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TXT下载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全文阅读

作者:zotman     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txt下载     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零二章:拉帮结派

    萧景琰又说

    “绝对要在马政的事情上咬死不放!不能让誉王得到半点机会,戚猛,韩授!尽量在朝廷争取足够多支持我们的人!此外,程阁老现在在汴梁处理国事,但他还有一些门生故吏在金陵!”

    戚猛点头

    “是!殿下!”

    在金陵悬镜司的一处小房间内,夏江邀请来了蒙挚。

    蒙挚坐在夏江的身旁,今天还有一位重磅人物要来见他们俩,那就是萧景桓。

    夏江对蒙挚说

    “蒙将军,你有没有察觉到金陵城内部的异样?”

    蒙挚说

    “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最近老是闹凶,发生了很多杀人案。”

    夏江道

    “蒙将军,我希望江左盟您一定要严加监视。梅长苏的存在一定会让陛下难堪,将来...不论是靖王当政,还是誉王当政也好,他们两个人都会因为梅长苏的事而下不来台。”

    蒙挚咽了口唾沫,心里倒是想

    “嗯...靖王殿下让我和林殊多多来往,现在夏江又这么说,真不好办呐。”

    萧景桓进入了屋子内,并坐在首席上,对二人说

    “夏江、蒙挚!靖王是什么人,想必不用我多说!他说马政跟悬镜司一样重要,夏江,你怎么看呢?”

    夏江这一听,萧景琰说马政跟裁不裁悬镜司一样重要,他要是支持裁撤马政,会不会下一步连悬镜司都跟着一块裁了?

    夏江闭着嘴打了个饱嗝,说

    “唔...这个问题,还是要由沈追查出来裁了马政收益有多少才能定论,我怎么可以乱说呢?”

    蒙挚说

    “殿下,马政的问题,裁不裁全凭陛下的意见。您和陛下说马政必须裁,陛下就算想要同意,也要征得大家的意见,最后再得到一个可行的方案。”

    萧景桓疑问起来

    “那,蒙挚,裁了马政!国家就不需要花这么多钱去养马了,朝廷可以获得几十万贯甚至是百万贯的收入啊!而且这些收入绝对不会被私吞,你难道还不知道这样做对你的好处吗?”

    蒙挚便对萧景桓说

    “殿下,裁了马政,金陵禁军固然可以拿到钱,但是好处也是国家的,当然不是我自己的!所以我与夏大人一样,全凭陛下决断。”

    萧景桓面露难色,嘴唇紧闭,看来很不愉快。

    萧庭生和两位从掖庭里救出来的政治犯后代坐在萧景琰的面前,萧景琰很严肃地看着他们三位,其他的一些靖王亲信也坐在这三个孩子的身边。

    萧景琰说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悲哀的发生,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萧庭生点头

    “多谢靖王殿下赐教。”

    萧景琰又说

    “庭生,你的父亲原本是太子,后来因为陛下的不信任,而被陛下赐死,现在你和身边的两位罪奴都被我所救,你一定要忠于朝廷,我会把你安排到丁羡威门下锻炼。”

    随后,萧景琰又对萧庭生的两位伙伴问

    “你们好像都没有名字,是吗?”

    两位伙伴点头。

    一边的韩授对萧景琰说

    “这两个孩子,都是三四岁的时候进入掖庭的,左边那位叫做王重彦,右边那位叫做潘守道,都是支持林燮的武将的后代,未来是个好苗子,可以培养啊。”

    萧景琰看着王重彦说

    “你叫王重彦,记住自己的名字,以后一定要誓死忠于国家。我安排你为庭生的亲信,你负责习武,未来和庭生一起打仗吧。”

    随后萧景琰又对潘守道说

    “你是潘守道,以后你跟在丁羡威的门下,丁羡威是进士,是国家的栋梁,你跟他学习治国之道,以后就和重彦一起,作为庭生的左膀右臂吧。”

    两位孩子异口同声“谢靖王殿下厚恩!”

    萧景琰对萧庭生又说

    “庭生,去长安之前,你七叔我要告诉你,做事情,一定要将心比心!理解别人的难处,理解别人的痛苦,任何的喜怒哀乐都是有原因的。不要随随便便地迁怒于人,也不要乱开别人的玩笑!别人说话有冒犯的地方,也不要轻易地怒形于色。尽管这世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个地步,但你一定要记住这些话,这样,你以后就不会得罪到多少人。”

    萧庭生拜伏在地,但又坐直疑问起来

    “七叔,只要做到这样,就永远不会得罪到人了吗?”

    萧景琰说

    “庭生,你要记住,有三个东西,事事难料!即使你有着菩萨一样的心肠,也是会得罪到人的。”

    萧庭生问

    “请七叔赐教。”

    萧景琰说

    “那就是权力、金钱、贫困。如果手握特别大的权力,或者是特别多的金钱,别人就会眼红,到了那个时候,就算你是圣人,也会有想要陷害你的人的。如果你很是贫困,就总是会有给你使绊子的人,哪怕你的心地多好,也是这样。”

    萧庭生问

    “那如何做,才能摆脱贫困呢?”

    大家大笑起来,戚猛说

    “唉唉,靖王殿下可为你想好了以后的封号啊!以后你就是国家的宿卫,定名长林公!有的是荣华富贵,你怎么会害怕贫困呢?”

    萧景琰也笑了笑,告诉萧庭生

    “富不过三代,荣华富贵岂能永远?庭生,以后你给你的后代,记住我刚才给你说的话,人要将心比心,此外,重视一下年轻人的教育吧。让你的孩子结识多一些良师益友,让他活在上进的环境中。”

    萧庭生回应道

    “多谢七叔赐教。”

    穆小王爷穆青来到了靖王妃柳氏柳慧仪身边做客。

    柳慧仪问穆青

    “穆小王爷,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穆青笑道

    “哈哈哈,柳夫人,当下朝廷都在聊马政的事情,我是个喜欢到处乱跑的人,我也想在这件事里掺和掺和,我想支持靖王殿下!因为苏兄支持靖王殿下。”

    柳慧仪喝了口茶,说

    “哈哈哈,穆小王爷,果然是重友情呀,但是眼下你谁也不能支持。”

    穆青疑问起来

    “呃...柳夫人,我都已经来到您家里做客了,难道您是不相信我的诚意吗?”

    柳慧仪笑道

    “不是不相信你的诚意,只是眼下这个环境,因为一个马政的问题,大家都在拉帮结派,穆小王爷未来也一定是剑南军的继承人,川蜀这么好的地方,四处拉帮结派,势必引人注目啊!”

第二百零三章:马政冲突的背后逻辑

    穆青搓了搓手,笑道

    “奥,要说引人注目,那也是确实的。然而,现在看朝廷都在选边站,我站靖王这边,也是为了让靖王能够更快地赢得这个天下呀。”

    柳慧仪给穆青倒了杯茶,笑道

    “哎呀哈哈,多谢穆小王爷的好意呀。只是...现在在马政问题上公开支持靖王殿下,对陛下来讲,显然是对他不利。川蜀这么大,抓牛张起义的战俘的时候,靖王给那些战俘派发粮食,也是仰仗川蜀的粮食。”

    穆青疑问起来

    “奥?夫人,此话何解?”

    柳慧仪解释道

    “太子殿下因为兰园贪污案被陛下下诏废除名位,兰园案出现的政治波动是很严重的,一旦选出新一任的太子,显然受到兰园案影响的官员将会全面倒向太子!那到时候陛下就被彻底架空了。所以陛下不敢挑选新一任的太子,他需要誉王去平衡靖王,一旦剑南节度使表态支持靖王,那皇帝必然要去支持誉王了。”

    穆青点头,抱拳道

    “多谢夫人赐教。”

    韩授回到萧景琰的身边,今天,他带着钱仲天过来了,钱仲天坐在靖王府门外,两名侍卫拉了一张漂亮的香木椅子过来,给钱仲天坐着。

    萧景琰正紧皱眉头看着最近的文书,韩授道

    “殿下,我回来了!”

    萧景琰继续看着文书,说

    “免礼,但说无妨。”

    韩授说

    “我来了钱将军来,钱将军说,马政的问题,誉王的出发点是裁了马政有益于百姓,百姓能赚钱,以此获得民意。”

    萧景琰放下文书,问韩授

    “除此之外,你是不是认为这个借口说了出去,很多朝廷的官员来支持我就有顾虑了?”

    韩授道

    “此事...钱将军想要和殿下商量。”

    萧景琰道

    “让他进来。”

    韩授走出了门,对坐在门外的钱仲天示意可以进去。

    钱仲天坐在客席上,对萧景琰说

    “殿下,誉王说,裁了马政,平民百姓可以从中获得金钱,因此金陵等地的一些百姓表示支持...我认为...我们应该收集一些证据,把这种理由给破坏掉。”

    萧景琰把文书拍在桌子上,不耐烦地说

    “哎呀!誉王打出来的这种借口真是愚蠢至极,全国每个人都能养马吗?誉王连现在马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都没搞明白!”

    钱仲天搓着手,对萧景琰道歉道

    “靖王殿下,有些事情,我瞒了您...”

    萧景琰说

    “长江以南不适合养马,我也知道你想跟我说什么。但是,既然要打仗,那就肯定是为了赢...偷偷摸摸的事情,也似乎不可耻了。”

    钱仲天回过话题来,问萧景琰

    “殿下,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萧景琰告诉在场的众人,说

    “这个马政是这样的...因为唐朝灭亡后,到处都在打仗,而且到处闹干旱...所以很多原本是拿来种地的耕地就荒芜了,又因为老百姓逃荒,这些地方就成了牧场。”

    萧景琰又说

    “景运年间(萧选的父亲),当时朝廷就河南河北那点地方,当时凤翔军也不是听咱们的,朝廷就私底下圈了那些荒芜的耕地用来养马。为了得到马,当时先帝就去找突厥、党项等部族来买。”

    “因为中原天天打仗,所以马匹价格就弄的很高了,因此周边的这些部族就天天带着良马处好高的价钱过来卖...于是为了赚钱,是个有点小钱的人都想靠养马来赚大钱,哪怕是那种弩马(质量差的马),都拿来卖给朝廷,搞出了很严重的恶性竞争,马匹越来越贵,朝廷就越买不起。”

    萧景琰继续解释道

    “后来呢...到了开文年间(萧选为了永远不想记住萧景禹,改元后将开文年号一同改为了“大统”),由于很多人为了赚钱就靠养马。因此朝廷专门设置了马政司,并且下达了夺马令,就是为了禁止搞私人买卖马匹的。”

    钱仲天问

    “靖王殿下,照您的说法,如果誉王裁了马政,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允许私人养马相互买卖了呢?”

    萧景琰道

    “官方买马,是专款专买,当时一头牛的市价是15贯。一头牛,就贵成这个样子!那一匹良马呢?就是十头牛的价格,150贯买一匹马!所以朝廷下拨下来的买马的经费,就买这些高价马,实际上底下的一些官员买到的马根本就不行,那他不就可以在这里面贪到钱了吗?”

    钱仲天闭着嘴,鼻子喷出一阵气,韩授对钱仲天说

    “钱将军,靖王殿下拒绝裁马政,以上就是原因,殿下不排斥百姓能赚钱,只是其中的一些官员,他要100贯去买一匹马,他可能只会买一批驽马,如果这样的风气传开来,上行下效,后果很严重啊。”

    程知忌正在汴梁处理政务,丁羡威来到政事堂拜访他了。

    程知忌对丁羡威说

    “我在想的事情,是如何让百姓又能赚到钱,又不会养马太辛苦,还能让养马成为他们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果照誉王的说法,国家裁马政,不管了,放任民间养马,那他们养马的热情就取决于两个因素:价钱、实用。”

    丁羡威问

    “价钱和实用?”

    程知忌说

    “对,养良马,要丰富的水草,为了保护马匹,用药也要讲究。眼下国弱民贫,有多少人能养得起马呢?养良马,只会拖累他们的身家财产,养驮马,则足够他们所需,卖到朝廷那,又不好用。搞不好,本来是养马的地方,直接变成养羊了,大家都有肉吃,岂不美哉。”

    丁羡威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程知忌笑道

    “当下,北方和西北被燕奴、渝贼卡着,好马进不来,所以打铁全靠自身硬。那我觉得,现在这个样子,马政不如以互市为主、国家为辅、民间为次,我们不愿意裁马政司,那是因为马政司能够监督民间养马,在必要的时候,马政司能拉老百姓一手。”

    丁羡威道

    “眼下这个环境...放任民间养马,老百姓就能赚到钱?看来,这是誉王对老百姓一厢情愿的看法啊...如果没有政策的扶持,百姓也是不积极的...”

第二百零四章:慕容成玉的插手

    “各位静静,各位静静!来啦?都来啦?”

    户部侍郎杨义正在金陵政事堂外将其他的官员聚集起来,他向大家问了一个问题。

    “马政的事,你们是支持靖王呢还是誉王?”

    官员唐锦说

    “那还用说!当然是誉王啊,靖王在北方,誉王想到的是咱们江左的利益,靖王那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罢了!”

    另一名官员黄嗣昌疑问道

    “唉?我说,靖王是支持不裁马政的,要说到时候咱们金陵这边买马,如果少了马政司的帮助,买到那些劣等马,岂不是不快?”

    杨义道

    “唉!有理!誉王说,放开民间养马,那么好的牧场一大堆,搞不好养牛羊的还好过养马呢,这马政岂不是废弛了?”

    唐锦道

    “那养牛羊也是益了百姓,我看靖王现在握着汴梁的兵权,脑袋快变的和戾太子(萧景禹)一样了。”

    柳慧仪正在给萧景琰按着后背,而萧景琰的亲信正坐在萧景琰的客席上。

    “相公,你看大街上现在流传着这样的话,说誉王放任民间养马,民间也能养养牛羊啥的。”

    萧景琰揉着柳慧仪的手,说

    “誉王连私盐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他能解决农业吗?再说了,牧马也算在畜牧上,养牛养羊还有个典牧署呢!我们的政策大部分还是按着《唐六典》来,即便是放开民间养马,赚钱的也是北方有条件养马的地方。”

    柳慧仪道

    “不如,我们派汴梁悬镜司的人去散散话,就说誉王这么做的危害,一是南方养马少了马政司给的补贴,二是誉王贪了很多盐税钱,他去搞马政根本不可信!怎样呢?”

    萧景琰说

    “不必这样,可以派遣悬镜司去散话,就说靖王也支持民间养马,而马政司则可以给予百姓补贴,这样子也方便百姓赚钱。”

    柳慧仪松开手来,问

    “为什么不去诋毁我们的政治对手誉王呢?”

    河东军驻扎在靖王府的代表郭索道

    “嗯...靖王殿下请恕在下不能苟同。”

    戚猛道

    “现在是打倒誉王的最好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抓住机会下死手,反而让他得势!那就不行了。”

    萧景琰问9岁的萧庭生

    “我们看看庭生是怎么说的。”

    萧庭生说

    “靖王殿下说: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

    大家都安静了下来,萧景琰告诉大家

    “马政本来是给军队考虑的,现在多了一层,变为了造福于百姓的事情,因此我们就要用更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政治对手,因为我们的政治对手也是以宽容的想法去对待马政。”

    列战英问

    “然而,誉王在做一刀切的事情,这就不是宽容的表现。”

    萧景琰道

    “所以,这就是我们要表现更加宽容的态度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在削马政司的事情上和誉王争锋相对,这样一来,既给了陛下一个很糟糕的印象,也会给摇摆不定的金陵朝臣带来沉重的包袱,我们要带着诚意而来,要让百姓也知道我们的诚意。”

    慕容成玉正在接见从汴梁归来的马匹商人王渊。

    慕容成玉问

    “现在大燕的政局已经稳定了很多。所以,我现在在想的就是怎么敲打萧景琰,最近梁国正在搞马政的事情,那你在汴梁卖了多少匹马呢?”

    王渊回答道

    “回将军,小人只卖了200匹良马,共计三万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小人觉得,梁国的靖王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变得富裕了起来,不知道是谁在给他出了这么多的钱。”

    慕容成玉看向身边的几位正槐盟的手足,又看向了其他部下,其中,慕容成孝问

    “是谁向你买的马?”

    王渊回答道

    “是梁国柳夫人的亲信,叫做柴荣,是个很年轻的将军,倒是有点像大将军前些年的样子。”

    斡鲁那指责道

    “诶?你怎么跟大将军说话的?”

    慕容成玉摆摆手,笑道

    “跟几年前的我一样?看来也是个厉害的人啊...各位,这么看来,萧景琰这么多钱的来源,我肯定知道是谁提供的了。”

    慕容成宁问

    “是谁?”

    慕容成玉道

    “南方的江左盟。因此,我们一定不能让萧景琰的马政政策成功,如果萧景琰成功的话,我们想要南下就困难许多了。”

    慕容成宁道

    “老弟,如果说我们要一直南下攻打梁国,仅仅是坏他萧景琰的一个马政,那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哪怕是这仗打到最后靠我们强卖他们强买,我们也未必捞到多少便宜啊。”

    慕容成玉说

    “破坏马政不用我们自己来,让王先生带一些好马去淄青的东海军附近,让东海军的老百姓养马,我们再提供经费给东海军强袭河南等地,如今都畿道和河南道是萧景琰的腹地,他不可能不管,我军再从幽云南下,攻打梁国,这样一来萧老爷子就有借口去搞萧景琰了。”

    慕容成孝道

    “二哥,现在东海军是没有什么马政司这样的衙门的,完全靠老百姓养马,然后再由东海节度使买马,另外东海节度使也会专门养一批小偷去偷马,我们不如再让东海节度使散布有利于誉王马政政策的谣言...这样一来誉王的政策就站得住脚了。”

    但是,慕容成玉又皱起了眉头。

    慕容成宁问

    “老弟,你怎么了?”

    慕容成玉道

    “我们可以在军事上成功,但是还有一个条件,如果这个条件萧景琰能一直保持着,那就难说了...”

    大家都看着慕容成玉,慕容成宁问

    “那是?”

    慕容成玉说

    “江左盟如今控制江南私盐和长江漕运,萧景琰手腕强硬,也不过是控制着汴河漕运和北方农业,如果江左盟能够一直在钱这上面给萧景琰支持,让萧景琰用钱去支撑马政司,那我们也就只有五成胜算了。”

    慕容成宁说

    “不怕,现在萧景琰还在金陵,我们可以尽快准备将马匹和钱财送到东海军那里,我们再准备出兵的事宜!随后,我们直接南下攻打梁国,与此同时散布谣言说东海军靠民间养马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只要旗开得胜,萧景琰必然在金陵城对萧老爷子不好交代。”

第二百零五章:燕军南下

    941年9月1日,慕容成玉在岐沟关附近准备好了四万军队。

    由于担心刘绍程依旧会在燕京发动军事政变,慕容成玉命令手下大将慕容成孝为主将,引两万军队驻扎在燕京,并以心腹寇镇宝为监军,严格监视卢龙军的动向。

    另一方面,在慕容成玉的鼓动下,控制着齐鲁的东海军的新任节度使王承宗决定出兵两万,向汴梁进军。

    慕容成玉决定兵分三路,他来到岐沟关下,告诉慕容成宁和慕容成业。

    “大哥!你率兵一万,出岐沟关佯攻雄州,我则率领主力长驱直入攻打瀛州,四弟,你率军入驻飞狐,一旦定州方面的梁军有动向,你就率军立刻逼近定州,对梁军形成威胁!”

    慕容成宁对慕容成玉说

    “二弟,此战若拿下瀛州,我军则可以向河北进军,如果东海军有进展的话,梁军首尾不相顾,我军则可获得大胜啊!”

    董忠汝年事已高,他和柴荣来到了河北庆历效节军的首府河间驻扎了下来。

    董忠汝对柴荣说

    “柴荣,你看看现在河北的局势,你有什么见解吗?”

    柴荣分析道

    “点检大人,靖王连日都驻扎在金陵附近,汴梁由程阁老坐镇,因此这对于燕奴来说,一定是个入侵的好机会,此外东海军正在鼓励民间私自养马的政策,依末将看来,北燕一定会南下进攻,与东海军齐头并进,不仅是为了冲击靖王的马政政策,也是为了达成燕奴世代的野心。”

    董忠汝又问

    “柴荣,那你觉得北燕会打哪里呢?”

    柴荣便指着地图说

    “先命一部在雄州与我主力对峙,而真正的主力将会南下瀛州,以瀛州为据地,再南下。此外派遣精兵在飞狐、灵丘附近伺机而动,待瀛州有所进展,则攻定州,如果主力无所进展,则前往岐沟关接应燕军回撤。”

    曹国全问

    “柴荣,为什么他们不按部就班地打,如果要突袭瀛州,要过河啊!”

    柴荣道

    “如果按部就班地打,那就不是慕容成玉了,他打仗时常反其道而行之。”

    在雄州边境,慕容成宁带着部下来到了这里。

    “弟兄们!给我杀!”

    室林军大喊着进攻,和守在这里的梁军打了几场短兵相接的野战。

    可燕军总是打着打着就鸣金收兵。

    守将曹振看见室林军似乎没有什么愿意打恶战的意图,便对部下说

    “快禀报河间府,就说燕军似乎不打算攻打雄州,快点撤兵到其他方向防守。”

    慕容成玉正引兵向瀛州挺近,身边的樊坚疑问道

    “将军?瀛州边隔着一条河,倘若我们过河攻城,岂不是犯了兵家大忌?”

    慕容成玉说

    “我没这么笨!再说了,要攻瀛州,也必须先取高阳,我在等梁军的动向,如果梁军真的以为我是要攻打瀛州了,我就率精骑和兄长合兵一处攻打雄州,力主在野战中将梁军打的大败!”

    庆历效节军在河间府准备好了三万兵马,准备北上支援雄州和瀛州。

    “报!启禀大人!燕军连日佯攻雄州,守将曹振建议:当心防备瀛州与高阳二地!并从雄州分兵防备瀛州。”

    董忠汝点头道

    “嗯!柴荣果然判断的对!立刻发兵支援瀛州与高阳,再命令...”

    柴荣劝阻道

    “大人,雄州的一万多兵马,不能分!”

    董忠汝又问

    “为什么呢?”

    柴荣说

    “雄州分兵,是为了救援高阳和瀛州,但细看地图,高阳与瀛州隔河相望,燕军如果攻下了高阳,则与我军隔河对峙,若是此中分兵回救高阳,以燕军的打法来看...燕军骑兵多!很有可能要在野战中拦路消灭我们的援军,创造优势,最后再夹攻雄州!”

    董忠汝道

    “嗯!那,柴荣,你带着五百轻骑前去雄州,就看你能不能击败慕容成宁了。”

    燕军正在猛攻高阳,并将高阳打了下来。

    慕容成玉进入高阳后,斡鲁那和樊坚、韩万斩等人来到了帐下,慕容成玉说

    “嗯,我们很快就攻下了高阳,目前梁军应该还在河间府向瀛州进发的途中,梁军也应该从雄州分兵南下了!我立刻率领精骑三千,向雄州进发,我要拦腰斩断雄州的梁军精锐!”

    柴荣率先带着五百轻骑来到了雄州,他对守将曹振说

    “曹将军!末将柴荣,目前担任庆历效节军天雄镇都指挥使。董点检命令我过来给您出谋划策,但是,您请求派兵支援瀛州的建议,我们否决了。”

    曹振问

    “照目前的排兵布阵上看,高阳定然失陷,但为何要这样呢?”

    柴荣说

    “慕容成玉最擅长分兵进取,再突然合兵一处攻打一个地方,这一次,他一定是以主力攻高阳、瀛州为主,但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虚实不定,所以他会先佯攻雄州,再以主力攻向高阳、瀛州,一旦探知我军有变,再合兵攻打雄州,完成他的战略。”

    曹振点头

    “原来是这样。”

    柴荣又提议道

    “如果将军相信我,让我带八千兵马,我定能驱离慕容成宁。”

    曹振问

    “如果不行,军法不容情!”

    柴荣带着八千兵马出了雄州城门,慕容成宁看见眼前的这个将军,看样子只有二十岁而已,便很是看不起,就提着长刀指着柴荣嘲讽道

    “哈哈哈哈!我还以为派了个谁来呢?就你这种刚出门口连路都找不着的废物!有脸和我决战?”

    柴荣大笑道

    “哈哈哈,你就是差点被高丽人朴治击败的北燕将军啊?连高丽都打不赢,你还有脸在这里讥讽别人?”

    慕容成宁被彻底激怒了,他发怒道

    “你这种路都不会走的废物居然看不起我!弟兄们!给我杀!”

    慕容成玉带着精骑来到了雄州至瀛州的半路上,他对樊坚说

    “我们就在这里等着,梁军在雄州有近一万五千的兵马,他要是不分兵来救,我们也可以回到高阳,和成业一起取定州等地。”

    燕军气势汹汹地向柴荣杀过来,慕容成宁对着部下说

    “死死冲击他的右翼,他们的右翼都是刀盾兵,冲一下就彻底击溃他们了!”

第二百零六章:雄州之战与岳州洪灾(上)

    柴荣赶忙带着董忠汝送来的五百骑兵移动到了右翼,他看见室林军的铁骑正气势汹汹地杀过来。

    副将问柴荣

    “将军,室林军骑兵多,我们打不过啊!”

    柴荣说

    “就在这里打!立刻指示中军的一千长枪兵过来死死拦住室林军的骑兵。”

    副将“是!”

    室林军重骑兵正杀向柴荣的右翼,慕容成宁的副将韩士达却向慕容成宁提出了退兵的要求。

    “将军!大将军给我们的要求是在这里佯攻,现在阵仗这么大,即便是打胜了,梁军龟缩在雄州城内,这会改变大将军的所有计划啊!”

    慕容成宁驳斥道

    “哼!要是连这个什么所谓的柴荣我都打不过,我何以在将士面前立威啊?就算杀败他,大将军也是支持我的!给我杀!”

    一千长矛兵正好赶到了柴荣的右军处,正巧柴荣的右军这里有几个居高临下的小土坡,柴荣便命令长矛兵顶了上去。

    柴荣看见慕容成宁一股脑地杀过来,兴奋着握拳道

    “哈哈哈!好!看来慕容成宁是要和我血战到底,骑兵,随我迂回进攻!”

    百里震带着燕军步兵杀入到梁军左翼中,梁军正在结阵与燕军短兵相接,两军打的互不相让。

    远方城墙上的曹振见双方杀的兴起,开始擂鼓助威。

    百里震虽然勇猛,但是他并不敢直接冲入梁军阵中。

    他看着梁军的军阵,心想

    “梁军的左翼阵脚没乱,如果贸然冲进去乱砍乱杀,一旦出了事就麻烦了。”

    百里震叫来斥候

    “斥候!将军要求骑兵攻打敌军右翼,右翼打的怎样了?”

    斥候说

    “将军!敌人的抵抗很顽强,而且我军的骑兵遭到敌军的骑兵袭扰,敌军又在中军结阵拒守,我看成败都在右翼啊!”

    百里震觉得斥候说的没错,便告诉斥候

    “你去请求将军,让我分拨出一支人马去支援左翼,如果敌军右翼打不下来,此战就危急了。事成了的话,我就升你的官!”

    斥候道

    “是!”

    慕容成宁见梁军的右翼想要攻下很困难,此刻他断定梁军中军一定很薄弱。

    斥候来到慕容成宁的身边,向慕容成宁禀报

    “启禀将军!百里震将军认为,如果敌军右翼无法拿下,此战必败,请求将军将我军一部人马调离支援左军。”

    慕容成宁咬着牙,吼道

    “好!此外,全军听我号令,直插敌人中军!”

    柴荣杀入燕军左翼骑兵阵中,持长枪与燕军骑兵作战,一名骑兵杀到柴荣身边,道

    “将军!敌人的中军要猛扑我们的中军啊!”

    柴荣道

    “你立刻回雄州城,找曹将军要2000援兵,敌人攻我中军、右军,久攻不下,等援军一到,他们必然失败!”

    骑兵“是!”

    骑兵回到雄州城下,向守在城楼上的曹振喊

    “曹将军!柴将军要求您支援两千援兵驰援中军,只要中军能够守住,此战必然得胜!”

    曹振挥挥手,道

    “立刻和我引三千兵马出城,到中军去支援!”

    柴荣正在厮杀,看见又有一千多北燕援兵从远方杀来,他立刻拉出了两百多名骑兵,对他们喊道

    “弟兄们!这仗赢不赢的了就看我们的胆够不够大了!都带种的话就对着那一千多个人杀过去!”

    这些骑兵喊“杀!”

    慕容成宁杀到梁军中军那,全军刚刚压上,却发现曹振带着一批人马支援了过来,这气的慕容成宁咬牙切齿,面目狰狞,看来现在想要击败梁军已经不可能了。

    这时候斥候又来报

    “将军!百里震的一千援军遭到柴荣突击,死伤惨重啊!”

    慕容成宁大吼起来

    “呃啊!可恶!给我撤!再打下去就败了!妈的,这个毛头小子哪来的?他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能当都指挥使?他的后台到底是谁?”

    慕容成玉在雄州的半道上的一处村庄停留了下来。

    村庄的百姓前些年见过慕容成玉,那个时候还是馆陶之战的时候,慕容成玉没亏待过他们,于是他们放下了对北燕的戒心。

    一位百姓拿着饭送到了慕容成玉面前,对慕容成玉说

    “将军,你是汉人,为什么要支持胡人呢?”

    慕容成玉告诉这个农民

    “老人家,确实是这样,但是梁国不得人心啊!前些年萧选屠杀起义军,残酷镇压那些希望减税的农民,而且还要建立新的禁军,我们大燕就不会做这种事情,所以您还是不要支持腐败的梁国了。”

    农民又反问道

    “不对啊将军!现在靖王当政,对我们也很好啊?那你不能说靖王是个腐败的人吧?”

    这话让慕容成玉尴尬的无法回答,他正想着怎么回答,一旁的斡鲁那回答道

    “喂!老头子!靖王对你们的好,不过是表象罢了!现在梁国国内这么多的节度使没消灭掉,你真的觉得靖王要是没钱了就不会找到你们头上吗?”

    这农民不知道萧景琰和节度使之间有什么联系,被驳的不敢吭声了。

    慕容成玉皱着眉说

    “难道是我想多了,但是按理说,梁军一定会有兵马在雄州和瀛州之间调动啊?怎么回事呢?”

    一名探子向慕容成玉报告说

    “报!大将军...大事不好啦!镇军大将军他在雄州败给了一个叫做柴荣的都指挥使,现在损失惨重呀!”

    慕容成玉起身拍着桌子问

    “怎么会这样?我不是让大哥去佯攻了吗?他怎么真打上了?”

    斡鲁那问

    “大将军,怎么办?”

    慕容成玉叉腰道

    “立刻和大哥会合!这仗没法打了!对了,有东海军的动向吗?”

    一名副将说

    “启禀大将军,好像还没有动静!”

    慕容成玉叹气道

    “王承宗!他跟那些节度使一样,都是一群贪图一己私利的小人!以后若南下,我一定连东海军都消灭了!我们立刻退回到高阳去吧。”

    走的时候,慕容成玉看见一些将领没把饭吃干净,他拿起碗便骂道

    “这是怎么回事?把饭吃干净了再走!”

    捷报传到了汴梁,程知忌正在收集最近的灾情报告。

    “阁老!好消息,前线柴将军打赢了!看来柳夫人真是懂看人啊!”

    程知忌也开心不起来,侍从问

    “呃...阁老,怎么了?”

    程知忌说

    “岳州闹灾了!眼下快十月了,之前的洪灾南楚没收拾好吗?这下倒好,求援求到汴梁来了,他们之前派的那个南楚的公子马文喧、还有千金马文念来,看来可以留在金陵了,靖王就在那里。”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7997/ 第一时间欣赏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最新章节! 作者:zotman所写的《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为转载作品,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介绍:
横贯十二年的河南道与淮南道的漕运危机、冰期带来的干旱、赤焰案、成千上万的流民饥民;饥饿造成的农民起义、外敌的频繁入侵,大梁危在旦夕!谁又能拯救赤焰案后那千疮百孔的大梁帝国?而那位幸存下来的赤焰之子林殊,他将改名换姓,脱胎换骨,用十二年的时间,将大梁帝国的危机彻底扭转!而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复仇!
(注:本书属于同人文,仅供各位书友参考批判)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琅琊榜史料本:筹谋十二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