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唐好相公TXT下载大唐好相公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好相公全文阅读

作者:古沐鱼     大唐好相公txt下载     大唐好相公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845章 朝廷生产

    “圣上谬赞了,臣也不过是想要解决自家粮食的问题,随便赚点钱而已,并没有圣上想的那般高尚。”

    秦天这样说完之后,李世民的脸色就微微有点发紫了。

    本来,他想着自己夸奖一下秦天,秦天少不得要表忠心,说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之类的。

    如此的话,他接下来的话说出来,就会更加的自然一些。

    可秦天却把自己说的那般俗气,这就让人觉得很尴尬了。

    不过,秦天叫都叫来了,该说的事情肯定还是要说的。

    李世民咳咳了两声,道:“秦爱卿虽是为了解决自家的粮食,但你弄出来的这个脱籽机,却是可以造福万民的啊,朕的意思,将脱籽机推广出去,爱卿意下如何?”

    秦天心里暗自叫苦,他就知道,不管自己说什么,李世民肯定就是要脱籽机的,他就没有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啊。

    可他有什么办法呢?

    谁让李世民是天子,天子说的话,谁敢不听?

    “圣上真是一心为我大唐百姓,臣觉得圣上的办法可以,只是不知道圣上想怎么推广?”

    秦天试探着问了一句,李世民当然清楚秦天的意思,他从秦天这里弄到的好东西也不少,那些东西那一个都能让秦天变的很富裕,自己现在这样做,秦天心里肯定也是不舒服的。

    而他也知道,如果太过打击秦天的积极性的话,以后他想要的好东西,可就不多了,秦天可能不会去做。

    他明显感觉到,这两年秦天鼓弄出来的好东西是越来越少了。

    可能,就是怕他这个天子打劫吧。

    “这东西是秦爱卿辛辛苦苦发明出来的,自然不能让秦爱卿白白亏本,这样吧,你这个脱籽机的技术,朝廷代为购买了,然后由朝廷生产脱籽机,帮百姓进行脱籽,你看如何?”

    这就有点卖专利的意思了。

    一般一个人发明了一个好东西,想要这个好东西赚钱的话,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就是把这个专利给卖出去,这样能够一下子拿到好多钱。

    再有,就是自己生产,然后自己销售。

    一般情况下,只有条件比较优越,手里的钱财很多的人,才会选择第二种办法,大多数都是选择第一种,因为他们没有那个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秦天是有这个资本的,但他却不想平白无故的给人脱籽,如此的话,想要不怎么亏,自然是一次性把这个专利给卖出去的好。

    “圣上说的及时,如果朝廷愿意购买技术的话,臣为了圣上,为了我大唐百姓,是愿意卖掉的。”

    现在,秦天又表起忠心来了,李世民撇了撇嘴,又翻了个白眼,不过也并没有点破,道:“那爱卿觉得,朝廷出多少钱合适?”

    秦天笑道:“圣上,这脱籽机让普通百姓用,朝廷肯定是没有钱赚的,但我大唐各地的富商权贵很多,他们的粮食也很多,最是需要用这个脱籽机,这些人嘛,可以把脱籽机卖给他们,一个脱籽机的价钱可要好多钱呢,所以,这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对百姓很有利的暴利了,臣也不多要,五万贯钱就行了。”

    说实话,这个钱数不算多,秦天只这几天赚的,就有一两万贯钱了,他把这个专利卖五万贯钱,绝对是赔本了的,毕竟今年用了之后,明年还可以用,到时候钱是可以继续赚的嘛。

    而那个时候,赚的钱可不止五万贯钱。

    不过,秦天虽说想要赚钱,但这个东西,对百姓也的确有利,要说他心里对整个大唐百姓没有一些出力的想法的话,那也有点说不过去。

    所以,他就要了这么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价格,不算很高,也不算很低,对朝廷来说,拿出五万贯钱轻而易举,而他也不至于贱卖了。

    说出这个价钱后,李世民已经明白了秦天的意思,他点了点头,道:“好,就这个价钱了,不过前期制造的时候,还要你去多多指导一下。”

    五万贯钱,有时候也不是好拿的。

    秦天苦笑,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点头应了下来。

    事情这样说好后,李世民便安排了一下,当天下午,户部好拨出了五万贯钱给秦天送了过去,与此同时,工部这边,又送了不少工匠给秦天,要他们学习制作脱籽机。

    脱籽机这个东西相对来说是比较繁琐的,秦天要做的话很容易,其他人想做,可就难了,没有一两个月,根本就不可能学会。

    哪怕秦天天天教他们,也不容易。

    所以,对秦天来说,就算他把这个专利卖给了朝廷,但今年他的脱籽机还是可以赚很多钱的,当然,等明年的话,朝廷可能就会卖朝廷生产的脱籽机了,相比较下,对于那些权贵来说,买脱籽机比租脱籽机肯定要更加的划算一点。

    如此的话,明年很多权贵就会购买脱籽机了,甚至朝廷如果聪明的话,今年就会预定订单,看看需要制作多少,明年直接卖给那些权贵、

    如此,明年秦天还想通过租赁脱籽机来赚钱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就算有,也绝对不如今年的多。

    所以,今年能赚钱的话,秦天肯定是要接着这个机会,狠狠的赚上一笔钱的,当然,这是在天气仍旧下雨的情况下,如果天晴的很好的话,那些人宁愿在麦场碾压脱籽,也不太可能花钱用脱籽机的。

    当然,对于权贵来说,能买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情况对秦天来说很不错,虽然偶尔也会晴一两天,但很快还是会再次下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豆和棉花种上之后,才终于结束。

    不过这个时候,能脱籽的人都已经脱籽了,秦天也已经赚的差不多了,所以天晴了,也并不影响秦天的生意了。

    天晴之后,种大豆的种大豆,种棉花的种棉花,该把粮食拿出来晾晒的拿出来晾晒,长安城又是一如既往的热闹,繁华。

    而这个时候,高士廉却是有点痛不欲生,他硬是没有用脱籽机,以至于别人都已经晒粮食的时候,他还在脱籽,可惜,很多小麦都已经发霉,坏掉了。

第1846章 饥荒

    长安城刚刚放晴,河南道那边,却是突然传来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

    这天早朝上,一名官员站了出来。

    “圣上,河南道那边传来消息,因为今年雨水充足,黄河有一段决堤,淹没了百姓大片的庄稼,以至于今年很多百姓颗粒无收,如今河南道十几万百姓都成为了饥民,而这些百姓,正在向长安城这边迁徙,希望得到我们朝廷的救助。”

    一般那个地方受灾了,为了能够活下去,灾民都会向京畿之地迁徙,对于他们来说,到了长安城,到了京城,朝廷肯定是会管他们的。

    而很多时候,情况的确是这样的。

    所以,河南道的十几万饥民吃不饱饭,就只能陆陆续续的向长安城迁徙了。

    这个消息出来之后,整个大殿顿时喧哗起来,仿佛平地惊雷。

    “什么,河南道竟然遇到了饥荒,这……这可如何是好?”

    “不好了啊,河南道乃是我大唐粮仓之所在,那个地方的粮食颗粒无收,我大唐今年的粮食可就减产了,粮食减产,就算今年我们陇西这个地方的粮食保住了,可还是要影响价格的啊,今年我大唐百姓的日子,恐怕不好过。”

    “哎呀,竟然发生了这种事情,不好,不好啊。”

    “赶紧想办法救灾吧,饥民涌入了长安城,会扰乱长安城治安的。”

    “…………”

    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而他们说的这些情况也都是很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经验之谈。

    河南道地处平原,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之所以必争,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很多的沃土,只要拥有了这一片土地,就能够种出好多庄稼来,能够养活很多的人。

    所以,争到了这个地方,就可以拥有很多的粮草。

    这在乱世,绝对是很重要的。

    而哪怕现在是盛世,河南道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朝廷鼓励生育,鼓励生产,大唐的百姓人口正在慢慢的增加,人口增加,需要的粮食就会很多,如此的话,肯定是需要河南道的土地的。

    如果河南道的粮食没有丰收,对于整个大唐都会产生影响。

    而一旦饥民涌入到了长安城,这些人少不得会有一些不安分,长安城繁华,可能因此毁于一旦。

    朝中的官员嘀嘀咕咕的说个不停,每个人都觉得事情严重了,他们当然不用害怕什么,但现如今的情况,的确是不妙啊。

    官员这样说着,李世民的眼眸也凝了起来,河南道竟然闹了饥荒,这事替可怕了。

    河南道这里,其实是经常闹饥荒的,根据以往的经验,一旦河南道闹了饥荒,天下就有大乱的征兆。

    当然,这一次的情况并不算很严重,只有十几万人受灾,但若是处理不好的话,也有可能将他们大唐开国这二十来年积攒下来的东西给败光啊。

    情况不妙,不妙。

    李世民抬头望了一眼群臣,道:“诸位爱卿,河南道发生了饥荒,朝廷必须尽快做出应对,不知那位爱卿愿意担当此重任?”

    李世民开口询问,刚才不停嚷嚷的人顿时都闭口不言了。

    这种事情,不好办啊,自古以来,赈灾这事都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可以说没有什么油水,当然,你想要有油水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你有了油水,可就要承担后果了。

    赈灾的粮食就没有多的时候,如此,百姓死了很多,肯定是要调查你个这个钦差的。

    所以,没有真本事的人,是不敢去揽这件事情的。

    朝中群臣相互张望,但是愿意站出来的却寥寥无几,有几个愿意站出来,但能力却是不行,去了恐怕于事无补,甚至把事情给弄的更为糟糕。

    其他有能力和本事的,要么是有其他事情牵绊着,要么就是不想去,所以大殿上颇为沉寂。

    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后,顿时气的不行,骂道:“一群废物,朝廷花钱养着你们做什么,给你们那么多的权力做什么,如今朝廷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又能做什么?”

    愤怒,愤怒,李世民已经有点近乎咆哮了。

    而他这样说完之后,实在是气的不行,蹭的一下就站了起来:“退朝,都给我退朝。”

    李世民摔袖离开,群臣额头冒着冷汗,有不少胆子小的,都已经开始瑟瑟发抖了。

    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李世民这个样子呢。

    看来,李世民是真的生气了。

    众人相互张望,可又不敢多说什么,只能悻悻然的离去。

    太子李承乾本来是准备离开皇宫回去的,不过快要离开的时候,他突然转身,直接向御书房赶去。

    此时,李世民还在御书房生气,听到太子李承乾来了,他有点意外,道:“太子来这里做什么?”

    李承乾道:“今天朝会上,父皇生气了,儿臣回去的途中,突然感到十分的自责,儿臣是父皇的儿子,是大唐的储君,理应为父皇排忧解难,为我大唐百姓尽心尽责才行,可是儿臣却没有做好,所以儿臣来,是想请父皇给儿臣一个机会,让儿臣可以赈灾,可以为父皇排忧解难。”

    这件事情的确有点困难和麻烦,但如果做好的话,对于李承乾稳固自己的储君之位是很有帮助的,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名声更好一点。

    赈灾,有时候能够给人带来很大的好处,特别是像他这种大唐储君,大唐的太子殿下。

    所以,他想要接下这个重任。

    听到太子李承乾这话,李世民的心突然暖了一下,不由得觉得自己的这个太子真是越来越懂事了,知道为他这个父皇考虑,为他父皇排忧解难了。

    很欣慰,不仅仅是一个作为皇帝的那种欣慰,还有那种作为父亲的欣慰。

    不过,这种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情,太子想去做,可他能做的好吗,万一做不好,对于大唐储君的名声也是很有影响的啊?

    考虑了一下,李世民点点头:“太子能够这样想,父皇很欣慰,不过去赈灾的事情,还需要再斟酌一下,你先回去吧,明天再论。”

第1847章 皆意为之

    太子李承乾在退朝之后,又去御书房的事情很快在李泰这些有心人之间传开了。

    李泰得知这个消息后,很快便派人调查李承乾去御书房做何事。

    他觉得很奇怪,因为一般情况下,除非他们的父皇召见,李承乾很少再折回御书房的。

    今天他竟然又回到了御书房,那这其中肯定是有事情的。

    李泰的消息网还是很可以的,在皇宫之中,也一点不差,很快,他便得知了自己想要知道的消息。

    “王爷,太子殿下想要接受赈灾的事情。”

    听到这个,李泰眼眸微凝,下意识的觉得太子李承乾脑子有问题,这样的苦差事,做他干什么?

    不过很快,他便意识到,如果李承乾去做了这件事情,那李承乾在大唐的名声恐怕会更好吧?

    万民归心,这不是一个太子应该有的吗?

    在他们这几个皇子之中,他李泰素有才情,所以得到了不少读书人的认可,那李恪武功卓绝,得到了武将的认可,他李承乾所有的,也只有百姓的一些名声了吧?

    如此,他肯定是想要这些名声的。

    李泰摸了摸有点肥大的下巴,道:“这名声,本王也想要,只是……”

    说着,李泰又苦笑着摇摇头,他想要是想要这名声,只是要他去河南道赈灾,他却是不怎么想去的,太辛苦了,而且走的路太远,对他这样的胖人来说,那简直就是遭罪的。

    所以,在两相取舍之间,他更倾向于不去。

    不过,李泰这样说着的时候,沈彤却是浅浅一笑:“王爷可是觉得去河南道赈灾,有点辛苦?”

    这个世上,如果说谁最了解李泰,那就非沈彤莫属了。

    李泰苦笑:“是啊,本王的身材,连每日上早朝都累的厉害,要我跋涉千里去河南道,辛苦,太辛苦了。”

    沈彤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对于李泰的身体,她恐怕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吧?

    “王爷想要赈灾,又何须去河南道?”

    “哦,爱妃的意思是?”

    沈彤道:“河南道的灾民正向长安城这边赶来,很快,长安城外就会有很多灾民,这些灾民也是需要去救济,去赈灾的,王爷若是能够拿下这个任务,那对于王爷的名声便会有很高的提升。”

    听到沈彤这话,李泰顿时觉得好有道理,如果不用出长安城能够赈灾的话,那他又何必去河南道?

    “不错,不错,爱妃言之有理,明日早朝,我便请求父皇,将这赈灾的事情,交由本王来做。”

    李泰做出了决定,这个时候,李恪这边也已经做出了决定。

    面对谁都想都要的名声,李恪也决定明天早朝,去争夺赈灾大臣这个任务,当然,他可不是跟李泰上,懒的不想离开,他道很想去河南道看看。

    如果他能够解决了河南道的灾情,那他除了在军中有一些威望外,在民间百姓那里,也定会有许多的名声,那样的话,他想要争夺储君之位,就更有希望了。

    -------------------

    次日早朝,长安城的太阳已经变的有些毒辣起来。

    群臣站在大殿上,都感觉有些热。

    李世民也热,他的脸颊那里,不时有汗水顺着流下。

    李世民与群臣商议了一点其他事情后,便有人把话题扯到了河南道饥荒的事情上。

    “圣上,河南道闹饥荒,此事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尽快派出钦差,前去赈灾才行啊,请圣上早日决断。”

    一名官员将这件事情提出来后,太子李承乾最先站了出来。

    “父皇,儿臣愿意担任钦差,前往河南道赈灾。”

    李承乾这话说出来后,李恪也连忙站了出来,道:“父皇,儿臣也愿意去河南道赈灾。”

    两个人这样站出来后,就已经有了针锋相对的意思了,毕竟钦差就一个,两个皇子都想去,那让谁去的好?

    而就在众人考虑着如何站队的时候,李泰突然站了出来,道:“父皇,河南道的饥民正在向长安城赶来,长安城这里,必须做好应对灾民的准备才行,儿臣愿意领此事,安顿好那些从河南道来的饥民。”

    这话出口之后,众人都愣了一下,本来大家以为李泰也会去河南道赈灾的,谁曾想他只是想在长安城救助难民,不过,等大家看到李泰那肥胖的身躯,来回动一动就要喘息一下的时候,众人顿时也就都有点释然了。

    就李泰这个样子,要他去河南道,那比杀了他都让他觉得难受。

    三个王爷这样都开口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意思后,朝中群臣立马便开始说了起来。

    “圣上,臣觉得此事可以交给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是我大唐储君,应该知道百姓疾苦才对,而且太子殿下能力出众,要解决此事,并无什么困难的。”

    “不错,不错,臣也觉得太子担心去负责此事十分的合适,太子殿下仁慈爱民,一定会救助那些百姓的。”

    “…………”

    朝中,支持太子李承乾的人不少,经过那一次蜕变之后,现如今的太子李承乾早已经今非昔比了,在这京城的朝堂上,他的势力绝对不必其他人弱。

    不过,朝中有人支持太子李承乾,也有人支持李恪。

    “圣上,臣以为此事,蜀王李恪去办比较合适,蜀王殿下作为大唐皇子,里应该为大唐办事,为圣上排忧解难,太子殿下作为储君,怎么能随意离开长安城,要我说啊,太子殿下应该在京城救济那些难民,河南道的事情,就交给蜀王殿下就是了。”

    “极是,太子殿下和蜀王殿下,完全可以分工这件事情啊,臣觉得蜀王殿下去河南道,太子殿下在长安城赈灾,很合适。”

    李泰想要占便宜,那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李恪的人很快就要让太子李承乾跟李泰去争长安城的赈灾权。

    而李恪的人这样做之后,李泰的眼眸就凝了起来,本来他以为没有人跟他争这个的人,河南道的事情就让太子李承乾和蜀王李恪争去。

    可谁曾想李恪的人竟然这般奸诈,竟然想把太子给扯进来,与他进行争夺。

第1848章 事不好做

    李泰心里是想骂人的。

    不过表面上,他又十分的平静。

    那李恪的人想要祸水东引,可那也得看太子李承乾是不是乐意让他引了。

    如果太子李承乾执意想去河南道赈灾,那最后还是李恪跟太子争,至于长安城这边嘛,还是他来做。

    所以,这些人这样说着的时候,李泰并没有表态。

    而太子李承乾,似乎执意去河南道,所以仍旧坚持。

    李恪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就暗骂了一句,河南道的赈灾,才是最重要的,他有点看不上长安城的赈灾,如今太子要争,那他也就只能继续争下去了。

    很快,双方的人就在大殿上争吵了起来,整个大殿顿时有点闹腾。

    李世民愣了,他本以为去赈灾这事,大家都不怎么想去,想去的,可能也就太子李承乾一个人罢了,可不曾想到,今天却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出来。

    不仅太子李承乾想去赈灾,就连李恪和李泰两个人也想去,当然,李泰耍了一下滑头,想在长安城赈灾,不过不管他们想去那个地方,这都是出了李世民意外的。

    不过,李世民只稍作考虑了一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定是李泰和李恪听闻李承乾想去赈灾后,他们也要争夺这个功劳,以此来获取自己的恩宠。

    这在李世民看来没有什么。

    只是让他有点为难,三个人都想赈灾,让谁去比较合适,长安城这边的好说一点,有他李世民坐镇长安城,随便找个人都能够解决那些迁徙来的难民。

    难的是河南道的灾情谁去解决,太子,还是李恪?

    这两个人若论能力的话,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不错的,要他们去解决事情,兴许也都能够做好。

    能力如果不去考虑的话,那李世民就要考虑一些其他的东西了,如果李恪做成了此事,那他的威望可能会更高,一旦他拥有了更多的民心,那他想要造反的心是不是会更强烈一些?

    他李世民并无废储之心,按理说是应该给太子更多的宠信,让他有更多的威望的。

    可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中走出来,很清楚储君权力和威望大了之后,是可以威胁到他这个天子的位置的,如此,他也不希望太子太过强大。

    都不希望强大,那事情就不好办了。

    看着朝堂上两拨人马这般争吵个不休,李世民感觉有点头大,但这件事情,他又必须做出一个决断才行。

    而就在这个时候,长孙无忌突然站了出来,道:“圣上,不管是太子殿下,还是蜀王殿下他们,离开长安城去外面赈灾,都是不妥的,特别是太子殿下,更不能够随意离开,所以臣觉得,可以让杜正伦负责此事。”

    杜正伦是晋王李治的人,其他三个皇子争的不可开交,但却把晋王李治给忘了,李治背后有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如此面对这件事情,他们又怎么可能缺席?

    不过,长孙无忌早看出李世民对自己的几个皇子的忌惮,所以在推荐人的时候,不是推荐晋王李治自己,而是选择了杜正伦。

    杜正伦是如今晋王李治阵营里面,十分出挑的人物,他有能力,也有一定的资历和威望,让他去做这件事情,再合适不过。

    而长孙无忌这话说完之后,杜正伦就站了出来,道:“圣上,臣愿意领命,去河南道救济那些灾民。”

    杜正伦这般站出来表态之后,朝中不少人就又纷纷站出来支持杜正伦,情况一下子有些偏袒,不管是李承乾还是李泰他们,都有点意外,没有想到半路杀出来个杜正伦。

    李世民正纠结让谁去河南道赈灾,是李承乾还是李恪,杜正伦的出现,却是让他松了一口气。

    杜正伦是谁的人,他李世民还是很清楚的,不过相比较太子和魏王以及李恪这些人,晋王李治年纪还算有点小,在朝中的势力也不算特别庞大,有长孙无忌的支持,也并不算什么。

    如此的话,让杜正伦去做这事,对李世民来说,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而论能力的话,赈灾这种事情,杜正伦比太子李承乾和蜀王李恪,都是要好许多的。

    看到这些情况后,李世民点了点头:“好,既然杜爱卿愿意为我大唐分忧,那朕就任命你为赈灾钦差,即日起赶往河南道,务必要将那里的灾情得到控制,不可让死太多的人。”

    饥荒不死人是不太可能的,他只希望杜正伦去了之后,能够让那里的灾民少一些,死亡也少一些,直到所有的灾情都得到控制,所有的饥民都能够吃饱饭。

    李世民说完,杜正伦连忙点头应道:“请圣上放心,臣去了河南道之后,一定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河南道的事情。”

    有杜正伦这话,李世民心里就放松了许多。

    而说完这个时候,李泰突然站了出来,道:“父皇,长安城少不得会有一些难民,安置他们的事情,不如就交给儿臣去做吧?”

    李承乾和李恪两个人,算是鹬蚌相持渔翁得利的,现在嘛,李泰觉得他要在长安城赈灾,可能就要容易许多了。

    不过,他这么说完之后,李世民却是摆了摆手,道:“魏王不必去做这种事情,此事交由太子去做吧。”

    没有让太子李承乾去河南道,李世民心里是有一点愧疚的,而他又想让太子的威望比其他皇子稍微高那么一点,如此的话,他肯定是要给太子李承乾一个机会的。

    河南道那边有了杜正伦,那这边,就只能让太子李承乾来做这件事情了。

    别看河南道那边是个大功劳,事情不好做,长安城这边,难民涌进来后,事情也不好做,在李世民看来,这事对李承乾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个决定有点出人意外,李承乾愣了一下,紧接着连忙便行礼道:“儿臣领命。”

    李世民点点头:“务必将将此事做好,不能让我大唐百姓就这样死了,越来越少,明白吗?”

    太子李承乾颔首,道:“请父皇放心,儿臣明白,也知道该怎么做。”

第1849章 勾心斗角

    退朝之后,李恪和李泰的神色都不怎么好。

    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他们几个皇子之间的争夺,最后竟然横空出来了一个杜正伦。

    而这个杜正伦是晋王李治的人,如此的话,他们反而输给了李治。

    可这个李治才不过十几岁啊,在他们看来,李治还是个孩子。

    他们输给了一个孩子。

    气愤,特别的气愤。

    当然,他们也清楚,李治若非有长孙无忌的支持,根本就没有跟他们斗的资格,李治在朝堂上有什么?

    不过,就这样输了,他们还是有点心里不甘。

    他们这样想着,很快就又想到了太子李承乾身上,虽说这一次让晋王李治占了一个大便宜,但他们现在最为重要的敌人,肯定还是太子李承乾。

    如此的话,他们接下来就算有什么动作,也肯定是针对太子李承乾的。

    李恪回到府上之后,很快就找来了自己的亲信。

    “那些难民还要多久才能够到京城来?”

    “王爷,很快了,最多三四天,有一两万人之多呢。”

    饥民有一两万,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这些人来了之后都是要吃饭的,朝廷能够为他们提供多少?

    李恪思虑了片刻,随即便想到了对付太子李承乾的办法,他跟自己的亲信嘀嘀咕咕了一番,亲信听完之后,不敢迟疑,连忙领命退去。

    太子李承乾回到东宫之后,整个人还是很激动的。

    虽说没能去河南道赈灾,但他父皇却是将长安城的赈灾事情交给了他,到时候若是做的好了,他在长安城这边的名声,就可以更加的稳固啊。

    如此的话,也还算可以。

    而他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做一些准备。

    两万饥民来到了京城,要说他们闹不出什么乱子来,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些准备就显得很必须了。

    而就在李恪以及太子李承乾他们这些人为自己的事情做着准备的时候,秦天还悠闲的待在府上,享受着天伦之乐。

    不过,对于河南道饥荒的事情,他也听说了,听说之后,他就显得有点忧心忡忡了。

    饥荒这种事情,可不是好办的,虽说朝廷刚刚得了一些粮税,仓库比较充裕,但那么多饥民,所需的粮食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吧?

    朝廷的粮场怕是要下去很多了。

    甚至,出现短缺都有可能。

    想到这里,秦天就无奈的苦笑了一些。

    而得知太子李承乾要负责长安城的饥民,李世民又撇了撇嘴,现在的太子李承乾,倒是有了一些争斗的心思和痕迹了,不过有时候,一些事情也不能太过逞强。

    饥民的事情可不好办,如果能不做的话,秦天其实是建议他不做的。

    不过现在接都接下来了,那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希望赈灾的事情能够顺利一些,莫要出什么幺蛾子才好。

    长孙无忌的府上。

    长孙无忌刚到府上,杜正伦便急匆匆的悄然赶来。

    他要去河南道赈灾了,这事少不得要听一听长孙无忌的指使的。

    两个人坐下之后,长孙无忌开口道:“杜大人,河南道的事情,兹事体大,一定要做好,做好了,您在朝中的地位就会增加稳固,而晋王殿下也就多了一股强大的支持者,你明白吧?”

    这个杜正伦自然是明白的,既然他们都投靠了晋王李治,那晋王李治的荣辱也就关系着他们的荣辱,他们当然是想让李治当太子的。

    “长孙大人说的及时,这个下官明白。”

    长孙无忌颔首,紧接着又道:“再有就是,赈灾的事情必须做好,但不可太快,耗时一点,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听到这个,杜正伦就有点不解了,一般情况下,要赈灾的话,肯定是越快越好的啊,可长孙无忌却要他慢一点,慢一点的话,就有可能会死更多的人啊。

    杜正伦抬头看了一眼长孙无忌,道:“长孙大人的意思是?”

    长孙无忌道:“长安城这边的赈灾事情交给了太子殿下,若你那边的赈灾很快完成,这里的饥民少不得是要回去的,这里的饥民回去了,太子殿下赈灾的事情也就算是完成了,那个时候,太子得了功劳,虽然很小,却也比晋王殿下得到的好处要多,所以,给太子一些麻烦,是好事。”

    长孙无忌要算计人,其他人是逃不掉的。

    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计谋,算是一箭双雕的。

    听完这话之后,杜正伦已经明白了长孙无忌的意思,他多少有点觉得这样做不厚道,但他已经成为了晋王李治的人,那少不得要替晋王李治的将来考虑一下,所以片刻后,他还是点了点头,算是应了下来。

    李泰回到府上后,脸色阴沉的可怕。

    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差事竟然被太子李承乾给抢了,但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晋王李治的人会出来打劫,把去河南道的差事给抢了,若非那个杜正伦,长安城的事情,肯定是他的了,而且,他还可以让李恪和李承乾的人在那里厮斗,他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而现在看来,他一直都有点忽略自己的那个最小的弟弟,晋王李治啊。

    “不能让晋王李治的势力发展起来。”

    如今,有一个太子李承乾,一个李恪,就已经让他有点难对付了,现在又出现个晋王李治,那以后这储君之位岂不是更难争夺?

    如果可以的话,他想将晋王李治的势力给遏制在萌芽之中。

    如此的话,杜正伦的事情,绝对不能办漂亮了。

    这样想过之后,李泰很快就叫了一个人进来。

    “王爷,有什么吩咐?”

    “你去河南道,想办法给杜正伦找一点麻烦出来,让他赈灾的事情受挫。”

    李泰这样吩咐下去后,那个人立马就点头应了下来:“王爷放心,属下知道该怎么做。”

    李泰点头之后,那个人便连忙退了出去。

    长安城这边,暗流涌动,只怕很快,河南道那里,也肯定不会太平的。

    皇权之争,本来就是勾心斗角,伴随着流血牺牲。

第1850章 难民入京

    长安城的气氛有点紧张,因为所有的百姓都知道,河南道那边发生了饥荒,有差不多两万百姓迁徙到了长安城来,寻求活路。

    对于饥民,很多百姓并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当然,就算有恻隐之心的,他们也不可能救助这么多人。

    他们更多的,还是担心这么多饥民涌进长安城后,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影响到他们的生意。

    饥民啊,在很多人看来,他们就跟强盗差不多,为了吃饱饭,他们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只是他们又无法拒绝饥民的进入。

    这里是长安城,是大唐的京城,如果饥民这里都来不了,那这京城还算是京城吗?

    京城不是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地方,京城是一个让百姓寻求活路的地方。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过着,很快,难民入京。

    这天早上的时候,长安城外,就有最先的一批难民来到了长安城外,不过他们来到长安城外后,并没有被门卫给放进来,而是将他们给拦到了长安城外。

    这些难民现在饿的不行,让他们进去之后,指不定发生什么乱子来呢,他们可能看到一些店铺,直接就冲进去打劫了。

    这种情况,在其他难民来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所以根据以往的经验,难民来了之后,都是要先给阻挡在城外,不让他们进城的。

    等赈灾的事情完成的差不多后,才会选择让他们进城,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饿了,进城也不会闹事。

    这样做对于这些难民来说多少有点歧视他们的意思,但饥民进入长安城后的确有人行不轨之事,为了避免长安城的商户和百姓遭殃,朝廷也只能这样做。

    而长安城的百姓,也是希望这样做的。

    不过,这些难民刚来的时候,很快就跟那些门卒闹了起来。

    “放我们进去,放我们进去,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吃饭……”

    第一批难民虽然不多,也有一两千人,他们在城门处这样闹的时候,动静也不小。

    可是,那些门卒没有得到命令,那里敢让他们进去,所以还没有到关闭城门的时候,门卒就先把城门给关闭了。

    而且,很快派人向东宫通禀去了。

    李承乾这边,早已经得知了消息,所以就在门卒赶来通禀消息的时候,他已经向城门处赶来了。

    他来到城楼上后,看了看下面,此时下面很多难民都在不停的嚷嚷着,很多人都在撞门,他们饿的厉害,此时看起来有点暴戾。

    城内就有吃的,只要进去就能吃饭,他们现在自然疯狂的想要进去了。

    人在饥饿的时候,可是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的。

    疯狂,疯狂。

    李承乾看着下面的饥民,高声喝道:“诸位,你们想要活命,就都给本太子安分下来,本太子早已经命人在离长安城五里外搭建好了帐篷,也已经为你们开设好了粥篷,想吃饭,就去那里,在这里叫门是没有用的。”

    为了应对这件事情,李承乾早几天就已经派人做好了准备,不过,这些饥民听到这话之后,却并没有丝毫想要离开的意思。

    城内就有吃的,他们进去就能够弄到吃的东西,干嘛还要再跑五里地去弄吃的?

    五里地可不是个短距离啊,他们少说要走半个时辰吧,他们太饿了,他们不想走,为什么不现在就在这里给他们吃的东西?

    “我们不走,我们就要进城,我们要进城,快放我们进去。”

    “没错,放我们进城,我们饿,我们饿啊……”

    饥民有些疯狂,李承乾的话根本就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些百姓并不想要离开。

    情况对李承乾来说并不是很顺利。

    看到这个,李承乾眼眸就凝了起来,他们好心救助这些难民,他们倒好,竟然不识抬举,还想进城来,若是让他们进城,岂不是会闹出一些事端来?

    虽然他也很同情这些难民,但是这些难民做出这种事情来,就难免让人心里不痛快了。

    “尔等若是在这里继续闹腾下去,本太子便将你们当成闹事造反的人给射杀了。”

    说完这话,李承乾又开口道:“想活命,就去粥篷那里吃饭休息,不想活命的,就继续在这里给我闹。”

    说着,李承乾挥了挥手,城楼上的一众兵马看到之后,立马将手中的弓箭给拉了起来。

    看到这种情况,城楼上的一些小官员什么的,顿时都紧张起来,饥民来了,先杀饥民,这情况恐怕不好吧。

    “太子殿下,这……这恐怕不行吧?”

    万一真的杀了饥民,只怕明天的早朝上,很快就会有人弹劾李承乾的,而李承乾靠着这件事情,想都要积攒名声的,若是杀了人,这名声还如何积攒?

    但此时的李承乾站在城楼上,眼目如电。

    “不走,我们就不走,我们要进城……”

    李承乾的话多少让下面的那些饥民安静了一下,或者说吓了他们一下,但也只是一下而已,因为很快,就有人又跳了出来,嚷嚷着要进城。

    在这个饥民看来,太子李承乾不敢杀他,杀了他,他李承乾的名声可就毁了。

    但是,就在他这么嚷嚷了一句之后,李承乾就挥了挥手,紧接着一支利箭飞射而去,直接射中了那个人的面门,那个人的话还没有说完,便扑通一下倒了下去。

    鲜血喷洒,四周顿时慌乱散开。

    场面又安静了下来,那些几名看着城楼上的人,都有点弥漫,有点惊恐。

    竟然真的杀人了吗?

    “想要活命,就去五里外的帐篷那里吃饭,我早已经给你们安排好了食物和住处,还有一些大夫,帮你们看病,可你们若是在这里继续闹腾,那很不好意思,本太子杀人,从来不会手软。”

    这一次,没有人再质疑李承乾的话了,他们也才终于明白,他们很多时候的性命,就真的如同蝼蚁一般,朝廷重视他们,也可以轻视他们。

    很快,就有人承受不住这种压力,亦或者是饿的不行,转身去往粥篷那里赶去。

    有人去了,其他人也都连忙跟着跑了去。

第1851章 弹劾太子

    第一批难民去了粥篷那里,虽说又多走了一段路,但最后他们吃到了饭,又有地方住,相对来说都是有点安分的。

    毕竟能够活着,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只不过,难民得到了安置,李承乾下令射杀了一个饥民的事情,却是在长安城传开了。

    事情传开之后,百姓对李承乾倒是很欣赏。

    “好啊,太子殿下可是帮了我们大忙的,若是放那些饥民进入到了长安城来,他们少不得要抢店铺,要抢粮食的,他们那些人就是饿死鬼啊,恐怖,到时候的场面肯定会很恐怖。”

    “谁说不是,幸亏太子殿下没有让他们进来,我们这些人也才能够幸免于难。”

    “极是,极是啊。”

    百姓对于李承乾的行为很欣赏,可百官对于这个行为,就有点其他想法了。

    这天早朝,很快,就有一个言官站了出来,对李承乾进行弹劾。

    “圣上,太子殿下赈灾,昨天却杀了一个饥民,如今那些饥民对太子殿下可是颇有怨言啊,我们是要赈灾的,不是杀他们的,这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臣以为,太子殿下此事做的不好,应该另外派遣其他人去做这事才行。”

    这名言官站出来说了这么一句话后,其他官员立马便跟着站了出来。

    “圣上,太子殿下这样做,的确是有些不妥的,臣请圣上派遣其他人去做此事。”

    “是啊,请圣上换掉太子殿下,派其他人去做此事。”

    “若是那些饥民因此对朝廷怀恨在心,事情可就得不偿失了啊。”

    “请圣上明断。”

    “请圣上明断。”

    “…………”

    众人不停的说着,李承乾站在大殿上,眼眸微凝,很显然,这些人是不想让他继续负责此事了,不然等他赈灾完成后,可就是功劳一件,而且他这个行为,可是得到了长安城很多人的赞同的。

    不过,若是他的父皇真的把他给换了,那就等于告诉天下人,他李承乾做这个事情不行,如此,很容易就会让百姓对他失去信心,失去敬仰的。

    为了自己的储君之位,这件事情,他肯定是不能被人抢的。

    所以,李承乾很快就站了出来:“父皇,当时情况十分紧急,那些饥民都很疯狂,他们进来之后,只能去抢那些商铺啊,如此的话,长安城内可就乱了,那些商家的损失也很严重,诸位在长安城可能都是有店铺的,若是那些难民抢了你们的店铺,你们是不是甘愿吃这个亏啊?”

    李承乾这话说完,朝中的那些人顿时就沉默了,若是难民进来了,真的抢了他们的店铺,那他们怎么办?

    当然,难民也不一定就会抢他们的店铺,毕竟他们的运气不可能那么差吧,但万一抢了呢?

    他们对于李承乾多少是有一点了解的,知道李承乾现在变的有点狡诈,万一李承乾专门引导那些难民去抢他们的店铺,那他们现在弹劾李承乾,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不过,这种沉默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很快,就有人站了出来,道:“圣上,那些难民的确不应该就这样进入长安城来,但太子殿下也不能用杀人的方法来震慑他们,办法有很多,为何要杀人?一条人命就这样没了啊,圣上,一条人命啊。”

    这个官员说的痛心疾首,好像一条人命关系很大,而他这么说完后,很快,朝中的其他人便不停的跟着嚷嚷了起来。

    “圣上,一条人命啊,太子殿下竟然就这样要了一条人命,他简直毫无恻隐之心。”

    “没错,没错,太子殿下这样做,实在是不妥,不妥啊。”

    “圣上尚且爱惜那些百姓的性命,可太子却如此,圣上,臣请撤换太子殿下,派其他人负责这件事情。”

    “圣上,臣也请撤换太子殿下。”

    “…………”

    这些人把矛头指向了李承乾办法使用不当了,过于暴力了一些。

    而群臣这样不停的嚷嚷,李承乾的脸色就变的有点难看了,当时那种情况,不杀人震慑,还能怎么办?

    跟一群饥饿之人讲道理,有用吗?

    可他到底是杀了人的,所以他现在也不好说什么为自己辩解。

    不过这个时候,唐俭站了出来,道:“圣上,太子杀人,的确有点不对,不过当时那种情况下,若不手段强硬一点,那些饥民怕是不会离开的,作为我大唐储君,太子殿下救助那些饥民,是仁慈,而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强硬的手段才行,臣以为太子殿下做的并没有什么过错,这是一个储君应该有的态度。”

    唐俭开口,很快就有其他人又站了出来,跟着附和。

    “不错,太子作为我大唐储君,说话也应该是有一定的效用的吧,可是那些难民不当回事,不震慑一下他们怎么能行,难道要太子殿下去求他们吗,那样的话,我大唐的脸面何在?”

    “极是,极是,太子殿下作为我大唐储君,做这件事情好像并无任何不妥吧,太子殿下在这个高度,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

    “…………”

    人在一定的高度,做一定的事情,就不会让人觉得不合理。

    比如说有人很有钱,那么他买了一件奢侈品,就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因为这个在他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可若是一个人没有钱,他借钱买了一件奢侈品,那就让人觉得这个人做这件事情很不对,很有问题了。

    太子是大唐储君,他的话就是命令,有人不听,杀了不是很正常吗,这是太子应该有的特权。

    朝中群臣不停的说着,李世民听着朝中群臣不同观点,心里也是衡量了一下,李承乾做的事情,是对的,杀人多少有点不太好,但太子,大唐储君的威严,又绝对不容人侵犯啊、

    这两点叠加之后,李世民觉得太子杀了一个人这件事情,就是一件小事,很小的事情了。

    所以,在众人这样不停说着的时候,李世民也只是挥了挥手,道:“好了,此事不必再提了,那些难民,太子一定要好生安顿,这样的事情最好不要再发生了。”

第1852章 走水

    自从那次弹劾之后,李承乾仍旧负责从河南道来长安城的那些饥民事宜。

    此后一段时间,那些饥民陆陆续续的来。

    可能是有了前车之鉴吧,来的那些饥民并没有什么人再嚷嚷着进城,而他们刚到京城地界后,就会被人给领到粥篷那里,安排食物和住处,所以整个赈灾事情,还是很顺利的。

    等杜正伦将河南道的灾情彻底解决了,这些饥民差不多就可以离开长安城,回他们自己的家去了。

    也就是说,杜正伦的赈灾结束,李承乾这边的事情才算是结束,如果河南道那边的事情一直托着,这边虽然不至于出现什么事情,但朝廷为之付出的粮食,肯定是要多一些的。

    不过,在李承乾看来,以杜正伦的能力,要解决河南道的事情,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他只需要在长安城这边做事,防止一些意外发生就行了。

    至于粮草,户部的粮食还有很多,应付这些是饥民一段时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管是谁,都觉得饥民的事情差不多要结束了。

    整件事情,并没有起什么波澜。

    可就在众人觉得,只要将此事交给时间就行了的时候,长安城却突然出事了。

    这天晚上,李承乾正在东宫休息的时候,一名太监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不好了,出事了……”

    李承乾听到这个声音之后,立马从床上跳了起来,问道:“出了什么事情?”

    李承乾从屋内走了出来,看到一名太监满头大汗,整个人的脸颊都红彤彤的。

    “太子殿下,户部……户部存放赈灾粮的地方走水了,好大的火,好大的火啊,粮食……粮食怕是要毁于一旦。”

    听到这个消息后,李承乾整个人都差点跌坐在地上,他救济那些灾民的前提,就是户部的担心赈灾粮食,一旦这些粮食毁掉了,那如何救济那些灾民?

    灾民没有粮食吃,刚刚平静的日子,只怕很快就会再次闹腾起来吧?

    之前有一两千人,还可以杀一儆百,可如今有一两万人,你杀几个人就有用了吗?

    这么多难民一下子涌入长安城,会是个什么情况?

    李承乾还是很快让自己镇定了下来,然后便急匆匆的向户部赶去,不过他还没有走到户部,便看到户部有浓烟飘起,再走的近了一些,便看到了火光。

    火光如同一条条火龙,在四周乱窜,靠近户部之后,便感觉到了一股灼热。

    此时,户部救火的人进进出出,乱成了一团。

    李承乾看到这种情况,眼眸凝的厉害,他进得户部之后,找到了户部的官员,厉声问道:“怎么回事,好端端的,怎么会起火?”

    户部因为对于朝廷至关重要,所以不管是防盗啊亦或者是防火,都是做足了准备的,户部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今天晚上,却起火了。

    李承乾询问,那名官员却是害怕的整张脸都变了颜色。

    “太……太子殿下,下官……下官也不知道啊,下官已经派人去查了,应该很快就能够查出来。”

    李承乾哼了一声,喝道:“赶快救火,一定要减少损失,还有,尽快弄出一批粮食出来,明天要送去城外灾民那里,若是没有粮食,整个长安城就都乱套了,到时候,本太子要你全家人的脑袋。”

    听到这话,那个官员顿时吓的瑟瑟发抖起来,但也不敢反驳,只能连连点头应下。

    ----------------

    蜀王李恪的府上。

    夜色已经很深了,但李恪并没有丝毫去休息的意思。

    他在等消息,而他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够等到消息。

    没过多久,一名黑衣人便出现在了他的房间里。

    “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回王爷话,已经办妥了,如今户部大火已经烧了起来,赈灾那些饥民的粮草,恐怕剩不下多少了。”

    听到这个结果,蜀王李恪才算是终于松了一口气。

    本来,他是想派人去蛊惑一些难民,然后让那些难民冲进长安城,在长安城进行抢劫和打砸店铺的,而只要发生了这种事情,太子李承乾少不得就要治一个办事不利之罪。

    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李承乾竟然成功阻止了第一波要进城的难民,而且杀一儆百,让其他难民知道了厉害,以至于那些难民来了之后,也不敢再嚷嚷着进城。

    如此的话,他之前的安排也就等于作废了。

    但他又不甘心就这样作罢,所以便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毁掉那些饥民的粮草。

    只要那些饥民没有了粮草,他们肯定是会闹事的,那个时候,就算李承乾杀多少人,都没有用。

    就算一开始的时候,李承乾还能找到一些粮食应付支撑着,可粮食不多,总有用完的时候,一旦粮食用完,李承乾还是要接受即将面临的危险。

    李恪嘴角露出了一丝浅笑,而后望向那个人,道:“你做的不错,这壶好酒是本王赏给你的,喝了之后就回去休息吧。”

    这个人是李恪的亲信,也是李恪培养的死士,他听完李恪的话后,并没有丝毫迟疑,拿起那一壶酒就喝了起来。

    只是他这么刚喝完,整个人的面部突然就变的极度扭曲起来,紧接着,他便七窍流血,扑通一下倒地身亡。

    他到死都不敢相信,李恪竟然要毒死他,他可是李恪的死士啊,李恪要他去死,他绝不会皱一下眉头,可这样,李恪还不肯相信他,还要他死吗?

    那个死士死了,李恪看着地上躺着的人,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不要怪本王狠心,实在是火烧户部这件事情,关系重大,你若是被人查了出来,牵连到了本王,本王想要争夺皇储,可就一点机会没有了,但你若是死了,可就死无对证了,这样,谁还能怀疑到本王?”

    在李恪看来,做事情有时候就要狠绝一点,这个世上,除了他的母妃,谁人杀不得?

    这样说完之后,李恪的嘴角又露出了一丝冷笑,如今的户部,应该乱成一团了吧。

第1853章 太子借粮

    户部的确乱了。

    一场大火烧了许久,直到天蒙蒙亮的时候,才终于全部熄灭,不过就算如此,也仍旧可见浓烟冲天。

    李承乾整个晚上都在户部,他的脸色很难看,整个人也都显得十分的冷酷。

    户部的人来禀报情况的时候,都感觉浑身是在发抖的。

    “太子殿下,粮食被烧的只剩下了很少,最多能够支撑那些难民两天。”

    户部的人没敢多言,太子李承乾听到这个之后,突然有些愤怒,道:“查,给我查,一定要将起火的原因给我找出来。”

    户部的人连连点头,可是心里却暗暗叫苦,火的事情,他们已经开始派人调查了,只是到现在都没有调查出什么来。

    这场火起的有些突然,只怕不好调查啊。

    但太子发话了,他们也不敢找什么借口,只能连忙去查了。

    这个时候,李承乾又道:“粮食刚收回来,各地储存的粮食应该还是有的,你派人去收购粮食,越多越好。”

    户部官员又是连忙应下,想要让那些饥民渡过难关,他们现在也只能收购粮食了。

    一场大火烧了户部粮草,这长安城的粮食恐怕要涨价啊,想到这个,户部的官员就一阵肉疼,这可都是钱啊。

    这个消息很快就在长安城传开了。

    李世民刚起床,就有宫人急匆匆跑了来:“圣上,昨天晚上户部走水,赈灾的粮食都被大火给烧了。”

    李世民的身子猛然颤栗了一下,紧接着问道:“什么,粮食都被大火给烧了?”

    宫人点点头:“都被大火给烧了,没剩下多少。”

    李世民的眼眸凝着,道:“可恶,实在是可恶,谁做的?”

    “还没有调查出来,如今太子殿下正为接下来的粮食发愁呢,圣上,您看这该如何是好?”

    李世民苦笑,户部没有粮食,问他也没有用啊。

    李世民思虑了片刻,而后说道:“此事既然交给了太子,那就让太子全权负责吧。”

    李世民突然很想看看太子的本事,他是不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件事情。

    粮草被烧很严重,但多半动不了他们大唐的根基,所以李世民虽然急,但并不是很急,如此,倒不如看成是对太子的一种考验。

    李世民这样开口后,那个宫人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

    而消息在长安城传开后,长安城的那些人很快就意识到朝廷缺粮食了。

    而意识到这个后,各粮铺的粮食,随之就涨价起来。

    这个世上,只要有粮食的人,都可以说成是商人的,商人趋利,如此的话,他们自然是希望自家的粮食能够卖一个好价钱的,如今朝廷很有可能要收购粮食,那他们此时不涨价,更待何时?

    长安城的粮食涨价,而粮食涨价的时候,很多人其实都不是特别愿意卖粮食的,因为他们觉得如果他们不卖的话,粮食的价格可能会涨的更高一些。

    人都是会有一些贪心的,如此,户部的人就算在收购粮食,也肯定收购不了多少了。

    而情况的确就是如此。

    一天过去后,户部也没用收购到多少粮食,连城外难民一天的口粮都没有收购到,而且粮食的价格越来越高,这对户部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

    黄昏来临前,户部的官员急匆匆的跑去东宫,把情况跟李承乾说了一下。

    “太子殿下,粮食不好收购啊,我们的粮食加上今天收购的,最多也就支撑两天,可粮食的价格越来越高,再收购的话,对户部来说压力很大,这……”

    两万人的吃饭问题,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小事,很不好解决的,户部官员说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李承乾脸色深沉,许久之后,开口道:“你们继续收购便是了,我明天再想办法,对了,调查出起火的原因了吗?”

    “还……还没有调查出来。”

    “继续调查。”

    “喏!”

    户部的官员退去,李承乾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他也觉得有点发愁。

    就这,还是封锁了一下消息的,如果城外的饥民得知了,指不定怎么闹腾呢。

    ------------------

    次日,天气很热,太阳毒辣辣的。

    一大早,李承乾便离开东宫,去了秦国公府。

    粮食不好收购,那他也就只能去找秦天了,秦天家的粮食很多,如果可以的话,他想借一点出来。

    在他看来,秦天是一个很为国为民考虑的人,如此,面对这种情况,他向秦天借一点粮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吧?

    太子李承乾来到秦国公府的时候,秦天还在睡觉。

    天气越来越热,只有早上的时候还算是凉快一点,所以这个时候,秦天更喜欢补觉。

    不过太子殿下来了,秦天也只能连忙起身迎接了。

    “太子殿下怎么来了?”秦天望着李承乾,多少猜到了他来此所为何事,户部大火,整个长安城的人都知道了,他秦天的消息一点不比其他人慢,自然是早就知道了的。

    “先生,户部大火的事情,想必先生已经知道了,我让户部收购粮食,可是粮食涨价,很多人也都不肯卖,但城外的那些百姓,又必须得有吃的啊,所以,我便想到了先生来。”

    李承乾先这样说了一下,秦天则是有点好奇,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什么,难道自己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粮食,谁都没有办法。

    不过,秦天并没有表露出来,只是问道:“那太子殿下来此的用意是?”

    “借粮,先生家的粮食很多,如果肯借给我一些的话,多少能解燃眉之急。”

    听到李承乾来此是为了借粮食,秦天顿时就有点无语了,现如今粮食涨价了,卖粮食显然更划算啊,谁会借,现在借了,以后粮食跌价的时候还回来,那自己得多亏啊。

    秦天觉得李承乾显然不是一个会做生意的人啊,但李承乾不活,他秦天会啊,他会在这个时候,把粮食给借出去?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慈善这种事情,也不能随便做啊,秦天想抽人,没见过这么坑他的。

第1854章 饥民闹事

    太子李承乾望着秦天,想要借粮。

    秦天却是犹豫了一下,然后开口道:“太子殿下有没有想过,两万难民,靠借粮食,恐怕是堵不住那么多长嘴的,不怕告诉太子殿下,除去客栈店铺所需的粮食,就算是把我秦家所有的粮食拿出来,也只够那两万难民吃上半个月,半个月,顶用吗,而且,我秦家这么多人,就不吃饭了?”

    秦天府上的粮食是很多,但如果他们这百十来号人吃的话,吃一年绝对没有任何的问题,甚至还有结余,可以卖出去。、

    但如果是两万人来吃的话,肯定是吃不了多久的。

    两万人的这个基数很大,大的任何东西碰上之后,被分下来就很少,而所需要的东西,则会很多。

    他秦天家里的粮食,支撑不起。

    李承乾愕然,他以为秦天会借的,不曾想秦天却说了这话。

    不过,他对秦天并没有因此而有什么想法,因为他知道秦天说的很有道理。

    但要他就这样放弃,似乎也不太可能。

    所以太子李承乾又开口道:“先生说的是,不过我不需要你们秦家所有的粮食,只要很少的一些就够了,这些百姓一天的口粮就行,我会去从其他人那里继续借,这样的话,应该是能应急的,而只要应了急,长安城的那些粮铺看到无利可图,粮食的价钱自然就会降下来,那个时候,我再让户部派人去购买就是了。”

    李承乾想的很好,但秦天仍旧不怎么想借粮食。

    “太子殿下出手,自然是能借到粮食的,只是太子想过没有,借了人家的粮食,就等于欠了人家的情分啊,太子作为我大唐储君,怎么能欠太多人情分?我们两个人关系不一般,我若借也就借了,可其他人呢?”

    “储君这个样子是不好的,圣上若是得知,怕也不会高兴。”

    事情关系到了储君,太子李承乾多少就犹豫了一下,只是他又很问难,道:“先生说的极有道理,只是那些难民没有饭吃,恐怕是要闹事的话,如此,赈灾不能完成,父皇对我也肯定会十分的失望。”

    秦天在心里暗骂了一句,但紧接着又道:“太子殿下有没有想过,为何户部会缺少粮食,为什么你现在会处于这样的境地,此事到底是什么人所为?”

    “这……”

    因为粮食短缺,李承乾倒是没有想到这里,他只是派人去调查,没有想过自己的处境是如何造成的,可现在秦天这么一说,他顿时就有点恍悟过来了。

    而他明白之后,整个人的眼眸就有点凝了起来。

    “太子殿下可知道怎么做了?”

    李承乾抬头看了一眼秦天,好像从秦天的的眼神里面发现了一些什么,紧接着他便点了点头:“知道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多谢先生指导。”

    说罢,李承乾便直接离开了,对秦天感激不尽,秦天这边,摸了摸下巴,他只是不想借粮食出去罢了,那里有什么指导?

    不过,李承乾既然想明白了一些事情,那也就说明这个太子,人还不算太笨。

    --------------------------

    从秦天的府上离开之后,太子李承乾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

    很显然,户部是有人故意放火的,为的,便是要他这个太子完不成赈灾。

    而整个大唐,跟他李承乾为敌的人有几个?

    无非就是李恪和李泰这两个人罢了。

    这件事情,肯定是他们两个人中的一个做的,如此的话,他接下来要做的一些事情,肯定也是要针对他们的。

    想让他李承乾吃瘪,可没有那么容易,而给他李承乾制造了麻烦,那么他们也别想着置身事外,在旁边看热闹。

    很快,他李承乾就会让他们知道他的厉害。

    李承乾越想,越觉得心里舒服,头脑清晰。

    而就在他回到东宫,刚要安排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名宫人急匆匆的跑了过来:“太子殿下,不好了,城外的难民知道户部着火的事情了,他们现在都嚷嚷着要进城,要吃饭呢。”

    户部着火,朝廷粮食短缺的消息若是传到了饥民那里,他们肯定是会很担心的,担心自己以后可能就吃不上饭了。

    如此的话,他们觉得还是进城更为安全一点,进了城,他们就是乞讨,也不至于饿死自己吧?

    李承乾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有点生气了,骂道:“这些饥民,真是可恶,走。”

    说着,李承乾便连忙带人向城门处赶去,来到城门这里后,李承乾向外面望了一眼,此时外面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

    看到这个之后,李承乾无奈的苦笑了一下。

    而此时下面的那些饥民,不停的嚷嚷着。

    “我们要进城,我们要吃饭。”

    “我们要进城,我们要吃饭。”

    “让我们进城,让我们进城。”

    “…………”

    这些人一边喊着,一边撞击城门,不过,只要唐军不打开城门,就凭他们这些人,想要进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安城啊,大唐的都城,若是被一群饥民攻破,那可就成为了笑话。

    就是十万饥民,甚至十万大军想来攻下长安城,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看着下面的那些饥民,李承乾高声喝道:“户部的确着火了,但我朝廷的粮草很多,绝对不会少了你们的饭食,这个你们大可放心,有我这个太子作证,你们还有什么不信的?”

    “都回去,每天你们仍旧能够吃到饭菜,可如果继续在这里闹事的话,也别怪本太子不客气,胆敢扰乱我大唐稳定,那可是要一谋反罪论处的。”

    “回去吧,若是你们吃不上饭了,到时候本太子亲自为你们打开大门,让你们进来。”

    李承乾在楼上说着,他的话现在还是很有威力的,他这样说完之后,那些饥民犹豫了一下,然后便有人陆陆续续的离开了。

    对于李承乾的话,他们还是相信的,而且现在,他们也并没有缺少饭菜吃嘛,他们今天是吃饱才来闹的,纯粹,就是因为担心。

    但李承乾既然承诺了,那他们何不相信一次?

第1855章 抄几个家吧

    这个世上,消息的传播是最快的。

    就算李承乾有意封锁户部大火的消息,但只要有心人想要传播,还是可以传播出去的。

    李恪在府上很快就听说了饥民闹事的事情,而听到这个之后,他便知道他的人已经把消息传了出去。

    虽说饥民闹事很快被压了下去,但他相信李承乾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不容易。

    整件事情说白了,就是粮食的事情,如今粮食被烧,那李承乾就要弄粮食,可粮食是好弄的吗?

    只要李承乾弄不来粮食,城外的饥民没有粮食吃了,那他们很快就会继续闹起来的,那个时候,这些饥民可就不好说话了。

    虽说这些饥民也闹不出什么大事来,朝廷要镇压他们也容易,可李承乾真的镇压了他们的话,这赈灾的事情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此,李承乾这一次不仅没有完成赈灾,得到百姓认可,反而会被人诟病。

    想到这些,李恪就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他只需要等着消息就行了。

    饥民被劝退了,李承乾这才急匆匆的又赶回东宫。

    回到东宫之后,李承乾将自己的几名亲信叫了过来,对他们吩咐了一番,这些人听完后不做迟疑,立马下去,按照李承乾说的去办。

    而李承乾这里,也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只有两天的时间,不过,如果他的这个办法成功的话,两天时间足够了。

    长安城这边,百姓还在不停的议论着户部的大火,很多拥有粮食的人,仍旧在待价而沽。

    次日早朝,群臣议论了一两件事情后,就有官员站了出来。

    “圣上,臣要弹劾王冬贪污,且有谋反之嫌。”

    这名官员站出来说完这话之后,李恪的神色微微一凝,这个王冬是他李恪的人,而且帮他李恪做过不少比较隐蔽的事情,怎么会有人突然弹劾他呢?

    李恪觉得情况有些不妙。

    李世民这边,听到这话后,就有点生气,问道:“王冬贪污谋反,可有证据?”

    “圣上,证据在此,请圣上过目。”

    那名官员将证据提交了上去,这些都是李承乾派人交给他的东西,证据说不上特别的铁证如山,但很多贪污啊,杀人的证据却是千真万确的,谋反的也有,但只是有一些嫌疑罢了。

    李世民看到这些证据之后,脸色变的越发难看起来,紧接着,便见他瞪了一眼王冬,道:“王冬,如今这些证据指明你贪污谋反,你可有什么要辩解的?”

    “圣上,冤枉,冤枉啊,臣没有贪污,更没有谋反,请圣上明察。”

    说这话的时候,王冬下意识的向李恪望了过去,但李恪那里敢跟他有什么眼神交流,李恪只是神色平静的站在那里,似乎这件事情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这个时候,那个弹劾王冬的官员又道:“圣上,有没有贪污,有没有谋反,派人去搜一下他的府邸就清楚了。”

    这话说完,李世民点了点头:“极是,来人,去搜查一下王冬府邸。”

    很快,有侍卫领命退去。

    这边,又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圣上,臣要弹劾陈讳,他也有贪污谋反的嫌疑。”

    听到又有人弹劾,李世民就觉得奇怪了,怎么今天弹劾的这么厉害?

    不过,有人弹劾,还是要调查一下的。

    “证据拿上来。”

    那个官员很快把证据拿了上去,这些证据也是太子李承乾派人送给他的,而那个陈讳,也是蜀王李恪的人。

    当然,并非李承乾故意针对李恪,而是李承乾要慢慢弹劾,不会一下子把所有人都给弹劾了,今天只是动李恪的两个人,可能明天就要动李泰的人了。

    这样一天动两个人,把他们的家都给抄了,那他李承乾救济灾民的粮食也就都有了。

    证据拿了上来,李世民看过之后,又是冷哼了一声,他并没有询问那个陈讳,直接就派人去搜查陈讳的家去了。

    大殿变的很安静,陈讳和王冬两个人都有些紧张,虽是夏日天气,他们却有点浑身发抖的感觉。

    额头上,则冒的是冷汗。

    没过多久,侍卫便急匆匆的赶了回来。

    “圣上,已经搜查过了,我们在王冬和陈讳的府上,都搜到了大量的金钱,这些和证据上说的十分吻合,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私自打造的兵器,有千余件。”

    有贪污的钱财,有打造的兵器,这些不是贪污谋反是什么?

    侍卫的话音落下之后,李世民顿时就哼了一声:“你们两个人好大的胆子,竟然敢贪污,而且还想要谋反,如今证据确凿,你们两个人还有什么要说的?”

    两个人面容悲苦,却又十分的委屈。

    说他们贪污,他们认了,他们的确利用自己的职权贪污了,可说他们想要谋反,那却是根本没有的事情啊,那些兵器,只是李恪给他们的啊,至于李恪要做什么,他们那里知道?

    当时李恪只说让他们先给存放着。

    可现如今被人举报,他们也不敢将李恪给暴露出来啊,所以两个人只能不停的喊冤。

    只是,现如今证据确凿,他们喊冤又如何?

    “父皇,这两人贪污受贿,儿臣觉得,应该将他们抄家,将他们所有的财物都换成粮食,救济城外的饥民,毕竟,他们贪污的可都是民脂民膏啊。”

    就在事情确定下来之后,太子李承乾站出来说了这么一句话,而他说这么一句话,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他这么一说后,大家顿时就明白过来。

    怪不得今天有人连续弹劾了两个人啊,原来是太子李承乾在背后指挥此事,这王冬和陈讳两个人贪污了那么多钱财,这些钱财若是换成粮食,够城外的饥民吃半个月的了。

    半个月,很多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那个时候,救济灾民的事情,也就容易的多了。

    这手段,有点奸诈,但也不得不说,是个好办法啊。

    众人此时对太子李承乾已经有了一些改观,他们的这个太子,竟然会用这种手段了,看来他们的这个未来储君,不简单啊。

第1856章 杜正伦的麻烦

    长安城这边的情况有所好转。

    而这个时候的河南道那边,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杜正伦带着赈灾粮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河南道地界。

    只是,他们刚到河南道地界,走道云蒙山的时候,突然被一伙山贼给拦了道。

    这活山贼人数不多,也就百十来人,相比较杜正伦的千余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的。

    只不过,这些人对于云蒙山的地形十分的了解,拦住道后,并没有跟杜正伦发起正面的冲锋。

    而是跟他们在云蒙山上来回的绕,结果弄的杜正伦很是头大,最后一个不甚,被那些强盗夺走了一小半的粮草。

    一小半的粮草对于杜正伦来说,已经不算少了。

    本来他带的粮草能够支撑河南道的饥民一个月,但少了那一小半后,就只能跟支撑二十来天了,二十来天,他们后续的赈灾粮恐怕一时半会来不来吧?

    杜正伦来到河南道后,一开始的时候,赈灾还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有粮食嘛,但是到了后面,赈灾就变的有点困难起来。

    而面对这种情况,杜正伦虽然也有想办法解决,但显然并不是特别的积极。

    “大人,如今很多饥民一天已经由之前的两顿饭,减为了现在的一天一顿饭,再这样下去,恐怕河南道会乱啊,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办法弄一些粮草出来?”

    “是啊大人,如今那些饥民很是有怨言啊,若是不让他们吃饱饭,他们怕是要闹腾。”

    “…………”

    饥民吃不饱饭,肯定是要闹事的,杜正伦的一些副官很是着急,只是杜正伦自己,却是神色平静,道:“放心吧,这些难民还闹不出什么事情来,一天吃一顿饭还饿不死人,如果我们现在让他们吃两顿,我们的粮草很快就会没有,那个时候,朝廷的赈灾粮没有送来,才会真的出大事,至于想办法弄粮食,如今的河南道,粮食的价格高的离谱,粮食那里是好弄的?”

    事情很难办,当然,也不排除杜正伦不想过于积极的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来的时候,长孙无忌已经告诉过他了,要他尽量忙一点,如此好给太子李承乾找一些麻烦。

    杜正伦这样说完之后,那些官员也是一点办法没有,杜正伦才是钦差,他们这些人能怎么办?

    杜正伦在河南道不怎么积极赈灾,长安城这边,李泰已经得知了相应的消息。

    那些山贼,自然是他派人给找的,为的就是给杜正伦增加一些麻烦,那杜正伦若是不能赈灾,让河南道发生了叛乱,那更是他想要看到的事情。

    因为在他看来,叛乱什么的不可怕,让晋王李治掌控了更多的权力才可怕。

    如今,他的计划多少已经完成了一些,那他接下来,也是时候对杜正伦进行一些弹劾了。

    李泰很快找了几个人来,对他们进行了一些吩咐,这样吩咐完之后,他便不由得发出了一丝浅笑,接下来,他只需要等着就行了。

    ---------------------

    次日,早朝。

    李世民正与群臣商议着事情,在这些事情商议的差不多的时候,一名官员站了出来。

    “圣上,臣要弹劾杜正伦。”

    听到有人要弹劾杜正伦,长孙无忌的眼眸就微微凝了一下,李世民这里,也是一愣,那杜正伦正在河南道赈灾,此时有人弹劾他,这是什么情况?

    莫不是赈灾之事出现了问题?

    “哦,爱卿你要弹劾杜正伦什么啊?”

    “圣上,杜正伦去了河南道后,并不积极赈灾,现如今灾民每天只有一顿饭吃,而且根本就吃不饱,那些灾民只是处于饿不死的状态,杜正伦作为赈灾的钦差,却让灾民这般的受苦,这简直就是失职啊,简直就是不顾饥民死活,这样的官员,难道不应该被弹劾吗?”

    这个官员吧情况说出来后,整个朝堂顿时震惊不已。

    “什么,竟然还有这种事情,这个杜正伦还真是好大胆子啊,竟然这般虚与委蛇,我朝廷弄去了那么多粮草,他一天只给那些饥民吃一顿饭?”

    “真是不要脸啊,一顿饭谁能吃得饱,只怕很多人都撑不下来吧,指不定河南道那边,现在死了多少人呢。”

    “这个杜正伦,真是可恶,这般的草菅人命,枉费了圣上对他那么信任,将这件事情交给他去办。”

    “…………”

    对杜正伦不喜的人很多,李泰、李承乾甚至是李恪都不喜欢,如果不是因为杜正伦,他们兴许就有可能去河南道赈灾了,如此,杜正伦在河南道办事不利,他们这些人肯定也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一时间,朝堂之上,对杜正伦弹劾的声音此起彼伏。

    大家也许并不清楚杜正伦在河南道的情况,但逮住了机会,该弹劾还是要弹劾的。

    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后,脸色就有点难看了,当初选择杜正伦去,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杜正伦的信任,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杜正伦的身份。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杜正伦竟然辜负了他的信任,竟然在河南道消极赈灾,这样的话,那些灾民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吧?

    朝中臣子弹劾他,也是应该。

    很多人都想要将杜正伦严惩,撤掉他现在的职务。

    不过,若是撤掉了杜正伦,再派其他人前往,那这其中浪费的时间可就多了,时间浪费,指不定要死多少难民呢。

    想了想,李世民也只能强忍心头的怒火了。

    “好了,诸位爱卿安静,此事朕已知晓,不过朕对杜正伦还是很信任的,朕相信以他的能力,应该能够很快解决河南道灾民的事情,吩咐下去,朕给他一个月的时间,务必将河南道的灾情给解决了,若是一个月后他还没能解决河南道的事情,朕要他脑袋,而且他杜家后代,所有人都不得入朝为官。”

    要杜正伦脑袋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惩罚了,所有杜家人都不得为官,则要更重一点,听到这话,众人都有点愕然,本以为李世民要替杜正伦说话,不曾想,却是给杜正伦增加了压力啊。

第1857章 给他出个主意吧

    退朝的时候,长安城的天气十分的炎热。

    李泰回去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有点神清气爽。

    虽然没能弹劾掉杜正伦,但他父皇给杜正伦加了一个期限,这对杜正伦来说可是有点要命的啊。

    河南道的灾情还是很严重的,给杜正伦一个月的时间,他能够解决了才怪。

    而杜正伦解决不了,他就得死,他父皇的话已经说出来了,自然是一言九鼎的。

    天气很热,但今天李泰出奇的没有感觉道热。

    长孙无忌在退朝之后,便直接坐着马车回到了府上。

    本来,他以为让杜正伦拖慢一下赈灾的速度,对太子李承乾来说会制造一些麻烦出来,谁曾想,给太子李承乾的麻烦没有弄出来,反而让杜正伦有了麻烦。

    如果一个月后河南道的灾情没有得到解决,那杜正伦可就危险了啊。

    而杜正伦作为他在朝中少有的几个有实力,官职又高的人,他是怎么都不舍得的。

    要知道,他的一个人爬到杜正伦这样的位置,哪怕一路上顺风顺水,也得好几年的时间才行啊。

    整个大唐,像秦天这样的妖孽是少之又少的,很多人都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的。

    现在的长孙武家有点担心,他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

    回到府上之后,长孙无忌便吧自己关进了书房里,他在书房来来回回的走着。

    这样一直道黄昏前,他才终于有了主意。

    “来人。”

    很快,一名下人跑了过来,道:“老爷,有什么吩咐?”

    长孙无忌拿出了一封信,道:“见这封信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河南道杜正伦的手里,要他无论如何,都要按照我说的去做,不然,他的身家性命就别想要了。”

    事情很严重,所以长孙无忌必须特别叮嘱一下,那个下人听到之后,并无任何迟疑,连忙便点头应了下来。

    信送出去之后,长孙无忌这里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果杜正伦按照他说的去做,兴许还能活命,可若是杜正伦不按照自己说的去做,那他的性命多半是要没有了的。

    河南道。

    杜正伦仍旧在赈灾,速度不快,也说不上慢,按照他的能力,两个月后,河南道的灾情差不多就能够解决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接到了朝廷派人送来的圣上口谕。

    要他一个月之内,务必完成赈灾,不然就要他杜正伦的性命,他杜家的后代子孙,也别想再当官了。

    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杜正伦一下子就傻眼了。

    “宰相……宰相误我,宰相误我啊…………”

    如果没有长孙无忌的话,从一开始,他就会积极赈灾,如此的话,那一伙山贼想要劫走他的一部分粮草,也是绝无可能的。

    那样的话,他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赈灾,这样,就算李世民给了他一个月的时限,他也能够保证完成这个任务。

    可现在,前面的基础都没有打好,想要在一个月内完成赈灾,恐怕就不容易了啊。

    杜正伦很痛苦,特别的痛苦,同时也十分的后悔,现在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怎样才能够在一个月内完成赈灾?

    他在房间里来来回回的走着,这样走了许久之后,他才让自己慢慢的冷静下来,而冷静下来后,他多少也想清楚了一些事情。

    以现如今的情况,想要在一个月之内完成赈灾,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有足够的粮草,只要又足够的粮食,那些饥民就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这样的话,灾情也就能够得到解决。

    只是,从一开始,他们就缺少了一部分粮食,而朝廷的赈灾粮就算是运来了,也不可能算得上是充足,粮食不充足,一个月内完成赈灾就不可能。

    一开始错了,后面想要弥补的话,就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世上的事情,很多都是这个样子的。

    痛苦,痛苦。

    许久之后,杜正伦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他很奇怪,事情怎么突然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呢,不应该,太不应该了啊。

    可事情就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杜正伦痛苦了一天。

    第二天的时候,他接到了长孙无忌派人送来的信。

    接到信的时候,他其实是不想看的,甚至想要一气之下将信给撕了,只不过犹豫了片刻之后,他还是决定将信给打开。

    不管怎么说,这是长孙无忌的信,万一他有什么重要的消息说呢?

    把信打开之后,杜正伦看到了长孙无忌在信上给他说的事情,只是这样看过之后,杜正伦并没有因此而欣喜,他只是有点震惊,震惊的目瞪口呆。

    长孙无忌在信中说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跟他之前想的是差不多的,只是又有一点区别罢了。

    按照长孙无忌的办法,的确有可能在一个月内解决了这件事情,只是长孙无忌的办法,未免过于……恶毒了一些,只怕就算他解决了问题,回到长安城后,也要遭到弹劾啊。

    杜正伦有点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按照长孙无忌说的办法去做。

    “杜大人,长孙大人已经说过了,这是您最后的机会,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您的脑袋就别要了,圣上既然开了口,到时候谁都帮不了你。”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的人又开口道:“杜大人在这里消极赈灾,圣上已经很生气了,对杜大人你很生气,若是你再犯了错事,没能完成圣上说的任务,那什么后果,杜大人自己去想吧。”

    这个人的话自然并非是危言耸听,当然,他的话也都是长孙无忌教的,长孙无忌就怕杜正伦不按照他说的去办,这样的话,杜正伦想要活着可就真的难了。

    所以,他才教了下人这么一番话。

    而他这么说完之后,杜正伦的脸色显得就越发的痛苦起来,不过脸色虽然痛苦,他还是很快就做出了决定。

    “告诉长孙大人,就说他的办法我会用的。”

    现如今这种情况,想要活命的话,自然是要在一个月内完成赈灾的,长孙无忌的办法可以完成赈灾,那他自然是要用的。

    为了活着,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1858章 继续弹劾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

    李泰他们都在等着河南道那边的消息,他们觉得,河南道那边,杜正伦肯定是不可能如时完成赈灾的。

    只是,就在他们这样认为的时候,河南道那边的消息传了过来,杜正伦完成了赈灾。

    这个消息传来之后,李泰很是震惊,他简直不敢相信着是真的。

    “怎么会这样,一个月的时间,杜正伦怎么可能完成赈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泰有点愤怒的询问,这个时候,探子连忙吧情况给说了一下。

    “王爷,本来那杜正伦是不可能如时完成赈灾的,只不过后来他把好的粮食全部换成了其他不好的粮食,用面粉大米换成了糟糠之类的,好粮食换赖粮食,肯定能换好多出来啊,这些东西虽然赖,但还是能吃的,而且很顶饿,那些饥民一下子就拥有很多的粮食,他们有了粮食,这饥荒也就给解决了。”

    听到这个,李泰有点愕然,他没有想到杜正伦会这样做。

    不过,杜正伦用好粮食换成不好的粮食给饥民吃,这简直是一件十分恶毒的事情啊,朝廷弄去的是好粮食,他怎么能让饥民吃赖粮食呢?

    虽然杜正伦完成了赈灾,但此时的李泰并没有特别的失望,至少他觉得这件事情,还有可以操作的余地。

    想过之后,他立马就吩咐了一下。

    次日,早朝。

    李世民也已经得知了河南道饥荒得到解决的事情了,而且现如今,长安城的那些饥民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返程了。

    想要离开家乡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家乡可以很好的活下去,他们自然是要回去的。

    毕竟,那里有他们的家,也有他们的土地啊,在长安城这里,他们什么都没有,如果没有朝廷的救济,他们想要生存下来是很难的。

    饥荒的事情得到了解决,李世民是有点大快人心的。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官员站了出来:“圣上,河南道的灾情虽然得到了解决,但臣还是要继续弹劾杜正伦,因为他之所以能够这么快赈灾,是因为他将朝廷弄的赈灾粮换成了糟糠之类的粮食,这些基本上都是喂猪的,可是他却拿来给百姓吃,这简直就是对百姓的侮辱,简直就是不顾百姓的死活,那么多好粮食啊,去了那里,臣怀疑杜正伦贪污。”

    这名官员把情况说出来后,满朝震惊。

    “什么,杜正伦竟然给饥民吃的是糟糠?”

    “可恶实在是可恶啊,这个杜正伦简直就不是人,他怎么做得出这种事情来?”

    “这个杜正伦,人人得而诛之,人人得而诛之啊。”

    “不是人,简直不少人,我们长安城这边,还给百姓吃的好面好米呢,杜正伦竟然这样做,简直罪不容诛,罪不容诛。”

    “…………”

    朝中的官员很愤怒,杜正伦的行为触碰道了他们对于良知认识的底线,他们就没有见过这般不要脸的人。

    愤怒,愤怒,官员对杜正伦口诛笔伐,而此时的李世民坐在大殿之上,也是眼眸凝着,有着一股说不出的愤然来。

    这一次,杜正伦是真的辜负了他的期望啊。

    此时,哪怕杜正伦完成了赈灾,李世民也有一种杀了他而后快的冲动。

    不过,就在众人这般议论纷纷的时候,长孙无忌站了出来:“圣上,有关河南道的情况,臣也知道了一些,臣觉得,杜正伦这样做,虽然不好,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也是唯一能够解决灾情的办法啊。”

    长孙无忌是宰相,而且一直深的李世民的信任,他在朝中也有很庞大的势力,他这么开口之后,整个大殿顿时就安静了许多。

    李世民望着长孙无忌,道:“长孙爱卿的意思是?”

    长孙无忌道:“圣上,杜正伦带着粮草刚入河南道,就遇到了一伙山贼,那伙山贼仗着地势,掠夺了一部分粮草去,以至于杜正伦在接下来的赈灾变的有点困难,并非他不积极赈灾,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后来,杜正伦被弹劾,他不得不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赈灾,可要完成赈灾,就必须得又足够的粮食啊,可杜正伦那里来那么多粮食,如此,他才只能出此下策,圣上,能够及时的完成赈灾,不知道解救了多少饥民,所以,就算杜正伦有错,也请圣上考虑一下他当时的情况。”

    杜正伦会被弹劾这事,长孙无忌在给杜正伦出这个主意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料到,而杜正伦受一些惩罚也肯定避免不了,但相比较被砍头,那肯定是要轻很多很多的,而且只要再给他一个机会,他杜正伦说起来就起来了。

    长孙无忌这般说完之后,朝中的其他官员也就都陆陆续续的说了起来。

    “圣上,臣觉得长孙大人言之有理啊,能够如时完成赈灾,这不知道拯救了多少人的性命啊,杜大人此举怕也是万不得已。”

    “不错,不错,当时的情况可不好解决,杜大人能够解决,足见他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请圣上宽恕杜大人。”

    “请圣上宽恕杜大人。”

    “请圣上宽恕杜大人。”

    “…………”

    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势力不弱,如此的话,想要让一些人替杜正伦开口也并非什么难事,现如今,替杜正伦辩解的人就有很多。

    当然,这些人辩解的时候,李泰的那些人,却也是仍旧在不停的弹劾着杜正伦的。

    整个朝堂之上,有些嘈杂,有点混乱。

    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之后,眼眸微凝,紧接着挥了挥手,道:“好了。”

    声音落下,整个大殿顿时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扫了一眼,道:“杜正伦此举,的确不妥,但他到底也算是解决了河南道的饥荒,如此,也算是功过相抵了一些,就罚他官降一级,罚俸禄两年吧。”

    杜正伦这种情况,不受罚肯定是不可能的,但罚的太重,也不行,毕竟他是替朝廷做事,而且做成了,要是对他惩罚的太重,以后谁还帮他们朝廷做事啊?

    这个惩罚,其实是刚刚好的。

第1859章 开海

    河南道的灾情得到解决,长安城的饥民陆陆续续的离开。

    太子李承乾这个时候,才算是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所负责的事情,总算是完成了。

    而此时的长安城,正是盛夏时节,天气热的不行。

    李世民在御书房批阅奏折,虽说河南道的事情解决了,但他在看完各地送来的奏折之后,并没有什么喜悦,相反还有一些情绪上的烦躁。

    边关又催粮草了,其他地方也都多多少少出现了粮食不足的情况。

    河南道一场饥荒,足以影响到整个大唐啊。

    这种情况若是不尽快得到解决,对他们来说绝对不算是什么好事。

    只是,朝廷也没有那么多的粮草啊,这让他怎么办?

    看了几个奏折之后,李世民就有点气的看不下去了。

    他起身在御书房来来回回的走着,这样走了几步之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如此几番后,心情越发的有点糟糕起来。

    按理说,作为天子,承受能力应该很强才对,只是有些问题不解决,又总让人心里不舒坦。

    这样沉思许久之后,李世民突然想起一个人来,于是连忙叫来宫人,吩咐道:“快,去将秦天叫来。”

    自从秦天回到长安城后,便一直不曾上朝,毕竟他撤掉了秦天所有的职务嘛。

    不过,这么长时间没有见秦天,李世民心里突然还有点想念他,如果秦天在朝的话,这种事情,他应该很快就能够解决吧?

    宫人领命之后,急匆匆退去。

    夏日炎热,长安城的街道上热的仿若蒸笼。

    秦天骑快马而来,风吹着也是热的。

    他很奇怪,李世民这个时候宣他进宫做什么?

    按理说,河南道的饥荒已经解决了,李世民实在没有叫他来的必要。

    入得皇宫,秦天已经热的满头大汗,好在御书房这边是自雨屋,还算凉快一些,进去之后,他整个人才多少舒服了许多。

    “不知圣上宣微臣前来,所为何事?”

    李世民道:“秦爱卿啊,最近各地送来的奏折,都是缺粮,缺粮,朕这发愁啊,爱卿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听到这个,秦天苦笑,河南道是大唐的粮仓啊,河南道都闹饥荒了,其他地方能好才怪,只是粮食这种事情,李世民问他,能问出什么来吗?

    但李世民既然问了,他若是不做出点什么来,也有点说不过去吧。

    想了想,秦天道:“圣上,我大唐之所以出现缺粮的情况,一来嘛,今年河南道闹饥荒,粮食减产严重,再有就是,我大唐并无储备粮食的习惯,若是我大唐有储备粮食,那么就算其他地方闹饥荒,也并无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直接将储备的粮食运出去就行了。”

    大唐不过开国二十来年,而这二十来年间,大唐可以说是战事不断的,如此的话,所需要的粮草也多啊,他们的粮食少之又少,如此,又那里有多余的粮食进行储备?

    秦天说的这个原因,李世民也知道,可储备粮食,那也得又多余的粮食才行啊。

    “秦爱卿言之有理,只是如今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

    “圣上问的是现如今各地缺粮的事情,还是我大唐以后不出现缺粮的事情?”

    “两者皆有。”

    秦天道:“现如今的事情嘛,没有好的办法,毕竟很多地方都缺粮,而今年也弄不出更多的粮食,所以只能让大家都尽量节俭一些了,再有就是,把粮食稍微富足的地方,运一些到其他缺粮的地方,尽量渡过今年的困境。”

    这恐怕是现如今大唐唯一能做的事情了,当然,很多富商啊、权贵什么的还是有粮食的,想办法从他们手里买一些粮食救急,兴许也是可以的。

    李世民点点头:“这个朕会安排下去的,那你说一下如何解决以后粮食短缺的问题。”

    秦天颔首,道:“这个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储备粮食了,在我大唐十道各设下一个巨大的粮仓,当那年的粮食丰收的时候,就多收购一些粮食,在粮仓里面进行储备着,这样,等那一年缺粮了,就可以将这些粮仓里的粮食拿出来救济,当然,粮食每年都是要换的,这样避免粮食出现发霉的情况。”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秦天的这个办法就是要人先想办法,这种情况,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做,不算稀奇,大唐只是开国时间短,同时又战事不断,没有太多的粮食储备罢了。

    不过,听完秦天的话后,李世民还是点了点头,道:“第二个办法呢?”

    相对来说,李世民更好奇的是秦天说的第二个办法。

    秦天道:“第二个办法,则是寻找更多可以作为粮食的农作物,这样能吃的东西多了,我们大唐自然也就不缺粮食了。”

    在秦天所在的那个前世,可以吃的农作物是很多的,比如说红薯啊,比如说玉米等等,这些东西的产量比大米啊,小麦什么的要高的多了,如果这些东西可以在大唐普遍种植的话,那完全可以解决大唐粮食短缺的问题。

    不过现如今的唐朝,红薯、玉米什么的都还没有传到这里来,想要也没有。

    不过,秦天有个主意,兴许可以试一下,所以他才说了着第二个办法。

    而李世民听完之后,却是无语苦笑,本来他对秦天的第二个办法很好奇,也很期待,可是听完秦天的话后,他却是摇了摇头。

    古往今来,能够作为粮食的农作物并不算很多,现如今能够被人接受的大米、小麦,那也是经过了人类无数次的筛选留下来的。

    也就是说,除了现如今能够作为粮食的大米和小麦外,其他很多农作物都是不能吃的,想要再找出一些来,谈何容易?

    在李世民看来,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再找到的。

    人所能吃到的农作物,就这几种嘛。

    李世民把这些情况跟秦天说了一下,说的时候,还露出了一丝轻笑,觉得秦天未免太过想当然。

    秦天却是说道:“圣上此言差矣,在我们大唐找不到可以吃的粮食,不代表海外没有啊,我们可以开海。”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1558/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好相公最新章节! 作者:古沐鱼所写的《大唐好相公》为转载作品,大唐好相公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好相公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好相公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好相公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好相公介绍:
武德六年,大唐初定,百废待兴。
太子稳坐东宫,李世民野心勃勃。
武将定江山,文臣思治国。
穿越来的秦天只想当一个好相公,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大唐好相公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好相公,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好相公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