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对立的战略
1943年1月,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一场空如其来的暴雨使得这座澳大利亚城市在这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气温变得清凉起来,让人感觉十分清爽。不过,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此刻的心情却极为恼怒,与此时的天气正好相反。
大难不死,从菲律宾逃到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上将虽然被美国政府因为需要吹嘘成了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但始终无法掩饰他在菲律宾一败涂地的事实,他被轴心国报纸讥讽为“胆小鬼”和“最善长逃跑的将军”,麦克阿瑟对此怒不可遏,却还无法反驳。菲律宾的战败,十几万美菲联军的投降对这位“菲律宾陆军元帅”来说怎么也是奇耻大辱,如果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并胜利收复菲律宾,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洗刷这个人生里的污点。
所以,麦克阿瑟在到了澳大利亚之后,随即建立起了他属下的盟军司令部,并开始实施把澳大利亚陆军从7个师扩充到21个师的庞大战备计划,同时还在积极策划着下一步在东南亚的反攻计划。
但麦克阿瑟的行动一直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掣肘。
马歇尔主张欧洲第一,首先要确保大英帝国的安全,如果英国人完了,这场战争也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马歇尔认为,欧洲的危险更大,德奥联军已经开始全力向苏俄进攻,无论是英国还是苏俄都需要美国的全力支持来顶住轴心国的攻势,如果欧洲垮了,太平洋战场在打下去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他主张美国所有的军用物资和兵力则要优先集中到欧洲和大西洋战场。
问题是马歇尔一个人说了不算,海军总司令欧内斯特?金就一直在与马歇尔唱对台戏。
在哪个国家陆海军都一直是对头。谁瞧谁都不顺眼。陆军方面提出欧洲的局势紧张,需要全力帮助英国人和俄国人顶住德奥联军的攻势,并在非洲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住德奥等国的兵力。而海军方面却不这么看,金上将就认为太平洋方面现在很危急,日本人都快垮了。而且澳大利亚也面临着轴心国的进攻,如果失去澳洲,美国人的势力就面临着全面被逐出太平洋地区的危险。
欧洲还是太平洋?
这是两个对立的战略,这让华盛顿方面十分头疼。
在冲绳战役之后,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轴心国把目标转向了澳洲,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形势愈发显得严峻赴来。罗斯福不得不召集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接连数天在白宫召开会议,商议对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意识到了大英帝国已经指望不上了,转而投靠了美国。这也让美国背上了一个包袱,它需要保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免于遭受轴心国的占领。为了对付轴心国的威胁,美国不得不抽调更多的兵员和物资送往澳洲,这意味着在英国集结的美国部队将会减少,海军甚至不足一半,美国对欧洲作战的海空力量都会受到限制,在西非登陆的作战行动计划也将被放弃。
为了应付太平洋的危急局势,金海军上将力陈海军的主张。只有全力支持日本,并在太平洋地区全力反攻。才能阻止敌人南下进攻澳大利亚。在总统召集的紧急战略研讨会上,金上将提出备忘录,要求立即加强对日本的物资援助,使之能够抵御来自大陆的登陆,以牵制住轴心国大部分的兵力。与此同时,海军应当集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兵力放在太平洋战场上。以确保拥有足够的反击兵力。
陆军参谋部并不十分喜欢金海军上将的计划。一个月前,当金上将提出驻守的太平洋岛屿的兵力应该大幅增加的时候,马歇尔则认为这样的行动意味着“根本战略发生了变化”。作战计划处长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少将坚持认为,要想最终打败轴心国集团,从战略和后勤上考虑。在一九四三年把绝大部分力量集中在大西洋战区是绝对必要的。在他看来,如果苏俄和英国无法坚持住,这场战争实际上已经无法再进行下去了,而轴心国集团对澳大利亚的入侵“对于战争的结局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金海军上将是不能同意这种观点的。
他并不认为美国就一定能够打败德奥同盟,澳洲次大陆必须守住,“因为这对于世界上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绝对统治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美国所追求的是取代英国成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领袖,而不是放弃英国人的殖民地。他希望美国对欧洲战争的帮助只限于提供物资支援,而不是自己站在一线。美国能够通过这场保卫澳洲的战争,能够把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整个大洋洲和中太平洋岛屿都纳入麾下。
金所力争的是要将美国的战略重点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因为即使在欧洲战胜,美国也无法全面控制欧洲。
问题是马歇尔拿出了情报部门最新的电报,根据这些情报可以得出结论:“各种迹象表明,轴心国集团将在春季立即全力进攻苏俄,而面对这样大规模的攻势,苏俄方面有可能被迫单独媾和。”这对美英两国所追求的全球霸权将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如果苏俄退出战争,英国则根本无力单独面对德奥两国的打击,这个危险使马歇尔将军可以将战略重点重新调整回对欧洲作战方面。
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上将提出了陆军航空队参谋部的建议:“全力以赴,在欧洲打败轴心国同盟。”他认为如果德奥战败,中国人根本无力单独对抗美俄日三国的夹击,必然面临毁灭,陆军航空队方面主张不要向太平洋派遣增援部队——即使这意味着不得不失去整个澳大利亚和中太平洋地区的岛屿。
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马歇尔的支持着明显占了多数,但金上将的背后有麦克阿瑟在全力支持他。麦克阿瑟在澳大利亚是上蹿下跳,他想要反攻回菲律宾,金上将的提议很符合他的胃口。麦克阿瑟不仅把参谋长联席会议上的矛盾向媒体透露出去,还撺掇澳大利亚政府去跟华盛顿闹。
这下华盛顿也是进退两难,现在麦克阿瑟可是人气爆棚,被捧成了全美老百姓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罗斯福总统迫于国会压力授予他最高荣誉勋章,全国不少街道、大坝、公共建筑都用他的名字命名。华盛顿方面犹豫不决,麦克阿瑟就继续施压,召开记者招待会,并接受《时代》杂志专访,通过媒体来向华盛顿要钱要粮要兵,声称只要各类物资一到位,他立马可以着手在东印度群岛进行反击。
华盛顿被搞得焦头烂额,迫于国会的压力,马歇尔最后无奈搞出一个妥协方案出来,划定出太平洋战区,但目前的作战任务还是以防御为主,底线是确保澳洲和夏威夷的安全,至于日本,只是稍稍加大了援助力度,主要的援助物资和兵员还是以“欧洲第一”。
太平洋战役将主要由海军来执行,但金海军上将拒绝接受由一位陆军将领向他的海军发号施令,虽然麦克阿瑟为他达到目的出力不小,但既然海军的作战将决定抗击轴心国进攻的战争进程,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上将必定是战区总司令的当然的人选。
最终一通扯皮之下,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对轴心国作战的指挥权将由陆、海军平分,金梅尔担任太平洋地区总司令,这个地区包括赤道以北中太平洋海区和新西兰、萨摩亚、斐济,西至一百六十度的南太平洋海域,而麦克阿瑟上将的职务则变为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暨菲律宾盟军陆、海、空三军军总司令”。
实际上大部分作战计划和行动将由海军来制订和执行。
麦克阿瑟忙活了半天,很沮丧地发现,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统帅权,这道命令把很大部分的作战决定权保留在参谋长联席会议手中,以避免太平洋的两个辖区日后发生矛盾。麦克阿瑟因此在作战前不得不向马歇尔参谋长报告并从他那里接受命令。而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将通过海军作战部长金海军上将那里接受指示,他们之间的战略分歧将由参谋长联席会议解决。
还让麦克阿瑟感到恼火的是,他发现他实际上不能“直接指挥任何一国的部队”,也不能左右整个的战略。西南太平洋盟军的陆军部队由澳大利亚将军托马斯?布莱迈指挥;美国舰队澳新海区海军司令赫伯特?利里海军中将负责海上作战;盟军空军由乔治?布雷特将军统一指挥,麦克阿瑟无法直接向任何一支部队下达命令。
最大的问题是,盟军陆军此时在整个澳大利亚只有15个师不到43万的总兵力,这些部队根本无力防御拥有世界上最漫长海岸线的国家。
而且,德国人、奥地利人还有中国人,很快就要来了。(未完待续。)
171、东线
1942年严寒的冬天让在初冬时期几乎已经全面崩溃的苏军重新赢得了喘息之机,在这个冬天,英美两国加大了对苏俄的援助力度,数千架飞机,上万台坦克发动机以及大量俄国人紧缺的机床和铜、铝等战略金属,使得苏军再次又恢复了活力。~UU小说,www.uu234.com
轴心国联军在进入冬季之后,主动放弃了对察里津的围攻,退守齐姆良斯克一线。不过,在北线,德军则一直在围困着彼得格勒,在其他战线,基本上处于平静的对峙状态。在突厥斯坦,桑德斯将军所指挥的德、奥、意、高加索联军则越过里海,势不可挡地横扫整个中亚荒原,在这个冬天已经推进到咸海以北的恩巴河一线,兵锋直指苏俄腹地的乌拉尔一线。
在春季过后,双方都开始了蓄谋已久的进攻,在伏尔加河下游,轴心国联军继续向察里津推进,但在乌克兰东部,苏军从德奥两军防线的结合部突然发动进攻,一举收复被奥军占领的别尔哥罗德,打了德奥联军一个措手不急。
德奥两军总参谋部经过紧急协商,决定组成联合司令部,统一指挥乌克兰东南地区的轴心国兵力,并任命德军南方集群总司令布克元帅出任联军总司令,其下辖的联军东南乌克兰集团包括德军第1、第5装甲集团军,第2、第6、第12和第17集团军,奥匈第2匈牙利集团军、第6波希米亚集团军和第9加利西亚集团军,另外还包括乌克兰第3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顿河第2集团军等总兵力大约为110万人。
在布克元帅接到任命后,即开始调集兵力,积极准备对别尔哥罗德甚至是整个顿河上游地区的反击作战。
春夏之交季节的雨水伴随着阵阵狂风洒落在了广袤的东乌克兰平原上,天空中不时划过一道明亮的闪电,浓重的乌云笼罩着天地。预示着另外一场暴雨的来临。在风雨中,一列拖着数十节车厢的运兵列车喷吐着白色的烟雾,在这片平原上飞驰,时不时地发出阵阵汽笛声。在铁路线两旁,不时能看到满载着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等重型装备的军列在临时轨道上待命,在一些小站上。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
这列火车的车头和煤车后和车尾,是两节武装防空车厢,里面坐着全副武装的奥匈士兵,在每节车厢上还安装有一门双管20毫米伊斯莱亚防空火炮和两挺高射机枪。现在离前线越来越近,虽然在战场上德奥航空兵占据着绝对优势,但百密一疏,还是时不时会有苏俄空军的伊尔式攻击机突破德奥联军的空中防线,对后方的运输车队进行轰炸。
几个小时之后,列车驶入哈尔科夫郊外森林里的一座小站。这列火车开始减速了,刹车闸瓦尖利地与车轮发出摩擦声,车身也剧烈地抖动起来,列车的速度般慢行起来。列车在岔入另一条路线后大约继续行驶了5 分钟后完全停了下来,缓缓地停在了一个宽敞而又很长的站台边上。
士兵们从火车上下来,整个站台上到处挤满了忙碌的人群,到处是全副武装的士兵。抵达这里的士兵们被宪兵按照部队编制喊出来,列队到大食堂里领取食物和饮料。其后步行离开了车站。此时,车站外面的天气已经变得十分炎热。车站四周有许多闲散的俄国人、乌克兰人,他们在好奇地打量着这些新来的奥匈士兵,如同观看动物园里的猴子。
这些刚从林堡新兵训练营出来的新兵背着沉重的背包,在宪兵的指挥下,出了镇子,登上了在镇外等候的军车。被送往拉于哈尔科夫南部科罗恰河沿岸的奥匈第27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奥匈陆军第27师的荣誉称号是“加利西亚师”,是一战时期的功勋部队,也是奥匈陆军中第一批改编为机械化步兵师的部队之一,属于奥匈陆军中的精锐。不过,这支部队在去年的作战中也损失惨重。减员超过了三分之一,在别尔哥罗德战役之后,被迫撤回到第二线进行休整和补充。
新兵们将在这里接受一个多月的严酷战前训练,然后就会被派往前线。
奥匈陆军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编制与德军稍有不同,奥匈装甲兵理论受埃曼希博格将军的影响较深,而德国装甲部队的编制则深受古德里安、布伦堡和弗里茨等人的影响,所有的装甲部队组成装甲集团军进行大规模地运用,但却削弱了步兵师的攻防能力。
而埃希曼博格却极为重视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主张在步兵部队里也应当配备一支数量相当的坦克部队,在进攻时担任突击力量,在防御时用于重点消灭敌人的突击兵力并快速增援和堵住被突破的防线缺口。
受财力和工业生产能力的限制,奥匈仅编成了三个三团九营制装备有416辆坦克的重型装甲师,其后编制而成的装甲师则由一个三营制的坦克团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团所编成的轻装甲师,这样每年装甲师装备有212辆坦克。
与德军不同的是,奥匈陆军装甲部队的最大编制就是装甲师,而且装甲师一般配属于各集团军使用,另外,奥匈所有的机械化步兵师都编制有一个装备有78辆坦克的独立坦克营,拥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
在这个世界,苏俄受到了很大的消弱,而且由于奥匈帝国依然存在,德奥同盟本身在工业能力上具有与美国相抗衡的实力,到1943年,德国每年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3900万吨,而奥匈的钢铁产量也超过了2500万吨,是苏俄的三倍。不过,德奥两国由于要兼顾海军的发展,而苏军则专注于陆军装备,双方在坦克装备数量方面相差无几,甚至苏军所装备的火炮数量反而比德奥方面要多出近三分之一。
但在空中力量方面,苏军则被全面压制,这也是苏军在战场上一直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在坦克性能、质量和战术等方面,苏军也完全处于下风。
现在,布克元帅的手上已经聚集了3200多辆坦克和110万大军,正准备在顿河上游一线大干一场。(未完待续。)
172、无奈的选择
夏日的一场暴雨,给炎热的莫斯科街头带来些许凉意。UU小说,www.uu234.com在不时遭受轴心国的轰炸之后,大部分的街区都受到了破坏,许多楼房被夷为废墟。不过,除了工业区遭受严重破坏之外,轴心国联军对莫斯科的轰炸似乎影响并不大。
莫斯科的街道显得有些清静,整个城市已经戒严,街口上都用沙袋修建起了临时工事和壁垒。街道上背着莫辛纳干步枪红军士兵们在巡逻检查,并逮捕可疑分子,尤其是那些散波失败言论的反动分子。
从外表看上去,整个红场已经完全被防空部队所占据,克林姆林宫的周围屋顶上都架满了各型高炮和高射机枪,负责莫斯科防空的第一防空军在克林姆林宫周围布置了整整一个高炮师,加之上佳的伪装,在空中很难分辩出这座苏俄最著名的建筑群来。由于防空火力密集,执行轰炸任务的德国第二航空兵司令部的飞行员们有意无意地避开了这一危险区域的上空,使得自战争开始以来,克林姆林宫周围基本上免于遭受轰炸,绝大多数建筑都完好无损。
由于实行灯火管制,整个城市在晚上都会陷入到一片漆黑当中,在从外观上看去,同样没有一丝光亮的克里姆林宫主楼,在一片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很沉重的压抑感觉。
虽然由于电力供应不足,但克林姆林宫办公大楼内部却灯火辉煌,实际上在战争进行的大部分日子里,朱亚什维利基本上每天都呆在办公室里超过十五、六个小时,只是在特别危险的时期会进入到克林姆林宫的地下防空室里办公。
在战争在过去的几年中,最高统帅每天都在日理万机地处理着日常事务。许多命令实际上都没有必要,但最高统帅喜欢这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感觉,如果大本营的那些代表们忘记了每天向“领袖同志”汇报工作,就会受到严厉的申斥。
莫洛托夫坐在办公室里的长沙发上,朱亚什维利则站在站在自己的办公桌旁,背朝着他,目光一直盯着墙上的大地图。马林科夫、总参谋长朱可夫、铁木辛哥、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副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沃洛诺夫还有梅赫利斯、主管军工生产的马雷舍夫等人。最高统帅部的成员难得都聚集在了一起。
“朱亚什维利同志……”朱可夫在身前摊开一张军用地图,“可以报告吗?”
“请等一下。”朱亚什维利挥了一下手,止住了朱可夫的发言,随后转向莫洛托夫,“最好让总参谋长了解一下我们与同盟国方面达成的协议。”
“为了分担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风险,美英两国同意在夏秋季节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现在美国人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在五月份成功收复了冰岛,丘吉尔许诺尽快在挪威展开反攻,开辟北极战场。”
“请原谅。问题是朱亚什维利格勒处于巨大的危险当中,最高统帅同志,我们可能无法支撑到美国人开始进攻。”朱可夫紧锁眉头,他的眼神变得有些黯淡,为了丘吉尔的承诺,朱亚什维利有可能葬送掉处于包围圈中的近七十万大军,但如果失去那些军队,整个战局将变得不堪设想。
朱亚什维利看着墙上的大地图。并没有说话,目光有些迷离。
曾经的俄罗斯帝国横跨欧亚。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怪兽,似乎只差一步就能够征服整个欧洲和世界,可是现在,一切都渐行渐远。如今的苏俄,四面强敌环伺,西伯利亚白匪军和中国人已经打到了托博尔河畔。整个突厥斯坦已经失去了联系,阿斯特拉罕失守,轴心国联军已经越过伏尔加河下游,扑向乌拉尔地区。
在南方,轴心国联军在别尔哥罗德重创苏军。占领库尔斯克、奥斯科尔和利斯基一线,双方围绕着沃罗涅日地区展开激战。在以自己名字重新命名的重镇察里津,三个集团军超过七十万的红军死战不退,陷入重围,几乎已经没有解救的可能。
现在的苏俄四面楚歌,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很奇怪的是德军在西北方面占领了大卢基和诺夫哥罗德后,并没有继续向莫斯科方向进攻,而是选择了继续围攻彼得格勒。在西方战线,苏军也在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和奥廖尔一线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这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轴心国集团并无意攻占莫斯科,消灭红色政权。
想到这,朱亚什维利不由精神一振,这让他很快想起了前一阵保加利亚驻俄大使斯塔梅洛夫曾经向莫洛托夫所透露的消息,奥匈皇帝在维也纳会见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时曾表示愿与苏俄方面达成一份停火协议。
希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三国都对于奥匈帝国吞并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耿耿于怀,但在奥匈帝国的背后支持下,保加尔人攫取了色雷斯地区,更是趁奥斯曼帝国内乱之机,一举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斐迪南一世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洋洋自居,但也很明白如果没有奥匈的支持,他根本无法守住这片吃进嘴里的肥肉,于是完全投靠到了轴心国集团一方。
从战场的形势来看,保加尔人所提供的消息可能是真的,维也纳方面根本无意推翻他的统治,似乎只是想把苏军赶回原来的边界。
“也许,我们犯了一个错误!”
朱亚什维利突然走到了书橱前,从中取出一本《乌里扬诺夫选集》,看着目录找打开了要看的那一页。“我们的对外政策应当遵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同志对外政策上的教导!……与帝国主义联盟中的一个国家达成军事协议,只要这种协议不违背的苏维埃政权的原则,反而加强他的地位和减轻某一帝国主义国家对他的压力……”读完这一段后朱加什维利重新将书塞回书橱,“当年为了退出战争,乌里扬诺夫同志一力主张与德国人签定了《布列斯特条约》,这是正确的,这保证了我们的政权。现在,我们需要走相同的道路,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妥协。”他站到了朱可夫面前,仰着头向天花板吐了一口烟,继续说了下去,“同志们,现在我们的形势和1918 年的是如何的相似?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困境,乌里扬诺夫同志在那时就已经为我们想到了,并且提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最高统帅的一番话让在坐的元帅们彻底的惊呆了,联想到先前莫洛托夫的所透露的一些住这片,朱可夫等人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朱亚什维利准备再次向德国——求和!
“可是,最高统帅同志,我们现在已经失去了整个突斯坦和半个西西伯利亚平原……”朱可夫有些迟疑地说道。
“没有问题,那些都是苏维埃联盟里的加盟共和国,今后的道路只是他们的选择,我们尊重人民的这种选择,朱可夫同志。”朱亚什维利打断了打的讲话,“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此事立即交由政治局来讨论决定。”
实际上这只是走个过场,最高统帅的意志很快就会形成最终的决议。(未完待续。)
173、大西洋战局
挪威,特隆赫姆。
夏日的挪威海岸风光旖旎,德国北方舰队司令部就设在特隆赫姆城外一处山坡上,透过窗户便可以俯瞰整个港湾。
黄昏中,峡湾内一艘艘钢铁战舰表面都被涂抹上了一层金色,这片海湾内聚集着德国北方舰队几乎所有的主力舰,这其中以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最为显眼。这两艘装备有12门410毫米主炮,标准排水量55000吨的超级战列舰汇聚了条顿民族对于海上霸权的全部梦想,亦是这个时代巨舰大炮的巅峰之作。这两艘满载排量接近70000吨的超级战列舰代表着德国造船业的最高水平:均衡协调、厚重的装甲防护、优异的水密隔舱设计、极佳的生存性、精密的火炮制造技术和最先进的火控系统。德国人的顽强、精确、凶猛、残忍都在这条可怕的钢铁巨龙的身躯体现出来。
稍稍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生不逢时,“沙恩霍斯特级”其余的三艘后续战舰的建造工程都被取消了。海上战争已经进入到了航空时代,实际上,这支舰队作为主力的是外表看起来其貌不扬,有点象平顶货轮的四艘“格拉芙?齐柏林级”航空母舰。
“布克元帅指挥联军攻占萨拉托夫……”
“伦杜利克将军率远征军横扫澳大利亚,一举占领达尔文港……”
“隆美尔将军占领珀斯,美澳联军节节败退……”
……
报纸上的新闻几乎都是关于陆军方面的,新任的北方舰队司令冈瑟?卢金斯海军上将读着这些简讯,脸上却没有多少开心的表情。相对于陆军方面不断有捷报传来,德国海军目前实在是感觉有些无比“憋屈”了。
作为德国海军主力的北方舰队在丹麦海峡战役中接连失利,损失惨重。大本营方面不得以决定放弃冰岛,把岛上的残军撤回挪威。克兰凯海军上将作为替罪羊被免去北方舰队司令,调往但泽担任东普鲁士要塞守备司令。
由于奥匈和意大利海军把主要力量都投入到了太平洋战场,整个大西洋方面只剩下德国海军在与实力强大的美英舰队竭力周旋,面对实力远超自己的对手,这让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又想起了上次大战初期公海舰队在面对杰利科时的无力感。
现在整个德国海军只得尽量收缩防御。除了威尔赫姆?马绍尔海军上将指挥远东舰队在西太平洋上混得风生水起,将近一年的时间,德国海军几乎就没什么大的作为。
虽然轴心国已经开始调整战略,将工业生产重心向海军转移,但在新的航空母舰没有服役之前,德国海军暂时还无力与美英舰队相抗衡。卢金斯上将和他的北方舰队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切断英美两国向苏俄援助物资的海上通道而已。
就目前的形势看来,恐怕俄国人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德国海军在战前拥有四艘标准排水量35000吨改装的“约克”级航空母舰,另外,两艘新建的“格拉芙?齐柏林级”航空母舰已经下水。正在进行舾装。在战争爆发后,帝国议会迅速通过了《海军扩充法案》,紧急追加了5艘“沙恩霍斯特级”超级战列舰和6艘“齐柏林级”航空母舰的建造预算。
随着战争的进行,航空母舰在海战中已经取代了战列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941年的德国海军建造计划中,帝国议会又通过了在1942年和1943年度各开工建造6艘新式航母的建造预算,同时批准将已经完成船体建造百分之四十工程的其余三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改装成航母的计划。
但海军的建设需要时间,无法象陆军一样在短时期内就完成换装。除了在战争初期。德奥海军在重创英国皇家海军后,一段时期占据了大西洋上的主导地位。其后随着美国的参战和皇家海军实力的恢复,特别是在奥匈海军把大部分主力投入到远东作战之后,英美海军又重新取得了主动。
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又继续扮演着一个“破坏者”的角色。
实际上除了北欧的航线,德国方面也确实无法利用大西洋上的海上运输,相对于英国。德国的工业原料供应更依赖于黑海和地中海方向。由于奥匈海军一直牢牢掌控着这两片海域的绝对制海权,德国的物资供应并没有受到什么困扰。只不过与南美之间的海上运输,需要绕道印度洋,再通过南非来进行。
奥匈海军基本上不怎么在乎北大西洋方面的制海权,除了固守直布罗陀海峡之外。他们更在意的是南非与南美之间航道的安全,他们一大半的精力放在了远东,剩下一小半的精力放在了南非,在大西洋方面,除了潜艇部队,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海上力量。
这种情况,让德国海军上下无比痛恨不已,但事实就是如此,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两国海军战略几乎完全相反。德国海军第一目标是打败英国海军,打破他们制造的樊笼,而奥匈海军却没有这样的意图,他们的目的是牢牢掌控住地中海,其后是阿拉伯海和东非航线,至于远东,只是为了服从政治上的需要。
雷德尔元帅对于奥匈海军这种不肯合作的态度也十分恼火,但也毫无办法。从全球战略上来说,奥匈海军的作战计划更符合轴心国的政治需要,只不过因为德国海军实力所限,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远东所取得的好处,与他们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些不符,甚至不得不许诺给意大利人更多的好处。
德国海军的实力还无法冲破英美两国的封锁。
在和平时期,“齐柏林级”航空母舰的建造工期需要近三年的时间,即使在战争期间加快了建造进度,建造这样一艘标准排水量为27500吨的舰队航空母舰,也需要将近两年的时间。在1943年下半年,战争开始后紧急追加建造的6艘航空母舰就将陆续服役,届时,德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实力将会再次大幅提升。但在同时,美国今年将服役12艘“埃塞克斯级”航母,而英国造船厂由于受到德国的轰炸,困难重重,也将再增加2艘“冤仇级”舰队航空母舰,同时还会有12艘由商船改装的护航航母加入到皇家海军序列当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护航航母加入到运输船队的护航舰队当中,潜艇部队的活动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而且所面对的危险也越来越高。邓尼茨上将的“潜艇制胜论”神话破产,德国海军又继续把目光转移到了水面舰艇部队的建设上来。
即使是一线的舰队司令,也不看好德国海军能够突破美英海军的封锁,但他们确实牵制住了美英海军超过一半的兵力,使得奥意海军甚至是海军能够在印度洋甚至是西太平洋上横行无忌,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抵挡他们的进攻。(未完待续。)
174、和平(终章)
ps: 没有网,整个的进度失控,有些太快了……好吧,就这样结束啦……
没有人会料到,1943年9月,苏俄与轴心国集团突然达成停火协议,欧洲的陆上战事戛然而止。UU小说,www.uu234.com随着对苏战争宣告暂停,轴心国集团能够把更多的兵力用于对日和澳洲战场。
随着奥匈第1和第3战略轰炸机部队2000多架重型轰炸机部署到法国西部,加上德国战略轰炸机部队集中了全部6000多架道尼尔do-26、梅塞施密特me-162和亨克尔he-179重型轰炸机,英国人的噩梦开始了。
时间进入到1944年,轴心国联军占领整个新几内亚,但在珊瑚海海战中对阵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挫,进攻的势头被扼制,联军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形成均势,整个太平洋战场陷入僵持状态。
但随着奥匈帝国和德国把a-4和v-2火箭等“秘密武器”投入战场,英吉利海峡不再成为能够保卫英国人的天堑,整个英国南部都处于德奥火箭的攻击范围内,包括伦敦在内的英国南部的工业城市成为这些火箭的袭击目标,许多城市建筑和工厂被摧毁。
日本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大轰炸中被夷为平地,日本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进行一场现代战争的能力,轴心国的战机在日本列岛上空肆虐,海军已经不复存在,整个陆军航空队所剩的飞机总数也只有区区1000多架。
1944年5月,在被围困了两年之后,日本华东派遣军65万人投降,随即,19万台湾屯驻军投降。
1944年秋。新式的a-5火箭和v-6火箭发射器被安装到远洋潜艇上,美洲东海岸和英国西北城市不再安全,德奥潜艇部队开始在夜间发射火箭对这些城市进行大规模的袭击。在战略轰炸机部队和火箭部队的大规模轰炸下,英国的工业能力迅速被摧毁,整个英伦三岛陷入到绝望的境地。
中立的爱尔兰政府开始倾向于轴心国集团,在轴心国海空军巨大的优势面前。美国海军开始撤离英伦三岛。1944年冬,在爱尔兰政府的默许下,轴心国联军突然在爱尔兰西部登陆,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整个北爱尔兰宣告失陷,大英帝国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丘吉尔政府倒台,新的英国内阁于1945年1月上任,新任首相艾礼逊上任伊始,立即宣布英国准备退出战争。并通过中立的葡萄牙政府转告德、奥、意三国,英国政府准备进行和平谈判。
先期的和谈在中立的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德国、奥匈、意大利和英国、美国均派出重要代表参加。会谈中,轴心国方面提出以目前的实际军事控制线暂时停火,关于殖民地的划分也以目前的实际占领区为基准。而英美提出了缔结停战条约的三项条件,即废除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从目前所有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被占领土上撤军;包括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在内所有的亚非殖民地实行共管。
如此和谈条件当然不可能为轴心国集团所接受,第一次会谈宣告破裂。
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的利益。双方厉兵秣马,不约而同采取了进攻行动。1945年3月初。美澳联军在澳大利亚展开全线反击,但轴心国集团却从伊朗和中亚全力向印度进军,沉寂了两个月的英伦大轰炸继续进行。
1945年1月,轴心国向日本接连投放了仅有的两枚原子弹,其巨大的破坏力震惊世界,其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火再次燃烧,美国人略有所得,吃亏的只有大英帝国。在原子弹巨大的威胁下和遭受了重大损失后,英国方面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单方面宣布退出战争。
德奥两国暂时停止了对英国的轰炸。集中大部分海上力量在太平洋地区与美军决战,现在大西洋战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1945年7月,轴心国方面聚集了二十六艘航空母舰、十六艘战列舰在中太平洋地区展开全面进攻,而美国太平洋舰队则集中了十八艘航空母舰、十二艘辅助航母和十五艘战列舰以内的主力战舰。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空大战打响。
整个大战进行了三个多月,以轴心国联军损失了六艘航母、四艘战列舰,而美国方面损失十艘航母、七艘战列舰宣告结束。美军退出中太平洋地区,全力死守澳洲海域,而轴心国联军则在占领威克岛之后,取消了进军夏威夷的作战计划。
已经控制住这个世界上大部分资源的轴心国同盟越来越强,而美国人则独力难支,随着罗斯福去逝,美国国内要求和平的声音占据上风,杜鲁门总统不得不选择重新进行和谈。
轴心国方面宣布和谈的首要条件:以目前的实际占领区实现停火,其二,轴心国集团所占领的英法殖民地由轴心国集团实行“共管”,重新划分各国势力范围。其三,轴心国集团有权在目前被占领区内驻军,并承诺在未来的十年内逐步减少驻军数量。
美国代表原则上表示接受停战谈判的主要前提条件,于是,双方共同宣布于一周之后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停战谈判。
时隔5年零8个月,和平的阳光终于又回到了这个世界。
这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停战谈判在,马德里和谈的主要争议集中在菲律宾的所有权、澳大利亚的分治和法国的未来地位方面,至于英国人和苏俄方面所损失的利益,似乎被谈判代表们给“忘记”了。
美国人的主要利益集中在澳洲、菲律宾和南非这些地方,现在美国人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利益的代表。关于澳大利亚,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以目前的实际占领区为界,轴心国联军稍作让步,退出约克角半岛,在澳洲实行分治而告终。在菲律宾问题上,轴心国方面表示关岛和菲律宾已经移交还西班牙方面,反正这是美国人从西班牙人手里夺走的东西,怎么也要他们吐出来。
美国方面则坚持给予菲律宾独立地位,其后,在西班牙方面表示将在五年后就菲律宾地位问题进行全民公决,此项争议得以解决。
关于南非,轴心国方面坚持恢复过去被英国人占领的布尔人国家,在美国的坚持下,开普敦和伊丽莎白省交由英国管理,而原来的布尔人区域则成立一个新的国家。
1945年12月12日,随着轴心国同盟与英美同盟国家代表在《马德里停战条约》上签字,蔓延到整个世界的战火终于宣告熄灭。新的战略格局下,英美国家仅以不列颠三岛和冰岛为立足点影响欧洲,整个亚欧大陆几乎都被囊括到以德奥为首的轴心国集团手中,整个轴心国集团与英美利益集团的对峙依然在持续。
而苏俄得以继续保留,由于它的巨大威胁,其周边的芬兰、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顿河、高加索联邦、哈萨克联邦、西伯利亚共和国则全力加入到《维也纳公约》国的行列中来,由德奥集团为其提供军事和安全庇护。
整个世界的对抗仍在继续,轴心国集团内部也存在着明争暗斗,到于美英集团在其间合纵连横,从中渔利,则又是另外一段历史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