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海蛇的毒牙
第一百四十九章海蛇的毒牙
第一百五十章 手忙脚乱
第一百五十章手忙脚乱
第一百五十一章 经典战术
第一百五十一章经典战术
第一百五十二章 地面战争
( )
第一百五十三章 运气成分
( )
第一百五十四章 特种战斗
( )交战的正是负责营救跳伞飞行员的美军特种部队,以及接到命令,前去搜捕美军飞行员的两栖特种部队。
有趣的是,美军出动的也是海军陆战队的特种部队,即鼎鼎大名的海豹突击队。
对双方来说,战斗来得非常突然。
根据跳伞飞行员用求救电台发出的信号,海豹突击队率先到达,并且找到了藏在一处山洞里的飞行员。如果F-22A的坠落地点不在山谷之中,而是在平原上,海豹突击队会在找到飞行员之后,立即搭乘直升机离开。山谷地形非常崎岖,没有让直升机降落的地点,甚至无法用吊车把飞行员接走。海豹突击队别无他法,只能带着飞行员前往机降地点,而这正好在两栖突击部队的行进路线上。
首先遭遇的,正是双方的侦察兵。
双方的反应都很快,发现对方后立即开火,同时呼叫支援。
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不一样了。
根据对手所用步枪发出的枪声,两栖特种部队的侦察兵立即断定,他们遇到了联军的作战部队。因为联军的正规部队还在十多公里之外,又没有直接通往峡谷的道路,所以遇到正规军的可能性非常小。不是正规军,只有可能是联军的特种部队,而且是前来营救飞行员的特种部队。
做出正确判断后,两栖特种部队的指挥官立即让部队散开,只留下几名突击队员在正面牵制敌人。
特种部队打特种部队,关键就是突然袭击。
如果打成“持久战”,双方都有机会逃脱,而且都有能力缠住对手。
这样的话,明显对两栖特种部队不利,因为联军正规军离得很近,而北面的人民军肯定无法及时赶到。
与正规军交战,特种部队不见得能够占到便宜。
更重要的是,两栖特种部队的任务与张宝强上校的任务一样,即深入敌后,在接到作战命令后才展开行动。
抓捕美军飞行员,只是临时任务。
要想保持隐蔽性,就得一举消灭联军的特种部队,而且得速战速决。
对面,海豹突击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战斗打响后,海豹突击队的侦察兵首先判断为遇到了进山巡逻的人民军,根本没有想到对手会是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特种部队。
这也难怪,因为两栖特种部队携带的全是人民军的制式装备。
仅凭枪声,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
对海豹突击队来说,在崎岖的山区里遇到人民军也不是什么怪事。
打了一个多月,很多被联军打散的人民军都分散成小股部队,进入山区,跟联军打游击战。即便在人民军控制地区,因为联军的空中打击非常猛烈,已经发展到对战线附近二十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地面部队进行无差别轰炸的地步,所以人民军很少集中活动,更很少出现在道路上。
为了保持战线,人民军往往派遣小股步兵深入山区。
在战线附近遇到人民军的巡逻部队,肯定是大概率事件。
做出这个错得不能再错的判断后,海豹突击队的指挥官选择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战术,而且是与对手基本上一样的战术,即只留几名突击队员在正面牵制敌人,让主力从两翼迂回包抄。
按照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的判断,只要发起突然袭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击溃人民军的巡逻部队。
虽然在山区里,特种部队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海豹突击队的指挥官并不恋战。
他们的任务是救出飞行员,而不是与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人民军步兵拼火力,更没有必要在这里付出鲜血与生命。
只不过,对付特种部队与对付巡逻部队的战术完全不一样。
进行迂回包抄的时候,两栖特种部队的迂回线路更长,包抄范围更大,而海豹突击队仅仅向两翼展开。
结果就是,海豹突击队被两栖特种部队包围了。
如果这是一场大规模会战,结果肯定会非常惨烈。只是作为战术级别的特种作战,结果肯定存在悬念。
战斗再次打响后,海豹突击队的指挥官立即意识到,他们遇到的不是一支普通的人民军巡逻部队,至少是一支大规模部队。这个时候,海豹突击队的指挥官仍然没有想到,他们遇到了特种部队。
在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看来,他们遇到的是人民军的搜捕部队。
这也可以理解,美军战斗机刚刚坠落,而且还有一架志愿军的战斗机落在附近,人民军肯定会立即出动,进山搜寻跳伞飞行员。因为就在战线上,所以人民军会派遣重兵,应付联军的搜救部队。
在大范围搜索的情况下,人民军不会呆在一起,而会以连排为单位,分散开来。
如此一来,遭遇一股人民军后,枪声惊动了附近的人民军,所以海豹突击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袭击。
发现突围无望后,海豹突击队指挥官不得不改变战术。
一边让队员收缩战线,以增强抵抗力度,海豹突击队指挥官一边呼叫支援,特别是能够迅速到达的炮火支援与空中支援。
这也正是特种部队的“正规战术”。
现实中的特种部队,远没有电影、或者文学作品中那么强大。在与正规军、特别是与大股正规军交战时,特种部队往往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在被包围前迅速撤离,二是在被包围后呼叫支援。
在阿富汗战场上,美军特种部队非常完美的诠释了这种战术。
在二零零五年的一场战斗中,四名海豹突击队员依靠火力支援与空中支援,在增援部队的配合下,消灭了两百多名恐怖份子。虽然战斗结束后,只有一名海豹突击队员幸免,但是这场战斗充分说明了特种部队的基本战术。
遭到大股人民军步兵,又无法带着飞行员突围,海豹突击队肯定会呼叫火力支援。
首先到达的是炮火支援,十多公里外的第二陆战师及时投入战斗。
紧接着,联军调动了十多架作战飞机,包括两架非常擅长近距离空中支援的A-10C与一架火力更加凶猛的AC-130。
只是,空中支援来得稍微晚了一点。
凶猛的炮火对付人民军有用,对付两栖特种部队却不大管用。
炮弹砸下来的时候,大部分特种兵都找到了藏身地点,而要用炮弹砸中隐蔽好的特种兵肯定不大容易。
炮击刚刚结束,张宝强率领的特种部队赶到了。
直到这个时候,海豹突击队指挥官才猛然意识到,遇到的不是人民军搜索部队,而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而且很有可能是志愿军的特种部队。
原因很简单,张宝强他们使用的不是人民军的制式武器,而是联军的制式武器。
当时,四十名特种兵手上,至少有二十支M4卡宾枪,还有不少韩军的突击步枪。这些枪支的开火声与AK系列步枪有明显区别,而在战场上用这些枪支向联军开火的,只有可能是志愿军特种兵与敌后游击队员。
显然,在战线附近,不可能遇到敌后游击队。
判断清楚情况,海豹突击队指挥官没再迟疑,立即下令开始突围。
与志愿军特种队交战,火力支援不见得能够派上用场。
在过去一个多月里,海豹突击队多次遭遇志愿军特种部队,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是没有占到多少便宜。绝大部分时候,海豹突击队都得承认,志愿军特种部队更加擅长在朝鲜的山区里作战。
这个决定,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却没能拯救所有海豹突击队员。
要知道,张宝强这支特种小分队有四十名特种兵,即便只有三十来人投入战斗,剩下的留在后面保护两名飞行员,比起执行营救任务的海豹突击队来说,仍然拥有绝对优势。如果算上两栖特种部队的二十来名特种兵,优势更加明显。
在海豹突击队已经被包围的情况下,恐怕空中支援还没到达战斗就结束了。
面对突围的海豹突击队,两支特种部队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特种部队不是正规军,主要执行小型战术任务,兵力非常有限,也就无法在复杂环境下堵住敌人的所有突围通道,总会在某个地方出现漏洞。只要海豹突击队的战术得当,就有把握突破包围圈。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海豹突击队全力突围后,两栖特种部队的包围圈立即被撕开了。
只是,突围必须付出代价。
经过非常短暂的交火后,至少有六名海豹突击队员被击毙,其中包括两名保护飞行员的突击队员,只有五名突击队员逃走。
战斗中,F-22A的飞行员被流弹击中,只是没有打中要害,一时半会死不了。
两支特种部队的指挥官碰头后,立即决定分头撤退,而不是一同离开交战区域。
美军飞行员由张宝强带着,将一同交给前来接应的人民军。
随后,美军的战机赶到,向交战区域投掷了数十枚炸弹,AC-130还发射了上百发一百零五毫米炮弹。
这场急促的特种战斗就此结束,只是产生的影响却没有结束。
到此,联军至少知道,有数量不菲的志愿军特种部队到达战线附近,而且很可能已经有特种部队渗透到联军控制区。
一下派出这么多特种部队,肯定不是为了营救飞行员,更不是为了搜捕美军飞行员。
志愿军肯定有更大的作战企图!
第一百五十五章 将计就计
( )海豹突击队的第一份交战报告没有送到皮特上校手上,而是在联军特种作战参谋那里就被扣下来了。
当时,有二十七名飞行员等待救助。
虽然这些飞行员中,大部分落在联军控制区内,只需要出动附近的地面部队,就能把他们接回来,但是仍然有六人落在人民军控制区内,而且其中三人是F-22A的飞行员。按照联军的安排,所有F-22A的飞行员都由海豹突击队救援,而F-15C等战斗机的飞行员则由陆军的三角洲特种部队负责救援。
一次出动六支特种部队,让联军指挥官无法照顾到每一支营救部队。
更重要的是,海豹突击队指挥官在第一份报告中,把遭遇的敌人说成了人民军,也就没有必要高度重视。
直到战斗快要结束的时候,联军特种作战参谋才收到消息。
海豹突击队遇到的不是人民军,而是志愿军的特种部队,而且初步判断敌人的规模在五十人以上。
消息立即反馈给了皮特上校。
因为在过去一个月里,志愿军特种部队经常出现在战场上,主要任务就是营救志愿军飞行员,顺带搜捕联军飞行员,所以经常与联军特种部队遭遇,大大小小交手上百次,也就见怪不惊了。
只是,这次很不一样。
意识到志愿军有大动作,皮特上校亲自给所有高级参谋打了招呼,只要与志愿军有关的消息,都得立即向他汇报。
收到消息,皮特上校的神经立即绷紧了。
志愿军出动大批特种部队,肯定不是为了营救飞行员,也不会为了一名F-22A的飞行员与海豹突击队大打出手。
毫无疑问,志愿军别有企图,还是非常大的企图。
皮特上校没有迟疑,立即让附近的联军地面部队派遣侦察兵,前往战斗地点,搜寻志愿军特种部队。
似乎觉得侦察兵不够快,皮特上校随后又让第二陆战师出动几架无人侦察机。
大概半个小时后,皮特上校收到了无人侦察机从战场上空发回的实时情报,初步断定海豹突击队的战报没有错,他们遇到的确实是一支志愿军的特种部队,只是轰炸破坏了交战现场,无人侦察机无法确定志愿军特种部队的规模。
这个时候,皮特上校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让E-3C向北延伸巡逻区域,E-8C同步跟进之后,皮特上校命令驻扎在首尔郊外的美军战略侦察机部队出动两架RQ-4无人侦察机,前往鸭绿江上空,监视江面上的情况,以及大江北岸的动静。
这个举动,差点改写历史。
从时间上看,如果皮特上校再晚一点,比如两个小时后,第二陆战师侦察兵把战场消息发回来之后,再出动RQ-4无人侦察机,联军就很有可能发现第三批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志愿军地面部队。
不管志愿军的行动速度有多快,也不可能在主力部队渡江后立即发动进攻。
从时间上计算,志愿军的地面部队至少需要二十四小时才能到达前沿进攻阵地,做好进攻准备。
在此期间,联军有足够的时间让地面部队做好防御准备。
可惜的是,皮特上校太急了,或者说没有把握好时机。
这也不能怪他,因为没有其他情报可供参考,所以皮特上校并不知道志愿军地面部队正在渡过鸭绿江。既然有潜在威胁,就得尽快搞清楚志愿军的意图,而志愿军要想改变战场局势只能依靠地面部队。加强对鸭绿江的监视没有错,换了其他任何人,也会在采取同样的行动。
RQ-4的隐身性能非常出色,但是没有达到无法探测的地步。
在靠近中国本土的地方,RQ-4更是无处可藏。
美军无人侦察机出现后,戚凯威立即找到黄峙博,提出推迟第三批地面部队入朝,再次组织大规模战术反击,分散联军的注意力。
黄峙博没有立即拍板,而是把其他四名高级参谋叫了过来。
“以我军目前的情况,根本无力发动第二次战术突击。”母祁铁稍微停顿了一下,神色黯淡的说道,“打到现在,空军能出动的战斗机不会超过二十架,而且一线飞行员的状态非常糟糕。即便能够再次出动,也很难挑战联军的制空权,更不可能在正面战场上让联军受到威胁。”
杨禹方叹了口气,说道:“海航的情况差不多,只有十一架J-15返回基地,十六名飞行员没能回来。半个小时前,我接到了海军司令的电话,让我们不要再给舰载航空兵安排作战任务,为海航留点种子。”
黄峙博微微点了点头,把目光转向了周渝生。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两艘潜艇的任何消息,只是联军在东朝鲜湾南部海域反潜作战行动已经在两个小时前结束。我们正在等待潜艇发回消息,二部也已展开行动,争取尽快获得可靠情报。”
“也就是说,潜艇部队也无能为力?”
周渝生点了点头,表示就是这个意思。
黄峙博没有表态,也没有再次发问。
戚凯威犹豫了一下,把目光转向牧浩洋,说道:“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想法在敌后战场上发动一次大规模袭扰行动。”
“用特种部队?”牧浩洋一愣,赶紧说道,“三支特种部队都安排了任务,就算在敌后游击队的配合下,能够进行敌后袭扰作战,也会耽搁更重要的作战任务,对接下来的战役行动产生负面影响。”
牧浩洋没有故意说得很严重,戚凯威也知道特种部队在战役行动中的重要性。
“这么说来,已经无计可施了?”黄峙博笑了笑,说道,“我有一个办法,只是后果更加严重。”
“什么办法?”戚凯威立即把目光转了过去。
“提前发动大规模电磁战,制造出我们全力打击联军通信指挥系统的假象,然后让联军去自圆其说。”
戚凯威的眉头跳了几下,似乎看到了一点希望。
“虽然我无法肯定联军指挥官会怎么想,但是我们这么做了,联军肯定会联想到我们的战术反击行动,甚至有可能认为我们不会在短期内发动地面战争。”黄峙博点上烟,抽了两口后说道,“不过,这都是假设,而硬币的另外一面是,如果联军指挥官很高明,哪怕有一个精明的参谋,猜出了我们的作战意图,即我军即将发动地面战争,那么这么做,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总司令,你的意思是……”杨禹方问了一句。
“设想一下,如果联军断定我们会尽快发动地面战争,那么不管我们做什么,都会联想到地面战争。”黄峙博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联军出动无人侦察机,表明已经对我们的作战企图有所顾虑。在我看来,现在做任何事情都是画蛇添足,等于主动承认,我们即将发动地面战争。”
“可是……”
黄峙博压了压手,打住了戚凯威的话,说道:“事实上,局势没有那么严峻,至少我们还有一个优势。”
“什么优势?”戚凯威立即问了出来。
“不管怎么样,联军肯定不会相信,我们的地面部队能在渡过鸭绿江之后,立即到达战线附近,发动大规模进攻。即便联军非常重视我们,而且深信我们有足够的战斗力,也会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
“总司令,你这话……”
黄峙博灭掉烟头,笑着说道:“地面部队不是空军,无法在数个小时内发动突击,所以我们至少需要一天、甚至几天完成进攻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把地面部队派往前线,向前方运送作战物资等等。”
戚凯威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猜出了黄峙博接下来要说的话。
“利用好这个机会,我们就能出其不意的发动进攻。”
“怎么出其不意?”牧浩洋问了一句。
黄峙博又点上一根香烟,说道:“把第三批地面部队的入朝行动安排在明天,最好能够控制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在此期间,让第二十四集团军的作战人员全速北上,顶替已经渡江的官兵,跟随大部队入朝。至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主战装备,可以放在后面,等我们打开后再入朝也不迟。已经渡过鸭绿江的两批作战部队,务必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到达进攻阵地,并且做好进攻准备。”
戚凯威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黄峙博的意思。
“既然联军认为我们准备在地面开打,我们就做给联军看,让联军深信不疑,从而错误判断我军的开打时间。”黄峙博敲了敲桌子,说道,“只要部署到位,我们至少能够获得二十四小时的时间窗口。在此期间,联军肯定会大范围调整防御部署,甚至会把重兵集结在战线后方,在我们发动进攻后发起反击。所以只要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我们就有希望在联军发动反击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别的不说,只要联军敢于打防守反击,我们就有机会把联军主力部队消灭在进攻阵地上。”
“确实如此,关键就是前二十四小时。”
黄峙博笑了笑,对戚凯威问道:“还有什么问题吗?”
稍微思索了一下,戚凯威说道:“如果要在二十四小时内奠定胜局,我们必须一开始就进行大纵深突击,而朝鲜的交通情况非常糟糕,特别是盖马高原,几乎没有可供重型主战装备通行的桥梁。地面进攻很难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撕开联军的正面防线,更不可能在取得突破后分割包围联军的主力部队。”
“大校,能直接点吗?”黄峙博笑着摇了摇头,似乎不大喜欢戚凯威拐弯抹角的说法方式。
“说得简单一点,我们需要一支具备大纵深突击能力,能在开战后到达联军后方,完成战役穿插与战役分割的突击力量。”
“你的意思是,应该让空降十五军参战?”
戚凯威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黄峙博稍微思索了一下,说道:“我会考虑你的提议,只是调动空降十五军,牵扯到其他问题。你先去修改作战计划,两个小时后,我会给你一个明确答复。”
戚凯威知道黄峙博要请示陆风烈,也就没再强调这个问题。
第一百五十六章 量力而行
( )调派给志愿军的五支野战部队中,第十五空降军最特殊。
黄峙博最初并没想得到第十五空降军,除了沈阳军区的三个集团军,即第三十九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之外,他只想获得南京军区的两个集团军,而第十五空降军隶属于济南军区。
黄峙博没打第十五空降军主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第十五空降军在编制上属于空军,即空军的空降部队,在指挥体系、人事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二是朝鲜半岛多山,特别是在朝鲜境内,山地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除了西部沿海地区没有适合空降作战的战场。
三是战场环境不允许空降作战,即志愿军没有夺取制空权,无法进行空降作战,如果志愿军能够夺取制空权,更没有必要进行空降作战。
此外,还有一个黄峙博不愿意承认的原因,即志愿军没有能力使用第十五空降军。
虽然在组建志愿军的时候,陆风烈与傅秀波给予全力支持,把用得上的武器装备全都送了过去,甚至从一些甲级作战部队抽调兵力,但是在至关重要的战略力量上,陆风烈与傅秀波都没做出让步。
这其中,就包括应用第十五空降军所需的战略运输机。
只是运送作战人员与物资装备,战略运输机的用途并不大。毕竟中朝一衣带水,志愿军又没有能力一举夺取制空权。随着联军把战线推进到北纬三十九度线附近,可供大型运输机降落的机场几乎都落入联军手中。
可是要想应用第十五空降军,就需要大型战略运输机。
在中**队中,战略空运能力是非常突出的短板。
战争爆发前,中国空军可供调用的运输机大概有六百架,可是真正算得上大型战略运输机的只有二十架从俄罗斯购买的“伊尔76MD”型,此外还有一百二十架Y-8,剩下的都是运输能力非常有限的轻型运输机了。
这点空运能力,只能在重大战略方向上保持最低限度的战略威胁。
按照第十五空降军的作战标准,如果对台作战,一次最多只能空运一个旅,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全部空运任务。
虽然朝鲜的情况比较特殊,比如空运距离大大缩短,能够有效提高空运效率,地面部队以步兵为主,装甲兵很难在山区里集群作战,所以对空运要求降低了许多,不但Y-8能够参与空降作战,连Y-7都能派上用场,但是大规模空降作战,首先得夺取制空权,不然深入敌后的运输机将成为敌人防空力量的活靶子。
这些因素,限制了第十五空降军的战场用途。
只是,让什么部队参战,并不完全由黄峙博决定。
把南京军区的第二十四集团军调配给志愿军后,陆风烈把第十五空降军送了过来,名义上让第十五空降军充当战略预备队。
黄峙博没有反对,因为他知道陆风烈这么做肯定有原因。
如果说第二次朝鲜战争是世界局势进入冲突高发期的前奏,那么在今后的岁月里,中**队将面对更多的挑战。不是每场战争都像这次一样,在地理因素上对中**队有利,因此中**队必须在这场战争中得到锻炼,获得更多的实战经验,特别是在远离本土时的作战能力。
在未来的战争中,第十五空降军肯定能派上用场。
那么现在就得让第十五空降军尝到炮火与鲜血的滋味。
别的不说,如果台海免不了一战,第十五空降军比其他任何野战部队都重要,其表现甚至能决定战争胜败。
只有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如何使用第十五空降军仍然是个难题。
作为空降部队,第十五空降军没有多少重型装备,少量空降战车也远远比不上陆军的主战装备。在很大的程度上,第十五空降军就是一支步兵部队,勉强算得上具有机械化水准的步兵部队。
在黄峙博眼里,第十五空降军就是货真价实的战略预备队。
按照他的安排,在四支主力野战集团军入朝打响第一战之后,才会派遣第十五空降军参战,其主要任务就是协同主力装甲部队作战,而不是单独承担作战任务。如果战局不像预想的那么紧张,黄峙博甚至打算让第十五空降军守卫后勤补给线,免得跟人民军在任务分配上发生矛盾。
真要如此,第十五空降军显然无法发挥其空降部队的作用。
现在,戚凯威提出让第十五空降军参战,算是为这支部队打开了一扇门。
是否采纳这个建议,得由黄峙博决定。
做出决定之前,黄峙博还得搞清楚一件事情,即陆风烈能为第十五空降军参战提供多大程度的支持。
会议结束后,黄峙博跟陆风烈通了视频电话。
“让十五军打头阵?”
“目前看来,很有可能。”黄峙博勉强笑了笑,说道,“虽然总攻开始前的战术佯动取得成效,联军把注意力转向了海洋战场,但是已经有迹象表明,联军猜出了我们的意图,断定我没会在近期发动地面战争。可惜的是,只有两批地面部队入朝,第三批地面部队仍然在鸭绿江北岸。我已经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有很大的把握让联军做出错误判断。只是入朝的地面部队太少,连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的最低标准都没达到。除非降低战役目的,不寻求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不然我们得投入更多的作战部队,而此时能够调动,而且不会被联军注意到的只有十五军。”
“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你能保证把十五军送上战场吗?”
“你说的是制空权?”
陆风烈点了点头,表示就是这个意思。
“此前,我反对使用十五军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军缺乏夺取制空权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在一场持续数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的大规模空降作战中,始终掌握空中优势,也就无法保证十五军顺利空降。”黄峙博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大规模电磁战经受住了考验,而且是我军夺取制空权,或者说是打击联军制空权的有效手段。也许我们仍然无法夺取制空权,但是至少能够遏制联军的空中优势,让联军无法利用制空权,也就无法对十五军构成威胁。”
“你有多大的把握?”
“战术布置得当的话,有绝对把握。”
“这么有信心?”陆风烈笑了笑,过了好一阵,才说道,“行,我相信你,而且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让我失望过。”
“陆总,战争不是儿戏,我不会做任何保证。”
“我也没让你打一场零伤亡战争。”
黄峙博笑着摇了摇头,知道没有必要再做解释。
“让十五军参战,需要做哪些安排?”
“这就是我给你打电话的原因。”黄峙博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从战术角度看,大规模电磁作战的持续性非常有限,很难贯穿整个战役行动,如果进行全面压制,能够持续数个小时已经非常不错了,所以我们必须尽量压缩空降作战时间,尽快把十五军送上去,避免与联军鏖战。”
“峙博,有话就直说,别拐弯抹角。”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需要足够多的运输机。”
“多少?”
黄峙博迟疑了一下,说道:“戚凯威正在修改作战计划,等他……”
“你心里没数?”
“虽然我是志愿军总司令,但是不可能事必躬亲。”黄峙博笑了笑,说道,“反正,有多少就派多少过来,没人嫌多。”
“你说得轻松。”陆风烈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会尽量帮你安排,大型运输机应该没有多少问题,只是小型运输机不在动员范围之内,需要一些时间调集。你得尽快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我好帮你安排。”
“多快?”
“像你说的,越快越好。”
“行,我去催催戚凯威,争取一个小时后给你回复。”
黄峙博没耽搁时间,立即去找到戚凯威,让他首先统计出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需要多少架运输机。
虽然陆风烈没有明说,但是黄峙博非常清楚。
在此之前,陆风烈就做了准备,甚至调集了所有大型运输机,不然不会那么干脆的答应增派空运力量。只是陆风烈也没想到,第十五空降军将成为排头兵,所以在动员的时候没有考虑小型运输机。
在大型运输机不够的情况下,小型运输机也非常重要。
不到一个小时,戚凯威拿出了初步统计结果,要把第十五空降军的两个空降师与一个加强突击旅送上战场,至少需要一百二十架大型运输机与二百四十架小型运输机,而且空降行动得分三次进行,首先空投伞兵、随后空投重型装备、最后还得空投数千吨弹药物资,空降行动至少得持续八个小时。
八个小时,正是进行全面电磁战的极限时间。
超过八个小时,空降行动就会受到威胁。
黄峙博再次联系了陆风烈,而陆风烈也立即答应了下来,即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为志愿军调集一百四十架大型运输机与三百架小型运输机,多余部分将作为战术补充力量,以确保空降作战取得成功。
到此,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作战的第一步作战计划才基本完成。
第一百五十七章 司令部风波
( )战场对面,联军司令部的气氛格外紧张。
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与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两栖突击舰队遭到重创造成的。
经过数个小时的抢修,终于保住了五艘两栖战舰。
只是,情况一点都不乐观。
五艘战舰中,受伤最严重的是“黄蜂”级两栖突击舰的LHD8“马金岛”号。这艘战舰在六年前服役,是美国海军中第二新的两栖突击舰,满载排水量超过四万一千吨,搭载一千多名舰员,还能运载一千八百名陆战队员,却被一条鱼雷击成重伤,丧失了自行返回港口的能力。
如果不是损管措施得力,“马金岛”号很有可能步“华盛顿”号的后尘。
根据舰长提交的损伤评估报告,“马金岛”号至少要在船坞里躺大半年。至于到底要花多少时间才能修复,得由船厂决定。
其他四艘战舰的情况也不乐观,没有沉没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此外,战舰上没有陆战队员,也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袭击过后,五艘战舰有二百三十七名官兵阵亡、一百六十八人失踪、四百多人负伤。如果陆战队没有上岸,肯定有更多人伤亡。
真正的损失不在海面上,而是在海面下。
数个小时前,反潜直升机听到了几次非常明显的爆炸声,随后驱逐舰上的反潜军官从直升机发回的噪声信息中分离出了潜艇耐压壳体爆裂时发出的声响。虽然已经有人想到,被鱼雷击中的是“汉普顿”号,但是战场上有不少中国海军的常规潜艇,所以美军官兵抱着一线希望,认为被击沉的是中国潜艇。
可惜的是,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两个小时后,一架负责寻找“汉普顿”号的SH-60在潜艇沉没海域附近的海面上捞起了几块标有“U.S.N”字样的潜艇内饰木板,确定被击沉的是一艘美国潜艇,而在这附近活动的正是“汉普顿”号。
又过了一个小时,联军司令部收到了更加确切的报告。
最先赶到的驱逐舰使用海底地形测绘声纳,找到了“汉普顿”号的残骸,确认潜艇已经沉没。
对美军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噩耗。
虽然驱逐舰在潜艇沉没海域附近没有发现明显的放射性污染,声纳图像显示“汉普顿”号的反应堆舱没有受到破坏,但是攻击核潜艇被击沉,绝对不是小事,甚至比“华盛顿”被击沉还要恶劣。
要知道,美国海军能够保持霸权,一是靠航母、二是靠潜艇。
在某种意义上,数十艘性能先进的攻击核潜艇才是美国海军的主力,其战略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十一支航母战斗群。
更让联军懊恼的是,出动了数十架反潜直升机与十多架反潜巡逻机,竟然没有找到那艘击沉了“汉普顿”号的中国潜艇。
作为补偿,在东面的反潜作战中,依靠反潜直升机的配合与支持,“斯普林菲尔德”号逮住了另外一艘中国潜艇,用一条MK48鱼雷为“汉普顿”号报了仇。最后,一架紧急起飞的反潜直升机还在中国潜艇沉没地点上方投下四枚深水炸弹,似乎要把这艘潜艇炸得粉身碎骨才解气。
回到海面上,在两栖突击舰队遭到重创后,联军在日本海上的军事存在跌到谷底。
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两栖突击舰队的军事价值并不大,特别是在高强度战斗中,两栖突击舰队根本无法与航母战斗群相提并论,最多只能向运输船队去不了的地方运送兵力与作战物资,但是在第71特混舰队暂时无法返回战场的情况下,两栖突击舰队是联军保持制海权的基本筹码。
没有两栖突击舰队,联军的海上运输必然受到影响。
CIA已经获得情报,中国海军将再次向日本海增派潜艇,很有可能仍然是六艘,因此联军在日本海上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让第71特混舰队返回日本海。
显然,这不在联军的作战计划之中。
虽然第71特混舰队的护航战舰随时能出海,但是三艘航母的状态很不好,需要一个月进行全面维护。要想调动第71特混舰队,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派来的“杜鲁门”号、“文森”号与“斯坦尼斯”号组成第71特混舰队,让“布什”号、“里根”号与“罗斯福”号在维护后编入第72特混舰队。
即便如此,第71特混舰队最快也只能在五天后进入日本海。
要想恢复到“华盛顿”号遇袭前的水准,至少得等到一个月之后。
在五天之内,联军地面部队别想指望海上支援。
还好,联军已经停止进攻,在防御作战中,部署在韩国的空中力量足以扛起大任。
只是连吃败仗,加深了联军的内部矛盾。
在此之前,韩军一直主张进攻,而不是在眼看就要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裹足不前,而美军则坚决反对进攻,认为在志愿军地面部队即将入朝的情况下,稳住战线比打到鸭绿江更加重要。
打得顺利的话,韩军自然无话可说。
现在打得不顺利,连美军都无法做到自保,韩军的不满情绪更加明显了。
在一些韩军将领看来,美军遭受的惨重损失完全是咎由自取,如果联军继续进攻,保持较高的压力,志愿军肯定得把重点放到地面战场上,甚至有可能让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地面部队入朝作战,阻止联军占领朝鲜全境,自然无力发动海空反击,也就不可能让美军接二连三的遭到重创。
不管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至少有不少韩军官兵不再那么仰慕美军。
在他们眼里,美军也不过如此。
受此影响,韩军开始对美军的权威产生质疑,觉得美军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凭什么指挥韩军作战?
这不仅仅是韩**队的声音,也是韩国当局的声音。
只不过,韩国当局并不认为现在应该发动进攻。在美军无法全力投入的情况下,仅凭韩军肯定打不过志愿军。
在韩国当局看来,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志愿军地面部队参战后,会有什么影响。
确切的说,联军能否在现在的战线上顶住志愿军的地面进攻,然后迫使志愿军与朝鲜当局进行停战谈判。
做得到,自然皆大欢喜。
做不到,真正受到威胁的不是美国,而是韩国。
韩国当局也有自知之明,或者说必胜的信心开始动摇。
如果挡不住志愿军,联军肯定得后撤。对美军来说,撤到哪都一样,反正中**队没有能力也不可能跨过浩瀚的大洋。对韩国来说却不一样了,如果撤回三八线,回到战争爆发前的态势,韩国不但什么也得不到,还将失去很多,比如战争结束之后,朝鲜绝对提高军备水准,对韩国的安全构成更大的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支志愿军很有可能不像六十多年前那样,在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离开朝鲜,而会效仿美军,以安全保障为名、或者以战后重建为名,长期驻扎在朝鲜。
海战结束后不久,韩国总统就召见了美国驻韩大使,提出了一项要求。
如果停战,停火线必须在三八线以北,至少得向北推进一百公里,确保韩国首都不再受到直接威胁。
显然,这是韩国对停战的最低要求。
对美国来说,这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中国当局已经明确表态,停火的前提条件是美韩联军退回到三八线以南,恢复战前态势。
虽然美国不用过于在意韩国的态度,但是没有韩国参与,就无法停战。
这个时候,美国当局不但要想方设法的稳住战局,还得想方设法的安抚韩国,让韩国不出来捣乱。
只是,安抚韩国的手段非常有限。
战争爆发后,美国已经做了很多安抚工作,比如增强对韩军事援助,甚至把一批美军的作战装备送给韩军,提高韩军将领在联军中的地位,让韩军掌握更多的指挥权。为了稳定韩国国内秩序,美国当局甚至征用了数十艘大型运输船,向韩国运送了数百万吨粮食、上千万吨燃油。
继续用这些办法,显然不足以让韩国老实下来。
说简单一点,韩国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力,特别是在美韩军事同盟中的话语权,而体现话语权的,正是韩国在联军中的地位。
美国当局只能做一件事:任命一名韩军将领担任联军总司令。
这个办法行得通吗?
虽然在战争爆发前,美韩联军已经开始实施轮换制度,即由美军与韩军将领轮番担任联军总司令,但是在战争期间,美军很少把指挥权交给盟国将领,甚至很少让盟国插手作战指挥。
让韩军将领指挥联军作战,恐怕很多美军官兵都不会答应。
对阿伦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美国当局还没有做出决定,林德伯格也非常犹豫,毕竟总司令人选关系到十万美军官兵的士气与斗志,如果走错了,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已经有传言,在韩国的压力下,林德伯格很有可能做出让步,至少会撤换总司令,让一名更加擅长与强大敌人作战的将领取代阿伦。
在这个时候离开联军司令部,哪怕只是替换,而不是撤职,也是绝对的耻辱。
作为职业军人,肯定无法容忍这种耻辱。
阿伦别无选择,只能向最信任的人求助。
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好的结果
( )再次遭受惨败,钱德勒的处境也很尴尬。 牛bb小说网
在此之前,他在林德伯格面前信誓旦旦的作了保证,联军肯定能稳住战局,用一场决定性胜利迫使中国进行停战谈判。
结果是,联军不但没有取胜,反而再次遭受重创。
虽然在总体战局上,联军仍然掌握着主动权,优势也非常明显,但是志愿军的反击一波强于一波,大有要不了多久就能扭转局面势头。对于已经对胜利不抱希望的林德伯格来说,如何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才是重中之重。
在这个时候撤换联军总司令,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我们正在设法说服总统,让他不要立即做出决定,只是谁也不能保证总统不会向韩国做出妥协。”
“问题是,韩军将领有能力指挥联军作战吗?”
“妥协,不一定要任命一名韩军将领担任联军总司令。”钱德勒勉强笑了笑,说道,“五角大已经向白宫提交了人选名单,总统会在几天内做出决定。”
“这么说,我该主动递交辞呈?”阿伦有点郁闷,毕竟打成这样,不完全是他的责任。
“还没到这一步,至少现在还没有必要。”
阿伦皱起眉头,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我看过战报,你不觉得机会就在眼前吗?”
“什么意思?”
“皮特上校在战报中提到,志愿军接连发动大规模战术反击,表面上是在与我们争夺制空权,打击我们的海上力量,从而切断海运补给线,但是志愿军的所有反击,都是为了即将开打的地面战争。最新的卫星侦察情报也证明,志愿军的地面部队已经到达鸭绿江北岸,随时可能渡江。”
“我们已经为地面战争做好了准备。”
“什么准备?”
阿伦一愣,一下没有回答上来。
“我相信你的判断,几天之前,你就预测志愿军即将发动地面战争,可是你的作战部署并没有朝着对我们最有利的方向前进。”钱德勒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总体来看,战场局势仍然对我们有利。志愿军的地面部队只有三个集团军,总兵力在八万左右,其中真正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只有第三十九集团军,因此在地面战争初期,志愿军只会在一个方向上发动进攻。”
“你是说,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
钱德勒点了点头,说道:“这正是我们等待的机会,如果能够利用志愿军在进攻初期兵力投入不到位的有利条件,我们就能通过防守反击,消灭志愿军的主力部队,把战线向北推进。”
“可是……”
“首先得守住战线,然后才考虑进行防守反击。”
阿伦稍微思索了一下,说道:“即便如此,在海空支援不到位的情况下,我们的反击能力也非常有限。”
“你对反击不抱希望?”
“不是我不抱希望,这是事实。即便我们能够顶住志愿军的地面进攻,也得把大量兵力放在防线上。根据我的判断,志愿军很有可能把重点放在东线战场上,从盖马高原向南快速突击,切断东线军团的后方通道,在咸兴与元山附近打一场大规模会战,而我们能够动用的只有两个陆战师,其中第一陆战师的状态并不理想,而第二陆战师刚上战场,还不大熟悉战场环境。”
“韩军呢?”
“数量不少,但是没有多少战斗力,在志愿军面前根本算不了什么。”
“但是我们得相信韩军的进攻决心。”
“将军,这不是开玩笑,如果韩军……”
“阿伦,我说过,我一直相信你的判断,能打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即便我们有决心,也不见得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
阿伦愣了一下,知道钱德勒话外有话。
“对我们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在现在这条战线上与对手停火,即便在停战谈判中,我们要做出更多让步,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主动权,而且控制着朝鲜半壁江山,就能在谈判桌上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
“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坚守防线?”
“首先得守住防线,然后才考虑进行反击。”钱德勒笑了笑,说道,“韩军一直主张积极进攻,而且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我们确实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所以你得充分利用韩军的积极性。”
阿伦一惊,明白了钱德勒的意思。
“韩军想进攻,就让他们去进攻。”钱德勒特别强调了他的观点,“如果韩军能在战场上大规模消耗志愿军的战斗力,我们不但能够守住防线,还有机会扩大战果。最重要的是,必须让韩军亲身体会志愿军有多么强大,才能让韩军将领认识到,战争不是他们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而是得看实际情况。”
“我明白你的意思,只是这样的话……”
“害怕失败?”
阿伦笑了笑,没有开口。他已经失败了很多次,如果在地面战争中失败,恐怕谁也帮不了他。
“阿伦,你得知道,谁也改变不了什么。”
听到钱德勒的话,阿伦长出了口气。
“打到这个地步,我们的目的不再是取得完全胜利,而是稳住局势,在对我们有利的情况下结束战争。”钱德勒看出了阿伦的心思,说道,“同样的道理,不管结果如何,联军都需要一位新的总司令。你要做的,不是反败为胜,更不是证明什么,而是得让其他人相信,你已经尽了全力,责任不在你身上。”
阿伦的神色立即消沉下来。虽然他知道钱德勒说的是实话,但是突然转变,让他一时难以接受。
“阿伦,走到这一步,不是任何人的责任。一定要说什么的话,我们必须感谢你,因为你在关键时刻,扮演了关键角色,如果没有你,恐怕会更加糟糕。”
“现在说这些,有意义吗?”
“也许没有意义,但是作为军人,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服从命令。”
“这也是命令?”
“不,这不是命令,却是你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
阿伦愣了一下,似乎没有明白钱德勒的意思。
“与战场对面的敌人相比,联军内部矛盾的危害性更大。虽然我们遭遇了失败,但是任何人都知道,如果让韩军将领指挥这场战争,我们将遭受更大的失败。从政治上讲,总统不会抛弃韩国。即便抛弃了韩国,我们也要承担失败的所有后果。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危害性降到最低。”
“怎么做?”
“就像我开始说的那样,用一场残酷的战斗让韩军知道,敌人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容易被击败,而我们也没有可能轻易获得胜利。”钱德勒笑了笑,说道,“打好了,是联军总司令指挥有方的功劳。打得不好,你也不用承担责任,因为主张反击的不是你,而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韩军棒子。”
阿伦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钱德勒的意思。
“只有让韩军将领老实下来,让韩国当局认清形势,我们才能主导战争,也才能维护同盟关系,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在政治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虽然你不是政治家,但是我希望,你能用政治家的目光来看待这场地面战争。”钱德勒的目光停顿了好一阵,才继续说道,“我会尽量争取时间,让总统晚点做出决策。你得盯住鸭绿江对岸的中**队,及时调整防御部署。有什么需要的话,随时可以找我。情报方面,我已经做了安排,CIA将全力支持联军的作战行动。”
阿伦确实别无选择,他必须抓住最后的机会。
虽然不管结果如何,他都得离开联军司令部,但是结果不同,他的结局也就不同。
作为陆军四星上将,阿伦必须为荣誉而战。
通话结束后,阿伦独自沉思了好一阵,才把皮特上校叫了过来。
“我们已经加强了对志愿军地面部队的监视力度,只是侦察机不能越过鸭绿江,所以只能依靠卫星提供的侦察照片。”
“有异常吗?”
皮特点了点头,说道:“过去几个小时里,到达鸭绿江北岸的志愿军地面部队获得了大批作战物资,主力部队也进行了频繁调动。根据我们的判断,志愿军正在为渡过鸭绿江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也就是说,志愿军即将入朝。”
“最快一天,最晚三天,志愿军就会渡过鸭绿江。”
“必须按照最糟糕的情况做准备。”
皮特稍微迟疑了一下,说道:“战线离鸭绿江还有近两百公里,即便志愿军地面部队渡过鸭绿江,也无法立即投入战斗。”
“按照你的估计,志愿军能在渡江后多久发起进攻?”
“即便没有空中威胁,也至少需要一天。”
“有空中威胁呢?”
“那得看我们的投入力度。”
阿伦点了点头,说道:“以现在的情况,我们能在什么时候完成防御部署?”
“最快两天,最多三天,主要是调换方向上的作战部队……”
“我们得把韩军撤下来,让他们在防御作战中执行反击任务。”
皮特一惊,有点不敢相信的看着阿伦。正常情况下,应该让韩军守卫战线,让战斗力更强的美军进行反击。
“我们得首先守住战线,才能获得反击机会。不管怎么样,我不相信韩军。”
“这样的话,需要更多时间重新部署防御力量。”皮特没有多问,他已经知道,阿伦很有可能被撤换掉。
“那么,就抓紧时间。”
阿伦也没有多说,因为皮特不见得会跟他一同离开联军司令部。
第一百五十九章 大部队渡江
( )美军想方设法把瘫痪在海面上的五艘两栖战舰拖回釜山港的时候,志愿军地面部队开始大举入朝了。
大部队行动,别说欺骗美军的无人侦察机,连远在两百多公里外的E-8C都骗不了。
既然是将计就计,自然没有多少顾虑。
按照戚凯威的安排,志愿军工程兵在新义州、水丰、满浦与中江四地搭起了三十多座浮桥与舟桥,加上数座跨越鸭绿江的大桥,入朝通道总共开通了近四十条。跨过鸭绿江的不止是三个主力集团军的作战部队,还有大批原本应该在战役开始之后才渡过鸭绿江,专门为志愿军运送作战物资的后勤部队。
按照黄峙博的要求,后勤部队没有编入作战序列。
不是他不想支付高昂的人员津贴,而是没有必要让作战部队背上负担。所有后勤部队都由志愿军司令部直接指挥,为此黄峙博专门任命了一名后勤司令。在作战行动时,后勤部队将与人民军一同行动,名义上互不隶属,实际上则借此控制了人民军,让人民军分担后勤保障任务。
这么做,主要就是减轻后勤保障负担。
如果完全由志愿军承担后勤保障任务,至少需要动员二十万官兵,才能为前线的八万将士提供充足的作战物资。现在不是六十多年前,中国不可能动员这么多兵力,也没有理由动员这么多兵力。充分利用人民军的“余热”,在非战斗岗位上发挥作用,志愿军才能把主力放在前线战场上。
只是,利用人民军,不仅是军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名义上,志愿军是出国作战,没有权力指挥人民军。虽然朝鲜当局形同虚设,最高领导人朴俊哲从平壤逃回来后,只在新义州呆了几天,便随同中国驻朝大使金诚焕去了沈阳,一直没有返回朝鲜,但是朝鲜政权仍然具有独立性与合法性,其行政中心就在新义州。黄峙博要想利用人民军,还得在政治上下功夫。
为此,傅秀波专门委派金诚焕为朝鲜事务全权代表,负责与朝鲜当局接洽。
志愿军主力部队渡江的时候,金诚焕把拟定好的政治与外交声明交给朴俊哲,让他在数个小时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把人民军的军事指挥权交给志愿军,由志愿军司令部直接领导人民军武装力量统帅部,也就是人民军的最高军事决策与指挥机构,朝鲜政府仅保留人事任命权。
只有声明肯定不够,还需要做很多实际工作。
比如在此之前,黄峙博已经插手人民军的指挥机构,安插了大量军事顾问,甚至向人民军的基层部队派遣了军事顾问。在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后,这些原本隶属于总参谋部的军事顾问将编入志愿军的战斗序列。虽然名义上,人民军仍然由朝鲜军官指挥,但是实际上,志愿军军事顾问才是最高指挥官。
理清了指挥关系,其他问题就好解决了。
为了做到虚张声势,让联军认为志愿军的主力还在鸭绿江南岸,大部队过江后,所有后勤保障工作都交给了人民军,而志愿军的后勤部队随同主力部队活动,以便让主力部队看上去更加强大一些。
要知道,此时过江的只有主力部队的三分之一。
三个主力集团军中,已经有近六万名官兵渡过了鸭绿江,正利用人民军修筑的战略防御工事稳步向南推进。
如果联军发现渡江的不是八万人,而是区区两万多人,肯定会有所防范。
箭已离弦,不管戚凯威的伪装战术能否发挥作用,志愿军都将在大部队渡江后的第四个小时发动全面进攻。
与阿伦上将预测的一样,黄峙博把重点放在东线上,而且正是从盖马高原发起突击。
这个战术选择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到底该怎么打,不是由指挥官决定,而是由战场环境决定。
在很大的程度上,地形条件决定了地面战术。
朝鲜战场上,可供选择的反击方向只有三个,即西线、东线与中路。
从地形条件出发,西线肯定不是理想选择,因为平原地区更适合高度机械化的联军地面部队,也能使联军的制空权得到充分利用,对于缺乏空中掩护的志愿军来说,在平原上作战本身就是冒险。
如果只考虑敌我态势,中路是最佳选择。
问题是,如果从中路发起进攻,也就是从联军东西两线军团之间打开突破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迅速穿插的突击能力,二是足够多的兵力。只有迅速穿插,才能在联军堵住突破口之前取得决定性胜利。只有兵力充足,才能在打开突破口之后,扩大突击范围,在整条战线上向联军施压。可惜的是,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没有空中掩护,地面部队的突击速度肯定快不起来。在仅有三个主力集团军、而且只能投入三分之二兵力的情况下,要想全线进攻更加不可能。
剩下的,只有东线了。
由实际情况选择了主攻方向,剩下的战术选择就得看指挥官了。
最初的时候,黄峙博盯着第一陆战师。按照他的判断,动用三个集团军,围歼第一陆战师的难度不会很大。不管怎么说,这支志愿军不是小米加步枪的步兵,而是拥有大量主战装备的精锐之师。即便没有制空权,只要战术应用得当,特别是充分利用了进攻开始后的几个小时,就有把握包围第一陆战师。
在一场战斗中歼灭一个美军陆战师,肯定是非常重大的胜利。
只是,其中的困难也非常突出。
最大的问题是,把三个主力集团军放在东部沿海平原上,兵力肯定非常惊人,也就更容易遭到毁灭性的空中打击。
要知道,只要联军反应过来,一个波次的空中打击就能摧毁一个装甲师。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真要有个三长两短,别说取胜,不输得很惨就不错了。
其次,第一陆战师遭到猛攻之后,不见得会突围,很有可能抱团死守,因此进攻将演变成攻坚战,而要想速战速决,就得避免攻坚战。
在黄峙博犹豫不决的时候,二部送来的一份情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杜鲁门”号等三艘航母已经从夏威夷出发,预计将在数天之后抵达日本。如果联军急于恢复海上存在,这三艘航母就会与第71特混舰队的护航战舰会合,从宗谷海峡或者津轻海峡进入日本海。
以核动力航母的航行能力,五天之后,第71特混舰队就将回到战场上。
显然,这不是什么好消息。
第71特混舰队回来后,联军的远程支援力量将成倍增长。在执行支援任务时,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顶得上半个美韩空军。即便志愿军能够依靠全面电磁战,在进攻的最初八个小时里抵消掉联军的空中优势,可是在随后的战斗中,志愿军就得承受猛烈的空中打击,而围歼第一陆战师,肯定不止八个小时。
黄峙博不得不改变想法,寻求更大的突破。
可以说,正是这个意外因素,让黄峙博不得不考虑动用第十五空降军。
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三个主力集团军肯定办不到,至少三个集团军的纵深突击能力都非常有限。只有动用空降军,才有能力在更为广阔的战场上作战,也才有希望在联军的防线上打开突破口。
只是,有没有必要因此改变战役目的?
说得简单点,就是有没有必要继续围绕着歼灭某支美军主力部队展开作战行动?
虽然从个人立场出发,黄峙博仍然希望取得开门红,在第一场地面会战中充分展现志愿军的战斗力,让联军胆怯害怕,从而更加轻松的应对今后的战斗,但是现实让他不得不改变想法,如果围绕着某支美军主力部队打,最终很有可能得不偿失,因为扩大战役范围后,志愿军很难在局部战场上获得兵力优势。
没有兵力优势,还打什么歼灭战。
也就在这个时候,联军的防御调整让黄峙博迅速做出决定。
虽然战场情况很不明朗,特别是韩军后撤、美军靠前之后,没人知道联军想干什么,甚至有人认为联军会再次发动攻击,因为只有进攻之前,才会把主力放在前面,但是黄峙博立即做出了正确判断,联军正在加强防线,而且打算在守住防线后,让兵力更加充足的韩军发起反击。
必须承认,黄峙博的直觉非常敏锐。
在情报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做出这种**不离十的准确判断,绝对不是一般指挥官能够办到的。如果不是中**队已经二十多年没有经历战火考验,恐怕没人相信黄峙博是第一次上战场。
根据这个判断,黄峙博再次让戚凯威调整了作战计划。
既然联军准备打防守反击,而且让并不强悍的韩军充当反击主力,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狠狠教训一下气焰嚣张、不知天高地厚的韩军?
只要能大举歼灭韩军,不但能挫败联军的反击,还能顺势打开突破口。
可以说,这就是黄峙博与阿伦的最大区别。
在黄峙博眼里,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反而是获取胜利的机会。
第一百六十章 空中打击
( )志愿军地面部队大举渡江,联军立即增强了侦察与监视力度。
两个小时之内,联军出动了十多架无人侦察机。只是这些侦察机都没落得好下场,志愿军没再遮遮掩掩,立即用防空导弹回击。在继续派遣侦察机的同时,联军向元山增派了第二架E-8C。
只是,联军并没因此感到紧张害怕。
志愿军地面部队刚刚跨过鸭绿江,肯定无法立即发动进攻。只要联军及时扩大空中打击的规模与范围,志愿军就得花上好几天,才能完成进攻准备,而联军地面部队能在此期间做好防御准备。
正是如此,在志愿军渡江开始后不到一个小时,联军发动了第一次空中打击。
战术安排上,皮特上校故意留了一手,或者说故意让韩军尝了点苦头。
当时,联军至少出动了六十架战斗机,其中半数以上是美军的战斗机,包括F-15E与F-16,但是最主要、或者说最危险的任务却交给了韩国空军,其中包括对鸭绿江南岸兵力集结地的遮断轰炸。
执行这个任务的是十二架韩国空军的F-15K。
作为F-15E的韩国版本,F-15K不但继承了F-15E的强大对地打击能力,任务性能还得到扩展,比如可以携带反舰导弹执行对海攻击任务。只是在使用经验上,韩国空军远远比不上美国空军。
按照美军的战术,F-15E绝对不是制空战斗机,甚至不允许参加空战。
不是F-15E的空战性能不好,而是作为多用途战斗机,F-15E的主要任务是打击战线后方数百公里处的敌军战略目标,而不是与敌人的战斗机争夺制空权。因此在使用的时候,美军往往在夺取制空权之后,才让F-15E上场,而且在绝大部分时候,F-15E都使用射程高达数十公里的防区外弹药。
显然,韩军没有这么丰富的经验,F-15K也没有这么好的“待遇”。
在这场战争中,F-15K不但执行了大量战场遮断任务,还像美军的A-10C一样,经常被派去执行战场支援任务。
结果是,F-15K的战损率位于联军各种战斗机之首。
一个多月下来,韩国空军至少损失了十七架F-15K,而在战争爆发前,韩国空军仅有三十六架F-15K。
虽然在战争期间,美国当局亲自出面,让波音公司加快了生产线的运转速度,把剩余的二十四架F-15K交付给了韩国空军,还从美军自己的F-15E中抽调了二十四架,改造后补充给了韩国空军,使韩国空军的F-15K机群保持在五十架以上,但是超过百分之十五的战损率,仍然让韩国空军心有余悸。
导致F-15K战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合适的弹药。
很多时候,F-15K不得不携带投掷距离不到二十公里的制导炸弹,在强大的防空威胁下进行近距离轰炸。
这次也不例外,十二架F-15K携带的全是激光制导炸弹,必须飞到目标上空投弹。
结果可想而知,在鸭绿江附近,韩国战斗机要想完成任务,首先得问问中国空军的防空部队是否愿意放行。
防空作战打得非常干脆,七架F-15K在投弹前就被防空导弹击落,剩下的五架仓促丢掉炸弹后转向逃离,结果仍然有两架被防空导弹追上,最终只有三架F-15K侥幸逃走,而轰炸任务早就被韩国飞行员抛到脑后了。
韩国战斗机做出的牺牲不是没有意义,至少联军已经知道,渡过鸭绿江的不仅仅有地面部队,还有防空部队,而且是能够立即投入战斗的野战防空部队。更重要的是,联军的电子侦察机借此机会锁定了志愿军的防空系统。
一切顺利的话,下次到来的不会是F-15K,而是专门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野鼬鼠”。
在F-15K机群被志愿军的防空导弹狠揍了一顿的时候,其他四十多架战斗机轰炸了北纬三十九度线以北的交通枢纽,以及桥梁、隧道等重要交通设施。
联军的意图很明显:阻止志愿军地面部队南下。
虽然工程兵能迅速修复桥梁与隧道,但是总得花不少时间。
现在,联军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第一轮打击之后,联军又对“中间地带”的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了一次补充轰炸,动用数十架战斗机与数百枚炸弹,给志愿军工程兵安排了更多的任务,也让志愿军不得不在主力部队开进之前出动工程兵。
此后,战场上出现了两个小时的短暂平静时光。
按照联军的安排,第三轮空中打击将重点对付志愿军的地面部队。
为此,联军调集了四十多架F-16战斗机,而且都是美军的战斗机,它们的任务就是进行防空压制。
事实上,在F-4G退役后,美国空军就没有专业的防空压制战斗机了。
在过去的几场战争中,比如二零零三年的伊拉克战争,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不是美国空军的战斗机,而是美国海军的战斗机。海空联合作战时,由谁来做都一样,反正最终目的是摧毁敌人的防空系统。为此在研制下一代防空压制战斗机的时候,美国空军没有作为,全部交给了海军。EF-18“咆哮者”就是美国海军的研制成果,而且这种大型战斗机足以承担起以往需要由F-4G、EF-111与EA-6B共同承担的作战任务,既具备干扰能力,又具备硬杀伤能力。
可惜的是,这次美国空军不能指望海军了。
第72特混舰队遭受致命打击时,所有舰载战斗机都被电磁弹头摧毁,其中就包括数十架EF-18。虽然第71特混舰队也有相当数量的EF-18,但是这些战斗机在之前的作战行动中承担了太多的作战任务,没有留在战场上,而是跟随舰队返回日本,进行全面维护,其中一些还要进行大修。
美军别无选择,只能让F-16承担防空压制任务。
挂上专用的电子战吊舱,携带几枚高速反辐射导弹,F-16也能胜任防空压制任务,只是仅有一名飞行员,严重制约了F-16的作战灵活性,特别是在高对抗强度的战斗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结果是,美军只能以数量取胜。
一次出动四十多架防空压制战斗机,即便只百分之五十的任务成功率,也足以开辟一条空中走廊。
在防空压制战斗机后面,是数量高达五百架的多用途战斗机。
因为有足够的情报表明,志愿军没有获得防空战斗机,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不会对联军的空中力量构成威胁,所以安排攻击机群的时候,美军只动用了两个中队的F-22A与两个中队的F-15C。
这些战斗机不会伴随攻击机群活动,而是在鸭绿江南面一百到一百五十公里范围内建立防空屏障。如果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受到空中威胁,可以直接转向规避,把争夺制空权的任务交给防空战斗机。
动用战斗机,只能以多取胜,毕竟战斗机的载弹能力非常有限。
可是数量多了,必然会对联军的指挥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因为指挥不畅而导致任务失败。
为此,美军动用了四架B-2A,增强打击力度。
这些轰炸机部署在冲绳的空军基地,在三个小时前起飞,正好赶上第三轮空中打击。因为由后方指挥,不会占用前线指挥通道,所以不会对联军的指挥系统产生负担。四架轰炸机携带的炸弹,相当于四十架战斗机的载弹量。因为B-2A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所以被安排执行最为重要的任务:轰炸鸭绿江南岸的志愿军兵力集结地,以及志愿军作战物资的临时储运中心。
必须承认,联军的空中打击能力确实异常强大,特别是美军。
换成其他军队,哪怕是欧洲强国的军队,即便在敌人没有空中力量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在一次战役中调动数百架战斗机,而且灵活自如的指挥这些战斗机,让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轰炸任务。
这个差距,绝对不是靠战术就能弥补的。
只是,适当的战术,足以抵消联军的空中优势。
此时的志愿军,就具备这个能力。
打了一个多月,志愿军基本上掌握了联军的空中打击战术,甚至摸清了联军执行空中打击任务的出动速度与出动频率。
在总攻时间选择在大部队渡河后四个小时,正与联军的空中打击有关。
按照母祁铁的判断,联军至少需要四个小时才能发动大规模空中打击,因此准时发动全面电磁战,不但能够为进攻部队提供掩护,还能有效挫败联军的空中力量,使联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大规模空中打击能力。
对今后的地面战斗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能否成功,关键就是发动电磁战的时机。
挂着反辐射导弹的F-16机群还没越过北纬三十九度线,就被部署在中国本土上空的预警机发现了。
战斗警报随即响起,各项作战命令按计划发放给各级作战单位。
既然联军按时发动空中打击,自然不需要调整作战计划。
这个时候,黄峙博来到了位于地下一百五十米的作战指挥中心。
这座地下掩体是由朝鲜人民军修建的,至少有三十年的历史。在入驻之前,志愿军的工程兵与技术人员花了很大的功夫安装了一整套作战指挥与通信系统,还用最简单的方法设置了电磁屏障。
全面电磁战打响后,外面的电子设备会瘫痪,指挥中心却不会受到影响。
第一百六十一章 战术新应用
( )进入战术指挥阶段,黄峙博不再是决策者,而是观摩者。
只要还在按照计划进行,哪怕是备用计划,黄峙博都不会插手战术指挥,而是充分发挥参谋的能力。只有在战役到达重大转折点,或者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时,黄峙博才会以决策者的身份为参谋指点迷津。
这也正是黄峙博广受参谋喜欢的地方。
任何参谋,都不喜欢司令官在一旁事无巨细的指手画脚。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第一阶段作战行动由戚凯威与母祁铁共同指挥,只是两人也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戚凯威负责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而母祁铁负责空中部队的作战行动,两人需要密切配合。
首先出动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空中部队。
志愿军缺少先进战斗机,但是并不缺少战斗机。
在电磁战发挥威力之后,中国空军那些众多老掉牙的战斗机终于有了发挥余热的机会。
在此之前,志愿军分两批获得了近千架J-7与J-6,还有少量早期型的J-8。这些战斗机大多在中国空军服役,只是性能已经落后,要不了多久就会退役,所以状态还算不错,能够直接使用。
看上去,近千架战斗机不算少,可是在作战使用中,这些战斗机就是大型巡航导弹。
一千枚巡航导弹,肯定不算什么。
在志愿军全力推行电磁战之后,老式战斗机的重要性显现了出来,只是中国空军却没有更多的老式战斗机了。
准确的说,是没有更多现成的战斗机。
在J-10量产、J-11B获得了自主生产能力,特别是解决了发动机的瓶颈之后,中国空军大规模裁减老式战斗机的数量,J-6率先全面退役,仅有少数留在飞行教练部队,J-7也逐步退出现役。结果是,在志愿军需要老式战斗机的时候,中国空军只能提供一千架左右,其他的则需要另想办法。
事实上,正是因为缺乏老式战斗机,志愿军才不得不进行两次大规模空中反击之后,不得不暂停反击行动。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翻新修复那些已经退役的战斗机。
在西北的“战斗机坟墓”里,至少有三千架J-6在风吹日晒中变成废铜烂铁,还有数百架早期型的J-7被封存在山洞里面。翻新这些战斗机的难度并不大,只要能够再次飞上天就行了,能不能降落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如此一来,翻新成本大大降低。
比如改造一架J-6,只需要翻新发动机,安装机身与机翼蒙皮,增添一具全密封内部油箱就行了。如果无法翻新发动机,甚至可以对后机身做一些改动,使用JL-9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在改造中,为了加快进度,甚至取消了一些J-6的起落架,用滑撬起飞,或者直接由轰炸机携带,在空中投放。
从成本上讲,让一架J-6重新上天,肯定比制造一枚巡航导弹低得多。
在志愿军的催促下,中国空军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翻新了六百架J-6,并且为大约两百架J-7做了复飞处理。
这些战斗机在交付给志愿军之后,都安装了遥控飞行装置。
如果有必要,空军还能在一个月之后,交付同等数量的老式战斗机。因为很多老式战斗机都已破败不堪,所以后面的翻新工作更加麻烦,进度快不起来。只是空军非常积极,因为处理掉这些战斗机,等于甩掉了一个包袱。要知道,即便把战斗机放到沙漠里,也要派人看守。那些封存的战斗机,更得每隔半年拖出来重新处理一遍,确保零部件不会因为长期封存而锈蚀。
这次,志愿军空军动用的,正是第三批无人驾驶战斗机。
短短十五分钟之内,两百架J-7与两百架J-6就从后方空军基地升空了,随即以最快速度越过鸭绿江,朝联军的战斗机群飞去。
为了加快无人驾驶战斗机的起飞速度,后方的地勤人员想出了很多办法。
比如在放飞J-6的时候,一些地勤人员为其安装了火箭助推发动机,让这种原本要滑行上千米的战斗机在不到两百米的跑道上就拉了起来。还有一些部队充分利用了高速公路,让无人驾驶战斗机直接从公路上起飞。
对联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消息。
无人驾驶战斗机群还没有越过鸭绿江,美军的E-3C就发出了警报,随即判断出来袭的全是J-6与J-7。
对美军来说,这些战斗机并不陌生。
在之前的两次大规模空战中,志愿军就用这些谁也瞧不起的战斗机创造了奇迹,打得联军落花流水。
虽然在正规空战中,无人驾驶战斗机根本没有威胁,但是在电磁战中,它们却是正宗的“大杀器”。
面对汹涌而来的无人驾驶战斗机,美军别无选择,只能立即动员防空战斗机进行远程拦截。
这也正是美军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
只要拦截距离够远,而且够及时,就能把无人驾驶战斗机的威胁降到最低程度,让志愿军无法进行电磁战。
问题是,要想同时拦截四百架无人驾驶战斗机,难度显然不是一点半点。
这些战斗机不是同时进入的,而是保持着非常整齐的队列,相邻两架战斗机的间隔距离都是三十公里,以确保一架战斗机上的电磁战斗部引爆之后,不会使相邻的战斗机失控,也就不会产生连锁反应。
如此一来,美军至少得向每架无人驾驶战斗机各发射一枚导弹。
不说别的,仅从成本上计算,这就非常不划算了。
一枚AIM-120C的单价在一百万美元以上,而AIM-120D的单价是其两倍,一架无人驾驶战斗机的改造费用也就几万人民币,多一点的也就十来万左右,仅相当于一枚中程空对空导弹的百分之一。
用一些美军飞行员的话来说,这些无人驾驶战斗机的最大用途就是消耗美军的导弹。
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前两次战斗中,美军至少在无人驾驶战斗机身上消耗了上千枚中程空对空导弹,而美军在战争爆发前,只储存了一万枚AIM-120C与AIM-120D,加上其他消耗,美军最缺的就是中程空对空导弹。
为此,美国国防部不得不向雷锡恩公司下达紧急订单,购买了五千枚AIM-120。
因为加速军火生产线,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向下游厂商订购零部件,招聘更多的工人等等,所以在此之前,美军不得不向盟国求助,从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与英国回购了一批AIM-120。
如果不是其他盟国顾虑与中国的关系,美国还会扩大回购范围。
这次又要拦截四百架无人驾驶战斗机,着实让美军指挥官头痛。
即便导弹充足,也要动用五十架以上的战斗机。
美军指挥官别无选择,在留下一个F-22A中队之后,调动三个防空战斗机中队进行拦截,随后又召唤了四个携带了中程空对空导弹的F-15E与F-15K中队,参与拦截无人驾驶战斗机的战斗。
还好,拦截行动不会影响多用途战斗机执行攻击任务。
拦截容易,可是要消除无人驾驶战斗机的影响却不容易。
与前两次一样,这些无人驾驶战斗机上都安装了导弹告警机,而且由导弹告警机直接控制携带的电磁战斗部。也就是说,在AIM-120逼近到二十公里的时候,无人驾驶战斗机上的电磁战斗部就会引爆。虽然部分美军战斗机采用了新战术,即让AIM-120以半主动方式进行攻击,不使用导弹的火控雷达,但是这招也没有派上用场,受到攻击的无人驾驶战斗机仍然在导弹逼近后自行引爆。
后来,美军才搞清楚,志愿军改进了无人驾驶战斗机上的导弹告警机,除了能够截获导弹主动导引头发出的电磁波之外,还能够探测到导弹高速飞行时发出的红外信号,从而引爆电磁战斗部。
这样一来,美军就无法阻止无人驾驶战斗机引爆电磁战斗部了。
结果就是,在拦截开始后不久,随着一架接一架的无人驾驶战斗机在朝鲜上空引爆,联军不得不放弃空中打击行动,把即将进入交战空域的战斗机撤回来。只是无人驾驶战斗机不可能一直呆在天上,拦截行动很快就会结束,所以联军没有取消打击行动,只是让执行打击任务的战斗机在后方待命。
也就是说,包括已经到达战场的四架B-2A在内,数百架联军的战斗机全部集中在北纬三十九度线附近。这些战斗机分成了数十个机群,在各自相对狭小的空域里徘徊,等待新的作战命令。
联军肯定不知道,这正是志愿军首先动用无人驾驶战斗机的目的。
打击分散行动的战斗机,肯定不如打击集中到一起的战斗机。
只要准确度够高,一枚电磁战斗部就能干掉方圆二十公里内的所有战斗机,其作战效能简直无与伦比!
也就在这个时候,志愿军的第二轮电磁反击开始了。
只是在发起反击之前,志愿军必须搞清楚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即联军的战斗机到底在哪里盘旋。
搞不清楚的话,志愿军只能进行不计代价的进行全覆盖打击。
第一百六十二章 弹雨
( )进行第二轮电磁打击之前,所有人都在等待牧浩洋的消息。
牧浩洋觉得有点冤枉,因为他现在做的事情,几乎与特种作战无关,或者说没有直接关系。
反击开始之前,牧浩洋按照修订过后的作战计划,给参与作战行动的三支特种部队安排了第一个任务:搜索联军的作战飞机。
看上去,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种部队再厉害,也只能在地面上活动。监视停在地面的飞机不算什么,可是要搜索天上的飞机,肯定非常困难。
只是,志愿军已经做了已经几乎没人敢想的事情,不在乎再做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为了让特种部队完成任务,牧浩洋特别安排了几支人民军,把一些至关重要的特种作战装备送了过去。
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种。
一是小型被动雷达。从外观上看,小型被动雷达与可以由单兵携带的反炮兵雷达非常相似,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了由记忆合金制成的天线。在完全展开的状态下,天线直径超过两米,能够被动接收几乎所有飞机发出的电磁信号,比如雷达、通信电台、战术数据链、甚至是敌我识别器发出的信号。
二是多频谱光学摄像机。这种摄像机不但能够拍摄可见光照片,还能拍摄红外线与紫外线照片,并且重叠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加上高达三千万像素的分辨率,足以拍摄数公里之外的目标。因为紫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受云层的影响非常小,所以可以用来搜索那些在云层上方的飞机。
三是声响侦听器。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台简化了的听音器。
综合利用这三种设备,特种兵就能在地面上发现数千米、甚至上万米高空中的飞机,至少能够确定这些飞机是否在空中盘旋。
做到这一点后,接下来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
上百支特种小分队分散在整个战场上,间隔距离为三十公里,足以监视北纬三十九度线附近的整条战线。发现所在区域有联军的战斗机之后,特种兵只需要做一件事:在地面点燃一个直径两米的火圈。
一切顺利的话,半分钟之内,从战场上空经过的侦察卫星就能拍下特种兵做出的记号。
照片发回来之后,情报参谋只需要确定哪些区域有标记。
牧浩洋要做的,就是把特种部队发回来的消息交给戚凯威,让陆军的电磁战部队投入战斗。
在这套作战体系中,牧浩洋并不是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不是需要有人来做这些工作,牧浩洋更愿意到前线去,与庞跃龙一同在敌后战场上弄个痛快。
当然,在司令部,牧浩洋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参与作战策划之后,牧浩洋最深刻的认识就是,恰当的战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装备的不足,更能弥补技术上的差距。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充分体现参谋的重要性,特别是想像力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想到,戚凯威竟然会用这么简单的战术来对付美军。
也许,连黄峙博都没有想到。
这些都不重要,至少戚凯威想到了,而且把想法变成了行动。
在无人驾驶战斗机出动大约一个小时,也就是联军的空中拦截即将结束的时候,戚凯威拿到了所有特种小分队的“侦察报告”。
没必要再等下去了,时机已经成熟。
在空军登场之后,沉默了一个多月的陆军终于获得了第一次表演机会。
似乎是冥冥中有所安排,首先登上战斗岗位的,正是中国陆军的骄傲,也是中国陆军最值得称道的力量:炮兵。
与美军不同,因为从不寄希望于空中力量,加上长期受“大陆军主义”影响,中国陆军非常重视自身火力,而陆军的火力部队就是炮兵。如果不是二炮是独立兵种,还得把导弹部队算上。
在中国陆军中,炮兵所占比重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准,也远远超过了美军。
在一些野战部队,炮兵所占比重甚至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五。比如在号称“东北虎”的第三十九集团军中,炮兵部队的总编制接近一万人,相当于集团军总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七,远超过装甲兵与步兵。
规模庞大的炮兵,自然需要性能先进的火炮。
严格说来,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并不落后,比如99式与99改式主战坦克就不比美军的M1A1与M1A2差,而且轻了十多吨,战场适应能力更强。如果比造价的话,一辆M1A2相当于四辆99改,而在战场上,一辆M1A2绝对不是四辆99改的对手。
在炮兵方面,中国陆军的优势更加明显。
从身管火炮到火箭炮,中国陆军几乎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装备,战斗力更是首屈一指。
这次登场的,正是让中国陆军引以为傲的远程火箭炮。
全世界范围,只有三个国家能够研制生产远程火箭炮,一是美国、二是俄罗斯、三是中国。美国的代表就是M270,其最新改进型的最大射程已经达到两百公里,即便是大规模量产的新式火箭弹也能打到一百二十公里之外。俄罗斯的代表是“飓风”,其三百毫米火箭弹的射程在七十公里以上,改进型号称能打到一百五十公里之外。中国代表则是WS,即“卫士”系列火箭炮,其中WS-1三百二十毫米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已经达到一百八十公里,足以飞跃台湾海峡,而口径更大的WS-2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甚至号称四百八十公里,超越了很多短程弹道导弹。
在战场上,这些火箭炮绝对是“战争之神”。
只是,这次它们打击的不是地面目标,而是空中目标。
因为WS-2没有进入量产阶段,只小规模生产了几十门,由陆军进行作战测试,所以参战的主力是已经大规模量产,装备规模超过三百门的WS-1,准确的说,应该是增程改进后的WS-1B。
每门火箭炮有四具身管,能够一次发射四枚火箭弹。
作战时,一般以连为单位,一个连至少拥有六门火箭炮,能够在一次齐射中发射二十四枚火箭弹。
为了提高打击效率,这次也以连为单位投入战斗,只是每次只有一门火箭炮开火。
与无人驾驶战斗机一样,火箭弹携带的也是电磁战斗部。
不同的是,火箭弹做了全面改造。
WS-1B型火箭弹能够携带一百五十公斤重的战斗部,而一具破坏半径为二十公里的电磁战斗部的重量还不到一百公斤,所以在减轻了战斗部质量之后,可以携带更多燃料,也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射程。
按照志愿军的测试,这种编号WS-1BX的特种火箭弹的最大射程超过二百五十公里。
这个射程,足以覆盖整个战场。
为了确保攻击的准确性,WS-1BX均采用了惯性弹道修正系统,即火箭弹在飞行途中可以修正弹道。因为电磁战斗部是面杀伤武器,不需要过分强调精度,所以没有必要采用末段制导系统。
在众多改造中,最大的麻烦是避免火箭弹相互影响。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前一枚火箭弹的电磁战斗部摧毁后面火箭弹的控制系统,使后面的火箭弹无法引爆。
工程师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解决办法,即采用时间引信,在火箭弹发射的时候,装定战斗部的引爆时间,然后使战斗部处于全电磁屏蔽状态,不受外界影响,也就不会被其他火箭摧毁。
这样一来,就能一次向同一区域发射多枚火箭弹,确保彻底消灭敌人。
必须承认,戚凯威确实心狠手辣。
别说多枚火箭弹,只要有一枚火箭弹在联军战斗机群附近引爆,恐怖的电磁威力就已经够联军飞机喝一壶了。只是谁也无法保证所有火箭弹都能正常引爆,不会出现臭弹,所以戚凯威“很有必要”地增强了打击力度,用数量提高成功率。
向同一区域发射四枚火箭弹,足够保证攻击得手了。
有四十个炮兵连参战,在戚凯威下达命令之后,四十门火箭炮在半分钟之内陆续发射了火箭弹。
虽然火箭弹属于低可探测性目标,但是其弹道高达二十多公里。
几秒钟后,联军发出了导弹袭击警报。
显然,联军把分散发射的一百多枚火箭弹当成了短程弹道导弹。
只是,火箭弹攻击还没有结束。
一分钟后,又有四十门火箭炮发射了火箭弹。
第三轮打击稍微晚了一点,而且只有二十四门火箭炮投入战斗。
到此,志愿军分别向发现了联军战斗机的区域各发射了两批火箭弹,把打击力度提高了整整一倍。
这个时候,联军也做出了正确判断,升空的不是弹道导弹,而是远程火箭弹。
志愿军发动地面进攻了?
联军指挥官非常惊讶,等到算出火箭弹的弹着点之后,就更加惊讶了。因为这些火箭弹的弹着点附近都没有联军的地面部队,很多还在战线北面,如果落地的话,挨炸的不是联军地面部队,而是人民军。
志愿军想干什么?
想到刚刚飞来的无人驾驶战斗机,以及志愿军以前用弹道导弹做的好事,联军指挥官出了一身冷汗。
那些火箭弹不是弹道导弹,却承担着与弹道导弹一样的任务。
火箭弹打击的不是地面目标,而是在空中盘旋的作战飞机!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秘密武器
( )做出判断后,联军指挥官立即下令,让处在火箭弹弹着区域里的作战飞机紧急疏散。
火箭弹的速度比不上弹道导弹,飞完二百四十公里,至少需要五分钟,而战斗机能在两分钟之内飞行三十公里,离开火箭弹的打击区域。沉着应对的话,联军有很大的把握避开这轮攻击。
可惜的是,并非所有飞行员都能沉着应对。
联军指挥官下达命令后,前线飞行员顿时紧张起来。
志愿军的电磁攻击早已名声在外,在“雷霆”行动之后,韩国当局甚至下令,志愿军进行反击的时候,在大首尔地区进行电力管制,即临时停电,以免重要的国家战略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不管这么做有没有用,至少韩**民对电磁攻击心有余悸。
疏散中,首先出错的就是韩国飞行员。
当时在盖马高原上空的F-16K机群接到命令后,惊慌失措的领队长机没有及时下达转向命令,而是在转向之后才想起应该叫上编队里的其他战斗机,结果两架F-16K在慌乱中相撞,一截断裂的机翼砸中了第三架F-16K,导致三架战斗机坠毁,只有第三架F-16K的飞行员及时跳伞。因为联军的通信指挥系统随后瘫痪,所以这名韩国飞行员在人民军控制区内忍饥挨饿三天之后,不得不为了一碗热饭菜而走出藏身的密林,向几名扛着长矛人民军民兵投降。
类似的事情,至少发生了五起,只有一起是美军战斗机。
可以说,在志愿军发射的火箭弹落下来之前,联军的指挥系统就彻底瘫痪了。
即便绝大多数战斗机都没有相撞坠毁,但是在仓皇疏散的时候,没有任何飞行员会在乎上面的命令。
结果是,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韩国战斗机在疏散的时候,丢掉了携带的弹药。
美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支F-15E机群在撤退时,把数十枚昂贵的精确制导炸弹丢到了一座村庄附近。虽然只有几枚炸弹爆炸,摧毁了村子里的几栋建筑物,炸死了一些村民饲养的牲畜,而大部分村民已经撤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这些炸弹还是成为了朝鲜政府宣传美军滥杀无辜的铁证。
疏散造成了混乱,不过也保存了不少战斗机。
因为美军花了大约两分钟计算机火箭弹的弹着点,然后做出战术决策,所以在宝贵的三分钟之内,大概有两百架联军的战术飞机选择了正确的规避方向,及时离开了火箭弹的打击范围。
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
要知道,分两个批次落下的八枚火箭弹,足以覆盖方圆四十公里、也就是大概五千平方公里的空域。因为火箭弹的撒布范围比较大,很多打击区域相互重叠,作战效率远达不到理论值,但是四百枚火箭弹仍然足以覆盖从西朝鲜湾到东朝鲜湾、北纬三十九度线南北的整条战线。
在这条东西长约四百公里,南北宽越一百公里的区域内,任何电子设备都将损毁。
根据联军的作战记录,短短几分钟内,至少有三百六十架作战飞机坠毁,其中包括那四架速度最慢的B-2A轰炸机,此外还有两架战略侦察机。因为预警机的巡逻空域远离火箭弹的打击区域,所以联军没有损失宝贵的预警机。
要知道,打到现在,联军已经损失了四架E-3C。
这轮打击,联军终于体会到了全面电磁战的厉害。
虽然有两百多架战斗机侥幸逃脱,但是联军已无心再战。大概是担心志愿军再次发动电磁打击,联军司令部紧急召回了所有战斗机。一些重载起飞的战斗机在返航时,不得不飞到海洋上空,丢掉笨重的弹药。
到这个时候,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加糟糕。
原因很简单,在全面电磁打击下,不但通信指挥系统失灵,连侦察预警系统也受到严重影响。别的不说,E-3C就很难在高强度电磁干扰下工作,对战斗机类目标的探测距离骤减到两百公里以内。
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无法发起空中打击,甚至无法派战斗机升空作战,也就没有必要担心志愿军会趁机发难,但是无法监视志愿军的一举一动,意味着联军失去了对战场态势的感知权,也就失去了主动权。
谁知道志愿军会在这个时候做什么?
不能派遣战斗机参战,不等于志愿军没有其他方式打击联军。在大气层外飞行的弹道导弹不会受到影响,那些非制导远程火箭弹也不会受到影响,即便是一些远程榴弹炮也能继续作战。
更何况,志愿军的地面部队已经渡过鸭绿江。
联军司令部别无他法,只能立即联系前线部队,让部署在外围防线上的第一陆战师、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出动侦察兵,越过实际控制线,深入敌后二十到三十公里,执行前进侦察任务。
不管侦察兵的效率怎么样,总得保持足够的警戒性,才能避免遭到突然打击。
只是,这道命令没有马上得到执行。
没有别的原因,正是志愿军发动的大规模电磁打击摧毁了地面部队的电子设备。虽然联军准备了备用设备,能够迅速让主战装备恢复战斗力,但是侦察兵需要的电台、导航定位系统却没有备份。
至少要等到数个小时之后,侦察兵才能出动。
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比如在盖马高原上,由第一陆战师守卫的龙潭、梨坡里、虚川与三岐里等地,则要等到十多个小时之后,才能获得必要的通信设备。
事实上,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联军司令部无法及时把命令下达给前线部队。
可以说,瘫痪的不仅仅是空中力量,还有联军的地面部队。
这个时候,联军指挥官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让担任警戒任务的E-3C与E-8C撤退到三八线附近。
战后,很多人都在讨论,联军前线指挥官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决定。
从过去的教训来看,只有一种可能:联军指挥官担心志愿军使用射程更远的武器,用电磁打击对付联军的空中指挥平台。
如果联军坚持防御战略,那么把预警机后撤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这么一来,联军几乎彻底丧失了战场监控能力,从而错过了发现志愿军发动地面进攻的机会。
当然,严格说来,这不是错误。
如果联军没有撤走预警机,志愿军肯定会再次使用电磁打击战术,而且专门消灭联军的预警机。
也就在这个时候,志愿军的第三轮电磁战开始了。
这次,没有固定的目标,只是由远程炮兵定时向联军防线上方发射一批携带了电磁战斗部的远程火箭弹。
看上去,这么做毫无意义。
只需要一轮打击,就能摧毁联军的电子设备,完全没有必要重复打击。但是这么做肯定有理由,而直接的理由就是:持续不断的电磁打击,不但能够阻止联军修复电子设备,还能对联军的远程警戒系统产生干扰。
在电磁打击的干扰下,联军的预警系统根本无法正常工作。
也就是说,就算E-3C与E-8C没有撤走,联军也很难在严重电磁干扰下,发现志愿军的地面部队。
只是这样一来,志愿军能够利用的进攻时间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持续不断的电磁打击,将大量消耗志愿军的库存弹药。虽然电磁战斗部并不贵,比很多精确制导弹药还要便宜,但是在战争爆发前,没人想过用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作战,所以中**队没有足够的库存。到黄峙博准备发动地面战争时,电磁战斗部的库存量仅有五千枚。以志愿军的作战消耗速度,能坚持八个小时就非常不错了。在此之后,志愿军地面部队就得顶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万幸的是,志愿军需要的就是八个小时。
第三轮电磁打击开始后,黄峙博亲自下达了总攻命令。
首先出动的,不是空降部队,而是已经到达前沿进攻阵地,而且隐蔽起来的装甲突击部队。
五分钟内,参与首轮地面突击的六个装甲营全部开出了进攻出发阵地。
此时,志愿军针对电磁战做的充分准备体现了出来。
说得简单一点,要在电磁战的恶劣环境下保持军事通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量使用一些不易受到损坏的通信设备。
当然,不是通信兵,而是电台。
早在电磁战理论问世的时候,就有科研者发现,最容易在电磁战中受到破坏的是晶体管集成电路,而在电子时代被晶体管取代的真空管,反而不易被电磁波烧穿,也就不会被电磁武器摧毁。
正是如此,冷战期间,前苏联为了应付全面核战争,花了很多力气研制高性能电子管。
在叛逃到日本的那架Mig-25战斗机上,就没有一块晶体管电子板,而是全部使用了电子管。连美军的技术人员都不得不感叹,为了应付全面核战争,苏联把军事电子技术发挥到了极限。
为了准备这次进攻,黄峙博专门委托李国强,从军事废品仓库里翻出了几百台使用电子管的无线电台。
可以说,这就是志愿军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