在是在哪里工作。”
众人大吃一惊,跌破眼球:什么意思?一直单身的曹二哥莫非是个痴情种在暗恋谁?
【490】送行
早上七点钟,首都火车站一如既往车水马龙。
各位出差的同行在候车厅里齐齐碰面。
各家医院派遣人员名单大致与张德胜医生打听到的没出入。除了三大医学系人员较多,其它单位调派的员工属于少数派因而没有团队领导人而直接加入总团队,就此上面指派年纪较大的崔绍峰医生担任团队总头头。
得到通知的各位,到场后齐呼:崔队长。
当总领队的崔医生可想得到是很忙的。
先是搬了个小箱子拿出帽子,犹如旅游团队领队一样分发给所有成员戴上,好防止中途丢个人。
不好意思,崔队长没办法一时间把所有队员中的陌生面孔全认识到位,只能靠这个来认人。
队员们均是高等教育人士,乐在其中,不会嫌弃麻烦,遵循纪律戴帽的戴帽。
戴帽和贴标签是对的,因为要知道,医生们不止人要过去,物品要跟着过去,一堆人和东西整个局面是有些乱。
对口帮扶是出人出技术出东西叫做三出,乃至自家单位一些压箱宝物要带过去给人家,堪称为大慷慨谁能比我医生强。
现场各家单位携带的捐赠药物和器械一箱一箱的,一群同行就此先偷窥下彼此的技术宝物。
很快所有人发现,现场摆放着另一堆箱子,规模蛮壮观的。
据说是圈内最赫赫有名的公益单位国能集团的捐赠物。与此同时提到了在队伍里新出现的小跟班范芸芸医生。
如谢婉莹这个师姐强调的,千万别小瞧了每个师弟师妹,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强项。
范芸芸医生在学校里实际上是和岳班长一样当干部的,社交活动等组织能力不赖的。
想当年范医生英勇在火灾中受伤受过国能集团的恩情,之后国能集团一直有看重范芸芸医生的勇气和善良给予持续学费资助,范芸芸医生对国能集团也有好感。
双方算是情投意合,国能集团聘任范芸芸医生为国协公益基金会的学生干事。
这次国协下去对口单位进行帮扶工作,联合国能集团再捐赠了一把物资,由范芸芸亲自押送过去。
国能集团有派人到火车站来,于是顺便帮医生们把物品办好托运的托运,必须随身携带的则帮着抬上火车。
最终所有人上了火车,预备出发。
各位的手机铃铃铃响了,是同事家人等知道他们要出行了,打电话送行。
“路上记得添衣减衣。”孙蓉芳抢先打通电话交代女儿。
当妈的永远只记得自己是当妈,总是把孩子永远当小孩子念叨。
谢婉莹答应:知道。
“你也要当妈的人了。”孙蓉芳道这句话更是一言难尽。
转眼间,孩子大了结婚了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这种感觉真是说不出来的酸甜苦辣。
“我挂了,免得曹医生打电话给你你接不着。”孙蓉芳自动自觉给年轻人的小家庭让出空间。
其实大可不必,早前和曹师兄约定好了,由她安排时间打电话给他合适些。
车上能听到大多数电话对话是情侣之间。
如殷奉春医生一面出行一面不忘念叨老婆注意休息,因为妊娠反应好点之后吴丽璇立马扑回工作。
魏尚泉则叮嘱女朋友范芸芸医生一路不要再出什么意外,会让他揪心死的。
范芸芸医生直接无语:没事你乌鸦嘴做什么。
谢婉莹医生接到的第二通电话是大师姐打来的。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491】刚来就见
那年代火车的速度比较感人,而且很多地方没有直达车,只能转车。
众人先坐绿皮车抵达铁路中枢,耗时十个多钟头。
好在对于他们的到来,不止对口帮扶单位很重视,相关地方政府一样重视,得知他们到达的时间点,提前给他们在火车站准备了大巴车。
于是一行人在火车站坐上等候的大巴车后,再兜转将近七八个小时的公路来到会覃市。
与江医生介绍的无误,这是个很小的城市,从城市一头坐车到另一个头只需一个钟头的旅程,不像首都市内的通勤距离最长可达到几小时以上宛如一个城走到另一个城去了。
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风貌,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处,如曹奶奶所讲的,这里放眼望去周边全是青山绿水自然绿化条件极好,可美了。
车流量小,空气也好,这是大城市不能相比的一种优势。
在这里谢婉莹有种类似回松圆的回乡感。
回到医学专业上来讲,人体生病是与环境有相关性的。
例如松圆流行的病种与老家省会的病种势必有不同,再举个例子,老家省会的水质不好,肠癌频发。松圆是爱吃腌制和烫的东西,是食道癌的重灾区。
大城市的许多污染性工业产业早转移到下面地方,导致松圆等地九十年代女职工的鼻咽癌高发。
与人的职业压力情绪比较息息相关的病,如乳腺癌之类的病种,经医学统计学会发现结论与很多人所以为的小城市压力小相反,小城市的乳腺癌发生率与大城市相当。
医学的事实说明一件事,情绪因素要靠的是自己如何调整适应乃至懂得有所取舍。
换个环境能否解决问题?不一定的。
每个环境各有各的主要病种,不是人能逃得掉或躲到哪里去的。
一句话民间老百姓说的没错:要学会看开。
总结起来是,小城市的有志青年喜欢往大城市发展甚至定居,是对城市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大城市终究医疗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甩小城市一条街。
高等教育让高等人才对医学的认知是:疾病治疗效果的好坏讲究发现早,发现早不是说单纯靠病人自身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靠医学技术。所以怎不让有才华的人不往大城市跑呢。
分级诊疗从某种程度上讲同样是为破这个局,让人才均等分布,方能做到地方繁荣昌盛的均等分布。
夜晚十点钟,谢婉莹医生他们乘坐的大巴车停靠在对口帮扶单位之一会覃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停车场里。
负责接待他们的会覃市第一人民医院向副院长,和崔领队握手表示:“我们等候你们首都医生多时了。”
这地方一如余医生他们,是多渴望先进技术的到来。
崔领队代表全体支援帮扶团队成员回应:“这段时间我们竭尽我们的努力,看能否帮上你们什么忙。”
“能,肯定能!”对这点,向副院长不用想就保证。
首都来的医生怎么说都肯定比他们小地方医院强多强多了。
听着对方的话,首都来的医生们却是心底有点点压值了。还是出发前领导们说的没错,这是个非常重大的任务,别以为你技术比人家高能轻轻松松解决一切的。
崔领队赶紧问:“休息的地方呢?”
想干好活,第一要抓紧时间养精蓄锐。
向副院长立即回答:“我们医院招待所全准备好了。”说着亲自给宾客们带路。
医生们自己提着随身行李下车,其它物品由地方接待人员帮忙搬运至指定仓库。
一行人在向副院长的带领下一路过去,是路经医院的急诊室门口。
恰好一辆救护车咿呀咿呀拉响着红色警报返回到急诊室,是拉了个病人回来。
纯粹是职业反应,途径的医生们纷纷望去几眼。
从救护车后车厢拉下来的担架车上躺的是个老头子,医生们初看一眼判断,病人眼神较为清朗应该属于意识清醒状态。
【492】语出惊人
由于刚来,他们的工作并未正式展开,肯定不会说轻易去插手人家医院的日常工作流程,有的话只是顺道听两句情况。
这里要说到,年资大的大佬们如崔领队讲的,个个贯彻的是如宋医生的懒猫精神,巴不得赶紧先找地方睡觉洗去长途跋涉的疲惫,好养足精神应付隔日工作。
一路到这个阶段能继续维持精神兴奋劲儿的,只有体力好和好奇感如小朋友的年轻医生们。
只听会覃市第一人民医院随车医生护士下来跟同事报告:高血压患者,血压较高,有头疼头晕症状。
看起来这病人有可能是典型的高血压脑病?
团队中的年轻医生就此议论起来。
“高血压脑病,这医院有神经外科吗?”
小地方的神经外科如心胸外科,因人员短缺是非常难建成的。杜蒙恩医生提出的问题遭到其他年轻医生的反驳:“现在看起来不像是脑出血患者,只要有神经内科也行。”
神经内科相对神经外科肯定是比较容易建成的科室,也能解决一般不严重的脑病,再不行稳定患者情况让其转去上面医院解决。
可以说,这是地方医院进行分级诊疗的第一步。
众大佬管不上小年轻们的麻雀劲头,在路上边走已经有的在边打呵欠。
这里头包括了申魔王。
申友焕医生是绝对没想到,有个小年轻的在他背后冷不丁捅一刀意图捅掉他的瞌睡虫。
“我觉得这人不是脑病。”范芸芸医生说。
谢医生的著名小粉丝师妹是再来一次突发的语出惊人,宛如习得了谢医生的精髓,这是众人后来越来越深刻意识到的。
“不是脑病是什么?”团队里的年轻人围攻起范医生。
再次证实医生圈里的内卷日常为老少咸宜。
范芸芸医生说:“我看他好像说不出话,像是急性心脏病,怕是急性心梗。”
急性心梗?这人在说什么呢?
如果患者是急性心梗,随车的救护车医生能发现不了吗?
在车上给病人接上心电监护仪拉个基础心电图监视马上能知道一二。
范芸芸医生耍出杀手锏:“你们生在大城市里,哪里知道,很多地方救护车上没有心电监护仪的。”
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导致医疗条件不均的痛感,真只有出身在这些经济贫穷地方的范芸芸医生余医生他们懂。
其实直到九十年代末方大城市的大医院救护车方有标配心电监护仪和除颤仪。
杜蒙恩医生回忆起小时候见自己父亲母亲坐救护车出去救病人的画面,不由吞咽起忐忑的口水。
老一代的医生对这个医疗贫穷的痛感一样有。
杜海威医生和自己太太唐医生年轻的时候,不止一次在自家饭局上当着儿子的面谈过类似的行医经历:什么病人什么病人,如果及早发现是什么病就好了,发现的太晚了,都怪没有什么什么仪器帮助医生判断。
医生没神眼的,说为神医的一般是靠行医经验积累。
急性心梗患者是范芸芸医生说的有一个临床教科书上似乎没教的隐藏特点:极端疼痛的窒息感可以让患者目光炯炯然而难以开声,只能用眼神在向四面八方求助,需要医生心领神会。
这要结合到教科书上并不是什么都没教,有说过这样的情况通常会出现患者脸色苍白等其它症状。
问题要知道,像这种老年病患日常清洁度差,皮肤黄黑,加上在夜间就诊,医生光靠眼力去判断这人是否脸色苍白发绀等——估计等到患者死前一分钟方能发现痕迹。
所以范芸芸说的这个为老医生树立自己技术门槛的经验值。
【493】折磨谁
范芸芸的行医经验话从哪儿来的,谁都知道只可能出自偶像谢师姐的口。
团队里的大佬们知道范医生的话没错的。
林晨容医生是个温柔善心的医生,立即走过去看看病人。
让地方医院的人这会儿误诊了不得了,急性心梗这个病的特点是与时间赛跑,误诊一分钟都是人命关天。
申医生手叉腰,另一只手先要捂下自己脑袋。
别人都说怕他申魔王在旅途中搞怪搞坏。谁能知道,他申魔王接到任务时想的是,估计这趟旅程只有小师妹搞他。
现在看来无需小师妹亲自出场,范粉丝先替谢师妹出手了。
坐了二十多个钟头的车后,叫他突然接个手术?
来之前早已知道,这地方的医学人做介入手术根本不行的,这也是他们来此帮扶的目的。
林晨容医生走到病人面前。
向副院长像个小学生在林医生后面亦步亦趋,向同事们简单介绍林医生。
小地方的医务人员听说是首都医生,立马整齐站到边上预备好学习。
林医生压力是有的,要是听范医生的话判断错误,搞乱同行的正常医疗程序是糟糕的事。
但医学诊断是宁可多点儿费时费力切不要漏诊误诊,医生往往在此时需要下定决心顶住四面压力。
即便旁边家属在催医生:他头疼给你打点药呗,就以前你们医院给他打过的药马上可以好。
这病患应是个老病号,使得其成为接诊医生容易误诊漏诊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人的日常思维模式都是习以为常,医生不例外。
老病号也有可能突然发作的是一种其它疾病致命,大城市里的大医院各种病人见得多的医生有这个经验。林晨容医生此时更可以断定,范医生说的谢医生判断经验是对的。
“赶紧拉个心电图,他心口很疼的,眼睛其实指着心口的。”林晨容医生和患者眼神交汇后说。
心电图机拉到病人床边。
有林医生的话之后,一群首都大佬深知避不过去,只得均围上来瞧瞧。
给病人身上接心电图机的医生在手抖。
可知小地方医院一样有实习医生,这个小年轻的得知一帮首都大佬望着自己干活,没被当场吓死很好了。
“哎呦,我感觉他在犯我当年的毛病。”赵兆伟医生有感而发,记忆起自己当年第一次做心电图被林老师抓的事。
今情况与赵同学当年显著不同,林老师直接推开那个学生说:“我来。”
病人情况急,不可能说给老师时间慢慢教导学生的。
临床上病人怕医学生耽误事是不可能的,临床老师比病人家属更怕。
林医生手快。
申魔王再心里万般不想,此刻也只能给自己打针兴奋剂硬着头皮上,站到林医生旁边一块查看患者的心电图。
心电图机的纸哒哒哒出来之后,一帮医生们眼珠子缩圆:完了?
“看这心电图情况这么糟糕,怕是三支病变。”苗田英医生说。
连非成人专科科室的儿科医生都这样说,说明心梗这个病在医生圈里几乎人人能初步判断,谁让这病越来越常见在医学圈里讨论太多。
申友焕医生的面部肌肉表情在做垂死挣扎:看吧,被他料中,被折磨的人绝对是他不是小师妹。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494】难处
苗医生一句话是要在现场掀起一波不小的浪花。
再看申医生和林医生这些心脏科医生的表情,众位医生心头不由咯噔起来:莫非真是这么糟的状况?
林晨容医生主持的对患者的检查一路持续进行中,没停歇。
会覃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医务人员要负责和患者家属沟通的,不得不问一句:他是心脏科医生吗?
指的苗医生是不是心脏科医生,因为刚林晨容医生没发表对患者心电图的半个字评论。
这里要提到即使是小地方医院的医生同样是专业人士,很清楚专科医生和非专科医生的区别。
在圈内,非心脏专科医生对患者心脏情况的判断只能叫做参考中的参考,或许只比外行人说的话多一点点价值。
反之,如果苗医生说的是他专业内的话,主治医生是一定要听的再作严谨的综合判断。
与此类推,同为小儿科专业医生的范芸芸医生说的话即使她借用的是专科医生谢师姐教的经验值,然而一个心脏专科医生只要知道她是小儿外的研究生非心脏科专业,对于她专业外提供的意见是要打个再三考虑的。
这是为什么所有医生在范芸芸医生开口说患者心脏问题时个个要先质疑一番。
得知苗医生不是心脏科医生而是小儿泌尿外科医生之后,
会覃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同需要学术质疑下苗医生的话。
患者的情况是不是苗医生说的三支病变呢?
这点在以前文里讲过,判断急性心梗标准光心电图不行,而且若要判断到是否为三支病变,心脏的冠脉究竟塞了几条这些具体情况,只能以冠脉造影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从这里可以得出苗医生有点儿口嗨,其实苗医生说这话自己都知道自己说的不是心脏科的专业话,不过是感慨一下罢了。感慨什么?
大佬嘛,感慨今晚注定完了,谁谁谁刚下车没休息要深夜加班。
其他大佬咯噔的同是这么个情况。
不是说医生不想加班,是医生觉得这种情况下加班过于糟糕,医生体力不行硬上阵的话对患者来说也不利的。
四周同行类如苗医生的这些声音和目光,申友焕医生和林晨容医生清楚是对着他们来的。
林晨容医生善心发挥过后,考虑到现实境况开始变成和申医生一样的冷静如冰。
请再听听向副院长如何再介绍自己院内医疗条件情况的:“我们介入科刚成立不到一个月。”
不到一个月的介入科能做什么?
手术病例完成了多少个?
“三四个。”
可以了,刚开始业务的科室没病人很正常,毕竟不是国协那种集体大佬聚集起来的新区科室。
这里的介入新科是这样的成员:“介入科主任是我们医院影像学专业教授张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
别说申医生林医生,首都团队里的其他医生,个个听完这话觉得:额~
为什么是影像学专科的人来做介入科学术带头人,可想而知的原因:小地方没有新技术人才,同时挖不到人过来。
向副院长讲到自己医院努力的程度:“张教授去过国西进修了一年。现在我们介入科的主要手术医生是心血管内科医生许医生,他是我们医院前年好不容易招聘到的高材生,跟着张教授去国西进修一年。”
不得不说,这种情况其实在全世界只要是医疗贫瘠的地方都司空见惯的。
“你们做的很好了。”
所有人听见这句声音愣了下。
向副院长立马寻找为他们医院发声的人,情感上有些激动地问:“她是——”
【495】懂
会覃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瞬间被感动是可以想到的结果。
因为在医疗条件贫瘠的地方,这些医务人员日常要承担的都是叫外人难以想象的沉重包袱,要面对很多患者和家属甚至同行天天说他们技术不行很烂的口碑。这是为何大多数医学生们逃离基层医疗单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能说这都是这些医务人员他们自己的错吗?
肯定不能。
相反,人们更该去看到他们在这种恶劣条件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离开基层日日夜夜的坚守和付出。
没有他们在基层的留守,像面前这个患者是必死无疑的。
“如果想把这样的患者转去国西——”接下去说到这话的谢婉莹医生是自然而然能想到重生前自己的姥爷如何死的。
分级诊疗的含义在外行人的理解里向来是肤浅的,不懂为什么目标要强调大病不出县,老百姓普遍认知是大病更得送靠谱的大城市大医院去治。
专业大佬有专业知识,认知是不同的。如面前的病人是大病,但这样的大病病人非要送到大城市大医院去治,来不及送或是送到半路死掉的机率太大。
危急重症病患往往并无转运的机会,需要就地治疗。
即便癌症病人非危急重症患者,多次治疗需要来回在路上长途奔波,与医学上治病时期患者减少劳累的要求相违背,并不见得好。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疑难病症需要专家往大医院送没错,大病不代表一定是疑难病症,国协新建的新区正是针对这点而设立。
老百姓求医对基层不放心的地方从专业角度分析实际是在于人才。
分级诊疗的目的之一要解决人才短缺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解决人才短缺本身。
人才短缺的症结是人类高智商群体本来就占少数,解决不了的。
为此高端医疗人才到哪儿都是缺,大城市自己人才都供给不足,不可能有多余人才分流到小城市小县城里。
张大佬吴院长等顶尖大佬早就说了:抢人才最重要。
就此谢婉莹医生再诠释为何说向副院长他们做的很好:“把人送到国西进修很不容易,去国西进修的医生也很不容易。”
名医院有进修名额限制的,像国西这种太有名的教学医院本身教学任务多到没法说,仅培育自己医院和医学院的学生很吃力,进修名额必然有所限制。
会覃市第一人民医院想第一时间把自己的人送过去学习最新技术,期间可想到不知费了多少劲儿。
倘若国西不限制挤一堆学生全进去行吗?
临床教学和课堂教学截然不同,想让学生在临床上真正学到东西最好是让学生有练手实操的机会。
即使限制名额,由于是最大极限值的招生规模,导致学生内部内卷严重。
参考之前讲过的范芸芸医生混在一群人数太多的学生队伍里想要个动手机会别想有,聪明伶俐的她把目标对准谢师姐不放。
去国西进修的医生面临的困境应与范芸芸医生相差无几。
向副院长和医院同事们点头道:“谢医生,你说的话很懂我们。”
“实不相瞒,我老家松圆和你们这里情况差不多。”谢婉莹医生委婉地解释道,自己不是特别懂对方只是刚好为同病相怜人,“我们团队里的江老师这次回老家,我们的范芸芸医生来自农村,林医生的太太是从小地方到大城市——”
谢医生的话总结起来,首都医生并不高大上,许多人出身来自小地方人,大家身份都是医生,因而学术上交流应平起平坐对双方更有益。
例如小地方的实际情况只有当事人懂,首都医生来帮扶不可能说自以为是想自己当然能解决你们的问题。
谢医生的这些话立马博得首都团队其他同行们的一致附和,林晨容医生尤其大声:“对对对,是这样的。”
众人从首都来帮扶,不是来代人干活的。
只有申友焕医生一脸沉寂地继续扶脑袋。
申魔王有很不好的预感:小师妹大费周章在这里和人家攀话套消息下一步是的目的是?
【496】超群
显然,向副院长被首都医生们的诚挚感动到了,不遮遮掩掩直抒胸臆表达出同样的想法:“我们接到你们要来的消息后一直满怀期待,希望你们来了以后给我们切实的新技术帮扶,所以——”
所以面前这个病例,你们能不能顺便带带我们医生做?
崔绍峰医生这个总领队谨记领导们送行的话,立即回应副院长:“放心,我刚说了,我们来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提高你们的技术。”
至此病人做介入手术应是铁板钉钉的流程。
会覃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高兴极了。
向副院长急忙安排人打电话让介入科同事们返回。
林晨容医生脑子里开始想到什么,望向申友焕医生:我好像明白你为什么一直不说话。
申友焕医生想吐槽林医生:你们这群人天天和谢师妹一个单位居然至今不知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得是他们国陟的大魔头张大佬厉害,一早指出谢医生只会是个更可怕的大魔王。
大魔王的本质如张大魔王:教鞭无处不在,可狠了,逼到你无限发挥潜能。
不信,再听听谢婉莹医生见急诊科医生准备去和家属做术前谈话时,先突然问到对方:“你们介入科预备开展哪些项目的介入手术?”
向副院长俨然单纯耿直,回答问题不假思索有问必答:“我们医院成立介入科,当然是希望包揽只要是介入的技术都能涉及到的手术。”
乍听起来,小地方副院长有些贪心,大城市一些大医院都不敢自称包揽所有新技术。
不过再想想可以理解小地方的心态,不奢望做到大城市大医院里最精最难的技术,但愿能做到最基础的一些救命措施挽救当地老百姓的命。
小地方不可能像大城市,这里不行立即能把病人转到另一家医院去救。
首都团队医生们表示理解之余,一个个是终于如申医生醒悟过来,望向谢医生:你究竟想干嘛?
谢婉莹医生表明自己到底是一名医生,有病人的话定是来看病人的,说回到这个病人身上:“我听急诊科医生报告说患者家属帮患者一开始诉求的症状是头晕头痛,怀疑有脑部疾病,平日有高血压史。现在又发现病人有心梗。按照我们以往的行医经验,这病人大概率颈动脉也有狭窄。如果是这种情况,或许可以尝试两块介入手术一块做。”
意思是颈动脉狭窄同样可以做支架术,和冠脉支架一块做。造影检查更是可以一并解决。
谢医生的话落地之后,本是一片乱糟糟声的急诊科大厅突然间安静无比。
普通患者及家属踮起脚尖张望,是感受到一种不同的气氛。
众医生的集体静寂场面是罕见的。
范芸芸医生心里发出高昂的粉丝尖叫:谢师姐永远牛逼。
在她和其他人争论这病人是心血管疾病或是脑血管疾病时,谢师姐已在考虑如何给患者心脑同治。
心脑问题常常联系一起,这点在文中多次提过。只是到了临床上常有忽略。这种忽略不单纯指的诊断忽略,而是指的能否诊治一同的忽略。
“我们想到一的时候她想到三去了。”苗医生在老同学曹昭医生耳朵边说。
曹昭医生扬个眉,说他弟媳是个了不起的医生,不正是因为如此。
申友焕医生林晨容医生:不知该不该说幸,弄清楚了原来谢大魔王要搞的人不止是他们。
说到现场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医生?
【497】能做不
众人理解谢婉莹医生话里的意思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向副院长当场请教崔领队:这个脑科的专家在吗?
一提到脑科,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圈内的脑科一哥:最赫赫有名的方泽。
这次方泽仅派了一位医生过来并不奇怪,主要考虑到小地方医院要开展神经外科这样高端技术的专科外科,与心外科的情况差不多有太高的条件限制。
心外科的难在于不止对手术医生要求高,更难在讲求团队的配套,需要体外循环师和专门技术的麻醉医生等。
脑外科的难是在于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比心外科更高人一等,为全部外科学中手操技术最难的。
“这位是方泽的赖辉医生。”崔医生给向副院长介绍同行。
方泽的脑血管介入手术是神经外科医生也可以做的。
首都圈里神经内科名气高的医院还有宣伍。
大家望向宣武团队,发现宣伍团队里并神经内科医生只有两位外科医生。
众人回想,上面这样安排可能是考虑到宣伍的神经内科其实不会做介入手术。
等于说此次派遣的帮扶团队是力求做到实事求是派,清楚小地方最欠缺的是各种先进手操技术领域,所以派遣外科医生更多些。
向副院长望向赖辉医生。
赖辉医生望向国协的同行。
仅他一个人在,能做不?
国协有无派遣神经外科医生来?有的。
固然不是圈内有名的曹勇医生或是宋学霖医生等,但吴院长尽心尽力而为了,派的是谢医生的同学而且是同学们的班长岳医生。
岳文同医生在后知后觉中猛然惊诧:谢同学这颗大魔王的绣花球居然是早想好了要扔到他脑袋上来吗?
“他是不是有跟过曹医生做过脑血管介入手术?”江医生和院内自己同事低声商量着,也说不好岳医生的行医经验。
诚然国协内部自己知根知底的,国协脑科是远远比不上方泽,光是脑血管介入手术手术量可以是每年低到个位数的。
岳文同医生在这个节点上必然诚实回答:“跟曹老师上过一次介入手术台。”
见状,林晨容医生马上安慰两位脑科同行:“这应该不是很难的脑血管介入。”
言外之意,颈动脉固然属于脑血管,同时是最常听说的脑血管介入手术血管。最常听说意味着最常见的病种,医生做得多经验多好应付。
非专科医生的理解势必比专科医生理解肤浅。
赖辉医生开始纠正林晨容医生的话:“颈动脉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左右侧。”
这些解剖名以前文中有病例讲过不再重复。
赖辉医生紧接强调,脑动脉系统分类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因而颈内动脉解剖位置并不表浅,是位于大脑内深部的。
这里只要联系到当年胡医生的病例同属颈内动脉系统问题,可知颈内动脉的分支错综复杂,明显不是非专科人士林晨容医生所想的常听说是相对简单。
胡医生的介入手术容易做吗?不容易,宋医生都搞不定。
现在不清楚谢医生初步病例分析出来的颈动脉斑块狭窄会是位于哪个位置。
况且,谢医生说心脑同治,是脑血管介入手术先做还是心血管介入手术先做?
同治不意味在病人身上同时开刀,肯定要有个顺序。
【498】想歪了
赖辉医生重申谢医生说的这种治法他们方泽没试过,于是现场请教同行心血管科林医生申医生:“你们医院做过类似病例吗?”
林晨容医生只得跟着看向申友焕医生,谁都知道国协心血管内科介入术比不上国陟的。
申友焕医生当即抛一个斜目给这两人:你们问的不是废话吗?想想国陟是专科医院,没有脑科的,哪有可能在国陟进行什么心脑同治。
至于谢师妹说出这建议要先想到她在国内医学界首都医学圈里首提倡的多学科诊疗中心概念,并且新区在国协已经试运行。
她是多学科诊疗中心的领导,提出这样联合科室学术建议太正常了。
这样说来,不是国协的小地方怎能做这样联合两科室的介入手术是不是?
众目望过去谢医生,谢医生莫非没考虑过基层医院的现状?明明之前谢医生说的话很懂向副院长他们的。
对此谢婉莹医生很有把握,一言指出:“向副院长他们成立的是介入科。”
再次要夸夸向副院长他们因地制宜,做的很好,能想到从比较容易上手能解决病人问题的新技术下手,因此集中医院内部稀罕的技术骨干成立介入科。
向副院长表明的这个目标,在重生的谢婉莹医生看来是切实可行的。
很多基层医院后来证实成立介入科或介入中心,比起实力雄厚的大医院成立大专科中心容易多了,反正他们不贪心只想解决常见病。
常见病特征在于诊疗过程有着大量的临床病例和临床医生进行学术积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这样的话,基层医院从上级医院继承技术变成有路可循,完全可以做到标准技术向基层医院复制推广,技术隔阂低,成效卓著。
只有常见病中常规诊疗手段解决不了的疑难病例需向上级医院转运,而不是大病病患。
等同于说介入科与国协多学科诊疗中心新区看似有相似之处,实则完全不一样。
小地方介入科是利用仅有的人才多用,不是国协的专家大佬集合攻关疑难症。
申师兄你想歪了。
申友焕医生的脸有些红。
显然,他之前跟着张大佬去人家新区踢馆居然没深刻意识到新区的学术含义,惭愧惭愧~
这边听完谢医生话的向副院长再来一次激动难忍,喊着:“谢医生你们太懂太懂我们的需求。”
赖辉医生只记得自己要上手术台亲自操手的,要解决实际问题,急着再问谢医生:“你说哪个介入手术先做?”
“不该是检查,发现问题再来排先后顺序吗?”谢婉莹医生不用任何犹豫和思索回答对方的纠结。
旁人从谢医生果断的语气里能读出来,谢医生只差反问对方一句:你是外科医生吗?
临床医生处理任何临床问题从来是哪儿紧要哪儿先解决,或是在差不多情况下先下手容易解决的点或先下手解决难的点,反正要看手术医生自己怎么做顺手怎么来,一切遵循脚踏实地的实践思路。
外科医生手拿手术刀,在这方面更该显出胸有成竹。
赖辉医生的脸跟着申医生有点红。
相比之下,岳文同医生不学赖医生焦躁而是沉默是金,只因早有教训。
谢同学总是如一面镜子提醒他,以前他在谢同学面前吃瘪,追究起来无非是当医生喜欢自寻烦恼导致失去勇气。
赖辉医生犯的错正是这个点,一个临床医生们常会犯的认知错。
现在他岳班长是淡定多了,不管谢同学会抛来何等挑战照接便是。
“别担心。”崔领队出来总结说,“所有人在这里,都能帮上忙的。”
大家是一个团队,齐心协力协同合作,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499】没错
急诊科医生和病人家属谈完话,取到家属的术前知情同意书签字。
与此同时,病人推进介入手术室做准备。
小地方的机器说没有大城市的最先进,但由于是新购入的机器,不存在明显的机器代差。
首都团队在介入手术室参观一圈,确认对方的机器自己上手操作无障碍,接下来需要看看这地方的医生技术如何。
说好了下来是要带人家操作的。
向副院长把介入科同事带过来:“这两位是我之前介绍过的张教授和许医生。”
医生们之间握手。
张教授年纪四五十岁,言行举止不会像小年轻许医生初见大佬忐忑不安,会把喜悦非凡的心迹流溢于脸上,与首都的医生们坦白说着:“我们小许人比较害羞,没关系,我和他一块向你们学习。”
年轻人没有人生经验积累是较惜脸皮的,而太惜脸皮在学术交流上其实并不是好事。在这方面年轻人要改变需要时间磨砺的,职场上因此往往只能让老一代医生戴住厚脸皮带下一代医生勇闯职业社交难关。
对比起来,张教授这样的老医生如果在大城市大医院里是无需做这些事情的,可见在小地方老医生的另一种伟大之处。
首都团队的医生们在向副院长和张教授等人的身上看见了医学善美的纯粹光辉,不止大佬们觉得感人,团队里的年轻人更是仿佛打开了学医的心灵新境界。
手术即将开始,各就各位。
经过首都大佬们商量,决定先派遣岳文同医生上阵带人。总得给小年轻的一点活儿干跟着练下手。
岳文同医生要做的是监督张教授他们进行股动脉穿刺插管。
之前向副院长介绍自家介入团队有成功做过病例,这点基础的技术张教授他们应该有,只是首都大佬们推测张教授等人因各种因素导致实操技术或许不太精。
大佬的预料向来不会出什么意外。
很快张教授遇到实操中的难题,在确定股动脉穿刺位置点时犹豫不决。
股动脉穿刺点的技术难点在许久之前讲过,是在谢同学第一次到国陟时的案例了。那时候,国陟的学生犯着同样的难。
众人看向介入手术室里的岳文同医生。
第一个考验年轻岳老师的活儿来了。
岳老师说过自己只上过一次脑血管介入手术台,能搞定吗?
不要忘了,在国协米师妹之前做这个技术很不赖的,岳医生比米师妹强,各种基础实操只会是好手,否则在班里怎能继续被众同学尊敬地喊班长。
岳医生立即指导起对方掌握更好的技术,这样的技术是谢同学讲过的:现场拍下股骨头位置加器械摆放来辅助手术医生判断穿刺点。
张教授许医生当场学到新技巧,很兴奋。
隔壁大佬们望着这幕,不由若有所思。
回顾谢婉莹医生划出的此行任务重点:什么是分级诊疗,是要考虑好什么技术需要留在基层的,而什么技术没法留在基层的。
这么一看,明显岳医生这种对方能很快学会的复制技术是需要留在基层解决问题的。
谢医生说的没错,不要把小地方想的一无是处,人家不是真的完全无能,小地方能做愿意去付出的很多,只是缺少大城市里的机遇。
股动脉通路成功建立。
谢婉莹医生讲的临床基础原则不用多说在这里体现出来了:通路先抵达心脏血管处,手术医生当然能顺手先给病人心脏做个冠脉造影。
赖辉医生的脸再次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