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1】切准了
首先需要了解人体解剖结构,心脏纵隔大血管胸腺等等几乎有部分在胸骨后头藏着的。相当于说,你想绕开胸骨这块横挡在路上的大石头做手术基本不可能。劈开胸骨好过绕路时不知道断多少根其它骨头,人体前胸不是除了胸骨没有其它骨头。而且这样的入路速度最快,劈开胸骨可以很快暴露出心脏纵隔大血管等这些重要脏器。既然选择开胸手术,第一肯定是要保证术野宽敞明亮透彻,这样医生好麻利干活早点把手术解决。这个做法是好比腹腔手术探查的话一样选择腹部正中切口,胸腔和腹腔均可想象成麻袋,一刀正中劈开,最容易看清楚里头全装了什么东西有什么地方坏了。
说到劈骨头,自然会想到之前说的骨科刀。对待胸骨这样一块好比大树干的大骨头,医生直接上手电锯更快。医生拿的电锯肯定不是外面工地上用的电锯,要是拿那个上台估计先得把人吓死。
骨科刀可以做的很轻巧,手术用的电锯一样,做成了手电钻似的。只要功率够锯齿锐,起到功效一样,工具大小选择取决于目标物大小,只是劈块骨头不是劈棵大树何必拿大工具。
电锯劈大树,不是乱劈的,要奔着切口整齐,两段瞬裂,达到事后容易收拾残局的目的。
手术电锯名为胸骨锯劈开胸骨时同样要有策划和目的,正中切线上切开,切口整齐,一是美观。二是切开的骨头做完手术要重新绑起来的,到时候对标容易,切口愈合容易。三最重要是可以规范暴露胸骨后的手术视野,利于后续进行的内脏手术。若给切歪了,你拉开切口后,不得重新调整术野,患者痛苦医生痛苦。
重要的节点在这里了,要把中线切准了。
问题不说你术前隔着皮肤摸着定位这胸骨时能不能摸准中线在哪儿,你开了刀进去把皮肤切开了,之前预测的线肯定没了,需要重新再确定中线位置。
开刀进入后的医生需要一路理清楚胸骨中线,这一路摸索的过程同时为劈开胸骨前的准备工作。说这个过程有多不容易,人的骨头上不是说简单一块骨头,是上头附着了骨骼肌等其它七七八八的东西。修理骨头时,势必需要医生用手用工具像拂去机器金属构件上的尘埃和电线一样,先整理清楚剥离掉这些附着构件再能下手。胸骨作为人体很重要的一块大骨头,上面附着的肌肉群很多。
主刀戴手套的手伸进去摸了,摸出两侧肋骨确定胸骨外缘,再定中点位置两三个,作为连接上下的中点连线。之后,护士递上了一把中弯,中弯是通常我们说的中弯止血钳了。
为什么说心胸外和神经外被誉为外科两大特殊专科,原因在这里了。人家要处理的不仅仅是内脏器官,要同时处理骨头这样的硬物。骨科的话不用处理内脏器官。其它外科科室基本很少碰触到骨头硬物的。
【2402】不妙感
处理骨头有多麻烦,经历过骨科手术的全知道的,前期由于骨头附着的肌肉结实,不像腹腔一剖开全是软物,下去后不可能立马下拉钩的,只能用小工具慢慢来解。
中弯此时是用来做拉钩一样性质的事情,拉开撬开这点切口暴露出开阔的小视野尽可能给医生操作。成人在这里都有操作不方便,儿童年纪小身体小骨头小,这个局限性更厉害。
潘世华同学两只眸子睁的大大的。之前只看过腹腔手术的他,头次经历非腹腔手术,确实能感觉到了自己在经历升级版手术。
与他不同,谢同学儿科手术经历过了,心胸外科手术阅览过了,淡定许多,直接伸出手对主刀说:“段医生,我来帮你撑开。”
段三宝的圆圆眼望了她一眼后,把中弯交给她了。
潘同学能读到主刀这记眼神对谢同学写的怀疑是:你有力气吗?
原来这位段三宝同学之前那次协助谢同学做插管时,主动去拿把血管钳拉开切口是怕谢同学没力气。拉钩需要力气,这种用把弯钳切口做拉钩,不要以为它小不用力气。错的,这里切口小不代表这里周围的人体组织不见了,拉开的是周围人体组织没两样的,准确地说是比拉钩更要费力些。至少拉钩好拿好整只手甚至靠整个身体出力,中弯不好拿只有手指出力。
段三宝同学的怀疑有理有据,但是段三宝同学不知道谢同学是他们班上的体育尖子可以和男生掰腕子的女生。潘同学心里登时起了个鬼主意,静静看其他人和他们班男生一样翻车。
接过中弯的谢同学,把弯头又快又准插入进胸骨上缘,其他人瞬间惊讶她快如闪电的动作。
众人先是惊于她身为女生展现出来的狠劲儿,这样插好比超级狠。实际上不是,人家压根没有硬插,不是强硬派,人家是温柔派,真的是看准了地方紧贴住骨肉间隙一把下去。插的准,没有阻碍,肯定比硬插更快。
一群人意识到这点时,个个错愕地张大嘴了:这?
段三宝同学的圆圆眼圆一圆,他心头突然升起一股不妙感。
果然,谢同学用中弯给他撑开术野时毫不费力。
压力从一助滚回到了主刀身上。
段三宝同学懂了,为什么老师们喜欢放轻音乐而不是激情乐了,因为主刀太需要心态上的平衡感了。有时候一个好助手是不知不觉中在催着主刀。
护士姐姐再一看,勇气不需要放了,赶紧改放一条舒缓钢琴曲。
音乐声变了,大伙儿的心态调整调整,这会儿不需要激情涌现,需要的是谨慎再谨慎。这附近的大血管太多了。
主刀拿起电刀,在暴露的术野中切开胸骨上的骨膜,清理附近的韧带。
没有和主刀搭配过的一助二助,突然听见主刀最里头好像在叨念什么。
“这里有颈横静脉,这边左侧后面有条无名静脉,小静脉团这里比较多——”
【2403】打开魔盒
“胸腺在这边,这里是腹直肌和膈肌,随时可能破口……”
这个家伙唠唠叨叨什么玩意儿?是在念经吗?念读课本上的文字?潘世华同学心里想着,饶是福尔摩斯潘的他此刻有点儿吃不消,脑子要被绕晕了。
潘同学是不知道段同学厉害的地方在哪儿。谢婉莹一听明了,对主刀段同学说:“你说我们该怎么配合我们怎么配合,段医生。”
主刀段同学其实是在点明接下来整个劈骨过程的重要步骤,人家念经不过是一种惯性思维模式,习惯在手术中念一把经重复核实下自己的思路再来下刀子。
潘同学想,终于明白为什么曹二哥总是孩子孩子地叫他们了,至少段同学是长相像小朋友不说,这个思维行为习惯一样像唐僧小朋友。
不能取笑这位天才主刀,这主刀如果真像唐僧小朋友,要知道唐僧自小也是天下有名的天才。瞧瞧经过主刀这番唠里唠叨的理清步骤后,主刀和助手接下去不需要见招拆招了。
清楚一助的实力,用分离钳对胸骨血管进行钝性分离的操作交给一助来做。一助转为在前面先锋开路,主刀负责拿电刀电凝切开胸骨前肌层和骨膜。这样一来两步骤合并成几乎同期进行。
周围的护士、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师全部垫起脚尖张望着了。这群人不是外科医生,天天在手术室里泡,比外科医生本人更清楚想节省时间合并步骤的事儿若没有天衣无缝的合作技巧完全办不到。
两个年轻医生如何办到?
确切来说,是三个年轻医生。只见看似毫不起眼的二助潘同学都拿着吸引器头凑上去了,随时做好各项助攻措施。
周围一圈人一眼望下来,真是一眼这样顺溜地望了下来,望到一助手拿的分离钳若是拉开衣服拉链“哗”把挡位的血管全推开,电刀顺之滑溜溜地往下切,二助的吸引器头像压线轴跟在后头吱吱吱吸干净血。
哇靠。麻醉医生直接飙叹词。你说其中一个厉害显得真本事算了。这几个年轻人怎么回事,一连串动作什么时候搭配起来的,好像几台精准运作的机器一样无缝衔接,要把人看傻眼了。
其他人看看曹昭:这是你家的孩子吧?
主要是以前大家不曾记得曹昭有培养机器人的本事。想也知道神仙哥哥的神仙性质不太可能培养出机器人。
曹昭眼里的黑色小漩涡是不转了,仿佛一样有点儿被几个“孩子”给惊掉了魂。
他曹昭莫非是玩着玩着忽然打开了个什么潘多拉魔盒。
这一趟下来,三个年轻人心头也咯噔一下:哎,怎么这么顺呢?
三人抬头互相碰个眼神,好像是在彼此确定下刚才发生的一切是否真实。如果为真,接下来肯定可以继续朝这方面尝试。
切完上面这部分,下面是要把剑突进行解剖了。
调皮的护士姐姐再给他们换了首曲子,由舒缓咏叹调改为了小星星四手联弹。
------题外话------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2404】工具和手
剑突在胸骨的下端,大部分人是软骨。
针对软骨可以不用电锯,用手术剪可以了。做什么事可以选择从最轻易下手的地方进行突破最后再啃硬骨头是种常规策略,在医学路径上同样如此。锯胸骨前把剑突解决掉相当于打开个突破口。和之前的重点一样,最重要的是把骨头四周附着的“东西”清理干净。
要陪合主刀的一助这回不使用分离钳,用到钳夹将剑突这块小挡板夹起来,再把“挡板”后面的“杂物堆”清理干净。好比你要拆一块机械臂不把周围连接机械臂的电线等切开是不可能做到的。
主刀手拿的电刀吱吱吱电凝着切开剑突提起后暴露的腹直肌。这里的位置靠近腹腔,要非常小心翼翼,防止解剖过度了到时候放入胸腔心包的液体流入腹腔会造成腹腔器官的并发症。
切开后,剑突后面露出了个间隙。主刀放下电刀,伸出右手一根指头从这个间隙深进去到胸骨的左后侧。这位置挨着心包,医生的手指轻柔地慢慢推,推开纵隔左右两侧的胸膜,做的是钝性分离。
这孩子如果年纪小一点的话,医生的手指或许能径直分离到胸骨后侧上端部位去。大一点的话一根手指通不到胸骨上端,和其它工程学一样如此情况下唯有靠工具代替手指了,放进去顺着手指方向往前插。医生通常用的把长平镊紧贴胸骨做钝性分离。
用工具替代,和手指捅一样,都是需要确定是捅到哪里去了捅通了没有。为此,长平镊这样插进去后末端需要接应下,来证实分离的目标方位没错。
打个比喻来说,人体组织好比大山里头藏了诸多洞穴的大山洞,交织复杂。长平镊好比一条杆子进入大山洞山洞的一个口,你要保证绳子在指定洞口出现,需要在指定洞口处接应杆子末端头。
体现在手术台上,主刀需要腾出另一只手来到在胸骨的上端上窝切口处,由于右手被占用唯有伸出左手手指,从上端插进去试图接应下面往上分离组织的长平镊。
这条分离路径是挨着胸骨后端的分离,医生肉眼被骨头遮挡住为看不见的,因此被称之为迷之大山洞。有时候可能插半天,左手手指和长平镊末端没接触到,不知有无分离到位。若是到了这种状况,医生只能把长平镊撤到外面,度量刚插进去的长度和胸骨长度做个对比,如此来确定刚才插的深度有无到位了。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按理说胸骨上下端口距离不长,说挨在骨头后面看不见,但是距离不长想要接住完全可以靠感觉,怎会两头始终接应不到。以前普外科手术一早讲过钝性分离了,钝性分离不是电刀硬切。再打个比方,医生的手指和工具好比小蝌蚪在山洞里游走着找妈妈,不可能说给你硬劈开洞穴之间的壁,必须走到正确的路径上才能碰上面。
最好最好是能碰上面,小蝌蚪能找到妈妈。
【2405】什么秘密
有时候主刀这样自己一个人摸摸搞搞搞半天都可能搞不定。为了省时间,四周观摩的人发现今天的手术团队再次启用了通常手术压根儿看不见的奇妙配合制。
一助伸出指头,代替主刀的左手指插入上面胸骨上窝切口处进行接应了。
大家望着望着发现,哎,这法子可以,行得通,比一个人动作估计要好。想想,如果一个人两只手两端上下两头插,姿势本身不太顺手的,不顺手注定费力吃力。如果是两个人,一人从下端插,一人在对侧往下端插,各自找准个舒适的姿势上来,并且可以随时调整角度。相较而言,一个人伸出两手上下插,等于说两头被困住,你想改姿势和角度都很难改。
任何事情打配合和组队打游戏踢足球差不多,如果一个团队合作得好,远胜于说全部由一个人来担责。实际上放眼现在的体育团队竞赛,得胜者全是靠配合的,不是单说凭靠一个人可以旗开得胜了。这是由于技术的发展让人的工作分工犹如机器可以越来越精细化,对配合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很快,观察手术台的人群发现,哪里只是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是三人。一助要腾出去手去帮忙主刀,她手里碍手碍脚的钳谁来拿,这不,需要二助来帮拿了。
三个年轻医生这一圈动作是顺溜着过去的,自然而然如溪水一样的顺畅动作,毫无过面打招呼的征兆。
麻醉医生内呼惊奇了,感觉自己刚才形容这三个年轻人像三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在一条生产流水线上高速运转工作是没错的。瞧瞧这三衔接下来多么的顺流而下,好比多米诺骨牌齐齐下的奇特景观,叫人喳舌。
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再望了望曹昭:你怎么不说话了?
如果你家孩子做的好,不是该夸两句吗?
曹昭:我夸啥?我这脑子一样没理清楚这帮孩子是怎么回事呢。
说段同学这个总指挥是步骤天才,说的步骤预估是对的。问题是,要全部人照着总指挥说的去做,一丝不苟执行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手术团队成员之间要衔接的非常好,要培养到十分有默契,至少需要时间需要数百台手术磨合出来的。这三人今晚若不是他安排根本站不到同个手术台上,是第一次搭配。
这里头肯定有什么秘密。——神仙哥哥眼里的小漩涡要眯眯了。
不用两秒钟,主刀的长平镊和一助的食指成功会师,又一重要手术步骤快速完成。接下来,主刀再操起电刀把剑突切了,换手剪刀沿中线剪开胸骨下端。一助和二助不停地帮做周围止血和清理。
麻醉医生的工作来了,配合术台医生降低潮气量,降低肺通气量后肺塌陷了,心脏伴随塌陷的肺往后。这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胸膜伴随大部队器官退缩,不再挨着骨头。医生锯骨时可以避免伤害到胸膜了避免搞破胸膜节外生枝。
【2406】头次见
手术中途最怕任何节外生枝的事情了,会让手术时间变长的,而且给患者增添伤害和让医生心情变得烦躁不安。
不知道是不是手术速度进行太快,主刀拿锯前,外科口罩下好像在歇歇气了。
一助和二助发现自己被主刀的圆圆眼瞟了下。
福尔摩斯潘同学挤挤眼,估计最能理解主刀的心情。想当初他第一次和谢同学打配合,一样被谢同学的速度给追逼到满头大汗。
锯开胸骨的重头戏到了。医生拿起的胸骨锯,要先确定锯齿与胸骨的平面呈九十度垂直角,和电锯锯大树一样,这样能让刀刃发挥最大功效。
锯开骨头的场景可想而知有些触目惊心,这不是一块病骨头可能如枯木没什么营养,相反,一块健康的骨头肯定是骨髓腔里血液丰富,一断开为鲜血淋漓。
和人体其它组织器官一样,出血一定得止血。骨髓腔出血怎么止血呢,缝是缝不了的。医学止血途径除了缝合和电凝是填塞了。骨髓腔出血用骨蜡来填塞。塞需要塞准了,不可以乱塞,没出血的地方塞了反而有害。基于这样的原理,锯骨头要速度快以外,锯开骨头后掰开骨头速度一样得快,只有掰开快才能快点看见哪儿出血给塞了止血。
掰开骨头的任务是一助了。几乎是在电锯都没停止转动只是离开了胸骨的同时,一助的手闪电般伸过去,瞬间扒开了如一块木材被劈开为两半的胸骨。
谢同学的“力大如牛”再次引发四周一片惊呼声。
惊讶的人与其说永远不知道她如何能力气这么大,不如说永远不知道她如何能把力气用到如此之准的地方去。
二助的吸引器头动作一样电闪雷鸣,在掰开骨头的时候如龙卷风刮过去了飓风式地吸,好像早预料到一助什么时候动手不会有半点拖延。
吸干净后,主刀往暴露出的破洞塞蜡很方便了。
主刀外科口罩后面的气息在微喘,这工作忙得他一口气全歇不下来。
曹昭望望主刀那张圆圆脸,想着自己家这个孩子被逼成这样是第一次见。
步骤天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做事可以比较慢吞吞的,想好了再做。所以,段三宝同学可以鸵鸟状沉思在前,可以像唐僧碎碎念,也可以像唐僧念佛经那样慢慢来的。如此动作慢的本质不在于放弃而是在于没什么激情。
今儿今刻,唐僧段同学是像被逼到眼神烁烁,激情伴随四手联弹在四射了。
麻醉医生和护士抬头望下手术间墙上挂的钟,根据时间来判断自己刚才看见的快速度手术场景是否为错觉。最终证实不是,手术进行的速度确实快,比同等手术步骤的手术常规时间缩短了一倍。
填完骨蜡,主刀伸下脖子要歇一歇了,好考虑下一步重要步骤。
二助拿电刀帮主刀清理战后的战场,是把骨膜的部分渗血点电凝干净了。
【2407】关键是谁
没想到这个二助拿刀动作也不错。
潘同学是很厉害的,同样是班上的学霸。谢婉莹同学心里想。
不过在潘同学眼里,他这点小儿科功夫完全靠着谢同学的。为什么这样说,他这些止血点要扫荡得好,若没有一助这个充分暴露术野的定海神针在真办不到。
谢同学太厉害了。一帮人望着她光亮的额头没流一滴汗,好像没有花到一点力气似的。
此时谢婉莹心里想的是:感谢曹师兄给的牛奶,否则饿过头她也要撑不住的。
止血充分之后,终于可以上工具来代替人手。胸骨撑开器上,轮到一助可以歇下手了。三个年轻人七手八脚拿干纱布四处擦擦,赶紧把骨头四周未处理完的“电线类杂物”(譬如各种韧带静脉)处理干净,该扎的扎该切的切。
手术到了这里总算进入第二个阶段。
所以说为何心外科手术时间如此长,是比腹腔手术复杂多了。
劈开胸骨后,医生们检查患儿心脏和心脏四周器官的初步情况。
唐僧主刀叨叨念再次响起:“儿童胸腺比较发达。这里要先好好做个处理。”
如果胸腺挡道的话需要切。究竟切不切,有无挡道,需要看一助的本事了。负责推开胸腺等挡道“杂物”的是一助。
中弯再次落入一助谢同学的手掌心里头。谢婉莹有种感觉,自己有点像谭老师在拿打狗棒了。
插入空隙推开胸腺,观察胸腺周围组织和心包以及膈肌的情况。要做心脏手术之前,这些地方同样必须划定个范围做清理,以便充分暴露手术术野。主刀的电刀在做四周清理时,二助的吸引器头不停帮着吸吸,吸吸。一助的定海神针持续起作用中。
三个年轻医生埋头苦干的时候,没注意到身边导师的眼神在望着谁了。
或许一开始三年轻人犹如闪击战突然搞配合作战,打得他这个导师都措手不及让他像其他人一般眼花缭乱。手术看到现在,局面逐渐明朗化。曹昭的视线定格在一助的身上。
三条机器想高速度无缝配合运作,前提条件需要个中枢。这个中枢除了指示中枢,指示中枢其实决定速度的只有一方面,必须有衔接中枢。好比物流行业,一个快递包裹从起点送到终末端,路径分配上是这样走,决定速度的不止是选择路径图而且是中转站对快递包裹的衔接速度。
在一个团队中,无疑每个团队成员都很重要,指示中枢重要和衔接中枢均很重要。这里头要讨论的点只剩下,比如在足球队伍中,究竟缺的是中场高手,或是前锋,或是后卫?这样类似的人才在哪方面紧缺的问题。
外科手术台上,可以经常听见一个外科手术医生赫赫有名,很少听见一个手术团队成员个个赫赫有名。说明了手术台上最缺的是什么,缺的正是衔接中枢。由于缺这种人才,导致一台手术基本上重压全压在一个人脑袋上了。
【2408】领导才华
这会儿手术间里偷偷摸摸钻进来一个人影。
大家的关注度全落在手术台上,一时半会儿没发现这个半路摸进来的偷窥者。
见所有人没有看到自己,俞师姐的视线更迅捷更大胆了些,在手术台上溜达溜达,再火速抓拍下台上几个年轻人的样子。
关于俞师姐,站在手术室外面等候消息的朱会苍他们趁这个时间段聊了聊。
“若不是内六突然被合并了,俞师姐迟早是内六的主任。”朱会苍叹息俞师姐升官路途中经历的波折,同时承认有实力的人终究不会被埋没。瞧瞧做不了内六的主任,回头俞师姐照样要做上nicu的主任位置了。
罗景明是儿科的,对儿科的动向比较清楚,早就听说了院领导内部钦定俞师姐做新领导是毫不犹豫,不会有其它人选。
说到他们这群师弟师妹能留在国协的不等于说是八年班一定能留下。国协自身培养的医学毕业生数量庞大,消化内科更是每年不缺可以留院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若是没有人在国协院领导面前替毕业生美言,基本上难以留下。有人早说了姜明珠能留下在国协消化内科,多亏了俞师姐帮忙。说明俞师姐是在院领导面前极少数能说得上话参与医院决策的人。
院领导为什么能听得进俞师姐的话,九成九是知道俞师姐有物色人选的才华了。
俞师姐本人的领导能力可见一斑的。内六科的调整是由于医院业务整合的关系,和内六科本身发展好不好没多大关系。俞师姐在内六的时候扶持过不少年轻医生,一个个全是很厉害的。这些人有些跟着俞师姐未来要到nicu工作的,没在首儿培训也去了其它地方培训。另外一些合并进入内五后,给于学贤他们内五的人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
知道不知道为什么陶智杰那尊佛对原内六科耿耿于怀,正由于很清楚这个师姐的能力。真的生怕俞师姐把他们肝胆外的部分业务给搞走了。
俞师姐这人如果当领导有多棒?想想姜明珠从一开始在小师妹面前谁都没夸只夸这个师姐好。可以知道俞师姐多会收买年轻人的人心了。
在场几位师弟包括曹勇均是点点头承认赞赏:俞师姐做人做事是很棒,很得人心的。
几个人望着俞师姐钻进去手术间去探望小师妹,本来觉得师姐去看望师妹学习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属于人之常情没什么好怀疑的。聊着聊到这儿时,几个人隐隐约约有其它感觉浮现到心头上。
确定这俞师姐只是进去关心小师妹吗?
要关心小师妹完全可以不需着急,等小师妹做完手术出来叙叙旧,何必急于一时亲自跑进去手术室里面去。
俞师姐是如其他人一样具备八卦心吗?人家是要做领导的材料,能像普通人爱八卦?
几个人不约而同转头望向手术室里头:是不是里头正有什么情况在发生?否则俞师姐看几眼后应该撤早出来了。心外科手术时间很长的,不可能陪着看到手术终结的。
【2409】逮人
铃铃铃,接到急诊科的电话急诊科有活儿干了,罗景明回急诊科去。患儿家属是在贵宾室等着手术结果。
朱会苍再次接到老同学任崇达的电话。
任崇达说:“我和学生去给曹勇拎蛋糕,不知道有没有坏。你先别告诉他吧。”
魏同学听着搔搔脑子,如果蛋糕坏了,等于说他们整个下午白费功夫了。好在,后来谢同学给写了张卡片和做了束花。
听见有其它礼物,任崇达推着学生的肩头赶紧走去把礼物拿出来。
手术间里头,胸骨撑开器要进行二次调整,在切开心包吊起心包的边缘后再放入撑开器,里头扑通扑通跳动的心脏完整暴露出来。
头次亲眼见到术台上心脏律动的潘世华同学手心儿出着汗,指尖神经仿佛要哆嗦两下了。说是要做心外科医生,真正接触到活着的心脏,这颗心不由自主跟着砰砰跳。
谢同学能理解潘同学的心情,想她第一次见一样心情很激动。
谁也没想到在这个关头上,患儿的心脏突突突突,仿佛动得有些别扭起来。
嘀嘀,嘀嘀的警报声,响个不停。
所有人神色紧张,清楚留给医生的时间不多了。
“赶紧上体外循环!”主刀开声。
体外循环之前讲过是什么了。由于这里是开胸手术不是胸腔镜,体外循环的衔接属于常规衔接,医生是要把机器的管子直接连到心脏的几条动静脉干上。整个体外循环建立过程的步骤是非常繁琐的。一不小心很容易走错踏错。
四周观望的人听年轻医生紧张喊话,一刹那担心起小年轻把握不住要兵荒马乱。
步骤天才段同学见情况紧急不再像唐僧念经了,用目光和一助和二助的眼神碰碰后动手。
第一个步骤是分离,先分开动脉干。主刀手持剪刀下去在升主动脉一侧破个口,一助手里的中弯火速插下去由浅入深几下划开即把两条动脉干分开了。
俞师姐的嘴巴嗖的吸了口气:这小师妹果然如传言中厉害。她几乎没见过在手术台上干活如此利索的女医学生。
分离完动脉干轮到静脉干。一助手里的中弯换钳夹,夹起升主动脉顺带牵拉右心耳,暴露出后面的上腔静脉。此时突然来个换手。二助接过一助固定好位置钳夹。主刀拿了把弯剪剪开上腔静脉旁右肺动脉间的血管外膜。如果是常规手术流程,需要主刀再转换位置,再拿其它工具干活。可今天不是,见一助直接替主刀拿了把直角钳,事不宜迟顺主刀弯剪撬开间隙的趋势插进去,转眼间分离开这里的组织,把尖端捅出到上腔静脉后方连带带出阻断带。
几个小年轻的手交叉来交叉去,让看的人眼花,当事人没有丝毫紊乱。在极短的速度内把一个人做的事儿几个人一块做完,时间再次被大大压短。
俞师姐摸摸心跳,这样的打配合场景比单打独斗精彩多了,回头向领导报告去。四周空气嗖掉下温度,一双冷飕飕的眼珠子落在偷窥者身上。
------题外话------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2410】赶人
瞬间四目相对,火花四射。
谁在偷看他家孩子?不经他同意敢看?
被逮住了。这是人家的地盘。没关系,她看的是自己的师妹师弟,不怕啥。
霎时有股怒火宛如染上了那双幽冷似神仙的眸子,偷人偷到他地盘上要偷到他家孩子身上了,他能不冒火?曹昭的眼神沉了沉。
俞师姐如要拿起芭蕉扇的铁扇公主给自己扇扇风。要说她没一点压力也不太可能。是在人家地盘上,想再厚脸皮看下去必须硬头皮硬住脸皮。
若不是这会儿在手术中不想惊动到自己家孩子,曹昭早就把这人踢出去了。不要小看神仙哥哥的脾气。
游离后放好阻断带之后是插管,孩子的血管小,血管壁相对来说薄,需要用垫片去缝合固定管子。医生在这方面又需要像绣花工一样干活了。几个年轻医生哪怕眼神好视力好,这会儿也是戴着手术放大镜使劲儿睁大眼睛看着缝合。
好在这孩子未小到如婴幼儿。如果是婴幼儿,谢婉莹记起和聂老师搭配的那场手术,真心医生是偶尔想用手指直接干活都嫌粗大必须使用工具代替。谭老师说的使用好工具说,预计在儿科会一再被验证。
主动脉是人体最重要最粗的那条动脉,要做这个插管必然有好几点需要重点预防的,比如怕固定不住,怕喷血怕漏血。要防止压力一插管过大喷出血来,医生通常要先做好防大失血措施。所以会首先在主动脉外膜上缝两个荷包线套入止血器再来做动脉切口放入动脉插管。
缝,一针一针的缝,缝线的人不说,看的人先冒细汗了。小孩子的血管是比较难搞些,一旦不小心很容易缝出血。主刀段同学的手轻巧如燕,无奈因为抓紧时间前头做的很急,叫他很累的。
见状,二助三助需要帮忙衔接着上了,让主刀偶尔喘口气。
第一个荷包线缝完,第二个由一助来缝。有主刀做过一次示范后,谢同学基本是依样画葫芦。不过四周没人看出她是临时抄作业。见她动作很溜达,嗖嗖两下,线透过垫片穿过动脉外膜,没一点儿出血。
“她是不是做过心外手术?”不止麻醉医生,护士和体外循环师一块质疑谢婉莹同学不可能是新来的实习生了。
聪明的孩子是学一次就会。只是这谢同学是聪明过头的。不然怎会总叫他和他弟弟想摸她脑袋。曹昭沉默是金,有个想偷人的人在旁边,需要提防着点。
俞师姐垫下脚尖,那边射来的目光更犀利了像把宝剑要削掉她脑袋瓜。
你走不走?对面的最后通牒下来了。
未想到一个儿科医生有这么大威慑力。俞师姐咬咬牙,转过身先走一步,心头愤怒着,回头把自己师弟师妹带回自己医院去。嘛的,到时候回到她的场子里她做主,届时可以叫这人滚了。
走出手术间的俞师姐没见到几位师弟,立即拿起电话打给罗景明,张口就说:“自己人,你看着点啊。”
接电话的罗景明:==,师姐,你这是受了什么强刺激?
【2411】理想状态
主刀段同学见助手给力,干脆做下袖手旁观者,谋算好下面的步骤。
脑子盘算来盘算去以后,尤其是复盘下前面的步骤以后,突然发现一个重大问题:什么时候开始他这些盘算好像有点离不开谢同学了。真奇怪了,这谢同学究竟是起了什么作用,没了谢同学这样的人这台手术会变成什么样。
这个迷惑性很强的问题掠过他脑子后,把他自己吓了跳,他在想什么呢?
一台手术肯定是主刀说了算,做主刀好似是每个外科医生的梦想。当然,听说有些老师手术做多了的话对做不做主刀兴致缺缺。他们只是医学生的话,应该对主刀还是很感兴趣很有激情的。只是只是,今晚的手术让他感觉哪儿怪怪的……
段同学眉头挤了挤,如同唐僧陷入一场佛经辩论的深思中。
对面的福尔摩斯潘同学抓到他眉头间这抹纠结,心头咕哝道:这人不会是和他一样悟到什么了吧。
以前他一样对主刀势在必得,对主刀这一职位有一定的误解。自从跟了谢同学以后对手术台有了新的认识。平常大家认为主刀无所不能,实际上是主刀要别人干活但是别人做不了,无可奈何下主刀只有认命,一个人把所有活儿独揽承担了。跟过谢同学搭配的同学会发现,谢同学主导的手术台上不一样,每个人能有自己的特长发挥,而不是只听命于主刀做一个木偶人其实才华受限,使得手术只能做成那样。
最好的主刀是什么,当然是无需自己一个人拼命的主刀。最理想的手术台,不说简单的手术,复杂的手术是不可能靠一个人给做好的,需要强调团队精神。相当于之前说的踢足球,最好互相搭配着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台手术。
这样的话,不至于把不切实际的期望全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把这人压垮。莫怪老师们对主刀没多大兴趣,主刀满满是责任不是荣耀。只有不懂的医学生想着追求主刀的虚名。
当主刀被压垮的刹那,谢婉莹同学亲眼见识过了,那次谭老师拉着她去支援同科室手术的时候。你说那时候谁想做主刀呢?被强行拉来的谭老师大概心里头有一万头草泥马在狂奔:我能愿意吗?!
说白了临床上真的缺人,临床上不是所有医生能把手术做好的,外科手术是要把大脑和手融会贯通,光这条门槛足以把基于应试考试培养起来的不少高材生淘汰掉。读书实际上远比做手术容易太多,不少医学生干不了外科只能跑去那些不用动刀子的内科科室了。所以不得不把主刀立起来,让一个最好的人才带着一帮不太怎样的人才做手术。由于此种原因,陶师兄强硬把人才隔开了。
在这里,神仙哥哥会怎样想这事儿呢。曹昭眼里的小漩涡似乎只留心着防备门口再来人准备偷人了。
谢婉莹专心致志在接下来的静脉插管上。
【2412】比预估严重
静脉插管可以不像动脉完全固定住,而是有点儿挪动度可以让医生上下移动调整插深或是插浅。静脉是流出管和动脉管不一样,没泵力会生怕流出不畅。
基于这样的原理,段同学这个步骤天才抓紧机会命令体外循环师和麻醉医生配合,要在插管期间进行并行循环的部分提前测试。所谓并行循环,即让患者心脏先不停跳的情况下开启体外循环机,这样的话是心脏和体外循环共同运行。提前开启机器可以检测下插管处有无渗血漏血有无血行不畅。全部无问题的情况下再让心脏停跳。
手术时间指到了一个半钟头整,到达切开心脏的中心步骤,终于是切开心脏查看病灶了。
啊~大家叹一声。
不是部分断裂是全断裂了,情况比术前检查和预估的严重,难怪刚在手术中患儿心脏已经不太对劲了。准确地说,是术前全没断后来全断了,属于病情突然再恶化。
从目前解剖开来的病例,谢婉莹突然联想起自己姥爷。她姥爷有没有可能如这个孩子一般,是遭遇到意外伤害,但是家里人包括她均不知情。她重生后再三叮嘱妈妈带姥爷去医院做检查,暂时是一路均未看出有心脏病迹象。想她一直之前推测姥爷可能为先天心脏结构有问题,或许需要重新打个问号。
思绪回到跟前的手术。打开后亲眼看得很清楚,医生着手修复容易多了。神仙哥哥的话是对的,再不行开胸探查。
曹昭接到了来自谢同学的一瞥,人家似乎对他十分感激,让他这个神仙快要纳闷儿了:他好像自始自终没在手术里头出手,怎么叫学生要感谢他了。
手术室外面,任崇达和魏同学拎着蛋糕卡片和彩带花出现。
朱会苍见到老同学把东西拎来了,批评道:“你拿到现场做什么,你要做的是装作不知道,让她送。”
“我知道。她不是没出来吗?我是上来找个冰箱冻蛋糕,这蛋糕上面的奶油可能在车内温度高了些快化了。”任崇达解释说。
曹勇站在旁边听他们两个人说话好像当他这个当事人不存在似的。
另两人确实这样对他说:“你转一边去看墙,装作没看见。”
要不然待会儿怎么扮演惊喜。他曹勇能做好演员吗?
曹勇只得找个地方先坐着了,顺便看眼那个今晚一块救人的师弟。
魏同学今晚救人外再跑来跑去是比较累,拿着纸巾一路擦汗。
“你吃饭没有?”
听见曹师兄这样问他,魏尚泉同学愣了下,能感觉到曹师兄比辅导员更细心和体贴。莫怪班里所有人都喜欢曹师兄。
“我去帮你们买点吃的。你好好坐着。”曹勇起身,交代师弟坐。
任崇达回过神来了:哎呀,自己学生没吃晚饭。把蛋糕塞给朱会苍帮打理以后,急忙跟在曹勇身后跑出去买饭了。
朱会苍拎着蛋糕去找冰箱,同样对没吃饭的师弟说:“坐在这里,别乱跑,免得饿晕了,我们不好在其它医院搞抢救的。”
【2413】专家采访
“是——”魏尚泉同学乖乖坐下来,目送几位师兄和老师离开后,两只手交叉握着时在发抖。
两位老同学一块走出去买饭,急匆匆去急匆匆回来,是生怕他们不在的时候再发生点什么事情。鉴于手术时间长,预估做手术的人没那么快出来,两人只先给魏同学买了饭拎回去。
离开医院回来医院时,他们两人均可以见到医院门口的媒体车和媒体人没走,应是全在守株待兔等待手术结果第一时间出来。
警察一样没走。
实际上,医院里里外外,所有人都很紧张没松懈过。
路过这些媒体人附近的时候,任崇达和曹勇能听见这些人既然采访不到当事人和医院,通过其它渠道在电话采访一些其他专业人士了,就此有了以下这些采访内容。
“伤者是很可怜。触电后当场心脏停了以后得救的人是很少的。”被临时找来的专家先表示对伤者一番同情和怜悯说。
“现在我们同事从医院能打听到的消息是,听说伤者现在在进行手术,你知道他们现在是给伤者做什么手术吗?”
“触电后手术?这,我真是没怎么听过。”
“触电后的伤者动手术是没有吗?”
“几乎没听过。我个人不太了解这个伤者现在是什么情况,真的只是触电吗?会不会有其它意外伤害?”
“我们采访过现场目击者,包括物业公司,说伤者可能只是触电。不过照您这样说,有可能不是简单的触电了。”
“我不了解伤者这个具体情况,不好说的。”专家连声否认,不愿意在不了解所有情况下给媒体的乱猜测背书。
“这个手术成功的机率有多大?如果伤者只是触电的话手术能救活吗?”记者再次向专家求证,伤者手术获救的可能性。
“我没听过什么触电后能手术救活的伤者。有可能是我本人孤陋寡闻,我没听过不代表没有这样的病例。”专家的回答一再谨慎再谨慎。
“你意思是大部分触电伤者是没有用手术救活的,对不对?”
这句话专家也不能说有错了,事实是这样,临床上极少见到这样的案例。
“这个手术时间您预计大概会有多长?”记者再问专家。
“是什么手术我都不知道,怎么预计。”
“他们说可能是心脏手术。”
“心脏手术的话,时间很长的,没有四到六个钟头以上的话……”
任崇达锁着眉头,心里很担心自己的学生要被牵累。哪怕只是进手术室当助手,遇到这种被媒体特别关注的案子伤者,搞不好如果人没救活,一帮子媒体会把学生助手的名单都给挖出来鞭尸。
曹勇加快几步。
也不清楚上面的手术进行到如何了。
手术间里,啪,缝线再次断开。
一帮望着的人替手术台上的医生急得心头要骂娘了。
由于是孩子,用的缝线必然是比较细的。结果这个伤口一缝上老是断线。
只能说年轻医生这个手上的经验感觉诚然是不太够?
【2414】思维活跃
大家急着转头望了下墙上的钟,这一刻叫人感到了焦虑。这来来去去缝了要十来分钟了,居然始终缝不上。
遇到这种情况是急不得了,需要歇下手想想怎么办了。
谢婉莹联想到了上次在国陟都老师说歇就歇,必须歇,脑子想清楚了再说。
于是所有人见她主动把工具放下来。
谢同学真是沉得住气。站在对面的主刀和旁边的二助瞟了瞟她沉着淡定的姿态。
有主刀包袱负担的段同学没法轻易放下手里的器械,圆圆眼边严肃地观察手术区域,双手紧握持针器和镊子。
对这几个年轻人来说,目前这个状况是这台手术以来真正第一个门槛。指示中枢和衔接中枢一块停着不动了,三台机器一块儿不运转了。现在要怎么办。
其实对这三个年轻人来说,旁边一直站着个大佬,随时可以求问的。
很显然,这三个孩子认为自己能解决掉问题。曹昭磨黑的眼眸儿扫视下三个年轻人。年轻人愿意主动想法子解决问题是好事情。不要以为老师万事厉害,实际上,老师一样需要思索的,有时候不一定比年轻人的大脑厉害呢。
“我觉得我们现在遇到的是这样的情况。”主刀段同学想好了,扛起主刀的责任说,说出的话是对团队进行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大家的思路,“这地方断裂面太大,我们一开始哪怕有考虑到这点也没法顾及到这点。出血太多肯定要先止血,电凝止血,这片烧过的地方蛋白凝固了,组织缺血了,是不太好再拿来缝合。”
主刀这个步骤学天才指出了之前有个步骤为注定没法躲避掉的错。
谢同学跟随着说出自己的三维观察观点:“断裂面比我们预计的大,烧完是需要点时间来等创面愈合,在这个情况下想另找块地方来缝比较难。”
意思她这个三维观察家一遍遍脑子过滤后发现,整片草原几乎给烧完了,想找到片没波及到的土地再种上粮食难啊。
两个天才把困难的事实全摆出来了,没有他们天才的潘同学只好思来想去顺着他们的思路摸一摸,看能不能摸到点石头,喃道:“这样说,是需要植皮吗?”
整片草原烧光了,只能植皮了。从其它地方整块挪一块健康草皮过来再种粮食。
果然是很思维活跃的医学生,不会被临床医生的既有模式束缚住,异想天开下是可以的。
“这种移植我没有听过,只听过心脏移植。”主刀段同学实话实话道。
再说压根儿没必要移植。现在主要是这个创面难以动手,等创面长好了再拉出来缝是可以的。问题等创面长好需要二次手术。而且瓣膜开合的问题需要解决,等于说如果缝不上只能是换瓣了。医生纠结的地方在于换不换人工瓣膜。
总结一句,时间不等人。
“等等。”谢同学突然想到什么,低喊一声,转头问向潘同学,“你刚才说移植是不是?”
【2415】触类旁通
植皮是打比喻,在医学上准确来说是叫做移植没错儿。潘同学点点头:“你想到了什么吗,莹莹?”只见她这双眼神和语气,福尔摩斯潘同学眯眯眼儿,能推测到她一定是有什么灵感了。
谢同学指出问题所在:“这不是烧完的问题,而是腱索不够长的问题。”
这不是平原,按照外形来讲可能“汝”头肌和腱索更像块布像条绳索,布和绳索烧掉了一个头,剪掉烧掉的头重新接上可以了。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剪掉烧掉的头呢。因为剪掉的话太短了,衔接不上。潘同学的说法是对的,应该想法子移植腱索。
上哪儿来移植一段腱索。如段同学所言,没听过,不知道上哪儿找材料。
不对不对,不要再走进惯性思维的误区里头。
潘同学若不是戴着手套要拍手心了,激动地说道:“莹莹,我明白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段同学一样想出来谢同学说的含义了,圆圆眼惊烁惊烁地说:“对,可以把整块汝头肌和腱索往上挪。”
衔接的绳子短了可以把要衔接的物体往前挪,拉近距离一样可以接上。这样的手术是有的,叫做汝头肌矫正术。只不过人家一般是用在心脏结构畸形上面。
思维一通,三位年轻医生意识到自己好像升级了,有点能像大佬在手术中灵活应变实操了。
谢婉莹一样觉得自己的思路若是打开了另一扇门窗。
以前她帮老师们想的法子大多数按照老师的思维路径往前走,以自己的天赋找出问题。自从遇到段同学,再到今天被潘同学启发,她的思路不再是固执于自己的天赋来想问题,走“歪门邪道”去了,正确说叫触类旁通。
和老师们呆在一起,和同学呆在一起,这两者的思路感觉真不太一样。
有法子了,手术立马继续进行。
四周那些老资格了的医学前辈们,望着他们三个年轻人的热情是有点儿跟着热血滚滚。
曹昭眼中笑起两个小漩涡。
“你二哥为什么当儿科医生?”在外面等着实在无聊,任崇达问问老同学。曹家老二有许多叫人好奇之处,比如曹二哥成绩是好到不用说根本不需要来不见得是最好的儿科。
“你问我这个问题,好比在问你自己为什么喜欢呆在解剖室整天与死人为伍。”曹勇道,不喜欢回答这类废话问题。
“你说他是喜欢孩子吗?”任崇达吃惊着,没觉得曹家老二像是很喜欢孩子的人。
“我也没觉得他喜欢孩子。”
这话是吃着饭的魏尚泉同学说的。眼见几位师兄和老师转过头等着他高见,魏尚泉吞了吞饭粒。他只是凭感觉,能感觉到那人当儿科医生一定有什么秘密没说。
手术室的门,打开了。
“这么快,不到四个小时结束了吗?”朱会苍望望表表达出吃惊。同为心胸外科医生,他知道心外科手术不止这个时间的。
听说人救活,外面的媒体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