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滞销
卫红在后面喊道:“韩奶奶,您再来别带悠悠了,这时候还是少出门的好。”
姥姥这次直接去了地区医院,李保国在医院的门口,找了间房子,门上写着出租床椅。进屋里一看,里面真的堆着些躺椅和折叠床。
李保国坐在桌子后面,被一群人围着,一手接钱,一手递药,业务相当熟练。
悠悠娘俩一进门,他就看见了,看来是相当的警醒。看清是她们娘俩,赶忙站起来,担心的问:“姐,悠悠咋跟来了,孩子没事吧?”
悠悠故意蹦了几下,“李爷爷,我好着哪。”
大伙看见,都笑开了,李保国明显的松了口气:“看我,在这里见到孩子,就不往好处想。咱这就走,这里孩子可不能多待。”
他喊过旁边一位中年人,安排好卖药的事情,就领着俩人走了出来。
李保国领着她们还是去了原来的院子,屋子里烧着散煤炉子,感觉非常暖和。
进屋他就给悠悠找吃的,把玉玉的糖盒、饼干盒都拿了出来。“悠悠,你自己挑着吃,一会你玉玉姨回来,再让她给你买。”
“谢谢爷爷。”悠悠接过盒子,放到桌子上。
姥姥问他:“兄弟,你再要多少药,俺给了你就走,不能耽搁你的正事。”
“姐,那里我在不在都一样,错不了事。今天悠悠来了,咱姐俩好好唠唠,好长时间没坐一块吃顿饭了,今天兄弟也歇歇。”
他说着沏上茶,给姥姥和自己各倒了一杯,放松的坐了下来。“姐,俺也歇会,这些天没黑没白的忙,还真有点累。这几天还好些,下面的人能接手了。”
姥姥说:“病人都觉得大医院条件好,为救孩子都来地区医院,没想到,大医院也缺药。”
“姐啊,青霉素和别的药不一样,平时也缺,不是要命的病,医生都不给开。就是开了,也得领导签字才给用。一下子用这么多,根本不可能有。
姐,你兄弟我是个性硬的,这辈子服气的人不多,就是佩服姐姐您,您这心胸男人也比不上。咱没卖药以前,一盒青霉素,卖到三百了,就这也没有,人们拿着钱,到处托人找关系。
不是兄弟说大话,咱就是卖二百,也和现在一样卖。姐啊,您这个卖法,恐怕落不下钱吧?这些药,您得少挣几十万,那可是几辈子花不完的钱。
不过姐,您这样做,接济了多少户人家。咱这价格往外卖,那家都能买得起。现在,来医院的病人,不论啥病都要打青霉素,医生不给开,直接出来自己买。
大家都知道,青霉素效果好,一针下去,啥病都轻。医生都发愁,要是外面卖药的没了,大家再想用,到哪里弄去。
好多家里有长远(慢性)病人的,就先买两盒放着。家里有孩子的,也买一盒,怕万一用上了再买不着。就是用不上,转手卖出去,说不定还能赚俩钱。
下面县城里,来买青霉素的也不少,俺怕他们回去高价倒卖,就派人到各县医院门口去卖。咱本意是做好事,决不能让他们赚那昧心钱。”
姥姥对他说:“兄弟,还是你想的周到,咱不能光为钱,这人命关天的事,咱得尽力帮,能帮多少算多少,姐求的是心安。”
“姐,您在兄弟眼里,就是那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俺今后就跟着您了,您让干啥就干啥,嘴上说的不算,您看俺今后的行动。”李保国说着激动起来,拍的胸脯砰砰响。
姥姥问他:“兄弟,姐一直相信你的为人,你也帮了姐的大忙,那些病人得感谢你,白天黑夜的守着,救了多少孩子的命。
不过兄弟,你那衣服买的咋样了,光忙着卖药了,没耽搁你的事吧。”
听姥姥提到衣服,李保国的脸上露出苦笑:“姐,耽搁不了,玉玉管着那。不过,由于这场病,买衣服的少多了,大家有钱也不敢乱花了,都存着钱应急。
流脑刚开始那几天,卖药的就认现钱,没钱啥也不好使。您听说了吗,有人用刚推出来的新自行车,给孩子换了一盒青霉素。
比起命来,衣服好孬就没人在乎了,大家能凑合就凑合。原来,小年轻的挣了钱大人基本不管,能顾着自己就行。现在可不行了,老人让他们按月的交钱,给他们存着,以防万一。
本来想着趁过年大干一场,谁料到出了这么个事情,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姐,要不说兄弟佩服您那,您当时再三的提醒俺,俺却压根就没忘心里去。姐,咱不说这些了,就当小弟今年练手了,明年接着再干。”
悠悠心想,也就是现在,一个款式能流行几年,要是放在后世,过季的衣服就是一堆破烂。
姥姥听了,也替他担心。“兄弟,你要的衣服可不少,听你说是大伙凑的钱。他们都是咋说的,得有想不开的吧。”
姥姥的话让李保国面色一寒,他无奈的说:“姐啊,还真让您说着了,这几天说什么的都有,还有人卖出去衣服,就把钱扣手里。
人们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是常情,反过来说也是好事,帮俺认清了每个人的品行,就当花钱买个教训。”
“兄弟,你衣服到底卖出去多少,姐好给你帮忙。”
听了姥姥的话,李保国说:“姐,您就是想帮忙,现在也晚了。风衣和裤子好说,年前卖不出去,年后可以继续卖。呢子大衣不行啊,年后天暖和了,谁还要啊,再说了,这就要过年了,还卖给谁去。
都是那几个孙子,要不是他们压货,还能多卖些。好卖时死命的抢货,不好卖了,只退货不交钱。结果他们都赚了,剩下的货都是俺的。”
姥姥急了:“兄弟啊,您咋还磨叽上了,到底什么个情况啊?您可真急人。”
“姐,别怪兄弟磨叽,俺是真不想提,大衣剩了得有二千,还都是平常色的,两款红的买的差不多了。风衣剩的更多,得二千以上,红色的也不多了。裤子剩的最多,那四千条黑蓝色的基本没出手。不过,这就过年了,还能卖点。”
第213章 购买年货
姥姥看了悠悠一眼,见她点头,就对李保国说:“兄弟,你别作难了,俺把衣服带回去,去别的城市卖。流感就咱这一片厉害,其他地区好些。”
李保国却没有答应,“姐,兄弟谢过您的好意,您就别骗俺了,这马上就到年关了,其他地区缺货早要了,等不到现在。
没啥大不了的,您也清楚,俺今年跟着您赚了多少钱。这些货物搁俺身上,还真不算回事,就当提前进货了。
俺就是这心里不痛快,平时多好的弟兄啊,遇到这么点事,就翻脸无情。
姐您真想帮俺,年后接着带俺干,剩下的这几个兄弟,都是能信得过的,俺兄弟几个抱成团,咋着也比他们强。就他们那一斧头的买卖,肯定长不了。”
姥姥干脆的说:“这样,你把剩下的大衣都给我,再给我一千套风衣,剩下的你接着卖。你要是还认俺这个姐,就啥也别说了,姐愿意帮你。年后,咱再干别的。”
李保国听得满眼含泪,他哽咽着说:“姐,俺都听您的,您以后就看俺的行动吧。”
玉玉回来后,李保国就出去了。姥姥嘱咐他:“兄弟,你让人把衣服送到俺那院子,俺回去时带着。”
看见悠悠,玉玉非常高兴:“悠悠,姨是真想你了。等着,俺给你放着好东西那。”
她打开五斗橱,拿出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干蜜枣。“姑,您也吃,这是外国进来的,可好吃了。”
悠悠认识,这蜜枣是伊国的特产,在后世也是全世界出名的美食。没想到,现在国内就有卖的。
悠悠吃了一个,还是那个味道,好像比后世的还好。“姨,您在那买的,真好吃。”
“好吃吧,我在果品公司买的,是春节专供品。知道你馋,我给你买了十斤,够你吃的。听营业员说,这蜜枣能放一春天。”
对吃的悠悠是没有一点抵抗力,立马甜甜的说奉承话:“谢谢玉玉姨,您最好了。”
玉玉笑着逗她,“那你姥姥那?”
悠悠急眼了:“玉玉姨,不带您这样的,就会给我挖坑,您大孩欺负小孩,真不仗义。”姥姥和玉玉姨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玉玉笑着对姥姥说:“姑,您再来还带着悠悠,看着她就开心,真好玩。”
停下,嘛意思,俺成玩具了,悠悠在心里翻着白眼吐槽:真不会说话,到底谁玩谁啊。
李保国回来时,带来一个火锅,还要了悠悠喜欢吃的羊杂:“悠悠,可劲吃,吃好了身体棒,才不会生病。”
有可口的还用嘱咐,悠悠埋头狂吃,这时候的羊杂是真香,好吃的悠悠很不得把舌头都吞下去。
饭后,大家去了悠悠家的院子。由于时间紧,李保国就运回来800件大衣,500套风衣。
姥姥再次的嘱咐他:“兄弟,今天俺先带回去这些,等两天俺再来,你把衣服准备好,俺到时候一块给你结账。还有,这是700盒青霉素,你先卖着。”
李保国拿起盛药的提包:“姐,俺先走了,把药给他们送去。”
等他走了,姥姥给悠悠解释:“悠悠啊,咱就是少赚些,也得让你李爷爷过个舒心年,这段时间可把他忙坏了。他要是高价倒出去几百盒青霉素,这衣服钱就挣出来了,根本用不着作难。”
悠悠看着姥姥,肯定的说:“李爷爷说的对,姥姥您就是长了一颗菩萨心。”
姥姥立马拍了她一巴掌:“让你瞎说,没大没小的。”
现在刚下午一点,也不用赶两点多的客车。悠悠想起玉玉姨给的蜜枣,就和姥姥说:“姥姥,咱再去买些蜜枣吧,真好吃。”
姥姥也说:“是好吃,也快过年了,咱再买些别的,过年的时候用。”
娘俩开始了大采购。先去了果品门市,快过年了,里面的东西特别丰富,数量和品种都增加了。墙上挂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春节特供,蜜枣、葡萄干、龙眼,这可都是好东西,真正的绿色天然无公害食品。
还有各种蜜汁果脯:桃脯、杏脯、酸梅、哈密瓜等,有十几种,盛在玻璃柜台里,看得悠悠淌口水。而且价格便宜,一斤0.300.50元。蜜枣、葡萄干和龙眼肉贵些,一块钱一斤。这些东西都装在竹篓里,里面有密封的牛皮纸,十斤一篓。
另外,还有各种干果,核桃、栗子、大枣、柿饼、荸荠等,价格都比较低,一斤0.30元左右。这些都用麻袋盛着,五十斤一袋。
水果只有耐储藏的烟台苹果和止咳梨两种,价格还是0.30元,五十斤一篓。悠悠想,现在就这一点好,春节也不涨价,卖完为止。
别看东西多,门市里根本没几个人,也可能和时间有关,这时人们刚吃完午饭,还没出门。营业员小声的议论着:“今年的春节真冷清,往年,咱门市里挤满了人,说话声小了都听不清,喊得嗓子冒烟。”
故而,面对姥姥的询问,她们回答的相当的热情,特别是听到姥姥买的多,服务更加的周到。最后,在悠悠的暗示下,姥姥各种东西都是成篓成袋的要,苹果和梨要的更多,一样五篓。
最后结账,所有的东西加一块,一共318元。悠悠直呼便宜,姥姥呵斥她:“真想捶你一顿,没见过你这么败家的,光买这些无益的东西,就花了三百多,还敢喊便宜。”
悠悠故意顶嘴:“姥姥,别告诉我您舍不得,您老可是吃过满汉全席的,那得多少钱,这才几个钱啊。”
“有你这样比较的吗,那是啥时候,这是啥时候,你要的这些东西,赶得上几家的过活(家底)了。”想想也是,现在,家里有百元的存款,就算不错的了。
姥姥也就是嘴上说说,把东西卸到自己的院子里,接着带悠悠去了副食门市。里面的东西也很丰富,主要是各种干菜多了,成麻袋的靠墙摆着,上面挂着价格。
各种干蘑菇,木耳、银耳、金针、粉皮、海带、海米、虾皮,还有好多的咸鱼干,大部分是海鱼,大的半条就有二斤,散发出浓郁的咸香味。
青菜很少,菠菜、香菜、芹菜,还有蒜苗、蒜黄,加上萝卜、白菜和绿豆芽。门市里最多的是山药、土豆和莲藕,成筐的摞在一起,占了半个门市。
第214章 过年的新衣
上次碰到的大陈庄那伙人,正在卸车。悠悠对姥姥说:“姥姥,咱要一车藕吧,他们村的藕好吃。”
姥姥说她:“你知道这一车藕多少斤不,张嘴就要一车,啥时候才能吃完。”
“咱放着慢慢吃呗,吃不完就放商城里卖出去啊,也让我赚些钱。”
姥姥这才反映过来:“俺又把你那商城给忘了。行,我一会出去和他们说。”
姥姥过年大采购,各种干菜都是十斤二十斤的买,特别是各种咸鱼,姥姥每样买了五十斤。
买的最多的还是青菜,芹菜、菠菜、蒜苗、蒜黄每样五十斤,山药、土豆和莲藕每样一百斤,买这些东西,又花了小二百元。
姥姥和陈会计打招呼:“陈会计,还认得俺不?”
陈会计笑着回答:“本来没认出来,看到您买东西,就想起来了,俺们帮着给您拉回去。”
姥姥对他说:“就是想让你们帮忙那。”
出了门市,姥姥就问他:“陈会计,你们村的藕还有吗,俺想要点。”
“有,快过年了,俺们正挖着,您能要多少啊?”
“俺想要一车,不知道你们一车能装多少?”
“这一车装1500斤,你不用要这么多,多了不好放,够年前用的就行,俺村离城也不远,您用时就去要,俺们随时挖。”陈会计劝姥姥。悠悠听了,再次给这时人们的思想境界点赞。
姥姥给他解释:“这一车藕还真不算多,俺不是自己用,马上要过年了,想给大伙都分些。”
陈会计停了一下,才说:“这样啊,您要一车的话,俺们给您按最低的批发价,每斤0.12元。”
“行,您给俺送一车吧。”
等陈会计他们把藕送来,已经快下午四点了。悠悠把东西都收进空间,俩人就赶紧去了车站,坐车回平城。
腊月二十五,爱国舅舅拉来了四十头猪肉,姥姥对他说:“爱国,明天把你娘她们都带来吧,让大家来玩一天。”
爱国舅舅却说:“来时,俺娘就说了,年前不来了,家里忙不过来,过了年再说。”
姥姥听了有些失望:“俺还想等她们来去洗个澡,看来是没时间了。”
今天平城大集,年前就这一个集了,姥姥和悠悠决定那里也不去了,就在平城逛一天。
娘俩先去了农贸市场,虽然到年关了,来赶集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是来卖东西的,卖羊的,卖鸡的,卖鸭子大鹅的,还有好多卖鸡蛋的。卖菜的就那几种,白菜萝卜,菠菜藕,葱姜大蒜花椒茴香。
买的人却不多,娘俩走到哪里,都有人跟在后面问:“要不?”看着他们期盼的目光,悠悠特想把东西买下来。
“姥姥,咱买些鸡鸭吧,咱家的都吃完了,过年杀着吃,比猪肉好。”
姥姥说:“咱买了咋带回去,你想吃的话,咱回去再买。”
“姥姥,咱回去都到几了,年前就没集了,咱总不能在自己村里买吧。咱就在这里买,让爱国舅舅给带回去。这里有鸭子和大鹅,咱多买点,养着慢慢吃。”
姥姥看着她,头疼的说:“你咋想起一出是一出,看见啥都想买。好吧,俺先去买俩鸡笼子,卖了放里面。”
市场上,当年的公鸡五毛一斤,两年以上的公鸡和母鸡、鸭子大鹅都是四毛一斤。姥姥挑东西挺在行,看鸡爪,捏嗉子,不大会的功夫,就买了二十只鸡,六只鸭子和四个大鹅。找了一个推三轮车的,给送到自家的院子里。
逛完集市,俩人就去了百货大楼。百货楼里的人比平时多,不过却让人感到冷清,关键是没有了往常的喧闹说笑声。悠悠想到要过年了,准备给家里的孩子,买些玩具带回去。
跑到玩具柜台,看到柜台边买玩具的大人,才反映过来那里不对。原来,楼里基本上没有孩子,特别是十岁以下的儿童。
看来,人们对流脑的防范意识增加了,轻易不让孩子们来公共场所。悠悠把每样玩具都买了个遍。虽然买了几十个,可也没花多少钱,才六十多块。
最让悠悠激动的是,在这里买到了橡皮泥,虽然都是小块的,只要有就好说,悠悠的商城里,有的是各种橡皮泥。有了借口,就能拿出来,给孩子们玩耍。
姥姥想的是全村人过年的衣服,来回的在服装和布匹柜台前观看。来这里买衣服的人真心的不算多,衣服还是那些,没有因为过年就增加新款式。
不过,悠悠看到有人穿了一身中山装,庄重挺括,衬的人也格外精神。悠悠跑过去,拉着人家问:“伯伯,您的衣服真好看,在哪里买的?”衣料的手感也不错。
那人低头看到悠悠,笑着对她说:“小朋友,你也看出这衣服好了,这是在上海买的,纯毛料的,咱这里没卖的。”
“没卖的啊。”悠悠故作失望,其实内心笑开了花。我管你在哪买的,只要现在有就行,俺商城里什么样的衣服没有。
悠悠决定,家里的男同胞每人一身中山装,咱也要纯毛的。现在,纯毛料的布料15元一米,90公分的布幅。一身衣服得用五米布,一般人穿不起。
准备结婚的小青年,有用它做裤子的,穿上就是好看,布料垂度好,显得人挺拔。正好,冬至节舅妈她们买了织锦缎,一人做了一件棉袄,上衣有了,一人再配一条纯毛裤子。
半毛料的布料,每米10元,质量也很好。县里的大干部才舍得用这布,做一身衣服,重要场合穿着撑场面,这是营业员说的。
大人的衣服有了,再看孩子的衣服。不论什么年代,孩子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宝贝。柜台前,给孩子买布料的人不少。
大多都是要碎花的纯棉布,男孩女孩都要花布,就是颜色上有区别。女孩的鲜艳点,黄色或红色带小碎花;男孩的暗些,深绿或蓝色带点小图案。
悠悠想到两个舅妈,给哥哥他们做的涤卡裤子,结实耐磨还好洗,一个个皮实的男孩子,穿了一个冬天,也没磨破,洗过就像新的一样。
第215章 运动装
特别是智慧姐的运动装,她从穿上就没离过身,不只是为了好看,当然好看还是主要的。
特别是在这灰色的年代,鲜艳的天蓝和正红,再加上白色的竖条,还是非常养眼的。
何况是上下配套的套服,显得整个人都干净利落,整体感强,特别的精神。
智慧姐最喜欢的是运动服弹性大,穿着舒适随意。悠悠给智慧姐的运动服虽然是加厚的,针织面料的弹性还是很好的。
大舅妈满意的是运动装非常好洗,涤卡布耐磨,但入水硬棒棒的,洗着累手。腈纶的运动装,入水柔软,用清水揉上两编就干净了,还不退颜色,晒干后和新的一样。
村里的人喜欢运动装,一是看智慧姐穿着好看,二和舅妈有很大的关系,她给智慧姐洗一次衣服,就显摆一次,勾的大伙心里痒。
悠悠在成衣柜台没有看见运动服,就问营业员:“阿姨,您们有运动服吗?”
营业员看悠悠扒着柜台往里瞅,就笑着回答她:“小朋友,你要买运动衣啊,在针织柜台,不过可没有你能穿的,你太小了,穿不起来。”
只要有就行,大小姐自己说了算。悠悠心里想着,嘴里说出来的是:“谢谢阿姨,俺给哥哥买。”
旁边就是针织柜台,那边的营业员听到了,笑着招呼悠悠:“小朋友过来,阿姨拿给你看。”
姥姥听到了,赶紧跟过来:“谢谢同志,快过年了,俺给孩子们买件衣服。”
悠悠看着营业员拿出来的运动服,也是腈纶针织面料的,不过比智慧姐的薄了好多,款式倒是一样。号码确实够大,最小号的也得十二三的孩子才能穿起来。
运动服在玻璃柜台里摆着样品,悠悠隔着玻璃看见,颜色倒是齐全,正红(中国红)、洋红、天蓝、深蓝、黑色,款式就这一种。
姥姥打开看过大小,就问营业员:“同志,这是最小号?”
营业员回答:“是啊,就这还卖28元一套,大人的才35元。”
姥姥在衣服上用手丈量着:“太大了,俺孩子才七岁,真的穿不起来。”
营业员也说:“七岁是没法穿,十岁就能穿。您看见了吗,这衣服下面有松紧边,把它冕上去就短了二寸,孩子长个了也能穿。
运动服是贵了点,不过它结实啊,穿个三五年没问题,大的不能穿了,小的还能拾着穿。您放心,绝对不褪色,穿烂了颜色也和新的差不多。”
悠悠看过衣服,心里有了数。特别是听了营业员的介绍,更是有了谱。看来,得尽量的大一个号,这年代人们的节俭意识根深蒂固。悠悠记得这里好像有句俗语:庄稼老头不识货,单捡大的摸(要)。
来到丝绸柜台,姥姥就走不动了,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柜台上摆的还不是最好的,最好的都在货架上。就是柜台上的丝绸布,上面也用一大块棉布盖着,怕落灰,毕竟买丝绸布的人很少。
悠悠想到舅妈她们做好的棉袄,穿上那个漂亮。就撺掇着姥姥买:“姥姥,您再买些做衣服吧,您穿丝绸的衣服是真好看。”
姥姥说:“俺都老太太了,还有啥好看不好看的,倒是你妈妈,正是穿衣服的年龄,还真没穿过几件好衣服,整天灰土土的。
买,现在咱有钱了,多买些给你放着,等你长大了,也许就兴穿绸缎了。”
悠悠听得满头黑线,俺才多大啊,就买了放着,不过被人时刻放在心里惦记着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姥姥,俺才多大啊,您就买了放着,还是给妈妈穿吧。”
姥姥忆当年,“从你妈生下来俺就开始给她攒嫁妆,光绸缎就存了半屋子,可惜啊,她结婚也没捞着穿。要是搁以前,你妈能给你攒一屋子布,你可是咱两家唯一的女孩子。”姥姥说出来的话里带着伤感。
悠悠听出姥姥的不对劲,就小声的说:“姥姥,俺现在就有好多屋子的绸缎,够嫁好几回的。”
姥姥立马顾不得伤感了:“你个祖宗哎,咋啥话都敢说,到底是彪还是虎啊。”
“姥姥,你喜欢什么就买什么,这丝绸质量好,比俺那商城里的还好。再说价格也便宜,差了十倍不止。”
姥姥还是挺喜欢占便宜的,注意力马上放在了选布上,好像不要钱似的,要这个,买那个,一会的功夫,就挑了七八样。
还是营业员提醒她:“同志,您稍停,我先把这些给您开了单子。”悠悠估计,人家是怕她带的钱不够。
这里最贵的丝绸,一件衣服的布料才十几元,百十元钱对她们来说就是毛毛雨。
不过,姥姥的购物热情被打断,节俭的习惯又占了上风,就这些,不再要了。
俩人的目的都达到了,高兴的打道回府。回去的时候,在饭店买了一斤烧饼,家里有熬好的羊肉汤,娘俩简单的吃了午饭。躺热炕上睡了一个多小时的午觉,接着逛街。
下午,俩人的主要目标是副食门市和果品门市,平城的生活水平和临水差不多,物资也丰富。娘俩接着扫货,每种东西都要了好多。
姥姥现在手里有钱了,加上悠悠在一旁撺掇,买起东西来,一不小心就多,逐渐的向着购物狂进发。女人嘛,都有购物的天性。
果品门市的旁边是土产门市,营业员在门口放了张单人床,上面摆满了成挂的鞭炮。最大的一百响,盘成圆盘,还有六十响、三十响的。最少的二十响,包装成长条。
别看姥姥岁数大了,看见鞭炮像个孩子,扳着指头在那算。三十中午、晚上、零点迎新、初一下饺子、初五捏鬼头、初七送火神、石头生、阎王祭、正月十五、十六、二月二,过年得要十二挂鞭炮。
还得分开大小挂,三十、初一的用大挂,初五、初七二十响的就行。自家的、舅姥爷家的、爱国舅舅家的。
悠悠被姥姥算的晕头转向,给她提建议:“姥姥,咱多要点吧,这东西又不贵,一百响的才五毛钱,我都记不住您到底要多少。”
其实,姥姥自己也算迷糊了。她拂着额头:“俺还真没算清,就听你的,咱多要点。”
第216章 买买买
姥姥让营业员给找了个纸箱子,一百响的要了十挂,其他的一样二十挂,一共要了七十挂鞭炮,花了十六元钱。
晚上,娘俩进了空间,躺在舒适的按摩椅上,商量给大伙捎的过年衣服。妇女们要的风衣和裤子有了,男人们要的干部服还没卖。
百货楼里卖干部服,不过得要布票,一身衣服十五尺布票,全村六七十个个男劳力,上哪买这么多布票去。百货楼门口卖布票的加一块,也没有这么多。
今天看到的中山装,悠悠商城里有的是,特别是涤纶的中山装,结实耐磨,价格还便宜,三十元一套,悠悠就想给大家准备涤纶的中山装。
百货楼里的干部服是加厚的斜纹棉布做的,这种布料特别的厚实,做出来的衣服挺括有型,和呢子服效果差不多,被人们称为哔叽呢。
哔叽呢的干部服二十五元一套,十五尺布票价值三元,加一起就二十八元了。
现在,涤纶的布料虽然不要布票,但价格比棉布的高多了。哔叽呢幅宽0.75公分,每尺价格0.62元,还得用一尺布票。做干部服的涤纶布也是加厚的,幅宽0.90公分,每尺价格高达1.50元。
悠悠商城里的涤纶布价格超便宜,幅宽150公分的加厚涤纶布,每尺不超过一元钱。做一套中山装,才用2.50米的布料,加工费比布料都高。
在这缺衣少穿的年代,在价格差不了太多的情况下,人们还是喜欢厚实耐磨的涤纶衣服。
至于自己家的人,悠悠当然选纯毛料的。她从商城里选了两套纯毛的中山装,先让姥姥长眼。
姥姥摸着纯毛的中山装,陷入了回忆:“你姥爷就穿的这种纯毛料的中山装,每次有了重要活动,都订做一身,光是中山装就挂满了一个衣橱。也不知道那些衣服,后来都弄哪里去了?”
看了准备给大伙捎涤纶的中山装,姥姥却有不同的意见。她说:“村里人干啥都喜欢比较,你给咱家里人穿毛料的,其他人穿涤纶的,大家嘴上不说,心里也不得劲。
再说了,中山装市里都没卖的,从上海捎几身还说的过去,要是咱村里人都穿,得好几十身,那样也忒显眼了,根本说不过去。
现在中山装就是黑市上也没见卖的,穿的更少,真追究起来,衣服的来源就说不清。你商城里有干部服吗,没有咱就去批发部买。”
姥姥说的有道理,不过:“姥姥,百货楼里的衣服是棉布的,得要布票,咱哪能到买这么多布票啊。”
“平城买不够,咱去临水买,不行再去洪城买些,干部服那里都有卖的。”看来姥姥是认准干部服了,还必须给大伙买回去。
悠悠只好认命的在商城里找干部服,还好几家做道具服饰的店面里,有涤纶的干部服。价格太合适了,20元一套。款式也比现在的好看,起码裤子不是大肥腿。
姥姥看着悠悠拿出来的衣服,根本不敢相信这个价格,“真不知道,你那商城是咋回事,和咱这里啥都反着,这么厚实的衣服,才20元,还没人穿,就当戏服用。”
听了悠悠对道具服饰的解释后,姥姥就给它们换了通俗易懂的名称:戏服,也算贴切。
做道具的干部服就两种颜色,海蓝和藏蓝。悠悠问姥姥价格,姥姥仔细的想了一会;“咋着也得比哔叽呢的贵,百货楼里的卖25元。咱就按30元一套,这是批发价,只在咱村卖,算是咱们给大伙捎的。”
孩子的衣服大伙要的就是运动服,差别就在颜色上。悠悠的商城里各种型号齐全,就是一两岁孩子穿的也有。
悠悠特意订购的加厚腈纶运动服,款式和现在卖的一样。看到适合志斌他们穿的小号运动服,姥姥稀罕的赞不绝口。“这衣服可真喜人,不行,你得多要点,大伙看了肯定喜欢。”
“姥姥,这些就咱自己人穿,您得知道,现在估计全国都没卖这种小号运动服的,多了咱还是没法解释。咱自己人穿几套好说,就说是您拿大号的改的,他们想穿也买回去自己改。”
姥姥一听就明白了,不过却嘱咐悠悠:“你再拿些大人穿的运动服,小年轻的不能都穿干部服,俺觉着还是穿运动服好看。不过,别要黑色的,大过年的,黑色不吉利。”
这个好说,就哪几种颜色,大小号岔开就行。商城里的腈纶运动衣便宜,1215元一套,颜色得有十几种。
搞定了各种衣服,商城里有的,悠悠就拿了出来,没有的赶紧下订单。得凑爱国舅舅的拖拉机,捎回村子。
悠悠打算,从明天起,就得让爱国舅舅往回带东西。首先把今天买的鸡鸭鹅带回去,莲藕、花生和青菜尽量的多带些,这些过年都得用。
娘俩商议这,把东西准备好了放进东屋里。杨奶奶就来了,今天她还是在这里睡。俩人唠着嗑,悠悠就睡着了。
腊月二十六,爱国舅舅还是运来了四十头猪肉,他告诉姥姥:“姑,村里还剩四十二头,今天一天就能杀完。”
姥姥让他把准备好的东西装上车,“这些是咱们过年的东西,俺今天再批些代销点里卖的东西,你明天给带回去。”
舅舅回去后,娘俩去了洪城。进了自己的院子,东屋里被收拾的干干净净,收来的废品都装好了,整齐的摞在一起。看来,罗新才年前不准备干了。
悠悠惊喜的发现,这次罗新才收了好多的废纸,都装在麻袋里,里面还能看出好些成册的书籍。
姥姥和罗新才进来时,他和姥姥说的正起劲。看到悠悠就说:“嫂子,俺就说好人有好报,您看看咱悠悠,再看看您那几个侄子,就知道了,个顶个的活蹦乱跳的。
还真是怪了,俺附近的邻居,孩子们都得了流脑,有的一家摊上几个,光伤(死亡)了的就快十个了。要不是咱们的药,恐怕还得多。”
第217章 遇贵人
“您弟妹吓得,把孩子们圈在家里,后来他们舅舅把孩子们都接到村里去了。
俺没事就琢磨,准是您给的在香桌子上供过的糖豆,起了作用。您把糖豆给了俺们,您弟妹就赶紧去了娘家,孩子们都吃上了。他们村里也有得流脑的,孩子姥姥家就没人得,他们全家人恨不能把您当菩萨供起来。
俺就给他们说,这次您救的人多了,要不是您的药,得伤多少孩子啊,不是兄弟说大话,咱卖出去一盒药,就是救了一条命。
嫂子,您是没见着,刚开始的时候,得病的孩子十个得扔(死)七八个。即使俺们住在城里,孩子病了,拿着钱就是没处买药去,用不上药,孩子一天也撑不过去,真揪心啊。
村里的孩子更不用说了,好多没送到医院就不行了。再说就是送来也白搭,医院没有青霉素,医生也没法。
现在就好多了,大家都知道这病厉害,看孩子也重意(仔细)了,不管白天黑夜,一不得劲就往医院送。来了用上咱这药的,没一个伤的,都救了回来。
嫂子,俺这次可是完全按着您的吩咐,一盒药也没流出去。不是您兄弟吹,俺这双眼可不是摆设,谁想从俺这倒腾药发财,俺一眼就能看出来。俺从小在城里逛游,啥人不清楚,想要骗俺,他得再托生几回。
嫂子,不瞒您说,好多人想和俺合伙,高价往外卖,都让俺骂回去了。上天为啥绕过俺的孩子,那是认为俺心底良善,俺得接着给孩子们积福。
要是那样,俺也对不住您,更对不住俺的良心。别看俺整天的瞎倒腾,俺可没赚过昧心钱,这种丧良心的事,俺是不会干的。”
罗新才的嘴吧吧,一个劲的唠叨,悠悠都替他渴得慌。给他递了一杯茶:“罗爷爷,您喝茶。”
罗新才摸着悠悠的头:“悠悠啊,看到你们健健康康的,爷爷的心里就安稳了。”
想想也是,城市人口密集,流脑传染的也快,何况是大爆发,再加上缺少有效药品,死亡率超高。任谁置身在周围的哭喊声中,心里也得发毛。
他家生活水平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好,抵抗力也高,再用了姥姥拿来的菌苗,当然就成了别人眼里的幸运者。
等他歇了过来,姥姥就跟着他来到了东屋,把里面的东西清点了一遍。由于流脑爆发,家里人不希望他们离家太远,万一有事,不好联系,收购废品从流脑爆发就停止了。
这段时间,他们一共收了20000斤乱发,15000斤废铜,500斤一尺长的头发,100斤二尺长的头发,还有8000多斤废纸。废品加上利润,差些不足31000元,姥姥按足额给他算的。
听姥姥说年前不来了,罗新才又要了500盒青霉素,扣除药钱,姥姥给了他11000元。
罗新才拿着药,对姥姥说:“嫂子,您先歇会,俺把药给他们送去,顺便让他们把中午饭送来。悠悠,想吃什么,告诉爷爷,俺给买去。”
姥姥说他:“兄弟啊,你忙正事要紧,不用管俺俩,俺还有别的事,一会就回去了。”
罗新才不依:“嫂子,您今天说什么也不能走,这就到年下了,咱们得在一起聚聚,您弟妹念叨好几次了。”
姥姥只好说:“听兄弟你的,俺先不走了。”
罗新才回去了,姥姥让悠悠拿出来两袋花生和一篓苹果,等会让他们给孩子带回去。
刚十一点半,罗新才他两口子就一块回来了,他要了个羊肉火锅。
“悠悠,爷爷记得你爱吃火锅,今天可得多吃点。吃得多的长的壮,身体好了不生病。”
王代娣见到姥姥,热情大发了。“嫂子,俺都不知道咋着谢您了,您啥都替俺们想着,给孩子们求的那糖豆,可是真灵,吃了糖豆的孩子,没一个得病的。
现在俺在娘家,可是头等的功臣。他们都说俺遇到了您这个贵人,给全家人带来了福气。”
“妹子,俺可不敢居这功,那是你和俺兄弟俩的福气,那供过的糖豆,就是免个膈应,灵不灵的全凭各人的运气。要俺说那,这都是你俩积德行善修的。
人们不是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们两口子行好到好,这是得到福报了。”
几个人说着吃着,快吃完的时候,有人敲门,送来了一头杀好的猪,还有一筐鲜鱼,是刚捞上来的黄河鲤鱼。
罗新才说:“嫂子,时间紧,俺也没给您准备别的东西,这些是俺俩的一点心意,您得收下。”
姥姥看了非常的激动,说:“兄弟啊,这鲤鱼俺带走,猪肉你留下,俺准备好了。还有,俺给孩子们捎了些花生和苹果,你也带回去。”
罗新才说:“嫂子,这些俺还怕不够您用的,您过个六月初一就要了一头猪。俺知道,嫂子您的人脉广,这金贵的青霉素,可不是一般人能弄到的。
您带回去,吃不了就做腊肉,放着春天吃,春天杀猪的就少了。俺今年准备了两头猪,就有您的一头,您说什么也得带回去。”
悠悠听了,真心的后悔,六月初一,说什么也不该让他帮着杀了头猪。要是以后过年就给头整猪,这算怎么回事。
姥姥和他商量,“兄弟,要不这样,你那头别要了,咱就要这一头,俺真的准备了。这一头得有二百斤,够十来家过年的。”
王代娣说:“嫂子,您就别推辞了,这是俺爹在村里定好的,特意叮嘱俺给您留的,您不要老人那里俺没法交代。”
姥姥也不和他们犟了:“你们替俺谢谢老人,让他老人家费心了。俺提前祝老人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他俩高兴的带着东西回去了,悠悠把所有的东西收好,看时间还早,姥姥又带着她去了县城的批发部。过年自家的代销点里得准备足各种货物,特别是烟酒糖茶,过年谁家都买些。
姥姥在家就把要的东西记在了纸上,她看着单子一样样的要,悠悠在批发部里转悠,看到里面多了好些名酒。
第218章 奶粉
西风、汾酒、竹叶青、古井贡、泸州老窖、全兴大曲、董酒、五粮液,八大名酒种除了茅台,其他的都有,价格也不高,35元一瓶。
这些名酒都有自己独特的包装,看着就高档。悠悠故意的问工作人员:“叔叔,这些酒真好看,俺能买不?”
工作人员笑了,“你这孩子,还真知道孬好,这酒不光好看,还好喝那,价格也好,一般人喝不起,这些酒可不好卖。”
“那你们都卖给谁啊?”悠悠没事就跟着他唠,关键是想买些名酒。
批发部里没几个人,工作人员也不忙,姥姥要的东西又多,还是挺受他们欢迎的。那人闲着没事,就和悠悠逗着玩。
“说了你也不明白,卖给各单位,过年县里就召开大会,各单位也开会,他们直接来这里批发烟酒。一年开一次总结表彰会,他们都要名酒。”
“叔叔,您也卖给俺姥姥些呗,一年就一个春节,俺姥爷和爸爸也喝一回好酒。”
“哎哟,你个小不点,懂得还真多,知道一年就一个春节。行,你想让姥爷喝啥好酒,叔叔卖给你,让你尽尽孝心。”
悠悠小手一指,七种名酒要了个遍,大气地说:“这些俺都要,叔叔,您一样给俺几箱?”
“孩子,你还真懂啊,知道这些酒是用箱子装的。看来家里有人喝过,你要真想要,过了十五再来,剩下的好酒,俺都卖给你。现在啊,你一样只能要一箱。
孩子,就是一箱你姥姥一个春节也卖不完。今年和以前不一样,人们都看钱重了,舍不得花,这酒可不好卖,还是多要些散酒和普通的酒吧。”
悠悠赶紧喊来姥姥,让她开单子,每样名酒要一箱。那人看姥姥由着悠悠,知道她是个疼孩子的。就说:“老同志,过年来了一批奶粉和麦乳精,您带点吧,留着给孩子喝。”
姥姥赶紧说:“谢谢您啊同志,能给俺多开点吗?俺家里的孩子多,这好东西平时想要也买不着。”
那人给姥姥开了一箱奶粉,二十袋,一袋一斤。一箱麦乳精,也是二十瓶,一瓶一斤。
悠悠那个高兴,现在的奶粉可是货真价实,绝对没有后世的毒奶之说。“叔叔,谢谢您。俺还想要大白兔奶糖,有吗?”
“有,这个随意买,桶装的和袋装的都有货。这奶糖大城市里有人抢,咱这小县城就没人要了,大家都嫌贵,一斤比别的奶糖贵五毛钱。”
悠悠缠着姥姥分别要了一箱,姥姥看到青食的钙奶饼干,干脆也要了一箱。
各种东西加在一起,装了满满的一车,临走,悠悠和里面的工作人员打招呼在:“叔叔,祝您们新年快乐。”
“小朋友,也祝你新年快乐。”悠悠走远了,还听见他们夸自己懂事。
回到平城,悠悠进屋马上冲了二杯奶粉,没等放凉,就喝了一小口。奶香浓郁,果然是精品。
姥姥喝着奶粉,满脸的回忆:“俺十多年没喝过了这东西了,回去你兄妹三和姥爷都喝,这东西营养高。可惜,现在没地方买去,这一箱子可喝不了多长时间。”
悠悠显摆的说:“姥姥,您老忘了俺那商城了,里面的奶粉多的是,还有成瓶的鲜奶,咱家想喝多少都有。”
姥姥说:“咱还是喝奶粉吧,要是把鲜奶拿出来,你能找出理由来。这奶粉不是今天碰巧了,咱们也不敢往外拿。”
回到平城,简单的吃了晚饭,姥姥和悠悠就整理东西,把代销点里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包装好,放在了东屋里。
姥姥又让悠悠拿出来一袋五十斤装的大米,一桶十斤装的花生油,又拿了二袋奶粉和二瓶麦乳精,这是给杨奶奶准备的。
今天,杨奶奶回来的早,手里拿了个布包,里面装的都是钱。悠悠还真佩服现在的治安,杨奶奶和她小姑,两个老年妇女,见天的在医院门口活动,身上时刻带着上千的资金,就这也没出事。
还有姥姥和自己,李保国和罗新才要是动了歪心眼,娘俩几条命也没了。这个年代,有为了争东西打出人命的,没听说过抢劫伤人的。
杨奶奶又要了200盒青霉素,她和姥姥算完账,把布兜递给姥姥:“这是药钱,您放好了。”
她还从布兜里拿出个盒子打开,里面是个绿翡平安锁。晶莹剔透,在灯光照射下,青翠欲滴,更加的好看。
“妹子,这是俺婆婆专门找出来的,让俺给悠悠带过来,说小孩子带着好,能辟邪。俺知道现在没人敢带这个,妹妹您给孩子放着吧。”
姥姥接了过来:“姐,俺替孩子谢谢老人,您也替俺给老人捎个好。俺给老人准备了二斤奶粉,二瓶麦乳精,您替俺给老人带回去吧。”
杨奶奶还是在这里睡的,第二天一早,姥姥帮着她把东西送了回去。
爱国舅舅把剩下的42头猪都拉来了,姥姥也让他把准备好的东西捎了回去。爱国舅舅临走说:“姑,俺下午去水坑接您。”
姥姥赶紧对他说:“俺还得去趟临水,你让援朝去接俺吧。”
上午八点多,悠悠和姥姥就到了临水自己的家中。姥姥去找李爷爷,走时嘱咐悠悠:“给你李爷爷找身纯毛的中山装,另外给你玉玉姨拿两件唐装袄。”
这次,李爷爷和玉玉阿姨是一块来的,他们把剩下的货也带来了。1000件呢子大衣,500套女装。加上上次的800件上衣和500套女装,共计11万元钱。
悠悠趁他们卸货的功夫,进屋将钱装到一个布兜里,出来就交给了姥姥。
卸完了衣服,接着卸下两个带盖的大铁皮桶。李保国对姥姥说:“姐,这是回民做的烧牛肉和烧羊肉,您带回去过年。俺光顾着忙了,也没给您准备别的。”
姥姥说他:“兄弟,您忙成这样,还想着俺,谢谢你了。”
进屋坐下,姥姥把布包递给他:“兄弟,这是十一万,你收好了。”
“姐,您先别给俺钱,俺得把药钱给您,马上就过年了,俺不能一直让您垫着。姐,俺还得再要500盒药。”俩人接着算药钱。
第219章 退货
悠悠把玉玉阿姨拉进里屋,把准备好的唐装袄拿给她。“姨,姥姥给你捎的。”一件玫红,一件嫩绿,都是七彩缎的。
玉玉阿姨看见就喜欢上了:“真好看,俺得穿上试试。”换好就跑了出去。
“爸,俺姑给捎的,好看不?姑,谢谢您。”玉玉美滋滋的转着身,让大家看她的新衣服。
姥姥夸她:“俺玉玉长的好,衬得这衣服也好看。俺看到这衣服时就想,玉玉穿上准好看,就给你捎了两件。”
悠悠把中山装抱了过来:“李爷爷,这是姥姥给您捎的。”
李保国接过衣服,玉玉就撺掇:“爸,穿上让俺看看。”
李保国把衣服递给她:“帮我拿着,过年再穿。你给我收好了,爸这衣服可是纯毛的。俺以前见地委的领导穿中山装,就想着,啥时候俺也能穿上,还是你姑给爸置办了。
玉玉,俺跟你姑在这说话,你去饭店看看,让他们做些好吃的送来。”
姥姥赶紧对他说:“兄弟,这次是真不行,俺还有别的事,你爷俩去忙吧。”
等李爷爷他们走了,悠悠就把东西收了起来。姥姥让悠悠拿了一桶花生油,五十斤大米,一个大臀尖,娘俩去了王奶奶家。
王奶奶在家等着那,她看见姥姥就说:“妹妹,俺听广杰说了,就天天在家等着你,想着你也该来了,你咋又带这么多的东西。”
王卫红给她们倒上茶,就去厨房忙活去了。她正在准备过年吃的面食,今天蒸菜馍。
王奶奶从里屋拿出个提包:“妹妹,你把药钱捎走,俺也不给你说客气话了。姐知道你是想帮俺,就年前这半个月,俺到死也放心了,挣的钱够他们过一辈子的。”
王奶奶又要了200盒药。姥姥问她:“姐,您还要药,准备在哪过年啊?”
王奶奶高兴的说:“本来,说好的接俺去乡下过年,看俺忙不过来,卫红爹娘就过来和俺一起过年,明天就来了。”
姥姥也替她高兴,“姐,听您这一说,俺都替您高兴,摊上这么明理的亲家,您晚年有福了。”
王奶奶也说:“可不咋的,卫红家人都把俺当长辈敬着,对广杰也好。这一年,是俺过的最舒心的一年。”
午饭,王奶奶亲自动手,做的水汆丸子,加上木耳和粉皮,味道美极了。新出锅的菜馍,里面是萝卜猪肉馅,悠悠自己就吃了一个。
卫红不好意思的说;“俺啥也不会,好多饭还得奶奶做给俺吃。”
王奶奶说她:“你原来没做过,当然不会了,今后有俺教你,等你学会了,再做给俺吃。”
卫红爽快的说:“行,等俺学会了,就做给您吃。”
喝了一杯茶,姥姥就带着悠悠走了。王奶奶得去和广杰换班,让他回来吃饭。
坐在回张集的客车上,姥姥告诉悠悠,年前一共卖出去了9700盒青霉素。李保国4000盒,杨奶奶2000盒,罗新才1800盒,王奶奶1200盒。家里,胜男舅妈卖了300盒,大舅妈200盒,二舅妈200盒。
悠悠把自己通过网络了解的信息,告诉了姥姥:“年后国家就会采取措施,对流脑严重的地区,增加青霉素调拨量,基本上能满足需要,自家就不用再卖青霉素了。”
“早就该这样,孩子们总算有救了,还能省不少钱。悠悠,你知道吗,这病啥时候是个头?”
悠悠说:“春季天暖和了,就过去了。”
“原来,听老人说过有传人的,俺还不信,这回是真信了。这还是有药,听说都伤了上千的孩子。要是在以前,不得干看着死啊,中医再大的本事,喂不下去药也白搭。”
流脑的症状就是放射性呕吐,别说喝中药了,喝口水也得吐出来。中药在治疗上确实没用,不过预防还是挺有效的。
接着,娘俩又说起卖猪肉的事情。这次,152头猪共31464斤,悠悠的商城里能赚三百多万。这些钱虽然不算什么,但足够悠悠从里面往外倒腾东西的。
客车到了张集,援朝舅舅在车站等着,姥姥给了他两袋奶粉,就骑上他的自行车,带着悠悠回了家。
大家知道姥姥今天回来,都在悠悠家等着那。娘俩简单的吃了晚饭,姥姥就和他们对完账,把钱交给了韩道伟,让他明天给大伙发下去。
韩道伟走后,姥姥又递给舅姥爷1600元钱。“哥,这赚的钱咱还是一家一半,您别说不要哈。现在,俺可是比您趁钱。”
舅姥爷爽快的接过钱,舅姥姥笑话他:“妹妹,看到了吧,您哥就是个财迷。他月月领工资,你给他钱干什么。”
结果,舅姥爷数出八百来,给了爱国舅舅,剩下的给了舅姥姥。“我财迷,钱还不是你拿着。”
姥姥把给大家准备的衣服找了出来,分别给了他们。舅姥姥看着舅姥爷的中山装,对姥姥说:“你哥在部队时,就想做身这样的衣服,都是俺娘们拖累的,到转业也没舍得做,还是妹妹你给了(liao)了这个心愿。
悠悠看到姥爷摸衣服的手都是颤抖的:“没想到啊,这辈子还能穿上中山装。”
姥姥接着把奶粉给大家分了,嘱咐大家:“记得每天睡前喝一杯,对身体好,增加抵抗力。别舍不得,以后大人孩子都喝,俺找着门路了,能供上咱自家人喝。”
舅姥姥首先不同意:“咱一家子都喝,得多少啊,别人家孩子喝还买不到,你还大人孩子都喝,俺反正是不喝。”
姥姥劝她:“嫂子,您才得喝那,俺哥身体不好,往后这家里就指着您了,您年纪也不小了,以后得注意保养身体。”
舅姥姥却说:“俺这身子骨结实着那,妹妹说句实在话,俺跟着你哥,这辈子真没遭过罪,起码没挨过饿,好孬的能吃饱了。”
大舅妈也跟着劝:“娘,您就听俺姑的,俺们年纪轻轻的不喝,您和俺爹俩人得喝,俺姑有地方买去,咱也喝得起。
您俩一个月两袋奶粉,还不到七元钱,以后,您和俺爹的奶粉钱俺给姑姑,您二老把身子养好了,多帮俺俩几年,俺就赚大发了。”
大伙听了她的话,都笑了起来。舅姥姥笑着骂她:“俺还当你真心的孝顺俺那,原来打的是这个主意。”
姥姥对大家说:“你们都喝,俺负责买奶粉,以后你们多给俺帮忙,咱就把钱挣出来了。一箱奶粉就够咱一家子喝一个月的,六十多元奶粉钱,俺还能掏得起。不过得嘱咐好孩子,别在外面说。”
从此以后,悠悠每个月就从空间里拿出一箱奶粉,还得是换了包装的,全家也习惯了,每晚睡前都喝杯奶粉。
第220章 双喜临门
腊月二十八,整个韩屯村到处欢声笑语。吃过早饭,韩道伟就给大家分卖猪肉的钱,那家都有六百多元。
再加上队里分的钱,村里90%以上的人家,今年都有了上千元的收入,这可比以后的万元户含金量高多了。大伙拿着钱,乐得合不上嘴。
村里家家飘香,各家都杀了猪,光猪下水就有几十斤,相比原来过年一家人才买三四斤肉,大人孩子都满足的不行。今年,还没到过年,大伙都放开量的吃肉,补偿以往的亏欠。
二爷家今天双喜临门,她二女婿大清早就来报喜,桂花昨晚生了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
桂莲在为妹妹高兴的同时,想到自己伤亡的孩子,神情黯然。张留根给了桂花女婿两挂猪下水,他喂的十头猪过年都杀了。
张留根把领到的十头猪钱都给了桂莲:“你收起来,咱年后就盖房子。以后咱就带着狗剩好好过,人家没孩子的咋过了,你好好的养几年,说不定还能生。”
他家的猪是农历六月底买的,半年的时间就都长到了二百斤,一共卖了1468元钱。虽然失去了孩子,两口子拿着这些钱,心里也踏实了好多。
悠悠家的代销点基本上又成了超市,成箱的衣服摆在地上,大伙自己随意挑选。姥姥光是给大伙拿货就忙不过来,姥爷负责收款。
悠悠来回的跑,姥姥不时的让她找东西,其实是断货了,让悠悠随时补货,抽空还得去帮姥爷算账。三人忙得团团转,两间代销点挤得满满的。
今年大家手里都有钱,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有钱。悠悠家的东西合适又便宜,加上马上就该过年了。大伙那通买啊,有了后世抢购的架势。
悠悠听到好多男人,高声的吩咐自家媳妇:“拿足钱,大人孩子的都买齐全,别不舍得。”
由于人多,大伙想试下衣服,也没地方。姥姥就说:“你们买回家去试,不合适了再来换,退货也行。”这样就快了好多,屋里总算不那么挤了。
通过买衣服,悠悠对这个时代的妇女的品行,大加赞赏。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被她们体现的淋漓尽致。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尊老爱幼,悠悠觉得再多的赞美词句,也没她们的实际行动完美。
在代销点买东西的,大部分是家庭主妇。她们首先给老人买,不仅给老人买了新帽子围巾,还给公公买了干部服,婆婆的条绒裤子。
家里妯娌多的,几人商量好,兑钱给老人买。就一个儿子的,也买的齐全,光两个老人就花出去近四十元。
好多老人嘴里说着不要,看到孩子给买了,脸上的笑意怎么也止不住。
买完老人的,就是男人和孩子的。干部服30元一套,运动服28元一身,价格都不低,可她们买的非常爽快。
临到自己就舍不得了,线呢风衣15元,条绒裤子12元,大多数人买件风衣,裤子就舍不得买了。“有件新上衣就行了,裤子穿什么不行。”
家里的爷们看见,就对她们急眼:“成百的都花出去了,就差你这一条裤子。还指着你打扮利落了,给爷们长脸那。”
有不少男人,直接交上12元钱,拿条裤子就走,也不管合不合适。就这也让他家的女人,高兴的抿着嘴笑。
村里最高兴的就是孩子了,鲜艳的运动服,他们从秋季就眼气,总算穿上了。好多孩子穿上就到街上来回的跑,大人跟在后面撵,喊着:“别弄脏了,赶紧换下来,过年再穿。”
志远他们都穿上了新运动服,姥姥一人给了两套,孩子们看到都眼气的不行。
“昊昊他们都穿着,俺小心点,弄不脏。”
宝山的奶奶看到迪迪的运动服,就对姥姥说:“妹妹啊,你还有小号的衣服不,俺也给宝山买一身。”家里有小孩子的人,也露出期盼的目光。
姥姥按照和悠悠商量好的说法,回答道:“嫂子,那是俺用大号的自己改的,您回家改了就行。”
宝山奶奶听了,心疼的说:“这也忒败家了,俺还以为这小衣服用布少,十来块钱就能买身。”
大伙都说姥姥:“就您疼孩子,舍得花钱,这都够买一身大人的衣服了。”
张留根给二爷一家全部买了新衣服,也给狗剩买回去一身,回家让桂莲给孩子改。
“高高三”看到有成人的运动服,就买了一身天蓝的穿在身上。大伙都笑话他,说他亏得个子矮,能穿孩子的衣服。
村里的男青年,都跟着他学,不顾大人的反对,一人买了一套运动服,穿上就不往下脱。不过,看着是真精神。好多三十以下的,也跟着买了套深蓝的运动服,穿上就是比干部服好看。
仨人整整的忙了一天,到了晚上,还有人来买衣服。从下午开始,石庙村的人就一**的来。
今年他们村各家喂的猪也多,一家喂三四头,都长到了二百多斤。就是卖给食品站,那家也能收入几百元。看到悠悠家的东西合适,都舍得买了过个舒心年。
今年悠悠家和舅姥爷家合在一起过年,关键是三个舅妈都去卖青霉素了。昨晚,她们一人拿了二十盒青霉素,今天一大早就走了。
悠悠家的房子宽敞,再说,代销点里也离不了人,过年的东西就在悠悠家里准备。舅姥姥说了:“在哪都是你们姑买的东西,咱咋着方便咋着办。”
舅姥姥带着妈妈和智慧,三人忙着蒸馍、煮肉、炸东西,志远他们负责烧锅看孩子。悠悠把成桶的橡皮泥拿出来,几个孩子立马老实了,全都待在屋里捏着玩。
妈妈看见了,说:“现在的橡皮泥成桶卖了,这得多少钱啊。妈,你就惯着她吧。”
悠悠赶紧解释:“妈,这是处理的,冬天玩橡皮泥的少,放到明年就硬了,便宜着那。”
妈妈用手捏了几下:“还能玩,这也就是在屋里玩,出去就得冻住。你们注意着点,别拿出去。”
第221章 祭祖
傍晚,二舅爱军和三舅援朝一家三口都回来了,是县武装部的吉普车把他们送回来的。家里的东西都齐备,几个舅妈一起动手,很快就整治出一桌菜,姥姥给拿了几瓶名酒。
爱军舅舅在悠悠家的新院子里看了一遍,对姥姥说:“姑,朝霞给俺写信,说您盖的院子好,可没想到您这院子好成这样,真替您高兴。”
姥姥说他:“你爹也想给你们起新院子,准备年后就动工。”
二舅问道:“姑,这院子得二千多吧?还是别盖了,不得把他老人家的家底给磕干。”
“磕不干,你爹光今年就得攒了二千多。”
二舅听了姥姥的话,惊讶的问:“姑,咱村今年收入咋这么高?你们都干什么了?”
姥姥和他卖关子,“晚上问你媳妇去,她也得挣两千了。”
二舅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我说咋着不想随军了,还是钱财动人心啊。”
姥姥拍了他一巴掌,“谁说的啊,朝霞东西都收拾的差不多了,啥也比不上俺侄子好。”
爱军舅舅摸着头,不好意思的笑了。
饭后,武装部的司机要走,姥姥给他捎了一块十多斤的猪肉和一箱子的年货。他高兴的对爱军舅舅说:“韩团长,俺年后还来接您。”
爱军舅舅给悠悠爸妈带回了两块手表,都是上海牌的。“朝霞写信让带回来的,婉莹和卫华一人一块。”
妈妈只接过来男表:“二哥,卫华的俺留下,这块女表让俺二嫂带,她过年就要随军了,还没快手表,外人看了笑话。”
二舅妈拿起女式的手表,放到妈妈的手里:“婉莹妹妹,手表俺去了再买,缝纫机也不带了,留给大嫂。咱有钱了,让你二哥给弄张票就行。”
二舅笑她:“刚才姑还说你趁钱了,这说话气够粗的。”
三舅妈听到这里,插嘴说:“为了让老百姓过个安心年,国家特供的青霉素到货了,咱们今后就不用去卖药了。”
大舅妈和二舅妈听了,都松了一口气。“可算是盼到了,俺们真得好好的歇两天,这些天折腾的还真是累了。”
三个舅妈都给姥姥钱,姥姥让她们把剩下的药拿回来,以后放到爸爸的卫生室里用。尽管舅妈都要和姥姥均分利润,姥姥还是按40元的价格留的钱。
二舅这才明白舅妈的钱那来的,二舅妈给他解释:“咱姑给定的价,要是按别人的价格,俺能挣到上万元。不过那样的话,俺这活菩萨的外号就没了。”
大舅妈也说:“见天的来回跑,虽说累的不行,可看到孩子的病情一天天见轻,俺就觉得值。”
接下来的两天,家里人多了,姥姥也轻松了,代销点有了三舅妈帮忙,悠悠就专管补货。
姥爷被村里人拉到卫生室里,去给大家写春联。一张红纸7分钱,各家都买一张。姥姥嫌麻烦,干脆把一沓红纸都搬过去,免费给大伙用,感谢大伙一年来对代销点的支持。
几个舅舅领着孩子,用红纸糊灯笼,里面放上粗大的红蜡烛,用高高的木棍挑着,挂在堂屋和大门两旁。
三舅妈看着里外跑着拿货物的悠悠,夸道:“姑,悠悠比个大人都中用,记性真好。”
“可不是吗,俺年纪大了,好忘事。有她跟着,方便好多,这孩子从小就聪明,还爱操心。”
悠悠心想:姥姥,您说的还真是实话,有俺跟着,确实方便。
有了两个舅妈的加入,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姥姥把爱国舅舅捎回来的俩个散炭炉子,都点上了,烧水煮肉就没停过。
做好的吃食都用搪瓷盆盛着,放到东屋里,二十多个盆子摆了一大片。
红烧猪头、猪耳朵、猪口条、猪肝、猪肚、猪大肠、猪尾巴、猪蹄、猪皮冻、肘子,光是猪下水就十盆菜,加上红烧猪肉、牛肉、羊肉、排骨,还有鸡鸭鹅鱼,以及水汆丸子、红烧丸子、酥肉、滑肉等。
舅姥姥进一次东屋,出来准说:“看着这些东西,俺就跟做梦一样。也没觉着咋着,日子咋这么好了。见天喊**,就是这样的吧。”
舅姥爷也说:“俺领着全村,总算过上了好日子,主席他老人家真英明,**的领导确实好。”悠悠听的迷糊,这都哪跟哪啊,挨得上吗,您老人家这是啥逻辑啊。
姥姥把成袋的花生和瓜子拿出来,让舅妈她们炒了,过年给孩子们当零嘴。
三舅妈看见了,惊讶的说:“姑,俺和援朝托人才买了五斤花生和瓜子,到了您这,成麻袋的买,还是有钱好啊。”
舅姥姥说她:“还是个孩子,你没听说过吗,有钱能使鬼推磨。也就你们姑舍得,花高价在黑市上给家里倒腾吃喝。”
大年三十,一直到中午十二点,悠悠爸爸也没回来。姥姥就吩咐开饭,不在等了。
下午四点,村里就有放鞭炮下饺子的。代销点忙到傍晚五点才关上门,爸爸也从公社卫生院回来了,这是他去卫生院帮忙后,头一次回家。
这里的习俗是过年家里人齐了才贴对联,看到悠悠爸回来,几个舅舅赶紧把春联给贴上了。贴上春联就不能做生意了,等年后放挂鞭炮才能开业。
三十晚上的饺子,是猪肉芹菜馅的,大家都说好吃。下出来第一锅,就被孩子们抢了,边吃边喊:“这次的饺子好吃,明天还吃这样的。”
现在的冬季,除了白菜就是萝卜,芹菜算是难得的青菜。悠悠家今冬没断了买,可毕竟去县城还是有数,平时还是以白菜萝卜为主。
吃完饺子,几个舅妈就忙活开了。切得切,拌得拌,一会的功夫,就整治出一桌丰富的下酒菜。另外,还置办了十碗供菜,放在挎蓝里。
三舅舅领着几个孩子,把灯笼点着,高高的挂起,院子里笼罩着一片红彤彤的亮光,喜庆极了。
舅姥爷和姥姥,带着几个舅舅和志远他们,提着供菜,姥姥还拿了个包袱,里面是叠好的元宝和纸钱。
原来,他们去上祖坟,祭奠去世的亲人。过去,大年三十早上,大家就去祖坟请先人回家过年,家里的中堂挂上族谱,摆上牌位,供大家祭拜。
现在,祖坟都平了,只留了一个小坟头,不注意都看不出来,过年人们也不敢公开的祭拜了。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伙就在晚饭后,去自己的祖坟祭奠一番。
第222章 功与过
今年由于流脑大爆发,上级要求人们过革命化的春节。尽量的减少聚会,走亲戚串朋友不要带孩子。因此,除夕晚上男人们喝兑壶酒的习俗,今年也免了,大家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守岁。
悠悠家人多,就摆了两桌。男的一桌,摆在堂屋里。女的一桌,摆在东面悠悠的房间里。
两边的桌子上都是二十四个菜,还摆着炒好的花生瓜子,糖块和各种零食,有十多种。
孩子们两边跑,随便坐。舅姥爷打开了一瓶爱军舅舅带回来的茅台酒,满屋子飘香,每个妇女也倒了一小杯。
悠悠穿过来,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茅台酒,偷着端起妈妈的酒杯,抿了一口。真辣啊,呛得悠悠猛咳起来,大伙都被她逗笑了。止住咳,悠悠陶醉的砸吧着嘴:“香,真香。”
几个孩子都端了个酒盅,猛的喝了一口。结果,集体奥特了,啥反应的都有。结果就是没一个守夜的,不一会都睡着了。
舅姥爷看着喜笑颜开的一大家子,非常激动:“爹娘过世时,就嘱咐俺,领着妹妹好好过,到现在才办到了。俺也没啥可求的啦,就盼着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说完,端起酒杯,一饮而进。
为了实现舅姥爷的这个心愿,以后的春节,不论多远,大家都回到韩屯,陪着舅姥爷一起过年。姥姥和姥爷年纪大了,也回到韩屯村养老。
爸爸告诉大家,这次的流脑死亡率达到了35%,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主要是开始死亡率高,达到了70%。
一是人们没有注意,认为是冻感冒了,好多孩子一夜送了命。二是缺少特效药物青霉素,别的药根本止不住,医生也无良策。
爸爸气愤的说:“青霉素这种救命的药物,国家都控制不住,流入黑市让他们赚昧心钱。听说他们就在医院门口明着卖,就这也没人管。”
悠悠和姥姥对望一眼,这还是首次听到反对声,从救世主,一下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爸爸说完了,才想起了姥姥,赶忙说:“妈,咱张集的孩子多亏了您老人家,要不是您及时买到了药,不知得伤多少。这次的流脑,伤亡最少的就是张集了。
其实真正的追究起来,还是国家没做好,应急能力太差。黑市上的青霉素都流了进来,国家半个多月还没调配过来,这次就是个血的教训。
说句真心话,这次的流脑能迅速的控制住,还真多亏了黑市的存在,不然的话伤亡就大了。
幸亏黑市药品流动快,使患病的孩子能及时用上了药,从死亡线上把命拉了回来。价格也从最初的三百元,很快就降到了五十元。不然,得给多少家庭带来困难。五十的价格,大部分的家庭都能承受的了。”
悠悠不解问他:“爸爸,黑市到底是好还是坏啊?”
“悠悠,你还是小啊,哪能啥都按好坏区分。就拿这次来说吧,黑市救了孩子的命,不过也给病患家庭增加了负担。总的来说,应该是功大于过。
我就是不明白了,国家严格控制的药品,咋都流到黑市上去了。应该是从制药厂流出去的,得从根源上做好控制,光靠抓几个药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悠悠心想,您老还真敢想,还从药厂流出来的,原先黑市上的青霉素,大部分是从各个医院流出来的好吗,不然价格也不会炒到快三百了。还不是因为量少吗,物以稀为贵。
要不是您闺女我,您老纵使医术赛华佗,没药也得干看着。俺做了好事,不说表扬一下,还从根源上控制那,您老知道根就在自己眼前吗。
姥姥听了爸爸的话,赶紧问:“卫华,你听说抓药贩子了,都抓的那些人?”姥姥的话,让悠悠的心里也紧张起来。这大过年的,千万别把李爷爷他们抓了,三个舅妈神情也不好了。
“妈,还没听说抓着谁,有人来医院调查,想通过病人打听青霉素的来源,不过病人都不配合,说你们医院没有,再不让别人卖,合着俺们孩子就该等死啊。
主要是黑市上的价格,在大家的认可范围内,听说有慢性病的人也趁机买两盒放着,准备以后用,早先就是有钱也买不着。
说实在的,俺们医生也看不明白,这次的药贩子是咋回事。要说图钱吧,开始都涨到三百了,突然一下子降到了五十。其实就是一百,病人也得买,真不清楚他们怎么想的。”
大舅妈说:“别人咋想的俺不清楚,俺就知道被人称为救命的菩萨,俺做的就是好事。卫华兄弟,其实并不像你说的那样,俺就没见别的人卖药,别的医院也没卖的。不是俺姑从临水买回来,咱这片真没地买去。”
舅姥爷端起酒杯:“提起这病,卫华,舅舅敬你一杯,咱村的孩子多亏你了。你的预防药还真管用,咱村的孩子没一个病的,就是附近村,只要喝过你的中药,得流脑的也少。”
三舅夫妇也举起杯:“还有俺俩,姐夫,要不是您,志斌这孩子可撑不过来。”俩人说着,后怕的声音打着颤。
1976年的新年第一天,悠悠是在震天的鞭炮声中醒来的。眯着眼睛看了下时间,刚凌晨三点,天还黑着那。
今年村里的人好过了,家家买一百响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就没停过。
“妹妹醒醒,姥姥发红包了。”红包,听到红包二字,悠悠意识到,自己穿来整一年了。这一年,悠悠的生活精彩美妙,完全没有动乱年代的窘迫和不适,反而特有成就感。
感谢穿越大神给的福利和眷顾,让自己的新生几近完美。悠悠认为,这一世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拥有了疼爱自己的亲人和健康的身体。
睁开眼睛,首先入目的就是昊昊这个小帅哥。比起去年,哥哥长了得有一头,八岁的孩子和十二三的少年差不多高。不是开口还带着童声,没人认为他只有八岁。
第223章 进入1976年
姥姥过来给悠悠穿衣服,看着她拿过来的运动服,悠悠说什么也不穿,就穿着舅妈给做的碎花布的棉裤袄,高兴的跳下了炕。
姥姥跟在后面,嘟囔着:“就你个别,干啥都和别人不一样。”
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映的满院子都是红光。爸妈在厨房下饺子,大年初一的饺子,悠悠家和舅姥爷家是分开吃的。饺子是在悠悠家里一块包的,她们昨晚回去时带着,中午大家就还在一起吃。
妈妈在厨房喊:“下饺子了,昊昊放鞭炮。”
姥姥给悠悠捂住耳朵,姥爷给迪迪捂住,昊昊点着引线,就跑到姥姥跟前,自己捂住耳朵。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花花绿绿的碎纸落了半院子。
爸妈下好饺子,舀上碗端到堂屋里,就开始拜年。姥姥给的红包是每人十元,爸妈给的是一块的,里面是十张一毛的崭新纸币。
昊昊拿出来两张一毛的,大方的举着:“悠悠,迪迪,你俩该给我拜年了。”悠悠想起他去年掏钱时,肉疼的表情,噗嗤一声乐了。
迪迪拿着昊昊和悠悠给的压岁钱,又从自己的红包里抽出一张来,郑重其事的说:“一会我得给智茹、志强和志斌发红包。”敢情,今年这货有了当哥哥的自觉性。
早上的饺子是韭黄鸡蛋馅的,里面放了切碎的虾仁。年初一吃素馅的饺子,期盼一年生活素净。
迪迪吃了一个,立刻大喊:“鸡蛋饺子比肉的好吃,我还得吃一碗。”这小东西的嘴是真刁。
昊昊还没顾上吃,听了他的喊声,看他的眼色都不对了。“还没睡醒吧,素馅的饺子就是加了鸡蛋,也没肉的好吃。”
说完,带着满脸不信的神态咬了口饺子,没顾上咽嘴里就唔噜上了:“好吃,确实比肉的好吃。”
迪迪看他吃的快,小声的提要求:“哥哥,你别吃这么快,给我留一碗。”
昊昊看了他一眼,把剩下的饺子倒他碗里,转身去了厨房。迪迪高兴了,对着他的背影大声喊:“哥哥,你最好了。”
转头看见悠悠,接着又喊:“姐姐,你也最好了。”一家人看他两头讨好,差点笑喷了。
今年,悠悠家起得早,吃过饺子,姥爷领着一家人去舅姥爷家拜年。舅姥爷家一大家子都在,大家相互拜了年,悠悠手里多了好几个红包。
舅姥爷家的院子也挂着红灯笼,悠悠看着院子里的家人。去年,大家都是一身军装。今年,男的是毛料的中山装,女的是唐装的织锦袄,纯毛的裤子。孩子们成套的运动服。
都说人是衣裳马是鞍,中山装和唐装的搭配,和军装相比,另有一番韵味。孩子们都穿运动服,更加的喜庆,好像是开运动会。
就悠悠穿着一身花布棉衣,脚上一双绣花的棉鞋,整个一庄户妞,自己还美得鼻涕冒泡。
舅姥姥拉过悠悠猛夸:“悠悠穿什么都好看,俺头一次发现,自家做的棉裤袄,比买的衣服还好看。”
四位老人留在家里说话,大舅领着大家去村里拜年。这时天才刚亮,悠悠跟着转了一圈,忍不住扶额。
天,全村几乎统一的服饰,只有老人和六岁以下的孩子有点特色。
男人一律涤卡的干部服,年纪大的灰色,年轻些的蓝色。妇女都是风衣加条绒裤子,七八岁以上的孩子人人一身运动服,幸亏现在没有撞衫一说。
大家看到悠悠爸那个热情,争着打招呼:“吴医生,过年好。”
看来,有本事的人啥时候都是受欢迎的,爸爸这块璞玉被韩屯村的人挖掘了出来。
舅妈和妈妈的唐装袄在妇女中引起轰动,大家围着她们,研究着棉袄的做法,很不得马上做一件,穿在身上。
大部队回到悠悠家时,四位老人已经到家了,坐在堂屋里,接待来拜年的村里人。
悠悠家的代销点外,围着一群孩子,乱哄哄的喊着:“该开门了。”
姥姥看到大伙都来了,就让爱国舅舅点了一挂鞭炮,打开了代销点的大门。孩子们一哄而进,挑选着自己喜爱的东西。今年,村里的孩子拜年钱都多,不再是一毛二毛的,大部分都得了一块钱。
男孩子喜欢的是玩具,女孩子主要买头绳和发卡,很少有买零食的。年前,几乎所有的人家都称了一斤糖块,给孩子们解馋。
悠悠家的院子里站满了人,大伙都围着舅姥爷和援朝舅舅说话,只好把屋里的凳子都搬出来,让大家坐在院子里,屋子里实在坐不下。
去年大伙沾了养殖的光,今年准备接着大干。各家收割的苜蓿都没用完,足够吃到新苜蓿长出来。因此,大伙都准备正月里就开始喂猪。
特别是看到张留根喂的猪,半年就长到了二百斤,大伙的干劲更足了。这样,小猪秧就紧张了。“大一号”已经放出话来,她家的猪秧子今年不卖了,都留着自己喂。
去年,队里的猪仔就是援朝舅舅联系的,今年大伙都想让他帮着买。援朝舅舅干脆拿了个本子,把各家要的数量记下来,和队里的一起,去大型的猪场购买。
队里去年留了十八头母猪,年前已经配种了,到四月就能产仔了。不过大伙可等不到那时候,还是得买猪秧子。
大年初一,石庙村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波,都年初一了,大家还来买衣服,准备走亲戚穿。关键是,他们村喂猪挣钱了。
周楼村也有来的,买衣服的就很少。三舅妈不解的问:“姑,俺咋觉着,现在村里人比工作人员还舍得花钱。”
舅姥姥告诉她:“现在的工作人员,也不一定比咱村的人趁钱,谁有钱都会花。”
中午,还是两桌菜,不过换了地方,堂屋一桌,男的在那里吃。餐厅一桌,是妇女和孩子。
一直到正月十六,两家都是在一起吃的,就连早饭也在一起。顿顿两桌,天天大鱼大肉,都是白面馒头。舅姥姥每次吃饭都说:“俺就是做梦也不敢想,还能这样过日子。”
第224章 收购银元计划
开始,大家吃肉挺香,后来就开始抢青菜吃,芹菜、蒜苗、蒜黄、莲藕成了大家的最爱。得亏姥姥买的多,都是成筐买的,而且买了好几筐。
舅姥姥又发感慨:“俺头一回觉得青菜比肉好吃,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吃作孽了。不过,俺就是觉着,冬天的青菜比夏天的好吃。妹妹,嫂子跟你享福了,俺这是头一次过年吃上青菜。”
舅妈和妈妈每天的工作就是做饭,她们变着法子的做,厨艺大涨。听到大家夸她们手艺好,大舅妈却说:“俺总算明白了,练手艺是咋回事了,俺这手艺真的是练出来的。原先,一年到头吃不上两次肉。俺前三十多年,也没今年一年吃的肉多。”
大年初一刚吃完午饭,爸爸就被卫生院的人叫走了。大年初一的上午,卫生院死了个孩子,院长就派人来请爸爸。
来人说:“有吴医生坐镇,基本上不伤孩子。他那手针灸绝了,把多少孩子从死亡的边沿拉了回来。今天的孩子送来的晚了,没等配好液体就不行了。要是吴医生在,用针灸延会命,只要输上液,就能救回来。”
看来,再好的特效药,也得在良医手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人,才是在这场与疾病的搏斗中取胜的关键。
爸爸拿了件换洗的衣服,就跟着他走了。临走嘱咐道:“这几天,别领着孩子走亲戚,说不定在哪传染上。”
晚上,一家人早早的睡了,毕竟,早上起的太早了,白天又没捞着休息。悠悠和姥姥进了空间,姥姥还是担心李爷爷和杨奶奶他们,“明天俺得去一趟,告诉你李爷爷他们一声,别让他们出了事。”
悠悠安慰她说:“您放心把,没听爸爸说还没抓住人吗,李爷爷他们都机灵着那。”
为了转移姥姥的注意力,悠悠和她盘点去年一年的收入,本来昨天悠悠就准备算出来的。结果,一杯茅台酒下肚,就找周公玩耍去了。
去年一年,光是人民币,就存下了一百五十多万。尽管有思想准备,听悠悠说出来,姥姥还是被震住了。“多少?你没算错吧?”
悠悠看着姥姥:“您老稳稳,什么叫俺算错了,咱这账用算吗,钱点清了就好。”
姥姥反映过来:“也是,幸亏不用咱俩点钱,不然,咱娘俩一夜不睡,也数不清。”
姥姥哎,您知不知道,有句名言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数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咋听您这话音,还成了负担。
姥姥说:“咱今年就消停着过,人们经过流脑这事,看钱更重意了,今年啥也不好干。”
“姥姥,要不咱今年收银元和黄金吧,王奶奶不是说,现在卖金银的多吗,咱也趁着收些吧。您知道,俺商城里的银元价格多高。有收藏价值的咱就放着,眼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化成银锭,真心疼。”
“咱咋收啊,铜钱能从废品站回收,银元可没处买去。再说,废铜才几个钱,咱买得起,银元一块就是2.50元,咱也买不起啊,更别说黄金了。”姥姥越说越犯愁。
悠悠也觉着姥姥的话有道理,现在国家收购的黄金价格8.40元一克,确实够便宜。不过原来的金首饰讲究份量足,手镯都是足两的,虽然是十六两制,每个手镯也是312.5克,一个手镯就得262.50元。
再说了,金子的质量也不好鉴定,重量更不好掌握,不如收银元省事。其实黄金也没什么保存价值,只能放着增值。
就是银元,自己的钱看着不少了,可以说是相当多,也买不了多少。从去年跟着姥姥卖银元就可以看出,民间的银元数量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手里多少都有一些。
悠悠从网上的资料中得知,七三年,国家提高了银元的收购价格,从一元提高到2.50元,激发了人们的出售热情。临水地区,当年就收购银元45万枚,以后每年的数量也在15万枚以上。
一直到八零年,国家再次把银元的收购价格提高到5元,人们反而舍不得出手了,每年的收购数量降到了几千枚。
再说了,普通的“袁大头”(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保存价值也不大,老百姓手里,大部分也是这种银元。
既然自己的资金不充足,就得尽量的收够保存价值高的银元。其实,除了“袁大头”,其他的银元的保存价值都不错。
姥姥听清了悠悠的纠结,根本没当回事:“这还不好说,咱加钱收别的银元,银行2.50元收,咱3.00元收,一块银元多出0.50元,准能收起来。”
悠悠听了,对姥姥竖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姥姥一巴掌拍落了她的胳膊:“你就作怪吧,敢调侃姥姥,胆子够肥的。”
初二一早,姥姥就去了临水,她还是不放心,非得去看一趟。
到了傍晚,姥姥回来了,跑了一天,虽然很累,但她神情特别的轻松。
姥姥偷偷的对悠悠说:“你李爷爷他们都没事,听到风声,早早的就收手了。听说抓了几个卖高价的药贩子,该,让他们黑心。
也该他们倒霉,本来事情都过去了,听说上级抓药贩子,开始被他们坑了的病人心理不平衡,就把他们告发了。
援朝舅舅他们俩口子是初五走的,他们在家也没闲着,石庙的群众听说三舅能联系到猪仔,都来找他帮忙。
石庙的干部今年也准备办养猪场,他们村大,一共九个生产队,要的猪仔数量大。
本来三舅的假期到初八才结束,为了给大伙买猪秧子,就提前上班了。除了给大家买猪仔,还得给韩屯联系簸箕柳插条。
村里计划把河滩里的耕地,也全部插上簸箕柳。春季插栽簸箕柳,化冻就能进行。
胜男三舅妈喜欢在代销点里忙,每天忙完不自觉的就会算利润,每次算完都惊讶的不行,说姥姥的小代销点,挣的比他两口子的工资都高。
她感叹的说:“等我退了休,也开个小代销点,不过姑您得领着俺跑开门路,这黑市的东西比俺们供销系统的,质量好多了。”
舅姥姥笑着骂她:“你个不长脑子的,等你退休了,你姑老的该走不动了,还领你跑门路。”
姥姥的代销点,春节期间,卖出去八千多元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是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来的。就是按正常的15%的利润算,也得挣一千二百元。怪不得三舅妈喊着,比他两口子的工资高。
第225章 桂金的亲事
年初二,大舅妈走娘家回来,就托姥姥去二爷家说媒。原来她娘家堂侄,跟着爱军舅舅当兵,年前回来探亲结婚,因为女方要“三转一响”,婚事黄了。
她堂侄是个孤儿,从小在大舅妈家长大,和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国家照顾孤儿,优先参军,不过在部队,二舅没少照顾他,现在他都是连长了。
本来亲事是女方家主动提的,说好的这次回来就结婚。谁知大舅妈的侄子多了个心眼,回家没穿自己四个兜的军官装,而是穿的俩兜的战士服。
女方原来觉着有悠悠二舅在部队罩着,咋着也得混个一官半职的,自己好去随军,借此脱离农门,谁知还是个大头兵。于是就提出了条件,没有“三转一响”不结婚。
这些东西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因此婚事就耽搁了下来,女方见到了腊月二十九也没把东西送去,就把订婚的东西退了回来,提出退婚。
大舅妈的堂侄不听劝,接了东西,俩人各奔东西。大舅妈一直忙着卖药,年前没顾得回娘家,对这事情不知道。初二回娘家才听说了,就想到了桂金。
侄子是个孤儿,桂金就她自己,她父亲又是国家荣养军人,以后对侄子也是个助力。
关键是,桂金本人也出息,自然条件好,还是高中生,在队里也是个干部。
大舅妈的娘家人也觉着俩人合适,就让大舅妈操心。因为姥姥和二爷家关系好,就找姥姥出面。
姥姥去了二爷家,二爷家因为桂花生了个儿子,正热闹着那,他们正在准备送“粥米”(娘家给生孩子的女儿送礼物)的礼物。
这里的习俗是,生儿子五天娘家送“粥米”,姥姥进门就用小棉被,把婴儿捂住,防备孩子得“七风”(破伤风)。
现在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婴儿死亡率高。特别是“七风”,得了孩子基本上救不过来,孩子得病浑身抽搐,好像受凉风打哆嗦,加上没活过七天的,因此大家就称它为“七风”。
其实,“七风”就是常见的败血症,农村妇女生孩子都是在家里,只有难产才往医院送。找的就是附近的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卫生条件可想而知。
因此,孩子感染破伤风的几率就大,造成婴儿死亡率高,这也是韩道伟的娘说孩子收了一半的原因。现在生了孩子打一支破伤风防疫针,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不过娘家五天送“粥米”的习俗保留了下来,还有个原因就是娘家疼闺女,提前给闺女送些好吃的,好给闺女补充营养。
因为隔着年节,二亲家商议好了,九天再去送“粥米”。桂花被婆婆待见,加上生了男孩,二奶奶家也不惦记她受委屈。
而且在桂花女婿送喜讯时,就让他捎回去一百个鸡蛋,十斤白面,二斤红糖。
姥姥把大舅妈的意思给二爷说了,二爷爷觉得合适,就和姥姥俩人去了他哥韩德财家。
桂金一家三口在家玩纸牌,韩德财离不开轮椅,个子又大,桂金从小就帮着照顾父亲,因此,他一家三口基本上不出去串门,都是在家里活动。
韩德财是一等残疾,每月都有工资和补贴,为了照顾他,国家每月还给他妻子二十元的护理费,而且在分口粮时,吃村里的平均数。
因此,他家的生活还是不错的,不是为了照顾二爷一家,估计他们应该不会回来。桂金高中毕业后,怕母亲一个人照顾不了父亲,就回家务农。
桂金是村里学历最高的女孩子,又是军人的后代,回村就当了记工员,还兼着妇女队长。一家三口,过得温馨安宁。
按说她五五年出生,年龄也不小了,早该订婚了。可她惦记父母,舍不得离开他们,亲事就耽搁了下来。她自己想着找个上门女婿,不过一直没有合适的,她本身条件好,也不想凑合。
大舅妈的堂侄今年二十六,当兵也十年了。如今,算是大龄青年。虽然是连长,婚事也不易。年龄小的差距太大,况且家里人还急着给他结婚。年龄大的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合适的也不好找。大舅妈提起来桂金,她娘家也觉得合适。
姥姥把男方的情况说了,况且周楼和韩屯就隔着一个大堤,各村的情况大体上也知道些。就是男方一走十年,在部队的表现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韩德才说了:“人家孩子在部队准时个好的,不然提不了干,爱军再怎么照顾他,在提干上还得靠自己的本领。”
桂金听父亲这么说,也没意见,她娘凡事都听这爷俩的,高兴的说:“这样的正合俺的心思,没父母不要紧,俺把他当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说倒插门,也和倒插门一样。年龄大几岁不算啥,桂金爸比俺大十好几那,这不也过的挺好。”
姥姥听他们都没意见,就征求韩得才的意见:“大爷爷,男方的假期到正月十八,俺让孩子明天上午来,您和大奶奶先看看,了解一下。”
韩德才同意了:“行,俺行动不方便,别惊动旁人了,你直接让孩子往家里来吧。”
这里的习俗是,男女说亲,第一次见面一般在村外的路边,先是女方的家人相看男方。要是看中了,再让男方的家人趁赶集时相看女方。
双双都没意见了,才让男方来女方家,两人相互相看,说上一会话,要是没意见,就算定下来了。
“行,俺听大爷爷的,这就和爱国家说去。”二爷推着哥哥,也跟着悠悠姥姥往外走,他们去找二舅打听男方的情况。
大舅妈听了姥姥的回话,马上就去了娘家,给她堂侄回话去了。
二舅非常赞同这门亲事:“胜英是个好样的,和桂金般配。”接着对他哥俩介绍起周胜英的情况。
周胜英从十六岁参军起,就跟着爱军舅舅,那时二舅已经是排长了。他在外人面前,从来没有提过两人的关系,也没想着利用亲戚关系,给自己谋福利。
他为人正直,勤奋勇敢,在部队是出了名的标兵。而且注重学习,硬是把初中的课本给啃了下来,现在竟然成了连长中的秀才,各种报告都是自己动手写。
二爷哥俩听了都非常满意,就看明天桂金他俩的缘分了。
第226章 新旧习俗结合的婚礼
初三上午九点,大舅妈就领着周胜英去了桂金家,陪着去的还有爱军舅舅。桂金家住在村南,村里人都不知道,也没人去看。不像以前,谁家有点事,恨不得半个村子的人都去围观。
周胜英来时带了四样礼物,麦乳精、冰糖、酒和点心,这在农村可是贵重礼品。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家里对这亲事的重视,虽然是孤儿,可家里没把他当外人。
周胜英不愧是大舅妈的娘家人,相貌堂堂,身体健壮,再穿上一身军装,更显高大魁梧。和桂金站在一起,看着就般配。
周胜英长得人高马大的,性格却非常温和。进门看韩德才出来迎接他,就上前接过轮椅,把他推进屋里。
俩人的亲事进行的非常顺利,当天中午,周胜英就留在桂金家吃的午饭,二爷一家也去了。
下午,大舅妈的爹娘亲自上门,就把亲事定了下来,婚期定在正月初六,速度快得令人咂舌。村里人也知道了,桂金家被看热闹的村民围了起来。
初四,桂金就跟着周胜英去了县城,俩人去买结婚的东西。去时,他俩骑了一辆自行车,回来时,俩人一人一辆,还带回来一个缝纫机。
原来,周胜英从部队回来时,就准备好了自行车和缝纫机票。比他原来对象的要求,少了手表和收音机,他觉得这两样东西,在农村用处不大,就没费劲淘腾。
除了这两样,他们还买了被面、布料及其他的东西,自行车的后架上驮着好多东西。毕竟桂金家就她自己,她爹娘给她攒了好几年的布票,钱财也富足。
周胜英在部队,各种票证也比农村多,而且是全国通用的军票,他本来是回来结婚的,准备的也富足。桂金比他小了几岁,条件又好,他就想在物质上补偿一下,故而买的东西就多了。
初五,俩人去了张集公社,领结婚证,援朝舅舅也跟着去了,顺便给他们帮个忙,公社里还没正式上班,就留了几个值班的。
看到俩人骑着车子出双入对,韩德才两口子高兴的合不拢嘴。女儿找到满意的归宿,他二人解决了个大心事。
韩德才家的院子里,找了好多帮忙的,套被子的,做衣服的,准备结婚用品的。由于时间赶的紧,打家具是来不及了。
不过桂金也没准备在周楼常住,结婚后她还住在娘家,这是定亲时就说下的。周胜英没意见,反正他家也没其他人,那里方便就住那。
韩德才妻子拉着大舅妈,让她帮着给桂金做一件她身上穿的棉袄。村里人不知道舅妈穿的棉袄叫唐装,其实叫唐装也不准确,这只是后世人们的习惯叫法。
桂金昨天在城里买了块红色的织锦缎,也没想着结婚能穿上,说是以后有时间了再做。她娘看出闺女喜欢,就求到大舅妈头上。
大舅妈其实和周胜英的亲姑一样,这未来侄媳妇的要求,当然得尽量满足。于是她把二舅妈也拉来,俩人一起动手,还真给做了出来。
村里的妇女见了,都围着学技术,准备自己也做一件。做不了织锦缎的,做件棉布的也好看。智慧和悠悠穿的棉布袄,她们看着都喜欢。
桂金回来看见做好的棉袄,高兴坏了。赶紧穿上试了一下,引起大家一片惊叹声。
“真好看,桂金姑奶奶穿上这衣服,就和画上的仙女一样。”
本来桂金准备穿军装结婚,看到做好的棉袄,就改了主意,接着央求大舅妈帮她把纯毛的裤子也做了,她昨天就把布料买了。
大伙和她开玩笑:“桂金姑奶奶,您喊她声姑姑,她就给您做了呗。”
接着就有人起哄:“就是,您得改口了,得叫姑姑。”
还有人喊:“志远娘,你给侄媳妇准备红包了吗,赶紧掏出来,让桂金改口。”一句话,把桂金羞回屋了。
晚上,桂金娘和二奶奶来找姥姥,她们想让悠悠明天跟着去送亲。这里的习俗是女方送亲,必须跟着男女两个孩子,分别抱门帘和包袱。
跟着去送亲是好事,男方必须给每个孩子包个红包,最少二元钱,多的五元。家里孩子多的,为了跟着去送亲,生气闹乱子的不少。
桂金家就二奶和“小老妈妈”两家本家,家里就狗剩一个孩子,其实狗剩也不算他们家的孩子。
还差个女孩,二奶奶她们就想让悠悠去,正好和狗剩作伴。俩人都不姓韩,也堵了村里人的嘴。按着悠悠大舅妈哪里算,不管拐多少弯,悠悠和她家也算是亲戚关系。
现在国家号召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举办革命化婚礼。不过,农村的婚礼,还是保留了许多的当地风俗习惯。于是,七十年代农村的婚礼,人们把新旧习俗的结合起来,简单而热闹。
由于两个村庄离得近,初六早上刚八点,周楼村迎亲的人就到了,一溜六辆自行车,车把上都系着大红花。
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周胜英穿着崭新军装,韩桂金穿着大红的织锦缎衣服,男的帅女的俏,看的人都可劲的夸。
“这俩人可真登对,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新人。”
他俩给爸妈鞠了个躬,就被娶亲的人拥着走了出去。二爷带着宝景和韩道伟等人,跟去送亲,桂香和二盼是伴娘,带着狗剩和悠悠。
悠悠家不仅大舅二口子去了,二舅他们俩也去了,他们去给男方祝贺。
车子到了男方家门口,大红的鞭炮就点燃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两个妇女怀里抱着包着红纸的木斗里,抓出糖火烧和花生红枣,向大门的远处洒,看热闹的人们忙着捡吃的,自动的把门口让了出来。
大舅妈的爹娘算是周胜英的长辈,递给两个孩子的红包都是六块钱。给桂金的红包是六十元,这是婆婆给的下车钱,二盼打开看了,高声喊着:“六六大顺,新人下轿。”这也是规矩。
下车钱得有六,六元、十六元都行,特别重视儿媳的人家才给六十,桂金的下车钱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