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她更懂
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场的人听完,个个如梦初醒。
有些事情看似复杂,实际如同魔术师施展完魔术揭开幕后真相般并不玄乎,均是有迹可循的。
世界万物讲科学,中医岂有例外。说中医玄乎不讲科学的,并没有真正去研究过中医内藏的科学。
同样只信奉中医玄乎之道的,是武侠小说里常说的走火入魔成邪道去了。
祁东来医生再有话说:“没想到,你们西医有很了解中医的人。”
这话说得让温君宝想瞪祁医生老友:你的话是要说我不了解你们中医吗?
真的是。祁东来医生说:“你们西医一般说我们中医玄乎嘛。”
不是说你不信赖不佩服我们中医一些医学疗效,而是要你和其他西医生像这位谢医生能说出中医的内里真谛几乎没有。谢婉莹医生今晚说的并无特指向现代中医,意思是现代中医继承发展古代中医而成,因此温姐姐作为现代中医生所用的科学现代中医同时代表古代中医的科学性。
祁东来医生据此特别强调:你们哪怕相信现代中医是走科学路,但是要明白古代中医也不是完全玄乎内含科学的。
这些谢医生很懂,你温君宝和其他西医生可见的不太懂。
温君宝和其他西医生:……
他们是不太懂,否则不会说傻瓜似需要听谢婉莹医生谈如何以近代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医学。
说到这里,姜明珠医生听得似懂非懂。
小师妹谢婉莹一方面讲清楚温子涵医生技术上的理论基础有科学依据,科学依据是可以确保医生技术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姜明珠医生不大懂的是:其他骨科医生做不到吗?不然如何强调温子涵医生对力学内力有独道之处。
隔个专科是如隔山。夏东贤医生干脆点问骨科医生们:“你们做不了她做的?”
祁东来医生被称之为五虎之一的奇人,能比不过不是骨科医生的温医生?
温君宝解释下情况:“子涵学习针灸的时候同学过推拿,和祁东来在学院内师承过同一位推拿科老师。”
听到他这番解释的祁东来医生再摇摇头,要批评朋友对中医的说法不够专业,道:“中医推拿,中医骨伤,以及中医现在越来越热门的整脊,放在现代中医医学里是三个不同类别的专科。“
温子涵医生学过推拿不代表学的是骨伤科专业知识。
这样说温子涵医生不可能有专业知识给自己妈妈做手法复位了?
那倒不一定。之所以这两个专科叫人混淆,是像我们之前讲的脊柱外科是属于骨科或是神经外科的关系,有交叉学科的属性。
简单通俗点理解区分的话,祁东来医生说:“骨伤科是外科,推拿科是康复科属性。”
从分科专业角度上讲骨伤科是外科可以做手术,推拿科不能。除此之外,手法复位不是手术,只要医生技术行,推拿科医生可以做的。
技术行不行,谢婉莹医生点出来了:在于对人体力学的理解度。
祁东来医生承认:“我们骨伤科做手术比较多。”
【231】做出抉择
讲透点,中医生一样是要赚钱的。
中医生和西医生一样,要争抢业务的。
骨科做不做手法复位?
做。
手法复位赚钱不赚钱?
没手术赚钱。
最重要的是,手法复位不成功骨科医生能否解决?
能。
中医骨伤科现在照样可以用手术刀解决。
论经常选择做手法复位的是哪些?
肯定是拿不了手术刀的,一般没退路要靠这个赚钱。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老百姓考虑过后,找外头私人门诊开的中医大夫先试试手法复位不行再上医院去。
寻医问诊的普通老百姓脑子很聪明的。
在中医学院里头,有些传统老师也是骂着,骂着更新的技术例如手术刀的普遍施展把一些持续可行的老技术给踢掉了。
这种情况在西医院一样有的。
好在总有人在坚持传统技术的守护。
传统技术之所以会被踢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不一定是它不好了,而是难掌握。
现代医学教育讲究批量化培养医生,中医是同样的路程。
传统技术如手法复位你看不见摸不着,只得靠学生自己精神悟。
简单点的病例容易学些,难的病例只恐怕老师都来一声:用手术刀算了。
祁医生说:“骨科医生肯定要掌握人体力学。”
常家伟猛点头接上话:“莹莹的意思是,你看不见,她看得见。”
到底现场的国协人是了解谢医生的人,通过谢医生的话可知温医生是差不多的奇人。
“盲”的技术是只有能“看得见”的医生为王道。“祁医生,你能做什么?”夏东贤不死心再问这句时,望的是傅昕恒医生。
刚听说把此人喊来的是傅医生。
相反,一开始坚持叫温医生的人是谢医生。
谢婉莹医生不知祁医生来头,傅领导喊人她不可能反对。
只是祁医生来了也说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不手术,说明这方面技术明显比不上温姐姐啊。
傅昕恒医生:算了,我默,继续装高深不行吗?
祁医生道:“我不是不给病人尝试做手法复位。”
怎么说都是骨科有名的医生,他并没有说自己做不了。
手法复位看不见靠的什么?
靠的是感觉。好比曹勇医生的手感。
骨科医生做手法复位,摸着感觉走,同样是力学的应用。
力是相互作用的。
医生给患者的作用力,患者的身体会给医生反作用力回来。医生可以靠这些感觉去摸索病人的病情施展治疗。
听出来祁医生的技术应该也能做到的?
一个最大的问题在这了,要避免神经受损。这个的话,他祁医生对反作用力的手感再棒,也做不到可视神经不受损啊。
检查的片子没用吗?
现场的国协人立马懂,检查片子其实对谢医生是最有用。
谢医生说这些目的要表明的是:“师姐,我来帮你。”
两台手术,哪个更难。
消化内科病人的手术不盲视操作,所以难的是骨科病人。但她谢医生相信温姐姐的技术,选择支援姜师姐。
而且容易做的病人可以先做完手术,得以很快再支援另一方。现场的人听完这番分析,姜明珠直接对小师妹竖起大拇指:“听你的!”
【232】速度王道
是没个不对谢婉莹医生的有理有据不服气的。
所有人立马行动起来。
在医生速度商量时,手术室护士在忙碌地给病人做各项术前准备。
怕中途要转开刀手术,手术室护士把骨科手术器械包普外科手术器械包等一并备好。
最叫人意外的要算是今晚值班的普外二科医生马医生。
当报告说手术室有病人有可能需要他们普外科支援时,马医生听到说谢钦差在场。
马医生:谢钦差在需要我出场吗?
是不需要。
哎?岂不是可以去现场观摩谢钦差的技术了?
所以,当消化内镜手术准备开场时,手术室里迎来了马医生这个不速之客。
“没喊你们上来呢,你们这么积极的?”姜明珠医生问。
马医生不好厚颜无耻表明真实目的,说:“反正睡不着了,来向贵科学习。”
“你真是来向我学习的?”姜明珠医生再问。
马医生厚着脸皮:“是——”
“麻烦你过来帮下忙吧。”
马医生汗滴禾下土,从不知消化内科女医生同他们外科医生一样幽默感十足的。
关于消化内镜手术,以前案例讲过,难度有两个,一个是在于找,一个是在于器械应用。
这是同外科手术大同小异的。
马医生旁观边听在场的消化内科医生医学生谈论,再结合课堂上及前辈们所讲的相关知识点。
给他感觉是:这手术说难不一定难。比起以前我们说过的术后病人,这病人属于完整人体器官。医生对完整人体器官的操作难度肯定没有之前的案例难度高。
说不难吧,可能更难点在于速度。
抢救病人类,速度是关键。胃镜插进去。姜明珠医生的技术显示出来。
牛逼,一插顺溜到位。——柳静云师妹被吓一跳,以前没见过姜师姐手术操作,必须说是小师妹谢婉莹厉害。
不信听姜师姐说:“莹莹,你之前没看过我操作吧?”
“没有。”谢婉莹坦白。
“你怎么知道我的事情?”姜明珠想不明白了,谁告的密。
“吴院长杨科长。”
啊?院领导介绍她了?
“每年医院里谁为医院贡献多少,医院都列表公告的。”
在场所有人听明白了,天天无时无刻关注医院内所有技术动静的恐怕只有吴院长杨科长等院领导以及谢婉莹医生。
姜明珠乐一下:“莹莹,你是当大领导的料。”
瞧她姜明珠就没这个本事。
手术室里适当的谈话可以纾解主刀的紧张情绪。
到了关键地方,主刀姜医生一下子皱眉闭紧嘴了。
内镜连接的显示器上所有人能看到一片血海。
消化内镜手术一样有许多技巧的。
如外科手术,遇到这种情况要进行抽吸。
抽吸的时候你光靠一面镜子来看,是没法像外科敞开内部器官能看到方方面面的,有视野局限性,这叫医生很怕会吸破胃黏膜再造成出血。所以医生要边听抽吸的声音,吸到胃黏膜会声音发生断续。
可见做手术的医生不是只有手在动的,是巴不得调动全身所有能力拉病人的命。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233】传闻
作为外科医生的马医生,应说很久没看消化内镜手术了,这会儿不由看得出奇。
内科系统的手术和外科有交叉业务,这点马医生知道。
例如医院内的肝胆外科天天要和消化内科争抢各种内镜系统手术。
普外科没抢,是因感受到肝胆外科有些吃相难看。再有普外大佬们认为:消化内镜手术为小意思,哪有正儿八经的外科手术难。内镜手术失败是要找他们外科兜底,从这点足以看出这玩意儿比不上外科。
说是这么说,消化内镜手术比起腹腔镜手术伤害更小,这是不可否认的优点。
于是马医生联想到了一则谢钦差的传闻。
据说谢钦差一路跟各位大佬们说外科圈势必更高端的技术境界即微创再微创,目的是达到如内镜手术几乎无伤的外科微创。
这传闻听起来,谢钦差手拿的剧本可能是科幻小说剧本。
马医生是不敢相信,但绝对不敢小看谢钦差,毕竟今晚他刚被钦差收拾过了。
另一方面,他在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谢钦差是外科医生,如何支援消化内科的手术?
不说医学圈里说过很多遍的隔科如隔行,外科和内科截然不同,另一点最重要的是,手术无论内外科均是做得越多越熟悉越上手。
谢钦差做过多少次消化内科内镜手术?
“莹莹好像没有去过消化内科学习。”与马医生想到一块去了的柳静云担心地说。
眼看这病人的情况不太妙,到时候谢医生要如何技术支援内科医生。
对这个事儿姜明珠医生是最耿耿于怀,回想起来猛骂不休:“不知谁做的计划,是脑子被驴踢了。让她去呼吸内科做什么?我们医院内科最有名的是消化内科。”
干哪个科最以哪个科为骄傲,是职场里的爱家精神。姜明珠医生显而易见很爱消化内科这个家。
事需要实事求是地说,小师妹没来过消化内科学习,但是:“她做过消化内镜手术,只有一次。”
姜明珠医生接着气起来当初老公抢夺了她和小师妹搭档的机会。
(于学贤:我什么时候敢抢老婆的东西了?只是那次刚好没让给老婆。)
柳静云记起来那事儿,露出了笑脸:“于师兄都做不了的手术,给她做成了。”
说什么,大师姐!谢婉莹回个神,被吓到,急忙否认:“不是的,当时是于师兄当我老师做手术指导。”
“算了吧,给他自己做,他不一定能做成的。”姜明珠不站老公,谁让那会儿老公跟她抢。
几个人边说话是边在给自个儿打气。
四周旁观手术的人心跳跳。
抽,抽,不停抽,病人胃部里头的血继续在流。监护仪器上显示的病人血压值未稳住。护士再跑去拿血了。
这么个情况,麻醉医生根本不敢离开。
本想这边消化内科一开始如果顺利,麻醉医生马上按照原定计划去隔壁给骨科病人同时开展麻醉。
现在柳医生暂时走不开,隔壁的人过来瞧了眼,想催她过去都不敢。
【234】问题点
再这样下去麻烦大了。
姜明珠医生再想到隔壁手术的病人身份,一身汗如潮水涌了再涌,要把她本人淹没。
给她当助手的同事刘医生同样满头大汗着。
内镜手术一大特点,为一个人操作,其他人难以帮上忙。
再说刘医生知道姜主刀技术如谢医生所讲在科内算数二数三。姜医生不行,她刘医生更不行换不上阵。
联系科内其他医生回来?不如让普外科的动刀更快些,病人拖不起的。
由此可见,马医生在旁看,从看戏的状态伴随手术进程变得紧张。
说到时候让他们普外科兜底,他们普外科医生开刀一样需要翻翻翻找出异物止血。
现在看消化内科做的手术如大海捞针,见不到任何异物的影子?
“你们确定他是吞异物吗?”马医生发出沉重的质疑声。
“家属是这么反映的。”今晚科室值班的刘医生答。
“病人做过其它检查没有?”
喂!刘医生想瞪马医生。
你不知道吗?ct不一定能照出消化道内的异物的。况且哪怕照出来东西,你普外科下刀子都得使劲儿找,一旦那东西很难找到的话。
马医生恍然大悟过来:你消化内科没给病人做ct或是ct没检查出来异物。
最重要的是要给病人止住血。你普外科手术一个样。难道非得检查清楚才敢做手术吗?除非你计较这些程序,非要拖到病人检查清楚可能死了为止。
有良心的医生是不会做这种程序为上的事情的。
良心不良心马医生不知道,马医生知道的是敢这样做的医生要技术底气十足。
只是目前手术情况反映出来,是消化内科的人高估自己的技术?或是病人的情况超乎消化内科的预料?铃声代表电话来,普外科的人来找马医生。
马医生问科内是否有事。
是二线医生探问消化内科病人情况。
马医生实话实说:“他们找不着,也证实不了病人是否吞噬异物,其它检查没做。”
不得不说,马医生这番“告状”,只要是同行听见不明就里的都得皱眉头。
“你不要乱说。”刘医生大骂马医生。
马医生这话说得他们消化内科不负责任乱开刀似的?
“怎么回事?”夏东贤医生走进手术间代替其他人问。
刘医生正想如何解释。
“是这样的。一般是要送气把胃腔撑起来好找异物,但现在主刀生怕送气导致穿孔,因病人有胃溃疡不久以前出过血。”谢婉莹医生说。
马医生掉头:外科钦差谢医生真懂内科手术?
刘医生大出口气,继续骂马医生:“你说你是不是看不懂乱说话?”
马医生努力回忆:“内镜送气是像腹腔镜送气吗?”
原理上是有相似点的。腹腔镜手术送气是撑大身体内腔让医生手术器械好操作。
内镜送气相同的地方在于送气是要撑大胃部内腔,另一方面内镜送气目的更加明确,是为了让胃的皱襞撑开些,医生好寻找病灶。
送气过大,如谢医生讲的,会导致本来有病的胃穿孔。
【235】金牌带教
常规技术不能用,手术受阻。这样的事儿,类比外科,在外科手术中属意外的波折。
马医生知道后,说:“那赶紧用其它法子。”
其它法子?
说来简单做起来——
刘医生要被马医生气死了:你说你这外科的,天天做手术的能不懂?
意外的手术困难能立马找到其它解决法子?
再大佬的医生都得想想。
何况现在病人还在出血中。
“有什么其它法子吗?”夏东贤医生问现场所有人。
因为姜主刀肯定自己在努力想了,其他在手术间的人是必须帮忙的,叫集思广益。
“没有。”
这两个字,先是让刘医生想再大骂马医生。
马医生急忙摆手告诉其他人:两个字不是我说的,我哪敢代替消化内科的人说。
大家稍微冷静下来后,转头望到说这话的医生:谢婉莹医生。柳静云想哭了:小师妹你说没有?不知道所有人全指望你了吗?
完了,谢天才说没有。夏东贤作势抬手捂住额头的皱褶。
“我说没有是想说用原来的法子不是不行。”谢婉莹医生放眼大家的表情,把话补充完。
大家的脑子登时绕不过弯:?
此时身处对面手术间的神经外科医生们是最能理解谢医生这话的意思。
宋医生能想起谢医生曾经也对他说:你能做到的,不过是有些紧张。
至于曹勇医生,猜到老婆想做什么。
不出他所料——
“师姐。”谢婉莹走过去,手按下姜师姐的肩膀,学的是当初曹师兄给她放松神经的手势。
姜明珠是感受到自己的手臂僵硬。
“送气是可以送的,只要时间够短,让你一下子能抓住机会。现在问题在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因此不敢轻易尝试。没关系,你继续尝试抽吸,我们知道吸引的时候镜身平行于液面是最标准的,这样视野里一半胃内容物一半液体。什么时候你的手灵活度持续能达到这个黄金标准,我告诉你,可以开始尝试加气。”
手术间内一片安静,只有谢婉莹医生的声音徘徊着。
马医生的眼珠子瞪到如牛铃大了:谢钦差在技术指导消化内科大佬?不,是如主考官指出消化内科大佬手术操作不够标的地方?
只能说,不愧是谢钦差大人。
夏东贤医生不由自主缩了缩瞳仁:外科师妹指导到内科师姐头上去了,突然给他这个同是内科的师兄好大压力。
谢婉莹医生:技术指导?没有吧。是学曹师兄在给师姐放松而已。
手术医生过于紧张的时候,大脑是茫然的,所以导致手跟着茫然变得僵硬。
要让过于紧张的状态解除,除了让对方的肌肉放松,同时要让对方的大脑不要茫然,这是——
谢婉莹医生你错了,你刚才做的真是金牌带教的活儿了。
只有金牌带教能把学生最要害的错处指出来,并且立即指明出一条正确的道。
夏东贤医生联想起医院里有名的金牌带教陶先生,不知陶老师会怎想。
回个头,姓陶的果然嗅到什么味儿来了。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236】师兄师姐
“你在医院里没走吗?”夏东贤问来人。
嘘。陶智杰医生让对方先别作声。
手术医生姜医生不是一根筋的谢医生,对四周发生的动静是比较敏感的。
夏东贤就此换成点头示意,示意对方进来,反正来都来了,不信这人不是专门来看手术的。
陶智杰医生走进来,后面跟的是肝胆外科的实习生小跟班。
以前说到,谢婉莹同学他们属于班上提前批实习毕业的,去年尚未毕业的其他班上同学今年将面对毕业就业季。
不要说只有第一批毕业的学生广受就业单位们的欢迎。国协八年班的名声始终不打水漂,在圈子里属实有名气。何况任老师这个班赫赫有名,今年其他学生只可能一样是抢手货。
国协吴院长招聘用人后感觉任老师培养的学生不错,有意再招几个。去年没抢到人的科室赶紧趁这股东风着手计划。
肝胆外科扩建后是缺人,早有闻陶医生势在必得今年要招好几个新人,对所有找工作的新人来说均是太难得的机会。
国协不是每年都缺人的,相反,经常满员。
夏东贤医生小声问陶医生:“是我们的后辈吗?”
师妹师弟们不一定全跑他们ICU实习过,夏东贤同其他前辈一样无法认全所有后辈们。
陶智杰医生后面跟的有三个人之多,夏东贤至少认出不是自己医院的正式医生,应全是实习生。
“你们自己自我介绍吧。这位是ICU的夏主任。”陶智杰不说废话,把展现机会交给学生自己。
聪明点的学生立马攀关系,只见其中一个女学生张口就喊:“久闻夏主任的大名。”
这位女学生不是自己后辈。夏东贤一听明了。
另外两位男学生,一个同样喊夏主任。另外一个是有些胆怯的样子,嘴里好不容易挤出声:夏师兄。
八年班的经验教训之谈,不要在当众场合未经允许喊师兄师姐,会被冷落的。就此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位同学喊个师兄如此战战兢兢。
结果这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夏东贤想:论聪明劲儿是都比不上当年的谢师妹。
你说陶老师陶师兄都让你自我介绍,算是默许你叫了,你不赶紧叫害怕什么呢。
谢师妹是一根筋,同时是太会见风使舵看人眼色行事的。
瞧瞧现场谢师妹叫唤师兄师姐的时候是得心应手:“师姐,陶师兄是来关心下你。”
“他关心我?”姜明珠内心想笑,什么时候这尊佛能有如此好心肠了。
“是的,陶师兄来关心师姐你的内镜技术到了何等炉火纯青。”
姜明珠医生:……
陶智杰医生:……
夏东贤医生望望这两人,想发出串鸭笑:服了这一根筋的谢师妹,说的话从来是没错儿的事实。
肝胆外科天天刺探消化内科的技术进展是真的,美其名曰外科会有生怕被内科微创技术压倒的危机感。
回头再望那三名实习生,是如傻子似的没听懂谢医生的话。
夏东贤医生再服气谢师妹,年轻医生中能有谢师妹这个处人处事机灵劲儿的估计没有一个。
【237】一步到位
你说谢医生说这话是纯粹无聊吗?
现在手术中,不要忘了她是一根筋的谢医生。
话落地之后,姜明珠医生的手更稳了。
越挫越勇一直是姜医生的拿手好戏。
姜明珠医生从不怕对手来,对手来更好,让她能忘掉其它事儿的紧张感。
吸,吸,吸,抽吸。
周围一群人全屏住气息。
终于柳静云得以偷偷松口气,她这个消化科外行的都可以看出姜师姐的技术水平回来了。
如小师妹谢婉莹所讲的,主刀的手越持稳,从显示器露出的手术视野可见一斑。
陶师兄夏师兄两位脸上流露出一丝微表情,应是在想姜师妹的技术是真有一手。
再对比早些年姜师妹被主任嫌弃消化内镜技术不行,因而导致一批女医生再次被男医生们看轻。
姜师姐努力争气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女性同行们,所以能半夜三更科室一叫像飞人回医院,愿意挑战任何手术。
主刀水平恰似稳了,可以送气了吗?
所有人想起谢医生一开始说的话,要等她指示。
谢婉莹医生没说。
“可怕!”
大家掉头见声音应是发自实习生群体。
是外院实习生开的嘴吗?应该是了。对于谢婉莹医生的可怕同班同学的那位早就知道的。
实习生为什么说谢医生可怕?肯定是看出来谢老师可怕的严格度了。
马医生直点头:谢钦差可能是史上最严格的老师,而且谢老师的严格不表现在其它,表现在了学生最害怕的考试标准。
你以为谢医生是统一的教科书标准吗?
瞧现在她盯着姜医生不放松的劲头,可知她对姜医生的标准线早超出一般标准了。
“她学的你吗?”夏东贤再悄声询问陶医生。
陶智杰医生就此表现出很无奈的被甩锅感:“我带人向来很温和很开放很宽容的。”
言外之意,陶老师待学生不算苛刻。
谢医生当年第一个带教老师不是他。第一位老师最有可能形如父母,给学生烙下最深刻的印象。
夏东贤明白了,再次捂额头。
直到今日,国协人均想不明白为什么吴院长要把谢天才交给非国协出身人谭克林医生带。
谭老师的标准是像今天谢医生,回想当初谭老师带谢医生的行为准则:你觉得你今天做的够好可以被所有人夸了吗?我觉得你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在我的心里你还不行不够努力。
“行,送气。”谢婉莹医生骤然发出指示。
助手刘医生缓了下反应回来,被所有人瞪了。
刘医生的汗更大,此刻她意识到手术是谁在做主,不是他们消化内科的人而是谢钦差。
气进去胃腔,所有人的目光被显示器里定准的画面吓到了。
“这太神了吧!”
一气下去,撑开胃皱襞是刚刚好,把病灶显露出来了。
“天啊,原来藏在这,不知是什么东西,需要夹出来看看,可能是铁丝或是其它,难怪一直出血。”刘医生更是激动得大喊大叫。
“太神太神了。”外院实习生一路继续喊神,吃惊的目光落在指示送气的谢老师身上不动。
【238】果敢
想再说谢老师可怕吗?
不了,两位外院实习生问:“她哪个科的?”
问问是哪个科,看看有没有机会跑谢老师底下学。
夏东贤的眼偷偷瞧下陶老师:喂,是你的学生呢。
陶智杰医生笑而不语。
要他说,真要留在他科的,有机会,他是巴不得赶紧把新人送过去给谢师妹带带。
“大师姐,你过去隔壁吧。”
“对,静云你赶紧过去,别浪费时间,这里我能搞定了的。”
事不宜迟,姜主刀和谢医生对麻醉医生柳医生说。
柳静云也看出这边手术没问题了,立马动身前往隔壁手术间。“你要不要也去隔壁看看?”夏东贤问陶医生,说起自己本在隔壁的。
陶智杰知道,中医天才大佬温大佬在隔壁做准备,是想去看看,机会太难得。
同他一起走过去时,夏东贤再问他:“你什么时候得到消息的?”
根本没人呼喊肝胆外科的人,陶智杰哪怕今晚留在医院里也是在睡觉了,怎半夜突然起来知道跑手术室看。
跟在后面的实习生代替陶老师说:“一直在等。”
肝胆外科在等谢钦差来巡逻。准确地说,陶医生很期待两位钦差大人来他科里抓他底下人的毛病。
“睡了的。”陶智杰医生补充道,之前得知钦差们去睡觉的时候他们一块去睡了的。
完全是巧合。
具体说,有人起床上厕所不巧听见大新闻。温医生的母亲出事被送到医院来,必须过来关心大佬的亲人。
一行人到了隔壁手术间,这里面太热闹了,挤了一堆医生。
国协的骨科二主任带人到场,估计是靳科长亲自打的电话。病人身份特殊,再有温医生是国协吴院长想拉的人,个个知道吴院长的盘算岂敢怠慢今晚这事。
来的大佬越多,形成的局面可想而知,是医学圈里常见的学术问题吵翻天。
柳医生也没想到,她被隔壁开头的不顺利耽搁了会儿,以为这边早准备好只等她开干,来了以后发现大家没决定。
“不干脆做手术吗?”骨科二主任问。
实际上祁东来医生都对此没把握,可以想到这个手法复位之高难度。
现场不是骨科的医生是听不懂这病例骨科医生们强调的难,说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神经是如何回事。
“他们这个问题反反复复说了多遍,我没听懂。”夏东贤医生吐槽。
骨科医生们从来没想过解释给隔科同行们听,因为手术是骨科医生做,和这些人无关和这些人何需废话。
好在姜主刀把异物成功取出后让谢医生来另一边帮忙。
谢婉莹医生随之走过来,听见夏师兄的问题说:“髋关节后脱位其实最容易伴随坐骨神经损伤,何况她伴有骨折和碎骨。”
所有人回想起来,第一个说可能会影响患者神经的正是谢医生。
“异物是什么?”夏医生先问问隔壁手术后续。
“枣核碎片。”谢婉莹医生说。
哦。所有人此刻需要佩服消化内科医生们尤其姜医生果敢的勇气。你说这玩意儿去照CT,很多过往病例难以照出来,照不出来拼命再做检查不敢做手术真是让病人等死了。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239】黄金期
要说病人家属也是忘性大,喂病人晚餐吃了什么吞了什么说不清楚,导致医生只能猜了再猜,如无头苍蝇找了再找。
医学的特点注定是如此,从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考验的正是医生的勇气。
很多人想起曹勇医生的名字,不得不说,曹爷爷当初决定给孙子改名改的正好,证实曹爷爷是个高瞻远瞩的医生。
说回当下的骨科病人病例,恰有消化内科病人警惕借鉴的意义,大家开始觉得:是不是只缺了勇气这玩意儿呢?
众位骨科名医肯定不承认的,难道他们会比姜明珠医生这样一个主治医生没勇气?名医处理过的疑难病症绝对比小小的主治多得多去了。
谢婉莹医生也实事求是地说:“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骨折虽然不少见,但是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在髋部骨折脱位中属于较少见病例。”
因此她当时没有对傅领导和常前辈找可以为病人做手术的骨科医生提出反对意见。
“合并股骨头骨折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吗?”夏东贤医生一边问谢师妹,一边想着:你这个一根筋的,究竟是学了读了多少书,连骨科知识都很懂?
那肯定不是她谢婉莹专门再去研究骨科了。只不过她两世为人了,前世同样当医生,见识过的病例多。
髋关节后脱位真可以算是骨科里头的常见病了。老年人有很多这样的状况,在以前的医院里医疗圈中常听人说过,不一定需要特别去记。
每次听同事说,哎呀,这老人难了难了,只得开刀,手术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好,基本是伴随的是股骨头骨折了。
髋关节后脱位导致的股骨头骨折一大特点,是把关节囊撕裂了,损伤股骨头的血供。
都知道血供很重要,血供出问题,股骨头自然而然可能缺血坏死。
不止如此,脱位的股骨头会牵拉压迫血管,再次影响血供,甚至会形成血栓,加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哪怕你做复位成功了,不管是手法复位或是手术复位,期间时间拖得太长,导致脱位的时间长,会引发股骨头的软骨发生退行性改变演变成为创伤性关节炎。
简单来说,股骨头是人体很重要的一块骨头,平常犹如机器里头的重要部位珍贵零件,是时时刻刻需要润滑等保养支持其正常的运作功能。一旦出事不赶紧解决,相当于稀有零件出事了,严重的后果是能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六小时黄金期。”谢婉莹医生道。
轰!
这话犹如炸弹炸在了人群里头。
“喂,过了多少个小时了?”夏东贤急急忙忙回头问那群骨科人。
不要以为只有经常说的心脑血病有抢救治疗黄金期。治疗黄金期是遍及每个科室的。
夏东贤医生是ICU人,对抢救时间最敏感,向骨科的人直瞪眼:你们讨论,想讨论到什么时候?
“是,是六小时吧?”常家伟医生不敢确定地问其他骨科同行,毕竟这病不是他骨科细分的主业务,不太熟悉的。
【240】不可或缺
“好像是——”
“应该是——”
教科书上没写这东西的。
医学上很多最新的知识全是来自于同行发表的研究论文报告。常家伟医生回神意识到是谁说的这话,当场咬定:“莹莹说的绝对没错,她读的论文比谁都多。”
所以说你们这帮人当真连姜医生都不如了。夏东贤医生心中浮现出无语的焦急。
无论是做手术或是手法复位,早点决定而不是拖拖延延,医生犯拖延症对病人来说最糟糕。
骨科医生们是委屈。若论以往,这病例不好做复位赶紧改做手术了而不会纠结。
主要是当事人身份特殊。
“手法复位成功率我是认为很低的。”骨科二主任诚恳地说。
既然提六个小时黄金期,继续按数据论证。
“最大的问题是骨折碎片。”其他骨科医生们说。
“你知道这些问题吗?”夏东贤医生再问谢师妹,总归之谢师妹的看法一直不大相同。
谢婉莹医生说:“髋关节的解剖结构让ct平扫或是摄片容易漏诊小的碎骨片。即便不漏诊,复位时若碎片复位不了到原位,是需要开刀取出碎片的。”
一般来说如果骨折碎片不遗留在关节腔内,是可以等人体自行吸收,影响不大无需手术取出。
而这种病例的骨折碎片偏偏相反,容易遗留在关节腔内造成上面讲述的巨大影响。
骨科医生们点头表态这位谢婉莹医生诚然是懂的。
“所以说,像这种复杂病例要做到正确的复位常规上要基于各种检查结果先做好三维重建工作。但今天这个问题不是重点。”谢婉莹医生继续补充。
等于说,之前大家有想过若三维重建或许骨科医生们来不及做的情形下,以谢医生此方面的天赋应能弥补上技术缺口。
确实是这样的,骨科医生们争先恐后讨论的不是这个,因为以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当前的片子已推测出病人关节腔内有骨折碎片存在。
现场的骨科医生们真的是一群名医。
他们不是没有姜医生的勇气,是以他们的临床经验技术论这个病人迟早得手术,晚手术不如早手术。
听到这里,骨科外人士们终于懂了。
夏东贤医生说:“问题出在这,他们认为自己推动不了这个骨折碎片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这点祁东来医生之前讲过的,他办不到这种推动过程中完全不伤害神经的“盲”推。
“你说少了一点。”陶智杰医生对夏医生说。
祁东来医生的话有另一层深意,是经过现在谢医生的补充给显现出来的。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复杂性重要性以及可怕的副作用,证实这个“盲”推的难是要进一步难到:要解除碎片损伤压迫神经的“盲”推,偏偏今天的病例骨折碎片位置过于刁钻,导致难上加难无以伦比的难。
莫怪骨科二主任来了以后都认为祁医生办不到。
从此凸显出谢婉莹医生一开始强调的:温姐姐的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谢医生说的,温医生与众不同的力学理解是什么。
夏东贤的目光去找傅医生,想再问:你知道不知道呢?
【241】如何做到
找了一遍,发现傅昕恒医生忙着呢。
傅昕恒医生在忙什么?
忙着握紧准岳母的手。
李福爱是很紧张的,不得不紧张。
要动手术的病人普通人谁会不紧张是不是。所以一进来手术间她的双手开始冰冷了,心率开始加快,这是不少病人常见的心身反应,恐慌嘛。
医护人员会给病人增加保暖措施,握下病人的手给予支持。
未婚妻要工作,这个事儿交给他去做了。
傅昕恒医生不是没握过病人的手,他当医生握病人的手多得是,今天握的这手同他曾经握过的病人手没什么区别。
很快,李福爱察觉出来了,问他:“你知道你是握谁的手吗?”
“知道。”傅昕恒医生道,接着要说出准岳母的名字。
李福爱见状急忙拦住他别说了,真说了丢大脸。
傅医生握病人手的这项工作确实做得非常出色的,体现在不知不觉中,李福爱紧张的情绪稍显和缓。趁这个时机,麻醉医生柳医生给病人进行静脉麻醉。
这种骨科病人做麻醉除了止痛,另一重要意义是让病人肌肉松弛,方便医生操作手法复位。
因而别看一群骨科医生们“吵”了半天,实际上抉择没变过,治疗计划一直在继续进行中。
温子涵医生早决定了要给自己母亲亲自做手法复位,其他同行说半天拦不住她。
拦不住的原因肯定不是因学术外问题,恰好是在技术问题上没人能说服她。
国协的骨科医生们只好就此问温君宝他们:温子涵医生究竟能不能做到,她准备如何做到?
温君宝摇摇头,表示的不是说他认为堂妹一定做不到,而是他根本不知堂妹准备怎么做如何去做。
祁东来医生说:“子涵医生的针灸技术是毋庸置疑的水平。”
同在一个学校读过书,同在中医圈中,祁医生是比较了解温医生,但是论具体技术细节,祁医生坦言:“谁也不知道她怎么做到。”
不过,今天或许有个例外,有个人说了,说支持温子涵医生是因为知道温子涵医生如何能做到。
所有人的视线找寻谢医生在哪了。
麻醉开始代表手术开始。谢婉莹医生走过去帮温子涵医生的忙。
温子涵抬头见到她来,点下头。
两人目光对视,不用言语,只用眼神,想法对通。
“莹莹。”柳静云问起小师妹谢婉莹,她只见温子涵医生拿出针盒,不知温医生是不是想做跟麻醉有关的事。
大师姐有此疑心不奇怪。针麻加全麻以前文中有讲过,是可以实施的,而且效果奇佳。
但是做这样的复合麻醉定是要先和麻醉医生沟通的。
例如最常见的,加针麻是完全可以减少全麻药物用量的。不事先沟通,全麻照常给量岂不是针麻白做。
况且,针麻是要提前做的,因为针麻需要起效时间比较耗时,不像全麻可以立竿见影。
因此温子涵医生拿出准备的针盒肯定不是像上次病例,不是给病人做针麻用的。
柳静云听到这话放心些,同时和其他人一块好奇:这会儿温医生拿针盒出来做什么?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242】傲气
现场的西医生们个个是不明就里了,面面相望。
祁东来医生摇头表示:我也看不懂,没见过自己中医院里有人这样做。
可以说这里的骨科医生们真就没见过手法复位中突然拿出个针盒。
不仅如此,懂针灸学的人,例祁东来医生会说道:“实际上针灸是需要病人配合的。”
病人配合下针,有利于医生下针时随时观察病人得针后的反应及时调整行针策略。针刺的手法像前文所述有多种多样,并不简单。
麻醉后的病人进行针刺不是完全没有,只是吧,少了病人这种反应,对医生来说明显加了“盲”的难度。
这操作本身属于盲已经难,现在貌似温子涵医生给自己难上再加难。
其他人听完中医圈中祁医生的描述,更是一头雾水到底。
都说现场人士中唯有一个不怕这事儿的。
谢婉莹医生站在病人身边,准备好了姿势——
其他骨科医生们一见,大呼:你干什么?一个非骨科的抢我们的活儿干?
“喂喂喂,我们来,你退,你退下——”一群骨科医生们蜂拥而上。
当骨科助手同样要出大力气的,例如眼前谢医生在做的辅助主治医生患者固定体位。
这群男骨科医生们只差来一句:你女的你力气不行不如我们,赶紧把位置让出来。
“没事儿。”这话是“主刀”温子涵医生说的。
“子涵。”温君宝皱眉数落起堂妹。
别扯烂了,叫一个女助手能做什么。更别提,你自己是“主刀”你自己可能力气都不够需要男医生支持你。
温子涵医生语气向来平静温和如无波无澜的井水,说回去道:“不是我一个人觉得没问题,他们也觉得谢医生当我助手完全没问题。”
温君宝等人听了这话,掉头一看:啊?!
夏东贤医生、陶智杰医生等是站在那儿没动,似看好戏状态,实则如温子涵医生说的没认为有问题。
这群认为有问题的是没见过谢婉莹医生的力气世面。
常家伟医生对骨科同行们解释说:“她本来就要被我招到骨科的,这方面素质有的。”
对,有常医生打包票,谢医生本是骨科医生的料,你们的顾虑不成立。
况且做心外科医生不需要力气了吗?在这点上心外科主任傅昕恒医生黑着张脸隐隐露出些气火。
当一直不停地给病人做心脏按压的时候,看你骨科是不是先得累死累活。
同是外科系医生在关键时刻别比谁力气更大,体力基础大家一样有,关键看精神意志力引导身体力量的爆发度。
论这样的时刻心外科医生不见会比骨科差。
其实这群骨科的人傻,拿这个来说而不是拿谢医生不是骨科医生不熟悉骨科操作当理由,可见他们没见过女医生力大如牛的场面因此骨子里溢出股“歧视傲”了。
让一个人要改变他的偏见除非被事实打脸,否则谁说都没用。人讲究眼见为实,医生同样是人而已。于是这帮人持着怀疑站在边上不后撤,是随时准备好看谁打脸。
是谢医生温医生被打脸还是他们?
【243】手法也难
不管怎样,骨科医生是骨科内行,是比骨科外行的清楚“主刀”及助手所需付出的力气。
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不是说只有一种。
前脱位后脱位因解剖位不同,讲究的手法不太一样。哪怕同后脱位,一般常见的也有三种方法可供医生选择。
像问号法和提拉法,患者平卧在床上,助手是要固定好患者的骨盆。
第三种斯廷森手法,患者是俯卧在床,双下肢呈悬空的状态,助手同样负责辅助固定患者的骨盆。
这三种方法有第三种显而易见的突显,可知骨盆固定这活儿并不容易。
最简单的理解,问号法提拉法在患者身体完全不动时助手固定骨盆或许不费太大力气,问题当“主刀”操作复位的时候固定骨盆还能容易吗?
因人体是个联动的机器,零部件一动其它相连零部件肯定会跟着动。
从这个最基础的原理可以知道,现场骨科医生们强调的操作者和助手要力气足矣是有道理的。
当前的患者属于一个平卧的状态。
现场骨科医生们判断:“主刀”应是打算可能采用问号法或是提拉法。
考虑到问号法会有产生股骨颈骨折的危险性,现场骨科医生们再次一致断定“主刀”应倾向于采用提拉法。
猜是猜准了,自己堂哥温君宝等是骨科名医不是毫无经验的医学生,因而温子涵医生谢婉莹医生绝对没想过看不起这群前辈们的意思。
国协骨科二的医生们再说:“不知她们是不是没做过相似病例,在我们科用提拉法做这种髋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的话,一般要三个人。”
竖起三个手指头的骨科二同事们对骨科三的常家伟医生抱怨了:“你没去过我们科见过是不是?”
没见过的人能也说自己是骨科的给人打包票她行?
常家伟医生憋起股气。
他是北都出身是没来过国协实习,直接进的国协骨科三工作,不知骨科二很多具体情况。
然而他在北都相关科室实习过的,怎不知有这样的情况。
这里要先概述下提拉法的整个过程。
首先,如上面所讲,助手应把双手全压在患者两侧髂前上棘的位置上来固定住骨盆。
再如上面所说难点,助手在“主刀”操作过程中光帮着固定骨盆要专心致志费最大的力气,根本没有余力来帮助“主刀”做其它事儿。
“主刀”做提拉法是这样的,提拉,想也知道要提要拉,因此主刀操作时一只手握住患者受伤患肢的脚踝处,另一只手的前臂是放在患者患侧小腿上端的近腘窝处,提起患侧肢体了。只是提不行的,要边向上牵引着拉,骨科活儿不是说给你随便提拉的,它是一门医学有治疗的目的,和其它外科手术一样讲求各种操作的精准度。
“主刀”这个提这个拉,是要提拉到让患者患侧肢体的髋、膝关节均屈曲到九十度即两直角保持着。
难处就此凸显出来了,要知道病人是全麻的好比睡死的人,睡死的人自己不配合医生时人体为“死硬”状,医生提拉过程中你说费力不费力?
【244】论谁更专业
这仅是第一步操作。
接下来的操作更难了,是要在把患者患肢如上述抬起的两九十度姿势下保持住的情形下“主刀”再同时缓慢“摇晃”即内外旋转患侧肢体,让脱位的后股骨头滑回髋臼内。这就叫做手法复位了。
为了保持两九十度姿势,如国协骨科二医生们说的,最好加入第三人来帮忙,这第二位助手主要是负责拉手术床单。
这手术床单是在第一个抬起两九十度腿的预备姿势时,将其缠绕在患者患侧大腿靠根部上,第二个助手拉床单有助于帮助主刀“摇晃复位”时避免两九十度移位。
想也知道要一个人去持续保持两个关节九十度是异常之难几乎做不到。
如果只有一个医生的时候能做手法复位吗?
从上面描述可知也不是不可以,只需上骨科牵引器械,让牵引器械发挥助手们的功能。这点在前文中当初常医生的手术时有讲过了,骨科器械的发明也是应需而生。
目前现场来看并没有上器械的必要性,因为一堆骨科医生们在这里待命随时供温主刀使唤免费专业人力呢。
只是温主刀说暂时不需要他们,只需要谢医生,你说让他们内心里能不能服气?
温君宝医生再说堂妹:“你打算针刺让病人肌肉再放松弛吗?”
“主刀”先提拉的目的其中之一是为了让患者患侧肢体的肌肉更放松。
温君宝医生这样推测堂妹要给病人针刺的动机似乎很有道理。温子涵医生好像难以一时给堂哥解说。
中医不是一说你西医生马上能懂的。固然知道堂哥和祁医生是好朋友,但是中医一样隔行如隔山,祁医生对针灸也不是非常懂。
相比之下,傅哥哥比大堂哥机灵多了,上回在她这里吃了教训之后并不再问。
要不谢妹妹帮她说说看?
温姐姐的性格像宋医生不爱解释的,谢婉莹懂,天才宋医生天才温姐姐是感觉讲了其他人也听不懂。她谢婉莹医生是唠叨点,不怕人家听不明白。
毕竟她两世为医,知道有时候所谓的解说不是要人家听懂而是要让人家对主刀增加信心,因此不是要说到人家懂可以适当说点儿半懂,反正天才做的事本身不可理喻。
你说她这学的谁?
隔壁对面手术间里的曹勇医生要打声喷嚏了。
“腧穴,它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意思“输”,输注、转输的意思,穴是孔隙的意思。在这个地方针刺,可以引气而入。”谢婉莹医生当助手帮“主刀”解说了。
一帮人吃惊地望住她。
你说她不是骨科的当助手应是不太专业的,可这会儿她能帮“主刀”说明显然比现场任何人都表现出作为温“主刀”助手的专业性。
“是这样的意思吗?”温君宝等人急急忙忙掉头问祁东来医生。
祁东来想了又想,想不通的是,一个西医生谢医生怎比他中医生祁医生更快看出中医的这活儿来。
不可理喻的谢医生一样是天才。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