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万国来朝(2)
快要到皇极殿的时候,苏天成觉得有些不对,前方传来的声音有些大,这样的情况按说是不应该出现的。
朱审烜正准备开口说话的时候,苏天成加快了步伐,朝着皇极殿走去,朱审烜只好一路小跑跟在后面,掌权的时间长了,朱审烜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了,很多时候都是慢慢的踱步,这样便于思考,也能够掩饰自身的情绪,唯一的例外就是跟着皇上走路,皇上走路一直都很急促,步子很快,好像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
朱审烜甚至隐晦的提醒皇上,民间有言,走路如小跑,必定命不好,谁知道皇上当即就反驳了,说这是官本位的思想作祟,因为官步为了彰显尊严,为了拿架子,就是慢慢悠悠的,人家老百姓走路,谁耐烦慢慢走啊。
皇上出现在大殿之前,周围瞬间安静下来了。
五军都督府都督、禁军大将军刘铁汉脸上冒汗,来到了苏天成的面前。
“皇上,柳大人带着众多西域国使者进入了皇宫,属下阻拦,可柳大人说这些使者都是来拜见皇上的,这些使者进入皇宫,不知道规矩,吵吵嚷嚷的,属下刚才正在教训他们。”
刘铁汉是抱拳行礼的。
大晋朝廷早就废除了跪拜的仪式了,当然也不是说民间就没有跪拜礼了,一般情况之下,长辈和晚辈之间,才有跪拜的礼仪,至于说朝廷里面,不存在这些了,老百姓见到官员,同样不用跪拜,只不过这样的礼仪。还在慢慢的推广之中,主要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早就习惯跪拜了,特别是见到官员的时候,不自觉就要跪拜,年轻一些的老百姓早就按照朝廷的规矩来了。见到官员不存在下跪的事宜。
苏天成看了看大殿之外的广场,的确有很多金发碧眼的人,有礼部官员正在维持秩序,不过苏天成的身影出现这些,这些人很快乱了,想着涌过来拜。
苏天成很是奇怪,看着身边的朱审烜,这是唱的哪一出啊,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晋的触角早就伸向世界各地了,要说盘剥到财富不少了,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发展,大晋的银行开到了世界各地,狂吸资金,大晋朝廷发行的货币,世界各地都是流通的,世界各地的人辛辛苦苦的劳作。一部分的劳动成果,就是贡献给大晋王朝的。
有了这些收获。苏天成根本不在意各国是不是来拜见的问题,这么多年过去,唯一出现的三个变化,第一就是朝鲜正式成为了大晋王朝的一部分,朝廷在朝鲜设立了平壤府和汉城府,这些地方的年轻人。全部都是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参加大晋朝廷的科举考试,进入到朝廷和大晋各地为官,第二就是原来后金鞑子控制的建州,慢慢开始发展起来。大量的汉人移民到这些地方,好多的城池建立起来了,包括朝鲜的不少老百姓,都全家搬迁到建州一带了,满人的生存空间,被极大的挤压了,他们没有了丝毫的特权,第三就是草原的变化,草原上的城池多起来了,除开游牧民,很多的汉人也搬迁到草原,觉大部分都是商贾,凡是有钱赚的地方,就有商贾的存在,而草原的游牧民,也依赖城池,日常的衣食住行,都是到城池去购买,生活的风俗慢慢被汉化。
朝廷之中的诸多官吏,也清楚了这个道理,王朝的富裕,不是靠着嘴巴喊的,也不是绷面子绷出来的,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成绩,需要老百姓的生活实实在在的富裕起来。
朝廷注重发展水师,完全控制了全世界的海运航运,大晋十三年的时候,西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发生了战争,两边都求助于大晋朝廷,最终朝廷除了派出强大的水师,还要求驻扎在当地的使馆和水师出动,给予两边水师沉重的打击,而且宣布对两国一年的经济制裁,禁止他们的商贾与大晋有通商往来,这一手差点令两国的统治者崩溃,最后他们派出所谓的总理大臣,专程到京城来请罪,恳请朝廷解除制裁。
当然,附近一些海域的就更不用说了,大晋朝廷俨然就是裁判长,有什么冲突直接作出判决,谁要是敢不服气,或者是私下里闹事,那就是垮台的命运,而且本国的老百姓也跟着吃亏。
经典之战是攻打日本。
日本国内一小部分人,认为日本继承了汉唐以来的儒家正宗思想,他们提出来,可以成为大晋朝廷的助手,来帮助打理诸多的国际事宜,当然,这些人就是再狂妄,也不敢说自身是老大,大晋朝廷的实力摆在那里,人家动动指头,日本就受不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观点,本不是多大的错误,却惹得皇上勃然大怒,要求驻扎在登州、松江等地的水师出动,这一下可不得了,要知道登州、松江和福建的水师,是大晋朝廷最为精锐的水师,所向披靡的,曾经有前来大晋的学者分析过,就是集中全世界的水师,也敌不过驻扎在登州和松江等地的大晋水师,这还不包括驻扎在世界各地的水师。
大晋水师攻打日本,过程非常的简单,前后半个月的时间,几乎占领了日本所有沿海的地胖,日本的皇室和幕府早就坐不住了,诚惶诚恐,将那些口出狂言的人全部都抓起来,专门给大晋朝廷请罪。
其实日本也有不少的年轻人在大晋学习和读书,甚至有不少的日本人参加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为官了,一方面有这些人向朝廷求情,一方面有日本的皇室和幕府请罪,最终大晋水师收兵了。
大晋水师尽管攻占了不少的地方,但绝不动老百姓,也不会有什么屠城或者是毁坏房屋的事情,日本皇室和幕府是感激不尽,恭恭敬敬的献上了赔偿,表示永远服从大晋朝廷的领导,绝不敢有二心。
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五大丞相之中,七十二岁的范景文和七十一岁的杨嗣昌悉数都致仕了,六十六岁的洪承畴成为了内阁次辅,中书省中书令,离开了军队,五十七的张溥成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掌管对官员的督查事宜,五十九岁的卢象升成为了内阁大学士,大都督,成为五大丞相之一,全面掌控军队,礼部尚书周延儒进入内阁,同样成为了丞相。
最令人没有想到的就是吴三桂了,成为了都督,率领大军长期驻扎在福建沿海一带,要知道凭着吴三桂的资历,怎么都不可能成为都督的。
大晋朝廷的规定是明确的,丞相的年龄限制为七十岁,到了这个年纪必须致仕,三品以上官员的年龄限制为六十五岁,一旦过了这个年纪,没有得到提拔,就要致仕,知府以上的官员,退休的年纪为六十二岁,其余一律都是六十岁,致仕之后全额领取俸禄。
军队之中同样也有退役的时间,三品以上的都督、将军,退役的年龄限制为七十岁,特殊情况可以适当的延长,毕竟军队之中,将军的威望是不一般的,五品到三品之间的军官,退役的年龄限制为六十五岁,五品以下的军官,限制为六十岁,得到提拔除外。
军官和军士的待遇很高,军官退役之后领取的俸禄,稍微少一些,和文官致仕之后差不多,关于军队俸禄高的事宜,朝廷也讨论过几次,但皇上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旦遭遇到战事,军士是必须要冲上去的,是可能送命的,他们的待遇必须高一些。
因为规定了致仕和退役的年龄,官员包括军官,流动性是很大的,这就能够让朝廷和军队保持足够的活力,一些新人源源不断的进入。
不管是已经致仕的杨嗣昌和范景文等人,还是朱审烜、洪承畴、张溥、卢象升和周延儒等丞相,都提出来过万国来朝的问题,这倒不是诸多的丞相想着面子的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他们早就知道了,面子不能够当饭吃,还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有用,朝廷通过银行和纸币,几乎控制了全世界,也就不需要他们搞什么朝拜的事宜了,可人家总是请求,要求要来朝拜,而且时间最好是新年的时候。
这一次,实际上就是诸多的丞相商议好了,朱审烜做出来的决定,同意各国到京城来朝拜,这件事情,他们没有禀报皇上,这不是什么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丞相完全可以做主。
所以这就出现了苏天成看见的一幕,几百个国家或者是城堡的使者,来到了京城,专门来朝拜,人数达到了万人以上。
身边的朱审烜详细说明了情况。
得知情况的苏天成,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在老远的地方,就能够听见声响,上万人聚集在皇极殿前面的广场,就是想着安静也是不可能的,也难怪刘铁汉会着急的,人太多了,他害怕出事情,当然着急了。
(本书接近尾声,马上就要完本了,新书《铁血兵戈》已经开始上传,或许是自己写的书,总是觉得后面的好一些,不过我有一种感觉,因为《铁血兵戈》是第二本历史书,写的是唐末五代十国期间,那是一个充满铁血激情的年代,残酷、斗智斗勇、激情、热血等等,都会表露出来,甚至贯穿全书,所以希望得到读者大大的支持,拜谢了,点击、收藏、推荐,对我都是至关重要的。)(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万国来朝(3)
(请支持新书《铁血兵戈》,拜谢了。)
进入皇极殿之后,早朝正式开始。
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早朝,一般不会商议具体的事情,主要是表示上班的时间到了,其实在正月十五之前,老百姓基本还沉浸在春节的氛围之中,这些年条件好了,老百姓手里有钱了,对于春节就特别重视了,至于说商贾,眼睛里面盯着的就是春节,他们能够利用春节的时间,大做生意,老百姓的购买力加强了,春节能够销售无数的商品,在他们看来,赚钱当然比过节重要了。
皇太子苏明劼主持早朝仪式。
这也是朝廷的规矩了。
苏明劼早就熟悉朝政了,而且表现出来的沉稳和睿智,令诸多的文武大臣拜服,苏天成特别注意对苏明劼的培养,苏明劼在外游历的三年时间里面,苏天成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能够享受特殊的待遇,必须要面对实际,要真正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要思考如何解决老百姓存在的困难,同时也要注意官府的作风等问题。
在苏天成看来,苏明劼的表现还是有些差距的,主要还是在身份的彰显方面,毕竟打小就出生在富贵的环境之中,很早就成为了皇太子,受到了文武大臣的崇敬,这种身份上的优越,是无法抹去的,不过苏明劼在处理政务方面,表现的确是不错的,朝廷里面的一般事情,基本都是苏明劼处理,除非是重大的事宜,苏天成才会亲自着手的。
苏明劼开始提出来具体的要求,大致的意思就是上班的时间到了,诸多的文武大臣。必须要集中精力,必须要给省府州县的官吏做出来榜样,新的一年到来,马上就是春耕时节,就是最为忙碌的时候了,各级的官府必须花费大力气抓好春耕生产。
苏明劼在早朝的时候。专门强调春耕生产,其实是与大晋各地出现的诸多情况有关,这些年以来,随着商贸的巨大发展,农业慢慢受到了冷落,特别是在山东、浙江、福建、江苏等地,官府特别重视商贸的发展,对农业不是太重视了,因为商贸的飞速发展。意味着官府的税收大幅度的增加,意味着官府的钱多了。
这种情况,早在大晋十年的时候就出现了,朝廷发现之后,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但皇上明确提出来了要求,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忽略。不能够因为经济发展了,就不重视农业了。更不能够因为大量的采购粮食了,就认为不种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任何的时候,都要牢记粮食生产是不能够忽视的。
也正是因为皇上的要求,每年的早朝,苏明劼都会提出来明确的要求。各地不能够忽视春耕生产,当然,仅仅是嘴上强调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吏部和都察院早就将是否重视春耕生产与粮食产量等事宜,作为考核与提拔官员的指标之一。这就令各地的官吏绝不敢忽视春耕生产。
接下来,苏明劼还专门强调了各地吸纳移民的问题,随着大晋的强盛,藩属国前往大晋生活的人越来越多,除开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朝廷做官的人外,还有这些人的家人,几乎都是搬迁到大晋来了,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的,都是藩属国的精英人士,这些人来到大晋落户,比如带动移民搬迁的潮流,更大的优势是,搬迁到大晋来的人,能够很容易找到事情做,特别是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苏等地,只要能够吃苦,就可以找到事情做,就可以挣到银子,生活就没有问题。
朝廷对移民的控制,总体是吸纳的,但这些人必须在官府登记,必须要真正得到官府的认可,不过近些年来,随意移民的人增加了,一些人不在官府去登记,导致各地官府对人口户籍的管理,出现了偏差,这样的情况必须要注意,否则大晋的人口将越来越多,朝廷诸多的官员讨论之后,认为这样的情况是必须要适当限制的。
苏明劼最后说到的就是驻扎各地的使节问题,因为大晋朝廷的强盛,驻外使节的表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态度方面,表现都是很强势的,皇上曾经专门说过了,态度不能够表现的过于的强硬了,大晋需要得到的是实际利益,不需要在态度上面强横。
半个时辰之后,苏明劼的话说完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就应该是皇上训示了,早朝最终结束,但今日的情况不同了,接下来的议程,就是各国派来的使节朝拜了。
使节带来了大量的礼物,这些礼物不会带进皇宫里面,都是列出清单。
其实朝拜这件事情,各国的使节早就提出来了要求,只不过皇上一直都没有同意,好不容易朝廷同意了,各国使节都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故而这次的朝拜,就显得特别的隆重了。
这是国力的象征,大晋朝廷如今扮演的角色,基本就是世界秩序的维护者,规矩当然是有大晋朝廷制定下来的,有谁违背了这样的秩序,必然会遭受到打击,只不过在确定秩序的时候,皇上基本是站在公正立场上面的,这也令各国的统治者非常的感激。
朝拜仪式开始了。
柳敬亭开始念出来一串串的名单,礼部的官吏按照名单上面念出来的名字,带着一个个的使团进入到大殿里面,使节拿出来早就准备好的礼单,呈献给皇分管外事的大晋丞相周延儒,接下来使节就开始颂读准备好的书信,这些书信都是讴歌大晋朝廷与大晋皇上的。
各国都按照自身的礼节来进行朝拜,有的是跪拜,有的是单膝跪地,有的是鞠躬,不足一一而论,大晋朝廷已经禁止跪拜了,但对这些使节,尚无明确的规定。
朝拜的仪式持续的时间有些长。
但大殿之内的文武大臣,没有表现出来丝毫的倦意,这一切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荣耀,就在二十年前,这样的事情还是不可能想象的。
大晋朝廷的绝大部分官吏,都是经历过大明王朝的,明末的衰败,他们都是有印象的,那个时候绝不会有人想到,会面临今日这等的局面。
皇上的功绩,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一文不名的庶子,一步步的拼搏,进入到朝廷,组建江宁营,剿灭流寇,推翻大明朝廷,消灭后金鞑子,统一草原,发展经济,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富足起来,让大晋朝廷成为全世界秩序的维护者。
这一切,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偏偏出现在了眼前。
朝拜仪式结束,已经过了午时。
皇上训示了,这也意味着早朝到了最后的时刻。
“诸位爱卿,今日的早朝有些特殊,朕没有想到啊,太子和诸位丞相怕是早就商议好了,这万国来朝的事宜,朕听说过,唐朝的时候出现过,明初也出现过,想不到如今也出现了,这就说明我大晋朝廷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不过朕还是要提醒诸位的,千万不能够有自得的心理,千万不要沉湎于成绩之中,任何的一个朝代,都要追求长久的发展,朕多次和太子议论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一个朝代初期能够兴盛,但经过若干年之后,就出现衰亡,朕以前也专门和诸位爱卿商议过。”
“有些事情,必须要日日说、月月说、年年说,譬如这王朝兴衰的事宜,譬如说按照规矩和制度办事情的事宜,这些都是我大晋王朝能够兴盛的基础,朕还是要强调,任何人都不能够破坏规矩,破坏制度,任何人都不能够凌驾于制度和规矩之上,包括朕也不行,这是我大晋王朝的铁律,永远不能够动摇。”
“朕想到了大明的末代皇帝崇祯。”
说到这里的时候,苏天成看了看站在文武大臣中间的朱慈烺,这位大明末代的皇太子,早就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成为大晋朝廷的礼部侍郎,这么多年过去,也完全适应了,崇祯皇帝的家人,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生活无忧,他们也没有离开京城,以前诸多文武大臣担心有人会利用大明皇太子作乱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
“朱爱卿,朕说到你的父亲,其实朕是很佩服崇祯皇帝的,从勤劳的角度和自律的角度来说,很少有皇帝能够比得上崇祯皇帝,朕恐怕都是自愧不如,可为什么崇祯皇帝如此的勤勉,还是不能够避免覆灭的命运,这么多年过去,诸位爱卿也都想明白了,已故的三位大儒刘宗周、黄道周和钱谦益,专门写了一本书,就说到了这件事情,朕认为很有道理啊。”
“诸位能够保证自身的勤勉和自律,可能够保证百年之后如何吗,朕可以保证太子勤于政务,可朕能够保证百年之后的情形吗,不能,谁都做不到,故而教育和制度才是真正的保证,这么多年,朕一直都致力于这些事情,想必诸位也应该明白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无数的帝王都挂在嘴上,可有几个帝王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有几个帝王能够真正做到,朕时常用这句话自勉,就是害怕出现错误,朕希望诸位爱卿,也要时时刻刻自勉,诸位要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一个传奇(尾声)
时间到了大晋二十四年。
五十八岁的苏天成,马上就要到六十岁了。
他也有很多的遗憾,大晋的确是无比富强了,但不少的问题,也慢慢开始暴露出来,这是发展过程之中,必然遇见的问题,但有一点苏天成是把握的非常好的,那就是在人民的思想认识方面,崇尚理想,讲究奋斗,遵循规矩和制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道德对个人的约束,有一些时候甚至强过了法律。
穿越四十年了,短短的四十年,在历史上不过是眨眼之间,用弹指一挥来形容,完全可以,不过这四十年,苏天成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所树立起来的大晋王朝,还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工业化的浪潮开始出现了,因为蒸汽机的出现,生产开始朝着集约化和大型化发展,商贸经济成为了主流,农业生产无可奈何的退后了,衣食住行开始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苏天成曾经在多次朝会的时候提出来,崇尚节俭的思想绝不能够丢,不管个人是如何的富裕,官吏若是出现奢侈浪费的苗头,就一定要处理。
民间早就出现个人崇拜的迹象,这种苗头,苏天成是坚决制止的,他不喜欢搞什么个人崇拜,没有那样的必要,不过老百姓自发的表示出来尊敬,他也没有办法,只是官府绝对不能够做这些事情。
朝廷里面的事情,基本都是苏明劼在处理了,苏天成的主要精力,集中到皇孙的身上,他一如既往的要求,皇孙必须要成器。特别是苏明劼的儿子。
历史的习惯,苏天成暂时不准备打破,他也清楚,总有一天,这种继承制度会被摧毁,但作为凡人。他也有私心,这些事情,就留给历史去做,自己不要操心那么多了。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存在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就好比说担任了近三十年第一丞相的朱审烜,在朝廷里面的威望就是不一般的,也是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多年来,朱审烜都是尽心尽力,维系大晋朝廷的统治,思想一样根深蒂固,若是苏天成提出来其他的思路,譬如说不能够实行继承制度了,估计朱审烜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凡事有利就有弊,没有十全十美的。
大晋二十四年八月十五。
中秋节到来。皇宫里面很是热闹。
苏天成和家人聚在一起庆贺中秋节,对于皇家来说。能够有这等团圆的机会,非常难得,朱审烜和家人也参加了。
这一夜,苏天成喝了不少酒。
夜深了,苏天成没有丝毫的睡意,众人都散去之后。他留在了御花园里面,身边守候的有朱审馨和刘铁汉。
苏天成不想有人打扰,他独自走到了一边,看着天上的圆月,嘴里念念有词。
忽然间。天空出现了一匹飞驰的白色骏马,骏马在天空之中翱翔之后,慢慢的降落到了苏天成的身边。
苏天成脸上带着微笑,微微念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四十年时间了,穿越之前,也刚好是四十岁,这是老天的安排。
苏天成跨上了骏马,骏马一声长鸣之后,载着苏天成,飞向了天空之中。
。。。
一直等候的朱审馨和刘铁汉,迟迟没有见到皇上,有些着急,两人循着皇上走过的路线找寻,但看见的一幕,令他们大惊失色。
皇上坐在地上,脸上带着安详的笑容,闭着眼睛,脸色苍白。
御医很快赶来了,大晋的医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所有的御医都不知道皇上得了什么病,只知道皇上的脉搏非常的微弱。
皇上的身体一向很不错的,小病小灾几乎都没有出现过。
苏天成的病倒,一下子令皇宫和朝廷乱套了。
深夜,在京城的文武官员,悉数都集中在皇宫外面,他们在这里静静等候,能够进入到皇宫里面的,也就是朝廷丞相,消息就是通过这些丞相带出来的。
朝中官员的异动,也引发了老百姓的注意,毕竟中秋节,老百姓也一样要过节。
很快,有人打听到了,皇上病重。
整个京城都轰动了,很多的老百姓开始朝着皇宫的方向而去。
集聚在皇宫外面的人越来越多,但秩序井然,所有人都是默默的等候消息。
苏天成终于醒了。
御花园里面的那个情景,他自己是清楚意思的,自己在前面的那个世界四十年,穿越之后,来到大明王朝的末年,也是四十年,这是天地轮回的注定。
朱审馨、春屏、王芙蓉、柳如是、顾横波、陈圆圆等人,都围拢在床边,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红的。
“你们不要哭了,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朕也不能够例外,朕这一辈子,有你们陪着,满足了,其实朕建立大晋王朝,朕不在乎,朕在乎的是和你们度过了这么多年。。。”
苏明劼带着诸多的皇子、皇女,包括皇孙,悉数跪在床前。
“明劼,你就要开始担负起重任了,朕平日里该说的都说了,该如何做,你也知道,朕唯有一件事情,一直都没有说,今日也要说了,朕走之后,你要支撑起来这个家,不管是皇家还是寻常的百姓之家,都要有主心骨,都要团结,你就是主心骨,你的心里要时时刻刻想着亲人,手足相残的事情,绝不能够发生。”
苏天成看了看诸多跪在面前的儿子和孙辈。
“你们都记住,家和万事兴,这个道理,谁都会说,但不一定都能够做到,自古以来皇家就是多事的,朕走之后,不希望发生这些事情,你们一定要自律。不能够因为是皇家子弟,就有着太多的特殊。”
朱审烜带着朝中的丞相,跪在了床前。
尽管大晋朝廷已经废除了跪拜的制度,但在病危的皇上面前,他们选择了跪下。
苏天成吃力的握住了朱审烜的手。
“大哥,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我能够配合的如此紧密,恐怕历朝历代都不会出现这等的奇迹,你比朕年长,朕曾经担心,你是不是会想到功高震主的事宜,朕如今要闭眼了,也就安心了,没有出现这等的事情,苏明劼是你的侄儿。不管怎么说,你都要坚持一段时间,好好的辅佐明劼,明劼没有经过过厮杀,很少吃苦,尽管在外磨砺了,但和你我的经历是无法比较的,明劼的看法过于的乐观。有些时候,你还是要告诉他。现实是残酷的。。。”
朱审烜一直在哽咽,根本就说不出话来了,几十年在一起,他和苏天成之间,绝非君臣关系那么简单。
“大哥,拜托了。诸位爱卿,拜托了,朕在天上,也要看着你们的,若是你们不能够好好的辅佐明劼。朕在天上也要责罚你们的,你们要多多保重身体,争取多在朝中做事。。。”
苏天浩与苏天然一样跪在了床前。
“大哥,这么多年了,你在朝中做的很好,让朕非常的欣慰,可朕一直都没有让你做丞相,你不要多心,朕早就和你说过,你的能力尚不能够胜任丞相一职,若是勉强上去了,丢丑的是我们苏家,朕走之后,想必朝廷一定会推荐你做丞相的,朕希望你推辞,朕这是肺腑之言。”
“二哥,朕与你之间的恩怨,早就过去了,朕也不在乎那些往事了,不过朕还是有几句话,要特别和你说说,朕希望你自律,这些年来,朕听到了一些议论,都是说到你和你的家人,朕在世的时候,可以罩着,朝中文武大臣看在朕的面子上,也不好过于的追究,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朕走了,若是你不能够严厉管束自身、管教家人,真的惹出事情来了,难道还想着相安无事吗。”
“大哥,二哥的家事,也就是你能够说说了,朕走之后,希望你能够多多约束,我苏家不能够有辱没祖宗颜面的事情出现。”
子时,精神突然不错的苏天成,要求皇宫侍卫抬着他到皇极宫。
刘铁汉亲自抬着轿子,走在前面。
朱审馨等人,默默的跟在后面。
苏天成居然能够自己走下轿子。
看着天上的一轮圆月,苏天成站在皇极殿前面的台阶上,突然指着天空大声的怒吼了。
“苍天,朕不悔这一生,该做的朕都做了,朕有很多话想说,可朕什么都不想说,朕就是一句诗词,送给老天,苍天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苏天成的这句话说出来之后,本是一轮圆月的天空之中,刹那间涌动出来厚厚的云层,电闪雷鸣之间,大雨从天上落下来了。
宫中的鼓声响起来。
宫外的文武百官和百姓,全部都跪下了,这鼓声是什么意思,他们非常清楚。
三百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大晋皇室依旧存在,只不过没有掌控权力了,皇室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成为了所有人崇拜的对象。
最令人感叹的是大晋王朝的强盛,自从大晋王朝建立以来,一直都遵循按照制度和要求做事情,令这个王朝不断的强盛,几乎没有遭遇过多少的波折,更是凭借着一国之力,阻止了无数次的战争,后来的皇室子弟,顺应历史潮流,主动让出了权力。
大晋王朝的创始皇帝苏天成,是全世界都知道的皇帝,成为了众口一词的改变世界历史的第一人,这份荣耀,足以令皇家自豪了。
一个中年人来到了京城,他看着周围熟悉的一切,嘴里喃喃自语。
“花非花,梦非梦,花如梦,梦似花,梦里有花,花开如梦。
心非心,镜非镜,心如镜,镜似心,镜中有心,心如明镜。”
(全文终)
(最后啰嗦几句话,一年多时间,写完整本书,有很多感慨,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正是因为舍不得,故而推迟了几天完本,目前上传新书《铁血兵戈》,讲述唐朝末年的故事,风格与本书有所不同,主角的性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我会努力写的更加的精彩,期盼得到读者大大的支持,拜谢了,谢谢一年多时间的支持,恳请继续得到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