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史无前例大演习
绥远火车站,一列列军车陆续经过,车站这些天基本上都是饱和式运行,忙得车站内所有的工作人员快撑不住了。
站长牛天顺已经连续在站里工作了十个日夜,两眼因为劳累布满了血丝,此时他真站在塔台上,调度着刚刚过来的军列。
“站长、刚刚神木车站发来电文说广州来的143师四十列火车已经陆续往过来发车,要咱们做好接车准备。这个师和其它师不同,他们没有冬装,枢密院从京师和长安调了两火车的冬装,将运抵我站,供143师换装。”工作人员将最新的电文通报给塔台上的牛顺天,让他早做布置。
“在我们站换装?换装怕是要用一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吧?咱们车站现下所有的车线都是满负荷运转,哪来的地方让四十多列车停靠?”
绥远车站是大战,但这不代表可以无限的停靠火车。目前绥远车站只有二十多个车道,满打满算一次最多只能停运三十多列火车,再多就实在没法停了。为了维持运转,最近他们连附近的货车站、以及乱七八糟的的备用车站都用上了。就这都难以满足需求,只能用既走既停的办法解决问题。
要是让四十列军车在这地方停一天,绥远车站就会被挤爆,全线陷入瘫痪状态。
情况之所以这么糟糕,还有个原因。眼下绥远通往京师和哈密的两条线都是单线行车,必须要留一定的空车道给返程的列车使用。近四百辆列车要往哈密发,总不能让他们过去后再不回来吧?
怎么办?上边的人只顾下命令,根本不管具体干事的人的死活。牛顺天感觉这会脑袋都要炸了!想了半天,他决定把这压力分一些给别人,可不能让自己一个人来担这么大的压力。“给银川、白银、兰州三站发急电,从西边返程过来的火车一律从白银绕道驶向兰州方向,等西行的军列全部开完之后再返程,兰州至白银段铁路暂时作为备用停车道,停止正常行车。另外银川车站务必要腾出二十辆列车停靠的车道出来,143师一半人马在银川换装,一半在我站换装。”
到底是大站站长,就这么一会功夫,就想到了临时解决问题的方案。过来送电报的文书,听了牛天顺的安排后,立刻对自家站长生出了崇拜之情,这么难为人的任务真不是什么人都能轻松应对的。
乘坐军列从广州一路往西北赶的143师,过延安的时候已经用了六七天时间,离规定的时间还有一半,全师能如期抵达吗?143师师长姜学礼心里充满了担忧。
“师座、绥远站发来了电报,让咱们师最先抵达的二十列火车开到银川后在那里换装,剩下的一半在绥远附近的大小车站换装。”
“怎么把咱们师分成了两部进行换装?这么做到时候我师岂不是散开抵达哈密?”
“师长这也是没办法,火车站只有这么大点地方,咱们师换装要用一天时间,若是让我部停在一处换装,整个车线都会瘫痪。”
没办法、此时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到了火车线上就必须服从铁路调度的安排,有本事你就别坐火车。经过这次急行军,大明各部的军将对铁老大这个称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怪不得人们常说铁老大,原来是只要用到人家的地方都的听人家的安排啊!
李振新发出举行临时军演电令十天后,哈密城就陆续有军队抵达。军队都是整师、整团的往过来开,这让很少见到这么大规模军队的哈密城百姓,算是开了眼。
车俊思是哈密本地土著,前几年因为地利之便,在城里开了个小客栈。最近几天他的客栈大堂,就成了闲话台。无论是附近的邻居还是店里住的客人,但凡有点时间,就会坐在大堂里聊闲天,顺便观望一下经过他店门口的街道。这条街道正好是从火车站下车后,出城最便捷的一条路。
“车老板,今日再过军了没有?”一位熟客来到店里,打了碗酒后,就开口问闲话。
“还没有、不过刚刚听站里响了很多声汽笛,过一会应该要有大军经过了。”
“这次来的会不会还是一个师?老说是兵过如山,最近我才真正知道这话是啥意思。整整两万大军往过走,哪气势真能吓死个人。”
“你有啥怕的?这是咱大明的官军,过来是给咱撑场子的,咱大明百姓怕啥?最应该怕的是边地的那帮土人,让他们还敢在李总裁面前不老实。”
“听说了没?这次军演就是因为有边地部落的人分不清形势,在大李相公面前不老实,大李相公才动了怒,从关内调了二十万大军过来。”
“莫非大李相公要对边地部落动武?”
“这就得看他们自己了!要是还分不轻形势,我大明的雄兵就不只是来演习了。能从关内赶过来,难道还怕再多走几步路?”
“就是、这帮土人首领也是脑袋简单,以为李相公只身来哈密,他们就能动歪心思?要是没有依仗,大李相公还巡什么边?人家本来是想好好和人说话的,结果这帮蛮牛非要逼着李相公动粗。”
店里的一帮人七嘴八舌的聊着军演的八卦,感觉他们像是知道决策内幕一样,一个个神色飞扬,兴奋不已。
相比与哈密城百姓的兴奋,远在伊犁河谷的准格尔汗庭大帐里的气氛就有些惨淡了,虽然此时他们和哈密城的百姓们说的是一个事。
“明国真要在哈密集结二十万人马搞军演?”
“不是二十万应该是十六七万人马!”
“十六七万和二十万有啥区别?可怕的不是明国集结了这么多人!而是他们居然有能力在二十天里集结这么多兵马。”
“这应该是早有准备,否则他们怎么可能用这么快的速度集结起这么多人?”
“即使早有准备,也是相当可怕的。就是咱们准备妥当,二十天里也不可能把所有兵马都集结完。”
葛尔丹听着幕僚们一个劲的谈论明军有多可怕,心里有些不耐烦,语气不好的呵斥道:“有完没完?孤不想听你们这些长他人志气的话!你们还是说说,这次明军有没有可能发起大战!”
第649章 要不直接将准格尔部给平了?
从发出总裁令到演习开始,只用了二十二天时间,这样的效率很是令李振新满意。
军演的内容其实没那么重要,也就是在指定战场上参演的各军轮番上阵,将一些预定的战术演练一番而已,真正的实兵对抗根本无法展开。可以这么说,从各部能按时到达战场开始,这次演习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当然该走的过场还是得走一下,参观军演的时候,李振新有个比较新奇的发现。这几年武器装备的进步不大,除了机枪能够实现自动装填以外,其它武器都没啥大的进步。不过令人称道的是火炮操控技术,似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有不少参演的部队,他们的火炮手居然能做到固定靶位攻击,误差范围相当小。
“君实、此次参演的炮兵表现很好啊,他们居然能做到精瞄上靶,特别是一些远距离靶位,也能如此精准的打击,实属难得。”
“总裁、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咱们的铸炮技术和弹药制备技术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咱们的一些远射火炮也用上了膛线,并且现在生产的弹药都经过高度提纯,相同药量的炮弹在推进力和爆炸威力上误差极小。另外的原因就是炮兵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现在各主战师的炮兵都是上了初中之后再招入军校的,他们会计算弹道和弹着点,能随时校正落靶点位。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一点是瞄具装备进步很大,军备部门研发出了榴弹炮和加浓炮的专用瞄具。”
听了肖正南的介绍,李振新想明白了现阶段大明军备发展的趋势。在前些年,主要解决的是有和没有的问题。那时候无论是精力还是技术手段,都没条件多做精细化的要求,只要把基本的功能具备了就行。现在军事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就不能像之前那么走了。
技术手段有了长足进步,这就势必会影响武器生产的精度。同时目前来说,研发出革命性武器的可能性很小,各军工厂要想拿的新的订单,就只能在小的性能改进上下功夫。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情况是生产现有的装备,订单只会越来越少,弄一个划时代的武器又没那个能力,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进行细节上的微改进!
“这个方向是对的、眼下我大明的火器,或多或少都有被其它势力仿制,这事咱们没法彻底杜绝。所以要想继续保持优势,就必须把思路从人无我有这个阶段进步到人有我精阶段。他们可以仿制火器的基本功能,可很难做到咱们这样精细化生产!能精细化的生产武器,才是我大明军工体系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对于这一点,咱们必须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必须要将这个优势保持住。”
工业发展中,有个优势叫先发优势,如今的大明就在沾先发优势的光!别看大明也就比别人早了二三十年进行工业化,可因为这二三十年确定的优势别的国家几百年都未必赶的上。
在后世说起工业制造,国产的工业产品往往都不够精致,在细微参数上总是和欧美、日本货有差距。对于这种现象,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咱们国家的生产者缺乏匠人精神,甚至说这是历史传承的问题。这观点其实是本末倒置,用结果来推导原因。
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不知道,曾经的中国货是精工制造的典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手工国货都是国际贸易的主流,那时候不管是欧美的宫廷还是日本的贵族,都以拥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为荣。
真正让国货变成粗制滥造代名词的时代,也就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时候。核心原因是,在大规模工业生产方面咱们是学生,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生产理念以及在行业里的位置,都没法和有先发优势的国家比,当我们在做当下这个时代产品的时候,人家已经在做下一个时代的产品了。在工业发展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打败行业内顶尖巨头的往往不是同行业的对手,而是突然冒出来的未知敌人,这就是确定先发优势的重要性!
在蒸汽时代德国货并不是精致的代名词,反倒是被人看不上眼的仿制品,日本货以前同样是以粗糙闻名于世!科技产品发达的美日,依然生产不了最好的机械手表。
军演举行的如火如荼,李振新却没啥兴趣继续关注,他的心思已经放到了接下来的行程该如何安排上。本来计划的巡边之行是到了哈密后,要向北走,去趟叶尼塞河流域,然后折返到漠北蒙古,从那里回返绥远,最后抵达京师。但现在,时间上似乎有些不够用了,此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了,不管怎么着,他都得在腊月初抵达京师,主持即将召开的国政联席大会。
去趟叶尼塞河流域怎么着也得两个月,所以说这次的巡边计划看来无法完美的达成了。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充满着各种遗憾!
谷正当李振新因为无法圆满的完成巡边计划而大感沮丧的时候,肖正南神神秘秘的跑了过来。
“君实、你怎么这幅神情?鬼鬼祟祟的!”
“邦德、你我相识也近三十年了吧?”
“差不多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咱们相识应该是整二十八年!”
“是啊!时光飞逝,那时候我们实在是太年轻了!”
“君实你到底要说什么?赶紧说、不要再卖关子了。”
“嘿嘿、我是想说,趁着你还是总裁机会,要不咱再干一件大事吧!”
“什么大事?你这说的没头没尾的!”
“咱们要不?趁着大军集结在哈密的机会,直接用这些人马将准格尔部给平了。免得以后他们闹出了乱子,还得折腾人再集结一次人马。”
“现在就平定准格尔部?君实你是不是发神经了?朝廷可是毫无准备。”
“平个准格尔部还要怎么准备,有近二十万大军,哈密这边也不缺粮草,迪化那边准备的粮草也够用,这不就够了!以我估计,战端一起最多也就两个月解决问题。”
定睛看了看肖正南的表情,李振新发现这家伙好像不是在开玩笑,他是真准备现在就去平准格尔部。
第650章 草原明珠朔方城!
肖正南想趁大军军演的机会一举将准格尔部的问题给解决了,之所以有这个想法除了对目前大明军力的自信以外,还因为他的个人情怀。有句话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肖正南觉得李振新就是他此生的唯一知己。
两人相识与乱世微末,那时候肖正南穷途末路、甚至心中连希望都没有。就是在这种情况,他们在陕北的一个穷山沟沟里一步一步的走向壮大,到最后居然力挽狂澜重建了大明。
重建的大明不是肖正南想象中的样子,但比他想象中的更好、更强大!在这过程中,他是越来越佩服李振新,甚至觉得他就是千古难遇的圣人典范。不居功自傲、不贪恋权势、不徇私情,这样的人真实存在吗?要不是亲眼所见,肖正南都很难相信真有这样的人!关键是人家还有大格局和大见识,所有朝中的难事都能被他妥善解决。
这一生能够有幸与李振新一道创下如此大的功绩,肖正南深感自豪。可现在眼瞅着知己就要退休了,他觉得必须得有一场足够份量的大事为老友送别,也好让他风风光光的离别大明政坛。
“君实啊!平葛尔丹不是难事,难得是如何彻底稳固西部边陲!这事最少得有十年之功,吾马上要退了,没时间将这事干完。倒不如将这事留给宁宇这一任去干,这样他就既能平边又能治边,干起来也有心劲。这次军演,吾就是想给你们打个样,让你们对大军集结和快速平乱心里有个底。”
“邦德、你就是公心太重!拓土开疆是彪炳史册的大功绩,你居然也能让与人!”
“吾能上史册的事怕是不缺这一件,没必要为了完美收官而刻意为之,水到渠成方为上策。将来治理西域要考虑长远,要将其视为大明内省而治之,吾心里给将来的西域行省想了个名字,就叫新疆如何?”
“新疆?这名字倒是很符合实情,对大明来说这里确实是新的疆域和行省。”
见实在难劝李振新改变主意,肖正南只得放弃,不能在他的任上为大明再填新的疆域,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李振新没有肖正南想的那么伟大,只不过他的的功名心不重而已。自己又不是什么传统士大夫,非得有开疆拓土的历史自觉性。从根本上来说,他就是一个普通上班族的心态,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剩下的就没那个心思多操心了!特别是在即将退休的这个关头,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彻底成为闲人后该怎么规划接下来的生活。
作为大明政坛的优秀员工,他觉得自己已经干的足够多、足够好了,都辛辛苦苦干了近三十年,还要人怎么着?也是时候享受一下自由自在的生活了!甚至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辛苦这么些年就是为了能好好的过过退休之后的闲鱼生活。之前他要是不努力,就没有个好的退休环境,现在总算是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还像以前那样有上进心,哪就纯粹是有病。
哈密军演结束后,大军又用了二十多天才撤回到内地。李振新没等所有兵马都撤离,就先溜了。
没时间去叶尼塞河,只得沿着铁路到达朔方城,巡视一下自己亲手所建的这座城池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朔方城从兴建到现在也就是二十多年的功夫,可其规模却一点也不小。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现在的朔方城已经是一座拥有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型城市。
这里的发展有多好?从一个建筑上就能看出来,朔方城上建起了目前时代最早的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这座铁桥还是铁路和公路两层布局的桥,将南北两岸的朔方城连为一体。
受朔方城的影响,如今黄河的沿岸城市、如开封、兰州等城都在考虑建跨河铁桥。甚至南方沿长江的武昌等城,都在讨论和研究建跨江大桥的可能性。
“这桥建的好,很有前瞻性和魄力,可以说是开创了大明建桥历史的新纪元,在工程和建筑史上都能留一笔。”站在朔方的跨河大桥上,李振新充分肯定和褒扬了朔方当地官员以及参与设计和施工的相关人员。
“总裁、此桥在刚开始兴建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成功,有点太异想天开了。在施工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好在我们最后把这事做成了,桥建成后全朔方城甚至整个绥远都因此受益。”朔方的官员很自豪的说着自己的成绩,这桥绝对是他们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不多吹一下都对不起自己的辛苦。
这座跨河大桥建成后,草原和绥远以及东胜地区的联系更为方便,让因为黄河阻隔成两部的河套地区一下子成一个紧密整体。
钢铁、重工业、粮食物产是朔方的主要产业,朔方生产的铁路钢轨供应着全北方的铁路市场。由于铁矿矿品比内地的其它矿好,这里发展成了全国最重要的工具钢生产基地。
钢铁的冶炼技术虽然能影响质量好坏,但到了一定阶段,矿品才是关键。在原本的历史上,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大型机械制造业,这与国内铁矿的矿品太差有很大关系。咱们国内的工匠们努力的提高着冶炼技术,可到最后还比不上人家随便一炼的质量,你说气人不气人。
钢铁冶炼大的杂质并不难剔除,影响最终性能的是那些微量杂质,朔方这边的铁矿相对来说含有的微量杂质对钢铁品质的坏影响少、好影响多,因此生产各种不同功用的工具钢最为合适。
以前人们常说青城是草原的明珠,不过现在情况变了,草原上的部族们认为朔方城才是草原的明珠,他们都以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引以为傲。
草原名珠?就这四处冒黑烟的地方,也好意思被人称为明珠?草原上的人怕是对明珠有什么误解,这里最多是颗黑珍珠!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太大了、来到朔方城后李振新才发现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该重视的程度,这里的天空一直黑沉沉的,最要命的是排往黄河的水也是黑乎乎的,可不能在这么弄下去了。
第651章 新的开始
静静的坐在天津荣养区别墅的楼顶,李振新看着远处海面上星星点点的白帆,心中难得的宁静如水。
此时已经是1673年初夏,他彻底从大明国事总裁的位置上卸任都有三个多月了。结束巡边之旅回到京师后,紧接着就是国政联席大会顺利召开。在这次大会上,李振新将总裁权杖正式移交给了李定国,然后将家完全搬到了天津!
为了不遗留问题,他甚至做主让夫人张娜把奔驰公司的总部也搬到了天津城,这样他们李家就和京城没有任何瓜葛了。
对于李振新完全交权的举动,朝野上下是好评如潮,就连南方的东林余孽们办的小报,也发表了称赞式的社评文章。大明皇帝朱由樃,更是难得的专门出席了李振新的卸职典礼。
在典礼上,朱由樃亲自诵读了一封圣旨,充分肯定了李振新在大明总裁任上的功绩,并当场将李振新的王爵晋升为亲王,封他为大明靖远亲王。
对于这些荣誉,退休老人李振新并不上心,现在他一心想的是退休后该干点啥正事。
别说、这事还真是挺费脑细胞的,琢磨了三个月,也没琢磨出个所以然出来。难道自己就天生是个劳碌命?离开了为国操劳的事业后,真就在没什么可干的了?
要不学学后世的退休干部,练练书法、写写回忆录?琢磨了一下,他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自己的这手臭字,再怎么练也拿不出手。至于回忆录,能写的东西,估计史学家们都会写,用不着自己再费那个神。不能写的东西,就是自己穿越客的身份了,这要是写出来,怕是会引起天下人世界观的崩塌。
起身离开楼顶,李振新回到了客厅,然后安排身边人去奔驰公司天津总部,将张娜找过来,是时候谈点退休后的正事了。
张娜急急忙忙的从公司赶到了家中,自家丈夫突然叫她回来,应该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李郎,你急匆匆的叫我过来,可是有啥要事。”
“是有个大事要和你商量,吾想让咱们家的奔驰公司进行股份制改制,将咱们家手中的股份大部分转让出去。”
“转让股份?李郎你是疯了吗?咱们家就剩这点家业了,你还要让给别人?你就真不为家里人多想一下吗?”
“正是为家里人考虑,吾才决定要转让股份。”
“这是哪门子的为家里人考虑?这是在败家!”
“夫人啊!咱们相识也近三十年了,你觉得我是糊涂蛋吗?这事你得听我详细解释。咱们家的奔驰公司太过大了,现在加上西海岸海运公司,咱家的产业至少要一两亿两银元,一年净赚两三千万银元,这是什么概念?大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五六亿两而已,从财富上说咱家是富可敌国了。我活着、没人敢打咱家的主意。可现在咱们两人都老了,等咱们一走,你说这么大的家业不是在给孩子们招祸吗?”
“这都是你做的好事,要不是你放权,咱家至于守不住这家业?”
“糊涂!明太祖将天下之权尽集于手,他撒手人寰后,自家人就打起来了,连皇长孙都被烧死在宫室中。你再看看大明衰亡后,那些皇族的可怜下场!你以为天权是那么好掌控的?咱们的子孙,没必要背那么重的负担,还是轻松一点过活为好。再说现在咱家做拥这么大的财富,你过得轻松吗?还不是忙忙碌碌,终日不得闲,没完没了的奔波。”
张娜被李振新凶了一顿后,总算是淡定了下来,开始正式的思考这事!“好了、就按你的吩咐来总行了吧。你说咱家是让出多少股份合适?”
“咱们家留一成的股份,让仲成家也有一成股份,转三成股份给现在公司的中层及以上的经吏还有高级工匠,再转三成给军中故人,剩下的两成放到股市上卖给散户。转给管理层和军中故人的不能白给,估算个总体股价然后半价卖给他们,他们可以分一二十年慢慢将钱付清。当然还得有个条件,凡是半价买了公司股份的,五年内不得转让股权。”
“这么做?咱家岂不是能收上来不少现钱?最少也是近一亿两银元的现钱啊!咱要那么多现钱干什么?”
“卖股收上来的钱,咱家一分不动!用这笔钱设个基金会,主要资助大明的寒门子弟读中学和大学,同时也要资助一些伤残退伍军人,以及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
“你这又是要撒咱家的钱啊!”
“夫人啊!我这么做是在给咱家买个保险,你想想我把股票转给了什么人?我是转给大明的刀把子和奔驰公司的骨干力量,以后奔驰公司他们才是大头,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也要维护奔驰公司。还有咱们资助的是什么人?是大明未来的精英和基石,有了这些人帮衬,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咱家都稳坐钓鱼台。”
“是吗?听你这么一说,似乎真是这么个道理。算了、我也不和你争了,反正也争不过你。”
“还有你这边的工作安排,你也得做退休规划了,这么一直忙下去啥时候是个头?该退休享受生活的时候,就要急流勇退,不然你会发现一辈子忙碌下来,临了了也不见闲,啥都没捞着。”
政坛的事告一段落,商界的事也是时候做个了断了。李振新给张娜说的话,基本上就是他的真实想法。李家在台面上的活动,自他始也自他终。以后起码三四代内,他都不想让李家人继续抛头露面,最好是成为一个不显山露水的家族。他们李家人丁单薄,在这个时空根基浅薄。现在自己这个强力人物在,还算能压住场子,但物极必反!若是一直在台面上撑着,迟早会成为被人攻击的靶子,说不准还会把自己积累的这些名望都搭进去。
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退的快、退的彻底。他以及李家,留给天下百姓的就都是好印象,等以后说不准还会有机会走到台前,即使没有机会,起码也能给子孙留下些能守住的财富,至少三五代内,他们的生活都会远超过普通人!这不就行了!总不能真把好处都沾尽吧?
第652章 天津股市的钱又回来了?
奔驰公司目前是大明最大的实体企业之一,从实体规模来说,也就比振川系小一些而已。这回要将百分之二十的股票份额拿到股市上卖,消息传出后一下子就将天津股市给引爆了。
以奔驰公司的体量来说,百分之二十的股份总价就接近四千万两银元了,一下子投入市场,会把市场的钱全部吸光。所以在和利发股票交易所商谈后,最终确定的发卖方案是每月出让百分之0.5的股额,用三四年的时间陆续将其卖完。
五两银子一股,总计发行股票近一千万份,每月流入股市的股票就有二三十万份,交易金额过百万,这已经是目前天津股市能够承受的极限了。利发交易所承不住这么大的盘子,只得和天津股市上能上得了台面的交易所联合起来,共同来做这事。
“三哥最近手里的票子涨的怎么样?去年的亏空拉回来了没?”股民这个群体,剩者为王!伍三德在经历了数次股市风波后,依然还坚挺在股市中,所以他成了散户中的头人。一般情况下,只要他进交易所,总会有人过来攀谈。
“涨的还行,去年套牢的票子,现在也差不多都能动动了。”说这话的时候伍三德不无得意,这行情果然如他预料的一样,还是恢复过来了。只不过他预料有个两三年才能恢复,没想到这才一年不到行情就变好了。
“三哥、奔驰公司的票子能不能买?现在所里边说什么的都有,这主意可不好拿啊。有人说奔驰公司那么大的企业,而且近二十年了年年赚钱,又是李相公家的产业,买它的票子一定不会差!可又有人说,奔驰公司要往外卖的股票太多了,每月都有数十万股出来,这样的票子买了就压手里了。三哥你是行里的明白人,你给我们说道说道呗。”
“说道说道?你们可得点壶好茶,不然三哥嘴干、讲不动。”
“这话说的!咱们这就到隔壁的鼎盛茶楼喝茶去,平常咱还没这个机会请到三哥喝茶哪。”
众人前呼后拥的将伍三德请到了利发交易所旁边的鼎盛茶楼喝茶,由于交易所的盛行,天津城里的茶楼也开了不少,而且各个的生意都不差。
等茶博士将茶盛好,伍三德押了一口点心后,才开口说道:“奔驰公司的票子能不能买?这得看你们买股票来干啥了!若是想赚大钱,哪最好别碰,这么大的盘子要是往上大涨一下,要的钱何其多?一般是抬不上去的!而且奔驰公司那边低价卖给内部人的票子更多,五年后也会出现在市场上流通,那时候它家的票子可就更多了!”
“三哥、如此说来奔驰公司票子是碰不得了?”一名股民听到此处就忍不住得出了结论。
“话还没说完哪,你急什么急!吾说的想赚大钱的别买,而不是说所有人别买。奔驰公司的票子对于求稳的人来说,却是上好的选择,人家体量大,涉及的产业多,即使一个出问题,也影响不了全盘。再一个,奔驰公司盈利也不错,一年分个百分之十几的红绝对跑不了。所以说拿了这个票子,从长远来说稳赚不赔,适合长期持有。”
“咱们做这营生的,一年弄个十几的利有啥意思?我看这票子还是划不来碰。”
成天进出股市的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客,他们都想着以小博大,一年赚个百分之十几根本瞧不上眼。经过伍三德这么一分析,韭菜们一下对奔驰公司的股票失去了兴趣。
看着身边这帮人一副兴趣全无的表情,伍三德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想笑。这帮人是记吃不记打,就他们这心态,迟早跌大跟头。前几年刚进股市的时候,伍三德也是投机客,但在经历了大股灾后,他现在的心态就一条、能把本保住还能赚点小钱,就是最好的事。
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自己投入股市的钱起码有一半要重仓奔驰公司。在他看来,李总裁这时候让奔驰公司上市,就是为了防止去年大股灾的事再发生。奔驰公司这样体量的公司进入股市,那就是股市的压仓石。不管股市的风云如何变幻,都很难影响奔驰公司股票的价值,有这样稳妥的公司在市场上,天津股市一般不会出现大崩盘的现象。
伍三德最真实的想法是要买奔驰公司的股票给自己的投资行为兜底,有了这支股票在手,自己别的股票哪怕是陪个底掉,也不会心慌。
少了投机客的参与奔驰公司的股票就买不动了吗?还真不是!自股票交易所挂牌后,前来购买股票的人就络绎不绝。他们大多都是工薪阶层,买这支股票不为别的,就为求个稳。一年有个百分之十左右的收益已经很好了,总比存在银行里强吧?买奔驰公司的股票,在他们看来甚至比存在银行里都安全。李相公是什么人?他会让我们亏钱?
除了这些散户以外,还有人在大量购进奔驰公司的股票。这些人就是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他们买这支股票,主要目的是为了风险对冲。对金融业来说,稳定增值、收益良好的产业是最值得投资的。但市场上这样的优质投资对象实在是太少了,特别是像奔驰公司这样的巨型优质实体企业更是难的一遇!
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巨量的对冲池出现,若是再错过了,哪就白干金融行业了。拿钱买奔驰公司的股票,一年下来的盈利覆盖住存钱的利息是绰绰有余。有了这个对冲平台做底,他们就能腾出钱做些更冒险收益更大的投资行为。
大量的工薪阶层和金融机构带着钱进入股市,带动着整个股市失去的信心全部满血复活。拿老股民伍三德来说,他去年几乎跌成废纸的橡胶票就涨到了和股灾之前差不多的水位。这还是恢复最慢的一类股票,恢复好的股票,股价都超过了去年的水位,而且还在上扬。
天津知府陈世美感觉自己就是被幸运儿眷顾,朝廷将他调过来治市救市,他也没做什么大事,然后市场一年不到的时间就恢复的比股灾之前还好了,去年找不见的钱一下子就都回来了!这不就是上杆子给自己送政绩吗?这份政绩得来的也太容易了一些!
第653章 郑大木的问题在于放不下的太多!
公元1674年东,当选大明国事总裁两年之久的李定国签发了一道总裁令,对不服王化的西部边疆准格尔部发动了平乱战役!
大明动用十万战兵和辅助兵种,云集哈密!在冬季来来临之前,大军越过茫茫戈壁抵达迪化城,然后会同驻迪化城的漠西都护府官兵剑指伊犁河谷的准格尔部汗庭。
双方兵马在伊犁河谷展开会战,最终明军以雷霆之势大败准格尔部武装,占据了伊犁河谷。
第二年明军继续追击准格尔部残余势力,在河中地区击毙准格尔部汗王葛尔丹,彻底剿灭了准格尔部反抗势力,荡平了天山北麓。
平定准格尔部后,明军并未停止开拓西部边疆的脚步,是年大军兵分两路翻越天山,灭了天山南麓的叶儿羌汗国等部族武装。
是役李定国总裁亲临一线指挥战斗,结束天山南北战争后,大明在迪化城设新疆行省巡抚衙门,正式对西部边疆进行行省化治理。
明军回师途中,兵进固始汗领地,以百战雄师之态逼迫固始汗放弃领地权属,大明设青海行省巡抚衙门,对前藏地区进行行省化改革。
迫于于大明兵威,乌斯雪区各部教门,主动与大明朝廷联络,请设雪区行省巡抚衙门。1677年秋,大明在拉萨正式设南藏行省巡抚衙门,开展正式中央行政化治理。
自此在李定国第一任国事总裁任上,在大明西部边疆开三省之疆,正式实现了对西疆一带的中央集权式统治秩序的建立。
史学家将这些系列战事和政治事件,统称为李定国平西之役。人们认为大明自正式复国以来,先后经历的两任李姓总裁,皆是雄才大略不恋权势的杰出人物。正是这两任总裁的励精图治,积极进取,才奠定了后世大明数百年的辉煌发展史。
史学家认为李振新总裁主要功绩在于复国、平乱和建制,其不仅让支离破碎的大明重新走向统一,还建立了一整套相当符合大明政治现状的制度,开创了虚君共和的先例和典范,有利的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的进步。
大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繁荣,除了第一代总裁的贡献外,他的继任者李定国同样贡献颇大!李定国之功首先在于平边,通过他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为明国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当安全的外部环境。另外就是守制,其坚定不移的维护了首任执政者确定的制度,没有据功擅自改动,从而让明国的新制度成为了深入人心的根本国策,结束了延续千年的君王专权理念。在他们两人的有序坚持下,新制成为了新的政治传统,继任者再无资格和勇气进行更改。
二李之所以被史学家高度肯定,除了他们自身的治绩外,还有一点是放在同时期的历史来做对比,他们二人的品格就更显得完美。同时期的欧洲,同样在进行着大变革。然而他们的执政者,显然就没有拥有悠久繁荣史的东方精英们有智慧。英吉利王国,在王权和民权之争中经历了超过五十年的反复无常的斗争,才确立了新制。在这其中,本来有机会可以和东方二李同样伟大的克伦威尔,却因为贪权不放最终成了独裁者。
谷自己有史学家认为那么伟大吗?卸任了的李振新并没有这个自觉。卸任了的前大明总裁,在天津荣养区平静的当了两年闲鱼后,就呆的有些烦了。他突然想起来,不管是前世还是这一世,都很苦逼的没有出过国!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趁着自家有远航轮船公司的便利,他偷偷的进行了出国远航的旅行,第一站去的异国是离的最近的东瀛!对于东瀛,他有一个美好的想象,特别是东瀛的花姑娘!
当李振新去东瀛的时候,正是李定国准备启动平定准格尔部之战的前夕。那时候李定国心里很不把稳,专门乘坐火车跑到了天津荣养区,想问一下前任的意见,请他参谋一下。
“什么?邦德去了东瀛?他是不是疯了!他还有没有点大明总裁的觉悟?没有任何保障就带了几个人去东瀛,若是被他们知道扣押了可怎么办?有辱国格!”李定国在天津荣养区第一次破天荒的骂起了自己不靠谱的前任。
被自己前任的任性行为整的差点犯了高血压的李定国,最后只得返回京城自己做主发动了平西战役。正是有鉴于自己前任的不靠谱,李定国在自己离任之前专门颁布了一条政令,离任的高级官员要是去他国,必须要报备得到批准后才可出行,不能擅自做主瞎跑。
感受了东瀛风情后,李振新旅行的劲头更大了,接着他就去了趟吕宋和郑大木同学把酒言欢。
大木同学此时也老了,不过他没有李总裁这么轻松,郑家的家业他放不下,儿子郑经又不争气,气的大木犯了好几次病。
“大木啊!你这人就是背负的太多,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你说你明明可以成为潇洒的英雄,可最后却啥都没落下!说功名、大明的百姓心里总觉得你不够纯粹!说家业,你也没让你们郑家有啥大的突破,到现在除了有吕宋这块地盘外,其它的你也没做到比你爹强。功名利禄、忠孝节义你都想占全,结果哪?”李振新以一副过来人的口气,火上浇油的戳了郑大木的心窝子。
“邦德、这世上有谁像你一样看的开?家国天下,你都能平淡视之!功名利禄,想得就得,想舍就舍!你说明明你啥都不想要,可为啥最后你啥都有?大明中兴的首功、百姓敬仰的英雄、现在甚至连士林都变了风向,夸你是立功立言的圣人。被你衬托着,吾这样的人只能被人议论为首鼠两端的小人。人比人、气死人,与你活在一个时代真是吾的不幸。”
两人喝着酒,越喝郑成功越难受。他很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自自己起事以来,风头老被眼前的这家伙抢!干啥事都感觉是晚人一步,在这人的光芒下,自己的形象简直是不堪入目。
第654章 扬帆远航、去国九万里!
与郑大木同学把酒言欢喝了一顿大酒之后,李振新回到了天津。
“夫人、咱们的股份出的差不多了吧?”
“基本上出完了!只不过钱一时半会还收不上来!估计得有十来年才行!”
“交给基金会让慢慢去收吧!咱们得准备一下,去金州庄园里安度晚年!”
“夫君、你真准备老了之后,就一直在遥远的金州度过?”
“要不是为了给我找个养老地?当年我会派小舅子不远万里的去远航?”
“偌大的大明真就容不下你了!咱们这把年纪了还要漂泊万里!你说你辛辛苦苦打天下是为了个啥?”
“不为什么!就是为了一个心安,为了能像今日这样能够无忧的去他乡了此残生。”
张娜从内心深处,并不想去什么美州,她觉得哪里都没大明好。可自家丈夫执意要走,她也拗不过,只好夫唱妇随也跟着去金州。
要去美洲,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首先第一要务是安全,李振新可不想去大海里喂鱼。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李振新煞费苦心的准备了一支大船队。同时还选了一个最适宜往美洲航行的时间。除了安全外就是保密,要是自己去美洲的事被李定国他们知道肯定很麻烦。同时到了美洲后,他也不想公开身份,最好是像个人畜无害的退休老人一样安静的在农场里度过余生,无人打搅、无人问津。
这次陪自己过去的除了夫人张娜以外,还有三儿子李国强。大女儿李国馨结了婚,还在大学里当教授,是有了自己的家庭,让她们一家跟着自己去美洲这种文化荒漠生活,肯定会不适应。
二儿子李国安现在一门心思弄足球队,自然也不会去美洲发展。也就文不成武不就的李国强呆在大明没啥情况,倒不如去美洲庄园里帮忙搭理一下农场。
自去年开始张娜也从奔驰公司的大当家任上退了下来,将管理权交给了由买了公司股份的管理层组成的董事会。
新成立的基金会名义的管理者是李国馨,实际上具体事务由小舅子张仲成来搭理。自家这个小舅子,虽然为人比较恓惶,但干具体事还是有些能力的,当个大管家没啥问题!
1676年春,一切准备就绪,李振新就准备带着夫人乘船远航。临出门的前一夜,家中来了位客人,是同样住在荣养区的吴贞毓。
吴贞毓和一心只想着当退休闲鱼的李振新不同,老哥这几年人退心不退!一直在发挥着老干部余热,所以很少在荣养区长住。这老哥怎么突然来串门?李振新很是纳闷!
“长声?你这几天在荣养区啊?吾怎么没碰见?”
“邦德你在忙大事,怎么可能注意到我哪?”吴贞毓说话的神情很有些意味深长,感觉这老小子似乎知道点什么。
“一介退休老人,能有什么大事可忙?长声你莫要调笑吾。”
“邦德、你真准备就这么离开大明了?”
“你知道了?”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邦德你好歹也曾经是是大明重臣。你觉得这么大的动劲,能不传出什么风声吗?吾也是收到消息后,专程过来送送你。现在阻止你去金州肯定是阻止不了了,哪只好趁着你还在、为你饯行了!吾带了一壶好酒,咱们喝一场?”
话都说成这样了,不喝一场也不行!李振新只好吩咐人准备点下酒菜,与吴贞毓喝酒话别。
谷是夜、李振新和吴贞毓两人并没有喝多少酒,但说了很多的话,吴贞毓说了很多两人共事的场景!
“邦德、初见你的时候,吾以为你和其它那些军头无甚差别,那时候还针对你做了很多布置。可结果除了给朝廷填了麻烦以外,并没什么用!还是你有大智慧,能将任何掣肘都轻松化解。”
“今日咱们只谈往事不论是非!有些事吾都记不清了。”
“你记不清,可吾却记得甚清!要不是你、吾和陛下怕是连孙贼的圈禁都难以挣脱,更别说恢复社稷了。以前吾不能理解虚君共和,现在回过头来看,方觉此乃救天下局的不二良药。有了此策、君可以垂拱而治,臣可以善始善终。励精图治之责不再压于天子一人之肩,臣贤自然君明、天下安。”
在吴贞毓的赞扬声中,李振新迷迷糊糊的醉了。醒来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赶紧收拾了一下,一家人就乘着马车直奔码头。
码头上与李国馨、李国安告完别,向岸上挥了挥手,李振新眼睛有些湿润的钻到了船舱里。
这个李定国和张同敞有些太不够意思,明明已经知道自己要走的事。居然也不到码头上送别一下。大家都六十多岁的人了,这一别还有啥机会再见?
正在心埋怨两人的时候,突然看到船舱的会客室里,两个老贼笑容满面的迎了过来。
“邦德、是不是很意外?”李定国笑着调侃起来。
“你们怎么上了船舱?”
“你这一去,去国数万里,咱们怎么着也得将你送出海界才行不是?等你出了海疆后,我和宁宇再乘海军的舰船返回。”
“哪还要通过小船转船,多麻烦和危险?”
“你都不怕危险,要去万里外的金州,咱们在自家海域内转个船有啥麻烦的?”
见两人主意已定,李振新也就不再多说废话,落座后,让人上了酒和李定国、张同敞又喝起了离别酒。
酒确实是好东西,不管是达官贵人、王公贵胄,还是平常百姓,遇到这种大场合,都是靠一杯酒来解决。
喝了满满三大杯酒后,李定国开口说道:“邦德、你去金州后也帮着吾和别山将我们两家的农场盯着点。吾和别山商量好了,等退休后也去金州的农场打理田园,耕读传家。”
“你们也要来金州?”
“你都要去,咱们呆在大明有啥意思?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我们可不能放过你这个大明白人,以后经营农场的事你还得多指教哪。”
“好、咱们一言为定!我先去给咱们把基础打好,等你们来咱就好好的干一场,再弄一番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