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胜利,接待慰劳团
“你们,你们怎么回来了?”林凡才急切地询问道:“其他乡亲们呢?”
“师哥放心,乡亲们差不多都走了,很安全。”何有义赶忙解释道:“你看,我们在庄里庄外捡了很多枪,有死鬼子的,有黄皮狗的,都是快枪,咱们不怕他们了。”
“胡闹。”林凡才一跺脚,也说不出别的来,回头又用望远镜观察着战场,半晌,他若有所思地转过身来,盯着何有义和百多村民,开口说道:“外面也不知是哪路人马,打鬼子硬是要得。可人家救了咱们,咱们缩在这里看热闹,有些说不过去吧?”
“师哥,我也是这么想的。”何有义使劲点了点头,说道:“另让人家笑话咱们不懂人情世故,现在伸把手,以后也好见面。”
林凡才苦笑一声,说道:“咱们把鬼子得罪死了,没有个依靠,日后是没法过了。这支人马不知来路,附近的保安旅也能投靠。虽然得罪过他们,但好歹是中国人,要粮要饷总不至于逼得咱们家破人亡吧,以前是咱们眼皮子浅,以为不含乎,谁也不吊,现在看来是错了。”
“师哥,您说咱怎么打,我现在就领人出去。”何有义有些羞愧,拒绝保安旅是他的意思,如今想修好关系,自然要多卖些力气了。
“打仗咱帮不上忙了,弄些吃喝,算是慰劳吧!”林凡才苦笑了一下,说道:“还有咱们捡的这些枪,得还给人家一半,可不敢大着脸都留下。”
……………
战场上渐渐沉寂下来,枪炮声远去了,但还能听到。
敌人的这次大败很是狼狈,主要还是炮火的轰击,使其难以再坚持。而没有了火炮的配合,鬼子还真的不太会打仗了。
“嘿嘿,鬼子连尸首都扔下了,这可少见。”王志杰带着百八十人匆匆赶来,身上背着、挎着不少缴获,看到激战后的战场不禁发出慨叹。
沈德会轻轻点了点头,说道:“咱们占了便宜,敌人围攻寨子伤亡不小,也很疲惫,才被咱们偷袭得手,一举击败。”
“反正咱们打胜了。”王志杰不管经过,只顾结果,屁颠屁颠跑来就想着多捞些战利品,让自己的保安旅也象个样子。
战场还没打扫,沈德会身边只留下了一个班的警卫,还有大部分的炮兵和医护员。三个中队已经追击而去,还有一部分携带六零迫击炮的炮兵和弹药手。
“王旅长,麻烦你的弟兄们帮着打扫战场,收治伤员。”沈德会知道王志杰急着赶来的心思,便把任务主动给了他。
“没问题,一点问题也没有。”王志杰赶忙命令自己的手下,“手脚麻利点,先抬伤员,别光盯着地上那几杆破枪。”
正在这时,有士兵前来报告,八大村的两位头领前来拜望致谢。
沈德会打心里也挺佩服这帮人,凭着土枪土炮敢跟鬼子伪军硬磕,也确实打死打伤了不少敌人。他又征求了一下王志杰的意见,王志杰觉得救了八大村,那两个倔头的态度应该有所转变。况且,以救命恩人的身份站在这里,腰杆既直,又是涨脸的事情,也就不表示反对。
在两个士兵的引领下,林凡才和何有义走了过来,看到一个年轻的**军官站在那里,饶有兴致地注视着他们。保安旅的王志杰也站在旁边,让两人不由得一愣。
尽管有些惊讶,林凡才却不敢怠慢,上前强笑着拱手道:“这位长官,王旅长,鄙人是寨子里的管事儿的。贵军击败鬼子,解救了八大村的百姓,林某特来致谢。”
沈德会打量着林凡才,见他方额阔脸,络腮胡须,浓眉大眼,衣服虽有些破烂,上面还有血污,也不掩其雄壮之色,不由得暗赞了句:真是一条好汉子,怪不得能带着村民和鬼子相持了这么长时间。
“林头领不必客气,我们是国*军,抗日乃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不必如此恭维。”徐大眼和蔼地说道。
“是,是。”林凡才也觉得这样低声下气的说话很别扭,右手的手指头不停地捻着衣扣,小心翼翼地说道:“本地石厚土薄,一切都不象大地面方便。但也备了酒肉饭菜,慰劳贵军。”
沈德会点了点头,说道:“我看就不必了。贵地新遭浩劫,也是我们得到消息太晚,紧赶慢赶还是来迟了。”
“长官实在是体恤百姓,林某在此代全寨老小先谢过了。”林凡才听到浩劫两字,立时想到在战斗中牺牲的村民,神情黯然下来,低沉地说道:“贵军算是救了我们全寨人的性命,又草芥不取,实在让林某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对了,我刚才带着村民替贵军捡拾了不少枪枝弹药,一会儿就奉上。另外,庄子里还会送给贵军一批粮食肉菜,以作犒劳之用。”
“还有——”林凡才转向王志杰,苦笑了一下,深深一躬,“王长官大人大量,以前有不到之处,还请多多原谅。这以后,缴粮纳饷,八大村绝不拖欠。也请王长官能大义出兵,保八大村百姓的平安。”
这个林凡才倒是个看事儿明白的,知道鬼子肯定报复,想借此与保安旅修好。当然,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来路,也就没敢冒然开口。沈德会微微一笑,对着王志杰耳语了几句。
王志杰见林凡才服了软,既奉还战利品,还能收粮获饷,也就装出大度的样子,脸上带着笑模样,说道:“贵寨百姓能与鬼子厮杀,不失血气和刚烈,实在令人钦佩。只是武器太差,难以保护家园。嗯,我们保安旅抗日救国,保土护民,那是应该应分的事情,请林头领放心好了。”
“另外——”王志杰虽然有些肉痛,可也觉得能把八大村收拢过来,也不失为一个臂助,他勉强笑了笑,说道:“等我们将缴获清点完毕,会拔出一些多余的枪枝送给贵寨。嗯,这个,只要是打鬼子的中国人,我们绝不苛待。”
林凡才和何有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渴望的亮光。枪啊,乱世当中保命护家的倚仗,要是有几十条,哪怕是十几条快枪,今天这些鬼子定然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村民也能少死很多。他嘴上说将捡拾到的枪枝弹药归还,不过是客气之语,当然,如果保安团不愿意给他们,他们也没法违背人家的意思。
“长官们虽是军人出身,但办事平和,关照周到,实在难得。”何有义拱手致谢,诚恳地说道:“以前是我鲁莽,不识好歹,还请长官不要见怪。”
“哦,没事,没关系。”王志杰再次大度地摆了摆手,说道:“你们对保安旅缺乏了解嘛!以后呢,咱们就是一家人,精诚团结,共同抗日啊!”
………………
围绕着桃源集镇八大村的战斗,既令杨天风感到意外,可又让他觉得是打破平衡的契机。
沈德会发来电报的意思也很明确,鬼子肯定会进行大举报复,凭游击大队和保安旅的力量,取胜没有把握,希望能增兵再战。
如果在定陶能再次击败敌人,曹县、定武的守敌必将震动,后方不靖,为防被真正地分割围攻,他们很有可能会弃城,向荷泽收缩。这样一来,靠围困和挤压夺取两城的设想也就成功了。
所以,杨天风并没有经过太多的考虑,便指示第二十七师派出两个团,分路穿插至定陶,既是增援游击大队和当地抗日武装进行反扫荡,又作出切断分割曹县、成武两县的作战态势。
不管是保安旅,还是八大村的自发武装,经过训练和装备,都将成为好兵、强兵。他们如果得不到支援,或是被鬼子轻易消灭,或是被迫当汉奸,对将来都是不利的。
除了增援游击大队外,杨天风还给沈德会回了电报,命令他将参与围攻八大村的伪军俘虏全部处决,一个不留。
参与扫荡,烧杀抢掠有他们,屠戮同胞有他们,这些为虎作伥的畜生死有余辜。赶在伪军大量出现之前,以铁血手段加以震慑,负面效果便能降到最低。
而新七军的实力在持续增长,就更增加了杨天风的信心,也更不把软骨头的伪军看在眼里,也不指望着用伪军俘虏来扩充。
曹斑亭等武装被顺利编并,虽然还有一个多月的训练期,但却凭空使新七军又多出了近两万人马。再加上根据地的招兵、征兵工作的展开,十万之众已经是数月之后便可以达到的目标。
山地旅调往豫西,周遵时的八十一师在以团为单位经过山地战训练后,也将逐批西调。但高树勋所部南下,经过装备、训练、休整后,也将成为鲁豫皖边区的可靠武力。
如此众多的人马,肯定需要更大的地盘,更多的资源来供养。拿下曹县、成武,并且是尽快,即便春耕有所耽搁,但还来得及再补种一茬大庄稼。这样的话,加上湖西地区,根据地的财粮收支还能够保持平衡。如果水利设施、肥料和田间管理更有效果,粮食的收获甚至还有超出的希望。
当然,这只是静态的、乐观的估算,实际情况如何,杨天风并不敢轻易确定。所以,如果有富余资金,他还是坚持外购粮食,多加囤积储备,以备长远或不时之需。
而大“财神”将造访边区,对杨天风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他思虑得长远,可不仅是想多争取资金,还想借陈JG先生访问延安,为他解除心中的一些顾虑和疑问。
准备是要有的,但无须兴师动众,也不必弄虚作假,就让陈JG先生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豫皖边区。当然,杨天风是要作一些策划,对手下作一些交代的。
“陈先生一行坐飞机先到郑州,然后渡河到开封,你们就在开封迎接。”杨天风摆了摆手,示意宗辉不必提笔记录,“陈先生生活俭朴,反感奢侈,你们也不必铺张浪费,吃的饭菜就如平时一样,再加一两个菜也就可以了。”
“这个属下明白。”宗辉点头说道:“陈先生在重庆连发三天罢宴文告,已经令人能看出他的好恶。”
“关键是对边区各项政策的讲解。”杨天风沉吟着说道:“要讲明讲透,要让陈先生知道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制定,实施前后的效果对比。对出现的问题不要藏着掖着,甚至可以向他请教。”
“对陈先生一行的安全保卫工作,既要严密,又不要让他感到太受拘束。他想访贫问苦,由得他去。乡村、工厂等地,他尽可去得。”杨天风停顿了一下,又说道:“当然,有些机密地方还是要有所限制的。我会给你签发一个通行证,级别有一些,但不是很高,也会指定一些参观的产业。”
“军事呢?”宗辉问道:“如果陈先生问起军事方面的问题,属下并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派个人,能够解答相关问题的。”
“可以。”杨天风点了点头,笑道:“你也不必太过紧张,就当迎接招待普通客人,越是自然不伪,越是能令人信服。问题嘛,肯定是有,哪里能尽善尽美呢?”
宗辉苦笑了一下,说道:“卫省长可不是这样想的,他计划着在黄泛区修堤筑坝,对咱们边区也是大有好处的。只是资金缺乏,不从这‘大财神’身上争取,这工程不知什么时候能开工呢?“
“那——”杨天风想了想,说道:“那也简单,带着陈先生在黄泛区走一走、看一看,再说出省政府的计划,造福于民的事情,陈先生会慷慨解囊的吧?嗯,等我写一个条略,作为参考,你按照上面的提示作准备。至于有多大的成效,咱们努力了,就不必在意结果。”
“这样最好,那属下就先告辞。”宗辉似乎稍微松了口气,起身离开。
“大财神”过路,杨天风当然也想得到资金的援助,但也没把这事看得太重。能多得固然是好,得不到也不必懊恼。顺其自然,反倒可能有意外的惊喜。(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二章 无线电导航,见闻
把迎接、招待陈先生一行的事情布置完,杨天风便又一头扎进了航空制造,全力进行飞机的改造、空战的训练、人员的培训等工作中。
鬼子实行的以围代攻战略虽然没有使根据地面临更大的威胁,但在围困当中还有一些布署,让杨天风意识到另一场战争将很快在空中展开。
济宁、新乡都在修筑机场,在离根据地这么近的地方布署飞机,再加上徐州机场,用脚也能想到日军将针对的目标。
当时的日本华北方面军配属了第一飞行团,有重轰炸机三十六架,侦察机二十七架;战斗机十二架,轻轰炸机十八架。数量看似不少,但并不是最先进、最好的战机。
当然,用这些飞机欺负抗日敌后武装是绰绰有余,且极少有战损发生。但在与新七军的作战中,徐州的日军出动飞机却数次受挫,让日军摸不到头脑,分不清是根据地自己的飞机,还是从信阳等机场飞来助战的。所以,他们没敢轻举妄动,在侦察、打探,也在准备着报复。
杨天风采取的策略则是隐忍,对日军侦察飞机试探性的逐渐深入和骚扰性袭击,暂不加理会。这样做的结果,固然争取到了发展时间,并使反击时能够突然而凌厉。但随着日军胆子越来越大,他们很可能会对根据地展开空袭,以摧毁根据地的军工等产业,打击根据地军民的士气。
空中战斗早晚会进行,杨天风只是在等待“空军”的更加壮大,等待着更有利的作战时机。
地面防空哨的网络已经建立起来,防空洞也正在成为老百姓普遍的避防手段,雷达的调试已经结束,开始运转工作。这些条件的成熟,都给杨天风增加了信心,意识到进行空中战斗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了。
现在,第二台雷达的制造、装配正在进行,飞机的改装也进展顺利,又有一批国*军飞行员来到根据地,进行新飞机的适应性飞行训练。
飞机的改装工作比原来估计的要顺利,竟达到了一个月六架。因为,原飞机上的很多线路、零件都可以进行利用,这大大缩短了改装的时间。而随着工人的增加,技术的熟练,效率还能继续提高。
机械两级两速增压器的研制已接近尾声,飞机的性能又将有一个提升。即便是现在的飞行性能,也让飞过它的飞行员大加赞赏。
而如何在这些飞行员结束训练,驾机返回大后方之前,充分有效地利用,狠狠地打击一下鬼子,便是杨天风在苦苦思索的事情。因为空战必须要在根据地内进行,即便飞机战损,飞行员也有很大的机会逃生。
基于这样的考虑,就不能被动地等着鬼子修好机场,布署完飞机。杨天风是要把主动权握在手中,要把鬼子的飞机引到根据地内,再利用雷达的探测,发动有备的袭击。
而鬼子没有雷达,这就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战机。夜袭机场,炸它几架飞机,以激怒鬼子,引诱其从更远的机场起飞轰炸根据地。
说到夜间飞行,那是连鬼子的飞机都不具备的性能。但在杨天风的筹划和准备下,根据地的“空军”却正在进行急训,以掌握这项技能。
早期的远程飞行主要靠罗盘,一旦航向正确,根据飞机空速和大致的风速可以预计到达目标的时间。要是天气晴朗,还可借助星空导航,但绝大部分时间,飞行员能做的只是祈祷!
当飞行先驱们以大无畏的精神挑战自然的时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则在另一个领域艰苦奋战。早在一九一一年,就有人研究了无线电波的定向性。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齐柏林飞艇轰炸伦敦时就使用了原始的地面无线电测向导航。
杨天风所使用的,则是综合了已经并不算先过的技术,再辅以雷达探测定位,进行纠偏的导航系统。
首先是在机场附近建造两个由相隔很近的无线电发射塔,发射相位互补的莫尔斯码。这两种代码如果使用用点横系统,当飞机在波束中线的左侧时,飞行员听见的是点,在右侧时听见的是横,在中央时由于同时接收两个信号,听见的是没有中断的等强信号。
这种定向测向法是德国Lorenz公司发明的盲降系统,特点是机载设备十分地简单,只是通常的无线电接收机。而其缺点是发射的无线电波束是单向的,对于360度中的其他方向没有定向能力。因此,只能用于引导降落和很特殊的轰炸引导,而不能用于普通的航空导航。
但有了雷达,飞机上有无线电,则又使飞机夜航多了一层保障。通过探测和定位,雷达站可以用无线电纠正飞机偏离的航向。而且,杨天风要求的便是很特殊的轰炸引导,目标定在鬼子的徐州机场。
到现在,也只有徐州机场的鬼子飞机数量较多,并不断出动对根据地进行试探性、逐渐深入的侦察。所以,杨天风通过雷达定准了徐州机场的方向,把无线电发射塔发射波束的方向进行了锁定。
同时,先是黄昏,然后是夜里,杨天风给“空军”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夜航训练计划,以侦察机、双翼机、超轻*型灰机组成的轰炸机编队,开始了紧张地训练。
而且,杨天风还根据雷达的探测,在没有鬼子飞机临空的情况下,多次出动侦察机,进行了探路勘测,熟悉地形地貌和标志性建筑,绘制航线地图,并在根据地内设置地面引导标志。
除此以外,杨天风还带领军工技术人员,加紧制造轰炸所用的炸弹。太重、太大的,飞机肯定承载不了,也就别想什么反跑道之类的炸弹了。只不过鉴于日本鬼子的狂妄造成的防空薄弱,在一千多米高空投掷,既能尽量保证飞机的安全,又要尽可能造成大的损害,那就要以数量取胜。
飞机有多脆弱,一梭子子弹,一颗手榴弹,都可能报销它。所以,杨天风根据自家飞机的载重量,主要生产了一批延时引信的小型爆炸燃烧*弹。大的不过三公斤,小的只有一公斤,要的就是个密集。
至于战果的大小,杨天风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奢望,主要是引诱鬼子报复,争取在根据地内打一场空战。而且,时间最好是在七月份之前,赶在零蛋儿来到中国之前。
当然,时间也不能太早,离百团大战的时间最好是能缩短,以防鬼子把力量过早地集中到鲁豫皖边区。所以,他把空袭的时间初步定在六月中下旬,并要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作好更充分的准备。
杨天风是忙得不可开交,军事、军工、政务等等,尽管不是每项工作都要亲历亲为,可指导、审阅、听取汇报等等也占去了他的大半时间。
也就在这个时候,南洋华侨慰问团的一行人,由重庆坐飞机到洛阳,短暂参观考察后,来到郑州,然后渡过黄河,进入了鲁豫皖边区。
历史上,在抗战最艰难的日子,从精神和经济上支撑中国人民抗战大业的,除了国内的民众,还有一根顶梁柱——那就是八百多万华侨。
海外华侨以地区形成三大集团:第一大集团,南洋华侨。居住南洋诸国,人数为六百七十多万,以陈嘉庚为首成立有南侨总会;第二大集团,美洲华侨。主要为美国华人十万余众,以司徒美堂为首,称为全美洲洪门华侨;第三大集团,欧洲华侨,主要是居住在英、法两国的华人,成立有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
这些侨居海外,接受了所谓海洋文化,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的中国人,对国内的党派之争,多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以“嫁女”的心情,倾力关怀和支援“娘家”的抗战。
他们认为,由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愚弄人民,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科学文化的落后,才导致了大国被小国欺侮,大国挨小国打的可耻现实。他们幻想中国人的脑袋在外人飞机大炮的狠狠轰炸下能“开窍”——抛弃严重束缚民族手脚、智慧的封建**,真正接受文明和科学。
因此,这部分中国人勒紧裤带支持抗战,要比国内大后方人民倾囊支持抗战,要多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接受他们经济支援的国民政府,必须保证国内政治上的民主与自由。所以,一但国内政治集团间出现纠纷磨擦,华侨们总是感到痛心疾首,无情斥责,并以不给经济支援相要挟,国民党的几次****,很快息鼓偃旗,与华侨的反对态度有直接关系。
鉴于这种情况,抗战第一期,蒋委员长不得不暂时放下了老子党、家天下的臭架子,宣布各党各派政治上一律平等,也曾一度造成国内民主政治假象,这对海外华侨是一个莫大的安慰。他们明确宣言,掏尽腰包,支持国民政府抗战,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成立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蒋委员长任主任委员。第一期发行救国公债五亿元,海外华侨认购了大半,以后,凡国民政府发行救国公债,华侨都大力认购。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二年,国民政府先后发行了六次救国公债共三十亿元。华侨购买了十一亿元,占总数三分之一强。
由于蒋委员长以孙ZS先生的忠实信徒自居,并打着民主共和旗帜,海外华侨基本上都买他的帐。国民政府之下,专门设立侨务委员会。蒋委员长经常通过这个委员会向华侨求援要钱。华侨突击性的捐款已解决了政府不少难题,但蒋委员长苦于常年常月的战费开支,便直接打电报给各地华侨组织,请求他们搞常月捐。
常月捐,就是每月都有个固定的捐款数,就象老板给工人发工资一样,每月都有。海外侨胞竭尽全力,按月缴纳抗日捐款,如同按月给国民政府发工资。南洋华侨每月平均实际捐款为:七百三十四万元;美国华侨每月平均实际捐款为:五十八万三千元:八年抗战中,华侨捐款共计为:十三亿二千二百五十三万余元。
海外华侨不仅出钱,而且出人出力。一九三八年,滇缅公路完工,这条公路成为抗战时期祖国大陆进出口的生命线,是全国抗战的大动脉。然而,当时国内有经验的大卡车司机及汽车修理工来源奇缺,临时培训又来不及,设在昆明负责管理这两条运输线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就积极向海外招募机工。
直到一九四二年五月,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前,南洋机工们共抢运了四十五万吨以上的军事物资,极大地支持了祖国的抗战事业。在三千多名机工中,因炸死、疾病、车祸等为国捐躯的就达一千多人,占全体回国南洋机工的三分之一多。海外游子之心,在国难当头之际,表现得如此炽热,如此崇高伟大。
……………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国府的强烈要求,以及对先汉奸后英雄的杨将军的些许的好奇心,我们并不想到那里去。当时我们最想去的是陕甘宁边区,据说那里才是中国最进步的地方。然而这是命运和上帝的安排,在那里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事情和人物……”
“……甫至开封,便有边区的政务副主任宗辉等人前来迎候。欢迎宴是比较简单的,但却并没有让我们的印象有所转变。毕竟在重庆的言行,能让外人揣摸到我们的喜好。”
“晚间,宗主任给我们介绍了边区的历史,分发了一本小册子,放映了一部由影像和照片混合起来的纪录片。他还郑重地告诉我们,现在和以后,我们走过的土地,都是从日本人手中夺取并光复的,上面有着英烈的鲜血,回荡着烈士的英魂。这让我们油然而起崇敬的心情,或许这也是我们思想转变的开始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