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三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
中国文明对于世界的贡献,可不仅仅是一些文官制度、四大发明之类的。浩瀚璀璨的中国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并不比欧洲的工业革命逊sè。哪怕是欧洲的工业革命,若是缺了中国文明成果的贡献,也不可能成功。
比如,肖图白就发现,医院并非自己独创,中国汉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医院制度。西汉年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武帝刘彻就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是最早的官府开设的医院。
宋朝时,有官府运营的“安济坊”医院制度,民营的“养济院”、“寿安院”,和慈善机构“慈幼局”。
明朝初年,也有类似的官营医疗机构,但是由于是慈善xìng质,随着国库无法支撑这种行为,明朝中期已经名存实亡。
肖图白主持下,医院制度自负盈亏,劫富济贫!简单说,就是对富人征收更贵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提供免费和廉价的医疗服务。. .
免费和收费的服务,区别仅仅在于医生的资历、水平上。有名的神医,自是高收费。但是,普通的医生,费用是比较低廉的。
相对于而言,特区医院中,最普通的医生,也是经过正规的医学教育,属于比较靠谱的。比之大明常见的乡下赤脚医生,平均水平要高几个档次。因为,大明乡村活跃的一些赤脚医生,大多数并不jīng通医术。仅是记住少数一些药方,照猫画虎,碰运气的开药方。
特区的医院,此时已经拥有6座,注册的医生有1400多人。此外,还有护理、学徒等等相关的人员5000多人。
天津的医院打破成规,不以门户之见,除了继承和发展本国的中医之外,也强调翻译、研究西方人的医学出版物。
其实,17世纪的欧洲医术。还远远比不上中医先进。但是。自然科学的兴起,同样也开始使得欧洲的医学,在解剖学、医学统计等等领域,形成了优势。而逻辑、数学方法。应用在医学研究上。让西医打下了严谨化、标准化的基础。
简单说。此时的中医底子厚。但是靠着自身的理滦究,发展已经很迟缓、乏力。只有走和自然科学融合,吸取更多养分。从能从老树上焕发新枝。在于吸取自然科学研究成功方面,西方的医学已经走在东方的前面。
天津此时早就翻译了西方的《人体结构》、《医学统计方法》等等著作,这些风格迥然有异中国医学的观点,在天津的医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体结构》的理论,这可不是解剖一两具尸体就能完成,而是要解剖成百上千的尸体啊。西方的解剖学,最开始是靠偷窃尸体,后来是军队提供战场敌人的死尸,顶着重重压力,发展了大约三百多年,到了16~17世纪,解剖学已经非常先进了。
中国也存在解剖,但是主要是破案验尸,根据尸体的特征,调查死因,但是并没有侧重与医学理滦究。所以,中国的解剖学,相对于西方是落后不少。
《医学统计方法》这部西方书籍的意义,主要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更jīng确的研究病因、病例。这种做法,使得医学研究更加量化。增加了确诊概率和治愈概率。比如,一门医学,西方医生能给出统计治愈率35.7%,而中医就不能给出具体的确诊率、治愈率的数据。一方面,中医不讲究具体,不讲究详尽统计。本质上,中医在数学上,就有巨大的缺陷。因为,没有养成用详尽数据去总结分析的好习惯,使得中医自我优化的能力,也显得偏弱。
在天津的医学界,《人体结构》很多的中医们感觉难以接受,并不是这门理论的谬误之处,主要是道德上的问题,这年代的医生,还难以接受解剖人体,哪怕是解剖尸体,也是道德所不能容忍的。当然了,也有一些思想开阔的医生,非常赞赏解剖学,提出将这种学术,融入中华医学系统中。
而《医学统计方法》用数学统计,来研究医学,本质上也是肖图白一再提倡的。
这个年代中华文化,包括医学方面,有着巨大的优越xìng,所以也是具备“海纳百川”的气度。在认为“蛮夷的学术虽然粗鄙,但也有可取之处”的前提下,以中医为本,但是消化吸收外来的理论。
除了吸收西方此时已经有了医学理论之外,对于前沿的“微生物”、“细菌”等等方面的研究,特区也处于领先地位。
这要得益于显微镜的引进。
显微镜这种17世纪刚刚发明没多久的光学仪器,天津已经完成了从引进到仿制,当然,还是需要进口无sè透明的玻璃。
由于能自产显微镜,所以这种工具在天津已经很普及。医院、学校等等场合,提供了2000多具显微镜,供其研究。
研究的成果虽仅限于,证明了水里面、粪便中,以及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能是导致瘟疫等等传染病的主要原因,逐渐也开始被认知。
而为了令特区的普通百姓特见识水中的微生物,特区的医院组织了宣传科普活动,带着显微镜走村串乡,让许多百姓亲自用显微镜去看水里面的微生物。
于是,很多的百姓纷纷震惊说道:“原来,佛祖说的一杯水中,八万四千虫,是真有其事啊!”
真正的见识到了水里面的微生物后,防疫工作提倡的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知识,也开始深入人心了。
按照17世纪的医疗水平,大多数的传染病。确诊分清,对症下药,其实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任务。所以,疫情应该以讲究卫生,预防、杜绝为主。至于普通人生病,也是早发现、早治疗。一部分怀疑是传染疫病者,则是隔离治疗。
管理此时人口已经超过70万人的大城市,卫生工作,自要认真去抓!
肖图白严重怀疑,历史上。明末清初běi jīng城多次发生瘟疫。可能是城内乞丐太多,卫生环境恶化,细菌、病毒滋生所导致。
天津特区的人口规模,并不下与南京、běi jīng。想要不爆发疫病。最好的办法就的让人们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为了杜绝疾病的产生。肖图白在特区正规医院的基础上,开设了社区诊所。
社区的诊所采取医疗免费,仅收取一些药品费用。当然了。特区的门诊医院,大多数都是医院的学徒医生,下放到了社区免费门诊医院历练,积累行医问诊经验。要知道,中医的理论讲的太写意,学习起来很很难,必须要不断的行医实践,实践多了,才能领悟书里面的道理。
一名西方的医生,可能十五年就能培养出来。对于医生这种职业,15年培养真是神速了!所以,一般的西医有天赋的话,35岁左右就能成为一名专家了。
中医则是比较悲催了,行医三十年才有可能积累足够的经验,厚积薄发成为神医。但是,才刚刚进入了事业巅峰,寿命就走到尽头,不能进一步发展了。
没有办法,虽然肖图白令特区的医学专家们不断研究,优化中医教育,将医生们能够更快更好的的出师。但是,医学无论如何优化,中医、西医,随便什么医学,大家学的理论差不多,医术的水平高低,都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天赋。医学天赋,没法子决定。能决定的,仅是给予医生更更多实习、历练的机会。
用显微镜去普及卫生知识的附带效应,是非常强烈的。除了百姓们由于观看显微镜而眼见为实后,震惊于自然界的微生物,从而养成了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之外。
天津的一些文化人,对于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开始勾起了!
不断有人求购“显微镜”,准备拿回家,研究一下哪些微小的虫子,效仿先贤去“格物”。
格物,在中国古代,也是一小撮的文人雅士的爱好之一。但是不像诗词书法字画音乐之类的爱好那么普及。
但是,历朝历代总有闲着无聊的无聊的人,格一格物,然后,宣布自己的发现,写入笔记中……
有好奇心的文人,永远不缺!
像宋朝的《梦溪笔谈》,是典型的儒家文人,对于自然科学现象、生产技术各方面皆是进行了一些记载研究。
文人们格一格物,也好!哪怕大多数人是一时心血来cháo,说不准,却有某个人灵感大发,有了重大的发现和突破。
西方的文艺复兴之成功,恐怕就在于让大量西方知识分子,将兴趣爱好转移到科学研究方向去了。
为了鼓励这些文人的好奇和探索,肖图白批准了显微镜对市场销售。低端是显微镜售价100两,高端的可以售价数千两以上。
一时之间,显微镜逆天是销售了500多具,给特区带来了将近30万两白银的收入。当然,特区的军人们提出了反对声音,因为显微镜销售可能造成军事上的隐患。
“大人,这显微镜的镜片,可以改装成望远镜,若是被流贼,或是鞑子买去了,改装望远镜,岂不是资敌?”将道子说道。
“无妨!”肖图白说道,“我军装备了大量的望远镜,与我军作战的鞑子,自是有所耳闻。他们肯定会通过种种渠道,购买这种战场利器!而流寇还在东走西窜,各路流寇都朝不保夕,谁能有远见,来天津购买显微镜,改装成望远镜?”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了!不能因为害怕敌人获得我们的机密,就放弃了我们的发展!”肖图白语重心长说道,“我们销售了显微镜,许多大明的知识分子,拿去做格物研究了。且不说,他们能不能研究出成果,光是他们这种研究激情,就值得鼓励!毕竟,再先进的利器,都是人类智慧所创造的!我们销售这种器具,可能将会收获更多的智慧成果。万事,不要光想着限制敌人,针对敌人!有时候,我们自己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未完待续。)
第二八四章 天津巡抚的忧郁
天津卫城,巡抚衙门。
最近,巡抚大人杜三策显得非常忧郁!忧郁不取决于工作繁忙,而是他感觉自己越来越悠闲,越来越朝无事可做的方向发展。
如果是不想做事的官员,倒乐得自在。问题是,杜三策还存在幻想,存在做些实事的幻想!
有天津特区在,天津巡抚这是没法子混了!
天津的军队管不了,天津的民生管不了,天津市舶司的进出口关税、天津特区的税收就更没法子插手。
更令人感觉到尴尬的是,天津的各府县的百姓之间产生了纠纷,不找府衙、县衙打官司,反而去什么特区,找什么jǐng察、法院了。
说来也奇怪,特区的肖图白喜欢放权给他的手下。比如,天津特区的民政权便下放给了什么天津市长将岸。..
狗屁的天津市长,大明闻所未闻的官职,朝廷居允许在特区试行,并与知府平级。好吧,算和知府齐平。那么,而特区的市长最多也就相当于四品知府,比天津巡抚的级别要低一些。但是,很多不明真相的愚民居然认为,那个天津特区的将市长,能管辖整个天津!
愚民们不知道天津巡抚下辖范围和天津特区之间的区别,不知道天津巡抚下辖的范围,比特区面积大几十倍!
但是,天津的新闻纸上,时常见到天津特区市长将岸的行踪报道,但是却从不报道天津巡抚。以至于堂堂的巡抚。在天津周边,乃至于直隶、山东的存在感,居然不如将岸!
更令杜三策无语的是,家乡的老爹,专门写信询问说:“儿啊,你上司将市长是干实事的,你可别给将市长添乱啊。”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将岸怎么都成了我上司了?
杜三策感觉到要疯了,堂堂天启年间的进士,刚刚当官,起步就是七品官。先后历任户科右给事中、后历任大理卿、天津巡抚等等要职。崇祯二年。还奉天子圣旨。远赴琉球册封琉球新的国王。
甚至,杜三策还记得,当时乘坐的船只,是皇上下旨新造的册封舟。当时的册封舟。长20丈,宽6丈,入水深5丈,5桅,满载时能乘坐700人。乃是4000料宝船。换算成此时天津新闻纸上的排水量吨位,估计也有七八百吨吧,并不逊sè天津水师的何塞号。
当年。杜三策率领300余名出使人员随行,并随船带着中国的纺织品、瓷器、药材、纸、食品、rì用品、工艺品及原料。出行前祭江祭海,航船出零丁洋,过澎湖列岛,穿越海峡,历经半月跋涉,一路风高浪急,历尽千难万险,抵达那霸港,琉球国主尚丰亲自率人出港迎接。
杜三策主持礼仪,谕祭先王,在册封大典上宣读朝廷颁发给琉球王尚丰的册封诏书,诏书的内容他还记得一清二楚,倒背如流:“皇帝敕谕琉球国王世子尚丰。得奏。尔父王尚宁,于泰昌元年九月十九rì薨世,尔以世子理宜承袭。特遣户科右给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司正杨抡,封尔为琉球国中山王,嗣理国政,并赐尔及妃冠服彩币等物。念尔父绍膺国统,坐镇海帮,率职输诚,慎终如始,中遭邻侮致堵安。克绥提封,迄于末世。尔以原胤,国人归心,嗣服之初,倍宜兢惕。其尚祗循侯度,恪守王章。褆身以率励臣民,饰政以辑宁城邦。绸缪窗户,保国藩篱,应无忝尔前人。用副予之显命。钦哉。”
当年,杜三策担任户科右给事中时,琉球国王都需要恭迎他。而此时,作为天津巡抚,比之当年的官职显赫多了,却被外国使者无视了!
杜三策盯着新闻纸《rì本幕府使者访明,在天津特区洽谈军火采购,以及恢复宗藩邦交事宜》!
“该死啊,肖图白什么,太目中无人了!居然……居然这么无视我!我可是堂堂的天津巡抚,三品!三品官啊!天下比的官职高的,不超过500人之数……他,居然无视我的存在,外国使者访问天津,连通知我的意思也没有!”
杜三策几乎要咆哮出来!
不咆哮不行啊,他快憋屈的疯了!理论上,天津的大小事务,该他管!但是,实际上,不但天津特区的事物他管不了,就连非天津特区的事物,也越来越不归他管了。
如果是天津特区有意夺权,他到好受一些,关键是,天津特区的人,将他当做空气,从来就是无视他!
连百姓们,大多数也没有听说过他这个父母官。外国人到了大明,也只知道天津特区,而不知道天津巡抚。
事实上,天津巡抚之所以被无视,天津的舆论快被新闻纸取代了!
百姓通过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和新闻动态,没有被报纸报道的官员,自然是边缘化了。再大能力,报纸上不报道,谁能知道。
况且,天津特区的新官僚,执政能力普遍超过了天津巡抚手下的团队。
“简直无法无天了!丧尽天良啊,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这神棍自称谪仙人下凡,一点也没有慈悲心。居然出口兵器,制造别国动乱。”杜三策有盯着新闻纸,翻看rì本使节的新闻,有开始生气了。
越想越气!
天津特区的肖图白,在干什么?祸害天津还不够,居然又准备祸害海外。看到居然丧心病狂的向海外出口价值300万两白银的军火,帮助rì本官府杀死造反的平民时,儒生的习气彻底爆发了!
他头脑中勾勒出,肖图白狰狞恐怖的面目,目光中毫无同情怜悯,仿佛这世界上一切的动乱、战争、贫穷、疾病,都是这个混账策划出来的一般。
肖图白!太可恶了,比魏忠贤还要邪恶一万倍的存在!他不是谪仙人下凡,他应该是地狱阿修罗转世!
一面骂着肖图白,杜三策却又是天天从新闻报纸上,如同追星族一般,天天的了解天津特区的动态,尤其是肖图白无法无天的动态。
不知不觉中,杜三策已经将朝廷的《邸报》仍在一边,而天津的新闻纸,却是他每天都必读的。
基本上,《邸报》上报道的一些国家大事,天津的新闻纸张,也会报道。而《邸报》上没有的新鲜报道,天津的新闻纸上却有。
事实上,天津的新闻纸上的消息,比之邸报是要丰富、有趣的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rì本的岛原之乱,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波斯、印度莫卧儿王朝之剑的战争。美洲、非洲、欧洲……
这种宏观的新闻视野,对于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是莫大的冲击。
“呸!肖图白蠢蛋!”
“呸!肖图白假仁假义!”
“呸,小恩小惠的收买愚民!”
杜三策是保持敌我立场,时刻不忘批判肖图白。当然,他也非常羡慕肖图白的胡搞,居然有皇上的支持。
一开始,杜三策对于近在咫尺的天津特区不屑一顾,但是随着天津特区与天津巡抚管辖周边的州县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杜三策在潜移默化中,不知道不觉的受到了肖图白的影响。
比如,天津卫城去年开始,也是大兴土木,官府出资,雇佣劳动力,对于码头、仓库、商铺等等基础设施,投入了大笔资金。然后,官府靠着收房屋租金,来获得收益。这也间接的开辟了天津巡抚衙门的新的财政来源……
“老爷,老爷……”府上一名老仆人,打断了杜三策继续读报纸的行为。
“什么事情,大惊小怪的?”杜三策不悦说道。
“城里面一名官差,在收税的时,索要好处费,商户不给。于是,那名官差打人了。然后,商户大声叫嚷‘官差打人了’,并且,召集其他的商户罢市抗议。并且说,如果天津卫恶吏不除,税制**,就准备撤离天津卫,去特区经营……”老仆人解释说道。
“反了!真反了!老爷我自认为对得起天津卫的商人,那个肖图白,收取商户房租月租10两,天津卫就只收5两!肖图白三十税一,老夫就六十税一,月收入不足10两的免征商税。老夫掏心窝子对他们,他们就这么回报老夫的?”杜三策大声骂道,“真要逼急了,老夫不干了,谁爱干谁干去!看看换个天津巡抚,能不能像老夫这么厚道!”
老仆人苦笑,实际上,三十税一、六十税一,对于底层的商户来说,真是无所谓。关键是,天津特区是透明的按章征收法定税款,税吏不敢额外索要贿赂。
而天津卫反过来了,虽然税率低了,租金也低。但是,吏治很糟糕!官府收不上商税,但是官差税吏私人却是明目张胆的索要贿赂。
大明其他的地区也同样如此,小商人贿赂官差,大商人贿赂官员。税收方面,根本是名存实亡的,但是给官差、官员们的孝敬,才是商人们最大的成本开支。这些开支,有可能是按章纳税的几十倍。
如果,附近没有天津特区,这个老规矩,还是行得通的。
但是,几十里外,就有一个朝气蓬勃,吏治清明的特区,真闹翻了,他们可以撤资,走人……在特区做奉公守法,按照纳税的商人,也比在天津卫城当畏畏缩缩,纳的税虽然少,但是却要给官差贿赂要强的多。
杜三策很快想明白了此时,颓然,道:“走,带老夫去看看情况!”(未完待续。)
第二八五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
“废除苛捐杂税!”
“我们要求依法征税,拒绝贪官污吏索要贿赂!”
“若不根治**,我们就去特区……”
声浪一道道,市面上的小商人们抱团,聚集在一起。天津卫城,超过千名商户,集体的进行罢市抗议。
对于天津卫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规模了!
毕竟,天津卫城内居住的市民,人数至多也才3万人。千名商户,几乎等于是大多数小商户,全部都闹了起来。
当然了,一些大的商户冷眼旁观,因为他们都有官员、贵族作为靠山,平时也不会受到基层官吏的sāo扰。
明朝末年,税制败坏后,基层的官差的俸禄市场拖欠。因此,让基层官吏自己去捞取灰sè收入,也等于是整个大明体制中的潜规则。 . .
所谓皇帝不差饿兵,官府要这些官吏们办事,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去吧。而官府的税制崩坏,也没有办法养这让官吏,纵容他们自己想办法捞钱,也是一种权宜之计!
天津巡抚杜三策,相对普通的官员而言,已经属于好官、清官。但是,以明末吏治的**,清官只能维持自己清廉不贪,对于手下的官吏,则有点无能为力。
明太祖制定的俸禄标桩,将官吏的收入规定的很低。到了明朝中期,官员的收入,已经无法维持体面的生活,毕竟古代的文官,除了吃喝之外。还要供养幕僚为其出谋划策,人情送往需要开支。
官员贪腐,这是为了体面生活,或者为了筹集钱财贿赂上官。而底下的官差们贪污,往往是为了生活。毕竟,明朝的一些官差,收入是非常低廉的,为了养家糊口,自然要弄一些灰sè收入。
哪怕自己不贪的官员,也不得不默认手底下的官差私下捞取灰sè收入。久而久之。官差们对于本职工作的酬劳。已经不屑一顾,专门做这种捞取灰sè收入的勾当。
市面上的商人,如果有背景的大商人就算了。没有背景的小商人,如果不送上贿赂。基本上很难立足。
想要整顿吏治?可以。你要人不贪。前提是发够薪水。
发够了薪水,仅是前提。关键是,贪污贯了的官差们。就像吸毒一样,身体依赖毒品容易戒除,但是新瘾难以戒掉。很多的瘾君子被强行戒毒后,不给他接触到毒品还要。若是给他再次接触到,恐怕还变本加厉的染上毒瘾。
贪腐的官吏也是!
强制用政策禁止他们贪腐,比较容易。但是,不根治贪腐的环境,官吏们迟早会被重新染黑。
杜三策在衙役和官兵们的护送下,来到了商户们的抗议现场,呼吁道:“大家和气生财,有话好好说,天津官府会考虑你们的意见,整治吏治……”
“有什么好说的!真正家财万贯的商户,都有靠山,根本不会有官差sāo扰。差官们平时不办正经事,sāo扰良民,索要贿赂,一个个都非常纳税!”
“你能保证的了,天津从此之后官吏都清廉,不再乒我们商户?”
“六十税一,说的好听!明面上的税少了,暗地里的孝敬,反而多了!苛政不除,生意没法子做了!”
面对情绪激动的商户,天津巡抚杜三策,感觉到有手忙脚乱。虽然,他一再承诺,今后后澄清吏治,逐渐的减少官吏收受贿赂的现象。
但是,商户们并不满意,官吏们也比较头疼。
要是杜巡抚,真的要搞反腐倡廉,倒霉的可是他们!忽然之间,一名官差被同伴示意,猛然挥着棍棒,敲在一名商人的背心……
“官差打人了!”
“没有王法啊,天理不容啊!”
顿时,商户们拿着秤砣、扁担、板凳等等“凶器”与拿着棍棒的官差的打成一团!
场面失控……
杜三策在一些兵丁的护送下,离开现场。
次rì。
天津特区的新闻报纸上,开始刊登了天津卫城发生的这场sāo乱。虽然,商户们并没有一人死亡,也大多数是微不足道的轻伤。但是,伤害的却是他们的心,也令杜三策模仿天津特区,大兴工商的计划遭到了重创!
在三月末至四月初,天津特区再次涌来了五百多户新增人口。这些新增人口,多是原天津卫城经营生意的商户。
天津卫城这一次的官民对抗中,商户们伤透了心。于是,这些没有靠山的小商人们下定决心,迁移到特区境内经商。
特区境内虽然房屋的租金,比之天津卫城要贵一些,而且是严格征收商税。但是,至少特区的规则是透明的。
特区官府与百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皆是白纸黑字的张贴成榜文。书店中,也有各种特区试行的法律、政策的书册。
一般而言,在特区公布的各种规则,都是摆在明面上,减少潜规则的空间。在相对透明的环境下,商户们赚不赚钱,只和他经营和眼光有关,而不会因为受到官吏们频繁索要贿赂而破产!
对于这些商户,特区的zhèng fǔ给予的欢迎的态度,并表示特区不但给其提供公平的环境,而且可以对其提供子女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等方面的社会服务。
事实上,特区最缺乏的就是这些职业的商人!
毕竟,天津特区虽然搭建了良好的经营平台,但是光靠着这些,还是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商人,主动参与市场建设,才能够令特区的商业环境,发展的更快、更好。
因为,这些职业的商人,不用鼓励工商,他们已经是专门靠着经商赚钱了。给予他们良好的环境,有天赋和运气的商人,自己就能发展壮大。
做任何事业,其实强迫、雇佣的方式去做,效率是比较低下的。当人们自己想要去做某种事,无论他们成功率多低。,在宽松的环境中,总会涌现天才。
就拿发展工商业来说,天津的国营企业,靠着肖图白提供政策红利,技术红利,暂时能维持高利润。但是,实质上,这些高利润,并不是企业自发创新形成,而是在肖图白的指点下形成的。
肖图白又不是全能的上帝,许多技术创新方面的指点,用一点少一点。将来如果肖图白提供不了先进的技术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非常值得怀疑。
所以,天津特区也是做二手准备,创造良好的工商业发展环境,鼓励民营的经济发展。民营的经济,也不用过分的给予一堆的金钱物质奖励,政策优惠也是点到即止。真正能发展起来的,他自己能从无到有逐步的发展起来。不能发展起来的商人,给予再多的支持,还是不能发展起来。
特区的政策,此时靠着生产、制造xìng质的国企盈利。将来等民营企业壮大后,zhèng fǔ的财政,逐步以对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和税收方面为主。服务,不仅包括提供物业,收取租金等等方式。或金融服务,提供贷款赚取利差。税收也是必须的,因为税收制度是社会稳定的根基,也是调节社会财富的工具。
合理的税收政策,应该是对于富人征收重税,对于一般收入的中产收取适当税收。底层大多数的低收入者,不对他们征税。
明朝的税收制度,则是扭曲了!
对穷人征税,对于很多富人则低税、免税。这种机制,让社会失去了平衡!
维持社会平衡最核心就是“劫富济贫”!
现代社会,大多少国家,税收的设定,皆是不断减少对底层收税,增加对于高收入群体的税负。用税收的机制劫富济贫,总比一直压制矛盾,最终爆发,变得不可收拾要好!
当然,不对最底层人征收税收,天津特区暂时也做不到的。只能一步步来,比如取消不合理的人丁税。古代,为了图税收方便,对任何一名人口,不分贫富的征收人丁税,也就是人生出来,就要纳税。这种机制,本质上是为了征收税收的方便,而不未充分考虑底层穷人的生存状况。
特区境内的各种税收中,早就取消平丁税。此外,由于特区并不靠农业税过rì子,民田田亩加起来不超过7万亩,剩下的则是官营的葛沽农场。所以,干脆免除了免除了天津四镇所有的农业税。
这样,大约让2000多名农民受惠,享受到了免税待遇。要知道,古代免税一般是贵族、读书人、官员们的特权。根据等级不同,享受免税的田亩数量不一,等级越高享受免税额度越高。这种机制,其实也是人为制造贫富失衡,两极分化。
而特区也看不上农业税,干脆全部免税了!
特区损失的农业税收,一共才1000多两银子,但是社会的反响却是非常好,使得民心更为感激!
要知道,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经常喊出均贫富,不纳粮之类的。但是,实际上等到那些起义者成功之后,谁不照样以征收农业税为主?
肖图白主政的天津特区,以工商业经济为主,但是切切实实的免除农业税!(未完待续。)
PS:PS:第二更,求订阅,求各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