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和虎
和虎笑着拍拍女孩的脑袋,就像拍一只发脾气的猫。
“说起来,其实你们强的时候做的事又有什么区别?你们攻打西域的时候,不也是捣毁佛像,把佛寺改成拜火教的神殿吗?”
“你们抢劫西域人,把西域人变卖为奴的时候,有没有听过西域女人的惨叫?现在轮到你们了,好好受着不就得了?若是想报复,等你们变得强了,我们变得弱了,你们自然会毫不留情的报复回来,指望用下火狱来吓唬我们?”
“呵呵,告诉你,我们连你们神庙的女祭司都玩了,你觉得我们会在乎你们的神那软弱无力的诅咒?”
尽管已经是平民了,但和虎毕竟是个鞑子,他所能理解的,只有武力。
武力强者为尊,这是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里艰苦求生唯一也是最高的准则。
所以和虎和他那些外蕃同伴们从不对当初他们的父兄劫掠汉地而感到有丝毫愧疚,就算被刀枪逼着嘴上道歉,心里反而是向往那个时候自己可以对汉人肆无忌惮的日子。
但这也不妨碍他们现在老老实实的给汉人当狗,上面一个命令下来,让他们从辽东老家迁徙到西域,他们不会有任何怨言。
为抢了他们妻女家产的汉人打仗戍边,他们同样也不觉得这是什么耻辱——当初在老家的时候,他们村的谋克对下边普通村民也是生杀予夺的,现在压在头上的人换成汉人也没有多大不同。
何况,和虎现在已经混出头来了。
只要他自己不说,谁也不会专门去查一个帝国平民之前是不是鞑子。
‘我是钮钴禄·阿虎迭……’
‘不,我不是,我是和虎。姓和名虎!’
……
共和1789年2月到11月,秦军对帕尔斯核心领土的两河平原一代发动大规模进攻。
在之前几年与秦军的战斗中损失惨重的帕尔斯虽然还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召集一支庞大的野战部队,但其中有战斗力的老兵已经很稀少了——很多帕尔斯贵族甚至已经绝嗣,以至于出现女贵族领兵上战场的情况。
因此,这一次,秦军依旧顺理成章的取得了多场野战胜利,帕尔斯人好不容易凑齐的野战集团又一次被摧毁,秦军包围其王都泰西封长达半年,期间消灭了所有试图来救援的帕尔斯军队。
但是秦军并未攻克这座两河平原最大的城市——秦军没有攻城炮,野战炮对城墙的破坏力不足,坑道爆破战术也失败了。
由于秦军在其他城市和乡村的暴行,泰西封守军和城中居民知道一旦陷落,他们必然无法幸存,因此人人奋勇抵抗,核心兵力和火力都不足的秦军可以获得每次野战胜利但居然始终无法攻入城内。
到这一年10月,徐代炫觉得继续作战,攻克泰西封的可能性也很低了,而且拖下去,他们所能获得的利润会迅速消融。
因此秦军下令退兵。
撤退的时候,秦军沿途带走了所有能够拿走的一切,然后把拿不走的全都付之一炬。
根据秦军参谋部的评估,帕尔斯人若想恢复到战前水准,的大概需要二十到三十年时间,而且期间不能再遭受任何失败。
这当然不可能,之后秦军还会对帕尔斯保持压力,每年小规模进攻劫掠几次,持续给帕尔斯放血。
三、四年后,等秦军消化完这次的胜利果实,再从国内请求攻城重炮的支援,那时候就是帕尔斯彻底灭亡的日子了。
……
这次攻击虽然并未最终解决帕尔斯,但也算收获颇丰。
至少那些贷款给秦王的国内银行都赚得盆满钵满,他们派出的随军商队在前线以较低的价格大肆收购各种战利品:金银器物、钱币宝石、奴隶牲畜无所不包。
这其中,最值钱的其实还是奴隶,强壮的男奴隶将会被送到边荒地区开垦,为帝国粮食安全奋斗一生。
而年轻的女奴隶,会卖给较为贫穷,娶不起汉女老婆的汉人——据统计,帝国有三百万汉人光棍,他们虽然也能贷款盖房娶妻,但不可能指望汉女愿意忍受贫穷跟他们一起背负贷款偿还利息,所以直接买一个低阶级的女人是最合适的。
在之前的国内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女人是扶桑女,因为她们稍微打扮一下,外貌上跟汉女没有区别,审美观也跟汉人类似,性格上较为温柔,而且她们是奴隶,价格便宜。
相比之下,高丽女就要差一点了,因为她们是庶民,价格高,要求也高,不是那种可以花钱直接买断的女奴。
交趾女和开始涌入市场的占城女则更差一点,主要是因为她们不太适应北方的气候,在南方倒是比较受欢迎。
这次从西方掠来的帕尔斯女,是价格最低的,除了一些长得实在很有风情的金发碧眼美女会被卖给高门大户当波斯猫养着玩之外,普通女人很难卖上价钱。
但再怎么说,这些也都是能生养的女人,还是会有些穷户不在乎,愿意花钱买一个的。
再说,不是还可以直接分给边境移民当福利吗?
秦军劫掠两河平原,带回超过二十万俘虏,除了自己保留一部分外,其余全都折价卖给国内各大商行,以回笼资金偿还借款和各种债务利息。
除了战利品之外,秦国还凭借这次胜利控制了两河平原以东的广阔土地,包括米底省一半,埃兰省全部在内,里海到波斯湾垂直线以东所有帕尔斯领土都被秦军占领。
秦军前锋驻扎在帕尔斯旧都埃克巴塔纳,随时可以威胁两河平原。
这新增的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上,蕴藏这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面积广大的可耕地,无论对秦国还是华夏,这都是一份可观的战利品。
然而消化这些战利品并不容易,毕竟这里的汉人太少,而且本地有乱七八糟但相对人口众多的小民族,这些民族之前是帕尔斯的附庸,帕尔斯势弱之后他们转而投向秦国。
徐代炫没有实力严格控制他们,因此只能以属国的身份对这些小民族进行再分封,比如碎叶城附近的铁勒人;河中府附近的吉尔人;玉龙杰赤附近的花剌子模人;还有塞入、帕提拉人等诸多或游牧或农耕的民族。
帝国方面估计,想要把这些土地真正控制在手中,需要帝国和秦国紧密配合,在倾斜政策的支持下,进行数十年,甚至有可能上百年的移民和压迫当地人工作。
期间可能会有些反复,甚至当地人直接大起义,不过这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些土地上的资源能够满足国内越来越大的胃口,在必要的时候也能用来缓解国内矛盾。
第761章 暹罗
另一方面,帝国直接参与的,对占城方向的扩张,进展也是十分顺利。
或者说,顺利的有些过头了。
帝国海路军只用了两个月即占领占城全境,号称兵力百万的占城军(实际不足6万,含辅兵)给帝国制造成了不到三百人的直接伤亡。
而这还不算什么,战争开始之初,占城就明白自己无法对抗华军的入侵,因此向临近的其他国家求援。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现实:华夏不是灭了占城就能满足的,只不过第一个是占城,接下来肯定还会轮到真腊、暹罗,以及更靠西的东吁。
现在,只有大家放弃侥幸心理,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华夏,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若是还各管各的分头抵抗,那么只会被华夏一个个吞并灭亡。
这说法没错,然而没有什么卵用,占城与真腊,真腊与暹罗,暹罗与东吁之间都是不死不休的敌对关系,指望他们团结起来,真是纯粹想多了。
何况,暹罗国王有个女婿是汉人,他自认为暹罗与其他国家并不相同,自己应该有资格获得类似高丽的地位。
另外,东吁王朝的皇帝(自称)认为自己有实力独自抵抗华军的入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想法也不是完全狂妄自大,因为东吁王朝是地区强国,以前经常压得大理、暹罗喘不过气来,另外东吁王朝北方与华夏交界处地形复杂,原始森林密集,认为汉人大军无法深入东吁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这一系列原因,造成占城联络邻邦共同对抗华夏政策的彻底破产和失败,这也就注定了占城,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灭亡。
当然,也不是全都灭亡,至少识趣的暹罗,若是能更加恭顺一些,未必不能像高丽那样以一个蕃国的身份继续生存下去。
大约7月中旬的时候,暹罗王派使者抵达金陵,请求华夏册封。
暹罗王拒绝占城王求援的时候,做的很决绝,但从使团构成上来看,他们还是有些不安的——所有使节团男成员都是汉裔或有汉人血统的人,纯暹罗血统的男子一个都没来。
但是女人来了不少。
暹罗王知道当初高丽王曾经把自家适龄女儿全挑出来,给华夏皇室世字辈一人一个当妾,虽说当时看来自家公主巴巴的送上门去给人当妾看起来是委屈了,可现在再来回头看,这就又有些不同了——那是当妾吗?那是给帝国的太子和亲王们当侧妃!
还有比这更能保住自家的办法吗?
更妙的是,外国侧妃生的皇子没有外戚支持,对正宫娘娘无法形成威胁,也不会卷进争位的漩涡里(没资格),给自家带来麻烦。
而帝国肯定也会承情,就算割些地给华夏,他们至少肯定不会真的灭亡儿媳妇的国家。
这么大的好处,由不得暹罗王不动心,因此他把自己所有女儿和国内王室、顶级大臣、贵族家适龄女儿全都打包送了过来。
当然,暹罗王也不指望送几个公主过来就能解决自己的安全问题,这个世上所有和亲,送女的一方都要附带大量财富。
暹罗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按照替暹罗王做说客的汉裔使节的说法,若是华夏皇帝同意和亲,暹罗贵女嫁郡王做侧妃,每人陪嫁黄金一千两;嫁亲王做侧妃,每人陪嫁黄金五千两;若是有机会嫁的更高,那么陪嫁一万两!
对于暹罗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但对华夏来说,这点金子也就只有象征性的意义。
帝国不是以往那些塞北的穷鞑子,不需要依靠和亲带来的钱弥补财政缺口,实际上皇室也不怎么喜欢暹罗进贡的公主——因为不漂亮。
不过,对于主动送上门来的厚礼,帝国也没有拒之门外的意思。
因此,内阁在与暹罗代表团谈判的时候,提出可以收下那些暹罗贵女,分给代字辈亲王和郡王为侧妃。
那些陪嫁的黄金也可以收下,但暹罗王只靠这些就想获得高丽一样的郡王待遇,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高丽投降的早,那个时候皇帝甚至还没称王,此一时彼一时了。
况且,高丽不仅仅是交出公主和亲,他们还割让了两道领土,并且在军事、外交、教育等多方面接受华夏帝国的“指导”,还把海关交给帝国控制。
这种单方面对华夏彻底开放的态度和政策,才是高丽被另眼相看,能以外蕃第一的郡王身份存续下去的主要原因。
因此,若是暹罗想要在华夏文明圈中获得类似高丽的地位,那么暹罗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让步:
第一,领土方面,暹罗沿海的几个港口应当交给华夏,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海关应由华夏人担任主官并直接负责。
第二,暹罗在军事、教育和外交三个方面接受华夏帝国的全面“指导”。
第三,暹罗全境允许华夏人自由旅行、居住、开厂、开矿、经商,华夏帝国舰船有在暹罗海域和内河自由航行的权利,华夏人在暹罗犯罪,应当交给华夏帝国审判,暹罗无权审问和刑讯华夏平民级以上国民。
第四,在暹罗王都设立华夏帝国的大使馆,大使馆视为华夏领土,允许华夏驻军不超过一千人。
第五,暹罗王位更替需要事先得到华夏帝国皇室的正式承认,否则为非法,帝国有权利制裁甚至打击非法登基的暹罗王。
第六,暹罗可供出口的稻米,由帝国国有粮油公司统购统销,这些稻米应当每年不低于三千万石(华夏帝国一百斤一石的新石)。
只有索取,没有回馈的盟约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帝国也答应给暹罗很多优惠条件。
首先就是帝国同意,将来割让部分东吁王朝的领土补偿暹罗失去沿海港口的损失。
另外就是,帝国保证暹罗的存续,不承认现暹罗王室之外的任何人替代暹罗郡王王位。
最后,帝国同意以较低的价格,向暹罗王室和贵族出口各种奢侈品,满足暹罗王室和贵人们的享受。
实际上,这也是华夏对外蕃的主要要求和回馈——控制军事、外交、教育和海关,把外蕃变成输出原材料输入工业品的经济殖民地,同时用奢侈品收买上层,割裂上层与下层之间的联系。
第762章 更替
跟这个时代所有国家的高层一样,暹罗的贵人们并不在乎自己的国民生活水平如何,只要能保证他们的地位稳固,并且能保证他们自己的奢侈生活,那么哪怕所有国民都饿的半死,也是很无所谓的事。
而华夏帝国开出的条件就是满足了这个心理。
只要同意签约,外国入侵,帝国帮助他们保卫国家;底层造反,帝国帮助他们镇压;朝臣谋逆,帝国不予承认并且会帮助他们维护正统。
更重要的是,签了条约,帝国自己就不会对外蕃国构成威胁了,否则只是向以前那样朝贡的话,帝国可不能保证不会吞并他们。
对于王室和高层来说,签了条约之后,帝国还会让他们享受比以往更加奢侈的生活——汉人在享受方面本就是天下第一,工业水平提高之后,可以享受的好东西自然更多了。
在无须过多关注底层生活,自身安全无忧的情况下,外蕃的高层会自然而然的向着奢侈的生活迈进,即使偶尔能出现一两个惊醒的人,对大局也是于事无补。
说得明白一点,帝国就是要把外蕃变成一个对自己卑躬屈膝的买办政权,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给予一些好处也是理所应当。
暹罗王不像东吁王,以及之前的交趾王那样有很强的z治野心,他并不想吞并周边领土,增强国力,取得与华夏分庭抗礼的本钱。
暹罗王想要的就是自身的安全,地位和奢侈生活的保障,既然只要签了条约,就能达成这一目的,那么暹罗的使节团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犹豫。
共和1789年10月,华夏帝国与暹罗王国签署《金陵条约》,暹罗同意华夏的一切要求,以换取华夏帝国册封暹罗国王为帝国外蕃郡王。
暹罗因此成为华夏的第二个郡王级外蕃国,同时,华夏与高丽的《江华条约》以及与暹罗的《金陵条约》,成为之后华夏帝国对外蕃势力的条约样本。
这就是共和1789年,帝国在东南亚方向上的扩张成果——军事上只干掉一个国家,但实际上吞下两个。
而且,暹罗的屈服,使得帝国已经从地理上分割了东南半岛最后两个国家,真腊和东吁的联系,接下来帝国继续扩张,就不用担心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华夏的进攻了。
……
“如果一个一个对付的话,真腊不会比占城强到哪去,而东吁大概跟当初的交趾差不多强度。”
徐世杨有些志得意满的对徐睦河说道: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这两个国家都没有抵抗一年以上的能力,之后一年灭一国会很轻松。”
“那是你的问题了。”
徐睦河内心毫无波澜,灭国大功对他来说似乎已经引不起任何情绪上的波动。
这大概是因为他的任上华夏帝国已经灭国无数了,或者,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今年之后的扩张,就完全是徐世杨自己的问题了。
“为父觉得,今年剩下这点时间,你也不要把精力都放在扩张这类事情上,先考虑一下登基大典的事吧。”
“登基大典交给礼部去办就行了,我没意见。”
登基用什么礼节,对传统文官来说或许很重要,但徐世杨根本一点都不在乎,只要别搞的太难看,顺顺利利完成登基大典,他就没有任何意见。
“你怎么对这种大事都毫不在意?”
徐睦河对此似乎有些不满,与徐世杨不同,他确实对这种炫耀性的典礼一直很上心,就像之前的泰山封禅。
“而且,登基之前,还有个禅位大典,这个必须要有,不能让愚夫愚妇认为朕是被逼退位的!”
“父亲您一力负担就好了。”徐世杨摇摇头,无奈的说道:“我还是把精力放在别的工作上吧。”
登基不是换个皇帝这么简单的,徐世杨一直负责的兵部、工部都好说;礼部、吏部、户部就有很多工作流程需要徐世杨提前熟悉一下;刑部对徐世杨来说是个很陌生的部门——他对刑部有很大影响力,但他根本不清楚这个部门的工作流程。
还有,皇帝退位后,当初皇帝提拔的某些老臣,恐怕就得跟着退下去了。
比如,徐世杨的大伯,皇帝的兄长,之前掌管户部的徐睦江,因为担心自家侄儿登基后会清算他当初暗降鞑子的旧账,就已经明确上书准备跟皇帝一起退休养老。
当然,皇帝退休后打算留在江南,因为这里更繁华一点,玩乐的地方和方式也比北方丰富不少。
徐睦河打算回齐省老家去,徐家的宗族和祖坟在那里。
打算退休的官员还有很多,而且不仅仅局限在皇帝任用的人,徐世杨身边也有很多人打算退休了。
这其中,官衔最高的人是公孙胜。
这个曾经担任过华军总参谋长,当过兵部尚书甚至次辅大臣的前道士,之前被人们认为是徐世杨之下的二号人物,也因此,帝国的道教各宗一直对帝国有着莫名的好感和善意。
在节度使、齐王以及帝国早期,这个说法是成立的,通常情况下,如果徐世杨亲自前往前线,那么后方坐镇的兵部最高官员就是公孙胜。
反过来,若是公孙胜上了前线,那么徐世杨通常就不会亲征了。
不过,帝国统一南北后,这种情况就彻底改变了,因为之后的战争根本用不着徐世杨亲自上场,即使是灭国之战,最多也就是李井槐、冯三虎、林冲等中将级别军官担任司令就能搞定。
为此,今年帝国进攻占城,公孙胜还曾经请求由自己担任主帅——他还没有一个灭国大功呢(之前灭国都是徐世杨亲任统帅,之后又漫过他让中将们去做这事了)。
实际上,除了公孙胜想要一个灭国大功之外,他提出这个要求的目的,还有一点试探的含义——别人或许不清楚,但公孙胜知道徐世杨对佛道从来一视同仁的讨厌,他能干掉少森寺,也不会介意干掉全真或者武当。
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一个原因是道观犯得事没有少森寺大(不是说他们没犯事)。
另外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公孙胜毕竟还是有些面子的。
只是不知道这个面子还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徐世杨的决断。
公孙胜觉得,如果徐世杨允许他获得一个灭国大功,那么证明太子殿下对他还有耐心。
但如果徐世杨不允许,那么,很难让人不想起以往朝代历史上那些开国皇帝清洗功臣的旧事——君王,哪里需要臣下给他做备份呢?
结果就是,徐世杨根本没同意公孙胜负责攻灭占城的任务。
于是,公孙胜认为自己已经有功高盖主的嫌疑了,徐世杨还活着的时候自然还好,但若是徐世杨身体不适,那么徐代灼恐怕会担心压不住自己。
所以到最后,徐世杨准备登基的时刻,公孙胜提交了辞呈。而且他没有选择去海外开拓,而是打算回齐省崂山,继续去修道。
第763章 晨辉
共和1789年11月初1
华夏帝国皇帝颁下诏书,真是宣布明年二月初将会把皇位禅让给太子徐世杨。
具体的流程,是趁着今年会议季,各部和地方主要官员都在金陵的机会,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把禅位大典和登基大典办完——年度会议季结束后的一月三十一日举办禅位大典,第二天举办新皇登基大典。
两天时间,一切搞定,效率高的惊人。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徐世杨一直掌握实权,大部分工作甚至不用交接的缘故。
不过不是全部工作,一些事还是得留出时间的。
下达禅位诏书后,皇帝又宣布,最后这三个月时间,直接由皇太子摄理国政,他本人不再处理交接班以外的其他具体工作了。
至此,提前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徐世杨已经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整个帝国的掌控者。
……
“如今的帝国正在快速发展,你这时候跑去修什么道啊!?”
徐世杨对公孙胜的辞职有些恼火,没人的时候,他甚至对这个从十五屯时期就差不多相当于自己副手的老道士发了脾气:
“一些老人跟着我爹退了且不说他,你是从一开始就跟着我的,你这时候凑什么热闹!?”
“臣老了,臣已经为陛下奋斗了三十年,课业都荒废了。”公孙胜面露笑容的回答:“很多工作,臣已经干不动了,该给年轻人让让位置了。”
“而且,臣下山这三十年,也算是位极人臣,还娶妻生子,俗事做了一大堆,也算对得起这滚滚红尘,现在也该回归本性,回山清修了。”
“p个回山清修,我还不知道你?你的功利心比谁都重。”徐世杨一撇嘴,有些愤愤的说:“不就是怕功高盖主,我将来会清洗功臣吗。”
“陛下既然知道,那何不放老道走呢?这样将来青史之上,我们说不定也能留下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公孙胜也变得坦诚不少——他知道徐世杨说话就是喜欢这么直来直去,而且自己一旦退休,不再涉及朝政,对皇家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以前立下的功劳应该能让自己在说话上变得放肆一些。
相反,若是被看出来之后还遮遮掩掩,那搞不好会被人认为心怀怨望。
“因为我根本不会清洗功臣。”徐世杨回答:“你跟了我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是那种旧时思想?你觉得你功劳很大以至于我赏无可赏?你觉得我会觉得你,以及其他那些人会对我和我的后代构成威胁?”
“别搞笑了,你们有那本事吗?你们能带走自己的警卫连就算你们有本事!内阁那些文臣对皇权的威胁都比你们这些将官大一些,而且那些文臣也是我放纵出来的!”
“陛下,有时候,不是我们对您真有什么威胁。”公孙胜苦笑道:“而是有人认为我们会对您构成威胁,这就够了。”
……
在华夏帝国的皇位即将进行第一次交替的这一年,帝国的领土(如果算上属国领土的话)已经妥妥超过两千万平方公里!
帝国领土的最北端,外蕃女真已经在北冰洋沿岸建立了冬营,每年冬天,北冰洋万里冰封,外蕃女真的猎人们就会挎刀携弓,牵着狗拉雪橇,踏上冰原,猎杀白熊和海豹。
而帝国领土的最南端,一些大型捕鲸船甚至已经抵达南极大陆的边缘,并且在此建立几个临时落脚点!
当然,这些地方对此时的华夏也只起到一个临时落脚点的作用,真正有意义的,是帝国完成了对澳洲的环大陆航行,制作出第一幅澳洲轮廓地图。
接下来,就是帝国对澳洲的大力开发了。
帝国领土的最东方,科学协会下属的探险队和捕猎海豹的外蕃女真猎人们已经越过白令海峡,沿着后世阿拉斯加的南方海岸线向前步步推进——帝国已经正式踏足美洲大陆,只不过尚未翻越洛基山山脉,真正进入那个天赐之地。
当然,科学协会已经意识到大海的东方有一块面积广大的陆地,这块陆地的总面积甚至比现如今帝国国土面积大得多!
有这种意识的情况下,内阁、科学协会、以及有心通过探险开拓建功立业的冒险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对洛基山发动冲击。
打开美洲大门,建立真正日不落帝国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
在帝国领土的最西方,帕尔斯仍在苟延残喘,但他们能够坚持的时日已经不多了,秦国自己就已经在国力上彻底压倒残破的帕尔斯,更何况秦国背后还有个强到超脱时代的华夏,而帕尔斯背后只有更西方的那些传统敌人。
秦王徐代炫估计,如果他每两年发动一场类似今年的大规模攻势,那么三轮之内,帕尔斯必然灭亡。
在那之后,华夏就可以与更西方那些以往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国家直接接壤了。
嗯,其实西方那些国家早就不是什么单纯的传说了,自打几年前秦军第一次摧毁帕尔斯主力,擒杀当时的帕尔斯王之后没多久,西方的使者就已经越过危险重重的帕尔斯领土找上门来了。
只不过徐代炫对他们口中的约翰长老一头雾水,对信仰那个什么光明神教也没有丝毫兴趣,这让那些宗教狂很恼火,再加上帕尔斯从中阻扰,双方的联系时断时续而已。
帝国和秦王对西方的信仰嗤之以鼻,却对他们的土地和人口十分有兴趣。
徐代炫甚至已经打算,等灭亡帕尔斯,再休整几年后,就点起大军,对西方那些国家发起试探性进攻,直到打到西方的最西端为止。
根据科学协会的计算,脚下的大地其实是个球形,西方的最西端应该也是大海,而跨过大海,应该能从另一个方向抵达那个被高山阻挡的新大陆。
再从那边跨过新大陆,应该能乘船返回帝国。
为此,科学协会早早立下一百万两悬赏,等待第一个能够进行环球航行的勇士出现。
太子,不,应该说皇帝徐世杨对此也很感兴趣,他私人加码一百万两,并且空悬一个侯爵爵位!
要知道,曾经被认为是太子之影,刚刚退役的前帝国陆军上将公孙胜也不过是受封侯爵而已!
完成一次环球航行,就能获得一位上将才能获得的功勋,直接封侯!
这一下子就让海洋和航行在世人们的心中再次提高一个等级,毫无疑问,接下来,独属于华夏的大航海时代,即将开始。
实际上,环球航行不是徐世杨和科学协会的最高悬赏,在此之上,还有一个实用化蒸汽机的悬赏。
而这个悬赏,在1790年2月初1,徐世杨登基这一天,被人正式摘取。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凑巧,实际上,第一台真正有用的蒸汽机早在五年前就投入使用了——这种类似纽可门式的蒸汽机主要用以矿场排水工作,效果还算不错,但用途很单一。
1789年初,类似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型蒸汽机已经投入试运行,年底的时候,科学协会认定这种蒸汽机已经完全满足悬赏的一切要求。
不过这个时候传来了皇帝即将退位,第二年太子就会登基的消息,于是科学协会决定把这个悬赏再挂几个月,直到徐世杨登基的当天才公布出来,当成献给新皇帝的“祥瑞”。
改进了蒸汽机的那位工匠,因此被徐世杨直接册封为公爵!他甚至还可以在南洋(实际上是吕宋)遥领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封地,一个内属公爵国!
相比之下,高达数百万两的奖金反而不算什么了。
以此未标准,今后华夏帝国的国民们会意识到,建功立业,封妻萌子,甚至封侯建国,并非只有军功一条路可以走。
研究科学,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为了在百姓心中树立科学的地位,徐世杨甚至不惜继续开作弊器,他在登基当天,发布了新的科学悬赏。
其中一个悬赏是这样的:
苹果熟透了,为什么会落在地上,而不是飞上天空?既然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个球体,那么生活在我们对面的那些人和物体为什么不会掉到球体外面去?
类似的悬赏问题还有很多,徐世杨很注意的把问题集中在开普勒和牛顿的几大定律上。
若是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并且拿出证明公式,那么至少可以受封伯爵,甚至侯爵公爵都不在话下。
两位科学大牛总结的定律重要性不言自明,徐世杨认为这才是帝国迈向新时代黎明的基石。
实际上,正式徐世杨登基的1790年,华夏帝国科学协会设立了帝国科技进步奖。
这是本位面的诺贝尔奖,不,比诺贝尔奖还要厉害,因为获奖者不仅仅能够获得荣耀和奖金,甚至还能获得世界第一强国的贵族爵号。
而且,这个奖项只有物理、化学、数学、医学和发明五个奖项,其它什么和平、文学、经济,一律摒弃在外。
另外,帝国科技进步奖只有在某个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时候才能颁奖,若是没有突破,那么就只能悬空。
……
共和1790年1月31,华夏帝国在金陵举办了皇帝禅位大典。
第二天的2月1日,又在同一地点举办了皇太子登基大典。
奋斗了三十多年后,徐世杨终于登上至尊的位置。
此时的帝国,经济繁荣,军力无双,内政清明,外蕃降顺,科技发达,人民安居乐业。
犹如冉冉升起的朝阳,新帝国的第一缕晨辉,开始照向整个世界。
在文武百官的恭贺声中,徐世杨端端正正的坐在龙椅上,他甚至能听到长乐宫外全城大贺的,老百姓的欢呼声。
他觉得,这个声音,远比台阶下文武百官和这个座位重要多了。
听起来,我做的还不错?
我,也算是完成了大汉的再一次复兴吧?
汉兴。
<全书完>
完结感言
好了,诸位,《汉兴》至此正式完结。
正好现在也快要过年了,把这本书和已经过去的2019年做个总结的话……,嗯,其实都蛮失败的。
工作方面,今年一件事接一件事累的我吐舌头,这本书的成绩也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确实蛮失败的。
至于失败的理由吗,首先就是阴差阳错之下,一直没能攒下存稿,没有存稿就要每天赶稿,每天赶稿就没时间修改稿子,这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逻辑上的错误和设定上的重复描述充斥其间,显得十分啰嗦且没有必要。
啰嗦到后期,以至于写书的激情都磨灭了,很多该详细写的东西一笔带过,很多不改细写的东西又乱写一通。
另外,因为设定的问题,这本书没有涉及任何超自然的力量,这导致主角方的武器和部队组织形式发展到一定地步后,直接一万刺刀燧发枪兵平推过去就赢了,战场上已经不再有任何波折,所有敌人都在跨时代的军力下被碾压,而我又不想开反向金手指,这导致战场方面根本写不出什么新意。
实际上,这本书的后半部,战场方面根本就是流水账,一点意思都没有。
最后,还是我写书的根本性缺点——总是写的不够爽。
如果连自己都不觉得爽,那么凭什么打动读者呢?
对不对?
总结出来不少缺点,没总结出来的肯定还有更多,不过,说句实话,编辑和读者老爷们都是给了很大支持的。
犹自记得这本书开书没多久就上了一天首强,这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待遇,还有很多读者不离不弃的支持,从开始到现在。
说是写的不好,不过这本书在成绩方面还是比以前进步了不少的。
希望下一本书能够有更好的成绩吧。
嗯,下一本估计会写都市,初步计划休息一段时间然后攒稿,到三月1号发书吧。
一个月时间,估计能攒下差不多的稿子了。
也可以给自己留出更多泡论坛时间……
好的,新书见,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