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6】有猜疑
来问弟弟,不排除他做为朱星这孩子主治医生这种焦虑心情的存在。但是,如果这样推测他的所有想法是错的。
曹昭给弟弟诚实地解释着:“我和你一样希望那孩子能活下来。我自己是儿科医生,怎会希望有孩子活不下来。”
自己二哥想要一个孩子活去诅咒孩子另一个死确实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之前曹勇强调的是不想让自己二哥踏浑水。别看自己二哥是个孩子王大魔王,心若对孩子不好,是做不成一个优秀的儿科医生的。
可见,曹昭是了解到小玉的父母可能想捐献孩子器官的情况,为此来求教专科医生想得到专业见解。毕竟他的患者进入器官接受者排序队伍里头,不可能去问方泽的医生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曹昭是担心起这孩子的父母为何这么快想寻求孩子的器官移植,究竟方泽医生的判断够不够专业,是不是有糊弄这对父母的嫌疑在。
作为儿科医生,曹昭不想有孩子被误判为脑死亡,然后送去被器官移植了。关心另一个孩子,和他想救自己手里的患儿朱星毫不冲突。
“我们国内儿童器官供体很少的。”曹昭说到现实中的统计学数据,更让人感觉这事儿好像有点儿反常。事出反常必有妖。之前说过了,不要想着首儿贴大海报宣传儿科器官移植手术成功案例,儿童供体少到可怜的。
“你说的没错。不要说国内,国外一样是儿童比成年人供体少。”曹勇既承认二哥说的事实,同时以自己的专业角度解释这个原因不认为一定有妖,“对于儿童的脑死亡的判定向来比成人慎重更慎重。儿童判定脑死亡的次数要比成人多,间隔观察时间要更长。这么严格的判定流程,若想随随便便出问题,儿童比成人更难的。”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脑死亡判定不像传统的心跳呼吸停止死亡一次性判定,需要两次甚至两次以上。这充分说明脑死亡需要一段观察期。等于说,这孩子如果医生怀疑为脑死亡,不可能说像其它心脏呼吸停的患者可以很快判定为死亡。
为什么脑死亡要设立这么久的观察期?首先,我们要知道死亡的概念。人体死亡的判定标准起初是人体的自主呼吸心跳没法维持,这里要重点划下“自主”两个大字。
脑死亡并不是新创的死亡定义,实际上是在这个定义上的延伸。机器辅助下去维持患者的呼吸和心跳,机器一撤走这人心跳呼吸立即没了,已经不属于自主呼吸心跳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说是继续活着,肯定是死了。
这里出现一种分歧的状况了:你怎么确定撤掉机器后,这个患者一定是自主呼吸心跳停止并且不可逆转。毕竟在临床上抢救的时候,都是因为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时立马上机器辅助。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干脆抢救的时候不用上机器了。
【2507】全方位防止疏漏
医学就此要进行理性地科学分析去论证了,经过很多医学家的研究并得出医学圈的共识。撤掉机器后人体的自主呼吸心跳没法恢复的这部分患者,原来是由于人体大脑最重要的脑干部分死了并且无法用医学手段逆转,所以叫做脑死亡。
医学家再发现,缺血缺氧会导致脑死亡。如果及时抢救,大脑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血液重新灌注营养是有可能恢复机能避免脑死亡的。
综上所述,脑死亡有个时间差。抢救的时候上机器为了抢救脑细胞没错。如果机器时间上久了但是患者一直没法恢复自主呼吸心跳,是大脑死了,始终是人死了。
脑死亡的争论点于是回到这个时间差是多久。这个时间差长短正是社会上各种观点大碰撞的原因。你科学没有办法去断定具体个人这个时间差长短的话,有可能误判患者死亡的。
统计学上有些大数据,是没法具体归类到个体的。有的人这个时间差是长些,有的人这个时间差短些。不要小看这一分一秒的时间差真可能断人生死。
要让脑死亡拥有充分的事实论证,必须回到原点。医生要找到证据论证这个患者的脑子死了,而不是只看时间来说话。
放在以前,神经专科医生有这方面的专业性,是属于最符合去找证据来判定患者是否为脑死亡的人。问题是,临床人力不足的问题太常见了。为了弥补人力不足不方便等问题,国际上通行做法是定下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无需专科医生只需临床医生,经过短期培训通过资格考试后可以胜任。
就此可能有人会再怀疑非神经专科医生究竟能否判断脑死亡。
这点问题无需紧张的。其实脑死亡判定是个流程,和判定心脏死亡患者一样是走个流程。脑死亡判断标准里头,有一条规则是:必须明确病人病因,明确是不可逆的脑损伤导致脑死亡。
这一关需要神经外科医生深度参与的,不可排除。
说到这里可以明白,曹勇为什么坚持把孩子送到方泽这样的专科医院来了。显然是想全方位防止疏漏发生。有最专业的神经专科医生团队研判,可以尽到最大限度避免医学上的不严谨导致对这孩子的情况进行误断。
这解答了曹昭的部分怀疑,同时是从弟弟的话里头听出一个他想又不太想要的答案:“你认为这孩子当时情况已经可能发生脑死亡了是吗?”
“我当时在现场,手头上的工具除了手电筒和棉签,能有什么?”曹勇感到好笑。
他一开始不是说了吗?要做医学诊断是十分十分严谨的事儿。他虽然是医生,但没有透视眼,哪里能透视到这孩子究竟脑子伤的是什么情况。
“要做ct,而且做不止一次的ct。”曹勇再敲敲自己说过的重点。
不要把他们小叔在电话里透露出ct初步显示这孩子伤及脑干当作最终结果。
【2508】心理负担
医学的最终判断结果要按照程序走完的。按照规定流程去做,正是怕疏漏。医学疏漏如安全责任事故是失掉人命,谁也付不起这个责任。
从某方面而言,他的观点是偏向小师妹谢婉莹的,不要随随便便太多怀疑论。当然,曹昭刚才的话说了,没说阴谋论,没说怀疑这孩子父母想对孩子怎样。只说怕医生疏忽大意太快给患者下什么死亡的结论。
对二哥这点提醒,曹勇以神经专科行业内的人士给哥哥打个保票:“这对孩子的父母,既然能自己想到想捐献这孩子的器官,肯定第一是基于善心。二是,这对孩子的父母肯定是懂知识懂文化的人,因此能想到并且不排斥器官捐赠这个事情。”
“嗯。”
“我们神经外科医生会给家属解释孩子的病情。对此我这个神经外科医生可以老实告诉你,神经外科医生要全盘论证这孩子绝对脑死亡不是二十四小时内能做到的。神经外科医生没有这个本事。所以你来问我这孩子究竟现在是不是要脑死亡了,我只能告诉你,现阶段做不到这种判定,也不会应家属要求去干这种鲁莽不科学的事。”
都没有全面排除掉可逆的情况,医生怎么可能随便去走判定脑死亡的流程。再说国内脑死亡没有立法,国内医生对这个事真就是谨慎到了极致,生怕出一点点纰漏会导致今后依赖脑死亡患者供体的部分器官移植事业全完蛋了。
弟弟这番专业的话总算是彻底解除掉的他的顾虑了。
曹昭点点头,笑了,自己确实可以放心一些了。
和大众乱想的绝对不一样。正常心态的器官移植医生其实心理负担很重的,也很怕误把一个活人的器官拿过来安在另一个孩子身上,相当于杀了另一个孩子。
“行吧。”曹昭拍拍弟弟的肩膀,感激弟弟解惑。
拉开阳台窗户回来到病房,曹昭走到病床边,在主治医生陪同下关心地查看学生的伤口,再拎着衣服先一步回医院去工作了。
神仙哥哥走了,陶师兄他们走了,任老师出去打电话,谢婉莹起身准备吃早餐,望向了阳台。
曹师兄独自一人站在阳台,双眼若是在目视远方,背影此刻不免染出抹沧桑的影子。
她可以感觉到师兄的心情不太好。
专科医生是这样子了,安慰得了别人安慰不了自己。他说了一堆程序话去安慰自己二哥,可否认不了事实。
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这孩子如他二哥怀疑的,他一接手已经觉得没希望了。也难怪送去方泽后,方泽医生的技术水平至少不会比他差,对患儿家属一说,只要这患儿家属有点儿脑子和文化的都可以听出医生的话是什么意思了,萌生出要开始器官捐献的事情很正常的。所以,真没有什么阴谋论,只有悲催的事实。
孩子头部是有道淤青,其实这个淤青不是十分严重,意义在这个淤青可以指示到孩子受到创伤冲击的一个方向。
【2509】阳光希望
富有经验的医生知道很多病人不是死于第一次直面撞击,而是一次撞击后带来的二次惯性加速度撞击伤,在车祸患者里头尤为常见并且后果最严重。
为了防止这种二次撞击伤,交通规则里头一再强调司机乘客均要系安全带。安全带可以起到很好的限制惯性力量的作用。像这次交通事故里头,小玉这个情况显然是没系安全带的后果。
没系安全带的情况下,这个孩子第一次冲击时身体大幅度向前碰撞到前额,紧接惯性头往后仰,第二次撞击更是加速度,撞到的部位刚好是性命攸关处。
实际上当时他一摸孩子的脖颈儿头和脖子连接的地方枕骨大孔区,发现出问题了。以他既往的行医经验,很容易能初步判断出这孩子为脑干重度损伤。
脑干大面积出血,基本没命。
交通事故永远是天灾加人祸,最终结果要再加上伤者自身的运气成分。
这孩子倒霉,哪儿撞不好,给去撞到脑干了。
一场悲剧,真是一场悲剧。
他小叔打电话给他报告ct结果,也是想确定下是不是在现场已经是这个情况了,结果与他的初步判断一致。
当医生最难受的地方在这儿。接手病患的时候,连和死神抢一下生命的机会都没有。他的耳朵边似乎能响起死神对医生的一阵阵不屑的嘲笑:凭你们想和死神抢命?我死神真要这条命的时候,只有你们医生滚蛋的日子。
“师兄。”谢婉莹拉开阳台落地窗,轻声唤道。
听见她的声音时,曹勇的视野从远处朦胧的警告瞬刻拉回到了近旁。
死神再狂笑,抵不过阳光和希望。若是放很久以前,他可能会对自己只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自从遇到她以后,他更相信阳光和希望的存在。
望着师兄转回身后英俊的脸庞面上带上丝微笑了,谢婉莹的心慢慢松了下来:师兄没事就好。
疾走到她身边,曹勇握住她的手:“走,吃东西去。”
所以,谢同学不知道,她看见曹师兄认为是看见了阳光,而曹师兄认为自己能阳光是她给的。
(这——)
由于她身体康复的很好,曹勇回去对面自己科室处理下工作。
时间到了傍晚,如谭老师电话里所说的,施老师和小孙老师带东西来探望她了。
“这是巧克力蛋糕切片。没放冰箱,所以你赶紧吃了。听人家说你喜欢吃甜食。”孙玉波将一小盒蛋糕盒子搁在她床头柜上,说道。
“谭老师送的吗?”谢婉莹疑问,感觉送甜食不太可能是扑克脸谭老师的风格。
孙玉波鬼主意来了,向她挤下眼:“对,谭老师送你的。”
啪!
小孙老师的脑袋遭施旭老师拍了。
“你说什么。”施旭教训下这乱弹琴的家伙,玩笑不可以乱开的,推开这毛头小子走上前去递上自己带来的牛皮文件袋,对谢同学说,“这是谭老师给你的。”
看来蛋糕切片是小孙老师和施老师买给她吃的。
【2510】来比比
谢婉莹连声感谢两位现场老师,双手再接过谭老师叫人送来的文件袋。
“你住院期间没事,我们也怕你乱跑。谭老师说了,这东西给你在病房里看着解解闷。”施旭叮嘱着她。
“是。”一边答应,一边谢同学好奇着要解开文件袋看看谭老师给她带来什么作业本。
突然间,病房门被阵飓风拍开了。
铛的声门撞墙,在室内的三人惊醒回头看。
站在门口的人是何光佑,指着两个普外二的诘问:“是什么东西?”
“什么东西?”普外二的人貌似听不懂他的问题,“你想吃蛋糕吗?”
这两个家伙装模作样的,让何光佑气急了说:“你们送她什么东西了?”
身为管床医生必须检查清楚了,他人给患者送什么糖衣炮弹了。说着对方不回答的情况下,他往前走准备亲自瞧瞧。
施旭和孙玉波两个人着急了,双双上前用手挡着,拦着对方:“你想做什么?”
“拿走。不,拿来,我要看一下。”
“我们谭老师的东西,为什么给你看?”
“我怎么不能看了。他给她的,我当然可以看。”
“谁说的!”
不管他们两人,何光佑跳过这两人肩头对着谢同学喊话:“是什么东西?”
“学习资料。”谢婉莹同学老实答。
谭老师给她这个学生的肯定是学习资料了。
谢同学这个答案,让现场这三个人:==
超级一根筋同学。
“对。是学习资料。”施旭反应过来了,回头说。
鬼门子学习资料。谢同学脑袋不开窍算了,这两个家伙以为能糊弄谁。何光佑气到吹下巴瞪眼珠,放话道:“行。要比谁给学习资料多对吧?我们科里也有的是。”
信不信他们肝胆外的科研资料能多到砸死对方。他们肝胆外是全国肝胆外专科第一,没人能比得上的。
“数量有什么用。要比得比质量。质量还得比最近的质量。”被对方激到怒了,孙玉波指天指地和对方怼。
实在是气不过。何光佑决定去找个牌子挂到病房门口,写上:没有主治医生同意不准来送东西。
说来,这些前辈肯定没有陶师兄沉得住气。
好像有人闻风去通知陶智杰了。没多久,邱瑞云接到陶智杰的指示过来,对两位普外二的人说:“陶老师说,既然来了,到他办公室里喝杯茶吧。”
“不用不用。”普外二的人天生怕这尊佛。
“不要客气,同一家医院,彼此要合作的。”说着,邱瑞云上去主动先拉着孙玉波往办公室走了。
走廊里其实来了一堆来探病的同学了,见到前辈们的动作,齐齐挨着墙站着装空气。等前辈们离开后迅速钻进谢同学的病房里头。
“莹莹,你没事吧?”一群同学围着她病床问。昨天老师太多了,搞到他们进不来。
“没事没事。”谢婉莹说,“过两天可以出院了。”
“真的吗?”站在床头的潘世华同学仔细瞅瞅她的脸和身上。
【2511】有信心
对面站着的岳班长直接打脸她说:“我听辅导员说,说你要住院一个星期。”
怪她早上快言快语了,实际上当她回头看到陶师兄那副表情时都知道陶师兄要收拾她了。
想主治医生把你踢出去?行,给你住够一星期。
一帮子同学从她脸上读到信息后,“吃吃吃”,赵兆伟、李启安他们四个,先窃笑起来:难得能见到谢同学吃瘪。
几位同学接着张望她手里的文件袋。由于谭老师没说能给其他人看,谢婉莹把文件袋搁在自己枕头底下了。
同学们站的站,坐的坐,谈论起辅导员通知他们科研导师组的事。
早上刚好在这里听见师兄和老师的对话,谢婉莹知道了部分消息。不知道的是,后来任老师再出去接电话,这回不止接到外科导师的申请电话,也接到了内科导师组的申请电话。
“国协的内科基本都给任老师打电话了。”李启安他们告诉她。
这是好事,大家均不需要担心没有科研导师了。
她差点忘了,自己这班同学一个个心气傲着了,一开始的讨论点都不在找不到导师这个问题上,只在想找到自己要的导师身上。
“我们在等国陟给任老师打电话。”冯一聪阐述着自己和其他几位同学一直以来的目标。
谢婉莹想起了困于科室没人的靳师兄,问:“你们真没有想过留国协的吗?国协心血管介入应该会招人。”
几位同学望向李启安。
李启安对谢同学说:“莹莹,你去哪我跟去哪。”
很快的,一帮子人要“围殴”他了:你这话怎么可以当着谢同学的面抢先说。
谢婉莹不会被李同学一句话糊弄到的,大家既是同学同时互相竞争的,大家是来刺探她情报的。
果然,大家纷纷问起她了:“莹莹,你要找哪位老师当你科研导师?”
“没想好。”谢婉莹承认道。自己是重生的,在科研这方面有过些经历和经验,是站俞师姐上次说的科研原则。
“你不在意哪个老师当你导师是不是?”其他同学再问。
“是。”
研究课题最重要,其它是其次。她要借助搞科研的机会来研究下她姥爷当年那个情况是怎么回事了。把博士生研究阶段当为一个科研事业的起点是个很好的机会。
四周一帮同学的目光变了,应该是被她刺激到了。
谢同学太有自信了,认为哪怕是个技术二流三流的导师,只要其主导的实验室符合她的课题选项方向给她提供实验平台,凭她自己同样可以出成绩。
在同学们走后,谢婉莹拿出了牛皮纸袋从里头抽出了文件。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老师的研究课题。老师们是临床科研老手了,搞科研绝对不是他们这些同学肤浅或是异想天开的层次。再有,谭老师也不像刚开始带她那样把她当菜鸟。以前不让她碰科研,现在一给她看科研,不愧是谭老师,一下子给她看最深奥的。
(谭克林:关键时刻该出手就得出手。)
------题外话------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2512】有盘算
谢同学的科研能力怎么样。
不要以为谢同学尚未进入科研学习阶段。
众位老师很记得那天去参加全国肝胆外科学术交流会上的场景,某人火烧眉毛赶回来怕自己科室的宝贝被偷了。
“听说,他们一个个去送东西了,你不着急吗?”
这话出自张大佬家张大佬母亲鲁老师之口。边吃饭,鲁老师边问一句儿子看法,眼睛暗中打量儿子的表情。
张华耀吞了口饭下肚,没回答自己急不急,却是很好奇自己母亲究竟安排了多少眼线在医院。不然解释不了每次消息如此闪电般灵通。
眼线?哪里需要她鲁老师特意安排。她鲁老师学生多的是,随时随地可以向她打小报告。
“你怎么不说话?”鲁老师催催儿子。儿子向来眼高于天的,被她这一问应该嗤之以鼻的。
“不急的。”张华耀吐出这三个字,筷子夹点菜放进老母亲的碗里。
老妈子懂这个儿子的。若真的不急,不会说不急了,会直接说关他啥事儿啊。鲁老师笑两声。
母亲的笑声让张华耀深感毛骨悚然,有点儿要起鸡皮疙瘩了。
“你笑什么,妈?”
她笑什么。她笑儿子从未这样过。说明她对新宠儿宠的很对路,新宠儿分明能治她儿子。
“你什么算盘?”鲁老师打听下儿子肚子里装了什么阴谋诡计。说不急,肯定是有计划的。
“妈,你怕我对付她吗?”
“不怕。”鲁老师坦白对儿子讲,没觉得儿子对付新宠儿能赢。
啧一声。老母亲宠谢同学是到无法无天地步。张华耀把筷子歇桌上,对两个儿子吆喝道:“吃完饭,赶紧学习去。”
本想继续在这里偷听爸爸这个大宝贝和奶奶插科打诨,被爸爸一声令下,张天星和张天安两兄弟只好摸摸鼻子离席了。
“你真打算让他们转回市里的中学读书吗?”鲁老师蹙蹙眉,质问儿子。
好不容易争取让两儿子出国留学,叫回来岂不是浪费了前期的投入。
张华耀沉着脸。要他说,真不该送出去,回来一检查作业,两儿子的数理化退步严重。到国外不知道念什么书去了。他们家是真送儿子去读书深造的,不是像某些人搞什么读书移民,所以对于这个结果接受不了。
“你不和他们俩母亲商量?”鲁老师督促儿子要尊重孩子的母亲。
“有,打电话沟通过了。我说我来管。”老婆在国外事儿忙管不了,只能他自己来管。
“他们留下不是因为我的事吧?”
张华耀的眼仔细看母亲的面色以医生的目光判断:近来是有点儿起色,说明药用对了。
谢同学真就是个医学宝贝。
正因为如此,他不能急。让前面这一批人帮他去踩雷。有本事的学生独立思考性强,会有自己的全盘计划。他的盘算很简单,要摸着前面试探的人过河,最好前面的人全炸了给他炸出信息。
等后面传出谢同学说导师是谁无需计较,表明被他料中了。
【2513】各显神通
“来。”
一堆资料堆在了她床头柜上。
谢婉莹惊了下,抬头望了望何前辈。
何光佑拍拍掌对她说:“想要学习资料的话,你知道的,陶老师有的是。”
他们肝胆外科绝对能用资料砸死任何一个科。
再给她接上一句命令:“在这里好好养伤,这些东西给你解闷的。所以,有规定时间,只有在这些时间内可以读资料。其它时间该睡就睡。”
不要忘记在这里主要任务是养伤,其余时间不要忘了现在是在谁的地盘上。
问题其它科的人不认为他们肝胆外能管得了这个事。
大家各显神通了。
有的人也和张大佬一样,采取让其他人先去踩雷的策略。
四处打听完一圈消息之后,黄志磊走回来办公室和曹勇商量:“师兄,他们说,常家伟想再拿骨科材料去勾引小师妹。”
听到这话,曹勇的眉眼嘴巴抿紧了些。
黄志磊扶扶眼镜哼哼两下,这个花花公子爷明明现阶段没有这个博士生资格能凑什么热闹。为此,常家伟后悔死了,早知道及早申请去做博士生导师。
没资格的人竞争不强的。脊柱外科的主任不一定能看中小师妹。听说那位耿同学去了脊柱外实习之后颇得脊柱外科的几位领导欣赏,估计骨科的人重点放在耿同学身上了。
骨科不足为惧,可以先忽略过去了。其他人有什么动静,黄志磊接下来说到心外科:“傅医生和常医生是好朋友。只是常医生这回没有帮他了只顾着自己。”
这两好朋友起矛盾的消息是他黄志磊从老乡周俊鹏疯狂吐槽的嘴里得知的。
傅昕恒绝对想不到,自己和好朋友会因这事儿闹翻,甚至自己参加个导师组能掀起周围千层浪。更叫他意料不到的是,之后爆出有神秘院领导早一步加入导师组说明比他更有谋虑。
眼看这个局面自己出一招引来四周无数狼虎,傅昕恒决定另辟蹊径。
“他们说傅医生决定把自己的可选课题发放给小师妹班里所有同学。师兄,你说他这是什么目的?他是想广撒网吗?”黄志磊请教下师兄。
能做到博导的肯定比未当上博导的有智商些。这不仅仅是广撒网的问题。
问题抛出去,引人入瓮,是个很有意思的策略。在临床上经常用这种方式来团结和鼓动人的积极性以及凝聚力。可以说傅昕恒是熟知如何操作这种事的。
这个计划如何达成目标?这要说到人具有社会性这个本质问题。当问题抛出去的时候,或许这个课题本身未能吸引到人,但是当周围每个人议论的时候,无疑会带动到个体参与的热度。在跟着他人讨论的过程中,说不定会让个人从没兴趣变成有兴趣。好比一部热门电影,乍看名字不感兴趣,四周亲朋好友全在讨论这部剧,你想不看还难了。
原来如此。黄志磊不得不感叹机器人是很会算计,不像花花公子爷傻逼。
【2514】第一个雷爆
搬了张凳子,宋学霖坐在前辈们面前听故事。
黄志磊瞟瞟这只“猫”:你有什么高见吗?
宋学霖给前辈回个眼神:本人没有高见,高见只可能出现在谢医生身上。
这只宋猫玩什么高深莫测。黄志磊哼一下,转头再和曹师兄说:“普外一有人去找小师妹了,不知什么情况。”
不排除普外一的人和肝胆外普外二一样准备用学习资料砸晕人拐走。
江医生找到谢同学的病房,关心下学生的伤情后说道:“林老教授你可能见过也可能忘了。”
“嗯——”谢婉莹小心应话。老教授德高望重,学生敬仰的。
“林老教授很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研究喜好。他说了,如果你喜欢的课题方向和他负责的实验室里研究不太一致。没关系,只要课题项目合适,你想要什么资源,比如场地资金等他都能想法子帮你弄来。”
吓!
在门口偷听到的一帮人炸锅:老教授怎么可以这样?直接像霸道总裁的老爸甩支票。
老一辈的资源确实不是后辈能比得上的。这是如来佛祖伸出一只手指准备碾死一群小蚂蚁了。
谢婉莹被惊到了,连声说:“不用不用。”
她真要被吓到不轻了。这是怎么回事,一个个导师误以为她有多厉害吗?她哪儿厉害了。上次交流会上的优秀表现不过是沾了重生的光。
可见谢同学想的还是要有个好导师给予她课题方向的指引。
甩支票的最阔气,结果变成第一个踩雷踩爆了的人。
不愧是一根筋的谢同学。
江医生明白她话里意思后,立马改变思路:“我去拿学习资料来,你有空翻翻,找点思路,有问题随时可以来问我们。”
有点对不起这些老师了。谢婉莹心里头愧疚,毕竟她一直立的目标是心外。偏偏傅老师给他们同学的课题选项,胸外占掉一半比例去了,余下的心外那几个选项比较普通属于常见病种研究,看来和她姥爷的奇妙暴病没什么联系。
在听说到普外一的人离谱到甩支票后,黄志磊气呼呼地回来对曹师兄说:“师兄,要不你亲自出马?小师妹肯定会看在你的脸上答应你的。”
这个笨师弟在说什么?!曹勇的双眼唰射过去。
被师兄凌厉的眼神一刮,黄志磊瑟瑟缩起脖子:不就是,再不行让师兄上男色?小师妹明摆着看见师兄偶尔会发呆。
曹勇真想把这个小笨蛋给拎到手术室回炉重造脑子了。
旁边那凳子翻到地上啪声响。黄志磊回头一看,见那只宋猫捧着肚子坐到地上去了。
如他所言,高见只会出现在谢医生身上。只要是关系谢医生的事儿,永远不会无趣。宋学霖笑到要躺平。
拍宋猫坐起来,黄志磊疑问:“小师妹究竟对什么课题感兴趣?”现在几个科室全送上去选项了,但是,小师妹好像对这几个科的课题全部兴致缺缺。
是选题方向不对,或是科室专业不对?
曹勇想到了另一个人,那个之前口口声声说要帮他试探的人,所以说先别轻举妄动,让那人帮他再去踩踩雷吧。
【2515】不分昼夜的守候
住院一周后基本痊愈出院。
着急回临床学习了,很怕被同期同学们拉下进度。医学生出名的内卷的。
路上接到发小的电话。
吴丽璇在这事上抱怨男朋友:“你出院了他才告诉我。我刚好出差没去你们医院办事所以不知情。你说他什么心思?这种事不该早点告诉我吗?我可以不告诉干妈不让长辈担心。”
“殷医生只是不想让你操心。况且我这只是小伤,本来住院都不用的。”谢婉莹安慰安慰闺蜜的情绪。
吴丽璇继续气鼓鼓的,既然发小要去首儿,她要去首儿探发小的班。
恰好本轮夜班未结束周期。谢婉莹来到首儿急诊,离开一个星期的时间不长不短,有点叫人想念。
见到她,没下班的田医生急冲过来,拉住她的手问侯着:“听说你受伤想去国协看看你。貌似你主治医生不让人探视病人,曹主任说你伤情不严重让你好好养伤别去打扰你,只好等你回来。你现在觉得怎样,伤口疼不?”
“不疼,几乎好了。”把血肿抽出来后自然好得快,谢婉莹感谢田老师的关心。
急诊科是忙,田老师和她聊上两三句即被护士叫走了。她那两位跟着田老师干活的同学张同学与赵同学,忙到没发现她回来上班。
由于是提早回来,时间尚早,不适合去外科诊室等人。趁这个空隙,谢婉莹走去picu,想去看下朱星那孩子的情况。
picu门口一如既往是很多家长守候在这里,不分昼夜日夜期盼,希望自己家孩子早点从这个像鬼门关的地方走出来。其中,朱星妈妈坐在门外的长板凳上,她的面容不止憔悴,眼周挂两个黑眼圈,俨然因为担心儿子很多天没睡过一个好觉了。
对这些孩子家长来说,这会儿一点儿风吹草动都可能把那点微弱的精神支持力摧毁掉。
“你还在这里等吗,朱星妈妈?”走来一名妇女,看来和朱星妈妈是认识的,打着招呼说。
朱星妈妈见到是谁说话后,眉蹙了下,明显不太想和对方说话,淡淡一声应道:“小慧妈妈。”
小慧妈妈宛如没看见对方这幅表情,一屁股坐在朱星妈妈的身边问:“朱星今天怎样了?”
“挺好的。我看他今天精神好了不少。”朱星妈妈一边夸孩子好转,一边口气里的精神不振并未消退。只要孩子一天不能从这里出来,短暂的好消息随时可能再变坏,这是进入picu患儿的特点。
“是吗?可我今天看见他好像面色蛮白的,他在我们家小慧睡的床的隔壁,对吧,朱星妈妈?”
朱星妈妈的眼神沉了下来,如憋了股气儿,所以她不喜欢和这人说话,不知道对方说这些话是想干嘛。一般人如果关心她儿子该夸她儿子好点而不是说不好。
小慧妈妈不管如何自己一个劲儿地往下说:“我听穆医生说,说如果有心脏,会把我们家小慧排在第一个做移植,不用担心的。”
【2516】谣言最可怕
人家孩子排第一,她家孩子排第几个。朱星妈妈未曾从自己孩子的主治医生口中听说过这样的保证,这是叫她人心惶惶了。
站起身,朱星妈妈四处找地方闪躲不想再听见这人说话。
好像看出她要走,小慧妈妈抓紧时间说:“我家小慧聪明极了。穆医生和韩医生说,这么聪明的孩子是不会让她死掉的。”
“你不要再说了。只有你家的孩子聪明吗?我家朱星没生病之前,在学校是考第一的。”朱星妈妈忍无可忍,转回身终于要小慧妈妈闭嘴。
小慧妈妈仰起头,两只眼若是吃惊地看着对方的表情,道:“朱星的医生不是曹医生吗?”
“是。怎么了?”朱星妈妈憋不住了,没好气地反问对方。
“曹主任没做过心脏移植手术。”
“不可能!”朱星妈妈高调说道,“曹医生是主任,不可能没做过心脏移植手术。他守护了我们家朱星三年了。”
“你没看见墙上贴的通知吗?穆医生刚做完三例儿童心脏移植手术。曹医生如果做过,会写在通知里头。”小慧妈妈给对方摆证据。
“曹医生是主任,这代表了他的实力,不需要写在通知里头。”朱星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和对方怼着。
“不管怎样,穆医生做了三例了,曹医生是零。”被怼回来的小慧妈妈,同样憋不住了,表情激动跳起来和朱星妈妈对喊。
四周的家长见她们两人在争吵了,一面秉持路人心态后撤不想被波及,一面叽叽喳喳地议论着。由于都是在这里长期等候的家长,对彼此家孩子的情况皆有听说过,说来好像是知道她们两人为何争的。
“她家孩子的主治医生是小儿心外一科的。另一家孩子是小儿心外二科的医生。如果有个心脏,是该给她家孩子还是给另一个孩子。心脏很难等的。前几天有个孩子没等到心脏刚死掉。”
朱星妈妈和小慧妈妈听着周围说的这些话,面色变成了白霜一般毫无血色了。
这种情况恰好是之前和魏同学讨论时大家所顾虑的。他人谣言最可怕。两妈妈这是担心心脏被人抢了才争吵。谢婉莹匆匆向两位家长走过去,喊:“阿姨。”
转头,朱星妈妈一下子认出她,冲过来抓住她的手说:“你快给她说说理。医生,你上次说过的,说我儿子一定有机会的。”
“阿姨,你先听我说。你们不用吵的。两个孩子所需要的心脏不一样的。”谢婉莹给家长科普医学常识,千万别被其他人不懂的谣言带偏了。这两家长显然是听了其他人的话乱信了才有这番不必要的争执。
不一样?
“器官移植需要做供体受体配型。如果配型不合适,捐献者的心脏没法移植到你们孩子身体内,会产生严重排斥反应致死的。心脏移植所需要的配型除了血型要相同或相配,会再要求hla配型,再综合考虑结合群体反应性抗体测试和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等检查结果。单hla配型要成功已经很难了。”
【2517】消息炸开
“我记得小慧和朱星两孩子很多检查结果是不一样的,几乎不可能要一样的心脏。”小慧这孩子刚好在朱星的隔壁,上回两位孩子差不多同时间查房,谢婉莹为此对小慧的病情略知一二。
简单一句话来说,供体有,如果配不上没用。
用科学来讲,估计两妈妈想抢的不该是同个东西白吵了。
小慧妈妈朱星妈妈傻愣住了。说明以前主治医生给她们解释的话可能没能完全听进去也听不太懂,导致今天才第一次听懂了。
两位妈妈恢复回平静了,相互道歉。
小慧妈妈对朱星妈妈说:“对不起。”
“我不该让你不说话。”朱星妈妈眼眶红红说,她何曾想过要和人家吵架,只能说儿子的病快把她逼到悬崖边。
“没事的。”小慧妈妈安慰她也是安慰自己,“穆医生说,孩子都是天使,刚来人间不会舍得很快回去天堂的。”
这个穆医生,他们见过两三次面貌似挺冷的一个人。小慧妈妈口里说的穆医生却不似冷心肠,临床老师多的是面冷心善。
两位妈妈齐齐望向谢婉莹,四周的家长一样看着她。
家长们的感觉是:这女医生有点和其他医生不太一样的地方。
医院里的医务人员忙碌,极少有人愿意主动走来掺合化解家属间的矛盾,毕竟这本就不是医生的工作范畴。
要谢婉莹说,这两孩子她都见过,一样可怜,家属该同病相怜团结互助而不是争吵。这是她“多管这一闲事”的原因吧。
“她是谢医生。”朱星妈妈给小慧妈妈介绍,“人家说她是国协的学霸,所以能跟着曹主任做事。”
小慧妈妈听完直点头,要把谢婉莹记在心里去。
和家属告别后,谢婉莹走去picu看孩子。俞师姐今天放假休息。她一人走去病床路上,远远见着朱星那孩子的小脸蛋水肿消褪后精神好些了。只是只要一天没能得到新的心脏,这孩子身体的危机永远不会被解除。躺在他隔壁的小慧一样是这样的情况。
两张相邻的儿科病床,让两个孩子透过白色隔帘的缝隙能看见彼此。小朋友可能早就对对面的小朋友深感好奇了。
趁医生护士不在期间,朱星偷偷问自己的病友:“你妈妈没来看你吗?”
“有,她穿的红衣服。”小慧说。
“我妈妈今天也来了。”
两小朋友边交谈,小脸蛋上边像小天使露出笑脸。
看着这样的孩子,如那个穆医生说的,叫人舍不得。谢婉莹心想。
“莹莹。”
是魏同学来了,见到她拉着她到角落里说话:“珊珊住在首儿的小儿骨科。我去的时候在走廊里听见她家人争执,说可能把她妹妹的器官捐献出来。”
谢婉莹猛然记起什么让魏同学刹住嘴:“不要讨论这些东西。你也不要再去看珊珊。”
“为什么?”魏尚泉不理解地追问。
两人说话间,旁边有个护士经过通知自己的同事们:“记者来了!”
“什么记者?”
“有人跟记者说我们这里有人要卖小孩子的器官。”
------题外话------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2518】死没死
首儿突然再次迎来了上次触电事故后的媒体大骚乱。
爆料人据说是个孩子。
这事儿从头说起是这样的。
如魏同学说的,小玉的家人们在小儿骨科碰面时起争执了,这里头有小玉的爸爸妈妈和小玉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
如果认真听,会发现,坚持要捐献女儿器官的是小玉的爸爸和妈妈,不让孩子捐的是四个老人。
为此,小玉姥姥撸起袖管子要和自己亲身女儿干一架了。
“小玉是我和你爸以及你公公婆婆带大的,和你以及你老公什么关系都没有。你和你老公什么时候带过孩子?一共没几天。所以,小玉这事儿我们说了算,不是你们说了算。”
国内双职工家庭是这样了,年轻人为工作没空带孩子,交给老人家帮忙带。有些老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比起孩子亲身父母更亲,称之为隔代亲。
“我们不是不想带孩子,妈。你知道我和我老公工作是这样了,实在没空带不了。”小玉妈妈委屈道,“但是,你不能说我和我老公对孩子没感情。我们是她的亲爸亲妈怎么会没感情。”
“你有什么感情?你有感情不会说这话。你知道外面的人怎么说我们吗?说我们家卖孩子!”小玉姥姥说到女儿女婿的提议愤怒。可以想见老人们认为外头的人说得对。
“妈,你怎么可以怀疑我和我老公会卖孩子呢?捐献器官不是卖。”
“对,妈。”小玉爸爸站出来跟老婆一块跟四位老人解释,“器官捐献出去,我们是收不到一分钱的。和献血一样没钱收的。”
“你不要提献血。这事儿能和献血一样吗?你知道器官摘出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小玉死了!”口里说到孩子死这个事,明显在场四个老人全无法接受,小玉姥姥和小玉奶奶哗哗哗掉眼泪。
小玉妈妈的眼睛也是眼红红的。实际上第一天她听医生说完孩子的情况,直接要晕死在地上去了。
问题不想接受也必须接受,孩子就是死了。
你说孩子死了当妈的能再为孩子做点什么?
当妈的很想孩子能继续活着。她和老公是高级知识分子,读的书比较多,出国交流过,比老人可能更懂一些。在国外,器官捐献已经很常见了,不像国内对很多人尤其老一辈的人来说感觉是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把孩子的器官捐出去,相当于把孩子的一部分留在了这个世间继续活着活下来。这怎么是不好了?
“你说小玉死了?你哪只眼睛看见她死了?我进去看她的时候,明明她那心跳扑通扑通跳着。心脏在跳,人是活着。”
“妈。是,是脑子,小玉的脑子被撞成豆腐渣了,不可能活下来了——”
“你胡说。”
“是真的。只要把机器撤走,她的心脏不跳的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和老公认为那个机器给孩子治病太花钱是不是?我们来出钱治孩子,不用你们。”
【2519】敏感性
说为了省钱所以把患者抛弃了。这是外面的人经常拿来说脑死亡家属的原因之一。
由于嘴巴长在他人嘴上,小玉妈妈爸爸管不了。事实是,一个理智的人该知道,让一个死人占着呼吸机和床位影响他人救命才是真正的浪费。
珊珊只是左侧上肢骨折,在此期间她可以下床行走的。走去找家长时这小姑娘无意中听见了长辈们之间的吵架。
不要太小瞧孩子们了,孩子们全是人精不可能完全听不懂大人的话。珊珊从姥姥奶奶他们的声音里听出来的是:爸爸妈妈不要小玉了。
小玉是她天下最可爱的妹妹,如果一旦被爸爸妈妈放弃是要死了。珊珊的小心头大受震动,她要怎么办。告发爸爸妈妈,一定要把妹妹留下来。
这对姐妹花自小由于父母经常不在家,唯有互相依靠,姐妹情感是叫外人难以想象的深。莫怪妹妹一出事,姐姐珊珊说先救妹妹。如果小玉活着,肯定也是说先救姐姐。
珊珊转身想要去找警察报警,但是她走不出医院。此时在医院里她看见了一个背着相机的大哥哥。
“哥哥。”
突然被双小手拉扯住衣角的李怀恩,没想到自己在首儿这是接到第几宗他人向记者的“报案”了。只是这回比较特殊,爆料人是个孩子。
“我爸爸妈妈要把我妹妹的器官卖给其他人。”珊珊咬着牙齿对记者哥哥大义灭亲地说。
来医院追踪郝家事件后续的何止李怀恩,同行记者瞟见有爆炸性新消息纷纷跑来采访小姑娘了。
和记者哭诉的珊珊,单纯地只是想保护妹妹。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姑娘怎能想到这事情捅出去的其它社会性影响,大人都不一定能想到。只有医生身在这个行业里,对这种事情具有敏感性。
珊珊的主治医生是刘怀禹。本来下午他出去外面开会的,突然接到医院同事打来的电话后,火烧眉毛从会上撤出来返回医院。
这事,无疑会在手头有等待器官移植患儿的医生群体中炸开。
你说一小姑娘告状有器官买卖,公众联想力丰富,必定很容易猜疑到首儿是否存在有器官买卖了。否则这个小姑娘如何知道这类消息。小孩子或许不太懂事,可小孩子会听大人的话重复的,不见得能杜撰撒谎。
记者一窝疯来医院采访追踪热点新闻。
医院能做的事,唯有,要么把这类手术尽可能先停一停避过风头,要么行事低调再低调。
贴在墙上器官移植手术大喜报突然变成了刺眼的东西,医院宣传科的急急忙忙跑去把喜报给撤了。
除了医务人员,慌张起来的另一大群体在等待器官移植的患儿家属。如朱星妈妈和小慧妈妈,是很怕自己孩子的手术将会受到影响。
电话一时打不进去给主治医生,朱星妈妈要哭了。
小慧妈妈跑去小儿心外一科找穆医生韩医生。
刘怀禹记起要告诉老友一些情况,说:“珊珊这孩子吧,本该是要做手术的。”
【2520】理解不同
车祸现场惨烈,保护孩子的老师牺牲了,妹妹小玉重伤不治,珊珊如何能独善其身。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医生必须对这孩子负责,谨慎再谨慎要求其留院观察。
我们经常把孩子形容为小树苗,小树苗的特点是什么,枝干易折但是皮连着,里头折断了乍看还看不太出来。
儿童的骨头真就是这样,由于骨骼较成人韧性高脆性低骨膜厚,致使部分患儿会出现像小树苗枝干折断的临床现象。这个特点在小儿骨科里叫做青枝骨折骨膜下骨折,与成人骨折有所区别,为儿科特有的。
像珊珊,现场医生没法立马判断出来她是否有隐藏的骨折。她自己并不叫痛,肢体未有明显肿胀,需要等伤情进一步发展才能显现出临床症状。从急救现场送到医院后,医生惯例是必须给她那些怀疑有严重创伤的肢体进行拍片排除骨头异常。拍完片,x光检查报告显示出这孩子不是简单的皮外伤,有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是在哪儿,简单来说是在患者的肘部区。
儿童肘部关节受伤骨折有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桡骨颈骨折、尺骨近端骨折。最常见的属排名第一的正是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的特征是会经常出现骨骼畸形和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简称Volkmann挛缩,这个结果可想而知的很严重了,会变成残疾。
临床上骨折的处理,老百姓通常知道的是手法复位,即骨科医生如同武侠高手把患者的肢体进行看似弄来弄去的神奇掰回,再用石膏来固定住。有时候骨科医生会通知病人及家属手法复位不了需要进行手术复位。这时有些老百姓会质疑了,我家的人和他家的人,怎么同一种骨折有的不用手术有的需要进手术室去了。是不是我没有送红包而其他人给医生送了红包的缘故。
医生有没有收红包真就不敢在这种事情上乱来。因为这种事情打官司把病历一送上法庭,医生吃不了兜着走的。同一个病之所以治疗方案有巨大显著的不同,一般是由于分型不同。等于说,老百姓理解的以为是同一种病,在医生眼里不全然是的。
回到肱骨髁上骨折,它可以根据患者受伤的时候肘关节是正处于伸直或是屈曲的姿态,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前者占据了儿童病例的百分之九十。其中,伸直型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分为三型。像一型伸直型,没有移位,手法复位可以了,无需进手术室处理。珊珊是三型,属于严重移位,单纯手法复位很难保证不复发,需要结合微创手术进行骨折处固定,只能进手术室。
“这孩子说了,没看见她妹妹之前不做手术。”刘怀禹道,“为此我们和她家长沟通过数次了,说这手术耽误不得的。”
孩子的骨科手术是必须尽早做的,因为孩子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处比成人愈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