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4)
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完成了挑起内战的准备,悍然撕毁国共双方签署的停战协定和各党派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以6月26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气势汹汹地向各解放区动全面进攻。***在**指挥下,解放区军民奋起还击,揭开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战争初期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国民党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方面都占优势。它拥有430万人的陆、海、空军;把持着国家中央政权,在国际上据有合法地位;控制着大部分省区和大中城市及交通要道,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又接收了投降的日军约100万人的大量武器装备和美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而中国**只有武装力量127万(野战军61万),在其他方面也都处于劣势。蒋介石依仗军事、经济力量和政治上的优势,公开扬要在三个月至六个月内完全消灭“共军”。一时间,内战代替了和平,黑暗笼罩着光明。国内外的进步力量和善良的人们,无不为中国和中国**的命运担忧。
**没有被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所迷惑和吓倒,他清醒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科学地估计了敌我力量对比和展趋势,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豪迈地指出: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他认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动的战争,是反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如果我们不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会变成黑暗世界。只有用自卫战争打败蒋介石,才能取得真正的和平。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的优势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4]1946年8月6日,**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进一步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本质上看,从长远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一切反动派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要敢于同貌似强大的敌人进行斗争,敢于取得胜利。因为反动派逆历史潮流而动,脱离人民,终归要灭亡;而新生的革命力量,代表历史展方向,势必取得胜利。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同时,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把反动派看成真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术思想。要善于斗争,善于取得胜利。**的这篇谈话,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和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指导思想,武装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为了制定战胜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先后为**中央起草并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党内指示。**指出,在政治上,我们必须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彻底孤立蒋介石。在农村中要紧紧依靠雇农、贫农,团结中农,坚定地解决土地问题,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势力,动农民支援自卫战争。在城市中,除团结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分子外,应注意团结一切中间分子,孤立反动派。在国民党军队中,应争取一切反对内战的人们,孤立好战分子。在经济上,我们必须作持久打算。依靠自力更生,努力生产,力戒浪费。要艰苦奋斗,军民兼顾;既要满足战争的物质需要,又要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在军事上,我们应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在战役战斗的部署上,要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务求达到全歼敌人的目的。采取这种方针,可以使我军由全局上、战略上的劣势转化为在局部上、战役上的绝对优势,取得速决战、全歼战的效果。作战的基本形式,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抛出空间,争取时间;以退为进,先退后进;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寻找有利战机,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贯彻这些作战原则,可以使我军在每次作战中取得胜利,随着战争的胜利展和时间的推移,积小胜为大胜,我军必将由局部优势转变为全局优势,根本扭转战局,粉碎国民党军进攻,“以战争的胜利去取得和平”。
152.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5)
依据上述方针和原则,解放区军民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抗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6年6月26日到10月,是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解放区军民相继展开自卫作战。
由中原解放区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所决定,早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就调集20多个师,包围蚕食中原解放区,到1946年6月,中原解放区仅剩下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面积不及原来的1/10的狭小地区。蒋介石认为彻底消灭中原我军的时机已经成熟,又调集8个整编师又2个旅,企图围歼中原解放军。
鉴于中原解放军处于敌人重兵包围之下,势孤力薄,难于长期坚持,1946年5月初,**就指示中原军区,在况紧急时准备一部分兵力坚持原地区斗争,一部分兵力向东突围,主力向西突围,转移到豫西、鄂西、陕南、川东地区活动。当国民党军队开始对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时,**于7月23日又指示中原军区:“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解放军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北路军约1。5万人,由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领,汇同王震率领的八路军南下纵队(即第三五九旅)于26日晚由宣化店向西北方向移动。29日晚,在信阳以南的李家寨及柳林车站间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越过平汉线。然后,翻越桐柏山,穿过豫西南,打开荆紫关,恶战南化塘,历经艰险,终于冲破敌人的重重追堵合围,于7月下旬进入陕南,创立豫鄂陕游击根据地。随后,第三五九旅则由王震率领北进,多次冲破敌军的追击、堵截。于8月底胜利到达陕甘宁边区,受到**等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和边区人民的热烈欢迎。
南路军1万余人,在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的率领下,于26日晚由光山县的泼陂河向西移动,7月1日越过平汉路,横越大别山,强渡襄河,于7月下旬抵达武当小区,创建鄂西北游击根据地。与此同时,为了迷惑与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西进,由张体学率鄂东军区部队佯装主力,在大别山坚持斗争;派皮定钧率第一纵队第一旅,声东击西,掩护主力向西突围后,转向东突进,于7月下旬进入苏皖解放区。
在华东,国民党于7月中旬集中58个旅,即占其进攻解放区总兵力1/3的兵力,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在来安至南通400公里战线上,大举进攻苏皖解放区。华中野战军遵循**与中央军委关于先在内线打几仗,然后转至外线的指示,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起苏中战役,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先后在泰兴、如皋、海安等地,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挫败了敌人的进攻锐气。
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国民党以两个整编师的兵力位于开封至商丘之线,企图阻止我军南下支援中原解放军突围,**与中央军委于8月9日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占领陇海路徐(徐州)汴(开封)段和路南10余县,配合苏皖我军作战,并吸引围追中原我军之敌增援陇海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第六、第七纵队乘敌之虚,于8月10日夜通过敌防御间隙,突然向陇海路开封至徐州段沿线之敌起攻击。至21日先后占领砀山、兰封等城镇、车站10余座,歼敌1。6万余人,控制铁路190公里,打乱了国民党南线进攻的计划。
根据敌军新的部署,中央军委和**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凡无把握之仗不要打,打则必胜;凡与敌正规军作战,每战必须以优势兵力加于敌人,其比例最好是四比一,至少是三比一,歼其一部,再打另一部,再打第三部,各个击破之。晋冀鲁豫野战军遵照这一指示,对敌进行周密的分析,决定集中主力先歼灭敌整编第三师于定陶西南地区,打开局面,而后视况再歼整编第四十七师大部或一部,粉碎敌人的进攻。8月29日,中央军委和**电告刘伯承、邓小平,指出:“孙震令第三师(两个旅)、四十七师(两个旅)先肃清定陶以南之张庄等地,而后再攻定陶。……望令我主力在一星期内休整完毕,俟第三师两个旅进至适当位置时,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旅,而后相机再歼其一个旅。该师系中央军,如能歼灭影响必大。”根据这一精神,晋冀鲁豫野战军以主力4个纵队集结于定陶西南地区;以第六纵队两个团诱敌北进。9月3日下午,整编第三师进入我预设埋伏圈,整编第四十七师被阻于桃源、长乐集以南。当夜,我军主力对整编第三师起攻击,激战至6日全歼该师。7日又歼灭第四十七师,此役共歼敌4个旅共约1。7万人,俘整编第三师师长赵锡田。
153.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6)
在晋察冀解放区,国民党集中第十一、第十二战区主力对我解放区府——张家口实行东西夹击。鉴于张家口两面受敌的不利况,晋察冀军区长于9月17日向**和中央军委建议主动撤离张家口,以争取以后战局的主动。**和中央军委于翌日复电同意这一建议,并强调指出:应“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个别地方为主,使主力行动自如,主动地寻找好打之敌作战”。10月1日,又指示:“防御是为着集结主力,消灭敌人”,应以小部兵力抗击敌之进攻,集中主力机动歼敌。军区长根据上述指示,决定以歼灭由康庄、怀柔西犯之敌为目的,进行张家口保卫战。从9月29日至10月12日,我军以一部出击平汉路北段,收复徐水、望都等10余座县城,控制铁路120多公里;我军主力则在怀来及其以东地区进行顽强阻击,共歼敌2。2万余人。然后,我军主动撤出张家口,转入冀西山区继续作战。
除此之外,各解放区军民同来犯之敌进行过诸多的战斗,总之,在这4个月中,**领导解放区军民,经过大小80余次战役战斗,歼敌正规军折合32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在内,共计29。8万余人,平均每月歼敌8个旅。在此期间,我虽主动放弃张家口、承德、淮阴等105座城市,但歼灭了大量敌人,取得了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的初步经验,坚定了胜利信心。**于10月1日为**中央起草了《三个月总结》的党内指示,全面总结全面内战爆以来三个月战争的一系列基本经验,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不论在战役上、战术上,都须如此。并且明确提出,今后数月的关键仍然是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再歼敌军约25个旅。如果这个任务完成了,即可能停止国民党军的进攻,并可能部分地收复失地。
第二阶段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
1946年11月2日、3日,**与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在11月份打两三个大仗,打孙震、刘汝明两集团,收复大块失地,并拖住邱清泉的第五军和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根据这一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机动作战,于11月18日起滑县战役,歼敌1。2万人。接着,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豫北与敌周旋20余天,未捕捉到战机。12月18日**与中央军委又指示:“如果你们西面之敌不好打,似以南下寻歼八十八师,恢复嘉(祥)、巨(野)、金(乡)、鱼(台)、城(武)、单(县)各地,调动邱清泉东进而歼灭之较为有利”。晋冀鲁豫野战军于是改变战略,置向我腹地进攻之敌于不顾,主力大踏步挺进,威逼徐州,于12月22日至次年1月16日,起巨金鱼战役,歼敌1。6万余人,收复县城9座,粉碎了敌打通平汉路的计划。
1946年12月,国民党为挽救其军事上的败局,又以25个半旅的兵力,组成4个集团,分路向苏北、鲁南动新的攻势。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决定集中两军主力,歼灭由宿迁向沭阳、新安镇(今新沂)进攻的敌整编第十一、第六十九师。12月15日至19日,在宿迁以北纵横不到20里的狭窄地区内,全歼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部及3个半旅共2万余人,师长戴之奇自杀。
宿北战役结束前夕,12月18日,**与中央军委指示华东我军:“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枣(庄)、峄(县)、台(儿庄),使鲁南获得巩固,然后无顾虑地向南展,逐步收复苏北、苏中一切失地。”山东、华中野战军长依据这一指示,决定主力回师鲁南。**和中央军委于12月25日批准这个方案,并指出:“鲁南战役关系全局。此战胜利,即使苏北各城全失,亦有办法恢复。”经过对敌的认真分析,野战军先决定以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一部共27个团的兵力,先歼灭敌整编第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而后续歼敌第三十三军或整编第五十一师。1947年1月2日至20日,我军起鲁南战役,分割歼灭敌两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俘获师长马励武、周毓英,缴获坦克、汽车、火炮等大批物资。
154.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7)
鲁南战役后,我军在临沂地区进行休整和整编,将山东、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敌统帅部错误地认为我军“伤亡惨重,续战能力不强”。又侦悉我军主力集结在临沂地区,判断我军将固守临沂。于是,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调集31万余人的重兵,企图与我军主力在临沂附近决战。
南线敌人于1月31日先向我动进攻,为防止被我各个歼灭,敌采取“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战法,推进速度每日平均不到10公里,占一地巩固一地,然后再同时进击。针对这种况,**当即电示华野:“我军方针,似宜诱敌深入,不但不先打陇海路,即敌至郯马地区,是否就打,亦值得考虑”。“诱敌深入,敌不动我不打,敌不进到有利于我、不利于敌之地点我亦不打,完全立于主动地位”。“目前敌人策略是诱我早日出击,将我扭打消耗后再稳固地进抵临沂,你们切不可上当,必须等待敌进至郯城、临沂之中间地带(比较接近临沂),然后打第一仗方为上策”。华野长坚决执行这些指示,决定诱敌北进到郯城、临沂地区再进行歼击。
2月10日,华野长根据当时况,决定集中53个团的兵力,彻底解决北线问题。**同意这一决定,并在华野主力北移后指示:“为彻底解决北面(敌)3个军23个团之众,我韦国清纵队及8师似宜北上参战。”于是,我军除以两个纵队伪装主力,在南线继续阻击和迷惑敌人外,主力5个纵队迅速放弃临沂连夜隐蔽挥师北上,于2月20日对敌第七十七师开始攻击,当晚起全线进攻,至23日,全歼北线敌军共5。6万余人,生俘李仙洲。接着,我军又乘胜攻占胶济线西段及其两侧10余座城镇,控制铁路线200余里,取得了莱芜战役的胜利。
在这4个月中,各解放区军民经过80多次作战,歼灭敌正规军折合34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共约41万余人。在此期间,我虽主动放弃87座城市,但同时又收复和解放城市87座,得失相当。
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领导各解放区军民,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共歼敌67个旅约71万人,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转战陕北
1947年2月1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出由他起草的《迎接中国革命的新**》的指示。**指出:人民解放军作战的有利和蒋管区人民运动的展,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新**即将到来。由于美蒋反动派的政策,“迫使中国各阶层人民处于团结自救的地位。这里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这是一个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全党同志必须为这个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展而奋斗”。**指出:“为了彻底粉碎蒋军的进攻,必须在今后几个月内再歼蒋军四十至五十个旅,这是决定一切的关键。”为此,**要求,在军事建设方面,必须用一切努力加强炮兵和工兵的建设;在巩固解放区方面,必须大力展农业和工业生产,厉行节约,继续进行土地改革。
当**对下一阶段的人民解放战争做具体规划的时候,蒋介石则由于战线延长和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被迫调整其部署。他集中94个旅的兵力,开始动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而在其他战场则取守势。其中,由胡宗南指挥25万人的兵力,进攻陕北,直扑延安,企图一举摧毁**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
**经过全面分析,果断地作出主动撤出延安、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决策。3月2日,当得知胡宗南一部进袭庄阳地区时,**指示陕甘宁野战军集中力量,全歼其一个旅。3月5日,在得知歼敌四十八旅大部,击毙其旅长时,他立即传令嘉奖。3月16日,他以**中央军委主席名义,向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布关于保卫延安部署的命令。命令决定组成西北野战兵团(后改称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习仲勋为副政委,统一指挥边区一切部队。3月18日,当国民党军兵临城下时,**才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以及警卫部队共800人,从容地离开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离开延安前,**接见参加保卫延安的人民解放军部分领导干部说:敌人要来了,我们准备给他们打扫房子。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撤离延安的谋略: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断它。**还向大家预: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到延安来的。
155.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8)
转战陕北的征途是极其艰险的。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撇开武器装备不讲,单兵力,西北野战军总共才26000人,只及蒋介石进犯陕北兵力的1/10。但是,**不顾同志们的劝阻,坚持要留在陕北,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他多次说:留在陕北可牵制胡宗南二三十万大军,也就是对其他战场的最好支援。不仅如此,**为了使西北野战军能轻装机动地歼敌,坚持不和西野总部一起行动,而率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组成中央纵队(代号“昆仑”),在四个半连警卫部队的护卫下独立行动。他对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和政治委员陆定一、参谋长叶子龙、政治部主任廖志高说:你们四人负责组织一个“政府”,管理我们800人这个“国家”,你们必须把这个“国家”办好。为了预防不测,3月29日,**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村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前委和中央工作委员会;由**、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前委,代表中央,坚持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朱德率领工委,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并在万一前委遇到意外况时,代替前委行使中央领导职权。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和战士们一起,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先后宿营在延安、延川、清涧、子长、安塞、靖边、横山、子洲、绥德、葭县、米脂、吴堡12县中37个镇的农家村落。负责警卫的四个半连,经常担负着抗击敌军几个旅尾随尾追的艰巨任务。危急时,望得见敌人烧起的火堆,听得到敌人的马嘶。最危急时,与敌人追兵相距不过十几里,并且又遇山洪暴,过河不得。**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从容自若,率领中央纵队或深夜淋着大雨,或白昼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徒步上下于高山深谷和敌人的层层包围中间,牵制了大量的敌军,行程1000多公里,历时一年零五天。随同**和中央前委转战陕北的新华社负责人范长江感叹:“历史上从来没有已经掌握了一亿多人口的中央政权,拥有一百多万正规军的总部,在中国这样大国已居于领导地位的党的中央,而又在全国规模的大战正在进行的时候,这样大胆地进行工作的。”
就在这艰险的行军中,**酝酿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计划。一到宿营地,或者是临时休息,**马上要报务人员架起电台,接通中央和各地的联系。接着,就是彻夜地工作。
1947年3月23日,**复电批准彭德怀等关于以5个旅兵力在青化砭设伏的计划。25日,西北野战军在**中央撤出延安一周后,于青化砭地区全歼敌三十一旅。**随即致电祝贺,“此战意义甚大,望对全体指战员传信嘉奖”,4月2日**再电彭德怀、习仲勋,指出:“我军歼击敌军,必须采取正面及两翼三面埋伏之部署方能有效”,指示他们“数日内仍以隐蔽待机为宜”。4月11日,**抓住敌一三五旅换防之机,指示彭德怀等侦察,“乘该旅移动途中伏歼之”。根据这一指示,4月14日,西北野战军在羊马河一带设伏,全歼敌一三五旅。翌日,**在总结西北野战军前段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出《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根据**的这一指示和每一次战役前的具体战术指导,西北野战军又先后动蟠龙、陇东、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从1947年3月到8月,共歼敌31000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在此同时,**部署和指挥了山东战场以及全国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从1947年3月至6月的四个月作战中,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共歼敌正规军折合31个半旅,同非正规军共40。7万人,挫败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使战略主动权逐步转入人民解放军方面。
156.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9)
**根据敌我力量消长的变化,适时地提出战略反攻的计划。早在1947年1月,**在一份电报中就指出:“我们已令刘、邓缩短内线作战时间至四月底止,准备五月开始(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华东方面亦请按此作战计划办理,努力争取于五一以前在内线解决蒋军主力,并完成外线作战的一切准备条件(弹药、新兵、干部、经费等)。”[5]从那个时候起,关于战略反攻的想法一直萦绕在**脑际。在4月13日至6月7日,**在安塞县王家湾村宿营时,关于晋冀鲁豫和华东两大野战军相互配合、大举出击外线的战略构想趋于成熟。4月17日,**在修改新华社社论《战局的转折点》时加写的一段话中进一步预:“四月开始的两三个月内,蒋军将由攻势变成守势,人民解放军将由守势转变成为攻势。”5月4日,**在为**中央起草的致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负责人的电报中,又对整个南线的进攻力量作了通盘的规划,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准备于“六月一日后,独立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6月8日,**和**中央军委决定立即组织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转入战略进攻,以敌人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随后,又对战略反攻计划做了些修正,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6月底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求歼敌人,而后逐步向豫皖苏边区和大别山地区进击,在长江以北的鄂豫皖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7月19日,**决定以原拟用于陕北战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部队以及第三十八军和新组成的第九纵队,由陈赓、谢富治统一指挥,改自晋南强渡黄河,在豫陕鄂边区实施战略展开。7月21日至23日,**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中央前委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了战略反攻计划,要求西北野战军继续吸引、牵制和逐步歼灭胡宗南集团,配合逐鹿中原的战略行动。在这次会议上,**根据第一年的作战战果,次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从1946年7月算起)来解决的设想。8月上旬,**和中央军委又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的六个纵队组成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并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豫皖苏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同时,以华东野战军四个纵队组成东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继续在山东地区寻机歼敌,作战略配合。这样,**关于“中央突破、三军配合、两翼牵制、逐鹿中原”的雄伟战略逐步地提出和完善。
按照**和**中央军委的部署,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纵队在鲁西南地区强渡黄河,突破敌人的黄河防线,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上旬,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此同时,陈赓、谢富治兵团由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9月初,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在陈毅、粟裕指挥下挺进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以“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纵马中原,驰骋于江淮河汊之间,调动并吸引了国民党军90个旅的兵力,歼灭了大量的敌人,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使开封、郑州、洛阳等城市陷于孤立,武汉、南京等直接受到威胁。
处于内线的各野战部队也按照**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先后展开全面反攻。西北野战军于沙家店战役后,转入反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于9月初在胶东地区起攻势作战;东北野战军在9月中旬起秋季攻势,歼敌69000人;晋察冀野战军从9月初起,先后进行了大清河北、清风店和石门战役,共歼敌46000人,并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157.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外线和内线各个战场的攻势作战,构成了全国规模战略进攻的总形势,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欣慰地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所以带着伟大性,是因为这个事变生在一个拥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内,这个事变一经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6]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10月10日,**向全国人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
决战前夜
当中国革命进入新的**时,**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主持召开“十二月会议”。12月25日**在会上作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极其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高度评价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意义;系统地总结中国**领导人民革命,特别是解放战争的基本经验,提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规定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政策;针对当时党内外存在的错误倾向,从理论上、思想上及时地做了纠正。**的这篇报告成为指导中国**在新的形势下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夺取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这个时期,**在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战略反攻的同时,领导全党开展了各方面的斗争,特别是致力于各种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工作。**在他为**中央起草的一个党内指示中尖锐地指出:“全党同志须知,现在敌人已经彻底孤立了,但是敌人的孤立并不就等于我们的胜利。我们如果在政策上犯了错误,还是不能取得胜利。”[7]
土地改革政策是**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1947年9月,在**主持下,**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继1946年**中央出“五四指示”,开始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之后,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进一步开展起来。但是,在贯彻《土地法大纲》的过程中,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现一些“左”的错误。**和**中央很快地现了实际工作中的“左”倾偏向。11月,**中央向全党重新印**1933年在苏区查田运动中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文件,重申关于划分阶级成分的正确规定。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对土地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路线作了详细的说明。1948年3月,**向全党批转任弼时的《土地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报告,旨在纠正土改中一些“左”倾错误。3月23日,在西北战场大局底定之后,**率**中央机关离开陕北,经晋绥解放区赴河北平山县与**中央工委会合。沿途,**就土地改革问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现和纠正一些“左”的错误。为了指导土地改革运动健康地展,**先后起草并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等文件与讲话。在这些文件和讲话中,**充分肯定这个时期各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巨大胜利,并总结将近一年来土地改革运动中反对右的和“左”的倾向的经验,全面地阐明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展农业生产,还相应地提出和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原则。这样,在**和**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土地改革运动稳步健康地开展起来,并取得极其伟大的成果。据1949年6月统计,在全国拥有2。7亿人口的解放区中,已有1。5亿多人口的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在此基础上,解放区的农业生产也有了极大的展。翻了身的农民在“保田参军”的口号下,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而农业生产的展,也为支援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这使我们“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8]
158.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11)
新区和城市政策问题是**当时十分关注的另一个问题。***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的战略进攻后,收复和解放了大片新的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及时地指示全党,要认真和正确执行关于新解放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政策。他强调:“必须教育干部善于分析具体况,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的具体况出,决定当地当时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必须区别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必须区别老区、半老区、接敌区和新区的不同,否则就要犯错误。”[9]**带头研究新区和城市工作,并逐步提出一整套的方针和政策。他指出,凡是一切能够巩固的占领的新解放地区和城市,其要的任务是迅速安定社会秩序,建立人民的统治,避免过渡时期的混乱和脱节。为此,一方面必须坚决消灭一切反动武装力量,解散一切反革命组织,逮捕一切持枪抵抗的敌人、破坏分子和罪大恶极的反革命罪魁;一方面又必须切实保护一切社会公共财产(包括由民主政府没收的官僚资本)、一切守法的工商业者及守法的文化宗教团体等,使其不受侵害,尽量留用国民党政府经济文教机关中可以留用的人员。只有采取上述措施以后,才能依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逐步地进行必要的和一定界线的社会改革工作。**根据新解放区农村的实际况,提出:新解放区的农村“应当充分利用抗日时期的经验,实行减租减息和酌量调剂种子食粮的社会政策和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以便联合或中立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力量,帮助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国民党武装力量和打击政治上最反动的恶霸分子。”他强调,“在这类地区,既不要分土地,也不要分浮财,因为这些都是在新区和接敌区的条件之下,不利于联合或中立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力量、完成消灭国民党反动力量这一基本任务的。”[10]关于城市工作,**提出:城市被解放后,必须尽快恢复和展生产,挥城市的作用以支援解放战争和繁荣解放区的经济。必须维护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对城市的统治,而不允许对它有丝毫的损害和削弱。**认真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在城市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地指出“城市已经属于人民,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点。如果运用对待国民党管理城市的政策和策略,来对待人民自己管理的城市,那就是完全错误的。”为此,“严禁破坏任何公私生产资料和浪费生活资料。”他依据他在十二月会议上阐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的精神,强调:城市中的生产资料,属于民族工商业的部分,严禁侵犯;属于官僚资本的部分,应该归民主政府接管经营,一律不得分散,并尽一切力量保证其继续生产。在入城之初,“不要忙于组织城市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和生活改善的斗争”,“不要轻易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口号”,也“不要提‘开仓济贫’的口号”。对于这类问题,“要等市政管理有了头绪,人心已经安定,经过周密调查,弄清况和筹有妥善解决办法的时候,才可以按况酌量处理。”[11]**告诫全党:“必须将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将工业生产任务和农业生产任务,放在各中央局、分局、区党委、省委、地委和市委的领导工作的适当位置。即是说,不要因为领导土地改革工作和农业生产工作,而忽视或放松对于城市工作和工业生产工作的领导。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大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工矿交通企业,如果各有关领导机关忽视或放松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就要犯错误。”[12]**关于城市工作的上述政策的提出和贯彻,不仅是对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具体化和展,而且对保护城市经济、支援解放战争,对指导全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乡村向城市转移起了重要的作用。
159.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12)
在制定和领导全党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和**中央又狠抓中国**和人民解放军自身的建设,领导开展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
随着革命形势的蓬勃展,中国**党员数量由抗战结束时的120万,骤增至270万。在尖锐复杂的对敌斗争的条件下,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中,存在着某些成分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认为:“解决这个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13]在整党过程中,**一方面着力解决党的基层组织不纯的问题,并纠正整党中出现的“左”的偏差;另一方面,则着重抓加强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问题。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布**起草的《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要求全军“以此为准,深入教育,严格执行”。1948年1月7日,**为**中央起草《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指出:“为了及时反映况,使中央有可能在事先或事后帮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错误,争取革命战争更加伟大的胜利起见”,“全党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改正对上级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不良习惯。”指示中规定:“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各野战军长和军区长,除作战方针必须随时报告和请示。……每两个月要作一次政策性的综合报告和请示。”[14]5月,**在《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中,再次强调:“必须坚决地克服许多地方存在着的某些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即擅自修改中央的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执行他们自以为是的违背统一意志和统一纪律的极端有害的政策和策略;在工作繁忙的借口之下,采取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错误态度,将自己管理的地方,看成好像一个独立国。”他要求各地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互相联系,“以便掌握运动的动态,随时互通报,交流经验,及时纠正错误,扬成绩。”为了使全党从政治上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重要性,**还指示全党干部学习和研究列宁《**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的第二章,强调:如果我们不能实现全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实现对于全国人民的统一领导,就不能克服革命阵营内部的各种动摇,就不能战胜敌人的各种反抗,就不能把四亿五千万人民的中国团结成为统一的国家。在此同时,**还非常注意健全党的民主生活制度。1948年9月20日,他为**中央起草《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在这个决定中,**还提出“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的重要思想。**在整党中提出的上述思想及其在整党中的贯彻和执行,纯洁了党的组织,增强了党的团结和纪律性,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式整军运动也是适应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展的需要开展起来的。自1946年7月至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除吸收大量翻身农民参军外,还融化了大约80万左右被俘的国民党军队士兵。为了适应艰巨的作战任务和协助地方进行土改的工作任务,必须进行教育和整顿。为此,1948年1月30日,**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开展《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的指示,要求在部队内部放手动士兵、群众、指挥员和一切工作人员,扬人民军队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的优良传统,开展“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用“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的方法,在全军普遍地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以“达到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新式整军运动与在部队恢复和健全党委制、实行三大民主、加紧俘虏教育、加强军事训练,以及开展立功运动等相配合,在全军普遍开展后,收到极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全军指战员为解放被剥削的劳动大众,为全国的土地改革,为消灭人民公敌蒋介石匪帮而战的觉悟性;同时就大大加强了全体指战员在**领导之下的团结”。“这样就使部队万众一心,大家想办法,大家出力量,不怕牺牲,克服物质条件的困难,群威群胆,英勇杀敌。这样的军队,将是无敌于天下的。”[15]
160.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13)
随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节节胜利,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随着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的提出与深入人心,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大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两种命运的大决战
**从1947年底,就开始酝酿同国民党的战略决战问题。1948年1月下旬,他决定华东野战军第一、四、六纵队调回黄河以北之濮阳地区休整,编成一个兵团,由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领,拟准备用于挺进江南,开辟东南各省。**将这个设想电告粟裕,要他“熟筹见复”。4月11日,**率**中央机关由陕北辗转抵达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机关驻地。4月30日,**中央书记处在城南庄召集会议,听取粟裕关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方案。经过研究,**批准了这一方案。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在会议开始时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500万,歼敌正规军500个旅,五年左右(从解放战争全面爆时计算,最后实际只用了三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会议重申和完善了城南庄会议的计划,规定在战争的第三年,人民解放军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解释说:我们一时打不到江南去,不能很快向珠江流域进攻,也不要紧,如果在长江以北歼灭敌人兵力达80%,则五年左右还是一样能够根本打倒国民党。
根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人民解放军各路野战军先后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原、西北战场上,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9月11日,**就起济南战役的作战方针电示华东野战军长,指出:“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援敌。”遵照这一指示,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歼敌104000人,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把战略决战的方向先选定在东北战场。一方面是因为,东北战场上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最为有利。从兵力对比上看,东北野战军占绝对优势,正规军70万人,地方军30万人,总兵力达100万人,而且拥有炮兵纵队和铁道兵纵队。在各战场中是唯一的解放军数量超过国民党军的。为了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需要,东北野战军进行了整编,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军政素质。当时敌人的正规军为48万人,非正规军7万人,共55万人,被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不能互相呼应,态势突出,所占地区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长春被围困,无法救援。另一方面,战东北,可促进全国战局的展,人民解放军歼灭东北敌军,可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阴谋,使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决战,并以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支援全国,同时可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后方。如果把战略决战的方向先指向华北战场,就会受敌东北、华北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加强华中”的战略目的,因此,先打败东北战场上的敌人就成了全国战局展的关键。
对于在东北与敌决战的要突击方向,**早在1948年2月7日就提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16]
9月7日,他更明确地向东北野战军长指出,“你们如果能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敌十八个旅左右之目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个大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17]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东北野战军按照**的部署,在北宁线义县至唐山段展开大规模的攻击。至10月1日,东北野战军相继攻占昌黎、滦县、北戴河、义县、绥中等地,控制了从山海关到义县的几乎整个辽西走廊,孤立、包围了锦西、山海关和锦州。在此形势下,究竟先打哪部分敌人呢**认真分析了敌我态势,作出了先打锦州之敌的作战部署。9月27日**电示**等:“如能同时打锦州、山海关两处,则应同时打两处;如不能同时打两处,则先打山海关还是先打锦州,值得考虑。”如先打山海关,然后以打山海关之兵力回打锦州则劳师费时,给沈阳之敌以增援的时间。“如先打锦州,则沈阳之敌很可能来不及增援,继续陷于麻痹状态(目前已是麻痹状态)。”**等根据敌人的态势及兵力部署,决定先打锦州而后进攻锦西,并预计锦州战役可能演变成全东北之决战。**复电**等,指出,“先打锦州,后打锦西,计划甚好。”[18]
161.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14)
锦州被围困后,蒋介石极为恐慌,飞临北平、沈阳亲自部署作战,决定以锦西、葫芦岛的4个师及从华北、山东抽调的7个师,由锦西向北增援锦州,由侯镜如统一指挥;以沈阳地区的11个师、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进占彰武,企图威胁东北野战军的后方,由廖耀湘统一指挥。当**获悉葫芦岛又增敌兵的报时,感到敌严重,给中央军委提出回师攻打长春的建议。**接到电报后,于10月3日连续出两封电报,重申攻打锦州的方针,分析了回师打长春的种种不利因素,认为东北野战军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下了锦州不打,打长春将不利于整个战局的展,要求东北野战军集中精力,力争于10天内外攻取锦州,指出只要打下锦州就可以获得战役上的主动权。在罗荣桓、刘亚楼等人的说服下,**坚定了攻打锦州的决心,并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
10月9日,东北野战军开始了锦州外围战,次日,**致电**等,要求东北野战军坚决攻击锦州,指出:“从你们开始攻击锦州之日起,一个时期内是你们战局紧张期间”,“这一时期的战局,很有可能如你们曾经说过的那样,展成为极有利的形势,即不但能歼灭锦州守敌,而且能歼灭葫、锦援敌之一部,而且歼灭长春逃敌之一部和大部。如果沈阳援敌进至大凌河以北地区,恰当你们业已攻克锦州、使你们有可能转移兵力将该敌加以包围的话,那就也可能歼灭沈阳援敌。这一切的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19]遵照**的指示,东北野战军经过五昼夜激战,将锦州外围敌人据点扫清,10月14日对锦州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攻克锦州城,生俘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等10万余人。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地区的阻击战也取得决定性胜利,使得敌东进集团未能达到增援锦州的目的,而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则被钳制在彰武、新立屯一带,有力地配合了东北野战军在锦州的行动。长春守敌在东北野战军的声势震撼和政治攻势下,敌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于10月17日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于19日率部投降,长春宣告解放。
锦州、长春解放后,蒋介石梦想夺回锦州,令廖耀湘兵团与葫芦岛的敌军东西对进,企图打通关内外的联络;同时命令沈阳的五十二军抢占营口,企图取得海上的退路。东北野战军分析了敌我形势,提出全歼廖耀湘兵团的作战计划。**接到电报后,更改了原来拟先打锦西、葫芦岛的设想,指出,“如果你们在长春事件之后,蒋卫仍不变更锦葫、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种形下,你们应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并命令,“只要此着成功,敌无逃路,你们就在战略上胜利了。”[20]根据**的指示,**等于20日制定了围歼廖耀湘兵团的具体作战计划。东北野战军一部在黑山、大虎山以北阻击敌人,主力则迅速秘密地向东北方向回师,于26日将廖耀湘兵团包围在黑山、大虎山、新立屯地区,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28日全歼该敌10余万人,生俘廖耀湘等。
为了将敌军全歼在东北,**27日电示**等:“当面敌人解决后,望以有力兵团(不少于三个纵队)星夜兼程东进,渡辽河,歼灭营口、牛庄、海城一带之敌,阻塞敌人向海上的逃路”;“如果在目前数日内,沈阳一带敌军已经或正在向营口逃跑,则你们全面迅速向营口、海城方面进击”。[21]东北野战军乘胜猛追,分多路向沈阳、营口方向疾进,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歼敌14。9万人。11月8日,锦西、葫芦岛之敌逃跑。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共47万人。它的巨大胜利,完全证明了**制定的作战方针是正确的;使中**事形势到达一个新的转折点,敌我力量对比生根本变化,国民党军队下降到290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则增到300余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取得了优势。同时,东北全境的解放,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后方,为解放平津和华北奠定了基础,这就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1948年11月14日,**满怀胜利信心地说:“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22]
162.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15)
正当辽沈战役激烈进行之时,**又抓住有利时机,部署了淮海战役。***先是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设想,9月25日**复电指出甚为必要。10月下旬,中原人民解放军攻克开封、郑州,控制平汉路和陇海路。国民党军队迅速收缩兵力,对徐州是守是撤举棋不定。为此,**决定扩大原设想的作战规模。当时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共有60余万人,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劣于敌人,国民党军在徐州地区集结有80万兵力。为了加强对淮海战役的领导,**指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
**对敌我态势作了认真的研究,在吸收前方指挥员意见的基础上,于10月11日制定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牵制、阻击和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李两兵团,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三个师的目的”。“第一阶段,力争在战役开始后两星期至三星期内结束”;“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该地区连原有一个师将共有三个师,故我须用五个纵队担任攻击,而以其余兵力(主力)担任钳制邱李两兵团,仍然是九月间攻济打援部署的那个原则。此阶段亦须争取于两个至三个星期内完结”;“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那时敌将增加一个师左右的兵力(整八师正由烟台南运),故亦须准备以五个纵队左右的兵力去担任攻击,而以其余主力担任打援和钳制。此阶段,大约亦须有两个至三个星期”。[23]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根据**的战略部署,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该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1月22日结束。战役开始后,华野与中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徐州的东、西、南、北几个方面同时起攻击。华野从山东等地分三路南下,横扫陇海路北侧150公里宽广大地区的敌军阵地。东路军攻克郯城,中路军在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后,迅速通过该部的防地,进至徐州东侧。山东兵团直取台儿庄等地,切断黄百韬兵团与徐州的联系。苏北兵团经新安镇以东迅速迂回到黄百韬兵团南侧,与山东兵团南北钳合,并阻击徐州的援敌。华野以10个纵队向新安镇起猛攻。9日黄百韬率4个军向徐州撤退,在运河两岸遭到猛烈打击。10日华野部队攻占曹八集,切断黄兵团向徐州的退路。11日,华野将黄兵团包围在碾庄地区。为挽救黄兵团失败的命运,蒋介石在令其固守待援之后,令刘峙火速增援黄兵团。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沿陇海路增援,孙元良兵团增防徐州。黄维兵团沿平汉路东援徐州,向蒙城、宿县进攻。蒋介石还调派东北战场上的败将杜聿明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企图与人民解放军决一死战。
在蒋介石调整部署的同时,**根据敌我态势的变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11月13日他指示邓子恢和**率中野二纵、六纵昼夜兼程,务必于14日,至迟15日赶到黄维兵团的前头,由正面阻止该兵团向亳县、涡阳、永城前进,并要求豫皖苏军区配合行动,迅速破坏黄维兵团通道上的桥梁、道路,迟滞黄维兵团的行动。14日,**又电示刘伯承等,指出他们的要任务是阻击邱、李兵团,歼灭黄百韬兵团;在攻战宿县后,迅速南进,歼灭刘汝明部。
华野和中野根据**的部署,攻击碾庄的战斗从11日正式开始,经过12天艰苦的运动战和阵地战,至22日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个师约10万人,黄百韬被击毙。同时,他们根据**的指示,在徐州以东、以南地区进行阻援和打援。邱、李兵团共5个军沿陇海路增援黄百韬兵团,企图与其会师,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顽强阻击,敌人虽付出了3万人的代价,仍被阻止在距碾庄25公里以外,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歼灭而束手无策。中野则迅速攻克宿县,切断了徐蚌线,完成了对徐州敌人的包围,并将黄维兵团阻击于宿县西南浍河上游地区。刘汝明、李延年兵团也受到阻击。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共歼敌17。8万人,完全孤立徐州,解放徐州附近的广大地区,为争取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63.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16)
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开始到12月15日结束。经过第一阶段的作战,敌人被分割为徐州、蚌埠、双堆集三个地区。徐州守敌迅速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收缩,加强防御。南线李延年兵团遭到沉重打击,迟迟不敢北进。这时黄维兵团已进入中野的“口袋”中。淮海战役第一线的指挥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根据形势的变化,认为攻打强大的邱、李兵团没有把握,建议先打孤立、疲惫的黄维兵团,只要黄维兵团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邱、李兵团更属有利,并认为“歼灭黄维兵团之时甚好”。**极为尊重第一线指挥员的意见,经过认真研究,采纳了刘伯承等的建议,决定先打黄维,24日电示刘伯承等:“(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24]为了防止黄维兵团被围后,徐州之敌南逃,**重申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的方针,并要求总前委对此作出妥善的部署。
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包围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27日,廖运周率一○一师起义。为敦促黄维等投降,**于同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广播讲话,命令黄维等放下武器,调转枪口,和人民解放军一起打到南京去。但黄维执迷不悟,依恃兵多、武器精良,仍反复突围,遭到沉重打击,被压缩到方圆5公里的地区以内,不得不固守待援。在此况下,**要求中野“集中火力,各个分割歼灭敌人”。为此,中野进行了大量的迫近作业,作了周密的攻坚准备。
蒋介石为援救黄维兵团,命令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自徐州南下,刘汝明、李延年兵团由蚌埠北上,企图南北对进,尔后南下,以便保存力量,但均遭到人民解放军的阻击。蒋介石又决定徐州之敌从徐州西南绕道南下,避开人民解放军津浦路防御正面,同时令刘峙到蚌埠督促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再次北进。
12月1日,杜聿明率邱、李、孙三兵团共27万人弃守徐州南下。杜聿明弃守徐州的计划,**早已料到,他于次日电令华东野战军:敌向西逃,你们应以两个纵队侧翼兼程西进,赶至敌人先头堵住,方能围击,不要单靠尾追。经过3天的追击,将敌人包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孙元良兵团被全歼。刘汝明、李延年兵团也遭到沉重打击。**分析了此态势,认为不能与敌人长期相持,必须加速战役进程,决心采取集中兵力围歼黄维兵团,困住杜聿明集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的方针。为此,12月6日对黄维兵团起了猛烈攻击,采取了沟壕战术,同时起了强大的政治攻势。12日,刘伯承、陈毅出《促黄维投降书》,但黄维拒不投降,遂于13日晚起总攻,经过一天的激战,全歼黄维兵团,生俘黄维。刘汝明、李延年兵团也被迫撤至淮河以南,杜聿明集团更加孤立。从而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进程。
第三阶段,从1948年12月16日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当黄维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傅作义所指挥的60万国民党军队为东北野战军解放全东北的胜利所震慑,急忙收缩兵力,企图由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蒋介石要求傅作义“万不得已时撤回江南”。为了配合华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隔而不围”,“围而不打”,争取和平解放平津的战略行动,**决定让淮海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进行休整,对敌人进行防御。这样就可以麻痹敌人,使傅作义暂不海运平津诸敌南下,实现将国民党军队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的战略设想,同时可使中野和华野获得休整,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钳制敌人。为此,**命令在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指挥的邱清泉兵团等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22日又电示粟裕:你们集中华野全军并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然后一举歼灭杜聿明。只要杜部不大举突围,就休整至下月初,约于1月5日左右开始攻击较为适宜。根据**的部署,淮海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进行休整,同时对敌人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17日**为中野、华野司令部写了《敦促杜聿明投降书》,指出他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突围的希望是彻底破灭了,应立即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结果,在20多天里,就有1。4万多人投诚,但杜聿明仍拒绝投降。1949年初,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完成了对平津之敌的分割包围,平津诸敌已无路可逃。**随即命令在淮海战场上对敌人起总攻。1月6日对杜聿明部起猛攻,经过4天激战,歼灭了邱、李两兵团,击毙邱清泉,生俘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历时65天,人民解放军共歼敌55万余人,解放了广大地区,将中原、山东、苏北等解放区连成一片,直接威胁了南京、上海和武汉。
164.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17)
当淮海战役鏖战正酣之际,**又部署了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之前,国民党在战略上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只剩下华北傅作义集团,约60万人。在华北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下和辽沈、淮海战役的震撼下,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陷于孤立无援的困境。为了挽回败局,蒋介石一方面企图利用傅作义集团固守平津,迟滞解放军南下,使其获得时间,加强长江防线,另一方面又企图将傅作义集团经塘沽海运至江南,增援华东战场,或扼守长江,防卫南京、上海地区。而傅作义集团则企图西撤至其家之地绥远,以保存实力。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蒋介石和傅作义才确定了“暂守天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傅作义错误地认为东北野战军在短期内不会入关,因此他根据上述方针,将部队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长达500余公里的铁路线上。
**认真地研究了敌我态势,认为敌人南窜或西撤,都会对战局产生极不利的影响。因此,稳住华北敌军,不使其南窜或西撤,不让敌人收缩,就成为平津战役的关键。为此,**作出稳住敌人,不使逃跑,分割包围,就地全歼的战略计划。11月18日**命令**等,要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待休整,立即迅速隐蔽入关,力求就地将敌人歼灭。20日又指示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电台,在两星期内,多沈阳、新民、营口、锦州各地主力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迷惑敌人。27日令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与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的三纵、四纵等切断平绥线。东北野战军在**等率领下,不畏疲劳,11月23日挥师南下,从喜峰口等地入关,至12月20日,80万军队全部抵达平津前线。为加强对平津战役的领导,**指定由**、罗荣桓、聂荣臻组成总前委。平津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到12月20日结束。为了阻止傅作义集团西撤,必须控制平绥路。为此,**于11月22日、24日命令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迅速进至军事重镇张家口附近,并切断张家口和宣化的联系。11月29日,第三兵团猛攻张家口,傅作义不得不派其主力部队三十五军增援张家口,以控制西撤的通道。12月8日,三十五军被包围在新保安。至此,傅作义的主力部队被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地区,平绥路东段被切断,使敌人西撤的阴谋破产。12月2日,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又割断宣化、怀来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则割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根据敌我态势,于12月11日起草《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指出,“张家口、新保安、怀来和整个北平、天津、塘沽、唐山诸敌,除某几个部队例如三十五军、六十二军、九十四军中的若干个别的师,在依靠工事防守时尚有较强的战斗力外,攻击精神都是很差的,都已成惊弓之鸟”,“切不可过分估计敌人的战斗力”;同意东北野战军“以五个纵队立即去南口附近,从东北面威胁北平、南口、怀柔诸敌”,“三纵决不要去南口,该纵可按我们九日电开至北平以东、通县以南地区,从东南威胁北平,同四纵、十一纵、五纵形成对北平的包围”,“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先包围北平,而是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建议东北野战军“12月20日至12月25日数日内即取神速动作,以三纵(由北平东郊东调)、六纵、七纵、八纵、九纵、十纵等六个纵队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之敌,如果诸点之敌那时大体仍如现时状态的话”,“东面则应依况,力争先歼塘沽之敌,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命令“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12月11日至12月25日)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25]并令刘伯承等在歼灭黄维兵团后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等等。根据**的战略部署,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塘沽的战略包围。至此,傅作义集团被分割在新保安、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五个孤立的据点,斩断傅作义的一字长蛇阵,达到**提出的稳住敌军的目的,为以后从容地各个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
165.八为了光明的中国(一)(18)
第二阶段从1948年12月21日开始,到1949年1月15日结束。经过第一阶段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将敌人分割包围,使其处于收不拢、逃无路的境地。为了全歼张家口、新保安等地的敌人,**于12月9日拟定作战计划: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到达张家口并部署完毕后,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即对新保安敌三十五军起攻击,准备5天左右结束战斗,之后就地休整10天左右,在此期间,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不要攻击张家口,但须防止敌人突围逃跑。如敌逃跑,则歼灭之,如不逃跑,则继续围攻之,等等。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12月22日起攻击,从四面实行突击,经过1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傅作义的命根子三十五军1。6万余人,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自杀。新保安失守后,张家口的敌人已无固守的信心,向西南和东北方向突围,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密切配合,24日解放张家口,歼敌5。4万余人,至此,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基本上被歼灭了。
人民解放军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后,敌人西撤的道路被切断。为了控制海口,切断敌人的海上退路,进一步孤立北平之敌,**命令东北野战军以3个纵队迅速插入天津、塘沽间,歼灭天津、塘沽线上之敌,控制该线,割断津、塘间的联系,然后歼灭塘沽之敌。由于塘沽背面靠海,地势开阔,盐田较多,不利作战,**等向中央军委建议,先攻取天津。12月29日,**批准了这一建议,认为完全正确。同时将华北野战军第二、第三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调到北平附近,防止北平敌人突围。
1949年1月7日东北野战军决定用5个纵队歼灭天津守敌,由刘亚楼统一指挥。1月6日**、罗荣桓致函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要他效仿长春郑洞国,令守军自动放下武器。但陈长捷提出“只放下重武器,全部人马和轻武器撤往江南”的要求,拒不答复和平条件。14日人民解放军起攻击,经过29小时的激战,攻克天津,歼敌13万人,活捉陈长捷。16日塘沽敌人乘船南逃,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歼其掩护部队3000余人,17日解放塘沽。
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16日开始,到21日结束,天津、塘沽、新保安、张家口解放后,百万解放军云集北平,北平敌1个“剿匪”总部、2个兵团部、8个军、25个师20余万人已成囊中之物。北平是文化古都,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决定在对其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开展政治攻势,使其放下武器,归向人民。
人民解放军在同傅作义进行谈判的同时,遵照**的指示积极做攻城准备。1月14日**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痛苦,中国**愿意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谈判,但须在八项条件(惩办战争罪犯、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等)的基础之上;对于任何敢于反抗的反动派,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之。1月21日,傅作义接受**1月14日声明的八项条件,同意接受和平改编。22日傅作义向北平守军作出《关于全部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编的通知》,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接防。同日,北平军管会和北平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隆重的入城式,古老的城市北平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之速,规模之大,歼敌之多,不仅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人,国民党赖以动内战的精锐主力部队几乎丧失殆尽,全国已处在革命胜利的前夜。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已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国民党政府的崩溃已成定局。为了垂死挣扎,他们企图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谈判,以此保存国民党的残余力量,阻止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进军,从而取得喘息时间,重整旗鼓,然后进行反扑。美帝国主义看到蒋介石已失人心,其彻底失败的命运已无法挽救,企图以李宗仁代替蒋介石。蒋介石为获得喘息,也表态宣布“引退”,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同**“和谈”。与此同时,一些民族资产阶级的右翼分子害怕革命进一步展将会触犯自己的利益,积极配合美蒋反动派的“和平攻势”,向中国**“呼吁和平”;一些“自由主义者”也出面“调和”,企图建立“第三势力”;甚至,苏联方面也劝中国**与国民党“划江而治”,以免美国出兵干涉而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革命阵营内部也有人顾虑过长江会因受美国出兵干涉而遭致革命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