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番外——浮生
马上逃亡,她一路混混沌沌,只知狠命压低身子,护住阿荇不被流矢所伤。
眼前俱是逃难的人群,长街小巷充斥着追喊声,只吓得路人躲闪不及,或误中流箭,或被奔马当胸踏过。
这般惨景,遍地哀鸿。她死死摁住阿荇脑袋,遮住她眼睛,饶是在马上已颠得魂不附体,还是能感觉,背后有一堵坚实的胸膛,紧紧贴着她,如她护阿荇般,一刻不离,护着她。
眼泪汹涌而至。她清清楚楚听到,身后的男人,分明已发出几声压抑的闷响。眼睁睁看着搁在她眼皮子底下的缰绳,鲜血淌下,随着他打马,一滴滴震落下去。
血那样红,红得仿佛能刺瞎她眼睛。
**
覃氏被护送到戍卫营的时候,京中乱党,已到穷途末路之时。
毕竟是天子脚下,这场蓄谋已久,破釜沉舟般的行刺,终究以事败告终。
来之前,覃氏忽闻赵国公府遇刺,侯爷已带兵前往驰援。手一抖,不小心碰翻了刚沏的热茶。
本就是酷暑,沸水泼在手背上,可想而知,该是如何钻心的疼痛。可主人却近乎麻木的,一句话也不说,眼神空洞洞,放任娇嫩的皮肤,霎时便通红一片。
京中大乱,这时候,侯爷当先想到的,竟不是贺家,也不是她这个正室夫人,更不是后院哪个貌美的姬妾。而与贺家毫不相关,无亲无故的赵国公府?
多么讽刺。
被府上管事催促着,牲口般,赶上马车,无比狼狈逃出侯府,覃氏望着塞了满满一车厢的后宅女人,而今再看,只见个个儿只知哆哆嗦嗦,抱团哭啼。哪儿还有素日在她跟前恃宠而骄的那副嘴脸。平常再得宠又如何,到了生死关头,不也跟她一样,都是被男人弃之不顾的可怜虫。
覃氏觉得或许她该觉得庆幸。京里虽乱,可乱却只乱那几处地方。那些人要剪除的,首当其冲,便是赵国公与顾家满门。幸而没人来追杀她们这干手无缚鸡之力的侯府女眷,如此才能趁乱出城,有惊无险被送至有重兵把守的京郊戍卫营。
得知已无性命之忧,覃氏在来时路上,无数次设想:待会儿见了江阴侯,与被他不惜拼死也要带着奔逃的姜氏,她该摆出何种面孔来,才不会显得太失了侯夫人的身份。
然而任她如何大胆猜想,也不会料到,再见姜氏,竟是在江阴侯卧榻之畔。
那个女人不知使了何种手段,竟能留在房中,干着在覃氏眼里,随意一个婢子都能打下手的活计。
覃氏与一干侯府女眷却尴尬拦在门外。得知江阴侯中箭,不仅不能上前照看,连别的女人都能轻易踏足的屋子,她却一步也不能僭越。
“侯爷有令,除医官,任何人不得入内。”拦她的是常年跟在江阴侯身边的老仆。
任何人么?覃氏讥讽一笑,眼角掠过正背对她忙碌着拧帕子,丝毫未曾察觉她到来的姜氏背影上。
那老仆似读懂她笑里的涵义,态度不改,只挡在她身前,如桩子般,毫不露怯。
“赵国公府上两位小主子受了惊吓,时已服下安神汤,被侯爷安置在隔壁偏房里歇息。还请夫人无事勿要打扰,带着后院诸位,跟随此人,到腾出来的营房内,将就安置一宿。待得京中叛乱平息,再行归京。”
原来不止他屋里不让进,紧邻的偏房,也给了她膝下子女。而她,不过被他吩咐人打发到不远处的营房中“压惊”。
覃氏袖下紧紧握拳,闻言,一刻也不肯逗留,转身便走。
倍感屈辱的步子却挡不住身后姜氏仿佛依稀劝说道,“请侯爷万勿逞强。”
**
七姑娘全然不知外间覃氏已来过一回,哄好诜哥儿与阿荇,她实在难以安心,终是主动请缨,留下照顾一力护持她安危之人。
此时这人虽在榻上,却因身中四箭,其中一箭力道之大,竟洞穿了铠甲,自他肋下径直穿透而过。另几箭,一箭在手臂,两箭在背心。箭支如骨刺,深深浅浅插在他身上,即便已剪了露出来的箭尾,依旧令他无法舒适仰躺下。
她跟另一侍人扶他避过伤处,勉强靠坐着。亲眼目睹他身下被单渐渐被血染透,感觉医官拔箭时,他肩头忍不住战栗。她扶他的手,也微微一抖。
可这人还有闲功夫开解她。
“怕了?他离去前,请本候过来。不曾对你不管不问,你莫怨他。”
她一直憋着的泪,就这样无声无响掉下来。
“我知。”
道谢的话,梗在喉咙,如何也说不出口。情义太重,沉痛到,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
她使劲浑身解数,再顾不得还有旁人在场,拿出毕生本事,以特有的语调,尝试减轻他的痛苦。
此时此刻,她无比感激曾经的导师,若无导师倾囊相授,眼下即便她留下,也不过是束手无策,再一次感受被追杀时,惶然的无助与深切的无力。
“犹记得在府衙那会儿,侯爷曾赠我花草,可惜那些都太过名贵,实难养活。下回要再送,索性送珠串吧,如手上这般,即好打理,戴上了,也能佩许多年。”
他有些涣散的目光,果然如她所愿,迟钝的,凝在她手腕。
亮闪闪的光折进眼里,恍惚中,她的声音变得遥远。飘飘然,似隔着崇山峻岭,又似徘徊于耳际。
“曾几何时,夫人曾亲口对本候言曰,不喜花心思打扮,更懒于对镜贴花黄。”
她心口蓦地一揪,眼里升起无比复杂的光华。极快的,又沉敛下去。
她记得,都记得。
那个雪夜,眼前这人,也如那人般,几次三番试探过她。那时候她装聋作哑,言笑晏晏,答得理直气壮,毫不心怯。
“女儿家小小喜好,羞恼之于……还望侯爷莫要怪罪。”那时候尚能底气十足,漫不经心,到如今,只觉话里干瘪瘪,自欺欺人。
“是么?”他气息已不稳,随着医官拿刀子,破开他皮肉,又是闷声一哼。
她看着刀剜进他肉里,血水喷涌而出,刀口那样整齐,仿佛刀在肉里掏掏弄弄的声响,比她最厌恶的用指甲刮玻璃,更叫她浑身冰冷,通身难受。
之后与他说了什么话,她有些心不在焉,不敢再盯着那切口瞧,只知照这套路,有一搭没一搭的引他说话。
待得伤口上了药,彻底包扎好,她垂手立在一旁,看那侍人与医官,一人抬他腿脚,一人托他上半身,总算费力的,将他平放在榻上。
直到此刻,她紧绷的心弦,才得以放缓。
默默打量他半晌,自认留下已无用处,夜里能为他守夜之人,不会是她。到底是多有不便,能亲自看他从鬼门关抢回条命来,她已不甚感激。
是夜,她与诜哥儿阿荇,还有晚些时候与公孙一道赶来的春英几个,凑合着,挤在三间屋舍里。整夜整夜的翻身,夜不能寐。一闭眼,便是漫天的火光,与那人不告而别,可恨的背影。
关乎那人的消息,连带行宫那头,都似断线的风筝,彻底没了信儿。
公孙来时没瞒她,只说是出京通往行宫的官道上,也设了大批埋伏。待得之后集结的官兵赶至瞿河,河上桥梁已被人截断。三五日内,过河已无望,更不需说打探他与怀王的处境。
第422章 番外——百态
一早上,她都在担忧那人的安危。一头还要哄着受了惊吓,不依不饶,抱着她胳膊追问“爹爹去哪儿了?”的阿荇。
诜哥儿比妹妹懂事,安静守在母亲身边,只时不时瞟向门外的眼神,泄露了心里对那人的依赖。
这时候七姑娘才无奈又难过的体会到,两个孩子对父亲是何等依恋。
那人在时,凡事做得太好。阿荇耍性子撒娇,他温言教诲,很是包容。对诜哥儿,于课业上,无论谆谆教导或严加督促,诜哥儿心里,他是那个会手把手教儿子读书习字,讲史论的好父亲。
之前还不大觉得,此时方知,正应了老生常谈那话,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她的天,也是孩子们的天。
**
下午天突然就阴了。瓢泼大雨淋淋冲刷着驻地上空扬着黄沙的穹顶,空气也似乎变得轻薄起来。
本打算往主帐探病,不想却扑了个空。廊下值守的军士告诉她,总兵大人今早便离了营地,具体行踪却是不便相告。
她心里正因这两日之事,乱作一团。心不在焉往回走,刚走出不远,便遇上只带了贴身婢子,同样抱着探病打算的江阴侯夫人覃氏。
覃氏迎头在门口撞见她,记起昨儿受的不平跟委屈,好歹强忍着,规规矩矩福了礼。
“府上大子与姑娘,惊吓可好些了?夫人这是往哪儿去?可要妾身陪同?”
不知为何,跟在七姑娘身后的春英,总觉着侯夫人这话,阴阳怪气。仿佛对自家主子,隐隐带着那么几分不耐烦?
嘴上自请着要如何“陪同”,面上却是一副提防赶人的嘴脸。只差明摆着敲打“男女大防,夫人来此处,怕是不大妥当吧?”
这哪里是关心府上大子与大姑娘。分明是明嘲暗讽,怪罪主子不知照顾小儿,反倒别有居心,往侯爷跟前献殷勤。
春英被覃氏一番似羞辱,却又挑不出错儿的话,气得面色涨紫,护主心切,冲口对覃氏言道,“多谢夫人记挂,府上两位小主子俱都安好。我家夫人此来,只为探望侯爷伤势。不巧侯爷不在,这便要回了。”
虽气恼覃氏,好歹还记得分寸,话也答得不卑不亢,柔里带钢。与春英不相熟之人,很难听出她话里的火气。
见春英自作主张插了话,七姑娘眼底微沉。打量覃氏两眼,浅笑点了点头,似在肯定春英之言。
覃氏心里正不痛快呢,见她主仆二人一唱一和,当主子的,不仅不管教那多嘴的婢子,竟冲她浅浅一笑,多余的话一句也没有,就这么错身而过,从容离开了?仿佛她之前夹枪带棒,暗中挑衅,都成了笑话。
莫名的,覃氏脸上一阵火辣。越是不服气,这结果,越是自个儿送上门,陷入令人更加难堪的境地。
绞着手上的锦帕,覃氏伫立在原地,目光随着那抹鹅黄的身影,渐行渐远。突然的,心头那口怨气像是再也憋不住,不及多想,已冲姜氏喊话。
“夫人放心,打今儿起,妾身定当亲自为侯爷侍疾。凡事亲力亲为,不假他人之手,不劳夫人您费心!”
前边那人脚步一顿,顷刻之后,转身,客气颔首,仿佛在示意覃氏:这话,她听进去了。只温婉的侧脸上,一派坦荡,丝毫不见被覃氏当面折辱的羞窘。
**
晚间贺帧风尘仆仆赶回,毕竟是拖着病体,舟车劳顿一日,神情稍有萎靡。还没跨进二门,半路便听说了午后发生之事,脸色当即便不好。
握拳咳嗽两声,抬头,一眼望见已等候在廊下许久的覃氏。贺帧阴阴扫她一眼,当即调头,往不远处,相隔不远的屋舍行去。
哐当一声,覃氏端着的药碗砸在地上。热了不知多少回的汤药,乌糟糟,淌了一地,渐渐向石阶下蔓延,似要追随正眼都不瞧她那人,滴滴答答流淌着,细如绢线,离她越来越远……
**
贺帧过去那会儿,两个小的已睡下。她身旁未跟着丫头,独自一人倚在门边,遥遥望着远处出神。娇小的个头,半夜里,越发显得柔弱寂寥。
贺帧眉头微皱,不知为何,见不得她如此模样。轻声一咳,拉回她神思。
“午后之事,乃是吾妇莽撞,出言不逊,夫人不必放在心上。时已不早,若无别的事,还是早些歇息吧。”
她回眸刹那,余光瞥见一男子高大身行,以为是那人,眼底有一瞬惊喜。待得定睛一瞧,欣喜的目光顿时黯淡下去,却错过他眼中同样黯然的目色。
“侯爷回来了,身子可还好?医官可是有言在先,这几日,侯爷的伤势,宜卧榻静养。之于下午之事,不怪侯夫人,却是我欠了思量。”
语毕,他安静盯着她,两人谁也没说话,小小的院落中,静了许久。
待得头顶那片乌云慢腾腾飘过去,月亮重又露了脸,他别开脸,而她垂眸,抿了抿唇,终究还是问道,“不知侯爷今日去了何处?在外间,可有听闻我家夫主的消息,哪怕只言片语?”
问话时,她长长的睫毛盖住了眼底的神色。语气尚且算得平稳。
贺帧背在身后的手,指尖颤了颤。拿捏着与她一般无二的语调,回她道,“只得些许眉目,尚未查证,是真是假,尤未可言。此时告知于你无益,不过平添诸多胡思乱想罢了。你也莫急,照他素来行事,知留你在京中,时刻对他牵肠挂肚,定然不肯轻易涉险,罔顾了性命。还请安心住些时日,但使有了确切消息,定当使人速来通报。”
只他知晓,说这话时,心里如何涩涩,言不由衷。竟至卑劣做想,倘若顾衍一个不好,他是甘愿代为照顾她——尽心竭力,不会比那人差分毫。
她努了努嘴角,深知某些时候,眼前这人,跟那人,真是固执得相似。到底是与他共事了一段不短的时日,这人要三缄其口,再多纠缠,也是枉然。
“如此。”她正待行礼回房,这时候才有心思认真觑他一眼。这一眼不打紧,只见这人不止面无人色,且眼下印着两撇明显的乌青。
重伤失血过后,伤口疼痛,彻夜难眠么?
她在心里暗自估量。
“侯爷您稍等。”匆匆回去叫春英取出个闲时缝的素净香包,里面装着艾草薄荷等几味晒干的药草,递到他手中。
“原先是给诜哥儿缝的,多制了几个,闲置着也无用。侯爷若不嫌弃,此物可挂在帐内,驱虫安神,能起些助眠之效。”
“哦?”他接过在手中摩挲两下,前后翻转着瞅了瞅,不动声色,放进袖兜。
“那便谢夫人美意。”
之后她回房,他目送她身影消失在门后,抬步向回走去。只跨出一小截路,再回首,却见她屋里依旧点着灯。
男人浓密的眉毛皱了皱,稍一迟疑,止住脚步,将身影避进屋里人看不见的树荫底下。
背靠着树干,贺帧仰着头,透过漆黑的枝冠,半眯起眼,遥望时隐时现的月色。
手上却细细捻着她赠的香囊,极慢的,一寸寸抚过。
直到子时敲过更鼓,她屋里熄了灯,再无一丝光亮透来,他这才抻一抻已站得僵硬的腰杆。不慎牵扯到背后伤处,痛得龇牙咧嘴,无声吸口凉气。
缓过这一阵,拢拢沾了薄露的外袍,拖着疲惫的身子,逶迤步入四合的暮色中。
第423章 番外——终归(全卷终)
1。(姜瑗顾衍篇)
失眠是件令人极为难受的事。
好容易熬到有了些许睡意,她刚闭上眼,迷迷糊糊,梦里都在数他离开她多少时日。
也不知是否思念太苦,梦里倒能骗骗人。她仿佛觉得,又回到那人踏实的怀抱里,暖暖的,结实而宽阔。
“顾衍。”她梦呓般喃喃。
话里带着丝可怜的哭腔,多么委屈。
披星踏月赶回来的男人不及梳洗,素来好洁的癖好也顾不上了,就这么裹着披风,支肘靠在床头,近乎贪恋的回味她身上的气息。
像剥粽子一般,将她的脑袋从被窝里露出来。屋里没点灯,他就着窗外透进的月光,轻柔碰触她面颊。
听她在梦里唤他,他疲累的心,淌过一股暖流。连日来的奔波,再见她,疲惫一扫而光。
幸而,幸而她安然无恙。两个小的,亦然。
“卿卿,唤世恒。”原来她在梦里,胆子大到直呼他名讳。清醒时,从来都是老实又规矩唤他声“大人”。偶尔床笫间,被他逼得急了,憋出句“夫君”来,他以为已是她能做到的极致。
今日方知,他错怪了她。背着他,她胆大如斯。
若说之前感到从背后传来的暖意是做梦,那么眼下凑在她耳边,热腾腾一声呢喃,她怎能傻乎乎自欺欺人,还以为这还是在梦里?
哗一声翻转过来,被她扬起的被褥正正砸在他脸上。滑稽的,当头罩着他,隆起半个人形。
一时间,屋里静极。
被被褥盖着的那人,不悦的,将阻挡之物挑落开去。抬眼对上她鼓着眼睛,怔怔凝望他的视线。
此刻她披头散发,毛茸茸乱糟糟的脑袋,绝对算不得好看。可他嘴角渐渐弯起,眼里柔情似水,将似乎受了颇大冲击,一时还没缓过神来之人,轻轻带进怀里。
“卿卿,吾归矣。”
就这么一句话,破开她多日来的压抑。
“哇”一声,她如小儿般,在他怀里剧烈挣扎抗拒。一头痛哭,一头拼了命的推他,状若疯癫,对他,破口大骂。
“顾衍,混蛋!”
奈何她终究是斯文人,在此之前,两辈子没与人动过粗。来来回回只会这么一句,再难听的话,实难说得出口。
拳头如雨点般落在他肩上,自来温婉之人,动起气来,比寻常人更难抚慰。
头一回见她如此失态,他初时一懵,极快便反应过来,不止不动怒,反倒无赖般,死缠烂打拥着她,片刻也不松手。
“阿瑗不哭。吾归矣,吾归矣……”
一遍遍重复,纵使外间推崇他学富五车,而他到了她跟前,只会如此念叨这么一句。
归矣,归矣。两字何其沉重。
她在他怀里放声大哭,这般大动静,自然惹得在前头打地铺的春英,吓得立马就要冲进内室。直到莽莽撞撞掀了帘子,听得里面传出一声低沉的呵斥,春英一愣,这才欣喜若狂,连滚带爬,真就退了出去。
“不许你吼她!”她正冲他撒气呢,便听他比她声气还大,竟有功夫管她的婢子。
那人无奈一笑,拍着她背心,好脾气的迁就,“然,都听卿卿的,不吼便不吼。”
若非怕她事后怪他当底下人面前,害她没脸。他又何需畏惧人言。
看她哭得眼睛通红,也知她如此,这几日必定过得辛苦。他抽过矮凳上叠放的干净裙裳,也不管那料子是今岁新进贡的蝉纱,便是国公府,也只得了一匹。
拎起一角,就这么替她细心擦拭糊花了的小脸。
她哭,他抹。永远比她更有耐性。
于是她哭累了,力气也没他大,仿佛知道再这么下去,他是不吝陪她闹到天明的。末了重重捶他一下,泄气般扭过身,粗鲁的拽过被子,将自个儿捂得严严实实。一点儿也不给他留,一丝头发也不叫他碰到。
**
这夜过后,整个营地都知晓,国公大人已然亲至。
公孙几个,连带崔妈妈春英,无不喜笑颜开,仿佛随着他归来,头顶的乌云都散了。尤其两个小的,更是整日整日粘着他。阿荇嘟嘴儿老大不乐意冲他抱怨,“娘亲将阿荇压在马上颠来颠去,压的阿荇肚子疼。”
小小的孩童,还不知逃亡时,母亲是用性命在保全她。可他知道,心里顿时一痛,只一想象那副场景,他额角便突突的跳。
诜哥儿立在他身旁,扬起脖子,深深皱起眉头,“父亲,母亲这几日,夜里总是偷偷哭泣。儿不敢去劝,唯恐越劝,母亲越伤心。”
闻言,他牵起愁眉不展的少年郎的手,又将阿荇抱在膝头,慈和的摸摸他二人发顶,不发一言,眼底带着深深的思量。
**
也是这一日,春英忐忑的发愁。
原来她家主子不发脾气便罢了,一旦动了真火,竟这般倔强,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这都连着好几日对大人不理不睬,夜里也是分榻而眠,这可如何是好?
主子这别扭再这么折腾下去,表面上做戏做的再好,总有露马脚的时候。当着小主子的面,和乐融融,一转身,便给大人脸子看。
诜哥儿那般聪慧,今儿已起了疑心。将她单个儿叫到拐角,问母亲是否还在与父亲赌气。春英没敢点头,只吞吞吐吐随便找了个托词,险险支吾过去。
这晚春英又偷偷摸到门边,耳朵贴着门缝,仔细听里头的动静。
“阿瑗,还待气我到何时?”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屋里也没回应。春英握紧拳头,在外头干巴巴着急。
“不是与你细说过了,为夫不曾渡河。那桥也是我命人截断。瞿河两岸盛长苇草,逆党潜伏其中,火攻逼其显露行迹不难。王上身侧有刘高在,刘高对行宫密道知之甚祥,一时半会儿,出不了岔子。为夫留下拖延些时候,混淆耳目,自有大军自漳县出,奔而勤王。”
这却是说,怀王身旁有刘高在。刘高乃是他处心积虑安插的心腹,岂能没有半点儿手段?怀王遇刺,刘高护驾有功,王慌乱之下,除被死士斩去头上半尊玉冕,龙体无恙。只受了莫大惊吓,躲进密室中,勤王之师一日不至,一日不敢露头。
逆党在怀王处失手,无奈,只得抢先往京中递假消息,趁乱而起,先发制人。他在赶赴行宫的半道,已得刘高传信,如此方将计就计,一面命人传令漳县,保怀王安危,一面以身犯险,行诱敌之事,只为合围而歼之。
春英难得听国公大人如此放下身段,温言细语与主子讲道理。却听主子丝毫不领情,冷哼一声。
“阿瑗,”那人无奈感概,语气也微微带了丝好笑。“兵书有言,逢河断桥,遇山滚石。此计,可曾有教你?”
被问的人闷着没吭声。
“为夫以为,阿瑗懂我。这般浅显道理,贼人懂得,我又岂能不知?我若渡河,而瞿桥断矣,必是追兵追赶不及,前路,已足够我另行谋划。反之,瞿桥已断,而我未渡河,必是胸有成竹,逆党,大势已去。”
这会儿听他侃侃而谈,她只觉何其可恶!这人所说的兵书,她打小便不感兴趣。从来都是看过即罢,懒得琢磨其中深意。
这时候他反过来问她,他教她兵法,她为何没用心记住,举一反三,深思其中的道理。她心里恨得牙痒痒,恶狠狠憋出句话来。
“下官资质驽钝,不堪教化。”
怄气的,连许久未用的“大人下官”那套也搬出来说事儿。熟悉中,隐约透着些彼此都怀念的亲昵。
那人大笑出声,连唤几句“卿卿”。见她依旧不肯让他近身,机智的,蹙眉揉了揉腿脚。
春英在外头不明就里,只侧着耳朵努力窥听。
“腿怎地了?”她果然紧张。
“马上疾驰颠簸得狠了,旧伤似不大好。”
“当真?您可别唬我。快躺下,挽起裤管来瞧瞧。”
……
“呀,干什么?谁许你动手动脚?”
“腿疾复发是假,是与不是?您又欺我!”
“放手,不许摸!”
门外的春英赶忙退后两步,拍拍微红的面颊,笑呵呵使人烧水去了。
**
多年之后,公子昶年满十三。怀王因时常流连后宫,欲再得一子,终难如愿。身已垂垂老矣,病榻之前,传位公子昶。是为“平王”,取天下太平之意。
赵国公顾衍晋内阁首辅,深得平王倚重。且平王自幼亲近温良恭婉的姨母姜氏,待顾衍,便多了几分敬重信赖。
七姑娘舒舒坦坦过着自个儿的小日子,儿女绕膝,夫君宠爱。
闲时躺在摇椅里,晒着暖暖的日头,一晃一晃的想着:
前世她读过一篇文章,书里描绘的爱情,曾让她深为心动。
若将书中用词,浅浅改动一番,或许,便是她当下的幸福——
这些年,朝朝暮暮。
赏过许多场雨,
游过许多座山,
翻过许多卷书,
历过许多劫难,
牵过许多回手,
诉过许多次情。
只相守,一个人。
2。(姜瑗篇)
很早的时候,她便知道,人,能活得糊涂,是一种福气。
她想,前后两世,与她有莫大关联的,除去顾衍,还有一人。
发觉江阴侯的异常,是巧合,也是必然。
她曾设想过,那人与贺大人,该是与她一般,有了奇遇。只是细节处她猜不尽然,也不欲深究。
那人几番介意她与贺帧来往,他虽藏得深,可她不是毫无所觉。有些事一旦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便如开了窍。于情事上,她并不如那人想的一般,如此迟钝。
刚进京那会儿,她在贺大人眼中,只看到对郡主的上心。对她,许是好奇中,还夹带了几分因幼安而起的疏离与提防。
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呢?若她没记错,该是那回她碰巧遇上他犯了哮症。
之后再见他,他看她的神情,有恍惚,有怀疑,有眷恋,有不可置信。再有,是悔意么?她不确定。
尤其令她在意的是,那人悔婚,贺大人对此事的态度,除漠然观之,待幼安,并无从前怜意。
反倒是对那人,几次她都在背后瞧见,贺大人眼中,似乎藏了许多心事。
大婚那日,她听春英笑言,贺大人主动替世子挡酒,喝得酩酊大醉。
而她好几次试探的,将贺大人赠的花花草草养在屋檐底下,那人看了,果然,眼里透出丝阴郁。
后来很多事都起了变化。贺大人不在是贺大人,而是江阴侯。长街再遇,她险些被快马冲撞,他以身相护。查看过她安好如初,错开眼,仿佛生怕多看她一眼。
桩桩件件她记在心里,深深掩藏,从不对人提起。连那人,也囊括在内。
直到顾臻中意侯爷,来问她拿主意。她心头咯噔一跳,默默的,垂眼看着腕上闪闪的珠串。再抬眼,又是一副平平淡淡,局外人的面孔。
覃氏对她有怨,她既惊异覃氏如此敏锐,却也多有体谅。
春英气不过覃氏出言冒犯,可她却能体会覃氏身为女人的酸楚,不欲与她为难。
这世上有许多事,说清楚了,反倒是一种伤害。
贺帧亏欠的不是她。而她相信,他在她身上想要寻求的那种救赎,即使分明知晓,她不是“她”,依贺帧的精明,仍旧不由自主,沉溺其中。那段她并不十分清楚的****纠葛中,究竟谁伤谁更深,随着上一世姜瑗的离开,这个结,永远也解不开。
与其稀里糊涂搅和其中,不如私心的,假做糊涂。
她能陪他剜肉拔箭,赠他香囊,助他安眠。然而也仅止于此。
就如当初他回报她救命的恩情,他以克制远离的方式,实如君子,成全她与那人琴瑟和鸣。
她从没有想过,他曾经戏言,会拼死保她周全。这话能有应验的一天。他舍命相护的恩情,她记在心里,烙上印记,深深沉淀。
她想,此生她能给他最大的尊重,便是不揭破,不牵扯,不拖沓。甚至是不为他所知,不为任何人所知——
相安无事,遥遥祈福。
3。(姜柔篇)
初时王上令公子昶拜在顾衍门下,姜柔可谓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个靠山,在朝中,她母子二人,再不是孤苦无依。
哪知许多年后,时已是大周最尊贵的女人,姜柔才幡然醒悟:先王当初这道旨意,实在令她悔不当初!
那人假借教导之名,没少在公子昶跟前举荐“得用”之人。
当姜柔迟迟察觉,公子昶身边尽是替那人说好话,宣扬其忠心不二时,为时已晚。
她怎么就没想到提防他这一手?公子昶生而平庸,性情忠厚,尊师重道,尤其念旧情。幼时便因她过分严厉管教,更喜亲近温和好说话的姜瑗。
这一亲近,竟至诚心相待,连带对顾衍,也多了几分血亲间才有的深信不疑。
姜柔几番提点公子昶君臣之道,都被他以“母后多想。若然顾师如母亲所言,万不会等到今时今日。再则,顾师更看重的,唯有姨母,与吾兄妹几人。”
听公子昶如是不以为然的回应,姜柔近乎气得呕血。
只听这句“与吾兄妹几人”,这话便大大的不妥!分明是表亲,怎能当了嫡亲的兄妹看待?此事每每姜柔回想,总是心口堵闷!
有时候她也想,盼了一辈子,争了一辈子。到头来,除了挣出个偌大的,清冷的后宫,还有个胳膊肘向外拐,不听她话的儿子。她还剩什么?
寂寞宫廷,春落早。
或许,她挣的,不过是份冷冰冰,不近人情的尊贵罢了。光只担了个头衔,前朝后宫,若非碍于顾衍颜面,真正敬她、怕她,又得几人?
************
所有番外完结,盛宠连载一年余,追文的亲,辛苦了,道一句感谢,多谢支持。
这本书,沾衣是尽力了。虽然更新断断续续,十分不给力。但在创作上,几乎可以说是精疲力尽了。这是一段近乎沉默的爱,顾衍的不多话,贺帧的不纠缠,小七的不暧昧。每个人的态度都很分明,这是我喜欢的。
相比较第一本《宠妃》,或许可以这样描述:
《宠妃》是十七八岁都能爱上的书;而《盛宠》不同,或许到二十七八岁,才会渐渐爱上。
关于新书,这次沾衣学乖了。老老实实存几十万字的稿,咱们再见。
十月,我在《凰战纪》等你~~喜欢爽文的亲,莫错过。罢了。光只担了个头衔,前朝后宫,若非碍于顾衍颜面,真正敬她、怕她,又得几人?
************
所有番外完结,盛宠连载一年余,追文的亲,辛苦了,道一句感谢,多谢支持。
这本书,沾衣是尽力了。虽然更新断断续续,十分不给力。但在创作上,几乎可以说是精疲力尽了。这是一段近乎沉默的爱,顾衍的不多话,贺帧的不纠缠,小七的不暧昧。每个人的态度都很分明,这是我喜欢的。
相比较第一本《宠妃》,或许可以这样描述:
《宠妃》是十七八岁都能爱上的书;而《盛宠》不同,或许到二十七八岁,才会渐渐爱上。
关于新书,这次沾衣学乖了。老老实实存几十万字的稿,咱们再见。
十月,我在《凰战纪》等你~~喜欢爽文的亲,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