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一十三章 平定扬州(44)
丁奉和芮良离开不久,陈到便来到了议事厅内,施礼后关切地问:“幼平,他愿意归降吗?”
周泰摇了摇头,道:“他说忠臣不事二主,连父亲和弟弟的安危都不考虑,再说孙策都已穷途末路,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芮良之父乃孙坚亲信,而芮良与芮玄更是孙策亲兵,虽然我与二人没有什么太多的接触,但也知晓孙策待芮家不薄,他不愿投降反而愿意一死殉葬,我看这忠臣他是真要当定了。”
“当定与否不敢说,我已经给了他三天的考虑时间,这三天如果他还依旧不肯投降的话,那也就没有继续留下他们父子三人的必要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把他送到主公那里,让主公亲自出面,虽然芮良兄弟不算什么,但他们的父亲芮祉不管是在孙策军中,更在江东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所以我的想法还是我们不要轻易做出杀人的决定,哪怕不送往主公面前,也先听听主公的想法,毕竟他们父子三人也跑不掉,我们又何必急于一时?”
陈到的心思是什么不去猜测,但显然是在为芮祉父子三人求情了,而似周泰这样出身草莽的豪杰,还真不会在乎什么影响不影响的,人杀了就杀了能有什么,可陈到既然开口,那就不是杀不杀人的问题,而是给不给他这个面子的问题了,所以权衡再三之后,说道:“既然连叔治都开口了,那就按照你的意思来吧。”
陈到完全看出来这是周泰卖自己面子,但是他必须要周泰明白,不傻他们父子自己的面子并不重要,所以他再一次开口说道:“芮良芮祉玄兄弟二人,不过军中将校,他们的死活我根本就不在乎,但是芮祉不同,他不仅在丹阳吴郡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在九江更是如此,这么说吧,孙策之所以能在九江站稳脚跟,芮祉居功至伟,如果芮玄兄弟二人与芮祉没有交集不是父子,那么将军不管要如何处置他们末将都不会干涉,但他们既然是父子,所以将军就算不给末将面子,也绝不能处死他们父子三人,要不然可能不只是丹阳会乱,连九江都会乱。”
陈到有没有危言损听?周泰心里肯定是有想法的,认为他是为了保全芮祉父子才故意这么说,所以他也就完全可以卖他这个面子,反正类似的事情他向来不关心,既然他说芮祉这个人重要那就重要吧,让他去处理,至于他们是生是死,他也就不去管了。
“将军如此信任末将,末将这就派人传书回去,看看主公作何处置。”
~~~~~~~~~~~~~
刘澜抵达零陵之后,便开始了战前的准备,而此刻在冀州原本被袁绍赋予厚望的孙策兵败九江的消息在第一时间被传来。
正在与诸将议事的袁绍得到消息之后,便立刻将负责此事的三子袁尚招来,此刻议事厅内只有郭图、荀湛二人,看到三子抵达,立刻沉声问道:“消息确定了吗?”
“确定了。”
郭图和荀湛两人不明所以,小心翼翼问:“主公,是白马出了什么问题吗?”
“文丑在那里表现不错。”袁绍摇摇头,让二人先宽心之后,才把说起了九江的战事,道:“刚刚得到消息,九江再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只孙策带了几万人突围,至今下落不明。”
荀湛一惊,道:“这么说,我们限制孙策的底牌现在就只有吴郡的严白虎和许贡二人了?”
“如果山越出兵的话。”袁绍眉头紧皱,道:“山越蛮夷不可轻信,而许贡严白虎又不值一提,如果我们与曹操大战开启之后,没有山越人相助的话,这一仗我们就必须要提防刘澜随时可能介入中原大战。”
“我们现在的兵力,可能并不能保证同时两线作战,要不然我们也做好放弃徐州的准备?”
“让马延在高邮盯着刘澜,如果他们真要介入,那大可让他撤兵,在青州进行防御!”袁绍的心情十分沉重,虽然他觉得刘澜杀回来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有些防备必须要提早做好准备,以防万一。
其实打从许攸前往秣陵之后,袁绍就已经意识到刘澜可能会成为威胁,尤其是中原这一场大战一旦他和曹操陷入到最后决定胜负的一刻,他不相信刘澜会眼睁睁看着实力弱小的曹操被他所击败,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现在看起来刘澜在九江打的热闹,说白了三方势力其实处在一个极为微妙的时刻。
曹操不敢动,刘澜躲了出去在九江用兵,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而袁绍现在也已经到了准备的后期,所以现在看起来大战一触即发,但只要他不动手,曹操先发制人的可能性根本没有,谁都清楚,只要开战,曹操必败。
他对战胜曹操信心十足,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只要能够打开白马曹军防御,他的冀州军就能够一路胜下去,最终取得兖、豫二州的胜利,但是有一点是他所忽略了的,那就是孙策,本来刘澜和孙策一战如果能够再拖一些时日,等他这里全部准备好,那他就可以放手一战了,但从现在这个情况来看,孙策败得如此之快,一旦无法对刘澜进行限制,那他可就有点犹豫了。
可以说这一败,让袁绍原本坚定的出兵白马的信心松动了,关键是他真的没想到孙策会连一个月都没有坚持到,而在袁绍的计划里,孙策只要能够坚持半年,那他就没有任何顾虑了,可现在就必须再去与山越联络,而在之前他可是亲自派人过去的,但最后的结果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
“再派人过去,无论付出任何代价,只要山越愿意袭扰秣陵。”袁绍突然暴怒让在场几人都愣在了场中,换言之袁绍能瞧出来的威胁,他们郭图和荀湛二人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所以二人都在想着如何与山越取得联系,好半晌之后,当暴怒的袁绍开始恢复情绪的一刻,郭图才开口,道:“如果要与山越联络,我觉得我们派人肯定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倒不如我们和许贡甚至是严白虎联系下,由他们从中搭线,或许还有可能。”
袁绍背着手,来到议事厅内一侧的张巨大地图前,凝视着秣陵地图一言不发,在他心里对郭图的建议还是觉得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是让他和东胡联络,那以他们以往的交情,那肯定不会有任何意外,但是山越人却连交集都没有,可如果按照郭图的心思去做的话,由他们在背后开条件,而让许贡等人去联络,成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这件事你亲自负责。”袁绍终于开口道
“既然主公已经下定决心,那卑职一定尽心竭力,努力促成此事。”
“对了。”荀湛突然开口,道:“我听闻习惯和严白虎私仇很深,虽然联盟也只是为了应对刘澜,这件事我们既然要找人剧中说和,最好只找其中一方,切不可两人全部委托,到时候万一出现互相拆台的事情,反倒让我们难办。”
陈到有没有危言损听?周泰心里肯定是有想法的,认为他是为了保全芮祉父子才故意这么说,所以他也就完全可以卖他这个面子,反正类似的事情他向来不关心,既然他说芮祉这个人重要那就重要吧,让他去处理,至于他们是生是死,他也就不去管了。
“将军如此信任末将,末将这就派人传书回去,看看主公作何处置。”
刘澜抵达零陵之后,便开始了战前的准备,而此刻在冀州原本被袁绍赋予厚望的孙策兵败九江的消息在第一时间被传来。
正在与诸将议事的袁绍得到消息之后,便立刻将负责此事的三子袁尚招来,此刻议事厅内只有郭图、荀湛二人,看到三子抵达,立刻沉声问道:“消息确定了吗?”
“确定了。”
郭图和荀湛两人不明所以,小心翼翼问:“主公,是白马出了什么问题吗?”
“文丑在那里表现不错。”袁绍摇摇头,让二人先宽心之后,才把说起了九江的战事,道:“刚刚得到消息,九江再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只孙策带了几万人突围,至今下落不明。”
荀湛一惊,道:“这么说,我们限制孙策的底牌现在就只有吴郡的严白虎和许贡二人了?”
“如果山越出兵的话。”袁绍眉头紧皱,道:“山越蛮夷不可轻信,而许贡严白虎又不值一提,如果我们与曹操大战开启之后,没有山越人相助的话,这一仗我们就必须要提防刘澜随时可能介入中原大战。”
“我们现在的兵力,可能并不能保证同时两线作战,要不然我们也做好放弃徐州的准备?”
“让马延在高邮盯着刘澜,如果他们真要介入,那大可让他撤兵,在青州进行防御!”袁绍的心情十分沉重,虽然他觉得刘澜杀回来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有些防备必须要提早做好准备,以防万一。
其实打从许攸前往秣陵之后,袁绍就已经意识到刘澜可能会成为威胁,尤其是中原这一场大战一旦他和曹操陷入到最后决定胜负的一刻,他不相信刘澜会眼睁睁看着实力弱小的曹操被他所击败,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现在看起来刘澜在九江打的热闹,说白了三方势力其实处在一个极为微妙的时刻。
曹操不敢动,刘澜躲了出去在九江用兵,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而袁绍现在也已经到了准备的后期,所以现在看起来大战一触即发,但只要他不动手,曹操先发制人的可能性根本没有,谁都清楚,只要开战,曹操必败。
他对战胜曹操信心十足,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只要能够打开白马曹军防御,他的冀州军就能够一路胜下去,最终取得兖、豫二州的胜利,但是有一点是他所忽略了的,那就是孙策,本来刘澜和孙策一战如果能够再拖一些时日,等他这里全部准备好,那他就可以放手一战了,但从现在这个情况来看,孙策败得如此之快,一旦无法对刘澜进行限制,那他可就有点犹豫了。
可以说这一败,让袁绍原本坚定的出兵白马的信心松动了,关键是他真的没想到孙策会连一个月都没有坚持到,而在袁绍的计划里,孙策只要能够坚持半年,那他就没有任何顾虑了,可现在就必须再去与山越联络,而在之前他可是亲自派人过去的,但最后的结果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
“再派人过去,无论付出任何代价,只要山越愿意袭扰秣陵。”袁绍突然暴怒让在场几人都愣在了场中,换言之袁绍能瞧出来的威胁,他们郭图和荀湛二人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所以二人都在想着如何与山越取得联系,好半晌之后,当暴怒的袁绍开始恢复情绪的一刻,郭图才开口,道:“如果要与山越联络,我觉得我们派人肯定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倒不如我们和许贡甚至是严白虎联系下,由他们从中搭线,或许还有可能。”
袁绍背着手,来到议事厅内一侧的张巨大地图前,凝视着秣陵地图一言不发,在他心里对郭图的建议还是觉得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是让他和东胡联络,那以他们以往的交情,那肯定不会有任何意外,但是山越人却连交集都没有,可如果按照郭图的心思去做的话,由他们在背后开条件,而让许贡等人去联络,成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这件事你亲自负责。”袁绍终于开口道
“既然主公已经下定决心,那卑职一定尽心竭力,努力促成此事。”
“对了。”荀湛突然开口,道:“我听闻习惯和严白虎私仇很深,虽然联盟也只是为了应对刘澜,这件事我们既然要找人剧中说和,最好只找其中一方,切不可两人全部委托,到时候万一出现互相拆台的事情,反倒让我们难办。”
第二千零一十四章 平定扬州(45)
“孙策那边的具体情况很难判断,不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寄托在他的身上,山越那边要抓紧。顶 点 X 23 U Swww.uu234.net”袁绍考虑了片刻,最后还是没有把赌注都放在孙策的身上。
在他看来,把希望放在孙策身上,肯定是一次愚蠢的决策,所以袁绍宁肯把赌注放在山越人身上,求个运气也不敢把这么重要的事情放在孙策身上,就算山越人拒绝了,也还有回旋的余地,可如果把一切都押在孙策身上,那一旦孙策再出现九江之战这种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的事情,那可就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
所以这一次袁绍把精力主要还是放在山越以及许贡和严白虎身上,当然了他依然会关注孙策,两手抓,这样能更有把握一点。
这时,袁绍又意味深长地看了荀湛一眼,叹息道:“哎!上次若听友若之言,开春之后不管其他,继续南下广陵就对了。”
这一番话,让在场很多人都为之一愣,尤其是袁尚,更是不理解,当时不是因为袁术称帝所以袁绍因为避嫌,更因为曹操需要讨伐袁术撤兵,才会让袁绍放弃了了继续南下的想法,可是在当时却有一人极其反对,而那人正是荀湛,可惜因为持与他相同看法的人一个也没有,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继续南下的想法。
但就最终的结果来看,广陵一战不管是一个什么结果,对他都不会差,首先他们只要南下广陵,那刘澜就没有任何可能分兵寿春,而没有了刘澜分兵寿春,曹操和袁术也很难分出胜负,如果他们两人僵持不下,而他们这边哪怕最后输给了刘澜,都会比现在的结果更好。
可以说现在的结果对袁绍来说是最尴尬的,假如按照荀湛的想法出征,那么现在整个关东的格局就依然会是四强鼎立,而他背靠四州,是最不害怕这样一直消耗下去的,所以到时出现的结果一定会是他们把刘澜彻底拖垮,而曹操和袁术则是两败俱伤,换言之依照荀湛设计的情况,只需三年,关东尽在我手中。
但袁绍没有选择这样一个在当时看起来有点让他陷入舆论漩涡的选择,而是选了一个置身事外的决定,而这就使得曹操不仅和刘澜瓜分了寿春,还占领了河内,威胁到了冀州就等于捏住了他的软肋,如果说之前任命袁绍为太傅又改为大将军等一系列挑衅的事情是在突破袁绍的底线,那么眭固之死无疑是催化剂,导致袁绍彻底下定决心除掉曹操。
可是这个决定容易,但如今天下的局势却导致了三方互相牵制,反而比之前四大势力在时更困难,因为四大势力的时候,能够互相牵制,就好像荀湛所说的那样,四大势力之中,只有他和曹操可以成为联盟,而其他二人都没有这个机会,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而现在三大势力了,那么不管谁先出兵,都会如荀湛分析的那样出现另外两大势力联合的可能。
虽然刘澜几次三番保证,可这样的保证能算得上数?甚至他深信不疑的一点就是刘澜出兵九江就是为了让他们尽快与曹操作战,当然了这一度其实也是他所希望的结果,可是最后呢,看看现在,他依然再为如果限制刘澜而头疼。
袁绍这句话说者无心,可听着就不是那么个滋味了,不管是郭图脸色难看,甚至连儿子袁尚都为之一愣,因为很多人都清楚,之前的选择,都是主官自己的决定,可是他现在却把这些决定都推到了他们的身上,变成了是其他谋主误导了他,可以说这种甩锅是最打击士气的,成了都是袁绍英明领导,败了都是下面的人决策失误,可想而知,袁绍帐下不团结,多半就是因此而发生的。
但这就是袁绍,他不会在意这些,很多人会说这是袁绍没情商也会说这是他一根筋,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一点都不维护属下,但说白了并非如次,更多的情况还是因为他自己成功了。
他能做到今天,虽然有不少人在其中出过力,但不能不说与他自己有这极大的关系,最少他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做出的决策别人不管如何反对都不会改变,只有失败了才会,但到现在他还没有失败过,或许有不理想的时候,比如说眼下比如说冀州之战,但最后还不是在他的带领下又板了回来,事实证明了他的决策才是最正确的。
所以如果不是真碰个头破血流的话,袁绍或许永远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甚至有可能就算真意识到,也只会如以往那样又找个替罪羔羊。
“孙策那边的具体情况很难判断,不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寄托在他的身上,山越那边要抓紧。”袁绍考虑了片刻,最后还是没有把赌注都放在孙策的身上。
在他看来,把希望放在孙策身上,肯定是一次愚蠢的决策,所以袁绍宁肯把赌注放在山越人身上,求个运气也不敢把这么重要的事情放在孙策身上,就算山越人拒绝了,也还有回旋的余地,可如果把一切都押在孙策身上,那一旦孙策再出现九江之战这种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的事情,那可就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
所以这一次袁绍把精力主要还是放在山越以及许贡和严白虎身上,当然了他依然会关注孙策,两手抓,这样能更有把握一点。
这时,袁绍又意味深长地看了荀湛一眼,叹息道:“哎!上次若听友若之言,开春之后不管其他,继续南下广陵就对了。”
这一番话,让在场很多人都为之一愣,尤其是袁尚,更是不理解,当时不是因为袁术称帝所以袁绍因为避嫌,更因为曹操需要讨伐袁术撤兵,才会让袁绍放弃了了继续南下的想法,可是在当时却有一人极其反对,而那人正是荀湛,可惜因为持与他相同看法的人一个也没有,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继续南下的想法。
但就最终的结果来看,广陵一战不管是一个什么结果,对他都不会差,首先他们只要南下广陵,那刘澜就没有任何可能分兵寿春,而没有了刘澜分兵寿春,曹操和袁术也很难分出胜负,如果他们两人僵持不下,而他们这边哪怕最后输给了刘澜,都会比现在的结果更好。
可以说现在的结果对袁绍来说是最尴尬的,假如按照荀湛的想法出征,那么现在整个关东的格局就依然会是四强鼎立,而他背靠四州,是最不害怕这样一直消耗下去的,所以到时出现的结果一定会是他们把刘澜彻底拖垮,而曹操和袁术则是两败俱伤,换言之依照荀湛设计的情况,只需三年,关东尽在我手中。
但袁绍没有选择这样一个在当时看起来有点让他陷入舆论漩涡的选择,而是选了一个置身事外的决定,而这就使得曹操不仅和刘澜瓜分了寿春,还占领了河内,威胁到了冀州就等于捏住了他的软肋,如果说之前任命袁绍为太傅又改为大将军等一系列挑衅的事情是在突破袁绍的底线,那么眭固之死无疑是催化剂,导致袁绍彻底下定决心除掉曹操。
可是这个决定容易,但如今天下的局势却导致了三方互相牵制,反而比之前四大势力在时更困难,因为四大势力的时候,能够互相牵制,就好像荀湛所说的那样,四大势力之中,只有他和曹操可以成为联盟,而其他二人都没有这个机会,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而现在三大势力了,那么不管谁先出兵,都会如荀湛分析的那样出现另外两大势力联合的可能。
虽然刘澜几次三番保证,可这样的保证能算得上数?甚至他深信不疑的一点就是刘澜出兵九江就是为了让他们尽快与曹操作战,当然了这一度其实也是他所希望的结果,可是最后呢,看看现在,他依然再为如果限制刘澜而头疼。
袁绍这句话说者无心,可听着就不是那么个滋味了,不管是郭图脸色难看,甚至连儿子袁尚都为之一愣,因为很多人都清楚,之前的选择,都是主官自己的决定,可是他现在却把这些决定都推到了他们的身上,变成了是其他谋主误导了他,可以说这种甩锅是最打击士气的,成了都是袁绍英明领导,败了都是下面的人决策失误,可想而知,袁绍帐下不团结,多半就是因此而发生的。
但这就是袁绍,他不会在意这些,很多人会说这是袁绍没情商也会说这是他一根筋,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一点都不维护属下,但说白了并非如次,更多的情况还是因为他自己成功了。
他能做到今天,虽然有不少人在其中出过力,但不能不说与他自己有这极大的关系,最少他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做出的决策别人不管如何反对都不会改变,只有失败了才会,但到现在他还没有失败过,或许有不理想的时候,比如说眼下比如说冀州之战,但最后还不是在他的带领下又板了回来,事实证明了他的决策才是最正确的。
所以如果不是真碰个头破血流的话,袁绍或许永远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甚至有可能就算真意识到,也只会如以往那样又找个替罪羔羊。
“孙策那边的具体情况很难判断,不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寄托在他的身上,山越那边要抓紧。”袁绍考虑了片刻,最后还是没有把赌注都放在孙策的身上。
在他看来,把希望放在孙策身上,肯定是一次愚蠢的决策,所以袁绍宁肯把赌注放在山越人身上,求个运气也不敢把这么重要的事情放在孙策身上,就算山越人拒绝了,也还有回旋的余地,可如果把一切都押在孙策身上,那一旦孙策再出现九江之战这种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的事情,那可就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
所以这一次袁绍把精力主要还是放在山越以及许贡和严白虎身上,当然了他依然会关注孙策,两手抓,这样能更有把握一点。
这时,袁绍又意味深长地看了荀湛一眼,叹息道:“哎!上次若听友若之言,开春之后不管其他,继续南下广陵就对了。”
这一番话,让在场很多人都为之一愣,尤其是袁尚,更是不理解,当时不是因为袁术称帝所以袁绍因为避嫌,更因为曹操需要讨伐袁术撤兵,才会让袁绍放弃了了继续南下的想法,可是在当时却有一人极其反对,而那人正是荀湛,可惜因为持与他相同看法的人一个也没有,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继续南下的想法。
但就最终的结果来看,广陵一战不管是一个什么结果,对他都不会差,首先他们只要南下广陵,那刘澜就没有任何可能分兵寿春,而没有了刘澜分兵寿春,曹操和袁术也很难分出胜负,如果他们两人僵持不下,而他们这边哪怕最后输给了刘澜,都会比现在的结果更好。
可以说现在的结果对袁绍来说是最尴尬的,假如按照荀湛的想法出征,那么现在整个关东的格局就依然会是四强鼎立,而他背靠四州,是最不害怕这样一直消耗下去的,所以到时出现的结果一定会是他们把刘澜彻底拖垮,而曹操和袁术则是两败俱伤,换言之依照荀湛设计的情况,只需三年,关东尽在我手中。
但袁绍没有选择这样一个在当时看起来有点让他陷入舆论漩涡的选择,而是选了一个置身事外的决定,而这就使得曹操不仅和刘澜瓜分了寿春,还占领了河内,威胁到了冀州就等于捏住了他的软肋,如果说之前任命袁绍为太傅又改为大将军等一系列挑衅的事情是在突破袁绍的底线,那么眭固之死无疑是催化剂,导致袁绍彻底下定决心除掉曹操。
可是这个决定容易,但如今天下的局势却导致了三方互相牵制,反而比之前四大势力在时更困难,因为四大势力的时候,能够互相牵制,就好像荀湛所说的那样,四大势力之中,只有他和曹操可以成为联盟,而其他二人都没有这个机会,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而现在三大势力了,那么不管谁先出兵,都会如荀湛分析的那样出现另外两大势力联合的可能。
第二千零一十五章 平定扬州(46)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两人不仅没有过节,反而私底下的关系还不错,虽然在一些事情上二人有着本质的不同,但这更像是因为世家与寒门天生的立场所导致,但这并不会让二人影响到私交,至于产生矛盾与分歧就更不可能了。www.uu234.netwww.uu234.net
而眼下这个场景,才是两人最为正常的情况,其实曹操对此还是非常满意的,他见过袁绍帐下争斗不休,所以太清楚一旦真发生内部的攻击对自身的消耗将是极大的,所以他会允许两人下面的争斗,因为这被他视为正常的竞争,是有利于互相进步的,而不是内耗。
所以这几年来,两人的自坊间一直都是仇怨不休的一个情况,但其实真实的情况却并没有让人印象中那么坏。
“两位都坐吧。”曹操示意两人坐下后,也笑眯眯坐到了主位之上,一名侍女为三人奉上了茶点,两人连忙接过,曹操这才挥退二人后道:“有些时日没在这里见过二位了,不知道两位突然到访所为何事?”
曹操一点都没有和二人寒暄几句的打算,而是急不可耐地进入了主题,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一幕,但只有曹操自己清楚,他这个头痛之患,痛起来是真的要人命,而这几天病情都是只会在清晨到正午之间,而下午和夜晚则会缓解很多,这些日子曹操能恢复精神与这一情况多少有些关联,最少夜晚能够入睡,不会受到头疼的折磨。
“九江之战。”郭嘉直接朝荀眨眼,示意他先说,这也是他性格如此,名知道荀现在急着想知晓九江的情况,所以才故意要让荀先开口,而他示意完荀之后,更是直接把头扭向一旁,端着茶盏,微眯着双眸,简直就是在欺负老实人。
而老实人的荀再面对着曹操对于九江之战关心的追问下,想让郭嘉先说,人家压根就不利他,甚至连曹操都没搭理,这样他就被架在了当场,不想说也不得不说,如此尴尬的境地下,他只能如实回答,而随着他把自己得到关羽九江战事的消息一五一十说出来之后,曹操脸上的笑容也就彻底消失不见了。
但曹操毕竟是曹操,又怎么可能让人看出他的内心变化,甚至是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很快就恢复正常,端起茶杯淡淡道:“孙策还真是记吃不记打,居然明知道刘澜已经进入豫章还敢继续派兵过去,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豫章之战早已分出胜负,九江军必败无疑,奉孝,我说的对吧?”
荀收到的消息还是一个月之前的,毕竟他收获消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往往都是从一些商贩旅客口中得知,但郭嘉就不同了,他的谍报机构传递消息的速度可要比荀快很多,所以他才敢于对郭嘉说出这番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如果所料不差的话,相信那边的结果已经产生了。
果不其然,郭嘉站起身,直接从怀中取出了一封信,双手呈给了曹操,道:“这是关羽豫章之战消息的所有收集,与主公所料一样,九江军被困豫章,已经尽数被擒了。”
“尽数被擒?”曹操听到这样的一个结果都有点舌桥不下了,难以置信的看着郭嘉,他听到荀的消息之后就已经猜到了九江军必败无疑,但就算败,九江军也该崩下秣陵军几颗牙齿吧,可他万万没有料到,九江军在豫章居然不接没有小号秣陵军,反而还被人家把那么多部队全部生擒了?
他迫不及待的想要知晓此战的详情,但是当他看到战报却发现结果好像与他所设想的有些出入,原来秣陵军居然是先拿下了九江,切断了豫章困守的九江军,而在拿下九江之后,主力更是全部杀回豫章,将豫章团团围困,而豫章军在被困之后又因为粮秣的短缺,最终在粮草即将耗尽之际,不得做出投降的决定,其实投降其实还能更早,因为真实的情况是在九江被迫之后内部就有这样的声音,但是因为有人拒绝,才一直硬抗着,直到实在是抗不下去了之后,这才不得不被迫投降。
毕竟那可是上万生灵啊,如果算上百姓整整十余万人,他们三员大将不管是出于任何目的,都不敢造这个孽,生灵涂炭啊。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两人不仅没有过节,反而私底下的关系还不错,虽然在一些事情上二人有着本质的不同,但这更像是因为世家与寒门天生的立场所导致,但这并不会让二人影响到私交,至于产生矛盾与分歧就更不可能了。
而眼下这个场景,才是两人最为正常的情况,其实曹操对此还是非常满意的,他见过袁绍帐下争斗不休,所以太清楚一旦真发生内部的攻击对自身的消耗将是极大的,所以他会允许两人下面的争斗,因为这被他视为正常的竞争,是有利于互相进步的,而不是内耗。
所以这几年来,两人的自坊间一直都是仇怨不休的一个情况,但其实真实的情况却并没有让人印象中那么坏。
“两位都坐吧。”曹操示意两人坐下后,也笑眯眯坐到了主位之上,一名侍女为三人奉上了茶点,两人连忙接过,曹操这才挥退二人后道:“有些时日没在这里见过二位了,不知道两位突然到访所为何事?”
曹操一点都没有和二人寒暄几句的打算,而是急不可耐地进入了主题,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一幕,但只有曹操自己清楚,他这个头痛之患,痛起来是真的要人命,而这几天病情都是只会在清晨到正午之间,而下午和夜晚则会缓解很多,这些日子曹操能恢复精神与这一情况多少有些关联,最少夜晚能够入睡,不会受到头疼的折磨。
“九江之战。”郭嘉直接朝荀眨眼,示意他先说,这也是他性格如此,名知道荀现在急着想知晓九江的情况,所以才故意要让荀先开口,而他示意完荀之后,更是直接把头扭向一旁,端着茶盏,微眯着双眸,简直就是在欺负老实人。
而老实人的荀再面对着曹操对于九江之战关心的追问下,想让郭嘉先说,人家压根就不利他,甚至连曹操都没搭理,这样他就被架在了当场,不想说也不得不说,如此尴尬的境地下,他只能如实回答,而随着他把自己得到关羽九江战事的消息一五一十说出来之后,曹操脸上的笑容也就彻底消失不见了。
但曹操毕竟是曹操,又怎么可能让人看出他的内心变化,甚至是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很快就恢复正常,端起茶杯淡淡道:“孙策还真是记吃不记打,居然明知道刘澜已经进入豫章还敢继续派兵过去,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豫章之战早已分出胜负,九江军必败无疑,奉孝,我说的对吧?”
荀收到的消息还是一个月之前的,毕竟他收获消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往往都是从一些商贩旅客口中得知,但郭嘉就不同了,他的谍报机构传递消息的速度可要比荀快很多,所以他才敢于对郭嘉说出这番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如果所料不差的话,相信那边的结果已经产生了。
果不其然,郭嘉站起身,直接从怀中取出了一封信,双手呈给了曹操,道:“这是关羽豫章之战消息的所有收集,与主公所料一样,九江军被困豫章,已经尽数被擒了。”
“尽数被擒?”曹操听到这样的一个结果都有点舌桥不下了,难以置信的看着郭嘉,他听到荀的消息之后就已经猜到了九江军必败无疑,但就算败,九江军也该崩下秣陵军几颗牙齿吧,可他万万没有料到,九江军在豫章居然不接没有小号秣陵军,反而还被人家把那么多部队全部生擒了?
他迫不及待的想要知晓此战的详情,但是当他看到战报却发现结果好像与他所设想的有些出入,原来秣陵军居然是先拿下了九江,切断了豫章困守的九江军,而在拿下九江之后,主力更是全部杀回豫章,将豫章团团围困,而豫章军在被困之后又因为粮秣的短缺,最终在粮草即将耗尽之际,不得做出投降的决定,其实投降其实还能更早,因为真实的情况是在九江被迫之后内部就有这样的声音,但是因为有人拒绝,才一直硬抗着,直到实在是抗不下去了之后,这才不得不被迫投降。
毕竟那可是上万生灵啊,如果算上百姓整整十余万人,他们三员大将不管是出于任何目的,都不敢造这个孽,生灵涂炭啊。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两人不仅没有过节,反而私底下的关系还不错,虽然在一些事情上二人有着本质的不同,但这更像是因为世家与寒门天生的立场所导致,但这并不会让二人影响到私交,至于产生矛盾与分歧就更不可能了。
而眼下这个场景,才是两人最为正常的情况,其实曹操对此还是非常满意的,他见过袁绍帐下争斗不休,所以太清楚一旦真发生内部的攻击对自身的消耗将是极大的,所以他会允许两人下面的争斗,因为这被他视为正常的竞争,是有利于互相进步的,而不是内耗。
所以这几年来,两人的自坊间一直都是仇怨不休的一个情况,但其实真实的情况却并没有让人印象中那么坏。
“两位都坐吧。”曹操示意两人坐下后,也笑眯眯坐到了主位之上,一名侍女为三人奉上了茶点,两人连忙接过,曹操这才挥退二人后道:“有些时日没在这里见过二位了,不知道两位突然到访所为何事?”
曹操一点都没有和二人寒暄几句的打算,而是急不可耐地进入了主题,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一幕,但只有曹操自己清楚,他这个头痛之患,痛起来是真的要人命,而这几天病情都是只会在清晨到正午之间,而下午和夜晚则会缓解很多,这些日子曹操能恢复精神与这一情况多少有些关联,最少夜晚能够入睡,不会受到头疼的折磨。
“九江之战。”郭嘉直接朝荀眨眼,示意他先说,这也是他性格如此,名知道荀现在急着想知晓九江的情况,所以才故意要让荀先开口,而他示意完荀之后,更是直接把头扭向一旁,端着茶盏,微眯着双眸,简直就是在欺负老实人。
而老实人的荀再面对着曹操对于九江之战关心的追问下,想让郭嘉先说,人家压根就不利他,甚至连曹操都没搭理,这样他就被架在了当场,不想说也不得不说,如此尴尬的境地下,他只能如实回答,而随着他把自己得到关羽九江战事的消息一五一十说出来之后,曹操脸上的笑容也就彻底消失不见了。
但曹操毕竟是曹操,又怎么可能让人看出他的内心变化,甚至是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很快就恢复正常,端起茶杯淡淡道:“孙策还真是记吃不记打,居然明知道刘澜已经进入豫章还敢继续派兵过去,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豫章之战早已分出胜负,九江军必败无疑,奉孝,我说的对吧?”
荀收到的消息还是一个月之前的,毕竟他收获消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往往都是从一些商贩旅客口中得知,但郭嘉就不同了,他的谍报机构传递消息的速度可要比荀快很多,所以他才敢于对郭嘉说出这番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如果所料不差的话,相信那边的结果已经产生了。
果不其然,郭嘉站起身,直接从怀中取出了一封信,双手呈给了曹操,道:“这是关羽豫章之战消息的所有收集,与主公所料一样,九江军被困豫章,已经尽数被擒了。”
“尽数被擒?”曹操听到这样的一个结果都有点舌桥不下了,难以置信的看着郭嘉,他听到荀的消息之后就已经猜到了九江军必败无疑,但就算败,九江军也该崩下秣陵军几颗牙齿吧,可他万万没有料到,九江军在豫章居然不接没有小号秣陵军,反而还被人家把那么多部队全部生擒了?
第二千零一十六章 平定扬州(47)
袁绍自食其果?曹操敢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但会不会自食其果就未必了,不过就如袁绍所说的那样,可知连袁绍都对现在的结果感到后悔,那如今这样的结果必然更不会是曹操乐意见到的。www.uu234.net
有些时候所谓的设定并不会按照预期去走,他虽然不清楚袁绍是怎么去想的,但是现在的结果必然也不会是他所想见到的,可问题是当他仔细复盘之前的战局,却发现想要改变现状却又非常困难,如果仔细去复盘的话,你会发现攻打刘澜的最佳时间其实就是入冬之后,但如果真的是这一点话,那么对曹操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不利的情形。
因为那样的话,袁绍在冬季不是休整而是继续南下出兵广陵,如果真的将刘澜打到了秣陵退回了丹阳军,其结果只会更糟糕,那时当袁术称帝,曹操想要战胜寿春他的机会基本为零,而如果他被拖在寿春,那袁绍就有了非常充裕的休整时间,陌生不用等他们在寿春的交战结果,就算是直接杀过来,曹操也无能为力。
所以对曹操来说,不管什么样的结果都不是什么好的结果,但对袁绍来说,则相对更糟糕一些,对他们来讲,如果有刘澜相助,则更轻松一些,但现在的刘澜肯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会拖在九江,等着他们与袁绍不断的消耗下去才后再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来收割战果。
面对这样的一个结果,曹操有点头疼,也就是说在很长一个时间内,曹操都只能孤军奋战,好在有一件事或许能够庆幸的就是郭嘉私底下与张绣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进展,当然光是一个张绣必然是不可能加强曹操多大的实力,缩小与袁绍的差距,可却可以保障曹操后方的稳定,能够将防御宛城的部队全部抽调回来,如果还能调动张绣的西凉军,这一来二去,无形之中为曹操带来的可不仅仅只是表面上所能看到的这些简单的价值。
因为光是解决了宛城,就能空出李通数万人马,而再加上张绣数万人马的支撑,虽然与袁绍在兵力上的差距不会缩小太多,但毫无疑问却能够让曹操不在有任何的后顾之忧,能够彻底放手与袁绍在白马一战。
这样的结果是曹操最希望也是他最为迫切想要见到的,但这样的联系却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是几天甚至是几个月就能搞定,当然了这又能有什么呢?只要能确定张绣那边不会出问题,那调李通北上就是迟早的事情。
李通和他的私曲,那可是在曹军之中都算得上一支精锐的部曲了,曹操曾经很仔细的推演过,他们的战斗力一点都不比自己的青州兵弱分毫,如果真要正面杀上一场的话,他甚至都不敢说只有五五开的希望,因为他非常清楚李通部曲的实力,甚至他都怀疑自己的部队可能取胜的希望连四成都没有。
这可不是他吹捧李通,而是他通过自己的表现让所有曹军上下的将领甚至是许都上下所承认,这个非常难,毕竟在曹军上下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除了李通到现在还真没有几个人,但曹操却深信他只得这么高的评价。
他在宛城吃了两次大亏,虽然比与刘澜交锋吃的亏小很多,可别忘了张绣各方面都是无法与刘澜相提并论的,如果把他们的位置互换一下,他在宛城与刘澜交手,或许就不会吃那么大的亏,但在徐州与张绣交手,或许再也回不到许都。
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胆寒的对手,曹操在他面前连吃败仗灰溜溜逃回许都,再也不敢提三打宛城,可是因为李通的出现,他却把张绣成功限制,连续将宛城来犯之敌击退,让张绣也再不敢生出出兵兖豫二州的想法。
这样的将领,如此优秀的统兵与指挥能力,他不被认可,曹操实在不知道谁能够被认可,但是因为曹操帐下所器重的大多都是宗室亲族,所以这些带领私曲的部队虽然也有着不错的发挥和重用,但肯定是无法与亲族相比,但李通无疑是一特例,曹操曾经多次想要把他抽调回来,但最终都因为李通的位置实在太过关键,最终只能作罢,但是现在,李通终于可以空闲下来了,而一旦李通到了白马前线,那曹操相信他们在白马完全有了与袁绍一战的可能。
袁绍自食其果?曹操敢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但会不会自食其果就未必了,不过就如袁绍所说的那样,可知连袁绍都对现在的结果感到后悔,那如今这样的结果必然更不会是曹操乐意见到的。
有些时候所谓的设定并不会按照预期去走,他虽然不清楚袁绍是怎么去想的,但是现在的结果必然也不会是他所想见到的,可问题是当他仔细复盘之前的战局,却发现想要改变现状却又非常困难,如果仔细去复盘的话,你会发现攻打刘澜的最佳时间其实就是入冬之后,但如果真的是这一点话,那么对曹操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不利的情形。
因为那样的话,袁绍在冬季不是休整而是继续南下出兵广陵,如果真的将刘澜打到了秣陵退回了丹阳军,其结果只会更糟糕,那时当袁术称帝,曹操想要战胜寿春他的机会基本为零,而如果他被拖在寿春,那袁绍就有了非常充裕的休整时间,陌生不用等他们在寿春的交战结果,就算是直接杀过来,曹操也无能为力。
所以对曹操来说,不管什么样的结果都不是什么好的结果,但对袁绍来说,则相对更糟糕一些,对他们来讲,如果有刘澜相助,则更轻松一些,但现在的刘澜肯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会拖在九江,等着他们与袁绍不断的消耗下去才后再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来收割战果。
面对这样的一个结果,曹操有点头疼,也就是说在很长一个时间内,曹操都只能孤军奋战,好在有一件事或许能够庆幸的就是郭嘉私底下与张绣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进展,当然光是一个张绣必然是不可能加强曹操多大的实力,缩小与袁绍的差距,可却可以保障曹操后方的稳定,能够将防御宛城的部队全部抽调回来,如果还能调动张绣的西凉军,这一来二去,无形之中为曹操带来的可不仅仅只是表面上所能看到的这些简单的价值。
因为光是解决了宛城,就能空出李通数万人马,而再加上张绣数万人马的支撑,虽然与袁绍在兵力上的差距不会缩小太多,但毫无疑问却能够让曹操不在有任何的后顾之忧,能够彻底放手与袁绍在白马一战。
这样的结果是曹操最希望也是他最为迫切想要见到的,但这样的联系却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是几天甚至是几个月就能搞定,当然了这又能有什么呢?只要能确定张绣那边不会出问题,那调李通北上就是迟早的事情。
李通和他的私曲,那可是在曹军之中都算得上一支精锐的部曲了,曹操曾经很仔细的推演过,他们的战斗力一点都不比自己的青州兵弱分毫,如果真要正面杀上一场的话,他甚至都不敢说只有五五开的希望,因为他非常清楚李通部曲的实力,甚至他都怀疑自己的部队可能取胜的希望连四成都没有。
这可不是他吹捧李通,而是他通过自己的表现让所有曹军上下的将领甚至是许都上下所承认,这个非常难,毕竟在曹军上下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除了李通到现在还真没有几个人,但曹操却深信他只得这么高的评价。
他在宛城吃了两次大亏,虽然比与刘澜交锋吃的亏小很多,可别忘了张绣各方面都是无法与刘澜相提并论的,如果把他们的位置互换一下,他在宛城与刘澜交手,或许就不会吃那么大的亏,但在徐州与张绣交手,或许再也回不到许都。
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胆寒的对手,曹操在他面前连吃败仗灰溜溜逃回许都,再也不敢提三打宛城,可是因为李通的出现,他却把张绣成功限制,连续将宛城来犯之敌击退,让张绣也再不敢生出出兵兖豫二州的想法。
这样的将领,如此优秀的统兵与指挥能力,他不被认可,曹操实在不知道谁能够被认可,但是因为曹操帐下所器重的大多都是宗室亲族,所以这些带领私曲的部队虽然也有着不错的发挥和重用,但肯定是无法与亲族相比,但李通无疑是一特例,曹操曾经多次想要把他抽调回来,但最终都因为李通的位置实在太过关键,最终只能作罢,但是现在,李通终于可以空闲下来了,而一旦李通到了白马前线,那曹操相信他们在白马完全有了与袁绍一战的可能。
袁绍自食其果?曹操敢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但会不会自食其果就未必了,不过就如袁绍所说的那样,可知连袁绍都对现在的结果感到后悔,那如今这样的结果必然更不会是曹操乐意见到的。
有些时候所谓的设定并不会按照预期去走,他虽然不清楚袁绍是怎么去想的,但是现在的结果必然也不会是他所想见到的,可问题是当他仔细复盘之前的战局,却发现想要改变现状却又非常困难,如果仔细去复盘的话,你会发现攻打刘澜的最佳时间其实就是入冬之后,但如果真的是这一点话,那么对曹操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不利的情形。
因为那样的话,袁绍在冬季不是休整而是继续南下出兵广陵,如果真的将刘澜打到了秣陵退回了丹阳军,其结果只会更糟糕,那时当袁术称帝,曹操想要战胜寿春他的机会基本为零,而如果他被拖在寿春,那袁绍就有了非常充裕的休整时间,陌生不用等他们在寿春的交战结果,就算是直接杀过来,曹操也无能为力。
所以对曹操来说,不管什么样的结果都不是什么好的结果,但对袁绍来说,则相对更糟糕一些,对他们来讲,如果有刘澜相助,则更轻松一些,但现在的刘澜肯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会拖在九江,等着他们与袁绍不断的消耗下去才后再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来收割战果。
面对这样的一个结果,曹操有点头疼,也就是说在很长一个时间内,曹操都只能孤军奋战,好在有一件事或许能够庆幸的就是郭嘉私底下与张绣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进展,当然光是一个张绣必然是不可能加强曹操多大的实力,缩小与袁绍的差距,可却可以保障曹操后方的稳定,能够将防御宛城的部队全部抽调回来,如果还能调动张绣的西凉军,这一来二去,无形之中为曹操带来的可不仅仅只是表面上所能看到的这些简单的价值。
因为光是解决了宛城,就能空出李通数万人马,而再加上张绣数万人马的支撑,虽然与袁绍在兵力上的差距不会缩小太多,但毫无疑问却能够让曹操不在有任何的后顾之忧,能够彻底放手与袁绍在白马一战。
这样的结果是曹操最希望也是他最为迫切想要见到的,但这样的联系却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是几天甚至是几个月就能搞定,当然了这又能有什么呢?只要能确定张绣那边不会出问题,那调李通北上就是迟早的事情。
李通和他的私曲,那可是在曹军之中都算得上一支精锐的部曲了,曹操曾经很仔细的推演过,他们的战斗力一点都不比自己的青州兵弱分毫,如果真要正面杀上一场的话,他甚至都不敢说只有五五开的希望,因为他非常清楚李通部曲的实力,甚至他都怀疑自己的部队可能取胜的希望连四成都没有。
这可不是他吹捧李通,而是他通过自己的表现让所有曹军上下的将领甚至是许都上下所承认,这个非常难,毕竟在曹军上下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除了李通到现在还真没有几个人,但曹操却深信他只得这么高的评价。
第二千零一十七章 平定扬州(48)
周泰之所以如此庆幸,更多还是因为他听从了陈到的建议,虽然他对这些士大夫没什么好感,杀了也就杀了,但显然站在大局面前,有些时候是必须要顾全的,这不是他怕,而是为了主公去考虑。www.uu234.net
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使得主公尴尬甚至是难做,而陈到的建议则让他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当时他真的毫不犹豫的杀掉了三人,或许主公不会责怪他,但因为他的鲁莽而使得一些情况变得无比尴尬,这和他所教育的丁奉又有什么区别?
他常常说丁奉鲁莽,那他不听陈到的建议杀了芮家父子三人,那他又和丁奉又什么区别?
好在这些都未发生,现在他可有安心等待,至于陈到要去见芮祉,他的态度还是原先那样,这件事全权交给他去处理,说服了芮家父子三人,那这份功劳他也不去争,如果无法说服芮家父子,那他也不去管陈到会如何处置,哪怕是放走了他们三人也无妨,反正就是一句话,芮家父子三人的事情他不管了。
陈到见到了芮祉,可以说两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九江的时候,他更多还是他停车芮祉的安排,在城内进行巡逻,说不好听他是自己实际上的上级,在当时他可有不听孙策的命令,但不能不听芮祉的命令。
当然了因为所属孙策,其实在名义上,他还是孙策的部将,本来他是没脸去见芮祉的,但是现在事关重大,他不可能在退缩到后面,所以他只能亲自前来,至于能否说服芮家父子他不知道,但他会尽力而为。
他的到来,本以为会直接让他赶走,甚至会恶言相向,但让他有些始料未及的却是芮祉什么都没有做,当然他们两人再也不似以往那种上下级时的反应,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相反芮祉对他的态度完全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
陈到当然能明白芮祉这个态度是什么意思,从他背叛的那一刻,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是朋友?但现在他寄人篱下,所以敌人肯定不会,但表面上过得去是必须的,不论他自身还是家人孩子,他都不可能鲁莽。
陈到本来想闲聊几句,说些客套话然后引入话题,达成自己的真正目的,可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芮祉根本就不给他这个机会,甚至直接俩都的问他此行的目的,陈到刚想说是来瞧瞧他,直接就被芮祉往出赶,如果不是他急忙掏出了书信,可能此刻已经被哄出了屋门。
芮祉打开了刘澜的书信,然后交还给了陈到,微微一叹,道:“这就是你此行来见我的目的?我知道了,既然你家主公说不会虐待战俘,那我希望不仅是我们父子三人能受到这样的待遇,包括普通的士兵也要和我们一样。”
陈到连忙保证,道:“放心,这一点肯定能做到,不过优待是优待,可在人身上是需要一点限制的,所以还请先生见谅。”
“无妨,我现在更想知道的是,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让我去见刘澜?”
“短期内没这个可能了,但是我们会尽量。”陈到嘴唇动了动,最后还是没敢给他什么保证,更没有告诉他,九江之战或者是荆南之战彻底结束之后,他才能有这个机会,至于现在,很难。
周泰之所以如此庆幸,更多还是因为他听从了陈到的建议,虽然他对这些士大夫没什么好感,杀了也就杀了,但显然站在大局面前,有些时候是必须要顾全的,这不是他怕,而是为了主公去考虑。
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使得主公尴尬甚至是难做,而陈到的建议则让他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当时他真的毫不犹豫的杀掉了三人,或许主公不会责怪他,但因为他的鲁莽而使得一些情况变得无比尴尬,这和他所教育的丁奉又有什么区别?
他常常说丁奉鲁莽,那他不听陈到的建议杀了芮家父子三人,那他又和丁奉又什么区别?
好在这些都未发生,现在他可有安心等待,至于陈到要去见芮祉,他的态度还是原先那样,这件事全权交给他去处理,说服了芮家父子三人,那这份功劳他也不去争,如果无法说服芮家父子,那他也不去管陈到会如何处置,哪怕是放走了他们三人也无妨,反正就是一句话,芮家父子三人的事情他不管了。
陈到见到了芮祉,可以说两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九江的时候,他更多还是他停车芮祉的安排,在城内进行巡逻,说不好听他是自己实际上的上级,在当时他可有不听孙策的命令,但不能不听芮祉的命令。
当然了因为所属孙策,其实在名义上,他还是孙策的部将,本来他是没脸去见芮祉的,但是现在事关重大,他不可能在退缩到后面,所以他只能亲自前来,至于能否说服芮家父子他不知道,但他会尽力而为。
他的到来,本以为会直接让他赶走,甚至会恶言相向,但让他有些始料未及的却是芮祉什么都没有做,当然他们两人再也不似以往那种上下级时的反应,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相反芮祉对他的态度完全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
陈到当然能明白芮祉这个态度是什么意思,从他背叛的那一刻,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是朋友?但现在他寄人篱下,所以敌人肯定不会,但表面上过得去是必须的,不论他自身还是家人孩子,他都不可能鲁莽。
陈到本来想闲聊几句,说些客套话然后引入话题,达成自己的真正目的,可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芮祉根本就不给他这个机会,甚至直接俩都的问他此行的目的,陈到刚想说是来瞧瞧他,直接就被芮祉往出赶,如果不是他急忙掏出了书信,可能此刻已经被哄出了屋门。
芮祉打开了刘澜的书信,然后交还给了陈到,微微一叹,道:“这就是你此行来见我的目的?我知道了,既然你家主公说不会虐待战俘,那我希望不仅是我们父子三人能受到这样的待遇,包括普通的士兵也要和我们一样。”
陈到连忙保证,道:“放心,这一点肯定能做到,不过优待是优待,可在人身上是需要一点限制的,所以还请先生见谅。”
“无妨,我现在更想知道的是,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让我去见刘澜?”
“短期内没这个可能了,但是我们会尽量。”陈到嘴唇动了动,最后还是没敢给他什么保证,更没有告诉他,九江之战或者是荆南之战彻底结束之后,他才能有这个机会,至于现在,很难。
周泰之所以如此庆幸,更多还是因为他听从了陈到的建议,虽然他对这些士大夫没什么好感,杀了也就杀了,但显然站在大局面前,有些时候是必须要顾全的,这不是他怕,而是为了主公去考虑。
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使得主公尴尬甚至是难做,而陈到的建议则让他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当时他真的毫不犹豫的杀掉了三人,或许主公不会责怪他,但因为他的鲁莽而使得一些情况变得无比尴尬,这和他所教育的丁奉又有什么区别?
他常常说丁奉鲁莽,那他不听陈到的建议杀了芮家父子三人,那他又和丁奉又什么区别?
好在这些都未发生,现在他可有安心等待,至于陈到要去见芮祉,他的态度还是原先那样,这件事全权交给他去处理,说服了芮家父子三人,那这份功劳他也不去争,如果无法说服芮家父子,那他也不去管陈到会如何处置,哪怕是放走了他们三人也无妨,反正就是一句话,芮家父子三人的事情他不管了。
陈到见到了芮祉,可以说两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九江的时候,他更多还是他停车芮祉的安排,在城内进行巡逻,说不好听他是自己实际上的上级,在当时他可有不听孙策的命令,但不能不听芮祉的命令。
当然了因为所属孙策,其实在名义上,他还是孙策的部将,本来他是没脸去见芮祉的,但是现在事关重大,他不可能在退缩到后面,所以他只能亲自前来,至于能否说服芮家父子他不知道,但他会尽力而为。
他的到来,本以为会直接让他赶走,甚至会恶言相向,但让他有些始料未及的却是芮祉什么都没有做,当然他们两人再也不似以往那种上下级时的反应,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相反芮祉对他的态度完全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
陈到当然能明白芮祉这个态度是什么意思,从他背叛的那一刻,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是朋友?但现在他寄人篱下,所以敌人肯定不会,但表面上过得去是必须的,不论他自身还是家人孩子,他都不可能鲁莽。
陈到本来想闲聊几句,说些客套话然后引入话题,达成自己的真正目的,可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芮祉根本就不给他这个机会,甚至直接俩都的问他此行的目的,陈到刚想说是来瞧瞧他,直接就被芮祉往出赶,如果不是他急忙掏出了书信,可能此刻已经被哄出了屋门。
芮祉打开了刘澜的书信,然后交还给了陈到,微微一叹,道:“这就是你此行来见我的目的?我知道了,既然你家主公说不会虐待战俘,那我希望不仅是我们父子三人能受到这样的待遇,包括普通的士兵也要和我们一样。”
陈到连忙保证,道:“放心,这一点肯定能做到,不过优待是优待,可在人身上是需要一点限制的,所以还请先生见谅。”
“无妨,我现在更想知道的是,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让我去见刘澜?”
“短期内没这个可能了,但是我们会尽量。”陈到嘴唇动了动,最后还是没敢给他什么保证,更没有告诉他,九江之战或者是荆南之战彻底结束之后,他才能有这个机会,至于现在,很难。
周泰之所以如此庆幸,更多还是因为他听从了陈到的建议,虽然他对这些士大夫没什么好感,杀了也就杀了,但显然站在大局面前,有些时候是必须要顾全的,这不是他怕,而是为了主公去考虑。
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使得主公尴尬甚至是难做,而陈到的建议则让他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当时他真的毫不犹豫的杀掉了三人,或许主公不会责怪他,但因为他的鲁莽而使得一些情况变得无比尴尬,这和他所教育的丁奉又有什么区别?
他常常说丁奉鲁莽,那他不听陈到的建议杀了芮家父子三人,那他又和丁奉又什么区别?
好在这些都未发生,现在他可有安心等待,至于陈到要去见芮祉,他的态度还是原先那样,这件事全权交给他去处理,说服了芮家父子三人,那这份功劳他也不去争,如果无法说服芮家父子,那他也不去管陈到会如何处置,哪怕是放走了他们三人也无妨,反正就是一句话,芮家父子三人的事情他不管了。
陈到见到了芮祉,可以说两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九江的时候,他更多还是他停车芮祉的安排,在城内进行巡逻,说不好听他是自己实际上的上级,在当时他可有不听孙策的命令,但不能不听芮祉的命令。
当然了因为所属孙策,其实在名义上,他还是孙策的部将,本来他是没脸去见芮祉的,但是现在事关重大,他不可能在退缩到后面,所以他只能亲自前来,至于能否说服芮家父子他不知道,但他会尽力而为。
他的到来,本以为会直接让他赶走,甚至会恶言相向,但让他有些始料未及的却是芮祉什么都没有做,当然他们两人再也不似以往那种上下级时的反应,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相反芮祉对他的态度完全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
第二千零一十八章 平定扬州(49)
信中的内容周泰当然很清楚,而在当时连他自己其实都有些奇怪,为什么突然会说到吴郡,现在反应过来他才总算是明白了主公的心思原来是在这里,要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后风马牛不相及的提什么吴郡,现在看来原来关键是在这里。m.www.uu234.net
对周泰来说他对这帮世家的情况还真不是很了解,也不可能知道世家的影响力到底会如何,当然了世家的亏他是吃过的,可对他这样的草莽来说,还很难会有刘澜这样深切的体会。
“既然如此,那看来我主动放权,让陈到全权负责的选择是一点都没错了。”
“将军英明,这些事情其实我们这样的武人最好不去掺和世家这样的事情,最后不仅讨不到好还惹一身的臊,得不偿失。”丁奉还是很有眼光的,他更清楚什么事情能掺和什么事情要躲得远远的,眼下在秣陵虽然很多人都说是武人权势滔天,但事实上士族与士大夫还是掌握着极高的话语权,从内阁人选就能看得出来,武将也就只有关羽一人,虽然芮家父子三人乃武将,但其家族的影响力在扬州却非常有分量,还好周泰没有如之前那般强势,不然这一次可能还真要遇到麻烦,就算刘澜嘴上和心里都不说什么,但内阁那帮人是绝对不可能放过他的,那时的处置可就非常可怕了。
除了这些,其实信中更多的还是刘澜对荆南之战乃至于建平之战的肯定,虽然赏赐没有第一时间送达,但刘澜对这一战的肯定已经足够让他们几名主将欣慰了,尤其是当看到刘澜说这一战影响深远。
周泰和陈到其实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一战其实他们肩上的重任是非常重的,别看只是在整个棋盘中的一处小地盘进行较量,但却关系着整个九江之战乃至荆南之战的成败,如果他们失败了这一仗也就等于彻底失败,虽然不会让他们陷入被动,但对就整个战局来说,一切所有的准备,钱粮都白白消耗了。
信中的内容周泰当然很清楚,而在当时连他自己其实都有些奇怪,为什么突然会说到吴郡,现在反应过来他才总算是明白了主公的心思原来是在这里,要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后风马牛不相及的提什么吴郡,现在看来原来关键是在这里。
对周泰来说他对这帮世家的情况还真不是很了解,也不可能知道世家的影响力到底会如何,当然了世家的亏他是吃过的,可对他这样的草莽来说,还很难会有刘澜这样深切的体会。
“既然如此,那看来我主动放权,让陈到全权负责的选择是一点都没错了。”
“将军英明,这些事情其实我们这样的武人最好不去掺和世家这样的事情,最后不仅讨不到好还惹一身的臊,得不偿失。”丁奉还是很有眼光的,他更清楚什么事情能掺和什么事情要躲得远远的,眼下在秣陵虽然很多人都说是武人权势滔天,但事实上士族与士大夫还是掌握着极高的话语权,从内阁人选就能看得出来,武将也就只有关羽一人,虽然芮家父子三人乃武将,但其家族的影响力在扬州却非常有分量,还好周泰没有如之前那般强势,不然这一次可能还真要遇到麻烦,就算刘澜嘴上和心里都不说什么,但内阁那帮人是绝对不可能放过他的,那时的处置可就非常可怕了。
除了这些,其实信中更多的还是刘澜对荆南之战乃至于建平之战的肯定,虽然赏赐没有第一时间送达,但刘澜对这一战的肯定已经足够让他们几名主将欣慰了,尤其是当看到刘澜说这一战影响深远。
周泰和陈到其实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一战其实他们肩上的重任是非常重的,别看只是在整个棋盘中的一处小地盘进行较量,但却关系着整个九江之战乃至荆南之战的成败,如果他们失败了这一仗也就等于彻底失败,虽然不会让他们陷入被动,但对就整个战局来说,一切所有的准备,钱粮都白白消耗了。
信中的内容周泰当然很清楚,而在当时连他自己其实都有些奇怪,为什么突然会说到吴郡,现在反应过来他才总算是明白了主公的心思原来是在这里,要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后风马牛不相及的提什么吴郡,现在看来原来关键是在这里。
对周泰来说他对这帮世家的情况还真不是很了解,也不可能知道世家的影响力到底会如何,当然了世家的亏他是吃过的,可对他这样的草莽来说,还很难会有刘澜这样深切的体会。
“既然如此,那看来我主动放权,让陈到全权负责的选择是一点都没错了。”
“将军英明,这些事情其实我们这样的武人最好不去掺和世家这样的事情,最后不仅讨不到好还惹一身的臊,得不偿失。”丁奉还是很有眼光的,他更清楚什么事情能掺和什么事情要躲得远远的,眼下在秣陵虽然很多人都说是武人权势滔天,但事实上士族与士大夫还是掌握着极高的话语权,从内阁人选就能看得出来,武将也就只有关羽一人,虽然芮家父子三人乃武将,但其家族的影响力在扬州却非常有分量,还好周泰没有如之前那般强势,不然这一次可能还真要遇到麻烦,就算刘澜嘴上和心里都不说什么,但内阁那帮人是绝对不可能放过他的,那时的处置可就非常可怕了。
除了这些,其实信中更多的还是刘澜对荆南之战乃至于建平之战的肯定,虽然赏赐没有第一时间送达,但刘澜对这一战的肯定已经足够让他们几名主将欣慰了,尤其是当看到刘澜说这一战影响深远。
周泰和陈到其实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一战其实他们肩上的重任是非常重的,别看只是在整个棋盘中的一处小地盘进行较量,但却关系着整个九江之战乃至荆南之战的成败,如果他们失败了这一仗也就等于彻底失败,虽然不会让他们陷入被动,但对就整个战局来说,一切所有的准备,钱粮都白白消耗了。
信中的内容周泰当然很清楚,而在当时连他自己其实都有些奇怪,为什么突然会说到吴郡,现在反应过来他才总算是明白了主公的心思原来是在这里,要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后风马牛不相及的提什么吴郡,现在看来原来关键是在这里。
对周泰来说他对这帮世家的情况还真不是很了解,也不可能知道世家的影响力到底会如何,当然了世家的亏他是吃过的,可对他这样的草莽来说,还很难会有刘澜这样深切的体会。
“既然如此,那看来我主动放权,让陈到全权负责的选择是一点都没错了。”
“将军英明,这些事情其实我们这样的武人最好不去掺和世家这样的事情,最后不仅讨不到好还惹一身的臊,得不偿失。”丁奉还是很有眼光的,他更清楚什么事情能掺和什么事情要躲得远远的,眼下在秣陵虽然很多人都说是武人权势滔天,但事实上士族与士大夫还是掌握着极高的话语权,从内阁人选就能看得出来,武将也就只有关羽一人,虽然芮家父子三人乃武将,但其家族的影响力在扬州却非常有分量,还好周泰没有如之前那般强势,不然这一次可能还真要遇到麻烦,就算刘澜嘴上和心里都不说什么,但内阁那帮人是绝对不可能放过他的,那时的处置可就非常可怕了。
除了这些,其实信中更多的还是刘澜对荆南之战乃至于建平之战的肯定,虽然赏赐没有第一时间送达,但刘澜对这一战的肯定已经足够让他们几名主将欣慰了,尤其是当看到刘澜说这一战影响深远。
周泰和陈到其实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一战其实他们肩上的重任是非常重的,别看只是在整个棋盘中的一处小地盘进行较量,但却关系着整个九江之战乃至荆南之战的成败,如果他们失败了这一仗也就等于彻底失败,虽然不会让他们陷入被动,但对就整个战局来说,一切所有的准备,钱粮都白白消耗了。
信中的内容周泰当然很清楚,而在当时连他自己其实都有些奇怪,为什么突然会说到吴郡,现在反应过来他才总算是明白了主公的心思原来是在这里,要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后风马牛不相及的提什么吴郡,现在看来原来关键是在这里。
对周泰来说他对这帮世家的情况还真不是很了解,也不可能知道世家的影响力到底会如何,当然了世家的亏他是吃过的,可对他这样的草莽来说,还很难会有刘澜这样深切的体会。
“既然如此,那看来我主动放权,让陈到全权负责的选择是一点都没错了。”
“将军英明,这些事情其实我们这样的武人最好不去掺和世家这样的事情,最后不仅讨不到好还惹一身的臊,得不偿失。”丁奉还是很有眼光的,他更清楚什么事情能掺和什么事情要躲得远远的,眼下在秣陵虽然很多人都说是武人权势滔天,但事实上士族与士大夫还是掌握着极高的话语权,从内阁人选就能看得出来,武将也就只有关羽一人,虽然芮家父子三人乃武将,但其家族的影响力在扬州却非常有分量,还好周泰没有如之前那般强势,不然这一次可能还真要遇到麻烦,就算刘澜嘴上和心里都不说什么,但内阁那帮人是绝对不可能放过他的,那时的处置可就非常可怕了。
除了这些,其实信中更多的还是刘澜对荆南之战乃至于建平之战的肯定,虽然赏赐没有第一时间送达,但刘澜对这一战的肯定已经足够让他们几名主将欣慰了,尤其是当看到刘澜说这一战影响深远。
周泰和陈到其实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一战其实他们肩上的重任是非常重的,别看只是在整个棋盘中的一处小地盘进行较量,但却关系着整个九江之战乃至荆南之战的成败,如果他们失败了这一仗也就等于彻底失败,虽然不会让他们陷入被动,但对就整个战局来说,一切所有的准备,钱粮都白白消耗了。
信中的内容周泰当然很清楚,而在当时连他自己其实都有些奇怪,为什么突然会说到吴郡,现在反应过来他才总算是明白了主公的心思原来是在这里,要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后风马牛不相及的提什么吴郡,现在看来原来关键是在这里。
对周泰来说他对这帮世家的情况还真不是很了解,也不可能知道世家的影响力到底会如何,当然了世家的亏他是吃过的,可对他这样的草莽来说,还很难会有刘澜这样深切的体会。
“既然如此,那看来我主动放权,让陈到全权负责的选择是一点都没错了。”
“将军英明,这些事情其实我们这样的武人最好不去掺和世家这样的事情,最后不仅讨不到好还惹一身的臊,得不偿失。”丁奉还是很有眼光的,他更清楚什么事情能掺和什么事情要躲得远远的,眼下在秣陵虽然很多人都说是武人权势滔天,但事实上士族与士大夫还是掌握着极高的话语权,从内阁人选就能看得出来,武将也就只有关羽一人,虽然芮家父子三人乃武将,但其家族的影响力在扬州却非常有分量,还好周泰没有如之前那般强势,不然这一次可能还真要遇到麻烦,就算刘澜嘴上和心里都不说什么,但内阁那帮人是绝对不可能放过他的,那时的处置可就非常可怕了。
除了这些,其实信中更多的还是刘澜对荆南之战乃至于建平之战的肯定,虽然赏赐没有第一时间送达,但刘澜对这一战的肯定已经足够让他们几名主将欣慰了,尤其是当看到刘澜说这一战影响深远。
周泰和陈到其实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一战其实他们肩上的重任是非常重的,别看只是在整个棋盘中的一处小地盘进行较量,但却关系着整个九江之战乃至荆南之战的成败,如果他们失败了这一仗也就等于彻底失败,虽然不会让他们陷入被动,但对就整个战局来说,一切所有的准备,钱粮都白白消耗了。
第二千零一十九章 平定扬州(50)
刘澜不管多么想俘虏孙策,多么想收服孙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毕竟这样的命令刘澜以前没有下过,现在更不会下达诸如务必活捉孙策的命令,所以他下达的命令和之前一模一样,不论死活,就是一句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就算无法彻底解决孙策,也要阻止他前往交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在荆南彻底消灭他。UU小说www.uu234.net
零陵郡,汉武帝征服南越以后,于元鼎六年置零陵郡,郡治首先设在零陵县,后迁郡治泉陵,相比于北方中原几经战火涂炭,荆南已经多年未经历过战事,虽偶有蛮族袭扰,却远无法与中原相比。
当然了虽然零陵一直没有受到过战火涂炭,但人口实在太少,就算是这样也很难与十室九空的中原相比,可知整个零陵郡是多么的荒凉,部队进入零陵之后,几十里上百里都看不到人烟,偶尔到了一些亭里,也都是空荡荡的,和中原的感觉没有任何区别。
但零陵的空旷却又与中原一望无际不同,因为这里多山,如果按照后世的地域划分的话,他现在已经算是进入了广西境内,所以在这样多山的地界,骑兵效果还真没法与步兵相比,不过好在许褚的骑兵可轻可重,变换方便,所以他也并不会担心,因为他们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着孙策自投罗网。
但刘澜布下天罗地网不假,可孙策同样也广布眼线,一早就探知了刘澜就在零陵,所以当他派出了偏师详装主力进入零陵的同时,自己则亲率主力朝桂阳而来,桂阳在西汉时才置郡,孙策部队一路而来,队伍在急行军两天后,终于距离桂阳郡治郴县不足八十里了,但孙策却在这时下令让部队原地休整,因为连续多日的赶路,不管是将领们还是士兵们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就眼下这个精神状态,一旦遇到任何麻烦,都没有任何胜算可言,所以他必须要保证部队状态在最佳,这样他才能有底气去见桂阳太守,因为手中这封信如果并不能保证自己安全通过桂阳郡,他还有能力用无力去解决一切问题。
当天夜里,下起了雨,打在军帐的声响吵醒了孙策,没有卸甲的孙策坐了起来,感受着屋外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雨滴声,这么多年来,他还是头一次会去感受屋外的雨声,感觉有些奇怪,却又会让他觉得有种不同的感觉。
突然他好像想到了什么,立刻穿上鞋子,走出了帐外,士兵们没有人躲雨,不管是守在他帐门前的卫兵还是在营内巡逻的士兵都没有人躲雨,这让他脸色有些变化,立刻叫来亲兵,为什么没有准备蓑衣?看着他们脸庞细细密密飘落的雨水,他的眼中已经快要喷出火来了。
“根本就没有机会准备,我们的物资早就不足,现在别说蓑衣没法分给士兵们,就算是草帽都没有。”头领来了之后看到孙策生气的样子,非常害怕的说道。
刘澜不管多么想俘虏孙策,多么想收服孙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毕竟这样的命令刘澜以前没有下过,现在更不会下达诸如务必活捉孙策的命令,所以他下达的命令和之前一模一样,不论死活,就是一句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就算无法彻底解决孙策,也要阻止他前往交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在荆南彻底消灭他。
零陵郡,汉武帝征服南越以后,于元鼎六年置零陵郡,郡治首先设在零陵县,后迁郡治泉陵,相比于北方中原几经战火涂炭,荆南已经多年未经历过战事,虽偶有蛮族袭扰,却远无法与中原相比。
当然了虽然零陵一直没有受到过战火涂炭,但人口实在太少,就算是这样也很难与十室九空的中原相比,可知整个零陵郡是多么的荒凉,部队进入零陵之后,几十里上百里都看不到人烟,偶尔到了一些亭里,也都是空荡荡的,和中原的感觉没有任何区别。
但零陵的空旷却又与中原一望无际不同,因为这里多山,如果按照后世的地域划分的话,他现在已经算是进入了广西境内,所以在这样多山的地界,骑兵效果还真没法与步兵相比,不过好在许褚的骑兵可轻可重,变换方便,所以他也并不会担心,因为他们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着孙策自投罗网。
但刘澜布下天罗地网不假,可孙策同样也广布眼线,一早就探知了刘澜就在零陵,所以当他派出了偏师详装主力进入零陵的同时,自己则亲率主力朝桂阳而来,桂阳在西汉时才置郡,孙策部队一路而来,队伍在急行军两天后,终于距离桂阳郡治郴县不足八十里了,但孙策却在这时下令让部队原地休整,因为连续多日的赶路,不管是将领们还是士兵们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就眼下这个精神状态,一旦遇到任何麻烦,都没有任何胜算可言,所以他必须要保证部队状态在最佳,这样他才能有底气去见桂阳太守,因为手中这封信如果并不能保证自己安全通过桂阳郡,他还有能力用无力去解决一切问题。
当天夜里,下起了雨,打在军帐的声响吵醒了孙策,没有卸甲的孙策坐了起来,感受着屋外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雨滴声,这么多年来,他还是头一次会去感受屋外的雨声,感觉有些奇怪,却又会让他觉得有种不同的感觉。
突然他好像想到了什么,立刻穿上鞋子,走出了帐外,士兵们没有人躲雨,不管是守在他帐门前的卫兵还是在营内巡逻的士兵都没有人躲雨,这让他脸色有些变化,立刻叫来亲兵,为什么没有准备蓑衣?看着他们脸庞细细密密飘落的雨水,他的眼中已经快要喷出火来了。
“根本就没有机会准备,我们的物资早就不足,现在别说蓑衣没法分给士兵们,就算是草帽都没有。”头领来了之后看到孙策生气的样子,非常害怕的说道。
刘澜不管多么想俘虏孙策,多么想收服孙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毕竟这样的命令刘澜以前没有下过,现在更不会下达诸如务必活捉孙策的命令,所以他下达的命令和之前一模一样,不论死活,就是一句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就算无法彻底解决孙策,也要阻止他前往交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在荆南彻底消灭他。
零陵郡,汉武帝征服南越以后,于元鼎六年置零陵郡,郡治首先设在零陵县,后迁郡治泉陵,相比于北方中原几经战火涂炭,荆南已经多年未经历过战事,虽偶有蛮族袭扰,却远无法与中原相比。
当然了虽然零陵一直没有受到过战火涂炭,但人口实在太少,就算是这样也很难与十室九空的中原相比,可知整个零陵郡是多么的荒凉,部队进入零陵之后,几十里上百里都看不到人烟,偶尔到了一些亭里,也都是空荡荡的,和中原的感觉没有任何区别。
但零陵的空旷却又与中原一望无际不同,因为这里多山,如果按照后世的地域划分的话,他现在已经算是进入了广西境内,所以在这样多山的地界,骑兵效果还真没法与步兵相比,不过好在许褚的骑兵可轻可重,变换方便,所以他也并不会担心,因为他们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着孙策自投罗网。
但刘澜布下天罗地网不假,可孙策同样也广布眼线,一早就探知了刘澜就在零陵,所以当他派出了偏师详装主力进入零陵的同时,自己则亲率主力朝桂阳而来,桂阳在西汉时才置郡,孙策部队一路而来,队伍在急行军两天后,终于距离桂阳郡治郴县不足八十里了,但孙策却在这时下令让部队原地休整,因为连续多日的赶路,不管是将领们还是士兵们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就眼下这个精神状态,一旦遇到任何麻烦,都没有任何胜算可言,所以他必须要保证部队状态在最佳,这样他才能有底气去见桂阳太守,因为手中这封信如果并不能保证自己安全通过桂阳郡,他还有能力用无力去解决一切问题。
当天夜里,下起了雨,打在军帐的声响吵醒了孙策,没有卸甲的孙策坐了起来,感受着屋外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雨滴声,这么多年来,他还是头一次会去感受屋外的雨声,感觉有些奇怪,却又会让他觉得有种不同的感觉。
突然他好像想到了什么,立刻穿上鞋子,走出了帐外,士兵们没有人躲雨,不管是守在他帐门前的卫兵还是在营内巡逻的士兵都没有人躲雨,这让他脸色有些变化,立刻叫来亲兵,为什么没有准备蓑衣?看着他们脸庞细细密密飘落的雨水,他的眼中已经快要喷出火来了。
“根本就没有机会准备,我们的物资早就不足,现在别说蓑衣没法分给士兵们,就算是草帽都没有。”头领来了之后看到孙策生气的样子,非常害怕的说道。
刘澜不管多么想俘虏孙策,多么想收服孙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毕竟这样的命令刘澜以前没有下过,现在更不会下达诸如务必活捉孙策的命令,所以他下达的命令和之前一模一样,不论死活,就是一句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就算无法彻底解决孙策,也要阻止他前往交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在荆南彻底消灭他。
零陵郡,汉武帝征服南越以后,于元鼎六年置零陵郡,郡治首先设在零陵县,后迁郡治泉陵,相比于北方中原几经战火涂炭,荆南已经多年未经历过战事,虽偶有蛮族袭扰,却远无法与中原相比。
当然了虽然零陵一直没有受到过战火涂炭,但人口实在太少,就算是这样也很难与十室九空的中原相比,可知整个零陵郡是多么的荒凉,部队进入零陵之后,几十里上百里都看不到人烟,偶尔到了一些亭里,也都是空荡荡的,和中原的感觉没有任何区别。
但零陵的空旷却又与中原一望无际不同,因为这里多山,如果按照后世的地域划分的话,他现在已经算是进入了广西境内,所以在这样多山的地界,骑兵效果还真没法与步兵相比,不过好在许褚的骑兵可轻可重,变换方便,所以他也并不会担心,因为他们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着孙策自投罗网。
但刘澜布下天罗地网不假,可孙策同样也广布眼线,一早就探知了刘澜就在零陵,所以当他派出了偏师详装主力进入零陵的同时,自己则亲率主力朝桂阳而来,桂阳在西汉时才置郡,孙策部队一路而来,队伍在急行军两天后,终于距离桂阳郡治郴县不足八十里了,但孙策却在这时下令让部队原地休整,因为连续多日的赶路,不管是将领们还是士兵们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就眼下这个精神状态,一旦遇到任何麻烦,都没有任何胜算可言,所以他必须要保证部队状态在最佳,这样他才能有底气去见桂阳太守,因为手中这封信如果并不能保证自己安全通过桂阳郡,他还有能力用无力去解决一切问题。
当天夜里,下起了雨,打在军帐的声响吵醒了孙策,没有卸甲的孙策坐了起来,感受着屋外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雨滴声,这么多年来,他还是头一次会去感受屋外的雨声,感觉有些奇怪,却又会让他觉得有种不同的感觉。
突然他好像想到了什么,立刻穿上鞋子,走出了帐外,士兵们没有人躲雨,不管是守在他帐门前的卫兵还是在营内巡逻的士兵都没有人躲雨,这让他脸色有些变化,立刻叫来亲兵,为什么没有准备蓑衣?看着他们脸庞细细密密飘落的雨水,他的眼中已经快要喷出火来了。
“根本就没有机会准备,我们的物资早就不足,现在别说蓑衣没法分给士兵们,就算是草帽都没有。”头领来了之后看到孙策生气的样子,非常害怕的说道。
第二千零二十章 平定扬州(51)
“根据斥候的侦察,孙策军已进入到了零陵。m.www.uu234.net”当听到孙策军消息的一刻,刘澜立即就让斥候将孙策军的位置在地图之上找出来,而他和黄忠等将领则围在地图四周,看着斥候手指所指向的位置的一刻,刘澜开口,道:“孙策已进入零陵,而从我们的布置来看,下一步只要孙策前往交州,那势必绕不开我们,而以他们现在不到一万人的部队,粮秣又不足以支撑他们太长的时间,所以这一仗我们的选择很多,主动出击可以,一味防御也成。”
这时,旁边陈果沉声,道:“话虽如此,但孙策未必愿意被我们拖在零陵,所以最好还是要做好孙策在闻之我军之后转向前往桂阳的可能性。”
刘澜点了点头,道:“虽然我们已经提前派管亥前往了桂阳,但如你所说,这一仗是在零陵还是桂阳确实很关键,可战场选在哪里有些时候还真不是他能够决定的,就好像陈果说的那样,一旦孙策嗅到危险退往桂阳,那他们就势必要追过去配合管亥,而这样完全受到孙策摆布,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很有可能会发生追着孙策军便找不到孙策军的可能。
所以这一仗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把孙策军吸引过来,要么就是能够发动一次袭击,直接结束战斗,不给他任何撤退的机会,更不给他逃走的条件。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如大胆一些,既然孙策军不是已经进入到了零陵了吗,那我们也大可派一支偏师。”黄忠说着,眼中闪过一抹狠色,手做掌刀直接在孙策军背后斩落,沉声道:“首先调徐盛将军遣偏师截断孙策退路,我与陈果带兵从两翼进行袭扰,而主公率领主力一战破敌!”
黄忠给出了他的意见,很显然这是他最为熟悉的作战方式,当年在冀州他用过像他的战术大败过黄巾军,只不过比起来当年,不管是现在手里的牌还是对手都已经不是当时可比了,因为现在他们这里牌更多而孙策的实力却要比当年的黄巾军弱了一大截,所以他甚至完全可以不去选择侧翼的袭扰,而是直接派出主力强攻,这样可能在刘澜的主力正面发起进攻前就结束了战斗。
“徐盛、陈果和黄忠,不得不说他把现有能够调动的人员和部队都调动了起来,刘澜左右瞧了瞧几人,道:”如何,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徐盛想了下,沉声,道:“如果主公真要如此用兵的话,末将是没有任何意见的,但是要包抄到九江军背后这一点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毕竟我们如果行军一旦被孙策军发觉,很有可能会引起孙策的警觉,从而让他们撤军,到时候莫说是截断其后路了,可能连追都追不上九江军。”
刘澜轻轻额首,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微微笑了起来,道:“这件事情确实不得不考虑,好在我提前派了许褚率领近卫骑兵居中联络,所以截断孙策军后路就算你徐盛顾虑重重,别忘了我们还有许褚,所以从后面截断孙策的退路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困难,困难的是徐盛你该如何绕路,如何更加隐蔽的行动,千万不能让孙策有所察觉,这才是关键。”
当徐盛听到许褚的名字时,他的心已经沉到了谷底,可当听到他还希望自己去截断后路,他已经激动到想要大叫起来,这是战争,但何尝不是主公对他的肯定,虽然只不过是包抄的任务,但就黄忠的计划来说,这一仗的主攻是主公,他们都是陪衬,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挑的?
可是当他突然说什么许褚的近卫军时,他已经紧张到心脏提到了嗓子眼了,虽然只是陪衬可如果连陪衬都没有资格,那不管是对他自身还是对帐下的士兵都是一次极其严重的打击,但当知晓刘澜的决定之后,他只得主公还是把这样的机会给了自己,只不过他需要自己能够确保在不暴露的前提下进行包抄,那么他就势必要做好隐蔽,甚至绕更远的路。
“根据斥候的侦察,孙策军已进入到了零陵。”当听到孙策军消息的一刻,刘澜立即就让斥候将孙策军的位置在地图之上找出来,而他和黄忠等将领则围在地图四周,看着斥候手指所指向的位置的一刻,刘澜开口,道:“孙策已进入零陵,而从我们的布置来看,下一步只要孙策前往交州,那势必绕不开我们,而以他们现在不到一万人的部队,粮秣又不足以支撑他们太长的时间,所以这一仗我们的选择很多,主动出击可以,一味防御也成。”
这时,旁边陈果沉声,道:“话虽如此,但孙策未必愿意被我们拖在零陵,所以最好还是要做好孙策在闻之我军之后转向前往桂阳的可能性。”
刘澜点了点头,道:“虽然我们已经提前派管亥前往了桂阳,但如你所说,这一仗是在零陵还是桂阳确实很关键,可战场选在哪里有些时候还真不是他能够决定的,就好像陈果说的那样,一旦孙策嗅到危险退往桂阳,那他们就势必要追过去配合管亥,而这样完全受到孙策摆布,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很有可能会发生追着孙策军便找不到孙策军的可能。
所以这一仗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把孙策军吸引过来,要么就是能够发动一次袭击,直接结束战斗,不给他任何撤退的机会,更不给他逃走的条件。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如大胆一些,既然孙策军不是已经进入到了零陵了吗,那我们也大可派一支偏师。”黄忠说着,眼中闪过一抹狠色,手做掌刀直接在孙策军背后斩落,沉声道:“首先调徐盛将军遣偏师截断孙策退路,我与陈果带兵从两翼进行袭扰,而主公率领主力一战破敌!”
黄忠给出了他的意见,很显然这是他最为熟悉的作战方式,当年在冀州他用过像他的战术大败过黄巾军,只不过比起来当年,不管是现在手里的牌还是对手都已经不是当时可比了,因为现在他们这里牌更多而孙策的实力却要比当年的黄巾军弱了一大截,所以他甚至完全可以不去选择侧翼的袭扰,而是直接派出主力强攻,这样可能在刘澜的主力正面发起进攻前就结束了战斗。
“徐盛、陈果和黄忠,不得不说他把现有能够调动的人员和部队都调动了起来,刘澜左右瞧了瞧几人,道:”如何,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徐盛想了下,沉声,道:“如果主公真要如此用兵的话,末将是没有任何意见的,但是要包抄到九江军背后这一点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毕竟我们如果行军一旦被孙策军发觉,很有可能会引起孙策的警觉,从而让他们撤军,到时候莫说是截断其后路了,可能连追都追不上九江军。”
刘澜轻轻额首,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微微笑了起来,道:“这件事情确实不得不考虑,好在我提前派了许褚率领近卫骑兵居中联络,所以截断孙策军后路就算你徐盛顾虑重重,别忘了我们还有许褚,所以从后面截断孙策的退路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困难,困难的是徐盛你该如何绕路,如何更加隐蔽的行动,千万不能让孙策有所察觉,这才是关键。”
当徐盛听到许褚的名字时,他的心已经沉到了谷底,可当听到他还希望自己去截断后路,他已经激动到想要大叫起来,这是战争,但何尝不是主公对他的肯定,虽然只不过是包抄的任务,但就黄忠的计划来说,这一仗的主攻是主公,他们都是陪衬,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挑的?
可是当他突然说什么许褚的近卫军时,他已经紧张到心脏提到了嗓子眼了,虽然只是陪衬可如果连陪衬都没有资格,那不管是对他自身还是对帐下的士兵都是一次极其严重的打击,但当知晓刘澜的决定之后,他只得主公还是把这样的机会给了自己,只不过他需要自己能够确保在不暴露的前提下进行包抄,那么他就势必要做好隐蔽,甚至绕更远的路。
“根据斥候的侦察,孙策军已进入到了零陵。”当听到孙策军消息的一刻,刘澜立即就让斥候将孙策军的位置在地图之上找出来,而他和黄忠等将领则围在地图四周,看着斥候手指所指向的位置的一刻,刘澜开口,道:“孙策已进入零陵,而从我们的布置来看,下一步只要孙策前往交州,那势必绕不开我们,而以他们现在不到一万人的部队,粮秣又不足以支撑他们太长的时间,所以这一仗我们的选择很多,主动出击可以,一味防御也成。”
这时,旁边陈果沉声,道:“话虽如此,但孙策未必愿意被我们拖在零陵,所以最好还是要做好孙策在闻之我军之后转向前往桂阳的可能性。”
刘澜点了点头,道:“虽然我们已经提前派管亥前往了桂阳,但如你所说,这一仗是在零陵还是桂阳确实很关键,可战场选在哪里有些时候还真不是他能够决定的,就好像陈果说的那样,一旦孙策嗅到危险退往桂阳,那他们就势必要追过去配合管亥,而这样完全受到孙策摆布,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很有可能会发生追着孙策军便找不到孙策军的可能。
所以这一仗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把孙策军吸引过来,要么就是能够发动一次袭击,直接结束战斗,不给他任何撤退的机会,更不给他逃走的条件。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如大胆一些,既然孙策军不是已经进入到了零陵了吗,那我们也大可派一支偏师。”黄忠说着,眼中闪过一抹狠色,手做掌刀直接在孙策军背后斩落,沉声道:“首先调徐盛将军遣偏师截断孙策退路,我与陈果带兵从两翼进行袭扰,而主公率领主力一战破敌!”
黄忠给出了他的意见,很显然这是他最为熟悉的作战方式,当年在冀州他用过像他的战术大败过黄巾军,只不过比起来当年,不管是现在手里的牌还是对手都已经不是当时可比了,因为现在他们这里牌更多而孙策的实力却要比当年的黄巾军弱了一大截,所以他甚至完全可以不去选择侧翼的袭扰,而是直接派出主力强攻,这样可能在刘澜的主力正面发起进攻前就结束了战斗。
“徐盛、陈果和黄忠,不得不说他把现有能够调动的人员和部队都调动了起来,刘澜左右瞧了瞧几人,道:”如何,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徐盛想了下,沉声,道:“如果主公真要如此用兵的话,末将是没有任何意见的,但是要包抄到九江军背后这一点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毕竟我们如果行军一旦被孙策军发觉,很有可能会引起孙策的警觉,从而让他们撤军,到时候莫说是截断其后路了,可能连追都追不上九江军。”
刘澜轻轻额首,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微微笑了起来,道:“这件事情确实不得不考虑,好在我提前派了许褚率领近卫骑兵居中联络,所以截断孙策军后路就算你徐盛顾虑重重,别忘了我们还有许褚,所以从后面截断孙策的退路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困难,困难的是徐盛你该如何绕路,如何更加隐蔽的行动,千万不能让孙策有所察觉,这才是关键。”
当徐盛听到许褚的名字时,他的心已经沉到了谷底,可当听到他还希望自己去截断后路,他已经激动到想要大叫起来,这是战争,但何尝不是主公对他的肯定,虽然只不过是包抄的任务,但就黄忠的计划来说,这一仗的主攻是主公,他们都是陪衬,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挑的?
第二千零二十一章 平定扬州(52)
刘澜下定了决心,直接派徐盛包抄后路,而他则带领主力直奔九江军,管他孙策在与不在,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疑兵,都按主力去打,先解决了零陵处的敌军,到时候孙策在哪里就真相大白了,反正他有这个实力先打零陵的九江军再去打桂阳的孙策部。www.uu234.netm.www.uu234.net
这就是他的底气,而徐庶之前居然还在顾虑着顾虑那,哪想到他刚把斥候安排出去,一回来就发生了这么反差极大的情况,着实有点让他有点没反应过来,可看到周围几员将领的反应,他立刻反应了过来。
对啊,孙策不过就那一万多人,这一个多月一来被追的四处逃,就这样一支败军,有什么可怕的,甚至让他们顾虑前顾虑后,说出去岂不是要让人笑掉大牙?而在军事上必须要说指挥作战的主将和他们这些军师府的参谋还真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很明显在一些事情上参谋在考虑任何事情时,都会较为谨慎,比较顾全大局,不会轻易的去冒险,还言之将领们就不一样了,而越是优秀的将领,在战场之上就越有当机立断的执行力。
而这就是徐庶和刘澜最大的差别,或者说也是所有谋主和将领们在军事问题上往往会出现较大分歧的关键,毕竟谋主们的计划大多是以正辅奇,而一些将领一旦做出冒险的决定可能就只剩下单纯的奇了,如果剑走偏锋的奇袭成功则还罢了,可一旦失败,那可就一败涂地了。
所以按照正常的情况看,谋主们不是不去冒险,而是很少冒险,因为他们要考虑的可不只是仅仅取得一战战斗或者是一场战役的最后胜利那么简单,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如果以最小的代价甚至是最低的伤亡取胜,所以任何计划的出台,也许会有不完美,但一定很保险,就算计划失败也不会对局势影响太大。
但纪灵则不同,剑走偏锋,成则一站成功,败则一败涂地,但是这样的情况现在很少会出现在刘澜的身上,因为实力在哪里,他完全没有再去冒险的必要,这就好比早年间的刘澜,你就是让他保守他也没有保守的资本,实力摆在那里,所以他才会给人一种在战场之上出奇制胜的时候更多。
但现在刘澜还需要考虑那么多吗?
放眼荆南,现在能有刘澜这个实力的人,还真没有,如果连刘澜都没有这个魄力,那还有谁敢如此用兵?零陵的太守?
不是徐庶说,他可是亲眼见到这边的情况,那战斗力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了,也难怪会让五溪蛮各种袭扰,实力差距是真的大,不过徐庶似乎忽略了一点,大汉朝在各地方本来是没有部队的,正在的精锐都放在京城,所谓的北军以及之后的西园八校,而地方上都是郡国兵,而这些郡国兵们在黄巾时期就已经被检验过成色了,被黄巾军杀得片甲不留,如果不是灵帝放权,让各郡县世家大族自组私兵防寇,这一仗谁胜谁负还真说不准。
当然这道命令毫无疑问是把双刃剑,防住了黄巾不假,却使得在不久之后当灵帝死后,出现了严重的地方割据,而这时期大汉朝想控制收权也没有了能力。
按道理随着地方上有了自组私曲的能力,实力必然要更进一步,但这好像对一些没有被黄巾袭扰过的地方发生,而荆州的权利,更多的都集中在了州牧手里,所以荆南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视为灵帝时期的情况。
就这些郡国兵,着实没什么战斗力,陌生是和他们一战了,就是一败涂地的九江军甚至是遇伤五溪蛮都会被杀得溃不成军,就这样的部队,你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战力可言,当然荆南的情况也不是都这样,比如长沙的张羡就很不错,但长沙之所以会是例外,又因为他与刘表一直矛盾颇深,所以战斗力在荆南最强,也完全是张羡出于自保罢了。
刘澜下定了决心,直接派徐盛包抄后路,而他则带领主力直奔九江军,管他孙策在与不在,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疑兵,都按主力去打,先解决了零陵处的敌军,到时候孙策在哪里就真相大白了,反正他有这个实力先打零陵的九江军再去打桂阳的孙策部。
这就是他的底气,而徐庶之前居然还在顾虑着顾虑那,哪想到他刚把斥候安排出去,一回来就发生了这么反差极大的情况,着实有点让他有点没反应过来,可看到周围几员将领的反应,他立刻反应了过来。
对啊,孙策不过就那一万多人,这一个多月一来被追的四处逃,就这样一支败军,有什么可怕的,甚至让他们顾虑前顾虑后,说出去岂不是要让人笑掉大牙?而在军事上必须要说指挥作战的主将和他们这些军师府的参谋还真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很明显在一些事情上参谋在考虑任何事情时,都会较为谨慎,比较顾全大局,不会轻易的去冒险,还言之将领们就不一样了,而越是优秀的将领,在战场之上就越有当机立断的执行力。
而这就是徐庶和刘澜最大的差别,或者说也是所有谋主和将领们在军事问题上往往会出现较大分歧的关键,毕竟谋主们的计划大多是以正辅奇,而一些将领一旦做出冒险的决定可能就只剩下单纯的奇了,如果剑走偏锋的奇袭成功则还罢了,可一旦失败,那可就一败涂地了。
所以按照正常的情况看,谋主们不是不去冒险,而是很少冒险,因为他们要考虑的可不只是仅仅取得一战战斗或者是一场战役的最后胜利那么简单,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如果以最小的代价甚至是最低的伤亡取胜,所以任何计划的出台,也许会有不完美,但一定很保险,就算计划失败也不会对局势影响太大。
但纪灵则不同,剑走偏锋,成则一站成功,败则一败涂地,但是这样的情况现在很少会出现在刘澜的身上,因为实力在哪里,他完全没有再去冒险的必要,这就好比早年间的刘澜,你就是让他保守他也没有保守的资本,实力摆在那里,所以他才会给人一种在战场之上出奇制胜的时候更多。
但现在刘澜还需要考虑那么多吗?
放眼荆南,现在能有刘澜这个实力的人,还真没有,如果连刘澜都没有这个魄力,那还有谁敢如此用兵?零陵的太守?
不是徐庶说,他可是亲眼见到这边的情况,那战斗力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了,也难怪会让五溪蛮各种袭扰,实力差距是真的大,不过徐庶似乎忽略了一点,大汉朝在各地方本来是没有部队的,正在的精锐都放在京城,所谓的北军以及之后的西园八校,而地方上都是郡国兵,而这些郡国兵们在黄巾时期就已经被检验过成色了,被黄巾军杀得片甲不留,如果不是灵帝放权,让各郡县世家大族自组私兵防寇,这一仗谁胜谁负还真说不准。
当然这道命令毫无疑问是把双刃剑,防住了黄巾不假,却使得在不久之后当灵帝死后,出现了严重的地方割据,而这时期大汉朝想控制收权也没有了能力。
按道理随着地方上有了自组私曲的能力,实力必然要更进一步,但这好像对一些没有被黄巾袭扰过的地方发生,而荆州的权利,更多的都集中在了州牧手里,所以荆南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视为灵帝时期的情况。
就这些郡国兵,着实没什么战斗力,陌生是和他们一战了,就是一败涂地的九江军甚至是遇伤五溪蛮都会被杀得溃不成军,就这样的部队,你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战力可言,当然荆南的情况也不是都这样,比如长沙的张羡就很不错,但长沙之所以会是例外,又因为他与刘表一直矛盾颇深,所以战斗力在荆南最强,也完全是张羡出于自保罢了。
刘澜下定了决心,直接派徐盛包抄后路,而他则带领主力直奔九江军,管他孙策在与不在,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疑兵,都按主力去打,先解决了零陵处的敌军,到时候孙策在哪里就真相大白了,反正他有这个实力先打零陵的九江军再去打桂阳的孙策部。
这就是他的底气,而徐庶之前居然还在顾虑着顾虑那,哪想到他刚把斥候安排出去,一回来就发生了这么反差极大的情况,着实有点让他有点没反应过来,可看到周围几员将领的反应,他立刻反应了过来。
对啊,孙策不过就那一万多人,这一个多月一来被追的四处逃,就这样一支败军,有什么可怕的,甚至让他们顾虑前顾虑后,说出去岂不是要让人笑掉大牙?而在军事上必须要说指挥作战的主将和他们这些军师府的参谋还真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很明显在一些事情上参谋在考虑任何事情时,都会较为谨慎,比较顾全大局,不会轻易的去冒险,还言之将领们就不一样了,而越是优秀的将领,在战场之上就越有当机立断的执行力。
而这就是徐庶和刘澜最大的差别,或者说也是所有谋主和将领们在军事问题上往往会出现较大分歧的关键,毕竟谋主们的计划大多是以正辅奇,而一些将领一旦做出冒险的决定可能就只剩下单纯的奇了,如果剑走偏锋的奇袭成功则还罢了,可一旦失败,那可就一败涂地了。
所以按照正常的情况看,谋主们不是不去冒险,而是很少冒险,因为他们要考虑的可不只是仅仅取得一战战斗或者是一场战役的最后胜利那么简单,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如果以最小的代价甚至是最低的伤亡取胜,所以任何计划的出台,也许会有不完美,但一定很保险,就算计划失败也不会对局势影响太大。
但纪灵则不同,剑走偏锋,成则一站成功,败则一败涂地,但是这样的情况现在很少会出现在刘澜的身上,因为实力在哪里,他完全没有再去冒险的必要,这就好比早年间的刘澜,你就是让他保守他也没有保守的资本,实力摆在那里,所以他才会给人一种在战场之上出奇制胜的时候更多。
但现在刘澜还需要考虑那么多吗?
放眼荆南,现在能有刘澜这个实力的人,还真没有,如果连刘澜都没有这个魄力,那还有谁敢如此用兵?零陵的太守?
不是徐庶说,他可是亲眼见到这边的情况,那战斗力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了,也难怪会让五溪蛮各种袭扰,实力差距是真的大,不过徐庶似乎忽略了一点,大汉朝在各地方本来是没有部队的,正在的精锐都放在京城,所谓的北军以及之后的西园八校,而地方上都是郡国兵,而这些郡国兵们在黄巾时期就已经被检验过成色了,被黄巾军杀得片甲不留,如果不是灵帝放权,让各郡县世家大族自组私兵防寇,这一仗谁胜谁负还真说不准。
当然这道命令毫无疑问是把双刃剑,防住了黄巾不假,却使得在不久之后当灵帝死后,出现了严重的地方割据,而这时期大汉朝想控制收权也没有了能力。
按道理随着地方上有了自组私曲的能力,实力必然要更进一步,但这好像对一些没有被黄巾袭扰过的地方发生,而荆州的权利,更多的都集中在了州牧手里,所以荆南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视为灵帝时期的情况。
就这些郡国兵,着实没什么战斗力,陌生是和他们一战了,就是一败涂地的九江军甚至是遇伤五溪蛮都会被杀得溃不成军,就这样的部队,你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战力可言,当然荆南的情况也不是都这样,比如长沙的张羡就很不错,但长沙之所以会是例外,又因为他与刘表一直矛盾颇深,所以战斗力在荆南最强,也完全是张羡出于自保罢了。
第二千零二十二章 平定扬州(53)
张羡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也明白真要提兵北上多半是没有任何机会到许都的,甚至连像样都到不了,但是他没有选择,因为密信乃天子所书,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办,当然这里面其实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他与刘表的关系,所以他其实是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不这样做的话,最后也肯定是被刘表拿下,而以这样一种方式,不管结局如何,最少他都是以大义示人,让所有人都闭嘴。www.uu234.net
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不论成败,但现在肯定不行,因为刘澜的存在,可只要刘澜退出荆南,那他就会趁势而起,先夺荆南,再北上拿下荆北,如果成功那么他就可以对天子对天下有一个交代,如果失败,那也算是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因为他已经尽力了,最后败在刘表手里,导致全军覆没,也实在非他个人所能。
比起孙策必须前往交州,张羡的情况其实比他更糟糕,因为孙策已经走投无路,而他看上去还有一线希望,所以才会让他辗转反侧,可问题是他比孙策更为尴尬的是,他现在不管是反也危险,不反同样危险,而这才是真正的进退两难,比起孙策华山一条路只能前往交州,岂不是好了太多?
这样的死局,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甚至觉得自己会走到今天这样一个死局都有点咎由自取了,当初如果他干脆些,乃至刘表坐稳荆州牧时能够缓和关系,两人也不会是现在这么个情况,但可惜他错失了两次最佳时机,也使得他彻底变成了刘表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都是他咎由自取,当然也是他最初瞧不上刘表的关键,毕竟在当时单人匹马入荆州的刘表又怎么可能会让张羡服气,这就好比刘澜士气的曹豹甚至是笮融,在他们眼里,这个位置就算不是他们去坐,也不应该轮到他刘表的头上。
而这也是张羡和刘表永远也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关键,必有一战甚至可能是两人心中都不愿去触及的底线,所以两人虽然交恶,却始终都不愿走到这一步,毕竟真要打起来,对他们二人都不会是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刘表还是希望通过一些和平的手段,只不过张羡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前车之鉴太多了,真要放弃了长沙太守的职位前往襄阳,他相信自己不会有半点翻身的可能,甚至不出十天半个月就会死于非命。
这样的事情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发生过,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如果被他言中了呢?他能这么办?又有什么逃生的希望?所以他宁肯选择背水一战,这看起来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杀刘表一个措手不及,哪怕无法打到襄阳,但控制荆南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后通过荆南再与交州联合起来,那么他就有了北上的实力,如果孙策能够有更好的表现,更高取而代之张津,那他们或许还能有更大的动作。”
当然孙策他是不会给予太大的希望,要不然他也不会不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他,甚至是眼睁睁看着他离开长沙,没有办法,他的野心是自己所无法控制的,所以他宁愿自己一个人做这些事情,也不会选择让孙策参与进来。
所以对于张羡来说,他的考虑范围只限于交州牧,不管是张津还是孙策,他都会去联合,倾其全力。
张羡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也明白真要提兵北上多半是没有任何机会到许都的,甚至连像样都到不了,但是他没有选择,因为密信乃天子所书,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办,当然这里面其实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他与刘表的关系,所以他其实是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不这样做的话,最后也肯定是被刘表拿下,而以这样一种方式,不管结局如何,最少他都是以大义示人,让所有人都闭嘴。
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不论成败,但现在肯定不行,因为刘澜的存在,可只要刘澜退出荆南,那他就会趁势而起,先夺荆南,再北上拿下荆北,如果成功那么他就可以对天子对天下有一个交代,如果失败,那也算是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因为他已经尽力了,最后败在刘表手里,导致全军覆没,也实在非他个人所能。
比起孙策必须前往交州,张羡的情况其实比他更糟糕,因为孙策已经走投无路,而他看上去还有一线希望,所以才会让他辗转反侧,可问题是他比孙策更为尴尬的是,他现在不管是反也危险,不反同样危险,而这才是真正的进退两难,比起孙策华山一条路只能前往交州,岂不是好了太多?
这样的死局,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甚至觉得自己会走到今天这样一个死局都有点咎由自取了,当初如果他干脆些,乃至刘表坐稳荆州牧时能够缓和关系,两人也不会是现在这么个情况,但可惜他错失了两次最佳时机,也使得他彻底变成了刘表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都是他咎由自取,当然也是他最初瞧不上刘表的关键,毕竟在当时单人匹马入荆州的刘表又怎么可能会让张羡服气,这就好比刘澜士气的曹豹甚至是笮融,在他们眼里,这个位置就算不是他们去坐,也不应该轮到他刘表的头上。
而这也是张羡和刘表永远也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关键,必有一战甚至可能是两人心中都不愿去触及的底线,所以两人虽然交恶,却始终都不愿走到这一步,毕竟真要打起来,对他们二人都不会是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刘表还是希望通过一些和平的手段,只不过张羡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前车之鉴太多了,真要放弃了长沙太守的职位前往襄阳,他相信自己不会有半点翻身的可能,甚至不出十天半个月就会死于非命。
这样的事情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发生过,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如果被他言中了呢?他能这么办?又有什么逃生的希望?所以他宁肯选择背水一战,这看起来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杀刘表一个措手不及,哪怕无法打到襄阳,但控制荆南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后通过荆南再与交州联合起来,那么他就有了北上的实力,如果孙策能够有更好的表现,更高取而代之张津,那他们或许还能有更大的动作。”
当然孙策他是不会给予太大的希望,要不然他也不会不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他,甚至是眼睁睁看着他离开长沙,没有办法,他的野心是自己所无法控制的,所以他宁愿自己一个人做这些事情,也不会选择让孙策参与进来。
所以对于张羡来说,他的考虑范围只限于交州牧,不管是张津还是孙策,他都会去联合,倾其全力。
张羡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也明白真要提兵北上多半是没有任何机会到许都的,甚至连像样都到不了,但是他没有选择,因为密信乃天子所书,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办,当然这里面其实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他与刘表的关系,所以他其实是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不这样做的话,最后也肯定是被刘表拿下,而以这样一种方式,不管结局如何,最少他都是以大义示人,让所有人都闭嘴。
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不论成败,但现在肯定不行,因为刘澜的存在,可只要刘澜退出荆南,那他就会趁势而起,先夺荆南,再北上拿下荆北,如果成功那么他就可以对天子对天下有一个交代,如果失败,那也算是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因为他已经尽力了,最后败在刘表手里,导致全军覆没,也实在非他个人所能。
比起孙策必须前往交州,张羡的情况其实比他更糟糕,因为孙策已经走投无路,而他看上去还有一线希望,所以才会让他辗转反侧,可问题是他比孙策更为尴尬的是,他现在不管是反也危险,不反同样危险,而这才是真正的进退两难,比起孙策华山一条路只能前往交州,岂不是好了太多?
这样的死局,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甚至觉得自己会走到今天这样一个死局都有点咎由自取了,当初如果他干脆些,乃至刘表坐稳荆州牧时能够缓和关系,两人也不会是现在这么个情况,但可惜他错失了两次最佳时机,也使得他彻底变成了刘表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都是他咎由自取,当然也是他最初瞧不上刘表的关键,毕竟在当时单人匹马入荆州的刘表又怎么可能会让张羡服气,这就好比刘澜士气的曹豹甚至是笮融,在他们眼里,这个位置就算不是他们去坐,也不应该轮到他刘表的头上。
而这也是张羡和刘表永远也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关键,必有一战甚至可能是两人心中都不愿去触及的底线,所以两人虽然交恶,却始终都不愿走到这一步,毕竟真要打起来,对他们二人都不会是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刘表还是希望通过一些和平的手段,只不过张羡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前车之鉴太多了,真要放弃了长沙太守的职位前往襄阳,他相信自己不会有半点翻身的可能,甚至不出十天半个月就会死于非命。
这样的事情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发生过,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如果被他言中了呢?他能这么办?又有什么逃生的希望?所以他宁肯选择背水一战,这看起来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杀刘表一个措手不及,哪怕无法打到襄阳,但控制荆南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后通过荆南再与交州联合起来,那么他就有了北上的实力,如果孙策能够有更好的表现,更高取而代之张津,那他们或许还能有更大的动作。”
当然孙策他是不会给予太大的希望,要不然他也不会不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他,甚至是眼睁睁看着他离开长沙,没有办法,他的野心是自己所无法控制的,所以他宁愿自己一个人做这些事情,也不会选择让孙策参与进来。
所以对于张羡来说,他的考虑范围只限于交州牧,不管是张津还是孙策,他都会去联合,倾其全力。
张羡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也明白真要提兵北上多半是没有任何机会到许都的,甚至连像样都到不了,但是他没有选择,因为密信乃天子所书,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办,当然这里面其实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他与刘表的关系,所以他其实是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不这样做的话,最后也肯定是被刘表拿下,而以这样一种方式,不管结局如何,最少他都是以大义示人,让所有人都闭嘴。
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不论成败,但现在肯定不行,因为刘澜的存在,可只要刘澜退出荆南,那他就会趁势而起,先夺荆南,再北上拿下荆北,如果成功那么他就可以对天子对天下有一个交代,如果失败,那也算是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因为他已经尽力了,最后败在刘表手里,导致全军覆没,也实在非他个人所能。
比起孙策必须前往交州,张羡的情况其实比他更糟糕,因为孙策已经走投无路,而他看上去还有一线希望,所以才会让他辗转反侧,可问题是他比孙策更为尴尬的是,他现在不管是反也危险,不反同样危险,而这才是真正的进退两难,比起孙策华山一条路只能前往交州,岂不是好了太多?
这样的死局,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甚至觉得自己会走到今天这样一个死局都有点咎由自取了,当初如果他干脆些,乃至刘表坐稳荆州牧时能够缓和关系,两人也不会是现在这么个情况,但可惜他错失了两次最佳时机,也使得他彻底变成了刘表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都是他咎由自取,当然也是他最初瞧不上刘表的关键,毕竟在当时单人匹马入荆州的刘表又怎么可能会让张羡服气,这就好比刘澜士气的曹豹甚至是笮融,在他们眼里,这个位置就算不是他们去坐,也不应该轮到他刘表的头上。
第二千零二十三章 平定扬州(54)
前天一夜暴雨,别说土路了,连官道都是大大小小的水坑,白天上路都难走,何况是赶夜路,他们这一夜走了几里路,而秣陵军居然追了上来,要知道他们可有着十来里的距离,结果一晚上就被追上了?
九江军的这名校尉完全想不通,毕竟他们可是连辎重都没有携带,而秣陵军则不同,可是带着物资,就这样居然把他们给追上了?
想不通,凝视着远方的秣陵军,他已经隐隐看见了越来越多的部队赶了上来,再跑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虽然主公给他的命令是拖住秣陵军,带他们兜圈子,尽可能的把秣陵军主力多拖延在零陵。www.uu234.net
然而现在看样子这样的想法是不大可能了,躲肯定是躲不过这一劫了,虽说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可刘澜已经追了上来,那也只能派一支部队对秣陵军进行阻击了,虽然也知道坚持一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只要能给主力多争取一些时间,他们就能顺利逃走,所以这是他现在唯一的选择。
三千人的部队,最少要留下一千人,这让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毕竟所有人都明白,留下来的人多半没有活命的机会,但是这一次能来到零陵的部队,又有哪一个不是做好了必死的信念?
所以没有人退缩,都主动请战,看着他们,此次的主将孙召都感到了心中的火焰在燃烧,留下来的人必定要倾力而战,为了他们的同袍,更是为了他们的将军,战斗到最后,宁死也决不能退缩。
“将军,你快点走吧,这里交给我们!”
“好!”人挑选好了以后,孙召便转身离去,没有二话,不是他沉默寡言,而是他不知道对他们说些什么,因为他们必死无疑,说多了会现在他矫情,说少了又恨虚伪,所以直接走,没有任何感情,也不会有负担,因为没有看到,所以未来的每一天也会想起他们今天绝决的一幕,也不会回忆起他们视死如归的年轻面孔。
“兄弟们,我们留在这里,是为了掩护将军和更多的兄弟们安全离去,既然将军把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那我们就要鼓起勇气,为将军争取最多的时间,战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一千人的队伍,没有任何人恐惧,士气高昂,他们振臂高喊着,声势直冲云霄,而就在这时,在他们对面,同样也传来了一声呐喊,紧接着就看到秣陵军也开始振奋起来,长矛举起,他们一个个朴刀出鞘,士气高涨。
两家没有对峙,而是都在高寒着视死如归的口号,接下来就看到秣陵军开始对九江军发起了冲锋,刘澜坐镇中军,他没时间也没兴趣参与到进攻中,因为他有其他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观察敌军的情况,他需要从敌军的旗帜和阵型乃至于一些细微的表现中发现其中隐藏的一些秘密。
比如说孙策到底在不在九江军中,他需要观察确定,也许判断不够准确,但只要孙策在军中,那他就不会遮遮掩掩,但很快他就发现有问题,因为这里的九江军人数明显很少很少,按照他们收到的情报,那可是有着足足上万人马,但现在出现在他面前的部队,怎么看都不会超出两千人。
如果他们没有列阵,刘澜或许还很难去判断,但是他们居然挡在他们的面前列出了一个方形阵来,这样的阵型是最基础的方阵,虽然人员兵力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却能够通过他们拍了快速算出方阵的人马。
一千到一千五,这个兵力绝对不会有问题,也就是说九江军的主力已经不在这里,而他们对面出现的敌军,很有可能是留下来进行阻击的九江军,想明白了这一点,刘澜那里还会犹豫,一声令下,部队便对九江军发起了冲锋,这点人马,刘澜还真不会放在眼里,如果他的近卫重甲军在的话,一个冲锋就把他们的方阵冲散,但许褚不在的情况下,也许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冲破敌阵相信也不会浪费太长的时间,这一点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前天一夜暴雨,别说土路了,连官道都是大大小小的水坑,白天上路都难走,何况是赶夜路,他们这一夜走了几里路,而秣陵军居然追了上来,要知道他们可有着十来里的距离,结果一晚上就被追上了?
九江军的这名校尉完全想不通,毕竟他们可是连辎重都没有携带,而秣陵军则不同,可是带着物资,就这样居然把他们给追上了?
想不通,凝视着远方的秣陵军,他已经隐隐看见了越来越多的部队赶了上来,再跑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虽然主公给他的命令是拖住秣陵军,带他们兜圈子,尽可能的把秣陵军主力多拖延在零陵。
然而现在看样子这样的想法是不大可能了,躲肯定是躲不过这一劫了,虽说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可刘澜已经追了上来,那也只能派一支部队对秣陵军进行阻击了,虽然也知道坚持一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只要能给主力多争取一些时间,他们就能顺利逃走,所以这是他现在唯一的选择。
三千人的部队,最少要留下一千人,这让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毕竟所有人都明白,留下来的人多半没有活命的机会,但是这一次能来到零陵的部队,又有哪一个不是做好了必死的信念?
所以没有人退缩,都主动请战,看着他们,此次的主将孙召都感到了心中的火焰在燃烧,留下来的人必定要倾力而战,为了他们的同袍,更是为了他们的将军,战斗到最后,宁死也决不能退缩。
“将军,你快点走吧,这里交给我们!”
“好!”人挑选好了以后,孙召便转身离去,没有二话,不是他沉默寡言,而是他不知道对他们说些什么,因为他们必死无疑,说多了会现在他矫情,说少了又恨虚伪,所以直接走,没有任何感情,也不会有负担,因为没有看到,所以未来的每一天也会想起他们今天绝决的一幕,也不会回忆起他们视死如归的年轻面孔。
“兄弟们,我们留在这里,是为了掩护将军和更多的兄弟们安全离去,既然将军把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那我们就要鼓起勇气,为将军争取最多的时间,战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一千人的队伍,没有任何人恐惧,士气高昂,他们振臂高喊着,声势直冲云霄,而就在这时,在他们对面,同样也传来了一声呐喊,紧接着就看到秣陵军也开始振奋起来,长矛举起,他们一个个朴刀出鞘,士气高涨。
两家没有对峙,而是都在高寒着视死如归的口号,接下来就看到秣陵军开始对九江军发起了冲锋,刘澜坐镇中军,他没时间也没兴趣参与到进攻中,因为他有其他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观察敌军的情况,他需要从敌军的旗帜和阵型乃至于一些细微的表现中发现其中隐藏的一些秘密。
比如说孙策到底在不在九江军中,他需要观察确定,也许判断不够准确,但只要孙策在军中,那他就不会遮遮掩掩,但很快他就发现有问题,因为这里的九江军人数明显很少很少,按照他们收到的情报,那可是有着足足上万人马,但现在出现在他面前的部队,怎么看都不会超出两千人。
如果他们没有列阵,刘澜或许还很难去判断,但是他们居然挡在他们的面前列出了一个方形阵来,这样的阵型是最基础的方阵,虽然人员兵力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却能够通过他们拍了快速算出方阵的人马。
一千到一千五,这个兵力绝对不会有问题,也就是说九江军的主力已经不在这里,而他们对面出现的敌军,很有可能是留下来进行阻击的九江军,想明白了这一点,刘澜那里还会犹豫,一声令下,部队便对九江军发起了冲锋,这点人马,刘澜还真不会放在眼里,如果他的近卫重甲军在的话,一个冲锋就把他们的方阵冲散,但许褚不在的情况下,也许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冲破敌阵相信也不会浪费太长的时间,这一点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前天一夜暴雨,别说土路了,连官道都是大大小小的水坑,白天上路都难走,何况是赶夜路,他们这一夜走了几里路,而秣陵军居然追了上来,要知道他们可有着十来里的距离,结果一晚上就被追上了?
九江军的这名校尉完全想不通,毕竟他们可是连辎重都没有携带,而秣陵军则不同,可是带着物资,就这样居然把他们给追上了?
想不通,凝视着远方的秣陵军,他已经隐隐看见了越来越多的部队赶了上来,再跑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虽然主公给他的命令是拖住秣陵军,带他们兜圈子,尽可能的把秣陵军主力多拖延在零陵。
然而现在看样子这样的想法是不大可能了,躲肯定是躲不过这一劫了,虽说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可刘澜已经追了上来,那也只能派一支部队对秣陵军进行阻击了,虽然也知道坚持一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只要能给主力多争取一些时间,他们就能顺利逃走,所以这是他现在唯一的选择。
三千人的部队,最少要留下一千人,这让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毕竟所有人都明白,留下来的人多半没有活命的机会,但是这一次能来到零陵的部队,又有哪一个不是做好了必死的信念?
所以没有人退缩,都主动请战,看着他们,此次的主将孙召都感到了心中的火焰在燃烧,留下来的人必定要倾力而战,为了他们的同袍,更是为了他们的将军,战斗到最后,宁死也决不能退缩。
“将军,你快点走吧,这里交给我们!”
“好!”人挑选好了以后,孙召便转身离去,没有二话,不是他沉默寡言,而是他不知道对他们说些什么,因为他们必死无疑,说多了会现在他矫情,说少了又恨虚伪,所以直接走,没有任何感情,也不会有负担,因为没有看到,所以未来的每一天也会想起他们今天绝决的一幕,也不会回忆起他们视死如归的年轻面孔。
“兄弟们,我们留在这里,是为了掩护将军和更多的兄弟们安全离去,既然将军把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那我们就要鼓起勇气,为将军争取最多的时间,战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一千人的队伍,没有任何人恐惧,士气高昂,他们振臂高喊着,声势直冲云霄,而就在这时,在他们对面,同样也传来了一声呐喊,紧接着就看到秣陵军也开始振奋起来,长矛举起,他们一个个朴刀出鞘,士气高涨。
两家没有对峙,而是都在高寒着视死如归的口号,接下来就看到秣陵军开始对九江军发起了冲锋,刘澜坐镇中军,他没时间也没兴趣参与到进攻中,因为他有其他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观察敌军的情况,他需要从敌军的旗帜和阵型乃至于一些细微的表现中发现其中隐藏的一些秘密。
比如说孙策到底在不在九江军中,他需要观察确定,也许判断不够准确,但只要孙策在军中,那他就不会遮遮掩掩,但很快他就发现有问题,因为这里的九江军人数明显很少很少,按照他们收到的情报,那可是有着足足上万人马,但现在出现在他面前的部队,怎么看都不会超出两千人。
如果他们没有列阵,刘澜或许还很难去判断,但是他们居然挡在他们的面前列出了一个方形阵来,这样的阵型是最基础的方阵,虽然人员兵力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却能够通过他们拍了快速算出方阵的人马。
一千到一千五,这个兵力绝对不会有问题,也就是说九江军的主力已经不在这里,而他们对面出现的敌军,很有可能是留下来进行阻击的九江军,想明白了这一点,刘澜那里还会犹豫,一声令下,部队便对九江军发起了冲锋,这点人马,刘澜还真不会放在眼里,如果他的近卫重甲军在的话,一个冲锋就把他们的方阵冲散,但许褚不在的情况下,也许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冲破敌阵相信也不会浪费太长的时间,这一点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第二千零二十四章 平定扬州(55)
“校尉你看!”
正在与秣陵军交锋的九江军校尉闻言,顺着身边亲卫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秣陵中军将旗正在快速向前移动,转眼之间已经能够清晰看到了将旗上书写的几个烫金大字,征东将军刘,眼眸一冷,几乎是下意识破口而出:“是刘澜!”
“看来之前只是秣陵军小试牛刀,现在才真的要下死手了。UU小说www.uu234.net”
“不错。”校尉眼神深邃望了眼敌军正在快速移动的将旗方向,重重点头。
就在两人低声密语之际,秣陵军再一次动了,随即向他们阵中潮水般猛冲过来,校尉急忙指挥部队进行防御,之前与陈果一战,或许他还有勇气对攻,但现在秣陵军要全力以赴了,兵力的压制让他哪里敢再去对攻,能守住就已经很不错了。
陈果一马当先,原本黄忠也要亲自上场,但被刘澜拦了下来,他这个年岁,跟在自己身边压阵就好,所以他让杜普带领部队杀了上去。陈果与杜普二人带着本部一往无前,直冲敌中军,只是一眨眼间,双方士兵便交战在一起,在空旷的官道上,双方展开了最为惨烈的肉搏战,你死我活,血肉横飞。
九江军都是精兵,甚至他们从军的年限比之秣陵军还要遭很多,但在训练装备上,以及后勤伙食上,却很难与秣陵军相比,如果九江军是来之即用,那么秣陵军则是精挑细选,甚至做到了千里挑一。
有着丰富合理的伙食再加上成熟的训练,可以说每一名士兵都是真正的精锐,就算是一挑五也不为过,再加上刘澜搞的扫盲班,可以说能留在如今裁军过后的秣陵军的士兵,每一人都有资格成为军官,如果能够立功升迁到千长和百人将,更有资格前往军校。
最初军校成立,能够前去学习的大多都是校尉以上的将官,而随着陆续学满归来之后,进入军校的人员也陆续开始降低,刘澜甚至觉得再过几年增兵都不用募兵,直接可以从军校选拔了。
不过这种可能性在眼下并不大,毕竟如今的战场之上每一战死伤实在太大,但如果能给刘澜一个较为和平的时期,刘澜相信他可以让眼下的部队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就算现在没有条件,刘澜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毕竟随着裁军过后,留在部队的官兵都可以称之为精锐之中的精锐,就算未来不能确保每一人都能来自军校,但也要保证每一名军官都有军校的经历。
证实有着如此完善的保证,秣陵军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威名,就拿后勤来说吧,看看秣陵军的士兵,一个个五大三粗的,反观九江军则面黄肌瘦,换了任何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样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战胜秣陵军。
而这还不算兵械甲胄的优良,如果再加上此刻秣陵军在绝对兵力上的优势,九江军可以说全面处于被动,但劣势归劣势,被动归被动,用刘澜的话就是差距永远都有,可有差距并不等于就要放弃,如果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这个兵当的也就太丢人了。
当兵不怕死,这是很多人都会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九江军士兵们都熟知的一句话,此刻他们既然敢留在这里,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不就是拼死一战吗,就算最后败了又能如何?让秣陵军知道他们的厉害,知道他们这块铁板不是谁想来咬就能咬一口的,那是要付出了惨重代价的。
“校尉你看!”
正在与秣陵军交锋的九江军校尉闻言,顺着身边亲卫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秣陵中军将旗正在快速向前移动,转眼之间已经能够清晰看到了将旗上书写的几个烫金大字,征东将军刘,眼眸一冷,几乎是下意识破口而出:“是刘澜!”
“看来之前只是秣陵军小试牛刀,现在才真的要下死手了。”
“不错。”校尉眼神深邃望了眼敌军正在快速移动的将旗方向,重重点头。
就在两人低声密语之际,秣陵军再一次动了,随即向他们阵中潮水般猛冲过来,校尉急忙指挥部队进行防御,之前与陈果一战,或许他还有勇气对攻,但现在秣陵军要全力以赴了,兵力的压制让他哪里敢再去对攻,能守住就已经很不错了。
陈果一马当先,原本黄忠也要亲自上场,但被刘澜拦了下来,他这个年岁,跟在自己身边压阵就好,所以他让杜普带领部队杀了上去。陈果与杜普二人带着本部一往无前,直冲敌中军,只是一眨眼间,双方士兵便交战在一起,在空旷的官道上,双方展开了最为惨烈的肉搏战,你死我活,血肉横飞。
九江军都是精兵,甚至他们从军的年限比之秣陵军还要遭很多,但在训练装备上,以及后勤伙食上,却很难与秣陵军相比,如果九江军是来之即用,那么秣陵军则是精挑细选,甚至做到了千里挑一。
有着丰富合理的伙食再加上成熟的训练,可以说每一名士兵都是真正的精锐,就算是一挑五也不为过,再加上刘澜搞的扫盲班,可以说能留在如今裁军过后的秣陵军的士兵,每一人都有资格成为军官,如果能够立功升迁到千长和百人将,更有资格前往军校。
最初军校成立,能够前去学习的大多都是校尉以上的将官,而随着陆续学满归来之后,进入军校的人员也陆续开始降低,刘澜甚至觉得再过几年增兵都不用募兵,直接可以从军校选拔了。
不过这种可能性在眼下并不大,毕竟如今的战场之上每一战死伤实在太大,但如果能给刘澜一个较为和平的时期,刘澜相信他可以让眼下的部队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就算现在没有条件,刘澜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毕竟随着裁军过后,留在部队的官兵都可以称之为精锐之中的精锐,就算未来不能确保每一人都能来自军校,但也要保证每一名军官都有军校的经历。
证实有着如此完善的保证,秣陵军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威名,就拿后勤来说吧,看看秣陵军的士兵,一个个五大三粗的,反观九江军则面黄肌瘦,换了任何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样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战胜秣陵军。
而这还不算兵械甲胄的优良,如果再加上此刻秣陵军在绝对兵力上的优势,九江军可以说全面处于被动,但劣势归劣势,被动归被动,用刘澜的话就是差距永远都有,可有差距并不等于就要放弃,如果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这个兵当的也就太丢人了。
当兵不怕死,这是很多人都会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九江军士兵们都熟知的一句话,此刻他们既然敢留在这里,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不就是拼死一战吗,就算最后败了又能如何?让秣陵军知道他们的厉害,知道他们这块铁板不是谁想来咬就能咬一口的,那是要付出了惨重代价的。
“校尉你看!”
正在与秣陵军交锋的九江军校尉闻言,顺着身边亲卫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秣陵中军将旗正在快速向前移动,转眼之间已经能够清晰看到了将旗上书写的几个烫金大字,征东将军刘,眼眸一冷,几乎是下意识破口而出:“是刘澜!”
“看来之前只是秣陵军小试牛刀,现在才真的要下死手了。”
“不错。”校尉眼神深邃望了眼敌军正在快速移动的将旗方向,重重点头。
就在两人低声密语之际,秣陵军再一次动了,随即向他们阵中潮水般猛冲过来,校尉急忙指挥部队进行防御,之前与陈果一战,或许他还有勇气对攻,但现在秣陵军要全力以赴了,兵力的压制让他哪里敢再去对攻,能守住就已经很不错了。
陈果一马当先,原本黄忠也要亲自上场,但被刘澜拦了下来,他这个年岁,跟在自己身边压阵就好,所以他让杜普带领部队杀了上去。陈果与杜普二人带着本部一往无前,直冲敌中军,只是一眨眼间,双方士兵便交战在一起,在空旷的官道上,双方展开了最为惨烈的肉搏战,你死我活,血肉横飞。
九江军都是精兵,甚至他们从军的年限比之秣陵军还要遭很多,但在训练装备上,以及后勤伙食上,却很难与秣陵军相比,如果九江军是来之即用,那么秣陵军则是精挑细选,甚至做到了千里挑一。
有着丰富合理的伙食再加上成熟的训练,可以说每一名士兵都是真正的精锐,就算是一挑五也不为过,再加上刘澜搞的扫盲班,可以说能留在如今裁军过后的秣陵军的士兵,每一人都有资格成为军官,如果能够立功升迁到千长和百人将,更有资格前往军校。
最初军校成立,能够前去学习的大多都是校尉以上的将官,而随着陆续学满归来之后,进入军校的人员也陆续开始降低,刘澜甚至觉得再过几年增兵都不用募兵,直接可以从军校选拔了。
不过这种可能性在眼下并不大,毕竟如今的战场之上每一战死伤实在太大,但如果能给刘澜一个较为和平的时期,刘澜相信他可以让眼下的部队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就算现在没有条件,刘澜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毕竟随着裁军过后,留在部队的官兵都可以称之为精锐之中的精锐,就算未来不能确保每一人都能来自军校,但也要保证每一名军官都有军校的经历。
证实有着如此完善的保证,秣陵军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威名,就拿后勤来说吧,看看秣陵军的士兵,一个个五大三粗的,反观九江军则面黄肌瘦,换了任何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样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战胜秣陵军。
而这还不算兵械甲胄的优良,如果再加上此刻秣陵军在绝对兵力上的优势,九江军可以说全面处于被动,但劣势归劣势,被动归被动,用刘澜的话就是差距永远都有,可有差距并不等于就要放弃,如果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这个兵当的也就太丢人了。
当兵不怕死,这是很多人都会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九江军士兵们都熟知的一句话,此刻他们既然敢留在这里,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不就是拼死一战吗,就算最后败了又能如何?让秣陵军知道他们的厉害,知道他们这块铁板不是谁想来咬就能咬一口的,那是要付出了惨重代价的。
“校尉你看!”
正在与秣陵军交锋的九江军校尉闻言,顺着身边亲卫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秣陵中军将旗正在快速向前移动,转眼之间已经能够清晰看到了将旗上书写的几个烫金大字,征东将军刘,眼眸一冷,几乎是下意识破口而出:“是刘澜!”
“看来之前只是秣陵军小试牛刀,现在才真的要下死手了。”
“不错。”校尉眼神深邃望了眼敌军正在快速移动的将旗方向,重重点头。
就在两人低声密语之际,秣陵军再一次动了,随即向他们阵中潮水般猛冲过来,校尉急忙指挥部队进行防御,之前与陈果一战,或许他还有勇气对攻,但现在秣陵军要全力以赴了,兵力的压制让他哪里敢再去对攻,能守住就已经很不错了。
陈果一马当先,原本黄忠也要亲自上场,但被刘澜拦了下来,他这个年岁,跟在自己身边压阵就好,所以他让杜普带领部队杀了上去。陈果与杜普二人带着本部一往无前,直冲敌中军,只是一眨眼间,双方士兵便交战在一起,在空旷的官道上,双方展开了最为惨烈的肉搏战,你死我活,血肉横飞。
九江军都是精兵,甚至他们从军的年限比之秣陵军还要遭很多,但在训练装备上,以及后勤伙食上,却很难与秣陵军相比,如果九江军是来之即用,那么秣陵军则是精挑细选,甚至做到了千里挑一。
第二千零二十五章 平定扬州(56)
如果有可能的话,刘澜甚至想把所有部队都轮流拍上去与九江军杀上一场,这可不是打算车轮战去消耗他们,反而是希望他们能在与这样的战斗中得以成长,只有经受过阵子的考验,方才能百炼成钢,哪怕会有伤亡,很大的伤亡。www.uu234.ccwww.uu234.cc
训练场上是永远也不会训练出精兵的,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洗礼,说白了就是闭门造车罢了。而此刻的战场,秣陵军各方面都占据着优势,可是面对兵力弱势的九江军,却始终寸步难行,战斗胶着,那感觉就好像占据优势的不是他们而是九江军,不管怎么杀好像都有点杀之不尽的错觉。
可问题是九江军并没有源源不断投入到战场当中,但他们却仅依靠着有限的兵力还是把差距一点点都扳了回来,看上去他们好像从始至终就没有任何的劣势。
“不大对劲啊。”观察着战场的徐庶终于忍不住开口道。
“怎么说?”刘澜和黄忠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看向他。
“我们以往作战,只要占据了优势,就很快能够转化为胜势,结束战斗,但是主公你看现在的情况,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可是比九江军多了足足十倍还要多兵力啊,但战场却变成眼下这样的情形,这难道合理?这难道还不对劲吗?”
“战场的情况是什么样子无须你来介绍,只要张眼睛就都看得出来。”刘澜摆摆手,本来他还觉得徐庶看出了什么他没有看到的一面,或者有了新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但现在看起来他也没有什么新的见地。
黄忠一直沉默着,因为有些话他想说却又羞与耻辱去说,因为眼前的这支九江军让他想到了另一支当年真正号称天下第一的步兵,就算是眼前的九江军,也得底下高昂的头颅,可是这支部队因为他自己的选择而最终被解散,而他也彻底成为了舆论的漩涡,在清议之中他成了大汉朝彻底落寞的罪魁祸首,多少人恨不得将他挫骨扬灰。
如今隐姓埋名,他当然不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的身份,所以他便沉默了下来,没有擦嘴,可是他没话说,并不等于刘澜也没有,因为眼前的这一步,也同样让他想到了他当年带领冀州军征战天下的情形。
一句幽州突骑死战不退,让多少东胡闻风丧胆,而眼前的这一幕,是多么的似曾相识,当时刘澜不就是靠着这股韧性,将必败的局面打出了一个平手,平手的局面杀出了一条血路,拿下了胜利,而眼前的九江军让他回到了幽州士气的峥嵘岁月,多少午夜梦回,刘澜能想到都是在幽州的一幕,那才是青春,那才是充满激情的时代啊。
然而眼下,当曾经敌人见到他的一幕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这种感觉必然不好受,但却又是必须面对的一幕,看着对峙的双方,这样的战斗还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一个时辰甚至更多,但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彻底击败九江军,显然没那么简单。
相比于刘澜,战场之上的陈果却是满脸凝重,能够看得出他并不满意眼下的战局,尤其是双方数度攻守交替,饶是他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几次战斗,也被眼前悲壮一幕所震撼,然而不远处的战斗声却彻底将战场的情势扭转,九江军操着一口丹阳土音,反正他是听不懂,甚至连他部队里的丹阳军也一头雾水,之后稍作了解才得知是敌军喊出了先将军在天之灵庇佑这等话语鼓舞了军心,这才再一次占据了优势。
秣陵军虽然有些乱了阵脚,但很快就被陈果控制下来,将部队再次集结起来,再一次对九江军发起了进攻。
“坚守!”几乎是在秣陵军再次发起进攻的一刻,九江军士兵手中的环首刀也再度高高举起,气沉丹田,大吼一声:“兄弟们,有先将军庇护着我们,随我杀敌啊!”
“杀啊!”九江军的吼声响彻旷野,当听到孙坚的名字时,他们就好像打了鸡血一样,连眼眶都变成了血色,士气突然高涨,而几乎是在校尉话音落下的一刻,九江军便朝着秣陵军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他们好像不止疲惫,甚至会让刘澜和黄忠认为这哪里是九江军,简直就是当年高喊着黄天已死的黄巾军,但于黄巾军那种不畏生死的无脑式冲锋不同,九江军并非是盲目,相反是为了提高士气罢了,所以说眼前的一幕会让他们想到黄巾军,但他们与黄巾军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如果有可能的话,刘澜甚至想把所有部队都轮流拍上去与九江军杀上一场,这可不是打算车轮战去消耗他们,反而是希望他们能在与这样的战斗中得以成长,只有经受过阵子的考验,方才能百炼成钢,哪怕会有伤亡,很大的伤亡。
训练场上是永远也不会训练出精兵的,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洗礼,说白了就是闭门造车罢了。而此刻的战场,秣陵军各方面都占据着优势,可是面对兵力弱势的九江军,却始终寸步难行,战斗胶着,那感觉就好像占据优势的不是他们而是九江军,不管怎么杀好像都有点杀之不尽的错觉。
可问题是九江军并没有源源不断投入到战场当中,但他们却仅依靠着有限的兵力还是把差距一点点都扳了回来,看上去他们好像从始至终就没有任何的劣势。
“不大对劲啊。”观察着战场的徐庶终于忍不住开口道。
“怎么说?”刘澜和黄忠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看向他。
“我们以往作战,只要占据了优势,就很快能够转化为胜势,结束战斗,但是主公你看现在的情况,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可是比九江军多了足足十倍还要多兵力啊,但战场却变成眼下这样的情形,这难道合理?这难道还不对劲吗?”
“战场的情况是什么样子无须你来介绍,只要张眼睛就都看得出来。”刘澜摆摆手,本来他还觉得徐庶看出了什么他没有看到的一面,或者有了新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但现在看起来他也没有什么新的见地。
黄忠一直沉默着,因为有些话他想说却又羞与耻辱去说,因为眼前的这支九江军让他想到了另一支当年真正号称天下第一的步兵,就算是眼前的九江军,也得底下高昂的头颅,可是这支部队因为他自己的选择而最终被解散,而他也彻底成为了舆论的漩涡,在清议之中他成了大汉朝彻底落寞的罪魁祸首,多少人恨不得将他挫骨扬灰。
如今隐姓埋名,他当然不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的身份,所以他便沉默了下来,没有擦嘴,可是他没话说,并不等于刘澜也没有,因为眼前的这一步,也同样让他想到了他当年带领冀州军征战天下的情形。
一句幽州突骑死战不退,让多少东胡闻风丧胆,而眼前的这一幕,是多么的似曾相识,当时刘澜不就是靠着这股韧性,将必败的局面打出了一个平手,平手的局面杀出了一条血路,拿下了胜利,而眼前的九江军让他回到了幽州士气的峥嵘岁月,多少午夜梦回,刘澜能想到都是在幽州的一幕,那才是青春,那才是充满激情的时代啊。
然而眼下,当曾经敌人见到他的一幕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这种感觉必然不好受,但却又是必须面对的一幕,看着对峙的双方,这样的战斗还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一个时辰甚至更多,但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彻底击败九江军,显然没那么简单。
相比于刘澜,战场之上的陈果却是满脸凝重,能够看得出他并不满意眼下的战局,尤其是双方数度攻守交替,饶是他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几次战斗,也被眼前悲壮一幕所震撼,然而不远处的战斗声却彻底将战场的情势扭转,九江军操着一口丹阳土音,反正他是听不懂,甚至连他部队里的丹阳军也一头雾水,之后稍作了解才得知是敌军喊出了先将军在天之灵庇佑这等话语鼓舞了军心,这才再一次占据了优势。
秣陵军虽然有些乱了阵脚,但很快就被陈果控制下来,将部队再次集结起来,再一次对九江军发起了进攻。
“坚守!”几乎是在秣陵军再次发起进攻的一刻,九江军士兵手中的环首刀也再度高高举起,气沉丹田,大吼一声:“兄弟们,有先将军庇护着我们,随我杀敌啊!”
“杀啊!”九江军的吼声响彻旷野,当听到孙坚的名字时,他们就好像打了鸡血一样,连眼眶都变成了血色,士气突然高涨,而几乎是在校尉话音落下的一刻,九江军便朝着秣陵军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他们好像不止疲惫,甚至会让刘澜和黄忠认为这哪里是九江军,简直就是当年高喊着黄天已死的黄巾军,但于黄巾军那种不畏生死的无脑式冲锋不同,九江军并非是盲目,相反是为了提高士气罢了,所以说眼前的一幕会让他们想到黄巾军,但他们与黄巾军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如果有可能的话,刘澜甚至想把所有部队都轮流拍上去与九江军杀上一场,这可不是打算车轮战去消耗他们,反而是希望他们能在与这样的战斗中得以成长,只有经受过阵子的考验,方才能百炼成钢,哪怕会有伤亡,很大的伤亡。
训练场上是永远也不会训练出精兵的,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洗礼,说白了就是闭门造车罢了。而此刻的战场,秣陵军各方面都占据着优势,可是面对兵力弱势的九江军,却始终寸步难行,战斗胶着,那感觉就好像占据优势的不是他们而是九江军,不管怎么杀好像都有点杀之不尽的错觉。
可问题是九江军并没有源源不断投入到战场当中,但他们却仅依靠着有限的兵力还是把差距一点点都扳了回来,看上去他们好像从始至终就没有任何的劣势。
“不大对劲啊。”观察着战场的徐庶终于忍不住开口道。
“怎么说?”刘澜和黄忠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看向他。
“我们以往作战,只要占据了优势,就很快能够转化为胜势,结束战斗,但是主公你看现在的情况,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可是比九江军多了足足十倍还要多兵力啊,但战场却变成眼下这样的情形,这难道合理?这难道还不对劲吗?”
“战场的情况是什么样子无须你来介绍,只要张眼睛就都看得出来。”刘澜摆摆手,本来他还觉得徐庶看出了什么他没有看到的一面,或者有了新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但现在看起来他也没有什么新的见地。
黄忠一直沉默着,因为有些话他想说却又羞与耻辱去说,因为眼前的这支九江军让他想到了另一支当年真正号称天下第一的步兵,就算是眼前的九江军,也得底下高昂的头颅,可是这支部队因为他自己的选择而最终被解散,而他也彻底成为了舆论的漩涡,在清议之中他成了大汉朝彻底落寞的罪魁祸首,多少人恨不得将他挫骨扬灰。
如今隐姓埋名,他当然不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的身份,所以他便沉默了下来,没有擦嘴,可是他没话说,并不等于刘澜也没有,因为眼前的这一步,也同样让他想到了他当年带领冀州军征战天下的情形。
一句幽州突骑死战不退,让多少东胡闻风丧胆,而眼前的这一幕,是多么的似曾相识,当时刘澜不就是靠着这股韧性,将必败的局面打出了一个平手,平手的局面杀出了一条血路,拿下了胜利,而眼前的九江军让他回到了幽州士气的峥嵘岁月,多少午夜梦回,刘澜能想到都是在幽州的一幕,那才是青春,那才是充满激情的时代啊。
然而眼下,当曾经敌人见到他的一幕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这种感觉必然不好受,但却又是必须面对的一幕,看着对峙的双方,这样的战斗还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一个时辰甚至更多,但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彻底击败九江军,显然没那么简单。
第二千零二十六章 平定扬州(57)
战场上两军交锋互不相让,当然不管九江军多么英勇顽强,兵力上的劣势很难弥补,而在经历了连续的作战后,九江军如今已经不到六千人,伤亡达到了三分之一,这样的结果,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胜负很快就会分出分晓。
“校尉,我们必须得撤了,而且要尽快撤,不然没有一个人能活着离开!”亲兵再一次来到了他的身旁,提醒他,可校尉连正眼都没有看他一眼:“刚才我该说的已经都说完了,什么时候退我自有分晓,不用你再来提醒,我还要再警告你一句,如果再敢乱我军心,吾定斩汝项上首级!”
校尉突然冰冷的声音让他打了一个冷颤,目瞪口呆看着他,这还是他头一次见到这个样子的校尉,因为他真的感受到了他的愤怒,也相信如果再一次提撤退,校尉会毫不犹豫的取下他的脑袋,心中叹息一声,就算他的想法正确,但在校尉面前,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带兵继续向秣陵军冲杀而去,而在他临走前,校尉又说了一句话:“不成功便成仁!”
一句话已经彻底表达了他的态度,也让他终于明白了校尉真是的想法,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们这帮能活到今天的老兄弟,哪一个不是在鬼门关走过几十回的人,所以能够活到今天真的不容易,但校尉这句话算是彻底把他们这一千人都交代这里了。
虽然他们从来零陵到留下来抵御秣陵军就已经有战死沙场的觉悟,可如果能够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能安全离开的话,那又何必非要付出牺牲的代价呢,值得吗?在他心里或许这些牺牲都是没有必要的牺牲,并不值得,可他却没有办法去改变校尉的决定,反而还要执行校尉的命令,不成功便成仁,死战到底。
六个字,足以让他不在有过多顾虑,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接下来面对他们的将士什么,而这会让意志再坚定的人都会崩溃,没有任何人能够直面死亡,更何况本有逃生希望,却必须去拼命,心气一散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这个时候刘澜选择将他们彻底包围,校尉选择拼死一战还真有可能得到好结果,但是刘澜用兵一向讲究围三阙一,留给敌军一条生路,就是害怕敌人狗急跳墙,临死反扑,所以校尉的选择也许是正确的,但他在处理这件事的细节上却犯下了致命的失误。
完成任务同时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可如果完成任务还要送死,一个人都活不下来的话,那又能有几个人会咬紧牙关去拼命呢?战争,意味着死亡,能活到今天的九江军见过的死人甚至不比活人少,他们敢来零陵自然是勇气的表现,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真的愿意去送死。
一千人降到七百人用了一个时辰,但七百人到三百人绝对用不了这个时间,毕竟**百人的九江军是能够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在战场上秣陵军并没有占据多大的优势,但当秣陵军的人数不断下降,九江军的防守也就没那么容易了,秣陵军可以轻松找到他们防御的弱点进行进攻,犹如洪水绝提,向他们猛扑而来。
刘澜在中军驻马而立,观望着敌阵,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九江军最初的韧性是真正让刘澜发自内心的去欣赏,这么多年来能够得到刘澜欣赏的部队屈指可数,甚至连曹操的青州军刘澜都没有夸奖过一个字,但是当与这支九江军遇上的最初阶段,刘澜真的有点大吃一惊,毕竟他经历了这么多的战斗,让他有深刻印象的对手实在太多,可要从中挑选出某一只与其有相似地方的部队却也让他一时间想出了很多优秀的部队。
但这些部队却很难让他选出一支较为合适甚至是可要与其相等的部队,比如说陷阵营,虽然他必须承认九江军恐怖,但是他们的恐怖却并没有陷阵营的可怕,那是真正让他会感到头皮发麻的对手,和他们作战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果不是最后数万摄山营团团围困逼高顺投降,想逼这几百人投降,他得付出上万的代价,甚至更多。
战场上两军交锋互不相让,当然不管九江军多么英勇顽强,兵力上的劣势很难弥补,而在经历了连续的作战后,九江军如今已经不到六千人,伤亡达到了三分之一,这样的结果,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胜负很快就会分出分晓。
“校尉,我们必须得撤了,而且要尽快撤,不然没有一个人能活着离开!”亲兵再一次来到了他的身旁,提醒他,可校尉连正眼都没有看他一眼:“刚才我该说的已经都说完了,什么时候退我自有分晓,不用你再来提醒,我还要再警告你一句,如果再敢乱我军心,吾定斩汝项上首级!”
校尉突然冰冷的声音让他打了一个冷颤,目瞪口呆看着他,这还是他头一次见到这个样子的校尉,因为他真的感受到了他的愤怒,也相信如果再一次提撤退,校尉会毫不犹豫的取下他的脑袋,心中叹息一声,就算他的想法正确,但在校尉面前,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带兵继续向秣陵军冲杀而去,而在他临走前,校尉又说了一句话:“不成功便成仁!”
一句话已经彻底表达了他的态度,也让他终于明白了校尉真是的想法,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们这帮能活到今天的老兄弟,哪一个不是在鬼门关走过几十回的人,所以能够活到今天真的不容易,但校尉这句话算是彻底把他们这一千人都交代这里了。
虽然他们从来零陵到留下来抵御秣陵军就已经有战死沙场的觉悟,可如果能够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能安全离开的话,那又何必非要付出牺牲的代价呢,值得吗?在他心里或许这些牺牲都是没有必要的牺牲,并不值得,可他却没有办法去改变校尉的决定,反而还要执行校尉的命令,不成功便成仁,死战到底。
六个字,足以让他不在有过多顾虑,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接下来面对他们的将士什么,而这会让意志再坚定的人都会崩溃,没有任何人能够直面死亡,更何况本有逃生希望,却必须去拼命,心气一散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这个时候刘澜选择将他们彻底包围,校尉选择拼死一战还真有可能得到好结果,但是刘澜用兵一向讲究围三阙一,留给敌军一条生路,就是害怕敌人狗急跳墙,临死反扑,所以校尉的选择也许是正确的,但他在处理这件事的细节上却犯下了致命的失误。
完成任务同时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可如果完成任务还要送死,一个人都活不下来的话,那又能有几个人会咬紧牙关去拼命呢?战争,意味着死亡,能活到今天的九江军见过的死人甚至不比活人少,他们敢来零陵自然是勇气的表现,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真的愿意去送死。
一千人降到七百人用了一个时辰,但七百人到三百人绝对用不了这个时间,毕竟**百人的九江军是能够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在战场上秣陵军并没有占据多大的优势,但当秣陵军的人数不断下降,九江军的防守也就没那么容易了,秣陵军可以轻松找到他们防御的弱点进行进攻,犹如洪水绝提,向他们猛扑而来。
刘澜在中军驻马而立,观望着敌阵,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九江军最初的韧性是真正让刘澜发自内心的去欣赏,这么多年来能够得到刘澜欣赏的部队屈指可数,甚至连曹操的青州军刘澜都没有夸奖过一个字,但是当与这支九江军遇上的最初阶段,刘澜真的有点大吃一惊,毕竟他经历了这么多的战斗,让他有深刻印象的对手实在太多,可要从中挑选出某一只与其有相似地方的部队却也让他一时间想出了很多优秀的部队。
但这些部队却很难让他选出一支较为合适甚至是可要与其相等的部队,比如说陷阵营,虽然他必须承认九江军恐怖,但是他们的恐怖却并没有陷阵营的可怕,那是真正让他会感到头皮发麻的对手,和他们作战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果不是最后数万摄山营团团围困逼高顺投降,想逼这几百人投降,他得付出上万的代价,甚至更多。
战场上两军交锋互不相让,当然不管九江军多么英勇顽强,兵力上的劣势很难弥补,而在经历了连续的作战后,九江军如今已经不到六千人,伤亡达到了三分之一,这样的结果,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胜负很快就会分出分晓。
“校尉,我们必须得撤了,而且要尽快撤,不然没有一个人能活着离开!”亲兵再一次来到了他的身旁,提醒他,可校尉连正眼都没有看他一眼:“刚才我该说的已经都说完了,什么时候退我自有分晓,不用你再来提醒,我还要再警告你一句,如果再敢乱我军心,吾定斩汝项上首级!”
校尉突然冰冷的声音让他打了一个冷颤,目瞪口呆看着他,这还是他头一次见到这个样子的校尉,因为他真的感受到了他的愤怒,也相信如果再一次提撤退,校尉会毫不犹豫的取下他的脑袋,心中叹息一声,就算他的想法正确,但在校尉面前,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带兵继续向秣陵军冲杀而去,而在他临走前,校尉又说了一句话:“不成功便成仁!”
一句话已经彻底表达了他的态度,也让他终于明白了校尉真是的想法,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们这帮能活到今天的老兄弟,哪一个不是在鬼门关走过几十回的人,所以能够活到今天真的不容易,但校尉这句话算是彻底把他们这一千人都交代这里了。
虽然他们从来零陵到留下来抵御秣陵军就已经有战死沙场的觉悟,可如果能够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能安全离开的话,那又何必非要付出牺牲的代价呢,值得吗?在他心里或许这些牺牲都是没有必要的牺牲,并不值得,可他却没有办法去改变校尉的决定,反而还要执行校尉的命令,不成功便成仁,死战到底。
六个字,足以让他不在有过多顾虑,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接下来面对他们的将士什么,而这会让意志再坚定的人都会崩溃,没有任何人能够直面死亡,更何况本有逃生希望,却必须去拼命,心气一散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这个时候刘澜选择将他们彻底包围,校尉选择拼死一战还真有可能得到好结果,但是刘澜用兵一向讲究围三阙一,留给敌军一条生路,就是害怕敌人狗急跳墙,临死反扑,所以校尉的选择也许是正确的,但他在处理这件事的细节上却犯下了致命的失误。
完成任务同时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可如果完成任务还要送死,一个人都活不下来的话,那又能有几个人会咬紧牙关去拼命呢?战争,意味着死亡,能活到今天的九江军见过的死人甚至不比活人少,他们敢来零陵自然是勇气的表现,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真的愿意去送死。
一千人降到七百人用了一个时辰,但七百人到三百人绝对用不了这个时间,毕竟**百人的九江军是能够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在战场上秣陵军并没有占据多大的优势,但当秣陵军的人数不断下降,九江军的防守也就没那么容易了,秣陵军可以轻松找到他们防御的弱点进行进攻,犹如洪水绝提,向他们猛扑而来。
刘澜在中军驻马而立,观望着敌阵,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九江军最初的韧性是真正让刘澜发自内心的去欣赏,这么多年来能够得到刘澜欣赏的部队屈指可数,甚至连曹操的青州军刘澜都没有夸奖过一个字,但是当与这支九江军遇上的最初阶段,刘澜真的有点大吃一惊,毕竟他经历了这么多的战斗,让他有深刻印象的对手实在太多,可要从中挑选出某一只与其有相似地方的部队却也让他一时间想出了很多优秀的部队。
第二千零二十七章 平定扬州(58)
丹阳军在这个时代甚至很长一个时期都是当之无愧的兵员点,不管是越甲三千吞吴还是带领五千丹阳死士的李陵,又或是孙坚走向天下的江东,乃至于让陶谦坐稳徐州牧,使曹豹、笮融有胆量与刘澜一战高下都是因为丹阳军,而现在刘澜的丹阳军只是组成了一直摄山营。www.uu234.ccUU小说
虽说摄山营的战力同样可以傲视群雄,但却远无法达到江东军的程度,如果没见识过江东军,可能刘澜还真会一直觉得摄山营已经达到了步兵的顶峰,但现在看起来摄山营也必须要和他的近卫军一样进行拆分了。
一直以来不管如何裁军,刘澜从来就没想过裁摄山军,但现在看起来他需要重新考虑一下了,不能因为是关羽的缘故,就一直这么拖沓着,当然了如果真要拆分摄山营的话,也必须要有一个较为合适的借口,不然关羽哪头真要闹起来,让他骑虎难下那就真真尴尬了,以前刘澜在后世对诸葛亮传书关羽劝他接受五虎将的事实还多少不甚理解,但现在他亲自接触过之后才彻底理解。
所以刘澜前思后想,最后觉得如果拆分的话,张飞那里较为合适,当然也可以抽徐晃回来,现如今的徐晃其实已经无需继续留在辽东了,他的历史责任已经完成,而随着刘澜对辽东的布局完成,现在的徐晃留在那里其实还真没什么必要。
不管是田豫还是阎志完全能够继肩负起辽东的重任的,其实当年如果田豫愿意跟着他留在辽东的话,那刘澜说什么也不会留徐晃,毕竟中原战场在当时是需要去开辟的,比起辽东这里更重要,而有徐晃这的大将在,更能确保成功,但田豫最终还是回去了辽东,刘澜也就只能在徐晃和关羽之间做出选择。
而如果拆分摄山营,那么第一难关就是关羽,他的天生傲骨注定了刘澜不可能用平时的方式去对待,反而还要照顾他的情绪,而正是这么多年刘澜一直以来以这样一个方式对待关羽,才使得关羽和他的摄山营变成了一群骄兵悍将。
好处肯定有,军中第一人,武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坏处也有,那就是他在的时候有他能够震着,可如果他不在了,那在秣陵再无一人能够控制他。
以前刘澜不明白为什么开国的功臣大多没什么好下场,但现在刘澜终于能够理解了,关羽和他们很像,也有成为他们的可能,最不济也会是第二个周亚夫,虽然关羽肯定是无条件支持刘源,但几十年后刘源凭什么让关羽臣服,所以啊他现在是真的理解,甚至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他会怎么处理这样的难题。
这些苦恼,完全是他自己庸人自扰罢了,而眼下最现实的问题如果要拆分摄山营,那么换了任何人来,都不会让关羽服气,说句实话,也没那个资格,哪怕是张飞也是如此,但徐晃一定是唯一一个让他心服口服的人,在关羽屈指可数的老上级里,现如今也就只剩下了徐晃和刘澜两个人,就凭这一点,刘澜真要拆分摄山营由他和徐晃去统领,关羽也不会有二话。
部队太多了,对他本来就是考验,而以他的能力,带五万摄山营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却很难顾全所有,这也是摄山营在各方面的资源都很优渥,却很难与江东军相提并论的原因,部队太多,兵员太杂,虽然做到了万里挑一,却很难做到优中选优,如果把摄山营拆分之后,将部队保持到三万人,甚至直接减到一万人,试想那个时候的摄山营必定会飞起来。
刘澜甚至有点期待有朝一日他的摄山营能够媲美上述这些丹阳军,甚至是超越他们,那他才算是真正走成功了精兵这条路,要不然还是摊大饼。
刘澜对他的部队有过数次改革,但最影响深远的两次较大的改革,则是第一次在矿山的改革,那一次确定了部队的训练和制定了兵器的统一标准,可以说是矿山军能够纵横右北平乃至辽东的关键,而第二次改革则是在徐州对兵制进行改革,将部队进行了精细化改制,重新修订了军令,也是刘澜之后能够走向成功的关键。
而之后包括这一次的改革,则是在第二次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将部队更加细分,彻底走精兵路线,未来除了刘澜自己的中军,不会再有超过指挥三万人的独立将领,他们都只会带一万人,当然关羽和徐晃或许会是里外,但这会根据刘澜接下来的发展,如果他的规划顺利进行,有足够的人口和地盘,只要能够保证粮秣后勤,那给他们两人三万人也无妨,但无法保证的话,一万人也无妨。
丹阳军在这个时代甚至很长一个时期都是当之无愧的兵员点,不管是越甲三千吞吴还是带领五千丹阳死士的李陵,又或是孙坚走向天下的江东,乃至于让陶谦坐稳徐州牧,使曹豹、笮融有胆量与刘澜一战高下都是因为丹阳军,而现在刘澜的丹阳军只是组成了一直摄山营。
虽说摄山营的战力同样可以傲视群雄,但却远无法达到江东军的程度,如果没见识过江东军,可能刘澜还真会一直觉得摄山营已经达到了步兵的顶峰,但现在看起来摄山营也必须要和他的近卫军一样进行拆分了。
一直以来不管如何裁军,刘澜从来就没想过裁摄山军,但现在看起来他需要重新考虑一下了,不能因为是关羽的缘故,就一直这么拖沓着,当然了如果真要拆分摄山营的话,也必须要有一个较为合适的借口,不然关羽哪头真要闹起来,让他骑虎难下那就真真尴尬了,以前刘澜在后世对诸葛亮传书关羽劝他接受五虎将的事实还多少不甚理解,但现在他亲自接触过之后才彻底理解。
所以刘澜前思后想,最后觉得如果拆分的话,张飞那里较为合适,当然也可以抽徐晃回来,现如今的徐晃其实已经无需继续留在辽东了,他的历史责任已经完成,而随着刘澜对辽东的布局完成,现在的徐晃留在那里其实还真没什么必要。
不管是田豫还是阎志完全能够继肩负起辽东的重任的,其实当年如果田豫愿意跟着他留在辽东的话,那刘澜说什么也不会留徐晃,毕竟中原战场在当时是需要去开辟的,比起辽东这里更重要,而有徐晃这的大将在,更能确保成功,但田豫最终还是回去了辽东,刘澜也就只能在徐晃和关羽之间做出选择。
而如果拆分摄山营,那么第一难关就是关羽,他的天生傲骨注定了刘澜不可能用平时的方式去对待,反而还要照顾他的情绪,而正是这么多年刘澜一直以来以这样一个方式对待关羽,才使得关羽和他的摄山营变成了一群骄兵悍将。
好处肯定有,军中第一人,武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坏处也有,那就是他在的时候有他能够震着,可如果他不在了,那在秣陵再无一人能够控制他。
以前刘澜不明白为什么开国的功臣大多没什么好下场,但现在刘澜终于能够理解了,关羽和他们很像,也有成为他们的可能,最不济也会是第二个周亚夫,虽然关羽肯定是无条件支持刘源,但几十年后刘源凭什么让关羽臣服,所以啊他现在是真的理解,甚至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他会怎么处理这样的难题。
这些苦恼,完全是他自己庸人自扰罢了,而眼下最现实的问题如果要拆分摄山营,那么换了任何人来,都不会让关羽服气,说句实话,也没那个资格,哪怕是张飞也是如此,但徐晃一定是唯一一个让他心服口服的人,在关羽屈指可数的老上级里,现如今也就只剩下了徐晃和刘澜两个人,就凭这一点,刘澜真要拆分摄山营由他和徐晃去统领,关羽也不会有二话。
部队太多了,对他本来就是考验,而以他的能力,带五万摄山营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却很难顾全所有,这也是摄山营在各方面的资源都很优渥,却很难与江东军相提并论的原因,部队太多,兵员太杂,虽然做到了万里挑一,却很难做到优中选优,如果把摄山营拆分之后,将部队保持到三万人,甚至直接减到一万人,试想那个时候的摄山营必定会飞起来。
刘澜甚至有点期待有朝一日他的摄山营能够媲美上述这些丹阳军,甚至是超越他们,那他才算是真正走成功了精兵这条路,要不然还是摊大饼。
刘澜对他的部队有过数次改革,但最影响深远的两次较大的改革,则是第一次在矿山的改革,那一次确定了部队的训练和制定了兵器的统一标准,可以说是矿山军能够纵横右北平乃至辽东的关键,而第二次改革则是在徐州对兵制进行改革,将部队进行了精细化改制,重新修订了军令,也是刘澜之后能够走向成功的关键。
而之后包括这一次的改革,则是在第二次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将部队更加细分,彻底走精兵路线,未来除了刘澜自己的中军,不会再有超过指挥三万人的独立将领,他们都只会带一万人,当然关羽和徐晃或许会是里外,但这会根据刘澜接下来的发展,如果他的规划顺利进行,有足够的人口和地盘,只要能够保证粮秣后勤,那给他们两人三万人也无妨,但无法保证的话,一万人也无妨。
丹阳军在这个时代甚至很长一个时期都是当之无愧的兵员点,不管是越甲三千吞吴还是带领五千丹阳死士的李陵,又或是孙坚走向天下的江东,乃至于让陶谦坐稳徐州牧,使曹豹、笮融有胆量与刘澜一战高下都是因为丹阳军,而现在刘澜的丹阳军只是组成了一直摄山营。
虽说摄山营的战力同样可以傲视群雄,但却远无法达到江东军的程度,如果没见识过江东军,可能刘澜还真会一直觉得摄山营已经达到了步兵的顶峰,但现在看起来摄山营也必须要和他的近卫军一样进行拆分了。
一直以来不管如何裁军,刘澜从来就没想过裁摄山军,但现在看起来他需要重新考虑一下了,不能因为是关羽的缘故,就一直这么拖沓着,当然了如果真要拆分摄山营的话,也必须要有一个较为合适的借口,不然关羽哪头真要闹起来,让他骑虎难下那就真真尴尬了,以前刘澜在后世对诸葛亮传书关羽劝他接受五虎将的事实还多少不甚理解,但现在他亲自接触过之后才彻底理解。
所以刘澜前思后想,最后觉得如果拆分的话,张飞那里较为合适,当然也可以抽徐晃回来,现如今的徐晃其实已经无需继续留在辽东了,他的历史责任已经完成,而随着刘澜对辽东的布局完成,现在的徐晃留在那里其实还真没什么必要。
不管是田豫还是阎志完全能够继肩负起辽东的重任的,其实当年如果田豫愿意跟着他留在辽东的话,那刘澜说什么也不会留徐晃,毕竟中原战场在当时是需要去开辟的,比起辽东这里更重要,而有徐晃这的大将在,更能确保成功,但田豫最终还是回去了辽东,刘澜也就只能在徐晃和关羽之间做出选择。
而如果拆分摄山营,那么第一难关就是关羽,他的天生傲骨注定了刘澜不可能用平时的方式去对待,反而还要照顾他的情绪,而正是这么多年刘澜一直以来以这样一个方式对待关羽,才使得关羽和他的摄山营变成了一群骄兵悍将。
好处肯定有,军中第一人,武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坏处也有,那就是他在的时候有他能够震着,可如果他不在了,那在秣陵再无一人能够控制他。
以前刘澜不明白为什么开国的功臣大多没什么好下场,但现在刘澜终于能够理解了,关羽和他们很像,也有成为他们的可能,最不济也会是第二个周亚夫,虽然关羽肯定是无条件支持刘源,但几十年后刘源凭什么让关羽臣服,所以啊他现在是真的理解,甚至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他会怎么处理这样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