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工部之下,皇朝国运
至于说这个战神殿!
反正他是默认了。
不去催,也不去阻止。
顺其自然。
而接下来,便是工部各个制造坊的汇报。
工部同样有二十四个分管不同造访的部门。
这些部门,最终的职权不是制造。
而是管理。
水利访,建造坊,军械访,农事访等等。
最重要的并不是发动大规模的工程,而是统计和调整天下工程。
所有的工厂都需要工部制定标准,不管是世家还是其他任何大中小工厂,都需要在工部登记造册。
并且工部同样会负责监督指导。
同时,工部如果研究出什么东西,也会通过对外招商的形式进行。
而工部如果动用大型的水利,同样会通过招募的方式来进行。
这些都是工部职权的范畴,而且是除了工部其他部门都没办法插手的事情。
可以说。
工部就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标准。
只有工部制造出衡量天下器物的标准之后,才会有进一步的流通于世面。
而不是形成一窝蜂混乱的市场。
对于整个九耀皇朝来说。
凡是没有工部厘定标准之物,以钱货方式流通市场,都在非法行列。
除此之外。
盐铁私人商贩不可触碰,私人商贩不得开采。
这些同样是工部负责的范围。
包括其他矿脉的开采。
可以说,工部和户部之间是相互融合,又相互区分的。
相对于一个大的范围,工部可以管到任何地方。
但一个小的范围,工部亲自负责督造的,就只有少数的几样,军械,皇家建筑,标志性建筑,大型水利工程。
除此之外,全部都是工部挂名。
而这其中。
工部其实是不负责皇陵的建造的。
皇陵由皇主指派的人选独立建造。
甚至说,至始至终,从九耀皇朝建立之处,皇陵的建造就没有停止过。
就算是如今的天武大帝,天武皇陵的建筑就没有停止过。
对此。
武岳也没有多说什么。
一定程度上来说,皇陵代表着国运。
真正镇压天下龙脉的,并不是九耀殿,而是皇陵。
历代先王,都是在风水堪舆之下,寻找龙脉交汇之处,让风水师,也就是钦天监出动,进行大规模的改变换地,四方之龙气汇聚。
护佑九耀皇朝江山万代。
这种说法,武岳也谈不上好坏。
站在他如今的高度来说,的确是有气运一说。
有些人气运爆棚,官运畅通,不会遇到任何磕磕绊绊。
比如张成直。
此人气运延绵修长,无王权之气,却坚实浑厚。
这样的人,就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非常畅快。
而像是盛长天。
他单从气运上来说,缺了张成直一大截。
至少在他看来,在未来盛长天并不会一帆风顺。
而这就是气运。
但这只是一个人的一部分,其性格,风格,经历,都会影响到处境。
同样的。
九耀皇朝的气运。
在他看来,就真的星云璀璨。
八条龙脉从八方翻涌而来,最终汇聚在九耀城,聚集在九耀殿,于他这真正的龙眼所在,孕育出第九条玄龙。
这便是九龙拱卫的天地大势。
当初九耀皇朝建立的时候,便是九耀大帝带着一群通天纬地之人,改变换地而成。
要说没用。
谷褸
九耀皇城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很多的动乱,蛮夷数次攻打到皇城脚下,但是至始至终九耀城都没有被攻破。
全部归功在历代帝王雄才伟略并不妥当。
相反。
有一部分重要的原因便是九龙拱卫的九耀皇朝,九龙不断,气运永存,国祚永存。
而在此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的拱卫九耀皇朝的国运。
便是皇陵的修建。
九耀大帝居龙脉之首,以一己之力镇压九龙,皇陵不破,九龙拱卫之局便不会破。
而历代的帝王,通过风水堪舆,将自己葬身在一条条重要的龙脉之上。
一次加固和稳定龙脉。
进而保证九龙延绵不断。
千年国祚。
百代帝王。
百处皇陵。
死死的稳固着九耀皇朝的天下。
这可不是皇朝微弱,藩王势强,诸侯强大就能改变的。
龙脉之说虚无缥缈。
不能全信,却不能不信。
如果遍寻古史,就会发现一个九耀皇朝极其特殊的地方。
在九耀皇朝危难之时。
总有人挺身而出。
在九耀皇朝顶端力量薄弱之时,总有奇迹般的武氏子弟冒头,且是一个大能力者。
铁胆神侯武真元放弃皇位争夺一心修仙。
这就是奇妙之处。
而武真元眼看着作古。
武岳就来了。
不管武岳现在在做什么,但武岳现在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九耀皇朝好。
这就是国运。
总能在皇朝最危险的时候,出现一位力挽狂澜的人。
如果说这不是。
那又会说,九耀皇朝的运气,真的是太好了。
而这最终就落在了工部身上。
天下一切动工,都在工部管辖范围。
而至于说,工部究竟能管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
像是诸侯城池建造,工部连旁边看都会被打回来。
而某些人建造大型宅院,工部还是管不了。
这就是工部。
自然。
只要工部能够保证军械的制造,现阶段来说,已经是对九耀皇朝最大的帮助了。
即便是武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
他在漠北虽然建设了大型的军械厂供应武岳军的军械。
但想要比得上工部的军械制造,还是差很多。
千年皇朝的底蕴,可不是说着玩的。
唯一可能工部拍马不及的,就是前身兵王出身,对军火更加的熟悉,在火炮,火药,火枪的制造上更为的精湛。
但在这个武者世界。
武岳军没有配备火枪。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粗制滥造的火枪连五品武者的防御都破不开。
穿上战甲的战士只需要三品武者就可以挡住土枪子弹。
相反的是。
炸药包只要量足够,是攻城略地的宝物。
其实。
在武岳的考虑之中。
就是城池的建设。
因为工部每年在城池的修缮上面,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
但是随着他在漠北攻城略地之下使用的炸药包进一步的在皇朝传开,甚至将来被大面积的使用。
那城池的属性地位,就会进一步的下降。
犹豫了一下,武岳还是否决了这个命令。
城池短时间内,还是必争之地。
第162章 连坐制度
很快。
工部的汇报就汇报完毕。
这仅仅是最简单的一个部门。
户部才是真正的大头。
尤其是最近频繁的粮草调动,户部也是最忙的一个。
张成直迅速的进行了简报。
也就是对最近一段时间来,户部的事情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汇总。
具体什么流程那也是一清二楚的。
因为户部已经是一个极其完整的钱粮户籍体系。
各个流程有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唯一需要关心的问题便是,户部的钱袋子里究竟还有多少。
而相比起户部。
礼部的事情同样简单。
甚至说,此时的礼部尚书葛青完全是摆烂的状态。
礼部是做什么的。
上到皇室礼仪,下到百官礼仪,百姓礼仪。
可以管理到任何有违礼法之事。
其次。
礼部便是管理学校贡举之法,算是顺带管理者天下学院,但并不全是。
再次。
礼部管理的便是外交之法。
这就是礼部的职责。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
礼部却是最闲的一个部门。
天下诸侯违背诸侯之礼,藩王们一个个也不安分。
不要说这些了。
皇城之中,只有一个字,乱。
礼法之事,已经荡然无存。
尤其是现有礼法根本不足以支撑经过改变之后的九耀皇朝。
这一切。
都需要在乱象结束之后,重新制定礼法。
因为这带头破坏礼法的人,就是武岳。
所以,如今礼部对于有违礼法之事,基本上已经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得过且过。
顶多就是给所有看到的有违礼法之事去一道训斥指令,然后顺便给天武大帝递一份奏章。
这可不是说礼部的权柄很小。
要说权柄。
礼部称第二,就连户部,吏部都不敢称第一。
说小,就是管管人的行为举止。
说大,就是可以管所有人的行为举止。
礼部一认真,整个朝堂上所有人的站姿都得调整。
礼部可以任何地方抓住小辫子不放,那基本上一个人的官途就完蛋了。
这才是礼部真正的权柄。
尤其是,半掌管这天下学院的礼部,可以说是天下文人的老师。
其人脉是整个皇朝最广的。
听完礼部的汇报。
武岳没有过多的做更正。
现阶段在他看来,同样也没有必要。
天下大定讲礼法,天下大乱将刑法。
这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因为礼法之事,是稳固天下的根本,为守天下之策。
人人讲礼,礼法自成,天下大定。
但在乱世之中讲礼法,就多此一举。
朝夕祸福,无礼可讲。
现在。
天下在乱。
他不讲礼。
因为如果讲礼,他不可能让武岳军进城,更不可能让武岳军占领皇宫。
如果他讲礼,他不可能直接辞退朝堂半数官员,更不可能毫不客气的执行五大主政方略。
更不要说。
对诸侯藩王一通胡乱调整,让这些诸侯藩王离开自己的封地,满世界的乱跑。
是他先乱礼法,就不要要求别人跟着讲礼法。
整个朝堂之上的人见到武岳对礼部很多完全不合理的地方没有做出任何指导性意见。
也是心中轻声叹息。
谷幊
武岳没有指正礼部的事情。
那就代表着。
接下来很长时间内,武岳并不会跟他们讲礼。
而拥有绝对实力的武岳,不讲礼,他们就没有跟武岳谈条件的余地。
更不要说你来我往的交锋。
这是一个绝对的权利。
至今为止。
就在这座皇宫之中,还关押着近六千的皇朝官员。
还关押着八位公候。
还关押着武岳的亲弟弟沐王。
而他们如今看到武岳的态度,便明白,这样的时间,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知道。
在他们和武岳看来,天下大定。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
在知道武岳的选择的之后,也明白武岳如此做的真正原因。
现如今对于武岳而言。
武岳是不敢放权的。
至高无上的九耀星君,实力冠绝天下的武岳军,进一步兴起的武者统一管理协会,乃至于司礼纠察部,三司,天下二十一战团。
这些都是武岳掌控天下的本钱。
一旦放弃这些。
天下将会更乱。
甚至会直接威胁到九耀皇朝的安危。
这个庞大的帝国,会在内部分崩离析。
正因为如此。
武岳此时才不能放权。
自然。
这些都不在武岳的关系范围之内。
接下来便便是吏部的汇报。
吏部主政天下官署,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这些一大堆。
也是最忙的一个。
尤其是如今三考的事情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三千万官吏三年的时间内备齐,这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
听着盛长天的汇报,武岳也适当的进行了调整。
原本调集到皇城的官员,都是各地极为优秀的官员,如今这些人来到皇城,那誓必会造成地方上的空缺。
这需要迅速任免一批官员。
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各地的主政官员,对地方上都同样重要。
这就不可能直接以三考成绩来任命。
需要顺位升官,平级升官,下调官员。
这需要综合的统筹和调整。
不能让皇朝群英汇聚,地方人才凋零。
武岳做出的调整便是平级调遣。
他的确给吏部下达三千万官吏的命令。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这个千年皇朝官员体系没有达到臃肿的程度。
所以,平级调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撤掉一些臃肿的体系,补充过去。
将这些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
而除此之外。
关于三考武岳也进行了调整。
下达了一个极其严苛的命令。
连坐制。
这种制度在举荐制之中存在。
也就是谁举荐了一名官员,这名官员犯错之后,就会连累到举荐之人。
所以。
这完全照搬在三考之中。
对于近三年的所有以三考历任的官员。
其主考官,阅卷官等人,带连带责任。
只要有五名以上的三考历任官员出现问题,问责主考官等人。
虽然这道法令严苛,但这是解决徇私舞弊,甄别真才实学之人的不二之法。
不得不说。
举荐连坐虽然坏处有,但好处同样不少。
甚至于,可以大大方方的让各地的主考官员徇私舞弊。
只要查出来,那各地主考官员就完蛋了,不仅将吃的吐出来,还带着连家底都得掏空,还面临着发配的风险。
第163章 户部问题
吏部的汇报很快就结束。
而接下来。
户部,司礼纠察部,都察院,廷尉,刑部,武者统一管理协会也相继的对近日来所有的工作都进行汇总性汇报。
户部调遣钱粮等一应事物,包括就目前户部掌握的天下钱粮储存,都进行了汇报。
这其中。
自然也包括户部掌握的各地的情况。
九耀皇朝并非每一个地方都是风调雨顺,顺顺利利的全部丰收。
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按期的缴纳对应的赋税。
对于一个地方来说,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才可能发生一次水灾或者旱灾,地震。
甚至有些地方几十年才有可能遇到一次。
可放在整个庞大的九耀皇朝,负责统计天下的户部来说,就是堆积如山的灾害。
用十年或者十个地方来统计,户部就能够收到一份水灾或旱灾的奏折。
体量放在这,不是谁执掌户部就能改变的。
这很正常。
对户部和朝堂来说,也很正常。
甚至说。
有些地方发生的水灾,可能对于皇主来说,就是一道披红,只是用三秒扫一眼的一道印章。
真正让整个朝堂紧张,乃至于皇主担忧的灾害。
只有发生恒湖决堤,乌拉江断流,沧州暴雨连天不见褪色,平凉王所在地一年不见一滴雨水暴晒一月这样的大事件。
才会拿到这样的大朝会上面具体的商讨决策。
因为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就不单单户部能够做的决定。
恒湖决堤,工部拼尽力量的勘察,想办法。
户部准备海量的钱粮,调动几十万的民夫。
兵部甚至会出动几十万的兵力。
吏部会一次次的调动官员。
礼部会想尽办法的将事件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刑部会彻查事件的缘由。
甚至更为严重的情况下,波及上千万上亿百姓,皇主都会下罪己诏,祭祀玄天,为苍生祈祷。
而如果说乌拉江一个小小的支流,一不小心决堤了,又或者某个县城的天降暴雨,连绵一片汪洋。
这样的事情,不要说拿到大朝会,就算是每日的议政殿商议,都不会提及。
顶多户部的某个参赞将奏章递给三省,三省的从官批注同意,最近皇主对三省不满就递给皇主,满意的话一道批注就直接转下去返还给户部,按照户部的决策实行就好。
而户部的参赞最近心情不好,顶多去跟吏部的功绩司打个招呼,功绩司派遣个官吏下去训斥一番县城所属的郡守。
郡守知道后,去问责出现问题的县令。
县令感觉天塌下来的处理县内出现的水涝灾害。
等处理完,严重影响到今年县内守城,再想办法弥补今年收成,县城今年有底蕴,就自己处理给郡守递交一份奏章,具体处理过程。
而如果出现民荒,县令就向郡守求援,郡守觉得自己底蕴深厚就顺便拨取钱粮过去帮助。
觉得底蕴不够,那就继续向州主求援。
州主自然是没有自己的地盘的,但是州主一番考量下来,觉得某个郡比较富裕一点,一道旨意下去,让这个郡调拨钱粮去救援。
如果遍寻一州也没有,那就给域主、巡域使上报。
到时候,域主就在一域之地,从其他州之内调拨。
如果道这种程度,还解决不了一县之地,上报给朝堂让朝堂解决。
可能这些域主、州主、郡守、县令迎来的不仅仅是朝堂的钱粮,还有吏部和刑部的严厉问责。
而通常情况下。
这其中任何一个主政官员,对应所地出现问题,都不是一道求援就能了事的。
求援的同时,也代表着自己的能力存在问题。
谷叔
这会计入功绩司的考察之中。
要是一个县令年年发生水灾,年年向上求援,三年内这个官员,一定会被降级,严重一点踢出局也不是不可能。
而这就是户部在整个治理天下之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是一个极其严密渗透到各个环节的一个庞大的体系。
和每一个部门有牵扯。
而且。
如果查一查所有担任过户部尚书的人。
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世家!
整个九耀皇朝从建立开始,到至今为止,包括张成直,都是由某个世家之中拥有雄才大略之人担任。
且,前一任户部尚书和下一任户部尚书,绝不会来自同一个世家。
甚至于如果同代皇主对上一任户部尚书不满,就遍寻世家之中,找出来一个跟上一任户部尚书所对应世家有敌对关系的世家之人来担任。
但无论怎么改变,世家担任户部尚书,近乎是默认的。
即便是跟李党学派敌对的牛党,也不会去主动去竞争户部尚书。
因为,各级之中一旦出现各种因为钱粮不足,影响到民生的问题。
第一个必须要站出来的就是世家。
而如果户部钱粮不足。
皇主不知道,户部尚书还能隐瞒。
但皇主一了解,户部尚书就得向世家开口。
由世家补充户部钱粮的问题。
看似从各州调集。
可各州掉完,各州仓储空了,搜刮民脂民膏,查到就是死罪。
只有向各地世家索取。
要知道。
朝堂争斗如此多年,历代皇主对世家盘踞的事情不满已久,可世家却依旧盘踞。
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世家也清楚的明白这一点。
所以在皇朝和世家之间,存在这样的平衡点。
让世家得以长存。
自然,这个世家是对于整个皇朝的世家来说,而不是单独指某一个世家。
就如同张成直的张家,就曾经被拆家灭族。
后来在其后辈的努力下,这才翻身。
在听完户部的汇报之后。
武岳纠正了几个在他看来不合理的地方。
就轻轻的揭过。
这自然是给张成直释放一个简单的信号。
他没有要动户部的意思。
这很重要。
如果他大动干戈的调整户部的策略。
那就代表着户部接下来要做好官员变动的可能。
如果说他一句话都不说。
那更意味着,他不仅仅对户部不满,更是对世家不满,甚至要对对户部下重手整治的意思。
对每一个部门来说。
错误是一定存在的。
没有错误被指正才是最大的问题。
本书完本
崩了崩了,对不起追定的书友大大,新地图铺垫完了没开,想想切了吧!