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勇猛精进
看着跪在下面的大臣,天启皇帝摆了摆手,走回到自己的龙椅上,沉声说道:“每次都这样,好了,不要在跪着了,给朕拿出一个办法来!”
听到天启皇帝的语气轻缓了不少,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这次是大事件!现在天启皇帝这么询问,顿时有人站了出来,恭敬的说道:“皇上,陕西巡抚咸克尽为人刚愎自用,贪得无厌。不能上体天心,下顺民意,臣请将其就地罢官,押解回京。”
“皇上,咸克尽虽然罪该万死,但陕西局势已然糜烂。朝廷应尽快解决流民和灾民的问题,臣觉得应该从朝中派遣大员赴陕西。一来弹压地方,二来清查田亩,三来查查励志!”这样的话很快便从大臣们的嘴里说了出来,这样的事情他们也不是第一次解决了,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办法来。
满意的点了点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培养,朝堂上确实有了大的变化。以前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不见了,每个人都能说出些实用的主张,这让天启皇帝很满意。
现在大明的国武监和国子监已经开始培养人才了,天启皇帝相信以后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军队的改制也已经完毕了,只要应付好眼前即将到来的天灾,大明最要紧的时代便已经过去了。没有了那些危机,自己便有时间经营这天下了,有生之年一定能够让大明变成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朝会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争论并没有持续太久,天启皇帝派遣了督察院左督御史杨鹤为钦差,整肃陕西和山西的吏治。同时还肩负着清查田亩的责任,同行的还有锦衣卫副指挥使卫通,这位天启皇帝刚刚提拔的锦衣卫头目。
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大明终于迎来了天启六年的年末。纵观天启六年,虽然有几个地方受灾,可是却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天启皇帝的军制改革已经全部完成了,台海战役也胜利了,对外贸易的基础已经有了。国库有了很多结余,朝廷大规模的采购粮食。各地的粮仓也都满了,这是天启皇帝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大灾准备的。
天启七年到来了,天启皇帝对这个年份略微有些敏感,因为历史上天启皇帝就是这一年挂掉的。虽然现在自己身子健康,可是心里还是有一些不舒服。尽可能的远离水边,更不要说坐船了,这是天启皇帝穿越过来之后就养成的习惯。
春暖花开之际,天启皇帝终于做出了决定,进攻建奴!从京营抽调三万人马。九边抽调两万人马,总计五万人开赴辽东!同时还有辽东的五万人马,十万大军整军代发。
除了这十万战兵,后勤人员则更为庞大,二十万的民夫队伍。这场足够大的战役由孙承宗指挥,号称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便向着后金而去。
打马走在辽东的土地上,深深的吸一口气。还能感觉到空气中那一丝丝寒意。孙承宗顶盔冠甲,面容严肃的看着面前的城池。这是他曾经没拿下的抚顺。没有过多的忧郁,孙承宗直接会到了帐篷里。
目光在众位将领的脸上扫过,孙承宗沉声说道:“这是对建奴的第一战,不知道哪位将军愿意去试试。本帅把丑话说到前面,如果不能打赢这一仗,你就不用回来了!”
“大帅。末将愿往!”
“大帅,末将愿立军令状!”
一时间大营里很是嘈杂,几乎每个人都在请战!在众位将领看来,这就是捞功劳的战役。建奴已经不是以前的建奴了,对自己手下的士卒有着绝对信心的将领。丝毫不相信会打不下来。
抚顺城里,守城的是八旗正白旗的副都统岳托,大贝勒代善的儿子。此时他的脸色阴沉可怕,双手紧紧地握成拳头,砸在了城头上。
“消息送走了吗?”回头看了一眼身边的士卒,岳托沉声说道。
“回副统领大人,消息已经让人快马送走了!”略微犹豫了一下,士卒接着说道:“统领大人,奴才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回头看了一眼跟随了自己多年的包衣,岳托叹了口气,道:“有什么话你就说吧!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话是不能说的了。”
“主子,这里不能在待下去了!明军势大,攻城守城又是明军的长处,我们在这里守城,恐怕只有死路一条啊!与其让八旗子弟都死在这里,不如我们快些离开。”没有看岳托的表情,士卒将自己的想法全都说了出来。
微微皱了皱眉头,岳托何尝不知道在这里就是等死,可是让他这样讲抚顺让出去,岳托实在是不甘心啊!不过想了想,还是开口说道:“你说得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八旗子弟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你让人去准备马匹,我们准备撤了!”
很快岳托就失望了,他走不了了,明军已经将城池围上了!不同于围三缺一的包围,明军将抚顺四面全都围上了!岳托可不认为明朝的将领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军准备全歼了自己这些人。
贺世贤脸上带着笑容走在前面,伸手跟着几员副将,一个个也都是脸上有光。能够拿下东城的主攻,对于贺世贤来说是个喜事。回头看了一眼几员副将,大声的说道:“现在都回去给我准备好,等一下炮兵的炮火停下,我们就冲上去!你们给老子记住了,四面进攻,我们一定要第一个攻进城去!”
“是,将军!”副将们的脸上自然也都带着喜悦的神色,大声的回答了一声,一个个全都趾高气昂的走了。
四面进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孙承宗觉得这些士卒需要练兵,让他们见识一下死战的建奴,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成长经历。当然最重要的是平和这些将领,每个都抢着打这一仗,孙承宗可不想让将军们和自己分心。四面进攻,谁能先攻进去,谁会得到嘉奖,谁也没话说,凭本事说话。
成排的火炮被推了出来,一列一列的被排好,操作娴熟,整个阵地上没有人说话,有的只是风吹旗帜猎猎作响。很快旗帜的声音便被火炮声淹没了,整个战场上只剩下了这一种声音。
一场简单的战斗,没有势均力敌的拼杀,没有视死如归的气势。在一刻钟的炮火下,整个抚顺城变成了一座废墟,到处都是被炸碎的砖头,崩飞的尸体。原本准备的攻城队,此时变成了收尸队。
战场上硝烟弥漫,一股焦糊的味道直冲肺管子!岳托被一枚炮弹炸晕了过去,等他再一次醒来,他的身上被一个人压着,应该说是一具残破不全的身体。
中心耿耿的包衣,将他的身体放好,岳托慢慢的站起身子,当他看到周围的情况,整个人顿时懵了。
“将军,这里还有一个活着的,看着装扮,是个当官的!”明军士卒兴高采烈的对后面招呼着,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在听到士卒的喊声时,贺世贤正在骂娘!原本还以为会有一场酣战,没想到居然会变成这样。没能亲手砍死几个人,让贺世贤觉得心中无比的憋屈。看到一边有没死的,拿起身边的长矛就是一下,这让他顺气了不少。
见士卒在那里大喊大叫,顿时便皱起了眉头,当听清士卒的喊声,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快步的走了过来。
打扫战场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孙承宗一直是这么觉得的。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关注的事情,孙承宗便转会了帐篷,研究一下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将手中的奏折放下,天启皇帝轻轻的舒了口气,拿起一边的茶碗喝了一口,脸上露出了一个如释重负的表情。伸了一个大大的拦腰,慢慢地站起身子,向外面走了出去。
“皇上,不知道有什么好事情?”见天启皇帝心情非常好,王承恩便笑着凑了上来,脸上带着几分献媚的笑容。
轻轻的摆了摆手,天启皇帝似乎是随意的说道:“陕西的奏折,杨鹤已经平定了山西的流民叛乱。整治了一大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现在山西和陕西的事情已经稳定了下来,各地开始发放赈灾粮饷了。”
“皇上,奴婢听说火器厂的人要去山西挖煤,说是那里的煤矿丰富。”王承恩对于天启皇帝喜欢什么非常的清楚,便顺着天启皇帝的思路说道。
缓缓地点了点头,天启皇帝叹了口气,略微有些沉重的说道:“天灾**,朕能够阻止**,可是面对天灾,朕也无能为力。除了做好救灾之事,朕也没有好办法。不过大灾之年,百姓无以果腹,朕要为百姓找一条出路。如果单靠朝廷救济,国库也没有那么多的银子啊!以后再山西掘煤采金,当地百姓也就有了活路了!”
对于这一点,天启皇帝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啊!有煤矿,那还愁富不起来?大灾过去,好日子就不远了!(未完待续。。)
大结局 大风起兮云飞扬
赫图阿拉城,这座被大金称为兴京的城市,有着所有女真人对他最美好的期盼。努尔哈赤将这里成为兴京,便是希望这里能够成为女真一祖兴起之地。
站在城头上,多尔衮面陈似水,清风拂过他的面颊,让这位后金的大汗有了一种成熟与稳重。对于多尔衮来说,这半年的时间仿佛一场噩梦,经久围绕在他的身边,挥之不去。
五个月之前,抚顺一战,八千八旗子弟全军覆没,大贝勒代善的大儿子岳托战死在了抚顺城。消息传来,女真上下一片震动,吃惊之余便是担忧了。
“大汗,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大贝勒代善走到多尔衮的身边,微微弓着身子,语气低沉的说道。
此时的代善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整个人看起来老态毕现,虽然他的年纪并不大。大儿子的死,让代善伤心欲绝。女真人面临的窘境,则是让他愁白了头发。
“这一天还是来了吗?”抬头看着天,多尔衮的脸上带着几分不甘,同时还有浓浓的挫败。
回想着月前的那场大战,无数八旗子弟血染沙场,多尔衮觉得自己的心都在疼。抚顺丢了之后,八旗上下都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明军渡过辽河,否则赫图阿拉就保不住了。对于这一点多尔衮自然是明白,他也这么做了。
集合了大金全部的兵力,不过四万人了,这已经是大金能够拿出最大的实力了,这其中还有很多刚满十六岁的孩子。那一站可以说惨烈无比,明军火气实在是太犀利,让八旗子弟根本提不起对抗的勇气。
刚刚一接触,便是巨大的伤亡。接着便是巨大的溃败。原本纵横无敌的八旗子弟,此时仿佛是纸老虎,一捅就破。狼狈的逃回赫图阿拉,多尔衮被一股浓重的伤悲笼罩着。
在经过所有人的商讨之后,撤退成了大金唯一的选择,向北去!长白山。或许还要在向北,找到一个能够让大金安身立命的地方。此时此刻,多尔衮想起了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匈奴或者突厥,那些强大一时的名字,此时全都消息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要保住女真人的传承,多尔衮无数次的告诫自己!习惯了安定生活的族人,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承受严酷的生存环境。或许在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之后,自己的族人能够从新站起来。
“大汗!”代善再一次开口提醒道。这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此时如果不走,恐怕就走不了了!
回头看了一眼代善,多尔衮缓缓的点了点头,道:“是时候了,我们也该离开了!不知道我们的族人是不是还有机会在踏上这片土地,或许有机会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是不是能够在看到。”
当孙承宗带人来到赫图阿拉的时候,整个城池已经变成了空城。站在北门的门口。孙承宗押着手中的宝剑,沉着脸向北方看了过去。
“大帅。抓了几个舌头,女真人跑了,向北跑了!是不是追下去?他们拖家带口的,咱们的骑兵肯定能够追上。”卢象升站在孙承宗的身后,脸上带着几分不甘,沉声说道。
因为自己父母的遭遇。卢象升对建奴恨之入骨,下手丝毫不留情,已经有卢阎王的名号流传出来了。此时见孙承宗停住了脚步,卢象升很是不理解,第一时间便来找自己的老师。
孙承宗看了一眼自己的这个弟子。在心里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这个弟子哪里都好,文才武略,都是一时之选,只是杀戮之气太重了。不过这和他的遭遇有关系,孙承宗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开解他。
想了想,孙承宗沉声说道:“马上就是九月了,越向北就被寒冷,将士能够经受的住,战马也不行了。一旦有大雪,火器用起来也会出问题,一旦被建奴打了埋伏,那就得不偿失了。现在能够将建奴向北驱赶,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寒冬,他们能不能渡过都难说,想要继续向北,那也要明年开春以后。”
作为大帅,孙承宗没有必要和卢象升解释这些东西,不过身为老师,孙承宗很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明白自己的苦心。
卢象升也不是愚笨之人,兵法中便有穷寇莫追的话语,如今建奴已经向北退却,确实不宜追剿。如果天气允许,倒也罢了,此时自己也无话可说。
对孙承宗恭敬的行了一礼,卢象升便退了出去,自己还要安排军队向北推进,这件事情耽误不得。
北京,紫禁城内,天启皇帝正在翻开手中的奏折,这是天启七年开海以来十分详尽的一份奏折。随着海贸的展开,大明的贸易顿时繁盛了起来,商人开始在大明的地盘上到处走。
“半年的时间,福州海贸已经收税二千万两白银,海贸确实是赚钱的。”天启皇帝淡然的笑了笑,其他的事情都是能解决的,只要能够赚钱就好了。
“皇上,这是内阁和军机处共同厘定的新的商税,其中根据商品的不同,交易的多寡,重新制定了商税。”内阁首辅大学士将手中的奏折递给天启皇帝,脸上带着几分激动的神情道。
缓缓的点了点头,将奏折接了过来,慢慢的翻看了起来。似乎想起了什么,天启皇帝抬起头说道:“第三批运量船队是不是快到了?”
“回皇上,已经快要到了!”一边的徐光启站了出来,恭敬的说道。
自从台海战役之后,天启皇帝便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船队,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向着东南亚而去。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牙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和大明签订了海外殖民地共有的条约之后,大明开始名正言顺的在海外收回曾经属于葡萄牙的殖民地。
因为天灾不断,大明的粮食一直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天启皇帝便派遣船队从当南亚往回运粮食。并且南方水稻,北方玉米的农业格局已经差不多布局完成了。相信用了几年,大明的粮食便足够吃了。
因为粮食变多,粮价一跌再跌,导致土地的价格也开始下跌。相信这样很快就能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天启皇帝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重新划分土地的时机。很快便该实行摊丁入亩了。
在山西陕西两省,天启皇帝除了掘煤采金之外,开始推行新的毛纺织业。纺织机出现之后,这种产业便会很快的发展起来。一旦形成规模,便是天启皇帝对蒙古动手的时候,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这种侵略是无可阻挡的。
辽东的战报很快便传到了北京,天启皇帝心里的大石头也终于放了下来。自己来到这个国家七年,终于完成了布局。接下来便是帝国的腾飞与崛起,自己会用一生的时间来进行。
天启七年的冬天,大学如期而至,并且比每年冬天都要大。身上披着大氅,天启皇帝走在雪地上,脸上带着几分喜悦的神情。
“徐爱卿,你们有没有实验过?真的能行了吗?”天启皇帝回头看着徐光启,沉声问道。
徐光启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眉毛都在不住的颤抖,脸上的肌肉全都聚集到了一起。道:“皇上,已经实验过了,全都没有问题。不过现在还没有铁轨,不知道真正运行起来会怎么样,不过想来是没什么问题的。”
天启皇帝缓缓的点了点头,这是自蒸汽机发明出来之后。大明第一个伟大的成就,蒸汽机车!作为后来人,天启皇帝十分的清楚蒸汽机的作用,当然也知道火车的出现意味着什么。火车既然已经出现了,那么铁甲战船也就不远了。大明帝国称霸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临了!
看着面前的大家伙,天启皇帝的脸上露出了感慨的神情,他记得非常的清楚,当初自己的校园里面就有一辆蒸汽火车的车头。那是退役的火车头,曾经是大学里面自己最爱去的地方。
轻轻的抚摸冰凉的钢铁,天启皇帝却觉得它有温度,一种让自己热血沸腾的温度。
天启七年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年非常的重要,对于大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天启八年的大朝会,天启皇帝一身冕服,面色凝重的走上了自己的龙椅。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喊声响彻整个紫禁城,大臣们跪在地上,向着自己心里最敬佩的帝王,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男人。
“诸位爱卿平身!”天启皇帝笑着看着下面的大臣,沉声说道:“朕自登基以来,已经七年了,这是第八个年头了。七年来,朕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大明才有了今日之势。如今盛世将临,众位爱卿功不可没,历史上必有诸位爱卿的名字。朕从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大明要走的路还有很远,朕与诸位爱卿共勉。如今国力日趋鼎盛,如果开疆拓土之功,广服四海之地,朕便愧对列祖列宗!朕决定改元元光,希望众位爱卿明白朕的意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下面大臣再一次跪倒在地,三呼万岁!
元光,历史上第二个年号,乃是汉武帝改元使用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便是元光决策!如今天启皇帝使用了这个年号,无疑是宣告天下,大明帝国从此告别以前,一切从新开始。
站在紫禁城的城头,天启皇帝面无表情的看着北京城,大声的吟唱起了那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未完待续。。)
ps: 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了,心里乱糟糟的,不知道说些什么。明天我会写一个感言,算是对这本书的总结,谢谢大家一路以来的陪伴!
完本感言
昨天写完最后一章,告诉了女朋友一声,女朋友说亲女儿出嫁啊!我当时一愣,不过那种复杂的情感,或许真的差不多。
池塘是一个老书虫,看书的历史能追溯到上高一,现在我大学都毕业好几年了,看得书也是很庞杂。工作了之后,有些空闲,自己也想写了。不过动笔之后,才发现看书和写书真的不一样。这本书池塘的第一本,第一次写书,池塘知道很多不足,也知道很多差距。
去年开始上传之后,十五万字没签约,后来推倒了重写。很多书友都知道这件事情,网上或许还能找到原来的书稿。说句实在话,能够坚持这么久,都是诸位书友的支持。池塘谢谢大家了,希望大家以后也来看池塘的书。这一年多,有大家的陪伴,池塘不孤单,希望大家能陪着池塘继续走下去。
池塘总结了一些东西,准备把不完全的东西在下本书了表现出来。新书还是明朝,书名已经定下了:一品封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喜欢,新书会在八月二十号开始更新,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故事,大家喜欢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