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章 全产
一旦掌控了自动化生产体系,原则上,只要下达命令,体系就能根据管理员的指示,自行调整生产流程,制造出符合要求的产品。www.uu234.net
如果掌控的生产体系,灵活性够强,规模也够大,就无须与其他竞争者争夺现有暴力体系的控制权,而完全可以自立门户,协调资源与产出,打造出一支绝对忠诚的无人化、智能化机器大军。
对尔虞我诈、惊心动魄的暴力争夺而言,这,的确是一条捷径。
然而唯一的问题在于:
迄今为止,人类世界的智能化生产体系,还远不足以实现“按指令制造出任何产品”的终极目标。
方然最熟悉的apms,最接近前述定义的一种自动化体系,由“国际商用机器”的几百名it研发工程师,配合电池制造领域的技术专家,也要历经数年才能拿出一套实用方案,不仅代价高达三十亿联邦马克,体系的功能,也仅限于按指令制造不同规格的锂聚合物电池。
锂聚合物电池apms,顾名思义,只能生产电池,而没办法按指令调整产线,制造出其他工业品。
至于导引头、电磁线圈或爆炸物等武器模块,更是连想也别想。
“自产机”,按方然的朴素定义,是能够自主完成某一系列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体系,这种体系的无人化水平很高,原则上,是可以完全脱离人的因素而完成生产流程。
但其灵活性就逊色于传统的生产线,在设计指标里,根本就没这么一项功能。
现状如此,至少在眼前的时代,一个掌控了全世界“自产机”的管理员,仍不具备任何与传统暴力体系叫板的实力。
但是遥望未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也好,联邦的其他it巨头也罢,显然不会满足于“自产机”这样的初级产品,而是会在一系列类似产品的基础上,着手研发更加庞大、功能更强的新一代智能化生产体系。
这并非方然的臆想,而是出现在《ibm计算机基础研发组中长期规划》里的条文。
换言之,业界对“自产机”之后的发展,已经有了大概一致的思路。
在apms之后的智能化系统,会实现什么样的功能,对此,方然也进行过前瞻性的研究。
在广泛阅读“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与ieee、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等国际组织的文献资料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下一代自动化制造体系的产出对象,将不再是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门类的产品,而是apms本身。
能够自动化产出apms的体系,名称可以叫做automatical_pipeline_output_system,也就是文献中出现过好几次的apos。
方然则有自己的见解,按简单、明了的原则,他更愿意将其称为“全产机”。
顾名思义,所谓“全产机”,并不是直接制造出一切门类工业品的巨大机器,而是能根据指令,生产出不同门类产品所对应的“自产机”的,具备高度灵活性的“自产机之源”。
“全产机”,一旦被研发出来,将会引发世界工业体系的剧变。
如果说,现阶段像“锂聚合物电池apms”的存在,只是威胁到了一些传统制造企业的生存,那么在“全产机”出现后,即便像夏洛特研发中心这样的智力密集型机构,也会因此而遭遇严重的冲击。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一旦人工智能掌控的“全产机”,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制造出多种门类的apms……
那些研发“自产机”的工程师,从码农到技工,统统都会失业。
下一代智能化生产体系、apos的出现,具体的时间节点,业界尚没有定论,从事基础研发工作的方然也说不上来。
但是在明确了这一发展方向后,再看每天的工作,伏案于工作室的年轻人就格外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和工作室其他同僚正在做的事,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为自己和同一领域的无数劳动者们开掘坟墓。
it领域的前沿研发,不论围绕互联网络、数据挖掘还是基础体系,本质上都是在为“人工智能”的主攻领域而服务。
而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不仅催生了apms的出现,或迟或早,必然催生出apos。
面对能够按需制造出一大批apms的“全产机”,可想而知,除最尖端研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外,不仅传统工业领域会哀鸿遍野,就连现在如火如荼的it领域都无从幸免,甚至连托马斯*安生现在的岗位,都可能被无情的替代掉。
哦,这样说也未必正确。
梳理近来的一系列工作,厘清思路,方然提醒自己别太悲观。
ibm公司在夏洛特的计算机基础研发组,工作内容,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关系密切,但根本任务还是从事it领域底层构件、框架的开发,与联邦政府和网络管理机构保持一定的联系,这些岗位,至少在“全产机”出现之后,仍然尤其存在的价值,一时半刻还不至于被裁掉。
想一想也知道,apos、“全产机”,功能再怎样包罗万象,终究也要人来研发和制造。
倘若事态的演变止步于此,那么,方然的想法还算是正确的。
但此时此刻,置身于社会剧变的前夜,二十八岁的年轻人还未能洞悉一切,没有意识到“全产机”并非人工智能体系的终极状态。
能够制造出apms的智能化体系,功能,是强大的,但可想而知,倘若这样的“全产机”仍然要依赖于人,需要人去设计与制造,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就还算不得全盛,更谈不上取代和超越人类。
事实上,早晚有一天,即便功能强大的“全产机”,也终究会有更强大的ai体系来制造。
那时的ai体系,原则上,具备原先为人所垄断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按管理员的指令,调整生产流程,完成技术研发,进而,提供一系列不断改进、强化的apos,为管理员提供一切种类的“全产机”。
生产“全产机”的终极ai体系,那种存在,就是很多科幻作品中描摹过的:
终产机。
……
第二四六章 城区
(防d设置,很快恢复)
一旦掌控了自动化生产体系,原则上,只要下达命令,体系就能根据管理员的指示,自行调整生产流程,制造出符合要求的产品。www.uu234.netm.www.uu234.net
如果掌控的生产体系,灵活性够强,规模也够大,就无须与其他竞争者争夺现有暴力体系的控制权,而完全可以自立门户,协调资源与产出,打造出一支绝对忠诚的无人化、智能化机器大军。
对尔虞我诈、惊心动魄的暴力争夺而言,这,的确是一条捷径。
然而唯一的问题在于:
迄今为止,人类世界的智能化生产体系,还远不足以实现“按指令制造出任何产品”的终极目标。
方然最熟悉的apms,最接近前述定义的一种自动化体系,由“国际商用机器”的几百名it研发工程师,配合电池制造领域的技术专家,也要历经数年才能拿出一套实用方案,不仅代价高达三十亿联邦马克,体系的功能,也仅限于按指令制造不同规格的锂聚合物电池。
锂聚合物电池apms,顾名思义,是没办法按指令调整产线,制造其他工业品。
更不用说战车、电磁炮或爆炸物之类,更是想也别想。
“自产机”,按方然的朴素定义,是能够自主完成某一系列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体系,这种体系的无人化水平很高,原则上,是可以完全脱离人的因素而完成生产流程。
但其灵活性就逊色于传统的生产线,在设计指标里,根本就没这么一项功能。
现状如此,至少在眼前的时代,一个掌控全世界apms体系的管理员,仍不具备任何与传统暴力体系叫板的实力。
但是遥望未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也好,联邦的其他it巨头也罢,显然不会满足于初级的apms这类“自产机”,而是会在一系列类似产品的基础上,着手研发更加庞大、功能更强的新一代智能化生产体系,这并非方然的臆想,而是落在ibm计算机基础研发组中长期规划里的设想。
换言之,业界对“自产机”之后的发展,已经有了大概一致的思路。
在apms之后的智能化系统,会实现什么样的功能,对此,方然也进行过前瞻性的研究。
在广泛阅读“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与ieee、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等国际组织的文献资料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下一代自动化制造体系的产出对象,将不再是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门类的产品,而是apms本身。
能够自动化产出apms的体系,名称可以叫做automatical_pipeline_output_system,也就是文献中出现过好几次的apos。
方然则有自己的见解,按简单直白的原则,他更愿意称其为“全产机”。
顾名思义,所谓“全产机”,并不是直接制造出一切门类工业品的巨大机器,而是能根据指令,生产出不同门类产品所对应的apms的,具备高度灵活性的工业体系之“源”。
“全产机”,一旦被研发出来,会引发世界工业体系的剧变。
如果说,现阶段像“锂聚合物电池apms”的存在,只是冲击到了一系列传统制造企业的生存,那么在“全产机”出现后,即便像夏洛特研发中心这样的智力密集型机构,也会因此而遭遇严重的危机。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一旦人工智能掌控的“全产机”,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制造出多种门类的apms……
那些研发apms的工程师,从码农到技工,就全都会失业。
下一代智能化生产体系、apos的出现,具体的时间节点,业界尚没有定论,从事基础研发工作的方然也说不上来。
但是在明确了这一发展方向后,再看每天的工作,伏案于工作室的年轻人就格外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和工作室其他同僚正在做的事,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为自己和同一领域的无数劳动者们开掘坟墓。
it领域的前沿研发,不论围绕互联网络、数据挖掘还是基础体系,本质上都是在为“人工智能”的主攻领域而服务。
而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不仅催生了apms的出现,或迟或早,必然催生出apos。
面对能够按需制造出一大批apms的“全产机”,可想而知,除最尖端研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外,不仅传统工业领域会哀鸿遍野,就连现在如火如荼的it领域都无从幸免,甚至连托马斯*安生现在的岗位,都可能被无情的替代掉。
哦,这样说也未必正确。
梳理近来的一系列工作,厘清思路,方然提醒自己别太悲观。
ibm公司在夏洛特的计算机基础研发组,工作内容,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关系密切,但根本任务还是从事it领域底层构件、框架的开发,与联邦政府和网络管理机构保持一定的联系,这些岗位,至少在“全产机”出现之后,仍然尤其存在的价值,一时半刻还不至于被裁掉。
想一想也知道,apos、“全产机”,功能再怎样包罗万象,终究也要人来研发和制造。
倘若事态的演变止步于此,那么,方然的想法还算是正确的。
但此时此刻,置身于社会剧变的前夜,二十八岁的年轻人还未能洞悉一切,没有意识到“全产机”并非人工智能体系的终极状态。
能够制造出apms的智能化体系,功能,是强大的,但可想而知,倘若这样的“全产机”仍然要依赖于人,需要人去设计与制造,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就还算不得全盛,更谈不上取代和超越人类。
事实上,早晚有一天,即便功能强大的“全产机”,也终究会有更强大的ai体系来制造。
那时的ai体系,原则上,具备原先为人所垄断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按管理员的指令,调整生产流程,完成技术研发,进而,提供一系列不断改进、强化的apos,为管理员提供一切种类的“全产机”。
生产“全产机”的终极ai体系,那种存在,就是很多科幻作品中描摹过的:
终产机。
……
第二四七章 车间
联邦大城市的兴衰,对方然这样的年轻人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www.uu234.netm.www.uu234.net
尤其方然,从小到大一直在不同的校园里生活,转换为托马斯*安生的身份后,毕业的去向又是位于市郊的夏洛特研发中心,没有多少在大城市、闹市区生活的经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回忆与伤感。
不过在赫伯特*西蒙的年纪,那一代人,就难免会感慨良多。
与负责人的语言交流,时间很短,内容也只是一些不涉及工作的家常,却让方然印象深刻。
至少,对话的字里行间,再结合平常讨论会上的见闻,他大概能判断出,赫伯特*西蒙与肯*汤普森的性格大相径庭。
不仅如此,要说对当今时代的it领域持何种观点,即便都供职于ibm、身居管理之位,这两位负责人的立场也不会很一致,具体说来,就是他从西蒙先生身上,没看出任何类似于汤普森言行举止间难以掩饰的那种野心。
身在it领域,却对将来的一切安之若素,这种心态是不太寻常。
放在以前,观察到赫伯特*西蒙的言行,方然并不会想太多,他只会把这一切都当成精心的伪装。
但是现在的他,或许是受到“匿名者”绝笔的影响,又或者是接触到一些如理查德*费曼那样的资深学者,方然已经明白,这世界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时刻在为自身利益而奔忙,脑袋里也不见得时刻都在权衡利弊。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只不过是一句稍带庸俗的概括语。
虽然大多数人的一生,总体而言,无非是被追逐利益的言行所充斥,但方然也承认,这世界上,也的确有一些人,眼光与思维与普通人不太一样。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利益,是不得不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宏观上的规律总结,并不能排除这人群中的极少数,会有超越眼前苟且、超越自身利益的更高追求,和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更深邃思考。
那么赫伯特*西蒙,会是这样的人吗。
是,或者不是,对方然的计划而言,一点都不重要。
进入基础研发组近一年来,每天努力工作,其余时间则专注于fscim、ai框架等领域的学习,方然的进步很快,但越是深入到计算机系统的底层,他就越感到这一体系的庞大、复杂,对于如何才能找到突破口、获得切实的掌控权,也愈发感到棘手。
一时无法理解透彻,自己慢慢啃,算是解决的策略,但时间上就未必来得及。
从这一点出发,接近赫伯特*西蒙,多少得到些项目负责人的指点,就显得很有必要。
完全从实用角度考虑问题,方然的计划,首先是调查西蒙先生的个人背景,其次则是弄清此人在夏洛特研发中心的工作、生活细节,在这一过程中,顺便评估其为“同类”的风险概率,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刻意接近,还是将其视作竞争者而格外提防。
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几星期后,asa的初步分析结果出炉,让方然心下稍安。
利用人工智能搜集和分析数据,这种事,对他而言已经是驾轻就熟,虽然在研发中心的内网活动时,难免会束手束脚,但如果不刺探绝密资料、或者侵入安保体系,只是调查一个目标的日常活动,难度就会低得多。
综合分析的结论,据asa判断,目标人物“赫伯特*西蒙”是竞争者的概率低于0.3%。
看似很小的一个数据,在方然看来,却也没办法让他完全放松警惕,毕竟asa的分析、判断是建立在“此人是否有可能是‘永生追寻者’”的前提下,而按照这一前提,野心勃勃的肯*汤普森对应的概率,也不过才0.7%。
野心勃勃,秘密组织小团体,觊觎“复仇女神”系统的控制权,这些行为固然很有攻击性,却并非一定要是“同类”才会去做。
即便不是同类,当人类文明的剧变降临时,也一样可能有严重威胁。
在重大决策上一向很谨慎,方然还有些犹豫。
但与西蒙的正式接触,却事出寻常,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节奏和方式来进行。
西历1481年初秋,具体的节点,对应“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又一重大项目“露天矿矿石apms”研发接近尾声,夏洛特研发中心负责的模块即将交付给财大气粗的“卡特彼勒”公司时,方然接到了消息,项目负责人让他去一趟制造车间。
apms的制造车间,说是“车间”,其实是一组矗立在中心内的庞大建筑。
这种地方,即便安保措施和监控体系,与研发中心的其他场所并无区别,方然也极少踏足。
事实上,自从进入基础研发组至今,他还一次都没去过。
用不着亲自前往,作为研发人员,每天都会通过视频监控和机器人的摄像头,保持对车间情况的把握,方然对制造车间里的景象很熟悉:与传统流水线的情况一样,那里也到处都是复杂的机械手,零件,工具和忙碌的多功能机器人。
这些装配机械手、多功能机器人,究竟是由什么程序在操控,当一切并非尽在掌控时,风险,也就无处不在。
即便自忖并未暴露身份,也没什么仇家,方然仍不想冒无谓的风险。
即便负责人有请,他也在斟酌一番后回应“连续测试进行中,稍后会有空”,想要将其推掉。
反正在夏洛特研发中心,上下级的关系,完全以项目和工作为纽带,即便像肯*汤普森那样想拉自己入伙而未如愿,也很难打击报复,当然汤普森本身就非常忙,也不见得有时间和心思去揣摩这些。
总之在掌控一切之前,生产车间,自己是绝不想去的。
但出乎他的意料,回绝之后,继续埋头工作到下班时间,走出工作室的方然就接到一条推送消息,他抬起头,正好看见沿走廊过来的项目负责人。
“傍晚好啊,托马斯;
工作忙的怎么样了,如有时间,我们去车间附近走一走吧。”
“呃……下班时间吗,好的。”
没想到赫伯特*西蒙会专程过来找,当面再回绝一次,似乎不妥,方然表情平静的点点头。
第二四八章 自绝
(防d设置,很快恢复)
尤其方然,从小到大一直在不同的校园里生活,转换为托马斯*安生的身份后,毕业的去向又是位于市郊的夏洛特研发中心,没有几天在大城市、闹市区生活的经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回忆与伤感。UU小说
不过在赫伯特*西蒙的年纪,那一代人,就难免会感慨良多。
与负责人的语言交流,时间很短,内容也只是一些不涉及工作的家常,却让方然印象深刻。
至少,对话的字里行间,再结合平常讨论会上的见闻,他大概能判断出,赫伯特*西蒙与肯*汤普森的性格大相径庭。
不仅如此,要说对当今时代的it领域持何种观点,即便都供职于ibm、身居管理之位,这两位负责人的立场也不会很一致,具体说来,就是他从西蒙先生身上,没看出任何类似于汤普森言行举止间难以掩饰的那种野心。
身在it领域,却对将来的一切安之若素,这种心态是不太寻常。
放在以前,观察到赫伯特*西蒙的言行,方然并不会想太多,他只会把这一切都当成精心的伪装。
但是现在的他,或许是受到“匿名者”绝笔的影响,又或者是接触到一些如理查德*费曼那样的资深学者,方然已经明白,这世界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时刻在为自身利益而奔忙,脑袋里也不见得时刻都在权衡利弊。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只不过是一句稍带庸俗的概括语。
虽然大多数人的一生,总体而言,无非是被追逐利益的言行所充斥,但方然也承认,这世界上,也的确有一些人,眼光与思维与普通人不太一样。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利益,是不得不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宏观上的规律总结,并不能排除这人群中的极少数,会有超越眼前苟且、超越自身利益的更高追求,和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更深邃思考。
那么赫伯特*西蒙,会是这样的人吗。
进入基础研发组近一年来,每天努力工作,其余时间则专注于fscim、ai框架等领域的学习,方然的进步很快,但越是深入到计算机系统的底层,他就越感到这一体系的庞大、复杂,对于如何才能找到突破口、获得切实的掌控权,也愈发感到棘手。
一时无法理解透彻,自己慢慢啃,算是解决的策略,但时间上就未必来得及。
从这一点出发,接近赫伯特*西蒙,多少得到些项目负责人的指点,就显得很有必要。
完全从实用角度考虑问题,方然的计划,首先是调查西蒙先生的个人背景,其次则是弄清此人在夏洛特研发中心的工作、生活细节,在这一过程中,顺便评估其为“同类”的风险概率,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刻意接近,还是将其视作竞争者而格外提防。
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几星期后,asa的初步分析结果出炉,让方然心下稍安。
利用人工智能搜集和分析数据,这种事,对他而言已经是驾轻就熟,虽然在研发中心的内网活动时,难免会束手束脚,但如果不刺探绝密资料、或者侵入安保体系,只是调查一个目标的日常活动,难度就会低得多。
综合分析的结论,据asa判断,目标人物“赫伯特*西蒙”是竞争者的概率低于0.3%。
看似很小的一个数据,在方然看来,却也没办法让他完全放松警惕,毕竟asa的分析、判断是建立在“此人是否有可能是‘永生追寻者’”的前提下,而按照这一前提,野心勃勃的肯*汤普森对应的概率,也不过才0.7%。
野心勃勃,秘密组织小团体,觊觎“复仇女神”系统的控制权,这些行为固然很有攻击性,却并非一定要是“同类”才会去做。
即便不是同类,当人类文明的剧变降临时,也一样可能有严重威胁。
在重大决策上一向很谨慎,方然还有些犹豫。
但与西蒙的正式接触,却事出寻常,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节奏和方式来进行。
西历1481年初秋,具体的节点,对应“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又一重大项目“露天矿矿石apms”研发接近尾声,夏洛特研发中心负责的模块即将交付给财大气粗的“卡特彼勒”公司时,方然接到了消息,项目负责人让他去一趟制造车间。
apms的制造车间,说是“车间”,其实是一组矗立在中心内的庞大建筑。
这种地方,即便安保措施和监控体系,与研发中心的其他场所并无区别,方然也极少踏足。
事实上,自从进入基础研发组至今,他还一次都没去过。
用不着亲自前往,作为研发人员,每天都会通过视频监控和机器人的摄像头,保持对车间情况的把握,方然对制造车间里的景象很熟悉:与传统流水线的情况一样,那里也到处都是复杂的机械手,零件,工具和忙碌的多功能机器人。
这些装配机械手、多功能机器人,究竟是由什么程序在操控,当一切并非尽在掌控时,风险,也就无处不在。
即便自忖并未暴露身份,也没什么仇家,方然仍不想冒无谓的风险。
即便负责人有请,他也在斟酌一番后回应“连续测试进行中,稍后会有空”,想要将其推掉。
反正在夏洛特研发中心,上下级的关系,完全以项目和工作为纽带,即便像肯*汤普森那样想拉自己入伙而未如愿,也很难打击报复,当然汤普森本身就非常忙,也不见得有时间和心思去揣摩这些。
总之在掌控一切之前,生产车间,自己是绝不想去的。
但出乎他的意料,回绝之后,继续埋头工作到下班时间,走出工作室的方然就接到一条推送消息,他抬起头,正好看见沿走廊过来的项目负责人。
“傍晚好啊,托马斯;
工作忙的怎么样了,如有时间,我们去车间附近走一走吧。”
“呃……下班时间吗,好的。”
没想到赫伯特*西蒙会专程过来找,当面再回绝一次,似乎不妥,方然表情平静的点点头。
第二四九章 年龄
赫伯特*西蒙的语气,相当诚恳,话说起来也不紧不慢。www.uu234.netwww.uu234.net
不过接下来的话,就未必会多么的和蔼可亲,而是提出相当尖锐的问题:
“如我所见,你不太愿意踏足生产车间,但我还并不清楚,托马斯,你的行为动机是什么。
站在我个人的立场,我觉得……可以冒昧的问一下,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工程师,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正在让很多人失去他们的工作,甚至更严重些,是不可逆的失去原本的生活。”
西蒙先生,他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呢,方然开口前先想了想。
赫伯特*西蒙,他会不会是公司在员工中安插的内线,可能性一点也不高,但凡不是职场白痴,本来也没有员工会对上司知无不言,甚至倾诉心声,想到这里,他不置可否的含糊回应两句:
“如果严肃的想一想,这的确有可能。
最近若干年,联邦的登记失业率一直在攀升,或许正与it的渗透有关。”
“正是如此。”
和眼前的年轻人差了一辈,赫伯特*西蒙的思维却依旧锋利,只不过,在经历过几十年的漫长人生后,年轻时的冲动和勇气,大抵已经被无情的岁月所磨蚀,留存下来的,便只有淡定从容掩盖之下的无奈。
“你我的日常工作,是为了薪水,生活,对我个人而言,还包括一家人的生计。
这些固然是很合理的动机,不过,正是因为ibm等信息技术巨头的扩张,才改变了联邦社会的面貌,让出租车司机,银行柜员,现场翻译员失去了工作,现在,又逐渐开始从工业生产领域,持续而不可逆的剥夺就业岗位。
现状,怎样评价都可以,我无意强求一切人认可自己的观点。
但事态继续发展下去,从眼前的apms,到中长期规划里的apos,这些概念你都有罢?……很好,那么你也许会想到,出于经济上的动机,联邦社会的自动化、智能化大趋势,迟早会让三亿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彻底失业,失去一切的经济来源。
到那时,这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要怎样维持生活,恐怕将会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
事态会发展到那一步吗,当然,方然岂但心生共鸣,更按捺住要接话的冲动,想要告诉眼前的项目负责人,他所担忧的问题一点也不难解决。
只消翻一翻历史书,就能知道,解决多余人口的办法是存在的;
而且在历史上,也不止一次的真正实施过。
不过,既然身在it领域,凭借专业见识而不难洞悉这一切,赫伯特*西蒙又为什么要对自己说这些,难道和肯*汤普森一样,要招募自己到麾下吗。
交谈中,不自觉的提高警觉,方然眼光瞥向西蒙渐生白发的头顶,他很快明白过来。
年龄,自己与项目负责人的一大差别,是造成彼此思考、意识莫大区别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点考虑,说真的,他并不需要太警惕赫伯特*西蒙是否是“同类”,又会不会野心勃勃,因为不论是追寻永生、还是掌控世界,对他而言,现在都已经太晚了。
年过五旬,差不多快到了联邦的平均退休年龄,赫伯特*西蒙的人生,离谢幕还有多久。
依托联邦的发达医疗水平,同时,作为ibm资深专家,年薪与医疗保险的水平想必也足够高,这一指标貌似还算乐观。
按联邦公共卫生机构的统计,北卡罗来纳州男性的平均寿命约七十八岁,但,如果将收入、生活环境等列入分类指标,方然的确记得,位居收入金字塔尖的前5%男性,平均寿命则很惊人的接近了九十岁。
也就是说,如果不计入一些个人因素,眼前的ibm项目负责人完全可以期望九十岁左右的寿命,那么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医疗技术的进步,赫伯特*西蒙距离下车,大概也总有三、四十年的漫长时光。
虽然年过五旬,人生路还很长,那么足以支持一场追寻永生、掌控世界的努力吗;
当然不可能。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几十年只恍若白驹过隙一般,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至于这短暂一生中,年富力强、能堪大任的时光,只会更加短暂,从少壮到垂老的三十年,至多四十年,就是其所能拥有的全部。
发达的现代医学,多少延长了这一段全盛期,然而迄今为止,人类还没办法阻止、甚至没办法真正的延缓衰老,全盛期的延长,相比平均寿命的延长,仍然太有限,凭借现代医疗手段而续命的绝大多数老人,生命的最后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仍然只是“活着”,而无法再有任何建树。
这样的活着,说的更悲观一点,也无非是在等死。
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个人,决定了其是否有资格踏上永生不死的征途,又或者是,是否有资格参与“那个点”的争夺。
并非是年龄太大,就没有资格,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胜出的希望注定越来越渺茫。
在信息技术的大潮中,人类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it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在加剧,但即便乐观的加以预测,“自产机”乃至“全产机”大行其道的那一天,至少也会是十年、二十年后才会降临。
到那时,要想在竞争中胜出,耄耋老者显然并做不到这一点。
哪怕医疗技术在进步,续命技术也在发展,但展望未来,对生命科学领域很有些把握,方然并不认为在盖亚大战阴影笼罩、世界前途命运堪忧的态势下,这一系列领域会有顺利发展、平稳演进的机会。
进而,他也不认为“阻止衰老”的目标,能在短短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实现。
从这一角度衡量,年龄,与生俱来、完全不由自主的重要属性,就成为了永生之路的门槛。
而五十多岁的赫伯特*西蒙,到那时,将会变成古稀老人,即便一时还能维持身体健康、头脑清醒,时间的无情流逝,也会很快将其拖入依赖医疗、护理体系的深渊。
这一点,以资深it专家的头脑,西蒙先生是没可能不明白的。
第二五〇章 大势
(防d设置,请书友们谅解,很快恢复)
赫伯特*西蒙的语气,相当诚恳,话说起来也不紧不慢。UU小说www.uu234.net
不过接下来的话,就未必会多么的和蔼可亲,而是提出相当尖锐的问题:
“如我所见,你不太愿意踏足生产车间,但我还并不清楚,托马斯,你的行为动机是什么。
站在我个人的立场,我觉得……可以冒昧的问一下,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工程师,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正在让很多人失去他们的工作,甚至更严重些,是不可逆的失去原本的生活。”
西蒙先生,他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呢,方然开口前先想了想。
赫伯特*西蒙,他会不会是公司在员工中安插的内线,可能性一点也不高,但凡不是职场白痴,本来也没有员工会对上司知无不言,甚至倾诉心声,想到这里,他不置可否的含糊回应两句:
“如果严肃的想一想,这的确有可能。
最近若干年,联邦的登记失业率一直在攀升,或许正与it的渗透有关。”
“正是如此。”
和眼前的年轻人差了一辈,赫伯特*西蒙的思维却依旧锋利,只不过,在经历过几十年的漫长人生后,年轻时的冲动和勇气,大抵已经被无情的岁月所磨蚀,留存下来的,便只有淡定从容掩盖之下的无奈。
“你我的日常工作,是为了薪水,生活,对我个人而言,还包括一家人的生计。
这些固然是很合理的动机,不过,正是因为ibm等信息技术巨头的扩张,才改变了联邦社会的面貌,让出租车司机,银行柜员,现场翻译员失去了工作,现在,又逐渐开始从工业生产领域,持续而不可逆的剥夺就业岗位。
现状,怎样评价都可以,我无意强求一切人认可自己的观点。
但事态继续发展下去,从眼前的apms,到中长期规划里的apos,这些概念你都有罢?……很好,那么你也许会想到,出于经济上的动机,联邦社会的自动化、智能化大趋势,迟早会让三亿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彻底失业,失去一切的经济来源。
到那时,这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要怎样维持生活,恐怕将会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
事态会发展到那一步吗,当然,方然岂但心生共鸣,更按捺住要接话的冲动,想要告诉眼前的项目负责人,他所担忧的问题一点也不难解决。
只消翻一翻历史书,就能知道,解决多余人口的办法是存在的;
而且在历史上,也不止一次的真正实施过。
不过,既然身在it领域,凭借专业见识而不难洞悉这一切,赫伯特*西蒙又为什么要对自己说这些,难道和肯*汤普森一样,要招募自己到麾下吗。
交谈中,不自觉的提高警觉,方然眼光瞥向西蒙渐生白发的头顶,他很快明白过来。
年龄,自己与项目负责人的一大差别,是造成彼此思考、意识莫大区别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点考虑,说真的,他并不需要太警惕赫伯特*西蒙是否是“同类”,又会不会野心勃勃,因为不论是追寻永生、还是掌控世界,对他而言,现在都已经太晚了。
年过五旬,差不多快到了联邦的平均退休年龄,赫伯特*西蒙的人生,离谢幕还有多久。
依托联邦的发达医疗水平,同时,作为ibm资深专家,年薪与医疗保险的水平想必也足够高,这一指标貌似还算乐观。
按联邦公共卫生机构的统计,北卡罗来纳州男性的平均寿命约七十八岁,但,如果将收入、生活环境等列入分类指标,方然的确记得,位居收入金字塔尖的前5%男性,平均寿命则很惊人的接近了九十岁。
也就是说,如果不计入一些个人因素,眼前的ibm项目负责人完全可以期望九十岁左右的寿命,那么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医疗技术的进步,赫伯特*西蒙距离下车,大概也总有三、四十年的漫长时光。
虽然年过五旬,人生路还很长,那么这样的年龄是否足以支持一场追寻永生、掌控世界的努力;
当然不可能。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几十年只恍若白驹过隙一般,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至于这短暂一生中,年富力强、能堪大任的时光,只会更加短暂,从少壮到垂老的三十年,至多四十年,就是其所能拥有的全部。
发达的现代医学,多少延长了这一段全盛期,然而迄今为止,人类还没办法阻止、甚至没办法真正的延缓衰老,全盛期的延长,相比平均寿命的延长,仍然太有限,凭借现代医疗手段而续命的绝大多数老人,生命的最后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仍然只是“活着”,而无法再有任何建树。
这样的活着,说的更悲观一点,也无非是在等死。
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个人,决定了其是否有资格踏上永生不死的征途,又或者是,是否有资格参与“那个点”的争夺。
这样的活着,说的更悲观一点,也无非是在绝望的等待下车而已,就是在等死。
并非是年龄太大,就没有资格,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胜出的希望注定越来越渺茫。
在信息技术的大潮中,人类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it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在加剧,但即便乐观的加以预测,“自产机”乃至“全产机”大行其道的那一天,至少也会是十年、二十年后才会降临。
到那时,要想在竞争中胜出,耄耋老者显然并做不到这一点。
哪怕医疗技术在进步,续命技术也在发展,但展望未来,对生命科学领域很有些把握,方然并不认为在盖亚大战阴影笼罩、世界前途命运堪忧的态势下,这一系列领域会有顺利发展、平稳演进的机会。
进而,他也不认为“阻止衰老”的目标,能在短短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实现。
(防d设置,请书友们谅解,很快恢复……)
第二五一章 意志
人类世界的终结,命中注定,一切努力也就随之而丧失意义。www.uu234.cc
至少,对自己这样憧憬永生、期盼无限长的生命之人,与争夺永不下车之票相比,其他琐事根本就不值一提。
但是对生命短暂的凡人呢。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凡人一生,短暂有如阳光下的露珠,除非认定这人生就是一场虚无,在任何活着的凡人眼中,意义总归是必须要有,即便没有,也必须要自认为有,否则根本就无法生活。
但要寻找生命的意义,即便对赫伯特*西蒙这样的学者而言,也一样谈何容易。
气氛沉闷,各自专注于思考,又或者只是在回忆往昔、不胜唏嘘,餐桌旁的负责人与手下一言不发的打扫完餐盘,就在方然喝光杯中水,准备起身时,早一步吃完饭的西蒙先生才抬起头,问了他一个问题。
“‘没有别的选择’,托马斯,说句心里话,你也是这样觉得吗。”
“……”
和前面的谈话不一样,对这个问题,方然沉吟片刻、没有马上回答。
警醒的潜意识在提醒自己,这问题有点“敏感”,如果不想冒任何暴露身份的风险,最好就不要回答。
但思索片刻后,与赫伯特*西蒙一起走出餐厅时,他还是忍不住开了口。
“我不得不这样认为。
虽然,一想到这种念头,就会抵触,但如果承认历史轨迹的必然性,推而广之,世界将要迎来的未来,我们也的确没什么办法可想。
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在纠结,如果撇开薪水、福利和莫须有的自我实现,有时候我真的无法确定,面对从人工智能到底层构件的这一切,自己的工作,对世界而言究竟有没有意义,又有没有价值。”
“价值,意义,都带有主观性,你是在为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纠结。
但我却在纠结,我们正亲身经历的这一切,”一边说话,负责人放慢了脚步,“倘若全都是命中注定,是历史的必然,那么作为人的自由意志,却又在哪里,还是说一切都只是自我催眠般的幻景,我们的一言一行,完全是科学理论的现实具象,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意志’,甚至,连‘自我意识’也一样呢。”
耳边响起的话,让方然恐慌顿生,他目不转睛的看着西蒙先生。
“不管其他人怎么看,自我意识,自由意志,我个人的看法是一定会有,深信不疑。
但,这就必然面对一个悖论般的难题:
倘若世界的命运已注定,身在其中的几十亿人类成员,却无法改变这一切,扭转这趋势,如果事态的发展果真如此,那么,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又体现在哪里,又怎样才能自证其一定存在呢。”
……
夜,浓重如墨。
时针指向零点,房间内的年轻人已安然入睡。
晚餐的对话,意味深长,当晚回到住处已过了七点钟,日程表罕有的被打乱、继而启动ii级修正预案,学习,锻炼,洗漱并熄灯就寝,开启steam并挂载asa的游戏仿真模块,方然仍按时睡下,节奏似乎一点也没受影响。
但在这漫长的睡眠里,梦,却不期而至,耳边再度响起“哐当哐当”的缥缈之音。
时间的列车,疾驰向前,奔向那遥远到看不见尽头的未来,一切,似乎周而复始,似乎去了又来;车外的世界既未可知,一切,就仿佛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车厢里熙熙攘攘,身旁是来来往往的过客,所有人都笃信着这一点,只除了他方然。
时间,没有尽头,列车永远不会抵达终点,暂且可以这样认为。
但一切也会周而复始,甚至毫无改变,车厢里的大千世界,也会随这永不停歇的疾驰而延续到无限远的未来吗,不,恐怕不,一切都已现出端倪,座位上的年轻人茫然四顾,他分明见到,车厢侧壁,在渐渐变得斑驳,厚重的地板,隐隐现出了裂痕。
列车永远前进,却并非一定意味着,每一节车厢也将随之而获得永恒,成为了永不衰败、永不消亡的神迹。
但为什么却没有人在意,甚至,没有人看到这一切呢。
斑驳,成片剥脱,车厢仿佛在吱呀作响,地板上的裂纹越来越长,越来越密,目之所及却没有一个人在惊呼,是他们都耳聋眼瞎了吗。
不,他们都正常得很。
实在是因为,这一切,看到了也和没看到无甚区别,甚至,根本只是无需在意的细枝末节;
因为时候一到,就得下车,下车的那一刻很快就来,车厢里再有什么样的天翻地覆,甚至,根本就是整列列车都化为碎片,也是根本无需在意的身后之事。
可是自己,却一定要紧盯这车厢,
因为不想下车,除此之外,自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没有任何地方可去啊……
但一切也会周而复始,甚至毫无改变,车厢里的大千世界,也会随这永不停歇的疾驰而延续到无限远的未来吗,不,恐怕不,一切都已现出端倪,座位上的年轻人茫然四顾,他分明见到,车厢侧壁,在渐渐变得斑驳,厚重的地板,隐隐现出了裂痕。
列车永远前进,却并非一定意味着,每一节车厢也将随之而获得永恒,成为了永不衰败、永不消亡的神迹。
但为什么却没有人在意,甚至,没有人看到这一切呢。
斑驳,成片剥脱,车厢仿佛在吱呀作响,地板上的裂纹越来越长,越来越密,目之所及却没有一个人在惊呼,是他们都耳聋眼瞎了吗。
不,他们都正常得很。
实在是因为,这一切,看到了也和没看到无甚区别,甚至,根本只是无需在意的细枝末节;
因为时候一到,就得下车,下车的那一刻很快就来,车厢里再有什么样的天翻地覆,甚至,根本就是整列列车都化为碎片,也是根本无需在意的身后之事。
可是自己,却一定要紧盯这车厢,
因为不想下车,除此之外,自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没有任何地方可去啊……
第二五二章 危城
(防d设置,很快恢复,请书友们谅解)
人类世界的终结,命中注定,一切努力也就随之而丧失意义。www.uu234.ccwww.uu234.cc
至少,对自己这样憧憬永生、期盼无限长的生命之人,与争夺永不下车之票相比,其他琐事根本就不值一提。
但是对生命短暂的凡人呢。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凡人一生,短暂有如阳光下的露珠,除非认定这人生就是一场虚无,在任何活着的凡人眼中,意义总归是必须要有,即便没有,也必须要自认为有,否则根本就无法生活。
但要寻找生命的意义,即便对赫伯特*西蒙这样的学者而言,也一样谈何容易。
气氛沉闷,各自专注于思考,又或者只是在回忆往昔、不胜唏嘘,餐桌旁的负责人与手下一言不发的打扫完餐盘,就在方然喝光杯中水,准备起身时,早一步吃完饭的西蒙先生才抬起头,问了他一个问题。
“‘没有别的选择’,托马斯,说句心里话,你也是这样觉得吗。”
“……”
和前面的谈话不一样,对这个问题,方然沉吟片刻、没有马上回答。
警醒的潜意识在提醒自己,这问题有点“敏感”,如果不想冒任何暴露身份的风险,最好就不要回答。
但思索片刻后,与赫伯特*西蒙一起走出餐厅时,他还是忍不住开了口。
“我不得不这样认为。
虽然,一想到这种念头,就会抵触,但如果承认历史轨迹的必然性,推而广之,世界将要迎来的未来,我们也的确没什么办法可想。
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在纠结,如果撇开薪水、福利和莫须有的自我实现,有时候我真的无法确定,面对从人工智能到底层构件的这一切,自己的工作,对世界而言究竟有没有意义,又有没有价值。”
“价值,意义,都带有主观性,你是在为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纠结。
但我却在纠结,我们正亲身经历的这一切,”一边说话,负责人放慢了脚步,“倘若全都是命中注定,是历史的必然,那么作为人的自由意志,却又在哪里,还是说一切都只是自我催眠般的幻景,我们的一言一行,完全是科学理论的现实具象,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意志’,甚至,连‘自我意识’也一样呢。”
耳边响起的话,让方然恐慌顿生,他目不转睛的看着西蒙先生。
“不管其他人怎么看,自我意识,自由意志,我个人的看法是一定会有,深信不疑。
但,这就必然面对一个悖论般的难题:
倘若世界的命运已注定,身在其中的几十亿人类成员,却无法改变这一切,扭转这趋势,如果事态的发展果真如此,那么,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又体现在哪里,又怎样才能自证其一定存在呢。”
……
夜,浓重如墨。
时针指向零点,房间内的年轻人已安然入睡。
晚餐的对话,意味深长,当晚回到住处已过了七点钟,日程表罕有的被打乱、继而启动ii级修正预案,学习,锻炼,洗漱并熄灯就寝,开启steam并挂载asa的游戏仿真模块,方然仍按时睡下,节奏似乎一点也没受影响。
但在这漫长的睡眠里,梦,却不期而至,耳边再度响起“哐当哐当”的缥缈之音。
时间的列车,疾驰向前,奔向那遥远到看不见尽头的未来,一切,似乎周而复始,似乎去了又来;车外的世界既未可知,一切,就仿佛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车厢里熙熙攘攘,身旁是来来往往的过客,所有人都笃信着这一点,只除了他方然。
时间,没有尽头,列车永远不会抵达终点,暂且可以这样认为。
但一切也会周而复始,甚至毫无改变,车厢里的大千世界,也会随这永不停歇的疾驰而延续到无限远的未来吗,不,恐怕不,一切都已现出端倪,座位上的年轻人茫然四顾,他分明见到,车厢侧壁,在渐渐变得斑驳,厚重的地板,隐隐现出了裂痕。
列车永远前进,却并非一定意味着,每一节车厢也将随之而获得永恒,成为了永不衰败、永不消亡的神迹。
但为什么却没有人在意,甚至,没有人看到这一切呢。
斑驳,成片剥脱,车厢仿佛在吱呀作响,地板上的裂纹越来越长,越来越密,目之所及却没有一个人在惊呼,是他们都耳聋眼瞎了吗。
不,他们都正常得很。
实在是因为,这一切,看到了也和没看到无甚区别,甚至,根本只是无需在意的细枝末节;
因为时候一到,就得下车,下车的那一刻很快就来,车厢里再有什么样的天翻地覆,甚至,根本就是整列列车都化为碎片,也是根本无需在意的身后之事。
可是自己,却一定要紧盯这车厢,
因为不想下车,除此之外,自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没有任何地方可去啊……
但一切也会周而复始,甚至毫无改变,车厢里的大千世界,也会随这永不停歇的疾驰而延续到无限远的未来吗,不,恐怕不,一切都已现出端倪,座位上的年轻人茫然四顾,他分明见到,车厢侧壁,在渐渐变得斑驳,厚重的地板,隐隐现出了裂痕。
列车永远前进,却并非一定意味着,每一节车厢也将随之而获得永恒,成为了永不衰败、永不消亡的神迹。
但为什么却没有人在意,甚至,没有人看到这一切呢。
斑驳,成片剥脱,车厢仿佛在吱呀作响,地板上的裂纹越来越长,越来越密,目之所及却没有一个人在惊呼,是他们都耳聋眼瞎了吗。
不,他们都正常得很。
实在是因为,这一切,看到了也和没看到无甚区别,甚至,根本只是无需在意的细枝末节;
因为时候一到,就得下车,下车的那一刻很快就来,车厢里再有什么样的天翻地覆,甚至,根本就是整列列车都化为碎片,也是根本无需在意的身后之事。
可是自己,却一定要紧盯这车厢,
因为不想下车,除此之外,自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没有任何地方可去啊……
第二五三章 处境
(还是旧稿,准备熬夜赶稿,对周围的人已经无语,一个个的就是嫌我死的慢了,是吗
但我偏不,我就是要再挣扎一下)
人类世界的终结,命中注定,一切努力也就随之而丧失意义。
至少,对自己这样憧憬永生、期盼无限长的生命之人,与争夺永不下车之票相比,其他琐事根本就不值一提。
但是对生命短暂的凡人呢。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凡人一生,短暂有如阳光下的露珠,除非认定这人生就是一场虚无,在任何活着的凡人眼中,意义总归是必须要有,即便没有,也必须要自认为有,否则根本就无法生活。
但要寻找生命的意义,即便对赫伯特*西蒙这样的学者而言,也一样谈何容易。
气氛沉闷,各自专注于思考,又或者只是在回忆往昔、不胜唏嘘,餐桌旁的负责人与手下一言不发的打扫完餐盘,就在方然喝光杯中水,准备起身时,早一步吃完饭的西蒙先生才抬起头,问了他一个问题。
“‘没有别的选择’,托马斯,说句心里话,你也是这样觉得吗。”
“……”
和前面的谈话不一样,对这个问题,方然沉吟片刻、没有马上回答。
警醒的潜意识在提醒自己,这问题有点“敏感”,如果不想冒任何暴露身份的风险,最好就不要回答。
但思索片刻后,与赫伯特*西蒙一起走出餐厅时,他还是忍不住开了口。
“我不得不这样认为。
虽然,一想到这种念头,就会抵触,但如果承认历史轨迹的必然性,推而广之,世界将要迎来的未来,我们也的确没什么办法可想。
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在纠结,如果撇开薪水、福利和莫须有的自我实现,有时候我真的无法确定,面对从人工智能到底层构件的这一切,自己的工作,对世界而言究竟有没有意义,又有没有价值。”
“价值,意义,都带有主观性,你是在为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纠结。
但我却在纠结,我们正亲身经历的这一切,”一边说话,负责人放慢了脚步,“倘若全都是命中注定,是历史的必然,那么作为人的自由意志,却又在哪里,还是说一切都只是自我催眠般的幻景,我们的一言一行,完全是科学理论的现实具象,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意志’,甚至,连‘自我意识’也一样呢。”
耳边响起的话,让方然恐慌顿生,他目不转睛的看着西蒙先生。
“不管其他人怎么看,自我意识,自由意志,我个人的看法是一定会有,深信不疑。
但,这就必然面对一个悖论般的难题:
倘若世界的命运已注定,身在其中的几十亿人类成员,却无法改变这一切,扭转这趋势,如果事态的发展果真如此,那么,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又体现在哪里,又怎样才能自证其一定存在呢。”
……
夜,浓重如墨。
时针指向零点,房间内的年轻人已安然入睡。
晚餐的对话,意味深长,当晚回到住处已过了七点钟,日程表罕有的被打乱、继而启动ii级修正预案,学习,锻炼,洗漱并熄灯就寝,开启steam并挂载asa的游戏仿真模块,方然仍按时睡下,节奏似乎一点也没受影响。
但在这漫长的睡眠里,梦,却不期而至,耳边再度响起“哐当哐当”的缥缈之音。
时间的列车,疾驰向前,奔向那遥远到看不见尽头的未来,一切,似乎周而复始,似乎去了又来;车外的世界既未可知,一切,就仿佛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车厢里熙熙攘攘,身旁是来来往往的过客,所有人都笃信着这一点,只除了他方然。
时间,没有尽头,列车永远不会抵达终点,暂且可以这样认为。
但一切也会周而复始,甚至毫无改变,车厢里的大千世界,也会随这永不停歇的疾驰而延续到无限远的未来吗,不,恐怕不,一切都已现出端倪,座位上的年轻人茫然四顾,他分明见到,车厢侧壁,在渐渐变得斑驳,厚重的地板,隐隐现出了裂痕。
列车永远前进,却并非一定意味着,每一节车厢也将随之而获得永恒,成为了永不衰败、永不消亡的神迹。
但为什么却没有人在意,甚至,没有人看到这一切呢。
斑驳,成片剥脱,车厢仿佛在吱呀作响,地板上的裂纹越来越长,越来越密,目之所及却没有一个人在惊呼,是他们都耳聋眼瞎了吗。
不,他们都正常得很。
实在是因为,这一切,看到了也和没看到无甚区别,甚至,根本只是无需在意的细枝末节;
因为时候一到,就得下车,下车的那一刻很快就来,车厢里再有什么样的天翻地覆,甚至,根本就是整列列车都化为碎片,也是根本无需在意的身后之事。
可是自己,却一定要紧盯这车厢,
因为不想下车,除此之外,自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没有任何地方可去啊……
……
不知不觉,距离餐厅的那一场谈话,已经过去了几星期。
是夜,从噩梦中惊醒,赫伯特*西蒙的意味深长问题,刺痛了方然的神经,让他在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时常就会想起这件事。
“自由意志”,究竟是不是存在,这是涉及到一个人如何认识自我。
但是从实践主义的立场,文明的终结,世界的末日,却又是基于理性分析、预测的铁一般事实,是自己长久以来坚信不疑、且越来越被事态发展所证实的预言,这本身就是对“自由意志”的否定,确定了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人,至多也不过是一只自大的螳螂。
所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无法被改变吗;
这想法,让方然有种难以抑制的抵触,却又心知肚明,这句话的分量究竟如何。
但自由意志也好,世界末日也罢,与眼前堆积如山的要务相比,暂时也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麻烦。
手头要做的事,除工作外,就是筹措足够多的马克。
第二五四章 贸易
(一个个的就是嫌我死的慢了,是的,这就是朝夕相处的家人,对局势毫无认知的麻瓜)
人类世界的终结,命中注定,一切努力也就随之而丧失意义。www.uu234.cc
至少,对自己这样憧憬永生、期盼无限长的生命之人,与争夺永不下车之票相比,其他琐事根本就不值一提。
但是对生命短暂的凡人呢。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凡人一生,短暂有如阳光下的露珠,除非认定这人生就是一场虚无,在任何活着的凡人眼中,意义总归是必须要有,即便没有,也必须要自认为有,否则根本就无法生活。
但要寻找生命的意义,即便对赫伯特*西蒙这样的学者而言,也一样谈何容易。
气氛沉闷,各自专注于思考,又或者只是在回忆往昔、不胜唏嘘,餐桌旁的负责人与手下一言不发的打扫完餐盘,就在方然喝光杯中水,准备起身时,早一步吃完饭的西蒙先生才抬起头,问了他一个问题。
“‘没有别的选择’,托马斯,说句心里话,你也是这样觉得吗。”
“……”
和前面的谈话不一样,对这个问题,方然沉吟片刻、没有马上回答。
警醒的潜意识在提醒自己,这问题有点“敏感”,如果不想冒任何暴露身份的风险,最好就不要回答。
但思索片刻后,与赫伯特*西蒙一起走出餐厅时,他还是忍不住开了口。
“我不得不这样认为。
虽然,一想到这种念头,就会抵触,但如果承认历史轨迹的必然性,推而广之,世界将要迎来的未来,我们也的确没什么办法可想。
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在纠结,如果撇开薪水、福利和莫须有的自我实现,有时候我真的无法确定,面对从人工智能到底层构件的这一切,自己的工作,对世界而言究竟有没有意义,又有没有价值。”
“价值,意义,都带有主观性,你是在为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纠结。
但我却在纠结,我们正亲身经历的这一切,”一边说话,负责人放慢了脚步,“倘若全都是命中注定,是历史的必然,那么作为人的自由意志,却又在哪里,还是说一切都只是自我催眠般的幻景,我们的一言一行,完全是科学理论的现实具象,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意志’,甚至,连‘自我意识’也一样呢。”
耳边响起的话,让方然恐慌顿生,他目不转睛的看着西蒙先生。
“不管其他人怎么看,自我意识,自由意志,我个人的看法是一定会有,深信不疑。
但,这就必然面对一个悖论般的难题:
倘若世界的命运已注定,身在其中的几十亿人类成员,却无法改变这一切,扭转这趋势,如果事态的发展果真如此,那么,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又体现在哪里,又怎样才能自证其一定存在呢。”
……
夜,浓重如墨。
时针指向零点,房间内的年轻人已安然入睡。
晚餐的对话,意味深长,当晚回到住处已过了七点钟,日程表罕有的被打乱、继而启动ii级修正预案,学习,锻炼,洗漱并熄灯就寝,开启steam并挂载asa的游戏仿真模块,方然仍按时睡下,节奏似乎一点也没受影响。
但在这漫长的睡眠里,梦,却不期而至,耳边再度响起“哐当哐当”的缥缈之音。
时间的列车,疾驰向前,奔向那遥远到看不见尽头的未来,一切,似乎周而复始,似乎去了又来;车外的世界既未可知,一切,就仿佛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车厢里熙熙攘攘,身旁是来来往往的过客,所有人都笃信着这一点,只除了他方然。
时间,没有尽头,列车永远不会抵达终点,暂且可以这样认为。
但一切也会周而复始,甚至毫无改变,车厢里的大千世界,也会随这永不停歇的疾驰而延续到无限远的未来吗,不,恐怕不,一切都已现出端倪,座位上的年轻人茫然四顾,他分明见到,车厢侧壁,在渐渐变得斑驳,厚重的地板,隐隐现出了裂痕。
列车永远前进,却并非一定意味着,每一节车厢也将随之而获得永恒,成为了永不衰败、永不消亡的神迹。
但为什么却没有人在意,甚至,没有人看到这一切呢。
斑驳,成片剥脱,车厢仿佛在吱呀作响,地板上的裂纹越来越长,越来越密,目之所及却没有一个人在惊呼,是他们都耳聋眼瞎了吗。
不,他们都正常得很。
实在是因为,这一切,看到了也和没看到无甚区别,甚至,根本只是无需在意的细枝末节;
因为时候一到,就得下车,下车的那一刻很快就来,车厢里再有什么样的天翻地覆,甚至,根本就是整列列车都化为碎片,也是根本无需在意的身后之事。
可是自己,却一定要紧盯这车厢,
因为不想下车,除此之外,自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没有任何地方可去啊……
……
不知不觉,距离餐厅的那一场谈话,已经过去了几星期。
是夜,从噩梦中惊醒,赫伯特*西蒙的意味深长问题,刺痛了方然的神经,让他在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时常就会想起这件事。
“自由意志”,究竟是不是存在,这是涉及到一个人如何认识自我。
但是从实践主义的立场,文明的终结,世界的末日,却又是基于理性分析、预测的铁一般事实,是自己长久以来坚信不疑、且越来越被事态发展所证实的预言,这本身就是对“自由意志”的否定,确定了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人,至多也不过是一只自大的螳螂。
所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无法被改变吗;
这想法,让方然有种难以抑制的抵触,却又心知肚明,这句话的分量究竟如何。
但自由意志也好,世界末日也罢,与眼前堆积如山的要务相比,暂时也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麻烦。
手头要做的事,除工作外,就是筹措足够多的马克。
第二五五章 冲突
身在国土辽阔的联邦,周遭,对专注于追寻永生的方然而言,曾一度就是整个世界。UU小说UU小说
这种观念,直到离开田纳西的巨山市,搭乘客运列车前往西海岸的旧金山,才稍稍有所转变,亲历过这国家的庞大,世界,在他的意念中就变成了“联邦”。
即便理智一早就明确,世界之大,等同于整趟时间的列车,但从小到大从未踏出国门一步,书籍、媒体上的那些遥远国度,毕竟完全不够真实,缺乏存在感,甚至如果不刻意加以学习,在联邦生活多年,也完全不知道其中的绝大多数,也是很寻常的一件事。
但不熟悉,不知道,绝不意味着它们就不存在。
联邦,直到西历1482年的今天,仍然是盖亚表面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发达的经济支撑起表面繁荣的文化,供养庞大而强悍的武装力量。
但即便如此,凭借国境线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身为发达国家的联邦仍然无法脱离世界而独存,最起码的,如果要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从海外输入原材料、能源与尖端设备,向海外输出工业制成品,就是一种必须的步骤。
这种交流,在和平年代是国家之间的主要联系,正式的名称则是“贸易”。
贸易,放在很小的场景中,一次钱货易手的买卖也可以这样讲,而在国家之间进行的货币、商品流动,规模就大得多,稍微拾取数据,方然就看到联邦每年的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gdp的百分之六十。
粗糙的理解,联邦每创造三马克的gdp,就有两马克与国际贸易相关。
贸易之所以发生,原则上,总归是一种货币与商品需求的互相满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付款者得到亟需的商品,可以在国境内出售获利,交货者则得到货币,直接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变现,双方皆大欢喜,回家各找各妈。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均衡、不平衡,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制造成本与价格也不同,于是低价地区的商品,会流动到高价地区,以所谓“世界范围内经济分工”的方式,提升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
以上就是经济学中,对贸易的描述。
很可惜,理论终究只是理论,现实层面的国际贸易,却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假如,仅仅是假如,倘若国家之间的贸易,真的是将本国产能大、价格低的商品,转让给产能低、价格高的其他国家,如此双赢的好事,理应被双方一致推崇,热烈欢迎才是,而不应该有任何摩擦与冲突。
然而事实却是,每逢经济危机前夜,联邦与其主要的贸易伙伴之间,总会爆发严重的冲突,甚至演变为贸易制裁与反制裁的经济战。
和理想情形相反,贸易,实践中常常是一种单方面获益的行为。
过去的很多次贸易冲突,原因无非是联邦、或者其他国家认为,贸易过程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具体而言,几乎总是付钱采购商品、也就是贸易逆差的联邦更加不满,在工场主看来,流入的进口商品挤占了市场份额,抽走了联邦经济的流动性,对经济危机的爆发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天大的坏事。
然而另一方面,倘若将话筒递给联邦平民,听到的又会是另一种声音。
平民的看法,用不着亲自上街采访路人,方然单从联邦购物网站的页面、和超市的货架,就能窥见端倪。
作为发达国家的联邦,大量进口的初级工业品几乎全由平民消费。
在普通民众看来,进口当然是好事,否则以眼下的就业水平,和着实堪忧的收入,到哪里去采购如此廉价、质量也还说得过去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在联邦工场主看来,这种流逝利润的渠道,则最好被完全杜绝。
过去的情形是这样,但是在今天,西历1480年代初的国际贸易,则越来越呈现出完全迥异的新特性。
工业消费品,传统的国际贸易一大品类,在列强纷纷迈入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占比日渐萎缩,不仅如此,对究竟是进口、还是出口此类商品,联邦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矛盾几乎完全消失,而呈现放任自流的新态势。
原因很简单,不仅在联邦,盖亚其他列强的民众,也因为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浪潮而大批失业,消费能力一跌再跌。
当越来越多的人囊空如洗,甚至连每日三餐都艰难维系时,再有多少价廉物美的舶来品,也不会有销路,各国放任这些品类的商品进出,无非是出于维系社会起码的运转、起码的秩序之考虑。
在it巨头与转型产业巨擘的挤压下,像面粉、牛仔裤这些传统产业的工场主,话语权日渐式微,无法再影响联邦的贸易政策。
与之相比,资源、能源的进口与诸如apms等尖端品的出口,则是备受关注的新焦点。
联邦也好,其他列强也罢,国际间贸易的根本作用,绝非满足本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所需,而是要从其他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进口矿产、原材料与能源,同时对外倾销其利润丰厚的尖端产品。
打着相同的算盘,甚至,列强间还会彼此算计、觊觎,新时代的贸易冲突,几乎完全是因争夺矿产、原材料与能源而起,产品倾销则在其中推波助澜。
盖亚,人类共同的家园,自然资源的储量无疑是巨大而丰富的。
然而想到另一句话,“盖亚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在信息技术的催动下,完全脱离了实际消费能力的基础建设、产业升级与“自产机”之类创造,让联邦等列强的产业规模一直在攀升,进而,对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剧烈。
譬如能源,借助页岩气技术,联邦的原油产量在十年前就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无限制扩容的需求面前,却仍然捉襟见肘。
至于工业原材料,更大部分依赖进口,甚至已经将一些小国的资源攫取殆尽。
第二五六章 出局
(防d设置,很快恢复)
身在国土辽阔的联邦,周遭,对专注于追寻永生的方然而言,曾一度就是整个世界。www.uu234.ccwww.uu234.cc
这种观念,直到离开田纳西的巨山市,搭乘客运列车前往西海岸的旧金山,才稍稍有所转变,亲历过这国家的庞大,世界,在他的意念中就变成了“联邦”。
即便理智一早就明确,世界之大,等同于整趟时间的列车,但从小到大从未踏出国门一步,书籍、媒体上的那些遥远国度,毕竟完全不够真实,缺乏存在感,甚至如果不刻意加以学习,在联邦生活多年,也完全不知道其中的绝大多数,也是很寻常的一件事。
但不熟悉,不知道,绝不意味着它们就不存在。
联邦,直到西历1482年的今天,仍然是盖亚表面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发达的经济支撑起表面繁荣的文化,供养庞大而强悍的武装力量。
但即便如此,凭借国境线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身为发达国家的联邦仍然无法脱离世界而独存,最起码的,如果要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从海外输入原材料、能源与尖端设备,向海外输出工业制成品,就是一种必须的步骤。
这种交流,在和平年代是国家之间的主要联系,正式的名称则是“贸易”。
贸易,放在很小的场景中,一次钱货易手的买卖也可以这样讲,而在国家之间进行的货币、商品流动,规模就大得多,稍微拾取数据,方然就看到联邦每年的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gdp的百分之六十。
粗糙的理解,联邦每创造三马克的gdp,就有两马克与国际贸易相关。
贸易之所以发生,原则上,总归是一种货币与商品需求的互相满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付款者得到亟需的商品,可以在国境内出售获利,交货者则得到货币,直接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变现,双方皆大欢喜,回家各找各妈。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均衡、不平衡,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制造成本与价格也不同,于是低价地区的商品,会流动到高价地区,以所谓“世界范围内经济分工”的方式,提升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
以上就是经济学中,对贸易的描述。
很可惜,理论终究只是理论,现实层面的国际贸易,却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假如,仅仅是假如,倘若国家之间的贸易,真的是将本国产能大、价格低的商品,转让给产能低、价格高的其他国家,如此双赢的好事,理应被双方一致推崇,热烈欢迎才是,而不应该有任何摩擦与冲突。
然而事实却是,每逢经济危机前夜,联邦与其主要的贸易伙伴之间,总会爆发严重的冲突,甚至演变为贸易制裁与反制裁的经济战。
和理想情形相反,贸易,实践中常常是一种单方面获益的行为。
过去的很多次贸易冲突,原因无非是联邦、或者其他国家认为,贸易过程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具体而言,几乎总是付钱采购商品、也就是贸易逆差的联邦更加不满,在工场主看来,流入的进口商品挤占了市场份额,抽走了联邦经济的流动性,对经济危机的爆发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天大的坏事。
然而另一方面,倘若将话筒递给联邦平民,听到的又会是另一种声音。
平民的看法,用不着亲自上街采访路人,方然单从联邦购物网站的页面、和超市的货架,就能窥见端倪。
作为发达国家的联邦,大量进口的初级工业品几乎全由平民消费。
在普通民众看来,进口当然是好事,否则以眼下的就业水平,和着实堪忧的收入,到哪里去采购如此廉价、质量也还说得过去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在联邦工场主看来,这种流逝利润的渠道,则最好被完全杜绝。
过去的情形是这样,但是在今天,西历1480年代初的国际贸易,则越来越呈现出完全迥异的新特性。
工业消费品,传统的国际贸易一大品类,在列强纷纷迈入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占比日渐萎缩,不仅如此,对究竟是进口、还是出口此类商品,联邦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矛盾几乎完全消失,而呈现放任自流的新态势。
原因很简单,不仅在联邦,盖亚其他列强的民众,也因为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浪潮而大批失业,消费能力一跌再跌。
当越来越多的人囊空如洗,甚至连每日三餐都艰难维系时,再有多少价廉物美的舶来品,也不会有销路,各国放任这些品类的商品进出,无非是出于维系社会起码的运转、起码的秩序之考虑。
在it巨头与转型产业巨擘的挤压下,像面粉、牛仔裤这些传统产业的工场主,话语权日渐式微,无法再影响联邦的贸易政策。
与之相比,资源、能源的进口与诸如apms等尖端品的出口,则是备受关注的新焦点。
联邦也好,其他列强也罢,国际间贸易的根本作用,绝非满足本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所需,而是要从其他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进口矿产、原材料与能源,同时对外倾销其利润丰厚的尖端产品。
打着相同的算盘,甚至,列强间还会彼此算计、觊觎,新时代的贸易冲突,几乎完全是因争夺矿产、原材料与能源而起,产品倾销则在其中推波助澜。
盖亚,人类共同的家园,自然资源的储量无疑是巨大而丰富的。
然而想到另一句话,“盖亚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在信息技术的催动下,完全脱离了实际消费能力的基础建设、产业升级与“自产机”之类创造,让联邦等列强的产业规模一直在攀升,进而,对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剧烈。
譬如能源,借助页岩气技术,联邦的原油产量在十年前就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无限制扩容的需求面前,却仍然捉襟见肘。
第二五七章 奴隶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组织生产,目标不是利润,而是实物。www.uu234.cc
组织生产,得到价值一百马克的产品,奴隶主享用其中的九成,奴隶们则只分到其余的一成,且不论这是否公平,由于没有“商品马克更多商品”的扩大再生产,这一体系中,根本不会有任何经济危机。
如果不考虑奴隶们的反抗,这一体系会很稳定,而且,还会稳的超乎想象。
唯一的重大危机在于:
在这种体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极其迟缓,甚至长期停滞不前。
身为奴隶主,不仅缺乏对发展科技的兴趣,且不说每天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这些家伙也很难有研发科学技术的能力,而对于奴隶,仅仅获得生存所需的一点产品,也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和资源去搞什么科研。
历史上,奴隶制度的被推翻,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的落后。
但是在今天,西历1480年代的当今世界,奴隶制度则改头换面,甚至已经有了卷土重来的征兆。
翻遍人类历史,表面上,是有一条渐进发展,至少是螺旋上升的文明主线。
但揭开华丽的面纱,隐藏其后的,则是近似于“达尔文进化论”般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藉由对联邦社会的观察,方然突兀的想到这一点,这并非是说,他居然会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糟粕,而是格外注意到,在漫长历史中,人,人类,人类文明的演化,完全是自主的过程。
在这其中,并无任何外来力量,能保证人类一定会往更先进、更文明的方向迈进。
那么事实怎样呢,一句话,存在决定意识:
人类切实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的水平,真正决定其将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产生出什么样的文明。
站在这客观的立场,就不难理解,封建制度之所以取代奴隶制度,并不是因为前者更先进,而是因为前者更适应彼时的生产力,更适应彼时的局势,如此才有能力动员更强大的暴力,把奴隶制政权清除掉。
至于再往后,工场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也是一样的道理。
既然人类文明的路上,并没有任何外来的力量“主持正义”,期待文明自己蹒跚学步、一步步走向越来越光明的未来,未免就有些无稽。
放眼西历1482年的世界,二十九岁的方然,分明能看到剧变的征兆,而且,和世界以往的若干次剧变并不一致,这次剧变,所指向的并非更先进、更文明,而是站在人类自我评价立场上的绝对倒退。
当绝大多数生产过程,不再需要劳苦大众,当工场主们达成了和解、不再彼此竞争倾轧,血与火的奴隶制就将还魂,从历史书里死灰复燃。
扩大再生产,将被简单再生产所取代,资本不再追逐利润,而是仅仅组织生产过程、产出从净水到玩物的一切自身所需,而人类中被控制、被监禁的绝大多数,则仅能分得一点残羹剩饭,勉强维生。
他们存活的唯一理由,就是为工场主,提供“终产机”无法提供的东西。
至于都会是些什么样的东西……
一切,或将发生在不远的将来,洞察到人类文明的某种前景,历史的倒退,让方然感觉很不舒服。
但世界真的会变成那样吗,他并不太确定。
相反,置身于世外桃源般的夏洛特研发中心,出于安全而从不出门,每天半小时的网络浏览,却让他格外意识到,“奴隶制将死灰复燃”的预测未必准确,潜藏在民众茫然无措、挣扎求生表象之下的愤怒情绪,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变数。
从“自产机”,到“全产机”,乃至更强大的ai生产体系,当这一切发展到极致,人类或将堕入奴隶制的泥淖。
但要走到所谓“终产机”的那一步,时间,不知道还要多久,在完全意义上的ai体系成型之前,工场主还无法视民众为空气,甚至垃圾,面对日益加剧的艰难状况,民众也还有起码的反抗能力。
通过屏幕,观察联邦社会的方方面面,方然并不难发现这一点。
西历1482年春夏之交,随着气候转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失业大军们熬过了漫长的冬天,多少恢复了一些气力,继而,或者自发,或者被有心人所鼓动、组织起来,联邦各地的大规模抗议活动频发。
相比上街散步,高呼口号的大场面,因为失业、重疾等变故而生活艰难的劳动者,实施从盗窃到袭击执法机器人的凡此种种,就更是遍地开花,此起彼伏。
在经济危机的前兆期内,预见到城市的逐渐没落,有钱人与当局陆续撤离、放弃的联邦大城市核心区域,更成为大量无业游民的聚集地,进而,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出现执掌一方的有活力地方组织,被野心勃勃的强人们分散割据。
在缺水断电的市区内,生活条件恶劣,物资供应十分匮乏,然而在冷酷无情之安保机器人的驱赶之下,大批无家可归者还是逐渐从看似广阔无边、却无立锥之地的郊外离开,一部分民众远离城市,消失在密西西比平原与落基山脉之中,另一部分则返回城区,在暂时还收留他们的强人治下生存。
在有活力组织控制的地区,联邦当局的权威,正在迅速消退。
西历1482年,按联邦社会的运行节奏,正是四年一次的各级投票年份,然而从联邦总统到地方当局负责人的换届,全部因一纸“紧急状态”的政令而暂时冻结。
即便不这样声明,在联邦日益割裂的现实面前,组织投票,也近乎于一种不可能。
此时的联邦,表面上,仍然是盖亚表面的超级大国,从基础设施到暴力体系的建设仍热火朝天,然而这一切,对蜗居在曾经的繁华大都市、现今的钢筋贫民窟之联邦民众而言,则已失去了意义,他们的劳动力,无人雇佣,他们的生活所需,无人满足,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与怒火,也无人关注。
在人工智能的助纣为虐下,整个联邦,正在被万恶的“工场主义”渐渐撕裂。
第二五八章 撕裂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组织生产,目标不是利润,而是实物。www.uu234.ccwww.uu234.cc
组织生产,得到价值一百马克的产品,奴隶主享用其中的九成,奴隶们则只分到其余的一成,且不论这是否公平,由于没有“商品马克更多商品”的扩大再生产,这一体系中,根本不会有任何经济危机。
如果不考虑奴隶们的反抗,这一体系会很稳定,而且,还会稳的超乎想象。
唯一的重大危机在于:
在这种体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极其迟缓,甚至长期停滞不前。
身为奴隶主,不仅缺乏对发展科技的兴趣,且不说每天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这些家伙也很难有研发科学技术的能力,而对于奴隶,仅仅获得生存所需的一点产品,也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和资源去搞什么科研。
历史上,奴隶制度的被推翻,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的落后。
但是在今天,西历1480年代的当今世界,奴隶制度则改头换面,甚至已经有了卷土重来的征兆。
翻遍人类历史,表面上,是有一条渐进发展,至少是螺旋上升的文明主线。
但揭开华丽的面纱,隐藏其后的,则是近似于“达尔文进化论”般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藉由对联邦社会的观察,方然突兀的想到这一点,这并非是说,他居然会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糟粕,而是格外注意到,在漫长历史中,人,人类,人类文明的演化,完全是自主的过程。
在这其中,并无任何外来力量,能保证人类一定会往更先进、更文明的方向迈进。
那么事实怎样呢,一句话,存在决定意识:
人类切实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的水平,真正决定其将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产生出什么样的文明。
站在这客观的立场,就不难理解,封建制度之所以取代奴隶制度,并不是因为前者更先进,而是因为前者更适应彼时的生产力,更适应彼时的局势,如此才有能力动员更强大的暴力,把奴隶制政权清除掉。
至于再往后,工场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也是一样的道理。
既然人类文明的路上,并没有任何外来的力量“主持正义”,期待文明自己蹒跚学步、一步步走向越来越光明的未来,未免就有些无稽。
放眼西历1482年的世界,二十九岁的方然,分明能看到剧变的征兆,而且,和世界以往的若干次剧变并不一致,这次剧变,所指向的并非更先进、更文明,而是站在人类自我评价立场上的绝对倒退。
当绝大多数生产过程,不再需要劳苦大众,当工场主们达成了和解、不再彼此竞争倾轧,血与火的奴隶制就将还魂,从历史书里死灰复燃。
扩大再生产,将被简单再生产所取代,资本不再追逐利润,而是仅仅组织生产过程、产出从净水到玩物的一切自身所需,而人类中被控制、被监禁的绝大多数,则仅能分得一点残羹剩饭,勉强维生。
他们存活的唯一理由,就是为工场主,提供“终产机”无法提供的东西。
至于都会是些什么样的东西……
一切,或将发生在不远的将来,洞察到人类文明的某种前景,历史的倒退,让方然感觉很不舒服。
但世界真的会变成那样吗,他并不太确定。
(防d设置,很快恢复)
相反,置身于世外桃源般的夏洛特研发中心,出于安全而从不出门,每天半小时的网络浏览,却让他格外意识到,“奴隶制将死灰复燃”的预测未必准确,潜藏在民众茫然无措、挣扎求生表象之下的愤怒情绪,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变数。
从“自产机”,到“全产机”,乃至更强大的ai生产体系,当这一切发展到极致,人类或将堕入奴隶制的泥淖。
但要走到所谓“终产机”的那一步,时间,不知道还要多久,在完全意义上的ai体系成型之前,工场主还无法视民众为空气,甚至垃圾,面对日益加剧的艰难状况,民众也还有起码的反抗能力。
通过屏幕,观察联邦社会的方方面面,方然并不难发现这一点。
西历1482年春夏之交,随着气候转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失业大军们熬过了漫长的冬天,多少恢复了一些气力,继而,或者自发,或者被有心人所鼓动、组织起来,联邦各地的大规模抗议活动频发。
相比上街散步,高呼口号的大场面,因为失业、重疾等变故而生活艰难的劳动者,实施从盗窃到袭击执法机器人的凡此种种,就更是遍地开花,此起彼伏。
在经济危机的前兆期内,预见到城市的逐渐没落,有钱人与当局陆续撤离、放弃的联邦大城市核心区域,更成为大量无业游民的聚集地,进而,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出现执掌一方的有活力地方组织,被野心勃勃的强人们分散割据。
在缺水断电的市区内,生活条件恶劣,物资供应十分匮乏,然而在冷酷无情之安保机器人的驱赶之下,大批无家可归者还是逐渐从看似广阔无边、却无立锥之地的郊外离开,一部分民众远离城市,消失在密西西比平原与落基山脉之中,另一部分则返回城区,在暂时还收留他们的强人治下生存。
在有活力组织控制的地区,联邦当局的权威,正在迅速消退。
西历1482年,按联邦社会的运行节奏,正是四年一次的各级投票年份,然而从联邦总统到地方当局负责人的换届,全部因一纸“紧急状态”的政令而暂时冻结。
即便不这样声明,在联邦日益割裂的现实面前,组织投票,也近乎于一种不可能。
此时的联邦,表面上,仍然是盖亚表面的超级大国,从基础设施到暴力体系的建设仍热火朝天,然而这一切,对蜗居在曾经的繁华大都市、现今的钢筋贫民窟之联邦民众而言,则已失去了意义,他们的劳动力,无人雇佣,他们的生活所需,无人满足,也无人关注。
第二五九章 轴心
然而另一方面,凭借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体系,有意或无意的向“造终产机、自给自足”的前景迈进,历史上头一次,资本的代理人有了反抗职责的机会,在谋划策略时,越来越有条件、有资格谋取私利,而不必再殚精竭虑的为资本增值而舍身卖命。www.uu234.ccwww.uu234.cc
对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也越来越不感兴趣。
或者,即便出于贪婪、或者野心,想要掌控更大的资本,在当今时代it横行的大势之下,也只需要雇佣少数专业人才、资深专家,就能进行从传统计算机领域到“自产机”研发制造的投资。
至于其他大多数劳动者,他们的技能,乃至于劳动力,对有产者而言已失去意义。
进而,在这些家伙眼中,也就成为了无用的废物。
一边忌惮着大多数,因联邦民众的怒火万丈而心惊,一边又被时代裹挟,将社会中大多数人视作累赘,因紧急状态而暂时回避了投票的联邦政府,其政策与行为,仍不免充斥着大量的互相矛盾。
但不管怎样矛盾,大趋势却是一定的:
随着it不断渗透社会,岗位,会越来越少,无事可做、生活无着的劳动者,则会越来越多。
出于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这一判断,方然是很容易思考并得出,也确信这未来迟早会来。
但是在基础研发组,偶尔为之的闲谈,却让他发现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
赫伯特*西蒙,之前在与这位项目负责人打交道时,方然就隐约意识到,身为fscim专家组成员、信息描述与处理领域资深专家的西蒙先生,对这一切自有深刻的洞察,不仅如此,也愿意将想法分享给给基础研发组的年轻人。
但是说者有心,听者,却不一定能理解透彻。
身在信息技术领域,从事底层构建的设计、实现,在“国际商用机器”工作的年轻人,可想而知,都具有一流的头脑和思维,事实却证明,一个人在专业技术领域成就斐然,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人文领域,也会有同样深邃的分析与洞察。
工作中,闲谈时,方然不止一次听同事们谈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怎样改变世界。
这其中,固然有不少人看法与自己相近,认为一大批人将因为ai而失业、就像眼前正在发生的那样,但也有些人,看法就非常乐观,非但如此,还援引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论证当今时代的信息技术变革,也会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命那样,带来更多就业岗位,让文明更加繁荣。
这种看法,到底荒谬在哪里,方然一早就看得明明白白,他也不想参与辩论。
毕竟,就在这些滔滔不绝、似乎对世界未来充满信心的同僚里,会不会潜藏着“同类”,他并无多少分辨的把握。
不过和几年前相比,自己的阅历,见识,显然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信息技术革命”的理解,也比年轻人更近了一步,让他意识到这喧嚣的自动化、智能化浪潮里,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基本矛盾。
岗位竞争,ai持续将人取代,这些都只是表象。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即便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本质上,却仍然与动物群体有某种微妙的相似性。
即便这微妙的相似性,所体现的规律,在当今时代似乎已被绝大多数人遗忘;
但规律始终是存在的,看不见,并不代表其就不存在。
从古到今,一切人类文明的组织形态,向上追溯到久远的原始社会末期,当暴力为群体中一部分人、甚或是一小部分人所垄断,其他所有人的生活,乃至于生存,就完全被捏在暴力掌控者的手上。
说的更直白一点,对未掌控暴力、未拥有暴力的个体来说,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
除非暴力掌控者,出于种种考虑而格外开恩,否则,就连“活着”这么一件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都不见得能做到,更常见的,则是在大灾年份成批饿毙,或者在揭竿而起的斗争中沙场丧命。
这种情形,不需要追溯到多么久远的上古时代,至多在几百年前,盖亚表面的各人类文明都是这样的一种态势:封建时代的贫苦农民,仅仅出于纳粮当差的能力而被允许生存,一旦这种能力丧失、或者不再被需要,其性命则如同草芥,可以被暴力机器任意摆布,以任何微不足道的理由横加抹杀。
黑暗而残酷的现实,折射出的,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生而为人,如同一切动物,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没有任何东西是不需要争取、斗争,就可以如雨水般自然而然、从天而降的。
道理,如此浅显,短短几十年、至多不过一百余年的繁华光景,就让很多人将其抛诸脑后。
正仿佛,踏着科技进步的阶梯,人类社会已脱胎换骨、彻底告别了野蛮与愚昧,人的自由得以张扬,世界大同就在眼前
直到面对ai战斗机器人的黑洞洞枪口,幻梦,才会一夕破碎。
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繁荣,不言而喻,能极大提升人类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在脱离现实的幻想层面,也的确能够将无数人从繁重、枯燥、有损健康的辛劳中解放出来,张开双臂拥抱更加光明的前途。
然而与理论推导相反,现实世界里,这一天却注定不会降临。
一切问题的焦点在于,生产过程,当今世界运转的轴心,并不是为满足一切人的生活所需,而是以满足有产者、统治者的欲-望,作为最本质的诉求。
一切生产过程的产品,其中,满足顶层需求的那些奢靡之物,才是这庞大生产体系之所以轰隆隆运转的,最根本的目标。
从这一角度,在联邦,绝大多数生产,都不过是这体系轰然运作的余波;
只有像长岛别墅,罗尔斯*罗伊斯大型轿车,光芒四射的真丝镶钻曳地晚礼服,和填充其中的摇曳身姿,
才是让整个世界忙忙碌碌,旋转不停的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