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章 如此厚颜无耻
在场的朝臣中,有人曾经经历过当年南京觐见之事,也有其他人未有见过清廷的正式使臣觐见。但无论是谁,当见到萧永藻和查慎行两人以如此大礼郑重其事地向大明天子叩首的时候,心中都是一阵喜悦,更有人恨不能当即放声大笑起来。
这一跪一叩,代表着满清终究在大明面前承认了其失败,并以臣子视大明为主。此时此刻,就连高坐在宝座上的朱怡成心中也是一阵感慨,想到百年前大明江山风雨飘摇,满清铁骑入关屠杀汉人,颁发剃发令,去大明子民之服,易其衣冠,奴役天下子民,更在百年之中大兴文字狱,以扼杀天下汉人之千年传统,毁汉人之根基,意图让天下人都当满清的奴才。
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屈辱,更是中华文明最为黑暗的时刻。如果不是朱怡成的起兵,从而改变了这一切,那么按照历史的惯性,等到1840年后,华夏大地还要再承受一次长达百年的浩劫。
但现在,这一切终于全都改变了,随着大明的兴起,工商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现在的大明风气越来越开化,并且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进取。只要继续下去,大明必然依旧是这世界最为强大和最为先进的国家,再也不会有原来历史中那些屈辱,也不会有那笼罩在汉民族头上的那层黑云。
朱怡成静静看着伏在地上的那两人,心中涌起一股无比的自豪,他什么话都没说,等了一会儿后才作出了一个抬手的姿势,站在下处的小江子顿时用尖锐的声音喊了一声“起!”,萧永藻和查慎行两人这才从地上缓缓站起。
起身后,萧永藻作为主使,先呈上了代表满清皇帝的“求降书”,其实对于满清这边来讲,这并非什么求降书,而是一份诏书。不过,大明这边却不这么认为,既然满清派使者前来称臣,并主动去其帝号,那么不是求降书又是如何?
小江子上前接过求降书,随后当殿就宣读了起来,这份东西满清那边是用了心的,其中言词恳切,用句谨慎,洋洋洒洒千语,先是讲了满清当年作为前明镇守辽东的历史,并由此声称满清原本就是前明之臣,后因前明朝中奸臣作乱,导致蒙蔽天子,努尔哈赤为报其祖、父之仇这才起兵,但其用意并非是造反,而只是想借此让大明给一个公道而已。
接着,又讲到了崇祯时期,皇太极几次上书称臣,同样因为当时朝中奸臣阻拦导致未成,之后因为李自诚等反贼起兵,最终导致毅宗皇帝在煤山殉国,当消息传来后,满清上下无不为之悲痛。
之后,为了替崇祯报仇,满清这才出兵入关,从而打败了李自诚、张献忠等一干流贼。但那时候,由于崇祯后人不知去向,前明藩王相互争夺,各自为政,作为大明臣子,满清无奈只能暂为大明正统摄其天下,不仅是为了保全大明江山完整,更为了天下百姓一个太平。
其中,言语里还举出了不少例子,比如说当年多尔衮的入关决定,之后顺治皇帝入北京城后对于之前大明天子的祭祀,自然也少不了康熙所谓的拜祭明太祖之事和所谓的立碑故事。
对于这些,朱怡成听得是嗤之以鼻,满清分明就是朝着自己脸上贴金,把自己粉饰的一副前明忠臣的样子,但对于所犯下的之事却撇的一干二净。
不过朱怡成也沉得住气,他并没制止,只是继续静静听着,他倒要听听满清还会说些什么。
接下来,又提到了当年江南起义之事,文中说道,江南起义,乃白莲妖教祸乱天下,满清作为替前明守天下基业,自然不能坐视白莲如此为祸。而那时候,朱怡成虽然自称大明监国,因为当年袁奇之事,清帝康熙受臣子蒙蔽,再加上担心民间有人假冒前明后人正统,这才发兵平叛。
之后,朱怡成的身份得到了证实,满清才明白自己做错了事,可那时候已经晚了,大错已成,康熙帝为此忧心忡忡,最终不治而终。建兴皇帝继位后,原本想纠正错误,可因为朝中动荡,作为新帝只能先平定内部,等时机成熟后再联络大明。
而如今,一切时机已经成熟,那些反对的奸臣已都被铲除,故建兴皇帝特意派使者前来大明,以表起心迹,自愿去其帝位,世代称臣,为大明固守边疆,以尽其忠……。
当最后一句话从小江子的嘴里悠悠而出后,整个大殿都一片肃静,朱怡成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望着殿下的萧永藻和查慎行,而满朝文武同样一副古怪的表情,一个个像看外星人一般看着这两位使臣,甚至有人嘴角忍不住微微抽动。
片刻,不知是谁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很快其他人也都大笑了起来,尤其是几个将领更是笑得大声,甚至笑的前赴后仰,就连平日沉稳的廖焕之、董大山等人都哭笑不得地连连摇头。
“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终于,一个科道官站了出来,不客气地指着萧永藻和查慎行的鼻子就骂道:“从未听闻如此厚颜无耻之言!依此书所写,难道满清入关竟是应我大明之邀以替天下谋福不成?如此说来,满清窃取天下非但无错,反而有功?”
“我朝并不邀功,只是就事论事罢了,当年入关乃受山海关总兵之邀,为崇祯先帝报仇,这总是事实吧?至于其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萧永藻平静地回道。
“那我问你!”科道官顿时大怒,厉声喝斥道:“其他的暂且不论,仅先皇考其皇族之死又如何说?难道这也能解释?”
听到这句话,萧永藻索性闭上了眼,缓缓道:“自然是当年康熙爷受人蒙蔽所犯下之大错,毕竟当年康熙爷曾经下旨天下,求寻前明后人,以用天下供养,但世人贪图富贵,冒认者不计其数。之前之事,朝中以为也是如此,臣子未仔细核查上报,康熙爷大怒之下这才遭人所骗,做下如此错事来。之后,终究真相大白,康熙爷是痛心疾首,夜不能眠,每日为之后悔不已,也正是如此,这才有后来的郁郁而终……。”
第九百八十一章 避实就虚
这世上有人睁着眼说瞎话,而今天萧永藻却是闭着眼胡言乱语,而且是在这种场合之下。
他的话音刚落,在场一片哗然,不仅是刚才的科道官,就连几个平日里老成持重的朝臣也忍不住出声喝斥,直言对方简直就是黑白颠倒,胡言乱语。
面对一片声讨,查慎行顿时有些按捺不住了,正要出言反驳几句,可还没等他开口,萧永藻却睁开眼睛向他看了一眼,目光中带着几分锐利。查慎行瞬间就想起了之前萧永藻的交代,心中凌然不再说话,默默站在那边眼观鼻、鼻观心,如同老僧入定般一言不发。
朝堂上熙熙攘攘一片,可萧永藻和查慎行却装着什么都没发生一般,任凭众人喝骂不止,这种只骂不还口的架势还真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过了片刻后,众人也觉得这样骂下去没什么效果,骂声倒是渐渐停止了下来,刚才喧嚷的朝堂上反而出现了奇异的宁静。
等到周围静下来,萧永藻这才睁开眼睛,然后上前一步朝着宝座的朱怡成行礼道:“陛下,今日臣等前来不为其他,只为奉我主之命上表,以微臣之见,些许小节只是旁枝,主要的还是正事要紧,不知陛下觉得如何?”
“呵呵……哈哈……哈哈哈!”听到这番话,朱怡成顿时大笑起来,他嘴角含着笑,打量着这位“老朋友”。
“多年不见,萧公不仅风采依旧,甚至更甚往日啊!”
“谢陛下夸奖,臣荣幸之至。”萧永藻似乎练就了铁面皮,金脸罩神功,对于朱怡成的话丝毫不以为然,反而顺杆子往上爬。
朱怡成脸上的笑容收敛起来,冷声问道:“满清那边其他的暂且不论,朕只问一事。”
“陛下请说。”
“建兴去其帝号,满清向我大明称臣,除此之外就无其他?”
“自然是有的。”萧永藻眼都不眨一下当即道:“我主去帝号后自当为王,大明天子可册封我主,以为藩属。作为臣子,我主当世镇边境,为大明天下永固出力,如此一来,大明江山再无外忧,坐拥中原之地国泰民安,创太平盛世。而大明于我,君臣之位绵绵以续,大明为主,我主为臣,大明我兄,我主为弟,双方永止兵戈,以安民生,乃大明之福,乃天下人之福也……!”
“好!好一个大明之福,天下人之福!”
朱怡成哈哈大笑,但这笑声却没有丝毫快愉之感,反而听上去冷冰冰地,他朝着左右一看,立即史贻直就站了出来。
“贵主打的好算盘!”史贻直一开口就毫不客气,直截了当道:“如今我大明兵锋锐利,满清江河西下已是苟延喘息之境,此时此刻贵主还意图以此举妄图弄巧,难道当我大明上下无人?”
“大人此话说的,我主诚意如此,如何又是弄巧?大人这话以己度人实在是过了。”萧永藻淡淡回道。
史贻直冷哼一声,当即道:“所谓什么帝号,原本就是伪号,至于去还是不去,我大明天子一言可决,如何又要贵主自去?至于为臣,这也只是口头而已,又有何实质可言?如贵主真有意求降,当主动献出云南、辽东、河套之地,自搏来京,以求我大明天子宽恕。如此,我大明或可网开一面,念其之诚,再行安置。但需要知晓,如何安置,乃是我大明之事,哪里有求降之人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的道理!”
“史中堂说的有理!”史贻直的话说完,早就按捺不住的何显祖就跳了出来,当即义正词严道:“区区北酋,已是将死之身,居然还大言不惭?今日如此,以此等表书觐见圣上,分明就是瞧不起我大明,实犯下欺君之罪。陛下!臣以为,满清上下居心叵测,意图以此欺瞒天下,臣提议立即把此二人拿下,打入天牢!”
“臣附意!”
“臣也附意!”
何显祖的一番话顿时让朝中众人慷慨激昂,一个个站出来声讨对方,更有几个人甚至已经摩拳擦掌,只需朱怡成一开口,他们就冲上前去制服这两个极不顺眼的老家伙。
“你们要干什么?难道所谓大明号称天下正统就是如此的么?古之由来,两国交战都不杀使臣,何况我等带着诚意出使大明,难不成大明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这副样子顿时把查慎行给吓了一跳,他连忙反喝,可后面一句话顿时把他内心中的惶恐表露无疑,就连他自己把话说出口也是马上察觉,神色中显得尴尬起来。
反道是萧永藻依旧平静,站在那边不慌不忙,看了看众人后笑道:“刚才史大人所言倒不是没有道理,至于云南之地,只需陛下答应我主之求,之后自然会交由大明,而辽东之地也未尝不可,我主旧部可令其北返,归还前明国土,不过至于河套之地,这倒是有些为难,毕竟天下皆知,此地原本就不属于前明,而且眼下我主也未尽占,仅只是拥有甘肃之境罢了,至于蒙古各部更不是我主可以一言决之的。但既然已为大明之臣,来前我主也说了,只要大明有所求,无不可的道理,但还需等我主平定河套全境后再把此地交于大明,如何?”
萧永藻避重就轻,半句不提所谓自搏来京请罪的话。不过他的这些回答倒是引起了朝中一些人的认可,尤其是说能够直接交回云南,并且退之辽东以北的两事,让有些人心动了。
自大明复国以来,虽然大明日渐越盛,可是连年战争,其朝廷耗资也是极大。假如不是大明以开海贸,兴工商为基,国库得以能够支持下去的话,其他的不说,仅仅只是眼下大明以火器之利组建的军队,光是养这几十万大军再加上数量庞大的海军再加地方力量就足够让大明财政崩溃了。
所以,朝中有不少人认为,随着中原平定,大明应该休养生息,以创太平盛世。而不是继续穷兵黩武,四面征战。所以对于满清这一次自去帝位称臣的事,有些人是抱有就此应允的态度,只要条件许可也不是不行,这对于天下来说倒也不是一件坏事。
之所以之前表示反对,那也只是反对满清颠倒黑白之举,但这对于天下来讲只是小节,只要达到目的,给予一些便利倒也不是不可,当即就有人站出来追问萧永藻所言真假,话语中分明就是动了心。
第九百八十二章 朱皇帝的决心
见此,萧永藻自然是心中暗喜,当即表示这事千真万确,只要大明同意,云南甚至辽东大明故地完全可以交给大明,只不过这需要些时间,但他萧永藻愿意为此奔波,以尽快促成此事。
萧永藻的话让不少人感到心动,可站在前首的董大山却是冷哼一声,站前一步道:“萧公此言虚无缥缈,乃空中楼阁而已,仅凭一句话就想让我大明铁军就此止步不成?要知,云南之地已成死地,我大军虎视眈眈就在侧近,只要陛下一声命令,我百万雄兵就能踏平云南,哪里还需贵主用此来示好?”
董大山用目光扫了在场众人,朗声道:“至于辽东故地也是如此,等云南归于我大明,兵锋直指之下,难道辽东还有抗衡之力不成?此外,刚才史大人所言萧公只答了一半,如贵主真有诚心求降之意,那就当自搏入京,听凭我大明天子发落才是,又何来说这些?”
“董将军,并非不可,而是暂时不能。”萧永藻先是一愣,接着脑子倒是转得快,连忙解释道:“此事滋大,如今我等受我主之命前来交涉,具体事宜还需商讨一二。再者,如今局势复杂,我主也需平稳内部,无法暂时离身,一旦压制不住各部反而不美,到时候兵戈再起生灵涂炭,遭殃的是天下百姓啊。但史大人和董将军所言也有道理,哎……如此吧……。”
似乎是下了很大决心,萧永藻长叹一声道:“来前,我主曾交代于我,如大明天子还不放心我主,我主可以大阿哥为质送至北京,以示我主臣服之心。等天下平稳,我主安置完善后,定然再亲自上京面圣,自请其罪。”
这话一出,不少人眼中一亮,就连之前觉得满清有些不诚的朝臣都不由得微微点头,表示这个办法不错。
送质子以示称臣,这是几千年前就有过的惯例,现在满清皇帝自去帝号,送上质子,再加上答应交还的云南、辽东等地,已表现出了诚意,从这方面来看答应他们倒不是不行。
可还没等心动的人出言建议朱怡成可以考虑的时候,朱怡成淡淡说道:“朕疲了,此事再议……。”早就会意的小江子顿时扯着嗓子喊了一声退朝,接着群臣虽然诧异,但同时施礼送皇帝退朝,等皇帝走后,各自也就此散去。
回到宫中,去了朝服,朱怡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今日朝堂上的这一切和他预料的差不多,所谓满清称臣无非就是一个花招罢了,其用意分明就是雍亲王想借此对外平稳局势,对内铲除异己,从而独揽大权。
当然,所谓的去帝号和称臣之说,倒不是假的。这点朱怡成还是相信,毕竟眼下满清已失了天下,所谓的皇帝之位仅仅已是个虚名,称不称帝,又或者只是称王,对于满清已没任何意义。
再者,云南、辽东这些地方,雍亲王看得也明白,云南肯定是保不住的,至于辽东能保住北方所谓“龙兴之地”已是勉强,既然如此倒不如示好大明,直接交还,不仅能给大明展现出态度,而且还能从这两地抽身,凝聚自身力量。
只要西北之地握在满清之手再加上拥有压制住蒙古各部的军力,满清依旧有一定的实力,只要大明答应下来,那么未来满清就可以借此向外扩张,先去蒙古,后平西域甚至藏地等处,然后再起复兴之举。
至于萧永藻所说的所谓质子,别人不知道,朱怡成难道就不明白么?如今建兴已成傀儡,他的大阿哥又能派上几分用处?到时候去了帝位后,雍亲王更是名正言顺地直接取而代之,到时候这所谓的质子只是个名义罢了,不要说一个区区大阿哥,说不定控制全局的雍亲王直接把去位的建兴送到北京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真是打着一手好算盘,朱怡成的笑声渐渐变成了冷笑,从一开始他就没信任过满清,在他看来彻底消灭的满清才是好满清,只要还有一口气,满清依旧是大明的敌人。
再者,堂堂中华虽然千年兴盛,但往往从开朝的强盛走向后期的衰败。看历朝历代除了分封的周王朝外,其余王朝长则也不过三百年光阴,而短的只是区区数十年而已。
一直以来,朱怡成为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大明,并让大明的强盛永远延续下去可是费尽心血。无论是他提高商人待遇,大开工商,又或者改革科举,甚至变更功勋爵位,还是开拓海外,甚至包括对于皇族子弟的教育和安排……这一切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但是,除了海外扩张外朱怡成更注重的是本土,前明的故土不仅要收复,就连他记忆中的属于中华文明的所有领土也必须拿回来。同这个时代的人不同,朱怡成的目标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够了解到的,哪怕就是最为熟悉他的皇后李娟儿和邬思道、廖焕之等也不清楚。
朱怡成对于目前情况并未有满足,他也不会有这时代人所谓的仁政之想。他的大明实施的是王霸之道,所谓的内王外圣,又或者内圣外王,都嗤之以鼻。
如果说,雍亲王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和实际主义者,那么朱怡成这个皇帝比他更为现实和实际。
如果换成其他皇帝,恐怕雍亲王此举十有**就能成功,再加上那些只会读书的读书人一宣言,甚至会因为如此结果而沾沾自喜。但是朱怡成怎么可能如此轻易答应此事?自然注定了满清这个算盘是一场空。
只所以把此事摆在朝堂上,朱怡成也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军机处这边他不担心,毕竟自己这些军机大臣头脑清醒,没有被诱惑住,但是满朝文武又能如何保证呢?
再者,朱怡成要借这件事看看众人的态度和想法,同时借此狠狠敲打一下大明上下官员,以统一思想。他相信经历此事后,他的态度会让天下人所知,而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人,无论是官员又或者普通读书人,也会从中领悟些东西出来。
第九百八十三章 罗刹人的信
接下来的几天,萧永藻和查慎行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朱怡成,因为这件事朱怡成直接丢给了军机处,而主要负责的就是何显祖。
反正何显祖是个聪明人,而且他和萧永藻和查慎行之间也不陌生,按着朱怡成的意思不是避而不见,就或者东拉西扯,一直不给他们正面回复。
至于军事方面,大明并没有闲着。云南那边的战事在整合完贵州、广西的赵军各部后,岳钟琪直接就向云南发起了进攻,云南之地本就不是富饶之地,满清靠着云南一地养如此兵力再加上要支持这样的大战极为艰难,当年吴三桂从云南起兵,联合其他二藩反清,席卷半个天下,差一点儿就夺了天下。
可就算这样的强人,后来依旧败北,在陆续丢掉所占的地盘后,虽然吴三桂依旧拥有几省之地,可已经无力回天,更何况现在只有云南一地的贝和诺?
除去云南,山西那边的局势也逐渐稳定。大明对于山西救赈还算及时,虽然难免地方产生动荡,再加上山西一地要面面相觑根本不可能做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终于稳了下来,这对于大明和山西百姓都是一件好事。
不过其中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北方在大同的蒙古人趁势南下,他们的目标主要是烧杀抢掠,并不以反攻为主。一开始,马功成还以为这是鄂尔泰的战术,可很快就发觉不对劲,因为南下的只是蒙古人而无清军主力,等搞清楚情况后,马功成勃然大怒,亲自领兵率部迎敌。
这些蒙古人一开始打了个大明措手不及,再加上明军未能第一时间判断对方的目的,所以让蒙古人占了些便宜。可等马功成反应过来后,这些蒙古人就吃到了苦头,原本他们仗着其骑马弓射,意图来去如风,但马功成很快就看明白了对方,采取了几部围剿,主力封堵的战术。
几战之后,之前兴高采烈的蒙古顿时被明军打得抱头鼠窜,甚至差一点儿被马功成牢牢堵死的回程。如果不是那时候鄂尔泰的清军突然出兵,牵制住了明军一部分的话,恐怕这些蒙古人大半都要留在明军的手中。
就算这样,这些蒙古也没讨得好去,损兵折将之下就连之前抢来的东西也丢了大半,最终狼狈不堪地撤回了大同。
这些消息陆续传来,使得朱怡成之前糟糕的心情舒畅了许多。可过不多久,一个新的消息让他猛然警惕起来,而这一次上报的并非是军方也不是锦衣卫而是通事处。
提督四夷通事邓秉毕恭毕敬地站在下首,坐着的朱怡成眉目微紧,放在扶手上的右手情不自禁地轻轻敲打着。
“你说带信的人叫伊万?他是罗刹国东方总督切尔卡斯基公爵的使者?”
“回皇爷,正是如此。”邓秉回答道:“此人微臣调查过,这个伊万是罗刹国贵族,之前是罗刹国东方总督得力部下别列科夫的副官。而这个别列科夫就是当年指挥罗刹**队同我大明有过一次交手的指挥官,不过罗刹国同满清灭了漠北三部后,别列科夫因为战功已升至了少将,至于他的副官伊万也成了一员罗刹军中的中层军官。”
“罗刹人派这个伊万联络我大明所为何事?”朱怡成微微点头,继续问道。
“回皇爷,此次伊万是受东方总督切尔卡斯基公爵的命令同我大明进行接触,并带来了切尔卡斯基公爵的亲笔信。”说着,邓秉取出一份信来呈上,只见信封上用火漆封着口,上面还用花体字写着一连串的文字。
如果是英文的话,朱怡成或许还能看出一二,但是这封信上的文却是一句都看不懂,应该不是用拉丁文写的就是用俄文写的了。
取起拿在手中,朱怡成瞧了瞧,随后让邓秉去找人先把这东西给翻译出来。对此,邓秉早有准备,在见朱怡成之前就选好了翻译,不过因为书信的原因,作为臣子在没有皇帝的允许之下自然是不能擅自做主的,而现在这准备好的人就派上了用处。
大约半个时辰后,翻译把这封书信翻译完毕,并且工工整整地用中华语重抄了一份,然后由邓秉再一次呈上。
这一次,朱怡成终于能看懂了。他先看书信外面的文字翻译,上面正如邓秉所讲,写着罗刹国沙皇陛下属臣东方总督切尔卡斯基公爵给予大明帝国皇帝陛下的一行字,下面的图纹看起来应该是切尔卡斯基公爵的家族纹徽又或者他作为东方总督的纹徽。
翻开信看里面的内容,看了一行,朱怡成脸上的神色就放松了下来,而随着书信里的内容,朱怡成的嘴角甚至挂起了一丝淡淡笑意。
信中,这位切尔卡斯基公爵以极其尊敬的语气先是代表沙皇陛下向大明皇帝进行问候,并祝大明皇帝身体健康。之后,切尔卡斯基公爵提到了之前罗刹国曾经同明军有过一次的“误会”,那就是大明复国以来到现在唯一一次和罗刹军队的交战。
对于这件事,切尔卡斯基公爵表示,那是当初罗刹国并不知道中国的局势,当时的罗刹国只是受名义上帝国统治者满清的邀请来帮助平定叛乱。可是都这场战争后,罗刹国才发现自己受骗了,原来所谓的帝国真正统治者并不是满清,而是大明。满清只是之前侵略中华大地的野蛮人而已。
因为不了解情况,罗刹国受到了这些野蛮人的欺骗,并且莫名其妙地同大明打了一仗,这对于爱好和平的罗刹国来讲是无法容忍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罗刹国之后拒绝了再同满清的合作,再也未加入满清和大明的战争中。
现在,作为东方总督,切尔卡斯基公爵再一次向大明表示歉意,并且提出可以给予大明一定的赔偿以表诚意。同时,罗刹国希望这一次的接触能够让罗刹国和大明帝国两个伟大的国家成为朋友,同时建立起一种正常的外交关系。
此外,切尔卡斯基公爵还说道,如果大明愿意的话,他所派的使者伊万可以作为联络官留在大明的首都,同时筹建正式的公使馆。
这对于加强罗刹国同大明之间的友谊,创建正常外交关系于双方都是一件好事。同时罗刹国还对大明现在同满清的战争表示愿意站在正义的一方,也就是大明这一边。
而且作为友好国家,罗刹国可以帮助大明彻底打垮满清,以尽到朋友的义务。
切尔卡斯基公爵指出,作为东方总督,有着帮助朋友和稳定东方秩序的义务,这也是罗刹国沙皇陛下的意愿。最后,再一次祝大明皇帝陛下身体健康,并期盼两国早日正式建交。
第九百八十四章 沙皇彼得
看完了这封所谓的“信”,朱怡成若有所思,静静地想了想这让邓秉也看下信件内容,等他看完后问:“对此此事,你如何看?”
信虽然是邓秉送来的,但里面的内容邓秉也是刚刚看完,不过他能够在通事处的位置上坐了这么久,并主管对外情报工作,对于罗刹国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了解的。
何况一直以来,自当年罗刹国和满清联手,同明军交了一仗后,通事处方面就把罗刹国列为主要情报目标之一,这些年来虽然罗刹国并未同大明直接接壤,可通事处方面也未一直停止对罗刹国的情报工作,所以邓秉只是想了想后就开口回答。
“皇爷,臣以为这表面看起来倒也不是坏事,但罗刹国那边的话却也不能尽信。”
“哦,那你倒是说说。”邓秉这话倒是让朱怡成有了兴趣,指了指边上的座位让他坐下讲。
邓秉施了一礼,这才落座道:“臣自任提督四夷通事后,依皇爷之意打探各国消息,收集情报,判断局势,予以皇爷和朝廷参谋之用。这些年来虽不能说尽知天下之事,但战战兢兢之下侥幸也小有成就。而随着了解越多,越觉得天下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各国之间无论大小都有可取之处,这都是皇爷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所至,臣无比佩服……。”
先是说了几句吹捧的话,邓秉继续道:“以我大明交往各国,其中最为密切的自然是周围各藩属之国,如之前的琉球,如今的日本、朝鲜、交趾、暹罗、缅甸等等,自然还有南海诸小国。此外,西方各国这些年同我大明来往甚多,尤其是朝廷大开海贸,拓展海外后,接触也越加频繁,除去已同我大明建立正式关系的英国、葡萄牙外,还有荷兰、西班牙、法兰西,自然也包括同我大明近在咫尺的罗刹国。”
“西方各国自百年前开海探险,相互之间各自争夺,其本土虽小,但其势却不能不让人惊心。其中法兰西为欧洲最为强大之国,陆军之力无人可比。英国自当年在海上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也已纵横四海,隐隐有争雄天下之意。至于其他,如葡萄牙、荷兰这些国家,虽已衰弱,可毕竟曾经强盛一时,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今拥有实力倒也不可小觑。但相比这些国家,罗刹国却较为特殊……。”
说到这,邓秉抬眼看了看朱怡成,见朱怡成依旧静静坐着,似乎在等着他继续往下讲,邓秉继续道:“罗刹一地,原本只是一个公国,如今所谓的沙皇在当年也不过仅仅只一个公爵。前宋时期,罗刹之主称莫斯科大公,后被蒙古击败,称臣于当时的金帐汗国。金帐汗国衰败后,莫斯科大公联合地方贵族反抗蒙古,最终把蒙古人势力给驱逐了出去,随后自号沙皇,这就是罗刹国的来历。”
“罗刹国建国之后,由于其地苦寒,罗刹人天生吃苦耐劳,同样也是最好的战士,几代经营不断吞并周边,慢慢地从一介小国成了大国。但罗刹人虽然建国称帝,但由于地处偏远,举止粗鲁,在欧洲各国眼里却是一个看不起的角色,尤其是欧洲各国君主甚至贵族眼中,罗刹人只是半开化的民族,更是乡下穷亲戚的存在。”
“不过,历代沙皇倒是拥有雄心,同样颇有手段。罗刹人又骁勇善战,随着地盘越占越多,其力量也越来越强大。数十年前,罗刹人一度扩张至我辽东以北,同当时的满清打了一仗,但此仗名义虽是满清胜了,可康熙最终却还是让了步,不仅划出不小的土地给予罗刹,而且还就此结束战争。”
朱怡成听到这微微点头,看来邓秉对于罗刹国的了解还是很深,一般人可不会说得如此头头是道。
邓秉继续道:“那仗之后,罗刹国倒是停止了继续东扩,其原因有那么一仗的因素,但主要是因为罗刹国内部出了大事。当时的沙皇病死,其子彼得继位,但由于罗刹长公主突然发难,虽未废除彼得沙皇之位,可同时也立其弟为平等沙皇,以至造成一国两主二帝并立的局面。”
“不仅如此,索菲亚长公主还自称摄政,独揽大权。沙皇权利旁落,朝政全由长公主把持。自此,沙皇就等于成了傀儡,再加上索菲亚长公主以女流之身摄政,国中反对者一直不绝,再加上其人又无大志,也就使得罗刹国彻底停止了扩张。”
这时候,朱怡成突然间想到了《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和这个索菲亚公主的风流逸事,嘴角不由得挂起了一丝笑意,不过那书之前看着还觉得不错,用来消遣也是极好的,但眼下通过真正的历史再去对应完全就是胡言乱语,分明就是在满清脸上贴金。自然,未来历史中,能否还有此书的出现,朱怡成就不得知了,不过这倒不是朱怡成考虑的问题,他的注意力稍稍分散后就又放在了邓秉身上,听着他继续往下说。
“索菲亚长公主摄政直至彼得长大成人,这不能说这个彼得,此人可不简单。彼得十岁继位,但很快就被视为傀儡,罗刹国不仅二帝并立,还有其姐为摄政,按理说他就是一个汉献帝的角色,如不出意外一生都没有可能掌握大权,甚至还有被废黜和杀身之祸。可就是这样,彼得十七岁时经一番谋划,毅然发动政变,把其姐索菲亚长公主送入庵中圈禁,并废黜另一帝,开始正式亲政。”
“亲政之后,沙皇彼得很快就展现出了其雄才大略,不仅内休政治,同时重练国内军事,而且彼得还以沙皇之尊,效仿古时赵武灵王之举乔装打扮前往欧洲中心,周游列国,学习欧洲各强国的经验。”
“回国之后彼得在罗刹国内开始改制革新,全面推行欧化改革,至势其国力大涨,被国民称颂不已。就在前几年,罗刹国同世敌瑞典几番大战,终究获胜,瑞典国王逃亡土耳其,如今联合土耳其同罗刹国继续交战,但面对两个国家联手,罗刹国丝毫不惧,从欧洲传来的消息甚至隐隐占了上风。”
第九百八十五章 利弊相交
虽然朱怡成知道天下大势走向,可在这时代多年,许多事都已经面目全非,尤其是大明复兴,满清即将面临消亡的时刻,一切都变的不一样了。
至于国际方面,朱怡成也只是知道个大概,对于许多情况和细节根本就搞不清楚。而邓秉现在所介绍的关于罗刹国的一些情况,有些朱怡成也是头一回听说,其中就包括了同瑞典开战的情况。
朱怡成只知道这场战争最终是沙皇彼得获胜,但他却不知道这场战争其实从爆发到最终结束前后打了好几年。双方从陆地打到海上,其中还有土耳其参与在内,直到如今也未真正打完。
“看来,需要时间好好了解一下国际局势了。”朱怡成暗暗想到,再如此下去仅仅靠着自己微薄的记忆,弄不好那天就筑下大错。作为大明的天子,他的所有决策都会影响到整个大明的未来,一旦决策错误,那么会给大明带来严重后果。
邓秉说完了罗刹国如今的情况,又道:“自皇爷起兵复明后,我大明日渐越盛,尤其是当年南海同葡萄牙一战,更是打出了我大明海军的威风。如今,中原暂且不提,满清已是苟延喘息,彻底失败只是时间,等灭了满清后,我大明疆土将远超汉唐,这都是皇爷之功。”
“至于海外,新明、吕宋、柔佛等地,大明兵锋所向势不可挡,其势可想而知,尤其在新明之地,我明军对欧洲霸主法兰西国和西班牙国联手不仅挡住了对方攻势,甚至还逼迫对方求和,以至稳定新明全境。至于吕宋就更不用说,西班牙在吕宋经营百年,却被我海军、陆师一举击溃,从而全占吕宋之地,由此可见,我大明威名远洋,已至海外,天下何人不知大明?”
说到这,邓秉露出了笑容,很有信心道:“此次罗刹国以东方总督的名义来此信,无非是见我大明强盛,兵力雄厚心有所虑而已。假如我大明兵少国弱,以罗刹人贪得无厌的性格又如何会轻易放弃和满清合作?转而向我大明示好?如此看来,罗刹人此意倒是有几分诚,同我大明交好,总比再联手和满清同大明交战来得利益更大吧?”
“按你的意思来说,罗刹人的确是想同大明建立合作了?”朱怡成挑眉问道。
“正是!”邓秉点头道:“臣分析过罗刹人的性格,罗刹人贪婪无比,攻掠成性,但又崇拜强者。其沙皇彼得更是罗刹国百年不出的杰出君主,无论其能力或是手段,就算摆在天下帝王中也是可数的。如今我大明强盛天下皆知,罗刹国虽地处偏远,可也不是充耳不闻的,自然也明白这情况。何况,罗刹国在欧洲正和死敌瑞典、土耳其交战,根本抽不出力量增援东方,而眼下满清全面退出长城之内,一旦满清被我大明所灭,那么罗刹国就面临直接同我大明接壤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大明追究罗刹当年助满清同我交战旧事,罗刹人就要面对同我大明正式开战的可能,这点罗刹人不会不明白这道理。所以趁着现在,提前同我大明交好,并主动提出合作,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说的颇有道理,这就是你刚前所言的倒也不是坏事吧?”朱怡成问。
“回皇爷,就是如此。”邓秉点头承认道,但同时又道:“不过臣以为,罗刹人眼下如此除去刚臣所说的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罗刹人眼下断定满清已不可久,如今交好我大明一可以尽弃前嫌,二来也可以借此找机会于满清和蒙古各部发难。要知眼下罗刹人占了之前漠北半部,这几年下来恐怕已掌控所占领土,一旦能同我大明联手,再行吞并之事,对于罗刹国更是一件好事,如此,还请皇爷明查!”
朱怡成心中赞叹了一声,邓秉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能说出这么一番话,并且作出这样的判断,自己没有用错人。
对于罗刹人,朱怡成最为清楚不过,这时代毛熊比后世的毛熊侵略性更甚,如果因为毛熊的示好就以为对方是可爱的会向你摇尾巴的哈巴狗,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低眉顺眼的毛熊再怎么摆出一副萌萌的样子,那也是一头能吃人的毛熊。以罗刹人一贯的作风,无利可图的事他们是绝对不会干的,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着其目的和用意。
邓秉说的一点都没错,如果不是如今大明眼下强盛无比,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大明都展现出了强悍的军事实力,这才让罗刹人感到心惊的话,罗刹人又如何会屁颠颠地特意送来这么一份东西?
对于罗刹人这一次的示好,朱怡成心中倒是起了些迟疑,倒不他不准备接受罗刹人的建议而是对于之后的事暂时没有考虑好。
无论朱怡成是否会大开海贸,从而把大明领上大航海时代后期的末班车,从而进去天下争雄的时代中。就算和历史上的满清一样闭关锁国,这天下大势依旧会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从而继续朝着应有的方向而去。
你不主动迎上去,那么就要面临对方打上门来的后果。历史上的满清不就是如此么?这些鼠目寸光的家伙,还以为天下是千百年以前的天下,却不知这时代早就变了。
当整个天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关起门来自顾自过小日子的那种日子就一去不复返,面临瓜分整个世界的浪潮之下,任凭谁都是躲不过去的,如果你不前进,那么也只有受到被摆上餐桌上的结果。
所以说,同罗刹国的正式交往是避免不了的,朱怡成也不会去做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事。既然如此,早一些建立交往反而是件好事,罗刹人恐怕也正是看清楚了这点,这才会主动派人联络。
但罗刹人贪婪的性格和骨子里对土地无休止的**,朱怡成也断定罗刹人必然会趁着大明和满清交战的机会暗中出手,从而在其中获取好处。这点,朱怡成同样无法容忍,虽然这些地盘眼下并不在大明之手,可在朱怡成的心里早就成了明土,所以朱怡成暂时也没想到接下来如何面临这个问题,一时间陷入了沉思。
第九百八十六章 京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