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报社写稿5
“宁老师,你给少年报写稿子了吗?”杜老师走过来拍着她肩头问。
“是。上次刚好有个朋友认识他们那里的编辑,他们那边邀请我——”
“厉害!”老师们赞叹声接连不断。
饶是首都四中的老师,要被少年报号称全国第一儿童报纸的报社约稿,几乎是没有的事。
“写科普文章我不太会写。叫我给学生批批作业出个题还行。”杜老师笑着说,口气里没有妒忌羡慕只知道自己能力是哪里行哪里不行。
其他老师纷纷赞同杜老师的话:“这是两个世界的事情。科普文难写,我想都不知道怎么写。”
“有一次我斗胆向少年报投了一篇稿子,因为那时候我孩子说喜欢看科普,我兴致勃勃给他试着写一篇给他看,孩子反应可以,我马上心血来潮把稿子投出去了。结果人家少年报编辑部回复说,说我写的太简单了。照他们意思,我写的是给幼儿园看的。可我儿子上小学了。”有个老师回忆着自己之前发生的丑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所以,人家少年报的要求是很高的。”
“当然高,你看看少年报上刊登的文章那些作者署名,哪个不是国内有名的学者。”另一个老师补充完问宁云夕,“宁老师你写的什么?”
“对,让我们都拜读一下。”几位老师应和着,均显出极大的兴趣。
杜老师拦住其他人道:“人家投稿了的,要发表在报纸上的了。报纸没有出来之前怎么能给你们看?要给你们制造惊喜。”
众人听着杜老师的话有道理,纷纷表示:“到时候第一时间买宁老师发表文章的少年报,好好学习拜读。”
宁云夕感觉文章没有发表之前这个压力已经来临了。
回到家里,她把稿子留下来的复写版本再拿出来细细阅读。
系统叮咚一声,在她脑海里说:别急了,主人,挺好的。人家送印刷厂去了,你想改也来不及了。
宁云夕诧异地问系统:送印刷厂了?
系统答:是,他们紧急给你排版加上你的文章。本来那期报纸是到时间送印刷厂的。
这样看真来不及了。宁云夕无可奈何放下手里的稿子,问起系统:你今天怎么有空和我谈话?
系统近来她几乎都没用,让她快以为系统消失了。
系统说:你任务都没有完全完成,我怎么可能消失?
宁云夕是不解了:你从第一个任务给了我以后,到现在都没有第二个任务出现。
系统道:那是没有到时间。
宁云夕狐疑地想了想:难道和孙二虎又有关系?
系统突然闭口不答了。
宁云夕推断出:真是和孙二虎有关!
说到郑家洼小学和管老师,上次她去信再问王校长的时候,听说是郑家洼小学现在是和另外一个小学合并起来,学校里不止管老师一个人了。至于孙二虎,理应是小学毕业了。孙二虎有没有考上中学,管老师给王校长的回信没有回复。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来自。
【737】第一届保送生1
不知不觉中,宁云夕到首都四中任教接近半年。她教的成绩怎样,在上半学期学生的期末考试将马上见到结果。
为了公平起见,首都四中采取期末考试调换老师批卷的程序。宁云夕所教两个班级分别与其他两位高三数学老师进行交换批改。出来的成绩统一由数学课题组组长审阅无误后再发回各班任课老师手里。
今天老师们集中起来拿回自己班上学生的考卷和成绩。有的老师拿了新出炉的少年报出来,恭喜着宁云夕说:“宁老师,你这是双喜临门。”
所有老师对于宁云夕两个班的数学期末考取得好成绩并不奇怪。其中,五班数学平均分名列年级第一,年级数学分数第一的同样在五班。六班是平均分第三。估计是六班学生的数学底子要比五班的学生差一些。但是宁云夕似乎并不这么想。按照她以前在八一子弟高中上课的经验,她同样教两三个班,一般来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不会太大。
通常是一个班级平均分成绩高一些的,高分数的人却会出现在另一个班。
宁云夕再看杜老师时,发现杜老师一样有些愁眉苦脸的。杜老师担任五班和六班的语文教学。同样是五班成绩好过六班语文成绩一大截。身为这两个班的班主任,杜老师是很希望两个班的成绩都齐头并进,可现在看起来,六班的成绩有些落伍。除了宁老师教的数学,六班拿了平均分第三,其它科目都是拿了年级倒数。
于是,宁云夕和杜老师坐到了一块商量起来。
其他老师正热烈讨论着宁云夕在少年报上发表的文章。不少数学老师都感到惊讶:“知道蜜蜂蜂房是多边形,但没有想到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竟然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而且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我的天,宁老师,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宁云夕回过头:“这个是国外生物学家发现的。”
“我们是说,你一个教数学的老师竟然会关心大自然吗?这不是生物老师的课程吗?”
“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况且未来各个学科有交叉。这个属于仿生学的内容,用在工程上属于工程数学不是生物学范畴了。”
仿生学老师们听说过,但这是属于一个高大上的词汇属于科研工作者才会研究的词汇。老师们很是诧异:“宁老师你原来做研究的。你在广师大是做数学研究的吗?”
“不,我——我只是对数学的方方面面很感兴趣。”宁云夕好不容易给自己掩饰了下。
“难怪我发表的文章被少年报编辑批评为幼儿园看的。相比宁老师这篇多学科交叉出来的研究成果,相当于高校科研文章的科普文了,我那点幼稚文怎么能比得上。”上回自嘲过的那位老师不由再次自嘲道。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来自。
【738】第一届保送生2
“现在少年报的水平是到这个地步了?我以为是给小学一二年级看的。”有老师说。
“你这个大错特错了。少年报说是适合四到六年级小学生阅读,可是其提供的内容足以到十八岁即高中生都能看的。”
“所以对文章要求这么高。我们学校估计只有宁老师能过稿了。”
“哈哈哈。”一众老师欢乐地笑着。宁云夕能在这么重要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身在同一个学校可以沾沾宁云夕的光采,这些老师一样乐不思蜀。
“请我们吃糖吧,宁老师。这么高兴的事儿大伙儿一块儿高兴。”
宁云夕点头,回头给大家带糖过来。
随后,大部分老师散会后,宁云夕和杜老师一块走着继续谈着六班的事情。
“我估计,六班这个成绩,想像五班那样竞选保送生推荐不出来呀。”杜老师十分紧张忧愁地说。到那会儿很多六班家长大概会来质问她了,她怎么当的这个班主任,一个班教的好一个班教的差。
说到保送生,绝对是今年高考中的重点新闻。去年是国家教育部开展试点院校重新启动保送生计划的元年,因此今年将会有一批保送生进入相关院校,保送生意味着高考免试!
谁都知道高考在酷暑的七月,高考时考生因为身体突然生病导致考场失常分数失利的事件常有发生,因此,保送生可以说是给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给予了一个非常好的直接升学通道。
听说高考可以免试,哪个学生家长不要哪个学生不要?再怎么说,可以以防万一。
然而对于保送生的看法不是所有人的看法一致的。高中的学校和高三的老师们各有各的看法。有的担心推荐出去的自己学生,对方院校不要,只能往低一点的院校去求学。可明明自己学生如果参加高考的话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进入更好的高校。而且有的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并不希望自己最优秀的学生免试进入高等院校,那会直接拉低自己学校的状元分数和升学率的。
不确定性,利益攸关等等,造成无论是家长和高中以及高等院校三方,都有着各自的算盘和考量。当然到最后肯定会顾及三方的利益感受达成一个平衡。最好的结果无非是让好学生上到好学校去。这也是改革试点的最终目的。
杜老师随之说起了贺主任和她商量过的事:“贺主任意思是说,六班要是不太好的话,推荐生的名额都分给五班。主要怕送上去,耽误好学生的名额。”
“这事儿按班分配而不是按照年级分数排列来看的吗?”宁云夕问。
“本就想按照这次期末考试来安排推荐生的,但是,要顾及到其它班级老师的感受。不可能说把好的送吧。这样的话,五班要占据大多数的名额了。”杜老师说。
五班的成绩确实很优秀,像尖子生魏则新的这样的学生有,学习氛围也有。说来说去,是六班自身的学生们貌似比较浪荡,拼搏的意识不够强。
【739】第一届保送生3
杜老师两个班教下来,和宁云夕的感受是一样的。
“六班的意识薄弱多了,总觉得自己就是那样子了,不想着拼一拼。”杜老师说,“只有一两个学生挺拼的。比如你家老三,我看就挺拼的。整本新华字典都背下来了。她那个同桌傅玉,是受到她影响是吧?这回傅玉同学的期末考成绩也不错。”
说到傅玉,宁云夕道:“我觉得她这次期末考成绩不错,把她推荐到北医大去怎样?北医大有做试点吗?”
“北医大没有,北广也没有。”杜老师想着是觉得可惜的说。以这两个姑娘的成绩,上个北医大和北广的保送生是很有机会的。相比之下,那个志向于t大的曹希敏,成绩比起魏则新差一大截。估计光是首都四中内部领导们讨论过后,都只会推举魏则新去t大而不是曹希敏。
走到学校门口,杜老师继续忧愁着怎么和六班家长交代。宁云夕拍了拍杜老师的肩头给杜老师鼓劲。杜老师对她说:“宁老师你忙吧,这事儿我自己来解决。毕竟你寒假都没有一天可以休息。”
宁云夕寒假是别想休息了。别说高三寒假要补课的事,她带的数学兴趣班要马上推出学生去参加市里的竞考了。
“国际奥数竞赛时间是定在七月,其实高三的学生参加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宁云夕提到,“我和邱副校长提过这个事,说高三生在寒假竞考过后应该退出来。”
对此,杜老师吓一跳问:“这样的话,我们学校有学生可以有机会出选吗?”
“当然有机会。奥数选手的年纪只要是不要超过二十岁不要是比中学学历程度高的学历。我想说的是,高三学生的自己高考计划更重要。奥数只是锦上添花。除非是有被保送的学生,否则我不建议他们继续参与奥数竞赛。未来选拔出来的选手做集训肯定有的,你让他怎么兼顾其它文化课的学习?”
听宁云夕这个话有道理后,杜老师不由问起:“魏则新同学如果能保送到t大,是不是可以继续参加竞赛了?”
“他是有这个水平,不过我建议他不保送t大而是北大。”
“哎?”杜老师大吃一惊,“他不是数学很好吗?”
宁云夕不禁一笑,隔行如隔山,杜老师不是理科老师自然不是很了解理科领域:“数学的话,t大的数学系不是最强的,t大强的应该是计算机系。计算机系属于理科和工科交叉学科。在工科上,t大全国第一无可厚非。所以,如果读计算机必须去t大。”
杜老师听得是如同一头雾水了,对宁云夕竖起大拇指说:“宁老师,怪不得大家都说你是搞研究的。你说得我这个高三班主任都得糊里糊涂了。你知道吗?我为了给高三学生做志愿填报指导做了不少功课,可到了你面前仿佛变成小儿科似的。你说的什么工科和理科,我硬是没法区别开来。不过你说的我想起来了,确实,数学系最强的应该是北大。”
【740】第一届保送生4
“魏则新同学的数学老师是你,宁老师,你应该比我们所有人都了解他的能力到哪里去,更适合哪个学校。”杜老师最后说,“我会向学校领导反馈你的意见。实际上比起我这个班主任,我个人认为,你的意见更值得参考。因为你更专业。”
对于杜老师的说法,宁云夕解释着说:“其实很好理解的,工科和理科的区别,工科实际上是要动手能力强一些,理科是研究理论基础知识比较多。”
“怎么区分这个学生是可以读工科或是读理科?在学校里没有见过他们动手?他们不是都做作业吗?”杜老师问道。
“看他们的成绩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的。”宁云夕说,“偏向工科的学生,他对几个理科的分数相对都会比较平均。不像魏则新同学这样,明显是数学成绩好过其它理科学科很多。因为工科吧,到实践中去,要获取更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而不像搞基础研究的,基本上是一个洞往里不停地钻。”
“哦。”杜老师大悟。
“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具体得看学生自己的兴趣在那里。是喜欢在课室里不停地做题,还是更喜欢亲近大自然去改造大自然。”宁云夕道,“这个才是决定的关键。”
不知觉中,两个老师走出校门口一路谈话是谈到了走出公交站一段距离去了。两人回头一看,不由齐声大笑起来。
“走走走。”杜老师搂住宁云夕的胳膊说,“和宁老师聊天,怎么聊都觉得时间不够。但愿这条路永远走下去的感觉,不过这个天气真的很寒冷了。”
过年前这段时间是最冷的。宁云夕点着头。两人踩着薄薄的雪往前走着。首都的清洁工人算是最忙碌最辛苦最值得叫人敬佩的,每天白天黑夜都要出来铲雪。所以路上积雪不重,很干净。只是没有雪路也滑。
杜老师走着走着差点摔一跤,宁云夕拉住她她才没有摔到屁股上。杜老师抱怨着:“什么时候能发明一个路不会让人滑倒的?”
“这个——”宁云夕只知道,这个在未来二十一世纪同样属于未解难题。
回到家的时候,老三孟晨熙在等着自己家大嫂带回来的成绩消息了。
宁云夕对老三点头:“期末考试考的不错。”
“其他人的成绩呢?”孟晨熙问。
“傅玉的话,有很大的进步。未来进北医大没有问题的,只要她这股劲头冲下去。”宁云夕边说边解下脖子上的围巾。
磊磊听到妈妈回来了,跑过来给妈妈拎书包。
宁云夕翻翻白眼,这个人小鬼大的儿子,一次拎不动偏偏要继续尝试,和他爸爸一样的驴性子。
妈妈的书包太重,磊磊的小手拎不动只好把书包放到了地上。这个小家伙小脑筋动一动,小手拽住妈妈的书包带子拖着妈妈的书包在地上走,宛如一条小狗拉着雪橇一样。
孟奶奶看见了,真是快被小曾孙子笑死了,说:“你妈妈的书包这样在地上拖,小心磨破书包的皮了。”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来自。
【741】学生来访1
听见太奶奶说的话后,磊磊急急忙忙回头看着妈妈的书包怎么样。没破皮,继续小手像拖拉机那样拖着。
“和你爸一个样。行吧,等你爸爸回来说你。”说不动小娃,孟奶奶搬出大孙子算了。
磊磊似乎没有听见孟奶奶威胁的话,继续拉着妈妈的书包直到把妈妈的书包拉到卧室里后,这个小家伙又得动脑筋了,怎么把妈妈的书包放到妈妈的书桌上。
这一次,宁云夕不得不佩服儿子动用了脑子。
只看磊磊突然把妈妈的书包打开,将妈妈书包里的书一本一本拿出来。每一本书,他两只小手都搬得动了,再帮着妈妈把书一本一本放到妈妈的书桌上。
孟奶奶看见了咦的一声,同样惊叹着小曾孙子的智慧,道:“你这孩子会动脑筋了,磊磊。”
所以宁云夕从来不会马上阻止孩子做什么。可以允许的范围内,不涉及到孩子自身的安全,可以让孩子努力尝试。像人类发展史,不都是一次次尝试出来的吗?失败乃成功之母。能成功的永远只给勇于尝试的人。
孟爷爷只佩服大孙媳妇,要论是其他家长早对娃儿一声声地吆喝了,哪有这个耐心等孩子自己开窍。孟晨浩回来后听说儿子的壮举,双手举起儿子问:“你怎么想到的?”
磊磊回答爸爸:“蚂蚁,搬家。”
妈妈给磊磊讲的睡前故事,说的正是蚂蚁怎么把大的东西分成小块,这样把自己大很多的东西蚂蚁都能搬得动。
孟晨浩亲儿子的小脑门一口,再去亲一口媳妇。
宁云夕没空理他,因为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来。今晚像炸锅了一样,都来找宁老师了。
“是家长吗?”孟奶奶有些担心,那些家长又来找老师的麻烦。虽然她知道大孙媳妇厉害,都能把家长们说得服服帖帖的,可这样总被骚扰连顿饭都没吃好是不好的。
孟晨浩亲自先给媳妇的碗里夹菜。据他所听见的,今晚的电话真不是家长打来的。
只看楼下的单车铃声响,老二孟晨逸回来了。
想也不用想,孟晨橙张口就说:“二哥肯定是紧张三姐的期末考成绩跑回来问。”
孟晨峻抹抹鼻子:“我的成绩也出来了,三姐高考我中考了。”
“没事,四哥,我关心你。”孟晨橙仰着脑袋看自己四哥说。
孟晨峻一头黑线:“你关心我,还是等着嘲笑我,小五?”
小丫头孟晨橙嘻嘻嘻地笑,不等自己四哥追来先跑开了。
孟晨峻卷起袖管对妹妹做了个手势:你等着!
老三孟晨熙怀了一丝紧张去给二哥开门,同时问奶奶:“奶奶,今晚的饭够吗?”
“我预多了,你二哥在这里吃可以的。”孟奶奶说。
哪里知道的是,楼下接二连三又有人来拜访的踪迹。孟晨橙的小脑袋趴到窗台上往下眺望着,小区的灯光不是很明朗,小丫头的眼睛尖锐着,很快看出都是谁:“大嫂的学生!好多!”
孟晨熙诧异了下,没听说傅玉他们要来的。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来自。
【742】学生来访2
实际上是宁云夕那些考上了首都大学的学生。
今天并不是给老师过节日,这些人怎么来了?
孟家人都挺纳闷。
站在门口等着自己二哥上楼的孟晨熙突然打了退堂鼓,感觉自己二哥不是为了她回家来的。
只看孟晨逸跑上楼回到自己大哥家后,看到她只点了下头马上进了屋里问:“大嫂呢?”
“你大嫂在接电话,一刻没停的。”孟奶奶道,“她这是比你大哥都忙。”
孟晨浩嘴角扬了下,确实家里安的这个电话已经快变成他媳妇专用的了。
宁云夕是听见了孟奶奶这个话,赶紧挂了眼下这个电话。孟晨浩起身走过去给她做了主意,拔掉了电话后面的电话线,对她说:“先吃饭,有什么事我兜着。”
这一刻大哥真是霸气呀。家里几个孩子想。
磊磊看着爸爸小眼睛发着光:爸爸好帅!
宁云夕也情不自禁冲他笑了笑,被他按在了饭桌旁边的椅子上,拿起了他给放了菜的那碗饭。刚嚼了两口发现老二站在那:“哎,晨逸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大嫂,你先吃饭吧。”孟晨逸说,边说边走回门口,帮着她迎接到访的同学。
“快点吃饭,都来客人了。”孟奶奶吆喝着几个孩子。
孟晨熙低头走回来,和小四小五一起坐下拿起筷子。
孟晨橙和自己四哥嘀嘀咕咕着:“他们为什么来找大嫂?因为到了大学作业不会做吗?”
孟晨峻使劲儿对妹妹嘘一声:小五,你说的什么话,不怕等会儿被那些哥哥姐姐们群殴吗?
不管孟家的孩子和老人怎么怀疑,跑到楼上的赵晴往屋里看一眼,立马捂住嘴说:“老师原来还在吃饭,早知道我和我哥晚点来。”
“没事,你们都进来坐吧。”宁云夕喊道,对老二孟晨逸使个眼神。
孟晨逸带着后面来的人进入屋内。
赵晴和赵阳兄妹俩进门后,喊:“老师。”
“找我什么事?”宁云夕问他们。
赵晴走到她身后悄声说:“老师上回不是带了个学生到我们学校的医院参观吗?我们学校有人问我,是不是老师有好的保送生推荐名额,我马上来给老师报个信儿。”
宁云夕怔了下:“不是说你们北医大没有要保送生吗?”
“最新的消息是说有的,试点,大概几个名额而已。小儿科属于小科,可能会有所照顾放在试点里面。”
听见赵晴这样一说,宁云夕真觉得是大惊喜。
赵晴说:“打不通老师的电话,所以我和我哥哥跑了过来。也担心老师发生了什么事。”
宁云夕就此看看自己丈夫:看看吧,你把电话线都拔了。
孟晨浩挑着眉宇霸气地回应媳妇:先吃你的饭,我都说了凡事有我兜着!
接到他那双明显有点儿不可抗拒的目光,宁云夕乖乖捧起饭碗吃饭先。
赵晴和赵阳同孟晨逸一块坐下来,和孟晨逸提到:“估计尚贤不会来,他们学校只招八年博士生。应该没有保送生名额。”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来自。
【743】学生来访3
“我是没听他提起过,要是有估计魏教授会直接打电话给我大嫂了。魏教授带博士生的。”孟晨逸道。
“听说那个医学教授的儿子现在是我们宁老师的学生?”
“是。”孟晨逸说,“听说他数学很好。不过我觉得应该先听听我大嫂的意见再说。”
“什么是保送生?”孟奶奶听着他们几个的对话很迷糊,问其他人。
“三姐你知道吗?”孟晨橙转头问自己三姐。
孟晨熙沉默了下后,说:“就是成绩很优秀的,不用参加高考可以进入高校的学生。”
“可以不用高考直接进入大学?!”孟奶奶和孟爷爷惊讶着。
“晨熙,你怎样?”孟爷爷赶紧问自己孙女有没有这个机会。
宁云夕告诉老人家:“晨熙要考的北广,不是招保送生试点的学校。”
孟爷爷放下筷子,哎呀一声,叹着:可惜!
“没有关系的。”宁云夕说,同时是对老三说,“保送生有好又坏。有的保送生去到大学,没有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反而有些懈怠,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学校要看学生的多方面来考虑送哪个学生保送比较好。”
孟晨熙想想也是,如果听说可以保送了或许自己不会更努力去学习了。能参与高考如同自己大嫂说的,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次历练。
问题是她二哥这些人这么着急来这里找宁云夕做什么。
家长顾虑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其实吧,大学同样忧虑着好的生源被其它高校抢走。这样使得有保送生录取资格的学校,肯定是要提前和高中打好招呼,鼓励高中把最好最合适他们高校的学生给自己。好学校好教授缺好生源,好比是巧妇难为无米炊。高校毕竟不是基础教育,属于专才人才教育。没有所谓可以把普才变为天才的能力。只有把天才打造成更上一层楼的能力。
宁云夕对高校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为搞基础教育的高中老师,她同样希望自己的好学生可以进入好的高等院校更上一层楼。
吃完饭,宁云夕坐到自己的学生中间,先询问学生们到了大学后的学习情况。很快她家里又来了人。宋信齐来了,带了人大的消息。宁云夕前年教出的毕业生去到北大物理系就读叫做李想的学生也奔她这里来了,和孟晨逸一样为了魏则新来的。
孟晨逸和李想担心的是,魏则新会不会因为自己父亲的关系而选择去读医。关于这点,宁云夕和他们说:“魏教授是个通情达理的父亲,不会说勉强自己孩子一定要继承自己的事业。魏教授自己都认为,或许自己儿子不太适合读医。因为魏则新更喜欢钻研在课本里面。”
“所以老师的意见是什么?”宋信齐问,“他数学好,其实去人大读金融也不错,和我一样。”
“不,他和你不一样。你脑子灵活,读金融同时需要会点人情世故。他不行。他适合去北大读基础学科研究。”宁云夕一句话,让李想高兴了,让孟晨逸和宋信齐失望了。
【744】学生来访4
好久没有和自己以前的学生在一起了,宁云夕和他们几个聊得一个尽兴。
磊磊咚咚咚跑过来,缠住二叔要抱抱。孟晨逸把小侄子抱在膝盖头上一起听着其他人说话。
“老师,你上回说到说是未来将进入我们国家金融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到了大学才知道,我们国内第一个股份制公司已经上市了。第一支股票即将发行。我不清楚的是,这些与我现在所学的金融,以及我的数学优势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宋信齐提出这样的疑问,应该是去到大学后从基础学科学习转到专业学习的一种不适应。
这同样是在座大学生心里面的一些疑虑所在。
宁云夕说道:“在18世纪初,和牛顿同时代的著名数学家伯努利曾宣称:从事物理学研究而不懂数学的人实际上处理的是意义不大的东西。这样的说法对那时候的物理学而言是正确的,但对于银行业来说不一定对。现阶段国内,是没有经过任何数学训练的人好像都可以运作银行。可是你会很快发现,从事银行业工作而不懂数学的人实际上处理的是同样是意义不大的东西了。历史上,冷战结束后美国原先在军事系统工作的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是进入了华尔街,很多金融大公司雇佣数学博士或物理学博士。金融市场不是战场,却远胜于战场。”
屋内一片安静,所有人都在听她说话。
“晨逸现在在学的计算机技术,基于数学和物理技术的突破。未来,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技术将成为各行各业必备的工具和技术条件,这点已经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预感到的发展方向。你学金融,数学肯定是最重要的。基于数学起来的总精算师,在国外是属于特别高薪的职业。”
宋信齐听着她这一席话,似乎已经明白到了什么。
宁云夕也知道这个聪明的有点儿趋利的学生肯定能理解她话里的言外之意。
搞金融,确实先需要有机会到国外锻炼一下的。国外的金融业发展比现阶段的国内是甩出一条大马路去的。去了国外学习先进的理论再回来报效祖国,是好事。
磊磊听妈妈讲课,懵懵懂懂的小脸蛋一直认认真真的,没有一点不耐烦。
这使得宁云夕的一帮学生都笑起来对孟晨逸说:“晨逸,你这个侄子,是不是得了你的真传?”
感觉磊磊这个安静的性子是很像孟家老二。不止他们一群人这么觉得而已。
孟晨逸只知道,这个小侄子和他很投缘。他说的东西小侄子能很快理解,小侄子说的他也很快能懂。磊磊抬起小脑瓜对着二叔要求着:“二叔,讲故事。”
“好的。”孟晨逸对小侄子的要求都是有问必答的。
磊磊高兴的小脸蛋露出羞羞的小笑脸,小手拉着二叔的手去拿自己的故事书。
其他人看时间差不多了,和宁老师告别。
赵晴赵阳要走的时候说道:“老师,我们现在有点儿积蓄了,想还给你当年借我们的学费。”
【745】更爱他了1
“你们哪里来的积蓄?”宁云夕惊问,“平常有没有好好吃饭,不可以省吃俭用。”
“老师,我们这是在大学拿了给人辅导功课的零钱。”
听他们这样说,宁云夕放心了,但是不急于让他们还钱。
学生们走了以后,缠着二叔讲故事的磊磊突然对二叔说了一件事:“小姑姑,一百分。”
家里人才知道,小五的学校已经发期末考试成绩了。
“你怎么不说呢?”孟奶奶对着小丫头瞪眼睛,“考不好吗?”
“磊磊说她考了一百分怎么会考不好?”孟爷爷道。
所有人质询的目光望过来,孟晨橙将自己语文和数学考试试卷拿了出来。是两科都一百分没有错。这下所有人更加惊讶了,考一百分不得高兴死了,为什么不拿出来。
孟晨熙看着妹妹突然想,妹妹整天关心她考的怎么样,自己却极少关心妹妹学习怎么样了。妹妹担心她考不上自己想上的大学,自己作为姐姐却——
“晨橙。”孟晨熙对着妹妹感到很愧疚地说。
孟晨橙看看多嘴的小侄子,鼓下腮帮子:磊磊!
磊磊不清楚自己干了什么坏事儿,只是小嘴巴对其他人重复地说:“小姑姑,一百分。”
一百分不是棒棒的事儿吗?磊磊想。磊磊为小姑姑高兴嘛。
宁云夕接过自家小丫头的考卷,扫了考卷上几眼后,登时脸上一冷。
孟晨橙这时候对所有人说:“班上不止我考一百分,好多人都考一百分。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
看出了媳妇表情不对,孟晨浩走了上来问:“怎么回事?”
“太简单。题目出的太简单了。她都四年级了。这时候应该考卷上不止出现基础题,应该出一两道适当的难题锻炼提高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了。”宁云夕一边说一边开始有点后悔了。她听说桂花路小学的老师很好,但是没有想到这种好是因为考题简单的好。不过那里的老师接待他们转学的家长时确实很客气。
“你说班上有一半人以上都考一百分,不对吧?”连不是搞教育的孟爷爷都听出了蹊跷来。
“我在八一子弟学校读书的时候,都没有考过这么多一百分。”小丫头孟晨橙对对自己的小手指,心里有点儿忐忑,总感觉这个一百分她拿的好虚。
哥哥姐姐们都诧异地看着她。
“你觉得不对怎么不说,不出声?”孟晨峻抱怨妹妹都不说自己的事。
孟晨橙看看哥哥姐姐:“四哥要中考,三姐要高考,我不是才四年级吗?”
孟晨熙和孟晨峻都突然觉得自己这个妹妹太好了,只顾着他们。孟晨峻捏着拳头感觉要砸自己一拳似的。想着自己有事,妹妹小五经常在他后面跑上跑下的。孟晨熙蹲下来抱住妹妹小五抱紧了。
“要不是磊磊说出来?”孟晨逸回头看看自己怀里的小侄子。这家里真是只有磊磊最关心小姑姑了,其他人通通必须在这件事上感到惭愧,连磊磊都比不上。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来自。
【746】更爱他了2
宁云夕感到了自己责任重大了起来。当初一开始她是没有想到这个结果的。因为想着小学教育差不多。现在,她完全可以理解那些学生家长们为什么非得把孩子往重点学校送了。
不是老师态度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学校是不是积极治学教学的问题。
出个简单的考题,学生都考好了,看似老师和家长学生皆大欢喜。可是,到了统考的时候怎么办。小升初怎么办?不是自己学校出题的。要全市一个起跑线竞争的。这样简单的考试怎么锻炼出学生未来升学考试的能力。
不当旁观者不知道,一当学生的家长而不是学校的老师才能意识到真是什么状况都可能发生。
孟晨浩感觉到了她深深的担忧,不禁起了疑问,和她一起到房间里商量着。
“你是觉得晨橙现在的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吗?该转学吗?”孟晨浩问。
“现在不是转学的问题。这附近没有其它小学了。好的学校离我们这里远,老人家去接送孩子很不方便的。爷爷腿脚不好,不可以走远路。奶奶身体年纪大了,而且得做饭什么的,像这样的大冷天让他们去接送孩子不实际的。”
“现在孩子的学习是不是最重要的?接送孩子的事情我们一家人肯定能商议着解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却不是这个。而是,既然你作为老师都发现了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学校反应督促学校改进?不能只顾着我们一个孩子的。”
宁云夕抬头看了看丈夫。
“怎么了?”孟晨浩发现她的眼神有些不对。
宁云夕苦笑:“估计,你这个难题,国内国外的教育界多少年都没有法子解决。”
“为什么?”
“教育资源本身就不平均。如果你到乡下,你记得郑家洼小学吗?你说只有一个管老师,怎么让改进?”
“问题它这是一个首都的学校。”
“如果它本身的师资力量不够的话,比如我们原先八一子弟学校,要不是彭校长动用了他全部积蓄和力量去找老师动员老师,能有今天的好结果吗?一如你们部队不是有精锐部队吗?精锐部队也是从其它部队挑出最好的军官和兵来。本身每个行业都是一个竞争的行业。”
“如果像你这样只一面强调困难,这些在这个学校读书的孩子要怎么办?我和你说,宁云夕同志,在部队,没有什么精锐部队。所有有荣誉的部队,都是像彭校长那样自力更新艰苦奋斗起来的。靠着一场场实战用战士的热血换来的。硬件条件可以没有,但是精神上先输了,不拼搏不奋斗不敬业了,每个行业都这样以后这个社会会变成怎样?何况是事关孩子的大事。”
说到对于孩子的事儿,他继承了侯军长那些首长们的精神,很关注在心头上的,尽力而为。
“如果我们去学校直接反应学校自认没有能力改进。我认为,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帮助这个学校,我和政委商量着看能不能写封信去市教育局想想办法。”孟晨浩说完,转身出去给曹德奉打电话了。
宁云夕望着他的背影,感觉自己更爱这个男人了。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来自。
【747】给儿子做个模型1
有些事情确实需要他来办好过她来办,他有这个力量比她更有能力办好。放心让他去办。宁云夕走去和小丫头说:“晨橙,以后,你把每天上完课你记的老师笔记和作业都给我看看。”
孟晨橙高兴地点点头,宁老师终于有空可以辅导她这个小的了。
摸摸小五的小脑袋后,宁云夕走回去和儿子说几句。这回儿子算是立了大功。走到客厅沙发那里,只见儿子坐在二叔的膝盖头上听二叔讲故事。
本以为老二拿的是磊磊的童话书,结果孟晨逸手里拿的竟然是一份少年报。宁云夕登时脑袋里警铃大作。果然是,儿子磊磊的小手指着她写的那篇文章署名:“妈妈。”
孟晨逸流露出微笑对着小侄子说:“是,是你妈妈的名字。”
宁云夕尴尬得要死,想着儿子什么时候居然知道自己妈妈的名字了。
别说,两岁多的磊磊连爸爸二叔的名字都知道的样子小嘴巴数着:“妈妈,叫宁、云、夕。爸爸,孟、晨、浩。二叔,孟、晨、逸。”
老二都惊呆了,稀奇地掰过小侄子的小脸蛋下巴问:“磊磊,你从哪里知道的?”
“小姑姑。”
小丫头孟晨橙见到情况不妙,拔腿就跑,溜进自己房间里装死去了。
这两个家里最小的曾几何时已经好到这个地步了。孟晨峻都讶异着,何时起,自己妹妹小五不和他最亲而是和小侄子磊磊最亲了。
孟晨逸想了一下,突发奇想,问小侄子:“知道你四叔叫什么名字吗?”
“孟、晨、峻。”
“你三姑姑呢?”
“孟、晨、熙。”
小侄子磊磊的普通话确实是好,咬字咬的非常标准。当然,这有小丫头教的好的功劳。
宁云夕估计着,小五给她儿子教家里这么多人的名字,八成也是怕磊磊走丢丢找不到大人的时候可以多说点家里人的名字。
“二叔。”磊磊继续要求着,小手指着少年报让二叔读妈妈写的文章。
说到这篇宁云夕写的蜂房科普文,孟晨逸今晚上才从小侄子口里第一次知道,一听都十分想拜读大嫂的文章。拿着报纸,孟晨熙仔细阅读起来。
孟爷爷孟奶奶方才知道自己的大孙媳妇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里,齐齐搬小板凳过来听。至于孟晨峻和孟晨熙当然是拿到少年报的时候第一时间抢先阅读了,但是现在再听自己的学霸二哥讲一遍同样兴致勃勃。
“蜂房的秘密,在于它的六角柱状体。”老二孟晨逸自己边按着报纸上的字眼读,一边自个儿都得嚼嚼体会宁云夕所写的文章里头富含的学识。
什么叫做六角柱状体?不要说小孩子听不太懂,两个老人都一脸懵。
磊磊看着妈妈在报纸上画的图形,小手摸着好像要把图形从纸面上抠出来一样。
孩子太小,肯定连报纸上的几何图形都看不懂想象不出来。宁云夕回头在房间里找出纸来,现场裁剪折叠,给儿子做了几个六角柱状体然后用胶水契合起来变成一个蜂房的粗糙模型。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来自。
【748】给儿子做个模型2
孟爷爷孟奶奶一下子惊叫道:“真是和我们在乡下看到的蜜蜂巢里的洞眼有点像。”
磊磊拿着妈妈做好的小模型,得意地给二叔看看。
孟晨逸翻来覆去地看自己大嫂做的模型,他这个学霸越看都越觉得有意思,对宁云夕说:“大嫂,你做的这个东西我拿回去给我们学校读工程的师弟看看可以吗?”
“可以。不过这种东西小儿科了,他们估计看着没有什么感觉。”宁云夕道。
“不,我觉得他们看了肯定会有所联想的。”孟晨逸说。
磊磊听说二叔要把妈妈做的东西拿走了,小手抓住二叔的手腕。
孟晨逸明白小侄子的意思回头对小侄子说:“磊磊,二叔拿去学校给其他学习的哥哥看,看完拿回来给你好吗?”
听二叔说保证会拿回来,磊磊点了点小脑瓜答应下来。同时,孟晨逸把少年报都折叠整齐了塞进自己衣服的口袋里一并带回学校给其他人看。
这下子,不止磊磊,其他几个孩子都看起了自己二哥:你干嘛把我们喜欢的报纸都拿走?
孟晨逸被弟弟妹妹看得有些尴,道:“就借两天。”
由于学校有事,孟晨逸晚上没有留下,走的时候和几个弟弟妹妹都打了招呼。孟晨熙站在那里等了会儿,突然听见自己二哥说了一声:“晨熙,听说你考得好,我为你感到骄傲。”
孟晨熙的心头忽然酸了一下,对着自己二哥用力地点点头。
寒假到了。
大早上宁云夕拎着书包走去学校的时候,发现校门口徘徊着几个孩子。这几个孩子看到她,转身就跑。
走到学校门口的收发室,宁云夕问在这里看守的校工阿姨:“那几个孩子是怎么回事?”
“隔壁学校的学生吧?经常来我们这里校门口溜达的。这种事不是现在才有的,宁老师。常有的。你忘了,前段日子我们校领导还报了公安局。现在是寒假了,这些孩子不上重点高中,不用补课所以又到我们这边溜达了。”
“为什么到我们校门口溜达?”
“大概是想多看看重点高中是什么样子的。他们读不上嘛。”
从收发室阿姨口里听说到,宁云夕知道了在这个片区,除了首都四中以外,另有两所普通中学。这些到四中校门口溜达的人,或许是想多看看名校什么样子。真是这样的吗?
宁云夕进到学校里碰到了贺主任和杜老师以及顶替夏老师成为数学组组长的冯组长。
贺主任正和冯组长交代着,说是这段时间要他和宁云夕一块从兴趣班里选拔出几个学生,准备到市里去参加奥数竞选。
由于全国的奥数选手选拔是在三月份。所以市里的选手名额先确定出来只能在寒假了。
和冯组长交代完,贺主任又到宁云夕面前说道:“刚才,杜老师和我说了,我的意见是,宁老师您可以多提点建议的。现在保送生是试点工作,每个学校都在进行尝试。收集多点意见多点探索,有利于我们以后的教育事业发展。听说,你在高校的学生找你了?”
【749】原来他喜欢的是1
学校领导的消息都灵通。宁云夕只能回答:“是。”
“高校那边应该会听取你一些意见的。毕竟你之前在原先的高中给高校输送了不少优秀的生源。口碑好,自然人家会找你了,宁老师。”贺主任摩擦着掌心说,“我们这里把学生名单送上去,但是每所高中都会送,具体高校录取谁都是一个问题。”
可见这个高考没有开始呢,光是保送生的推荐和录取已经成为各个高中在竞争的一项成绩了。如果能提前和高校做好沟通工作,无疑,推送上去的学生不至于名落孙山,让老师和学生都失望一把。不过首都四中的领导这样想,宁云夕觉得其他学校领导应该同样会这样想的。
“说到底,需要看学生自己的实力。”宁云夕说,“期末考试是我们学校自己出题。我估摸着,高校想看学生参考的成绩,最少需要等三月份一模成绩出来再说。”
贺主任听她这个话有道理,私底下和她说着:“你要不先观察观察谁的成绩有保证一些?”
感情学校领导更喜欢听她的建议。宁云夕回头看,杜老师同样对她点着头。
由于兴趣班推荐选手的事情比较紧,贺主任不打扰他们几位老师了。宁云夕和冯组长一块商量着今天把考卷发下去,搞个选拔测验。
孟晨熙在家里接到了傅玉的电话。
傅玉说:“孟晨熙,今天数学兴趣班出成绩。我打电话问曹希敏,曹希敏不说。我估计着他应该落选了。”
“是吗。”
“你没有问吗?”
孟晨熙想怎么问,事实上这个结果大家本来都猜得到的。自己大嫂之前已经表态过了,不太支持高三学生去参加奥数比赛,只是之前在上半学期参加下兴趣班有利于提高数学的思维逻辑所以不反对。“我说你,人家那么关心你,你一点都不关心人家,你说的过去吗?”
孟晨熙眯了眯眼:“我知道你打的小算盘,想着少一个情敌是吧?”
傅玉叽咕叽咕不再敢大声反驳。但是从她的叽咕声可以听出来,傅玉似乎是说反正她是读不了首都医科大了。
不睬这个人,孟晨熙将电话挂了。然而她心头确实过意不去。想着之前曹希敏专程去给她打气,她这样对人家置之不理能行吗?不说什么亲密关系,是朋友都不该这样一点表示都没有。
孟晨熙想到这里,换了衣服走了出门。坐上公车到了曹希敏住的海军大院门口。
不会儿,曹希敏从门口哨岗打来的电话知道她来,匆匆从楼上跑了下来。
孟晨熙见着他没有戴帽子和手套,说起他:“天这么冷,你想冻死吗?”
“只要见到你,什么都不冷了。”曹希敏咧开大男孩明亮的一排白牙,冲着她直笑着,“你怎么想来见我了?”
孟晨熙古怪他落选竟然心情好。
很快曹希敏猜到她的来意说:“你以为我是这么容易被击倒的人吗?我是要上t大的人。”
【750】原来他喜欢的是2
孟晨熙想着是不是该先敲打一下他,说:“你认为你一定能考上t大吗?”
“我知道你崇拜你二哥。你二哥是学霸我不否认。我估计我差他那么一截。不过我告诉你,我问过宁老师。准确地说,宁老师安慰过我了,和安慰傅玉一样。我和傅玉离理想中的学校是差了一截。但是,我考那个首都医科大是可以的。”
“你想考首都医科大?”孟晨熙瞪直了眼,在他粗粗咧咧的脸上打量着。
曹希敏发现她那个眼神儿鼻头一皱说:“你不是喜欢你那个尚贤哥哥吗?他不是读首都医科大吗?”
“这个和读首都医科大有什么关系?”
“你不是因为他想读医才喜欢他。还好还好。我和宁老师说了,我不是当大夫那个料。要我像林尚贤那样温柔耐心,除非把我毙了差不多。”
孟晨熙对于他的话只能翻白眼:“对,你要是当大夫,我一辈子都不会找你看病的。”
“孟晨熙,你不能这样损我。我会考上t大的,或许不是你二哥那种高分进入t大的最好的学科,但是t大的分数线我是能够着的,我发誓。”
“你不和魏则新竞争了吗?”
“魏则新有他的他要被推荐到北大去了。和我没有交集。”
孟晨熙张开嘴巴笑了笑。
对着她那张笑脸,曹希敏一下子脸红了。
在她眼里,眼前这个大男孩确实比不上两个哥哥成熟稳重。想这人刚才说了什么话来着,说来说去拐个弯一样是妒忌着魏则新。
天冷。两个人一块儿在大马路的雪地里跺着脚,缩着肩头实在受不了,找个地方避一下风。
“你真不到我家楼上去?”曹希敏再次邀请她,“家里只有我妈在我爸不在。我妈挺喜欢你的。”
“不用了。”孟晨熙低着头仿佛看着自己的棉鞋头说。
“你不去,是因为你二哥吗?你二哥不喜欢我?我纳闷了,我怎么不讨你二哥喜欢了?明明,你二哥连蔡维都不见得明摆着不喜欢。蔡维说了,说我最好离你远一点。因为你哥绝对不喜欢我和你在一起。他那人整天想写,胡乱编造故事,我不信他的话。”曹希敏说道。
蔡维这样说?孟晨熙心口跳了跳。想着之前蔡维说的每句话却是后来都被应验了结果是事实。蔡维这人性格孤僻怪癖是不太讨喜,可说话是有些根据的。
“喂,孟晨熙,再有半年,你我都上了大学,我可以正大光明地追你了。”曹希敏道。
孟晨熙内心里是很茫然的,总觉得这人喜欢自己有些莫名其妙。毕竟她喜欢的哥哥都拒绝她了。
“我和你说吧,第一天在育华看到你开始,我就觉得这个女孩子和我见过的其她女孩子都不一样。这种感觉只有我姑姑给过我。我姑姑那人,很独立很的,像个诗人一般。我觉得你很像我姑姑那种女人,一下子把我迷住了。”
姑姑?第一次听他提起,孟晨熙好像突然醒悟过来说:“你怎么不说你喜欢的是你姑姑?”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