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草原深处的人
朱寘鐇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到宁夏,叛军在宁夏的势力立马崩散,最后远在宁夏的大量叛军不是早一步投降了就是被杀了。杨一清指挥着大军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彻底平息了宁夏的战火。
朱厚照虽然身在榆林,但是远在三原城的安化王却一直没有逃脱他的掌控。虽然朱寘鐇造反声势浩大,但是自始至终朱寘鐇都按着朱厚照事先给他设定好的步骤在走一步一的走向了灭亡的漩涡。不单仇钺是朱厚照事先安排好的人,就连朱寘鐇大军里同样有很多朱厚照事先安排好的人在里面。
朱寘鐇信心满满的前往西安,却不知正好中了朱厚照的调虎离山之计。朱寘鐇的所有根基都在宁夏,离开了宁夏他就什么都不是,只能一步步的走向灭亡而无能为力。
十月二十日,杨一清率领三万大军赶来榆林支援。此时朱厚照已经和巴图蒙克在北边的数千里防线上纠缠了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里,双方大小战事打了不下七十余次。至于小的几十上百人的小规模接触更是不计其数。就连双方五万人的大战也打了一次了,两三万人的战事也打了不下五次。
九月末的时候,得知朱厚照在榆林的消息之后,巴图蒙克曾亲率五万大军攻打榆林,双方在榆林交战三天,最后巴图蒙克只留下了满地的尸体退走了。
如果按照以前的榆林的防卫力量,说不定在巴图蒙克五万精锐的进攻之下早已经城破人亡了。虽然明军善守城,但是那也不是说明军不会丢失任何一座城市。善于防守也是相对的,如果对方的兵力不是太多,那么对方就别想攻破明军防守的城墙。但是如果对方人数太多,那么你就是再能防守也挨不住对方不计伤亡的进攻。
榆林以前虽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军镇,但是兵力始终有限,,不像大同、宣抚、固原等一些早已成为天下至关重要的军镇一样驻守大量的兵力
榆林卫是在成化七年才在长城一带设置首次设置的,到了去年也就是孝宗弘治十八年九月孝宗才有下旨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安定、安塞三县。
到了去年榆林才开始第一次取代延绥成为天下天下九关之一,更是把延绥纳到了自己的治下。才刚刚升级一年的榆林,也就是才刚刚开始大规模的扩建,整个榆林道的大部分兵力还是在延绥的绥德州而不是在榆林城。
这一次巴图蒙克亲率五万最精锐的部队来攻榆林,要是在几年前说不定榆林真的就被攻陷了。但是幸好年中的时候杨一清从京城走的时候得到了大批的物资,那里面不乏一些大炮和火枪。正式凭借着这些,榆林众军才能够在榆林城里痛击来犯之敌。
双方在榆林城外和城墙上激战三天,巴图蒙克留下一万多人的尸体落荒而逃。而明军也因此付出了不下三千人的伤亡。
在榆林遭到大败之后,巴图蒙克的进攻就小心谨慎的多了,始终不派大规模的部队攻城,在之后的半个月里最多的也就是派出三万人试探性的进攻,而一旦进攻受阻,则巴图蒙克就立即退兵。朱厚照也曾试探性的派出大批部队出城和巴图蒙克决战,但是巴图蒙克似乎打定主意只是骚扰而绝不与明军正面交锋。明军一出城则巴图蒙克便退往草原。一个多月里,鞑靼人除了在榆林死了一万多人之外,其他战事上就没有太多的伤亡。
此时巴图蒙克在草原的边缘建立了汗帐,而他本人大部分时间也都在里边研究战事,至于打仗则交给了他的几个儿子。
“父汗,难道我们就一直这样打下去,这也太憋屈了。我们蒙古人什么时候不是打的那些汉人屁滚尿流的。”巴图蒙克身边他最小的儿子格列博罗特忍不住发牢骚道。
这几天格列博罗特在外面领兵,按照巴图蒙克的命令只能骚扰明军却不得和明军正面交锋,而一旦明军出城就退回草原。想他格列博罗特在虽然年纪小,但是领兵打仗也有好些时候了,这些年和明军交锋也不下十余次,在他看来那一次他不是打的明军屁滚尿流的,但是这一回不能和明军决战只能一直避让明军的打法使得格列博罗特显得极为憋屈。
“哼,你知道什么?现在明军火器犀利,你带着人打上去只能徒增伤亡而已。但是我们在这里拖着明军的几十万大军以减轻宁夏的那位安化王的压力,到时候等那位安化王和明朝朝廷的军队打得差不多的时候明廷自会抽调边关的军队回防。到时候就是我们的机会。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到时候经过这场内乱之后明廷的实力必将削弱。”
“要是那个安化王能攻破北京就行了,到时候说不定汉人又会陷入向唐庭灭亡之后的情况。”听了巴图蒙克的话,格列博罗特极为兴奋,要是真的能够使汉人陷入大规模的内战之中,自己今天受得这点委屈也就值得了。
“你也太抬举那个朱寘鐇,就他那点本事还想攻破北京城,要不是本汗在这里给他牵制着明廷的兵力,说不定他现在都有被灭了。你以为明军的战斗力就那么弱啊。不过也不需要他打破北京城,只要它能够达到北直隶就行了。汉人向来防范自己人胜过防范我们。到时候要是那个朱寘鐇能达到北直隶,则明廷一定会抽调边关的兵力。”巴图蒙克也适时地打击了一下格列博罗特的兴奋劲,免得他老是自以为是。
朱厚照到了榆林之后便下令封闭了所有经由大明通往草原的通道。以至于巴图蒙克到现在对大明内部的情况一无所知,他还以为朱寘鐇现在还在和朝廷打仗呢,却不知道朱寘鐇早就被活捉了。
朱厚照在榆林虽然现在那鞑靼人没有太好的办法,但是却找到了一个可以在未来某一时刻给予巴图蒙克重击的方法。
此时已经是十月天了,大草原也已经下起了鹅毛大雪。奔跑的骏马和饮水的牛羊也都变得极为稀少。在大草原深处,几伙穿着蒙古人服装但却说着汉话的人冒着凌厉的风雪踽踽前行。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却要去往不同的地方。
“大人,前面就是亦卜剌的领地了。”风雪中,一个看了看前方出现的大量牧帐的人朝几人之中的那名首领说道。
第九十一章 草原的动乱
中原大势自古以来就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一般每过上两三百年,中原大地就要出现一次大的动乱。而与之相比,大草原上更是动乱不堪。中原大地最起码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两到三百年左右的和平与统一时期,但是大草原上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战争。大草原之上部族众多,不同部族之间,同一部族的不同势力之间时常因为草源、人口和马匹之争而爆发战争。即使某一时期大草原上能够出现某一个雄才大略的可汗,那也只能保证草原上几十年的相对的和平,一旦这位雄才大略的可汗死后,那么大草原必将因为种种原因而又陷入纷争。
自从蒙元政权彻底的被推翻之后,大草原便有不可避免的又一次陷入了战乱之中。以前因为上面还有一个草原共主压着,所以下面的那些各个部落处理部落之间的矛盾的时候还会克制一点尽量少动刀枪。明朝把蒙元朝廷赶到了大草原深处,但是蒙元朝廷却又在瓦剌手中彻底的覆灭,自此之后压在草原各个部落头顶上的利剑便消失了。各个部落解放了,自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这也算是太过自由的一个害处吧……
自此大草原上瓦剌、鞑靼两个最大大部落,其他的小部落,瓦剌和鞑靼内部的小部落便纷争不断。
也先把瓦剌带到了顶峰,但是他对权势的渴望也一手把瓦剌重新的推向了深渊。也先渴望汗位,于是他就把瓦剌的大汗脱脱不花杀了自立为天胜可汗。也先不知道的事他给他的手下们起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当那天看到也先坐上象征着大汗荣耀的宝座的时候,他的那些手下们才发现原来这个宝座离我也是那么的近,我也是可以坐上去的。于是野心便在这些人的心中不断的滋生。直到有一天有人终于被野心所控制果断的向也先举起了屠刀。自此强大的瓦剌便陷入了争端权势的内乱。瓦剌不可避免的衰弱了。
也先死后,一直被瓦剌人压制的鞑靼人忽然发现原来瓦剌已经不想以前那么强大了。以前那个一直欺负我们的瓦剌已经衰老了。于是鞑靼人开始学着当年瓦剌人对付他们的方式对付瓦剌人。
瓦剌不断的衰弱,鞑靼却不断的崛起。终于到有一天,鞑靼换了一个可汗。满都鲁汗死了,新的大汗是巴图蒙克。
巴图蒙克雄才大略,在他的统治下朝气蓬勃的鞑靼终于彻底的打败了瓦剌,把瓦剌人赶到了西北草原之上。整个大草原上草料最鲜美的地方全都落入到了鞑靼人的统治之下。
但是巴图猛地的野心绝对不止于此,他是成吉思汗的直系世孙,从小听着伟大先祖成吉思汗的故事。深受成吉思汗影响的他决心要恢复黄金家族对大草原的绝对统治。
但是在草原上转了一圈之后巴图蒙克发现自己要想恢复黄金家族的荣誉还要做的很多。虽然他统治了整个漠南大草原,但是整个漠南大草原却不是只有他这一个部落。鞑靼部落是一个极大的部落,但是这一部落却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部落。它是由数量极多的各个中小部落组成的。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地盘,都已自己的利益。巴图蒙克发现虽然他可以统治整个漠南草原,但那是靠着他在草原上的极高的个人威望,但是如果有一天他死了,那么那些那些部落是不是还会向服从我一样服从我的后代呢?
他没有信心,因为他发现那些部落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就好像李氏唐朝的那些节度使一样,他们完全控制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他们还是听命于李氏皇朝,但是如果李氏朝廷侵犯了他们的利益的话,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向他们名义上的主子举起屠刀。巴图蒙克发现他的黄金家族很危险,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家族就是李氏皇朝,自己治下的那些部落首领就是那些节度使。他不知道那些部落会不会有一天对自己的家族举起屠刀,但是他不敢冒险。
于是为了黄金家族,为了他的后代,他要对其他的部落动手了。他要让自己的后代直接统治那些部落。
然后他又在草原上巡视了转了一圈,他发现能够对他的家族产生威胁的也就是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谋划之后,巴图蒙克开始有意识地在对外作战中消耗这些割据势力的实力。最初他获得了成功,那些割据的部落的势力的确在战争中削弱了,但是时间长了之后,那些人也发现了巴图蒙克的意图,开始防范起巴图蒙克来了。作战的时候经常出工不出力,同时由于巴图蒙克势大,那些割据的部落开始私底下有意识的联合了起来。最后双方僵持了下来。
但是世事无常,那些割据势力靠着联合勉强可以和巴图蒙克抗衡一下,双方虽然没有在明面上撕破脸皮,但是私底下也是小动作不断的。不过随着火筛几年前在大同的大败,双方的均衡正式被打破。
火筛是鞑靼郭勒津旗旗主,火筛作战英勇,计谋出众,郭勒津部落在火筛的带领下一跃成为鞑靼内部实力较强的部落之一。同时郭勒津部落也是鞑靼内部割据一方的最大的几个部落之一。
鞑靼内部的割据势力主要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部落势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和他们联合的小部落。火筛的郭勒津部落作为割据势力里面最大的三家之一,他的势力直接影响了整个割据势力联盟的实力。火筛在几年前的南侵大同的一战之中损失两万多骑兵,整个郭勒津部落部落也就是十几万人,骑兵也只有五万人左右,火筛大同一战使得郭勒津部落的实力迅速被消弱。
虽然火筛回去之后对巴图蒙克更加的小心谨慎了,但奈何实力不济,面对巴图蒙克的强势火筛只能不断的妥协。在这几年之中郭勒津部落的势力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被巴图蒙克极大的削弱了。而整个郭勒津部落部落里更是已经有很多的人暗中投靠了巴图蒙克。
火筛自己没有子嗣,这对郭勒津部落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几个的灾难。就好像中原王朝的皇帝如果没有子嗣一般都会引起国内巨大的动乱一样,火筛没有儿子,也同样造成了整个郭勒津部落内部权力的斗争更加的激烈。
自古以来皇帝娶很多妃子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私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延续后代,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国家生一个或几个可以继承皇位的儿子。因为就一个儿子实在是不保险。如果皇帝只娶一个妃子,万一这个妃子不会生孩子,或者一直没有生一个儿子,那到时候皇位传给谁?皇帝谁不想当,要是老皇帝有儿子,大家可能也就忍着自己的私欲让老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了,但是如果没有,那谁不想试一试自己有没有可能成为皇帝。到时候国家还不得乱套了……
火筛从自己兄弟那里过继过来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义子,火筛是想让他这个义子将来继承他的首领的位置,但是此举本来就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对。火筛如果有儿子,那么让他的儿子即位那大家也没什么说的,但是现在他没有儿子,那不就是说大家都有机会吗。凭什么让一个义子继承部落首领的位置。于是那些自认有能力的权臣们不服了。
同时火筛有很多兄弟,他的那些兄弟也有很多儿子,这些人哪一个不想接火筛的班啊,平什么让莫日根继承部落首领的位置。如果莫日根能力出众,大家可能也就碍于火筛的权势接受现实了,但是偏偏莫日根除了有一身蛮力之外一无是处。所以问题就多了起来……
只不过由于火筛还活着,所以这些对他不满的人也大都不敢直接表现出来。但是意外往往无处不在……
第九十二章 死神的眼睛(上)
意外就是火筛在大同的大败。有一句话叫做一胜一负,兵家常势也。火筛在战场上纵横几十年,大小战事经历了无数,岂能没有打过败仗。吃败仗很正常,但是一次损失两万多人的打败仗火筛还是从来没有过的。
在以前火筛在郭勒津部落的人眼里就像长生天一样伟大,就像长生天一样可以赐予他们美好的生活,但是大同的失败使得整个郭勒津部落几乎家家带孝。巨大的悲痛之中人们才恍悟原来火筛也不是万能的啊,他也是凡人啊。
从神坛上摔了下来,火筛在部落里的个人威望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威望是一种很玄乎的东西,它看不见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它的产生可能是产生于由于个人的地位、个人的资历、个人的举止、个人的身份和个人的以往所做之事在别人眼中留下的印象等。个人威望很重要,比如宋江一个外来人在梁山水泊如何能够成为老大,靠的就是他的威望,大家都服他,所以这个老大只能让他来当,要是其他人肯定有很多人不服。
火筛走下了神坛,那些有别样心思的人开始不是那么的畏惧他了,虽然不敢明着和火筛对着干,但是暗地里又有谁知道呢。本来这些人就对火筛不满再加上巴图蒙克也暗地里拉拢这些人,久而久之有一些人便投靠了巴图蒙克了。巴图蒙克是整个鞑靼的大可汗,投靠他自然比跟着火筛要好了。
火筛也不是不知道自己手下有人暗地里背叛自己,但是就是知道了又能怎么样,难道能直接杀了那些人吗,这样的话也就等于直接和巴图蒙克撕破脸皮了,以现在郭勒津部落的实力,就算是联合其他两个对巴图蒙克不满的部落恐怕获胜的希望也是渺茫。
朱厚照在整个大明的北方防线上和巴图蒙克僵持了一个多月也不是什么是都没有做。朱厚照知道以巴图孟克为代表的鞑靼黄金家族直系部落和其他的鞑靼部落内部矛盾颇深,他怎么会不好好的利用一下这一点呢。
朱厚照的设想就是联合鞑靼内部对巴图蒙克不满的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在背后和两侧对巴图蒙克形成夹击之势,到时候巴图蒙克必败,不但大明可以从中得到较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就是郭勒津部落等部落也可以转危为安。朱厚照相信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一定会答应和自己联合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亦思马因和巴图蒙克绝对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以两人为首的部落的矛盾可是由来已久了,原因自然是由于双方争夺地盘了,大草原就那么大,但是蒙古人却不少,所以在草原上为了争夺草原的战争时常发生。特别是现在的亦思马因时期,双方更是打得不亦乐乎。本来双方都是为了自己部落的生存,没有对与错之分,只不过有时候手段却有光明不光明之说。
亦思马因是永谢布部落的领主,只不过亦思马因的人品实在是有点不敢恭维,专横狡诈,血腥残忍,并且他曾经挑起满都鲁汗与达延汗父亲博勒呼济农的不和,又抢走了达延汗的生母。在1483年的时候,亦思马因侵掠兀良哈三卫,巴图蒙克夫妇趁机联合三卫将亦思马因打得大败而逃。1486年时,巴图蒙克派郭尔罗斯部的脱火赤少师等追杀亦思马因,并夺回了生母。
不过亦思马因个人运气极好,在巴图蒙克的大军围剿之下竟然逃了出去。不过获得新生的亦思马因变得更加的狡猾了,他知道自己的部落现在不是巴图蒙克的对手了,所以就假装臣服了巴图蒙克,平时打仗时亦思马因也比较听从巴图蒙克的调令。但是这不代表着双方真的和好了,只不过是双方把直接的军事斗争变成了政治斗争而已,在心里双方还是恨不得喝对方血吃对方肉的。毕竟害死自己父亲又掳走母亲的仇恨巴图蒙克是不会忘记的,同样的差点死在巴图蒙克刀下的亦思马因也是不会忘了对对方的仇恨的。
除了亦思马因之外,火筛和亦卜剌两人和巴图蒙克的关系也都是已经到了可以直接兵戎相近的地步了。
朱厚照记得在历史上亦思马因、火筛和亦卜剌三人便是在这一年和巴图蒙克爆发了鞑靼内部的大规模的内战,同时三人也是在这一年被巴图蒙克彻底的剿灭的。只不过这一世由于朱厚照的原因,把巴图蒙克的目光吸引到了大明来,使得巴图蒙克暂时没有力量对付亦思马因、火筛和亦卜三人,使得三人侥幸逃过一劫。但是三人却绝不会因此有丝毫的放松,他们知道等巴图蒙克和大明交战大胜而归之时就是对他们动手的日子,所以三人在私底下也是一直准备着应战的。
但是现在朱厚照派过去的使者却给了他们更好的选择。
郭勒津部落旗主大帐里,火筛不可置信的看着下面的几人。这几个人便是朱厚照派来的使者。
朱厚照一共派出了三批使者,分别前往郭勒津部落、永谢布部落和以亦卜剌为首的鞑靼北部部落,每一批使者都由三名文臣、四名名锦衣卫和一名鞑靼人组成。锦衣卫作为明朝最大的情报机构虽然一直以来被人抱怨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但这不代表他们在大明朝外面没有一点的势力,鞑靼和瓦剌作为大明朝近一两百年来最大的敌人,锦衣卫自然而然的在大草原上安插了很多探子,同时也收买了很多的蒙古贵族。
火筛看着下面的几个使者,脑子里无数思路转过。
奉命来火筛这里和火筛结盟的几个人都是朱厚照身边的近臣,其中三个文臣还是进士出身,那大道理自是一通接着一通的往外说。在几人的嘴里,火筛变成了大明的永远友好的朋友,而巴图蒙克则变成了十恶不赦的恶魔,所以为了天下苍生着想,火筛应该与大明结盟共同对付十恶不赦的巴图蒙克。
连火筛这种已经五十岁脸皮厚的都已经测不出来的人听得都脸红了,而几个使者却仍然说的滔滔不绝。火筛不得不感慨汉人就是比咱蒙古人厉害啊,就连我着侵略大明次数仅次于巴图蒙克的人都能被你们说成大明的永远的朋友,你们还说的脸不红心不跳的。最后实在听不下去了,火筛连忙打断了几人的话,说道:“几位使者远道而来一定已经人困马乏了,可先去休息一番,明日再商量着结盟之事。”
这几个人还真的累了,听了火筛的话也不矫情,都跟着去休息去了。反正结盟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谈妥的,毕竟火筛还要先征求一下属下的意见的。
而远在大草原边缘的巴图蒙克正在愤怒的在大帐里乱吼,却不知他已经被死神盯上了。
第九十三章 死神的眼睛(下)
“大人,你说火筛会答应吗?”供几个使者休息大帐内,其中一个使者朝最中间的史良左问道。
史良左是弘治十二年的登科进士,科考之后被授行人,之后擢为监察御史。史良左以一口能说会道的巧嘴名闻于京城,朱厚照监国之后提拔为詹事府少詹事。朱厚照亲征榆林,史良左也跟随朱厚照来到了榆林。朱厚照派出去的三批使者里出使火筛的使者便以他为首。
史良左仍然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放心吧,他会答应的。除非他自己想死。”
“哦,为何?”有人问道。
“巴图蒙克雄心大志犹如汉之孝武皇帝,他是不会容忍自己治下有自己掌控不了的势力存在的。火筛要么彻底投降巴图蒙克,从此他的蒙郭勒部被吞并,要么就是起兵和巴图蒙克决一死战。但是就凭他火筛再加上亦思马因和亦卜剌三人的力量就想打败巴图蒙克简直是痴心妄想。巴图蒙克重整蒙古大旗,在各个蒙古部落里声望正隆,只要他一声令下便可集结不下三十万骑兵,他们拿什么和巴图蒙克较量。”
看了看外面,史良左继续说道:“但是如果他们能和咱们大明结盟就另当别论了。巴图蒙克虽然强大,但是和咱们大明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要不是咱们大明无法集中全力对付巴图蒙克,那里还轮的到他在草原上称雄了。只要火筛他们能和咱们大明结盟,那么凭借监国殿下的谋略和边关几十万将士的英勇奋战在加上火筛他们的奇袭巴图蒙克必败。否则咱们战败之日便也是火筛他们的死期。”
火筛大帐里,此时火筛正在召集自己的亲信商量和大明结盟的事情,只是出乎他的意料的竟然有很多将领反对他和大明结盟。这让火筛看到了不好的信号。这些反对他和大明结盟都都是一些年轻的将领,这些人从出生起便听着巴图蒙克的故事长大,巴图蒙克在他们眼里犹如神明一般,现在虽然他们没有投靠巴图蒙克,但是巴图蒙克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巴图蒙克登高一呼这些人就都弃他火筛而去了。看到这个情况,火筛后背上冷汗都下来了,“自己现在处境极其危险,随时都有可能被杀啊。”火筛在心里想到。
大帐里大多数对和大明结盟的事情没有任何的意见,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火筛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动之中。
就在这时从打仗外面走进来一个身穿甲胄的人,火筛认出来他就是自己安排在大明使者大帐外面负责监视他们的那个人。由于火筛这里就他会说汉语,所以火筛才派他去。
只见那人走到火筛身边低头和火筛低语。
“他真的这么说?”火筛看着那人说的。
“是的。属下一直站在外面一字不落的全都听到了。”
“你现在站在这里把自己听到的话大声的说出来。”
“是。”只见那人站在上面转过身,朝着下面的众人说的:“属下奉命在汉人的大帐外面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外面的时候,属下听到里面的人在谈论结盟的事情。”接着那人便把自己听到的关于史良左说的全部都复述了一遍。
听完他说的话,大帐里都沉默了下来。史良左说的话很明确要么和大明结盟,那么火筛和他们就会活得好好的;要么就是火筛到时候被杀,而一旦蒙郭勒部落被打败、火筛被杀到时候在座的他们这些人前途也就渺茫了,作为火筛的亲信,巴图蒙克是不会放过他们的。
第二天一早史良左他们就被火筛告知他代表蒙郭勒部落答应了和大明的结盟。
以史良左为首的使者在火筛这里获得了成功,其他两批使者在亦思马因和亦卜剌那里也同样获得了成功。
亦思马因和巴图蒙克是生死大敌,亦思马因时时刻刻都想着亲手杀了巴图蒙克,只不过以前实力不够所以一直隐忍着。现在朱厚照派去的使者让他找着了报仇的机会。几乎都没有和自己的属下商量亦思马因便高兴的应承了下来。
亦卜剌同样也算得上是草原上的一个枭雄。他最初只是一个小部落的首领,但是凭借自己十几年的努力,在蒙古草原北部威望甚高,蒙古北部众多小部落皆奉亦卜剌为首领。而亦卜剌也没有辜负那些人的期望,带着自己的精锐骑兵一举把北部蒙古部落的势力范围从北部草原拓展到了河套地区。
如果没有巴图蒙克存在说不定亦卜剌也会一统蒙古,但是有巴图蒙克存在亦卜剌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割据一方的枭雄。亦卜剌视巴图蒙克为平生最大的敌人,因为亦卜剌认为就是巴图蒙克阻挡了自己成为草原共主的脚步。同样的巴图蒙克也视亦卜剌为心腹大患,因为亦卜剌虽然投靠了他,但是他巴图蒙克却一直不能控制的住亦卜剌的手下的那些部落。
以前两人还会做一些表面的功夫,不使两大势力彻底撕破脸皮,但是随着此次巴图蒙克南侵大明但是亦卜剌却拒绝出兵,亦卜剌知道他和巴图蒙克真正较量的时候到了。生死较量从来就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所以得知朱厚照要和他结盟之后,亦卜剌非常高兴的答应了。
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虽然这两个朋友以前也是敌人,但是在同一个大敌之前他们却会摒弃前嫌成为暂时的朋友。至于之后,谁知道呢?
巴图蒙克的汗帐里,此时巴图蒙克正在大发雷霆。原因就是他刚刚被告知安化王朱寘鐇兵败被俘了,并且已经被俘了半个月了。
巴图蒙克怎能不生气,他为什么发动此次南侵战役,就是因为有安化王的请求,为什么带着十五万大军却没有攻陷一座大城,就是因为他还指望着安化王把大明搅得天翻地覆之后自己好以最小的代价攻破边关劫掠大明内地,要是能占领一些地盘就更好了。但是现在他的愿望都落空了。安化王竟然连陕西的地界都没有出就被打败了。这兵败的速度也太快了,快的就连巴图蒙克都不敢相信,将近十万大军说没就没了,这是明军的战斗力变强了呢,还是变弱了呢。不过最后巴图蒙克却不得不信。
看着巴图蒙克发怒的样子,所有人都吓得不敢言语,全都低着头不敢看他。但是却有一人除外,那人穿着一袭黑衣,藏身于巴图蒙克左边的大帐外面的一角,眼睛从缝隙里死死的盯着巴图蒙克。
第九十四章 呼和之殇
呼和,巴图蒙克的亲身护卫,虽然他的身份不高,但是在鞑靼内部却从来没有人敢轻视他。原因无他,巴图蒙克看重他,对他格外照顾。
呼和是三年前才到汗庭成为巴图蒙克的护卫的。最开始他只是大草原上的一个普通的放牧娃,三年前有一天巴图蒙克自己骑着马在大草原上转悠,无意中发现了放羊的呼和。那时呼和才不到十五岁,但是却已经能够使得一手好弓箭。当时正在放羊,但是有一只大鹰却总是在空中转悠,时不时的发出一阵嘶鸣声吓得羊群里的羊都不敢吃草。呼和撵了几次都没有把大鹰赶走,一气之下呼和拿起弓便朝大鹰射了一箭,正中鹰身。
要知道射中高空的大鹰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先不说鹰离地有多高,单是面对不断飞翔的大鹰你都不好瞄准。但是一个十几岁的放羊娃却能一箭便射中大鹰,可见其在箭术上还是有几分本领的。于是巴图蒙克就起了爱才之心把呼和招到了身边。
后来询问呼和的时候巴图蒙克才发现呼和和自己还有点渊源。原来呼和的父亲也曾经是巴图蒙克的护卫,当时巴图蒙克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但是呼和的父亲却对巴图蒙克极为关爱,巴图蒙克还想着将来提拔一下呼和的父亲呢,只不过后来呼和的父亲却死在了一次战争之中。想不道现在却遇到了自己当年护卫的后代,巴图蒙克极为高兴,从此基本上出去都带上呼和。
巴图蒙克发现呼和不但射箭是一把好手,就是打仗也颇有几分才能,就是年龄太小了,巴图蒙克打算再让他在自己身边呆上两年到时候让呼和到外面当一个领兵的大将。
今天呼和同样是紧跟着巴图蒙克来到了汗帐里,他就站在巴图蒙克的右边。对于巴图蒙克的愤怒和下面那些将军们的沉默,呼和无动于衷。他自己认为自己就是大汗的护卫,自己的职责就是保护大汗的安危,至于其他的就不是自己需要考虑的了。
双眼在大帐里扫过一遍,呼和突然发现巴图蒙克左边的一个大帐角落里有一点亮光闪过。呼和有揉了揉眼,自己应该不会看错啊。于是呼和有朝着那里仔细的看了看。
有亮光,有人影在动,是弩箭,不好,是刺客。“大汗小心。”呼和惊呼一声便朝巴图蒙克扑了过去,他要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射来的箭矢。
听了他的话大帐里的人具是一惊,巴图蒙克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被呼和扑倒了在地,其他的将领都瞪大了眼看着从左边的一个角落里射来了一只利箭。
只见利箭从从左边角落里射出来正朝着巴图蒙克心口而去,“幸好巴图蒙克及时的扑到了大汗,要不然就完了。”所有人都心里想到。
可是那支射向巴图蒙克的箭虽然没有射中巴图蒙克,但是却射中了呼和。
“有刺客,快来人……”大帐里此时已经乱作了一团。
看到自己一箭没有射中目标,箭手有些懊恼,犹豫了一下还是掉头向外面跑去,“算你命大。”
几十个护卫冲进了巴图蒙克的大帐,此时巴图蒙克已经从地上起来了。看着倒在地上的呼和,巴图蒙克又是一阵咆哮:“我不管是谁,不管用什么办法,总之你们必须给我抓到刺客。死活不论……”
“是,大汗。”护卫们领了命令便迅速的出去参与到了抓捕刺客的行列之中了。
之后又从外面过来了几个像是郎中的人把呼和抬了出去。
“我命令你们不惜一切代价治好呼和。要不然你们全都得陪葬。”
月光之下,一匹马在乡间的小道上缓慢前行,走得近了才能看到上面好像还趴着一个穿着一袭黑衣的人。
“难道我要死在这里了吗?”好不容易抬起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王超辉不甘的说道。低着头看了看已经不再流淌鲜血的胸口和胳膊上的断箭,王超辉自嘲的笑了笑:“我就要死了,那我做的这一切还有谁看得见?还有梦儿,做英雄真的很难啊。希望有来……”“嗖……”一支利箭射过来,连人带马全都倒在了地上。
“大汗,臣等已经尽力了,但是呼和护卫中的毒实在是太烈了。臣等也没有办法。恳请大汗饶臣等一命。”巴图蒙克前边,几个郎中跪在地上不住的求饶道。他们都是巴图蒙克的御用郎中,在鞑靼内部也算是有点地位了,毕竟谁没个大伤小病的,到时候不都得求着他们吗。
但是此时他们却弱小的像只小鸡一样,巴图蒙克的一句话就决定了他们的生死。
巴图蒙克却不为所动,“来人,拉出去砍了。”
这就是权力的魅力之处,生杀予夺全取决于自己的一个念头。
“来人,去再找几个郎中来。”
幸好此时蒙古也不像以前那样缺郎中了,要不然巴图蒙克随便杀几个郎中也会有人心疼的要死。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大举西征,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四个蒙古汗国。1271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并于1279年统一了中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同时也使中外医药科学有了更多的联系和交流。于是蒙古的医学行业也迅速的发展了起来。元代医事制度除设太医院、御药院外,还在大都和上都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蒙元王朝败走蒙古草原,大量的郎中也被带到了草原上。
“大汗,”呼和听到巴图蒙克的咆哮声,努力的睁开了眼睛,“大汗,不用了,我知道我快不行了。”
“不,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治好你的。你是为救我才中箭的,就是把草原上的所有郎中都杀了,也要治好你的伤。”巴图蒙克坚定的说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呼和一直跟在巴图蒙克身边,再加上呼和父亲的因素在里面,巴图蒙克对呼和极为关爱,基本上都已经把呼和当做自己的儿子来照顾了。现在呼和更是为了救自己才中箭的,巴图蒙克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不,不用了,”呼和用力的挥了挥手,“呼和只求大汗能帮我照顾好宝音。”说出这句话似乎已经用尽了呼和所有的力气,他说完便垂下了右手。
“呼和?呼和?”巴图蒙克握着呼和的双手,不住的呼喊道。但却没有一点的回应,新进来的几个郎中不安的站在一旁,他们可是听说了大汗已经杀掉了一批郎中了,现在看着呼和明显是已经断气了,几人的心顿时提了起来。
看着脸色有点发黑的呼和,巴图蒙克知道已经晚了。他现在能做的只有好好的替呼和照顾他的妹妹宝音。
“来人,传本汗诏令自即日起本汗收宝音为义女特封其为古勒公主。”
“明日三更生饭,五更随本汗出征。”巴图蒙克脸色阴沉的说道。但凡英雄人物,愤怒起来也必定雷霆万钧……
“山雨欲来啊。”看着窗外的繁星,朱厚照说道,听不出是喜是悲……
新结局:1.1.1
困守伊斯坦布尔的苏莱曼所能够做的只不过是垂死的挣扎而已,他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失败了,他错误的估算了大明强大的实力,同样也错误的高估了法国的强大。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真正当战争打响的时候,在大明出动了上百万的大军西征之后,苏莱曼才真正从中看到了奥斯曼此时和大明之间的深层次上的差距。
这场战争奥斯曼败了就是灭亡,而大明即便是这百万大军全都在这里折戟了,那大明照样还是一个可以和奥斯曼帝国相对抗的强大对手。
这就是两国之间的深层次的差距,疆域、物产、人口、生产力,等等各方面奥斯曼全都落于绝对的下风。奥斯曼已经全力以赴了,而大明却还是游刃有余,到了现在也没有进行过任何全国性的动员。
或许唯一他们可以和大明的相对抗的就是奥斯曼军队那股超强的战斗力了。可惜这个时期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同样也不弱。而且就是西班牙帝国此时军队也是处于其历史上最强的时期。
可以说,苏莱曼没有赶上一个好世代,他纵然天纵奇才,但是遇上了更加妖孽的朱厚照,以及同样天纵奇才的卡洛斯,失败的结局是无可换回的。
在大明的舰队到来之前,苏莱曼通过秘密通道分别和朱厚照以及卡洛斯取得了联系,其实这是他最后的一次机会,苏莱曼要求和。
达达尼尔以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存在直接把大明的百万雄兵隔绝在了海峡的另外一侧,纵然朱厚照有万分的不甘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而奥斯曼帝国海军的底蕴则可以把卡洛斯的海军完全的隔绝在了两个海峡以及伊斯坦布尔海域的外围。同样的虽然在陆地之上,卡洛斯已经率领三十多万的大军把伊斯坦布尔给包围了,可是当初拜占庭帝国所建造的坚固城池不但当年让奥斯曼帝国尝尽了苦头,同样也让卡洛斯摔了一跤。
卡洛斯麾下的军队以步兵为核心,不管是面对敌军的步兵还是面对敌军的骑兵,靠着严格训练的西班牙步兵方阵都能够占据较大的上风。
可是同样的,卡洛斯把士兵的训练放在了对于军阵的演练、士兵的协同作战以及军纪的严明上面了,这让他们虽然身为步兵,但是却并不和一般的步兵一样善于攻城。
所以虽然卡洛斯的兵力比苏莱曼的兵力还要多,面对着这个在现存世上唯一一个可以和大明的京城相媲美的坚城要塞般伊斯坦布尔,卡洛斯的步兵根本就无法登上城墙一次。
而现阶段武器当中唯一一个可以对城墙构成较大威胁的就是火炮,虽然卡洛斯有,但是西班牙帝国的火炮或许还处在向奥斯曼学习的阶段。
所以在海军无法登陆,步兵有无法登上伊斯坦布尔的情况之下,卡洛斯无比的焦急,看到每一天都要增加数千的伤亡名单,他从来没有清晰的了解到奥斯曼帝国的强大。
是的,面对奥斯曼,大明处于绝对的上风。但是面对奥斯曼,西班牙却处于下风的位置,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透过奥斯曼帝**队的韧性、对方比自己更加先进的武器,以及比西班牙更加难以攻陷的城池上来看,奥斯曼帝国的实力比自己的西班牙帝国要更加的强大。
虽然卡洛斯不会承认,但是他心里知道。
所以在接到苏莱曼最后一封求和信之后,卡洛斯不得不陷入了沉思。
苏莱曼是一个战略大师,对于世界局势的发展他能够迅速的洞悉一切,虽然他看错了朱厚照以及大明,但那并不是他的错,毕竟他是绝对无法理解像朱厚照这种意外情况的。
在给卡洛斯的信里,苏莱曼没有过多的描写奥斯曼帝国将来要怎么样,除了向卡洛斯表达了自己愿意在保存奥斯曼的前提之下接受战败之后,更多的就是像卡洛斯讲述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世界局势。
在苏莱曼的结论里,对于西班牙帝国的未来很不看好。他明白无误的告诉了卡洛斯,如果奥斯曼帝国灭亡了,那么西班牙就不得不直接和大明接触了。
苏莱曼只用了一个事实来向卡洛斯陈述大明是不会和西班牙和平共处的这一个事实。
在朱厚照掌权的短短二十年里,大明的疆域往北面扩张到了极致的冰冷海洋,而往西面,他们则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把疆域往西面推进了上万里的距离,整个大明的疆域扩大了两倍以上。
只要这个国家没有灭亡,只要朱厚照这个战争狂人还在掌权,你如何相信大明会选择永远的和西班牙和平共处?
苏莱曼如此直接的反问卡洛斯。
而更何况大明的国力远远的在西班牙之上。一个饥饿的狮子会选择和一只羚羊成为朋友吗?肯定不会的。那么大明同样不会选择和西班牙成为朋友的。
所以,苏莱曼一再的告诫卡洛斯,保存一个奥斯曼帝国的重要性。
因为有了奥斯曼帝国,西班牙就可以不用直接和大明相邻了,而到时候本该有西班牙承受的压力,则将全都有奥斯曼承受。
虽然对于苏莱曼说西班牙将在大明的进攻之下毫无抵抗之力的话很是不爽,但是卡洛斯也得承认苏莱曼说的基本上是事实,大明的实力确实是比自己强大太多了。
以前他还没有看出来,虽然曾经苏莱曼也对他进行过同样的警告,但是那个时候毕竟整个西方世界才刚刚和大明展开接触,除了知道大明实力强大之外,对于大明的真实实力他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所以当时在知道苏莱曼和法王弗朗索瓦结盟了之后,卡洛斯便恼羞成怒的选择了战争。
但是现在看看这个曾经让整个欧洲大陆都陷入惊恐的奥斯曼帝国在大明打击之下的迅速溃败,看看大明如此远征却可以出动百万大军,卡洛斯便对大明的实力感到了恐惧了。
所以接到苏莱曼的求和信,卡洛斯思索良久,自己到底是答应呢?还是不答应呢?
两个自然都有好处,只不过是灭亡了奥斯曼,可以让自己暂时的威望达到顶峰,但是长期来看,对自己则很不利。
“有人替自己承担压力终究还是好的。”最终,在心里面卡洛斯选择了答应苏莱曼的和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