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送“粥米”
婚礼简朴而隆重,新人站在伟人像前,行了三鞠躬礼。接着拜老人,然后就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新房。大舅妈的奶奶还健在,她是周胜英的大奶奶。
新房设在东厢房里,两间婚房收拾的干干净净,墙面用石灰刷的漂白,房顶挂着花花绿绿的彩纸,婚床上放着两铺两盖,看来这一切早就准备好了。
桂香和二盼在新房陪着桂金,里面挤满了看新娘子的乡亲,大家只是嘴上开个玩笑,没有动手乱新娘的。前后两个村,离的太近了,桂金又是村干部,大伙多少有些拘束。
大舅妈进来,给她们倒了茶水。桂金红着脸,开口叫了声:“姑。”大舅妈爽快的答应着,从腰里掏出个红包,递给了桂金。
一杯茶刚喝完,二爷他们就在接待人的陪伴下,进新房安嫁妆。其实就是进来看下,宝景把带来的门帘挂在了内门上,这就算完成了。
大舅妈的娘家,为了给孩子办婚事,昨天专门杀了一头猪。院子里搭起了棚子,支了两口大锅,做菜的刷盘子的,一群人忙的热火朝天。
上午刚过十点,就开始摆席,堂屋摆了三桌,娘家人和亲戚坐。东厢房的新房也摆了一桌,全部是女的,有送嫁的娘家人,也有亲戚,二个舅妈都坐在这桌。
院子里摆了六桌,都是周楼本村的人。大人孩子乱哄哄的,虽然刚过年,荤菜还是很受欢迎,上去一个菜,孩子们就开抢。
一共十二个菜,八个平常菜加四个大件。肘子、蒸鸡、红烧鲤鱼和四喜丸子是标准的大件,其他八个菜是:红烧肉、酥肉、肉丸子、炸里脊、琉璃地瓜、琉璃馍、粉丝拌猪头肉、银耳拌猪肝。
等桂金出了门,“高高三”开着拖拉机,带着二奶奶和韩德才夫妇及韩德库夫妇,去给桂花送“粥米”。二奶奶准备的礼物在现在算是顶尖的礼物:六百鸡蛋,十斤糖,二十斤小米,二十斤白面。
二奶奶家去年喂了三十多只母鸡,进腊月就开始下蛋了,由于喂食足,连着下三四个蛋才歇一天,每天拾三十来个鸡蛋。二奶奶知道俩个女儿都赶在腊月生孩子,进腊月就没卖过鸡蛋,给女儿攒着。
给孩子准备的东西也多,四身衣服,四个小棉被,四双鞋子,包了一大包袱。
二奶奶还给孩子拿了六十元的看钱,在现在算是特别高了,这也有补偿桂花结婚时陪嫁少的意思。
二爷家今年喂的猪卖了三头,收入了六百多,队里的分红也是六百多,加上别的收入,今年收入一千五百多元。家里有钱了,二爷就觉得亏了闺女,趁着给闺女送“粥米”,尽量的多给。
韩得才和韩得库俩家拿的礼物也多,他们都准备了个大笆元子,装了二百鸡蛋,十斤小米,六斤红糖,一家十块钱的看钱。
他们哥三,韩得库最小,下辈就宝景和“高高三”哥俩个。“小老妈妈”说:“咱这一支人本来就少,也别分近远了,下面就他兄弟俩,还没人家一家的兄弟多,以后有事就当亲兄弟走。”
桂莲的身体还没恢复,就让她娘把礼物带去了,和两个大娘准备的一样。
二奶奶家这次送“粥米”,被传遍十里八村。大家都说:“人没有三年的穷富,韩屯村的要饭的。孩子长大了,一年大翻身,人家给闺女送的‘粥米’,比出嫁闺女陪送的嫁妆都多。”
初八,桂金回门。她两口子自回门就住在了娘家,到周胜英回部队也没再去周楼住。反正两个村离得近,有事一会的功夫就走个来回。
周胜英把桂金家的房子里外的修整了一遍,家里的各种重体力活也做了,韩德才两口子满意的不行,见人就夸女婿。
悠悠看的咂舌,就是后世的闪婚,也没这快吧。这时的军婚也带着军人的作风,雷厉风行。
悠悠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年代人们纯洁可爱的革命感情。看着桂金他俩幸福的神情,悠悠也懂得了啥叫一见钟情。
初八,援朝舅舅就把簸箕柳插条运回来了,同时运来的还有五百头猪仔,队里留下了一百头,剩下的四百头被村里人要完了。
悠悠家又要了二头,家里去年八月十六买的四头,已经长成了一百多斤的半大猪。舅姥姥一下子要了六头,她说:家里就剩下俺们老两口子了,孩子少了,就多喂几头猪。
二舅妈随军后,大舅就和舅姥爷合伙吃饭,免得老俩口孤单,不过两家还是分开住。
韩屯村有好多人家要了十头猪仔,去年张留根喂的十头猪刺激了大家,今年大伙都跟他学,也喂十头。
不仅挣钱多,猪粪积的肥,还能换工分。猪粪多了,庄稼也受益,产量和品质双提高。
对此,最满意的是悠悠,她的空间里,柴猪肉已经卖出了名堂,每斤价格卖到了一百五十元。
石庙村的猪仔还得等两天才到,随着猪仔的到来,家家都忙活起来。队里也开工了,大伙都集中到麦场里,剪簸箕柳插条。
正月初十,舅姥爷去县里开“三干会”,援朝舅舅也去,公社还把村里的两个拖拉机调去,送与会的人员去县城。
这时候去县里开会,个人还得带着铺盖,以公社为单位集中吃住,一般是住在各工厂的车间里,搭上大通铺。
舅姥爷特意带上过年的中山装,公社的领导说了,今年他要上台领奖,和县里的领导合影留念。
三舅也上台领奖,舅姥爷专门嘱咐他,上台也穿中山装,让人一看就能明白是父子俩。看来舅姥爷对当先进,还是非常自豪的。
悠悠缠了舅姥爷半天,才弄明白“三干会”是怎么回事。每年的正月初十,县里都开“三干会”。就是县级、公社、村级的干部全部参加的会议。
会议主要是传达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工作的意见。
总结上一年的工作,布置今年的工作。对上年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受表彰的代表上台介绍经验。
第228章 宅院栽树的讲究
“三干会”开到正月十四才结束,舅姥爷开会回来,还带回了一个好消息。
援朝舅舅工作积极,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张集公社的党委副书记,他是全县唯一的三十岁以下的公社副书记。
县委李书记看到他父子同上台,还特意给舅姥爷批了两瓶茅台酒,这比让舅姥爷带红花上台领奖还高兴。
舅姥爷被评为省里的劳动模范,过了十五就去省里开劳模大会,全省才一百个劳模。他一提起这事,自豪的不行,走路也带着风。
村里的簸箕柳插完了,把整个河滩里都插满了。天气咋暖还寒,加上沿河的溜河风,河滩里其实还很冷,不过人们的心里是热乎的。大伙边干边算账,对将来充满了希望。
过了正月十六,爱军舅舅一家就动身了,和他们一块回去的还有周胜英。武装部果然派车来接,仨个孩子光顾着坐车高兴了,倒是朝霞舅妈一步三回头,比舅舅还舍不得离开。
村里的学校也开学了,志远和志亮接着在悠悠家吃住,智慧姐去了姥姥家。
舅姥姥和大舅家合伙吃饭,智茹也大了,每天吃过早饭,就跟着志高来悠悠家,和迪迪他们一起玩,午饭和晚饭基本上都在这里吃。
舅姥姥其实就做四个大人的饭,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几头猪仔上。
舅姥爷正月十六也走了,他去省里开劳模大会。这次他找出了自己压箱底的老军装,穿在了身上。
“俺得让大家看看,作为一个老兵,俺在那都能干出个样子。”
过了个年,悠悠觉着自己不是大了一岁,反而是小了好多,越来越像个孩子了。跟着村里的孩子,简直是玩疯了。家里的大人多,又是农闲,不再用孩子帮着干家务,孩子们都可劲的疯玩。
过了正月十六,爱国舅舅就和“高高三”去城里拉氨水,今年队里准备给小麦追二次氨水。
去年的实践,人们已经认可了氨水的增产作用,可没人愿意过年就用。大家认可的是去年的施用时间,惊蛰节前后。
今年村里虽说多了辆拖拉机,可小麦的面积也增加了一倍,大伙忙活了好几天,才将村里的小麦都施了一遍氨水。
大舅和“高高三”从此就忙了起来,公社里统一调配拖拉机,给各村拉氨水,这是三舅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大舅当然得支持。
舅姥爷在省里开了一个星期的会,带回了一枚劳模奖章,他珍贵的不行,和自己的军功章放在一起。
“这枚奖章意义不同,它代表是俺的另一种功劳。”
地里的麦子开始返青,到处生机勃勃,柳树开始出芽,带着一抹嫩绿,河滩里的燕麦和苜蓿也发芽了,整个河滩绿油油的。
孩子们又开始挖野菜,桂萍每天来找悠悠,领着她往河滩跑。今年小伙伴都穿着运动服,就连四栓和五断也穿了一身,她家今年要了十头猪,指着这姐俩割猪草那。
舅姥爷开始给悠悠家的新院子,栽种各种树苗。桃树、杏树、香椿、枣树和石榴,都是孩子爱吃的果树。
姥爷栽的是榆树和梧桐,他遗憾的说:“这里冷,栽不了桂花树,要是有颗银杏就好了。”
悠悠提议说:“咱栽几颗槐树吧,能吃槐花。”
姥姥给悠悠使了个眼色,说:“栽,咱家的院子大,能栽好多树。不过栽树也是有讲究的,让你姥爷给你说去。”
悠悠想到自家城里的三套大院子,马上就去缠姥爷,姥爷果然是行家,给她普及了庭院栽树的诸多讲究。
首先庭院中间不宜种植大树,传统风水学认为,在庭院中央的位置上种植树木,会形成一个“困”字,影响人的运势。
庭院里必须栽的四种树:梧桐、榆树、桂树和银杏树。还有椿树、梅树、竹子、海棠等,适合庭院里栽种的果树有葡萄、枣树、石榴、桃树、杏树、柿子树等。
庭院中间适宜栽的风水树有:
石榴,石榴含有多子多福的祥兆,带有富贵气息。
柿子,代表一生一世,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
枣树,在庭院中植枣树,比喻早得贵子,凡事快人一步。
葡萄,葡萄藤缠藤,象征亲密,自古有葡萄架下七夕相会之说。而夏季在葡萄荫下纳凉消暑,亦是人生一大快事。
苹果,平安树结平安果,寓意平安祥和。
桃树,有镇宅作用,桃木用于驱鬼,保护庭院。
海棠,海棠花开鲜艳,寓意富贵满堂。而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其乐融融。
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高雅脱俗的象征,无惧东南西北风,更是家居的风水防护林。
椿树,椿树是长寿之兆,在风水上有护宅及祈寿功用。
梅树,花开五瓣,清高富贵,其五片花瓣有“梅开五福”之意,对于家居的福气有提升作用。
槐树,槐树木质坚硬,可为绿化树、行道树等,在风水上被认为代表”禄”,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因此槐树在众树之中品位最高,镇宅有权威性。
桂树,相传月中有桂树,桂花又即木犀,桂枝可入药,功能为驱风邪、调和作用。宋之问词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象征着高洁,夏季桂花芳香四溢,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剂。
银杏,又称子孙树、公孙树、长寿树,寓意长命百岁。
榆树,榆钱音同余钱,形同铜钱,有家财万贯,年年有余之说。
梧桐,“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因此梧桐是祥瑞的象征。
庭院植树也有诸多的忌讳:
有一种说法就是: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所谓的桑就是桑树,桑和丧同音,因此庭院不可种桑树。而柳就是柳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父母死后,多半会用柳枝作为“哀杖”。而鬼拍手就是杨树,因为杨树的叶子迎风作响,就好比有人在拍手一样。
另外,梨树和李子树因和离同音,人们也忌讳这两种树。
因此,庭院中一般不栽柳树、桑树、杨树和梨树、李子树。
第229章 培育苹果苗
听了姥爷的讲解,悠悠心中有了计较,看来得抓紧时间进城了,城里的院子里还空着那。
悠悠安排智脑,对城里三处院子的植树进行合理规划,以栽植果树为主。
悠悠打算把后面的空地都育上苹果树苗,空间里有的是优质的果树苗,在院子里种上些,可以为以后往外拿果树苗打掩护。
自从流脑事件后,悠悠对这个年代的事情特别关注。因此而得知七八年改革开放以后,粮食产量高价格低,水果价格却一路走高,人们在责任田里大量种植果树。
苹果苗供不应求,价格高品质差,特别是储存期短,挂果后才发现这个问题,大批量的苹果腐烂,只好忍痛毁树种粮,给人们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后世的优质苹果,品质好耐储藏,有个品种也是近两年就培育出来的。不过临水这样的落后地区,很难得到大批果苗。只有示范果园里栽种了一些,苹果的价格超高,果树苗的价格更高。
苗木短缺不怕,在后世这种苹果也是当家品种,多次改良过的苗木性能更好,数量多价格低。现在下单到七八年正好是三年苗,栽种的当年就能挂果。
现在城里的三处院子里,除了榆树、槐树、梧桐和香椿外,最多的就是枣树和石榴了。枣树由于年久疏于管理,大部分已经长疯了,得重新嫁接。
石榴品种倒是不错,不过好多也生了虫,得砍了重栽。由于院落多,悠悠还是准备按照自己的打算,每个院落栽一种果树。
后世桃树的成熟期从早春到初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品种。酸甜可口的冬枣,入口嘎嘣脆。
按照悠悠的设想,智脑很快就把方案制定好了,而且订购了合适的果树苗。这打印好的计划书可不敢拿出去,只好自己动手抄。
悠悠每天晚上,在空间里抄写植树规划,小手累的酸麻,心情郁闷的不要不要的。
等悠悠一切准备好,已经到了正月底。娘俩说好了,过了二月二就去城里。
二月初六,娘俩先去了临水。把悠悠放到院子里,姥姥就去找李保国。悠悠趁机把准备好的树苗,放在一个跨院里,还拿出来几麻袋的苹果粘木种子。
李保国和玉玉爷俩,是一起来的。玉玉看见悠悠就说:“悠悠,想阿姨了吗,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
其实他们进门悠悠就看见了,玉玉的手里举着两串糖葫芦。从上次吃糖葫芦到现在,悠悠找了好久,从没看到有卖糖葫芦的,也不知玉玉阿姨在哪买的。
为了吃的,悠悠的嘴甜着那:“李爷爷好,玉玉阿姨,俺可想您了,想您想的都想不起来了。”
李保国哈哈大笑,拍着悠悠的头:“高了,悠悠过年个子又长了。”
那是,姐这个年过的棒极了,睡觉睡到自然醒,吃嘛嘛香,能吃能睡的,可不得长个了。悠悠故意挺挺身子:“爷爷,俺六岁了,个子当然得长高了。”
悠悠啃着糖葫芦,还不忘和玉玉阿姨逗嘴。姥姥拿着悠悠给她的植树计划,和李保国挨个院子的转,把自己的打算说给他听。
最后,大家坐到屋里里,姥姥对他说:“兄弟,俺就把栽树这事交给你了,多出来的树苗,你栽到自己院里。后面的院子都育上苹果苗,你院子里的花园里种不?”
“种,姐干什么俺就跟着干什么。您放心吧,俺保证给您栽活了。”
姥姥把手里的纸递给他,“那好,你按着这上面写的栽就行。到时候,咱们就有水果吃了。”
李保国仔细的看着纸上的内容,看到不明白的地方,赶紧的问,姥姥和悠悠反复商议多次,倒是解说的明白。
说起姥姥准备的果树苗,李保国赞不绝口:“姐,您这果苗好,俺看着都是三年苗,今年就能挂果。”
姥姥还真的不懂,可是她对空间里的东西有信心。“俺也不懂,不过都是要的好苗木,今年能挂果最好,咱们有口福了。”
李保国接着对姥姥说:“姐,这下俺有事干了。都说越闲越懒,您是不知道,俺歇了这一正月,溜了几趟市场,看啥都不对劲。就盼着您来,看咱姐弟再干点什么。”
“兄弟,今年的生意不好做,这场流脑,全区生病的孩子二万多,那家不得花费一百多。大家手都紧了,轻易不舍得花钱,干啥也不易。不过俺倒是有个门路,今天来就是想跟你合计一下的,看能干不?”
李保国来了精神,急忙问道:“姐,您快说说,是啥生意?”
姥姥告诉他:“兄弟,有人托俺收银元,除了‘袁大头’,其他的都要,每块3.00元,你看能干不?”
“能啊,这可是好事,现在卖银元的多了去了,年前卖银元的更多,银行啥样的银元都是2.50元收,咱多出钱肯定好收。不过,姐,他们要多少啊?”李保国越说越来劲。
“兄弟,你先试试吧,多少他们都要。”姥姥给了他一个定心丸。
玉玉对姥姥说:“姑,过个年俺倒是赚了,以前的头饰卖的干干净净,大家舍不得买衣服,花点钱买个发卡头绳的,过年也算添了件新的。”
悠悠随口接道:“那是,杨白劳过年还给喜儿买二尺红头绳那,现在大家比杨白劳好过多了。”
玉玉赶忙点头:“就是,俺的小东西卖的精光。姑,您再给俺进些新款式的头饰吧,这小东西来钱快,比您说的收银元还强。”
悠悠算了一下,可不是吗,头饰1元的本钱,卖2元钱,而且量大,一般女孩子,都喜欢买个发卡头绳的,就是贵点也舍得。
李保国却说:“那些女孩子的东西,适合你干,我一个大老爷们,还是收银元合适。再说了,一天收个百儿八十的,也能挣二三十元钱,赶得上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了,还不用惦记压货,这可是个好门路。
您姑这是想着俺,不然这活计谁都能干得了。姐啊,正好,收银元时俺捎着给您收家具。”
第230章 双胞胎
没想到还有这一举两得的好处,姥姥高兴了:“好啊,兄弟你对这里熟悉,这事也不急,你先干着吧,有了合适的门路,你就干别的。
玉玉啊,姑给你想着,下次就给你捎来。还真让你说对了,东西越小利润越高。兄弟啊,咱玉玉是个人才。”
“姐,您就夸她吧。不过这孩子,干事还真行,条理清楚,算账也快,从十三四岁就跟着俺帮忙,还没出过差错。不过,就是有点疯,胆子也大。”
玉玉不干了,看着李保国挑脚:“爸,咋说你闺女那,这亏得是俺姑,要是外人还不知咋想俺那。”
李保国笑着摇头:“爸说错了,哎,都是俺逞的,怨俺行了吧。”
事情安排好了,姥姥看时间还不到十一点,就向他爷俩告辞。
“兄弟,俺还有些别的事情,得回去了,过一个月俺再来,这里的事情就拜托你了。”
李保国急了,说:“姐,咱年后还没在一起吃过饭那,您吃了饭再去。”
“兄弟,下次吧,下次有空了咱一起吃。”
姥姥带着悠悠去了王奶奶家,她看好了王奶奶家有人。在路上,让悠悠拿出来二百个鸡蛋,十斤红糖,一桶花生油,二斤奶粉。
王奶奶祖孙三人都在家,孙广杰把姥姥的自行车接了过去。一个月没见,王卫红的肚子大得吓人。姥姥看到她就问:“这是快生了吧?”
王奶奶笑得合不拢嘴,高兴的说:“还没到时间那,这才八个多月,妹妹啊,告诉你个好消息,卫红她怀的是双胞胎。”
姥姥也替他们高兴:“祝贺您啊大姐,您这可是双喜临门。”
王奶奶看见姥姥带来的东西,高兴坏了:“妹子啊,你这些东西可算帮俺大忙了。为了买奶粉,俺托了几个人,也没买到,正愁着那。这可是俩孩子,咋着也得填补着喂。”
“俺算着卫红也快生了,怕到时候来不了,就给您带了些。姐,您不用发愁,奶粉俺给您包了,下次多给您带些来。”
听了姥姥的话,卫红感激的说:“谢谢韩奶奶,从检查出来是双胞胎,俺奶奶就发愁奶粉的事,这下可放心了。”
王奶奶和姥姥去厨房做饭,吩咐孙广杰扶着卫红,在院子里溜圈。“医生嘱咐了,得多活动,早先就看着肚子大,没往双胞胎上考虑,以前也做过检查,那时月份小,医生也没看出来。”
俩人说着话,就把午饭做好了。王奶奶做的过年菜,味道非常好,悠悠自己就吃了一满碗。
王奶奶看着悠悠吃的欢实,就给姥姥说:“妹妹啊,看着孩子吃的香,俺跟着也多吃个馍。都说大人过的孩子的日子,还真是这样。自从知道卫红怀的是双胞胎,俺浑身都是劲,好像年轻了好几岁,就盼着抱孩子那。”
吃完饭,孙广杰主动收拾了碗筷,倒上茶水,就扶着卫红去休息了。王奶奶进了里屋,拿出来一个盒子。
“妹妹,这回的东西多,年前时间紧,俺也没顾得给你,年后又收了些。这次流脑,好多人家都急着用钱,就拿着东西主动找的俺。”
悠悠倚着姥姥看,王奶奶这次收的东西还真多,五花八门的各种玉器。有颗玉白菜,白里带着绿,要不是个头小,简直可以乱真。看来人们为了凑钱,把老家底都拿出来了。
王奶奶拿着玉白菜:“妹妹啊,这是个老太太拿来的,俺一眼就看中了。她没要钱,就换三盒青霉素。家里的三个孙子都得了流脑,急等着用药。
她家的成分高,娶了个盲人媳妇,孩子都是她带大的,真不易啊。俺给了她三盒药,又给了她一百元钱,光有药不行,住院还得用钱。她一激动,又给了俺一对手镯。悠悠你看,漂亮吧。”
王奶奶的手里拿着一对绿翡手镯,晶莹剔透,通体碧绿,太漂亮了,简直令人移不开眼。悠悠想,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帝王绿吧。
王奶奶这次收的东西,质量好价格低,这么多的东西,才用了三千多元。她问姥姥:“妹妹,有几个拿金条来的,俺不知道你要不要,就没敢收。”
姥姥疑惑的问王奶奶:“姐,金子国家敞开了收,他们直接卖给银行就行,用不着私下里卖。”
“妹子啊,给你根金条你敢去银行卖不?这年头,人们被整怕了,别说金子了,就是银元,成分好的去银行卖个一块二块的。
成分孬的,就是手里有,也没人敢去卖,万一被歪心思的人看见,挨斗不说,还得把东西交出去,这不是没事找不自在吗。
你忘了咱俩咋着认识的,俺以前卖东西,都是搭车去下面县城里的银行,就那还怕被人盯上,怕银行里的人问话。
妹妹,有人要的话,俺就给你收点,现在便宜,一根金条,他们才卖200元,比卖给银行少62.50元。”
王奶奶说的金条,是人们常说的“小黄鱼”,一两一根,和金手镯一样重。“大黄鱼”一斤一根,是标准的500克的金条。
姥姥听了也动心,对王奶奶说:“姐,俺给您留些钱,再有人来卖,您就收下。”
“妹子,你不用给俺留钱了,你给俺的还剩下三千多,再说了,俺年前还赚了一万多那。不过,俺也干不了多长时间了。卫红生了,俺就得跟着她回去,这是俩孩子,她娘俩可忙不过来。”
听王奶奶说她去卫红家,姥姥就说:“姐,那俺再来了,去那找您啊?孩子的奶粉俺给您放屋里,您记得让广杰来拿。”姥姥还拿着这里的钥匙那。
“妹妹,您能定个具体的时间不,俺到时候回来,咱姐俩见个面。”
姥姥算了一下,农历的三月初五是清明节,初六来时间不合适,就说:“姐,俺到下月的十一再来,您有空就回来,没空俺就把奶粉放屋里。”
和王奶奶定好了时间,姥姥就带着悠悠回去了。看时间才刚下午一点,娘俩就去了百货批发部。
第231章 购买名酒
进了批发部,里面没一个顾客,就俩工作人员。悠悠想起年前县批发部的同志说过的话,就问他们:“叔叔,你们的好酒还有不?”
工作人员笑了:“小盆友,你知道啥是好酒吗?”
“知道啊,茅台就是好酒,还有五粮液、泸州老窖,对了,还有竹叶青、汾酒、古井贡。八大名酒还有董酒和全兴大曲。”悠悠扳着指头,一样样的数着说。
俩工作人员被她逗笑了:“小朋友,你还真懂。老同志,您家的孩子咋教的,对酒咋怎清楚,就是大人也不一定比她懂的多,八大名酒都知道。”
姥姥给悠悠打掩护:“家里人爱喝酒,过年她听的多了。”
工作人员好奇心上来了,接着问姥姥:“老同志,您家里都是啥人啊,还喝上名酒了。”
悠悠怕姥姥不好回答,就抢着说:“俺舅舅是当兵的,过年带了一瓶茅台,俺还喝了一口,可香了,不过也醉了。”
他俩听到悠悠说醉了,笑的直不起腰来。“小朋友,你可真有福气,叔叔都没喝过成瓶的茅台,这酒都是成箱的往外批。不过叔叔喝过散茅台,就是香,叔叔喝了二两也可没醉。”
“叔叔,散茅台咋卖的?”悠悠头一次听说,茅台酒还有散的。
“小朋友,散茅台也不卖给个人,总共才一桶酒,地委开表彰会,拉倒招待所,每人二两,俺跟着去了一次,捞着喝了二两。
茅台酒只供应机关单位,别的名酒倒是还有些,可以卖给你们。”
姥姥听他们这样说,赶忙搭话:“同志,那真是太好了,你们尽量的多给些,俺带着钱哪。”
俩人听姥姥这么说,倒也痛快。“名酒都贵,单位不要,还真不好卖。您既然不嫌贵,要多少都行,名酒一年就年关给一次,卖出去俺们也省心。”
俩人找出库存单,其实剩下的名酒也不多了,才十八箱,每箱十瓶,价格在三十到五十元之间,总共才762元,姥姥都要了。
悠悠看到库存单上有奶粉,故意惊讶的说:“叔叔,还有奶粉啊,卖给俺一箱吧,俺家有俩小弟弟,得喝奶粉。”
姥姥解释道:“家里的孩子生了对双胞胎,到处找着买奶粉,同志,你们要是有的话,就卖给俺一箱吧。”
他们还真给了一箱奶粉,悠悠真诚的对他们道谢:“叔叔,谢谢您们,
“小盆友,不用谢,这是叔叔的工作。你们要是能开来医院的证明信,证明孩子确实需要奶粉,就来这里买,不过得有货才行。这次流脑,国家特意多给了奶粉指标,估计以后不会断货了。”
听了他们的详细解释,悠悠肃然起敬,他们用实际行动,很好的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月初七,娘俩接着去了县城。罗新才夫妇都来了,姥姥把栽树的事托付给了他们。
罗新才给姥姥说:“嫂子,这场流脑过不去,咱们的废品就没人敢出去收了,他们听了宣传,怕出去带回病毒,再传染给孩子。”
“兄弟,收废品的事不当紧,啥时候都行。俺还有个门路,你们要是没别的事,可以先干着。”
罗新才两口子来了精神,急忙的问:“啥门路啊嫂子,俺们都闲了一个多月了,干啥也没劲。”
姥姥就把收银元的事给他们说了,王代娣比罗新才还积极:“嫂子,俺去收,让你兄弟在家守着。”
罗新才笑话她:“指着你能跑几个村,你就在家好好待着,给俺和孩子做饭吧,俺找人去收。”
安排好这里的事情,还不到十点,姥姥带着悠悠又去了平城。到平城刚十一点,娘俩先去了副食门市,过了一个春节,家里的青菜吃完了。每天白菜萝卜,还真不习惯。
来时,舅姥爷还专门嘱咐姥姥,让她买些青菜带回去。昨天,去临水时间紧,没来得及买,今天得多要些。
过年后,气温回升较快,副食门市里青菜也多了。芹菜、菠菜、蒜苗、油菜、甘蓝菜、莴苣。价格也便宜了,0.15元一斤,姥姥一样要了50斤。家里人少了,往后陆地菜也该下来了,这300斤青菜基本上够吃一个月的。
有了空间这个作弊器,青菜名义上放在地窖里,实际都在悠悠的空间里。悠悠每次都抢着下地窖,那种菜缺了,还能填补上。
看到饭店里的糖醋鲤鱼,悠悠的馋劲上来了。姥姥笑话她:“一个正月天天大鱼大肉,你还没吃够啊,整天笑话迪迪贪吃,我看你俩差不多,都是馋猫。”
姥姥要了香菇油菜、榨菜肉丝汤,还有十个烧饼。看悠悠喜欢吃糖醋鱼,她把饭店里红烧好的六条鲤鱼都要了,带回去过遍热油,熬好糖汁浇上就行。
回到家里,悠悠放好树苗,就沏了一壶热茶,等着姥姥和杨奶奶。结果,不知道咋着就睡着了。等她被姥姥叫醒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该回去了。
回到家里,姥姥就去给舅姥爷他们去送青菜。舅姥姥看到多出来的几样青菜,就说:“妹妹,不是你在城里买回来,俺咋着也想不到,这大冬天的能有青菜。你说吧,这人就是贱,别说孩子们了,跟着你过了个年,俺和你哥也馋上青菜了。早先一个冬天就靠咸菜,也过去了。”
姥姥对她说:“嫂子,您们想吃青菜容易,俺出去一趟买的,够咱们吃半个多月。反正俺得去进货,顺带着就捎回来了。”
看到姥姥拿来的两条红烧鱼,大舅妈说:“姑,人家都说越吃越馋,俺算是明白了。您说吧,咱今年过年吃的好东西,比俺前三十年加一块都多,该过足瘾了,看见您拿来的鱼,俺咋又馋了。”
舅姥姥赶紧问她:“红英,你不是怀上了吧,智茹这也二岁了,是该再要个了。”
大舅妈红了脸,“没有,俺就是馋了。娘哎,俺以后可不敢再守着您老人家说了。”
大舅妈没事,二舅妈和三舅妈同时怀孕了。舅姥姥拿着二舅的来信,高兴的跑过来给姥姥说的。三舅是专门骑车回来送的信,舅姥姥高兴的逢人就说,村里人很快就都知道了。
舅姥爷虽然没说什么,但悠悠看着他挺直的腰杆,满脸的笑意,知道他也高兴。看来农村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改变的。
第232章 两个惹祸精
进入二月,天气转暖,韩屯村的妇女,都忙着织布。去年分的棉花多,好多人家冬天就织了一机子粗布,做铺盖了。春天接着织,反正有的是棉花。特别是有女孩子的人家,织了给闺女攒着当嫁妆。
大舅妈自己织了一机子布,姥姥和舅姥姥都给她帮忙纺线,她干活就是麻利,半个月就织了出来,织好就给姥姥送来了俩块布。
“姑,您给悠悠放着,这嫁妆得慢慢攒,您和俺妹妹不顾得,俺每年织了就给您两块,慢慢就攒下了。”
悠悠听得一头黑线,理论是不错,俺才六岁好不好,您这准备的也忒早了吧。
今年队里留的春地少,给小麦松完土,还真没啥活计了。张留根就在二爷家的宅基前面,开始垫宅基。
二爷也跟着垫,宝景过年十五岁了,再过二三年就该说媳妇了。宅基最好提前垫了实落着,晚二年再盖房子。
二爷家去年八月买的四头猪又长到了二百斤,为了垫宅基,杀了一头。大舅和“高高三”晚上回来,就用拖拉机把白天垫的新土压上一个小时,和复堤一样,村里人都说,这比提前垫宅基还要实在,盖房子绝对没问题。
垫好了宅基,二爷家接着盖房子,砖瓦是去年就买好的。桂莲家托三舅买了砖瓦,也准备盖混砖的瓦房。
二爷家盖的是五间堂屋,三间东屋的院子。农村的宅基宽敞,二爷把宝景的宅基一块围了起来,两块宅基加一起,得有一亩半。房子前快一亩的空地,不光能种菜,还可以种粮食。
桂莲家的房子就小了,她家盖了三间堂屋,三间东屋,狗剩还小,够住的就行。桂莲的身体亏空太大,得仔细养着。张留根不敢把钱都用在盖房子上。
两家连垫宅基加盖房子,一个月的时间,就完工了,二爷家的猪又杀了一头。二奶奶顺心了,整天笑的合不拢嘴。忙活了一个多月,身体反而硬实了,脸上也长了肉,看起来气色好多了。
桂萍和宝景最高兴,毕竟他俩还小,以前还有悠悠家和他们做邻居,自去年悠悠家搬出来,就剩下他们一家。虽然离村子也不算远,但毕竟隔了百十米,多少有点不方便。
其实最高兴应该是狗剩,他和迪迪住的近了,俩人睁开眼就在一起,困的睁不开眼了才分开。整天招猫惹狗的,很快就成了村里的“祸害”。
俩人对什么都好奇,胆子又大,正是不知道害怕的年纪,每天都有人到家里来告状。俩人认错态度特好,不过转眼就犯新错误。
为了看羊羔跪乳,他俩把婕格娘留着买的寒羊羔抱出来,都让它们吃了奶。吃过奶的羊羔就不能买了,姥姥用自己的羊羔和婕格家换过来。
刚过了一天,他俩就把宝山奶奶孵小鸡的老母鸡惊了,姥姥又赔给了宝山奶奶二十个鸡蛋,还许诺她等自家的母鸡抱窝了,就借给她孵小鸡。
从哪以后,宝山奶奶看见他俩就说:“这俩贱孩子,掉井里也没人捞。”
悠悠听得无语,至于吗,谁小时候没犯过几次错,犯错能改还是好孩子。不过,貌似迪迪他俩犯的错多了一点。
俩熊孩子给猫剪过胡子,往磨眼里塞过石头,堵过宝山家的烟囱,在粪堆里点过爆仗,没一天不惹祸的。
天气转暖,河滩里一片欣欣向荣。去年的簸箕柳抽出了成簇的枝条,一天一个样,长的飞快,年后新插的也发了芽。
大伙都说:“这东西可真好活,还能挣大钱,早知道咱种什么庄稼啊,都插上它多省事。”
“要不是悠悠姥姥出去看到公家收,咱庄稼人基本上都会编,卖给谁家去啊。”
“咱就会编个篮子筐什么的,那么精致的东西,要不是跟着人家学,咱可不会。”
“那是,简单的东西大家都会,外国人也得会。听说他们跟‘大一号’差不多,个子高手脚大,笨手笨脚的,编不了精致的东西,所以就花钱买咱们的。”
大家七嘴八舌的脑补着,景云听见了就骂:“你们才笨手笨脚的,就会在背后嚼舌头。让俺娘听见了,一脚揣你个仰八叉。”
景云真没说错,“大一号”急了,寻常男人也不是她的对手,上去就用脚揣,通常一脚就把人撂倒在地。所以,一般人不敢惹她,不过她好脾气,可是急了好用脚踹人。
黄河岸边土地湿润,燕麦和苜蓿长的比去年长势好。燕麦是新出的,苜蓿在去年的根上接着发新芽。也是成簇的长,大伙割猪草更方便了。
今年,村里买自行车的多了,没有自行车票,大伙就去市场上买高价的,几乎家家都买了金鹿自行车。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呼啦啦的来,又呼啦啦的去,割草的活被孩子们包了。
女孩子们去河滩只管割,再也不用往家背了。回家就只挎些野菜。
面条颗出来了,新插的簸箕柳地里到处都是,悠悠的商城里又开始了纯天然野菜限量抢购活动。
大伙还纳闷:“今年的面条颗咋这么多,别和铃铛麦似的,长疯了。”其实,面条颗年前就出土了,往年队里顶凌耙地,大部分都耙出去了。
今年翻浆就插上了簸箕柳,面条颗就成片的长了起来。不过这东西也长不大,最多一尺高,产量也低,对庄稼的影响不大。
这可方便了悠悠,有了簸箕柳做掩护,机器人大量的往外放,她商城里的野菜供应充足,狠赚了一笔。
二月底,村里的老太太又开始挨家收钱,说是今年年景不好,得给神灵上供,保佑村里人平安。理由就是“连着三个大,神鬼都害怕。”
姥姥给悠悠说道了好长时间,悠悠才弄明白。农历一个月三十天是大月,二十九天是小月。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连个三个月都是三十天,就叫连着“三个大”。
悠悠暗自心惊,这帮老太太真相了,七六年确实多灾多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滩区,十几年没有的洪水,给滩区人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老人们的预言,村里人还真信,每家都兑了一元钱,老太太们连着给河神上了七天的供。
悠悠求的是穿越大神,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帮人们度过难关,尽量减轻大伙的损失。
第233章 收购“小黄鱼”和玉器
过了三月初五清明节,村里的小麦又开始追第二遍氨水,这也是县里搞的试点,就是看追两次氨水的增产作用。石庙村在公社的帮助下,刚施完第一遍氨水。
他们村里的群众就埋怨村里的干部,说他们笨,比着葫芦画瓢都不会,守着韩屯这个榜样,都学不来。
今年的春天,韩屯和石庙的小伙子,成了抢手货。十六七岁就有人上门提亲,人们都看到这俩村过的富足。特别是韩屯村,一个春天成了六门亲,适龄的小伙子都找到了媳妇。
“高高三”本来准备今春翻盖院子的,因为他奶奶的离世,也搁置下来。现在虽然没有了守孝三年的老说法,但人们还是自觉的守孝一年。
农历的三月十一,姥姥带着悠悠去了临水,娘俩先去了王奶奶家。姥姥给她带去了,上次在批发部里买的那箱奶粉。
奶奶果然在家里等着,她一见姥姥的面,就笑着告诉姥姥:“妹子,卫红生了两个小子,都五斤多。”
“姐,恭喜您,这下合心意了吧。”姥姥也替她高兴。
“妹妹啊,俺算摊上好亲家了,卫红父亲给孩子上户口,一个姓王,一个姓孙,俺总算给他老孙家留了条根。”王奶奶说着,激动的留下了泪。
“姐,这是好事啊,您别伤心了,他们还年轻那,以后的孩子多了,说不定还让孩子姓孙。”姥姥劝解到。
王奶奶看姥姥带来了一箱的奶粉,就说:“妹妹,亏得您上次给的那两袋奶粉。俩孩子饭量大,卫红的奶就够一个孩子吃的,有奶粉就省事多了,就这也忙得够呛。
有了这一箱奶粉,够喝半年的啦,你可算是帮了姐的大忙,姐姐谢谢你了。
咱姐俩见这次面,下次就不好说了。俺得跟他们回去,卫红他娘俩根本忙不过来。”
“姐,俺买奶粉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俺,拿着医院的证明,就能买到奶粉,您让广杰去医院开个证明,再去买些放着,他们说近期有货。”
王奶奶高兴了:“下午广杰来接俺,俺就让他开证明去,趁着有货赶紧买了放着,奶粉在黑市也不好买。”
王奶奶把这段时间收的东西拿了出来,除了玉器,还有十八根金条,一共是五千多元的东西,除去原来剩下的三千多元,还差二千多元,姥姥把钱给了王奶奶。
金条姥姥是按220元的价格给王奶奶的,收一根金条王奶奶可以赚20元钱。
“妹子啊,以后姐不能帮你了。这里俺也来不多了,你再来就到这看看,说不定咱姐俩碰巧能见个面。”
“行,俺勤看着点。您要是有事就给俺留个纸条,俺来了就能看见。”姥姥和她定好了联系方式,就带着悠悠告辞了。
回到自己的院子,娘俩先看了一遍新栽的树木,果然是后世的优质苗木,都成活了。杏树和桃树已经开花了,后面的院子里,种的苹果粘木也出苗了。
悠悠放出机器人,给苗圃施了肥,喷上除草剂。把玉玉要的新头饰拿了出来,姥姥才去找李保国。
跟着姥姥他们回来的,还有饭店的活计,他用三轮车推来个饭盒。悠悠看了下时间,已经快十二点了。
玉玉来了就去看饰品,看到新的发卡和头绳,高兴的饭也顾不上吃。姥姥催了她好几次,才恋恋不舍的放下,坐下吃饭。
饭后,李保国才把带来的银元给了姥姥,这一个多月,他收了四千多块银元,这次带来了4000块。装在一个帆布包里,悠悠使劲提了一下,没掂动,把大家惹得哈哈笑。
一块银元他最少能赚0.20元,4000块银元就赚800元,是八级工一年的工资。当然比起卖衣服来,这钱就是毛毛雨了。就是玉玉买的头饰,也比这来钱。
玉玉要了300袋头饰,姥姥给了李保国9000元钱。李保国说:“姐,您要金条不?看俺收银元,有人问俺收金条不,要的价格比银行里的低,200元就卖。”
这和王奶奶收的价格一样,姥姥就给他说:“兄弟,要是那样的话,你就帮俺收些,俺给你220元。还有他们也要玉器,你看到合适的,也可以收些。玉手镯50元一对,其他的小东西,20元一个,大些的玉器看情况计价。”
“姐,要是这样的话,就太好了。这一个多月,俺算开了眼界,见的好东西多了去了。还真有卖玉器的,俺得多看看,别让人给坑了。”
玉玉说他:“爸,您以后不用看银元了,改看玉器了,还是玉好看,俺也能跟您开眼。”
李保国领着姥姥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看了遍新栽的树苗。“姐,您买的这果树苗可真好,都栽活了,您看这杏树和桃树都开花了,苹果也快开花了,今年都能挂果。”
姥姥说:“兄弟,那是你用心了,以后你还得勤来,多看着些。今年能挂果最好,咱们就有口福了。”
看完了果树,李保国爷俩就回去了。姥姥带着悠悠在副食门市买了几筐青菜,就回去了。
第二天,娘俩先去了洪城。王代娣看到姥姥带去的新头饰,喜欢的不行:“嫂子,这俩月可把俺憋坏了,以前也没觉得咋着,这跑惯了,猛的闲下来,还真不习惯。”
罗新才领着姥姥去看院里新栽的果树,她就在屋里挑头饰,等姥姥他们回来,她也挑好了,一共要了300袋。
“俺看着样样好,就多要些,够俺卖一春天的了。嫂子,这天快热了,您再进些玻璃丝袜子吧,俺捎带着就卖了。”
悠悠这才想起去年自己选好的袜子,咋把它给忘了。现在人们不舍得买大件,这些小东西还是会买的。
特别是上班族,就是夏天,穿凉鞋也得穿着袜子,不像农村人,到了热天连鞋都舍不得穿。
亏得王代娣提醒,现在离穿玻璃丝袜还有一段时间,下次来带着正合适。
罗新才收了3000块银元,扣除头饰钱,姥姥给了他6000元钱。一切交代清楚,姥姥就领着悠悠去了平城。
第234章 玻璃丝袜
到了平城就快十二点了,娘俩先去了饭店,悠悠喜欢这里的甜菜,就要了个糖醋里脊,边吃边说:“姥姥,您做的没这里的好吃。”
姥姥听见,抬头看了她一眼:“俺看你是吃作孽了,还嫌好道歹的,饿你三顿,啥都好吃。”
悠悠赶紧灭火:“姥姥,不带您这样的,主席他老人家都说了‘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姥姥,您得继续进步。我看好您奥,万分期待您老做饭水平再提高。”
姥姥拍了她一下:“吃都堵不住你的嘴,这乱七八糟的都说的什么啊。”
俩人吃过饭,就去了自家的院子,前后的看了一遍新栽的树苗,和那两个院子一样,都成活了。悠悠在家准备茶水,姥姥去找杨奶奶。
杨奶奶带来了2000块银元,看到新的头饰,她也要了300袋。看来经过去年的实践,她们对头饰这些小商品比较认可,姥姥给了她3000元钱。
姥姥和杨奶奶唠磕,杨奶奶也问姥姥:“妹妹,你收金子不?好多人问俺,想把手里的金子卖了,价格可以便宜些。”
姥姥想到临水的情况,就说:“姐,临水也有卖金条的,200元一根,还真有人托俺买些,220元一根,您看着收吧。还有,有合适的玉器您也收着,玉手镯50元一对,小物件20元一件,其他的您比照着收。在玉器方面,您比俺懂。”
杨奶奶就说:“妹妹,你要玉器就好收了,国家收金银不收玉,给点钱就能收起来,不过咱这县城没多少好玉,真值不了几个钱。
你说俺懂玉,这还多亏了俺家的两位老人,前些年在家没事,他们就把存的老物件拿出来,给俺说道说道。
其实就是消磨时间,时间长了,俺就懂了些。不光玉器,其他的俺多少也懂些。
俺家那口子,也算给家里出了力。起码,别管外面乱的再狠,俺们待在这大院里,安稳的过了一辈子,那些老物件也保留了下来。
妹妹,你要是想要珠宝,俺给你收,保证你花不了冤枉钱。俺知道谁家有这东西,他们想出手都找不到地方卖。
这些成分差的家庭,孩子都三十上下了,还没找着媳妇,能出手些老物件,正好给孩子成家。”
回到家里,悠悠就开始在商城里找合适的玻璃丝袜。由于技术原因,这个年代的玻璃丝袜弹性差,纤维硬有些扎手,穿着还没有棉线袜舒适。不过胜在薄而凉爽,结实耐磨,颜色正道不褪色,外观漂亮好看。
后世的玻璃丝袜子就没了这些缺点,弹性大款式好,穿着舒适,价格便宜,批发价没超过0.50元的。
后世的人们买袜子都是成沓的要,好多年轻人根本不洗,穿一双扔一双,他们说不值洗钱。
商城里各种各样的玻璃丝袜,有几千上万个款式,光是怀旧款的就有好多。
悠悠还是喜欢后世的袜子,不过款式和现在的差别太多。智脑给出个方案,就是借鉴尼龙袜的款式,只在袜口的装饰图案上稍加改动。
女式的是各种卡通动物,男式的还是梅兰竹菊。让人一看,就知道和冬季的尼龙袜是一个品牌的。
“寒食寒十天,清晨起来穿布衫”。“过了清明节,夜寒白天热”。清明过后,气温回升快,令人谈起来色变的流脑终于结束了。连着十来天没有新发病的,爸爸终于回家了。
今年过年,家里的生活水平大提高,全家人都喝上了奶粉。爸爸在医院,人多眼杂,怕引起别人的注意,可没敢喝。加上工作没个固定的时间,伙食也不好,所以,全家都长肉了,就爸爸瘦了。
于是,姥姥见天的换着花样做好吃的,给他补养身体。全家人也跟着沾光,迪迪高兴的不到饭点就回家等着,提前塞口好吃的。
槐花开了,空气中飘荡着清香。今年没有复堤的民工,加上流脑,大人还是不敢让孩子外出,大堤上基本没人,悠悠让姥姥带着,可劲的摘槐花。
自己的空间里,野菜可是卖的正火。姥姥嘴里喊着,弄不明白商城的事情,可只要悠悠说商城里有用,保证有求必应。
其实也用不着她们自己摘,机器人摘起槐花来,又快又好,姥姥主要起放哨作用,悠悠则忙着往空间里收。
桂萍跟着她们去了一次,就不去了。她自己说:“俺想起来蒸槐花,嘴里就一股子尴淡味,又甜又咸的,一辈子不吃也不想它。今年好,俺娘蒸了一回,见俺们都不愿意吃,就不蒸了。”
原先,二奶奶家从槐花没开就蒸,一直到扫的干槐花还用水泡软蒸着吃,又不舍得放面粉,就加些咸盐,好吃才怪。今年队里分的粮食多,加上他家杀猪油水大,家里的粮食竟然有了剩余。
二爷他们爷俩是三月十二搬的家,搬家后就把桂花娘俩接回来了。从桂花满月在娘家住了两天,还没回来过。
家里的房子宽敞了,就让她们多住些时候,再说春天也没什么事情,不用下地干活。
桂莲看见妹妹家的孩子,长得又白又胖,想到自己失去的孩子,难过的哭了一场。
二奶奶劝她:“你自己得想开了,赶紧把身子骨养好了,趁着年轻,还能再要个。留根一个人忙里忙外的,你身子养好了,也能帮帮他。”
盖房子把家里的积蓄用的差不多了,张留根今年又喂了十头猪,他这是养猪尝到了甜头,干劲大着那。
他用剩下的钱,卖了辆地排车,去河滩拉着车子,桂萍割的猪草都是他给拉回来。
桂莲在家歇着,就干些家务活,做点针线,一提去河滩割草他就急,怕她受凉做下病。二奶奶也是个疼闺女的,鸡蛋紧着桂莲吃。
连狗剩都知道她娘病了,每天主动帮着看管自家的羊。悠悠爸给她熬制了好些蜜制中药丸,省得每天熬中药了,桂莲的身体恢复的挺快。
姥姥抽空带着悠悠,找到了去年那几家养蜂的,把他们家的蜂蜜都买了下来,并说好了枣花蜜下来,让他们给留着。
这些蜂蜜,除了家里人喝的,悠悠都留了下来。商城里的野生蜂蜜价格再高,她一点也没舍得在出售。
再过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环境逐渐恶化,像现在这样,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蜂蜜,可就绝迹了,有钱也没处买去。
第235章 苜蓿养猪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今年队里的春地少,只是种了一百亩的棉花,十亩的春地瓜,还有就是五十亩的瓜园。虽然种瓜收益高,但想到卖瓜遭的难,村里还是没敢扩大面积。
谷子、黍子等杂粮,都能在夏季种,虽然产量低些,不过这些作物面积不大,影响不了大局。
各家的自留地大部分都留了春地,大家都准备种棉花。尽管去年队里分了不少的棉花,大伙看到二奶奶家种棉花的收益,觉得还是种棉花合适。
悠悠知道,今年的春作物种什么都是瞎搭功夫,阳历的7月初就发大水了,春作物都没收成。不过,姥姥和她谁也不敢把实情说出口。
等大家把棉花和瓜都种好了,河滩里的苜蓿也该收割了。苜蓿草第一年收割两次,往后从每年的阳历5月初开始,一个月收割一次。因此,队里和各户喂猪羊的数量,即使增加了一倍,饲草绝对没问题。
地里的活计干完了,队里就组织大家收苜蓿草,春天干燥,温度又合适,苜蓿草晒的特别快,质量还好。队里为了照顾大家,集体收割是从远处开始的。
村民利用早晚的时间,把近处的苜蓿割回来,晒干了自家用。看到苜蓿长的快,大家就开始重新做打算了。
今年准备大干一场,多喂些猪。大伙在河滩里割着苜蓿,热烈的讨论着养殖的问题。
“今年这苜蓿草长的可真快,开始俺还担心不够喂的,看着阵势,就是再多喂些猪,也吃不了。”
“可不是吗,援朝说了,以后一个月就能割一次,早知道俺多要几头猪了,怕没东西喂,俺只要了4头。”
“咱知足吧,喂的多了,悠悠姥姥卖不出去,要是交给食品站的话,两头卖一头的钱。”
“那也是喂的多了好,咱就是搭些力气,又不跟原先似的,得喂粮食追肥。你们看石庙村的人,不都买给食品站了,家家也都得了不少钱。”
“俺就觉得稀罕,早先咱喂猪,喂一年还不到二百斤,你们看留根,半年就喂到了二百斤,俺今年也试试,反正有东西喂。”
“还真是这样,援朝给咱们买的这猪秧子也好,肯吃肯睡,长的快。”
悠悠听了大伙的议论,眼前一亮,喂猪也是增加大伙收入的好办法。还好,六月初苜蓿还能收获一次。看去年的产量,足够每家喂二十头的。
去年,收了两次苜蓿,每家喂了四头猪,队里喂了一百头。不仅是队里,就是各家都剩下好多的干苜蓿,大伙都说就是多喂一半也够。
其实,去年的河滩的苜蓿,大伙收的也就一半多,剩下的都让悠悠收进了空间。
今年的苜蓿比去年长的好,大伙要是都收起来,就这两次,也足够用的。更何况,春季的头一茬苜蓿,质量最好,蛋白质含量最高。
石庙村的人们因为队里留的春地多,没整功夫收割苜蓿。其实,他们村临着的河滩地里,苜蓿比韩屯村的长的还好。
关键是他们村里的人,还是没有韩屯村的人胆子大,各家从去年的两头猪发展到今年的四头。经过去年的实践,大家也知道该准备多少饲草,收足自家用的就行了。
韩屯村由于插栽簸箕柳,苜蓿的面积少多了,要不是黄河大转弯,留下了大片的河滩地,韩屯村还真没多少苜蓿了。那片河滩地得有二百多亩,其中一部分也插上了簸箕柳。
从此以后,这片河滩地就归韩屯村了。几年过去,黄河往北移动了一公里,韩屯村多了快二千亩河滩地。土地普查时,公社看到韩屯插栽的簸箕柳,就把这些土地都划归了韩屯村。
其实,这些就是无主的土地,石庙村也多出了不少河滩地,不过他们没有韩屯的河岸长,面积反而没有韩屯的多。
特别是黄河的那个大转弯,给韩屯留下了极大的财富,后来著名的黄河观景园就建在了这里。
悠悠看到石庙的苜蓿都开花了,他们村还不收,就趁大伙不注意,把他们村的苜蓿都收了起来。不收的话就浪费了,还影响下一茬的产量。
阳历的4月中旬,队里喂的18头母猪陆续生产,一共产了162头小猪仔。这是头一胎,韩玉民说第二胎一窝能产十头以上。
猪多了,猪场里又增加了两个人,这次准备再留40头母猪。村里每年至少需要1000头猪仔,最少得养50多头母猪。
农历的四月二十,爸爸去临水参加全区卫生系统表彰大会,这是他落户后,第一次受表彰。
听说,为了爸爸的事,县里和地区争取了好几次,关键是爸爸的身份受限制。不过到了最后,还是通过了。
这事对爸爸的影响很大,以前他就是尽心的给大家看病,对外界的事情不大热心,有人找就看,从没主动出过手。
这次的表彰,证明他还是被人敬重的,他的付出和医术是被人们认可的。
参加了这次表彰会,爸爸的名声更大了。人们都知道,韩屯村有个京都下放的名医。不断有人来请爸爸出诊,好多的病人更是慕名而来。
远在百里以外的,也有找过来的。当然,这些都是家庭条件好的,大部分都是患的疑难杂症。
既然来了,好多当天就回不去。一是路程远,现在交通工具落后,一个县才三辆吉普车,县委、县政府、县武装部各一辆,公安局都是偏三轮。
二是治病需要。疑难杂症最好的治疗是中西医结合,这也是悠悠爸的专长。不过中医得及时调药方,一个疗程最少七天。
亏得桂莲家搬家了,悠悠家原来住的房子空了出来,还有厨房,村里就拾掇出来。让实在回不去的病人,临时有个落脚的地方,村里也能收些费用。
一来二去的,外面就传着韩屯村开了医院,有病房了,来的人越来越多。队里只好把姥姥原来开代销点的房子,隔成了两个单间,这样就有了三个单独的房间。
第236章 老首长
房间里用石灰膏抹成白墙,队里还专门配了被褥,做了被罩,比公社的病房条件还好。
好多病人需用青霉素,公社照顾爸爸,给的配额虽然多,但也多不了那里去。这时候,青霉素的产量低,确实满足不了需求。
再说找到这里来看病的,家里条件都好。卫生室没有,就自己出去找。有门路的找来平价的,没门路的就买高价的。
这时的高价青霉素,又成了100元也不好买。关键是年后国家抓了几个药贩子,大家都不敢倒卖药品了。
爸爸偷着对姥姥说:“妈,现在我还真有点想念黑市了,年前要不是有黑市,不知得伤亡多少孩子。现在,国家倒是管的严了,这不病人急需了,有钱也没处买去。”
姥姥嘱咐他:“卫华,咱家里剩下的那些,你要是想给他们用,就按国家的定价收钱,可千万不能多收钱。妈情愿赔些,也不能让你落个倒卖药的名声。”
“妈,您放心,不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我不动用咱们的药,就是用了,也不多收钱。咱就那些药,真是敞开用,也治不了几个病人,这些慢性病,不是一盒二盒的药,就能治好的。
不过,要是药品充足的话,得给病人减轻多少痛苦啊。好多慢性病,都能根除了。”
悠悠听了他们的话,简直要抓狂了。这个憋屈啊,自己的商城里,那么多的青霉素,就是没法敞开的给病人用。哪怕是自己赔钱,只要有合适的渠道,悠悠也心甘情愿。
由于病人多,宝景真的成了爸爸的助手,给爸爸帮了好多的忙,而他也耽误了去队里干活挣。二爷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大力的支持他。
“你跟着吴医生好好的学,病人多你才能多学点,见多识广就是说的这。”悠悠听了,真心的佩服二爷有才,瞧这话说的,太有水平了,见多识广用到这里真的挺贴切。
宝景也十五岁了,爸爸就给舅姥爷提建议,让村里给他报个赤脚医生,这可是一生的职业。其实,宝景这两年跟在爸爸后面,还真学了不少东西,比其他的赤脚医生水平高多了。
另外,就是他执着的态度,这次流脑,爸爸安排他给孩子量体温,他每天两次,三个多月,一次也没拉下过。并且,记录的清楚明白。
爸爸不在家,村里人有个头疼发热的,也都是他给拿的药,其实村里人也认可了他。
舅姥爷去公社跑了两趟,还真给他办成了,并且是特批的。村级的卫生室根本用不着配两个赤脚医生,加上他就是给爸爸配了个助手。
赤脚医生批下来,宝景就有报酬了,比个整劳力都强。一年365天,天天挣十个工分,每月还有几元钱的生活补贴。
村里人说什么的都有,好多人眼热,不过碍于二爷的威望,就是私底下说说,表面上看到二爷还得恭维着。
“宝景这徒弟算是出师了,还是二爷您老人家看得远,让宝景跟着吴医生,学到了这么大的本事,这可是几辈子的饭碗。”
别说,以后宝景还真出名了,关键是他中西医结合,治病真有一手。韩屯的医院就从这三间病房开始,发展的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民营医院,韩宝景就是这个医院的院长。
其实,这其中还有个根本原因,和部队的一位首长有关。那是一位老红军,一身的伤痛,他也是抱着撞大运的目的来的。谁知,看到了宝景就激动地叫道:“小韩,我可找到你了!”
原来,他是韩德才的老首长。战场上,韩德才扑在他身上,救了他一命,自己却受了重伤,首长也被震昏了。醒过来找了好久,也没有韩德才的消息。
宝景和他大爷长的像,被他一眼认了出来,接着就知道了韩德才的情况。他的伤痛在爸爸的针灸治疗下,得到了缓解,又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就在韩屯住了下来。
舅姥爷带着人把原来的卫生室收拾出来,暂时安排他住了下来。他带着两个警卫员,桂莲就负责每天给他们做饭。
散养的青山羊,家养的小笨鸡,地里的青菜,样样对他的胃口。黄河岸边的清新空气,安静的环境,加上老战友的陪伴,让他的身心格外的舒适。
关键是爸爸的医术,中西医结合加上针灸,不仅减轻了他的痛苦,而且身体状况慢慢好转。
可是针灸必须按疗程,治疗不能间断,中药也得视病情随时调方,加上他自己也喜欢这里,组织上多方安排,他就在韩屯住了下来。
部队本来准备把爸爸安排到部队医院,可了解清他的复杂身份,就取消了这个打算,反而顺了首长的心意,让他暂时住在了这里。
老首长住的时间长了,慢慢摸清了韩屯村的情况,和舅姥爷这个老兵相见恨晚,越来越喜欢这里。
老首长的认可,使悠悠爸的名声大震,来求医的病人越来越多。原来的三间病房又不够了,只好把麦场的另外两间房子也腾了出来,不过还是紧张。
老首长看到了,就要给韩屯村建个真的医院。将队里的麦场,划出十亩的地方,由部队负责援建。
眼看快到麦收了,先把砖瓦准备好,麦收后就开始盖房子。随着首长的一声令下,韩屯村每天都有送砖瓦的车辆,麦场边上码起一摞摞的红砖青瓦。
两个月后,洪峰漫滩,这些砖瓦可是给韩屯村帮了大忙。老首长给韩屯村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二爷在韩屯村的家族长地位也更加的稳固了。
农历的四月二十六日,离芒种还有十二天,快收麦了。悠悠算着,栽种的油桃也该成熟了,就缠着姥姥带她去了临水。
姥姥说她:“你想的挺好,就知道个吃,俺还没听说过这个季节,能有成熟的桃。麦黄杏、麦黄杏,那也就是说说,咋着也得到收麦的时候才能下来。”
第237章 油桃=李光桃
进了院子,姥姥跟在悠悠后面,还真看到了红通通的油桃,虽然不多,每棵树上也就几十个桃子,由于是矮化品种,姥姥伸手就能够着。
悠悠喊看呆了的姥姥:“姥姥,赶紧给我摘个。”
姥姥回过神来,伸手摘了一个,没给悠悠,自己先咬了一口。
“好吃,甜,还真有桃味,这就是油桃啊,俺第一次见。”这才想起来递给悠悠,不过自己又摘了一个,接着吃。
悠悠吃了一口,口味浓甜,香味浓郁,肉质细脆,甜而不腻,非常爽口。香、甜、脆一应俱全,十分适合人们喜甜的饮食习惯。
油桃的肉质是脆的,水分相对少些,易于运输和储藏。
按照悠悠的规划,从最前面的跨院开始,按成熟的早晚,一个院子一个品种,各种适宜的水果都栽上了。这样,从前往后,挨院子的成熟,想起来就感到惬意。
由于是第一年挂果,每棵树也就十来斤的产量,院子里栽了十几颗油桃,摘了一百多斤,装了三满筐。
姥姥去找李保国,悠悠就满院子的溜达,下一个院子就是杏树,上面的杏已经长足个了,用不了几天就该成熟了,看来收麦前还得来一次。
他们回来时,悠悠守着一盘洗好的油桃,还吃着那。玉玉看见就拿了一个,张口就咬。
李保国瞪了她一眼:“你就没个够,这两天光吃这东西了,饭都不好好的吃。不过,姐啊,您在哪找来的这果树,俺都不知道这是啥果子。看着是桃叶,结的这果子也像桃,可它也不是桃啊。”
姥姥也是刚知道它是什么,就给他解释:“兄弟,这还真是桃,叫油桃,比一般的桃成熟早。”
玉玉对着李保国说:“爸,俺就说是桃,您还不信,非说是李子。还是俺说的对吧,吃着就是桃味。”
李保国说:“怪不得叫油桃,可真贴切,这桃上面没长毛,油光闪亮的,像抹着一层油。”
悠悠听了他的说法,立时无语了,这脑补的还有根有据的。
玉玉看到新的玻璃丝袜子,就喜欢上了,忙着翻看各种款式的袜子。李保国把带来的包打开,和姥姥显摆他收的东西。悠悠趴在一旁,跟着饱眼福。
李保国带来6000快银元,36根金条,1300元的玉器。看到李保国收的玉器,悠悠哭笑不得。他是真的不懂玉,却秉承了一句老话:“庄稼老头不识货,专拣大的摸。”
除了姥姥给他说的手镯外,他收的玉器全部按大小论价,大的价高,小的价低。
其中有个玉镇纸,他给了60元。耳坠、吊坠等小物件,5元他都嫌贵, 23元钱的价格,固然他也能收了起来。
其实他收的那些个头大的玉烟嘴、玉带扣什么的,还真不如23元钱收的耳坠、吊坠,那里面还真有好东西。有几个看着透亮碧绿的,悠悠看着像是玻璃种的翡翠,就单独的挑了出来。
“李爷爷,这几个好。”悠悠摊开的手心里,是几个绿油油的小挂件。
李保国看了一眼,“小孩就是喜欢玻璃球,你看着好,以后爷爷给你多收点,都给你玩。还有别的颜色的,爷爷都给你收过来。”
悠悠听了,顿时奥特了。爷爷哎,这是大白菜啊,您老随意的划拉着买。
等等,还有别的颜色的,好啊,悠悠万分期盼这李爷爷再给自己带来惊奇。
至于那些品质差的,也无所谓。现在的玉器,可都是货真价实的a货,最次的放到后世价格也得过万。
玉玉要了3000双女袜,2000双男袜。两下里算,姥姥给了李爷爷22220元钱,看到这个数字,悠悠笑的直不起腰。这数字和李爷爷收玉器的估价,还真般配,二啊。
玉玉阿姨后来弄明白了“二”的意思,想起今天的事情,才明白悠悠为什么笑成那样。曾疑惑的问:“悠悠,你那时咋知道啥叫二的?”
这段时间,李保国还收了好多的老家具,都放到了东屋里。悠悠看着这些古色古香的家具,满眼冒星星,这可都是钱啊,堪比黄金。
姥姥要给他钱,李爷爷说:“姐,您给的那五千元钱还剩二千多,啥时候用完了,俺再给您要。”
真的不知道李爷爷是啥价收的,悠悠感觉这些家具,比自己卖的劈柴价破家具还上算。
姥姥跟着李爷爷去院子里看果树,玉玉阿姨带着悠悠去饭店订饭菜,还是去的上次的那个饭店。
进门,悠悠就看到有人来送鱼,正在过称,其中一条大鲤鱼,有二尺多长,还是活的。放在一个铁皮大盆里,蹦的周围都是水。
看见玉玉进来,老板娘开玩笑的说:“玉玉,你有千里眼啊,这鱼刚送到,你就来了。”
玉玉姨看到盆里的大鱼,就说:“正好,俺姑来了,这鱼俺要了,做成麻辣鱼,给俺送去。”
老板娘说:“玉玉,你几个人啊,这鱼十二斤还多,能吃得完?”
“没事,俺爹饭量大,做吧。”
玉玉安排好饭菜,就带着悠悠去逛百货大楼。百货大楼里人,比原来少多了,其实就是少了孩子,整个楼里显得安静了许多。
百货大楼逛的次数多了,就没意思了。东西基本和去年的差不多,衣服还是原来的款式。现在的衣服别说过季了,过年的说法都没有。一种衣服,流行十几年。从建国就开始时兴的列宁服,现在有谁穿上一身,还是高大上的存在。
玉玉领着悠悠从楼上转到楼下,什么也没卖,看到二楼的童鞋柜台,有大红的单皮鞋,她就要给悠悠买一双,吓得悠悠赶紧跑了。
硬邦邦的皮鞋,款式老旧,和大人的差不多,就是颜色艳丽些,悠悠才不受那洋罪那。自己脚上穿的,是大舅妈做的手工绣花鞋,舒服着那。
最后,玉玉阿姨还是给悠悠买了奶糖和饼干,又给她买了个大洋娃娃,强着塞到悠悠怀里,就带着她回来了。
第238章 摘杏
她一边蹬车子,嘴里还在嘟囔:“悠悠,你一点也不好玩,别的孩子喜欢的,你都不要。
悠悠啊,姨给你说,俺小时候,放学上学都拐到百货楼这里,为的就是看一眼玻璃柜台里的洋娃娃。
知道大人买不起,从来没敢说要过。到你这里,咋就不喜欢那。”
悠悠这才明白,她每次都给自己买娃娃的原因。
下午回去时,姥姥在副食门市买了几筐青菜,黄瓜、甘蓝、蒜菜、豆角。这里的青菜品种多,上市也早,好些菜村里都没有。
现在,村里住着个老首长,县里每周都给他送给养,村里人也跟着长见识,好多原来没见过的东西,最起码见到了。
油桃给全家带来了震撼,孩子们吃上了瘾。舅姥爷还真认识这东西,他看到就说:“秀芹,你咋买了这个,李光桃好看不好吃。又酸又涩,说是桃吧,真不如李子好吃。现在咱这里也有栽的啦?”
等他吃了一口,又说:“怪不得说要因地制宜,这李光桃栽咱这里,还真好吃。”
原来,舅姥爷在西北驻军时吃过油桃,在那里油桃因外表像李子一样光滑,但味道和口感都跟桃子相似,大家称它为李光桃。不过味道较酸,由于不太符合人们的饮食习惯,很少有人生吃,多数用于晾制果脯。
只要有就好说,姥姥也算放心了。她老人家给的说法是:“这是别人给的,真没见门市里有卖的。”
第二天,娘俩先去了洪城。罗新才果然才起床,他一年到头的赖床,悠悠和姥姥坐车过来,他不是没起就是没吃饭。
县城的院子小,悠悠没栽油桃,姥姥就给他家带了一筐。罗新才和个孩子似的,马上洗了一盆,没吃饭先吃桃。
“嫂子,这油桃真好吃,明年你也给俺弄颗树苗,俺也栽上,这时候缺水果,正好让孩子们拉馋。”
王代娣说他:“是你自己拉馋吧,嫂子,孩子们还没他馋,吃啥都打着孩子的借口,其实是他自己馋了。”
罗新才一点也不在意,笑着说:“这不正好,就我自己落个馋名,你们娘们跟着享福。”
姥姥把带来的袜子给了王代娣,罗新才简单的吃了早饭,就把自己收的5000快银元给了姥姥。王代娣要了5000双袜子,姥姥给了他们一万元钱,就带着悠悠告辞了。
到平城时才上午十点,娘俩先回了自己家。姥姥也不嫌累,进家就去摘油桃,悠悠看她兴致高,就回到屋里,把炉子点上,开始打扫卫生。
等姥姥摘完油桃,已经十一点半了。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春节期间放进去的水汆丸子,加上木耳、粉皮和菠菜,做了个简单的炖菜,加上馒头,娘俩对和着吃了个午饭。
姥姥喝着悠悠泡好的茶水,心满意足的说;“姥姥算是熬出来了,吃上了俺悠悠做的饭。这一眨眼,孩子都长大了,昊昊都快跟我高了。”
姥姥去找杨奶奶,悠悠困了,就去炕上睡午觉。等她被姥姥叫醒时,杨奶奶已经走了。
听了姥姥说,杨奶奶收了3000快银元,24根金条,1800元的玉器。她也要了5000双袜子,姥姥给了她11080元钱。
杨奶奶收的玉器品质果然好,件件温润通透,让人移不开眼,都是精品。姥姥看了特喜欢,她说:“这些东西,都能传家,咱也不急着用钱,都放着吧。”
悠悠当然没意见,再说,至今为止,她还没在商城卖过一件玉器,这些得找个合适的机会,让姥爷给鉴定了,才能确定去留。
阳历5月底,河滩里的燕麦该收了。刚收完燕麦,苜蓿又该收割了,村里人这才信了援朝舅舅的话。
他们都说:“还真像援朝说的,这苜蓿一月一收。不行,过了麦,俺得去再抓几头猪秧子,到过年正好长成。”
收完苜蓿,正好到了芒种,学校里也放了麦假。今年队里的小麦,由于追了两次氨水,有些晚熟。不过各家的麦子都熟了,可以收割了。
悠悠家和舅姥爷家的麦子是一起收的,大伙都来帮忙,两天就完工了。舅姥爷做主,把收获的六百多斤麦子都给了悠悠家。
现在大舅家的几个孩子,除了智慧姐,几乎都在悠悠家吃饭。
看到各家的杏开始变黄,姥姥带着悠悠,一天转了两个地方,把城里自家院子里的麦黄杏摘了回来。
再等半个月,凯特杏就该成熟了,这种杏甜度较高,而且杏核没有苦味,可以生吃。孩子们一般吃完杏肉就把杏核砸开,立马就吃了。
以后,院子里的水果陆续成熟,看来娘俩每隔半个月,就得出去一次,专门摘水果。
悠悠栽的果树都是新品种,和现在的麦黄杏,还是有区别的。杏香浓郁,酸甜可口,悠悠一气吃了好几个。
姥姥看见赶紧叫停:“别吃了,杏可不能吃多了。它是热物,吃多了流鼻血。你给姥姥记住了:杏伤人,桃养人,李子行里抬死人。”
悠悠上网查了一下,杏肉味酸、性热,过食杏会伤及筋骨、诱发老病,甚至会落眉脱发,影响视力,若产、孕妇及孩童过食还极易长疮生疖。
同时,由于柴杏酸性较强,过食不仅容易激增胃酸,伤胃引起胃病,还易腐蚀牙齿诱发龋齿。而对于过食伤人较大的杏,每日食用3~5枚为宜,肉用杏即甜杏则无碍。
但将杏制成杏汁饮料,不但安全还有益健康。对于爱吃杏的人来说,除了管好贪吃的嘴,多食经加工而成的杏脯、杏干等,则为上策。
娘俩这次谁也没见,把临水和平城的杏摘了,又买了些青菜,就回来了。马上就要收麦了,得准备好吃的。
队里订下了自己家的两头猪,剩下的下水就够自家吃的,娘俩这次没买荤腥。
县里本来就把韩屯当成了试点村,县委李书记亲自过问。现在,援朝舅舅每天都来村里,观察麦子的成熟情况。定在阳历的6月10日,开镰收麦。
第239章 十五万斤爱国粮
其他的村庄小麦都已经收割完了,堤里好多村庄连场都打完了。
6月10日,县委李书记亲自带队,领着二百多人来韩屯帮忙收麦。不只是人来了,还带来了十多辆拖拉机,他们都是坐着拖拉机来的,到韩屯时还不到六点。
这次,舅姥爷没让公社饭店送饭,而是韩屯村自己管饭。一大早,就把悠悠家的大肥猪杀了一头,村里的两口大锅都用上了,还在周楼的馍房定了馒头。
现在,村里长成的肥猪,就悠悠和二爷家有。二爷家的已经杀了两头。这次队里用两头,必须入账,得按食品站的收购价,姥姥就让杀自家的。
看到姥姥从城里买回的黄瓜,舅姥爷专门派爱国舅舅去了一趟县城,拉回了一车黄瓜,不仅做菜用,还洗干净了,用筐装着,抬到地头,让帮忙收麦的人吃了解渴。
护村林下,打扫的干干净净,树下铺着干净的凉席,旁边摆着绿豆汤、麦黄杏、洗干净的黄瓜。
两口大锅里炖着猪肉黄瓜粉条,成簸箩的白面馍,大家随意食用。这在现在,可算是顶好的饭菜了。
县委李书记和大家一块吃喝,他和舅姥爷开玩笑:“老韩,你这可是用糖衣炮弹,收买我们给你当牛做马。”
人多力量大,割得割,拉的拉。两天的时间,村里的九百多亩麦子就收完了。
第二天,舅姥爷就把打出来的第一场新麦,交了公粮。接着就给县委李书记讲条件:“李书记,俺村今年多交爱国粮,您再给辆拖拉机吧。”
县委李书记也是个爽快人:“老韩,你要是还交十万斤,我再给您辆拖拉机。咋样?”
旁边的公社书记听了,揭舅姥爷底:“李书记,您掉老韩坑里了。他今年多种了四百亩麦子,十万斤没一点问题。”
舅姥爷赶紧表示:“俺再多交五万斤,换辆拖拉机,总可以了吧。”
别的村庄,一万斤都交不上,韩屯三百人的小村,能交十五万斤麦子,跟着来的人都不可置信的睁大了眼睛。
县委李书记也自豪,他带着这么多的人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老韩,我把自己的户口也落到你们村吧,俺咋觉着,你们村的群众比俺这个书记过的还要滋润。”
从此以后,韩屯就成了历届县高官的住村点,当然,也是年年的先进村。
李书记临走,交代公社书记:“你在这里,给我盯着老韩,让他先把十五万斤麦子交了。”
其实,这是帮韩屯村,麦子收完了,还得打场,用的人少了,拖拉机可就派上了用场。公社书记来,拖拉机也得跟着来。
舅姥爷先把十五万斤的公粮交了,县里和公社里的人都走了,剩下的就是自己村的人,大伙关起门来,安心的分粮食。
队里留下了足够的小麦后,村民每人还分了五百多斤。6月17日,第二遍打场完工,队里合麦秸垛,每人又分了30斤乱场麦。
小麦的产量也出来了,每亩达到了400斤。村里的干部商量了一下,没往上报这么高,亩产380斤,这已经是全县的最高产量了。
村里的大锅又支了起来,还是炸面块,现在大家的生活虽然提高了,但还是很享受在一起吃饭的感觉。大伙欢天喜地的聚在一起,人人笑逐颜开。
“今年咱也光吃白面馍,离了杂面一样活。”
“去年,种麦时不是你说的吗,不留春地种高粱,来年等着饿肚子吧。”
“别说他了,俺也是这样寻思的,谁知道能分这么多麦子。”
“那不是高粱产量高吗,再说了,这地也跟人一样,得轮换着歇,歇地如歇虎,这是千古的老俗理。”
“啥老理啊,老辈子知道有氨水啊,老辈子一亩地打400斤麦子。”
“要说,还是主席他老人家领导的好,咱这是提前进入**。”
“是,过去咱整天喊**好,这不喊着喊着就真的实现了。”
大伙总算给自己的好日子找到了根源,悠悠听得非常的牙疼,这都哪跟哪啊,挨的上吗。
婕格一家最高兴,县里今年奖励的那台新拖拉机,就让他四哥韩志杰开了。韩志杰老实肯干,个子大力气足,平时也不大说话,不过脑子聪明,别看年轻,干什么都能上手。
大家还是比较喜欢他的,平时他跟着大舅帮忙,已经学会了开拖拉机,这次新车来了,大伙一致选他当了拖拉机手。
老首长和舅姥爷、韩德才坐一起,听着大伙的议论,吃着新出锅的炸面块。
他感慨的说:“老韩,俺今后就在这里养老了,来到这里,俺才明白,咱扛枪干革命,图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老韩啊,俺佩服你,及时转战新的战场,在革命建设这个战场上,你取得了新的胜利。”
收了麦子,大伙就忙着种各种夏作物。悠悠明白这是白费力气,不过她可不敢往外说。
就连姥姥,也是半信半疑。不止一次的嘱咐她:“你那里面就能说啥是啥,万一不是了那。你给俺记住了,可千万不能往外说。”
阳历的6月20日,姥姥她俩去城里摘凯达杏,一天跑了三个地方,回到家里才感到特别累。
舅姥姥吃着杏,不住口的夸:“妹妹,你买的东西都这么好吃,一分价钱一分货,没少花钱吧。俺也不说你了,说了你也不听,往后就跟着你享福。”
阳历的6月24日,一夜之间,黄河水就涨了,把苜蓿都淹了,石庙村没有栽簸箕柳,靠近生产堤的地方,还留着一些苜蓿。不过他们村里人还忙着打场,顾不得割苜蓿。
韩屯村的人,看到河水继续上涨,快到村里栽的簸箕柳了。大伙也顾不得种庄稼了,抢着把柳条割了回来,尽管新插的柳条细了些,不过也能用,这可都是钱啊。
大伙割的快,河水涨的也快,村民慌了手脚。十多年了,就没见过黄河发洪峰,特别是在这个季节。
第240章 黄河发洪峰
原先,到了夏季7、8月间,雨水多的时候,河水有时也漫滩,不过从没到过生产堤。
村里的老太太们,趁着夜晚,去河滩烧香祷告,祈求河神保佑这方百姓。
不到两天的时间,河水就漫到了生产堤。洪峰来势凶猛,水流湍急,发出“哇哇”的响声。公社行动起来,组织各村的劳力,帮助河滩里的村庄加固生产堤。
学校本来该开学了,由于抗洪也停了下来。孙校长来了一趟,就又回家了。
县武装部来人,请老首长到县城疗养,并把悠悠爸爸带回去。老首长上了犟劲,说什么也不走:“在危机关头,俺坚决不能当逃兵。”
武装部的同志没办法,只好在大堤上给他准备了两间堤屋。并组织了一批民兵,来帮助韩屯加固生产堤。
在洪峰面前,韩屯村的人们慌了,大家还没从丰收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就被汹涌而来的洪水冲蒙了,大伙乱作一团,不知道干什么好。
夜里,姥姥搂着悠悠,担忧的说:“悠悠啊,姥姥多希望你这次说错了,没想着还成了真。你还小,不知道水火无情的道理。要不是黄河发大水,姥姥也不会成了孤儿,更不会和你舅姥爷走失。
孩子啊,姥姥心里真的怕啊。咱这才安稳了几年,刚过了一年的好日子,又赶上了黄河发大水。这都是命啊,都说人不跟命挣,可俺真的不甘心啊。”
悠悠嘻嘻一笑:“姥姥,您这瞎猜思啥那,现在能和过去比吗,您老忘了,咱城里可是有三套院子,就是加上舅姥爷家,也住不了的房子。何况咱有的是钱,您不是说这些钱咱几辈子都用不完吗。”
姥姥慢慢的缓过劲来,听悠悠这么一说,也放松了。
“俺咋把这些给忘了,悠悠啊,姥姥打内心里,还是觉得韩屯才是家。城里的那三处院子,姥姥根本就没把它们当成家。在姥姥的心里,那就是个歇脚的地方。孩子啊,咱埋的东西得扒出来,还是放你空间里吧。”
悠悠知道姥姥的心思,她老人家怕的就是,空间万一消失了,这一切就成了空。
“姥姥,这场洪水来得快,退的也急,水退了,咱还在这里住,东西还是埋着吧,水又冲不走。”
“不行,咱还是得挖出来,你没经历过不知道洪水的厉害,咱住在村外,水头万一对准了,别说屋子了,就是这宅基也得冲平了。”
姥姥说完不知又想起了什么,害怕的浑身发抖。
悠悠没办法,只好把埋起来的坛子挖了出来,收进了空间。
早上起来,洪水又上涨了。舅姥爷急的不行,私下里安排大舅妈去了周楼,让她在娘家找个院子。这一大家子,万一决堤了,到时候得有地方去。
舅姥爷接着来找姥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妹妹,你放心吧,哥心里有数,都安排好了。你赶紧的收拾一下,到时候好搬家。”
姥姥发愁:“哥,咱人好说,喂的这些牲畜咋办啊,谁家能放得下这些牲畜。”还真是,三家的猪羊和鸡加在一起,得多大的院子。
舅姥爷也发愁:“咱家还好说,红英的娘家就在周楼,离的近,其他人家就更难了。不行就让大伙把猪卖了,现在都超一百斤了,离国家的标准,也差不了多少。俺这就去找领导,好歹让他们收下,让爱国他们用拖拉机拉到食品站卖了。”
舅姥爷说完就走了,公社的干部在这里的不少,去找他们想办法。可惜的是,韩屯村养的猪实在太多。再加上石庙村,两个村子加一起,得有上万头的猪,都是一百多斤,食品站实在没法收。
姥姥现在对悠悠的话深信不疑,她知道这次洪水很快就会退下去。再说,村里家家都存了好多的干苜蓿,足够各家喂牲畜的。
根据记载,七六年的洪水,唯一经受住考验的就是防台了。这次洪水后,国家给河滩里的村庄都增筑了防台,不仅面积大,而且还在上面建筑了房屋。
悠悠把这些情况都告诉了姥姥,姥姥看舅姥爷发急,就给他出主意。“哥,这些猪才一百多斤,卖了也怪可惜的,再说,各家都存了足够的饲草,只要熬过去这段时间就好了。
咱村的防台比大堤都高,不行就把各家的牲畜,先集中到哪里喂着。不过,咱们得赶紧的把猪圈盖起来,万一决堤了大伙也有地方去。”
舅姥爷听了,也觉着是个办法,赶紧去和其他村干部商量。结果就是,除了参加护堤的人员,村里的所有人都去防台上建猪圈。
老首长看见了,问清楚情况,大手一挥,就让用盖医院的砖瓦,先建猪圈。并让县武装部抽调人员,给村里帮忙。
有了砖瓦,村里的树木又多,加上抽调的民兵,防台的空地上,很快就建起了一排排的猪圈,队里的饲草垛也倒腾到防台上。
石庙村的人看到韩屯的行动,也慌了神,各自想法在防台上搭临时住所。县里的防洪指挥部的领导不干了,找到舅姥爷,拍着桌子说他蛊惑人心,涣散了大家抗洪的信心。
老首长比他有气势,进去就说了一句话:“我安排建的,有备无患。”
阳历的6月27日是农历的六月初一,大伙也顾不上过小年了,别说肉饺子了,就是韭菜馅的饺子,好多人家也没顾上包。
这两天知了猴出来了,大伙也没顾上抓,只有孩子们傍晚去摸几个,大人还没空给做,都忙着收拾家,准备着往外搬。
两个舅妈的娘家,都来了人,帮助舅姥姥和悠悠家收拾东西,不过为了稳定村民的情绪,舅姥爷没让往外搬。
韩屯村的生产堤,由于人力物力充足,抵挡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洪峰冲击。可是7月2日上午十点,上游的生产堤决堤,洪水“呜哇”的咆哮着,顺着大堤下的塘子坑,一泻而下。
第241章 水灾(一)(30月票加更)
浑浊的黄河水,夹杂着大量的泥沙,一个浪头扑下来,就是十多米,浪头打着转,哇哇的响着,好像十几辆卡车轰鸣而过。
等韩屯知道消息时,已经来不及了,出村的道路被村前的堂子坑阻隔住了,不过暂时没漫到村里。
参加护堤的人员,顺着生产堤撤到黄河大堤上,继续保护黄河大堤。老首长也被困在了韩屯村,县武装部的同志始终陪着他。
这也是通讯落后造成的,前方决堤,就是开着吉普车,也没洪流快,大家赶紧把老首长转移到防台上,接着转移的就是韩德才家。
由于老首长的关系,武装民兵留下了一百多个。他们帮助大伙向防台上转移。先转移的是队里的猪、牛和仓库里的东西,把卫生室搬了过去,接着帮各家转移。
舅姥爷这次发挥了作用,他指挥着民兵,先把劳力少的人家转移过去,再帮着劳力多的人家转移。全村大转移,到也有条不紊,没发生一点混乱。
防台上的猪圈一家一个,另外又用木料,临时圈了个大栅栏,全村的羊都圈到了里面。各家的鸡都关进了鸡笼里,鸡笼放到一起,味道实在不好,暂时也只能这样。
悠悠跑着到处撒防疫药,以及灭蚊蝇的药物。防台上都是临时的住所,缺少蚊帐等防护措施,大量滋生的蚊蝇,可是各种疾病的传播源。
这又是人又是牲畜的,天气又热,湿度还大,一个不注意,就容易发生瘟疫。不过后世的各种防疫药,用来防治现在的病原,效果还是杠杠的。
爸爸对这方面非常注意,对防台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有他这个正牌的专家做掩护,悠悠各种手段尽用,有效的保证了防台上清洁卫生的环境。
由于老首长的关系,县防洪指挥部就设在韩屯的麦场里。他们撤走的时候,搭建的帐篷都留了下来,被民兵撤到了防台上。大伙自由结合,几家一个帐篷,倒是都有了临时住所。
指挥部里还留下了好多成捆的塑料布,悠悠趁乱又从空间里倒腾出了好多,加起来一百多捆。舅姥爷看到这么多的塑料布,一家两捆分了下去。
村里的两口大锅支在一个大帐篷里,指挥部也留下了一个大锅,加上武装部的一口锅,一共四口大锅。村干部决定,暂时大伙在一起吃饭。
为了吃合垛饭,村里刚磨了面粉和豆油,两个指挥部也留下了好些吃的东西,吃饭问题算是解决了。
虽然十几年没发洪水了,但韩屯村祖祖辈辈住在这里,上了年纪的人都有抗洪的经验。大家把贵重的东西搬到防台上后,就开始转移各家的粮食。
村里的车子都用了起来,大伙忙着向防台上转移东西,和洪水抢时间。洪水上升的很快,下午4点已经把防台包围了起来。村里的房屋,由于各家的宅基都垫的挺高,而且是连在一起,暂时还没有进水。
防台的周围,顺着河水飘来好多的老鼠和长虫(蛇),孩子们看到,吓得高声的喊叫。为了防止它们上防台,只好派了十几个人在四周看着,拿着木棍把重新它们赶到水里。
悠悠心里怕极了这些软体动物,拍着胸口,强提着胆量,偷偷的沿着防台撒了一圈驱虫药。效果还挺好,再也没见上岸的活物。
各家的大人都留在家里,他们把房间里的东西搬到房顶上,家具放在下面,上面摞着其他的东西,外面用塑料布盖严实,再用绳子绑结实。
院子里用木根搭起高高的三角形木架,把饲草垛在架子上,也用塑料布盖了个严实。
悠悠家的家具多,这回成了负担。不过家里的木材也多,大舅他们帮着在院里搭了两个木架,把家具都放到了上面。
代销点里的东西被姥姥装进纸箱子里,让大舅拉到了防台上。其实里面的东西不多,就是装个样子。
大舅妈的娘家人站在大堤上,高声喊着,问村里的情况。由于防台离大堤近,倒也听得清楚。
其实,大舅妈已经在周楼找好了院子,也拾掇好了,不过舅姥爷怕引起恐慌,没让搬。智茹和志高年龄小,被她姥姥带走了。三舅跟着参加防洪,也被围在了村里。
村民在附近有亲戚的,也有在大堤上喊的,不过隔着水,也就是问候一声,知道个大概的情况。
“小老妈妈”和桂金领着几个妇女做饭,为了怕孩子乱跑,防台上的教室又利用起来,村里的孩子提前开学。老师不够,临时找了几个妇女,看着各年级的孩子。
妈妈转着教室的讲课,由于环境较乱,妈妈大部分时间都是讲故事。
拜洪水所赐,村里失学的女孩子,总算进了校门。四栓和五断姐妹,如饥似渴,学的非常认真。
悠悠把自己家的画书都拿了出来,让孩子们翻看,画书还是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
大伙忙到了下午七点多,天黑了下来,才绑了几个木筏撑回到防台。由于护村林阻挡了洪水的流速,村子里的水流倒也平缓。妇女和老人孩子已经吃过饭了,接着在给他们做。
幸亏天气热,住宿比较方便,就地打地铺。孩子们跑了一天,到头就睡。大人就睡不着了,特别是老人,大家坐在一起,各种的担忧害怕。
悠悠家和舅姥爷家在一个帐篷里,悠悠被姥姥揽在怀里,开始还听着她们说话,不知道啥时候就睡着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透,悠悠就被吵醒了,看了下时间,还不到五点。原来是部队派来了救生艇,来接老首长。
看起来部队的速度就是快,从决堤到现在,还不到二十个小时,他们就已经到了。
老首长是被部队的人架走的,跟着他走的还有韩德才夫妇。另外,就是村里在外面有亲戚的人家,优先照顾老人和孩子。部队派来了六艘救生艇,一艘能坐二十多个人。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