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神器出世
作为封疆大吏,而且被赵佶认定为福星,就算高峰再忙,再分不开身,大宋如此重要的时刻也少不了他,因而,庆典名单中赫然有高峰的大名。
实际上,赵佶早就想见见这位神奇的手下了,只是各种阴差阳错使他无法如愿,再加上高峰一直以各种借口推脱,这才一拖再拖,直到现在才总算有了高峰无法回避的理由。
高峰以各种借口推脱当然不是因为怕见这位“无所不能”的皇帝,而是不想与他过早的谋面。他怕与赵佶过早接触会使两人的互相影响而大幅度地改变历史。
一位帝王的影响力再差也比下面的人强上数倍,他的每一个决策甚至能把历史推向新节点。也许这不一定是坏事,但对高峰来说却大大增加了不可预见性,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灾难性的,毕竟在无法预见的情况下,就是高峰也无法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有决择,所以,高峰并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当然了,对于这位“神奇”的皇帝高峰从内心里也是不想见的,仅从他史上的名声和自己为官多年来的见闻便知道,此人还是处于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状态,高峰不知道自己面对他时,他是清醒着还是糊涂着?他就是怕见到对方时,对方依旧不知东西南北,那就尤如乱拳打死师傅,谁死都是未知数了。
正如这个庆典本身就令高峰哭笑不得,它来得太不是时候了。不说因它先前造成了方腊起义,民不聊生等等事项,就凭现在北方战事吃紧这一条就不应该举办,可那位糊涂君王却力排众议,极力而为,这种糊涂事也就他能做得出来。
不过,就算十分不愿意见到赵佶,高峰对他也没有太多报怨。他穿越而来,一路可谓顺风顺水,直至成为封疆大吏,甚至还瞒天过海有了不俗的实力,此种情况若说没有赵佶的因素,谁都不会相信,也就是说,无论赵佶在其它事情上怎么样,在高峰身上他是有利的。
这或许是赵佶的一种信任,虽然至今高峰还不清楚这份信任来自哪里,但他总感觉其中透露着诡异。
“也许是想多了吧。”高峰只能如此宽慰自己。
不过,无论想不想多,在这种紧要关头,赵佶依然频出昏招,这种找死的做法也让高峰意识到,危机越来越近,留给他准备的时间不多了。
“是时候把一些手段拿出来啦。”高峰嘀咕了一声,便让人把宋二蛋请来。
自从收服了宋江,宋二蛋(也就是宋清)更加得到高峰的器重,高峰把最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他来安排。
“大人,您叫我。”宋二蛋急切的赶了过来迎着高峰招呼道。
高峰对他点了点头,伸手取出一个小包交给他道:“这是一份极为重要的设计图纸,你来安排相关事项。”
看高峰郑重其事的样子,宋二蛋心知事关重大,双手接过图纸保证道:“大人放心,此事定然做好。”
高峰却仍不放心地叮嘱道:“这件事不同以往,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由你亲自主持,相关人手也要一一把关。”
宋二蛋听后心中大惊,他还不知道什么事物能让高峰如此看重,想来定是不凡之物,既然如此,更不能马虎啦,于是宋二蛋再次信誓旦旦地进行了保证。
送宋二蛋离去,高峰也是内心激动的暗道了一声:“这是划时代的大神器,它终于要出世啦!”
没错,高峰这次要制作的确实是一件大神器,而且是跨越时代的大神器,它就是蒸汽机。
蒸汽机可谓是动力机器的鼻祖,也是迈向工业革命的第一步,有了它,各种动力机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时人们突然发现,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生产轻松、生活便捷;世界开始有了不同,天下变小了,力量变大了,时间变慢了,速度变快了。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不可思议,人们的目标更远大了。
这就是机器的魅力,也是人类真正走向另一种文明的开始,而所有这一切的起点便在于蒸汽机的出现。
当然,对高峰来说,此时还不是探讨蒸汽机伟大社会意义的时候,他要的只是利用蒸汽机的性能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而,他只想让它在小范围内存在,而不会把它推广到众人面前。
无论多么小的存在范围,蒸汽机对高峰来说都到了必要的时候,他必须让它出现。办作坊、搞新产品、创新技术、开僻海外基地等等,高峰搞这些都是建立在时下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这些还都是密集型的人力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之低下,生产效率之不高,与后世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就是不与后世相比,与高峰目前的需求也有较大差距,高峰要想提高效率和效益,没有机器是不行的。
经历过后世的高峰自然知道机器的种类多种多样,只是在现实条件下,没有汽、柴油,也没有电力,他只能考虑用简单易实现的蒸汽技术了,蒸汽机自然要优先出来。
说起来,其实高峰早就想做蒸汽机了,只是他一直不得不搁置计划,直到现在才开始着手。
要说蒸汽机的原理,对高峰来说并不存在问题,甚至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他停滞的原因就是因为加工工艺、技术和材料上一直不过关,所以才迟迟无法推动。
这次研制蒸汽机自然是因为关键的几项技术过关的原因,特别是自行车的出现,给了高峰很大的信心。
别看自行车小,上面的技术含量却不小,其中就包含着蒸汽机最需要的轴承等物件,有了这些技术,蒸汽机实现起来就容易多了。
实现容易高峰自然高兴,他已经有了规划,一旦蒸汽机试验成功,他立马就要投入使用,而其最主要的使用的部位就是生产作坊内,以及那些船只上,而打造机器动力船正是高峰极为迫切的想法。
第521章 一路景致
这么着急让宋二蛋安排人研制蒸汽机,是因为高峰已确定了前往东京开封的行程。这个时间可能不会短,他不得不预先筹划。
除了这个,高峰还把京东两路和青州的发展之事也做了安排,特别是即将到来的赈灾不是小事,马虎不得,必须由宗泽、张叔夜等一批老将亲自带动才行。
还有,济州岛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那里是高峰的根基,要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力量,不能置之不管,就算高峰一直在遥控,但那份掌控力度也非比寻常,这是他重视的结果。与之并重的还有军队,特别是济州岛上的军队,此时更是不能掉以轻心,而高峰已向他们做出要求,让他们随时做好行动准备。
至于高家作坊,高峰反倒最不担心,这里一切都按部就般,只要他不脑洞大开,再搞出一些另类的稀奇事来,作坊总会顺顺利利的进行,并不需要他特别地关注。
最重要的安排自然是赴京的准备,那里就是龙潭虎穴,面对的是整个大宋的核心机构和精英人物,既有着无限的机遇,也包含着巨大的挑战,他不敢掉以点点的轻心。
就算京城早已有了根基,甚至还有不少人事关系,而且高峰此番只是为了完成庆典任务,他还是费尽心思地进行准备,他怕到时手忙脚乱,甚至出现大的错误。那就被动了。
因此他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考虑进去,并为之着手准备了多项对策,这也是未雨绸缪吧。
如此,大大小小的各项事物都交待准备完毕,大半个月也过去了,到了动身的日子,高峰带上两位娘子和一批手下上路了。
两位娘子自然都要去,既为缓解旅途的寂寞,也为她们各自持有的理由,高峰当然要大开绿灯。
谷芷欣的家本来就在京城,谷正贬官下放后,她一直跟着在外漂泊,直至嫁给了高峰。此时有机会回到家中看看,也是内心情感的一番追溯。
风小默的事情高峰更清楚,也知道她此次前去要了结一场夙愿,所以她一提及便同意了,只是叮嘱她,到时不要冲动,一切见机行事,毕竟此时的机会并不是太好。
……
一行众人上路,时间充足,倒也没赶得太急。就这样一路行,一路领略大好河山。
虽然主导两路的发展,但因高峰的任职时间不长,他的足迹还不曾走遍京东两路,对很多地方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这一路行来大感新奇。
山水如画,风景美不胜收,再加上庄稼茁壮成长,田里的人们勤劳耕作,一派安居乐业的气象。这都是高峰欣慰的地方。
“虽然大灾即至,但经过一些预防手段,还是令情况有所缓解。只是,局势越来越糟,真不知道如此美景再过两年会是什么样子……”高峰心中念叨着,面上已有些凄凄之色。“或许是饿殍遍野,荒民无数;或许是战火四起,民不聊生;或许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反正这一派详和要被打破。”
明知道可能是这样的结果,高峰依然沉重。历史的车轮辗压过来,凭他的身躯只能借势,而不能阻挡,这也是一份无奈。他能做的或许只能把损失和伤害减小到最低,至于避免,根本无能为力。
“看来我还是不够强。”高峰再次暗叹一句。他早已把增强实力的小马达开足到最大,可还是因条件的限制而处处掣肘,这种情况并不是心急能解决的。
“算了,悲天悯人并不是好的选择,还是按预定计划实施吧。”
高峰终于下定决心,把心思转了回来。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担负这样的责任,他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苟活已经不错了,还想着天下为已任,救万民于水火,无异于不自量力。
高峰清楚,他的那个肩膀还不够宽,担不起这样重的担子。他能做的只有尽力,但前提是能够自保,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抛开这些沉重的想法,高峰心情舒缓了很多,一路也和风小默几人有说有笑起来。
只是这个笑声也只在京东两路,一旦出了这里,再往西行,他的眉头却皱了起来,而且越皱越紧。
京东两路实施发展之策,已进行了一段时间,而且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再加上高峰预测的天灾将至也在这里进行了预防,因此,这里的人们虽然辛劳,但不慌乱,这里的田地虽然有所减量,但不荒凉。
只是过了京东地界,一切都变啦。
荒地逐渐增多,饥民不时出现,虽然还达不到民不聊生的程度,但与繁荣昌盛有所脱节,至于与京东两地的差距就更明显了。
高峰的行程并未沿广济渠而行。广济渠多年失修,泥沙堆积较多,已造成河道堵塞,正常船只很难行进。虽然高峰有想法把它疏通,但因这项工程浩大,加上他上任时间不长,实施起来难度不是一般的小。
高峰走的路线是从两路西行博州至大名府,再南下开德府,经滑州而入开封府,这一圈绕下来却要多上近半个月的路程。
如此周转虽然道路远了些,可高峰也是有用意的。
这一带属河北东路,既是开封府的前沿,又是京东两路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高峰到此就是要看看此间的情况,以便为下一步筹划做到心中有数。
只是本来还抱有一线希望,可眼前的景致却令他担忧不少。明显,朝廷或当地官员并未意识到危机的临近,他们还醉生梦死着,不但不想法解决问题,还残酷地盘剥着当地百姓,这无异于引火烧身,自寻死路。
此间的事高峰无能为力,也不会插手,更不会上疏朝廷多管一通,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京东两路的警戒等级再提高一层,以保自身安全。
就这样,且行且近,数日后,一座大城暮然出现在眼前,高峰不由得精神一阵。大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世界最繁华、最富有的地方,大宋的都城——汴京,终于到了。
第522章 东京汴梁
后世有人这样写道:“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人流拥动、欢歌笑语。”
那时,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作为中国的都城,大宋朝的东京,人口已达一百五十万。
这是大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繁华与富庶远远超越了同时代地球上的任何地域。
这是大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着人类最灿烂的文明以及世界上最伟大的工匠和最先进的工艺。
它就是大宋的都城——东京汴梁。
东京、汴梁,简称汴,为大宋的都城,建开封府,作宋都160多年,历经九代帝王。
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其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
大画家张择端在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就以现实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令后人啧叹。
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描绘,还是后世的追溯,种种都表明东京汴梁在大宋,乃至全世界的核心地位无可动摇。
这就是帝都的强大之处,也是它无可披敌的地方,就算高峰在京东两路搞发展,其综合实力也无法对其超越,毕竟它几乎把国家多半的财富都集结在那里,想不富都不行。
换句话说,高峰发展京东两路之所以有信心,主要也缘于京东两路距东京较近。东京有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发展的力量支撑,对京东两路的发展极为有利。
有人做过这么一种比喻,说在东京大街上随便寻一个人,若其本人非富即贵,往上数三代肯定是非富即贵了。
这句话不一定全对,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东京是权贵云集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没有一定的家势或权势根本是无法立足的。
一人富贵不算富贵,若大半个东京都是如此,那实力就相当恐怖了,背靠如此一座大山,好处自然不小。
东京富贵人多,对发展有好处,但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这帮人因底蕴强大,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出现一些强买强卖,或者因势欺人的现象并不奇怪。因而,要想在东京站稳脚根,自身必然要拥有别人无法动摇的力量才行。
自然,这层担忧对高峰来说并不存在。他早就安排李普进驻了开封府,不但店面开的红红火火,就是人际关系也打得牢靠,若再加上他这个封疆大吏的头衔,根本是无人敢惹的存在。
当然,这个“无人敢惹”是指对一般人物来说的,对那些“巨头”来说,高峰还是差了一个数量级,若是存心的话,也不是万分的保险。
虽是如此说,高峰也不是毫无手段,若真逼急了他,谁胜谁负还是两可,只不过他不愿多生事罢了。
所以,高峰还是表现的很低调,特别是他在之前的店铺的发展上如此。他的店铺虽然生意不错,但从不垄断,也不扩张,更不打压其它店铺,所以能安然存在于诸多同行之中。
当然,这只是之前的店铺,也是之前的高峰的发展策略,亲身来到东京,他的心意已有了改变,他决定不再那么谨小慎微的处世,而要采用最疯狂而鲜明的方式去经营。
没错,就是疯狂而鲜明,这是高峰主动出击的方式,也是他放手一搏的方式,因为他知道,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在最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力量,而金钱和物资则是其力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过,这只是后话,也是高峰的一个决定,对初到京城的他来说,还得要把情况摸准、摸透,只有熟悉了情况,才能打有把握之仗。
……
一行数人临近汴梁城,李普早就得到消息带人在那里等候。
高峰虽是朝廷官员,因未来过京城,朝廷还没有赐给府第,所以他的住所只能自行筹备。
当然,城内有自家店铺存在,城外也有一些庄园,这些都是高峰的产业,他自然不乏住处。
李普到此迎接,一番寒暄过后,便问起高峰的意思,是先在城外视察一番,还是直接进城?
高峰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先进城。他的庄园大都在城南,他从城北而来,到城南要绕不少的路程,还不如直接进城更便利。
李普领令,带领一行人朝城内行去,在城门口作好登记,很快便进了城。
城外看,东京城气势宏伟不凡,来到城内才知道什么叫繁荣昌盛,就算见识过后世大城市的高峰也不禁啧舌,这才是一个都京应有的样子。
只见那一字长街伸向远方,好似看不到尽头。长街宽阔而平坦,清洁而整齐。在街两旁排列无数的商铺,他们鳞次栉比,繁忙有序,显得生意红火热闹。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有恭迎的,有欢送的,有闲逛的,有赶路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大家各有各的事情,却互不干扰。
高峰一路看过去,他看出人们忙碌而安逸,悠闲而自在,这是一种生活在帝都的超凡心态,没有谁会担心下一刻或许会有不同的命运。他们想的只有生活而非生存,他们做的是为长安而非小计,因为谁也不会担心帝王脚下会发生意外。
这是一派昌平盛世的景象,是朝廷希望看到,也是人们最愿意享受的景象,能够生活在这里,人们很满足,也很乐意,却很少有人想的太多、太远。
这就是长期安逸生活的使然,它带来的是居安的习以为常,抛弃的是思危的信念,至于是不是有危机来临,来临了要如何处置,自有朝廷在那里,作为小民,还是少操那份闲心。
第523章 后续情节
(本来想完本的,可是还是到这里吧,一是工作的原因,二是家庭的原因,三是成绩的原因,反正实在是写不下去了,在此对那些不断支持我,帮助我的朋友们,说声抱歉了。?随?梦?.lā下一步或许会有新的作品出现,或许到此为止,暂时还无法确定,以后再说吧。下面是后续的故事情节,送上来算是对此作品的完结,只能如此了。)
高峰到朝廷报到,赵佶听说他来了,心中高兴,便在第二日大朝时接见了他。
不少官员虽久慕高峰的大名,却从未见过,此时看他年轻,且身居高位,都有心刁难他。高峰在朝堂上小心应对,舌战群儒,终使众臣无功而返。
赵佶带众人游览万岁山,那奇异的景致很快吸引了大家。有人倡议吟诗诵词,立马得到响应。
大家不遗余力的卖弄文彩,一时间各类华丽的词藻涌出,迎合拍颂的更胜,赵佶听得心花弄放。
别人都咏诵完毕,唯独高峰没有咏诵,直到有人提醒,赵佶才想起来。有了赵佶点名,高峰不得不上前。
当高峰指着一处渠塘咏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众人不由得对那种并无多少华丽词藻,却有着深远而优美意境的诗句惊呆了,特别是赵佶,更是喜爱,加上高峰之前的点点滴滴,他恨不得立马给高峰加官进爵。
可在这种时刻,他还是保持了理智,只赏了高峰一处宅子,同时让人把高峰的诗句进行了收录。
在正式庆典前,高峰在京城结识了一些官员,这些人即将成为历史舞台的重要人物,不容错过。其中就包括蔡京,蔡京马上要最后一次复出了,关键时刻必能起到作用。
庆典正式开始了,规模搞得很宏大,也很热闹。除了本国官员,还有不少外国来使和贵宾,其中就有金国的一位要员。
庆典结束后,金国人开始犯难,提出要与各国进行一些比试,有文比和武比。迫于压力,各国无奈同意比试。
比试中,高峰无奈出手,通过史上绝对、半球实验、魔方、数独等内容一一措败了过手,从而赢得了比试。
赵佶接见高峰,首先谈了与金国结盟的事情,表示了自己的无奈。高峰却高调支持他,说无论与金国结不结盟,金灭辽已成大势,还不如趁机讨点便宜,同时委婉提醒赵佶要预防金兵。赵佶不以为意。
第二个话题谈起了风小默,原来风小默和风小懒都是赵佶的私生子,而他们的母亲也因赵佶而死,赵佶为之悔恨。高峰劝说赵佶向风家姐弟认错并恢复他们的身份,赵佶却以时机不当为由拒绝,于是相谈不欢而散。
回去后,高峰把谈话内容说给风小默听,风小默意外的很冷静,只说了一句,他不会有好报的。
高峰开始在东京全力发展,在东西南北城分别开了四个大超市,一时间成了东京的热点,其生意也极为红火。
童贯征辽失败,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更震惊的是金人只派了三千人就让南辽献城投降,南辽灭亡的同时,金人占领了燕云之地,宋朝收复失地的盘算落空。
无奈宋朝只得与金人谈判,使臣派康王赵构前去,最后答应年供百万方取得燕京之地。
高峰预感到危机日近,向济州岛发出指令,命吴玠、宋江各带一军,以伪李朝皇子勤王的名义,乘船从中部和南部分别进攻高丽,此举一为练兵,二为对恃金兵做好准备。
高丽重兵陈守在北方一线,国内空虚,济州军很快攻下都城,占领了高丽,并以新皇的名义令各地归顺,高丽的大权逐步被高峰掌握。
高峰在高丽开始布局,清除异已,稳固政权,并趁金国还未稳定,把高丽国境推到鸭绿江一线,同时以装备了蒸汽机和新式武器的战船为依托作好防御,以防金兵反扑。
高丽新政权稳定,高峰大力实施新政,百姓得到实惠,民心得到保证。..
镇守燕京的黄药师叛变,金人再次得到燕京,大宋的局面更加危机。金兵终于撕毁条约,开始南侵。
赵佶天下太平的美梦终于破碎,他开始准备逃亡。在主政的李刚要求下,决定把皇位传给赵恒。
众臣一力反对,而这时,高峰却站出来支持,同时提出,可令风小懒为守城主帅,以抗击金兵。
乱套了的赵佶和新皇无奈,只得匆匆交接政权,恢复风小懒的王子身份改名赵小懒,封平王,并令他为守城主帅。众臣这才知道,原来风小懒是位王子。
在高峰的运畴下,抗击金兵成效显著,开封保卫战取得成功。金兵退去,赵佶还朝,只是政权仍在新皇手中。
经过这一役,赵小懒和高峰的名声大起,不过,在赵佶回朝后,他们却交回大权,风小懒只要求去应天府任职,而高峰继续回青州。
新皇赵恒自然同意,二人成行。
赵恒开始清理前朝旧臣,童贯、王黼被杀,蔡京被罢,蔡攸赐死……
不久李刚也被贬黜……大权一时间掌握在赵恒手中。
金兵再次南下,消息瞒住,赵佶没有出逃。赵恒此时慌神,急忙封赵小懒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在外招集人马勤王。
开封城破,两皇被擒,一众皇亲和朝臣也被俘虏。赵小懒在应天府建立新朝廷。
金兵带领俘虏北归,刚过黄河便遇到高峰安排的救兵。一接触发现这支部队战斗力极强,其中领兵的军将岳飞、吴玠、杨再兴等,不但勇猛无敌,更是谋略超人,再加上其装备和战马的战斗能力都远超金兵,金兵很快被打散。
救回了两皇和一众朝臣。摄于压力,他们只得承认新皇赵小懒。
新皇采取各种手段稳定了政权,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国力,新的大宋很快强盛起来。
金国不断挑衅,虽然都被打败,却危害极大。大宋终于找一借口出兵北进。
大宋军兵分四路,一路从太行西北进,攻大同,一路从太行东北进攻燕京,一路从高丽出发,攻金国后方,一路则由水路出发,攻金国腹地。
四路大军,令金兵首尾难顾,再加上大宋的火器使用,金兵节节败退,很快退缩回京城附近。
大宋军乘胜追击,加上金国内乱,金兵终于瓦解,无奈只得开城投降。
灭了金国,第二年再灭西夏,随后大理、交趾等国也不战而降。大宋朝空前强盛。
这一切自然都是高峰的功劳。
高峰又大刀阔斧的进行政治和各项体治改革,建立新的政府机构,设立议院和政府首脑,实施选举制度,而皇家则作为传承,永世不变。
建立新的工商业机制,鼓励人们从事工商业活动。
同时进行技术革新,成立科学机构,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引领新文化革命。
……
经过一系列措施,国内再次蓬勃发展,而高峰的名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鉴于他所做的贡献,上下一致要求,尊他为皇,与赵家宋皇享受同等传承待遇。于是国内出现了两个皇家,只不过一个代表国家,一个仅为名义。
高峰对此并不在意,他想的是他穿越而来的原因。
终于寻到德空大师,一番畅谈后,德空帮他解梦,却告诉他要想知道真情,还得到梦里去。
巧的是,高峰晚上再次梦到了那个场景,而且见到了之前一直无法见到的那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慈祥的长者,其仙风道骨,潇洒出尘。
那人不再强势,在长者面前如只小猫。
长者告诉高峰。他与那人本有宿愿,他们原是天上的两灵物,那人是一块顽石,高峰是顽石下的一粒草种。大家各自修行,互不影响。在此过程中顽石眼看要得道,只是这时草种发芽,长出草苗把顽石顶翻,由此令顽石道法大减,因而对高峰怀恨在心。
高峰需下凡经历,顽石趁机发难,这才有了高峰穿越之事。
高峰了解了真相,便询问老者如何自处。老者告诉他,不要以为一时间改变了历史是好事,其实不然,历史都是有必然规律的,不合时宜的改变,现在看来是好事,但将来或许是更大的灾难,还不如回归正轨合适。
高峰不服,老者一挥手,面前显示一处画面,却是数百年后的写照,那种欺压剥削,奴隶凌辱更甚之前的历史,高峰无奈认可。
老者却道,世间一行,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也该回归了。大手挥动之下,高峰只觉眼前一黑……
(本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