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1】专克病魔
投诉是你的权利,投诉后什么结果不是你的权利了。
我也没打算包庇我自己,你放心。
大不了在医院领导层开会的时候,把自己被投诉的案子拿出来让大家定夺他有没有错。
他吴院长很讲理的。
“吴老师。”谢婉莹一听自然不肯让老师被她连累。
吴院长挥下手,更不会让她这样的小年轻为这种事担责。
何况这家属的诉求根本不是投诉医生。真是想讹诈医院医生的家属,不会这样急吼吼地叫医生救人了。
张薇妈妈的手拿到吴院长塞回来的检查报告书,是如秋风落叶似地抖个不断:“我,我要的是——你们不可以给我儿子开刀吗?”
“阿姨。”谢婉莹解释两句,尽可能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让对方了解这个病,“这个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的手臂肌肉萎缩了,想让你的手臂肌肉结实起来长起来,要怎么办?能开刀吗?”
“这这——”听到她这个比方,张薇妈妈好像有点儿懂了,“多吃点东西?”
“多吃点东西也不行的,最重要的是吃完得练,肌肉是练出来的。小脑萎缩一样,最需要的不是开刀不是药,是做功能锻炼。这个病发现的早,早早进行功能锻炼干预,疗效会比较好。”
张薇妈妈从她这话似乎想起什么听出什么,问:“是不是像,像那些瘫痪的病人那样?”
要看分型的。这个病分型非常非常多,看它定义都知道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磁共振报告初步提出的检查结果橄榄桥小脑萎缩症是其中一种分型,属于孤立性脊髓小脑变性症中的多系统萎缩症msa中的一种。
只要听到说多系统萎缩这几个字眼,可以想象得出这个分型是不太好的。
多系统,远不止运动失调症状一个,会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等其它一系列要命的症状出现。比如出现自律神经障碍的患者,会无法站立,甚至坐位也有可能休克。
“阿姨,要功能锻炼,多练多坚持。”谢婉莹道。
多系统萎缩症病人,若犯懒不练,情况一旦恶化卧床之后预后会非常之差。
张薇妈妈听完她说的话,脑子里可以想到的只有:这个病,莫非是来专克她儿子的?
她儿子天生懒。
张立懒到什么情况,如张薇不齿的,每天像只猪睡了吃吃了睡,只会宅在家里打游戏。
让张立玩体育锻炼身体?绝无可能的。从小被父母惯成了这么懒的一个人。
她儿子完蛋了。
“为什么我儿子会有这个病!”张薇妈妈大声骂说,这个锅必须有人来背。
脊髓小脑变性症里确实不是都是遗传所致。可这个多系统萎缩,尤其是橄榄桥小脑萎缩症真很多属于家族遗传。
如她谢婉莹去到儿童医院后,会见到很多是孩子发病后来医院检查,让孩子父母自己才知道自己同样患有这个遗传病。
这种情况只有在儿童医院儿科见到吗?不是的。现在你可以真实见到了。
【2822】道不定
在成人科室一样见到,只是比例偏低。
医生常说病魔无孔不入,有证据的。
如目前说的这个病,它的病人平均发病年龄群体接近中年,是三十多岁到四十岁,为中老年患者偏多。
这样的条件下,致使临床上一些基层医院没条件给患者做检查的,直接把这个病和帕金森病混淆了,归为帕金森病群体去了。
有才华的医生在基层医院,会看到怎么这个家族里为什么一个两个老人全是帕金森综合征,会有疑心是不是什么家族遗传病。
帕金森综合征是老年神经退化疾病,不太可能很多患者集中出现在同个家族里的。
如果做回溯研究会发现病魔的猫腻,这些研究结果刊登在圈内学术期刊上。一般老百姓没接触也不知不懂。
张立可能是过懒,导致三十左右提早发病。
张薇妈妈啪的下,双腿软了,坐在地上爬不起来。
这哪儿只是她儿子生病了,道不定,道不定——
一帮医生望着她这个状况:之前像只母老虎嗷嗷叫想吃人,转眼间变成只病猫。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吴院长走到张薇妈妈面前说:“你们既然是在方泽看的病,可以去找那边的神经内科医生罗玉良教授。他是治疗这类病的专家。”
“要、要、要在方泽治疗吗?”张薇妈妈疑问这话时口齿不清,但透露出的意思算很显然。
她去方泽看病时,需要再三搬出谢同学的话,否则方泽医生不信她儿子生病。
有过这样的求医经历后,只要是病人家属都能感觉到,方泽医生好像比不上谢同学。
耳听这病人家属想投诉他们国协的医生,结果却认为他们国协医生是最棒的。吴院长哭笑不得。
实话说,自己家的神经内科确实不行,没斤两的,快被圈内所有人笑死的一个科室。
不能误了病人。
吴院长再劝劝对方:“去找罗教授,不是我们怕你来找我们医院医生麻烦。是只要你打听下,可以知道我们这里治这个病不行的。”
张薇妈妈双手捂在脸上要嚎啕大哭。
袋子里的手机忽然响了,让她猛地把眼泪全吸回去了,手哆嗦到差点握不住手机。
是她老公打来的问她在哪里:“我听说昨天你带儿子去看病了?”
“没有。张立他没什么事。”张薇妈妈边回答老公,边把那张报告纸要往哪里塞藏起来,“我现在回去。”
等家属离开后,一行医生预备上电梯。
吴院长急不可待问起谢同学说:“是你看出她儿子得的这个病吗?”
怕连累其他人,谢婉莹这次点头承认:“是我和她说的她儿子可能有这方面的问题,让她带儿子去做磁共振。”
这位谢同学,尚未去到神经外科实习,也没去过神经内科。如何一眼看出来人家的神经系统疾病?
吴院长的心头哗的下,有些余惊。
他很记得和曹勇那小子打的赌的。
该不会被曹勇那小子说中了,她对神经外科有兴趣和天赋?
【2823】洗脑术
“她不是在首都儿童医院成绩很好吗?”王老师突然冒出这句话。
医学生各科实习成绩如果没有特殊意外,一般会随实习生转科的时候出炉。成绩单甚至提前几天交回到教学医院教务科和医学院学校手里。
吴院长回想起来:“对。她的儿科成绩非常好。”
谢婉莹不知自己的实习成绩除非老师主动告知。各科老师给她打的分数表没经过她手里的。
现在两个老师说,神仙哥哥给她打了很高的分数,是她至今所有实习科室中得分最高的?
谢婉莹:这?
(曹昭:未来弟媳表现出色,不给高分怎么拉拢,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边,吴院长脑子里想的全是自己怎可输给曹勇那小子。
不担心,以他老医生老领导的经验和手段,年年把多少人才揽入囊中手到擒来。
胸有成竹告诉谢同学:“我和你说怎样好。”
站在边上的宋学霖嘴巴里对此状况:咻咻,啜两口热朱古力。
国协老院长被誉为圈内的奸雄曹操,肚子里太黑,是不止被他们北都的医院领导痛骂的家伙。表现在,把他宋学霖这个怪才都给勾到国协。
老奸巨猾的国协院长要给谢同学的脑子里灌输什么?
咻。再喝口热朱古力。
谢婉莹望了眼喝饮料不停发出声音的宋医生:宋医生?
再听吴老师在给她做指导。
“国协医学生内部竞争大,唯独在儿科科研这方面是空白的。”
这是由于国协医院儿科不行,不像首儿有一堆顶级儿科专家导师带学生搞儿科。
“你本人有实力,去过首都儿童医院实习,积累到全国顶尖儿科经验。一旦你做出儿科科研成绩,在国协医学生科研领域上属于大突破。今后拿这份科研结果去找就业没问题。”
话说到这个份上,吴院长只差说白:谢同学你只要搞儿科,我一定你留在国协。
哦。宋学霖的褐眸如猫眼圆了圆。
原来国协院长对谢同学自称吴老师的目的在这?
谢医生会怎么想?嘴里含了口热朱古力,宋学霖没急着吞下去,转头望谢医生。
吴老师是学校老师,可能指导过很多学生就业,一片热忱为她计划,叫她这个学生感动。
谢婉莹道:“谢谢吴老师。”
王老师再次插入,抢话:“凭你优秀的成绩,不留国协的话,可以来首都儿童医院发展。”
“你说什么?”吴院长着急转身两眼瞪瞪王老师,“首儿到处是搞儿科的。你让她发展儿科不留国协去首儿和人抢?”
“怎么不行了?首都儿童医院从来不会嫌人多。像你国协肝胆外全国第一从不停止招人才。对优秀的学生而言,去发展不太好的医院科室不如到竞争激烈的地方,有成熟的专科学术环境有前辈教,出成绩更快。”
王老师的话从良心上讲,是有几分道理。
吴院长急到,脸膛通红,激动地挥手打断他:“你少说两句吧。你不知道你现在在哪里吗?你在国协。”
【2824】做贼心虚
两个老师忽然吵成这样,谢婉莹无措,赶紧转头看下宋医生。
宋学霖咕噜咕噜把热朱古力喝了又喝。不行,快笑死他了,主要是这两家伙根本没听懂谢医生那句谢谢什么含义。
叮咚,电梯门开了。
门前赫然立着的那个人,手提黑色公务包,帅飞的刘海下一双如剑的眼神,让电梯里所有人心跳飞了下。
“曹师兄。”见其他人不知为何没了声音,谢婉莹道。
曹勇对她笑了笑,知道电梯里这伙人里头唯有她最真了。瞧瞧眼下有谁在躲着他的脸。
幸好,他从停车场走上来时突觉眼皮跳,若有祸事发生,一路走到这里来看一眼,被他抓到包了。
吴院长的手是急急忙忙在按电梯键:“我们是去的五楼。”
刚忙着说服谢同学,忘了按五楼键了。
两个老师要去其它楼层,谢婉莹和宋学霖从电梯里走出来。
电梯门关上,吴院长掏出手帕擦拭额头上的冷汗。
“你怕他?”王老师问,“为什么?”
做贼心虚。说不出口的。
当初他是答应过曹勇那小子什么的。
吴院长喘喘气,再度数落起身边这位老朋友不像话:“你到我地盘上拉我的人?”
“你让她去儿科。她儿科是在我的医院学习的,算是我的人了,怎么能说是你的人?”王老师驳斥。
“不管。你没我允许不准乱拉我的人。你首儿会缺人吗?不像我。”吴院长一股气儿说,“如果我这里不缺人,怎会求着你帮我收几个学生到你那边学习。”
王老师不吭气,没应声。
是朋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叫做竞争对手。
三甲医院的领导同样不好当,每年为引进技术大牛,个个浑身解数,花招百出。
很清楚老顽童心里打的什么主意,曹勇见吴院长一走,问人:“你们在电梯里谈了什么?”
“吴老师和王老师很好人,给了我一些关于学生科研和就业方面的务实意见。”谢婉莹如实说。
王老师?曹勇一刹那快以为自己眼睛出毛病了。
什么王老师?那不是首都儿童医院的庞院长吗?传闻中老顽童的挚友。果真,之前一连串他们去儿科实习的事件和老顽童有关系。
曹勇拍下她的肩膀,道:“莹莹,你到了神经外科后会明白。这人脑,不是越老一定越单纯的。”
什么老人老了后像孩子。孩子单纯吗?如果想用这种话术糊弄人,说老人老了脑子绝对不灵活变傻子了,这话糊弄谁都可以,糊弄不了专科医生。
一个人年纪大了以后,是人体机能各方面退化,但是不能叫做功能丧失。在医生的眼光里,人老了是各种患病风险增大,怕会导致人体各种器官功能丧失,最终危及老人的性命。所以,当发现一个老人“老糊涂”了的时候,千万别用老糊涂当借口,要送老人去看医生的,老人是病了。
问题曹师兄这话好像不是说学术。谢婉莹眨眨眼。
【2825】想带谁去
来神经外科实习的,一共四位同学。
“你们三个去拿病历,准备等会儿查房。”黄志磊指挥三个师弟说。这回不让小师妹去拿病历了,小师妹完全无需这种初级锻炼了。
见到,谢婉莹出声:“黄师兄。”
记起来,黄志磊叫住魏同学:“你别去。你吃早饭没有?”
没人喜欢被当病号,尤其要当医生的人。
目送潘同学耿同学走出去拿病历,魏尚泉不高兴地回答道:“吃了。”
对这样一个师弟,黄志磊指现场的宋猫让他效仿着:“学学他,随时躺平。”
前辈只有这会儿会夸他。宋学霖眯两眼,抓紧时间打盹儿。
魏尚泉见他这幅懒散的样子没眼瞧。
黄志磊拍拍师弟的肩膀:“你们两个爸妈不是一个圈的吗?可能之前认识。”
谁和谁认识啊?
这话不止魏尚泉听着不乐意。
宋学霖睁下眼,警告下前辈:别把我和不会摸鱼的家伙混为一谈。
说来他们班只有谢同学人好对北都才子也好。其他男生只要想到这人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性子实在喜欢不起来。宋学霖更是对他们班男生没一个有好感的。这情况和国都学霸段同学估计不太一样。
魏尚泉想起妈妈说的消息对谢同学说:“有人要请你参加饭局。”
“谁?”
曹师兄原来在听吗?曹师兄回应的好快。
魏尚泉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什么话,嘴巴立马闭了闭。
回身,谢婉莹和其他人看着曹师兄在整理私人物品不用他人插手,弄得桌上井井有条老干净了,心想:曹师兄不愧是厉害的居家男人。
曹勇抬起头,望住只说半截话吊人胃口的师弟。
被瞅住的魏同学赶紧老实交代:“是,是——”
“是郝家。”宋学霖说。
证实这两人真是一个圈子里的富二代早认识的。
魏尚泉快气没气了:快睡着的人竟然一样在搞窃听。
好消息,郝家母子伤好出院。郝家要办答谢宴感谢所有救命恩人。这里面包括现场救治的人和医院医生护士及当时伸出援手的朋友们。届时可能有部分商业圈的大佬来参加。
“莹莹,到时候你可以带一两个朋友来。”魏尚泉边说边问,“你想带谁?”
“带丽璇。”谢婉莹不假思索。
因为发小做生意需要这种机会认识商业大牛。
知道她脑子一根筋的,其他人纷纷提醒她:“可以带两个。”
带另一个人的话,谢婉莹下意识地回头望了望人:不知道曹师兄去不去?曹师兄有没有这个商业需求?
丽璇和曹师兄对她最好,要把好机会留给他们两个。
瞧她眼里写的那单纯的心思,曹勇笑了:“我陪你去。”
时间差不多,今早科室主任不在不开会,一行人走出去直接前往病房。
到了走廊上,迎面走来个医生。
谢婉莹他们认出了是神经内科的金医生。
“谢婉莹,听说你回来了,真回来了。”金医生走来先拉着她的手高兴地说话了。
“金老师,你来神经外科是?”
“我一个朋友,近期被诊断患有动静脉畸形。”
------题外话------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2826】一个比一个厉害
准确地说,是脑动静脉畸形。临床上的医生交流时有时候省字省句成习惯了,反正对方能听懂。你说都送来神经外科做治疗了,不是脑能是什么。
脑动静脉畸形,从字面上非常容易理解,是大脑里头的动静脉发生异常变形了,简单说动静脉变成一块麻团了。
动静脉可以称之为人体里头血流的交通系统,如水管的交通要道变麻团,结果无非是堵堵堵或是直接给你爆管子了。
这种病的病因来源于哪里。
离开儿科以后回到成人科室,会发现我们要再次回来纠结这个病更多是先天或是后天的问题了。这个病,一般医学上认为是先天为胚胎时期血管生成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的。
鉴于我们刚提过的那个脊髓小脑变性症说也是遗传因素,好像神经外科是先天性疾病的重灾区了?
也不是这样说的。这个病机制是上述说的胚胎医学推论,可这个病不少见于伴随其它病发生。比如说各种颅脑恶性肿瘤、感染等因素同样影响血管生成变为病理性造成这个病。
“这是要做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把它切了吗?”边听谢同学和金医生说话,魏尚泉等几位其他同学跟随着一块讨论。
如果是脑动静脉畸形,放在以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把供血“麻团”的动脉给结扎了,妄图饿死“麻团”。后来发现这种手术复发率很高,现在采取的手段全是把“麻团”整团端窝。
切“麻团”,只不过是再次说明外科的精准手术没到火候永远抵不住病魔的狡猾,只能一刀切。
“人家是在神经内科住过院再转过来的。”潘世华同学和耿同学是抱了组内病历,很快找到金医生这位朋友的住院病历,翻开后扫了眼说。
“神经内科保守治疗不行,转到神经外科准备切?”魏同学再问是不是这样。
“尚泉,你要知道,这个病如果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的话,一般反而是做不了手术的。”
被潘同学和耿同学驳了下这话后,魏同学再度意识到自己是:学渣。
不,是他班里的同学太厉害了。
一个比一个更厉害。
不信,看看他们班里最强学霸谢同学怎样说的。
谢同学没有看过病人病历,居然可以和金医生毫无阻碍地交流道:“脑积水保守治疗一段时候再发现有脑动静脉畸形。这样说,内科是始终解决不了脑积水而且病情有恶化倾向,只能转外科治疗脑积水了。同时做脑动静脉畸形的保守治疗,看看能不能有所好转,再来做下一步打算。可能这两个病有互相影响的成分。”
“你看过我那朋友了吗?”金医生理所当然认为她是见过病人了,否则自己没说她怎会知道是脑积水。
脑积水和脑动静脉畸形不能说完全没联系,但是一般情况下让人难以联想起来。
谢婉莹否认:“没有。我头一天回来神经外科。来的时候有经过护士站,和护士姐姐们打招呼时顺便望了下护士站病人一览卡。”
【2827】上心
“以前见习时知道,曹师兄负责第三组病人,二十一床到三十二床病人。”
听到她头天回来但是清清楚楚记得以前见习的事,黄志磊深感欣慰,扶扶眼镜:说明小师妹回神经外科像回娘家。
再转头望曹师兄,曹师兄的双眼笑得眯成条线了。
说到护士长病人一览表,是主要方便护士做病房病人统计工作的一张表,上面罗列的有病人姓名床号入院日期以及诊断名。
由于属于统计的表格,每张病人信息集中在一张小卡片上,诊断名能容纳的书写空间仅一两厘米,不可能把医生病历上的所有诊断全写上,只会写最主要的那个诊断。
金医生说的是脑积水与脑动静脉畸形两个诊断,除非一览卡上写了病人两个诊断名,否则同样看不出来。
谢婉莹再解释下:“昨天新收病人只有二十三床一个,写了脑积水。金老师您说了是您朋友,比较重视,亲自来探望病人急着找主治医生讨论病情,我猜可能昨天刚转进这个科。”
谁说只有福尔摩斯潘同学会破案。
潘世华同学接到另两位同班同学疑问的目光时回复:医学上,我从来是摸着谢同学的脑袋过河的。
“你这是对工作很上心。莫怪一大堆老师喜欢你。”金医生张口就夸毫不吝惜的。
是说到重点了。这个事其实和破案能力毫无关系的。
一个医生如果对工作是负责任的,回到工作岗位的第一时间,绝对会先了解自己管辖的病人情况。
在这点上,谢婉莹诚实地说:“跟临床老师们学的。”
她跟过的大牛老师们,像谭老师、陶师兄、辛老师、杜老师,全是这样做的。哪怕是神仙态的神仙哥哥,中午休息完拿着保温杯从办公室出来会先走去护士站问自己组内病人情况再说。
如谢同学说的,脑积水的话要先处理脑积水了。
因为“麻团”的脑动静脉畸形,如果不是趋于爆血管很严重的话,可以选择择期手术的。相反,脑积水,内科保守治疗不行了,找外科是性命攸关的时候了。
你会问,早知如此,为什么不把脑积水病人先送来神经外科处理了?
脑积水和脑动静脉畸形不同,它最佳治疗手段是内科而不是外科。
我们以前讲其它科室的疾病时说过,人体内有些地方是存有“水”的,这种“水”只要不过量是健康的。记得不?腹水。
放在大脑有同样的“水”。大脑的“水”学术名叫做脑脊液。
脑脊液起什么作用?想也知道,像润滑油,保护器官起缓冲作用,里头再含点东西,滋润营养下脑组织,调节下内外压力。
正常成人脑脊液在90到150毫升,每天产生的脑脊液大概是500毫升,等同说很大一部分脑脊液是需要被人体自我吸收掉的,需要有健康的内部循环来满足正常人体的需要。
健康的内部循环依赖于产生、吸收、以及中间流通的渠道。
【2828】保守手段
产生脑脊液的地方是侧脑室,脑室除了侧脑室,有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脑室系统可以称之装脑脊液的“池子”,脑脊液是从侧脑室到第三脑室再到第四脑室。
脑脊液如何被回收,是经过蛛网膜颗粒进行回收,回收到静脉系统。
上述这个循环经过听起来是个很封闭的环境。
没错了。我们经常可以听见的血脑屏障,准确地说包含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屏障三种屏障。脑脊液环境如此封闭,可见一斑。
具体解构“封闭性”“屏障”怎么来的,更复杂了,有细胞学层面的解读,有机械物理的解读。
说回目前这个病人,脑积水,脑积水即是大脑里面积“水”了,脑脊液多了。脑脊液多了,说明“水”可能分泌过多可能回收机制出现问题可能流通路途中受到阻碍,“水”体不通畅地循环了,结果自然而然把装脑脊液的“池子”撑大了。
临床表现在,ct显示脑室系统扩张和或蛛网膜下腔扩张,压迫正常脑组织常伴有脑萎缩。脑萎缩什么病症?刚说过小脑萎缩的病症了,只会比小脑萎缩更严重。
典型的症状:成人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神智异常嗜睡狂躁,共济失调二便失禁等。
鉴于上面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脑脊液的问题,可以知道如果是其它疾病导致的脑积水,比如肿瘤或许能用外科一把刀解决。
偏偏,临床上多见的脑积水病人,不见得清楚可见的病因。如果涉及到更复杂的分泌问题,自然用内科解决好过外科。
外科不治本,怕是会经常复发的情况下,何必让患者白挨一刀。
非要用外科手段,需要明确病因是外科可以解决到的。
如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针对的是脑脊液在第三脑室通过中脑导水管到第四脑室的路径中发生循环阻碍。在第三脑室直接打个洞把脑脊液引向桥前池。
如果没能明确病因或是这个病因没法用外科手段来解决,外科一样有外科的保守治疗方案,为最常说的脑脊液分流术。
时间紧,一行神经外科医生先进入病房去查房了。
金医生在外头等等,等他们检查到自己的病房再进去看。
从倒数床位查起,查到二十三床的病人金医生的朋友,患者为三十多岁四十岁的女性。初步判断可能是某种感染导致的脑积水,因为暂时查不出其它诱因。不过在后来查出有脑动静脉畸形后,说不好两者是谁先谁后的问题。
患者目前的状况是比较严重的,已经出现嗜睡状况。
来了群师弟师妹们。
查房的时候,黄志磊让师弟们上去给患者做神经外科检查,当作现场考试下了。
脑积水病人,按照潘同学他们几位同学所想的,光瞅着病人脑袋看不出里头脑积水是什么个状况。
想彻底检查共济失调症的话,病人嗜睡,想让患者睁个眼回答问题等患者无法配合医生。
【2829】谁来做
按部就班按照神经外科检查程序从头到尾给病人检查遍深反射浅反射。
或许是见着他们几个动作太无聊,宋学霖站后面去了找地方让脑子休息下。
医学生有师弟黄志磊看着。曹勇和带家属进来的金医生站在病床边,聊起了治疗方案。
“曹医生,什么时候可以给她做手术?”家属是蛮焦急地问。
进医院的病人,病人和家属全是巴不得医生快点动作不管能不能治好,因此会不断催促医生。再有,这个患者之前在神经内科住院期间已做过多项检查了,家属更有理由认为可以早点做手术。
病人在转科前,他们神经外科医生是去过内科会诊的,有和家属沟通过外科方案,家属现在直接质问属正常。
作为医生,曹勇能理解家属这种心急的心情,也记得自己的承诺,说道:“这几天会对她的情况再进行一次讨论,如果没什么问题,会联系手术室安排,尽快给她完成这个手术。”
有医生这句话,家属咚的下,心头大石块落地。
医生明确了愿意做手术,相当于自己家人总算可以先保住命了。
家属走出去后,金医生问同事:“谁来做这个分流术?”
同事之间说话不需要遮遮掩掩了,可以比较耿直沟通。
既然患者是金医生的朋友,金医生当然希望这种小手术都是大佬操刀。
没想到的是,曹勇反问起她:“你想谁来做这个手术合适?”
金医生若是有点儿犹豫,扶扶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架,眼底隐隐若现一把困惑。
不算大手术,非逼着曹勇这个大牛亲自来做似乎是不太合适,也好像没有这个必要。问题是,神经外科真不是一般外科科室。作为外科之巅对外科医生要求太高了。
让年轻医生做,是不太放心的。
金医生的目光放眼审度现场一群年轻人。
要她说实话,让黄志磊这个主治来动手她都不会放心要心惶惶的。
是同个医院的人,对彼此实力知根知底的。
黄志磊是学霸但不是天才。
给黄志磊做不如给那位北都的天才宋学霖做。
若是给天才做,他们自己医学院的天才也可以的。小师妹若不是第一天回来神经外科,可能她会想让小师妹来做了。
小师妹的本事,她早就听说过很多传闻,说毫不逊色于宋学霖的。
几位师弟给病人检查完。黄志磊转头问在旁边观察的小师妹谢婉莹:“你觉得他们做的怎样?”
“很好。”谢婉莹道。
她回答的太溜了。让潘同学他们几位冒汗。
“是不怎样对吧?”黄志磊道。
回答的这么溜肯定是无心的,随口一答,直接夸。唯一答案是不太好不怎样,以她这人性格只能是没法直说干脆说好。
谢婉莹此刻想冒汗。
回神经外科好是好,好在可以和曹师兄和黄师兄他们在一起了。曹师兄黄师兄对她可太好了。唯独一点不好的是,神经外科医生不像其它科室医生,对人脑研究多多,她想糊弄一点什么的话更难。
【2830】了解她
黄师兄几乎把她脑子解析过一遍。
“你直接说,不好就不好。他们听了后,有改进的地方可以现场改进。”黄志磊说道。
黄师兄对她脑子的解析程度,估计是到此为止。
瞧宋医生站在后面,安静的褐眸悄悄望她一眼,显然在等着众人这出戏准备往下怎么演。
宋医生没变,一直狡猾看戏。
对此发言的人是智商更高的曹师兄。
“你说什么?”曹勇回过头,对这位小笨蛋黄师弟蹙个眉,让其住嘴。
黄志磊闭上嘴巴,一只手搔下脸颊,一时不清楚怎回事。
旁边的金医生看明白了什么,回答到刚才的问题:“曹医生,你觉得可以的话,让莹莹试试吧。”
“你信任她?”曹勇回过身,态度端正,语气专业谨慎。
金医生心想:好你这个曹勇,装什么装。明明应该很高兴吧。一方面高兴她来到自己科室可以和自己在一起了,另一方面她若被人认可可以做神经外科手术,离今后双宿双飞更进一步。
“我让莹莹过来,和你谈下这个病人的想法。你听完再做结论不急。”曹勇说,那一本正经地语气似乎真不知道金医生在想的他什么了。
被曹师兄喊到,谢婉莹向金老师走过来,脑袋上的压力有丢丢的。
患者是金医生的朋友,交流患者病情时是跟一个同事讲而不是跟一个外行人讲,各方面理所当然需要更慎重些。
再有,曹师兄在。
她来神经外科实习,绝对不会有其他人胡思乱想什么最熟悉的曹师兄会罩着她。
曹师兄黄师兄对她是很好。但是,曹师兄是个公私分明的人,在工作上很较劲认真的。
千万不要以为曹师兄平常对她好会在工作上对她松懈要求。
这边,金医生先记起来什么,对曹勇说:“莹莹之前是不是做过类似的手术?她上次在急诊是辅助过辛医生钻孔救过徐姐。”
是这样的。黄志磊猛点头。
小师妹是刚回神经外科,可阴差阳错接触尝试过几次颅脑钻孔引流术了。
脑积水分流术和钻孔引流术技术大同小异。只要得到现场指导,小师妹做这个操作应该没问题的。
黄志磊信心满满,因此曹师兄说是可以让小师妹做尝试。
曹勇对此的回答是,宛如神秘一笑,道:“你先听完她说什么,再想。”
谢婉莹心思:曹师兄是比黄师兄在智商情商各方面高一些。
包括刚才不用她指导同学。原因在曹师兄知道她指导了没用,她能做到的她的同学不一定能做到。好比曹师兄恐怖的手感,指导她她也做不到。
曹师兄是很了解她的。
接到曹勇大牛这个回答,金医生转过身去,直对着小师妹谢婉莹问:“你说。有什么话你全说出来。你刚看着这个病人的情况有什么想法?”
“我个人认为,她这个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要做的话,应该是不太难的。”
“不太难的。”金医生重复她的话时哑然失笑,“莹莹,你是不是藏着法宝没说出来?”
【2831】是真是假
老师个个火眼金睛。
谢婉莹直话直说了:“金老师,我预估如果做分流术可以只给她开两刀或是三刀。”
“嗯。”金医生先是应了声,之后恍然,再“啊”的如女高音。
金医生是神经内科医生,当然懂专科手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怎么做的。
耳听金医生惊讶的那一声,现场一帮年轻医生医学生有了疑问。
“莹莹说的什么两三刀是什么意思?”魏尚泉小声求教潘同学耿同学。
金医生喊的什么?
“魏尚泉,你知道不知道你是来神经外科实习?”另两人潘同学和耿同学,怀疑他不务正业没有认真复习神经外科功课了,否则怎会连这个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都不知道。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过程,简易来讲是这样的:脑袋钻个孔,引流管插入装脑脊液的“池子”脑室里头,引流出多余的脑脊液,放出来的脑脊液弄哪儿去,像尿管那样接尿袋再倒掉吗?
整天挂个袋子,久了会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的,而且容易发生感染。
脑脊液若感染远比尿路感染严重多了。
最好是引出来的脑脊液不放外部引流到人体自身可以回收脑脊液的地方。
如上面说过的脑室造瘘。
人体内能吸收“水”的地方有哪些。
理论上来讲,只要是人体内有液体流动的管道都是可以回收“水”的,比如说心脏,比如说膀胱,全是收“水”的好池子。
从医学历史上来讲,很多病人当了医生这些手术的小白鼠。最终统计数字筛选出来,最佳路径是引流到腹腔。所以有最常见的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将引流管另一端放入腹腔。
管子一端在脑袋上,一端去到肚子,里头走的是要避免污染的脑脊液。
这条管子该有多长。
况且这种做分流术的病人如果始终没法解决病因是只能把这管子带一辈子的。
能让病人外带引流管度过余生吗?
最好是别要这样做。把管子埋到人体内部,好像变成人体内一条血管那样,可以更好避免污染扭管断管等意外发生。
在这个手术中一个重要步骤是开皮下隧道。
人体若包层皮,皮下像个容器,里头包罗万象各种器官组织。
管子进入皮下,皮下不像血管有壁可以束缚住管子,是个相对自由的世界。
医生需保证管子顺溜着从最方便通畅的捷径来到目标腹腔,而不是让管子中途乱动来乱动去不知跑哪儿去或是绕圈圈扭结了。
皮下同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世界,有的地方可能有阻碍,管子难以通过。
主要原因是头到腹部这段距离太长,医生有时候想用力穿偶尔很难用上劲,也难以察觉到是什么情况导致,容易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打开中继点。
这个手术惯例是要在中途打开两到三个口子,来抓住管子做接力穿。
谢同学说只需两刀或三刀,起始端终末端的切口是避开不了的,意思是她认为中继点她只需开一个或是零个。
莫怪金医生要先啊一下:是真是假?
------题外话------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2832】不可并论
是病人和家属,恨不得身上留有的手术切口越少越好。金医生是行业内人,很清楚,少一个手术切口对一个外科医生来讲均是巨大的挑战。
能不能做到?
金医生望眼曹勇大牛。
若是认为现阶段技术上不可能做到,曹勇作为主治医生会提前说明澄清,避免到时候下不了台阶。
等了片刻,曹勇这位神经外科大佬很沉寂。
让金医生的喉咙间滚了滚口水。
大概曹勇是认为,新方法不管是哪个医生提出来的,始终是个“冒险”的主意。是不是大牛提的建议不是重点,重点需要放在医学上。
她金医生,好歹是位国协的神经内科医生,应该有自己对此的学术判断能力。
金医生内心叹口气,大牛们各有大牛们的脾气。
如曹勇平常挺和蔼可亲的一个人,唯独但凡说到学术完全变了个大样。
只能自己回想历史病例找找相关案例看能不能做参考,金医生苦思冥想,脑子灵感一闪,记起了个小儿外科病例。
小儿先天性脑积水患儿里似有这样的手术病例。在手术中,神经外科医生仅给孩子开一个中继点。这个唯一的中继点位于孩子的枕后,地方隐蔽,疤痕在孩子头发长密后遮盖住几乎看不出来。可以称之为巧夺天共,好比零中继点。
小师妹刚去过首儿实习,说不定在首儿偷学到这方面的神经外科技术秘籍。小师妹很擅长偷师的。
金医生的这番内心话几乎快成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说:“莹莹,你在首儿跟哪位老师学习?”
“曹昭老师。”谢婉莹答。
“他是小儿神经外科医生吗?”
金医生浑然不知曹二哥和曹师兄的关系。
“他是小儿心外科的。”魏同学出来抢话,是分明和潘同学听出金医生的乱猜测,纠正说,“我们在首儿实习的时候没有去过小儿神经外科。”
金医生,你在乱想什么?
哪怕你知道有这样一个儿科病例,问题孩子和成人可以相提并论吗?
成人身高多少体长多少头部到腹部距离多长,新生儿这些距离多长,两者长度没法比,一个天一个地的。
现场,黄志磊“额”的一声。自己医院的神经内科技术能力是差些。看来不止是技术差些,而是这脑子的逻辑线路似乎有点儿出毛病了。
金医生猛地收回神来,是接到了曹勇那意味的一瞥,让她几乎快只变成吞气声了。
“有其它问题吗?”曹勇怕她不说了,道。
“好像是以往没见过这样的手术病例。”金医生的手指在眼镜架上抖抖扶扶。
谢婉莹能清楚看见金老师那表情,心想曹师兄在这方面果然像大杀四方的神很叫人畏惧。
“莹莹,你有其它的看法吗?全部说出来。”金医生说,决定再问问再说了,谁让自己的脑子恐怕是跟不上小师妹的节奏。怕小师妹把这个分流术说完她也听不懂,不如让小师妹说点别的她或许能听懂的。
【2833】偏冷门
读懂金老师的心思,谢婉莹道:“我认为手术不要太急着去做,把其它检查全面做完会更妥当些。”
“什么检查?”
病人在她内科住院期间各项住院检查全做了的。
谢婉莹道:“我看这患者磁共振没有做。”
小师妹这一根筋的真直说。
金医生苦笑:“莹莹,我和你说,磁共振的问题是——”
磁共振比ct贵。作为医生朋友会帮病人精打细算。好比当初戴荣红帮谁省检查费,说明戴荣红的做法不算特例,是一般医生朋友常做的做法。
金医生是朋友这个病的专科医生,更有底气帮朋友省这个钱。
谢婉莹说:“我相信金老师一定也知道,最好给患者再做个3d-ciss序列检查和pc-mri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
金医生的脑门儿噗噗两滴汗喷出。
这不是普通的磁共振检查,特殊磁共振检查更贵。
而且若小师妹没提及,她真一时半会儿没想到有这两个检查可以做。这两个检查是最先进的检查了。教科书上没写的。
在场的魏同学先表示自己再次被谢同学的话说到懵透了,问潘同学耿同学:“你们听懂莹莹的话没有?”
这次,潘同学和耿同学没声音。
魏尚泉乐了:总算这两家伙和他一块变学渣了,一块听不懂谢同学的话。
小师妹是厉害。这两种几乎临床上没开的检查,属于偏僻冷门专科检查项目。小师妹居然能如数家珍。黄志磊兴奋地挑眉毛,小师妹回来神经外科是如鱼得水。
眼瞧着曹师兄默默的表情里全是笑开花的。
“这两个检查,可以准确鉴别患者脑积水的分型,是属于梗阻性脑积水或是交通性脑积水?或是蛛网膜出问题?对医生判别病因很重要,也能帮助我们医生评估患者脑室体积和扩大程度以及脑组织体积,了解脑脊液的运动脑脊液方向,策划更精准的手术方案。”谢婉莹声音不紧不慢,条理清晰,可见对这样冷门的专科知识都是胸有成竹。
金医生佩服是佩服,这小师妹确实是学霸,可她必须坦白的是:“莹莹,还是不能做。她家没有这个钱。”
你让患者做这么贵的检查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你上述说的那些原因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临床上的神医,好医生,不是只单纯负责帮病人治好病。
如果医生让患者费了好多钱再做检查最终拿出一样的分流术方案?
患者和家属会:嗯,这样?
病人和家属会四处打听同类病人的治疗信息来分辨医生的话有无错误的。
事实是,临床上由于大多数病人家庭经济情况不行,普遍医生不会给患者开如此贵的检查项目。造成这种检查项目虽叫做好,可没病人有钱用变冷门了,包括她金医生都没想起来。
这会造成家属误认为你医生是想骗我做多检查花无用费用,不然是你医生技术不行才会让我做多余检查。
金医生是行内老行家懂,很干脆地告诉小师妹这样做行不通。
【2834】人家是学霸
这些病人和家属是非常计较钱的,像她这个朋友是这样的人了。做医生朋友遇到计较这个钱的病人朋友,必须帮她省,否则的话,自己当医生的名声都会受到牵连。
除非你这个检查结果出来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如不做分流术做其它比分流术更好的手术。
问题目前这个患者,从这些检查结果来看,大不可能有不同的结果。
只能苦一苦外科医生自己了。
想当神医?
得会帮患者省钱,甚至在安全极限条件下省钱。
部分医生灰心丧气,无非是认为或许在可以用钱避免打赌的时候,不少患者和家属怕花冤枉钱居然直接选择让病人冒险让医生来担险。
什么时候这类医患矛盾可以不再发生?或许只能等到各项检查费用尤其是先进技术的检查费白菜价的时候吧。
等于说,如果让病人和家属选,多打几个中继点孔和天价检查费之间二选一的话,病人和家属会选择多打几个孔。
如果你谢婉莹真要显得自己有本事,不做这些贵的检查直接按你少打孔的方案来做。
谢同学听完这些话,该先澄清的是:中继点打孔和头颅磁共振毫无关系。头颅磁共振不扫描胸腹的,没法给她做中继点打孔提示和帮助的。
金医生笑一笑:“对,对,你说的对,是这样没错。”道完继续坚持原来的观点说:“他们家不会同意做这些检查的。”
“我明白的。”谢婉莹说。
金医生愣了:哎?她原以为一根筋的她会一时思想上难以拐弯,结果不是?
这?
人群后面有人哧哧两声轻笑,很快掩盖过去。
是那只宋猫在偷乐。黄志磊蹙下眉头转头望那一眼:你笑什么呢?
笑,今早不只在电梯,现在再有人听不懂谢医生的话。
谢医生是一根筋的性格,但不是一根筋的脑子。
人家是学霸。
这哪儿是她建议让病人做检查,她是在做一项免责声明。
家属想让外科医生给病人做冒险手术不是不可以。
医生要做的是,让家属必须明明白白这些风险,以及清楚有什么途径可以规避这类风险。这些隶属于医生的告知责任范围内。
以为是病人朋友,家属一定不会事后得知什么消息后回头来找医生算帐吗?肯定不会质问说有这样的检查为何不做吗?
医生朋友想帮朋友省钱,不是这样当的。
这样当,迟早会变成戴荣红那样的下场。
以为是为病人朋友好,实际上很容易被反咬一口的。谁让你学术上不足够谨慎。
谢婉莹说的很清楚了。
这两个检查费贵,是有价值的贵,不是乱贵,是现有医学检查技术对这个病的鉴别天花板。做了的话,是医学竭尽全力拯救这个病人的表现。
你家属想省钱不想竭尽全力是你们的选择,和医生无关。
医生如果不说,反而会显得医生不够尽力变成和医生有关。
有些同行利弊总是没搞清楚,太想当然了。
【2835】求助
很自信自己的经验技术超越最先进的医学仪器检查,想给病人全兜。
讲科学的话,是不可能的,人眼非透视眼。
金医生的汗一把一把地下了,不知觉中抬起袖子擦擦满脸冷汗,放下袖子时再次接到曹勇意味的第二瞥。
看得出来,曹勇大概也没料到她这脑子会犯蠢。
“是,我回头得和家属说说这事儿。”金医生承认自己错了,抬起头感激道,“莹莹,谢谢你。”
这些话她选择当面说给金老师听,而不是到时候他们神经外科医生去和家属说,是想给金老师和神经内科医生留面子和亡羊补牢的机会。可以说,谢同学和神经外科算是用心良苦了。
本来,你查不出病因而且搞成这样,自以为是为人家省钱,实则很可能会变成到时候对方说你们内科当医生没做到位是否存在耽误病情的证据。
分流术毕竟也不是根治术,不是根治术不能算完全治愈。病人和家属心里头始终会存有疙瘩的。难保说事后来找医院医生的麻烦。
门口好像有人在猫着搞窃听。
“谢医生来我们科了吗?”走出来现身在门口的两个人,说话的人是王医生,跟随在吕副主任身边,俨然在充当吕副主任的喉舌,笑眯眯道,“我们吕主任一直很期待谢医生来我们科的。”
对王医生这话,现场表现一片安静。包括金医生在内,个个很聪明,没人回应声想当作听不见看不见这两个人。
被当作空气了,王医生情急,说:“我们组也有个脑积水病人。谢医生,你过来看看吧。”
显而易见,这两人躲在附近偷偷摸摸听了他们说话好一阵子了。现在是见到时机成熟赶紧现身想摘取果实。
这两个没用的家伙。黄志磊鼻孔里哼一泡气,问王医生:“你让她过去看什么?那不是我们组的病人。”
“她是来学习的,多见点同类病例是好事,一块学习了。”王医生拉不下脸,不敢坦言直接称自己和吕副主任是来求一个医学生帮忙,说。
“同类病例更不是不用过去学吗?”黄志磊一口气堵回去。
现场只见一帮研究人脑的神经外科医生斗智,是比起其它科纯粹的斗嘴斗气精彩些。
吕副主任伸手拦了下王医生,说道:“是二床病人同样要做分流术,有点问题需要讨论解决。我们组早计划好了,要请曹医生过来帮我们看看病人,出点主意。”
姜是老的辣。论狡猾,王医生哪能比得上吕副主任。
吕副主任这话水平高出不少,没放下身段说是请医学生过去帮自己忙,也架了个同科室合理的理由让人过去。
行,对方既然如此拉不下脸皮,黄志磊吆喝那只宋猫:“你带莹莹他们先回办公室去整理病历。”
宋学霖褐眸眯眯,缓慢点了点下巴:小笨蛋黄前辈,总算智商在线一半了。其实是,让他只带谢医生回去够了。另外几个,他不想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