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刘备的日常TXT下载刘备的日常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刘备的日常全文阅读

作者:熏香如风     刘备的日常txt下载     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1.257 美事将近

    函园琼台里,左中郎将府。

    闻好友来访。吕布大开中门,迎李肃入府。

    宾主落座。见李肃似有口难言,吕布落杯相问:“兄长何故如此?”

    李肃闻声叹道:“贤弟美事将近,愚兄一时慨叹。故而无言。”

    “美事何来?”吕布一愣。

    李肃答曰:“愚兄奉董丞相命,特来为贤弟道喜……”遂将董卓欲认吕布为义子事,娓娓道来。

    “好一个‘约为父子’。”吕布话锋一转:“不知兄长,以为如何?”

    “这……”见吕布目光如电,李肃不敢欺瞒:“愚兄窃以为,董卓无嗣,家门无人。若一朝丧命,后继无人也。”

    “后又如何?”吕布追问。

    “既约为父子,奉先当可承其家业。那时,一步登天矣。”李肃叹道。

    话音未落,四射寒光。

    只见吕布持剑在手,怒目相视:“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善恶不分,认贼作父!”

    李肃惊慌离席,下拜答曰:“奉先之意,愚兄已尽知也。先前不过言语相试,切莫动怒。”

    一番好言相劝,吕布这才收拢怒气,还剑入鞘。

    “吕布实无二心,兄长何必言语相激。”

    李肃先投董卓,后暗投何苗,与董重亦颇多往来。因私放甘夫人南下,与蓟王门下主记蒋干结交。吕布深知其人,焉能为董卓所用。

    李肃叹息:“贤弟勿怪。只因老贼出手阔绰。恐为其笼络。”

    吕布表情微变。之所以怒而拔剑,亦因闻“约为父子”,心中忽起一丝波澜。

    汉人重诺。结义如结亲。家中无人,奴婢尚可继承家业。何况义子乎。试想,蓟王太后义结金兰,蓟王桃园结义。为时人津津乐道。董卓下如此血本,李肃闻之,都难免心动。其利之大,可想而知。

    各自落座,重归于好。各想心事,一时无言。

    李肃收拾心情,先言道:“董卓此人,喜怒无常。奉先当小心为上。”

    吕布傲然一笑:“有我方天戟,破金断石;胯下火龙驹,如履平地。何惧董贼!”

    “贤弟真神人也。”李肃连连赔笑不提。

    二人尽释前嫌。吕布遂请李肃赴家宴。席间,引夫人相见。

    见严夫人,知书达理,美姿容。果然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李肃忙以礼相待。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吕布颇有得色。

    宾主尽欢。李肃自去。

    翌日,登鱼梁台复命。

    “如何?”董卓忙问。

    “回禀丞相,吕布乃真豪杰,卑下难动其心。”李肃,肃容下拜。

    董卓慨叹:“果如此乎?”

    “然也。”李肃再拜。

    “且退下。”董卓不置可否。

    “喏。”竟轻易身退,李肃始料不及。出殿时,忽又起疑。莫非董卓,另有所谋?

    却不敢多言多问,自保要紧。更不敢耽搁。轻骑出城,直奔伊阙。远避洛阳,是非之地。

    十里函园,辐辏人烟。

    京师人氏,皆以入园为荣。九坂悬楼,达官显贵聚集。能居高于此,家门老小,皆与有荣焉。吕布亦不例外。唯一心忧,夫人近日茶饭不思,倦怠嗜睡。吕布不敢大意。请国邸侍医,入府诊治。

    女医言道:夫人有喜,身无大碍。

    吕布一时喜从天降。想我吕奉先,后继有人也。

    稍后,门下主记蒋干,亲自登门道贺。

    蒋干乃九江名士。自有风仪。代主行事,位卑而权重。

    吕布亲出相迎。

    宾主落座。蒋干先呈礼单。吕布接过一看,不由大喜:“王上厚礼,末将受之有愧。”

    “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蒋干智者千虑:“尊夫人,既有身孕。当居家静养,不宜轻动。白马寺距此不远。遣人往之,亦无不可。”

    吕布略作思量,这便醒悟:“主记所言极是。”

    “岁末将至,四方来使,齐聚京师。又恰逢多事之秋。‘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蒋干再进良言:“十里函园,悬楼九坂。足可安身。”

    蒋干言下之意,只需庇护于蓟王羽翼之下,足可全一门老小。

    吕布肃容回礼:“主记金玉良言,吕布铭记肺腑。”

    见吕布已会其意,蒋干这便起身告辞。毕竟身居高位,许多事不便说破。且贾诩六百里传书,命蒋干登门造访。座上良言,皆出中丞授意。

    故蒋干亦不尽知,中丞之用意也。

    登车自去。回看吕布转身入府,中门紧闭。蒋干不由慨叹:“主公待此人,何其厚也。”

    蓟王宫,瑞麟阁。

    闻有人奉书来见。士贵人出阁相迎。

    “安长御?”不料竟是安若素本人。

    安若素、安若水、安若梦、安若尘,四姐妹皆为王妃,又同为长御。助公孙王后,掌管后宫。今遣安氏长姐前来,足见持重。

    安长御答曰:“奉太后之命,呈甘夫人书。”

    唤王太后为母者,蓟王宫屈指可数。唯有公孙长姐,并七位小姐姐。

    “夫君便在阁中,长御自去。”士贵人言道。

    “多谢贵人。”安若素亦是王妃,无需行大礼。

    “素姐姐何事?”蓟王自是亲昵。

    “回禀夫君。妾,乃奉太后之命,呈甘夫人书。”安长御柔然一笑。

    刘备遂亲自取来一观。

    “甘夫人欲求西园妃数人,从旁服侍。”刘备言道:“此等小事,何必太后传书。”

    安长御言道:“甘夫人毕竟客居。岂能不告自取。”

    “传命函陵令,代为择选。”

    “多少为宜?”安长御又问。

    四目相对,刘备如何能不醒悟:“五人足以。”必是投石问路。且看蓟王如何对待五千西园妃。

    安长御并身旁诸贵人,皆会心一笑。

    “母亲,何其急也。”刘备亦多苦笑。

    果不其然。

    待安长御返回,王太后自帘后问道。

    安长御答曰:“夫君言,五人足以。”

    帘后二位义王太后,相视而笑:“王上心意,长姐当知矣。”

    “我儿春秋正盛,岂能自断人伦。”王太后所虑,必有道理。

    “三百子嗣,直追先祖矣。”太史慈母言道。

    “七海之大,广袤十万里。百子亦不足以。”王太后心意已决。

    “百子各生百子。譬如愚公,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黄叙母劝道:“何愁不足分?”

1.258 抢占先机

    王太后,遂以心腹之言相告:“妹妹当知。海外寄田,一年三熟。一亩便当大汉三亩。徼外荒洲,皆无主之地。先占先得。于家于国,皆有大利,如何能轻弃。”

    “长姐乃忧,为他人所先。”太史慈母言道。

    “然也。”王太后言道:“先前皆不知其利,今已人尽皆知。必有人不甘其后。若为我儿所得,当比蓟国,授之于民。然若为他人所得,必据为己有。先帝曾言,天下十分,汉室三分,豪强七分。然万千黎庶,却无一分。海外荒洲,纵广袤十万里,若为豪强所得,又与民何益?”

    “长姐所虑,我等不及。”时至今日,二位义王太后,方知王太后苦心。

    “家国天下。今我儿并土封国。尚未能富有四海。闻徐豫诸王,广造海船。其用意,不言自明。若不能先发,且又后继有人。不出百年,海外荒洲,当又如今汉这般。天灾**,群盗蜂起。万民饥流,十不存一。”王太后素有远见。

    大航海,因蓟王而兴,寄舱劵,寄田券之利大,天下皆闻。汉室宗王,豪门大姓,跃跃欲试者,多如过江之鲫。徐豫诸王,大造蓟式海船,顺下南海,抢占荒洲之心,昭然若揭。

    毋论其他。一季三熟,足见利大。大汉农耕立国。本以为徼外皆蛮夷。如塞北,西域,多不宜耕作。岂料蓟王首开海外屯田之先河。先立港津,再圈其地。而后支渠四通,圩田筑堤。向化岛夷,充填劳力。蓟人寄田,可谓耕一余九。一本万利。

    然,如何抢占先机?

    大汉家国天下。天下居首,诸国次之,诸侯再次。此乃三级封建体系。

    换言之,蓟王圈占,唯天子可取之。诸王、诸侯,皆不可染指。即便蓟王寿终正寝,与世长逝,推恩之下,诸王子下承封国。与二代蓟王,乃兄弟之邦。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便是天子,亦需细掂量。

    更有甚者,天子赐九龙柱华表。授蓟王开疆并土之权。凡所占荒洲,皆可并入封国。

    王太后,遂以心腹之言相告:“妹妹当知。海外寄田,一年三熟。一亩便当大汉三亩。徼外荒洲,皆无主之地。先占先得。于家于国,皆有大利,如何能轻弃。”“长姐乃忧,为他人所先。”太史慈母言道。

    “然也。”王太后言道:“先前皆不知其利,今已人尽皆知。必有人不甘其后。若为我儿所得,当比蓟国,授之于民。然若为他人所得,必据为己有。先帝曾言,天下十分,汉室三分,豪强七分。然万千黎庶,却无一分。海外荒洲,纵广袤十万里,又与民何益?”

    “长姐所虑,我等不及。”时至今日,二位义王太后,方知王太后苦心。

    “家国天下。今我儿并土封国。尚未能富有四海。闻徐豫诸王,广造海船。其用意,不言自明。若不能先发,且又后继有人。不出百年,海外荒洲,当又如今汉这般。天灾**,群盗蜂起。万民饥流,十不存一。”王太后素有远见。

1.259 世道人心

    函园东山门,距白马寺,不过二里之遥。加园内里程,亦不出五里。安车片刻可至。

    监奴转念一想,许是多虑。且佛门圣地,群魔辟易。当无大碍才是。

    稍后不久。严夫人轻车入寺,自去寻严佛调。

    路过正殿时,偶遇一藩僧。严夫人急忙上前行礼:“拜见康师。”

    来者深目高鼻,正是康阿祗梨师巨。亦称康僧巨。

    “夫人安好。”康僧巨汉语精纯,汉礼无可挑剔。

    见其僧衣单薄,严夫人遂取冬衣赠之:“今冬酷寒,康师珍重。”

    康僧巨亦不推迟:“谢夫人赠衣。”

    寒暄数句,二人就此别过,严夫人自去寻父。康僧巨就地披衣,信步出白马寺。

    后院僧舍。

    严夫人扣门而入。

    不料舍内,另有访客。

    严佛调遂为客引荐。

    严夫人身披华服,头戴珠玉,富贵逼人。闻乃是左中郎将吕布发妻。来客不敢怠慢,离席相见。

    二人不是旁人,正是下邳相笮融,并别驾从事麋竺。

    见礼后,严夫人出内室避嫌。

    僧舍简陋。别无遮蔽。虽居外室,三人言语,却清晰可辨。

    “陶使君遣我等前来,乃邀阿祗梨,入徐传道。”下邳相笮融言道:“徐州本就信佛,下邳信众不下数千家。阿祗梨何故迟疑。”

    “陶使君长者之风,素有贤名。然却与佛无缘。二位此来,非求佛,乃另有所求也。”严佛调一语道破。

    “这……”下邳相笮融仍不死心:“何以见得。”

    “无它,唯利字耳。”严佛调答曰。

    别驾从事麋竺又劝道:“八关锁固,贼臣当道。严师何以独善其身。不若随我等,归乡辟祸。”

    “徐州四战之地,如何可避。陶使君欲假佛之力,聚拢人心。然世道便是人心。世无道,何以正人心。”严佛调答曰。

    谓“正人心”者,乃出《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佛即道也。”麋竺答曰。

    严佛调欣然点头:“别驾知佛也。”

    “世无道,佛即道。严师何以退避三舍,不愿回乡宣佛。”下邳相笮融,乘机追问。

    严佛调答曰:“道,有大小之别,公私之分。归乡宣道,乃私授也。居此传佛,乃公道也。”

    典出《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然则喜赏恶罚之人,离公道而行私术矣。”

    二人无言。

    知严佛调心意已决,稍候便起身告辞。

    出舍时,严夫人代父相送。

    下邳相笮融,此行未能如愿,故略显失态。倒是别驾从事麋竺,儒雅有度,未曾有失。

    目送二人离去,严夫人遂入内室。

    “白马寺并无守备,来去自由。如何能挡兵祸。阿父且随我入府暂避时日。”

    “无妨。”严佛调目光慈炯:“我等一心向佛,与世无争。纵虎狼环伺,亦安如泰山。”

    “今时不同往日。女儿已有身孕,恐难常来。”

    “善哉,善哉。”严佛调欣然点头:“如此,女儿切勿轻动。阿父一切安好,无需挂念。”

    “累日来,女儿常做一梦。有一仙人自降府中高阁,言,某山某树下,藏金无数,取来可吃用不尽。夫君问何山何树,位于何处。仙人笑而不语,随风化去。”言罢,严夫人问道:“阿父可知,此梦何解?”

    严佛调略作思量,这便笑道:“女儿毋需多虑。此乃菟园销金窟是也。函陵本是前大将军梁冀私园。闻十里九坂,二崤山下,藏有销金窟。窟中金山,皆为梁冀所积不义之财。时有园中兔销金而出。仙人之所以笑而不语,正因女儿身在其中也。”

    “原来如此。”严夫人恍然大悟。正如老父所言。九坂悬楼下,二崤山内,暗藏销金窟。正应“某山某树,藏金无数”。夫问“何山何树,位于何处”,仙人“笑而不语,随风化去”,只因“身在此山中”。

    一切皆可说通。

    时人深信谶纬之术。严夫人无故做此梦,心中自然焦虑,不知是祸是福。今日勉强出府,亦为向老父求问。知无大碍,这才安心离去。

    送严夫人出舍,严佛调忽心意难平。

    待康僧巨归寺,遂赴正殿求证。

    闻严夫人所梦,康僧巨表情凝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

    严佛调心知事大。遂耐心等候。

    少顷,康僧巨徐徐睁开双目:“师兄可知虎伥?”

    “未知也。”严佛调,确不如康僧巨博闻广记。

    “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康僧巨为其解惑:“相传,虎啮人,死者不敢他适,辄隶事虎,名为伥鬼。伥为虎前导,途遇暗机伏陷(杀虎者),则迁道往。人遇虎,衣带白解,皆伥所为。虎食人,伥而后食之。”

    “此鬼,与梦何干?”严佛调忙问。

    “自降高阁,言某山某树下,藏金无数,取来可吃用不尽之仙人,便是伥鬼也。”康僧巨口出惊人之语:“此伥,乃说左中郎将夫妇,赴死也。”

    “这……”严佛调一时惊慌不定。

    康僧巨见状,又宽慰道:“师兄稍安勿躁。只需知晓‘某山某树’之所在,当可避也。”

    “如何得知?”严佛调急忙求问。

    “待你我登门一问。”康僧巨答曰。

    “如此,也好。”谓关心则乱。事关女儿身家性命,严佛调如何能心安。

    南宫,玉堂殿。

    董侯年幼,远未元服。朝政皆出鱼梁台。故玉堂殿内,只有太傅杨彪、虎贲中郎将王越、黄门令左丰等,寥寥数人。

    董侯整日习文击剑,日有所进。杨彪等人,颇多欣慰。

    剑击练罢,董侯弃竹剑。黄门令左丰,趋步上前,为董侯卸甲。

    “蓟使,今至何处?”董侯稚声问道。

    “奴婢闻,已入冀州。”左丰媚声答曰。

    “正月旦会时,能抵京否。”董侯又问。

    “当不误大典。”左丰又答。

    “二宫太皇并太后,今在何处?”董侯心中亦有牵挂。

    “北巡蓟国,未定归期。”左丰如实作答。

    “闻蓟王为三弟造甘泉宫,欲改易县为易京。不知然否?”

    董侯无忌童言,然殿内落针可闻。

1.260 为虎作伥

    “奴婢只闻,造甘泉宫,未闻,改县为京。”左丰斟酌答曰。董侯有此问,必有所闻。无论是谁暗进谗言,董侯皆心有所虑。

    “三弟流火天降,麒麟送子。且又为嫡出。论尊卑,朕远不及也。”董侯言道。

    左丰唯有硬声答曰:“蓟王奉献不减,心意已决。先帝前后二诏,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皆是祖宗家法。陛下名正言顺,即大汉皇帝位。奴婢窃以为,实不作他想。为宜。”

    言罢,左丰已暗生悔意。末尾“为宜”二字,尤其多余。非是苦心劝慰,反倒像言语相逼。

    董侯似并非能体会:“少令所言极是。”

    不等左丰暗自松气,董侯又问:“甘夫人又是何人?”

    “闻,乃方士甘始之女。因广有道术,人称‘神智夫人’。与父伴驾南下。护麟子周全。被蓟王尊为义母,育麟子于甘泉宫。”左丰又答。

    “奴婢只闻,造甘泉宫,未闻,改县为京。”左丰斟酌答曰。董侯有此问,必有所闻。无论是谁暗进谗言,董侯皆心有所虑。“三弟流火天降,麒麟送子。且又为嫡出。论尊卑,朕远不及也。”董侯言道。

    左丰唯有硬声答曰:“蓟王奉献不减,心意已决。先帝前后二诏,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皆是祖宗家法。陛下名正言顺,即大汉皇帝位。奴婢窃以为,实不作他想。为宜。”

    言罢,左丰已暗生悔意。末尾“为宜”二字,尤其多余。非是苦心劝慰,反倒像言语相逼。

    董侯似并非能体会:“少令所言极是。”

    不等左丰暗自松气,董侯又问:“甘夫人又是何人?”

    “闻,乃方士甘始之女。因广有道术,人称‘神智夫人’。与父伴驾南下。护麟子周全。被蓟王尊为义母,育麟子于甘泉宫。”左丰又答。

    “奴婢只闻,造甘泉宫,未闻,改县为京。”左丰斟酌答曰。董侯有此问,必有所闻。无论是谁暗进谗言,董侯皆心有所虑。“三弟流火天降,麒麟送子。且又为嫡出。论尊卑,朕远不及也。”董侯言道。

    左丰唯有硬声答曰:“蓟王奉献不减,心意已决。先帝前后二诏,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皆是祖宗家法。陛下名正言顺,即大汉皇帝位。奴婢窃以为,实不作他想。为宜。”

    言罢,左丰已暗生悔意。末尾“为宜”二字,尤其多余。非是苦心劝慰,反倒像言语相逼。

    董侯似并非能体会:“少令所言极是。”

    不等左丰暗自松气,董侯又问:“甘夫人又是何人?”

    “闻,乃方士甘始之女。因广有道术,人称‘神智夫人’。与父伴驾南下。护麟子周全。被蓟王尊为义母,育麟子于甘泉宫。”左丰又答。

    “奴婢只闻,造甘泉宫,未闻,改县为京。”左丰斟酌答曰。董侯有此问,必有所闻。无论是谁暗进谗言,董侯皆心有所虑。“三弟流火天降,麒麟送子。且又为嫡出。论尊卑,朕远不及也。”董侯言道。

    左丰唯有硬声答曰:“蓟王奉献不减,心意已决。先帝前后二诏,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皆是祖宗家法。陛下名正言顺,即大汉皇帝位。奴婢窃以为,实不作他想。为宜。”

1.261 寄神免祸

    “谢将军。”麋竺称谢落座。

    “我与别驾乃是初见。何以受如此重礼。”吕布笑问。

    “卑下,虽初登门拜谒,然仰慕将军久矣。”麋竺答曰。

    吕布面露欣然之色:“别驾亦闻(吕)布之名乎?”

    “徐州虽远,将军大名,无人不知。”麋竺笑赞。

    “不知别驾此来,所为何事。”吕布言归正传。

    “卑下此来,别无所求。如前所言,心生仰慕,特来结交。”

    “哦?”吕布微微一愣。携重礼登门,竟无所求。麋竺此人,不可小觑也。

    吕布毕竟武人,索性明言:“据我所知,谓‘无所求’,别有二意。”

    麋竺笑问:“请将军赐教。”

    “今日无求,明日有求,乃其一。”吕布细观麋竺表情。

    麋竺儒雅依旧:“其二又如何?”

    “小事不必求,大事无须求,乃其二也。”吕布又道。言下之意,二人结好,引为知己,乃至相交莫逆。遇小事,可自行了结。逢生死大事,无需开口,必会倾力营救。

    麋竺这便心领神会:“诚如将军所言。事小不求,事大无求。”

    吕布轻轻颔首:“既如此,吕布当以酒会友。”言下之意,愿与麋竺结交。

    麋竺再拜:“固所愿也。”

    吕布遂夜宴麋竺,推杯换盏,通宵达旦。

    罢筵后,麋竺醉卧客舍。吕布自入后院安寝。

    翌日,麋竺辞行。

    吕布,依依惜别。

    “东海麋子仲,有湖海之风。”吕布笑叹回府。

    麋竺所为,亦是时人之日常。谓“意气相投”,“慕名而来”。用后世话说,不为其他,只为“交个朋友”。然,比起后世狐朋狗友,酒肉之交。时下为朋友者,非同小可。

    《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疏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

    君子间,相交朋友,讲习道义。

    麋竺深谙交友之道。此来洛阳,奉命上计乃其一。说严佛调回乡宣佛乃其二。趁机结交天下豪杰,亦是真性情使然。所为,便是“事小不求,事大无求”。

    畏董卓淫威。四方使节,多入住函园客堡。不去鸿胪寺国宾馆。麋竺亦不例外。除结交吕布,亦登蓟国邸,求见门下主记,九江蒋干。

    麋竺之所以出仕陶谦。乃受陈登所荐。果不其然。陶谦仰赖东海麋氏巨富,拜为别驾。先开徐州港禁,又与曹兖州合力讨贼。通商蓟国,一州大治。

    四战之地,富甲一方。为人眼馋,可想而知。尤其先前七国大水,皆有灾民流离。徐州刺史陶谦,内忧外患。甚至无力讨境内下邳贼。不得已,外借兖州牧曹操之力。

    后得麋竺为首,境内豪商相助。陶谦这才足有余力,招募丹阳劲勇。加之先前遣使贡献,拜左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遂封丹杨人曹豹、许耽为中郎将,各领数千丹阳兵,守卫要津。震慑泰山群贼。

    内忧外患,稍得缓解。

    奈何淮泗诸国并关东群雄,多心向淮南,觊觎之心不减。尤其常有细作,散布流言,蛊惑人心。陶谦为收拢民心,遂纳下邳相笮融之言,说严佛调回乡宣佛。假佛门之力,笼络人心。

    不料却被严佛调窥破,未能如愿。笮融自是愤懑不平,心有不甘。然糜竺却心平气和,既来则安。寻亲访友,日程满满。

    更加临行前,陈登面授机宜。结好蓟王门下,以备不时之需。糜竺如何能不心领神会。

    一言蔽之。徐州终归是四战之地。非雄主不可以守备。

    陶谦,非雄主也。

    开立港津,引海市常驻。与蓟国互通有无。便是深算远谋。蓟国因水而兴,横海舰队所向披靡。纵远隔千里。扬帆旦夕可至。

    徐州百姓,当如南阳,得蓟王庇护,乱世偷生。

    二崤城官堡,蓟国邸。

    闻东海糜竺登门,门下主记蒋干,亲出相迎。

    与吕布不同。蒋干博闻广记,尤其蓟国豪商荟聚。糜竺之名,自有耳闻。

    “莫非‘寄神免祸(注1)’糜子仲乎?”蒋干名士自风流。

    “糜竺见过主记。”糜竺亦温文尔雅。

    “且入邸一叙。”蒋干下阶相邀。

    “主记请。”麋竺谦谦君子,彬彬有礼。

    二人共入国邸。糜竺却未先呈礼单。

    蒋干亦谈笑自若,不以为意。

    少顷,糜竺先问:“主记不问糜竺失礼乎?”

    “别驾何曾无礼。”蒋干笑道。

    “未呈礼单,如何不失?”糜竺反问。

    蒋干笑答:“韩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盖诗人之旨,当节取一善,勿以其根之恶而弃其茎之美。(蒋)干,窃以为,毋使根茎倒置也。”

    “根乃本也,茎乃梢也。本梢(本末)倒置,可乎?”糜竺反驳。

    “然也。”蒋干笑道:“故‘礼’为本,‘单’为末也。”言下之意,与人相交,在乎礼节,而非财物。

    “麋竺受教。”麋竺心悦诚服。

    “敢问别驾,所为何来?”蒋干见机一到,遂出言相问。

    “麋竺此来,欲向王上,献一大礼也。”麋竺果不失礼。

    蒋干眼中精光一闪:“愿闻其详。”

    麋竺言道:“举州托付。求王上纳之。”

    “俗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蒋干不动声色:“麋氏虽富,然徐州非别驾所有,岂能私献。”

    “麋竺此举,别无私心。”麋竺离席下拜:“徐州群狼环伺,四战之地。合肥侯私据寿春,欲割江左。淮泗诸王,聚其羽翼;关东群雄,添为爪牙。战乱四起,血流成河。徐州百万黎庶,唯有避入蓟王麾下,方能保全。”

    “何不求洛阳天子。”蒋干又问。

    “主记何必言语相试。”麋竺惨淡一笑:“”

1.262 认贼作父

    “谢将军。”麋竺称谢落座。

    “我与别驾乃是初见。何以受如此重礼。”吕布笑问。

    “卑下,虽初登门拜谒,然仰慕将军久矣。”麋竺答曰。

    吕布面露欣然之色:“别驾亦闻(吕)布之名乎?”

    “徐州虽远,将军大名,无人不知。”麋竺笑赞。

    “不知别驾此来,所为何事。”吕布言归正传。

    “卑下此来,别无所求。如前所言,心生仰慕,特来结交。”

    “哦?”吕布微微一愣。携重礼登门,竟无所求。麋竺此人,不可小觑也。

    吕布毕竟武人,索性明言:“据我所知,谓‘无所求’,别有二意。”

    麋竺笑问:“请将军赐教。”

    “今日无求,明日有求,乃其一。”吕布细观麋竺表情。

    麋竺儒雅依旧:“其二又如何?”

    “小事不必求,大事无须求,乃其二也。”吕布又道。言下之意,二人结好,引为知己,乃至相交莫逆。遇小事,可自行了结。逢生死大事,无需开口,必会倾力营救。

    麋竺这便心领神会:“诚如将军所言。事小不求,事大无求。”

    吕布轻轻颔首:“既如此,吕布当以酒会友。”言下之意,愿与麋竺结交。

    麋竺再拜:“固所愿也。”

    吕布遂夜宴麋竺,推杯换盏,通宵达旦。

    罢筵后,麋竺醉卧客舍。吕布自入后院安寝。

    翌日,麋竺辞行。

    吕布,依依惜别。

    “东海麋子仲,有湖海之风。”吕布笑叹回府。

    麋竺所为,亦是时人之日常。谓“意气相投”,“慕名而来”。用后世话说,不为其他,只为“交个朋友”。然,比起后世狐朋狗友,酒肉之交。时下为朋友者,非同小可。

    《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疏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

    君子间,相交朋友,讲习道义。

    麋竺深谙交友之道。此来洛阳,奉命上计乃其一。说严佛调回乡宣佛乃其二。趁机结交天下豪杰,亦是真性情使然。所为,便是“事小不求,事大无求”。

    畏董卓淫威。四方使节,多入住函园客堡。不去鸿胪寺国宾馆。麋竺亦不例外。除结交吕布,亦登蓟国邸,求见门下主记,九江蒋干。

    麋竺之所以出仕陶谦。乃受陈登所荐。果不其然。陶谦仰赖东海麋氏巨富,拜为别驾。先开徐州港禁,又与曹兖州合力讨贼。通商蓟国,一州大治。

    四战之地,富甲一方。为人眼馋,可想而知。尤其先前七国大水,皆有灾民流离。徐州刺史陶谦,内忧外患。甚至无力讨境内下邳贼。不得已,外借兖州牧曹操之力。

    后得麋竺为首,境内豪商相助。陶谦这才足有余力,招募丹阳劲勇。加之先前遣使贡献,拜左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遂封丹杨人曹豹、许耽为中郎将,各领数千丹阳兵,守卫要津。震慑泰山群贼。

    内忧外患,稍得缓解。

    奈何淮泗诸国并关东群雄,多心向淮南,觊觎之心不减。尤其常有细作,散布流言,蛊惑人心。陶谦为收拢民心,遂纳下邳相笮融之言,说严佛调回乡宣佛。假佛门之力,笼络人心。

    不料却被严佛调窥破,未能如愿。笮融自是愤懑不平,心有不甘。然糜竺却心平气和,既来则安。寻亲访友,日程满满。

    更加临行前,陈登面授机宜。结好蓟王门下,以备不时之需。糜竺如何能不心领神会。

    一言蔽之。徐州终归是四战之地。非雄主不可以守备。

    陶谦,非雄主也。

    开立港津,引海市常驻。与蓟国互通有无。便是深算远谋。蓟国因水而兴,横海舰队所向披靡。纵远隔千里。扬帆旦夕可至。

    徐州百姓,当如南阳,得蓟王庇护,乱世偷生。

    二崤城官堡,蓟国邸。

    闻东海糜竺登门,门下主记蒋干,亲出相迎。

    与吕布不同。蒋干博闻广记,尤其蓟国豪商荟聚。糜竺之名,自有耳闻。

    “莫非‘寄神免祸(注1)’糜子仲乎?”蒋干名士自风流。

    “糜竺见过主记。”糜竺亦温文尔雅。

    “且入邸一叙。”蒋干下阶相邀。

    “主记请。”

    二人共入国邸。糜竺却未先呈礼单。

    蒋干亦谈笑自若,不以为意。

    少顷,糜竺先问:“主记不问糜竺失礼乎?”

    “别驾何曾无礼。”蒋干笑道。

    “未呈礼单,如何不失?”糜竺反问。

    蒋干笑答:“韩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盖诗人之旨,当节取一善,勿以其根之恶而弃其茎之美。(蒋)干,窃以为,毋使根茎倒置也。”

    “根乃本也,茎乃梢也。本梢倒置,可乎?”糜竺反驳。

    “然也。”蒋干笑道:“故礼为本也,单为末也。”言下之意,与人相交,在乎礼节,而非财物。

    “麋竺受教。”

    闻东海糜竺登门,门下主记蒋干,亲出相迎。与吕布不同。蒋干博闻广记,尤其蓟国豪商荟聚。糜竺之名,自有耳闻。

    “莫非‘寄神免祸(注1)’糜子仲乎?”蒋干名士自风流。

    “糜竺见过主记。”糜竺亦温文尔雅。

    “且入邸一叙。”蒋干下阶相邀。

    “主记请。”

    二人共入国邸。糜竺却未先呈礼单。

    蒋干亦谈笑自若,不以为意。

    少顷,糜竺先问:“主记不问糜竺失礼乎?”

    “别驾何曾无礼。”蒋干笑道。

    “未呈礼单,如何不失?”糜竺反问。

    蒋干笑答:“韩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盖诗人之旨,当节取一善,勿以其根之恶而弃其茎之美。(蒋)干,窃以为,毋使根茎倒置也。”

    “根乃本也,茎乃梢也。本梢倒置,可乎?”糜竺反驳。

    “然也。”蒋干笑道:“故礼为本也,单为末也。”言下之意,与人相交,在乎礼节,而非财物。

    “麋竺受教。”

    “然也。”蒋干笑道:“故礼为本也,单为末也。”言下之意,与人相交,在乎礼节,而非财物。“麋竺受教。”

    “然也。”蒋干笑道:“故礼为本也,单为末也。”言下之意,与人相交,在乎礼节,而非财物。“麋竺受教。”

1.263 羌煮貊炙

    吕布一路无阻,奔冲出城。路上行人纷纷避让。便是守门军士,亦不敢多问。万岁坞,本是罼圭苑。耸立南郭,数里之遥。

    火龙驹风驰电掣,转瞬即至。

    不料坞门大开,并无守军。

    吕布门前勒马,眺望堡中鱼梁高台。心中急切,可想而知。董贼夜宿龙床,奸淫宫女。得“寄豭之猪”污名。夫人年轻貌美,且已有身孕,迟恐为老贼所害。心念至此,吕布亦顾不得许多。取三石鹊画弓在手,杀入园中。

    本以为,门旁必有伏兵,沿途重兵重围。岂料偌大坞堡,竟全无防备。大门洞开,旁若无人。吕布万夫不当,为救发妻,又岂能望而却步。

    “老贼故弄玄虚!”吕布愤而收弓,又摘方天戟。只手提缰,直冲鱼梁台而去。

    竟也无人?

    如前所说。汉式督造,左磩右平。左为台阶,右为斜坡。吕布疾驰台上,举目四望,唯见一人披挂全身,矗立鱼梁殿前。

    正是中郎将牛辅。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吕布电射而至。长戟破空,直取咽喉。

    牛辅怒目圆睁,全无还手之力。

    一息之后,万籁俱静。

    戟尖正悬于喉结,三寸之外。锋芒吞吐,寒气逼人。

    “董卓何在!”宛如杀神降世。

    牛辅滚动喉结,艰难出声:“丞相正在殿中,将军自去便是。”

    “哼!”便是刀山火海,又有何惧。踏马而上,直撞大殿。

    一眼扫过,金碧辉煌。

    居中坐榻,董卓背身斜卧,鼾声如雷。

    座下置一御用上林方炉,有一仆正燔炙乳猪。

    环视大殿,别无遮拦。一主一仆,不过二人。亦不见严夫人。

    吕布纵马上前,正欲拿下董卓,逼还发妻。

    不及抵近,便听榻上人言:“可是奉先。”

    老贼果有防备。

    吕布猛然勒马,咬牙言道:“正是吕布。”

    “哦。”董卓翻身而起,虎踞榻上,竟全然无惧。

    “炙豚将熟,何不下马。”

    炙豚,类后世烤乳猪。取法于貊炙。

    ‘炙豚之法”,乃取整只乳猪,开膛洗浄,塞以茅茹(茅草团),穿以柞木,“缓火遥炙,急转勿住”,涂以清酒,并不断拭抹猪膏并麻油。其成品“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即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

    食指大动,唇齿留香。

    吕布翻身下马,持戟逼近。

    隔上林方炉,与老贼对视。

    “敢问丞相,何故掠我妻(子)。”

    “哦。”董卓不置可否:“即来则安,胡床就坐。”

    仆人闻声起身,让出胡床。

    吕布看得真切,炙豚之人,正是好友庞舒。

    “枉我待你如兄弟。”吕布切齿生恨。

    庞舒却无动于衷,只顾涂抹猪膏。

    “奉先?”董卓笑容不减。

    吕布牵挂妻儿,不敢造次。这便浑身紧绷,胡床落座。丝毫不敢大意。

    “丞相,炙豚已熟。”少顷,庞舒刀割金黄肋肉,呈送董卓当面。

    董卓大快朵颐,满嘴流油。

    连吃半扇,这才掷骨盘中。

    又旁若无人,取白绢擦拭。

    便是珍馐美馔,食前方丈。吕布心急如焚,亦食欲全无。强忍焚心之急,待董卓食毕。这才言道:“求丞相放过我妻。”

    “奉先且稍安。”将拭手白绢,弃如敝屣。董卓龇牙一笑:“某出(身)西凉。西州豪强,尚用胡床貊盘,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蓄)其器,吉享嘉会(逢盛会),皆以为先。羌胡见客,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

    言罢,董卓居高下看:“既食貊炙,岂无羌煮。”

    吕布如何能耐烦。正欲开口,忽见董卓击掌为号。

    果有刀斧手。

    吕布豁然直立。四溢杀气。

    不料并无刀兵,只有数苍头,合力抬入一巨大貊盘。

    盘内并未堆满鹿头,而是五花大绑一妇人。妇人浑身**,身怀六甲。虽披头散发,不见相貌。然肤白如玉,必是难得美人。看身形,似与严夫人,三分相像。

    吕布目眦尽裂,心乱如麻。试想,发妻将将孕身,尚未显怀。必不是盘中妇。

    “羌人好鹿头,纯煮令熟。著水中洗,治作脔,如两指大。猪肉,琢,作臛。下葱白,长二寸一虎口,细琢姜及橘皮各半合,椒少许;下苦酒、盐、豉适口。一鹿头,用二斤猪肉作臛,是为羌煮。”董卓又道:“然,幼鹿(头)虽鲜,却不如孩头。”

    言罢。便有一苍奴,手持尖刀,欲将孕妇剖腹取子。

    “儜奴敢尔!”寒光一闪,断首冲天。

    持刀苍奴,血喷数丈,伏尸殿上。

    热血如雨落。

    盘中孕妇,浑身浴血。凄美异常。

    吕布仗戟直立,任凭血打:“老贼,纳命来!”

    方天戟破空而出,可斩神鬼。

    “奉先?”忽闻娇呼入耳。吕布如遭雷击,僵直当场。

    “夫人。”正是严夫人。

    见严夫人衣衫齐整,不改妆容。吕布终是心安。

    “丞相以礼相待,奉先何故冒犯。”严夫人柔声相劝。

    闻此言,董卓眼中厉色减褪,掷刀座下。

    “羌煮待客,请夫人入座。”

    庞舒闷声捉刀,便要再行剖腹。

    “住手!”吕布一声断喝。

    庞舒身形一顿,又捉刀迫近。

    “求丞相开恩,放过孕妇母子。”吕布抱拳相求。

    “此妇与奉先,‘无亲无故’。何以求情?”董卓明知故问。

    “常闻罪不及妻子。杀母食子,禽兽不如。”吕布咬牙答道。

    “好一个禽兽不如。”董卓并指一点:“奉先目无尊长,罔顾尊卑。见上公无礼,捉刀兵谋逆。又该当何罪?”

    “吕布愿以死谢罪。只求丞相放过我妻,并此妇人。”

    董卓目光阴沉,缓缓摇头:“不可。”

    闻此言,庞舒猛挥刀。

    “义父!”

    “且慢。”

    刀尖堪堪划破小腹。血痕殷红,触目惊心。

    “奉先何所呼?”

    “义父在上,请受吕布一拜。”九尺虎躯,轰然跪地。

    榻上董卓,志得意满。一旁严夫人,已泪流满面。

    “哇哈哈哈……”

    鱼梁台上,笑声震天。惊起园中,寒鸦无数。

1.264 又见连环

    稍后再看

    -------------

    吕布一路无阻,奔冲出城。路上行人纷纷避让。便是守门军士,亦不敢多问。万岁坞,本是罼圭苑。耸立南郭,数里之遥。

    火龙驹风驰电掣,转瞬即至。

    不料坞门大开,并无守军。

    吕布门前勒马,眺望堡中鱼梁高台。心中急切,可想而知。董贼夜宿龙床,奸淫宫女。得“寄豭之猪”污名。夫人年轻貌美,且已有身孕,迟恐为老贼所害。心念至此,吕布亦顾不得许多。取三石鹊画弓在手,杀入园中。

    本以为,门旁必有伏兵,沿途重兵重围。岂料偌大坞堡,竟全无防备。大门洞开,旁若无人。吕布万夫不当,为救发妻,又岂能望而却步。

    “老贼故弄玄虚!”吕布愤而收弓,又摘方天戟。只手提缰,直冲鱼梁台而去。

    竟也无人?

    如前所说。汉式督造,左磩右平。左为台阶,右为斜坡。吕布疾驰台上,举目四望,唯见一人披挂全身,矗立鱼梁殿前。

    正是中郎将牛辅。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吕布电射而至。长戟破空,直取咽喉。

    牛辅怒目圆睁,全无还手之力。

    一息之后,万籁俱静。

    戟尖正悬于喉结,三寸之外。锋芒吞吐,寒气逼人。

    “董卓何在!”宛如杀神降世。

    牛辅滚动喉结,艰难出声:“丞相正在殿中,将军自去便是。”

    “哼!”便是刀山火海,又有何惧。踏马而上,直撞大殿。

    一眼扫过,金碧辉煌。

    居中坐榻,董卓背身斜卧,鼾声如雷。

    座下置一御用上林方炉,有一仆正燔炙乳猪。

    环视大殿,别无遮拦。一主一仆,不过二人。亦不见严夫人。

    吕布纵马上前,正欲拿下董卓,逼还发妻。

    不及抵近,便听榻上人言:“可是奉先。”

    老贼果有防备。

    吕布猛然勒马,咬牙言道:“正是吕布。”

    “哦。”董卓翻身而起,虎踞榻上,竟全然无惧。

    “炙豚将熟,何不下马。”

    炙豚,类后世烤乳猪。取法于貊炙。

    ‘炙豚之法”,乃取整只乳猪,开膛洗浄,塞以茅茹(茅草团),穿以柞木,“缓火遥炙,急转勿住”,涂以清酒,并不断拭抹猪膏并麻油。其成品“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即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

    食指大动,唇齿留香。

    吕布翻身下马,持戟逼近。

    隔上林方炉,与老贼对视。

    “敢问丞相,何故掠我妻(子)。”

    “哦。”董卓不置可否:“即来则安,胡床就坐。”

    仆人闻声起身,让出胡床。

    吕布看得真切,炙豚之人,正是好友庞舒。

    “枉我待你如兄弟。”吕布切齿生恨。

    庞舒却无动于衷,只顾涂抹猪膏。

    “奉先?”董卓笑容不减。

    吕布牵挂妻儿,不敢造次。这便浑身紧绷,胡床落座。丝毫不敢大意。

    “丞相,炙豚已熟。”少顷,庞舒刀割金黄肋肉,呈送董卓当面。

    董卓大快朵颐,满嘴流油。

    连吃半扇,这才掷骨盘中。

    又旁若无人,取白绢擦拭。

    便是珍馐美馔,食前方丈。吕布心急如焚,亦食欲全无。强忍焚心之急,待董卓食毕。这才言道:“求丞相放过我妻。”

    “奉先且稍安。”将拭手白绢,弃如敝屣。董卓龇牙一笑:“某出(身)西凉。西州豪强,尚用胡床貊盘,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蓄)其器,吉享嘉会(逢盛会),皆以为先。羌胡见客,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

    言罢,董卓居高下看:“既食貊炙,岂无羌煮。”

    吕布如何能耐烦。正欲开口,忽见董卓击掌为号。

    果有刀斧手。

    吕布豁然直立。四溢杀气。

    不料并无刀兵,只有数苍头,合力抬入一巨大貊盘。

    盘内并未堆满鹿头,而是五花大绑一妇人。妇人浑身**,身怀六甲。虽披头散发,不见相貌。然肤白如玉,必是难得美人。看身形,似与严夫人,三分相像。

    吕布目眦尽裂,心乱如麻。试想,发妻将将孕身,尚未显怀。必不是盘中妇。

    “羌人好鹿头,纯煮令熟。著水中洗,治作脔,如两指大。猪肉,琢,作臛。下葱白,长二寸一虎口,细琢姜及橘皮各半合,椒少许;下苦酒、盐、豉适口。一鹿头,用二斤猪肉作臛,是为羌煮。”董卓又道:“然,幼鹿(头)虽鲜,却不如孩头。”

    言罢。便有一苍奴,手持尖刀,欲将孕妇剖腹取子。

    “儜奴敢尔!”寒光一闪,断首冲天。

    持刀苍奴,血喷数丈,伏尸殿上。

    热血如雨落。

    盘中孕妇,浑身浴血。凄美异常。

    吕布仗戟直立,任凭血打:“老贼,纳命来!”

    方天戟破空而出,可斩神鬼。

    “奉先?”忽闻娇呼入耳。吕布如遭雷击,僵直当场。

    “夫人。”正是严夫人。

    见严夫人衣衫齐整,不改妆容。吕布终是心安。

    “丞相以礼相待,奉先何故冒犯。”严夫人柔声相劝。

    闻此言,董卓眼中厉色减褪,掷刀座下。

    “羌煮待客,请夫人入座。”

    庞舒闷声捉刀,便要再行剖腹。

    “住手!”吕布一声断喝。

    庞舒身形一顿,又捉刀迫近。

    “求丞相开恩,放过孕妇母子。”吕布抱拳相求。

    “此妇与奉先,‘无亲无故’。何以求情?”董卓明知故问。

    “常闻罪不及妻子。杀母食子,禽兽不如。”吕布咬牙答道。

    “好一个禽兽不如。”董卓并指一点:“奉先目无尊长,罔顾尊卑。见上公无礼,捉刀兵谋逆。又该当何罪?”

    “吕布愿以死谢罪。只求丞相放过我妻,并此妇人。”

    董卓目光阴沉,缓缓摇头:“不可。”

    闻此言,庞舒猛挥刀。

    “义父!”

    “且慢。”

    刀尖堪堪划破小腹。血痕殷红,触目惊心。

    “奉先何所呼?”

    “义父在上,请受吕布一拜。”九尺虎躯,轰然跪地。

    榻上董卓,志得意满。一旁严夫人,已泪流满面。

    “哇哈哈哈……”

    鱼梁台上,笑声震天。惊起园中,寒鸦无数。

1.265 大有玄机

    以己度人,刘备自无从反驳。

    然事关安素,断不可掉以轻心。

    刘备转而言道:“朝堂之变,牵连甚广。贵人力所不能及也。”

    安素答曰:“妾,此去洛阳,不为朝政。只为对问当面,了却心中疑惑。”言下之意,此去乃为私事。

    刘备本欲再劝。话将出口,乎心生波澜。阿斗之母甘夫人,名传当世。然安素真名,尚未出也。换言之,董卓之变,或是命中注定,不可更改。

    此去洛阳,乃安素化茧成蝶,浴火新生之契机。终将得偿真名。

    少时三墩,今日刘备。少时公孙岚烟,今日公孙长姐。少时七婢,今日七妃。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名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安素真名为何,唯刘备心知肚明。

    “如此,也罢。”虽明知此去危机重重。稍有不慎,薄命红颜。然刘备亦不好横加阻拦:“当遣观天(阁)美人同往。”

    “何人同往。”士贵人问道。

    “冥蝶骆晹、幽姬卢暒。”刘备已有定计:“此去少不了暗中行事。二人深谙此道,当有大用。”

    “遵命。”安素并无异议。

    “临行前,且去披香殿,寻中书令织造行装,已备万全。”刘备又道。

    “喏。”夫君珍爱,诸贵人感同身受。

    事不宜迟。由飞阁入灵辉殿,升七重琉璃顶阁。寻来骆晹、卢暒,三人结伴入南宫披香殿。

    南宫仅此一殿。自立少府,周遭机构不断增筑、扩建。少府所辖众多署寺,皆次第有序,环抱左右。

    披香一重大殿,为女官治政之所,类后世办事大厅。二重殿,为各署寺长吏官治。三重、四重,或陈文书集簿、或列各式造物,皆有其用。

    “见过贵人、美人。”中书令赵娥先礼。

    “见过中书令。”安素领二人回礼。

    “主公已遣人告知详情。”赵娥言道:“且随我来。”

    “请。”

    凡宫殿,皆设内部独立楼梯。自成一系,上下便利。不与外梯相接。众人移步二重殿。长廊两侧署寺,窗明几净,整齐划一。

    沿廊道一路行来,共入尚方署。属官有尚方令、丞。秩六百石。职掌制造兵器及宫内器用。今汉分置中、左、右三尚方。

    鼎鼎大名,尚方宝剑,便出此署。

    三尚方分掌,兵器、用器(含养器,即:饮食器)、礼器。

    《周礼·夏官司马》:“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注云:“戈、殳、戟、酋矛、夷矛。”

    《礼记·王制》:“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注曰:“用器,弓矢、耒耜、饮食器也。”

    礼器,即宗庙之器。细分生器(祭器)并明器(殉葬器)。

    “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如此,亦知三丞尊卑。

    三丞皆出墨门。乃女墨中佼佼者。

    “敢问贵人,并二位美人,欲造何器?”尚方中丞问道。

    “我等皆有图卷,一观便知。”卢暒、骆晹,遂取师门图卷。绢上所绘,长短兵器,皆为女刺客量身打造。先前,卢暒陪许师钟瑷,登大震关首云霞殿。欲行刺蓟王。反被骆晹生擒。随身搜出诸多暗器,皆为图卷所绘。蓟国技艺,远非天师道可比。重新锻造,自当无往不利。

    “贵人可有图卷?”中丞又问。

    “机关袖箭便可。”安素言道。

    “如此,三日后可取。”

    “多谢。”

    “不敢。”

    出尚方署,再入考工署。考工规模甚巨,有各式作坊若干,属吏多名。另有东织、西织二令,成帝和平元年(前28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蓟王立少府时,将织室令独立。

    考工署内,能工巧匠汇聚。因皆是女官,故亦多出墨门。蓟人称“女墨”。

    诸如琉璃罩、夜行衣,软鳞甲、潜水服,飞仙索、鸾铩翼,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便是见多识广如安素,亦不禁瞠目。许多造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不知其用。少府造器,大有玄机。

    中书令赵娥,为众人解惑:“署中诸器,多为函园姬并云霞卫武备。且因人而异,各用奇效。今为贵人并二位美人所用,主公全护之心,足见一斑。”

    “南宫距灵辉殿,不出半里。我等,竟不知有此奇物。”卢暒亦慨叹。

    “此中奇物,集蓟技之大成。可谓不惜工本。”赵娥必有感而发。一言蔽之,此乃特殊武备。类比后世特种装备。

    如此说来。少府之功用,已远超时人所知。

    “此是何物?”骆晹自清钢琉璃展柜中,取出一鎏金铜圆筒。

    铜筒不大,可握于掌心。

    “此乃打火机。”考工令答曰:“轮下燧石,迸射火星,引燃鱼油麻蒸(灯芯),覆上盖,则火熄。”

    “何人所造?”依次试过。十有**,妙用无穷。

    “乃主公手绘,令我等造之。”考工令又答。

    “夫君果然,灵秀天成,应运而生。”安素不吝溢美。

    本以为万事俱备。不料中书令又引安素等,入佽飞署。

    佽飞令,掌弋射凫雁,以供祭祀宗庙,兼造部分兵器。佽飞原名左弋,武帝太初元年改为佽飞,设九丞十二尉。

    佽飞令遂取一机关竹笼视之。

    “此中何物?”笼中似有鸟鸣。

    “此乃信鸽。”佽飞令答曰:“只需将书信,封于细竹节内。此鸽,便可自行飞回。譬如信风,来而有信,故名信鸽。”

    “多久可达。”安素问道。

    “千里一日回。”佽飞令语出惊人。言下之意,一日可往返千里。诚然,飞鸽传书,乃是借归巢本能。只能趁飞鸽回巢,顺便捎个信。如需频繁往返两地。只需将两地飞鸽,先行换位即可。至于时效,尚不得而知。蓟王还未曾试验。

    谓举国之力。人物齐备,纯熟技艺。不出三日,各人武装,皆已打造完毕。

    安素遂与夫君依依惜别。领卢暒、骆晹,轻车上洛。

    饶是如此,蓟王亦丝毫不敢大意。已先行传令函园,门下游缴,听命行事。

    万勿有失。

1.266 惊悉隐秘

    稍后再看。

    -------------

    北宫玉堂前殿。

    “左中郎将?”

    吕布闻声止步:“你是何人?”

    “奴婢吴伉,特来传语。”便有一小黄门,掩人耳目,低声答曰。

    “为何人传语?”吕布又问。

    “乃为王太仆。”

    “不见。”时至今日,吕布还有何颜面,再见王允。

    以己度人,刘备自无从反驳。

    然事关安素,断不可掉以轻心。

    刘备转而言道:“朝堂之变,牵连甚广。贵人力所不能及也。”

    安素答曰:“妾,此去洛阳,不为朝政。只为对问当面,了却心中疑惑。”言下之意,此去乃为私事。

    刘备本欲再劝。话将出口,乎心生波澜。阿斗之母甘夫人,名传当世。然安素真名,尚未出也。换言之,董卓之变,或是命中注定,不可更改。

    此去洛阳,乃安素化茧成蝶,浴火新生之契机。终将得偿真名。

    少时三墩,今日刘备。少时公孙岚烟,今日公孙长姐。少时七婢,今日七妃。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名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安素真名为何,唯刘备心知肚明。

    “如此,也罢。”虽明知此去危机重重。稍有不慎,薄命红颜。然刘备亦不好横加阻拦:“当遣观天(阁)美人同往。”

    “何人同往。”士贵人问道。

    “冥蝶骆晹、幽姬卢暒。”刘备已有定计:“此去少不了暗中行事。二人深谙此道,当有大用。”

    “遵命。”安素并无异议。

    “临行前,且去披香殿,寻中书令织造行装,已备万全。”刘备又道。

    “喏。”夫君珍爱,诸贵人感同身受。

    事不宜迟。由飞阁入灵辉殿,升七重琉璃顶阁。寻来骆晹、卢暒,三人结伴入南宫披香殿。

    南宫仅此一殿。自立少府,周遭机构不断增筑、扩建。少府所辖众多署寺,皆次第有序,环抱左右。

    披香一重大殿,为女官治政之所,类后世办事大厅。二重殿,为各署寺长吏官治。三重、四重,或陈文书集簿、或列各式造物,皆有其用。

    “见过贵人、美人。”中书令赵娥先礼。

    “见过中书令。”安素领二人回礼。

    “主公已遣人告知详情。”赵娥言道:“且随我来。”

    “请。”

    凡宫殿,皆设内部独立楼梯。自成一系,上下便利。不与外梯相接。众人移步二重殿。长廊两侧署寺,窗明几净,整齐划一。

    沿廊道一路行来,共入尚方署。属官有尚方令、丞。秩六百石。职掌制造兵器及宫内器用。今汉分置中、左、右三尚方。

    鼎鼎大名,尚方宝剑,便出此署。

    三尚方分掌,兵器、用器(含养器,即:饮食器)、礼器。

    《周礼·夏官司马》:“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注云:“戈、殳、戟、酋矛、夷矛。”

    《礼记·王制》:“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注曰:“用器,弓矢、耒耜、饮食器也。”

    礼器,即宗庙之器。细分生器(祭器)并明器(殉葬器)。

    “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如此,亦知三丞尊卑。

    三丞皆出墨门。乃女墨中佼佼者。

    “敢问贵人,并二位美人,欲造何器?”尚方中丞问道。

    “我等皆有图卷,一观便知。”卢暒、骆晹,遂取师门图卷。绢上所绘,长短兵器,皆为女刺客量身打造。先前,卢暒陪许师钟瑷,登大震关首云霞殿。欲行刺蓟王。反被骆晹生擒。随身搜出诸多暗器,皆为图卷所绘。蓟国技艺,远非天师道可比。重新锻造,自当无往不利。

    “贵人可有图卷?”中丞又问。

    “机关袖箭便可。”安素言道。

    “如此,三日后可取。”

    “多谢。”

    “不敢。”

    出尚方署,再入考工署。考工规模甚巨,有各式作坊若干,属吏多名。另有东织、西织二令,成帝和平元年(前28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蓟王立少府时,将织室令独立。

    考工署内,能工巧匠汇聚。因皆是女官,故亦多出墨门。蓟人称“女墨”。

    诸如琉璃罩、夜行衣,软鳞甲、潜水服,飞仙索、鸾铩翼,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便是见多识广如安素,亦不禁瞠目。许多造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不知其用。少府造器,大有玄机。

    中书令赵娥,为众人解惑:“署中诸器,多为函园姬并云霞卫武备。且因人而异,各用奇效。今为贵人并二位美人所用,主公全护之心,足见一斑。”

    “南宫距灵辉殿,不出半里。我等,竟不知有此奇物。”卢暒亦慨叹。

    “此中奇物,集蓟技之大成。可谓不惜工本。”赵娥必有感而发。一言蔽之,此乃特殊武备。类比后世特种装备。

    如此说来。少府之功用,已远超时人所知。

    “此是何物?”骆晹自清钢琉璃展柜中,取出一鎏金铜圆筒。

    铜筒不大,可握于掌心。

    “此乃打火机。”考工令答曰:“轮下燧石,迸射火星,引燃鱼油麻蒸(灯芯),覆上盖,则火熄。”

    “何人所造?”依次试过。十有**,妙用无穷。

    “乃主公手绘,令我等造之。”考工令又答。

    “夫君果然,灵秀天成,应运而生。”安素不吝溢美。

    本以为万事俱备。不料中书令又引安素等,入佽飞署。

    佽飞令,掌弋射凫雁,以供祭祀宗庙,兼造部分兵器。佽飞原名左弋,武帝太初元年改为佽飞,设九丞十二尉。

    佽飞令遂取一机关竹笼视之。

    “此中何物?”笼中似有鸟鸣。

    “此乃信鸽。”佽飞令答曰:“只需将书信,封于细竹节内。此鸽,便可自行飞回。譬如信风,来而有信,故名信鸽。”

    “多久可达。”安素问道。

    “千里一日回。”佽飞令语出惊人。言下之意,一日可往返千里。诚然,飞鸽传书,乃是借归巢本能。只能趁飞鸽回巢,顺便捎个信。如需频繁往返两地。只需将两地飞鸽,先行换位即可。至于时效,尚不得而知。蓟王还未曾试验。

1.267 老谋深算

    上陵礼,于“正月五供”后举行。

    五供,犹五祭。时指祀南郊、北郊、明堂、高祖庙、世祖庙。蔡邕《独断》:“正月上丁(四日),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明堂、高祖庙、世祖庙,谓之五供。五供毕,以次上陵也。”

    又据《后汉书律历志》载。上陵礼日,始于“昼漏四十八分六,夜漏五十三分八(清晨六点半左右)”。

    换言之。上陵礼,最早亦需元月九日晨。上陵礼后,四方使节,纷纷离京。凡滞留京城,皆有所求。于是上下奔走,朝臣应酬不断。待朔望朝会(十五日),先前受人请托,皆在此时代为通禀。久成惯例。

    如此算来,即便董卓力排众议,强推三司会审。多已过月半。

    饶是恨之入骨,恐夜长梦多。最早,亦需元月初十后。方能杀之泄愤。且还需罔顾三司会审。

    换言之。王允自初一,正月旦会时被拘押,直至腰斩弃市。足有十日之期,可供转圜。

    明日,正月上丁。循祖制,需祠南郊。次北郊、明堂、高祖庙、世祖庙。开年五供,董卓必不得缺席。

    且为万无一失。五供时,必有重兵拱卫。乃至上陵礼毕。六日之中,董卓对洛阳内外,并二宫掌控,当最为稀松。

    凡上陵礼毕,再无大典。董卓轻易不入深宫。如其所言,“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龟缩不出,杀机难觅。

    王允择此时,行苦肉计。

    可谓老谋深算。

    待蒙混过关。吕布下鱼梁台。转去园中府邸。

    董卓将东西罼圭苑,皆据为己有。苑中宫殿馆舍,稍作改造,分赐亲眷家将。另屯兵数千,由心腹爱婿,中郎将牛辅,并义子吕布统领。拱卫罼圭苑,万岁坞。

    牵马入府邸,吕布赶去与夫人相见。

    “夫人何故有失?”共入内室,吕布取琉璃耳珰视之。

    严夫人耳语相告:“妾亦不知,何时遗失。”

    “哦?”吕布不由一愣,转而又问:“为夫有言在先,万勿轻出。那日,夫人何故执意出园?”

    严夫人言道:“只因阿父手书,唤我入寺。”

    “手书何在?”吕布追问。

    “手书在此。”严夫人亦知事大,故一直随身携带。

    细看并无破绽。吕布又问:“何人送来。”

    “门下游徼,庞舒。”

    “果然如此。”吕布如何还能不醒悟:“必是劫夫人登台时,趁乱掠去。”

    严夫人又问:“既是庞舒所为,因何重回夫君之手。”

    “乃……”确信无人窃听,吕布遂耳语答曰:“王太仆予之。”

    “王太仆,何以……”严夫人忙掩口止呼。似亦窥破端倪。

    “夫人勿惊。此书,是否出外舅(岳父)之手,待为夫一探究竟。”吕布已有定计。

    严夫人忽道:“蓟王。”

    “夫人何意?”吕布仍未觉察。

    “庞舒乃蓟王门下。”

    吕布一时惊疑不定:“莫非,王允所谋,蓟王早知。”

    严夫人却未说破:“如夫君所言。待问过阿父,再做计较。”

    “也好。”吕布今夜,注定无眠。

    二崤城,官堡,蓟国邸。

    主记蒋干,正襟危坐。

    下首一人,正是游徼庞舒。

    “禀主记,卑下尚有一事不明。”

    “游徼且直言。”蒋干笑道。

    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本为门下督郑泰所辖。门下督盗贼,为诸官府佐吏,掌兵卫,长官出,则带剑导从,居则巡逻察禁,以防奸盗。

    蒋干先为耳室主记,乃幕府所立。虽称门下主记,却非隶门下署。

    自蓟王立幕府南閣,拜许攸为南閣祭酒,蒋干已为南閣主记。

    于是乎。门下游徼,一分成二。守备东郭殖货里,辅汉大将军府,皆更名南閣游徼。入函园守备,仍称门下。

    换言之,幕府南閣,便对应蓟王门下。便是所谓,幕府与封国并立。俗称“宫府并立”。

    洛阳吏民,未知详情。故仍习称蒋干,门下主记。实则,谬矣。

    蓟国俸禄,屡次抬升。

    以门下署为例。门下祭酒司马徽为万石国老。二曹掾,东孝西直,皆为二千石。郭嘉自不必说,先前徐庶自荐,平长城边患。时蓟王与之相约,若能一战定边郡十年无乱,当与郭嘉同领二千石俸。

    二人得偿所愿,二千及冠。

    门下五吏:贼曹刘翊、督盗贼郑泰、功曹许靖、主簿孙乾、主记张节,皆为千石俸。

    幕府亦不例外。南閣主记蒋干,亦食千石高俸。代理洛阳事,亦不显位卑。

    “如此行事,主公知否?”庞舒道破心忧。

    “我等奉命行事。毋论祭酒、中丞,皆为主公心腹,肱骨重臣。何必见疑。”言下之意,做好份内事即可。至于其他,则无需多问。

    “话虽如此,然兹事体大。”庞舒亦是豪杰,直言道:“洛阳之事,若主公不知。事后怪罪,我等当如何自辩。”

    “游徼多虑。”蒋干风轻云淡,莫测高深。

    “如此,卑下告退。”庞舒言尽于此。

    待其自去,蒋干低声言道:“中丞当知。”

    翌日。洛阳白马寺,后院僧舍。

    翁婿相见。

    吕布取手书视之。

    严佛调一眼扫过,这便言道:“确出我手。”

    闻此言,吕布终得心安。却难免生疑:“外舅何故弄险。万一救之不及,夫人恐性命不保。”

    “奉先可还记,康师留言。”

    “莫为虎伥。”吕布脱口而出。

    “那日,王太仆只身入寺。以密语相告。这才窥破天机。小女曾言:梦见仙人,自降府中,言,某山某树下,藏金无数,奉先问何山何树,位于何处,仙人笑而不语,随风化去。”

    见吕布点头。严佛调又道:“某山某树,藏金无数。正是万岁坞中鱼梁台。言指董卓盗铸小钱无数,积满楼台。俗语谓‘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虽不为虎伥,却必为虎所害。唯有将恶虎除去,方能免祸消灾。于是便有此书。”

    谶纬之术,神鬼之言,时人皆深信不疑。何况僧人乎。

    先托梦示警,再有王允登门。

    一前一后,因果呼应。严佛调自深信不疑。

1.268 十日未卜

    知晓前后诸情。吕布亦下定决心:“外舅所言极是。不杀恶虎,必被反噬。”

    “只需杀董卓于宫门之下。奉先认贼作父之污名,当可洗尽也。”时人重名。话说,先前崔烈买官,身染铜臭,为清流所不齿。乃至声名日衰,今非昔比。便如马腾,位高亦知爱惜羽毛。足见名声之重。

    “今老贼视我为心腹。常伴身侧,杀之易耳。”吕布仍有心忧:“然虑夫人身陷囹圄,不敢妄动,如之奈何。”

    严佛调,微微一笑:“奉先毋慌。不日当有计较。”

    “外舅何不明言?”事关身家性命,吕布岂敢怠慢。王允当真还留后手不成。莫非,连环计乎?

    “王太仆言,十日之内,必见分晓。”严佛调言尽于此。

    “十日分晓。”吕布忙问:“从何时算起?”

    “当从王太仆下狱之日。”严佛调诵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此乃京师童谚,路人皆知。

    吕布模棱两可,自去不提。

    入万岁坞。牛辅已等候多时。

    “丞相有令,护祠南郊。”

    “吕布领命。”今日乃五供之始。吕布早起出门,入白马寺问候外舅,亦是常情。只需不误大典。董卓自不会怪罪。更何况,严夫人实为人质。虽锦衣玉食,极尽礼遇。然却轻易不得出门。董卓将一众心腹家将,皆迁入坞中安居。除去全护之意,亦有防备之心。换言之,便是心腹,亦举家为质。无人得免。除非如伊阙都尉李肃,家小皆不在京师。董卓防备之心,可想而知。

    祠南郊,为郊祀之礼。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羣(群)祀(注1)”。

    既是大祀,董丞相自不可缺席。

    吕布、牛辅,领兵护佑,亦是必须。话说,董卓前后二次遇袭。死里逃生,奋起反击,方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今日之一门显贵。然朝野上下仍有余孽,居心叵测。尤以太仆王允为首。

    只需将王允之流,连根拔去。朝堂之上,再无忤逆。

    那时,足可安枕。享尽,荣华富贵。

    金华青盖,爪画两轓,竿摩车内。董卓前呼后拥,昏昏欲睡。

    黄门北寺狱。

    王允虽置身监牢,却从容应对。

    遵董卓之命,为防串供,同党皆远隔。故左右监内,皆空无一人。

    饮食起居,皆由黄门令左丰,亲自服侍。只为防其自尽。换言之,除左丰外,闲杂人等,一概勿近。

    左丰捧朝食入内。

    见王允端坐草席,神情自若。不禁叹道:“太仆,非常人也。”

    “老夫,故地重游,何惧之有。”

    多年前,王允因恶张让,十日之内,连下二狱。时司徒杨赐,恐严刑受辱,遣人赠鸩药。却被王允痛斥:“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

    遂有典出:乳药求死。

    细算下来,今已三入狱。

    忆往昔,左丰慨叹:“时有安贵人,假扮黄门,为太仆施药。不知今日,又当如何。”

    言及安素,王允笑道:“少令似有所指。”

    左丰近前数步,隔槛低语:“奴婢窃以为。太仆之事,此刻王上已知。只需稍加时日,必有王命抵京。论亲疏,太仆乃王上(义)外舅。必不会见死不救。然董丞相,亦知。恐先行问罪。若无意外,十日之内,必见分晓。”

    “少令所见,与老夫略同。”王允笑道。

    “奴婢告退。”左丰言尽于此。

    南宫,玉堂殿。

    虑及天子年幼,恐染风寒。五供之礼,皆由董卓主持。

    百官皆同行。此时玉堂殿中,唯剩虎贲中郎将王越一人。

    “禀陛下,万年公主求见。”

    “速宣。”董侯面露喜色。

    万年公主,久居北宫。虽有覆道相连,然南宫却不常来。

    “妾,叩见陛下。”

    “长姐免礼。”董侯下座相扶:“速坐。”

    “谢陛下。”万年素纱遮面,不见容颜。闻自幼便有此举,宫人皆习以为常。饶是董侯亦不以为意。人皆以为,不是极美,便是丑绝。

    “长姐此来,所为何事。”董侯先问。

    “闻不其侯,因受王太仆牵连,而入狱。故特来为不其侯求情。”万年公主柔声言道。

    “不瞒长姐,王太仆犯谋逆大恶,罪不可赦。不其侯,乃其同谋。今罪名未定,如何轻饶。”朝政皆出鱼梁台,董侯亦有苦难言。

    “不其侯乃阳安长公主之夫。长公主入宫泣求。妾,亦如刀割。”万年公主又道。

    “此乃丞相之意。朕,亦无可奈何。”董侯毕竟年少,索性直言。

    “若妾,愿嫁丞相。可免死乎?”万年公主,已有决断。话说,阳安长公主,累日入宫,不见董侯,只见万年。早有所指。

    “不可!”董侯怒急起身:“丞相老矣,长姐岂能屈就。”

    “若不如此,何以免死。”万年公主,柔声反问。

    “这……”思前想后,董侯颓坐于榻:“朕,实不知也。”

    “除豭可乎?”万年又问。

    “朕,亦不知。”董侯表情,可想而知。

    “既如此,陛下亦无需强为。正如陛下所言,丞相老矣。待元服亲政,再做计较不迟。”万年言道。

    “只是,长姐……”今日困局,董侯束手无策。然却,心有不甘。不能护长姐周全,少年心性,可想而知。

    “无妨。”万年颇识大体。时至今日,汉室沦落。孤苦无依,如何保全。

    覆巢之下无完卵。

    目送万年,形单影只。董侯咬紧牙关,仍不禁泪流。

    “老贼该死。”索性无人在场。此言若被董卓所知。不知是否如当年,大将军梁冀,闻“跋扈将军”时,如出一辙。

    稍后,车驾出宫。

    车内,阳安长公主亦喜亦忧。

    万年允嫁,足可保不其侯免罪。然屈就董卓,又令阳安长公主,伤及天家颜面。一时羞怯难当。乃至切齿生恨。

    然一介女流,又能如何。

    百般滋味,千回百转。终忍不住破口大骂:“苍天无眼!”

1.269 负重而行

    颜面,时人称“面目”。

    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苏武亦曰:“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苏武无颜归汉。谓“身体发肤”,另有“体面”并“体统”。

    时至今日。堂堂汉室公主,竟需屈从贼臣。舍清白之身。颜面无存,成何体统。汉室衰亡之兆,可见一斑。

    相比太仆王允。不其侯之恶,实不足为虑。除去乃阳安长公主之夫,汉室贵胄。其人,无论才智并气节,皆不可助其成事。董卓将其下狱,看似法不容情。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负重行而上阪,可谓苦矣。”

    万年公主,自讨苦吃。怨不得旁人。

    开年大典,尤其隆重。董卓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乃为定一年之风向。借大典聚拢声望。坐实权倾天下之大位。更借大典,窥视世态人心。凡借故缺席,亦或口是心非,草草了事者。皆暗书于衣袍襟底以记之。

    待上陵礼后,徐徐图之。首当其冲,便要将王允及其党羽,斩尽杀绝。永绝后患。

    王允素有清名。且刚直不阿,不媚权臣。朝中自有如司隶校尉桓典,一干人等追随。董卓窃以为,王允之谋,牵连甚广。绝非吕布所供,不其侯伏完等人。甚至董卓亲信中,亦有人,与其暗中勾结。究竟万岁坞中,细作何人。唯严刑拷打,方能窥得天机。

    还需速战速决。迟恐蓟王发威。

    王允乃安世高女,曹节养女,淯阳君安贵人义父。论亲疏,乃蓟王外舅。蓟王无小事。更无难事。只需蓟王开口,便是董卓,亦不敢动其分毫。

    正如冯美人父冯芳,西园大火,太后身亡。却举家避入函园,为八校之首。蓟国比二千石俸,何必多言。更何况父凭女贵。得享蓟国民爵十三等之中更。

    安素叔父曹冲,授民爵十五等之少上造。如今蓟国大兴海外寄田。二人俸禄,可想而知。曹冲虽不过北军越骑校尉,且早已赋闲在家,避入函园仙台里。轻易不入城,更不闻不问北军之事。坐享太平,亦称急流勇退,先知先觉。

    即便如此,越骑营士,却皆以曹冲,马首是瞻。令行禁止,不受外人调遣。究其原因,曹冲坐享其成,一年收入巨丰。十取其一,犒赏营士。足可尽收军心。再加与蓟王沾亲带故,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身家性命长久计,岂能弃明投暗,自寻死路。远近皆得大利。越骑营自忠心不二。

    更何况营中辎重兵甲,皆更为蓟国制式。七百越骑,于北军之中,足称精锐。

    试想。二宫之侧,洛阳城内,有七百越骑,随时待命。不啻一支奇兵。“越人,丹徒人。越灭吴,丹徒地属楚。秦灭楚后,置三十六郡,丹徒县属会稽郡,故以丹徒为越人也。”

    越骑多出吴郡丹徒等县。

    曹冲军司马,乃丹阳句容人何遂。本是伍长,妻有美色。曹冲酒后戏言,欲求之。何遂不敢违,其妻不从。欲自尽以保清白。万幸,曹冲酒醒而悔,急传语何遂,又登门赔罪。这才化险为夷。

    蓟王言,南橘北枳。曹冲酒醒,焉能不知大祸临头。若坐实“夺人之妻”,必遭蓟王深恶痛绝。其下场,可想而知。

    诚然。曹冲若不投蓟王门下,知晓利害。何遂之妻,难逃一死。此亦可佐证,蓟王明以照奸。奸佞无所遁形,唯洗心革面,不敢恣意妄为。

    一言蔽之。投所好,勿投所恶。

    何遂知恩图报,效之死力。积功升任军司马。往来函园并北军大营,代曹冲掌理营事。曹节别馆,先前为许攸宅邸。许攸远赴蓟国,名就功成。别馆遂归原主。曹冲转赠何遂,安置家小,身后无忧。

    蓟王闻之,亦颇多赞许。

    安素书信告知,曹冲这才安心。稍有不慎,成毕生之污点。又岂是一栋别馆,能够等量齐观。

    蓟王心意,何以知之?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便唤做,“爱恨分明”。

    仅此一句,足以。

    蓟王心中,究竟是“树德”,还是“除恶”。诸如曹冲,冯芳等,宦海沉浮,焉能不知。

    南橘北枳。种不变,而(果)实不同。水土环境,尤其重要。

    伊阙关。

    “见过骑都尉。”何遂投曹冲名帖,登门谒见。

    “何司马所为何来?”曹冲索妻一事,李肃自然知晓。

    “乃奉校尉之命,请都尉入府相见。”何遂道明来意。

    “曹越骑与我素无交往。何故相见?”李肃遁走辟祸,轻易不入洛阳。

    “卑下,奉命行事。内中详情,实不知也。”何遂答曰。

    话说。曹冲乃曹节胞弟。亦是安贵人叔父。与董卓必无勾结。此去当无碍。略作思量,李肃这便言道:“如此,且回曹越骑,明日自当登门拜访。”

    “喏。”何遂领亲随,打马自去。

    翌日。

    函园,仙台里,曹冲府邸。

    李肃如约而至。

    宾主落座。不等李肃先问,曹冲已取安素手书视之。

    无论淯阳君、蓟贵人,二印皆可证其出处。

    李肃细看后,终会其意:“安贵人心牵父兄。千里传书,李某当尽力而为。”

    曹冲言道:“闻都尉与左中郎将,相交莫逆。因何认贼作父,都尉何不当面一问。”

    此事,李肃已知:“乃游徼庞舒,诓严夫人轻车出园,趁机掠上鱼梁台为质。左中郎将,救妻心切,单骑闯入。鱼梁台上,险恶之地。唯有屈从,方可全妻儿性命。”

    “不其侯、王太仆、桓校尉,又是何人供出?”曹冲又问。

    “乃左中郎将供出。”李肃如实作答。

    “既如此,何以无都尉。”曹冲问出关键所在。李肃与何苗暗通曲款。伊阙关下,私放甘夫人。外人皆蒙在鼓里,然安素却心知肚明。

    安素既知,曹冲可知。李肃亦不意外:“许,念及私交,故放之。”

1.270 养女齐聚

    稍后再看。

    -------------

    曹冲不置可否:“王太仆素来谨慎,何以事发?”

    “闻,乃府中史门弟子,甘为董卓细作。太仆称病不朝,却与不其侯等人往来过密,遂为细作所窥。登鱼梁台告之。”不料此事,李肃亦知。

    “王太仆所居,本是卢少保旧宅。府中一干人等,身世清白。且入府多年,并无二心。再者说来,先前卢少保不过为尚书。府中又多收留赴京学子。仆从稀少。史门弟子,何以早知,伏入六百石官宅?”曹冲又问。

    “这……”李肃却未及深思。

    “此中必有隐情。”曹冲言道。

    曹冲不置可否:“王太仆素来谨慎,何以事发?”

    “闻,乃府中史门弟子,甘为董卓细作。太仆称病不朝,却与不其侯等人往来过密,遂为细作所窥。登鱼梁台告之。”不料此事,李肃亦知。

    “王太仆所居,本是卢少保旧宅。府中一干人等,身世清白。且入府多年,并无二心。再者说来,先前卢少保不过为尚书。府中又多收留赴京学子。仆从稀少。史门弟子,何以早知,伏入六百石官宅?”曹冲又问。

    “这……”李肃却未及深思。

    “此中必有隐情。”曹冲言道。曹冲不置可否:“王太仆素来谨慎,何以事发?”

    “闻,乃府中史门弟子,甘为董卓细作。太仆称病不朝,却与不其侯等人往来过密,遂为细作所窥。登鱼梁台告之。”不料此事,李肃亦知。

    “王太仆所居,本是卢少保旧宅。府中一干人等,身世清白。且入府多年,并无二心。再者说来,先前卢少保不过为尚书。府中又多收留赴京学子。仆从稀少。史门弟子,何以早知,伏入六百石官宅?”曹冲又问。

    “这……”李肃却未及深思。

    “此中必有隐情。”曹冲言道。曹冲不置可否:“王太仆素来谨慎,何以事发?”

    “闻,乃府中史门弟子,甘为董卓细作。太仆称病不朝,却与不其侯等人往来过密,遂为细作所窥。登鱼梁台告之。”不料此事,李肃亦知。

    “王太仆所居,本是卢少保旧宅。府中一干人等,身世清白。且入府多年,并无二心。再者说来,先前卢少保不过为尚书。府中又多收留赴京学子。仆从稀少。史门弟子,何以早知,伏入六百石官宅?”曹冲又问。

    “这……”李肃却未及深思。

    “此中必有隐情。”曹冲言道。曹冲不置可否:“王太仆素来谨慎,何以事发?”

    “闻,乃府中史门弟子,甘为董卓细作。太仆称病不朝,却与不其侯等人往来过密,遂为细作所窥。登鱼梁台告之。”不料此事,李肃亦知。

    “王太仆所居,本是卢少保旧宅。府中一干人等,身世清白。且入府多年,并无二心。再者说来,先前卢少保不过为尚书。府中又多收留赴京学子。仆从稀少。史门弟子,何以早知,伏入六百石官宅?”曹冲又问。

    “这……”李肃却未及深思。

    “此中必有隐情。”曹冲言道。

    曹冲不置可否:“王太仆素来谨慎,何以事发?”“闻,乃府中史门弟子,甘为董卓细作。太仆称病不朝,却与不其侯等人往来过密,遂为细作所窥。登鱼梁台告之。”不料此事,李肃亦知。

1.271 自有取舍

    东郭马市,胡姬酒肆。

    如前所说。朝廷忙于开年大祭,无暇他顾。左丰伴驾左右,反倒清闲。

    收长公主传语,左丰实不意外。正如先前在黄门北寺狱中所言。蓟王必不会坐视不管。果不其然。音犹在耳,安贵人已悄然上洛。

    左丰便服入内。便有胡姬上前引路。直入酒家安氏精舍。

    酒家安氏乃安素生母。先前不知,待安世高并安氏兄妹,同日归西。时养父曹节,才告知身世。

    安素方知,乃桓帝女。

    此中详情,不足为外人道哉。

    “奴婢,拜见贵人。”不知黄门令左丰,是否知情。

    “少令免礼。”安素柔声言道。

    左丰与蓟王家,早已不分彼此。何须安素来问:“敢问贵人,可是为救王太仆而来。”

    “正是。“安素言道:“闻义父被押黄门北寺狱。不知能否引我一见。”

    “这有何难。”左丰言道:“奴婢便是舍身家性命,亦令贵人如愿。”

    “多谢少令。”

    “事不宜迟。贵人且随奴婢,一并入宫。”左丰言道。

    “不急。”安素自有打算:“少令且先回。我自有门路入宫。”

    “喏。”左丰亦不勉强。安素自幼长于宫中。常与小黄门为伴,出入南北二宫,如鱼得水。便是左丰,亦自愧不如。

    送走左丰,安素经覆道,入殖货里辅汉大将军府。

    府中主事,正是閤下令史,皇甫直、皇甫郦。自蓟王立幕府南閣。洛阳留守僚属,皆已重订品秩。令史,初为丞相府并三公府属吏,在诸曹掾史之下,秩百石。尚书属吏,亦有令史,秩二百石。另有御史中丞属官,兰台令史,秩六百石,较特殊。令史品秩卑下,为士人所不屑。前大将军梁冀,轻视名儒刘常,召补令史以辱之。

    閤下令史,比兰台令史,秩六百石。足称高官厚禄。

    殖货里辅汉大将军府,历经增修。尤其左右豪商,皆迁入函园安居。大将军府,一扩再扩。官舍属寺二分立,居家办公两相宜。与蓟国辅汉大幕府,自行区分。

    迎入中庭。

    安素垂帘居首。皇甫直、皇甫郦分列左右。主公在外,主母持家。乃大汉惯例。

    “夫君敕令,诸位知否。”

    “臣等皆知。”皇甫直答曰。

    “此来,先公后私。”安素环视堂内群僚,言简意赅:“家国天下,当有取舍。”

    “臣等遵命。”皇甫二人,领群僚下拜。

    “庞舒何在。”安素又问。

    “正在府中。”皇甫直答曰。

    “登堂来见。”

    “喏。”

    少顷。閣下游徼,奉命入内:“游徼庞舒,拜见贵人。”

    “王太仆之事,如实道来。”

    “遵命。”庞舒遂将董卓如何笼络,王允如何施计,和盘托出。

    “何人指使。”言罢,安素问道。

    “乃奉主记之命行事。”庞舒不敢隐瞒。

    “閣下主记蒋干。”安素不置可否。

    “正是。”庞舒面露迟疑,足见心中隐忧。先前庞舒便有疑问。被蒋干言语打发。今日安贵人再问。足证此事,主公并不知晓。只因安贵人,常伴主公身侧,与宋贵人等,掌理瑞麟阁内外。若蒋干如实上报,焉能有此一问。

    “命主记来见。”果不其然。

    “喏。”皇甫二令史,不敢耽搁。急遣人入园通禀。

    蒋干轻车来见。

    “臣蒋干,拜见贵人。”九江名士,从容不迫。

    “主记免礼。赐座。”

    “谢贵人。”

    待蒋干入座,安素遂问:“洛阳之事,因何不报。”

    蒋干如实答曰:“禀贵人。凡洛阳事,皆一日一报。臣等,不敢有失。”

    “上报何人。”安素追问。

    “前为中丞,后为祭酒。”言下之意,南閣未立前,上报中丞贾诩,创立南閣后,则改报祭酒许攸。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注1)’。”安素这便安心:“二人皆足智,国之谋主。一言一行,自有取舍。且忠心不二,断不会背主误国。”

    贾诩、许攸,皆是为人主(刘备),出谋划策之人。何事上报,何事不报,自有取舍之道。断不会于国不利。言下之意,此时不报,于国有利。

    “贵人明见。”蒋干再拜。

    “如此,当不必追究。”安素言道:“诸位依令行事。”

    “喏!”群僚下拜。

    稍后,安素重返胡姬酒肆。乔装改容,经由酒家安氏舍中密道,潜入南宫云台。又熟门熟路,避守卫耳目,混入北宫。悄然抵达黄门北寺狱。

    见安素变安絜,左丰心领神会。充作亲随小黄门,假送餐之机,顺下监牢。

    与王允相见。

    “义父安否。”

    “无妨。”王允终是动容:“时机至矣。”

    “义父知我会来。”安素并无意外。

    “然也。”王允肃容答曰:“我儿此来,董贼必死矣。”

    “还有何患。”安素直入正题。

    “唯一所患,乃吕布发妻严氏,入万岁坞为质。只需将其救出,吕布必刺老贼于宫门之下。”王允以心腹秘事相托。

    “闻万岁坞,固若金汤。当如何行事?”

    王允答曰:“当行美人计。”

    亦不出安素所料:“如何施为?”

    “不其侯伏完,亦牵连下狱。料想,此时长公主必上下奔走,焚心之急。”王允言道:“此刻或已入宫,求救万年公主。”

    一切皆不出王允所料。

    安素言道:“公主为保不其侯,欲屈就董卓。”

    “如此,可遣人传语,请董卓赴宴。”王允遂将连环之计,和盘托出。

    “可行。”安素处事亦果决。

    “女儿速去。上陵礼前,必杀之。迟恐不及。”王允叮嘱道。

    “义父保重。”

    目送安素离去,王允长出一口浊气。

    连环计成矣。

    事不宜迟,安素又赶去与程氏姐妹相见。

    长信宫,景福殿。

    宾主落座。

    安素开门见山:“义父、义兄事,需二位相助。”

    “如何相助。”程环答曰。

    “只需如此如此……”安素遂将王允之谋,娓娓道来。

    “妙计。”程环、程璇,异口同声。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17185/ 第一时间欣赏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 作者:熏香如风所写的《刘备的日常》为转载作品,刘备的日常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刘备的日常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刘备的日常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刘备的日常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刘备的日常介绍:
瓒:嘿!刘备。绍:哈!刘备。术:哼!刘备。操:呸!刘备。众美:啊!刘备。-------------------------------------哔!阅读前提示:①:这是一簿大汉继承者们的青春修炼手册。②:这是一本用减字白话文书写的成长日志。③:这大体上是个古装励志言情传记故事会。PS:你就当是真的吧。刘备的日常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刘备的日常,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