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七十四章 平定扬州(105)
桂阳战场很无趣,但是两人很快发现了一个较为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桂阳军突然从侧翼派出了一支部队,对于桂阳军这个决定最初徐晃和管亥都有些看不明白,不理解正面都有些抵挡不住九江军的他们为什么会做出分兵的决定,但随着战争的发展,二人终于看出了桂阳主将的的目的是什么了。
就这一瞬间,两人齐齐相互对视了一眼,那感觉就好像看到了什么神兵利器一般,毕竟在此之前桂阳军以及九江军的主将可是没少被两人小瞧,可从现在的情况看起来,桂阳军的主将,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尤其是他此时居然派兵从侧翼牵制九江军,尽管两军正面已经杀得不可开交,可是桂阳军出其不意的布置,还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将正在全力进攻的九江军立刻从侧翼撕开了一个口子,将九江军直接分成了两部。
不得不说,这一道秣陵的下达,几乎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奈何在九江军的反击之下,桂阳军对九江军的包围并没有形成,很快被围的那部九江军就被救了出来,两人心中叹息,不得不说桂阳军的战斗力是真的太不堪了,如果这个时候是他们秣陵军的话,那九江军必败无疑,当把九江军一刀分为两段的时刻,秣陵军就会立即合围,不顾一切先将围住的九江军全部消灭,然后在转而对付剩下的九江军,但可惜桂阳军的想法是好的,可却没有结束战斗的实力。
虽然战斗最后以九江军被救出而结束,但这个结果还是惊出了孙策一身冷汗,本来是对桂阳军占据了一定优势的,现在他们彻底感受到了桂阳军的威胁了,孙策还敢再战斗下去吗,还敢不顾一切的发起进攻吗?
桂阳军这次出击虽然失败了,但是下一次呢,吸取了经验的桂阳军绝对不会再给九江军任何逃走的机会,孙策深信这一点,可是随着将领们退下依旧不依不饶,非常的不服气来看,他们并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如果对面是秣陵军,那输了他们也认了,毕竟实力不济,可明明敌军的实力如此不堪一击,他们却是在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制,更不要说构成直接的威胁了。
不服气,这个时候但凡有点血性的将领都不会服气,有点上头,不战胜桂阳军绝不罢兵,但孙策已经真的没有这个想法了,他相信如果周瑜在,以二人的默契,他一定会劝自己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现在他生死不知,而在他身边的那些大将们又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这些,多半都是粗鄙莽夫,唯独能入他眼的还是潘璋,奈何他的分量太轻了,甚至连他自己都有了冲动了,压根就没有打算要撤退的意思。
如果是其他人孙策可能还真不会太在乎,但潘璋代表着自己的弟弟,或者说代表了孙静以及整个孙家,这一仗打的不是胜负,而是颜面,如果连这一仗都拜了,那孙家也就是算是连最后的颜面都丢的一干二净,被天下人笑话,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孙家从此颜面无存,而如果只是丢他孙策自己的面子,那他到真的不会考虑太多,已经这样了,他还又什么身份在乎这些,但是此刻已经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整个孙家的颜面。
孙策乃是豁达之人,喜欢与帐下玩笑,但同时他也识人更善于用人,虽然有些时候喜欢自行其事,不喜欢有人被人指手画脚,去教他该怎么做事情,但是在九江之战失败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不是他改变了多少,而是他不改变不行,因为所有人都把失利怪罪于他独断专行。
所以自此以后孙策不管在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与众人商议,这在以往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毫无用处的做法,因为这么做指挥让机会从身边溜走,但是现在他必须要这样做,因为他首先要让帐下看到自己的改变,虽然他很不屑,但人在屋檐下,他必须先学会忍耐甚至是隐忍。
对此孙策没有什么好辩解的,成王败寇,他败了,失利的原因每个人都能说出许多,所以矛头也就都指向了他,虽然他不想承认,但是这个时候或许连孙策自己心中也有所怀疑,甚至也相信是他造成这一切。
不仅是身边的人以及家人连他自己其实都想要有所改变,可有些事情又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他们败给秣陵军难道真的只是孙策自己的原因,绝对不是所以他的转变不仅没有朝正确的路上行走,反而走进了死胡同,这样走下去,不仅不会让孙策走出一条光明之路来,反而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没有回头路。
很多时候听人劝,广纳意见没有错,但是一定要分清甚至要明白这个时间点一定是在战前准备一场大战之前,就好像刘澜当他决定对某人比如孙策作战时,他会先由军师府制定作战部署,如果是非常隐秘的战斗,那么知晓消息的人数就只限于几个人,而通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只有四个人知晓内情,张昭、关羽、徐庶以及陈宫,再加上刘澜,他们五人就会把作战部署制定完毕。
张昭负责后勤,粮草以及民夫的招募,关羽负责整军,而徐庶和陈宫则制定作战计划,最后交由刘澜审核,这个审核就是由他来把关,如果可行,那么就关羽再出兵,而到了战场之上,一切那就都是关羽自己负责了,刘澜不会干预,是胜是败,他都不会去干预,就算干预,可能关羽也不会听,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而孙策现在的情况,其实是与关羽的情况有点类似,如果他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那肯定是没有错的,可如果到了战场,凡是都要商量甚至是等这些人去发表自己的意见,那时你会发现会有无数种意见去左右你的判断,反而会让你犹豫不决,如果是战前这样的情况逐一排除选择合适的计划是可行的,因为有时间,但在战争进行时,任何拖延时间的行为都会影响最后战斗的结果。
桂阳战场很无趣,但是两人很快发现了一个较为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桂阳军突然从侧翼派出了一支部队,对于桂阳军这个决定最初徐晃和管亥都有些看不明白,不理解正面都有些抵挡不住九江军的他们为什么会做出分兵的决定,但随着战争的发展,二人终于看出了桂阳主将的的目的是什么了。
就这一瞬间,两人齐齐相互对视了一眼,那感觉就好像看到了什么神兵利器一般,毕竟在此之前桂阳军以及九江军的主将可是没少被两人小瞧,可从现在的情况看起来,桂阳军的主将,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尤其是他此时居然派兵从侧翼牵制九江军,尽管两军正面已经杀得不可开交,可是桂阳军出其不意的布置,还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将正在全力进攻的九江军立刻从侧翼撕开了一个口子,将九江军直接分成了两部。
不得不说,这一道秣陵的下达,几乎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奈何在九江军的反击之下,桂阳军对九江军的包围并没有形成,很快被围的那部九江军就被救了出来,两人心中叹息,不得不说桂阳军的战斗力是真的太不堪了,如果这个时候是他们秣陵军的话,那九江军必败无疑,当把九江军一刀分为两段的时刻,秣陵军就会立即合围,不顾一切先将围住的九江军全部消灭,然后在转而对付剩下的九江军,但可惜桂阳军的想法是好的,可却没有结束战斗的实力。
虽然战斗最后以九江军被救出而结束,但这个结果还是惊出了孙策一身冷汗,本来是对桂阳军占据了一定优势的,现在他们彻底感受到了桂阳军的威胁了,孙策还敢再战斗下去吗,还敢不顾一切的发起进攻吗?
桂阳军这次出击虽然失败了,但是下一次呢,吸取了经验的桂阳军绝对不会再给九江军任何逃走的机会,孙策深信这一点,可是随着将领们退下依旧不依不饶,非常的不服气来看,他们并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如果对面是秣陵军,那输了他们也认了,毕竟实力不济,可明明敌军的实力如此不堪一击,他们却是在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制,更不要说构成直接的威胁了。
不服气,这个时候但凡有点血性的将领都不会服气,有点上头,不战胜桂阳军绝不罢兵,但孙策已经真的没有这个想法了,他相信如果周瑜在,以二人的默契,他一定会劝自己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现在他生死不知,而在他身边的那些大将们又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这些,多半都是粗鄙莽夫,唯独能入他眼的还是潘璋,奈何他的分量太轻了,甚至连他自己都有了冲动了,压根就没有打算要撤退的意思。
如果是其他人孙策可能还真不会太在乎,但潘璋代表着自己的弟弟,或者说代表了孙静以及整个孙家,这一仗打的不是胜负,而是颜面,如果连这一仗都拜了,那孙家也就是算是连最后的颜面都丢的一干二净,被天下人笑话,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孙家从此颜面无存,而如果只是丢他孙策自己的面子,那他到真的不会考虑太多,已经这样了,他还又什么身份在乎这些,但是此刻已经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整个孙家的颜面。
孙策乃是豁达之人,喜欢与帐下玩笑,但同时他也识人更善于用人,虽然有些时候喜欢自行其事,不喜欢有人被人指手画脚,去教他该怎么做事情,但是在九江之战失败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不是他改变了多少,而是他不改变不行,因为所有人都把失利怪罪于他独断专行。
所以自此以后孙策不管在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与众人商议,这在以往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毫无用处的做法,因为这么做指挥让机会从身边溜走,但是现在他必须要这样做,因为他首先要让帐下看到自己的改变,虽然他很不屑,但人在屋檐下,他必须先学会忍耐甚至是隐忍。
对此孙策没有什么好辩解的,成王败寇,他败了,失利的原因每个人都能说出许多,所以矛头也就都指向了他,虽然他不想承认,但是这个时候或许连孙策自己心中也有所怀疑,甚至也相信是他造成这一切。
不仅是身边的人以及家人连他自己其实都想要有所改变,可有些事情又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他们败给秣陵军难道真的只是孙策自己的原因,绝对不是所以他的转变不仅没有朝正确的路上行走,反而走进了死胡同,这样走下去,不仅不会让孙策走出一条光明之路来,反而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没有回头路。
很多时候听人劝,广纳意见没有错,但是一定要分清甚至要明白这个时间点一定是在战前准备一场大战之前,就好像刘澜当他决定对某人比如孙策作战时,他会先由军师府制定作战部署,如果是非常隐秘的战斗,那么知晓消息的人数就只限于几个人,而通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只有四个人知晓内情,张昭、关羽、徐庶以及陈宫,再加上刘澜,他们五人就会把作战部署制定完毕。
张昭负责后勤,粮草以及民夫的招募,关羽负责整军,而徐庶和陈宫则制定作战计划,最后交由刘澜审核,这个审核就是由他来把关,如果可行,那么就关羽再出兵,而到了战场之上,一切那就都是关羽自己负责了,刘澜不会干预,是胜是败,他都不会去干预,就算干预,可能关羽也不会听,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第二千零七十五章 平定扬州(106)
曾经孙策是让吴氏非常引以为傲的,尤其是当袁术说出生子当如孙伯符的时候,那种自豪与骄傲之情不是人母绝对无法去理解和体会,还未及冠的孙策当时已经像个男人一样撑起了这个家,他有理由相信,他的儿子会像夫君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真正男子汉。
所以孙静对他说的那番话,不管对错,他都不愿意去干涉,让他自己去闯,好坏都是他自己的,好那是他自己受益,坏那他就自己承受,积累经验,下次避免乃至不犯错,而靠她还有孙静,现在他们可以帮他,可以后呢,能守孙策一辈子吗?
早经历早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不遭打击易天真,在孙策成长中多一些经历,不论好坏总归都是好的,从长远来看对他只有好处,但从如今的情况来看,他还是太乐观了,长子的成长并没有他所想的那么乐观。
孙策几乎没有理会叔父越权,对战场发生的一切也没有多少关注,可在西南方向,却有这几双眼睛注视着战场之内发生的一切,而他们已经在这里观战了足足半个时辰,可以说从头到尾双方战斗的精彩之处许褚和管亥都没有错过。
二人必须时刻监视着战场的一举一动,尤其是九江军,尽管两人早就根据局势判断出战局的最终结果,甚至连九江军一旦失败之后的准备也已经部署完毕,可以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完全准备,但他们却并没有就此离开,与其说是不放心战局发生意外,倒不如说他们更想瞧瞧战局的走势到底会不会按照他们的预期发展。
但随着战事的发展,二人都瞧了出来,双方的将领尤其是桂阳军的将领真的非常优秀,而他的一些部署和决定,更是让二人不时拍案叫绝,这种情况可不常见,最少对于他二人来说可很少能够给谁肯定,这是难道的殊荣,带兵着二人对他用兵才能的认可。
反观九江军不管是士兵还是将领的表现,都有点令人失望,战事的发展都可得出来,虽然桂阳军处于劣势,可九江军却根本不可能有所收获,如果继续这样耗在桂阳城下是毫无意义的,可是在这样必须做出取舍的时刻,九江军却没有任何要撤兵的意图。
九江军如此拼命还真有点出乎二人的意料,当然二人现在最想了解的还是九江军到底要做什么,难不成他们真打算靠几千人就去拿下桂阳?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别说实力相近都没有多少机会,何况现在是他们兵力处于劣势,而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九江军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拿下桂阳?
会吗,可能吗,如果他们没有进入荆南,那九江军或许还真有这个可能,但明知他们以进入荆南,迟早会进入桂阳,九江军还要攻打桂阳,那多半就不是真的要破城这么简单了,反而极有可能有着其他的意图和目的。
具体是什么二人想不出来,也猜不到,但二人一致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他们不知晓的原因,两人苦苦猜测,却始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能作罢,继续观察战局,而此时的两人可就不只是看热闹了,而是反复研究局势,进行分析与推测,希望能够找到他们想要的真相。
而这样需要动脑的事情对二人来说太难了,比智慧一场战斗都难,这让二人只能作罢,不去管那么多了,管他纠集到底想干嘛,等着最后的结构就是了,到时候只要能抓几个舌头,最好是能够接触到这些秘辛的舌头,要不然真相只会离他们越来越远。
而这说白了完全就是好奇心在作祟,至于九江军到底要干嘛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想不通,但并不妨碍两人继续去欣赏桂阳军将领指挥艺术,他们很想瞧瞧,接下来他又会用什么方式去取得这一仗的胜利,或许这也是二人能够继续留下来的唯一原因了,除此之外,也确实没有多少能够吸引到他的。
曾经孙策是让吴氏非常引以为傲的,尤其是当袁术说出生子当如孙伯符的时候,那种自豪与骄傲之情不是人母绝对无法去理解和体会,还未及冠的孙策当时已经像个男人一样撑起了这个家,他有理由相信,他的儿子会像夫君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真正男子汉。
所以孙静对他说的那番话,不管对错,他都不愿意去干涉,让他自己去闯,好坏都是他自己的,好那是他自己受益,坏那他就自己承受,积累经验,下次避免乃至不犯错,而靠她还有孙静,现在他们可以帮他,可以后呢,能守孙策一辈子吗?
早经历早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不遭打击易天真,在孙策成长中多一些经历,不论好坏总归都是好的,从长远来看对他只有好处,但从如今的情况来看,他还是太乐观了,长子的成长并没有他所想的那么乐观。
孙策几乎没有理会叔父越权,对战场发生的一切也没有多少关注,可在西南方向,却有这几双眼睛注视着战场之内发生的一切,而他们已经在这里观战了足足半个时辰,可以说从头到尾双方战斗的精彩之处许褚和管亥都没有错过。
二人必须时刻监视着战场的一举一动,尤其是九江军,尽管两人早就根据局势判断出战局的最终结果,甚至连九江军一旦失败之后的准备也已经部署完毕,可以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完全准备,但他们却并没有就此离开,与其说是不放心战局发生意外,倒不如说他们更想瞧瞧战局的走势到底会不会按照他们的预期发展。
但随着战事的发展,二人都瞧了出来,双方的将领尤其是桂阳军的将领真的非常优秀,而他的一些部署和决定,更是让二人不时拍案叫绝,这种情况可不常见,最少对于他二人来说可很少能够给谁肯定,这是难道的殊荣,带兵着二人对他用兵才能的认可。
反观九江军不管是士兵还是将领的表现,都有点令人失望,战事的发展都可得出来,虽然桂阳军处于劣势,可九江军却根本不可能有所收获,如果继续这样耗在桂阳城下是毫无意义的,可是在这样必须做出取舍的时刻,九江军却没有任何要撤兵的意图。
九江军如此拼命还真有点出乎二人的意料,当然二人现在最想了解的还是九江军到底要做什么,难不成他们真打算靠几千人就去拿下桂阳?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别说实力相近都没有多少机会,何况现在是他们兵力处于劣势,而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九江军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拿下桂阳?
会吗,可能吗,如果他们没有进入荆南,那九江军或许还真有这个可能,但明知他们以进入荆南,迟早会进入桂阳,九江军还要攻打桂阳,那多半就不是真的要破城这么简单了,反而极有可能有着其他的意图和目的。
具体是什么二人想不出来,也猜不到,但二人一致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他们不知晓的原因,两人苦苦猜测,却始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能作罢,继续观察战局,而此时的两人可就不只是看热闹了,而是反复研究局势,进行分析与推测,希望能够找到他们想要的真相。
而这样需要动脑的事情对二人来说太难了,比智慧一场战斗都难,这让二人只能作罢,不去管那么多了,管他纠集到底想干嘛,等着最后的结构就是了,到时候只要能抓几个舌头,最好是能够接触到这些秘辛的舌头,要不然真相只会离他们越来越远。
而这说白了完全就是好奇心在作祟,至于九江军到底要干嘛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想不通,但并不妨碍两人继续去欣赏桂阳军将领指挥艺术,他们很想瞧瞧,接下来他又会用什么方式去取得这一仗的胜利,或许这也是二人能够继续留下来的唯一原因了,除此之外,也确实没有多少能够吸引到他的。
曾经孙策是让吴氏非常引以为傲的,尤其是当袁术说出生子当如孙伯符的时候,那种自豪与骄傲之情不是人母绝对无法去理解和体会,还未及冠的孙策当时已经像个男人一样撑起了这个家,他有理由相信,他的儿子会像夫君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真正男子汉。
所以孙静对他说的那番话,不管对错,他都不愿意去干涉,让他自己去闯,好坏都是他自己的,好那是他自己受益,坏那他就自己承受,积累经验,下次避免乃至不犯错,而靠她还有孙静,现在他们可以帮他,可以后呢,能守孙策一辈子吗?
早经历早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不遭打击易天真,在孙策成长中多一些经历,不论好坏总归都是好的,从长远来看对他只有好处,但从如今的情况来看,他还是太乐观了,长子的成长并没有他所想的那么乐观。
孙策几乎没有理会叔父越权,对战场发生的一切也没有多少关注,可在西南方向,却有这几双眼睛注视着战场之内发生的一切,而他们已经在这里观战了足足半个时辰,可以说从头到尾双方战斗的精彩之处许褚和管亥都没有错过。
二人必须时刻监视着战场的一举一动,尤其是九江军,尽管两人早就根据局势判断出战局的最终结果,甚至连九江军一旦失败之后的准备也已经部署完毕,可以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完全准备,但他们却并没有就此离开,与其说是不放心战局发生意外,倒不如说他们更想瞧瞧战局的走势到底会不会按照他们的预期发展。
但随着战事的发展,二人都瞧了出来,双方的将领尤其是桂阳军的将领真的非常优秀,而他的一些部署和决定,更是让二人不时拍案叫绝,这种情况可不常见,最少对于他二人来说可很少能够给谁肯定,这是难道的殊荣,带兵着二人对他用兵才能的认可。
反观九江军不管是士兵还是将领的表现,都有点令人失望,战事的发展都可得出来,虽然桂阳军处于劣势,可九江军却根本不可能有所收获,如果继续这样耗在桂阳城下是毫无意义的,可是在这样必须做出取舍的时刻,九江军却没有任何要撤兵的意图。
九江军如此拼命还真有点出乎二人的意料,当然二人现在最想了解的还是九江军到底要做什么,难不成他们真打算靠几千人就去拿下桂阳?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别说实力相近都没有多少机会,何况现在是他们兵力处于劣势,而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九江军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拿下桂阳?
会吗,可能吗,如果他们没有进入荆南,那九江军或许还真有这个可能,但明知他们以进入荆南,迟早会进入桂阳,九江军还要攻打桂阳,那多半就不是真的要破城这么简单了,反而极有可能有着其他的意图和目的。
具体是什么二人想不出来,也猜不到,但二人一致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他们不知晓的原因,两人苦苦猜测,却始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能作罢,继续观察战局,而此时的两人可就不只是看热闹了,而是反复研究局势,进行分析与推测,希望能够找到他们想要的真相。
而这样需要动脑的事情对二人来说太难了,比智慧一场战斗都难,这让二人只能作罢,不去管那么多了,管他纠集到底想干嘛,等着最后的结构就是了,到时候只要能抓几个舌头,最好是能够接触到这些秘辛的舌头,要不然真相只会离他们越来越远。
而这说白了完全就是好奇心在作祟,至于九江军到底要干嘛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想不通,但并不妨碍两人继续去欣赏桂阳军将领指挥艺术,他们很想瞧瞧,接下来他又会用什么方式去取得这一仗的胜利,或许这也是二人能够继续留下来的唯一原因了,除此之外,也确实没有多少能够吸引到他的。
第二千零七十六章 平定扬州(107)
就在这时,孙策内心突然好像传来一个声音,你不能这样自暴自弃,这只会毁了你,如今交州就在眼前,难道你就真要这样看着他们全部葬身桂阳不成?越是危险的时刻,就越要挺身而出,别忘了你的大仇还没有报。
这个声音让孙策稍稍冷静,可是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可能下秣陵让刚去进攻的部队撤下来,所以他必须要保持耐心,而同时他在心中不停的呐喊,孙策,现在不是你跟孙静置气的时候,什么都死了与你何干,他们可都是你的兵你的兄弟啊,他们死了,那你又该怎么办?
~~~~~
黄忠带领着近卫军一路追击江东军而来,连赶了足有十几里,斥候才算是发现了江东军的踪影,第一时间将消息传给了黄忠,江东军的营地在一片密林里,本来他们还想继续靠近查探的,但却突然发现了江东军的巡哨,还好斥候撤退的速度快,没有被发现,可就散这样,斥候们还是被惊出了一声冷汗。
毕竟如此低级的错要是被仕仁将军知晓了,他们都没有好果子吃,首先都没有机会继续在斥候营里待了,如果运气好能到其他部队的斥候营还则罢了,不然肯定要退伍回到郡县里当郡国兵去了。
得知消息后的黄忠几朝江东军的大营赶去,在不到五里之外,黄忠便隐约之间看到了舅舅家的营盘,九江军把营地扎在树林里,这可有些出乎黄忠的意料,这样的布置意义到底在哪里呢,骑兵又不在零陵。
想到骑兵,黄忠瞬间便笑了起来,他明白了,这样的安排不就是为了怕他们的骑兵劫营嘛,可问题是骑兵根本就不在零陵,所以他们这样的部署,看起来好似是防了骑兵,却反而给了他们这些步兵机会。
就在黄忠打算瞧瞧的摸过去,夜袭九江军的打压时,忽然斥候传来消息,江东军连夜拔营,黄忠瞬间大怒:“怎么回事,是不是我们被发现了?”
“不是,可江东军为何会突然撤离暂时还不清楚!”
“一群废物!”黄忠真的生气了,江东军偏巧不巧在这个时候撤离,绝不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主将临时起意,一定是他们的行踪暴露了,而从撤离时间来分析,自然不会是在他们到达时被发现,所以除了斥候绝对不会有其他的可能。
黄忠狠狠瞪了他们一眼,然后带着近卫军朝敌军营寨冲去,当他们到达时早已人去寨空,可以黄忠的经验,连营栅甚至是一些营帐都没来得及拆,这怎么可能是既定的赶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定是临时撤兵。
“将本次执行任务的斥候营全部押下去看起来,回去交由执法官处置!”以前在部队里,这样的事情黄忠自己就能决定他们的死活,但现在却需要由执法营来审理并进行裁决,这样的情况看起来是限制了主将的威信,但却加大了执法营的权利。
以前执法营都是由各主将的亲兵来充当,战场之上有临阵撤退者,他们就会出对这些逃兵执行死刑,但是现在刘澜专门成立了执法营,直接归到了将军府由张昭管理,刘澜看重的就是张昭的正直,所以这个部门交给谁他都不放心,唯独张昭,他放一百个心。
就在这时,孙策内心突然好像传来一个声音,你不能这样自暴自弃,这只会毁了你,如今交州就在眼前,难道你就真要这样看着他们全部葬身桂阳不成?越是危险的时刻,就越要挺身而出,别忘了你的大仇还没有报。
这个声音让孙策稍稍冷静,可是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可能下秣陵让刚去进攻的部队撤下来,所以他必须要保持耐心,而同时他在心中不停的呐喊,孙策,现在不是你跟孙静置气的时候,什么都死了与你何干,他们可都是你的兵你的兄弟啊,他们死了,那你又该怎么办?
~~~~~
黄忠带领着近卫军一路追击江东军而来,连赶了足有十几里,斥候才算是发现了江东军的踪影,第一时间将消息传给了黄忠,江东军的营地在一片密林里,本来他们还想继续靠近查探的,但却突然发现了江东军的巡哨,还好斥候撤退的速度快,没有被发现,可就散这样,斥候们还是被惊出了一声冷汗。
毕竟如此低级的错要是被仕仁将军知晓了,他们都没有好果子吃,首先都没有机会继续在斥候营里待了,如果运气好能到其他部队的斥候营还则罢了,不然肯定要退伍回到郡县里当郡国兵去了。
得知消息后的黄忠几朝江东军的大营赶去,在不到五里之外,黄忠便隐约之间看到了舅舅家的营盘,九江军把营地扎在树林里,这可有些出乎黄忠的意料,这样的布置意义到底在哪里呢,骑兵又不在零陵。
想到骑兵,黄忠瞬间便笑了起来,他明白了,这样的安排不就是为了怕他们的骑兵劫营嘛,可问题是骑兵根本就不在零陵,所以他们这样的部署,看起来好似是防了骑兵,却反而给了他们这些步兵机会。
就在黄忠打算瞧瞧的摸过去,夜袭九江军的打压时,忽然斥候传来消息,江东军连夜拔营,黄忠瞬间大怒:“怎么回事,是不是我们被发现了?”
“不是,可江东军为何会突然撤离暂时还不清楚!”
“一群废物!”黄忠真的生气了,江东军偏巧不巧在这个时候撤离,绝不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主将临时起意,一定是他们的行踪暴露了,而从撤离时间来分析,自然不会是在他们到达时被发现,所以除了斥候绝对不会有其他的可能。
黄忠狠狠瞪了他们一眼,然后带着近卫军朝敌军营寨冲去,当他们到达时早已人去寨空,可以黄忠的经验,连营栅甚至是一些营帐都没来得及拆,这怎么可能是既定的赶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定是临时撤兵。
“将本次执行任务的斥候营全部押下去看起来,回去交由执法官处置!”以前在部队里,这样的事情黄忠自己就能决定他们的死活,但现在却需要由执法营来审理并进行裁决,这样的情况看起来是限制了主将的威信,但却加大了执法营的权利。
以前执法营都是由各主将的亲兵来充当,战场之上有临阵撤退者,他们就会出对这些逃兵执行死刑,但是现在刘澜专门成立了执法营,直接归到了将军府由张昭管理,刘澜看重的就是张昭的正直,所以这个部门交给谁他都不放心,唯独张昭,他放一百个心。
就在这时,孙策内心突然好像传来一个声音,你不能这样自暴自弃,这只会毁了你,如今交州就在眼前,难道你就真要这样看着他们全部葬身桂阳不成?越是危险的时刻,就越要挺身而出,别忘了你的大仇还没有报。
这个声音让孙策稍稍冷静,可是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可能下秣陵让刚去进攻的部队撤下来,所以他必须要保持耐心,而同时他在心中不停的呐喊,孙策,现在不是你跟孙静置气的时候,什么都死了与你何干,他们可都是你的兵你的兄弟啊,他们死了,那你又该怎么办?
~~~~~
黄忠带领着近卫军一路追击江东军而来,连赶了足有十几里,斥候才算是发现了江东军的踪影,第一时间将消息传给了黄忠,江东军的营地在一片密林里,本来他们还想继续靠近查探的,但却突然发现了江东军的巡哨,还好斥候撤退的速度快,没有被发现,可就散这样,斥候们还是被惊出了一声冷汗。
毕竟如此低级的错要是被仕仁将军知晓了,他们都没有好果子吃,首先都没有机会继续在斥候营里待了,如果运气好能到其他部队的斥候营还则罢了,不然肯定要退伍回到郡县里当郡国兵去了。
得知消息后的黄忠几朝江东军的大营赶去,在不到五里之外,黄忠便隐约之间看到了舅舅家的营盘,九江军把营地扎在树林里,这可有些出乎黄忠的意料,这样的布置意义到底在哪里呢,骑兵又不在零陵。
想到骑兵,黄忠瞬间便笑了起来,他明白了,这样的安排不就是为了怕他们的骑兵劫营嘛,可问题是骑兵根本就不在零陵,所以他们这样的部署,看起来好似是防了骑兵,却反而给了他们这些步兵机会。
就在黄忠打算瞧瞧的摸过去,夜袭九江军的打压时,忽然斥候传来消息,江东军连夜拔营,黄忠瞬间大怒:“怎么回事,是不是我们被发现了?”
“不是,可江东军为何会突然撤离暂时还不清楚!”
“一群废物!”黄忠真的生气了,江东军偏巧不巧在这个时候撤离,绝不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主将临时起意,一定是他们的行踪暴露了,而从撤离时间来分析,自然不会是在他们到达时被发现,所以除了斥候绝对不会有其他的可能。
黄忠狠狠瞪了他们一眼,然后带着近卫军朝敌军营寨冲去,当他们到达时早已人去寨空,可以黄忠的经验,连营栅甚至是一些营帐都没来得及拆,这怎么可能是既定的赶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定是临时撤兵。
“将本次执行任务的斥候营全部押下去看起来,回去交由执法官处置!”以前在部队里,这样的事情黄忠自己就能决定他们的死活,但现在却需要由执法营来审理并进行裁决,这样的情况看起来是限制了主将的威信,但却加大了执法营的权利。
以前执法营都是由各主将的亲兵来充当,战场之上有临阵撤退者,他们就会出对这些逃兵执行死刑,但是现在刘澜专门成立了执法营,直接归到了将军府由张昭管理,刘澜看重的就是张昭的正直,所以这个部门交给谁他都不放心,唯独张昭,他放一百个心。
就在这时,孙策内心突然好像传来一个声音,你不能这样自暴自弃,这只会毁了你,如今交州就在眼前,难道你就真要这样看着他们全部葬身桂阳不成?越是危险的时刻,就越要挺身而出,别忘了你的大仇还没有报。
这个声音让孙策稍稍冷静,可是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可能下秣陵让刚去进攻的部队撤下来,所以他必须要保持耐心,而同时他在心中不停的呐喊,孙策,现在不是你跟孙静置气的时候,什么都死了与你何干,他们可都是你的兵你的兄弟啊,他们死了,那你又该怎么办?
~~~~~
黄忠带领着近卫军一路追击江东军而来,连赶了足有十几里,斥候才算是发现了江东军的踪影,第一时间将消息传给了黄忠,江东军的营地在一片密林里,本来他们还想继续靠近查探的,但却突然发现了江东军的巡哨,还好斥候撤退的速度快,没有被发现,可就散这样,斥候们还是被惊出了一声冷汗。
毕竟如此低级的错要是被仕仁将军知晓了,他们都没有好果子吃,首先都没有机会继续在斥候营里待了,如果运气好能到其他部队的斥候营还则罢了,不然肯定要退伍回到郡县里当郡国兵去了。
得知消息后的黄忠几朝江东军的大营赶去,在不到五里之外,黄忠便隐约之间看到了舅舅家的营盘,九江军把营地扎在树林里,这可有些出乎黄忠的意料,这样的布置意义到底在哪里呢,骑兵又不在零陵。
想到骑兵,黄忠瞬间便笑了起来,他明白了,这样的安排不就是为了怕他们的骑兵劫营嘛,可问题是骑兵根本就不在零陵,所以他们这样的部署,看起来好似是防了骑兵,却反而给了他们这些步兵机会。
就在黄忠打算瞧瞧的摸过去,夜袭九江军的打压时,忽然斥候传来消息,江东军连夜拔营,黄忠瞬间大怒:“怎么回事,是不是我们被发现了?”
第二千零七十七章 平定扬州(108)
刘澜那套练兵方法有效果是有效果,但绝对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轻易去学,毕竟光这后勤的开销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关键是这样的士兵下大力气培养出来之后在战场之上损失了那成本就更大了,所以除了当年他的北军有这个财力外,一般人绝对不会像刘澜这样疯狂,将大半的税赋都放在了部队的后勤上。
有这些五铢钱,做些其他的事情,尤其是投在民生上,必然会得到成倍的回报,反而投在部队上,是最见不着回报的,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话比较短视,但是在现如今这样诸侯大战的乱世,精兵政策绝对不会是首选。
因为你有人口以及足够的壮丁,再加上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动员能力,就可以招募到源源不断的青壮参军,精兵也许只能有几千人,但是这样的部队一旦上万,那么几千精兵照样要败在他们的手上。
这样的想法和当初陈群不建议在沛县改革的道理是一样的,最后改革成功也只是让沛县变成别人眼中的肥肉,而刘澜精兵之策,虽然能够腾出大量的人口,但是发展却是需要沉淀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到汇报,时间太久了,谁又会赌上十几年的时间?
所以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他们的做法看起来会有些急功近利,但如果能在十年之内结束战争,那时再去发展必然要比刘澜现在的选择更佳。
这些道理刘澜当然也懂,刘邦不就是这一套理论嘛,最后得了天下,而刘澜当然也明白这套理论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管你什么精锐不精锐,就算是新兵,也能让你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变成精锐,因为活下来就是精锐,又何必花大力气去训练?
到时候你几万精锐,这边几十万部队,人数直接压制,取得胜利那还不简单,可刘澜始终都明白不管是光武还是高祖,他们的这套理论虽然不错,但是之后休养生息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
所以刘澜想试试他的想法能不能成,就算不成也无妨,毕竟他割据了扬州,有绝对的天堑保证他去发展,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任何事情,如果能成功,那就可以确保统一之战后,人口不会锐减太多。
想想汉末之乱,大汉朝的人口到三家归晋锐减了多少,而刘澜就是想看看,自己精兵政策下,有大量的人口去发展,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你们去急功近利,而我则在江东发展十余,十年生聚,那时候再北上必能一战成功。
当然了这样的想法不容易,毕竟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都不可能给他这个机会,北方战事只要一结束,那下一个就会是他,曹操或者袁绍可不像袁术那么傻,关键时刻被猪肉蒙了心,什么时间不称帝,偏偏在那么关键的时刻称帝,不仅把自己的小命葬送了,关键是给刘澜解了围。
如果没有这一仗,如果袁术没有死在曹操手里,如果曹操不是为了自保夺了河内,那袁绍还真不会这么急着就出兵南下,最不济也会按照沮授的心思逐步蚕食消灭曹操,但是河内距离冀州太近了,这么大的威胁他怎么可能允许被掌握在曹操的手中。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河内乃光武龙兴之地,其与汉中之于高祖是一个道理,所以曹操夺取河内对袁绍来说无疑是一种野心的展露,而这绝对是袁绍所不能容忍的,出兵攻打曹操也就成为必然,甚至他不能再等再拖,一战而定中原,然后再与刘澜决战,并最终统一天下。
当然与刘澜之战可能并不容易,可如果按照沮授的建议,一步步向南蚕食下去,与刘澜拼消耗最终拖死刘澜。
袁绍的底气在于冀州在于中原,而刘澜夺下的江东能有多少人口与他去拼消耗,袁绍就算是用十个人换一个人,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个时代的南北太过悬殊,而就刘澜所知这个时代的南方大多数还是用着非常原始的方式生活,刀耕火种更是普遍,而一些发展好的的地方,大多数都是因为北方逃荒躲灾的难民将先进的科技带到了南方。
刘澜那套练兵方法有效果是有效果,但绝对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轻易去学,毕竟光这后勤的开销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关键是这样的士兵下大力气培养出来之后在战场之上损失了那成本就更大了,所以除了当年他的北军有这个财力外,一般人绝对不会像刘澜这样疯狂,将大半的税赋都放在了部队的后勤上。
有这些五铢钱,做些其他的事情,尤其是投在民生上,必然会得到成倍的回报,反而投在部队上,是最见不着回报的,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话比较短视,但是在现如今这样诸侯大战的乱世,精兵政策绝对不会是首选。
因为你有人口以及足够的壮丁,再加上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动员能力,就可以招募到源源不断的青壮参军,精兵也许只能有几千人,但是这样的部队一旦上万,那么几千精兵照样要败在他们的手上。
这样的想法和当初陈群不建议在沛县改革的道理是一样的,最后改革成功也只是让沛县变成别人眼中的肥肉,而刘澜精兵之策,虽然能够腾出大量的人口,但是发展却是需要沉淀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到汇报,时间太久了,谁又会赌上十几年的时间?
所以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他们的做法看起来会有些急功近利,但如果能在十年之内结束战争,那时再去发展必然要比刘澜现在的选择更佳。
这些道理刘澜当然也懂,刘邦不就是这一套理论嘛,最后得了天下,而刘澜当然也明白这套理论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管你什么精锐不精锐,就算是新兵,也能让你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变成精锐,因为活下来就是精锐,又何必花大力气去训练?
到时候你几万精锐,这边几十万部队,人数直接压制,取得胜利那还不简单,可刘澜始终都明白不管是光武还是高祖,他们的这套理论虽然不错,但是之后休养生息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
所以刘澜想试试他的想法能不能成,就算不成也无妨,毕竟他割据了扬州,有绝对的天堑保证他去发展,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任何事情,如果能成功,那就可以确保统一之战后,人口不会锐减太多。
想想汉末之乱,大汉朝的人口到三家归晋锐减了多少,而刘澜就是想看看,自己精兵政策下,有大量的人口去发展,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你们去急功近利,而我则在江东发展十余,十年生聚,那时候再北上必能一战成功。
当然了这样的想法不容易,毕竟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都不可能给他这个机会,北方战事只要一结束,那下一个就会是他,曹操或者袁绍可不像袁术那么傻,关键时刻被猪肉蒙了心,什么时间不称帝,偏偏在那么关键的时刻称帝,不仅把自己的小命葬送了,关键是给刘澜解了围。
如果没有这一仗,如果袁术没有死在曹操手里,如果曹操不是为了自保夺了河内,那袁绍还真不会这么急着就出兵南下,最不济也会按照沮授的心思逐步蚕食消灭曹操,但是河内距离冀州太近了,这么大的威胁他怎么可能允许被掌握在曹操的手中。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河内乃光武龙兴之地,其与汉中之于高祖是一个道理,所以曹操夺取河内对袁绍来说无疑是一种野心的展露,而这绝对是袁绍所不能容忍的,出兵攻打曹操也就成为必然,甚至他不能再等再拖,一战而定中原,然后再与刘澜决战,并最终统一天下。
当然与刘澜之战可能并不容易,可如果按照沮授的建议,一步步向南蚕食下去,与刘澜拼消耗最终拖死刘澜。
袁绍的底气在于冀州在于中原,而刘澜夺下的江东能有多少人口与他去拼消耗,袁绍就算是用十个人换一个人,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个时代的南北太过悬殊,而就刘澜所知这个时代的南方大多数还是用着非常原始的方式生活,刀耕火种更是普遍,而一些发展好的的地方,大多数都是因为北方逃荒躲灾的难民将先进的科技带到了南方。
刘澜那套练兵方法有效果是有效果,但绝对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轻易去学,毕竟光这后勤的开销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关键是这样的士兵下大力气培养出来之后在战场之上损失了那成本就更大了,所以除了当年他的北军有这个财力外,一般人绝对不会像刘澜这样疯狂,将大半的税赋都放在了部队的后勤上。
有这些五铢钱,做些其他的事情,尤其是投在民生上,必然会得到成倍的回报,反而投在部队上,是最见不着回报的,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话比较短视,但是在现如今这样诸侯大战的乱世,精兵政策绝对不会是首选。
因为你有人口以及足够的壮丁,再加上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动员能力,就可以招募到源源不断的青壮参军,精兵也许只能有几千人,但是这样的部队一旦上万,那么几千精兵照样要败在他们的手上。
这样的想法和当初陈群不建议在沛县改革的道理是一样的,最后改革成功也只是让沛县变成别人眼中的肥肉,而刘澜精兵之策,虽然能够腾出大量的人口,但是发展却是需要沉淀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到汇报,时间太久了,谁又会赌上十几年的时间?
所以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他们的做法看起来会有些急功近利,但如果能在十年之内结束战争,那时再去发展必然要比刘澜现在的选择更佳。
这些道理刘澜当然也懂,刘邦不就是这一套理论嘛,最后得了天下,而刘澜当然也明白这套理论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管你什么精锐不精锐,就算是新兵,也能让你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变成精锐,因为活下来就是精锐,又何必花大力气去训练?
到时候你几万精锐,这边几十万部队,人数直接压制,取得胜利那还不简单,可刘澜始终都明白不管是光武还是高祖,他们的这套理论虽然不错,但是之后休养生息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
所以刘澜想试试他的想法能不能成,就算不成也无妨,毕竟他割据了扬州,有绝对的天堑保证他去发展,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任何事情,如果能成功,那就可以确保统一之战后,人口不会锐减太多。
想想汉末之乱,大汉朝的人口到三家归晋锐减了多少,而刘澜就是想看看,自己精兵政策下,有大量的人口去发展,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你们去急功近利,而我则在江东发展十余,十年生聚,那时候再北上必能一战成功。
当然了这样的想法不容易,毕竟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都不可能给他这个机会,北方战事只要一结束,那下一个就会是他,曹操或者袁绍可不像袁术那么傻,关键时刻被猪肉蒙了心,什么时间不称帝,偏偏在那么关键的时刻称帝,不仅把自己的小命葬送了,关键是给刘澜解了围。
如果没有这一仗,如果袁术没有死在曹操手里,如果曹操不是为了自保夺了河内,那袁绍还真不会这么急着就出兵南下,最不济也会按照沮授的心思逐步蚕食消灭曹操,但是河内距离冀州太近了,这么大的威胁他怎么可能允许被掌握在曹操的手中。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河内乃光武龙兴之地,其与汉中之于高祖是一个道理,所以曹操夺取河内对袁绍来说无疑是一种野心的展露,而这绝对是袁绍所不能容忍的,出兵攻打曹操也就成为必然,甚至他不能再等再拖,一战而定中原,然后再与刘澜决战,并最终统一天下。
第二千零七十八章 平定扬州(109)
这些兵黄忠爱如至宝,一点都不必他的凤嘴刀甚至是万石弓差分毫,不过当他了解了近卫步兵的选拔过程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训练方法近卫军要比其他部队更强更勇猛。
秣陵如今招兵,首先要到各县成为郡国兵,因为郡国兵不再像以前那样由役兵组成,而是全部改为招募的新兵,而这些新兵青壮最多只是参加过一些地方上的备寇训练,并没有接触过阵子的军事培训,所以第一年他们需要在郡国兵内接受一年的训练,在这之后他们则会被分配到摄山营又或者是辽东。
在安排之前会根据士兵们自己的意愿,不会强求,一旦选定那可就没有反悔的可能了,所以在让他们选择的时候,这些都会讲的很清楚,而这些新兵在一年之后也就都去了辽东,而要成为近卫军,而这才是一切的开始,因为想要成为近卫军首先你得有一定的军功,不能说立功无数吧,但最少要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绩,其次则是要成为千夫长,真要说起来,功绩很容易,如果真有战棋杀将这样泼天的功劳,连升三级也就是千夫长了,可又能有几人有这样的运气,大多数人还不是靠着一仗又一仗的杀敌才升上来,而升到了千夫长,再想尽近卫军,那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运气,也就是所谓的功绩。
最少也要能亲手砍下一名东胡千夫长的脑袋,到了这时或许觉得有机会进入近卫军了,不然,因为他们还要到军校学习,一年的时间成功毕业才算有了进入近卫军的资格,反之则会被分配到其他的部队。
像他们这样的一路走到这一步的士兵,到了其他的部队那都是香饽饽,最不济也是牙门将和部曲督,直接当上军司马、别部司马那更是家常便饭,如果真的是才能出众,就是成为都尉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至今还没有一人能够直接被任命为校尉,但是很多人都期待甚什么时候能出现这样一个人。
校尉,那可是直接有了指挥五千人的权利,将军升帐议事,校尉更是在中军大帐之内有一席之地的,当然如果是将军府的话,那就没这个希望了,还要往上爬三级。
首先是中郎将,因为秣陵军对军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所以和大汉朝的军制有那么一点点区别,首先就是在指挥部队的兵力上,但是秣陵军内的中郎将与大汉朝则完全相同,可以说在大汉朝任何地方,只要你出任了中郎将,那也就等于你从一名士兵真正进入到了将军的序列了。
也就是说可以在头盔之上插羽毛了,但中郎将只是你踏入了将军的门槛,打个比方,以前你是在将军府的大门之外,门外乌泱泱无数人前拥后挤拼了命挤破了脑袋想要挤进大宅子,而你则十分运气的走了进来。
可是在门房你被拦了下来,因为你的资格不足以继续进入宅院,只能在门房喝茶,怎么办,那就继续往上爬,所以你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裨将军和偏将军们跟着下人一路朝议事厅而去。
可跟着下人到了议事厅门前,终于以为又了进入正厅与主公征东将军刘澜一同议事的资格时,管家出来了,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只有杂号将军才有资格进屋,而偏将与裨将只能在屋外站着,于是乎你只能眼睁睁看着杂号将军走进屋内。
而所谓的杂号将军,说白了就是指有两个字名号的低级别将军名号,比如刘澜帐下的关羽,他的军衔便是领军将军,而张飞则是征虏将军,许褚为中坚将军,赵云乃翊军将军等,而这些将军并非天子任命,不领汉禄,毕竟在大汉朝的将领中,被承认又开府资格同时能够领取汉禄的将领只有四征、四镇以及前后左右将军,再往上那就是卫、骠骑、车骑以及大将军了。
只有这些才是汉朝真正承认的将领,而其余所有的两字将军则统统被称之为杂号将军,就像刘澜帐下的这些将领,他们的将军衔都是刘澜所任命,钱粮也是由刘澜发放,所以说白了他们只是征东将军府的将领,所以他们虽然看上去都有两字名号,其是都属于杂号将军,而随着这样立下军功的人越来越多,杂号将军的头衔也就越来越多,但因为这些杂号将军的地位是没有等级之分,所以也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可是虽然军衔一样,但是他们带兵的数量却有区分,而要看谁的地位更高,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们谁带的兵更多,谁吃的饷更多。
所以当将军府大门外已经人山人海的校尉们挤破脑袋想要进入将军府的时候,那些忠于爬到杂号将军的将领们在推开议事厅的大门时,才发现屋内早已人满为患,甚至连个落脚点都没有,这个时候有些人甚至会羡慕那些没有进屋的裨将与偏将,因为他们在屋外起码还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甚至是中郎将,最少他在门房还有上号的茶点可以品尝。
中郎将与裨将、偏将是公认的最好军衔,在杂号将军的率领下,有吃有喝,而如果你进不来这个屋,那你就只有干一些脏活累活甚至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你爬上了杂号将军的位置,那你就又需要和如同牛毛一样多的杂号将军们去比能耐,领兵的本事,只有真正有能耐的人,才有独自领兵的可能,所以想在万千人中脱颖而出没那么容易,因为你首先要比满屋的杂号将军都优秀,可事实证明,多数甚至是大所属杂号将军从此更多时候都是在吃饷,平日里无所事事,战时会跟着主公前往战场,但有没有表现的机会,那就只能问老天了,因为那些领兵的杂号将军又怎么可能让刘澜亲自到前线加入到战斗之中?
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直接去到大部队,在大部队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有几人能真正走到中郎将?从都尉每往上爬一级,那就意味着你要挤掉几千甚至是几万人,这个是夸张,但这个也是最容易,因为从一走到十,最容易走的永远都不会是七**十,而是一二三四,而当你走到九想要抵达十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这段距离,可能你要走几个、几十个甚至是几百个一到九。
这些兵黄忠爱如至宝,一点都不必他的凤嘴刀甚至是万石弓差分毫,不过当他了解了近卫步兵的选拔过程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训练方法近卫军要比其他部队更强更勇猛。
秣陵如今招兵,首先要到各县成为郡国兵,因为郡国兵不再像以前那样由役兵组成,而是全部改为招募的新兵,而这些新兵青壮最多只是参加过一些地方上的备寇训练,并没有接触过阵子的军事培训,所以第一年他们需要在郡国兵内接受一年的训练,在这之后他们则会被分配到摄山营又或者是辽东。
在安排之前会根据士兵们自己的意愿,不会强求,一旦选定那可就没有反悔的可能了,所以在让他们选择的时候,这些都会讲的很清楚,而这些新兵在一年之后也就都去了辽东,而要成为近卫军,而这才是一切的开始,因为想要成为近卫军首先你得有一定的军功,不能说立功无数吧,但最少要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绩,其次则是要成为千夫长,真要说起来,功绩很容易,如果真有战棋杀将这样泼天的功劳,连升三级也就是千夫长了,可又能有几人有这样的运气,大多数人还不是靠着一仗又一仗的杀敌才升上来,而升到了千夫长,再想尽近卫军,那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运气,也就是所谓的功绩。
最少也要能亲手砍下一名东胡千夫长的脑袋,到了这时或许觉得有机会进入近卫军了,不然,因为他们还要到军校学习,一年的时间成功毕业才算有了进入近卫军的资格,反之则会被分配到其他的部队。
像他们这样的一路走到这一步的士兵,到了其他的部队那都是香饽饽,最不济也是牙门将和部曲督,直接当上军司马、别部司马那更是家常便饭,如果真的是才能出众,就是成为都尉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至今还没有一人能够直接被任命为校尉,但是很多人都期待甚什么时候能出现这样一个人。
校尉,那可是直接有了指挥五千人的权利,将军升帐议事,校尉更是在中军大帐之内有一席之地的,当然如果是将军府的话,那就没这个希望了,还要往上爬三级。
首先是中郎将,因为秣陵军对军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所以和大汉朝的军制有那么一点点区别,首先就是在指挥部队的兵力上,但是秣陵军内的中郎将与大汉朝则完全相同,可以说在大汉朝任何地方,只要你出任了中郎将,那也就等于你从一名士兵真正进入到了将军的序列了。
也就是说可以在头盔之上插羽毛了,但中郎将只是你踏入了将军的门槛,打个比方,以前你是在将军府的大门之外,门外乌泱泱无数人前拥后挤拼了命挤破了脑袋想要挤进大宅子,而你则十分运气的走了进来。
可是在门房你被拦了下来,因为你的资格不足以继续进入宅院,只能在门房喝茶,怎么办,那就继续往上爬,所以你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裨将军和偏将军们跟着下人一路朝议事厅而去。
可跟着下人到了议事厅门前,终于以为又了进入正厅与主公征东将军刘澜一同议事的资格时,管家出来了,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只有杂号将军才有资格进屋,而偏将与裨将只能在屋外站着,于是乎你只能眼睁睁看着杂号将军走进屋内。
而所谓的杂号将军,说白了就是指有两个字名号的低级别将军名号,比如刘澜帐下的关羽,他的军衔便是领军将军,而张飞则是征虏将军,许褚为中坚将军,赵云乃翊军将军等,而这些将军并非天子任命,不领汉禄,毕竟在大汉朝的将领中,被承认又开府资格同时能够领取汉禄的将领只有四征、四镇以及前后左右将军,再往上那就是卫、骠骑、车骑以及大将军了。
只有这些才是汉朝真正承认的将领,而其余所有的两字将军则统统被称之为杂号将军,就像刘澜帐下的这些将领,他们的将军衔都是刘澜所任命,钱粮也是由刘澜发放,所以说白了他们只是征东将军府的将领,所以他们虽然看上去都有两字名号,其是都属于杂号将军,而随着这样立下军功的人越来越多,杂号将军的头衔也就越来越多,但因为这些杂号将军的地位是没有等级之分,所以也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可是虽然军衔一样,但是他们带兵的数量却有区分,而要看谁的地位更高,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们谁带的兵更多,谁吃的饷更多。
所以当将军府大门外已经人山人海的校尉们挤破脑袋想要进入将军府的时候,那些忠于爬到杂号将军的将领们在推开议事厅的大门时,才发现屋内早已人满为患,甚至连个落脚点都没有,这个时候有些人甚至会羡慕那些没有进屋的裨将与偏将,因为他们在屋外起码还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甚至是中郎将,最少他在门房还有上号的茶点可以品尝。
中郎将与裨将、偏将是公认的最好军衔,在杂号将军的率领下,有吃有喝,而如果你进不来这个屋,那你就只有干一些脏活累活甚至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你爬上了杂号将军的位置,那你就又需要和如同牛毛一样多的杂号将军们去比能耐,领兵的本事,只有真正有能耐的人,才有独自领兵的可能,所以想在万千人中脱颖而出没那么容易,因为你首先要比满屋的杂号将军都优秀,可事实证明,多数甚至是大所属杂号将军从此更多时候都是在吃饷,平日里无所事事,战时会跟着主公前往战场,但有没有表现的机会,那就只能问老天了,因为那些领兵的杂号将军又怎么可能让刘澜亲自到前线加入到战斗之中?
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直接去到大部队,在大部队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有几人能真正走到中郎将?从都尉每往上爬一级,那就意味着你要挤掉几千甚至是几万人,这个是夸张,但这个也是最容易,因为从一走到十,最容易走的永远都不会是七**十,而是一二三四,而当你走到九想要抵达十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这段距离,可能你要走几个、几十个甚至是几百个一到九。
第二千零七十九章 平定扬州(110)
袭击的失败让黄忠很是生气,这无疑是难得的机会,尤其是对九江军这样实力强劲的对手,下一次出现这种机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甚至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因为九江军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存在,所以他们现在已经摆在了明面上,不仅不会再有偷袭的可能,反而时刻都会遭到九江军的袭击。
而这一切他怀疑是因为斥候在侦查时犯下了致命的失误,当然真相到底如何他并没有兴趣,因为他们已经被带了下去,真相会由执法官去审理,到时候他只要砍下记录自然就知晓了真相,当然也有可能是他误会了斥候,这里面另有原因,被发现只是一个巧合,而不是他们的失误造成的袭击失败,但结果不论如何,他们始终是被发现了,毕竟斥候就是一直部队的眼睛,如果他们看不到敌人,反而还因此被敌人发现,那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黄忠比较严苛对别人严苛,对自己要求更严,或许这就是老派军人的样子,黄忠喜欢如此来区分自己和现在年轻将领的不同,如果非要划分一个时间线的话,那一定应该是在黄巾前后,在此之前成为主帅者,不管是他还是老对头董卓这些人甚至包括袁绍与曹操,对兵阴阳都是非常迷信的,较为相信天人感应之说,因为他们这些这些将领都身手儒家熏陶,而出仕时也都是文职,只不过后来因为需要才转为武职。
可在黄巾之后,因为天下动乱,以往根本就没有出头机会的纯粹武人逐渐走向了前台,而像他们这些老派的将领,用兵时更重一个势字,而这些纯粹的武人则更为重势力,简单来说,他们重势的老派将领用兵,更讲究正面对决,也就是摆开阵势的大战。
而武人重术,虽然被他们所不屑,但不得不说他们为了赢战争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思想却无疑最为适合战争与战场,但就他现在来看,如今的将领又有了变化,这感觉就好像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不管商鞅、慎到还是申不害,他们各自提出的法术势就好像他们这些兵家用兵,只有奇而五正又或者正而无奇,完全是单腿走路,称不上真正的军人。
但是现在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将领不在单单只是出奇或者用正,而是将其糅合,集大成之后,这样的将领那就非常可怕了,不仅能够用正还可以出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而在秣陵,刘澜是用奇的行家肯定排不上号,而关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是用正的大家,正因为他与刘澜配合,才有了今日之秣陵,但是随着他年纪增长,带兵时间增长之后,用兵也越来越灵活,可以说他已经在望集大成的方向发展,如果哪一天他成功了,那黄忠一点都不吃惊,毕竟在秣陵,有这个机会的将领,也就只有关羽一人了。
当然就黄忠自己来说,他有没有加入其中,还真不好说,毕竟用兵对于很多将领来说,往往都会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而在他以往的经历中,用奇的次数几乎屈指可数,所以他想成功,反而非常困难,而且他的年纪在这里,用兵也很难再去做一些冒险的行为,可他现在并没有带兵,而是一直在将军府,所以他只要跟在刘澜的身边,那他和刘澜就完全有这个成功的可能。
但这终归是两人的互补,所以不会被外人承认,可是眼下的情况就有点让他头疼了,难度比较大,要追上去容易,可是要留下九江军却难,如果这个时候主公在场的话,那他一定会有很多办法留下他们,但是他可就没什么好办法了,甚至连分兵的决定都不敢有,怕发生危险,就这样带着部队继续追击,而没有下达任何派部队追上去拖延敌军的命令。
这样做可能不会追上九江军,但同时也不会出现意外,比起追上九江军,他心里更为紧张的还是发生意外,只要他们不发生任何意外,那九江军就跑不掉,可一旦做出冒险的决定,一旦追击失败,那也许就真的可能要前功尽弃了。
黄忠一身披挂提着凤嘴刀率领部队继续追击,整整追击了一夜,一无所获后,不得不被迫下达了休息的命令,而就在他们开始准备休息的一刻,忽然东面传出喊杀声,随即就看到满天的羽箭朝他们飞射而出。
黄忠立即下令部队列阵,盾兵在前挡下敌军的箭雨,虽然反应够快,但还是在瞬间就倒下了数十名近卫军战士,不管多么优秀的士兵,在这样的战场中根本就躲不过死神,而且以这样的方式阵亡也同样是让很多人觉得屈辱的,可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有些事情却绝对吧是他们能够选择的,更何况还是死亡的方式。
看箭雨的规模,最少有三百弓弩手甚至更多,可以确定乃是九江军无疑了,他们所有的兵力加在一起黄忠判断也不过两千多人,能有三百多弓弩手已经算不错了,再多反而会减弱了其余士兵的实力,反而得不偿失。
在敌军的箭雨下,近卫军很快结阵并开始进行反击,在数百亲卫簇拥下的黄忠则来到了阵前,这个时候他需要来到最前沿,因为这是他来此的目的,拖住九江军。对于他来说,并不害怕九江军留下来,相反他害怕他们一直逃下去,那才是会让他头疼的结果,而他们只要能留下来设伏,那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黄忠很果断的让连弩兵进行了一番齐射,以连弩的恐怖杀伤力,他就不相信埋伏在东侧的九江军能躲得过去,很快一只只刺猬便就在箭雨的打击下发出了痛苦的声响,很快九江军被射成了蚂蜂窝,这样的情况他们几次交锋甚至是以往的交锋都见识过,也都清楚秣陵弩机的恐怖,所以他们可不会一致坐以待毙,那样的话最后只有几许撤退,而无法对秣陵军和黄忠构成哪怕一点点的威胁。
袭击的失败让黄忠很是生气,这无疑是难得的机会,尤其是对九江军这样实力强劲的对手,下一次出现这种机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甚至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因为九江军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存在,所以他们现在已经摆在了明面上,不仅不会再有偷袭的可能,反而时刻都会遭到九江军的袭击。
而这一切他怀疑是因为斥候在侦查时犯下了致命的失误,当然真相到底如何他并没有兴趣,因为他们已经被带了下去,真相会由执法官去审理,到时候他只要砍下记录自然就知晓了真相,当然也有可能是他误会了斥候,这里面另有原因,被发现只是一个巧合,而不是他们的失误造成的袭击失败,但结果不论如何,他们始终是被发现了,毕竟斥候就是一直部队的眼睛,如果他们看不到敌人,反而还因此被敌人发现,那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黄忠比较严苛对别人严苛,对自己要求更严,或许这就是老派军人的样子,黄忠喜欢如此来区分自己和现在年轻将领的不同,如果非要划分一个时间线的话,那一定应该是在黄巾前后,在此之前成为主帅者,不管是他还是老对头董卓这些人甚至包括袁绍与曹操,对兵阴阳都是非常迷信的,较为相信天人感应之说,因为他们这些这些将领都身手儒家熏陶,而出仕时也都是文职,只不过后来因为需要才转为武职。
可在黄巾之后,因为天下动乱,以往根本就没有出头机会的纯粹武人逐渐走向了前台,而像他们这些老派的将领,用兵时更重一个势字,而这些纯粹的武人则更为重势力,简单来说,他们重势的老派将领用兵,更讲究正面对决,也就是摆开阵势的大战。
而武人重术,虽然被他们所不屑,但不得不说他们为了赢战争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思想却无疑最为适合战争与战场,但就他现在来看,如今的将领又有了变化,这感觉就好像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不管商鞅、慎到还是申不害,他们各自提出的法术势就好像他们这些兵家用兵,只有奇而五正又或者正而无奇,完全是单腿走路,称不上真正的军人。
但是现在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将领不在单单只是出奇或者用正,而是将其糅合,集大成之后,这样的将领那就非常可怕了,不仅能够用正还可以出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而在秣陵,刘澜是用奇的行家肯定排不上号,而关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是用正的大家,正因为他与刘澜配合,才有了今日之秣陵,但是随着他年纪增长,带兵时间增长之后,用兵也越来越灵活,可以说他已经在望集大成的方向发展,如果哪一天他成功了,那黄忠一点都不吃惊,毕竟在秣陵,有这个机会的将领,也就只有关羽一人了。
当然就黄忠自己来说,他有没有加入其中,还真不好说,毕竟用兵对于很多将领来说,往往都会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而在他以往的经历中,用奇的次数几乎屈指可数,所以他想成功,反而非常困难,而且他的年纪在这里,用兵也很难再去做一些冒险的行为,可他现在并没有带兵,而是一直在将军府,所以他只要跟在刘澜的身边,那他和刘澜就完全有这个成功的可能。
但这终归是两人的互补,所以不会被外人承认,可是眼下的情况就有点让他头疼了,难度比较大,要追上去容易,可是要留下九江军却难,如果这个时候主公在场的话,那他一定会有很多办法留下他们,但是他可就没什么好办法了,甚至连分兵的决定都不敢有,怕发生危险,就这样带着部队继续追击,而没有下达任何派部队追上去拖延敌军的命令。
这样做可能不会追上九江军,但同时也不会出现意外,比起追上九江军,他心里更为紧张的还是发生意外,只要他们不发生任何意外,那九江军就跑不掉,可一旦做出冒险的决定,一旦追击失败,那也许就真的可能要前功尽弃了。
黄忠一身披挂提着凤嘴刀率领部队继续追击,整整追击了一夜,一无所获后,不得不被迫下达了休息的命令,而就在他们开始准备休息的一刻,忽然东面传出喊杀声,随即就看到满天的羽箭朝他们飞射而出。
黄忠立即下令部队列阵,盾兵在前挡下敌军的箭雨,虽然反应够快,但还是在瞬间就倒下了数十名近卫军战士,不管多么优秀的士兵,在这样的战场中根本就躲不过死神,而且以这样的方式阵亡也同样是让很多人觉得屈辱的,可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有些事情却绝对吧是他们能够选择的,更何况还是死亡的方式。
看箭雨的规模,最少有三百弓弩手甚至更多,可以确定乃是九江军无疑了,他们所有的兵力加在一起黄忠判断也不过两千多人,能有三百多弓弩手已经算不错了,再多反而会减弱了其余士兵的实力,反而得不偿失。
在敌军的箭雨下,近卫军很快结阵并开始进行反击,在数百亲卫簇拥下的黄忠则来到了阵前,这个时候他需要来到最前沿,因为这是他来此的目的,拖住九江军。对于他来说,并不害怕九江军留下来,相反他害怕他们一直逃下去,那才是会让他头疼的结果,而他们只要能留下来设伏,那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黄忠很果断的让连弩兵进行了一番齐射,以连弩的恐怖杀伤力,他就不相信埋伏在东侧的九江军能躲得过去,很快一只只刺猬便就在箭雨的打击下发出了痛苦的声响,很快九江军被射成了蚂蜂窝,这样的情况他们几次交锋甚至是以往的交锋都见识过,也都清楚秣陵弩机的恐怖,所以他们可不会一致坐以待毙,那样的话最后只有几许撤退,而无法对秣陵军和黄忠构成哪怕一点点的威胁。
第二千零八十章 平定扬州(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